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2038|回复: 27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22-3-29 20:47: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新刊 |《中国出版》2022年6期目录

本期话题:
03城市实体书店打造文化IP路径研究
卜希霆   苏颖悦
10后体验时代实体书店产业价值递进
罗  赟
14实体书店吸引力场景塑造策略
沈  悦
20互动仪式链视域下实体书店直播营销模式创新
余  人   郑亿如
主题出版
26地方出版社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立项数据分析
范广红
数字出版
35全域知识的语言超市:有声读物功能价值新探
范雨竹   周安平
41主题出版物数字化开发策略分析
章  萌
学术园地
46热点回应与现实观照: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特征、问题及趋势
吴  锋   郭荣春
51我国编辑继续教育政策演变、突破与建议
陈汉轮   毛红霞
55高质量运作国家出版基金教育类项目浅论
薛  莉
智媒时代
58仅仅是“知识”吗?——服务质量、社群建设与知识付费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
陈月盈   张潇潇
走出去谈
63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工作回顾与展望
李海涛
版权之页
67影视二次创作短视频版权保护及协同治理
储  翔   陈倚天
品书录
71多维度诠释文艺生态建设
汤志华   周  莉

来源:中国出版(公众号)

编辑:马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73#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界》2025年第6期目录


《新闻界》2025年第6期目录



前沿视点面向人工智能的新闻创新

迈向系统信任的数字新闻业:一个机器自主性的视角
白红义 万旭琪
摘要 信任是新闻业与受众建立联系的前提条件。以往对新闻信任的理解经历了“可信度”与物质转向两个发展阶段,强调技术对新闻信任的塑造与挑战。本文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远非信任发生的场所与透明中介,而是一种重要的信任主体,新闻信任将围绕人类新闻行动者与机器新闻行动者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重新组织。在“机器自主性”的理论视角下,本文将“人机信任”视为新闻信任的发生前提,重新思考基于人机关系的新闻信任与传统新闻信任的本质差异,进而聚焦新闻真实中的信任问题,探讨新闻信任如何在人机信任运作中发生转变。人机信任不仅成为我们理解“技术与新闻信任关系”的一个关键词,也为数字新闻业带来一种系统信任的创新认识。
关键词 新闻信任;机器自主性;人机信任;新闻真实;系统信任
信息高风险时代的新闻创新与人工智能
王辰瑶 封丽
摘要 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与社交网络叠加生成当下信息高风险环境的内在原因,并指出,面对这种情况,新闻业不能仅考虑“应用人工智能”的新闻创新,更应采取“面向人工智能”的新闻创新,因为前者追求的只是在现有框架下提升新闻业效率,而后者才是对新闻业在当下信息生态系统中存在意义的重新锚定。本文讨论了四种“面向人工智能”的新闻创新行动,包括:对新闻工作机制展开广泛的“再阐释”,重建新闻面对人工智能的文化权威;优化人工智能的部署方向,提升新闻的认知价值;创建关于“人工智能”的专门化报道领域,确立新闻业对AI议题的话语权;强化AI时代的新闻伦理,捍卫真实性与公共性的操作规范。总之,进行“面对人工智能”的新闻创新,意味着新闻业应致力于成为信息生态系统的修复者,人工智能企业的平等合作者,而非盲目的技术跟随者。
关键词 信息风险;信息生态系统;人工智能;新闻创新

新闻学研究
“媒体融合”到“系统性变革”——主流媒体传播调适的中观理论初探
喻国明 李钒 臧秀峰
摘要 在平台逻辑与制度目标双重张力下,传统“媒体融合”范式已难以解释主流媒体在多平台生态中的传播行为机制。本文以“传播调适”为中观理论,为分析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理论工具。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转变的三重逻辑“目标逻辑-操作逻辑-核心逻辑”,阐释主流媒体如何通过“做减法”“认知争夺”与“明确使命担当”实现结构减重与价值引领。进一步,文章建构“传播调适”的理论支撑基础与结构模型,从制度回应机制、意识形态嵌入机制、平台治理机制等方面分析其理论根源,并系统界定“传播调适”的内涵、谱系与创新形态。最后,通过边界测试与反事实推演验证其理论解释力,凸显“传播调适”作为中观理论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的适用性与扩展性。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当前中国主流媒体在组织-用户-平台耦合场域中的传播结构再组织过程,推动从“媒体融合”向“系统性变革”的理论转型。
关键词 传播调适;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媒体融合;中观理论

传播学研究
“含蓄传播”:一种本土化交往模式的传播符号学探究
蒋晓丽 李兴
摘要 “含蓄传播”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沟通表征与传播智慧。本文从中华经典文化谱系中溯源“含蓄”的思想与文化精神观念,爬梳诸多形态各异的含蓄交往场景,借助传播符号学范式,立足史料经验,阐释出“含蓄传播”的一般表意模式:发出者在传播交往中有意图地放置“冗余文本”与“空文本”,接收者一时难以生成解释意义。但“冗余文本”与“空文本”承担着文化元语言功能的含蓄思想与精神,提示着文本意义的自指性(self-reflexive),接收者原本难以生成的解释意义开始回升,形成一种表意的回旋,最终实现意图意义、文本意义、解释意义的“三义合解”,生成一种意义的流瀑,塑造出主体对传播的含蓄体验。本文通过探究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交往机制,亦尝试为建构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探寻路径。
关键词 含蓄传播;传播符号学;表意机制;在地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直面废墟:数字时代媒介研究的新视角
袁艳 徐莉
摘要 近年来,“废墟”作为描述数字媒介世界中失效、断裂与废弃状态的概念,频繁出现在媒介与传播研究中。本文以“废墟”为线索,追问为何“废墟”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媒介在形形色色的废墟现象中扮演何种角色,“废墟”与数字技术有何关联。通过回溯建筑废墟的媒介建构流变,文章指出“废墟”在不同媒介的作用下被符号化、风景化和奇观化,成为辨识媒介变迁与媒介权力的关键景观。本文进一步梳理了数字时代废墟现象的多种形态,包括游戏与平台中的虚拟废墟、城市废墟探险中的非连接地理,以及被遗弃后更加“可见”的媒介基础设施。这些现象共同提示了“废墟”作为媒介批判的新视角和新方法的可能性,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数字时代的时间逻辑、空间结构与生态物质基础。废墟不是技术的终点,而是孕育替代性未来与新生态的起点。
关键词 废墟;数字化;物质性;幽灵学;媒介批判

传播与社会
智能体与生成式计算广告创意的模型建构与效果研究
段淳林 蒲源  魏方
摘要 随着大语言模型(LLM)和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它们在计算广告创意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用户对计算广告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提出了智能体意动理论框架,构建了一个基于LLM的生成式计算广告创意智能体逻辑模型,测评了不同LLM构建的智能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创意知识库模块。基于某品牌在腾讯平台287天178139条的广告投放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模型,评估不同的计算广告创意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并据此优化广告创意策略。结果表明,智能体意动理论能够有效地解读用户对广告效果的反应,而创意知识库为生成式计算广告创意的生成和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本文采用综合建模实证研究,通过广告投放效果来反推计算广告创意的优劣,以期有效提升广告创意的吸引力和用户参与度,为生成式计算广告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 智能体;生成式计算广告;创意知识库;综合建模;广告效果

