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420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了这些谁还能无知的说中国曾经领先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2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我快被恶心死了,但凡还要一点脸面,人就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要脸的胡说八道,论坛上的愤青今天说四大发明领先世界,明天说明王朝领先世界。后天又是秦帝国领先世界,也有说汉唐领先世界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会以意淫为荣,尊重事实才是真正的尊重自己、尊重祖先。空口白牙、胡说八道,这绝不是为国争光,这种作风只能给民族带来嘲讽。只能让整个民族像一个小丑一样,在世界舞台上丑人做作怪的手舞足蹈。这才是真正的自虐。自己糟蹋自己、作践自己。

    不用说秦皇汉武以后了,我只简单的拿出公园前希腊的成就给大家看看,看完谁还能死不要脸的继续作践自己,意淫不止。我们拭目以待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50154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36:33 | 只看该作者
        康熙(1654~1722),清圣祖玄烨,清入关后第二代皇帝。姓爱新觉罗氏。顺治帝福临第三子。母佟佳氏,汉军都统佟图赖之女。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八生于景仁宫。十八年,福临去世,以八岁孩稚继承皇位。改次年为康熙元年(1662)。二年二月,生母去世,由祖母博尔济特氏(孝庄文皇后)抚育。他自幼苦读,好学不倦,身体强健,骑射娴熟。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奋治国,是清代颇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

★康熙向传教士学数学 主持编写《数理精蕴》

        康熙从传教士那里学了数学知识,又传授给周围的人。1713年,他在畅春园的蒙养斋设立了算学馆。法国传教士傅圣泽曾语带讥讽地描述了这个算学馆的情况:“一个学校性质的机构被建立了。一些获选的听众将每天来到(皇帝)面前,他会向他们讲解某个欧几里得的命题。(康熙帝)享受着精通抽象科学的快感以及他的新学生们不失时机地给予他赞扬的愉悦,虽然这些学生通常是听不懂(其讲授的内容)的。”

         不过,康熙皇帝对西方数学在中国传播所起的巨大作用却不是他的直接教学工作,而是他主持编写了《数理精蕴》这部著作。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介绍,《数理精蕴》共53卷,其中上编五卷,下编四十卷,附数学用表八卷。康熙52年(1713年)始编,雍正元年(1723年)刻成。该书汇集了自1690年之后输入中国的西方数学知识,并吸收了当时中国数学家的一些研究成果。它包括初等数学各个分支的内容,有人誉之为初等数学百科全书。因该书号称御制,所以在中国流传广泛,在国外亦有流传,对18、19世纪中国数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康熙创造的数学术语

            学数学解方程时,人们总会碰到"元"、"次"、"根(解)"。不过,你知道题目中的数学术语"元"、"次"、"根(解)"(当然只是指汉语译名)是谁创造的?说来你也许不信,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一个抱负远大、好学上进的君主,他曾拜比利时的南怀仁等传教士为师,学习天文、数学、地理,还学拉丁文。康熙大帝虽然聪颖过人,但是听外籍教师讲课并不轻松。因为南怀仁等人的汉语和满语水平有限,日常会话还能够勉强对付着,而要将严谨而高深的科学知识表达出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当时课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译本也是半通不通的。这样,学习中就必然有许多精力被消耗在语言沟通上,进度不快。
            不过,康熙学习很刻苦,也很有耐心。一遍听不懂,就请老师再讲一遍,直至真正弄懂为止。南怀仁在讲方程时句子冗长,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的脑子常常被搞得晕晕糊糊的。怎样才能让老师讲得好懂呢?一阵冥思苦想后,一个妙法突然冒出来。他向南怀仁建议,将未知数翻译为"元",最高次数翻译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翻译为"根"或"解"……南怀仁用笔认真地记了下来,随即用这些新创术语换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琐词语:"求二'元' 一'次'方程的'根(解)'……果然扫除了很多障碍,提高数学效率。南怀仁惊疑地盯着康熙,愣怔了一会儿,突然按照西方最亲切的礼节一下子将康熙紧紧抱住:"我读书和教书几十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像您这样肯动脑筋的人!"
            康熙创造的这几个数学术语科学而简洁,十分便于理解和记忆,因此一直延用到今天。

