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2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澎湃上线一周年内部总结:我们做对和做错的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3 20:4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殷玉鑫 于 2015-7-23 20:52 编辑

7月22日,备受瞩目的“澎湃新闻”客户端迎来正式上线一周年。近日,澎湃新闻副总裁刘媛媛和产品总监孙翔,在一次小规模的座谈会上介绍了“澎湃”的发展历程并客观总结了这一年来“我们做对的事”和“我们做错的事”。

这次座谈会是在东方早报10楼那间并不宽敞的会议室中进行的,来自全国30多家传统媒体的同行,来到这家急速崛起的媒体转型标杆,希望能求取“真经”。原本应约介绍情况的澎湃总编辑李鑫头天晚上被急召进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副总裁刘媛媛和产品总监孙翔成为了大家从内部认识澎湃的“导游”。

据刘媛媛介绍,目前澎湃与东方早报两个平台在人员上总体打通,又各有分工。中高层多为两边兼任,记者大多同时为两个平台供稿,编辑部门则是各自独立的。从人数上来说,澎湃员工已达356人,已远超东方早报的104人。内容生产主要采取栏目制。随后,产品总监孙翔作为了题为《移动新闻的澎湃实验》的专题介绍。

澎湃是谁?

上海报业集团投资的新媒体产品
脱胎于东方早报
拥有网页、手机网页和APPA
2014年话题新闻客户端

时间轴      澎湃
2013年夏      筹备

2014年初      技术招标

2014年1月     内容团队测试

2014年5月     网站测试

2014年7月22日   全平台上线

2015年1月      下载量过千万


在澎湃诞生之前,首先通过建立微信矩阵来进行“探路”,一方面测试以东方早报人员为主的内容团队在突破了版面限制后生产能力的极限;另一方面测试市场反应,找出适合澎湃的定位。
可以说,澎湃从筹备起就已经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在澎湃正式上线之前,尽管使用的还只是测试网址,已经有网站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打开测试网址,转载其中的作品。


”那些我们做对的事“1时机:最后一秒冲过计时点
分析澎湃入场的时机之前,孙翔将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2010年-2012年 传统媒体起大早赶晚集

这一阶段大多数传统媒体的手机客户端,只是起到了手机电子报的作用,除了发布报纸上的内容,其他的更新很少。而“南都DAILY”则以突出的视觉效果,成为当时最受关注的手机新闻客户端。但它的新闻本身并未实现对传统内容的超越,并非使用移动阅读需求的快速精品新闻。

2012年-2014年 互联网公司狂飙突进

这一阶段网易等互联网公司纷纷上马手机新闻客户端,突出的特点是信息及时、更新次数多,遇到重大事件则通过强力推送的方式,将信息及时触达用户。

2014年-2015年 垂直类新闻客户端各领风骚

中央媒体在这一阶段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纷纷推出新闻客户端。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就主打时政内容。而澎湃选择了正确的进场时机,在这轮竞争中抢占了属于自己的重要一席之地。孙翔说,澎湃正式上线选在2014年7月22日,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之前虽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APP的提交给苹果商店后需要审核,审核后正式上架正是2014年7月22日。

2定位:全国性时事思想新闻客户端
澎湃正式诞生前,东方早报通过微信矩阵的运行,为澎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主打方向:时政和思想。例如时下最受关注的反腐新闻,澎湃力求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做一些与反腐有关的尚未被挖掘的信息。因为他们发现,从纪委发布相关消息,到第二天传统纸媒发稿,这之间有十几个小时的空窗期。澎湃有专门团队会及时跟进,发出更加细节生动的动态,也会根据此前媒体对“落马”官员的报道,整合相关信息。

3品牌传播:特立独行
在澎湃的品牌传播过程中,有几个因素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1邱兵的笔
澎湃CEO邱兵所写的发刊词《我心澎湃如昨》以及此后澎湃2.0上线时邱兵的文章《月亮和三千元人民币》以个性化的表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数据统计显示,邱兵的文章带来的下载量在10万至20万之间。而平时客户端的推广中每个用户需要投入的成本在5至10元之间,可见邱兵文章所创造的价值。

2微博上的176小时
2014年国庆黄金周,澎湃和东早派出100多路记者分赴全国各地的著名景区,以体验式报道直播黄金周旅游,并且抛出了诸如哪些景点最坑爹之类的充满话题性的讨论,带来了很好的互动效果,#直播黄金176小时#单话题阅读量达到1.3亿人次,也让澎湃的影响力大增。
3微信公号
目前澎湃的微信公众号粉丝已达45万,日均阅读25万,也是客户端之外最重要的影响力平台。澎湃的微信内容以分析性内容为主,很少发动态新闻,配合以阅读和娱乐类内容。其中一些原创定制性栏目,如澎湃联播,就是以“段子手+评论员”的模式,将一些社会热点进行娱乐化解读。


4流程再造:转移阵地
1澎湃新闻的流程再造
主要特点是首先建立以东方早报为班底的300人原创采编团队。在这个团队中,编辑团队分开(早报和澎湃),采访团队合一,优先网络发稿。其中记者大多数情况下只写一遍稿件,很少分别为网络和报纸写稿,后期的工作交给网络和报纸各自的编辑来完成。为澎湃生产原创内容方面,主要是通过小团队运作,打造细分品牌,以发挥他们各自行业性、专业性的优势,最终形成“小团队打造独立生态链,大平台聚合各方信息源”的“澎湃模式”。

