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419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尼曼基金:不断延展的影响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6:4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秋声
阿格尼丝"瓦尔"尼曼(Agnes Wahl Nieman)1937年将100万美元捐献给哈佛大学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雄辩而具有远见的附加条件,那就是这笔钱要用来“提升新闻品质,教育新闻精英”(promote and elevate the standards of journalism and educate individuals deemed specially qualified for journalism)。而基金以尼曼命名,乃是出于一个非常人情味的想法:阿格尼丝想籍此来缅怀《密尔沃基报》(The Milwaukee Journal)的创办人、自己的丈夫鲁休斯"W"尼曼(Lucius W. Nieman)先生。

然而,1937年的美国,尚未从大萧条中走出来,对于大学这样的清水衙门,100万可谓是一笔巨款。考虑到当时几乎所有报纸从业人员都是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尼曼夫人的馈赠尽管受到欢迎,但她提出的想法却饱受怀疑。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对她的诉求也同样表示过怀疑,甚至有点不以为然,他曾经不无揶揄地说:“我根本不指望圣诞老人给我们带来‘提升新闻品质’这样的礼物。”在同众多的发行人、编辑和教授探讨之后,科南特校长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放弃了利用这笔资金成立哈佛大学新闻学院的想法,而是选择成立一个在职记者进修奖学金。“为什么不呢?让那些报纸的记者们能够离岗一年,来到哈佛大学这个知识的氛围中继续深造难道不是个好主意吗?”

带着这样连自己也不太有把握的心理,科南特校长非常谨慎的将自己的这一设想呈递给了哈佛大学董事会。在他家里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波士顿报界的很多代表都警告科南特校长说,这个计划很可能最终流产。当然,至于那些“报人”能否从哈佛一年的学习中有所收获,科南特校长本人也毫无把握,他在1938年初宣布了尼曼奖学金项目的时候,还不无忧虑的表示这只是个“尝试性的实验”。但随着第一批309名申请者递交的申请材料、最终10人被选中获得奖学金并前来哈佛大学学习一年,尼曼基金似乎看起来终于有可能有一个像样点的未来了。

时至今日,尼曼夫人的想法通过一任任基金的会长们以及基金奖学金的获得者们的不懈努力,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今天,尼曼基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悠久也最知名的在职记者进修奖学金,对于美国国内乃至世界其他地方一些大学或机构类似的基金来说,尼曼基金是一个标准,成为竞相仿效的对象。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1000多名美国记者和72名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记者获得尼曼基金的资助,前往哈佛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探讨和研究。

在尼曼基金刚刚成立的岁月里,尼曼夫人的理念更多的是由奖学金获得者们来维系的。在哈佛的教室里、在尼曼研习会上、在同其他尼曼奖学金获得者的友谊中……所有这些经历都有助于这些尼曼奖学金获得者们在他们返回到自己原来的新闻岗位上之后,去提升新闻的品质。

从1947年开始,尼曼基金开始定期发布《尼曼报告》,开始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拓展自己在新闻领域的声音,试图将尼曼夫人的理念更主动的加以延展。《尼曼报告》由尼曼研究员、尼曼奖学金获得者、资深记者们共同合作,定期对新闻行业的现状进行审视,现在已经成为一份受尊敬的行业性评论和批评杂志。

1997年,尼曼基金又推出了尼曼“看门狗”新闻计划(The Nieman Watchdog Journalism Project),目的是要检视并重新激活新闻最根本的社会角色:为公众利益服务。而“看门狗”新闻则意味着记者要从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深刻的问题。这一计划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网站,敦促新闻记者们,对于我们的时代和社会,他们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自1951年起,尼曼基金开始接受美国之外记者的申请,从而使得尼曼基金的影响开始延展到国际新闻界。而最近几年,每年有一半的奖学金名额是提供给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新闻机构的申请者。尼曼基金正在将尼曼夫人当年的理想推向全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6:43:59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6:43:06 | 只看该作者
尼曼基金,让新闻精英去哈佛
2005/01/20 18:24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第一财经日报    卫华发


鲍勃·吉尔斯本报摄影记者/任玉明   

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编导胡劲草2000年获得尼曼基金奖学金的时候,人们的目光并没有放在基金本身,而是被这个有着男性化名字的女记者所吸引;直到2003年,《南方周末》女记者陈菊红也获得尼曼基金并前往哈佛大学求学一年时,人们才开始对这个基金产生了兴趣。

  尼曼基金的现任会长鲍勃·吉尔斯(BobGiles)先生在前不久访问上海时,《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尼曼基金与中国的关系对他进行了专访。

  同历届尼曼基金会会长一样,鲍勃·吉尔斯先生有着辉煌的新闻从业经历,他先后担任过《阿克伦灯塔报》(AkronBeaconJournal)和《底特律新闻报》(TheDetroitNews)的主编;因为他出色的领导,在他任职两大报社期间,手下的记者曾获得过两次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

  《第一财经日报》:你能否谈谈尼曼基金的历史?设立这一基金的宗旨是什么?

