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8462|回复: 1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从业者讣告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5-5-28 12:26: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127#
发表于 2025-8-25 19:41: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Frank Caprio, Kind Judge on RhodeIsland TV, Dies at 88


A longtime municipal judge,he became a social media star for "Caught in Providence," which viewers saidshowed his compassion in the courtroom.

Judge Frank Caprio ofProvidence Municipal Court in Rhode Island in 2017. His courtroom, he said. wasa place “where people and cases are met with kindness and compassion.”Credit...Michelle R.Smith/Associated Press

Frank Caprio Sr., amunicipal judge in Providence, R.I., who exemplified empathy on the bench andbecame known far beyond the state because of his nationally syndicatedtelevision show, has died. He was 88.

The cause was pancreaticcancer, his family said in astatement The statement did not say when or where he died. Judge Caprio, whoretired from Providence Municipal Court in 2023 after almost 40 years on thebench, said his courtroom was "where people and cases are met with kindness andcompassion."That was in striking contrast to other TV judges, who showed aharsher attitude toward defendants.

It was his show, "Caughtin Providence,"on the Law & Crime network, that catapulted him to fame later in his life.Clips from the program have more than 800 million views combined on itsYouTube channel.

The show broadcast realproceedings for traffic infractions, housing and zoning issues, and minorcriminal offenses inside a municipal courtroom. Produced by Judge Caprio'sbrother Joseph, it was first seen on public access cable TV in Providence in1988.

The show began attractingnational attention in about 2017, when video clips were posted online. Itcaught the eye of producers because of what a Fox Television Stations executivecalled its "completelyfresh approach."

The syndicated version ofthe show, which began in the fall of 2018, featured fresh episodes directlyfrom Judge Caprio's courtroom, making him an octogenarian star. By the end ofthe 2010s, about 200 stations across the country carried the program. New episodesended when Mr. Caprio retired

"We are different from anyother court production in that we show actual proceedings in real time," hesaid in 2019. "Everything is spontaneous, and the people who appear must abide by thejudgment."

In one popularclip, Judge Caprio tossed out a speeding chargeagainst a 96-year-old man after learning that he had been driving his son tocancer treatment.

“You really are what America is all about,”Judge Caprio told the man. “Here you are in your 90s, and you’re still takingcare of your family. That’s just a wonderful thing."

Judge Caprio traveled extensively to deliverspeeches and meet his fans. His municipal courthouse, somewhat improbably,ended up a tourist destination.

“Judge Caprio touched the lives of millionsthrough his work in the courtroom and beyond,” his family’s statement said.



JudgeCaprio spoke to a defendant and his infant son about a parking ticket duringthe taping of his TV show in 2002.Credit...Victoria

Judge Caprio’s courthouse is in Federal Hill, aneighborhood that in the 1920s became one of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ItalianAmerican communities in the country. He was born in 1936, and he was the secondof three boys born to Filomena and Antonio Caprio. His father worked as a fruitpeddler and milkman.

He told a Providence College publication thathe recalled huddling with his family in winters “with the oven door open so wecould get heat.” On one of those nights, he said, his father told him that hewould become a lawyer someday.

“Look around, if I needed a lawyer, I couldn’tafford one,” he said his father told him. “Remember that. You can never forgetwhere you came from."

As a child, Judge Caprio shined shoes, deliverednewspapers and worked on a milk truck. He later said that this upbringing gavehim the empathetic perspective he brought to his courtroom.

“I saw my father get up every day at 4 o’clockin the morning to go to work,” he said. “He never complained."

He graduated from Providence Central HighSchool, where he won a state title in wrestling in 1953, and from ProvidenceCollege in 1958.

He worked as a public-school teacher inProvidence while attending Suffolk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in Boston at nightto earn his law degree. At the same time, he served on the Providence CityCouncil beginning in 1962. He later ran for state attorney general.

He served as a judge for the ProvidenceMunicipal Court for 38 years.

“Judge Caprio not only served the public well,but he connected with them in a meaningful way, and people could not help butrespond to his warmth and compassion,” Gov. Dan McKee of Rhode Island said in astatement.

