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718|回复: 6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胡杨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22:3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69#
发表于 2016-1-11 21:10:14 | 只看该作者
                                                                               读《变身》有感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生活窘迫胆小的工人成濑纯一在去找房屋中介的老板时却遭遇歹徒,为救一个小女孩,他的头部被歹徒的子弹打穿。等他醒来后却发现自己被救活了,一个医学组织通过大脑移植救活了他。然而此后,因为被移植的大脑,成濑纯一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镜子里的你还是你,但是大脑中的你已经不是你了,可是你依然有着原来的你的意识,并且你也知道现在的你不是原来的你。这样矛盾的的心理压力压在你的身上你会怎么办?
  主人公在发现自己画画的风格,对女朋友的喜欢变淡,对朋友态度不好,对工作突然上心起来,对一些不相干的人突然有了强烈的感应。他终于发现自己现在的大脑是伤害自己的凶手的。原本善良的他努力的压制自己心里不好的念头,想要寻找真相,可是一己之力又多么的困难。即使这样,他也依然压制着这些对自己的女朋友说“即使我变得不再是我,即使我已变身为嗜血的凶徒,即使整个世界已变成废墟,我仍然会用全部生命来爱你,至死不渝···”令人潸然泪下。
  而阿纯的女朋友也令人动容,她一开始就细微的察觉到了阿纯的变化,可是她并没有什么举动,她小心翼翼的不去戳破,她每天默默为阿纯祈祷,当事态发展到她不知所措的时候,她选择默默的离开。但是她并没有真正的离开他,她默默关注着阿纯,在阿纯控制不住自己的大脑时做了很多错事时回到他的身边陪伴她。这种什么都不图只是因为爱他而默默付出的爱情也深深打动着读者。
  故事的结局并不美好,为了阿惠不受伤害,阿纯选择了自杀。
  什么是爱情?在只有自己的躯壳内心住着恶魔可是灵魂也还是爱着她。要相信爱是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简简单单的爱着她。 
68#
发表于 2016-1-11 20:49:11 | 只看该作者
                                                                   读《飘》有感
开学前有幸和一个教授叔叔吃饭,席间他和我聊了很多,同时也给我推荐了三本他认为女孩子必看的书,其中一本就是《飘》。
这本书很容易读进去,讲述了一个女孩子从乡间来到大城市,从单纯善良到学会与他人虚情假意的周旋,从自己努力赚钱到靠男人生活,从一个做最普通工作的女孩变成演话剧的小有名气演员。从开头变化的太多太多。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到大城市是有很大的诱惑,我看到了一个单纯的女孩变成事故的女人。一本书完结,虽然单纯的女孩不在了,但是她所有的变化却是为了迎合这个社会迎合自己的欲望,她靠着自己的变化一个女孩在这样的社会中活了下来。我不能评判这是好还是坏,虽然人们都更喜欢单纯美好的事物,但是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坚持了下来。
另一个变化就是男主人公。这本书出现的男性角色很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有钱,有一定的地位并且流连于各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当中。男主人公从一个靠着自己工作赚钱,有妻女的人最后却变成了盗窃着女主逃亡,一切只是为了欲望。欲望真是一个可以概括一切罪行的词汇。
我想叔叔推荐看这本书的目的应该是希望我在进了大学一个人后不要被诱惑带走。而大学的诱惑也不仅仅是书中这些,我们处在不同的时代。自由的限度、懒惰、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学习和玩乐的区别、还有你不喜欢的向你表白,这些都是形形色色的诱惑。如果能把这些都做好,就可以笔直的朝着目标走去了。
做到克制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但是万事都有度,深知自己不是一个苦行修身的人,不超过一定的度都在可控的范围就好。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境地竟然都如此的相同,我想很多年之后每一个女生也都会和主人公一样面对这些诱惑,这也应该就是人欲望的缺陷。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也没有觉得女主人公这样的结局不好,毕竟她曾得到过她想要的东西,金钱、名利、男人。看完书的结局大部分人都将这个当成了反面教材,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纵使女主人公如开始一直努力打着零工让人排挤,这样的她未来的结局大家也未必会接受。