博士生新论
相遇于弹性“疆界”:第三空间中的《黑神话:悟空》跨文化转译实践
王子木
摘要 《黑神话:悟空》在跨国流动的过程中既表现出游戏性,也携带着文化,是一种典型“游戏-文化共生体”。研究将全球化互联网平台Youtube视为一种“第三空间”,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来考察该游戏在其中的跨文化转译实践与弹性“疆界”生成过程。研究发现,该游戏呈现出显著的“两级跨文化传播”特征。在一级跨文化传播中,游戏博主通过“转译劳动”和“群体桥接”促成了“第三空间”式的互动气候;在二级跨文化传播中,行动者在转译实践的动态调适中实现了与弹性“疆界”的相互型塑。对《黑神话:悟空》跨文化传播实践的个案考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第三空间”中文化身份与意义转化的微观运作机制。
关键词 第三空间;疆界;转译;文化身份;黑神话:悟空

全球视野
策略信任与价值共享:美国青年群体对中国的国际信任与跨文化接触研究
陈薇 李岑 陈富裕
摘要 信任是国家间交往合作的前提,也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青年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活跃群体,其国际信任是国际关系与信任机制中柔性且至关重要的部分。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4)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美国青年群体对中国的信任及其作用于跨文化交往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国际信任是推动中美跨文化接触的重要动力,当前信任更多源自策略信任,而非道德主义信任,并受到价值观认同的正向影响。同时,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认知在国际信任与跨文化接触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国家形象认知是影响跨文化接触效能的核心枢纽。研究为深入理解中美之间国际信任的现实状况与潜在威胁,促进中美增信释疑、加强中美青年跨文化交流提供数据支撑与价值参考。
关键词  国际信任;跨文化接触;国家形象;中美青年


来源:新闻界(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272#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际新闻界》2025年第5期目录

2025070512:30 北京
2025年第5期目录
·
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媒体社会功能的形成机制与核心表现:基于中西对比视角
/ 曾祥敏 李泓江    
·
研究论文
“我不发疯发什么”:情动理论视角下的网络“发疯文学”研究
/ 郑春风 齐心园
契约隐喻:亲密关系的虚拟数字契约研究——基于抖音用户“续火花”行为的考察
/ 景义新 孙佳雪
“炼丹”的魔力——技术哲学视野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爱好者的人机互动实践探究
/ 丁洪梅
独立、实体、片断:显微镜的可见方式与疾病话语的科学转向
/ 高国菲
城市流动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城市融入——基于新媒体实践的行动研究
/ 黄蓉 汪佳 王晨晨
“新苏北”宣传文化干部群体在新四军宣传工作中的双重创造实践
/ 张霄 王继先
再造“地方”:近现代旅沪同乡报刊发微
/ 丁杰 徐基中
·
学术访谈
哲学的媒介与技术诠释:多样性、行星思维与智能的未来——对许煜教授的学术访谈
/ 曾国华 高山 吴璟薇

来源:国际新闻界
编辑:梅镕缨




271#
 楼主| 发表于 2025-7-1 17:33: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大学》2025年第6期目录

本刊特稿
双向社会化:亲子支持与媒介干预、数字反哺间的关系构建
战泓玮 曾秀芹 陈演芝
【摘  要】父母媒介干预与子女数字反哺是青少年家庭媒介沟通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使用主客体互倚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处理1789对亲子配对数据,揭示亲子间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积极、限制和监控三种干预模型中亲子支持对自身和彼此的影响效果并不相同。在积极干预模型中,亲子间呈现出彼此相向影响的对偶模式,更有可能促进亲子间互相影响,实现亲子和谐关系的双向奔赴。而在监控和限制模型中,父母的成对模式为单向影响的客体模式,可能会受到互联网使用的子女支持影响而加以强化。本研究关注到亲子间双向教育和学习过程,更加深入地揭示了父母媒介干预和子女数字反哺之间的互动、交流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父母媒介干预;数字反哺行为;亲子支持;主客体互倚模型(APIM);配对样本
随迁老人社交媒体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吴秀萍 谢
【摘  要】在深度媒介化时代,社交媒体使用对随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社会融入为中介变量,探讨随迁老人社交媒体使用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整体上,社交媒体使用显著正向影响随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融入,而社会融入显著负向影响主观幸福感,作为社会融入子维度的文化融入亦然;相反,社会融入的其他子维度——经济、家庭、社区融入在随迁老人社交媒体使用和主观幸福感中的中介效应均正向且显著。研究结果提示了社交媒体的双刃剑效应和社会融入的复杂影响,对促进随迁老人社会融入、推动积极老龄化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随迁老人;社交媒体使用;主观幸福感;社会融入
协商式数字反哺:数字反哺的供需错位与城市老年人的协商实践
陈宇恒
【摘  要】既有研究忽视了长辈对数字反哺质量的评价及其引发的代际互动。由此,本研究从长辈的视角出发,聚焦于长辈对数字反哺的不满及其协商实践,提出协商式数字反哺的概念,用以描述长辈根据其功能需求与关系诉求对数字反哺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功能维度中,过度的接入反哺和匮乏的技能反哺阻碍了长辈自主、能动的数字融入实践;告而不教的素养反哺则不利于长辈数字素养的提升。在关系维度中,子女不耐烦不情愿的反哺态度与长辈的家庭伦理观念相冲突,进而难以满足其关系诉求。因此,长辈会通过直接沟通展示道德资本的方式调整数字反哺以满足其需求。关注数字反哺的供需错位与长辈的协商实践,有利于全面地理解数字反哺后家庭权力结构的新变化。
【关键词】数字反哺;数字融入;代际关系;家庭政治
传播学
重访议程设置理论:社交媒体时代个体层面的媒介效果研究
蕾 张伊妍
【摘  要】在多元媒介环境中,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实践与理论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提出,相比整体层面研究,聚焦个体层面的议程设置研究更能精准描绘个人的新闻接触习惯,从而更有效地检验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展现了个体层面议程设置研究的设计及优势。研究发现,主流新闻媒体在微博和微信平台均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层面议程设置效果,而市场化媒体影响甚微。同时,研究揭示了不同媒体类型、平台及议题在中国语境下的复杂互动关系。
【关键词】议程设置理论;媒介效果;多元媒介环境;个体层面;社交媒体
理解媒介基础设施:路径分野与译名再思
谌知翼
【摘  要】媒介基础设施的研究版图在日益扩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混沌现象,本文将其划分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基础设施作为隐喻视角的基础设施两种路径。前者将媒介处理为传播技术与机构,关注支撑信息分发的传输渠道,却可能难以回答传播研究的独特问题意识究竟何在。后者则是以一种现象学路径,探讨媒介如基础设施一般成为左右人与世界的存在的座架。有鉴于此,本文主张将作为隐喻的“infrastructure”译为基础结构而非基础设施,从而既能规避两种路径的混淆,也有助于将现象学层面的隐喻操作化为一种强调动态关系配置过程和突出外观背景反转间隙的方法。
【关键词】媒介基础设施;物质性;隐喻;数字基础设施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学的成就、原则与展望
静 雷跃捷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这个理论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学要坚持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原则。经由两个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学,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舆论学新形态。
【关键词】舆论学;中国特色;建设;成就;展望
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推进
——以中原大学新闻系为中心的考察
张继木
【摘  要】自解放战争转向战略进攻以来,新解放区新闻工作出现了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现象。此类现象被认为与新解放区知识分子未受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而匆匆进入工作岗位有关。由此,新解放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被提上日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原解放区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重视吸纳和培养青年知识分子;中共中央宣传部也明确指示中原局宣传部创办新闻培训班。在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的建议下,经过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原大学成立了新闻系。中原大学新闻系在各方的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
【关键词】解放战争;新闻教育;中原大学;新华社
液态中间人:中国数字游民的结构性悬浮与过渡性实践
【摘  要】中国数字游民并非指向确切身份标签,而是个体在阈限期管理多种可能性的一种过渡性保护机制。有别于西方数字游民以数字工作为依托,中国数字游民常处于过渡性与阈限性状态,具有既可游离又可进入的中间人角色。数字媒介与数字游民社区的耦合凸显出的显著流动性形成了结构性悬浮,帮助游民缓解了离家出走的社会结构性压力。集体共居的数字游民社区经由媒介增强可见性,制造出附近的意象,但媒介朝觐的特性又同时导致了附近的丧失。这一独特的数字游民实践对认识数字游民提供了启发意义。
【关键词】液态;阈限;中间人;数字游民;结构性悬浮