“He was more than a jurist — he was a symbol ofempathy on the bench, showing us what is possible when justice is tempered withhumanity."

Governor McKee ordered allU.S. and Rhode Island flags at state agencies and buildings to be flown athalf-staff until Judge Caprio’s interment.

Judge Caprio is survived by his wife, JoyceCaprio, five children, seven grandchildren and two great-grandchildren. Two ofhis children, Frank T. Caprio, a former state treasurer, and David A. Caprio, aformer state representative, were public officials in Rhode Island.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杨泓艳





126#
发表于 2025-8-24 20:14: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众日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社长刘广东病逝

“山东记协”公众号消息:2025年8月21日20时45分,大众日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社长,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原主席刘广东同志因病逝世,享年86岁。


刘广东同志1939年8月出生,山东东阿人。1990年起历任大众日报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党委书记、总编辑,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总编辑,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2003年12月退休。刘广东同志是中共山东省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995年至2004年担任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作为大众日报的同龄人,刘广东同志对大众日报社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担任主要领导期间,锐意改革创新,多项改革成果走在全国前列;聚力报业发展,厚植资源优势,发展壮大齐鲁晚报,创办半岛都市报、鲁中晨报等报刊,2000年大众报业集团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挂牌成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报业发展之路,为全国报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样本,为集团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广东同志还曾兼任山东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伦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是山东新闻书画院首任院长、山东新闻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出版《毛泽东伦理思想简论》《篆书毛泽东诗词》等著作。先后获得山东省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宣传干部和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毛泽东伦理思想简论》被评为“1985-1987年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商潮冲击下,新闻队伍中流行一种症状,曰“六神无主”“神不守舍”。这个“神”,指的就是敬业精神和事业心。所谓“一等记者炒股票,二等记者拉广告,三等记者会上泡……”是此症的典型症状。
此病怎治?对症下药,安其神方能敬其业。这安神良药就是,唤起和培养新闻工作者高度的使命感。
应当让我们的编辑记者清楚,新闻职业从来就不是个人谋取利禄的阶梯,也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手段。新闻记者当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是人民大
众的代言人;是真理、正义和党的事业的忠诚卫士。即使在旧中国,在西方社会,一大批新闻工作者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也能够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为事业而献身。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在这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怎么可以忘记自己的使命无所作为呢?
由此,我觉得,培养一个有事可干,有业可敬,人人都能施展才华的环境,我们的新闻队伍就能尽快走出躁动期,走向心理的成熟,必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原载《中国记者》1994年第2期)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125#
发表于 2025-8-21 20:26: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突发!百万粉丝网红直播时死亡,年仅46

据环球网援引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天空新闻网等媒体报道,法国知名博主拉斐尔·格拉文当地时间18日在直播中死亡,据称他死前遭受了长时间的折磨和睡眠剥夺。
据悉,格拉文通过在直播中遭受他人虐待或羞辱来吸引流量,法国官员指责视频平台监管不力,让这种暴力内容得以传播。


格拉文现年46岁,他以让·波尔曼诺夫的网名进行网络直播,在社交媒体上拥有超过一百万粉丝,在流媒体平台上尤其受欢迎。
当地时间8月18日,格拉文在尼斯附近的孔特被发现死亡,当时他正在一家平台上直播。直播中,格雷文俯卧在床垫上,几乎完全被羽绒被盖住。周围的其他主播注意到他“姿势非常奇怪”,试图引起他的注意,但突然切断了直播。目前该视频已经删除。
据报道,格拉文死前一直住在专门为直播而租住的公寓里,直播已经进行了10天。
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他曾拍摄遭受暴力和被羞辱的视频,如他躺在床垫上,一名男子朝他扔水瓶;其他男子殴打、勒他的脖子,还用彩弹枪对他射击。


本起事件受到法国政府的关注,法国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部长级代表克拉拉·查帕斯表示,司法调查正在进行中,对网络平台传播非法内容追究责任不是一种选项,而是法律。“这种失败可能会导致最严重的后果,法国、欧洲或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该出现。”
法国儿童事务高级专员莎拉·埃尔·海里则表示,格拉文的死亡“令人极其震惊”。她表示,“平台在监管在线内容方面负有重大责任,以确保我们的孩子不会接触到暴力内容。”
平台发言人在声明中表示,公司正在“紧急审查相关情况,并与利益攸关方合作调查此事。我们对让-波尔马诺夫的离世深感悲痛,并向他的家人、朋友和社区表示慰问。”