  鲍勃·吉尔斯:尼曼基金于1938年在哈佛大学成立,它的宗旨是要“提升新闻品质,教育新闻精英”。其目的是为在职的新闻从业人员提供奖学金,给他们进修的机会。

  我们每年春季都会选出24名记者,给他们提供去哈佛大学学习一年的机会。这个竞争非常激烈,24名记者中,有12名来自美国本土,12名则在世界范围内选拔。尼曼基金奖学金获得者不必挣学分、修学位,他们可以在哈佛大学内自由选修、旁听任何课程。我们选中的奖学金获得者平均年龄通常在35岁至50岁之间。

  《第一财经日报》:尼曼基金除了每年资助24名记者进修外,还从事哪些其他工作?比如相关研究或评估性质的工作?

  鲍勃·吉尔斯:为了提升新闻品质,尼曼基金设立了多个项目。《尼曼报告》自1947年起就开始发行,每季一期。这个报告的工作是对新闻媒体的表现进行评估,并展开批评,它的权威性在行业内堪称翘楚;另外,“尼曼叙事性新闻项目”为叙事性新闻提供指导和训练,这里的“叙事性新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长篇叙事性报道;除此之外,尼曼基金还有两个网站:其中www.nieman.watchdog.org主要致力于向记者们提出问题,敦促他们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关注;另外一个网站叫“叙事文摘”,这个网站主要关注的是叙事性新闻,目前正在进行最后运行测试,该网站将正式启动,我们将在这个网站上刊登一些优秀的叙事性新闻篇章。

  每年秋季,由尼曼基金会主持的“尼曼叙事新闻研讨会”都会在哈佛校园举行,听众多达1000人。今年,尼曼基金将就新媒介的未来、教育新闻报道、新闻编辑管理培训等话题召开多场研讨会。

  《第一财经日报》:尼曼基金每年仅有12个名额分配给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记者,而目前已有15名中国内地的记者获得过尼曼基金,这个数字并不算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爱中国”的现象呢?鲍勃·吉尔斯:自尼曼基金成立以来,共有15名来自中国内地的记者、3名香港地区记者、3名中国台湾记者获得了尼曼基金的奖学金。尼曼基金在选择美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记者时,通常会对像中国这样重要的国家给予特别的重视,因为我们希望中国的媒体能够更加有效地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尼曼基金相信,通过从发展中国家选拔一部分优秀新闻记者去哈佛大学学习,将对他们今后的新闻之路产生一些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很多尼曼基金奖学金获得者在返回他们的祖国之后,在对于提升他们媒体新闻的品质和新闻责任感方面,都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第一财经日报》:在担任基金会会长之前,你曾是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和编辑,并两度带领自己的记者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你觉得美国现今的新闻环境,和你以前当一线记者、编辑时候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鲍勃·吉尔斯:我1997年便不再从事一线的记者工作了,从我个人的感觉来看,美国新闻媒体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生什么剧烈的变化。不过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国际事务的报道等等变得更加容易;另外,相比较于8年前,美国的媒体偏见(MediaBias)这一问题如今可能更加过激了点———这一点同美国政治中存在的严重党派斗争有关。但从很多方面来说,今天的美国新闻要比当年强很多,因为现在的记者更加注重诸如新闻的伦理、准确性以及公正性的问题。

  总而言之,美国的很多报纸比8年前要强很多;但电视网和有线电视节目则由于收视率和广告的双重压力,品质在大大降低。

  至于普利策新闻奖,我只能算是在1971年同别人共同获得了普利策“地方报道奖”,这个奖是授予《阿克伦灯塔报》的一名记者的,我当时是报纸的执行主编,直接指导了肯特州立大学内枪击学生事件的整个报道;而1994年的普利策新闻奖则是《底特律新闻报》的两名记者获得的,当时我是报纸的总编辑,监督了他们关于密歇根州政府腐败问题的报道———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不能算是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得者之一。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你有什么样的建议?你希望那些接受了基金资助或者将要申请尼曼基金的新闻工作者,在未来中国的新闻界扮演怎样的角色?