来源:新闻大学
编辑:梅镕缨



270#
 楼主| 发表于 2025-6-27 21:51: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目录丨《新闻记者》2025年第6期


数字新闻

学术沙龙 1:新闻与公共生活
为什么要谈论“新闻与公共生活”?/ 王辰瑶    
道术之间,道为至要 / 李泓冰    
重思新闻与公共生活 / 陆晔    
挖掘新闻真相的能力不能弱化 / 刘万永    
按照过去的生产模式,越努力越累 / 尤莼洁
重塑新闻业的核心价值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李东晓   
时代变革下新闻实务教育遭遇的价值挑战 / 林羽丰   
更主动、更专业的新闻创新 / 朱威   
主流媒体也要致力于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和理性的公共心态 / 姜弘毅

学术沙龙 2:如何开展立足中国经验的新闻创新研究
新闻创新研究的三重价值 / 白红义
重思新闻业的“危机”与未来 / 周睿鸣
避免抽离新闻本质谈技术创新 / 虞淑娟
带着“问题意识”做研究 / 吴琳
新闻创新研究需要方法论的创新、规范与共识 / 田自豪   
立足本土经验开展新闻创新研究 / 刘天宇
扎根本土实践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立场 / 李凡宇

数字新闻
塑造“边界空间”:新闻创意设计生产中的关系实践研究 / 余沐芩 宋素红 闫巧妹

理论探索
卢梭思想的生成、传播及其命运:媒介的视角 / 范昀 黄莉

数字生活
作为数字劳动的隐私披露:一项自我商品化研究/ 王芊蕴 顾理平
耦合与偏向:在数字基础设施运作中组装智慧城市治理——基于全球20个城市DCT技术的类型学研究/ 万旭琪 郑雯
“构建区隔”与“超越区隔”:中文播客平台的社交互动研究/ 瞿旭晟 李 雯

史海钩沉
开眼“看”世界:民初“世界”出版潮的世界图像——以“世界”系列画报为中心的考察/ 陈阳



来源:新闻记者(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269#
 楼主| 发表于 2025-6-25 23:06: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当代传播》2025年第3期目录






来源:当代传播期刊(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268#
 楼主| 发表于 2025-6-19 21:14: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编辑》2025年第6期目次


6期目次

出版人物

韬奋精神凝作骨 长为文化筑津梁——专访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刘伯根
本刊编辑部

文化强国建设

国有出版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意义、内涵及实践路径探析
郇述涛

数智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特色、智能学术评价及其治理问题再思考
叶继元 贾毓洁
人工智能与出版业

弥合对齐鸿沟 :数智新闻业中人机关系的多维重塑
陈昌凤 袁雨晴

编辑出版学理论与实践

论数智时代出版的三大转向
万安伦 臧义乐

论有组织出版
周蔚华 熊小明

出版史视角下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
透视移动互联时代青年阅读的社交化景观
赵红勋 袁培博

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

从效能到效力 :韧性导向的中国国际传播体系构建研究
故事、话语、叙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维叙事分析——以《哪吒之魔童闹海》叙事技巧与策略分析为例
徐丽芳
智媒时代“AI 污染”治理的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
高丽华
短视频营销 :基于 4I 理论的国产电影营销实践
张志庆

编辑人才培养

名编辑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互促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编辑(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267#
 楼主| 发表于 2025-6-19 20:32: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传媒观察》2025年第6期目录


目录

卷首语

人格化:平台化浪潮中的弹性与韧性
/邱林川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学术自主与学科自主:建构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
/杨保军

在场·平台交往的人格化与本土化

“差”破“序”:美团商家平台劳动的本土化调适研究
/张 杰 许 琪
平台心智与数字交往:从 TikTok 到小红书的网络迁徙及可能
/涂凌波  初玲羽
休闲式劳动:银发滴滴司机群体的另类平台实践研究
/倪小帆 刘 勇
“以规则为媒”:恋爱软件对青年亲密关系的再造与规约
/陈 拓 董砚汶 马志豪

深观察

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化的资源组合策略研究
——基于传媒上市公司的 fsQCA 构型分析
/盛 虎 岳施旭 唐 苗
技术何以应用:新闻从业者算法使用意愿研究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检验
/吕澄欣 吴 飞

