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4962|回复: 10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从业者讣告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12:26: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28 12:28: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殷玉鑫 于 2015-5-28 12:29 编辑

【案例】李耐因:斯人已逝余音在
优秀新闻工作者,瞭望周刊社原总编辑、高级记者、离休干部李耐因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5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李耐因同志逝世后,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总编辑何平、副社长龙新南和秘书长刘正荣到他家中吊唁。
根据他的遗嘱,不举办遗体告别仪式,不举办追悼会。


李耐因同志,原名张宝业,1926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禹城县。1939年至1944年就读于山东省济南市省立农业学校,1944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渤海军区二分区津浦大队文书、分队长,渤海军区前锋报社报道员、见习记者、记者,第三野战军三纵队(22军)麓水报社记者,新华社支社记者、广播编辑;


1950年8月到1952年8月,任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记者、中国人民志愿军东线记者组记者、新华社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分社编辑;


1952年8月至1979年2月,任新华社国内部军事组、报纸研究组、《新闻业务》编辑室编辑;


1979年2月至1983年1月,任新华社国内部文教组副组长、组长;


1983年1月至1988年3月,任国内部副主任、《瞭望》第一副总编辑(主持日常工作)、总编辑。1988年3月离休。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耐因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抗日战争期间,他一手持枪,一手握笔,一面战斗,一面报道。解放战争时期,他采写的通讯《覆灭之夜》,描述了淮海战役末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陈官庄全歼国民党杜聿明军的情景。作为新华社首批派出报道抗美援朝战争的记者,他随前线部队转战朝鲜多地,写出了《不朽的友谊》《追击线上》《站在战斗前列的人》等名篇。


1958年3月,李耐因同志被错划为右派,被开除党籍、军籍,被降职、降级,直至1978年12月始得平反。这21年间,他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和生活磨难,心不改,志不渝。


上世纪70年代末走上领导岗位的他,追求事业的激情不减当年,常亲自编写新闻精品,《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豫剧〈唐知县审诰命〉在京演出》、《党组织为马寅初平反恢复名誉》等作品堪称短新闻的楷模。长篇通讯《他为祖国献青春》等新闻作品,鼓舞了一代人。


李耐因同志受命担任新华社报道组组长,旁听了审判“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过程,撰写了充分、翔实、大量的报道:《伪证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大快人心的时刻》等多篇记录历史的通讯,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1983年底,李耐因同志主持《瞭望》新闻周刊的工作。他作为《瞭望》新闻周刊的主要创办者之一,坚持“政治家办刊”,胸怀大局,带领《瞭望》团队锐意创新,勇于开拓,使《瞭望》在众多新闻报刊中快步前进,异军突起,成为全国从多级领导到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主流报刊之一。


李耐因同志一贯重视培养与提携年轻记者、编辑,许多已经退休的老编辑老记者,至今念念不忘他的教诲与“传帮带”。离休后,他依然夙夜不懈地为培养新人而努力工作。就在他逝世前3个月,还应邀在“新时期新华社调查研究培训研讨班”上作专题报告,细述他数十年来从事调查研究的经历和感悟。

来源:瞭望
http://view.inews.qq.com/a/20150528A0057H0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21:50: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周前资深调查记者朝格图 跳楼自杀身亡

       摘要:刚刚多位媒体圈朋友称,南周前资深调查记者朝格图跳楼自杀,传闻其因患抑郁。不过尚无官方消息。致哀!朝格图前同事资深记者陈宝成连夜撰写悼文。
        2015年6月25日,沉寂多年的前南方周末资深记者朝格图,重出传媒江湖,以无界新闻记者之名刊发《永州零陵区发改委副主任之死》的特稿,刷爆众多传媒人的朋友圈。


资深记者陈宝成连夜撰写悼文:

怀念朝格图兄

        2015年8月13日,实在是个令人无比悲伤的日子。于国,天津港大爆炸举世震惊;于己,我在新京报时的老同事、老兄长朝格图永远地走了……
       我和朝兄相识于九年前的冬季,那时新京报还在城南永安路的106号,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都还年轻。他是个血性的蒙古汉子,个头不高但人很精神,经常穿着一件红格子衬衣。不同的是,我在评论部,他在深度报道部;两个部门隔着一层楼,他比我高。
      南城是有故事的,特别是“萍水相逢百日间”,对熟悉中国近代报业的人来讲,更是耳熟能详。“《观察》《新观察》,《京报》《新京报》”,从一个类似谶语的隐喻到最终演变成现实,从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到一年多后的风雨飘摇,新京报的路远比想象中坎坷。
       传说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在2005年的12月底那天降临:继首位总编辑程益中先生去职之后,他的继任者、第二任总编辑杨斌先生亦被免职。 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几乎所有热血的人,都聚集在四层的办公室,进行着最后的抗争,气氛压抑而沉重。有的人忙着用相机记录那天的历史,有的人在角落中默默垂泪。当然,也有的人在观望着准备投机——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朝格图是例外。那天夜里,他没有沉默,没有怯懦,更没有退缩,而是拍案而起,当面指斥报社相关负责人没有勇气、没有担当,只知妥协而不敢抗争。他说出了当时占主流的新京报人想说而不敢说、不能说的话,他是那天新京报唯一敢直言的人。也就是从那天起,我认识了这个充满血性的蒙古族汉子,我相信他是一个硬骨头,是一个敢说敢做、敢于担当、坦率真诚的人。他那天的表现,也让我这个刚迈入报业门槛的新人知道,人是可以不苟且的。
       后来因缘际会,我们都离开了这家报馆,相忘于江湖。但谁也没有预料到,我们的再次相见,是一年夏天在北京的公交车上。意外的重逢总是格外令人欣喜。他那天依然穿着那件红格子上衣,和从赤峰老家来的老妈妈一起,在慢悠悠的公交车上游览北京城。我们寒暄了几句,并祝福他和老妈妈健康幸福,之后就匆匆作别。“无情未必真豪杰”,孝顺的朝格图就这样留在我的记忆中。
       再后来,我们依然行走于报业江湖,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我,听说他去了南方周末,继续从事他所喜爱的职业,再就很少有他的消息了。
         直到今天晚上,我的另一位新京报和财新的双重同事宫靖告诉我“朝格图走了”的消息,我才从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起身,感到了无比的震惊与哀痛,我才知道了你所承受的种种情绪。亲爱的兄长,愿你在天国获得解脱;亲爱的老妈妈,请您节哀…… 已未年六月二十九日夜急就,宝成祈首



朝格图旧文:
焊接断裂的传统与剧变的社会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得到过一种标准答案:物质。人们在日常行为中不断践履着这个哲学信条,只是物质的概念与以往不同——它们变得不再抽象,它是房子、车,以及品牌。

生命是什么?存在是什么?原本应该出现在一片寂静中的寻常问题,在2010年的北京,已经被现代生活的喧嚣简化为房价和车牌。如果想在这个冬天添加点什么,那么好吧,还有大白菜的价格。

当然,人们对文化并非全然冷漠。颠覆世界和颠覆自我的建国后三十年,名义上的“哲学”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搅拌机,而今轰鸣远去。通过拜服在道长李一或者瑜伽教练的脚下,一些人才会觉得有所皈依。

2000年以降,于丹和易中天们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在学术界看来颇多微词,但就他们在屏幕前受欢迎的程度而言,普通民众对传统的乡愁仍有残留仍有需求,虽然许多人对“传统”已倍感陌生。

呈现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镜像中,偶像的黄昏不断来临。对儒家的疯狂颠覆,在五四运动和四九年后的批林批孔中反复掀起。孔家店被毁的同时,人们心中最重要的部分已经断裂。每个人心里都残留着一个废墟,跟这个时代的一样大。

由此不难理解80年代的种种寻根热潮和90年代的国学乡愁,为什么都会发生在社会急剧变化时期。那是无处安放的时代精神的种种面孔。当时进入人们新知领域里的新风潮,比如存在主义、现代诗和美学,其影响也绝不仅仅存在于狭义的知识界。



朝格图近年重大采访:

      2009年,采写安徽“灰色宾馆”强暴事件。
      2010年8月6日,在吉林桦甸采访洪灾,朝格图被当地警方扣押在常山派出所,并被令删除照相和录音,二人上厕所还被辱骂。
     之后朝格图向编辑部打来紧急求援电话,称他和了望东方周刊记者王立三被吉林省桦甸市常山镇派出所和市委宣传部跟踪、扭送、扣押已逾两小时。
  南方周末即对此事展开调查与交涉。南方周末记者朝格图讲述了事件经过,并向桦甸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辰光作了求证。
       2015年6月25日,沉寂多年的前南方周末资深记者朝格图,重出传媒江湖,以无界新闻记者之名刊发《永州零陵区发改委副主任之死》的特稿,刷爆众多传媒人的朋友圈。



