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2103|回复: 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文学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1-10-2 18:20: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综论
柯卓英
一、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给予普遍关注与接受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已经普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力图探索一条从传播学角度研究中国文化的新思路。郭庆光在其《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谈到研究传播学要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专著已陆续出版,有吴予敏《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三章专论“中国的传统传播方式及特点”。余也鲁、郑学檬主编《从零开始——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播的探索座谈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孙旭培主编《华夏传播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张昆著《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劳孟在1997年第7期《出版参考》中撰文《首部〈中国传播史〉在武汉出版》,他认为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李敬一撰写的《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日前在武汉出版,标志着我国首部传播史专著诞生,这对我国新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从宏观角度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概况。2001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华夏传播研究丛书:《传在史中——中国传统社会传播史料选辑》、《说服君王——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汉字解析与信息传播》。李敬一著有《中国传播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孙顺华《中华文化与传播》(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将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学教学与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性的阐释。王醒《中国古代传播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从上古的口语传播到明清时期的邮驿传,将新闻传播与古代社会文明相结合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概貌。博士论文有2005年山东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杨永军的《先秦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方面有:黄星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期1期《礼乐传播初探》, 陈水云《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士”与战国时期的传播艺术》,白航《新闻传播》2002年第1期《论唐代公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闻娱、张翅《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先秦时期传播活动略论》,张翅、闻娱《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春秋战国传播活动初探》等。
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给予普遍关注与接受,同样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领域中。跨学科研究在文学研究领域已取得很大成绩,并且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充分肯定。张炯在《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撰文《加强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指出:“利用符号学、传播学的成果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传播的途径与历史”。陈伯海《唐诗学史稿》余论《走向更新之路中谈到:“在现代史学规范的主导下,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新鲜视角,如借鉴心理分析的理论以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运用意象批评、形式批评、结构主义的法式以观照诗歌意象选择、组合的特点及表达技巧,吸取解释学的观念以解释不同文学文本间的互文关系,参考传播学和接受学的经验以考察唐诗的流传、接受方式以及后世对它的承传与研究,乃至采纳计量史学的方法就有关资料作出统计和应用语言学原理对诗篇文辞句法予以剖析等,都能使我们在领会唐诗意蕴上更进一层。而若能将这些‘新方法’与固有的社会历史学研究视角融为一体,使历史文化精神的演变透过诗人审美心灵的折射而落实于诗歌文本范式及其接受方式的推陈出新上,则一部唐诗史就不仅仅是以文学形态反映时代生活的历史,却同时也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变迁史和诗歌文体范式的流变史。历史与审美的一体化,这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1]对于唐诗研究是如此,整个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古代文学,应该不仅仅只围绕作家、作品,而应该从作家—作品—媒介—受众—反馈这五个层面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传播学研究体系。只有如此,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才会不断创新,进而逐渐拓展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领域。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现状论析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现状分析,首先应该从古代的新闻与传播来分析,因为新闻学本是传播学的来源之一,古代新闻研究则为传播研究开辟了道路。古代新闻研究在中国大陆与台湾起步较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传播研究则是近几年的事情。专著主要有: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源》(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朱传誉《先秦唐宋明清传播事业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尹韻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等。专著中部分论述的有: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27年版),方汉奇等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
论文方面,台湾的新闻史专家朱传誉于1966年发表《唐代报纸研究》,方汉奇在《新闻学论集》(1983年第五辑)发表《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张国刚有两篇论文:1985年7月《学术月刊》《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文书的研究》、1996年3月25日《天津日报》《邸报并非古代报纸》。姚福申有四篇论文:1981年第4辑《新闻研究资料》中《有关邸报几个问题的探讨》、1982年总第5期《新闻大学》中《唐代新闻传播活动考》、1985年总第九辑《新闻学论集》中《〈开元杂报〉考》、1989年第2期《新闻大学》中《唐代孙处玄使用“新闻”一语的考辨》。另外,张保健在《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有《论杜甫诗的新闻性》,邢建堂《新闻研究》1995年第2期《汉唐时期的诗歌、小说——新闻传播的特殊形式》,沈文凡《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3期发表《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及其新闻传播性》,张平仁《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5期发表《明清时事小说与时事剧的新闻传播价值》,周啸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以新闻为诗:杜诗的一大开拓》,均是从新闻传播角度来论述古代文学的。
其次,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论析:
宏观研究:秦志希《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发表《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特性》,王醒《中国古代传播史》第一章专论古代文学与新闻传播。张次第、曹萌在张国良、黄芝晓主编的《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有《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赵逵夫在《图书与情报》2004年第6期发表《从敦煌遗书与汉简看口传在古代文学传播中的作用》,林红《现代情报》2004年第10期发表《中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张次第《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发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王运涛《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5期连续发表《略论创造性模仿和古代文学传播》。
断代文学总论: 1991年6月台湾淡大中文所叶美妏的硕士论文《唐代的文学传播活动研究》,徐枫《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1期发表《试论宋代文学的编辑与出版》,郭英德《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王玫在《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发表《建安文学在宋代的接受与传播》,及《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建安文学在唐代的传播与接受》等。
分体文学研究:
1、诗歌研究
唐前诗歌传播研究:张可礼在《文史哲》1994年第2期发表《〈诗经〉在东晋的传播和影响》,陈水云在《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有《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周月亮在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2000年版)一书第五章口传政治——帝国的传播机制之一中谈到采诗献诗与赋诗言志,李正春《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发表《论六朝诗歌的传播与接受》,蒋方、张忠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论楚辞文体在魏晋六朝的传播与接受》,徐明《河北学刊》2002年第5期发表《从〈乐府诗集〉看古代诗的传播与音乐之关系》,梁振杰《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所引〈诗经〉异文看先秦至汉的〈诗经〉传播》,徐习文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发表《南朝诗歌的传播方式与特点》,徐习文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发表有《传播过程对南朝诗歌创作形态的影响》,曾晓峰、彭卫鸿《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发表《试析汉乐府文事相依的传播特点》,李传军《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发表《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谣的传播》,李树军《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发表《周代礼仪用乐与〈诗经〉的传播》,刘毓庆、郭万金在《文史哲》2005年第一期发表《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等对唐前诗歌传播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
唐代诗歌传播研究:
唐代名诗人诗歌研究:宣炳善《民间文化》1998年第2期发表《李白〈静夜思〉的民俗学阐释─—兼论乐府传播的民俗机制》,王运熙《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第6期发表《白居易诗歌的分类与传播》,卫亚浩、唐林轩《中国韵文学刊》2003年第1期《从白居易的诗到柳永的词——白诗与柳词传播现象比较》,胡振龙《云梦学刊》2003年第4期《唐五代人对李白诗歌的传播与接受》,徐明《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杜甫题画诗的传播学观照》,关于杜甫研究的其他几篇是从新闻学角度论述的。
唐诗研究:吴承学《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发表《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马承五在《华中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撰文《唐诗传播的文字形态与功能》,马承五在《华中师大学报》1999年第6期撰文《唐代艺术与诗歌文化传播》,胡振龙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撰文《唐代的诗歌传播方式与传播特点》, 2000年6月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李佳的学位论文《盛唐诗歌的传播模式》,杨军、李正春在《霍松林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有《唐诗在当时的传播》,童岳敏、罗时进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撰文《唐诗的传播媒介及其范式》,陈岳芬在2003年第4期《汕头大学学报》发表《唐诗在唐朝的传播方式》;史卫在2004年第6期《唐都学刊》发表《唐诗传播初探》,葛琳在《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发表《论岑参边塞诗的传播意义》,刘磊《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从历代选本看韩孟诗派之传播与接受》,黄昭寅《德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发表《论唐代诗歌的各种传播形式》。从以上论题可以看出唐诗传播研究比较集中于对传播方式的探讨,因而文中难免雷同之处。
诗歌流派传播研究:刘磊《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从历代选本看韩孟诗派之传播与接受》。
宋代诗歌传播研究:武汉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张远林《陆游诗歌在宋元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史研究》;邱美琼、胡建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黄庭坚诗歌在宋代的传播》。
其他方面:王小盾《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发表《中国韵文的传播方式及其体制变迁》,毛翰《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从大众传播角度重新审视诗歌的社会功能》中涉及到古代诗歌的社会功能。郭斌斌《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发表《韵律与诗歌的传播效果》。博士论文有河北大学文学院2002年白贵的《中国古代诗话与诗歌传播关系研究》等。
2、小说研究:
关于神话传播研究:张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论神话在汉代传播的文化形态》,郭仁昭《内蒙古电大学刊》1996年第1期发表《神话的传播与演进》,张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论神话在汉代传播的成因》等论文研究神话的传播。
唐代小说研究:周勋初《周勋初文集》第5集有《唐代笔记小说的崛兴与传播》,袁书会《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发表《从传播方式上看唐代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差异》,邱昌员《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发表《诗歌典故与唐代小说的流传传播》,邱昌员、曾光敏在《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发表《论唐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的传播》等探讨了唐代小说的传播情况。
宋传奇研究:李源《殷都学刊》2003年第1期发表《流叶千古总牵情——宋代传奇〈流红记〉及其在元明时代的传播》,是以宋传奇为研究内容的。
宋代的小说编刻研究:凌郁之《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发表《〈太平广记〉的编刻、传播及小说观念》。
明清小说研究:这方面成果较多,宋莉华致力于明清小说的研究,1999年第4期《明清小说研究》有《方言与明清小说及其传播》,2000年第2期《北方论丛》发表《明清小说评点的广告意识及其传播功能》,2000年第4期《文学遗产》发表《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2001年第2期《学术月刊》发表《近代石印术的普及与通俗小说的传播》等;其博士论文《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传播》以及博士后报告《明清时期文言小说的传播》,于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为书名出版。博士论文还有武汉大学2004年阎东平的《〈水浒传〉的现代传播》。
王平这方面也有四篇论文:《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发表《从传播角度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蒲松龄研究》2003年第4期《〈聊斋志异〉在清代的传播》,《文史哲》2003年第6期《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金瓶梅〉的早期传播及其成书时间与作者问题》。陈大康《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熊大木现象:古代通俗小说传播模式及其意义》,上田望《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发表《〈三国志演义〉毛评本的传播》,包礼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发表《近代小说观的产生与传播观念的转变》,潘建国《复旦学报》2001年第1期发表《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刘永文《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1期发表《晚清报刊小说的传播与发展》,欧阳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发表《〈聊斋志异〉仿作〈益智录〉的传播和接受》,聂付生《复旦学报》》2003年第5期发表《论晚明文人评点本的价值和传播机制》,母进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传播与接受——岳飞形象在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嬗变》,刘永文、王景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申报〉与晚清小说传播》,曹立波在《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1期发表有《〈增评补图石头记〉的传播盛况述评》,文革红《黑河学刊》2005年第1期发表《从商业化的角度看清初通俗小说的传播渠道》,王丽娟《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发表《〈水浒传〉的早期传播》,姜子龙《理论界》2005年第9期发表《禁毁与传播——关于明清小说的一种另类传播方式》,可见明清小说的传播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词研究:
花间词研究:欧明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发表《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赵晓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论花间词的传播及南唐词对花间词的接受》,白静《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花间集〉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曲子词研究:龙建国1998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唐代文学研究》(第八辑)中有《论唐代曲子词的传播》。
名家词作研究:曹志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发表《论柳永词的传播及其文化价值》,刘尊明、张春媚在《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发表《传播与温庭筠的词史地位》,张春媚、刘尊明《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发表《温庭筠词在晚唐五代的传播与接受》,刘尊明、田智会《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试论周邦彦词的传播及其词史地位》,刘尊明专著《唐宋词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有传播史论一节,是对其近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性研究;余敏先、米学华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发表《试论柳永词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福建师范大学杨蓉2004年硕士论文《论东坡词在宋金元的传播与接受》。对张孝祥词的研究有:徐安琪、盛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试论〈于湖词〉在宋朝的传播》,盛莉《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论于湖词在清代的传播》及《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论于湖词在元明两朝的传播》。
传播方式研究:刘光裕、郭术兵在《齐鲁学刊》1997年第1期发表有《论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唐宋词的影响》,徐辉《荷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发表《宋词传播方式与影响》,杨金梅有两篇:《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论词在宋代的传播形式》、《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2期《音乐与辞章:宋词的两种传播方式》;朱惠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发表《论传播媒介对词学研究的影响》。
词与歌妓传播:这是宋词研究中大家广为关注的话题,蒋晓城《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发表《歌妓:宋词的传播媒介》,徐枫《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2期《论宋词歌妓传播的特色》,李剑亮的《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七章专论歌妓与词的传播,认为词在从词人到读者的传播过程中,词集是一种静态的传播范式,而词从创作者到听众的传播过程则是以歌妓为媒介的动态传播范式。赵晓、孙国烈《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发表《试述歌妓传播宋词的特点》,曹明升在《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宋代歌妓与宋词之创作及传播》,王兆鹏在《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发表《宋词的口头传播方式初探――以歌妓唱词为中心》,陈中林、徐胜利《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论歌妓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
其他方面:翦伯象《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发表《论北宋词曲的传播与消费》,钟涛《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发表《宋元市井中的俗曲传播》,黄敏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发表有《宋代女性词的传播与接受》,谭新红在2003年11月12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宋词传播中的男声演唱》,2004年张彩霞博士论文《宋代词话与传播》,董希平《南都学刊》2004年第5期发表《宋诗的助力与词作的广泛传播——北宋前期词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吴大顺、王定勇在《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发表《论词的传播与词的文化特性》,王小荣《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词在北宋传播的历史文化环境》,沈燕《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发表《浅谈宋代文人群体对宋词的传播》。
4.戏剧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李玉莲古代文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稿》,分上下两编论述,上编传播者研究分别从小说传播者、戏曲传播者、谁是传播者以及传播的控制来论述。下编分别从声音的魅力、不朽的文本、技术与组织来论述;其论文有《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5期发表《元明清小说戏剧传播方式研究》,以及《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发表《追溯原型——元明清小说戏剧的改编传播》等。宋辉《戏曲艺术》1999年第4期发表《猿鸣清远聆回响——论徐渭杂剧〈四声猿〉的传播及对明清文人杂剧的影响》,周月亮在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一书第十六章论“元杂剧及元代科技的传播”。龙建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发表《元代诸宫调的传播与盛衰》。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文艺学博士论文赵春宁《〈西厢记〉传播研究》,从文本传播、演出传播、改编传播、批评传播及其影响等方面来研究《西厢记》的传播。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张静博士论文《元代文人与戏曲传播初探》,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王燕飞博士论文《〈牡丹亭〉的传播研究》。
5.散文研究:
闵惠泉《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发表《从传播的角度看庄子的语言艺术》,丁素红《职大学报》2002年第1期发表《殷商散文与传播活动》,及《职大学报(包头)》2003年第3期发表有《诸子散文的语用变化与传播活动》;李剑锋《周易研究》2003年第3期《〈周易〉在东晋的传播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马晓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发表《魏晋时期〈庄子〉的传播与接受》。
6.散曲研究:王广超《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发表《元代散曲演唱传播试论》,康保成《文艺研究》2005年第8期发表《酒令与元曲的传播》,散曲的传播研究很冷落。
7.学科建设:沈阳师范大学已经将中国文学传播学作为新拓学科,创建了文学传播学。2004年第4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有沈阳师范大学新拓学科简介——中国文学传播学。曹萌《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发表于2004年第5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专论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已经开设《文学传播学》课程。
另外,在文艺理论方面,朱桦在《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的《论文学接受与文学传播的社会化》是广义的文学传播研究。李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论文学活动中传播的意义》,叶舒宪《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1期《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研究生韩威的论文《神话原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骆兵在《南都学刊》2004年第3期发表的《李渔戏曲理论在国内的传播》从理论传播角度进行论述。
第三,跨文化传播研究。古代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极为广泛,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专著有[韩国]闵宽东的《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学林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论文方面,李恒春《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2期发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唐诗翻译问题》;黄鸣奋两篇,《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中国清代小说在英语世界之传播》、《戏剧艺术》1998年第3期《英语世界中国古代戏曲之传播》。莫嘉丽《暨南学报》1999年第2期发表《种族、环境、时代:中国通俗文学在东南亚土生华人中传播的重要原因》,张玉安《东南亚》1999年第3期发表《中国神话传说在东南亚的传播》,汪榕培《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发表《〈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赵建忠《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发表《〈红楼梦〉在国外传播的跨文化翻译问题》,李玉莲《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发表《元明清小说戏剧的翻译传播》。高霞在《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发表《唐朝的对外汉语传播简介》,羽离子《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发表《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杨昭全《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5期发表《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之传播及影响》,谭帆、郑沃根《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第5期《中国小说评点本在朝鲜时期的传播与影响》,韩梅《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发表《论金圣叹文学评点在韩国的传播》。张爱民《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庄子〉在日本的传播》,高奈延《南开学报》2005年第3期发表《〈西厢记〉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可以看出跨文化传播研究涉及了文学体裁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范围涉及到诗词曲、小说、散文、戏剧等各个方面,呈现出较为活跃的态势。尽管有的研究只是冠以传播的标题,并没有从传播学相关理论入手深入探索古典文学的传播活动,但是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文学的传播研究受到普遍关注。在研究中,诗与小说传播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其次是词与戏剧,博士论文的选题以明清小说与戏剧为多,其他则相对很少。从文学体裁研究而论,诗歌传播研究以唐代诗人诗歌为主,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小说传播研究方面,词主要以宋代著名词人、词与歌妓的传播研究为主,戏剧方面以元明清戏剧传播研究为主,散文、散曲的传播研究相对处于冷落阶段。其研究思路主要可归纳为六种:第一是体裁分类传播研究,第二是名家作品传播研究,第三是传播方式研究,第四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第五是新闻传播研究,第六是版本的传播研究。虽然诗词与小说戏剧等的传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盛况和成果相比依然相差悬殊,可开拓的研究领域极为广博,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与探索。


