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3791|回复: 5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真实案例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10-17 10:40: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10-17 10:45 编辑

【案例】新闻要素模糊与新闻真实性
                                              外交部:涉日游行可以理解但应理性爱国
                                               2010-10-17 02:55:54 来源: 新华网   
核心提示:16日,中国个别城市发生了涉日游行。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称,主张人民群众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不赞成非理性、违反法规的行为。

新华网10月17日报道  16日,中国个别城市发生了涉日游行,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回答了记者的有关提问。
有记者问:10月16日,中国个别城市发生了涉日游行,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日互为重要邻国。两国之间存在一些敏感、复杂的问题,我们主张通过对话,妥善加以解决,共同维护两国战略互惠关系。部分群众对前一阶段日方的某些错误言行表达义愤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主张,应当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对非理性、违反法规的行为是不赞成的。相信广大群众一定会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http://news.163.com/10/1017/02/6J5QO81R0001124J.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支持支持4 反对反对1
567#
发表于 2025-2-21 22:18: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海量出现北京女记者被奸杀AI新闻,15名女记者照片被盗用[color=var(--weui-FG-HALF)]
通过任意一家搜索引擎,检索“97年 北京 女记者 死”这串关键词,你都能搜出来海量的关于北京女记者被奸杀的“自媒体新闻”,同时平台也会自动给你推送。

这些稿件,“新闻事实”谁和谁都不一样,但风格都是暴力、擦边的“80年代地摊文学”风格,在稿件刻意标明“来源于真实案件”的情况下,其中至少33篇盗用了正在采访的不同女记者的照片作为“新闻图片”,严重侵犯了这些女记者的名誉权。


经过初步统计,有48篇文章、8条视频,特别注明“源于真实案件”。其中,33条“新闻”盗用了正在采访女记者的工作照,但只有13条标明“图片来自网络”,其余均未标明。
“转型Media人”经过初步梳理查重确认,这些露脸的或带有媒体LOGO的女记者采访工作照,共涉及至少15人,其中多数面容姣好。
上述文章或视频,为了吸引眼球,刻意在标题和内容里强调“虐死”“虐杀”“折磨致死”等词汇,其中一条视频,副标题为“两个男人把她衣服扒光!美女记者白皙肉体”。

多篇文章刻意详细描述了受害人被性侵的细节。如——
(女记者)身穿白色包臀裙职业套装,王伟将赵梅按倒在地,看着身材性感的赵梅,王伟一脸淫笑。
“既然钱不够,那就用别的来弥补,不然老子岂不是白干了!”
说罢,王伟一把扯掉赵梅的包臀裙,尽管赵梅不停地求饶,但最终还是遭到了王伟的侵犯。而一旁的王大勇见状后也精虫上脑,两人一起轮奸了赵梅。
“大哥,我求求你们放过我吧!”
更多的细节,“转型Media人”无法看到。因为这些文章多数是“付费文章”,看到“一定的程度”,不花钱就不能往下看了。
转型Media人”注意到,其中的大量文章,不但刻意强调“来源于真实案件”,为了让读者相信内容的真实性,甚至标注了新闻源——新京报和燕赵都市报。
经过检索,“转型Media人”发现,新京报和燕赵都市报当年确实报道过一起发生在1997年的北京女记者被杀案,但新闻稿中不存在女记者被性侵的事实。
两篇稿子体裁均为一般新闻消息稿,语言平实,自媒体文章中那些“80年代地摊文学”式的细节,完全不存在。新京报的稿子上,还署了公安局通讯员的名字。

