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40427|回复: 20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公信力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2:04: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伊朗媒体称伊军击落美国无人侦察机
2011-12-05 00:19: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15085人参与

核心提示:伊朗媒体报道,伊朗军方12月4日击落了一架美军无人驾驶侦察机,并指该飞机沿着东部边界侵犯伊朗空域。报道称,被击落的无人机只是轻微受损,目前已被伊朗当地驻军缴获。但该消息目前尚未获得伊朗官方证实。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黃中俊 [网易北京市网友]: 2011-12-05 00:40:56 发表
据伊朗媒体报道。。。呵呵,淫民日报的东西你也信吗?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li18740901 [网易广东省广州市网友]: 2011-12-05 00:44:55 发表 甲:我刚刚看电视,有个人在你走的高速路上逆行,你小心点。
乙:S的,这里所有人都逆行,就我走得对!!!”




网易中国手机网友 ip:117.136.*.* [手机上163.com看贴回贴] 2011-12-05 11:06:40 发表 那个置顶的投票,可以看出有30%的明白人。已经相当不错了。毕竟是在大众媒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12#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9 16:19: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梅镕缨

211#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 13:21: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浙江湖州市委书记陈浩:记者的记录最值得信赖,监督也是最犀利的

9月25日下午,浙江省湖州市举行“记者眼中的湖州”座谈会。来自20余家单位的媒体代表,畅谈在湖州采访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并对湖州有关工作和未来发展提出意见建议。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发表了题为《记者眼中的我们 我们眼中的记者》的讲话。






陈浩表示,今天的座谈会,不是一次简单的交流,而是一次“双向奔赴”的再出发。接下来,湖州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为大家在湖开展工作做好保障,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优质服务、给予全力支持。
陈浩现场说:我在多个场合都阐述过“我”的含义:第一,“我”是市委书记;第二,“我”是每一个在湖州工作、学习、生活的新老湖州人;第三“我”是无数热爱湖州、选择湖州、拥抱湖州的城市合伙人。我认为,广大媒体记者就属于其中的第三个“我”,也是湖州这座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合伙人”。我们真诚期待,与大家携手进一步讲好“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精彩故事,让湖州真正成为熠熠生辉的“南太湖明珠”。
他在讲话最后说,在去年第25个中国记者节时,“浙江宣传”发布了《何以记者?记者何为?》一文,我想借用其中一句话送给大家: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传播方式在变,但一往无前的脚步不能变。我们一起热爱“热爱”的赤诚,坚持“坚持”的选择,相信“相信”的力量。


以下为陈浩讲话节选:
为了准备今天的座谈会,我也找了一些关于新闻工作的资料。刚好读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专门讲到“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虽然这句话已经过去9年,但现在读起来依然充满力量。大家作为记者,每天都在记录采访对象的样子。这里,我也想借今天的这个机会,讲一讲我们眼中记者的样子。
第一,记者的记录往往是最值得信赖的。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似乎最不缺少的就是“新闻”。但大家最关注、最信任的依然是权威媒体,因为在老百姓心目中,你们就是真实与客观的“化身”。我们在网上看新闻,往往都会先看消息来源,一看署名是人民日报、是新华社、是央视、是我们熟悉的党报党刊,就会觉得很踏实。同样的报道,通过你们的传播,更容易被信服;同样的声音,通过你们的传递,更容易被认可。这份信任来自于哪里?就是来自于在座各位记者对“客观记录”的坚守、对“真相探寻”的坚守、对“职业良知”的坚守。
第二,记者的视角往往是最多维的。我经常给我们党委政府的同志讲,要多看看外界对湖州的评价,特别是记者对湖州的观察。因为你们的视野更为开阔、视线更为敏锐、视角更为多元,能看到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新华社耗时3个月深入安吉余村、长兴煤山等12个乡镇,走访老矿工、村干部、企业负责人30余人,几易其稿后写出《浙江湖州如何从“先行者”蝶变为“示范生”》,在今年6月《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刊发,帮我们总结了从“转化绿”到“源头绿”、从“领跑”到“带跑”、从“生态绿”到“多维绿”的三组变化,系统梳理了20年来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逻辑。比如,去年5月,《瞭望》以“湖州觉悟”为题,从湖州的方法论、精气神、价值观的维度,阐释了湖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一独特观察视角,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第三,记者的洞察往往是最深刻的。在我们记者行业里有个词叫“新闻眼”,这是一种对新闻价值的敏锐洞察、精准判断与独特呈现的专业能力。与个别片面追求流量的自媒体不同,在喧哗与嘈杂中,新闻记者往往更能沉得下心、看得更透、挖得更深。比如,解码浙江团队用了3年时间、30万字,沉浸式解码湖州的一系列打法。特别是2022年8月起,还和市传媒中心开设“解码湖州”专栏,发表了10篇深度报道,帮助我们看到很多“日用而不觉”的经验。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观察者,在一双双“新闻眼”的背后,是细节的雕琢、品质的专注、思想的追求。
第四,记者的能量往往是最具穿透力的。一篇有价值的报道,不仅可以穿越时代,更可以影响时代。1978年,《光明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横空出世,引发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也不禁让我想起31年前《湖州日报》的《为了太湖不再“倾斜”》,在这篇文章的影响下,拉开了一场“湖州人不服、湖州人要发奋”的思想解放大讨论。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好的新闻是“存世”的,它们不会随着岁月而褪色,反而能在时代中历久弥新。
第五,记者的笔触往往是最充满温度的。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渗透各行各业,一篇新闻报道如果用人工智能,一道指令几秒钟就能生成。但我认为,人工智能永远取代不了记者,因为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字是没有情感的、“冰冷”的,而记者是用“人”去观察人、观察事、观察时代。在记者的笔触和镜头下,不仅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澎湃着时代的发展脉搏。
第六,记者的监督往往是最犀利的。这些年,舆论监督类的栏目很火爆。像央视的《财经调查》、浙江卫视的《今日聚焦》等栏目,之所以能赢得老百姓的青睐,关键在于镜头之后的记者履行着舆论监督的职责。今年我们新推出了《看见·问政》。这个月,我专门去了问政现场观摩。栏目重点曝光了基层便民服务设施、城乡结合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相关的区县长脸红、出汗、坐不住,第一时间就召开会议研究整改举措,这也充分印证了媒体监督的力量。
客观的记录、多维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巨大的能量、温暖的笔触、犀利的监督,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我们眼中记者的样子,这也是新闻媒体人受人尊重的关键所在。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杨泓艳