数字生活

数字平台依赖类型如何影响青年生育意愿?媒介“使用沟”的涵化效应裂解机制
/施颖婕 桂 勇 张涛甫

灯下漫卷

真实但不准确?中美网红产业“在线真实性”的媒介镜像与理论互鉴
/张钟元 朱丽丽

新闻史鉴

以研究预备事业:中国电视研究的兴起及其学科化(1923―1942)
——基于新史料的探讨
/薛毅帆 曹培鑫

卷首语

人格化:
平台化浪潮中的弹性与韧性
邱林川
Humanization :Resilience and Flexibility in the Platform Wave
Qiu Linchuan
【摘要】
点餐、分享、打车、恋爱……在数字技术日渐嵌人社会肌理的当下,这些日常行为纷纷转化为平台化实践。数字平台不仅重塑了人机互动与劳动形态,也在悄然重组群体层面的日常交往与社会秩序。平台的广泛渗透无疑对传统社会结构构成挑战。但在数字时代,传统关系与现代科技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复杂交织、相互形塑的。那么,究竟什么是理解平台经济与日常生活的核心议题?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切口是:技术与人情之间的博弈与融合。在平台化浪潮下,社会变迁的动力不仅来自科技与制度的推进,更根植于人的能动性、关系网络的弹性和劳动者的韧性。同时,我们还要回到日常生活本身,用普遍联系、动态多元的视角关注貌似平庸的技术与社会变迁,包括平台在普通人生活中如何重塑传统、重组社群及其情感结构。深入理解技术与人情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才能在不断变动的数字时代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多元性与韧性的日常社会生态。
【关键词】
平台化;技术;人情;能动性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学术自主与学科自主:
建构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
杨保军
Academic Autonomy and Subject Autonomy:Building Future-Oriented Contemporary Chinese Journalism
Yang Baojun
【摘要】
中国新闻学始终是一门“中国性”非常鲜明的学科,但在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中,依然缺乏对新闻学“中国性”之根本内涵“自主性”或“主体性”相对比较深入系统的分析。本文从“学术自主性”和“学科自主性”两大方面考察了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性的内涵或实质要求,认为学术“自信心”“创新性”和学科“独立性”是新闻学自主性的三大要点。自信是新闻学科自主的精神根基,创新是新闻学科自主的关键所在,学术研究能够自信的关键是创新,创造原创性的、科学合理的学术成果才是“硬实力”。学科对象与学科视野是学科自主的核心维度,努力开辟自主学科对象、积极建构独特学科视野是建构新闻学自主性的基本前提;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是不断实现对象全面化的新闻学,是将潜在研究对象持续现实化的新闻学。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性(主体性);学术自主性;学科自主性
在场·平台交往的人格化与本土化
“差”破“序”:
美团商家平台劳动的本土化调适研究
 杰 许 琪
Resisting Rationality with Relational Resilience:A Study on the Localized Adjustment of Meituan Merchants' Platform Labor
Zhang Jie,Xu Qi
【摘要】
本研究基于费孝通“差序格局”与黄光国“人情与面子”理论,分析中国外卖商家在平台化中关系劳动的本土化调适策略。研究发现,平台通过算法规则成为劳动/关系中的上位者,以流量分配、差评机制、佣金抽成与商家形成纵向关系格局。然而,商家并未完全受控于平台的“序”面逻辑,而是通过“差”面的人情交往和关系运作,将平台与其他平台劳动主体间缔结的临时性同盟重构为以“己”为中心的临时性同盟,以“差”面的能动性人情关系建构对抗“序”面平台对商家的劳动与关系控制。研究揭示,在平台化进程中,这一关系劳动的本土化实践丰富并突破了“剥削-抵抗”的平台劳动范式,为数字劳动研究提供了基于中国经验的视角。
【关键词】
平台劳动;关系劳动;美团商家;人情与面子;差序格局
平台心智与数字交往:
TikTok 到小红书的网络迁徙及可能
涂凌波  初玲羽
Platform Mindset and Digital Interaction:Cyber Migration from TikTok to Rednote and Its Potential
Tu Lingbo,Chu Lingyu
【摘要】
中国数字平台的发展为跨文化数字交往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平台基础。围绕TikTok海外用户网络迁徙至小红书平台这一事件,研究通过内容分析和深度访谈,发现这是一次群体间大规模的数字交往活动,也是一次逆向的国际传播流动过程。中国本土数字平台独特的内容生态特性、完备的技术和功能以及友善的平台文化使得这次网络迁徙得以可能。“平台心智”是将平台“人格化”的一种组织方式,彰显了平台的文化特性、文化氛围和品牌特性,是塑造平台内外部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而影响了跨文化数字交往的开展。在基于平台的跨文化数字交往中,交往主体之间直接平等的对话是基础,而寻求被看见、被尊重或被认可的双向共鸣关系则是重要目标。打造“平台心智”,构建平台生态,推动我国数字平台稳妥“出海”,可以助力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
【关键词】
平台心智;小红书;数字交往;TikTok用户;国际传播
休闲式劳动:
银发滴滴司机群体的另类平台实践研究
倪小帆 刘 勇

Leisure-Style Labor:An Alternative Platform Practice Research for the Silver Hair Didi Driver Group
Ni Xiaofan,Liu Yong
【摘要】
随着国家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一些网约车行业的头部平台也纷纷响应政策,开始对司机的从业年龄限制进行调整,这为银发群体参与平台就业提供了制度性契机。本文以银发滴滴司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深入考察银发司机群体在网约车平台上的劳动方式。研究发现,传统数字劳动中“控制与反抗”的二元对立分析框架,已难以诠释银发司机群体在网约车平台上普遍存在的“休闲式劳动”。休闲式劳动是指个体劳动者按照自我意志自主选择劳动的时空和形态,在劳动过程中更加自主、自在与自由。而此种劳动的内在行动逻辑是为了拓展自身的社交空间、实现社会角色的软着陆、平衡家庭内部关系,以及自我尊严与价值的再维系。“休闲式劳动”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审视中国数字劳动生态的多样性,推动数字劳动理论的本土化创新。
【关键词】
银发司机;网约车平台;休闲式劳动;零工经济
“以规则为媒”:
恋爱软件对青年亲密关系的再造与规约
 拓 董砚汶 马志豪
"Mediating with Rules":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Young users' Intimate Relationships by Romantic Apps
Chen Tuo,Dong Yanwen,Ma Zhihao
【摘要】
在数字技术高度渗透的现代文明里,数字化的爱情交往实践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本文引入“技术-规则-人”三元互构分析框架,结合情感理性理论,深入探讨了恋爱软件中交往规则的再造逻辑和情感体验的形成。研究发现技术功能与青年用户在“以规则为媒”的互动结构中展现出方向高度一致的合力:技术先验性地规划亲密实践的脚本,并通过技术规则向用户传递;青年用户在情感关系管理与控制的理性诉求下,全面接受技术规则的暗示并主动对规则使能升级加码,最终塑造出如工业量产般面目趋同的爱情。研究中,规则视角的析出为综合分析技术与意志的角力提供了重要支点。
【关键词】
情感理性;数字亲密;恋爱APP;情感资本主义

