【案例】 深度报道记者孙旭阳:以写作谋生,比做直播胜率高很多孙旭阳 历任《东方今报》编辑、记者、评论员; 《新京报》及《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记者,腾讯大家专栏作家 现任大米和小米新媒体总监 代表作有: [3]《被出租的童年》(可在中国知网上查找) [4]《冀中星引爆前12小时》 孙旭阳具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走入新媒体行业,他以全新的视域又观察到生活的更多层次,对写作技巧有了新的梳理。我们为什么要写作?什么样的文字是好的?如何写出好的文章?孙旭阳认为,对于新闻行业从业者来说,采访的各显神通,最终都将回归到“写作”。 以下是孙旭阳的自述: 大家都知道罗曼·罗兰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有一句话经常被抖音、快手的“鸡汤”视频引用,他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你认清了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但是还选择爱这个世界。但是罗曼·罗兰有一个非常不光彩的点,当年他受苏俄政府的邀请,到苏联之后写了一本书,披露了苏联不少阴暗面,在他活着的时候却不出版这本书,而且帮着苏联说了很多好听的场面话,为什么?因为苏联非常尊敬他,他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放弃了作为写作者的良知。 我推荐大家去阅读乔治·奥威尔的一篇随笔《我为什么写作?》。写作本身是一个忠实于自我的行为,我们没有权利或者暴力强行执行自己的意志,但是我们有一定的渠道保留自己的意志和思考,就是写作的意义。 无论什么职业,都要会点写作。 对于政府部门、媒体、企业单位的白领,你的写作及格或是达标会对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不简单局限于对你的职场晋升有帮助,写作本身是需要逻辑思维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在思维的外在表达,同时也会倒逼我们精进,或是修剪,或是逻辑化内在的思维方式。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诡异的现象,很多人讨论一个话题滔滔不绝,让他写一篇文章,他就感觉到非常犯愁。身边有些人找我反映一个问题,比如上访,想寻求我的帮助,我会告诉他:你先总结一下,写两三百字,这个人会说“我说不清楚,要不我给你打电话”。我把这个现象总结为思维的懒惰。 写作本身要求集中注意力整理思维,甚至在写作过程中反驳自己,这对于好多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如果你能比较符合逻辑或比较简单地写作,养成这种能力,你的思维方式可能会比一般人群的平均水平要高出很多的。 写作可以反抗世俗生活,构筑我们的文字江山与星辰远方。 像陆游说的“人生识字忧患始”,每个人开始有忧患意识,经常从认识字开始。在现实的荣耀和现实的困难之外,写作可以利用文字帮我们构筑自己内心的另外一个世界。 自由来自思考,而非反思考。 如果整个社会中人的公共智商比较低下的话,和他人交流——和网络上的或者身边的人交流,甚至结婚之后和自己的配偶交流——你会发现人们的三观,看待问题的方式其实是大相径庭的。我们如果想获得自由,其实诉诸现在的制度或是法治,诉诸我们的某个精神或是人群的共同体,往往是要失望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自己思考,能自己整理出来对这个事情的褒贬,不管怎么定性,或是网上99.5%网友怎么认为,我们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这是获得有限自由的一个方式。什么是自由?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对自由的定义我是非常认可的,大意是:如果除了你之外,世界上所有人都认同某个观点,所有人去强迫你改变观点,并不比你强迫他们改变更合理。自由其实与权力的大小、人数的多寡、世俗的进退个人的利害毫无关系的。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自己,不是因为迎合了某个大的集体和所谓宏大的理念,而是我们有自己的立场和思考。