三、研究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文学在传播中生存,自从产生了文学,也就开始了文学的传播活动,所以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意义深远。而目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毕竟传播学是如此年轻的一门舶来学科,可拓展的领域十分广阔。
第一是古代文学传播史研究。中国古代传播史方面已陆续出版了几部专著,而古代文学传播史研究目前仍是空白,通史与断代史的研究有待于大家的共同努力。
第二是传播媒介的研究。研究者大多用传播方式来代指传播媒介,两者之间不只是词语的不同,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的则对媒介分析及判断不准确,只是论及少数传播媒介忽略其他而不全面,同时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将文学作品的物质载体作为传播学上的媒介来研究需要创新性的思路,传播媒介研究涉及到版本的流传与考证,但不是版本学研究,而是传播学研究。目前尚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媒介对古代文学繁荣的重要作用。
第三是目前已研究的成果有待于理论化、系统化、深入化。虽然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研究方面的文章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而且少数论文也颇有见地,但是普遍存在概念化、浮泛化现象,缺乏全面而又深入系统的研究。
第四是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反馈研究。接受与反馈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没有读者的接受与认可,何来文学的传播。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对于文学接受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非传播学角度的研究,真正传播学意义上的接受研究依然屈指可数。文学传播过程中的反馈现象比较常见,但目前尚无人做专门研究。
第五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这方面的成果涉猎范围广泛,相对不集中。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非同寻常。诗词、小说、戏剧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历程中,跨文化的交流一直没有间断。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专题化、系统化地研究。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要求研究者既要有系统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古代文学、文献学功底。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广泛,大有可为。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研究古代文学的传播历程、从文学体裁的类型来研究一种文学形式的传播,还是从作家作品的接受与反馈以及跨文化传播等角度进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需要研究者不断地为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为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进行深入的探索。
希望对研究古代文学传播者稍提便利。
2006年