  鲍勃·吉尔斯:我们希望那些获得过尼曼基金奖学金的中国记者们,在返回中国之后,能够成为他们所任职的新闻机构的领导者。当然我们所谓的领导者,并非是指他们一定要成为这个机构的资深编辑,如果他们在哈佛的这段学习经历,对他们在日后的新闻工作中能有所帮助,那么,他们就是学有所成了。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6:42:30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6:42:12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尼曼报告:大财阀全面打压负面报道
http://business.sohu.com/
--------------------------------------------------------------------------------

来源:[ 南方网 ]   

  收购合并虽是商业世界的家常便饭,但当本该为民喉舌的传播媒体纷纷落入少数大财团控制中,究竟传媒还有多少独立性可言﹖美国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基金会上月底发表的《二○○二年夏季尼曼报告》就指出,现时传媒受少数大财团控制的情况,已是史无前例的严重。一些大财团更常常运用影响力,千方百计打压负面报道。例如,涉及假帐丑闻的安然(Enron)就曾向传媒施压。
  据海外媒体文章分析认为,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趋势下,收购合并无日无之,但这却令少数庞大的联合企业可轻易取得大部分传播媒体的控制权。上周四,美国佛蒙特州独立众议员桑德斯及俄亥俄州民主党众议员布朗,便联同一些新闻和出版业精英,在国会山庄举行专题研讨会,探讨大财阀垄断传媒的问题。桑德斯更直指布殊上任以来,不断放宽对财团收购传媒的监管,引致垄断问题愈来愈严重。

  议员轰布殊放宽监管

  上月底,桑德斯亦曾在达拉斯沃思堡的《明星电讯报》撰文,批评布殊的政策﹕「这国家其中一个保存得最好的秘密,是一小撮庞大的企业如何拥有和控制美国的信息传播。无论是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出版或互联网,均由愈来愈少巨型联合企业操控,决定了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读到什么。而且,在布殊总统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积极放宽监管下,加上一些可怕的法庭判决,有关情?只会倍加恶劣。」

  桑德斯认为,财团垄断传媒的问题,在电视网络中尤为明显。「电视是最多美国人用来获得他们『新闻』的途径。但毫无例外地,每间主要的电视网络都是由巨型联合企业操控,当中涉及复杂的利益冲突。」他说,「电视最大的问题,不只是右翼影响力渗进新闻和节目中,亦不只是它把政治和政府问题变成娱乐和煽情化,也不只是那些持续不断且大部分针对小孩子的广告。也许最令人忧虑的,是中产阶级和工人所面对的很多重要问题,均很少在电视被谈及。」

  讨好广告客户牺牲弱势社群

  事实上,由于广告客户喜欢收入较高、购买力较强的观众,而统计显示,这类观众较关注商业新闻,因此传媒便把更多时段或篇幅拨给商业新闻。上月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基金会发表的《二○○二年夏季尼曼报告》亦批评,现时新闻机构只沉迷于报道企业如何争取最大利润、个人如何囤积最多财富,严重忽略了弱势社群的声音。

  资深传媒评论家所罗门在《尼曼报告》中写道﹕「高级管理人和精明投资者随时变成媒介英雄——只要他们不是看来行将入狱」。

  所罗门批评﹕「很多新闻故事现在已沦为人物趣谈,只是介绍企业家、金融家和公司总裁的光辉成就,替他们歌功颂德。在以亿计市值的联合企业如通用电气、Viacom和迪士尼控制下的传媒网络内,新闻部门严肃地报道市?的每次起与跌……你上次是在何时听到新闻主播报道有关在职受伤的最新数字或医院急症室的平均等候时间﹖当很多观众以为新闻报道反映了记者的专业考虑时,其实这些记者所厕身的媒体工业早已被企业体制所主导,这些企业有足够的财力去重新定义何谓有效的专业精神。」

  安然聘报章编辑任顾问

  资深财经记者麦克奈尔在《尼曼报告》中亦指出,传媒作出取舍新闻的决定时,除了基于广告等「单纯的」利润考虑外,有时更要面对大企业的威逼利诱。为了影响传媒的报道,一些大机构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例如透过请记者吃饭和送赠品来搞好「传媒关系」。麦克奈尔表示,安然在爆出假帐丑闻前,就曾把「传媒关系」推上高峰,花大量金钱,聘请诸如《华尔街日报》编辑努南和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施特尔策等业界权威任顾问。

  一直追访安然新闻的贝尔指出,《财富》的麦克莱恩是首位质疑安然信誉的大型商业杂志记者。在她的报道见街后,安然便立即派员到纽约向她施压。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引述休斯顿证券分析员奥尔森对安然的负面评估后,奥尔森的上司亦随即收到时任安然主席莱尔的愤怒谴责。

  由此可见,要报道大企业的负面消息,就如要走过地雷阵,必须步步小心。事实上,过去亦曾有记者因为不畏强权,坚持揭露真相而丢掉工作。在现今大企业对传媒的控制愈来愈严重时,新闻从业员可说更举步维艰。

2002年7月16日15:14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6:41:37 | 只看该作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