这是写作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的价值所在。 《论自由》 约翰·密尔 每个人对有自己的外婆、奶奶、妈妈……你的亲人朋友和你之间有一些秘密,有的时候想起来又温暖又伤感,他们中或许有些已经不在人世了,或许有些对方自己也已经忘了你们之间的故事。如果你不写出来,这样细节和故事就没有任何存证。我们的一些情绪本身和恒星、星系、星云、黑洞同样属于一种物质,属于宇宙的一部分,但不可能像汽车、恒星可以看到甚至可以拍照。即便回忆天天盘旋于我们的大脑中,我们不把它写下来,它还能构成宇宙的一部分吗? 在短视频时代,写作是一个窄门和蓝海。 很多人说在短视频时代,搞短视频、直播带货挺赚钱的,但它需要的能力和我们从小学习的能力,和我们读的书、自己见的人、崇拜的人、信从或模仿的人,其实往往不是一回事。并不是说去做短视频,就一定能赚到钱,后半生就没问题,35岁之前就财务自由,我觉得可能性非常小的。 以及,我们觉得某个行业在风口上,现在最红火,有人利用他赚了很多钱,不代表我们就会喜欢。每个行业的人都很多,短视频行业竞争非常惨烈,能赚到钱的肯定是头部。如果赚不到钱,或者本身并不是特别喜欢,那做起来会非常吃力。我觉得每一个职业甚至大部分岗位,可能至少80%的人都是比较平庸的,自己的职业做得好的人,要么就意志力特别强,要么意志力一般但是特别喜欢钻研这个工作,同样的工作可能一天花五倍的时间用来研究怎么做好,所以就更容易优秀。 在短视频时代,大家每天都接触短视频,大部分人的时间其实是用来消耗在娱乐和视觉的刺激上面。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人想安安心心阅读,想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想去写作,其实挺难的。喜欢思考和写作的人是越来越少的,甚至非常稀缺了。但是社会上无论是媒体、政府部门、公关公司、互联网大厂、企业,其实需要大量写作的工种,很多岗位必须要具备比较好的写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把写作作为自己的核心求职能力,反而成了一个窄门。和10年前、20年前比,现在依靠写作找工作其实更容易了。现在一些以写作出名的人,其实都是在10年前、20年前进入这个行业的,当时中国这些顶级的文科生都去搞写作,一般人想去竞争挺难的,但现在反而可能是一个黄金期。 为历史留下底稿,谁也夺不去。 这可能与我们大部分人将要从事的(至少现在打算从事的)媒体职业有关系。媒体的功能有很多定义,每到记者节的时候,中国的记者喜欢援引普利策的“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说得非常好。但如果回归到我们自己的国情,还有我们自己的职业空间来说,我觉得还是“为历史留下底稿”,这是我八年前在《南方传媒研究》上写的一篇文章中的话。我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经历,每一代人的任务,我们经历了很多,尽可能忠实地记录时代,给历史留下一些存证,让后来的人知道一群人的遭遇或悲欢喜乐,知道这群人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某个角色的原因。记者和历史学家其实差不多,只是历史学家可能采用滞后的归纳法,但记者本身是参与历史的一部分。 中式教育的写作大部分是不方便阅读的,非常简洁的,没有完美地把题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高考后,请忘记以前的作文课。 我高考作文得了五十八分,满分是六十分,但其实在我们的作文写作教育下,想拿到高分其实非常容易,不需要动用智商,只是讲究套路。我们要抛弃一种观念:高中老师、同学、辅导员、校报的总编辑觉得我很能写,然后我觉得自己很能写——这是个错觉,我们要有自己的评判体系。 别人告诉我们的好写作,不一定真好。 好文字必须能穿透时代,判断文字比较好的指标是思维、立场、人文关怀,甚至包括这些文字能不能放到五十年之后再看。比如张爱玲,她的语调、节奏、词汇、汉语语音语义的搭配,她在1940年代写的文字放到现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毫不过时。写作需要我们锻炼语言,锻炼我们对时代的穿透能力。我个人的写作中不太愿意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这不是简单的洁癖,而是对汉语基本的尊重。 