深观察
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化的资源组合策略研究
——基于传媒上市公司的 fsQCA 构型分析
 虎 岳施旭 唐 苗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 Combination Strategy of New Mainstream Media Platformization
Sheng Hu,Yue Shixu,Tang Miao
【摘要】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对主流媒体和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提出了挑战,传统主流媒体可通过“资源拼凑”挖掘自身媒体资源,通过“资源寻求”以制度性优势融入外部资源打造媒体综合服务平台。本文以根据公开信息获得的13家主流媒体上市公司2018―2024年398次资源获取事项为研究样本,采用fsQCA方法,从经营绩效层面实证不同资源支持组合对主流媒体平台建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强大的媒体内容与广电网络资源以及牌照资源是主流媒体挖掘自身资源、实现平台化的“媒体资源组合”型策略;政务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政策性项目资源,是实现平台化的“外部资源组合”型策略;而获得媒体资源和政府性资源双重支持是实现平台化的“内外资源组合”型策略。资源支持的组合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新型主流媒体的经营绩效。
【关键词】
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化;媒体资源拼凑;产业资源寻求;资源组合;经营绩效
技术何以应用:
新闻从业者算法使用意愿研究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检验
吕澄欣 吴 飞
How Technology is Applied:A Study on Journalists' Willingness to Use Algorithms
Lv Chengxin,Wu Fei
【摘要】
本研究提出一个新闻从业者算法技术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框架模型,采用一项对579名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结合信息生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从信息人(算法素养、新闻职业认知)、信息(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信息环境(算法文化氛围、政策激励)探讨新闻从业者算法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算法素养、感知有用性、算法文化氛围和政策激励直接增强了新闻从业者算法使用意愿,而新闻职业认知和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意愿没有显著关系。感知有用性正向中介了算法文化氛围、政策激励与算法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感知易用性正向中介了算法文化氛围与算法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协同人-技术-环境框架,构建更贴近新闻从业者日常算法使用影响因素的解释模型,对于理解数字时代算法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算法技术;算法使用意愿;技术接受模型;信息生态论
数字生活
数字平台依赖类型如何影响青年生育意愿?
媒介“使用沟”的涵化效应裂解机制
施颖婕 桂 勇 张涛甫
How Do Types of Digital Platform Dependency Influence Fertility Intentions Among Youth? The Fragmenta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ion Effects Through the Digital "Usage Gap"
Shi Yingjie,Gui Yong,Zhang Taofu
【摘要】
伴随互联网使用模式的分化,个体对平台的选择性依赖导致网络信息暴露差异日趋明显,进而可能促使数字使用中的涵化效应呈现裂解趋势。基于这一视角,本文利用“上海市在职青年社会心态调查(2022)”(N=4184)探究了青年人在数字活动中的平台依赖类型与其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平台依赖类型显著影响青年生育意愿:相比微博,微信、新闻APP与短视频平台上的高信息暴露会显著提升生育意愿,而贴吧等平台则产生抑制效应。第二,尽管女性青年的生育意愿显著低于男性,但在不同类型网络媒介对拒育倾向的涵化效应中,双方均呈现出专业细分型平台影响最强、公共讨论型平台次之,而社交、资讯类与娱乐型平台影响最弱的差异格局。第三,对风险感知和权利观念的差异化培养是不同类型媒介对生育意愿产生不同涵化效应的两项重要机制。上述发现凸显出当下网络媒介的生态区隔化特征及平台间信息暴露差异对涵化效应裂解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揭示了互联网研究范式由接入层面向实践模式维度转变的必要性。
【关键词】
平台类型;使用沟;信息暴露差异;生育意愿;涵化效应
灯下漫卷
真实但不准确?
中美网红产业“在线真实性”的媒介镜像与理论互鉴
张钟元 朱丽丽
Authentic But Not Accurat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edia Mirror Image and Theoretical Mutual Learning on Online Authenticity in the Internet Celebrity Industry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Zhang Zhongyuan,Zhu Lili
【摘要】
千禧年以来,网红产业已经成为当下深度媒介化社会不容忽视的新兴产业,深入挖掘网红产业与技术、社会及情感变迁之间的诸多关联,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等诸多层面具备重要意义。艾米丽·亨德在《网红产业:在社交媒体上寻找真实》(The Influencer Industry:The Quest for Authenticity on Social Media)一书中,聚焦美国网红产业从诞生至今高速发展的20年,年谱式分析行业变化的动因、产业结构,并对在线真实性的演变及特点进行了系统归纳,为全球网红研究提供了纵深的历史观察记录。基于中国网红研究宝贵的对照性视角,本文从中美双方网红产业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介入和形塑出发,重点探讨了在线真实性对真实性概念的对话和修补、社交展演对情感劳动的缔造、网红产业性别化及文化政治意涵加深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
网红;在线真实性;互联网史;性别;社交媒体
新闻史鉴
以研究预备事业:
中国电视研究的兴起及其学科化(1923―1942)
——基于新史料的探讨
薛毅帆 曹培鑫
Television as a Preparatory Endeavor:The Rise and Disciplinary Formation of Chinese Television Studies(1923―1942)
Xue Yifan,Cao Peixin
【摘要】
出于对中国电视学科史现有论断的反思,本文在勘校、细读和比对史料的基础上,勾勒中国早期电视研究活动及其学科化过程并阐释其构造逻辑,以此求索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脉的历史一环。在史实层面:中国早期电视研究的发端应以1923年《用电传影术》一文为标志,而非此前学者提出的“1917年”“1925年”“1927年”等。材料编译、实地参观与私人通信,构成早期国内学人获取电视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电视研究在1930年代出现了一场学科化转型风潮,集中表现为1932―1942这10年间密集出现的十余部冠以“电视学”之名的专门论著。在史论层面:中国早期电视研究的学科化,是技术演进的明线与技术民族主义的暗线交织共塑的过程。这两种内外力量间的矛盾运动,一方面催生出国人“以研究预备事业”的独特心理动机,引发了“电视学”论著在短期内的集中出版;但另一方面也构成知识资源上的赖他性困境,并最终导致此次学科化努力在外部战争语境中被迫中断。
【关键词】
1923―1942;电视研究;学科化;初代“电视学”;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