[1]陈伯海. 余论:走向更新之路[A].唐诗学史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85e0501009zoz.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52#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史记 叶嘉莹传
史记  叶嘉莹传
叶嘉莹,大学士也,甲子岁(1924年)生于京师,乃世家之裔。性聪慧,五岁读《论语》,八岁晓英文,十岁即通格律,赋诗词。
抗战起,叶父一时不知所在,叶母以忧殁。伯父抚之。
十七岁,入辅仁大学,师从顾随,得唐宋诗精华。
尝执教北平,以天下多变,辗转京沪,又至宝岛,与夫君尝遭系押之祸。
四十二岁,又至新大陆,执教密西根大学堂、哈佛大学堂,以英文授唐宋诗词。又三载,至加拿大,任教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堂,始安居焉。
叶大学士之为人也,恬静深邃,虽屡播迁,然不以外物而移心,常淡淡如也。其能如此者,以其心胸有魏晋唐宋,淡然以陶渊明自许,不以风云为意也。
其授课也,盛况无拟。室中满盈,又复长廊之中,窗牖之间,皆是听众。虽陈省身、吴大任为数学家之尊,然亦位列弟子,恭听而已。
又不矜于学士之尊,逢贩夫走卒,嗷嗷童子,以设坛讲诗,莞尔可亲。自翁妪至于童子,虽粗鲁之人,亦能听之入味。
叶大学生一身无爵,或不得为公卿大夫之列,然以诗词教化天下,携一卷唐诗,几部宋词,行天下大半,若孔子东游,有识者赞叹曰:叶先生者,巾帼之士也。
五十岁,思故国甚,上书曰:吾欲游故里,可乎?神州曰:可。遂返神州,观故里绮窗前,寒梅已着花,遂动乡关之思,曰:岂有说唐宋诗词而不在唐宋之国也?
又三年,乃定居神州。
初,叶大学士师从顾公,每课必手记,累成八大册,洋洋无数言。从此,虽是跋涉南北,周辙环球,皆不离八大册。
或问:叶先生行路必负书千卷,不亦重乎?
叶大学士笑曰:负中华文明之重,幸哉。
叶学士之讲诗词也,若野马驰骋,虽蕞尔一句,必博引深究,纸上一溪,然报之以海。温庭筠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叶学士解之则有三页。
虽驰骋之远,然又能收缰,不至于散漫。
且又不以新奇古怪为调,不故作惊悚之语,自平实处去解,娓娓温温,然又新意迭起,足以顿悟众生。
嗟哉,叶学士传古诗词久矣,古诗词亦养叶学士久矣。
某岁,有文士见一夫人于闹市,若藐姑射之神,虽在尘俗,然超然逸于尘俗之上;虽寻常衣饰,然神若卧龙,淡然物外,不可方也。
文士惊曰:此何方神圣也,猝然见之令我神夺。必叶学士乎。近之,果然叶学士也。
甲辰岁,冬,叶大学士卒,年百岁,天下叹之。
太史刘曰:
天以唐宋诗词生中华,过千年,又以叶大学士生中华,非偶然也。
叶学士之大德,以诗词教化众生也,愿吾辈勿忘先生之教,愿吾国唐宋之风长咏。有诗词之邦,必为文明之邦,必为富足之邦。
来源:刘备我祖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mxM267X3HOMqoIrCDiE_5A
编辑:刘诗扬

51#
发表于 2024-10-18 17:31:06 | 只看该作者

记念辛瓦尔君




公历2024年10月18日,就是辛瓦尔挂掉的第二天,我独在小区内徘徊,遇见某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辛瓦尔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他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辛瓦尔生前也是我们的老朋友。”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们的老朋友,最近接连遭遇不幸,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1250多个以色列和外国公民的冤魂,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而此后几个所谓正能量博主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然而怯懦如辛瓦尔者,却常常将所抱之孩童作为自己的盾牌,这是怎样的卑鄙者和非人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兽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巨大的悲哀。
去年10月7日,在那淡红的血色和巨大的悲哀中,哈粉们欢呼雀跃,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1250名被害的无辜者之中,有12名是我的同胞。同胞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因为在我们的媒体上,未曾见到一点点他们的消息。
辛瓦尔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今年7月哈尼亚被斩首的时候。哈尼亚挂掉后,才有人指着一个抱小孩的告诉我,说:这就是辛瓦尔。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
我平素想,能够以彻底消灭犹太人为己任,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他却常常抱着小孩,很有爱心的样子。

我在17日晚上,才听闻以军击毙大鱼的消息,随后便得到确认,说死者共三人,而辛瓦尔君即在挂掉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打算,来推测加沙战事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迅疾到这地步。况且始终抱着小孩的有爱的辛瓦尔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大楼内喋血呢?
然而当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两具,是他的保镖的。
惨象,已使我喜不自胜了;DNA结果,尤使我欣喜若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哈粉们之所以如丧考妣的缘由了。作死呵,作死呵!不在作死中苟活,就在作死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12个同胞的生命,在罗刹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劳的一厢情愿。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恐怖分子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辛瓦尔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他的死状竟至如此之凄惨,一是他和同党的被秒,竟能如是之迅捷。
残存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同样的结局;真的猛士,将更振奋而除恶务尽……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辛瓦尔君!


来源:常识与良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BKUtT2AjhpEt3B8Fou6pw
编辑:程正元

微信图片_20241018172854.png (816.77 KB, 下载次数: 5)

微信图片_20241018172854.png
50#
发表于 2024-10-14 21:28: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董宇辉称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发现了铀、发明了X光机,网友:博学人设不好立