来源:传媒头条(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124#
发表于 2025-8-15 00:40: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资深媒体人、杭州知名电台DJ谷勇华因病去世


传媒见闻获悉,资深媒体人、杭州知名电台DJ谷勇华于2025814日因病去世,享年57岁。其告别仪式定于816日(周六)8:50在杭州市殡仪馆7号中大厅举行。




公开资料显示,谷勇华是浙江FM96.8音乐调频资深主持人,长期主持电台音乐节目,曾策划过罗大佑、谢霆锋等大型演唱会。上世纪90年代,他主持的深夜音乐节目《凡人咖啡馆》红极一时,慰藉了无数都市心灵,粉丝过百万。
在都市快报评论区,不少网友回忆他在推广流行音乐方面的贡献,称他是带给我们青春的人,并表示有一代人是听着他的声音长大的,他的节目陪伴了许多大学生的青春岁月


据了解,谷勇华高中毕业后,在1988年开业的杭州黄龙饭店工作,负责洗锅等琐碎事务,勤快踏实的表现赢得了厨房领班的赏识。在此期间,香港同事带来的粤语和英语歌曲磁带,开启了他对音乐的兴趣,也为日后音乐主持生涯埋下伏笔。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123#
发表于 2025-6-15 10:15:52 | 只看该作者

讣告】乔云霞同志讣告
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创建人之一、原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研究专家乔云霞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6月14日23时35分在保定逝世,享年80岁。
乔云霞教授,1945年9月生,河北省巨鹿县人。1970年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1980年参与学校新闻专业筹建工作。曾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河北大学新闻界人物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女记协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新闻史、新闻理论、社会新闻等教学与研究,在名记者研究方面著述尤丰。主讲的《中国新闻史》(省级精品课)《中国广播电视史》《名记者与名篇赏析》等课程,广受学生好评。
乔云霞教授是卓越的中国新闻史专业教育家和德高望重的大先生,为推动河北大学新闻专业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新闻界培养了大批优秀记者及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
乔云霞教授在《新华文摘》《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著出版《中国广播电视简史》《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中国广播电视史》《新闻传播学辞典》《中国传媒人物志》(丛书)等著作多部,先后获河北省社科优秀论文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主持完成国家及省级课题多项,2007年9月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奖掖后学,在学院科研育人等各项活动中继续贡献力量,深受师生赞誉!
乔云霞教授的逝世是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重大损失,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重大损失,是广大亲友和学生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我们深切缅怀乔云霞教授,乔云霞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谨此讣告,共寄哀思。
遵照乔云霞教授遗言,丧事从简,家中不设灵堂、不设礼账、不收礼金,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5年6月16日(周一)10:20 在 保定市殡仪馆大厅(保定市清苑区) 举行。
校内外各界欲致唁电、悼文等表达哀思,敬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
人:张金凤 15630250005;
都海虹  18603129226;
  莹  13931256860;
联系邮箱: 8994329@qq.com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乔云霞教授治丧委员会
2025年6月15日
来源:新传微讯
编辑:梅镕缨
122#
发表于 2025-6-3 00:23:27 | 只看该作者

