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885|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43: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

李钟琴



中国人对凑成整数的纪念日都特别看重,我本俗人,亦难免俗。值武昌起义一百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借送女儿到武汉上学之机,我特意去瞻仰了湖北新军工程营旧址和首义广场,回顾先贤之壮举,聊发思古之幽情。


工程营旧址早已被湖北省总工会所占。步入其院内,只见右侧立有一座三枝步枪构成的纪念碑,碑后是古色古香的廊亭,当年的工程营住房等遗迹已荡然无存。


首义广场倒是建设得气势恢弘、花团锦簇,广场南边的阅马场,是当年黎元洪设坛拜将的地方,此时正在整修。北边的鄂军都督府(武汉人称之为“红楼”)还保留原貌,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人家不对外开放。都督府大门前的广场上,立着一个身着长袍马褂、手柱拐杖的小老头的铜像——不用看底座上的说明,大家也能猜得出,这个小老头就是孙中山先生。


武昌起义胜利之时,孙中山先生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打工。他是在武昌起义三天后才从当地一家报纸上看到消息的,不禁叹道:“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两个多月后,也就是辛亥年的年底,中山先生回到上海,此时清政府已经离垮台不远了。人们常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那是由于不明真相!


辛亥革命,是经社会精英启蒙、由底层小人物率先发难、社会各阶层人士继之而起,最终全国上下合力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划时代事件。中山先生固然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但在鄂军都督府前立他的像,我总觉得有些不太合适,起码对一个人有失公允。这个人,说出来大家可能会不服气,他便是在历史上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时任鄂军都督府大都督的黎元洪。


既来之,便想写点什么。孙中山、袁世凯、黄兴,以及武昌首义的小将们,已经有不少人写过了。于是我想写写黎元洪,以此纪念武昌起义一百周年。




工程营发难处遗址



鄂军都督府门前的孙中山先生塑像





花团锦簇的首义广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0:13:04 | 只看该作者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0:03:03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自从答应就任军政府大都督起,就不是傀儡。

无论是阳夏保卫战,还是之后与袁世凯的代表谈判,黎元洪都是主导者。

南方各省群起响应湖北,亟需一个统一的政府来领导对清作战,各省都认为武汉是首义之都,应该作为民国首都。只因当时武昌是清军的重点进攻之地,非常危险,各省代表才决定定都南京。本来,个别代表推举黄兴任临时政府大元帅(代行大总统职权),黎元洪为副元帅。但由于黎元洪威望在黄兴之上,各省代表最后决定由黎元洪担任临时政府大元帅。也就是说,中华民国实际上的第一个临时元首,不是孙中山,而是黎元洪。

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后,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任副总统兼湖北都督,坐镇武昌,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实力派。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四督全部下野流亡,袁世凯这时顾忌的只有两个人,一是黎元洪,二是云南都督蔡锷。所以,袁世凯强令黎蔡到北京任职,黎元洪的军权遂遭剥夺。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副总统没有实权,只是备位而已。黎元洪有职无权,形同囚徒,无所谓傀儡不傀儡。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就任大总统。就因为黎元洪不愿做段老虎的傀儡,所以二人才闹得天翻地覆。

.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0:02:14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黎元洪不是革命党,只是一个旧官僚。

但是,从上面这两幅老照片中,我读出了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黎元洪。

作为晚辈的蒋介石还喜欢穿长袍马褂,但黎元洪却是西装革履。史载黎元洪信仰基督教,喜欢西方人的生活。在政治理念方面,自然也崇尚欧美的民主政治。他决定就任湖北军政府大都督后,立即招见驻武汉的外国领事,宣布起义的目的是推翻专制,建设民主共和制度。这一声明,立即得到了列强的好感。于是,列强几乎一致决定保持中立。清政府向列强借钱,竟没借到一分一文。

旧式官僚在家中都以“家长”、“老爷”自居,拍照片时当然要端坐在前排正中。但照片中的黎元洪,只让太太坐在前面,他与儿子却站在后排。在那个年代却有如此的“绅士风度”,应当是不多见的吧!