每个人有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不去批判别人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67#
发表于 2016-1-11 19:10:04 | 只看该作者
                                                                               读《逃离》有感
  一直以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会是村上春树,结果却是爱丽丝·门罗。高中很多人都看村上春树的书,我也看过几本《挪威的森林》《舞舞舞》《且听风吟》。但是对爱丽丝·门罗也不陌生,高三做了很多篇关于她的实用类文本阅读。
  知道她是一个善于探索普通女性复杂的心理与情感世界,在冷静、精致的叙事中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引起共鸣。这本《逃离》也体现了她的这一特点。
  刚开始读的时候因为心里不够平静,看不到故事重点不知道作者想要讲什么,慢慢的看到女主人公第一次在朋友的帮助下离开家的时候就渐渐开始明白了。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的三次逃离:第一次因为爱情从自己的父母家中出走,嫁给了克拉克;第二次是因为受不了丈夫对自己的态度和对生活的迷茫,于是从丈夫克拉克身边逃走,去寻找属于自我的生活;第三次是从正在逃离丈夫的路上逃离,又回到原来的生活中。
  第一次感到逃离是卡拉从克拉克身边逃走,因为心里很浮躁,没能感受到她内心微妙的变化,这样我的直观感受就是,一个女人因为忍受不了自己丈夫就逃走了,没了内心微妙活动这个变化过程女主人公走的每一步就显得突兀起来。当我意识到这是她的逃离后已经错过了她的第一次逃离。
  一个童年没有父母关爱,哥哥和嫂子也不关心的姑娘,她这样评价自己“中学的所谓差等生,是姑娘们众口一词的恶言取笑对象”,我想也就是因为家庭对她而言没有爱,从小在乡间和动物打交道的她才会在认识了克拉克这样野性又擅长马术的流浪汉后就脱离了家庭。第一次这样的逃离应该和家庭有很大关系。
  看到女主人公第二次逃离还是很心疼她,可她在中途却又逃了回来,可能是人与人的不同,置身于故事之中可能我会回来一次,但肯定也会再次逃离。
  但是卡拉的回来,继续忍受和讨好丈夫;西尔维娅对卡拉无私的帮助和爱。这些也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本质,不管是多么的无奈还是替他们着急,这些都是无用的,因为生活就是这样。
  当你替别人感到不满,当你陷入深深的无奈与愤慨,当你迷惑不解的时候,不要抑郁,因为这就是生活。生活我们不仅需要理解别人,更要学会理解自己,理解生活。
66#
发表于 2016-1-11 17:58:47 | 只看该作者
                                                                                      夏去春来
  梧桐大道的葱郁变成金黄再变成掺着牛奶的铁锈红,清凉的短裙变成白色长裙再变成厚重的呢大衣,虽然小雨还是小雨不同于北方的大雪纷飞,但是冬天还是来了。大一的上半学期却伴随着冬天的到来悄悄离去。
  从上了初中我就再也不会说“好想长大”这四个字了,初中高中度过的每一天都格外珍惜,不论是在游玩中还是在学习中,即使疲惫厌倦也想让时光走慢一点。
  到绵阳的第一天是一个大大的晴天,太阳热烈的晒得身上脸上灼疼,多失望和新疆一样干燥炎热。第二天正式开学报到就一点也不失望了,从夜晚开始淅淅沥沥的雨滴不断的落了下了,看起来不大但走出去一会就湿透了,学校地势不平到处都是水坑出去一趟就湿了一双鞋。找到报名点后学长学姐帮忙登记着入学信息,也第一次见到了辅导员。刚开始不知道这是辅导员,因为看起来很年轻我不知道是老师还是学姐也不敢叫,但是她知道我是新疆的后还猜出了我在的城市,这让我感到很惊喜也很温暖。拖着箱子爸爸和他的朋友就来帮我把寝室布置好了。第一个见到的同学是万家凝,假期在网络上就聊得很熟悉了,看着她每天都在写文章一开学还背了书就知道是个学霸。
  爸爸和奶奶安顿好我第二天也回了新疆,奶奶从小把我带大这些年一直是她陪着我,走的时候奶奶又不放心又舍不得一个劲的哭,虽然鼻子酸酸的但是不能让奶奶更难过我只能笑着安慰她没关系。他们一走我就要真的开始独立的大学生活了。
  和舍友相熟的很快,大家都很热情,因为我是新疆来的所以一开始大家也对我充满了好奇,一次次的集合、讲座、活动很快就和舍友熟了起来,记得刚开始每次去干什么我们都是七个人一起的,作为路痴的我真是离不开她们,走到哪里都要带着我。
  熬过讲座后终于开始正式上课了,我也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海明老师。大学的课程和和以前不一样,座位自由讲课也自由。一个星期后就见到了各位老师。
