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9325|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9级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作品评析作业

[复制链接]
王欢妮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18:3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祁婧雯 该用户已被删除
48#
发表于 2011-1-8 16:39: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7#
发表于 2011-1-8 11:09:32 | 只看该作者
成都最牛宝马哥6年违规22次 称只因车太多(图)

2011年01月07日07:38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周滔我要评论(192)

字号:T|T

[导读]“我的车多。”成都最牛宝马哥6年违规22次,谈到自己的多次交通违法,司机说那是因为他的车多,“经常把车借给朋友开”造成的。

转播到腾讯微博

[/url]

“宝马哥”接受盘查(图片来源:四川在线([url=http://t.qq.com/scolcn#pref=qqcom.keyword]微博))

昨日上午,交警一分局民警在紫荆片区整治时逮住一辆违法宝马车。该车有逆行、不按规定悬挂号牌、未带驾驶证、未带行驶证4项交通违法,被交警顶格罚款350元扣11分。交警发现,该驾驶员名下还有车没去年审,还有违法行为没有前去处理时,“宝马哥”很“无奈”:我的车多……

染发中年男

开无牌车被查

昨日上午11时许,紫竹西街单行道上的车纷纷避让一辆逆行而来银色宝马车。交警拦下该车后,头发染得金黄的中年男驾驶员打开车窗户,一脸茫然。交警要求“宝马男”出示驾照、行驶证,对方称“在另一个车上”。交警发现宝马车没挂车牌,“宝马男”从后备厢找出川A300Q5号牌,理由充分地说:“前几天牌牌掉了,昨天才办好新的,还没来得及挂起。”

交警接着查


他还有多项违法

交警查询发现,这名40岁的“宝马男”姓陈,他所持C1驾照目前已被扣了8分。2005年至今,他曾有交通违法行为22件,目前尚有4件没去处理,名下还有其他车辆未按规定年审。“我的车多。”对于自己的多次交通违法,陈某说那是因为他“经常把车借给朋友开”造成的。

此前已遭扣8分


这次再扣11分

由于陈某此次有逆行、不按规定悬挂号牌、未带驾驶证、未带行驶证4项交通违法,交警给予其罚款350元、扣11分的顶格处罚。又因陈某驾照早就扣了8分,加上这一次,他驾照上的分已被扣完。交警介绍,陈某得按规定到交警一分局学习、参加科目一理论考试并合格,才能重新激活驾照。

评析:

1.
首先,这篇新闻的题目很吸引人,也大致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2.
文章分为三个小标题,很有层次感,而且按照调查的时间顺序层层递进,富有逻辑感。

3.
导语抓住了新闻的亮点,很能吸引读者眼球。

4.
但是我认为这篇新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记者都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在写作,似乎有一种仇富心理。

5.
导语虽然吸引人,但是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容易使读者对新闻中的主人公形成招摇、高调等负面映像,也就是作者在主观地引导读者。



       09级新闻2班 张燕
谢鹏飞 该用户已被删除
46#
发表于 2011-1-7 23:14:0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杨建强 该用户已被删除
45#
发表于 2011-1-7 23:08:5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刘笑 该用户已被删除
44#
发表于 2010-12-22 22:25:5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罗雨霁 该用户已被删除
43#
发表于 2010-12-13 21:49:1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鑲栨窇濞 该用户已被删除
42#
发表于 2010-12-12 22:34: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1#
发表于 2010-12-12 16:28:12 | 只看该作者
                                 赵本山年轻旧照曝光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摘要:一组赵本山年轻时的照片在网上曝光,照片中赵本山的打扮完全可以用“潮人”来形容,完全迥异于那个歪戴鸭舌帽身着大棉袄的经典形象,令网友大呼“太给力了!”
     吹着蓬蓬头、戴着大墨镜、身穿格子衬衣,正在翩翩起舞,你见过这样的赵本山吗?昨日,一组赵本山年轻时的照片在网上曝光,照片中赵本山的打扮完全可以用“潮人”来形容,完全迥异于那个歪戴鸭舌帽身着大棉袄的经典形象,令网友大呼“太给力了!”
赵本山当年“无疑是一个偶像” 
   前日,某网友在博客上放出了一组赵本山年轻时的照片,据这位网友介绍这些都是20多年前的珍贵老照片了。其中最令人“惊艳”的一张照片上,赵本山正和一位女性牵着手翩翩起舞。照片上的赵本山留着费翔唱《冬天里的一把火》时的头型,头发蓬松而浓密,脸上架着眼下最流行的蛤蟆镜,上身穿着格子衬衫,扣子更是只扣到了肚脐以上,完全是一副时尚小青年的打扮,不少网友都惊呼“无疑是一个偶像”“太给力了”。据曝光照片的网友介绍,这张照片是赵本山早年在地头演出时拍下的,当时的条件还非常简陋。
  还有一张是赵本山和潘长江早年一起搭档表演《大观灯》的合照。照片右边的赵本山拿着大烟枪,抬着腿,笑得见牙不见眼。左边的潘长江则涂着花脸,张牙舞爪。照片中的两人十分年轻,再加上浓重的舞台妆,要经人提示才能认出两人来。不过此时的两人身上已经表现出强烈的喜剧效果了。
曾被称为“天下第一瞎”  
     赵本山成名之前在田间地头演出,当时已经把《包公断后》《瞎子观灯》等表演得很具水准,给当时铁岭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李忠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忠堂便让赵本山来主演他和崔凯共同创作的《摔三弦》,这是赵本山早年的成名作。当时《摔三弦》参加小戏调演,赵本山扮演的盲人张志一出场,台下就炸开了锅,惊叹于他对盲人算命先生栩栩如生的塑造,一时间人们知道铁岭出了个赵本山,称他为“天下第一瞎”。后来,赵本山与潘长江合作《大观灯》,在没有媒体报道的情况下,在沈阳连演200余场,而且场场爆满,轰动东北。
  再后来,赵本山遇到了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姜昆也是赵本山生命中的一个贵人。姜昆到铁岭演出时看了赵本山的戏后,就向中央电视台的导演袁德旺推荐了赵本山,于是赵本山的《一加一等于几》上了那年的国庆晚会,没两年又成功“打入”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成就了今天的小品王。
链接:  


