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1209|回复: 8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3-1-24 10:57: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传媒老王
南方都市报今日短评【我们现在怎样做媒体人】称: 近日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在题为《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的博文中,提到记者的角色扮演,认为应该“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后面”,有人即指出柴静活在聚光灯下,“无论采访甲乙丙丁哪一个,主角永远都是她。”并将其视为对柴静的批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来自 841#
 楼主| 发表于 2023-7-31 22:56: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洪韵


来自 840#
 楼主| 发表于 2023-8-1 22:55: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洪韵

来自 839#
 楼主| 发表于 2023-8-4 20:01: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又翻车了!
这些年,媒体报道翻车的事件频频发生,但前车之覆,并未成为后车之鉴,某些媒体依然沉迷于自嗨,我行我素。
最新的事例,是某媒体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的标题是【美国多地出现创纪录高温,许多贫困家庭没有空调,有人要存12年的钱才装得上】。
普通中国人攒一个月工资就可以轻松买的空调,一些美国人存12年的钱都买不起,这标题传递出的信息,不仅让人惊诧,更给国人以十足的优越感。
然而,细看报道的内容,就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了。
原来,美国人存12年的钱都买不起的空调,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几千元的空调,而是兼具供暖和制冷双重功能的中央热泵系统,售价高达2.5万美元。
这种中央热泵系统,在国内也不便宜,动辄十多万人民币,不过 ,普通人一般也用不上,因为,它只适用于几百平米的大别墅。
事实上,在美国,装那种普通的空调挂机,也就几百美元就轻松搞定的事。
这篇报道如此荒诞和可笑,立刻引发网友们的群嘲。
有人指出:10户有1户没空调,那就是90%的户都有空调。
有人揶揄:美国10户家庭里只有1户没有18万的中央热泵系统,此户被称为“贫困户”,黑得相当高级。
有人讽刺:我们的媒体看不得美国有穷人,这是怎样的情怀!
……
面对网友们的热烈评论,该媒体被迫关闭了该报道下面的评论,不过,报道没有删除,显然他们认为自己的报道没有任何问题。
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看见现在某些媒体的沦落,不免一声叹息。
在我做媒体的那段时间,很多媒体还是比较有情怀和操守的,媒体把为民代言视为自己的责任,不仅努力提供真实客观的报道,而且一旦出现报道错误,往往会及时纠正。
但现在的一些媒体则完全变了,这些媒体热衷于关心的国外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相关报道往往带有很大虚夸成分,有的根本就是捕风捉影,甚至事凭空捏造。
比如前几天,一则“德国中产家庭排队7小时领救济粮”的报道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报道中说,由于身陷能源危机,德国已经民不聊生,工资跌落,物价暴涨,连首都柏林的中产阶级都排着队去领救济。
许多身在德国华人们,看到这篇报道都哭笑不得,他们给出的最多反馈是:“要不是在德国,都要信了……”
实际上,那张德国人排队领食物的照片,只是教堂或慈善团体给穷人发食品,和中产根本没啥关系。德国物价确实涨了些,但还没有涨到中产都过不下去的地步。
此外,还有类似《去年,七分之一英国人吃不饱》,《德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面临贫困危险》,《澳大利亚低收入家庭面临严重生活成本压力》,《通胀飙升,日本老人吃不起鱼》等媒体报道,仔细推敲,这些报道都存在偏颇,违背了媒体起码的公正和客观的立场。
更为重要的是,我不明白这些报道有何实际价值,即便别的国家的民众生活出现了困难,自然有他国媒体去关注报道,轮得到咱们的媒体来操这份闲心?
我们的某些媒体,为何总是对遥远国度发生的小灾小难兴奋不已,而对身边发生的,普通民众真正关心的事,却漠不关心呢?
来源:公民于平 鱼眼观察
编辑:洪韵

来自 838#
 楼主| 发表于 2023-8-5 20:55: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洪韵

837#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14:45: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抢发”名人去世新闻,媒体会失去什么?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然而,一场关于他“被去世”的新闻闹剧,却在前一日已提前上演。媒体四处“核实”,机构接连辟谣,网络空间弥漫着真假难辨的信息。直到官方消息最终落地,这场“死亡抢跑”才算收场。
01
屡次“被去世”
早在2021年,就已经发生过一次杨振宁“被去世”的谣言传播事件。
某大V在微博发布了“知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去世”的消息,在网络热传。事后消息被多方辟谣。该大V知道自己闯祸之后,先是发消息称,“杨振宁先生那条消息不确定。” 此后,该大V发布了一则“道歉启事”表示“自罚停博至少三个月。”