210#
 楼主| 发表于 2025-9-29 22:47: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你家是高学术影响力报纸吗?来看这份报告

9月25日,在“报纸学术影响力创新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出版智库)(以下简称“知网评价中心”)推出《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评价报告(2025)》。今年除在延续2024年基础上发布“2025年度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以外,新增“2025年度高学术影响力日报(省级)”和“2025年度高学术影响力日报(地市级)”两大遴选结果。


本报告以统计数据——被引频次为评价指标,基于中国知网《中国引文库》,统计2024年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类学术文献对报纸近10年(2015-2024年)发表文章的引用情况,客观反映报纸文献在学术交流和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使用频率和学术影响力。评价对象来源于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1766种公开发行的报纸。经统计,被引1次及以上的报纸共1018种。


1.“2025年度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遴选流程

为体现报纸对各学科领域发展的作用,本报告将施引文献划分为13个学科类别:经济与管理,政治,社会学,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教育,法律,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工业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交通运输,资源环境。
结合各家报纸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分布及自身学科侧重,本报告以累计被引频次前80%为核心区,仅当报纸的核心区学科与对应学科的核心区报纸重叠的,才可列入“2025年度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初选名单。初选名单经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订完善后形成最终评选结果,今年共148种报纸入选“2025年度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一种报纸可同时入选多个学科领域的“高学术影响力报纸”名单。

2.“2025年度高学术影响力日报”遴选流程
本次评价将423种日报分为省级日报和地市级日报两类,分类遴选:
“2025年度高学术影响力日报(省级)”:从32种省级日报中,选取被引频次位于前10位的报纸纳入高学术影响力日报(省级)初选名单;
“2025年度高学术影响力日报(地级市)”:从354种被引频次至少1次的地市级日报中,选取被引频次位于前10%(即前35位)的报纸纳入高学术影响力日报(地市级)初选名单。
类日报的初选名单均经专家审核,形成最终评选结果。

遴选结果

“2025年度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

1.经济与管理


2.政治


3.社会学


4.新闻传播、图书情报


5.教育


6.法律


7.历史、地理


8.文化艺术


9.工业技术


10.农业科学


11.医药、卫生


12.交通运输


13.资源环境



“2025年度高学术影响力日报(省级)”


“2025年度高学术影响力日报(地市级)”


证书示例





来源:传媒瞭望
编辑:杨泓艳

209#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21:44: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考考大家新闻六要素是什么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张家乐

208#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21:41: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上海媒体交了一张白纸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张家乐

207#
 楼主| 发表于 2025-9-12 19:22: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梅镕缨



206#
 楼主| 发表于 2025-8-22 20:47: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篇报道似乎捅破了一片天,这是我职业生死存亡的时刻