2东方早报的流程再造

主要特点是减少碎片化新闻、增加新闻分析、减少版面数量、增加副刊比重。

5团队选择:传统媒体和互联网转基因
传统媒体的转型主要有4种模式:【借船】借用新媒体渠道、【造船】自建新媒体平台、【买船】资本运作、【卖船】行业转移。澎湃的选择是造船。

而传统媒体机构转型主要有3种方式:【局部转型】在原有部门构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局部的新媒体尝试;【成立新机构转型】这是大多数传统媒体的做法,成立新媒体中心或新媒体部,东早此前也有这方面的实践,但新媒体部门的资源调配能力很弱,以向记者约稿为例,由于没有体制、机制保障,也并不容易;澎湃则选择了【整体转型】,在统分结合、注重效率的前提下,把为报纸生产内容的和为互联网生产的内容分开。



”那些我们做错的事“
1轻视技术
澎湃客户端最初是通过技术招标,由第三方公司开发和提供技术支持。但在后来的运行过程中,双方之间沟通效率不高的问题逐渐暴露。因为客户端需要随时更新、不断迭代,有任何技术上的需求,都需要双方通过各自的产品经理、对方项目经理、对方负责人等多个层级的反复沟通。为此,澎湃后来专门以高薪从索尼日本挖来了技术总监并组建了自己的技术团队,澎湃的Ipad版就是由他们开发的。


2轻视用户
作为有传统媒体转型的新媒体,澎湃最初对用户体验考虑不足。比如澎湃新闻客户端的第一版中,字体是用户不能自主选择的。确定使用这个字体,是基于传统媒体想当然的思维:我认为用户会喜欢。后来有用户反馈不喜欢这种字体。为此,澎湃2.0推出了用户可以选择字体的设置。由此可以见传统纸媒的“读者思维”和互联网的“用户思维”之间的区别,大多数读者不会为字体这样的“小”事主动发表意见(发表意见的渠道也很少),而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会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加之他们的选择空间很大,有的用户甚至会因为没有字体的选择权就卸载客户端。


3视野局限
澎湃新闻客户端目前每天更新的新闻和专栏大约在150篇左右,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要。此外,作为一款互联网产品,澎湃在前期的社交互动方面用力偏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期推出了“澎湃问吧”等栏目,邀请陈文茜、黄晓阳等名人通过客户端回答用户的提问。

”盈利模式很传统“
在随后的互动交流中,澎湃团队对几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也做了坦率的回答。

1盈利模式是什么?
当澎湃迅速成为行业内的标杆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它的盈利模式充满好奇。澎湃团队显然也对这个问题习以为常,他们坦言,盈利模式有些传统——那就是广告。

目前澎湃的广告主要有开机启动页广告、瀑布流广告、微信广告、定制H5广告、原生广告、栏目冠名广告等形式。对于广告营收,他们并未过多透露。

2为什么叫”澎湃“?
“澎湃”这个高大上的名字,也总会引来好奇的探询。事实上,作为东方早报转型而来的新媒体,他们当初也考虑过沿用报纸的名字,这也符合很多人发挥原有品牌价值的观念,但澎湃团队经过分析认为,用户普遍对互联网产品的新品牌有很高的接受度。如果不是人民日报这样具有符号意义的品牌,传统媒体的互联网产品不一定要沿用原有品牌,换个新品牌也许能闯出一片新天地。当时团队里的一群年轻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想出了五花八门的名字。据孙翔爆料,“澎湃”这个名字就是由他最先提出来的。理由有三:与“paper”谐音(Newspaper情结?),含义激昂向上,字写出来好看。此后这个名字获得了广泛认可。


3为什么反应那么快?
无论哪里有突发新闻,澎湃往往会很快推出原创报道,神奇的反应速度背后有什么秘诀?澎湃专设一个连线组,他们负责监控网络舆情、接受爆料,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突发新闻,会首先通过电话采访,如果有继续跟进的必要,第二天会派记者赶去现场。目前,澎湃除了在北京和长三角设有分社,还有五六十人的记者团队,随时可以派往各地采访。


4薪酬有多高?
从传统媒体整体转型到新媒体,澎湃一线记者、编辑的薪水涨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澎湃团队表示,新媒体平台突破了版面限制后,记者编辑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都大大增加,相对于他们的付出来说,增长的薪水是很有限的,所以大多数人还是为着心中的一份理想,才聚集在澎湃的大旗下。例如他们从日本请回来的技术总监,尽管已经拿到了在传统媒体眼中相当高的薪水,但相对于能从互联网企业中获得的薪资水平,还是差了很多。之所以能加入澎湃团队,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其理念的认同。

就像邱兵在他的文章中所说,“我们从理想主义来到了消费主义,来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迎来了无数的主义,直到我们彻底没有了主意。”“我只知道,我心澎湃如昨。”


作者:方舟
来源:微信公众号“豫书房”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DA1NTc0OA==&mid=211398968&idx=1&sn=ce74e6e75bb3a9367353b140c5de6600&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