来源:“记者的家”微信公众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DA1NjM0NA==&mid=211960530&idx=2&sn=abbad1651974fbfedb7c800b308b996a&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地板
发表于 2018-8-7 16:01: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肖晓琳同志病故

   中央电视台退休干部、社会与法频道原副总监肖晓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6月23日17时30分(北京时间6月24日5时30分)在美国波士顿逝世,享年61岁。
   肖晓琳同志1956年6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77年2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4月调入中央电视台工作,2016年7月退休。      
  肖晓琳同志于2017年1月被确诊为结肠癌,在北京医院接受治疗。5月10日,前往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继续接受治疗。6月23日,因肾脏衰竭抢救无效逝世。6月27日,肖晓琳同志遗体在美国波士顿火化并按其遗愿由亲属将骨灰撒入大海。
   遵肖晓琳同志遗愿及亲属要求,其丧事一切从简。

                                                                   人力资源管理中心                                                                    离退休人员管理处
                                                                    2017年7月13日
5#
发表于 2018-8-7 17:05: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体坛周报记者早逝悲剧再起波澜:美的起诉新浪失实报道索赔一个亿

中经壹家  2017-07-20


19日晚,美的空调在新浪微博上宣布起诉新浪。

事情缘起《体坛周报》记者因空调自燃引起窒息身亡一事。



微信图片_20180807165540.bmp (555.8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53 秒前 上传







7 月 16 日下午,新浪科技和新浪数码以《疑似美的空调机柜自燃致体育记者早逝,其中隐患你了解吗?》(后标题改为“疑似美的空调机柜自燃 致一名 35 岁体育记者中毒早逝”)为题报道了此事。文章中新浪表示他们接到爆料,称本次事故产品为美的空调。

报道发布后又经新浪科技、新浪数码等官微转发,即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微信图片_20180807165544.bmp (555.0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53 秒前 上传








逝去体育记者所在单位《体坛周报》在新浪微博发声明称,相关报道主体就是该报刚离世的记者李淼。李淼家属及单位从未接受过新浪数码、新浪科技的采访;事故空调并非美的品牌,他们还在等待警方的完整结案报告,暂时不便公布事故空调品牌名称。

《体坛周报》表示,已及时联络相关律师咨询维权事宜,甚至有律师愿免费提供法律援助,但李淼的父母已明确表示,希望能让孩子安静地离开,不愿节外生枝,请大家体谅两位刚刚痛失独子的老人的心情。

著名篮球评论员杨毅也微博上称警方调查结果还没出来,呼吁给逝者足够的尊重,恪守一个媒体起码的操守。


微信图片_20180807165550.bmp (455.6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52 秒前 上传







尽管美的空调随后在官微发表声明对此进行否认,《体育周报》也在其微博上证实“事故空调并非美的品牌”,但新浪数码在转发美的声明时表示“坚持最初的判断”。


微信图片_20180807165555.bmp (830.8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52 秒前 上传







7 月 19 日晚,美的空调宣布正式向广东佛山顺德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对新浪网提出如下要求:

被告停止侵权,删除侵权稿件,并发布更正声明;
被告新浪网首页首屏连续三十日刊登向原告的道歉声明,并消除影响;
被告赔偿原告损失共计人民币一亿元。


微信图片_20180807165600.bmp (714.9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52 秒前 上传








目前新浪仍未对美的的起诉作出回应,但已删除了此前对美的空调自燃的相关报道和微博。

7月17日到7月19日,美的股价从42.17跌到41.22元,市值蒸发61亿。仅7月17日当天市值就跌去40亿,目前已经有所反弹。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oUgMYgkT5xtquJm8vDC2Q
6#
发表于 2019-5-21 13:24: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去世 享年81岁

文章来源:观媒综合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去世 享年81岁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于2019年5月19日去世,享年81岁。
据澎湃新闻报道,《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于2019年5月19日去世,享年81岁。
观媒君从多方信源核实,该消息属实。
艾丰,男,1938年4月5日生,河北省玉田县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高级记者,教授。中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是公认的名牌理论权威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财贸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数所高等院校教授。
编辑:吴悠