H
董宇辉之失言,实为警世之钟,示吾辈于求知之道,当怀谦卑与严谨之心,常自省而精进不息。
夫为公众之人物者,尤当珍视己之学识修养,以严谨之态,慎对每一知识传播之机。而吾辈身为社会之一员,亦应怀宽宏之心,以理性之
眼观人过,共促世之进步与发展。
时移世易,知识之力愈显其重。公众人物,作为知识传播之要枢,其言行关乎公众对知识之信赖。董宇辉之失,虽小波澜,然足以启吾辈之反思,促成长之机也。
张沛喻  
董宇辉小传
董宇辉,陕西乡野之子,癸酉年出生于寒门之家。
至求学之年,犹须母出外借赀以供读书。
其父好书,每拜亲邻,必索其报刊以归,宇辉由是得遍观群书之乐。
及长,考入长安名校,专攻外语。
彼时,束脩无着,宇辉遂勤工俭学。
同窗皆赞其才,师长亦重其品。
庚申年,宇辉踌躇视事何处。
其父曰:“人乃万物之尺度,真正之工作,当创造价值。”
宇辉闻之,遂决意舍高薪之职,投事于教育。
初为师,授英语,后转至直播。
宇辉直播,辞甚畅达,不拘一格,谈笑风生,寓教于乐。
以其渊博之学识,言论之谐噱,速获众叹,引万千拥趸。
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甲辰季秋之末,宇辉论及居里夫人,误言其觅得铀,创制X光机,得诺贝尔文学之奖。
此言数端,皆谬矣,众哄然嘲之。
太史公曰:
是次谬言之端,亦为一警。当熟知欲言之事,谨于言。
再论众哗然之势,实为视宇辉甚高。虽好学不倦,世事纷繁,何人能穷尽之?人非圣贤,吾辈当宽以待人。
肖恩:
董宇辉,尝以知型带货主播名于网络,近因直播失言,复引热议。此事非唯令人疑其专业之素养,亦启人深思公众人物之责。诚然,董宇辉昔以独特之直播风与富赡之知识,引众观者。于直播间,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使购物者兼得知识之魅,获情绪之值。此创新带货之法,为直播业携一清流,遂速聚粉丝无数,得高人气焉。然此次失言,损其前之形象。直播失言,或为无心之过。高强度之直播,主播难免疲劳疏忽,致错难免。且人各有知识之盲,虽博学之人,亦难尽知诸域。然为公众人物,尤是以知识输出为特之带货主播,当慎言行。观者之望,非独商品之荐,乃知识之正传与文化之善导。一口误则或误导观者,损己之公信与影响。
tt
董宇辉之过
董宇辉,九三年生,陕西潼关人,祖籍湖北十堰,出身布衣,而志存高远。其以己之力,尝为新东方之名师,东方甄选之主播。今复创与辉同行公司,以双语直播及知识传授而名闻网络,观者如云,皆爱之敬之。
然近日,宇辉于直播间内论居里夫人之贡献,不慎失言,谬误连连。宇辉曰:居里夫人寻得铀、造X光机、获诺贝尔文学奖。一时舆论哗然,众网友对宇辉素日所树文化人之形象,颇生疑窦。
人设翻车之事,非全然为祸也。立人设者,乃当今自媒体发展之必然之势,唯立之稳,方能引流量、聚观众。然立文化人人设者,当审慎于言行,以正导观者。宇辉以博学著称,脱颖于众主播,故当益加审慎于直播之筹备,确保所述无误,以免谬误再出。
此事或可挫宇辉之锐气,使其省己之过,持更谨严之态,投身下次直播。
至于其他公众人物,亦当以此为戒,应时刻谦逊,勤学不辍,慎言慎行,以保全其公众之形象也。
一城
论董宇辉误述居里夫人之事
董宇辉者,知名主播也。近日于直播之中,其论及居里夫人,言辞间颇有谬误,致众议纷纷。彼称居里夫人得诺贝尔文学奖,又云其发现铀、创制X光机,此皆非事实也。视频流传于网,话题遂登热搜,众网友对董宇辉之文化人人设疑云顿起。
董宇辉于直播之际,赞颂历史上之伟女子,居里夫人亦在其列。彼问:玛丽·居里得镭之后,复有何发现?有观众答曰:铀也,核武器所需之物质。董宇辉遂称:居里夫人伟矣,得诺贝尔奖。又于战时,捐其诺贝尔文学奖于法国,且创制X光机,以助军力。
然网友速察其谬。居里夫人虽两度得诺贝尔奖,然皆非文学奖也。初,居里夫妇与贝克勒尔以放射性研究共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居里夫人以发现钋、镭得诺贝尔化学奖。至于铀元素,乃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于一七八九年所发现。X光机之创制,则为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一八九五年所成。
于董宇辉之误,有网友谅其学识之广,必有未及之处;然亦有网友责其博学人设之难立,既登台,当慎言。
吾观此事,以为学者当以严谨为本,不可轻率言之。董宇辉虽号才情出众,然亦须戒骄戒躁,以求真知。众网友之议,亦当引以为戒,不可因一时之誉而忘形也。
秦始皇的俑
董子直播谬谈居里事,评曰学识需深究
近日董宇辉于直播之中,谬谈居里夫人之伟业,言辞失当,贻笑大方。夫学问之道,博大精深,非浅尝辄止者所能窥其堂奥。董子以才俊自居,然于史事之认知,竟谬误频出,实乃憾事。
居里夫人,波兰裔之法国大家,科学之巅峰,巾帼之英豪。其探究放射性,开创理论,发明分离之术,发现钋、镭二元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彼之诺贝尔奖,两度加身,非唯富贵,实乃学识之见证,智慧之勋章。
董子于直播中,妄言居里夫人得诺贝尔文学奖,又云其发明X光机,复指铀为居里夫人所发现,谬矣!铀之发现,早在克拉普罗特;X光之创制,亦非居里夫人之功,当归功于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文学之奖,更与居里夫人无涉。董子之误,可见一斑。
夫直播者,人设之重,犹若明珠,须慎言慎行以守之。董子以才俊之姿,立网红之林,然于史实之辨,竟谬误迭出,实乃唏嘘。董氏者,虽非学术之人,然身为公众人物,其言行必广受关注,故言必有据,行必有范,方能立信于世。今董氏一言之差,谬种流传,虽经网友指正,仍不免贻笑大方。此事亦警示众人,无论何人,身处何位,皆不可恃才傲物,忘乎所以。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诚哉斯言!
学问之道,在于精研细究,非仓促可就。董子才情,固然可嘉,然于史实之考据,尚须严谨。今之世人,仰慕董子者众,然当以此为鉴,知学问之不易,更须谦卑谨慎,以求真知。
吾辈寻常,但得刻苦自励,不负韶华,则可无愧于心。董子之误,亦可为吾辈之警,于学问之道,更当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以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
国家特级不保护废物
博学者设以克终为支
今,董宇辉直播讲居里夫人犯小误,夫称居里见铀、作X光机、获诺贝尔文学奖等。合视频络上传,网友皆讥其知文薄,加之其不犯类,董宇辉文化人亦遭质疑。
董宇辉,先为新东方英语师,然新东方业转型直播斡脱后,为东方甄选主播之一。以双语直播,以诗赋、段子鸡汤肩等独直播走红络,设粉丝速累。然此数董宇辉直播所见,使人疑其学平生。
近年来,“人迎,诸公皆试以示学识得网友支眄。人于设好后含重杂世与文物。中国自古重教学,学而优则仕”,即学得更好世居业。是文化留学为人求之。
学非一蹴而就,“人设更须积。博厚而广之文,非于学科知主、含多谓之知,及此人性、道德、深思。此问炸之时,新度日,毋拘某一,博涉,守批判性思思,故真得用。
我亦宜见,学不仅为造人存。真学一内务和修,是爱与敬畏。唯爱学、求知者,才能在学道远,为真学。
于广网友,此事亦戒我理视公人博人。互联网原住民,勿妄崇或质疑学平,思和定力,兼知观决其实知储业素不轻络论所左右。
学非轻得晕,须久积与不解也。公行,知积习能擢,以益真与深博得公之可与尊重。
Oak
论董宇辉之事
直播之世,董宇辉以其殊异之风、博识之貌,得众粉而称翘楚。然近日之事,使其陷舆论之涡。于直播中述居里夫人而误,谬言加诸其身,此诚惊人之失。事出,引众人热议,疑其文士人设。
宇辉虽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为闻人,言行具大影响力,于知之传当更谨严。此亦为直播业敲警,主播求售绩不可忽知之准专。且此事映公众对闻人高求,闻人当持谦慎之态,不断升己之专业素养与知识水平,以应公众之瞩与期。
总之,董宇辉之事虽为直播业之一事,然启思有普性。主播当惜己之羽,于直播务严且专;观众当持理之态,赏优亦视缺;直播业当强规范理,升主播总素,推业之健进。信经此事,董宇辉及全业皆能取训,善己而致佳直播之验。
小猴子
董宇辉直播谬误,诚为学界之撼。夫言者心声,行者足迹,一旦失之,千里难追。董君之误,非独知识之疏,亦态度之懈也。然其能知错即改,不失为智者之行。古人有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董君当以此为鉴,更加严谨,以免贻笑大方。
且夫学者,应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本,董君一事,亦足为吾辈敲响警钟。学术之事,非同儿戏,宜谨之又谨,慎之又慎。愿董君及吾侪,皆能以此为戒,勤修不辍,共勉于学问之道。
曾在黎
宇辉翻车说
昔有董生宇辉,才情横溢,口吐珠玑,世人皆以才子目之。然近日忽有谬误,犹舟行大海而遇暗礁,车驰坦途而陷泥泞,一时哗然,众议纷纭。
或言其居里夫人之事,混淆铀镭,谬误频出,令人捧腹。或道其诗词歌赋,序次颠倒,音韵不谐,才子之名,几至扫地。
夫学问之道,浩瀚无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宇辉之失,非在学识之浅,而在自满之深。昔为布衣,与民同乐,今则高居庙堂,忘乎所以。言行之间,渐失谦逊,以致有此翻车之祸。
苏小酒:
董氏误论居里,博学人设难立也哉!
近者,董氏宇辉于直播之际,妄论居里夫人之伟业,其言多谬。
董氏妄言:居里夫人得诺贝尔文学奖,且识铀,复创X光机。
言出,众哗然,网民皆曰:“博学之名难立矣。”
居里夫人,实为当世之奇才,科学界之瑰宝。
以女子之身,两获诺贝尔奖,皆非文学之誉。一为放射性研究,与其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再为钋、镭二元素,独获诺贝尔化学奖。
此乃确凿之史实,非董氏所言之文学奖也。
又论及铀与X光机,皆非居里夫人之所创。铀于乾隆五十四年,由马丁·海因里希·克拉普罗特所识。
X光机之原理,基于X射线之穿透力,此射线乃威廉·康拉德·伦琴于光绪二十一年所识。
数月后,拉塞尔·雷诺兹造其机之第一用X光者。
董氏以居里夫人之名加之,实属误导之辞。董氏虽自诩博学多才,然此番谬误,实损其誉。
吾观董氏之言行,感慨万千。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是可谓善莫大焉。如若董氏以此为鉴,日后潜心治学,乃真理所向,众望所归矣。如若其仍执迷不悟,其博学之人设难立也哉。惟愿后人勿步其后尘,重蹈其覆辙也!
吾以为既为人师,立讲坛之上,传知识之道,应重言行,而非轻其之根本,免生误导之虞。众人之议,非为苛责,只求人师能自寻其道,精益求精者,以裨益于世人也。
求学之道,浩渺无涯。吾侪当矢志不渝,谦以向学,求真谛之所在。且当惕厉于世之惑言,以免贻误他人,自损德誉,此乃学问之正道,立身之要义也。愿吾侪共勉之哉!
张四
勿苛宇辉之过:天下物无全美
董宇辉者,直播之名流也。尝为东方门下小卒,发于衰颓之时,挽大厦之将倾。其人貌平而气异,通古今之名著。每逢时事,皆能引据大义,正之以经典,故时人趋之,名盛南北。然名之俞盛,人望之俞高,未知祸福也。                             
甲辰岁,秋,董生失言于众目之下,几误居里夫人之功,不辨铀镭之别。其言为闻者所传,成一时之热,更引甚者论之以庸才,疑其智术浅短,虚言惑众,至于今日。
呜呼!十语九中,则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然世间众生,孰有无过之能?故宇辉虽有惊世之才,亦不免误词。吾辈亦当许其过,识人之所缺。昔穆公尚不以一眚掩大德,况于余者乎?
古人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鉴此,宇辉不宜耻过而逐非,当攫此良机,改过而迁善,方能长善而处。
此事亦作警钟,醒众人以浊世。须知君子不以言举人,亦不以人废言。故吾辈不宜妄发一人,当明其对错,誉之以美德,责之以过失。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
梧桐树阴:
者不,人设何往?
董宇辉,陕西人士,卒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尝执教鞭,后转型主播,为与辉同行科技有限公司之法定代表人,踊跃于平台,直播带货能力出众,名鹊起,广受誉。
近日,与辉同行开学季专场直播中,董宇辉于析居里夫人时,见常识性错误,谓居里夫人见铀、为X光机创基业者、得诺贝尔文学奖。
然,居里夫人为科学领域之杰出代表,其成有见二新元素钋与镭、创放射性理论云云,且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非董宇辉所曰诺贝尔文学奖
身为众公,有博学董宇辉为扑脸。指网友难疑,其及团队却迟未报,再致公论之又绞。
董者出圈于直播带货,云失言令众人啧啧。实,此非宇辉第一覆车,过往亦或失羽扇纶巾,或奔后者忘词等不虞也。
网友不买账,非吹毛求疵,然董宇辉之标签予理想于众,百姓以怀规矩与期待。董宇辉之博学于众为信任之点之光环,宇辉博学字,一行与悖,公易以审人设之含金量
立人设易,守人设难。诸此数者,似在疏数,则能体人不下功夫有备。
论危事如宇,宜速举,以时应之,恳谢而改之。亦当思趋末之利,尚虚形之渐,渐失要者信,终失立本。
阿水
董宇辉以才华之姿,显于众网红之中,独树一帜。然争议亦随起。昔者,采访李娟之际,人或有疑,董氏欲炫己文采,显才华,而疏于被访者情感之传达。近者,直播之中,董氏二分钟内,谬误三知识,致博学之设立受挫,董宇辉塌房一词频现于热搜。