http://ent.huanqiu.com/chuanshao/2010-12/1334177.html

点评:

标题:
1.在看到这个新闻标题的时候,仔细来想想我们阅读的初衷,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基于对赵本山感兴趣,如今中国“小品王”,名人效应自然会吸引很多受众,这应该是作者的考虑和想利用赵本山名气吸引受众来看的想法。但是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如果我不关心赵本山?如果我不认识赵本山?如果我根本对这些名人的生活八卦不关心,这条新闻会不会受大冷落?
2.这样的标题可能更加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发生了什么事情,虽然从字数上和表达上来说很简易明了,这是此标题的好处。但是仔细衡量它并没有给人带来意味深长感,把重心基本上放到了这个名人的身上,如果将赵本山换为现实生活中的某某普通百姓,一定不会引起关注。其实,我们可以将标题刻意扩大化,以此达到给人新鲜感和可读性的效果。
修改标题:
属于“小品王”的年轻潮流
赵本山年轻时的珍贵照片曝光

曾经潮衣潮裤,如今换做大棉袄
赵本山年轻时照片时尚潮流,迥然异于现今形象

正文:

1.        网站上的新闻经常存在摘要和导语相重复的问题,一般来说正规消息及深度消息的报道中是不存在摘要的,有摘要虽然给读者阅读提供了方便,但是却少显了新闻的专业性,这一点应该考虑衡量做好选择。
2.        正文中存在一些网络用语,如“给力”;这个形容词在年轻人看来,或是在很多懂的人看来使用地淋漓尽致,刚好勾勒出了众人在看完赵本山照片后的感觉;但若是并不知道这个网络用语的受众又将如何看待这个词呢?优秀的新闻报道时应当学会同此时的发展、生活常用语结合,但是也不能够多次出现网络上的“潮语”,这样会多少有失专业报道的水平。
3.        个人认为,特别喜欢第一段正文标题的写法。这个形容很恰到好处,突出体现了赵本山的星气,正文中的描述出了近日曝光的赵本山照片引起的众人哗然,用一些鲜明的形容词和形容方式写出了赵本山年轻时后的打扮,这种十分直观的方式是值得推崇的。因为这样可以将赵本山年轻时期的形象直入地展现在受众的面前。
4.        但可以明显地看到,在下一段正文里,作者的目的应该是在想带着大家一起来回顾当年赵本山成名时期的一些状况。不知怎么看,都会减少这段文字与主题的关联性,后来这段“历史”,应该是同赵本山年轻是照片引起的深思和回顾。作者应该换一个角度来写作,用这张照片延伸出来的故事,结合照片展现的东西来回顾当年赵本山演出的状况,这样会更深入地去挖掘这照片背后的故事。另外,我想提的是,这样的一条新闻的价值究竟大不大,我们就只是得知了赵本山年轻照片引起的轰动,但是有没有想过这背后的故事究竟希望我们去接受些什么?这篇报道留给人的遐思太少了,有的仅仅是“我知道了他要告诉我的事情”。
5.        整体上来看这篇报道的新闻挖掘方向应作相应调整。据我观察很多网友的评论,基本上很多人都用的是批评赵本山的语气来评论他们的读后感。10条评论,有人这样写“坦白的说,本事还是有的,运气那是贼好”; 有人一个“乱!”字,也不知道是形容这篇报道还是赵本山这个人;“农村二流子,行骗有方,黑道有染,买上买下,自身安全。”……这样的批判性语言基本占了大壁江山。暂且不评论网友们的评价是否正确,至少我们又看到很多关于看了这个报道后的感想,而更多的是对赵本山这个人的一味评价,作者并没有用鲜明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却给受众带来的仅仅是肤浅的他人评价,看来历史的描写方式还需进一步地考虑改进。
    整体来说,我认为这篇报道应先拟好构架,经过自己手中掌握的事实和把自己挖掘到的历史故事衡量好关系比重再进行调整。
读完正文后,我认为题目都应当换做
“年轻时的‘小品王’逐步到了今天”
或许那段年轻的历史才是新闻想重点表达的吧。
但是整个新闻的文字平易近人,不加过多加以修饰边幅,这是一个能吸引很多人明了懂得新闻的优点。
肖帅 该用户已被删除
40#
发表于 2010-12-12 14:52: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