★康熙独创的“积求勾股法”

新近曝光的康熙数学专著除了论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相关问题外﹐还提出了「以积求勾股」的独特见解﹐康熙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有据可考对数学问题提出自己解法的帝王。

李培业教授说﹐康熙这篇数学论文收纳在这套手抄的清代算术书中﹐全书共六卷﹐分别论述不同的数学问题。其中康熙专著论证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与一册《勾股图解》装订在一起 ﹐共十二页﹐每页十一行﹑每行二十五个字﹐配有图解。其所以认定为康熙所著﹐是因为这篇论文的卷首处有「钦授积求勾股法」的字样﹐「钦授」一词是封建帝王的专有名词﹐李培业教授等专家由此推断﹐这篇《积求勾股法》是康熙的著作。

这套古算书原无题目﹐ 李培业先生将其命名为《陈厚耀算书》。陈厚耀是清代的著名数学家﹐这套书中有两本《勾股图解》﹐其目录下有「翰林院编修陈厚耀」的字样﹐表明书中内容应为陈厚耀所著或抄录﹐但其它四本书的手抄字迹与《勾股图解》不一样﹐也有可能为他人所著。

康熙在《积求勾股法》中主要论述了五种求解正勾股形(直角三角形)问题的方法。他指出﹐这篇文章所解决的是那些勾股弦分别为勾三﹑股四﹑弦五整数倍的直角三角形问题﹐也就是与这种直角三角形的形状一样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的问题。

康熙在文中论述了五个求解该种正勾股形问题的途径﹕已知「勾股和较十三事(直角三角形三边互相加减出现的十三种结果)之一」﹐就可以求出勾股弦﹔已知正勾股形的内容圆(直)径 ﹐可以求出勾股弦﹔已知勾或股﹐可以求出内容圆(直)径﹔已知勾股弦任何一边的平方数﹐或其两者﹑三者之和﹐可以求出勾股﹔已知三角形面积﹐可以求出三边。

既然介绍了五种解法﹐ 专著为何独以其中的「积求勾股法」为题呢﹖李培业解释﹐专著卷首「钦授积求勾股法」的字样﹐表示这个解法是康熙的发明创造。由于这个特殊原因﹐所以才会以「积求勾股法」作为专著的标题﹐突出表现康熙的成就。

康熙阐述积求勾股法的原文是﹕「若所设者为积数(面积)﹐以积率六除之﹐平方开之得数﹐再以勾股弦各率乘之﹐即得勾股弦之数。」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已知的条件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再用面积除固定的数字六﹐再把除后的得数开平方﹐然后用勾三﹑股四﹑弦五分别乘以开平方后的得数﹐就可以求出勾股弦三个数值。实际上﹐康熙是用已知的三角形面积﹐求解勾股弦定理。

康熙论证成功的「积求勾股法」在数学史上是个首创﹐而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其它四个解正勾股形问题的方法﹐在康熙专著出现之前就已有过相关论述。康熙求解的方法也非常严谨﹐而且合乎数理。
---------------
西方研究了上千年的东西,中国的皇帝才开始学习。
你说差了多少?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35:2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现在希腊怎么样?韩国,日本怎么样。人要反思自己真难啊!无非是自尊心在作怪。人区别于动物就是在于智力,人区别人也是在于智力,古希腊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要说古代中国人赶不上,现代中国人也赶不上,他们具备了发明创造的潜质,就是好的语言和抽象思维能力,这是创造科学的必备条件。科学的产生只是时间问题。比如:零的站位计数法带来的数学的飞跃。