△点击图片查看新京报相关报道

时隔四年,在杨振宁先生逝世消息18日正式公布前,已有媒体启动了“抢跑”流程,这些抢发的报道,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相似性。
可以说,除了最终的“死讯”尚未得到官方盖棺定论之外,其余的“悼念”内容均已准备就绪。这类报道往往采用“网传”、“据悉”、“多方消息称”等模糊信源作为开头,为其“抢跑”行为预留退路。



但一个关键且令人困惑的问题是:为何许多媒体在已经从西湖大学、施一公、潘建伟等相对权威的信源处获得辟谣消息后,仍然选择发布或变相发布不实消息?
首先,对于“抢跑”媒体而言,“核实”这个动作本身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为了确认事实,而是变成了一个必须履行的流程——只要我走了核实这个过场,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获得了发稿的“通行证”。甚至有业内人士道出了一种扭曲的心态:“真去世,是新闻;没去世,‘被去世’本身也是新闻。” 后者同样能带来可观的流量。
其次,媒体为重要人物预制的悼念专题,投入了相当的采编、策划资源。当所有准备就绪,只差“临门一脚”时,放弃发布意味着前期投入的浪费。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即使消息存疑,也倾向于“赌一把”。
02
错误重复上演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未死先悼”的操作并非孤例。从袁隆平院士到文学巨匠金庸,几乎每一位重量级名人的离去,都伴随着媒体仓促的“抢跑”脚步声。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去世前几个小时,“袁隆平同志逝世”的消息突然出现在网络。不少媒体跟进报道,在各种平台传播。噩耗突如其来又铺天盖地,不明真相的网友也被误导,迅速开启悼念模式,相关话题也直接冲上了微博热搜。


随后,有媒体联系了袁隆平院士的秘书,得到了最新的辟谣消息,刚刚还在发布悼念稿件的媒体紧跟着辟谣。一时间读者已难辨真假,媒体评论区的读者反馈也恶评不断。


“被去世”的名人当中,金庸先生可以算是相当“资深”。20多年间数次“被去世”,每一次都内容详实,可以看出,媒体对于某些年事已高、且公众关注度极高的名人,存在一种“预判性”的报道冲动,仿佛他们的去世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迟早要发生的、必须被“捕捉”到的新闻热点。
03
谁为“抢跑”买单?
无需多言的一点是,在注意力经济时代,首发报道带来的巨大流量直接关联着商业利益、平台权重和品牌曝光。慢一步,可能意味着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因此当一家媒体开始“抢跑”,整个行业的节奏都被绑架。“你不抢,别人就会抢”,这种恐惧感迫使媒体机构将“快”作为最高甚至唯一的准则。
除此以外,成熟的“预制新闻”生产模式,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发布的心理门槛和操作门槛,无形中催生了“期待事件发生”的扭曲心态。
但为媒体“抢跑”买单的,却不止媒体自身。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逝者的尊严与家属的困境,成了媒体竞逐的牺牲品。这种打扰与消费,极大伤害着正处于悲伤之中的当事人。
而对公众而言,一次次“狼来了”正在透支社会的善意。当真诚的悼念屡屡建立在虚假信息之上,留下的不仅是失望,更是对整个信息生态的信任危机。


最终,媒体也在为自己的“抢跑”付出沉重代价。
当公众发现自己看到的 “重磅新闻” 可能是提前编好的模板,当 “辟谣” 成为比 “报道” 更常见的后续,媒体辛苦建立的信任壁垒便会一点点崩塌。长此以往,行业会陷入 “越抢发越失信,越失信越要靠抢发博关注” 的恶性循环,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也会变得混乱不堪。
校对 | 李立军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836#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15:05: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消息呼?通讯呼?——对一篇获奖新闻的评析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张家乐