RE: 媒体从业者讣闻案例集锦

【案例】

哀悼!又有媒体人离世

近期以来,多名媒体人接连离世引发关注。
中国评论通讯社创社社长郭伟峰离世



5月31日,中国评论新闻网发布讣告称,中国评论通讯社创社社长郭伟峰因病医治无效,于29日凌晨3时,在香港安详辞世,享年68岁。
公开资料显示,郭伟峰,生于1957年6月,祖籍广东梅州。下过乡,当过工人。1982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入职国务院侨办中国新闻社。
1991年8月12日,郭伟峰与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作为首批入台采访的大陆记者,从北京经转香港飞抵台湾桃园机场,展开12天的采访行程。这是两岸分隔42年后,大陆记者因公务首度入台。
1997年,郭伟峰受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委托,赴香港创办《中国评论》月刊,此后逐步创办了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网、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中评智库基金会等机构。
郭伟峰长期从事两岸关系及香港问题研究,是在两岸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出版了涉及两岸关系问题、香港问题的学术研究专著文集数十部。
郭伟峰曾先后任中国新闻社港台部主任、副总编辑,作品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本人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奖”等奖项。后任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国评论月刊社长、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董事长等职。
2012年12月,“2012客家文经高峰论坛”在台北举行。时任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兼总编辑郭伟峰应邀出席并用客家话作主题演讲。郭伟峰用客家话自我介绍说,他的故乡在广东梅州,他的客家话是外婆一句一句教会的。外婆给他讲过无数的客家故事,以致他年幼时就有浓厚的客家意识,成年之后更深为自己是客家人而自豪。
他表示,台湾的客家文化源自大陆,客家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客家文化的保留与发展对大陆客家文化必然有正面的影响。双方的文化交流,必能极大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在今后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起到的作用,独特且无可替代。
中评社在讣告中称,根据郭伟峰本人生前意愿,丧事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追悼会,望其生前好友及各界人士理解。
5月31日上午9点34分,郭伟峰的大学同学收到其独女郭至君微信,征得其同意,内容刊发如下:
慈父辞世,悲痛欲绝,椎心泣血,迟复见谅。家父郭伟峰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29日淩晨三时在香港安详离世,享年68岁。他的辞世,对我们全家、中评社、乃至两岸新闻界、学术界都是巨大损失。家父一生聪敏睿达、坚韧无畏、光明磊落、包容万象,但不幸的是,他正值颐养天年之际却驾鹤西去,我们全家沉浸在巨大的伤痛之中。
感谢他一生为小家、为大家、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贡献,愿逝者安息,得到永恒的宁静。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家父一直活在我心中,永远鲜活,永远灿烂。
新华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长秦文俊逝世



新华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长、深圳市委原副书记秦文俊同志(享受省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8日18时25分在深圳逝世,享年94岁。
秦文俊,1932年5月生,湖北黄冈人。1949年7月在武汉中原大学政治学院学习并参加工作,195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秦文俊任广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主任,省委副秘书长,1980年5月任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同年6月兼任深圳市委书记(时设第一书记)。1983年任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1986年6月任中共深圳市委副书记,1990年9月调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在接受《深圳商报》采访时,秦文俊说,他是深圳经济特区的见证者。
1979年9月28日至10月5日,他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带队到深圳调研,并走访边防口岸,回到广州之后,向广东省委上送了《关于加快深圳建设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广东省委草拟了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建立出口特区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秦文俊说,深圳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作,敢闯、敢试、开放、包容是深圳特区的精神,激励着许许多多的特区人和改革者。
秦文俊老先生,一路走好!
上海报业集团资深媒体人封寿炎不幸离世
今年5月,上海报业集团资深媒体人封寿炎不幸离世,生前罹患白血病。
封寿炎1978年生,老家在广西容县天堂山,是“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例子。从复旦大学人类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上海报业集团,长期从事新闻评论工作,关注法治、公卫、文化遗产保护及社会变迁等议题,其文章广见于《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引发舆论反响。
2024年7月,他曾作为《上观新闻》编辑参与澎湃新闻“评论员的朋友圈”节目录制,就社会热点话题“和朋友饮酒后发生事故责任如何判定”与律师进行深入交流。同年8月,他再次在该节目中表达观点:过度追求满意度完成率会增加基层政府负担甚至导致形式主义。



封寿炎也曾在疫情期间呼吁“人人都是防疫第一责任人”,以犀利又温厚的笔触为公共舆论留下深刻印记。
在朋友眼中,封寿炎寡言低调,不喜社交,不常在朋友圈发声。他曾对朋友说,喜欢上海的“清净”,不必应酬喝酒,虽孤独但自在。
媒体同行与读者对他的离去深表惋惜。