除了刻意渲染低俗细节,这些文章作者还杜撰了大量容易让公众对女记者职业产生误解的“事实”,如女记者为了活命跪地求饶、把真实新闻事件中上午出门遇害的女记者编造为执意晚上出门采访导致遇害,“女记者深得领导喜欢,有人说莫雯雯跟领导搞到了一起”等。
这些编造的耸人听闻的内容,使得网友在文章下面,对女记者发表了不少负面评论。
“看了这个故事,这个妹子太笨了。天天都在说,安全第一,还记不住。”
“不可思议!这记者还不如一个最普通的小学女生。”
“转型Media人”梳理分析发现,上述内容明显有AI写作的痕迹,通过大模型,实现每篇文章的细节乃至结构都完全不一样的结果,规避自媒体平台查重,最大程度的薅取平台的流量羊毛。
大量账号的背后是MCN机构。从发文账号的页面上可以看到,这些MCN机构包括“天上一个豆”、“嘉贰叁文化”、“贝壳视频mcn”和“白云空车”等。
从法律上看,女记者的权益以及新京报、燕赵都市报两家报社的权益均受到侵犯。
从刑事角度看,公安部在“净网2024”专项行动中公布的打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三件案件都与MCN机构批量AI写作造谣有关。
山东枣庄公安机关侦破某传媒公司编造谣言引流案。枣庄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查明,该传媒公司为吸粉引流,购买大量已实名登记的自媒体账号,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编造谣言信息并批量发布,累计发布视频、图文300余万条。警方已抓获犯罪嫌疑人87名,查获违法违规账号近10万个。
广东广州公安机关侦破叶某某等人编造谣言引流案。广州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查明,叶某某等为赚取网络平台流量收益,招募兼职人员注册自媒体账号,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改写热门文章,批量发布虚假信息,累计发布引流图文信息50余万篇。警方已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
浙江温州公安机关侦破许某某等人编造谣言引流案。温州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查明,许某某等设立公司,招募网络写手组建洗稿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翻炒旧闻,导致大量不实信息在网上扩散传播,非法获利200余万元。警方已抓获犯罪嫌疑人17名。
AI写作,不应该最后堕落成LOW逼写作,和造谣传谣的发动机。




来源:转型media人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wO2f6PjJ01XWEl128pjWA
编辑:程正元


566#
发表于 2025-2-18 21:50: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大跃进时期的报纸













来源:尘封杂谈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G84gvuLhsf8SmWQMk_fFg
编辑:程正元
565#
发表于 2025-1-25 20:03: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百度你,可否靠谱一些?


    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信息,说是一个名叫梁建章专家,建议通过征收失业税,让一些人不再躺平。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奇葩,于是就上百度搜了一下。
    但百度上的答案居然截然相反,让人真伪难辨。
‌    我的第一次的问题是:梁建章建议向失业人员征收失业税‌是真的吗?


   百度AI助手的答案是:梁建章建议过征收失业税‌,这一说法是真的。  
    该建议曾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甚至两度冲上热搜‌。


    而同样的问题,我用百度综合搜索,Ai智能的答案是:梁建章从未建议向失业者征收失业税。


    但从答案的具体内容上看,其来源显然只是梁建章本人的辟谣声明,而更多的信息还是在批判梁建章“谬论”。
    幸亏我多搜了一遍,不然还真的被百度给骗了。之前我向朋友推荐百度AI时,朋友曾一脸不屑地望着我说:百度的话你也信?我还替百度不服气,现在我是真的服气了。
    看来这所谓的百度AI智能答案,只不过是网络碎片的堆积,并无半点“智能”含量。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如果我们有了真正的“人工智能”,那么,它总是口无遮拦地什么话都要说怎么办?
    所以,许多网上的传言真的都不是那么可信。只是,可悲的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网上删除的可能是真话,而放纵的却往往都是谣言。

来源:司马草堂
编辑:程正元


564#
发表于 2024-12-21 21:58: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晨雅

563#
发表于 2024-11-23 21:52: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央行姚前
编辑:刘诗扬


562#
发表于 2024-11-20 21:51: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电视台记者编造低俗新闻


编辑:刘诗扬

561#
发表于 2024-11-20 21:51: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电视台记者编造低俗新闻


编辑:刘诗扬

560#
发表于 2024-11-11 19:16: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于美国大选的新闻报道与事实的对比
编辑:徐思凡

559#
发表于 2024-11-5 16:54: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打击“选举之夜”虚假信息,美各大媒体做预案避免大选“假消息满天飞”
据美联社10月25日报道 随着新闻媒体为选举之夜做准备,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他们还在监视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