  在入学教育的阶段我也顺利加入了电视台。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自己要加几个才好,因为有学长提前说大学不加个什么的会很无聊,可我也怕自己忙不过来。因为长得高,礼仪队、国旗班、宣传组的学姐学长都让我填了报名表,这些去哪个我都能接受但其中也没有特别想去的。还好电视台的学姐拉我进入了电视台,我从小就喜欢电视,可以做自己的节目也是一件让我愿意付出时间的事情。于是我就只想去电视台,其他的招新考核我都没有去,舍友还担心只去一个面试过不了怎么办,但是想努力这一个我想去的地方却很安心。就这样我进了电视台成了一名实习播音,后来又成为正式的播音。这个学期我做了几期节目,参与了各个环节,学会和大家更好的合作也学会多多参加大家的聚会。
  不得不说一直让我从假期念叨到现在的新闻作业,60篇新闻日志8篇读书笔记每个学期还要背一篇文章。这些就像紧箍咒一样在新闻系每个同学的生活中时不时就被念起。学霸们从一开学就开始慢慢完成这些任务,而我是属于临近关头暴风更新的一类,任务完成后想想还是很有趣。
  第一次一个人在离家这么远的地方过节,十一长假的时候大家都回家了我就和以前的同学约好出去旅游了七天,回来累的爬不起来;冬至这天我在忙着拍节目吃不上饺子,一方面是想吃饺子一方面是想家,中午舍友就从外面给我带回来热腾腾的饺子,让我很感动;平安夜圣诞节的时候寝室都在一起,虽然学校不让过节但是大家凑在一起还是很开心;跨年这天我和两个舍友都在忙着赶元旦的节目,科技之光热闹的音乐行政楼一直听得到,一做完节目我们就冲了下去,还和其他的小伙伴去校门口照了相;元旦放假三天大家都没回家,一起复习一起去看电影。虽然因为离家远这么多节日不能和家人一起过,但是因为你们我却一点都不孤单。
  马上就要回家了,十一月就定好机票迫不及待的想要走,还有三天就要短暂的离开却也有点舍不得大家。我的大一上学期就这样精彩却又平淡的过去了,很感谢学长学姐的帮助,很感谢同学们的关心,也很感谢老师们的教诲。
  家人已经迫不及待的迎接我,朋友们也快要相聚了,还有我大新疆的美食也在召唤着我。梧桐大道的叶子始终挂在上面,不知道明年春天会变绿还是会长出新叶,希望等我回来时又是一片郁郁葱葱。亲爱的西科大,我们来年再见吧。
                                                                                                            胡杨
                                                                                                         2006年1月11日
65#
发表于 2016-1-10 23:35:37 | 只看该作者
                                                                读《祈祷落幕时》有感
  自从有一次因为封面好看看了一本同学的日本作家写的书后我就很抗拒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作家都是这个风格,写的东西多关于自杀、抑郁这样的话题,看了之后就会让我害怕很久。但是可能是长大了一点或是压力太大,高三有一天全天自习的时候看到后桌有这样一本书就拿过来看了起来,和之前的感觉不同这本书我痴迷的读了下去。
  第一次看东野圭吾的书,这本书的书名就有两层含义,是辩证的,书中的人一直在祈祷,祈祷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被发现,祈祷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在祈祷的时候又不敢有奢望,不敢有朋友,不敢有爱人,不敢勇敢的好好生活。即使祈祷落幕之时也是祈祷时落幕。
  书的腰封上有一句话,“听我的话,幸福的活下去。守望你的成长和成功是我这一生的全部意义,而你越成长越成功,就越是对我命运的诅咒”,这句话中就表现出书中主人公的选择,在面对两件事时,两件事对你同样重要,这时怎么选择就看你内心的善良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书中的桥,一月是柳桥,二月是浅草桥,三月是左卫门桥,四月是常盘桥,五月是一石桥,六月是西河岸桥,七月是日本桥,八月是江户桥,九月是铠桥,十月茅场桥,十一月是凑桥,十二月是丰海桥。因为女主人公不能和父亲见面,所以他们就约定每个月在不同的桥隔着相望。对于日本这样丰厚的桥文化十分佩服,同时也惊奇于作者的设定。
  和其他的侦探小说不同,这本书看到开始却猜不到结局,不到最后一刻猜不到结局,是一本让人兴趣浓厚想要了解下去的书。
  这本书也让我体会到了父母与孩子割舍不断的爱,男主人公加贺与母亲田岛百合子,百合子因为患上抑郁症,为了不影响丈夫和儿子毅然离开了家庭独自一个人孤独终老。百合子以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换取儿子和丈夫的幸福,虽然方式很多人不理解。当她知道她走后儿子生活的很好还当了警察她也离开的很安心。
  而女主人公博美和父亲忠雄更是文章的主线。为了不被发现,为了见到女儿,忠雄犯下了很多错,杀死了一个又一个人。他的一己私欲正是一个父亲对女儿自私的爱。
  不断的祈祷真相,可是当真相来临的时候又是否会接受?