《瞭望》周刊社原总编辑、党委书记姬斌逝世



《瞭望》周刊社原总编辑、党委书记姬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姬斌,男,1958年生,北京人。姬斌曾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1998年至2018年任《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其间,姬斌还曾兼任《财经国家周刊》总编辑。
卸任《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后,姬斌还担任了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前《瞭望》周刊员工潘燕在追思文章称赞姬斌是个好人、好领导,成就了很多人,为瞭望为社会和国家做了很多事。
潘燕在文章《姬总走了匆匆的怀念》中这样评价了姬斌:他是个有事业心有能力的人。记得某次吃饭时一位资深期刊人曾说,我们和这些年的瞭望比,整整少了一层人;于国家,那些年的中国发展奇迹,离不开瞭望这样一些与时代砥砺向前的媒体,我们打磨选题、认真采访写作,那些不眠之夜,那些对发展有深度思考的周刊选题及文章,曾让我们很有价值感,很为自己是一个瞭望人而骄傲。
公开资料显示,《瞭望》新闻周刊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主办的大型时事政经新闻周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新闻周刊,承担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建设任务,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4年1月,《瞭望》正式出版周刊。创刊40多年来,先后参与创办了《中国证券报》,创办了《瞭望东方周刊》《财经国家周刊》,整合了《环球》杂志,同时,目前,瞭望周刊社已形成纸刊、智库、新媒体共同发力的传播矩阵。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编审周晴离世
上海市作家协会发布讣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编审周晴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2日在上海市中山医院病逝,享年57周岁。



据介绍,周晴,生于1968年3月,中国共产党党员,少年儿童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原上海作家协会儿委会副主任,上海市青年文联理事,第九届全国作代会代表、第十九届上海市党代会代表、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专业委员会常务主任兼秘书长。
她曾编辑出版《女生贾梅全传》《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全集》“非常小子马鸣加”《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等图书,多次获国家级出版奖项;
个人创作《你长大的背影》《小女孩的大理想》《蓝色心事》《紫露香凝》《像雪莲一样绽放》《十二岁的天空》、“了不起的许多多”系列等几十余种图书,编创图书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中国好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桂冠童书奖等奖项;个人还获得上海市出版新人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和称号。
在少儿出版社耕耘多年,周晴深知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有多大。她曾说,“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在泥泞的成长之路上摸索前进,寻求引导。阅读是为孩子护航和引路的灯塔,是让孩子养成丰富内心和阳光性格的最佳伴侣,所以,现在有机会去和家长聊聊阅读的话题,我总是希望他们可以为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给予他们最好的文学滋养,也成为周晴的心愿。“只有童年的书才能记住,只有童年读的书才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你是全身心去读书的,所以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小时候读过的书,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你今后的道路。”
“好的儿童文学应该既能抓住孩子们的眼睛,也要让孩子们在看过后得到启发,如果一本书能对时代的思潮起到引领,这就是文学的功效。”周晴说。
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吴玉燕因严重流感不幸去世
2025年2月15日,新周刊官方账号发文《无声守护〈新周刊〉16年的你,一路走好 | 告别玉燕》。



文中表示,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吴玉燕因严重流感不幸去世,终年41岁。
文中写道:
2025年2月4日,新周刊永远地失去了一位亲爱的同事、朋友。她叫吴玉燕,大家都叫她“玉燕”或“阿燕”。她是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担任新周刊校对近16年。她生于1984年,广东茂名化州人,是家中的长女、两个孩子的妈妈。很多同事记得她的笑容、她皱起的眉头、她改过的文稿。我们想念她。
去年玉燕刚生了二胎,8月休完产假后恢复工作。
2025年1月,一场毫无征兆的流感打断了她如常的生活。她起初打算吃药缓解,后来反复高烧不退,只能住进医院。
10天后,她被确诊为严重的甲流合并乙流,转到ICU。玉燕的先生说,她每天在病房醒来,都会问同一句话:“我什么时候能回家?”
进入ICU第三天,玉燕的病情迅速恶化,身体指标骤降。还没来得及留下什么言语,她便与所有关心她的人匆匆作别。
玉燕老师,一路走好!
中国播音界泰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批播音员、第一代主持人虹云离世



