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0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记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人品”——专访新京报深度调查部副主编涂重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 20:16: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06-29 新京报传媒研究


采访涂重航时,他表情有点羞涩,说话细声细气,对比他在2016全国两会甘肃代表团全体会上固执地追问武威抓记者事件、长江沉船事故后孤身前往监利挨家挨户敲门找知情人、天津爆炸后深入“指挥部”独家披露700吨氰化钠事件的形象,太难联系到一起,有点“反差萌”。

谈调查报道,他会讲经验技巧并配合大量的例证,谈起感受也真实可触——全是干货。还是像他之前说的:“跟理想情怀、高尚敬佩不沾边。”问到记者最终要的品质时,他回答:“人品。”

他是新京报深度调查部副主编,更是一名调查记者。新京报传媒研(id:xjbcmyj)独家专访涂重航,听他讲讲做深度报道的故事。


高官落马报道,突破一直都是个难点


传媒研究(以下简称“传”):你做过很多高官落马的报道,例如苏树林、李春城等,这种报道的线索一般怎么得来?这种调查有什么突破技巧可以分享吗?

涂重航(以下简称“涂”):线索都是通过中纪委的网站,落马之后马上去调查。

高官落马的报道,突破一直都是个难点,是我们部门现在最困难的一个方面。

如果是厅级以下干部,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官员的名字,后面加个关键词“举报”或者“贪腐”,就会看到一些老百姓在网上对这些官员的举报。去联系这些举报人,就可能发现这个官员曾经的一些问题。当然,并非举报者说什么记者就要信什么,这个举报者只是一个桥梁,会有一些线索和人脉关系提供给我们。


涂重航采写的报道《苏树林的中石化“生意”》

对厅级以上、省部级官员来说,就很难。要做这种省部级以上的官员贪腐调查就要从体制内找到他的竞争对手、曾经的政敌。他们长期以来都在组织相关的材料,在某些地方的官场,可能班子里面不太团结,可以借助这个潜规则找到他的对立面,对方可能不方便直接出面,他会派一个人来跟对接,提供一些资料,或者指出“你去看看某某项目”,这个项目会有违规的地方,那我们就顺着这个项目来做。

传:有没有造谣的?或者把记者当枪使的情况?

涂:贪腐的稿件中比较少。一般没有把柄的事,举报人不敢随意编造。

当然也有。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官员被对手指出拆迁项目有问题,但我们调查后发现问题不存在,这个官员做的是本职工作。城市要建设、要开发,确实会得罪到一些人,利益相关方可能会故意夸大。


涂重航参与采写的报道《李春城利益输送多涉土地项目》

传:在采访监利沉船和天津爆炸等报道时,稿件出得很快,但同时线索收集、逻辑完整性是要花费时间的。如何平衡二者(稿件的时效性和调查的完整性、逻辑链条的闭合)的?

涂:对这种突发事件,我们发现一个规律:现在的报道节奏和原来已经不同了,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记者在当天就要梳理出来这个项目存在的问题。当然,立马拿出很实在、扎实的证据会比较难,但是在网上搜集资料就能够掌握相关行业内的共性。

比如天津爆炸,这个危化品仓库建在居民楼商品房不足一千米处,这就明显违反了环评条例、规划条例等。这种调查我们称之为网上调查。在突发事件出来的当天,记者一定要有这样的素养,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把相关的问题找到、报道出来,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再去调查具体情况,为什么没有达到环评标准、当时这个环评是怎么通过的、要找到环评的相关单位……这是下一步要调查的内容。这需要时间。


涂重航参与采写的报道《与危险为邻》

传:这是否是移动互联时代出现的一个新情况?

涂:是的,这两年刚刚出现。以前,专业媒体(平面媒体)占主流的时候,记者一定要拿到硬料才能在报纸上做一篇深度报道。因为报纸上见报的稿件,不会是那种没有硬突破的资料收集。

传:这种生产流程的更新对调查报道有冲击吗?这种新形势你怎么看?

涂:对记者的挑战更大,对记者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记者要在最短时间内摸清这个行业的问题。一上午时间起码要梳理出一个问题的关键点,列出相关问题的方向,之后再去找专业人士分析,得到结论。原来,这一步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找资料、找专家可能会花上一两天的时间,现在要求这些都要在当天完成。

传:前段时间咱们出了一个致盲气体的稿子,里面很多术语很专业,怎么兼顾报道的专业性和可读性呢?

涂:气体这个事确实很专业,我们记者去熟悉它就花费很长时间。可能读者看到全氟丙烷这四个字就不会再看这个报道了,因为完全不了解。人们对自己陌生的东西是不愿意花时间去看的,所以就会在写作上对文本有要求,要会讲故事。

全氟丙烷这个气体注入人眼致盲,这会对每一个人有触动,因为医疗的问题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那我们的稿件会围绕这个点切入,设置一个悬念让读者读下去。

越专业的东西,比如时政、环保、国土、建设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比较生硬的,但是记者要会讲故事,把硬的领域讲软。


涂重航参与采写的报道《致盲气体:毒从何来?》

优秀的调查报道越来越稀缺 也越来越有价值


传:像这种投入比较大的深度调查类稿件,如何看待稿件的性价比?很多人或者媒体可能不愿意做了放弃了,但有些媒体还一直在坚持。

涂: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期。开始我们会觉得,新媒体自媒体会对我们有冲击。但是这些信息中,大量人云亦云。能让人有收获的反而是那些专业性的调查。

调查记者这个群体,很多记者在离职和转型,优秀的调查报道越来越稀缺。越稀缺的东西越有价值。我现在愈发觉得,愿意花很长时间去揭露一个事件本质的报道是个稀缺产品,会更有价值。

还有记者会怀疑自己做的东西有没有价值,或者担心不被人认可。我不这么觉得,我们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努力可能是对这个社会有用的。那些没有能力做专业性调查的自媒体,只能做些资料收集,靠标题党来吸引眼球,可能短时期内会有一定的市场,但时间久了,人们对这些现象的本质已经熟知的时候,还会进行信息筛选和识别。优胜劣汰,优质的内容会脱颖而出。

传:随着人才流失,现在做调查报道会觉得有压力吗?

