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个说“张文宏有钱怎么了”的著名记者走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22:00: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0617日凌晨2时,法制日报社评论部主任秦平,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

法制日报社评论部秦平主任,是著名的政法评论家,1972年出生于北京,1994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后,供职于《法制日报》至今。

期间曾在中国政法大学进修法律专业。她出手的评论作品不计其数,撰写了十八大以来涉及政法改革的大量思想性、引领性、指导性文章。她撰写的政法评论文章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等奖项。

 

 

就在几天前(2020613号),她的作品《放过教育不公就是放过腐败》还在《法制日报》头版刊发!

秦平在文章中写:反腐败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场严酷的刮骨疗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虎拍蝇的决心、标本兼治的智慧,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取得了官场风气为之一振的良好局面。这其中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不言自明。 

如今,冠县联合调查组为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向公众立下了依法依纪依规严肃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的“军令状”,我们相信他们的决心,也期待他们的调查不会敷衍了事,而是会一查到底,不放过任何一个责任人、当事人,真正给受害人一个交代、给人民一个交代。 

她的文章《张文宏“有钱”怎么了,“年入184万”多吗?》,在网络和朋友圈引发热烈转载。 

秦平在文章中写: 

首先,张文宏真的像网传的那样有184万元的年收入吗?张文宏自己已经站出来说这是谣言了。对此,无论是行政执法部门,还是公安机关都接连祭出重拳给予严厉打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随意造谣传谣,情节严重的还会触犯刑法,要坐牢的。 

其次,“张文宏184万元”的年收入多吗?事实上,用法律的视角来审视,一个人的收入没有多少之分,只有合法与非法之别。我国是法治国家,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也就是说,张文宏的收入只要是合法的,1840万元也受法律保护,如果不合法184元也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某女明星因为偷税漏税被罚,不是因为她收入高,而是因为她的违法行为。一些领导干部因权钱交易被抓,同样不是因为收入高,而是因为其收入系犯罪所得。在财富与收入问题上,法律的标准非常清晰。 

像袁隆平、钟南山、张文宏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应该收入多少呢?这个问题的衡量标准无外乎天理国法人情。国法刚才已经说清楚了,合法的收入都受法律保护。而从天理人情上讲,一个人的收入要与他所创造的价值相当。  

当疫情来临,像钟南山、张文宏这样有责任感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时,人们深受感动,并盛赞他们是英雄。但当他们因此得到了一些实惠的时候,一些人就犹豫了,甚至想让医护人员拒绝应得的补贴,仿佛只有这样才配得上英雄的称号。

说来说去,这还是某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思维在作怪。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让英雄、榜样得名又得实,少一些悲情,多一些体面,这样人们才能心向往之。

  

法制日报和政法圈对秦平老师去世十分痛惜 

纷纷在微信朋友圈中慰问

  

“致敬追悼温文尔雅、思想深邃的法制日报评论部主任评秦平老师,惊闻50岁的她倒在了热爱的新闻岗位上,向秦老师致敬,她的离去让我们心痛、难过和惋惜!法治新闻评论界陨落了一位大家!熬夜工作的同行们保重身体!”

  

秦平老师文章节选

司法改革是一场中国式改革

  

司法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司法改革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观察司法改革是观察中国式改革的一个窗口,分析司法改革也是分析中国式改革的一个样本。

  

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司法制度,只有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司法制度。司法改革与我国的各项改革一样,经历了一个从学习借鉴到结合中国国情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有实践对理论的修正,既博采众长又不照抄照搬,既与时俱进又不盲目冒进。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使中国的司法制度有能力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使中国的司法制度体现了中国的制度自信。

  

司法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事关国家司法的基本制度,没有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严密精细的顶层设计,极易造成各行其是、反复“试错”的被动局面。同时,每一项司法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落实,都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不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司法改革必须依法进行,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不允许采取破坏法治的方式进行。

  

再次,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坚持了群众路线。司法改革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愿,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检验,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新一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是以司法民主、司法公开、司法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强化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维护人民共同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是改革的主线,这就使我国的司法改革凝聚了社会共识,赢得了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最后,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坚持了依法推进、依法改革的原则。司法改革以宪法和法律规定为依据,凡是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都须在修改法律后实施。

  

中央何以在反腐上毫不松懈

  

我们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是中国社会最大的一个亮点。从十八大报告首次使用“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亡党亡国”这样振聋发聩的提法,到此后四年多的时间中持续不断的大案要案的查处,以及各项法律制度和党内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全,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力度。

  

那么,2017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央的反腐又会有哪些新变化呢?那就是这次会议提出的“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持续形成高压态势”。还是那句老话,反腐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什么中央在反腐问题上态度如此坚决,手段如此强硬,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不肯稍加懈怠呢?原因很简单,腐败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一放松就会卷土重来。