我们的思想和运作和人家都不是一个时代的,居然视而不见。以汉语为思维的工具,再给你一万年,你也出现不了工业革命。道理很简单。1+1=2不占用大脑,一加一等于二就占用大脑。就是这么简单,语言的问题。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从来没有上升到抽象思维的水平。一直是三级思维水平,而达不到五级的创造思维水平。社会发展是靠那些五级思维水平的人决定的,那些科学家为世界带来了幸福。思维水平上不去,想出人头地是做梦,我说得清楚一些,说汉语的人和印欧语系的人的思维差距一直存在着,这个问题不解决,你不要说超过,永远也赶不上他们的思维水平,这是科学,没有商量的余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34:3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高中教科书上大多数是拿自己的技术文化同西欧比,不敢跟中东比。那理所当然能比过了,西欧在中世纪之前也是世界的边缘而已。唯独在宋代,中国不仅敢跟西欧比,同样也敢跟中东比,这是说明问题的。
要知道,西方人站优势不过是这几百年的事情,在那之前,阿拉伯之类的站优势时间要比他们长的多。孰弱孰强只是几百年的事情,这几百年西欧站优势,下几百年没准远东站优势,再过几百年也许非洲站优势。这些都是说不清的,同时也说明,所谓人种论、文化淘汰论都是站不住脚的。拿文化淘汰论来说,中国文化从古至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自身也在不断改革。近代这几百年落后了,他会自然而然的吸取先进文化中的东西,使自己赶上来。任何文化都是外来文化与本地地域文化的混合物,根本不存在全盘某某话之说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33:50 | 只看该作者
汉代时候不算领先,甚至落后于中东地区(当时世界是一级化的,世界的中心在中东)
在隋唐的时候也不算领先,只是国力强盛了一段时间。真正领先的依然是中东地区。(有强力皇帝当朝或是强力宰相当朝的时候)
北宋在当时文化科技算是领先的,这时候中国的优势远超其他地区文明,超过中东地区。
明朝后期在当时世界是落后的,这时候中东已经没落,西欧开始强大
清朝从开始到最后都是落后的。这时候整个东方都是落后的,中国的政治制度使得清朝强力一些。

有时候,一个王朝的国力版图辽阔并不能证明其先进,或是说不能证明其全面先进。中国古代的政治组织形式一直是比较强大的,中国人在古代把大部分智慧用在了政治上。这就是为什么能经常统一的原因。唐朝时期,倾国力来扩张版图,目的是为了保护河北与江南的生产。但那么大的版图与生产力和政治制度是不相符的,所以时间不长,很多地区都失去控制,自己的藩镇也因权力大有自制倾向。
唯独宋代中国在各方面都是先进的,政治制度强力,文化繁荣,市场经济繁荣,人口多,生产力高。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被蒙古潮流吞并了。不过这无可厚非,人类历史向来都是游牧族入侵农耕族来发展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33:19 | 只看该作者
本同意楼主。

没有看出什么时代中国人在认识自然认识世界方面领先过。

但人文方面除外。
生产方面也除外。
现在全世界的微波炉和船舶大半是中国生产的,那2000年后,能否说中国人领先世界了呢?不能。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31:37 | 只看该作者
希腊的天文学乃是几何学的而非动力学的。古代人把天体的运动想成是等速的圆运动,或者是圆运动的复合。他们没有力.的概念。天球是整个在运动着的,而各种不同的天体都固定在天球上面。到了牛顿和引力理论的时候,才引进了一种几何性更少的新观点。奇怪的是,我们在爱因斯坦的普遍相对论里又看到了一种返回于几何学的观点,牛顿意义上的力的概念已经又被摒弃了。

  天文学家的问题是:已知天体在天球上的视动,怎样能用假说来介绍第三个坐标,即深度,以便把现象描叙得尽可能地简捷。哥白尼假说的优点并不在于真实性而在于简捷性;从运动的相对性看来,并不发生什么真.实.性.的问题。希腊人在追求着能够"简化现象"的假说,事实上这已经是以科学上的正确方式触及到问题了,尽管并不是完全有意的。只要比较一下他们的前人以及他们的后人(直到哥白尼为止),就足以使每个人都对他们那真正令人惊异的天才深信不疑。另外两个非常伟大的人物,即公元前三世纪的阿几米德和亚婆罗尼,就结束了这张第一流希腊数学家的名单。阿几米德是叙拉古国王的朋友,也许是他的表兄弟,于公元前212年罗马人攻占该城时被害。亚婆罗尼从青年时代就生活在亚历山大港。阿几米德不仅是一位数学家,而且还是一位物理学家与流体静力学家。亚婆罗尼主要地是以他对于圆锥曲线的研究而闻名的。关于这两个人我不再多谈,因为他们出现的时代太晚,对哲学并没有能起什么影响。