64#
发表于 2016-1-10 17:18:45 | 只看该作者
                                                                           读《看见》有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知道了柴静这个名字,关注度最高的时候应该是她拍摄了《穹顶之下》。还没来得及去看这部纪录片就已经被禁了。
  进入新闻系后虽然也没想转专业但是一想到自己毕业之后是记者还是很迷茫,并不喜欢去杂志报社写稿子,比起这些我更喜欢电视节目的制作。
  这是我读的最用心的一本书,从她进入央视开始我也发出了疑问,为什么是她呢?但可能台长确实是慧眼识珠。看着她从刚进央视屡屡碰壁有着巨大的压力,看见一次次后她也曾快要被放弃,看见她一步一步慢慢找到自己,这些是她走过的路我想也会是我以后将要走的路,只是我不知道能不能像她一样走的这么好。
  看见是一个电视栏目,说实话我一次都没看过。但是我也很庆幸,因为之前去看的话可能这并不是我关注的热点只是去看了一个故事而已,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每一个事件被发掘被关注的原因,每一个事件被报道出来的过程,而这些更让我动心。
  2003年发生了非典,连地处偏远的新疆都紧张起来,每一个人都贪恋自己的生命,可以说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大多数都是贪生怕死的人。年纪还小的我并没有感受当时那紧张的气氛。但在看到这一节的时候我也深深的被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医生、警察、记者所感动。
  看完这个故事感动只是一部分,而我明白的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有对与错,有些事情是错误但也不是错误,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更多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理解。
  第二个令我记忆深刻的故事是关于同性恋的报道,在很多媒体都回避,而柴静却报道了这个题材。其实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朋友,第一次遇见的时候会惊讶,毕竟第一次见到。然而这些年在和她相处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同,大家仍然正常的对待她们,她们谈恋爱、失恋也和正常的男女情侣没有什么不同。
  读了这本书,我看到了她的采访和她的成长过程,第一次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思考。我想记者最重要的不是写稿的能力,这只是基础,而更重要的是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善于理解他人包容他人,有一颗善良敏感的内心品察万物,这样的能力是我日后如果成为记者想要拥有的。
63#
发表于 2016-1-10 16:57:05 | 只看该作者
                                                                            读《华盛顿》有感
  对华盛顿的记忆始终停留在历史课本里,华盛顿和父亲的樱桃树,华盛顿领导的战争,华盛顿在课本上的画像,也正是这些让我对他想要有更深的了解。
  书借回来后很久才开始看,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像普京传那样精彩,平和的叙述了不平凡的一生。
华盛顿1732年出生于弗吉尼亚一个大种植园主家庭。他的童年父母严格要求,培养起诚实、勇敢、理性又善   于冒险的优秀品质。少年时父亲去世,于是他掌握土地测量、牲畜饲养等技术,能自谋生路。青年时继承农庄,结婚,经营大种植园;经历早期军事生涯:参加七年战争,积累了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后回农庄。中年时他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务,回乡务农。主持制宪,制定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连任两届(1789—1797)。1796年发表告别辞,不当终生总统。辉煌的中年过后他默默地回到自己的生活。1799年冬,患风寒逝世。
  华盛顿有着著名的三进三出,一进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一退:拒绝当国王,避免封建君主专制在美国确立。二进: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民主政治。二退:1788年夏,宪法通过,再次踏上归程。三进:就任总统,维护和完善了民主政治制度。三退:1796年急流勇退,开创了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对美国民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著名的三进三出体现了他的担当与着眼大局。
