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我们说“北大男生情人节弑母”的报道业余且恶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9 22:0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3月4日,一则一位大学生因涉嫌杀害自己母亲,而被警方悬赏5万元通缉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网民强烈关注。这是因为,这名大学生不仅曾在高中时代是一名优秀的学霸,而且在他考入中国最牛的学府之一:北京大学后,成绩也极为优秀。因此,很多熟悉他的人,都对此事感到“极为震惊”…

不过,这起案件中同样令人感到恐惧与困惑的,还有一些案件之外事情….

首先,我想请大家先看看我们国内某家大型新闻门户网站,在报道此事时用的标题:


想告诉大家的是,这则新闻标题不仅非常的业余,甚至恶毒!

为什么?因为本案的实情是,警方接到报案的时间是2016年2月14日,而并不是案发时间是2月14日。而且,就算报案当天是2月14日,这案子本身与情人节又有什么关系呢?——可是,这家门户网站的编辑为了令这则新闻变得抓眼球,居然发明案情,编造事实,将警方接到报案的时间,写成了案发时间,还故意突出了“情人节”这个时间点,误导公众。


警方通缉令中清楚地写到:2月14日,我局【发现】受害人被人杀死在中学教职工宿舍内。

此外,虽然警方对这名大学生下达了通缉令,然而在法庭认定他是否是凶手之前,一个负责的专业新闻报道,只能说他是“涉嫌”杀害母亲,而不能直接认定他就是凶手,否则就是舆论审判。然而,这个最基本的常识,也被这家媒体的编辑所忽视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鉴于这家门户网站引用的是北京某都市报的报道,耿直哥还专门去这家报纸的微信上看了这则报道,发现该报也在文章中编造了警方通报并没有的内容,称警方通报写到:“2月14日情人节,警方发现一女子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

然而仔细阅读了数遍上图中的警方通缉令,从头到尾都没发现“情人节”三个字。而且该报的报道标题中,同样省略掉了最不应该省略掉的“涉嫌”二字,直接宣称被通缉的大学生就是弑母凶手…


因此,这令人除了案件本身第一个感到恐惧的,就是一些媒体为了抓眼,不顾事实制造热点、甚至“花边新闻”的行为。因为这会严重误导大众对于此案的认识,更是对遇害者的亵渎。而且实际上,误导已经产生了:


这位网友就被那家门户网站的标题所误导,以为那名大学生是情人节杀的母亲,并进而自己“脑补”出了是为了女友而杀母亲的情节,还获得了大量点赞,登上了这家门户网站的热门评论!

而这第二件令人感到恐惧的事情,是在一些社交网站上,从专业的新闻媒体到自媒体人,为了吸引大家去阅读这条新闻,都不约而同地重点突出了“北大学生杀母亲”这个情节,并进而将这个情节狭隘地“标签化”,结果微博上关于此案的热搜词,最后竟离奇地变成了“北大弑母”…

 


不知道北大的学生们看到这么一个标签会怎么想。反正我是觉得,当一个大学生涉嫌制造的一个极为特殊的凶杀个案,竟被网上炒作成“一所中国重点大学的学生似乎都在杀自己母亲”,甚至还演变成“反智主义者”对高智商以及名校学子,乃至中国教育制度的抹黑时,这种“网络狂欢”总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最后,令我恐惧的还有当警方尚未公布详细案情,甚至当嫌疑人还没有归案的时候,网上的“神探”们已经开始根据网上各种“支离破碎”的“警方内部爆料”,就开始分析起作案原因了,并信誓旦旦的咬定自己的分析就是真相。

比如有人宣称,这是典型的“高智商杀人”案,那个孩子应该被枪毙;但也有宣称认识嫌疑人的人称,实在难以相信当年曾是大家仰慕对象的他会干出这种事情,因此怀疑是“激情杀人”、或是“另有隐情”。然后,双方又在网上展开互骂,互相贴标签,比如前者说后者是“圣母婊”,是给凶手“洗地”;后者则宣称前者是“造谣狗”…

问题是,这些彼此间充满矛盾的分析,如今却在网上传播甚广,甚至成为了很多人认识案情的重要信息来源。要知道,过往许多类似的社会案件已经多次证明,这种在事实并不充分,甚至关键事实缺失的情况下,就对于案情瞎猜的情况,一旦进一步扩大,极有可能对案件的调查和审理,带来很大的舆论障碍,甚至有可能影响司法的公正!


当年舆论在对案情没有充分的了解下,就“异口同声”地咬定了“南京彭宇被老人讹诈”一案,但几年后此案却出现惊天“逆转”…

再者,致电了福州当地警方询问目前网上流传的一些案情细节,同时又询问了当地媒体同行是否有内部渠道了解案情信息,但得到的答复都是:警方不便透露案情,网上流传的案情也并非警方发布。

所以,今天必须呼吁关心此案的各位,请务必以警方的调查——以及将来法院的审理结果为准,因为只有这些司法机关才是【唯一】能接触到案件第一手证据的。而网上的传言则大多是带有主观情绪的“盲人摸象“,因此绝不能根据这些传言,就盲目认定“真相”。


另外,也请媒体规范自己的报道,少用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标签”,更要搞清楚“嫌疑人”和“凶手”之间的重要区别!更重要的是,媒体的职责应该是报道新闻,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炮制”新闻。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