赛金花故居那片小树林  |  魏全儒 绘 2015年

全儒专工人物画,当然写生课也是美院在读时必修。走出校门后,每当创作遇到瓶颈,他仍会出去写生,有时是为了完成某个题材的画,定向选择写生对象,有时是放飞一下自我,向大自然寻找创作灵感。他记得老师说过写生三境界:一是“带着老婆去旅行”,画家将学过的或自己固有的审美带到现场,照着新景画固定模式的画;二是“偶遇”,在新的地方,获得新的感受,画出崭新的面貌;三……却忘记了。他问老师,老师当时也是即兴发挥,也忘了是怎么说的。我想,第三种境界大约是捕捉到现场稍纵即逝的信息或美感,甚至是自我的情绪,演化出一幅或无数幅全新的图式。全儒的这幅画得于安徽宏村赛金花故居写生,那里确有一片平淡无奇的树林,抑或还有三两男女优游其中,引发了他的千古幽思,淡墨铺染土地,重墨简画树形,白色的水沟,如光指引,通向外面的世界,一对男女牵手向前,似古又今,给赏画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孔祥东(书画收藏家、美术评论家)
附:本刊参考文献示例
GB/T 7714-2015)
著作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会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288.
② 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
③ Keane J. Democracy and media decade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6.
学位论文
① 傅薇.政治仪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视角[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6.
② CALMSRB. Infrared spectroscopicstudies on solid oxyge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
论文集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期刊文献
① 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9(03):91-113.
② 潘忠党.序言: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06):1-16.
③ Steensen S,Ahva 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in a digital age:An exploration and introduction [J]. Digital journalism,2015,3(01):1-18.
④ Domingo D,Quandt T,Heinonen A,et al.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the media and beyond: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initiatives in online newspapers [J]. Journalism practice,2008,2(03):326-342.
析出文献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02.
② Gürsel Z D. US Newsworld:The rule of text and everyday practices of editing the world [M].//The anthropology of news and journal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35-53.
报纸
① 丁文详.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② 刘裕国,杨柳,张洋,等.雾霾来袭,如何突围[N/OL].人民日报,2013-01-12[2013-11-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204.htm.
报告
① 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R/OL].(2013-04-16)[2014-06-11].http:/ www. mod. gov.cn/affair/2013-04/16/content4442839.htm.
②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 1970.
电子公告
①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 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②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version 1.1[EB/OL].(2012-06-14)[2014-06-11].http:// 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266#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20:41: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现代出版》2025年第5期目录
本刊特稿
劝服邀请:邀请修辞的理论内涵及知识生产范式
刘锦鹏 1
(刘涛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锦鹏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 2022 级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修辞观念与形式,邀请修辞的诞生,向传统修辞观念中的劝服模式发起挑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对话观念的邀请模式。无论是古典修辞学的劝服观,还是新修辞学的同一观,本质上都体现为一种以修辞者为中心的理论话语,强调对接受者施加影响乃至控制。受到女性主义修辞学的影响和启发,邀请修辞旨在改写修辞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说服或霸权关系。所谓邀请修辞,意为一种基于平等、尊重、自由、对话、共同理解之交往观念的修辞形式与实践。邀请修辞的理论框架主要体现为修辞动机维度的共同理解目标之设定,修辞行为维度的平等互惠关系之建构,以及修辞文化维度的自由认知模式之形成。作为一种新兴的修辞范式,邀请修辞在价值论、认识论、本体论上都呈现出有别于传统修辞学的理论本质。当接受者被邀请到一个平等、自由的修辞世界时,邀请修辞不仅意味着一种重构社会交往模式和秩序的修辞实践,而且意味着一种动态的、协作的、参与性的知识生产范式,由此诞生了一种新兴的知识形态——邀请性知识。
关键词:邀请修辞;女性主义修辞学;修辞实践;认知自由;邀请性知识
专题:媒介本体与媒介生活实践
海德格尔的回归存在媒介本体之辨
朱振明/15
(朱振明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西班牙语国家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海德格尔就回归存在此在Dasein)所作的本体论结构分析,揭示了此在在本体论存在维度与本体存在维度间的互属和挪用(Ereignis)关系,强调了此在的存在过程既是一个真理解蔽的过程,又是一个基于关系网络的动态过程。此在于是在本体意义上具有了诸多可能性,显示了大写存在的未来特征。此在的结构是一切有意义存在之原始超验结构,该结构既确定了 媒介研究中不同于以往传统形而上学的媒介本体类型(个体、关系过程、装置等),又形塑了以 此在挪用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媒介伦理之生态学伦理想象。
关键词:回归存在;真理解蔽;主体性;媒介本体;生态学伦理
物流数码物的基础设施化:表征与非表征的共时运作
   魏梦婷/25
(林颖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魏梦婷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 2022 级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快递物通过表征指涉转化,形成数据基础设施化这一非表征实践,二者相互勾连和叠写,塑造了表征与非表征共时运作的生态逻辑。其中,数字技术的转介使得快递物实现了三重数字化表征:一是可编程性的转化与条形码的生成;二是自创生系统的嵌入与数据流的呈现;三是人机协同的转译与取件码的形成。而快递物实现数字化表征后,其能指形式成为物质性的非表征数码物,从条形码的基底性、数据流的后勤性与取件码的决断性三个维度形塑了物流数据实践。数字系统表征过程与非表征实践提示了传播学研究中不同理论范式相互转化和对话的可能性,也为新技术语境下的数据实践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考域。
关键词:数字基础设施;表征;非表征;物流;数据实践
技术物人格化:蓝牙耳机命名的青年媒介实践研究
周小丁 35
(周小丁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 2024 级博士研究生;郭晴系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内容摘要:蓝牙耳机的界面化命名深度介入用户的感官体验与社交互动。青年用户在命名的动机、过程与内容中展现出五类技术物人格化策略:实用功能型、情感投射型、感官延伸型、社交功能型与自我表达型。命名行为在情感诉求和主体构建的具体过程中得以呈现,重构新型主客体关系,在具身媒介实践中实现意义再生产。耳机由此从中性设备转化为具有人格特质的媒介,成为用户认同、社交身份与情感互动的表达接口,反映出青年群体在智能媒介环境中日常交往与自我建构的独特路径。
关键词:蓝牙耳机;技术物人格化;人机共生;媒介物质性
理论前沿
拒绝沟:理解数字鸿沟的新维度
龙小农  张 玉/44
(龙小农系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玉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信息传播学专业 2024 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既有数字鸿沟的叙事以连接不足为导向,使得接入与使用会产生特定的益处成为数字鸿沟研究的主流视角,但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数字技术的下沉扩散,连接不足日渐得到弥补并转向连接过剩,致使过度使用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由此引发了数字实践中的拒绝不平等,而传统的数字鸿沟理论难以解释这一现象。拒绝沟的提出可描述这种新的社会不平等,并丰富第二层数字鸿沟的内容,构成理解数字鸿沟的新维度。拒绝沟研究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它指涉连接过剩时代个体精神层面的生存困境和数字福祉问题,研究者应予以关注并思考如何缓和。
关键词:拒绝沟;数字鸿沟;连接过剩;数字拒绝实践;新维度
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四个基本向度
万安伦  李梦竹 /54
(万安伦系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出版研究院执行院长,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梦竹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数字出版与数字人文专业 2024 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构建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推动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专业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四个基本向度分别是坚守魂脉、守望根脉、融通血脉、秉承学脉。持续推进中国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发展,将为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提供有力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持,促进中国出版和出版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
出版观察
科研利益关联:学术期刊不可承受之重
  均/65
(赵均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科研管理界为了方便科研评估,将学术论文评价捆绑于学术期刊评价系统,由此赋予了学术期刊相应的科研评价权力,从而牵动了一系列的利益链条,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学术期刊评价系统越来越转向为科研管理服务,逐渐增加被引指标权重;学界因此积极炮制高被引论文;学术期刊界绞尽脑汁提高被引率,陷于做自己还是随风起舞的两难处境。务实的解决之道是将破五唯政策真正贯彻落实下去。
关键词:论文评价;期刊评价;以刊评文;科研利益
社科学术期刊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三重逻辑
张金来  曾白凌/75
(张金来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编辑;曾白凌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内容摘要:我国社科学术期刊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事实逻辑和方法逻辑,三者构成了社科学术期刊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逻辑闭环和价值闭环。理论逻辑体现为,社科学术期刊贡献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事实逻辑体现为,社科学术期刊在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方面面临现实挑战,影响理论逻辑的展开,不适应加快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新形势新要求,应积极回应挑战。方法逻辑体现为,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社科学术期刊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建设性举措,同步推进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和自主知识体系高质量构建。
关键词:社科学术期刊;自主知识体系;理论逻辑;事实逻辑;方法逻辑
青年学者论坛
视频监控隐蔽角色的媒介学考察
黄浩宇/ 84
(黄浩宇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
内容摘要:在视觉修辞视野下,图像的出场超越了纯粹的司法话语框架,重构了举证过程中的权力关系,人的证言的效力面临被稀释的风险。视频监控作为媒介的威力在舆论引导进程中一览无余,视频监控已经超越事件建构的媒介性而开始获得独立的叙事主体性,让以往在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处于中心地位的记者有成为叙事附庸的可能。在面对势不可挡的技术变革带来的主体性焦虑时,我们要在技术发展的洪流中再次发挥的作用,思考如何让不被边缘化。
关键词:视觉修辞;网络舆论;视频监控;媒介学
来源:现代出版
编辑:梅镕缨



265#
 楼主| 发表于 2025-6-10 16:10: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大学》2025年第5期目录