  美国人民尊称他为“美国之父”,说他是:战争时期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同胞们心目中的第一人。这个评价是美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崇敬,当过美国总统的人不多,而能获得这样评价的总统更不多。
  虽然没能在呢个时代感受他,但看到他的故事我也发自内心的产生敬意。
62#
发表于 2016-1-10 16:36:59 | 只看该作者
                                                                      读《美国经典电视节目》有感
  这时第一次去教研室借书,看来看去眼前的全都是大量的专业书,想着自己直接去读这样的书肯定会看不下去。好不容易看见了一本关于电视的书,因为比较喜欢电视所以就借了这本书。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章节,为我们分享了美国十二个经典电视栏目。虽然这些节目我一个都没看过,但是经典一定是有经典之处。
  从一个怎么做电视节目,这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发现自己真的收获良多。正如这本书前言所说,“纵观当今世界,无论是电视技术、还是节目制作理念,美国都走在前列。”虽然近期看起来我们的电视节目也很红火,但是其中的弊端也暴露出来,唱歌、真人秀、相亲、知识竞答、亲子等这些题材的节目十分泛滥,一个题材的节目火了之后千千万万的节目都依照这个类型推出。虽然广电总局已经发布了限娱令但依然没什么好转。再加之国内节目抄袭严重,没有新意。大多数节目都是从别的国家引进的,没有自己创新出来的好节目,甚至连每一期的策划都和原国家的节目策划设定不尽相同。大家依然看得开心,每天都有大量的节目看不完,但仔细看看已经产生没什么新意。
  对于新文学专业来说,这本书算是学习新闻、激发兴趣、探索节目不可或缺的一本书。里面有美国电视栏目的发展历程,很清晰很详细,对我们学习电视节目制作有很大的帮助。
  借鉴与发展自身,我们当前应结合各个国家电视节目的优秀发展成果来调整自身发展。
  首先应自主创新,创新是节目长久的源泉,不断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但是也应该在传承中创新,毕竟这么多年留下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保留节目的核心价值,再加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不断发展。
  其次节目形式多样化,花开万紫千红才好看,全是红色便没了新意。面对一个爸爸来所有爸爸都来了的尴尬情况应及时改变,一个卫视先从一片红色中脱颖而出而出变成紫色蓝色其他卫视也会跟着开始改变,这样的时候也需要我们的央视发挥带领作用。
  电视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其中有很多的地方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读了这本书后我对电视节目的制作更加感兴趣,以后希望能慢慢实践。
61#
发表于 2016-1-4 22:24:34 | 只看该作者
                                                 老炮儿
  和张艺谋一样,提起冯小刚大家想到的就是他每年贺岁档的电影。他的电影我不是每部都看过但是也看过很多。
  这次《老炮儿》上映其实我是没什么兴趣的,不是假期也没有很清闲没事去看电影,但是马铃薯从影片没上映就开始激动,因为她喜欢的吴亦凡参演了这部电影。本来她想看首映的,但是首映的那几天她特别忙,而且我们都不去。她一个人想去也没去成。
  趁着元旦假期我们就一起进城约一次,顺便就一起去看《老炮儿》。
  影片刚开始我一点都不走心,看着影片也不怎么走心分分钟我都要跳戏。慢慢的从影片打出“老炮儿”开始我就进入了影片。
  剧中有很多令我感动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一个相似点那就是父子情。因为我很爱很爱我的爸爸,爸爸对我很重要有着特殊的含义,和爸爸感情也很好。所以每次看到父子情我都会抑制不住情绪。
  冯小刚获得了金马影帝,刚开始我以为是虚的,看完后觉得他演的真的很好。因为还有很多人没看所以并不能说的太多。
  “老炮儿”是北京的一种说法,今天的引申含义更多的是指在某一行业辉煌过的中老年人,至今仍保持自尊和技艺令人尊重。片中冯小刚饰演的六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曾经辉煌但现在却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却又不普通有着自己的规矩。
  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也是对这样一代人的安稳,就如影片中所说“人呐,谁没个点儿背的时候。”这些曾今辉煌过现在却没落的人,他们的心情我们难以真正理解,但是不光是他们,不论处于何种境地,做人做事都要留一线,人人都应该被尊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