张爱玲 写作不能过于依赖时间轴,要重视逻辑结构。 很多人写随笔,写人生经历,写最简单的新闻稿,最大问题是过于依赖时间轴。写任何文字,无论长短,哪怕只是一个八百字的消息,都不要依赖于时间轴。写作素材、事情的前因后果,相当于“项链上的宝石”,我们要写作的不是从工匠串的第一颗珠子开始,而是直接把它的“吊坠”,最大的、最好看的那一部分先拿起来,然后再顺一遍。我经常很痛苦于年轻编辑们对素材缺乏剪裁和整理,过于依赖时间轴,其实也是一种偷懒——你不想去理顺这个故事,找到故事素材中最像“吊坠”的、最好看的、冲突最激烈的那一部分。 写作不可缺少精神的内省,文字只见孝子贤孙、暖男慈母。 人物往往过于好或过于坏,特别是写起自己的故事和周围人的故事时,缺乏坦诚。老鬼在《母亲杨沫》中写了他母亲的很多阴暗面,很多人可能会骂老鬼把这些内容出版,但一个女性的贪婪、空虚、恐惧,在儿子的笔下全面地展现,才让人有更深的理解。很多地方的文学爱好者非常喜欢写自己的家族历史,但是没有几个能流传的,是因为缺少精神的内涵,他们只觉得要把一家人的艰难创业写出来,但是没有基本的工具来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上升不到另外的高度。要拿手术刀去解剖整个文化和家族,如果分析工具或精神层次达不到一定境界,想写得优秀非常难。 《母亲杨沫》 老鬼 切忌刻意迎合或敌视大众情绪。 这是流量时代和自媒体时代的原罪。如果迎合大众情绪,或者故意挑衅大众情绪,稿子的流量迅速上升,但写得其实非常不好。我并不反对大家去制造所谓的爆文和热文,但是在制造的同时要清晰地认识到,这并不是我们认为好的写作。我们自己应该知道核心的写作能力、更好的文章、更多的追求在哪里,应该往哪些方面用力,不要简单地为了流量。 写作本身很痛苦,但是如果想写作,你必须学会和自己的焦虑拖延打交道。 第一,大量阅读好稿件。学习好稿件的结构、价值观、对人性的自省、对周围平常的人和事的分析工具。我大量阅读从西方引进翻译来的一些非虚构作品,因为我更喜欢西方作家的思维方式。欧美的新闻业、写作技术的研究能够完美地解决很多我们现在遇到的写作上的困难。 第二,靠谱的写作教材,师出名门。你的写作基础逻辑一定要是非常扎实的,最简单的办法是完整深入地读一本比较好的写作教材,并不是采访教材。因为采访的风格与个人的秉性、气质、社交态度和能力有很大关系,但写作是一个最大公约数,不同的采访风格、不同的突破深度、不同的思考方式,终究要归结到写作上。《美国当代媒体编辑操作教程》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的,如果想从事新闻、写作、公关这些行业,把这本书读读或许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三,从现在就开始写,没有写作账号,别谈新闻理想。开自己的写作账号。这个账号可以是微信公众号,也可以是头条号、网易号、百家号。热爱写作的人不应该一年连五万字都没写到,哪怕是写作天才,开始写作的时候都是多产的,很疯狂地写作。如果想写作,现在就开一个账号,把作品直接拿到整个网络的简体中文市场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找到自己的同道,或者去收拢反对意见。写作(特别是新闻写作)是一个公共性的事情,并不是自吹自擂或行业内的自弹自唱。 第四,最快的捷径,直接写评论体。提高写作水平最快的方法就是写评论,能把五六百字的评论写得非常富有逻辑,那么对写消息、写人物特稿、写信、写房地产软文、写公关文,都非常有帮助,因为评论最能考验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的锐度。一些人喜欢写小说,写自己的情感和感悟,觉得自己是在写作,其实不是的。这和从事工作需要的写作能力不是一回事。直接写评论是压榨自己大脑的最快的办法。针对一个事件有不同意见,把支持和反对的意见列出来,你会发现很多人发表观点不是出自事实和逻辑,而是直觉。而我从大学一年级就在论坛上跟人辩论,磨练我的语言,一遍遍地写评论,完成了自己写作的原始积累。 第五,区别“题材好”与“写得好”。很多稿子非常有名,但可能因为一些题材谁碰到都可以成为名记者,但不代表写写得好,新闻是诉求的作品,非常依赖于题材。但并不是要把题材和写作对立,公共写作固然要找比较好的题材,但是不能把题材带来的流量视作自己写作能力好,或自己思想带来的影响。不需要急功近利去追求抓住大新闻一夜之间成名,只要保证每篇稿子认认真真写,每个月都在进步就好。 第六,倒金字塔结构对于初学者最具价值。