  

所以,我们看到,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2017年反腐新目标中,再次收紧了纪律的绳索,提出“目前,在党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说就是“两个责任”落实不够到位、“四风”问题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动向。解决这些问题是明年的工作目标。

  

总之,中央是和腐败问题卯上了,各级官员也应该认真考虑一下,自己是否不仅要从行动上,而且更要从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司法公开彰显司法魅力

 

在今年(2017)的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作最高法工作报告时指出,2016年全国法院系统深化司法公开,最高人民法院自去年71日起所有公开开庭案件都上网直播,各级法院直播庭审62.5万次,观看量达到20.7亿人次。截至今年2月底,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超过2680万份,访问量突破62亿人次,覆盖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有影响的裁判文书网。

  

这些年来,中国司法公开的力度、深度与广度有目共睹。即使是面对一些有争议的热点敏感案件,司法公开的原则也没有改变过。2016年,热点敏感司法案件不少,像聂树斌案的改判、周世锋等颠覆国家政权案、贾敬龙案等,可以说每一起案件都是舆论的“爆款”。但是这些被舆论“死盯”的案件不但没有给司法机关造成压力,反而通过案件的审理,让人们更加确信司法的公平与公正,更加相信法治的精神与力量,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司法公开。

  

对这些敏感案件司法机关不但公开审理,而且在事后还会请主审法官释法,向媒体和公众讲清楚审理的法律依据和理由,这不仅彰显了司法自信,更增添了司法“说法”的魅力。随着司法公开力度不断加大,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案件不怕敏感、不怕关注,怕只怕司法不公开,不公开,谣言会大行其道,公开了,公道自在人心。

  

毫无疑问,正是司法公开让公众真切地感受到司法的公正与进步。

  

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彰显中国抗击疫情法治力量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白皮书全面总结了我国抗“疫”的经验做法,深刻阐明全球抗“疫”的中国行动、中国理念、中国主张。这是一段真实的叙事,更是14亿人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

  

对法治的高度重视,确保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成为疫情防控的有力法治保障,也为打击各种涉疫情违法犯罪、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严格规定了重大疫情报告制度,确保了各级政府依法、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并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这次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在磨难中不断成长奋进。

  

2020最高法工作报告:可读的报告令人振奋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收获了舆论的一致赞誉。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份有亮点、有温度,可读、可亲的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可读性在于直击社会痛点。近年来,人们对社会中大量存在的“谁能闹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道德绑架、道德讹诈的现象越来越深恶痛绝。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但无助于社会道德建设,而且会拉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而一些执法司法者牺牲法律的“和稀泥”、不作为,更助长了一些人“以闹压法”“以歪理压法”的气焰。对这些问题,报告没有回避,而是直面社会矛盾,体现了司法机关的勇气。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可读性更在于明确的态度。报告清晰地表达了司法机关依法消除见义勇为、凡人善行的法律和道德风险,对道德绑架、道德讹诈不惯着、不纵容,用有是非、有温度的判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态度。读起来令人感动,也令人振奋。

  

稳就业是一场法治大考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稳就业保民生是政府工作的优先目标,但归根到底是一场法治大考,考验的是我国依法推进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互联网时代创造了像网约车司机、直播电商、电子竞技师、平台快递员等无数灵活多样的就业形态,这些“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领域一样是稳就业保民生的着力点与落脚点。依法规范劳动关系,为新业态划定法律边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课题,需要立法者及时补齐法律短板。

  

法者,治之端也。只有不断深化法治建设,考出法治好成绩,稳就业优先目标才有基础和保障。

  

评地摊经济:社会治理的一场大考

  

改革开放40年来,在社会治理方面我们有了更多成功的经验和手段可以遵循,经济发展已不可能再走野蛮生长的老路,而这也许正是中央和各地重启地摊经济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在政府制定政策强化公共治理的同时,一些反应敏锐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介入地摊经济。这些企业跃跃欲试,将以技术手段协助解决地摊经济带来的脏乱差的难题。

  

我们相信,2020年地摊经济回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潮,不会走脏乱差的老路,不会走无序发展的死路。让地摊经济真正成为拉动就业、服务民生的新增长点,是我国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场大考,也是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一场大考。

失信者不得报考公务员是法治的要求

  

被开除党籍者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从源头上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招录、培养以及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加强党对公务员队伍的领导作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体现。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成效不断显现。

  

失信联合惩戒对象不得报考公务员,一方面惩戒了失信人,让“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成为现实,有利于推动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把道德水平作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门槛,也有利于引领社会良好道德风尚,推动整个社会诚信向善。

来源:传媒见闻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2dpzy-QOLmz3blrOhlCyA

编辑:宋婷


5.png (200.42 KB, 下载次数: 14)

5.pn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