  在这两个人以后,虽然在亚历山大港继续做出了可敬的工作,但是伟大的时代是结束了。在罗马人的统治之下,希腊人丧失了随着政治自由而得来的那种自信,并且在丧失这种自信的时候,也就对他们的前人产生了一种麻木不仁的尊敬。罗马军队之杀死阿几米德,便是罗马扼杀了整个希腊化世界的创造性思想的象征。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31:18 | 只看该作者
哥白尼式的假说被亚里士达克(无论是正式地也好还是试验性地也好)提出来之后,是被塞琉古明确地加以接受了的,但是并没有被其他任何的古代天文学家所接受。这种普遍的反对主要地是由于希巴古的缘故,希巴古鼎盛于公元前161-126年。希斯把希巴古描写为是"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①。希巴古是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三角学的人;他发现了岁差;他计算过太阴月的长度,而误差不超过一秒;他改进了亚里士达克关于日月的大小和距离的计算;他著录了850个恒星,并注出了它们的经纬度。为了反对亚里士达克的太阳中心假说,他采用了并改进了亚婆罗尼(鼎盛期约当公元前220年)所创造的周转圆的理论;这种学说发展到后来便以托勒密的体系而知名,它是根据鼎盛于公元二世纪的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名字而来的。

  哥白尼偶然知道了一些几乎已被遗忘了的亚里士达克的假说,虽然知道得并不多;他为自己的创见能找到一个古代的权威而感到鼓舞。不然的话,这种假说对于后代天文学的影响实际上是会等于零.的。

  古代天文学家推算地球、日、月的大小以及日与月的距离时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在理论上都是有效的,但他们却受到了缺乏精确仪器的掣肘。想到这一点,他们的许多成果就真是令人惊叹了。伊拉托斯蒂尼推算地球的直径是7,850哩,这只比实际少五十哩。托勒密推算月亮的平均距离是地球直径的29又1/2倍;而正确的数字是大约30.2倍。他们之中还没有一个是多少接近到太阳的大小和距离的,他们都把它估计得太低了。他们的估计若以地球的直径来表示的话,则

  亚里士达克       是180倍,  希巴古      是1,245倍,  波西东尼     是6,546倍;

  而正确的数字则是11,726倍。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推算是在不断改进着的(然而,只有托勒密的推算却表现了一种退步);波西东尼①的推算约为正确数字的一半。大体上他们对于太阳系的图象,与事实相去得并不太远。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31:05 | 只看该作者
 有许多观察对于这一点都是有贡献的。稍晚于阿那克萨哥拉的欧诺比德发现了黄道的斜度。不久就明白了太阳到底是比地球大得多,这一事实便支持了那些否认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人们。中心的火与反地球,在柏拉图的时代之后不久就被毕达哥拉斯派抛弃了。滂土斯的赫拉克利德(他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88-315年,与亚里士多德同时)发现了金星与水星都环绕太阳而旋转,并且采取了地球每24小时绕着它自己的轴线转动一周的见解。这种见解是前人所不曾采取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赫拉克利德属于柏拉图学派,并且一定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但并没有象我们所能期待的那样为人尊敬;他被描述成是一个肥胖的花花公子。

  萨摩的亚里士达克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10-230年,因此约比阿几米德大二十五岁;他是所有的古代天文学家中最使人感兴趣的人,因为他提出了完备的哥白尼式的假说,即一切行星包括地球在内都以圆形在环绕着太阳旋转,并且地球每24小时绕着自己的轴自转一周。但是现存的亚里士达克的唯一作品《论日与月的大小与距离》却还是墨守着地球中心的观点,这件事是有点令人失望的。的确,就这本书所讨论的问题而言,则无论他采取的是哪种理论都并没有任何的不同;所以他可能是认为,对于天文学家的普遍意见加以一种不必要的反对,从而加重他计算的负担,乃是一桩不智之举;或者他也可能是仅仅在写过这部书之后,才达到了哥白尼式的假说的。汤姆斯.希斯爵士在他那本关于亚里士达克的书①里(书中包括原著的全文与译文)就是倾向于后一种见解的。但无论情形是哪一种,亚里士达克之曾经提示过哥白尼式的观点,这件事的证据却是十足可以定论无疑的。