涂:会有啊。做调查报道做得好的记者可能是需要有一定社会经验社会阅历的。如果社会经验不足,就很难驾驭这种调查报道。凡是能够做好调查报道的记者,年龄都稍大一点,大概三十岁左右。恰好这个群体面临的生活压力比较大,三十岁之后要养家,那么有些记者可能经济压力太大,承受不了了会离开。

我是比较喜欢这个职业,实际上我也有生活压力,但是可能每个人对生活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觉得要住很大的房子,要开豪车。目前新京报还好,能够给我们一个比较体面的收入。

传:你在监利沉船事件采访手记中写道,在重庆调查时,挨家挨户敲门找知情人,一个人在前线时候面对这种难啃的骨头,会有焦虑或者孤独的感觉吗?

涂:每个选题都会遇到这样的过程。

其实,前期都是煎熬的,你不断地在收集信息、在摸索,头脑一片空白,只能一点一点往里切入。在切入的过程中要大胆地假设,之后再去印证。最后,一个人接受你采访了,或者发现了一个关键的证据,一下子盖子掀开的那种感觉还是挺爽的。


所以说有的时候,做记者有些像刑警。接到一件事之后要查到它的本质,就像追凶一样要找到凶手,要通过各种线索、蛛丝马迹去找,经过一点点的信息汇集,最后发现一个可疑的地方,找到关键线索、关键人,接受采访,发现事情的真相。可能调查记者能够坚持做调查,就是这个过程很吸引人。

传:在进行调查时,遇到过哪些具体的困难?

涂:核心报道很多时候都是做负面信息,所有的报道对象、利益相关方都不会很配合采访,有些政府机关会派人,24小时跟着,他会说我给你提供一些服务啊、便利啊,你有什么需要我们给你安排呀,然后他就跟着你。

2010年,去采访山东的一个征地运动的时候,当地就派一个宣传部长到酒店里,当时我早上起来准备早点走,没想到一下楼,当地的宣传部长就在楼下等着我。

我当时说要离开这儿了,他就把我送到了青岛的机场,过了安检后接到他的电话,说在我箱子里放了个东西请收一下。打开一看,里面放了3000块钱。当时我就给我们主编打了个电话,说明了情况,回到报社之后给对方把钱打了回去。


涂重航采写的报道《“消灭农村”背后土地财政之手》

“记者的使命就是面对危险”


传:你曾提到,有时候写稿子没有灵感会读读《史记》。

涂:那是对于自己文本的一种要求。写调查类稿件,一篇稿子要七八千字,上版要六千多字,这种大稿子要吸引读者,除了架构之外,还得对文本有要求。现在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很挑剔,人们很少能在手机屏幕上阅读那么大篇幅的长文,这也就要求稿件的题材要足够重要,标题、导语、核心提示,包括整个稿子的行文都得一气呵成。

从我个人来讲,对稿子标题、开头有时候会想一天时间,甚至一天都不够。很多时候我对开头会一直修改,直到自己觉得可以了,能够写下去为止。如果稿子的开头一直开不了,那稿子可能会一直拖两三天,甚至一个星期。在这种煎熬的时候,就会去查相关类似的报道,看看别人是怎么开头的,有时候甚至去百度搜“著名小说开头”(笑),从中学习一些技巧。

传:你觉得合格的调查稿件,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涂: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调查报道,一定要发现事情的本质。因为事情的本质是唯一的,它不是说有A、B、C供你选择。调查报道就是找到了这个唯一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调查报道才是合格的。

传:你在给天津爆炸采访的记者手记中提到“记者的使命就是面对危险,跟高尚及敬佩都沾不上边”,为什么这么说?

涂:这可能也是自我劝解的方式。记者职业就是报道新闻,突发事件也是记者的报道领域之一,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记者要在场,不能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往后退。就像医生、消防员、警察等职业,遇到突发事件,没有听说警察不到场的,120不到场的,记者也是一样,要向公众传递真实的信息,那肯定要到场,这是记者的职业要求。

传:那你的职业自豪感来自哪?

涂:我的成就感就是发现了新闻事件的本质并把它传递给大家,告诉公众某件事的始末缘由、来龙去脉。这是我觉得自己这个职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涂重航参与采写的报道《瑞海氰化钠仓储乱局》

传:从首席记者到深度调查部的副主编,角色有哪些变化?

涂:原来更多的是自己写报道,自我价值的实现很直接,比如我的稿子发在了头条或者引发了很多反响。现在做副主编,要发动很多记者去采访,要调整好部门记者的状态,要指派选题,要和记者沟通稿件。那现在的价值体现就需要通过部门的记者来完成。

传:作为一个记者,你觉得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涂: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人品,人品一定要好。记者很多时候需要发现社会的运转规律、社会的问题,他承载的是公心,每一个报道都是为公众服务的,而不是为自己。如果一个记者思想狭隘或者品质有问题,那他报道的事情、反映出来的问题本质就会有偏差,就会给社会、公众传递不好的甚至错误的东西,所以品质很重要。

涂重航,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副主编





新京报传媒研究
【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
合作、投稿邮箱:xjbcmyj@163.com
或加小编微信:quxiadeyu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tvn5faGlTqZtoYM0#r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