835#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3 21:35: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真正的危险不是AI取代记者,而是记者活成了AI的模样
[url=]长江朱建华[/url]
20251012
近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学术论坛在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智能传播与社会治理的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高级编辑、湖北产业教授陈力峰谈到,AI时代新闻生产的主体始终是人,而非工具。
他表示,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不具备新闻作品的核心要素,因其缺乏新闻从业者的原创劳动、价值判断与责任担当,无法承担法律责任与公信力。
陈力峰引用业界实践,分析路透社、《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均将AI定位为需经人类严格审核的辅助工具,而非独立创作者。
面对AI技术浪潮,陈力峰提出业界、学界与平台企业三方协同的培养路径:业界需通过组织变革释放全媒体生产力;学界应优化课程设置,平衡理论与技能,培养精通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平台企业则应共建开放生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他表示,真正的危险不是AI取代记者,而是记者活成了AI的模样,呼吁坚守新闻的核心价值与人的主体地位,捍卫公众信任与文化传承的社会使命。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梅镕缨




834#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1 19:56: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银行菁英计划背后的实习中介乱象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何璇祺

833#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1 19:40: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宗馥莉辞职报道,多家媒体法律概念闹乌龙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何璇祺

832#
 楼主| 发表于 2025-9-26 17:05: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电视台报道水稻亩产万斤?这是在2025年……

2025年9月22日,某电视台《生财有道》栏目播出吉林舒兰大米专题节目,其中有一段记者采访当地水稻种植户,问他家里50亩水稻今年产量能达到多少,种植户回答说最低是七十五万斤。







非专业人士乍一听到这个数字可能没概念,就感觉好像还挺多的,但作为曾经的农业记者,我一听这个产量就炸毛了:
50亩,75万斤,平均每亩产量1.5万斤!
好家伙,你这2025年的产量比1958年还要高啊!亩产一千多斤的水稻,愣是被你给翻了10倍……
在观众指出这个问题后,电视台已经在节目播出3天后对官网发布的版本作出修改,剪掉了这两句关于亩产的对话。
不过我有原始视频,没有冤枉他们就是了。当然,对这段采访本身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它和1958年的水稻亩产万斤还是有本质差别的,属于是“宣传工作中的技术失误”,而非恶意浮夸。



之所以判断2025年这段采访没有恶意浮夸,是因为后续讲到预计收入的时候,种植户大哥回答的是最低15万元,也就是每亩收入3000元,这个数据是相对靠谱贴近现实的。
由此推算,当地水稻亩产1500斤,50亩总产量预计7.5万斤,收购价2元一斤,总收入15万元,这才是可能的真相。还有一种可能是,记者的脚本原来写的是50垧地(750亩),被读错成50亩,而种植户还是按照原来的脚本回答75万斤,于是就乌龙了。每亩产量1000斤,净利润(而非收入)200元,这也是贴合实际的。
一名朴实的水稻种植户,面对中央媒体的镜头时精神紧张,语气亢奋,脑子一下转不过来说错了话,是很常见的现象。我以前和电视媒体一起参加活动的时候见过不少,十几秒的镜头要重拍五六遍才能过。
以前作为文字记者,一直不爱跟电视媒体一起采访。这帮人都是直勾勾的诱导性提问,经常对要采访的事情一点基础了解都没有,问的都是特别肤浅的问题,还要优先安排采访拍摄,像极了那些“干啥啥不行,出风头第一名”的同事。
所以这个事情的重点在于现场采访的记者业务素质比较低,缺乏关于水稻的基本常识,对数字不敏感,所以采访的时候没有察觉到不对劲,负责剪辑制作与审片的编导也是敷衍了事,没有发现这么离谱的问题,最终让这个错误留在了节目里。
不过,这样的错误本身其实是有必然性的:
第一,电视台现在营收压力特别大,广告收入腰斩再腰斩,人才流失也很严重,包括地位高高在上的那几家电视台,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去。现在很多电视台都默许员工在外面干私活儿赚外快,不然队伍真要散了……
还在干活儿的这些人,要么业务能力一般,要么做节目态度敷衍了事,更多的情况是能力不行态度也不行,出点错误是常有的事,大家也没那么在意了。只是水稻亩产万斤这种错误过于离谱,才有点讨论的价值。
第二,这期节目其实是电视台借着农民丰收节(今年是9月23日)的由头,从吉林舒兰市拿了一笔宣传经费制作的专题节目,目标是宣传舒兰大米品质高,产业发展好。大概率,从采访对象安排到提问回答的脚本都是当地准备好的,电视台派几个人去露脸走个过场而已。所以,对节目内容审核不仔细也就并不意外了。
第三,不只是这一期节目,而是整个这一类电视节目从来都不以“调查报道真实情况”为准则,而是以“寻找素材支撑宣传主题”为准则,对信息的真实性严谨性并不在意。
水稻亩产万斤这样的浮夸不至于,但各种夸大职业收入、美化底层生活的操作可以算是常规了,还有很多是拿营收当净利润宣传。
什么东北县城女孩卖鸵鸟年入百万,靠摆摊卖螺蛳粉老板月入8万,985毕业生男子捡垃圾8年实现财富自由……这些离谱新闻,大部分都是电视台(以及附属融媒体账号)搞出来的。
就很没意思……
这些电视台的存在现在就非常尴尬,新闻报道的价值体现不出来,党政宣传的价值其实也体现不出来,就单纯是为了维系电视台本身的存在而消耗各级政府的财政经费,时不时还要捅出几个娄子来。
估计撑不了多久啦。