董氏博学之假象,非偶然,乃必然之果也。网络之上,为求流量,立人设之举,屡见不鲜人。人设者,工于人为,去不合物望之性格,造吸引人之特质。尼采有言:真实必不美。为营完美童话之人设,加工之际,亦往往杂以虚饰。建立在虚假之成,必受伪善之反噬。流媒体之世,网红籍与粉丝之情连,以强其内容之传。头部网红有众粉之基,其言行对社会影响巨大,宜自规其行,免生严重之弊。
世之乌鸦皆黑,赖虚假人设以引流量之网红主播,不乏其人。此举虽可短期获关注,然非长久之计。网络与现实之距,为暗事之所长。人设可建,真诚乃必备之技。唯有以诚待人,方能无忧。真诚以示己,真诚待观众,此乃长久之道。
小山
宇辉小传
董宇辉,下邽人也。生于今世,尝为师,立于庠序之间,传道授业,学子多敬之。后逢机缘,入直播之途。于直播间中,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每有好物,宇辉以文饰之,使众人感其诚而乐购焉。
然近日,于直播中述居里夫人,大谈其成就,却错漏百出。夫人其功,在钋与镭之发现,非铀也。宇辉之误,引议甚众,昔成之文化人设,今濒崩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既享美誉,以文化人自居,宜博学多识,缜思谨言,方不负众望。冀其吸取教训,早悟谨言慎行之道。
Sherlock
名士论
天下人素崇名士,以其学才兼备,大义凛然也。然遍观天下号名士者,不乏蝇营狗苟徒有虚名之辈。董宇辉之事,可见一斑。
董宇辉者,众人皆以其同进士出身,且素为高尚,呼曰雅士,位鸿儒之列。其人蒙新东方会社会长青睐,平步青云,家财万贯,天下咸知。可叹世事无常,粗鄙虚妄之言竟为广公于众,世人方知,其谓名士,不过虚名尔,可谓颜面尽失。
名士之列似此公者,比比皆是。即寻常人家,也多有浮夸之风。私以为,名士诚为才义两备之人,然奈何天下名士,虚名者多而符实者少耶?世风如此也。
共和以来历七十余载,自共和三十年开创新政,虽国力日盛,府库日丰,然人心亦改,不复当年朴实。邓公曾言,唯以富国为重。后世诸公亦循此诲,对于伦理纲常,虽不至抛却,确是偏废了。国富民强而寡廉鲜耻,国之不幸。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吾不以为然,积财愈多则愈贪,名望愈盛则愈奸。试问汉之梁氏,晋之桓氏,熟非富可敌国,名满天下?仍为奸猾之事,上侮天子,下欺黎民。今我圣朝,亦复前朝往事,实在可惜。
今之众人,无不思荣华富贵。身强力壮者乃为辛劳,机智聪颖者乃为谋略,奸猾狡诈者乃为阿谀。此中皆有可成名士者。然阿谀者众,谋略者少,辛劳者几无。奈何?才子义士少有而庸碌之徒众,名士本世难出其二。是故今者名士众,实为庸碌者众,亦即虚名耳。
古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吾以为然。
Tsuki
于兹信息洪流之世,网红犹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各领风骚于瞬息之间。董宇辉之属,自诩文化人,文科网红也,近日于直播之境失足甚重,误将居里夫人科学之功与诺贝尔文学之誉相混,遂起网络微澜。此事令人叹曰:文科网红之科学素养,诚可忧也。
董宇辉,直播间之侃侃而谈者,当为知识之传播,智慧之火花点燃者也。然则,其解居里夫人之事,竟成知识盲区之公展。谓居里夫人发铀、制X光机,且获诺贝尔文学之奖,谬误连连,如科学史之大杂烩,闻者惊愕。
居里夫人,科学界之巾帼英杰,两获诺贝尔奖,乃物理学与化学之誉,与文学殊途。至于铀之发现,早于居里夫人数十年,与之无涉。X光机者,伦琴、雷诺兹之杰作,亦非居里夫人之功。董宇辉此举,若视科学史为自家后园,随意植摘。
网友对此反应各异,或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严词批评,谓博学人设难立,既登台,当慎言行。此风波不仅损董宇辉文化人之形象,亦使世人重审网红之知识储备与专业素养。
其实,网红为新职业之态,无可厚非。然当其以知识传播者自居,专业素养与知识储备之足否,至关重要。否则,一旦露怯,既误观众,亦自损形象。
董宇辉直播之失,实为文科网红之警钟:求流量之时,勿忘提升科学素养与专业知识。盖知识之事,不容虚假与浮夸。否则,泡沫一旦破灭,唯余尴尬耳。
秋竹
董宇辉者,男,生于公元一九九三年三月四日,陕西渭南潼关县人也。其祖籍乃湖北十堰郧西县。公元二零一五年,自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英语(旅游)专业毕业。早岁入东方麾下,为教师,后变而为东方甄选之主播,以独特之风姿名动一时。公元二零二三年,又兼新东方文旅集团之副总裁。公元二零二四年,辞东方甄选之任,创与辉同行之队,专于文旅直播之域。
然近日,董宇辉于直播之际,论及居里夫人,显有事实之误,谬称夫人发铀、创X光机、并荣膺诺贝尔文学之奖。此视频流布于网,九月三十日,“董宇辉 居里夫人”之议遂成热搜,众网民纷起,对董宇辉之“文人”形象颇有疑议。
秋竹曰:
然身为公众之人物,必当肩负相应之社会责任,持严谨不苟之态度。盖公众人物之一言一行,常能波及社会,或生误导之虞。是以,于传道授业之际,尤须审慎从事,确保所传信息之准确无误也。
Rosmontis
董宇辉于直播中述居里夫人事,然所言多有乖谬。言居里夫人发现铀、造X光机,且获诺贝尔文学奖,实皆不确。居里夫人功在发现钋与镭,曾两获诺贝尔奖,然其一为物理,一为化学,未有文学奖之殊荣。至于铀之发现,乃德人克拉普罗特所为;X光机之造,亦非居里夫人所创,实伦琴发现X射线后他人所成。
此言既出,舆论哗然。有谓人无全知,学有阙如者,亦有斥博学难立,既登高位,当慎言以立信者。夫言非细事,公众人物之言,众所共听,苟失其真,必致众疑,声誉难保。
古人云:学者贵乎求实,虚妄为大戒。董宇辉虽知广博,然既立众目之所观,必当审其言行,求其真伪,勿使流言误导。诚欲传道解惑者,尤当以实为本,方能不负众望,久立于世。
木子李
董宇辉小传
董宇辉者,陕西渭南潼关人也。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三年三月生,少时家境贫寒,既习独立与坚韧,心向显赫,志在作为。寒窗苦读十余年,入大学而习读外语之道。
及长,宇辉才华渐显,年二十三时,入西安新东方,执教英语,事业初有起色。后缘政令之变,遂易辙而行,择当时之热门,电商之业也。为主播,以其满腹之才华、幽默之风趣,兼双语播述之特色,卓然出众,誉满国内。
然近日,董宇辉于直播中谬述诸知识点,如误称居里夫人所获诺贝尔化学奖为文学奖,实乃令人惊愕不已。由是,众网友纷纷议之,以为其昔日所树之知识分子之形象,不过虚名耳。
宇辉之成功,非偶然也,乃其才学兼备,又遇时代之机。然如董宇辉之辈,立身于大舞台之上者,亦当自知,临于不谙或未确之域,则尤须慎言慎行,以防误导群黎,且自损其形象也。
Leo
于一播映之中,董宇辉述居里夫人事,短短二刻,谬误三出,且皆为基础之失,殊不符其素以文人名世之人设也。
观此,实乃一时口误,然以董宇辉之文人名重,而失言于常识,加之昔日离职之波澜,复致董宇辉于舆论之锋镝间。
镜者,犹放大镜也,既能增人之所受众,亦能增人之所受恶。
今董宇辉非复昔日之简单播者,网络加诸其身以现代文青之签,彼亦成此签之代言矣。常人失言,随即更正可也,然董宇辉既受众之瞩目与流量,则当较常人多一份戒慎。既纳镜之利,则不可不纳镜之审与恶。
董宇辉身为公众之人物,宜慎其言行举止,对所言每一语皆当负责。而镜后之观者,亦宜宽以待之,汝以为独汝一人骂之,或同时有百人议之矣。
善言结善缘,恶语伤人心。镜前幕后皆须慎,言行一致乃为真。
之之:
董宇辉,直播名士也。以其谈吐风雅、学识渊博而拥趸甚众。
然近者失言,误述居里之伟业,致遭众议纷纷,指其谬误,更疑董氏文化之誉。
当世之时,信息如江河湖海,滔滔不绝,裹挟众生。诚言人无完璧,难免有过,然董氏系楷模者,人皆仰望,一举一动,悉数为范。若身有瑕疵,何以服众?故名士既享声誉之盛,亦承道义之任,当谨言慎行,以避过愆。
彼等传播知识,皆须以谦逊为本,严谨为道。勿以己之浅见,误人子弟;勿以虚名浮誉,惑乱人心。当知学问如海,浩瀚无涯,唯有孜孜不倦,方可正道而行。
故名士等宜勤学不辍,谨行慎思。若夫自满自足,不思进取,则如涸辙之鲋,难以久存于民心也。
车厘子
夫董宇辉者,才俊也,久负才识广博之名。然近日直播言及居里夫人,叙其功绩,言多谬误,众皆惊诧。居里夫人乃两得诺奖,然非文学奖,实获物理、化学之殊荣。且铀为德人克拉普罗特所发,X光机则伦琴所制,非居里夫人之功。是以其言传播于世,众皆议论纷纷,或谴责其博学之名实不符,或宽容其人,谓学识广大者,亦有失察之时。然人立高位,声播四方,言行当谨慎周详,方不负众望。
弗兰克:
公众人物当掌其言行
近日,董宇辉于直播言居里夫人,谬谓居里夫人乃铀与X光机发现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此事于网络发酵,兴广议,甚多网友质疑宇辉素日所立文人之设。
公众人物,社会关注之焦点也,其言行皆有广泛影响,既关乎个人形象,又引领社会风尚。是以公众人物享社会红利之时,亦当承其责任也。当其言不善,其行有谬之时,则至社会信任之危。
宇辉,新东方之名师也,凭直播中风趣讲身后文化底蕴,成功立文化人之名,得大量粉丝与关注。然此公众人物,于直播中见其卑小,实对文化人名之重击。
他人难之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诚,专业知识,以少检校及准备等故,必可能有过。然居里夫人之事乃常识,不应有谬。作为公众之士,宇辉宜正其言行,纠其错误,向众谢。不但卫己,更是为公。
以根本观之,宇辉其误,盖源于知识之不足,或于信息之不准。公众之士,学之不可断也。于新时,更宜持谦谨,避因疏慢而损其实也。
宇辉事非个例。公众之士,享社会关注,当时刻自省,严于律己,做社会楷模,以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晋城吴彦祖:
居里夫人,科学之璀璨明珠,其光芒照耀人类前行之路。实则,铀元素之发现,乃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所为,而非居里夫人之功。X光机之发明,源于伦琴揭示X射线之奥秘,而雷诺兹则据此造机,科技之辉,各有其主。至于诺贝尔文学奖,虽为文坛盛誉,然居里夫人之荣耀,乃在物理与化学,世人皆知。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董公在众目睽睽之下,未审慎考究,便以谬误论历史人物,虽或为直播之速,然误人子弟,实为不当。博学人设,非一日之功,须积累岁月,细嚼学术之果,方能口吐珠玑,令人信服
阿宇:
公众人物者,众人瞩目之所在,其言行举止,皆为人所效仿,故当慎之又慎。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近日有知名主播董宇辉者,于直播间中论及居里夫人之贡献,不幸失言,致生谬误。众人闻之,议论纷纷,颇有微词。
吾观此事,窃以为对公众人物,当怀宽宥之心。盖因其身处光环之下,压力重重,偶有失言,亦属人情之常。且董宇辉素以文化人自居,平日言行,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今虽有过,然非故意为之,亦非常态,当以教育引导为主,不宜过于苛责。
夫宽容者,美德也。以宽容之心待人,则人和而事顺。愿众人皆能以此为鉴,对公众人物之过失,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苛求。则社会和谐有望,文化繁荣可期。
咕哒
顷之,名播辉于直播中述居里夫人迹,然多乖谬,众议纷然。彼言居里夫人见铀及发明X光机,且获诺贝尔文学奖,因此误,致诸质疑其文人之象,亦发众人之责深思。
今之世,信息爆炸,人物之言行备洽,其所传信能倾众,故信息之准,乃德行切责。董君播之失,虽正之,已致观众之误也。于众人之言,非徒数误也,且于务性与可信用也。
董君答泰引咎,曰:人非圣贤,所得竟不至。诸网友以为,有影响力之主播,应对所传信息,尤于文章及科学等严重慎。
此事亦使人深思,网友难疑非止于此,尤存于文化人之期。知识传者,亦是文造者、值观之引领者。其言行塑公众公史、科学等所识,故传必信,此既于观观众之尊,亦以立专业之形象也。
信息传播非止技术,实伦理也。人物责任其言行,信然以日试,方得信任,立于不败。
勒游
董宇辉者,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之要职,其职多于教育及科技领域,藉由新东方诸多项目,致力于教育之重,创教育之新。    然近日董宇辉语谈居里夫人,其言之失,致引非议。因其言居里夫人种种功绩等,众网民质疑其文人之名。董宇辉应之曰,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称或因口不遂心,无心错语,皆属常事,毋需纠缠。    诚然,本为微末之事,然众见董宇辉自宽失诚,强自辩驳之态,曾百般塑造其才高学富之形象,现于舆论中一朝毁之。    董宇辉曾以明心绣口之文采声名赫起,遂有博学之名。然或有狂热造神者,而另有求全责备者,然则,岂有无瑕之圣贤?早该去魅矣!    铸大师之号而得美名之享,自需善事前之备,利专业之器,补知识之缺,则口误之责,可避也。
成:
董宇辉于直播之际,对居里夫人之述,显有事实之误,此乃彰显博学之设不易立也。是事亦警醒吾辈,于普及知识之时,务需严谨查证信息之确凿,以免误导观者,损及个人声名。吾等当勤修专业素养与知识,力求传播之科学、严谨、准确,以正视听。斯失误虽因个人学识之限,然亦为我们鸣钟示警。处信息传播之世,凡公众人物皆负有传递正知之责。以此事件为鉴,吾辈当更重知识之精确与传播之专业,共勉以建一更为理性和求真之境。