7#
发表于 2019-6-10 22:34: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董莉

8#
发表于 2019-11-3 19:30: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网高管离世,朋友圈一片痛惜




1031日,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关于监事会人员变动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称,人民网监事会主席唐宁,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1030日凌晨51分在北京逝世。

《公告》介绍称,唐宁在担任人民网监事会主席期间,勤勉尽职、恪尽职守,忠诚地履行了作为监事会主席的职责和义务,在保障公司监事会合规决策、维护公司及股东利益等方面尽职尽责,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司监事会对唐宁在任期内为公司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深表感谢,公司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对唐宁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唐宁逝世后,人民网监事会成员减少至2人,低于《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的最低人数,后续公司将尽快按照相关规定完成监事补选、监事会主席选举等相关工作。

看到这个消息,咖叔一阵心痛,继而眼泪要流下来。咖叔与人民网高管唐宁老师,还有过近两年的同事关系,而且对唐宁老师印象极好。

公开资料显示,唐宁,男,汉族,19637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高级编辑,曾任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人民日报社团委书记、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室副主任、主任,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等职,20161月起任人民网监事会主席。

2003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只招收了两名应届毕业生,其中一名是咖叔,另一名是人民大学毕业的一位女生。而今,那位女生与家人远在加拿大。女生总是善感的,她应该也是听说了唐宁老师离世的噩耗,在朋友圈写下一段文字,也代表了咖叔的心声:

怀念唐老师!唐老师的离世太突然,一时真的让人难以接受,他宽厚待人的点点滴滴仿佛还在昨日。有些事情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是2003年的冬天,北京的雪很大,冬天很冷。那时候我刚到总编室要闻组(我一起),唐老师还是总编室副主任。按照总编室的规矩,新人要连上六个月的夜班,为的是熟悉整个夜班平台的编辑流程。昼夜颠倒,还有工作上的紧张陌生,那是一段很难熬的日子。期间,跟唐老师共同上过两个月的夜班(我也是)。他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我们却从来都是微笑着鼓励,哪怕我们其实做的很不好。经历过的人都会明白,那份最初的鼓励有多珍贵。下班的时候一般都是后半夜,闲聊起来怎么回家,我说打车。唐老师马上说,总编室很多年没有女孩子上夜班了,我们都忽视了这个问题,夜里一个人打车太危险了,我送你回家吧(我住报社院内,唐老师没送过我,嫉妒)。虽然我是真的觉得太麻烦,一直拒绝,可唐老师很坚持,还一再说,很顺路。每次唐老师都会把车开到不能再往前开的地方,那个被拦住不让进车的地方,离我住的单元楼还有一段距离,路灯昏暗。唐老师每次都会停下车,不熄火,用大灯照亮那段路。我又觉得不好意思,想着快点跑几步,这样唐老师也好早点回家休息。可每次刚跑几步,都会听到唐老师在后面喊:不要跑,慢点,不要摔跤呀……这样的画面会是我对唐老师永远的记忆和怀念......天堂没有病痛,唐老师一路走好。

远在加拿大的女生很有才,她写的很好。基本上我对唐老师的印象,就是如此。不过,我还要补充一点,唐老师非常睿智,聪明,待人宽厚,幽默。

唐宁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业务自然是没说的。他为人非常包容,宽厚,记得那时候体育组创办《北京奥运特刊》,非常缺人,于是找到我,我也非常想去。但在单位内部调动,也是不容易的,一定要主管领导同意才行,我找到了唐宁主任,没想到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我的交接工作安排妥当。这对于一个刚进入报社工作,没有任何背景的年轻人来说,内心的感激之情,可想而知。

跟唐宁老师上夜班,能时时感受到他的激情,他对工作的极端敬业,而且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因为唐老师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有一次我们连续上了几个月夜班,夜晚编的稿子有一篇台湾的蓝绿选战的文章,唐老师说,绿营能不能上我不知道,但是连续上夜班,同志们的眼睛都绿了。一下子大家都笑了起来,

那时候夜班一般凌晨一两点钟左右才下班,单位给了一点补贴,给大家买夜宵,唐老师是总编室主任,是领导,但他一点也没有领导的架子,经常开着他的车,有时候带上我,深夜奔驰在附近的大街上,给大家买吃的。