  第一个而且最好的证据就是阿几米德的证据,我们已经说过阿几米德是亚里士达克同时代的一个较年青的人。在他写给叙拉古的国王葛伦的信里说,亚里士达克写成了"一部书,其中包括着某些假说";并继续说:"他的假说是说恒星和太阳不动,地球则沿着圆周而环绕太阳旋转,太阳位于轨道的中间"。在普鲁塔克的书里有一段话提到,克雷安德"认为以不虔敬的罪名来惩罚亚里士达克乃是希腊人的责任,因为他使得宇宙的炉灶(即地球)运动起来,这是他设想天静止不动而地则沿着斜圆而运转,同时并环绕其自身的轴而自转,以图简化现象的结果"。克雷安德是亚里士达克同时代的人,约死于公元前232年。在另一段话里普鲁塔克又说,亚里士达克提出这种见解来仅只是作为一种假说,但是亚里士达克的后继者塞琉古则把它当作是一种确定的意见。(塞琉古的鼎盛期约当公元前150年。)艾修斯和塞克斯托.恩皮里库斯也说到亚里士达克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但是他们并没有说他提出这种学说来仅仅是作为一种假说。纵使他确乎是这种提法,那也很可能他是象两千年以后的伽利略一样,是由于害怕触犯宗教偏见的影响所致,——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克雷安德的态度,就说明了这种惧怕是很有理由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30:52 | 只看该作者
让我们先看希腊人最早的一些发现与正确的假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大地是浮荡着的,并没有任何东西在支持它。亚里士多德总是反对当时各种最好的假说的,所以他就反驳阿那克西曼德的理论,亦即大地位于中心永远不动,因为它并没有理由朝着一个方向运动而不朝另一个方向运动。亚里士多德说,如果这种说法有效,那么一个人若是站在圆心,纵令在圆周的各点上都摆满了食品的话,他也会饿死的,因为并没有理由要选择哪一部分食品而不选择另一部分食品。这个论证重行出现于经院哲学里,但不是与天文学联系在一片,而是与自由意志联系在一片的。它以"布理当的驴"的形式而重行出现,布理当的驴因为不能在左右两边距离相等的两堆草之间做出选择,所以就饿死了。

  毕达哥拉斯有极大的可能是第一个认为地是球形的人,但是他的理由(我们必须设想)却是审美的而非科学的。然而,科学的理由不久就被发现了。阿那克萨哥拉发现了月亮是由于反光而发光的,并且对月蚀做出了正确的理论。他本人仍然认为地是平的,但是月蚀时地影的形状却使得毕达哥拉斯派有了拥护地是球形的最后定论性的论据。他们更进一步把地球看成是行星之一。他们知道了——据说是从毕达哥拉斯本人那里知道的——晨星和昏星就是同一个星,并且他们认为所有的星包括地球在内都沿着圆形而运动,但不是环绕着太阳而是环绕着"中心的火"。他们已经发现了月亮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的,并且他们以为地球也总是以同一面对着"中心的火"。地中海区域位于与中心的火相背的那一面,所以就永远看不见中心的火。中心的火就叫做"宙斯之家"或者"众神之母"。太阳是由于反射中心的火而发光的。除了地球之外还有另一个物体,叫做反地球,与中心的火距离相等。关于这一点,他们有两个理由;一个是科学的,另一个即得自于他们算学上的神秘主义。科学的理由即他们正确地观察到了,月蚀有时是当日月都在地平线之上的时候出现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折射,他们还不知道折射,于是就认为在这种情形下月蚀必定是由于地球之外的另一个物体有影子的缘故。另一个原因就是日、月、五星、地球与反地球以及中心的火就构成了十.个天体,而十则是毕达哥拉斯派的神秘数字。毕达哥拉斯派的这种学说被归功于费劳罗,他是底比斯人,生活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末期。虽然这种学说是幻想的,并且还有些部分是非常不科学的,但它却非常之重要,因为它包含了设想哥白尼假说时所必需的大部分的想象能力。把地球不设想为宇宙的中心而设想为行星中的一个,不设想为永恒固定的而设想为在空间里遨游的,这就表现出一种了不起的摆脱了人类中心说的思想解放。一旦人在宇宙中的自然图象受到了这种摇撼的时候,就不难以科学的论证把它引到更正确的理论上来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