新闻原文链接:
编辑:程正元

49#
发表于 2024-8-18 23:58: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史记:《佩奇列传》
江西上饶万年县令奇,毛姓,
白面无须,颇周正,然则其眼浑亵无神,
身正壮年,好美妇,有在册者众,不可罗列!
某夜酒醉,枯坐难熬,自语:
予尝不闻古人云:饱暖思淫欲耶。
此等当景,邪淫之心,来之不走,欲火焚身,
既思美妇,遂隔空传音于霞:家乎?来乎?
妇曰:禀县太爷,老父在堂,
况妾月葵至,创未痊,难行方便之门,
待妾身愈自往伺君,任尔采摘!
奇曰:仅品茗乎!
妇又媚曰:托君之事,望存心也!
奇曰:勿疑,惟茶话耳!
妇曰:妾恐毛郎不能自已,于恙无期。
奇邀之再三,妇固辞,遂罢。
妇者佩霞,乡正是也,
亦正虎狼之年,不知其夫谁?
天生丽质,艳绝县域。
初,霞微,为小吏。适奇公巡,见而大悦。
是时,霞已为人妻,然奇施威诱利,遂相狎。
鹣蛮比翼,鸳鸯共水,巫山云雨,春宵苦短,
霞后日显,多由奇力。
然奇本靡废,交往日益,竟不能掩私,诸污迹彰于霞。霞挟以求利。奇遑,恐为泄,指东厂行事,假以罪,困于公㿍。
霞父思女盼归,数日音杳,方忆女嘱,适遗锦囊,可救命也。
父乔装,出江西,入广东,得友人助,遂启囊昭众,盖女被胁迫之证也。众哗然,多为霞言不平。奇忖不能遁,自向有司白。有司察,呈巡抚怒,遂绳奇,言不姑息。
或有人诘:奇为娱身,霞以求迁,岂非互易有无乎?然人皆云女为所迫,不亦谬乎?
余今半百,此等事,尝有闻,不足稀也。
湖南五溪知府惟甚,余下有记!
图片
赣东北,有大山,曰三清。三清者,太清、上清、玉清。
山之西,有县郡,曰万年。古为天长地久之福地。山青水秀,物埠民丰。
是岁猴年马月,上任县令,名奇。奇长袖善舞,翻手云,覆手雨,左右逢源。上甚慰。
越明年,奇下乡,察疾苦,偶知乡里中,有女里长,曰佩,风姿卓约,温婉贤淑。奇窃喜之。
某日,奇退堂,百无聊赖,忽心思佩。遂传口谕,传佩谨见。佩闻之,喜忧参半。上有谕,安敢不朝。
佩至,奇大喜。留佩宿于衙。是夜,奇拥佩入衾,成其好事。奇喜,佩亦自喜,皆大欢喜。
又一日,奇召佩入衙,佩以身有恙而辞。奇不明就里,乃复召,佩欲迎还拒。奇问其故,佩曰,肯收吾作县丞否?若允,一则俸禄有加,二则可免舟车劳顿之苦,佩亦可长相斯守也。
奇闻之大喜,慨然允之。佩如召而至,满腹狐疑。
然天有不测风云。因事有不密,佩愿落空。佩怨、奇怒、隙生,佩奇互掐。佩势微,被奇密押某处。
月余,佩父不见佩归,情知有异。无奈将佩奇之密事公之于众。舆论哗然。
奇见大势已去,遂独自前往监察司负荊请罪。佩奇一案,自此天下昭然。
万年百姓闻之,唏嘘不已。
(作者:网络高人)

来源:哲学洞见(公众号)
编辑:李佳


48#
发表于 2024-7-24 19:54: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史记 郑佩佩传
史记 郑佩佩传
郑佩佩,上海人,丙戌岁(1946年)生,十五岁居港,十七岁入邵氏。
佩佩之为人,清秀婉如,又有侠者之气,尝于《宝莲灯》为男角,胡金铨见之曰:“噫,此女有侠者风,大可为也。”
遂要之曰:“汝有侠风,吾欲以汝为影视女侠,可乎?”
佩佩曰:“吾亦善武,可。”
遂为《大醉侠》,演女侠金燕子。嗟哉,金燕子一出,尽扫香江金粉之气,震动东南,满港尽呼“武侠影后”。
二十五岁,婚,居新大陆。四十三岁,分飞,返港。
然此时之港,非佩佩之天下也,当时知金燕子者,皆老矣。女侠一时落寞。
一夕,有旧友冯美基叩户曰:“今周星星大盛,欲为旧剧三笑,姊姊何不往投之。”
佩佩彷徨间,周星星邀帖已至,书曰:“喜闻女侠返香江,晚生仰慕之至,今欲为无厘头剧三笑,女侠若辱赐晚生而与之,则晚生幸莫大焉。”
佩佩持帖见恩师胡公,胡师怒曰:“周生何人,以无厘头闻于市井,吾不忍睹其剧,汝岂可辱降身份,呜呼,汝乃侠女也。”佩佩曰:“恩师教诲岂忘,然此事亦可为。”
遂遍观周星星剧,入剧组。
当时女主秋香者,巩俐也。素不晓粤语,与周星星言语多碍,须以佩佩为介,又每于剧情多不可,以为无厘头者不足取也。
周星星遂谓佩佩曰:“晚辈所重于女侠者,以女侠能武也,今事如此,又当于滑稽处借重女侠一二,可乎?”佩佩素有侠气,乃诺曰:“可”。
佩佩为华夫人一角,可谓兼任数重也。
抽剑则为护府女侠,冷笑则为无情老太,扬眉则为滑稽谐星,无所不能为,无角不能任,竟与周星星、石榴三分“唐伯虎点秋香”,秋香乃不香,木讷而已。
其与唐伯虎对阵,言“含笑半步颠”时,口齿之凌厉,目光之犀利,神色之滑稽,可谓一时无俩。
新“三笑”既出,少年乃知世间有郑佩佩。香江女侠虽远,华府夫人乃出,虽岁月交替,炎凉不定,然佩佩岿然。
后又为“卧虎藏龙”之碧眼狐狸,阴狠之态,观之犹瑟瑟。
世人皆知华夫人、碧眼狐狸,然独于吾辈七零后,乃知《霍东阁》。
佩佩为剧中女主陈士超,乃史上真人,精武会女侠也。
其仰慕上海军阀熊定一至深,又鄙之至深。熊督军慷慨倜傥,威震淞沪,此陈士超所以慕;然熊督军城府莫深,嗜杀好屠,此陈士超所以鄙。
后,熊定一兵败,削发为僧,陈士超见之不忍,暗与船票,助之逃逸,至渡头,问其知悔否。熊督军乃大笑曰:“吾将卷土重来,称雄天下。”
陈士超忽抽枪连射,且哭且击,熊既死,陈士超泪犹不止,痛泣曰:“妾爱君,然不得不杀君,痛哉。”
当时至爱至恨之状,令人难忘。
既以华夫人、碧眼狐狸知于天下,又于影坛行走数十年。
甲辰岁(2024年)下,7月19日,忽闻佩佩升遐,年七十八。天下叹惜。
太史刘曰:
人世间之无可奈何者,岁月也,生死也。女侠亦会老,女侠亦会死。然不老不死者,侠怀也,侠风也。
愿书中有侠,愿影坛有侠,愿人心有侠,愿世间真有侠。

来源:先生来啦
编辑:程正元

47#
发表于 2024-7-23 18:32: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史记·王贵元列传》

王君者,名贵元,字未详,山西平定人也。生于己亥,长于斯土,少而好学,志存高远。弱冠之年,游学于金城之兰大,专攻中文,四年学成,得士人之誉。复北上燕京,投师于京师大之庠序,陆宗达、王宁二公皆当世大儒,诲人不倦,贵元亦勤勉有加,遂登硕士之位。再历三载,周祖谟、王宁二师再授业解惑,终成博士之名,学问广博,一时无两。
至人大,执掌文苑,桃李满天下,学子敬仰,声名赫赫。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甲辰之夏,风云突变,有女弟子王迪者,乃以影像之迹,公诸于众,言其师行不轨,强搂轻薄,言辞污秽,不堪入耳。此事既发,众议沸腾,四海震骇。
黉门得悉,速命详鞫,竟验兹事不诬,遂于翌日晓谕天下,褫夺贵元之党籍,削其教授之号,以儆效尤。昔之学界巨擘,今日身败名裂,诚可哀也。
太史公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也,当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方可为人师表。贵元初以学识闻名,终因私欲堕落,晚节不保,毁一世英名,此诚可叹也。君子之学,贵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居首。愿后之学者,以此为鉴,谨守师道,恪尽职守,勿蹈覆辙。


来源:帝都高校圈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VSbqTpY3_N60HEn47nRhQ
编辑:程正元



46#
发表于 2024-5-28 20:19: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马屁改变命运
01最差的马屁诗

我读到的最差的马屁诗,来自李清照。

在宋代,每年重要的节气和节日如立春、端午,皇帝要在宫中宴请大臣、家眷,翰林学士们要作诗献于宫中,张贴在宫殿的侧门,称为帖子词。

晚年的李清照,因为才名卓著,也受到举荐,写了一系列献给皇帝、皇后、贵妃们的“帖子词”:

莫进黄金簟,新除玉局床。

春风送庭燎,不复用沉香。

(皇帝陛下真节俭啊,最近都不用黄金簟、玉局床、沉香这些高档奢侈品了。)

意帖初宜夏,金驹已过蚕。

至尊千万寿,行见百斯男。

(现在是四五月啦,祝福皇帝陛下万寿无疆,多子多福。)

……

歌功颂德的诗词,李白、杜甫这些诗人们都写过。甚至写出了很多传世佳句:

比如李白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比如杜甫的:“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写皇宫之美)

比如王维的:“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赞美皇帝出行的。)

……

相比之下,李清照的颂诗,让人觉得无聊透顶。

作为一代词宗,李清照的马屁诗,为什么会写得如此之差呢?