如果说四十岁左右的黎元洪穿着军装还有几分军阀霸气的话,晚年的他,面目相当和善,而且透着富态。他的两个儿子看面相即非常有教养,非纨绔子弟可比。黎元洪去世前曾嘱子女远离政治,可从事教育和实业。其子女皆遵父训,无人从政。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7:53 | 只看该作者

湖北省博物馆内陈列的黎元洪手书对联墨迹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6:53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与夫人的合影



黎元洪夫妇与子女们在一起(左一次女、左二长女、右一长媳、右二次子、右三长子)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5:52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10)

李钟琴



黎元洪的历史使命,在张勋复辟之后,实际上已经结束了。他毅然离开北京搬到天津做寓公,投资实业,也算是明智选择。

谁知时过五年,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把徐世昌大总统赶下台,执意要请黎元洪“法统重光”再任大总统。黎元洪深感军阀混战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觉得还能东山再起做点事情,便向曹、吴提出“废督裁兵”的条件,声明不答应不出山。曹锟闻报,大骂黎元洪不识抬举,说:“还要提条件,这是什么话!捧他做现成总统,他却要整垮我们,真是岂有此理!”骂归骂,他还是听从了他的子玉老弟的意见,请黎元洪出来充充门面,等局势稳定,再取而代之。

没有掌握枪杆子的黎元洪,有什么资本对军阀们“杯酒释兵权”呢?其共和宪政理想注定是场白日梦。甫过一年,黎元洪便被曹锟赶下了台,又回天津做寓公了。在被逼交印的时刻,黎元洪愤而举枪自杀,幸亏侍从上前夺枪,子弹射偏,仅伤其耳。

经历此劫,黎元洪回天津后专心致力于实业,遂成巨富。他热心教育,多次慷慨捐资办学。据说蒋介石北伐时打到山东,要没收中兴煤矿,但听说这个煤矿的大股东是黎元洪时,便说:“别人的我没收,黎黄陂(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的我不能没收。”但蒋的部下仍胁迫黎元洪赞助军饷100万元。

每逢双十节,黎元洪都要在府中张灯结彩,说,我作为民国的一个平民也应该庆祝。可见他对共和的感情之深。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脑溢血去世,享年65岁。

次日举行公祭,社会各界人士前往黎宅告别这位首义元勋,蒋介石也亲往吊唁。黎元洪当年的老冤家、已下野闲居的段祺瑞前来祭奠,“三鞠躬毕,喟然而叹,似有无限感慨者。”虽曾为政敌,但二人犹惺惺相惜,也没有使出下三滥的手段互相诽谤、暗杀,历史课本上的“反面人物”,有时比某些“正面人物”更加堂堂正正、襟怀磊落,更值得后人感念。

1935年11月24日,黎元洪的灵柩迁葬到他的发迹地武昌,南京政府专门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典礼,全国下半旗志哀,参加公祭者达五万余人。

黎元洪的灵柩被安葬于武汉市洪山区土公山南坡,墓前建有高大牌坊,牌坊正面刻有四个大字“共和磐石”,背面正中刻着“乾坤正气”,可谓盖棺定论。可叹的是,文革期间,黎元洪墓被红卫兵掘开,墓园被毁,黎氏夫妇遗骸也不知所终。1981年,武汉市政府根据全国政协的意见,投资约2万元在原墓后侧重建一座简易新墓,墓碑上刻“大总统黎元洪之墓”。

晚年沦为帝制余孽的严复认为黎元洪“黎公道德,天下所信”,但是“才不胜德”。而对政治家来说,我宁愿他们“才不胜德”,不也要他们“德不胜才”。其实黎元洪并非无才,只是不愿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罢了。他坐镇武汉时即首倡“军民分治”,率先实行“省长制”。他主张以法治国,禁止武人干政,毕生捍卫共和,都展现了他超过时人的远见卓识。其书法刚柔相济,功力深厚;其所作对联用词典雅,对仗工整,文气十足。

人无完人。在有着源远流长专制主义传统的中国,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黎元洪,还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袁世凯、段祺瑞……往往都显得力不从心,没有人能做到完美谢幕。而中国人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崇拜的往往是一人雄起万众雌伏的强势人物。哪怕此类人物折腾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仍能高居神坛接受膜拜。对像黎元洪这样的曾做出过重大历史贡献的厚道人,国人的评价却极为吝啬,甚至歪曲之、污蔑之、丑化之,最终淡忘之。这在其个人固为遗憾,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悲哀?