据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等方面消息,2025年2月13日,中国播音界泰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批播音员、第一代主持人虹云女士与世长辞,享年81岁。
公开资料显示,虹云1944年6月出生,原名冯云,女,汉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播音艺术家。学习强国播音朗诵专家。历任广电部播音职称高级评委、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人委员会副会长。长期担任北京市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虹云曾荣获金话筒奖,多次获得“金鸡奖”“百花奖”“五个一工程奖” “亚广联大奖”等诸多国内外奖项,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中国有声阅读终身成就荣誉等奖项。
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批播音员,虹云19岁便踏入播音殿堂。从《农民信箱》到《午间半小时》,她开创了“说新闻”的先河,清泉般的声音穿透电波抚慰千万心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是中央宣传部的名牌栏目,1987年至1994年虹云在该栏目做主持人,每年都有全国广播专题节目获一等奖。20世纪八十年代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系列节目《话说长江》,由虹云和陈铎担任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解说影响了几代电视观众。
@张泽群 亦发文缅怀:虹云老师1961年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是广播电视事业的第二代播音员,第一代主持人。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有《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午间半小时》。她的形象、声音深入人心。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主任孙巡离世
2025年2月6日,新华日报报史馆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55岁的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主任孙巡同志因病离世。
孙巡在新闻领域深耕29年,曾先后在新华日报文艺处、综合新闻处、特派记者部、城市生活部担任记者,历任焦点新闻部副主任、编辑中心副主任、主任、时政新闻主任等职。
他曾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十四万考生名单被出卖之后》《大学生千万富翁子虚乌有》《新华时论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在时代变动中捕捉城市个性》《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川流不息 万物重生》《这一年,我们铿锵前行》《零点快评 拿不下井的矿长怎么办》等报道。



其中,《十四万考生名单被出卖之后》刊登于2008年8月1日《新华日报》,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大学生千万富翁子虚乌有》刊登于1999年11月4日《新华日报》,荣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新华时论 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刊登于2019年5月8日《新华日报》头版,荣获2019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
微信公众号“报史馆”介绍称,作为从新闻一线成长起来的业务骨干,孙巡新闻采写能力强,擅长深度报道采写,30多件作品获省级好新闻一等奖以上奖项,其中,中国新闻奖2件、江苏新闻奖3件。他积极参与媒体融合,负责运维的时政公号“北京西路瞭望”成为党报依托核心资源探索打造的时政新媒体新路径,深受好评。他先后获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省“四名人才”。

山西日报社在职干部张云离世
据澎湃新闻记者从张云多位同事处获悉,山西日报社在职干部张云,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月18日凌晨逝世,终年52岁。


张云出生于1973年2月,河北安国人,1997年3月参加工作,200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云在人民政协报山西记者站参加工作,2002年7月调入山西日报社,先后在山西日报社科教部、吕梁分社、财贸部任编辑、记者,2009年8月任山西日报社财贸部副主任。
张云长期在山西日报社负责新媒体业务,2014年1月任山西日报社新媒体部主任;2014年8月任山西日报社新媒体部主任,山西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16年3月任山西日报社新媒体部主任,山西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山西新闻网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
2024年6月,张云任山西日报社融媒体编辑部(山西国际传播中心)召集人,山西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山西新闻网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
据悉,张云是山西日报客户端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他的去世,被认为是山西日报社的一大损失。
在张云离世后,不少同事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悼念他。一位网友介绍,张云为人谦和,对人关怀有加。



愿张云一路走好!
我们深情缅怀这些媒体人,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来源:温静聚焦(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121#
发表于 2025-5-31 21:15: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当年首访台湾的大陆记者郭伟峰因病逝世

据香港中评社消息,闻名两岸的资深新闻工作者、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于5月29日在香港因病逝世,享年68岁。


公开资料显示,郭伟峰,生于1957年6月,祖籍广东梅州。下过乡,当过工人。1982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入职国务院侨办中国新闻社。
1991年8月12日,郭伟峰与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作为首批入台采访的大陆记者,从北京经转香港飞抵台湾桃园机场,展开12天的采访行程。这是两岸分隔42年后,大陆记者因公务首度入台。
1997年,郭伟峰受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委托,赴香港创办《中国评论》月刊,此后逐步创办了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网、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中评智库基金会等机构。
郭伟峰长期从事两岸关系及香港问题研究,是在两岸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出版了涉及两岸关系问题、香港问题的学术研究专著文集数十部。