2004年底,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杨振武升任人民日报社编委、海外版总编辑,海外版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报纸版面改革,唐宁老师崭露头角,深得杨总编辑欣赏。“其实我们一直在想,人民日报海外版到底该有什么特色?该主打什么?杨振武总编辑一来就引导大家探讨海外版该发扬什么,摈弃什么。”唐宁说,我们认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通过我们的报纸让海外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发展变化的中国。要真正为读者服务,办一份让海内外读者真正爱看、想看的报纸。

2005年,人民日报组建内参部,唐宁老师由海外版总编室主任的岗位,调任人民日报第一任内参部主任。据说内参部在他主持下,干的有声有色,经常得到中央主要领导批示,我们都以他为骄傲。那几年在报社大院内,经常碰到他,每次他都停下来,跟我聊上好长时间,很认真地征求我对内参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我真的感到受宠若惊,一个毛头小伙,能有几斤几两,敢跟一个资深党报工作者提建议?但这就是人民日报大院内的作风。

2012426日,“人民日报校园行——复旦大学之行”正式启动。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副总编辑谢国明率人民日报社著名编辑记者走进复旦大学,与复旦学子现场交流对话,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老领导杨振武当时正在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位子上,全程参与活动。当时的内参部主任唐宁,一方面是人民日报社中层骨干,一方面是复旦大学校友,于是一起参与了这次活动。咖叔印象深刻的是,复旦有位师弟提问了唐宁主任,唐主任借机阐述了人民日报内参部的工作理念。

唐宁说:谢谢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回答之前,先借这个机会谈一下我回到母校的感想。因为算起来我81年入学的,31年,期间回来过几次,所以今天来了以后,上午在我们新闻学院,谢总讲课的时候见到了我的老师,是我们新闻采访写作的老师。非常激动。我觉得引用一个时髦的话来讲,穿越的感觉。内参是我们党报两大职能之一。我们内参就是承担“耳目”的功能。人民日报内参最早的追溯到194810月份,也就是说有了人民日报,就有人民日报内参。一直延续到现在。内参为党中央决策提供参考,这里面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信息,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采编过程当中,你获取,或者采集到的,不宜公开报道,但绝对参考价值的。我们要定期围绕党和国家的方针,要主动的去研究一些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后来,大家工作忙了,接触少了。再后来,听说唐老师得了癌症,我们都为他深深祝福,心想吉人自有天相,上天会保佑他的。再后来,听说他的病治好了,我们都很欣慰。再后来,听说他从内参部主任的岗位调任人民网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

而今听到唐老师离世的噩耗,忍不住一阵心痛。一位老同事在微信中说: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而我说:唐老师睿智,宽厚,幽默,愿唐老师一路走好!

编辑:张凉


9#
发表于 2019-11-23 19:13: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记协向因公突发疾病去世的新华社记者徐勇同志表示哀悼

11月22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办公室向新华通讯社办公厅发去慰问信,向不幸因公突发疾病去世的国际新闻编辑部专特稿专线新闻采编中心主任徐勇同志表示沉痛哀悼,向其家属表达诚挚慰问,向坚守奋战在宣传报道一线的广大新闻工作者们致以崇高敬意!


慰 问 信

新华通讯社办公厅:

  惊悉你社国际新闻编辑部专特稿专线新闻采编中心主任徐勇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不幸去世。

  我会向徐勇同志表示沉痛哀悼!向其家属表达诚挚慰问!向坚守奋战在宣传报道一线的广大新闻工作者们致以崇高敬意!作为新闻舆论队伍一员,徐勇同志长期深耕国际新闻报道工作,多年担任驻外记者,为我国际传播和舆论斗争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我会对他的英年早逝感到十分痛心。希望你社做好相关善后抚慰工作,关心关爱新闻工作者身心健康,激励全社新闻工作者继续为党的新闻舆论事业贡献力量!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办公室

  2019年11月22日

文章来源:中国记协网

原文链接:

http://www.zgjx.cn/2019-11/22/c_138575925.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编辑:高杰

10#
发表于 2019-11-23 19:14: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朱学东:刚才看到一份唁电新闻截屏。
唉,现在所谓专业机构,竟然连唁电都不会写。
只能说,这么粗鄙,还会更粗鄙[捂脸]


石扉客:这些国字头的单位里,都是一些什么样的行尸走肉在尸位素餐啊!好不容易干件正事儿,小学语文都不及格。


编辑:高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