国学大师章太炎为黎元洪作的挽联,可谓持平之论。联曰:

首义建共和,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自项城以下无余子;
平民起革命,见利不趋,见害不避,除中山而外独以公。

武昌首义一百周年了,我想,我们也应该像张謇所说的那样,以“公平之心理,远大之眼光”评价“共和磐石”黎元洪,“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公正”。

         (据相关史料撰写,考虑到篇幅及行文流畅,恕不一一注明。)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5:33 | 只看该作者

宋教仁


宋教仁遗体照


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发动“二次革命”。图为孙中山(前中)、黄兴(前排左二)同与会人员合影。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4:20 | 只看该作者
黎元洪:备受歪曲的共和元勋(9)




李钟琴







黎元洪帮助袁世凯镇压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杀了不少国民党人,这是国民党得势后对黎元洪的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次革命”的导火索,缘于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刺案。三天后,此案便告破获,嫌犯应夔丞、武士英落网。据从应夔丞家中搜出大量文件、电报,又牵出了北京政府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各种证据链条显示,枪杀宋教仁的凶手是武士英,武士英的指使者是应夔丞,应夔丞的指使者是洪述祖。而洪述祖与宋教仁无怨无仇,缺乏杀人动机。至此,人们以常理推断即可明白,刺宋案的幕后黑手是国务总理兼内务总长赵秉钧,而指使赵秉钧的,只有袁世凯。



因为,宋教仁雄心勃勃要在中国推行内阁制,以便架空袁世凯。在一个月前举行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在议会中获胜,下届国务总理已非宋教仁莫属。这不仅令嗜权如命的袁世凯感到了威胁,更让即将丢掉总理宝座的赵秉钧坐卧不安。所以说,干掉宋教仁,符合袁世凯和赵秉钧的利益。袁世凯指使赵秉钧暗杀宋教仁,这个观点,几乎成了历史定论。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从案发后袁世凯的表现来看,尚不能证明袁是刺宋案的指使者。案件牵连出洪述祖后,袁世凯立即下令抓捕,并让赵秉钧请病假以待案件水落石出,由段祺瑞代理总理职务。如果不是孙中山一意孤行要武装讨袁,刺宋案似可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



近百年来,也一直有人怀疑刺宋案的主谋是孙中山。因为应夔丞不仅与洪述祖有联系,也与孙中山的心腹陈其美联系密切,而且,此人曾担任过孙中山南京临时总统府的庶务长。



随着宋教仁在国民党内地位的跃升,孙中山渐被架空。更重要的是,宋教仁的政见与孙中山分歧日深。如果除掉宋教仁,孙中山既可以重掌国民党大权,又可以嫁祸于袁世凯,乘机取而代之。当然,这只是臆测之词,属于“有罪推定”,不足为凭。



按照由洪述祖而赵秉钧而袁世凯的推论,那么,国民党人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暗杀立宪派领袖汤化龙,也可以把账算到孙中山先生头上。在没有发现新的确凿证据之前,实不能将推论作为历史定论也。



1915年12月27日,被誉为“报界奇才”的著名记者黄远庸在美国被暗杀,凶手逃脱,这在当时成为一桩悬案。直到六十年后,凶手刘北海在台湾临死前道出了真相,他说,刺杀黄远庸的命令来自当时的中华革命党党魁孙中山,因为黄远庸曾在报上骂过孙中山。



如果后人能够发现像刺黄案这样的人证或物证,或可使刺宋案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否则,我们与其相信推论,不如仍将它当作一起迷案。



就在宋教仁被刺后的第五天,正值案件通过法律途径顺利审理之际,孙中山先生从日本抵达上海,立即召开会议,决定武力讨袁。黄兴则表示反对,主张在法律轨道内解决。次日,恰闻袁世凯未经国会批准,欲向五国银行大借款,被议会和舆论视为非法,于是,孙中山即以宋案和非法大借款案为由,积极部署发动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可惜的是,这次革命由于得不到社会各界的理解,甚至许多国民党人也不支持,所以,在袁世凯的军事打击下迅速失败,本由国民党人占据的四个省被袁世凯的势力占领,孙中山和黄兴等国民党要员不得不亡命海外。



在“二次革命”风波中,黎元洪审时度势,站到了袁世凯一边。他致电黄兴和湘、粤、皖、赣四省都督说:“此事和平办理,则国基巩固,国用充盈,威信远行,友邦公认,诸公手造民国,永垂无上荣誉。否则,内部崩裂,强敌剖分,民国不存,诸公前此勋名,亦将安在?”他与当时许多人士都认为,完全可以通过法律解决的案件,没有必要借助一党控制的武装力量与中央政府叫板,这实与叛乱无异。此风一开,神州战乱则不知将伊于胡底。



帮助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的,还有时任云南都督、后来反对袁世凯称帝、首揭“护国战争”义旗的蔡锷将军。



“二次革命”的迅速失败,使国民党受到重大损失,袁世凯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以南,其野心大为膨胀,以至于做起皇帝美梦来。本来在古老中国出现的生机勃勃的共和气象,就因为“刺宋案”和之后的“二次革命”,遂陷入了帝制和军阀混战的泥潭,实堪浩叹!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3:49 | 只看该作者

张振武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