来源:建设性意见(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831#
 楼主| 发表于 2025-9-23 17:40: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别滥用AI了

从写稿到制图,从推荐到播报,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媒体行业。
但新闻评论区有一种读者声音值得倾听:“一看封面AI,就没有想点开的欲望”“不喜欢这种AI生成的海报,没有创意也没有情感”。
公众为什么开始“AI逆反”?当媒体言必谈AI,技术滥用问题就值得从业者警惕了……
01
AI无处不在
当技术成为噱头,内容行业正在经历一场“AI饱和”:打开任何新闻或资讯平台,AI的痕迹无处不在。
在内容写作上,AI写作助手能在几分钟内生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新闻报道,但这些文章语言模板化、缺乏深度分析,更像是一份扩写的提纲。
视觉设计领域,AI 的 “同质化” 问题更明显。以前,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视觉风格:有的偏爱温暖的手绘风,有的擅长简洁的科技风,有的则注重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但现在,AI绘图工具批量生产出风格雷同的视觉作品。那些似曾相识的渐变色彩、标准化构图、缺乏个性的元素搭配,让不同媒体的视觉辨识度正在消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视频内容。一些媒体为了抢时效,用AI把素材快剪成视频,AI配乐、AI解说,结果画面跳转毫无逻辑:该突出的重点画面一闪而过,无关的片段却占了大半时长。更尴尬的是,AI识别字幕时还会出错,这些低级错误不仅影响观看体验,更让媒体的专业性大打折扣。
02
读者“AI逆反”
媒体对于AI的“重用”,读者似乎并不买账。新闻评论区里对于媒体AI化的吐槽不绝于耳。


这种“逆反”并非否定技术本身,而是对同质化、低质化内容的自然排斥:当读者每天面对大量AI生成的内容轰炸,新鲜感迅速消退,留下的只有审美疲劳和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质疑。表面看这是对技术应用的不满,深层看,却是对媒体 “丢了初心” 的失望。
有一段时间,媒体为了宣传 “AI 赋能”,争相推出虚拟主播,但主播往往既没有地域特色,也没有独特人设,播报新闻时语气平淡,连基本的情绪起伏都没有,成了单纯“炫技”,很难让读者买账。
(相关阅读:播音员可以下岗了?


而为了节省人力成本,有媒体开始让AI包揽大量工作环节,却省略了人工审核和创意打磨。AI本应是辅助人类的工具,却被当成了 “万能药”,最终只会让内容失去灵魂。



除此以外,有些媒体明明用 AI 生成了内容,却试图包装成 “原创”作品。这一点,今年3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中,已经要求所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合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信息,都必须依法添加相应的身份标识。
该《标识办法》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此AI生成内容告别“隐身”状态,必须添加“水印”,以亮明身份。
说到底,读者的 “AI 逆反”,板子不能打在读者身上,滥用技术的 “短视”功利心,才是让技术偏离服务初衷的根源所在。
03
如何负责任地使用AI?
面对这些问题,媒体行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负责任地使用AI。
首先AI应当从“替代者”转变为“赋能者”。明确工具属性,将其用于人类不擅长的领域(如数据梳理、效率提升等),而策划、审美、价值判断和情感连接等核心环节交还给人。
同时,做到透明度与质量把控并重。落实在适当位置标注“AI辅助生成”,用坦诚换取信任,并建立“AI生成-人工优化”的流程。
AI的使用从来不是衡量媒体先进与否的标准,跳出 “技术崇拜”,理性看待AI的工具属性,才能避开 “滥用陷阱”,重新赢得受众认可。



来源:编采圈(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830#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21:45: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考考大家新闻六要素是什么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张家乐

829#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21:40: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上海媒体交了一张白纸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张家乐

828#
 楼主| 发表于 2025-9-14 19:38: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梅镕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