针对一个突发新闻,按照时间顺序或媒体的采访程序去写都非常偷懒,这意味着失去了对一个事件的逻辑架构和文本上的控制。我们首先要分清楚主次,首先写事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而背景信息应该放到最后。掌握了倒金字塔结构,并不是任何稿子都这样写,但至少会养成比较良好的写作习惯,或是比较到位的分析事件、人物、写作要素的重要性的工具,在好多问题中你可能会马上抓住要害。 我从未抱怨过“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舞台,作为一个写作者不存在怀才不遇,如果一直写不出来,说明至少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不要轻易去抱怨整个时代。 传统媒体仍然可以就业,但要选对岗位。 喜欢写作可以去都市报类、公号类,写一些市井人物、小人物,或是写一些案件,慢慢积累对社会的敏锐度,不放弃自己的对社会的观察,甚至可以去一些文化版面、评论版面,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一天半小时的练习就够了。 日常工作学习外读半小时的书,再写半小时的文章,如果长年累月积累下来其实差不多了,前提是要勤于思考。 并非所有行业或商业自媒体都很low。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自媒体或商业新媒体可能都是都为了骗流量的。像“大米和小米”,就是针对中国的自闭症或发育障碍儿童的服务平台,做科普、讲故事,尽可能地去帮助困难中的家庭。 Q:在新媒体平台的写作和在传统媒体的写作有什么不一样? A:第一,在传统媒体,记者本身是有体制保护的,写负面新闻,只要问题不是特别严重,即便采访和技术层面出现一些问题,都会受到一定保护。对于新媒体来说,现在涉及负面新闻,会更加谨慎,更加小心,不能被对方抓住一丝把柄。 第二,无论是纯内容的公司,还是行业内的公司自己做了自媒体,很多报道都体现了帮公司宣传、给公司引流。在这种公司如何平衡内外的关系,如何平衡公共性和公司先天存在的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自我写作与商业宣传之间的关系,本身也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 Q:评论具体要怎么写,有什么好的方法?怎么保证自己写出来的评论是有见地的,而不是肤浅的? A:写评论本身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对世界和社会的思考,甚至对国家的看法,它渗透到每一个新闻热点中去。一些事实不明或是争议非常大的事情,社会上的主流观点往往是错的,主流观点逃脱不了整个社会低智商的平均水平。所以我们写评论的时候,就要非常谨慎地对待大众情绪。如果写完评论,发现自己的观点和寝室的其他人观点高度类似,他们觉得非常认可你的稿子,那么这篇稿子的观点和语言可能就需要修改。 Q:写作是怎么和企业相连接的?它可以为这个企业带来些什么? A:绝大部分企业的公众号没什么公共性,充斥着自我吹捧,我不太建议大家以后去企业公众号。但是“大米和小米”公众号本身就是从公共性做起,后来积累了自己的影响力,整个自闭症行业的康复干预机构不是那么专业,有大量的市场空间,我们才切入了。我们的公共性不亚于对自己的利益维护,报道本身是面向整个自闭症家庭的。 Q:刚刚从事新闻工作每天节奏都很紧凑,要达到自己满意的状态,每一篇稿子都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写,这中间怎么平衡? A:刚到报社,接到的稿件难度都不会特别大,还是一个学习阶段,最大的目的就是把能力形成自己的肌肉记忆。前期可能要逼自己思考,大量地写作,等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之后,你会发现下意识地知道要怎么写。 我要求我们的编辑首先“的”“地”“得”要用对,其次稿子中多用动词,如果一个句子想要非常有力量,要求在文字上有洁癖。每句话每个词用不到位,要逼着自己去想得更到位,或者是找一个写作比自己好很多的人帮忙。 每遇到这样一句话,一个词想不对的地方,就逼着自己去改;一个结构,觉得不够单刀直入、特别有力量,就重新写。写作本身是习惯的养成,灵感的价值非常小。 来源:[url=]传媒见闻[/url] 编辑:吴氏垂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