美联社报道截图
在11月5日一场激烈的竞选活动达到高潮之后,各家媒体已经制定了几项打击虚假信息的计划。美联社和其他媒体将采取特别措施来解释他们的工作。《纽约时报》派出记者在互联网上搜寻新阴谋的蛛丝马迹。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记者将寻找人工智能制造的恶作剧。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尝试了“预先铺垫”来让观众做好准备。
今年秋天,飓风“海伦”过后,虚假消息影响了政治辩论,这让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信息的传播速度有多快。
“我最担心的是错误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新闻机构对此缺乏控制,”美联社执行编辑兼高级副总裁朱莉·佩斯(Julie Pace)说。
佩斯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确保我们正在用尽可能快速和准确的基于事实的信息填补这一空间,努力确保在错误信息传播的同时,基于事实的报道也在传播。”
美联社在选举之夜的特殊作用包括将全国数百场选举的结果制成表格,并根据原始数据、民意调查和以往选举趋势预测赢家和输家。在整个竞选过程中,这家媒体一直在写报道,展示这是如何做到的,并将在选举之夜详细说明为什么它会在总统竞选中预测了各个州的胜负。
其他组织也做出了类似的承诺,包括向人们明确说明何时得出结论。“我在选举之夜的口号是彻底透明,”ABC新闻华盛顿分社社长里克·克莱因(Rick Klein)说。
各媒体发力甄别并揭露虚假信息
《纽约时报》将在其网站上重新启用一项在选举之夜报道中最令人焦虑的发明——“针形指示器”(Needle),它会在选举之夜不断变化,以衡量总统候选人获胜的可能性。助理总编辑马修·埃里克森(Matthew Ericson)说,这一次,它将伴随着更细致的材料来解释这些变化。
《纽约时报》还安排记者于选举之夜在互联网上搜索阴谋论,目的是尽快揭穿虚假报道。
在竞选期间,追踪虚假信息的努力一直在进行,比如一些组织报道了针对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蒂姆·沃尔兹的虚假虐待指控,情报官员怀疑这些指控来自俄罗斯。9月份的“海伦”飓风过后,虚假消息层出不穷,涉及天气控制和政府拒绝向共和党控制的地区提供资金。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有一个投票观察小组,将在选举日监测虚假信息,并指派了30名记者担任“县队长”,在预计选举特别激烈的地区进行监视。PBS将在选举之夜与PolitiFact事实核查团队合作。
在观察过程中,记者们必须权衡虚假信息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关注,是不是要揭穿它,或者提出它只会加剧其影响。这是美国笔会新闻与错误信息项目主管蒂姆·理查森(Tim Richardson)在培训记者如何处理虚假报道时最常见的担忧。
理查森说:“如果你只是在一个边缘平台上看到它,那就顺其自然吧。”“但如果这件事已经上升到很大一部分公众注意到的程度,并且正在引起关注,那么你就应该介入并揭穿它。”
信息“空窗期”隐藏大量假消息
在竞争激烈的选举中,不确定的时期是脆弱点。理查森说:“我担心会有坏人来填补这个空缺。”
2020年,新闻机构直到选举日之后的周六才宣布乔·拜登获胜。克莱因说,重要的是记者要让人们知道,在计票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延误并不一定意味着有邪恶的事情发生,只是需要时间去做正确的事情。
但4年前的那个时候,川普关于他被欺骗的未经证实的说法开始流行。他在选举之夜的凌晨发表演讲,指控选举存在欺诈,并声称他赢得了那些他没有赢得的州,这对直播他讲话的电视网络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类似的事情在今年发生,无论是在公开演讲中还是在采访中,电视台将必须权衡是否需要删减,还是立即准备好进行事实核查。
今年秋天,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一直在播出一个名为“保护你的选票”(protect Your Vote)的系列节目,聚焦已经在传播的虚假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在选举日前后变得更加频繁,其中包括将有大批非公民选民涌入的说法。同样,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的斯科特·佩利(Scott Pelley)和公共广播公司《新闻一小时》的劳拉·巴伦-洛佩兹(Laura Barron-Lopez)都做了大量报道,调查虚假的选举欺诈信息是如何在亚利桑那州传播的。
克莱因说:“对我们来说,它不会从选举日开始或结束。”
NPR负责新闻节目的副总裁埃里克·马拉波迪(Eric Marrapodi)说,NPR的一个虚假信息团队一直在从多个角度研究这个问题,比如人工智能的作用和其他国家的影响,并花了大量时间来驳斥将有大量非公民投票的言论。他说,尽管NPR从东部时间晚上7点到凌晨3点提供选举之夜的现场直播,但该广播网络通常在第二天早上会吸引更多听众。
马拉波迪说:“我们必须确保我们核实了所有的事情。”
媒体应对即将发生的事做好准备
新闻媒体感到了责任的沉重,特别是错误信息的蔓延已经拖垮了他们。
“人们不确定该相信什么,因为我们的信息生态系统在很多方面都被污染了,”前《华盛顿邮报》记者理查森说。
“这是我们作为新闻机构提供的最关键的服务之一,”NBC新闻负责政治事务的高级副总裁卡丽·布多夫·布朗(Carrie Budoff Brown)说,“把事情做好是当务之急。这是关注我们获取真实信息的人们最重要的夜晚之一。我们必须兑现这一承诺。我们不能动摇。”
选举之夜的报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那时起,获得正确的计票和分析是主要关注的问题。理查森希望新闻媒体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
他说:“我觉得我们有点儿像正在处于未知的领域,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希望记者们已经准备好了。我认为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来源:网易
编辑:李佳