主要是缺乏训练。

对于古代的男性诗人来说,诗歌是一种社交媒介,要经常写诗给各路贵人、大佬,争取他们的青睐;要经常跟朋友们诗酒唱和、迎来送往、互相吹捧。

长期的刻意练习,让他们的马屁诗写得赏心悦目,甚至出现了大量的经典之作。

而李清照作为女性,缺乏(也不需要)这方面的“练习”。直到晚年才突然有机会给皇帝、贵妃们写一些颂诗,这也就导致她的颂诗写得很笨拙、呆滞。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互动的产物。古代诗词就是一个典型。诗人们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人情往来,在互动中产生了无数诗词。

以互动为核心的创造机制,对古代的女性诗人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古代社会并不鼓励女性抛头露面参与社交,这也导致了她们创作的局限。所以我们看到的古代女诗人,往往只能写一些风花雪月、个人情感。


02马屁诗改变命运

大多数李清照的诗词选集,并没有选入她晚年写给皇帝、贵妃们的这些颂诗。

因为这些作品,没有任何文学价值。

但这些诗,却成为了我们了解李清照晚年生活的关键史料。

我们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诗酒年华的甜蜜婚姻,也知道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再嫁时遇到渣男的悲惨境遇。但是,48岁的李清照在离婚后,她人生的最后二十多年是怎样度过的?

这方面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猜。或者换一个词:逻辑推理。

一些学者认为,李清照的晚年,过着穷困潦倒、“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理由是:因为战乱导致的颠沛流离,李清照已经失去了她的绝大部分家产。而在古代社会,一个女子,没有丈夫和儿女的保护,孤苦无依,她的晚年境况,可想而知。

美国学者艾朗诺持相反看法。她认为李清照的晚年过得还不错。证据就是这些颂诗。什么身份才能给皇帝、皇后、贵妃们写节日颂诗?这说明晚年的李清照依然生活在上流社会圈子里。

写这些颂诗,还可以得到赏赐。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在史料中看到:写作可以给李清照带来物质收益。

她写的那些经典歌词,即使被天下人传唱,也不会给她带来一毛钱稿费。

反倒是这些最平庸的马屁诗,既可以带来物质收益,又可以带来精神荣耀。对于因为再嫁离婚而陷入争议,因为战乱而失去大部分财富的李清照而言,马屁诗带来的物质收益、精神荣耀、社会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一种保护。

在南宋,一个再婚过的寡妇是很容易陷入流言蜚语、很容易被人鄙视、欺负的。但这个人和皇帝、皇后、贵妃们有一点点文字交情,她写的诗都得到了陛下的赏赐,那就不一样了。

这也是一个荒谬的悖论,那就是对诗人而言,经典作品往往不能带来直接收益,马屁诗歌往往却可以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甚至改变命运:

让杜甫得到(他梦寐以求的)做官资格的,是他歌颂唐玄宗的《大礼赋》。

让李白得到赏赐、得到“人生高光”时刻的,是他为皇帝和贵妃们写的那些马屁诗。

古人诗人们为什么喜欢给权贵献诗?

因为得到一点同情,就可以得到物质赏赐,解决一时的温饱问题;得到一点赏识,就可以解决自己的工作(做官)问题,甚至获得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

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具体收益;反倒是很多被时间淘汰掉的马屁诗,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好处。让他们活了下来、活得更好。

前者往往只是无心之得,后者常常令他们郑重其事。创作这些颂诗时,他们可能比平时更加用心地反复斟酌。

(当然,有时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要写很多经典,积累了名声,才能获得拍马屁的资格。)

我们作为读者,对于创作这件事,可能存在着极大的误解。比如说,我们经常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问作者:

你为什么写这种软文、接这种广告?


参考文献:
01.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
02.艾朗诺《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
03.郭瑞祥《李清照》
04.王这么《山河共此忧愁:李清照和她的时代》


来源:亮叔行动学(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45#
发表于 2024-4-19 00:15: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原创 · 范增列传 · 正文
范氏名增者,字亚甫,号拾忆,扬州海陵人也。《左传》晋卿范武子之后,范文正公之廿九世孙也。增祖名当世,号伯子,尝从桐城派学,诗文并举,然九试不第,后与张謇过从甚密。会发妻卒,再妻姚蕴素,桐城文宗姚鼐之曾孙也。增父范子愚、母缪镜心,俱从教授业,故虽幼被战火,然增久从父母学,诗文过目成诵,能解大义,盖其性颖而黠故也。
及少长,初习丹青,增性至专,竟废寝而忘食,父母异之。明年,荐增于州学,与袁运生、顾乐夫并为“丹青三少杰”,其年方十四也。乙未秋,增登进士第,入南开习史学,盖其过目能诵,大儒吴廷璎使增随习亚细亚史。凡三载,并学先秦、汉及诸夷史。三年春,翰林画院兴创,增见荐于太学,入翰林画院,专习丹青。会增将别,其师吴廷璎泣曰:“增即去,则画得而史失必矣!”
及增诣翰林,尝从李苦禅、李可染习水墨,并从蒋兆和习素描,又从沈从文习文史,凡五年学讫,俱得诸师之冀。是年,增累致函谒沈,期续师生之谊以伴沈。沈数却之,犹不辍其志,并佯以父礼奉沈于寐中,沈以其诚,擢其为馆吏,入博物馆见习。增乃假沈之襄,尽临累世之贴,摹历代之画。是年,增作《文姬归汉》图,以觐郭沫若。郭素与沈有旧,乃题画与增而彰其名,增名稍显。
南开闻增名显,致书期其还,并从授业。其时增意甚倨,然盛情难却,遂诣南开与会。适有女名林岫者,会稽山阴人也,幼从母家习于海陵,后登进士第,亦入南开,与增同籍。岫以世家出身,书画双修,书宗二王,故累鄙增书拙陋,虽见增至犹不避。增奇之不群,及闻岫之家私颇丰,更慕之,私以论书而叩岫。岫因其表惑之,后以身妻之。时增名微,而丹青所费资,其力不敷,岫乃索赀于家而资增。
越数年,增、岫育一子,会内患起,民相互举攻伐,虽父子、妻儿犹不免。增以其“右”而异岫“左”,故以数罪发岫私,谋功以脱困。由是岫以增无德,罔顾夫妻之情,作书休之,携子遁而远增。明年,增因谄见黜,放于襄鄂从役,与师沈从文同。又明年,与边宝华婚,盖其因黜见拘至贫,无以为继,欲假边氏之资,以为斯谋丹青之业。
越二年,作《韩非子》图。又二年,增以“头被疮至甚”、“著秽文、为秽舞”诸论,书罪数百,举其师沈从文而罪之,盖其昔以《屈原》图面沈,沈以著衣之谬责之,而增以圣意斥沈落伍,以致积怨故也。沈闻之大恸,久塞不语,作笺绝增。时李苦禅甫闻增背沈,怒以“中山狼”谓之,并白之于报以绝师生之谊。及内患止,增作《钟馗》图以媚上。然其名微,虽得释,犹不得迁。适增耗资更费,而边氏薪俸难继,增乃作计另图。
会有须遵德者,向慕其才,间闻增久困于资费,乃说妻张桂云以济之。张氏亦慕增久矣,乃允夫言,纳增于家而食,并使二子执父礼奉增。久之,增觊张貌而贪其贤,乃暗作书与张叩其意。张亦倾心于增,暗以身许之。然惧流言之畏,俟夫须氏每他至,乃招增暗通。明年,李苦禅病笃将卒,遗书拒增尽孝。是年夏,李卒,增以弟子礼往谒,为李妻并诸子拒,增欲申其过,而李妻以遗书示之,增乃罢还。
越三年某日,须遵德猝还,而增、张乍入港,避之不及而事发,须乃知妻张氏久背己而从增,忿甚,以书休之。时增妻边氏闻之,亦大恸,然以女幼,不允增乞休。须因增、张无依,乃辟侧室以容二人。是年五月,沈从文病笃,终不治卒,亦却增来拜。后明年,须氏久出来归,察其门有异,强启而入,乃见财物俱为增、张盗而遁。自是须氏,因怜增才而恩之,卒为增所构,以致人财两失,乃知李苦禅之谓增,诚不谬矣。
又明年,增受礼部计,为图十三篇,入幼学课,声名大显。时荣宝斋久蹶不振,欲假增名复兴。增亦欲冀其牟利而肥己,乃授权与荣宝斋,使行非常之计,而分所谋之利。荣宝斋主乃使增作书,佯以礼师沈从文、李苦禅诸贤,掩其劣迹之悖师者。虽有诸师之子弟如黄永玉者,作文斥其不齿,增亦强受之,暗作《洋犬图》讽黄,及吴冠中者。自是于增无损,徒益其名耳。荣宝斋主继以国学彰增,又使托构局以竞其画,虽有价而无市,亦不吝为之,卒使增画作价倍益。
越三年,其女知增恶,绝其父名,边氏乃还增身,署休书以脱。增即与婚张桂云。张氏或惧人谄,乃易“楠莉”之名,并以范姓易二子。楠莉及子,久图增名及利,乃以“牙人”以制增,故增得名,而妻子俱受其利也。癸巳年夏,增以古稀之龄,应礼部请,与会莫言、杨振宁,并论国学与方技。增以大儒名,强诵《离骚》于人前,搔首之姿,累为人唾,名遂败。辛丑年中,楠莉病卒,增及弟子姜公为文挽之,然因窃妻负友之实,卒为世人发其私而再唾之。
又二年春,增与婚艾尚真,并以文彰之于市井,举国大哗。艾女本徐氏,名萌,巴郡渝州人也,出身秀女,名累不显。及川北大震,民皆流离失所,艾女乃以私物竞于市,假牟利赈灾之举以博名。时楠莉早衰,增娈艾氏色而竞其物。艾女素谙增图,乃假此行而近增。及楠莉卒,艾女累进言增与婚,然因二契子杜之未遂。
甲辰春,增以脑疾托二子,二子惟图其利,故不受,乃与艾女约分增财。艾女允,使二子尽没增之旧,而从婚之后作,尽为艾女独享。约讫,共作契书互挟之。二子乃促增与婚艾女,增阴知子谋,奈因年高,拒之未逮也。遂从艾女婚,卒为世人之笑柄也。
霍仲子曰:
夫范子,性素妒且黠,久谙计谋,所行皆因利往,所谋皆为利益。虽有书画之才,皆为素描毫末之技。每画必欲以史掩今,故久睹其作,虽表异而内同,久视则疲。而其书更甚,陋如账房之作,毫无章法。故其虽以诗书画三绝名,然有名而无实,有价而无市,此非妄矣。曩者增言,毕生未冀从宦也!诚如斯言,幸矣。苟其从宦,窃国巨蠹必矣。前书罪以绝师谊,后窃妻以背友恩,卒见一斑也。以怨报德,终为他人子谋,非天道之报乎?