本刊特稿
多世界诠释:数字交往论的观点
杜骏飞
【摘  要】本文尝试就AI时代的真实性做传播学的阐释。从数字交往理论的视角看,笔者认为:第一,虚拟现实的本质是一种由交往所创建的可用现实,它并非原初现实,但来自现实、为了现实、属于现实,是更大现实的一部分;与此相对应的是,拟在是被交往所询唤的存在,也是人的更大存在的一部分。第二,数字交往的真实,源自观测、意识、选择,是它们构成了交往人的真实。那种建立在人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真实,正是交往的原真。第三,数字交往的经验世界,是实像世界、拟像世界与镜像世界的连续,也是其所有非整数维度的总和。就此而言,我们始终生存在一个真实性的连续统之中,人所交往的每一种世界都只是理解。
【关键词】虚拟现实;拟像;原真;共在;数字交往理论
神经网络中的幽灵:笛卡尔主义与人工智能
   王梦瑶
【摘  要】笛卡尔主义哲学传统中的心身二元论深刻影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机器中的幽灵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并批评了心身割裂的错误认识。然而,作为由来已久的哲学思想,心身二元论即便遭遇批判与反思,仍然像幽灵一般游荡在人类的神经网络中;无论是人工智能的研究者还是使用者,均难以摆脱心身二元论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心身二元论在科学实践、意识形态与社会想象层面上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原因,并认为,若人类的智能本质上是具身的、情境性的、不可完全表征的,那么试图用数字计算模型复制这一复杂之物,不仅方法尚未明朗,甚至可能在原则上就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笛卡尔主义;心身二元论;人工智能;海德格尔
新新媒介、互鉴共生:DeepSeek与人类生态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邓建国
【摘  要】作为今天的新新媒介,人工智能的研发深受美国数学工程学和军工复合体的影响,其起点为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相较而言,今天中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具有鲜明的生态性,但西方的人工智能与这一东方的人工智能并非全然不同。从沃伦·布罗迪的生态智能观看,“DeepSeek时刻不应被等同于冷战时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它是中国人工智能专家基于心忧天下、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向全世界展现生态人工智能的时刻。中国的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化要有格局和雄心,将全球人类带入人类增强性和生态响应性的生态人工智能时代。
【关键词】媒介史;生态人工智能;达特茅斯会议;DeepSeek;人类命运共同体
机器社会资本的结构与功能:AI大模型应用是更高效的社会润滑剂吗?
任吴炯 张洪忠
【摘  要】大模型机器主体快速发展,成为代理人类角色、具备交往能力的网络节点。本文提出机器社会资本的概念,主要探讨四个问题:第一,分析了从现实人的社会资本到网络社会资本再到机器社会资本的结构转型;第二,从网络、信任和规范三方面讨论了机器社会资本的功能转变;第三,从两个方向分析了机器社会资本如何增强社会润滑剂功效、可能形成网络巴尔干化现象;第四,在讨论中指出,大模型应用的机器社会资本不会取代人的社会资本,本质上是对人的社会资本的高效中转,需防止陷入技术主义的大模型发展观念。
【关键词】社会资本;大模型;网络;信任;规范;社会润滑剂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皖南事变中的对外宣传实践
张辉甜 龙
【摘  要】本文以皖南事变中的国际舆论场为对象,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对外宣传实践。国民党皓电发出后,中国共产党反应迅速,积极发动外国记者等人际资源,利用英美与日本的利益冲突,将国共摩擦置于国民党亲日语境中。·一七通令后,中国共产党集中驳斥国民党对新四军的多项指控,控诉皖南事变反共”“亲日的本质,将国际社会的关注点自中国内部矛盾移至更为广阔的东亚乃至世界局势,最终在国际舆论中争取到了更多同情与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思想,灵活运用宣传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与政策支持。
【关键词】皖南事变;对外宣传;国际舆论;国际传播
传播学
中国短剧在欧美市场的叙事调适:可通约性资源的挖掘与转码策略
殷秀云 林升栋
【摘  要】作为流行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中国短剧通过情感共通性与文化转码策略,成功跨越文化前见,为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本土短剧与出海短剧虽有一定相似性,但是在叙事上呈现出地理属性与文化特征的差异、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叙事伦理取向差异、结构完整性和时间秩序感的叙事差异及角色塑造的差异。研究中国本土短剧与出海短剧的共通性与细致差异,挖掘不同文化间的可通约性资源,可为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提供有效路径,也可进一步拓展国际传播的载体研究与理论研究。
【关键词】国际传播;短剧;文化前见;可通约性资源
广告与公共关系
AI身份披露会影响消费者对智能广告创意的评价吗?
——基于一项在线实验的分析
琼 马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深刻改变了广告创意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引发了对机器参与广告创意生产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本项2(人工智能身份:披露VS.不披露)×2(产品类型:实用品VS.享乐品)×2(广告诉求:理性诉求VS.感性诉求)在线实验发现,AI身份披露之于消费者对智能广告创意评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广告诉求方面,显著提升其理性诉求的相关性评价,而降低感性诉求的原创性评价,在产品类型方面则无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消费者面对不同信息内容而采取的不同信息处理模式所致。AI身份披露对智能广告创意评价的影响,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么强大。消费者在处理信息来源时,常超越单一的启发式处理模式,从而造成AI身份披露的有限影响,甚至失效。因此,AI身份线索在消费者智能创意评价过程中,往往只发挥着锚点的作用。
【关键词】AI身份披露;智能广告;创意评价;HSM模型
同中有异:社交媒体广告侵入性影响生活质量感知的二元解释路径
宣长春 王小莉 经羽伦
【摘  要】本研究聚焦社交媒体广告侵入性对人们生活质量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广告侵入性负向影响生活质量感知,存在着两条中介解释路径,并受到地域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当以感知平台自治为中介时,相较于城市和文化紧密地区,农村和文化松散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感知受到广告侵入性的负向影响较小。当以感知政府治理为中介时,相较于城市和文化紧密地区,农村和文化松散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感知因广告侵入性出现不降反升的意外结果。研究结论为社交媒体广告的经营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交媒体广告;侵入性;生活质量感知;感知政府治理;感知平台自治
来源:新闻大学
编辑:梅镕缨



264#
 楼主| 发表于 2025-5-30 20:46: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界》2025年第5期目录



《新闻界》2025年第5期目录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构建同心圆:以共通视角推进宣传调适
吴飞   梁轩
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发掘中国宣传的特殊性,发展中国特色的宣传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文章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通过历史回溯、实践分析与理论建构,提出中国宣传的同心圆理论,旨在突破西方劝服宣传的理论桎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宣传理论,推动中国宣传调适。同心圆理论认为,当前中国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主流媒体为中介层、人民群众为基础层、国际社会为拓展层的同心圆宣传结构,并发展出以通促治的治理型宣传体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以真诚为前提,增强媒体调节功能,践行群众路线,以及培育非体制化宣传主体是宣传调适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共通;同心圆;以通促治;劝服