558#
发表于 2024-10-24 21:53:25 | 只看该作者
“成都大规模拆迁”网络谣言 揭示AI技术滥用风险



近期,IP地址显示为四川的网民集中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各自获得的拆迁补偿情况:“拿到900多万”“给了17套房,还有三年房租”等。一夜之间,#成都大规模拆迁#话题火了。#成都拆迁# #成都拆迁地图上新#等相关话题接连登上各平台热搜榜单。




话题数据详情

10月17日,成都警方通报称,“四川启动2.15万亿拆迁项目”为利用AI软件生成的虚假信息,违法行为人闫某某等4人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已被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成都市公安局的警情通报揭示了AI技术滥用所引发的严重风险,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治理。

最直接的舆情风险当属虚假信息的迷惑性更高,制造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迅速

在此案中,违法者拼凑网传相关话题信息内容,运用AI技术生成“权威性”文本,而后借由社交媒体平台使得虚假拆迁补偿信息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这种现象在当下信息高效传播的环境中,可能会对真实情况造成严重误导,形成虚假信息的“真相”传播,给公众带来错误的认知反应。


其次,当公众频繁接触到虚假信息时,官方信息的受信任度会受到冲击

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社会保障等重大公共事务,虚假信息的泛滥将导致民众对官方信息的质疑,使社会的认知结构形成恐慌和误解。这种对公信力的侵蚀不仅影响政策的有效传播,还可能给政府公信力和社会稳定性带来严重挑战。


最后,舆情长尾效应可能波及市场经济秩序层面

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市场的非理性反应,导致价格异常波动,继而加重市场的供需失衡。这种不稳定因素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从而引发更大范围的市场干扰风险。


鉴于AI技术的滥用及其带来的舆情风险,社会各界必须加强对AI技术的道德和法律监管。除了建立起相应的法律规范和政策框架,以约束和引导AI技术的合理应用外,舆情应对处置层面还可尝试以下做法:

01
引导社交媒体平台加强信息审核与监管机制

社交媒体平台应积极建立信息审核机制,加强对内容的审查与监管。在信息发布过程中,平台应对材料真实性进行初步筛查,以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同时,利用AI技术进行内容监测和识别,及时发现并封堵不实信息。此外,平台应设立投诉机制,鼓励公众报告虚假信息,增强社会共同治理的能力。

02
倡导透明且及时的信息发布

政府与相关机构应积极采取透明、及时的信息发布原则,形成定期向公众通报真实信息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大事件中,及时的官方信息披露能够有效对抗谣言的传播,强化公众对官方信息的信任。除了自有发布渠道及传统主流媒体外,政府也可借由权威性的网络媒体平台和政务自媒体,增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便利性,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03
培养和提升公众的媒体素养

在面对信息传播的多元化背景下,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其能更加理智地分析和判断所接触的信息,减少虚假信息引发的社会混乱与恐慌。建议在社区街道等基层一线开展有关鉴别网络信息真伪的宣教,帮助公众理解和掌握辨识信息来源、验证网络流言的方法,建立对谣言的批判性思考。

作者:武汉人民在线主任舆情分析师 刘衍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nDSmX1xcNRIW9Fl1ncDfg
    编辑:李梦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