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82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NEWS传媒公开课〗‖面对质疑,你们站在哪边? 新闻记者: 站在真相一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5:0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12-07
卢斌
深度突击

媒体人的标配,新闻学子的第二课堂

记者摇篮 新闻黄埔


喜欢就关注:深度突击


你们站在哪边? 新闻记者: 站在真相一边。

卢斌

2010年5月19日上午,曼谷,街道上空无一人,我和同事周勇进惴惴不安地走着,中南半岛阳光炽烈得睁不开眼,一只鸽子突然飞起,听得见翅膀的声音。

这时,迎面走来一位老人,他说前面危险,周围的高楼上都是狙击手。我们正要抬头,“别看”,他压低声音说,“会开枪的!”

几个小时前,泰国军队对占据市中心的红衫军进行清场,在这场为期两个多月的动荡中,已有3名外国记者中弹身亡。

我们与他分别后继续向前,目睹了红衫军领袖投降的过程,随后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我们慌忙逃窜躲避子弹,完成了自己的首次战地采访。

突然置身一个陌生之地,好奇,兴奋,紧张,在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新闻部,这是家常便饭。

接到喻尘的指令时,我正在防疫站打狂犬疫苗,不久前在玉树灾区被无主狗咬了一口。急忙赶回家收拾好行李后,我顺路去了趟女儿的幼儿园,老师正看新闻,一听要去曼谷连忙叫女儿抱抱爸爸,孩子呆呆抱了我一下。

之前也曾多次与女儿告别,也曾经历危险,但很少被自己感动,甚至认为这是一份福利。

有人说,拍电影的魅力在于,每拍一部电影就可以体验一次人生,那么做记者更好,像我的前同事鲍小东说的,可以“出入他人的人生”,而且绝非虚构。

然而,这一次,女儿的拥抱让我不安,去曼谷的路上,我开始怀疑:为了一份工作,是否真有必要这样?

那时,报社很多记者都想到深度新闻部来,就一张区域性日报来说,这个部门的工作是奢华的。我算是部门里跑动较少的人,但2010年也跑遍大半个中国,采访地震、旱灾、环境污染、冤假错案,三次去泰国,一次去缅甸。

更重要的是荣耀。20多个人的部门,几乎包揽了南都轰动全国的经典报道,每年南都新闻奖都是大赢家,连续占据年度大奖。尤其对于进入报社不久、满怀理想的热血青年,它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能使他们的一些情结得到满足。

然而,四处奔走见多了暴力与苦难之后,你就会感到厌倦,特别是撞上坚硬的现实,发现用尽力气也丝毫不能改变,无力感与挫败感可以很快消磨掉你所有的热情。

有时候会得到一些鲜花与掌声,但记者不是作家,人们记住作品的同时也会记住作家名字,事实上新闻是易碎品,当新的热点出现时,作品也很快被遗忘。如果想要升官发财更是进错了地方,因为你选择的恰恰是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所以,即便这个部门集中了国内一流的调查记者,但要坚持5年以上也是十分困难的。前同事袁小兵甚至想过写一本书,告诉别人不要当记者,实际上他的报道留存的时间会比他从业的时间更长久。

我们遇到的那位老人已经70多岁,看上去很疲惫,不停地用手帕擦拭头上的汗珠。听说我们来自中国,他立刻兴奋起来,说自己退休前是泰晤士报记者,曾采访过周恩来,上世纪80年代驻站北京,这次看到抗议与镇压在泰国上演,出于一种习惯到现场看看,但年事已高坚持不住,所以想回酒店休息。

一个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英国记者,人到暮年,又碰上了两个年轻的中国同行,在异国他乡的街头采访群众运动,正如从前的他。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可以干到他那么老吗?

我突然明白,自己的惶惑正是由于不够职业,我自以为从容,其实恰恰相反,对这份职业依然有不切实际的认识,表面上看是英雄主义,实际上是功利主义。这就是一份工作,喜欢它就接受它,即便你会被历史赋予某种存在感,也不必附加任何崇高的理由。我的同事占才强说“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这一点已经足够。在“红衫军”大本营,我们遇上了被称为“战地玫瑰”的闾丘露薇,我记得她说作战地报道就是“上班下班”。

“我不怕子弹,我要民主。”来自曼谷的赵以任对我说,他有一半中国血统,已经在大街上坚守了两月,他相信前总理他信是一个好人,要求解散阿披实政府。采访完,他问我:“你们站在哪边?”我没有回答。

当一些事件成为焦点之后,人们总是习惯出自个人爱憎,选取他们愿意相信的部分作为对整个事件的认知。这次采访与以往在国内的采访不同,我与冲突双方都没有任何交集,变成一个纯粹的旁观者。

新闻报道首要的责任就是真实,记者只是努力准确地提供事实的全部,让真相呈现。这时,新闻不仅是对当下的记录,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思维方式。


陆晖爱讲“一切都是浮云”,我加入这个部门时他是领导,但一篇稿子他会让记者重写五六遍,他说报道是作品,是正在被记录的历史,是未来人们凝视今天的窗口。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很多记者以及新闻学院的学生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并引以为豪,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野心,因为这份初稿的绝大部分都是错漏百出。然而,南都深度却是从创立之初就构建了历史。

2003年3月17日,27岁的孙志刚在广州的大街上被收容,60小时后他死在了收容人员救治站里。当时,南都深度新闻刚刚创立(最初是以小组形式),记者陈峰、王雷根据线索进行了调查。4月2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了《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随即成为舆论的焦点。孙志刚死后3个月,施行20多年的收容制度被废除。2004年出版的《广州年鉴》将“孙志刚案”编入其中。

这个报道给南方都市报带来了声誉,人们都称赞南都是一份仗义敢言的报纸,但很少人去留意,记者只是按照专业规范客观冷静地叙述了一个事件,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时间是一条由无数事件构成的河流,我们就像渔夫,试图在这条湍急的河流里打捞真相,当那些稍纵即逝的事件被捕捉到,并影响到河流的走向时,我们也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就像孙志刚案,没有媒体报道,它也许很快就会被时间的后浪所淹没。

孙志刚案只是南都深度的起点,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事件被我们记录,我们忠诚地向公众提供事件的真实图景,这些报道发表后,无辜者得以释放,作恶者受到制裁,公众得以知情,公权力受到监督。

此外,我们的人生也随之丰富。贾云勇说,到这个部门就是要走遍大好河山,他基本实现了愿望;谭人玮死磕“假老虎”,最后证明周正龙所拍的是一张年画;龙志为揭露非法劳工买卖,在洛溪桥脚的几个黑帮里卧底近一月;王雷的首次出国采访竟是靠偷渡完成的;王星告别“郭美美”又迎来“卢美美”,从出色的编辑变成出色的记者;小党被网友围殴粉丝一夜涨了一万,尔后他用报道做了最好的回应;王世宇说他是因安元鼎的报道而认识南都的,正像当年龙志因孙志刚案记住了王雷的名字;后来周勇进又去了利比亚,深度新闻部的年轻人叶飚、王銮锋、张东锋也都去了,那才是真正的战地报道啊!……

南都深度创立至今十年了,对于历史,十年只是一瞬,而对于我们,却是青春和成长。

“你们站在哪边?”新闻记者答案都应是相同的:站在真相一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5:02:51 | 只看该作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