郭伟峰曾先后任中国新闻社港台部主任、副总编辑,作品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本人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奖”等奖项。后任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国评论月刊社长、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董事长等职。
中评社在讣告中称,根据郭伟峰本人生前意愿,丧事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追悼会,望其生前好友及各界人士理解。
附:
5月31日上午9点34分,郭伟峰的大学同学收到其独女郭至君微信,征得其同意,内容刊发如下:
慈父辞世,悲痛欲绝,椎心泣血,迟复见谅。家父郭伟峰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29日淩晨三时在香港安详离世,享年68岁。他的辞世,对我们全家、中评社、乃至两岸新闻界、学术界都是巨大损失。家父一生聪敏睿达、坚韧无畏、光明磊落、包容万象,但不幸的是,他正值颐养天年之际却驾鹤西去,我们全家沉浸在巨大的伤痛之中。
感谢他一生为小家、为大家、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贡献,愿逝者安息,得到永恒的宁静。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家父一直活在我心中,永远鲜活,永远灿烂。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120#
发表于 2025-5-21 13:06: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讣告


原创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2025521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讣告:中国共产党员,社会编辑部张莉副编审因病医治无效,于5180107分在京逝世,享年41岁。
张莉同志1983814日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20066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7月博士毕业后加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从事编辑工作;20168月,晋升为副编审。
张莉同志长期负责《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社会学文摘》三本期刊的编辑工作。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精心雕琢每一篇稿件,为期刊的高质量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她凭借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严谨的编辑态度,使这三本期刊在学术界具有了较大的影响力,成为相关领域学者们获取前沿学术信息的重要渠道,为推动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工作中,张莉同志尽职尽责,从不推诿、从不轻易麻烦别人,总是默默承担着自己的责任,用行动诠释着独立和坚强。生活中,她为人谦逊有礼,始终以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尊重他人,乐于助人,与同事们相处融洽,赢得了大家一致的喜爱。
张莉同志正值青春年华,却不幸罹疾,英年早逝,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同事、好伙伴而悲痛万分,更感到无尽的惋惜。愿她一路走好,在另一个世界安享平静!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25521


来源:人大转载社会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119#
发表于 2025-5-20 12:57: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长逝世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华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长、深圳市委原副书记秦文俊同志(享受省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5181825分在深圳逝世,享年94岁。

秦文俊,19325月生,湖北黄冈人。19497月在武汉中原大学政治学院学习并参加工作,1952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秦文俊任广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主任,省委副秘书长,19805月任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同年6月兼任深圳市委书记(时设第一书记)。1983年任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19866月任中共深圳市委副书记,19909月调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在接受《深圳商报》采访时,秦文俊说,他是深圳经济特区的见证者。
1979928日至105日,他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带队到深圳调研,并走访边防口岸,回到广州之后,向广东省委上送了《关于加快深圳建设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广东省委草拟了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建立出口特区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
秦文俊说,深圳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作,敢闯、敢试、开放、包容是深圳特区的精神,激励着许许多多的特区人和改革者。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原标题:突发!新华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长逝世



118#
发表于 2025-5-18 20:38: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浙江理工大学传播系副教授刘曦病逝,年仅44岁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传播系副教授刘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6日在杭州逝世,年仅44岁。



公开资料显示,刘曦,女,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澳门大学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
刘曦历任浙江理工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学院分工会主席、传播系系主任等职,是校第三批“双高双强”型年轻干部、第四届“金沙引路人”师德师风榜样人物。
刘曦主要从事城市时尚传播、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领域的相关研究,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文化厅、杭州市社科规划办、浙江省教育厅等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社会服务方面,刘曦曾主持并参与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大运河文化保护委员会等多项委托项目。
刘曦的著作包括《旅游外交2.0:社交网上的城市》等。



来源:现代快报(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