前沿视点•数字时代的亲密关系

制造“亲密饥荒”:数字时代亲密关系的异化与突围
张雪霖
摘要 当人类文明迈入数字时代的深水区,一场静默而深刻的社会革命正在亲密关系领域悄然展开。亲密关系的本质内涵在数字技术的催化下,已从“具身性共在”的传统人际纽带,演变为技术中介的数字亲密系统,其核心特征发生了三重裂变和三大价值坐标位移,这源于技术可供性、个体化需求与资本逻辑的共谋。而制造“亲密饥荒”成为社交媒体时代的情感悖论,表现为关系过载与情感赤字、深度羁绊消解和存在性焦虑,形成原因包括算法中介的信任危机、液态现代性的关系结构,以及认知框架的虚实混淆,更为深层的逻辑恰是现代性困境的数字镜像。情感资本主义的全球席卷促使情感商品化和标准化,带来情感虚假满足、效率主义异化和隐性剥削等问题,造成情感异化、社会不平等和伦理秩序的消解。而中国的在地化经验演化出一种“新家庭主义”,这为对抗情感资本主义的殖民和理解转型期中国式亲密关系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 数字时代;亲密关系;亲密饥荒;情感资本主义;新家庭主义

团结“亲密公众”:智能算法与数字生活秩序重建
田浩
摘要 数字媒体技术为人类亲密关系创设了兼具日常化与琐碎化的发展语境,召唤了亲密关系在内涵与外延维度上的数智化转型。不同于诸种在线亲密关系,数字亲密关系突破了技术悲观主义的不确定观念,鼓励个体依托智能算法等技术基础来勘定情感经验的边界,并据此探索如何团结为公众的数字化答案。在实践维度上,亲密公众的团结呈现出形态的复数化、策略的体验化与对象的拟人化等基本特征。进一步来说,秉持着数字亲密关系的观念框架来培育积极的情感自我并团结亲密公众,在构建公共情感秩序的实践进程中具有鲜明的介入性价值。
关键词 数字亲密关系;智能算法;亲密公众;情感自我;公共情感秩序

新闻学研究

域外智库涉“一带一路”文本的叙事时间焦点与情感表征
宣长春 侯雨飞
摘要 时间是叙事的核心要素,不仅承载着信息,更蕴含丰富情感色彩。然而,文本的时态使用是否能够反映情感变化、又将如何反映等问题鲜少引起学界关注。本研究基于时间焦点理论,通过计算方法分析2090份域外智库涉“一带一路”文本,发现智库文本的时态使用具备情感表征功能。整体上看,域外智库对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的使用均正向预测情感倾向。将空间距离作为调节变量时,研究发现,若近距离国家智库愈是关注历史叙事和当下情境,通常预示着更积极的情感表达,但此种正向预测效应会随着距离拉大而减弱。将国家类型作为调节变量时发现,共建国家智库对历史与当下的关注正向预测其情感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域外智库对倡议未来的关注,始终稳健地正向预测其情感倾向。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域外智库文本的叙事时间焦点与情感表征之间的隐性联系,这为迅速识别和评估智库情感倾向提供新路径,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涉“一带一路”的国际舆论。
关键词 “一带一路”;域外智库;叙事时间焦点;情感倾向;空间距离

传播学研究

赋权与负能的张力:再思深度媒介化语境下的数据殖民主义——基于主体性视角
朱亚希 姚俊臣
摘要  本文立足深度媒介化语境,从“主体性”视角切入,旨在对数据殖民主义的本质内涵及其调适进行重新思考。研究认为,有别于传统殖民通过奴役、劫掠等方式进行资源掠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单向过程,数据殖民呈现出“一体双面”的特点:一方面,殖民者通过采取一系列精致的“赋权”行动,利用数据主体对于赋权的期待,吸引其默许性地让渡部分主体性,并参与到新型数据关系的生成和维系之中;另一方面,数据主体在寻求更大的主体性的同时,被置于抽象的聚合数据流之中,成为提取剩余价值的手段。由此,数据殖民主义的本质内涵可被描述为一种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其背后折射出深度媒介化语境下被殖民者所赋之权与主体性剥夺的“负能”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对此,数据殖民主义调适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赋权与负能之间找到兼容各方利益的耦合点,从而达成多元主体之间数据关系及其秩序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数据化;数据主体;数据关系;赋权;默许性让渡

传播与社会

“在断裂中纠缠”:人机情感的不稳定性考察
宋思茹 洪杰文 常静宜
摘要 在人机交互中,“共情”的发生往往被质疑是一种感知幻觉或情绪模拟,暗示着人机情感的不稳定性。本研究通过在线观察和文本分析,从情感对象、情感体验、情感关系、情感氛围四个维度考察了人机情感的不稳定性,揭示了“不稳定”如何作为人机情感的根本属性之一,并将其肯定为一种人机共创的情感游戏。研究发现:用户角色养成与AI“即兴表演”之间存在矛盾,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在其他主体干扰和智能体崩坏情境中,用户感知到AI技术缺陷,削弱了亲密感,从而产生“断裂”的情感体验;当用户感知到情感共享不稳定后,尝试以分责、调试、转移等方式进行自我妥协和AI保全,人机之间形成“纠缠”的情感关系;不过,用户始终被卷入一种无法预知、无力遏制的情感氛围,最终走向接纳、幻灭、自主沉浮等不同结局,凸显了人机情感的流动与张力。
关键词 人机情感;人机共情;不稳定;断裂体验

技术与文明:作为文明传播实践的华夏航海活动及其叙事逻辑
王婕 谢清果
摘要 海船是人类文明交往与地域沟通的重要媒介。本研究试图超脱既往考古学与科学史话语,在传播的新视角下,将航海视为一项文化交流实践的、伴随地理与政治叙事的、与海船技术相勾连的组织活动。就媒介偏向对文明的影响而言,自春秋、秦汉、唐、宋、元直至明代早期,中国航海技术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影响着亚洲地域文明传播的时间与空间偏向,塑造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与文化认同。与此同时,文明也呈现出对技术的反向规约,如明清海禁政策的施行使得近代“西进中退”的“大分流”格局首先在海洋领域初步显现,背后包含朝贡贸易、私人海外贸易、海漕之争等政治、经济、文化与安全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此情形下,沿海人民却形成了异域经商的生存模式,并诞生了以郑氏集团为代表的扎根于儒家文明却又立足于海洋之上的文明变体,揭示着华夏海洋文明的多种发展可能。
关键词 文明传播;技术与文明;航海史;共生交往;水舟论

博士生新论

数字化生计:县域平台劳动者的生计转型及家庭化实践
辛昌泽
摘要 伴随平台化下沉和县域城镇化的推进,县域平台劳动者愈加嵌入地缘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日常情境。但既有研究却秉持数字赋能和剥夺的技术主义视野,忽视了劳动者的主体实践及其嵌入的日常生活世界。因此,本文以生计劳动为研究视角,提出“数字化生计”的概念,揭示平台劳动并非纯粹的经济或技术活动,而是旨在实现家庭再生产的生计实践。研究发现,县域生计资源的匮乏和平台化下沉的机遇构成数字化生计变迁的社会基础,劳动者通过家庭和平台的双向嵌入,在提升家庭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复杂的平台认知策略,并塑造劳动者对平台的抉择和规划。“数字化生计”以“家”作为方法拓展着“平台研究的想象力”,这提倡未来的劳动治理需正视家庭的重要地位,从“保护劳动者个体”迈向“巩固家庭抗风险单元”,以期构建家庭友好型的平台政策。
关键词  平台劳动;县域城镇化;数字化生计;家庭再生产


来源:新闻界(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