那个时代已经远遁,我也无意伤害曾经交往的人和事。记下这些,希望能给仍心怀理想的年轻同事们有所引戒。
那是2001年2月中下旬,元宵节刚刚过去不久,鄂东的天气还很寒冷。我接到黄冈当地特约记者的线索说,团风县县公安局治安或巡警大队在乡村抓赌时,竟遭辖区派出所所长两度强行阻拦。
我和摄影记者李辉一起赶往团风县,但公安局内部报料人一直不想和我们见面,相互只是用手机联系。
“他”站在公安局办公大楼的某一层的窗口前,见我们走进公安局大门,在电话中对我说,走到后院,在一楼楼梯口的一个小房间,关着几个参与赌博的团伙成员。
我们做了一些前期包括现场的采访 ,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我坚持要和“他”见面,否则这个报道就不能做。
僵持到黄昏时分,“他”还是终于来到了长江边的一个小饭馆,这时我才知道他的准确身份,是位直接参与并指挥抓赌的大队长。
我们谈了很久,完整了解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回到武汉后,报纸在头版刊发了我们的报道如下:


新春之季,我们这篇报道似乎捅破了一片天,也惊动了省公安厅,指示黄冈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但是,基层有关部门不同意我们的报道,认为我们的报道彻头彻脑是虚假的,根本不是事实。 我和李辉被请到黄冈市一个红色的酒楼对质,我们面对市县两级十几位公安的高压,气氛紧张而凝重。
在逐一对我们的报道“虚假”各个方面进行批驳后,公安局领导说:我们的调查报告和你们的报道结果完全不同,今晚就将提交到省公安厅,你和你们的报纸必然承担失实报道造成恶劣后果的责任!
身处这样严峻的场面,我知道这是我职业生死存亡的时刻,当完全不同的调查报告上交到省厅,报纸不得不作出“致歉”的声明时,就是我引咎辞职的时候,更关键是,这将给报纸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他们在对我们的报道进行痛批时,我认真地听着,没有插一句话。
等他们说完,该我发言了。
我平静地说了三点。
第一点,且略。
在我陈述采访过程,和还原应有的基本事实后,我说,这个事件的核心是,你们领导层的某些人,是在一心维护这个护赌的派出所所长,而打压抓赌的县大队。
为什么要如此维护这个派出所所长?
我翻出采访本说,这个派出所所长1998年时,还在远郊当所长,他在这年的抗洪时期,曾自己驾车轧死过一个某县教育组组长和一名教师。
两年不到,这个所长不仅没受到政纪处理,相反还从远郊小派出所,调到了近城区更重要的方高平派出所担任所长,这是为什么?
对方整体一惊诧,没想到我还掌握了如此重要的线索。
现场稍有沉默后,对方当即反驳说,那起车祸发生在其他县,作为车祸不在团风县境,当然就不是团风负责处理。
我也立即指出说,是的,作为车祸,不是团风县管辖范围,但是身为公职人员,造成严重人员的伤亡,对其应予追究的政纪处分,这应该不分地境!
此言一发,全场鸦雀无声。
接着我说出第三点:如果我们的报道是虚假的,那么就产生另一种结论,那就是你们巡警治安大队长,为了构陷这个派出所所长,竟虚构了一个惊天的假事实。那我们的报道是不是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推进延伸?
全场再度沉寂。
半晌,对方领导说,我们知道了,这个事,到此为止。我们联合调查组将向省厅提交的调查报告,今晚重新改写……
这件事的后续是,团风县公安局长当场对我说,“你值得我们交个朋友”。
不到10天,3月6日,团风县公安局向本报发来传真,已免去“铁心护赌”的方高平派出所所长詹某的职务。
这件事的教训和启迪是,我真诚感谢湖北省公安厅和黄冈市公安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就是他们的调查报告形成前,一定要和我见面,听取报方意见,澄清是非,一陈真相。
试想,某省某地的一些事件的处理,很多都是单方面调查,给世人以诟病。
在作为调查记者采访生涯中,我本人也和警界交了很多朋友,相当一些,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相知相识的。
2019年6月,我还走进湖北省公安厅的大会议室,为省厅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和党员代表,作了一场两个半小时的专题报告。
我深深知道,为树立警风警纪,他们一直在努力……
(注:推文原题《惊心动魄之于我生死攸关的那场警界“鸿门宴”丨欧亚忏悔录②》,作者张欧亚,来源“欧亚地理札志”公众号,转发时有删减)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205#
 楼主| 发表于 2025-8-16 23:49: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质量,一去不返

