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8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位院长谈新闻传播教育转型与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9 13:20: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5-10-28 RUC新闻坊 RUC新闻坊

编者按: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庆60周年新闻与传播论坛中,学界专家齐聚,探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学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该如何转型发展等问题。RUC新闻坊梳理了参加此次论坛的五位院长的观点,看看他们是如何谈新闻传播教育转型与发展。

话题1: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崔保国:在由信息技术驱动的后工业时代,新闻传播教育需重新进行顶层设计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崔保国

崔保国首先指出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诸多现实困惑:

传统媒体的骨干出现辞职、跳槽、转行,新媒体的骨干没有几个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的;
传统媒体要转型找不到方向,学界也不知道方向何在;新媒体要发展,学术研究似乎离他们很远很远;
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当记者,将来还需要记者吗?
传媒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地位却越来越有些边缘;
传播学研究用了复杂而精致的方法,做了很多量化分析,回过头来一看只不过印证了一些常识,无法解释错综复杂的新问题。
这些现象不仅是在中国,全世界的新闻与传播院系都面临这种困惑。
他认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传媒、内容和传播是一体化的,都是研究的核心,但是至今为止的高校新闻与传播教育体系几乎全集中在内容教育上做文章,现实的新闻与传播系统缺乏顶层设计,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缺乏理念。
过去三十年来,我们的传播学基本上是对西方传播学的学习和引进,缺乏创新、缺乏融会贯通、缺乏东方智慧,其实只有在传播学教育中加入属于自己的文化元素、文化内核,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崔保国引用了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尼伯格传播学院院长威尔逊教授的观点,后者认为整个社会已经步入了由信息技术驱动的后工业时代,传播学理应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学科,但却错失机会。
美国的传播学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娱自乐,已经逐渐被主流社会和学术界边缘化:例如,传播学的跨学科索引率很低;各行各业的人很少咨询传播学专家;传播学只是其它社会科学的衍生物,而不是其它社会科学的有力同盟。

杜骏飞:培养理想,培养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是新闻教育应该坚守和追寻的方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杜骏飞

杜骏飞表示,人大新闻六十周年纪念论坛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交流对话,找出新闻传播教育的出路。

新闻传播教育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这种悲观论断不仅源于传统媒体的式微,也得之于以下四个问题:大部分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没有从事本行;大部分业界精英并不是来自新闻传播专业;大部分课程并不符合学生本质需求;大部分教程规则和考评制度并不符合教育的需求。
高等教育系统片面的评估导向和人才政策,导致新闻传播教育沉湎于高头讲章,学生急需的专业师资与专业教育却极为匮乏。
在学术层面,一批主流学者抱守着体系狭隘而又裹足不前的传播学原教旨,缺乏问题意识和学科开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术能力的养成。院系分流,定位区分,改革考评制度是改变现状的不二法门。
一些新闻学院忽略了作为知识分子摇篮的新闻教育本义,人文素养、理想教育、道德教化不足,导致新一代新闻人的心灵深处不再具有信念支撑,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和技术人员的差别在于懂得人的价值,但快餐化的读书和人文素养的匮乏消磨了这一优势。

在课程体系中,知识结构扁平,尤其缺乏政治社会视野、经世致用才干,使得颇多新闻院系毕业生缺乏远期竞争力;业务课程内容与实践前沿、先进技术隔离,学生未毕业已落后。
眼下在新闻记者地位陨落的大环境下,技术至上的观点甚嚣尘上,但培养理想,培养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是新闻教育应该坚守和追寻的方向。

话题2: 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转型
张志安:新闻传播教育要在新环境下再定位,从新闻传播转向公共传播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张志安

张志安指出,传统的新闻学教育同适应新媒体发展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不要把绝对分离。

他觉得传统教育中的人文理念和家国情怀是需要坚持的,但是新的技术的手段一定要去学习和掌握,有传承也有创新。
传承就是把原来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新闻教育中的人文理念继续强化,而创新体现在如何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仅仅是为职业机构培养融合报道的人才,这样的定位太过狭窄,因为我们今天已经面对一个一切机构都媒介化的环境了,网络在重构社会关系的形态,在这种网络化关系社会中,人和人、组织和组织之间随时都处于连接状态,媒介的边界正在模糊和被打破,传统媒体的话语权正从原来的垄断变得去中心化。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行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因此,新闻传播教育要在新的行业生态和社会需求背景下进行再定位,要面向社会,从新闻传播转向公共传播。
这需要把公共传播学中的社会科学方法引入,更多的强调健康、科学、环境。原来是培养新闻职业人才或新闻职业人才,而现在更多的要培养对新闻业有理解、洞察和公共参与意识的人才,这么去看就不再仅仅面向职业媒体机构,而是面向广泛的公共传播业去培养人才,这是大的、根本性的办学宗旨和教育范式的转型,但是如何界定公共传播的意涵、确定它的学科边界、培养人才的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吴飞:学习理解人的内心和掌握人际交往规则的知识与能力仍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重点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吴飞

吴飞说:“说实话我并不知道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方向在哪,我甚至悲观的认为,新闻教育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他表示:“说实在的,我们这个专业,运用技术的能力也不是很强,没办法跟阿里巴巴、今日头条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公司相比;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研究也无法和心理学等学科相比。新闻写作已经变成了一个很低端的门槛,谁都可以去做,传统新闻学教育提供的那些采写编评的基本技能,在技术越来越傻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写手的情况下,我们越来越缺少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悲观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还是存在有价值的地方的,这个价值体现在我们这个学科的人对人际交往规则比其他人懂得更多,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是好的信息,以及在如何解释这样的信息上存在一技之长。”
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方向就在于,一方面要坚持一技之长,培养具有调查和分析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尽可能开放融合其他专业的知识,变成一个融合知识的平台。

在媒介融合、大数据的背景下,技术呈现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要关注这种类型的技术,但吴飞不认为新闻传播院校要花太多的精力去追求这些技术的东西,因为技术是在不停的变迁的,尽管类似于澎湃那样的新闻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看世界的方式,但我们如何理解人的内心,如何与人相处,这种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对我们来说才是更重要的。

话题3: 新闻学界和业界的沟通互动
张志安:增强新闻学者、新闻教育者和新闻实践者的沟通与互动
学界和业界是鱼和水的关系,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

美国一位著名的新闻传播学者在他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新闻业界和学界中有三个行动者,即新闻学者、新闻教育者和新闻实践者。
他们是三个不同的阐释社群,他们看待问题更多的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新闻学者会认为业界的人没有学术思维、理论掌握不够;新闻从业者认为新闻教育者的技能脱节;新闻教育者会认为新闻学者脱离新闻学研究现场的问题。
这样的张力是始终存在的,所以我们应当增强自我反思性,强化积极主动的参与性。每个群体不断思考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但是保持谦虚之心,尽可能的跟另两个群体的沟通和互动。

顾理平:学界与业界既要沟通,也要保持距离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顾理平

顾理平认为,学界和业界,一是必须要沟通,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二是适当保持一定的距离。

新闻传播教育应适应市场的需求,但又高于市场。
学院应保有自己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技术和设备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这些应该留给专业做技术的人,我们学新闻的可以了解、学习技术,但永远不能代替技术人员开发和研究技术。

采访整理:孙龙飞 赵睿楠 张晨 范迪本期编辑:孙龙飞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来源:人大新闻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MDM5NzYyMQ==&mid=400291393&idx=1&sn=83708843075b2bdef806c3f6b3c67387&scene=1&srcid=1029JP6OhRRMShVTO2tztZ08&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