来源:大侠霍元乙(公众号)
编辑:李佳


44#
发表于 2024-1-17 19:54: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孔子是如何进行异地舆论监督的
众所周知,孔子是鲁国人,现在也可称为山东人。他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各地负面新闻都很多,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孔子对包括鲁国在内的各诸侯国,都毫不留情地进行舆论监督。

在鲁国本地,被孔子盯得最紧的,就是掌权的季氏等三家大夫。三家有钱有势,不把鲁君放在眼里,甚至干出一些天子才能干的事。孔子完全不惧怕这样的黑恶势力,对他们的负面新闻,发现一件揭露一件。

比如最有名的: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第三》)

佾[yì]是古代跳舞的行列,也可理解为团体操,一行八人,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人,周礼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同的等级配不同的阵仗,可季氏在家里表演舞蹈时,竟然用八佾。孔子出离愤怒,才会说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金句。

类似的还有,季氏等三家在祭祖时,竟以《周颂·雍》这首歌来当结束曲;季氏甚至还去祭泰山。这些都是天子、诸侯才配干的,孔子同样毫不犹豫地指出,季氏等三家一再干出非礼(僭越)之事,到底我们要忍到什么时候?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第三》)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第三》)

孔子的学生冉有,给季氏当家臣,不但阻止不了季氏的僭越,还用心帮本来就富可敌国的季氏敛财,孔子怒了,公开宣布将冉有逐出师门:“他已经不是我学生了,你们可群起而攻之!”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第十一》)

孔子对本地的舆论监督,不限于此,可以这么说,他只要看到任何“灰色地带的东西”,不管是发生在国君、卿大夫、老百姓,还是发生在他的学生身上,都要发表异议,完全不顾被批评者的感受。他这么干,当然也是不希望别人看鲁国的笑话。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是他说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但他看别国的笑话,并对别国进行监督时,嘴上也毫不留情。

那时候的“国”,跟现在国的概念不一样,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不管大小,名义上都受一个共主——周天子所领导,所以“国”有点像现在的省,只不过独立自主性强一些罢了。孔子的跨国监督,其实更像是跨省或异地监督。

比如对晋、齐,孔子怼起这些地方领导人来,可不管什么霸主不霸主。他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论语·宪问第十四》:晋文公谲而不正。)著名的齐国总设管仲,被孔子批评器量狭小,聚敛无度,不知礼。(《论语·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如果说,晋文公、管仲这些人,都已经是历史人物,批评起来很安全,那么,当齐国发生重大负面新闻时,孔子不但以批判为武器,还想进行武器的批判: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陈成子即田恒,陈氏原是从陈国逃到齐国政治避难的大夫,在齐国改姓田,势力慢慢坐大,发展到田恒这一代,他干脆把齐简公杀了,独揽齐国大权,开启了田氏代齐的新世代。

这是孔子最担忧的礼崩乐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所以他的表态,也是最强烈的一次:当时已离退在家的他,斋戒三日,沐浴更衣,上朝奏请鲁哀公,说齐国大夫陈恒把国君杀了,我们应该出兵征讨,以正纲常。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干涉他国内政吗?当然不是,前面讲过,齐、鲁,都同属于周天子的诸侯,鲁国开国之君是德高望重的周公旦,可代天子行征伐。齐国发生了政治叛乱,鲁国名义上是可以出兵平叛的。

问题是,齐大鲁小,鲁哀公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哪有能力管,于是搪塞说,那你去跟季氏三家说吧。孔子说,我毕竟当过鲁国大夫,这样的大事不敢不来报告,您让我去跟三家大夫说,那我就去说咯。于是就跑去跟季氏等三家大夫说,齐国发生叛乱,我们得出兵平叛。季氏说你开什么玩笑,管好自己的事吧。孔子还是那句话:“我当过鲁国大夫,所以这事不敢不报告。”

言下之意,我尽力了。



口诛笔伐|漫画 老饼

表面上很无奈,其实也是一种表态。做不做,是你们的事;说不说,是我的事。所以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这么理解:我不希望在鲁国出现的这些负面新闻,也出现在其他地方。

被孔子批评得最多的,还是卫国,特别是卫灵公。

卫国是孔子曾寄予厚望的地方,他不止一次想在这里谋个位,实现人生理想,可是,卫灵公却一次又一次让他失望。

首先,孔子希望卫灵公能行仁政,可卫灵公关心的,却是怎么强军,孔子撇下一句“我没学过”,第二天就走了。

第二次,孔子已在卫国呆了一个多月,却因卫灵公的好色而离开:某次,卫灵公跟他最宠爱的南子同乘一辆车出去玩,由宦官雍渠陪坐,让孔子乘另一辆车跟在后面,车队大摇大摆从街市上走过,灵公跟南子在车里调情,引发市民围观。孔子忍无可忍,又飙出一金句: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完蛋操了,我就没见过跟好色一样好仁德的。

第三次,卫灵公死后,太子蒯聩因暗杀南子失败而流亡在外,卫人就立了太子的儿子姬辄继位。太子蒯聩不甘心,跟儿子争位,父子搞到刀兵相见。在位的姬辄有意思请孔子到卫国帮忙执政,孔子的学生子路问老师,卫君请你去,你首先要做什么。孔子说,那当然是“正名”,因为,名不正言不顺。

言下之意,卫国当今最大的负面新闻,就是国君得位不正,如果我去执政,首先就会把他父亲蒯聩请回来上位,等蒯聩死了,再由姬辄继位。

这已经超越“舆论监督”的范围,直接要把人家撸下来了,卫君能用他吗?自然是又一次不了了之。

卫国辖地为今天河南北部,这也可视之为,历史上河南人第一次被山东人跨省监督了。

对楚国的当红人物,孔子也是嘴上不饶人。

叶公,曾被黑化为“好龙”的那位,治理楚国的叶邑颇有政绩,孔子想去他那里寻找机会。两人刚见面,叶公就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我以法治叶颇见成效,百姓都很正直,有一个当父亲的偷了羊,他儿子都去举报他。

孔子一听,立马开杠: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我们那儿的正直是:父亲会为儿子隐瞒,儿子会为父亲隐瞒,这才是人性,才是正直。

得,叶公自然也不可能待见孔子了。

就这样,孔子一次次因为舆论监督而失去工作机会,搞到“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

中国监督地图|漫画 老饼

可他不但不会后悔,反而对那些从不进行舆论监督者充满了鄙视。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第十七》)

乡愿,即那些看似老好人,却没有道德底线,只知道媚俗舔世的人。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正是道德的破坏者。

孔子之后一百年,另一位山东人,对“乡愿”骂的更狠——他就是有“亚圣”之称的孟子。

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的学生万章问他,什么是乡愿,孟子说:“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像阉人一样只会讨好方方面面的好好先生,就是乡愿。

到底听谁的|漫画 老饼

万章接着又问,既然那地方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怎么会是“德之贼”呢?

孟子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你想骂他,又觉得他好像也没啥好骂的。他只是跟浊世同流合污,为人貌似忠厚老实,行为也规规矩矩,容易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只是,这样的人,对公德、对正义毫无贡献,当然就是“德之贼”啊。

要不还得说,还是山东人说得好。


来源:后代聊斋微信公众号
编辑:程正元


43#
发表于 2023-12-21 00:24: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史记 颜宁传
史记 颜宁传
颜宁,济南人也,美秀睿智,长于演推,人淡如菊,才深如海。
初,宁慕李清照之为人,深为自许,欲效文章之大用,以为吟咏之奇才,师与严君皆不可,谓之曰:“汝虽长于诗词文赋,然更精通演绎逻辑,今欲大为于天下者,乃科学也。寻词摘句谁不可为,推演结构几人能成?勉乎哉,何不志在科学?”



乃入清花大学堂。
业毕,以优等录用,数年,擢教授。于衮衮诸公,年为最少,可谓才俊也。
宁长于巧思,又胆气兼人,能任大事。
彼时,有膜蛋白者,天下难关也,其道玄妙,云深莫测,虽天下智者,望之生畏。
颜宁慨然曰“予我智士数人,可破此关。”长辈曰:“雄关难迈,使天下豪杰止步五十载矣,君曰能任之,慎之,不可戏言。”宁曰:“他人不可为,我辈或可为。当以半年为期。”
乃帅少年,赴膜蛋白关,运筹深思,昼夜不已。
历半年,忽一日,克关而返,天下大惊,以为神也。遂多授誉,八方荣之。
颜宁所事,乃生灵之学。探万物生成之妙,析蛋白演化之奇。造物之用意,我得而窥之;性命之微妙,我得而化之。非智、勤若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者,不可为也。


初,此学于东土,未显。颜宁既出,则大兴之。每有成,则见用于百业,施惠于苍生,攻千年难愈之痼疾,纾久远难解之顽困。


大德所及,远矣高矣;颜宁所为,大矣深矣。
尝居西牛贺洲,思故乡不已,遂归来。
乃授院士,年四十五,此中之少年也,神州大荣之。
颜宁既承院士之冕,未有骄色,或问之:“君以为荣乎?”颜宁曰:“美名虽加,我自依然;得之岂贤,处之淡然。我思我求,青史留迹;利益家国,初心如斯。”


太史刘曰:
天下如何则可?
少年无追星之意,弟子有科学之志,弃脂粉之风,持奋勉之任,则国之大幸,苍生之大幸。
来源:刘备我祖(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kDQrAt73MjlQ3miuLeAmw
编辑:覃韵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