如今的新闻,火的快,过去的也快,上周的热点,这周已经没几个人记得。
瓜田里生机勃勃,但同一个瓜秧下,吃瓜群众聚的快散的也快。但来去聚散之间,真相到底是什么,不得而知。
就拿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事,到现在还在网上吵。
尽管这事因为法院判决之后再度引爆,但网上还是质疑重重,对立双方人马仍各执一词。
我在想这要是在以前,会不会有电视台把双方当事人请过来,做一期节目,双方坐一起把事说清楚,再请几个专家,几十个观众一起理性的说道说道。
但是,这在现在已经很难办到,或许已经绝无可能。
我看了很多评论,都是带着自己的情绪,锚定自己的观点。
但你对这件事的评论,真的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吗?
我越来越发现,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公众对事实的冷漠,
而是——我们已经很难接触到真正切实的信息。
传统媒体衰落之后,核实这个信息本身的那道“关口”,已经悄无声息地被撤掉了。
高质量的新闻,从来都是很贵的。
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在过去,传统媒体有一套完整且严格的采编流程——
① 派记者到现场采访
这意味着要报差旅费、住宿费。大一些的新闻,需要甚派几个人,去每个人不同角度进入事件核心。
② 联系相关各方当事人
记者要反复打电话、登门拜访,甚至在门口蹲守,只为让当事人开口。
③ 信息汇总与选题讨论
采访结束后,记者要把资料带回编辑部,和主编、副主编讨论切入点和写作方向。
④ 执笔与多轮修改
由一名记者汇总各方信息执笔成稿,再由编辑修改、领导审阅、法务把关。
⑤ 严苛的校对
一些严谨的报社,十万字最多只能出现三个错别字,校对至少三遍。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一篇几千字的新闻才能成稿发布。
那时的报道不仅信息扎实,还经常以极强的公共责任感推动社会进步。比如一些载入史册的新闻报道,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


● 孙志刚案(2003年)
《南方都市报》揭露外地务工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收容致死的事件。
报道引发全国震动,最终促成收容遣送制度废止——新闻直接推动法律变革。


● 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
《东方早报》——首次点名曝光三鹿品牌,揭露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内幕。新华社跟进披露信息。蒙牛、伊利、光明三家巨头负责人首次共同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公开道歉,承认行业系统性失责。
报道过程承受巨大压力,但最终推动食品安全大整顿。


● 汶川地震现场报道(2008年)
地震发生后,《南方周末》《新京报》《东方早报》等派出大批记者奔赴灾区,第一时间传回一手照片与文字,既有泪水,也有反思。
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
记者必须亲临现场,听到不同立场的声音,把事实核实到极致,再公正呈现。
为什么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少?
原因很现实——高质量新闻的成本,没人愿意出了。
在注意力稀缺、流量至上的今天,如果我花二十天跑一个选题,等稿子精雕细琢发出来,这个事件的热度可能早就过去了。
平台的算法会用冷冰冰的点击量告诉我:不值得。
更残酷的是,即使内容质量很高,很有可能未必能发得出来。
而且一旦说了一点点不太正面的东西,还会有一堆人骂我,把我开盒,这都有可能。


相比之下,我不如在家里随便炮制一些东西,不用跑现场,不用核实,只要符合大众心理需求,就已经火了。
今天的新闻生态,更多是平台算法在主导。
一则内容是否能被广泛看到,不取决于它的公共价值,而是取决于它能否制造情绪波动——愤怒、恐惧、嘲笑、震惊……
这些情绪让人停留更久、转发更多,平台获得更多广告收益,新闻价值反而被边缘化。
于是,“新闻”变成“内容”,记者变成“内容生产者”。
在这个人人自媒体的时代,真正的记者已经从我们视线消失了许久。
当然这不是记者们的问题,也是我们要反思自己的问题。
张雪峰不建议去报考新闻专业,不无道理,时代变了。
我们从“以事实为基础”,退回到“以情绪为导向”。
过去,你看到的报道是多方核实、结构严谨的长文;
现在,你刷到的是30秒视频加几行夸张字幕,背后可能只是未经证实的微信群截图。
更糟的是,用户的媒介素养在被削弱——
习惯快速接受情绪化“观点”,却不再耐心看事实。
现在的任何新媒体账号,都已经不具备背书功能,我们也没必要对它们有滤镜。不管它背后有多大的一个机构,它只要是新媒体的,它就一定要考核流量,而且还有人可以下单推流。
一些传统媒体的线上账号,每天也是炮制一些垃圾给我们看,现在已经不是这个事情在哪个电视台或者报社的账号里出现就说明这个事是真的了。
从前,一旦报道出来,政府会调查,社会会讨论,事实会推动改变。
而今天,这种信任感几乎已经消失。
想让新闻质量回到一二十年前的水平,已经不可能了。
不是没有优秀的记者和编辑,而是缺乏支撑他们长期投入的土壤。
资本不愿花钱,平台不愿等时间,受众也不愿花精力看长文。
新闻的价值,本该在于它接近真相的能力。
但在这个时代,真相的获取成本太高,流量的诱惑又太大,
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在碎片化的情绪中,错过本该看见的真实。
请你相信你所相信的
而我所说的
都是错的




来源:张小号(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204#
 楼主| 发表于 2025-7-30 20:23: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释永信被举报调查结果公布:“私生女”不属实



来源:新华网
编辑:何璇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