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薄云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老美文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识汪毅夫先生是今年11月3日,在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暨第五届两岸教师融合发展研讨会上。在会议上,与会者发言时,汪先生时不时微微颔首以示允可,来自学问大家的莫大鼓励,让发言者如沐春风;汪先生面带微笑,沉静平和,谦谦君子的儒雅气质,让我特别敬佩。

当天下午,汪先生以《用50年证明中华民族大义》为题做了学术报告,他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自1895年《马关条约》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这50年在宝岛台湾发生的许多壮阔山河的历史故事和与之关联的台湾著名的学者名人的钩沉往事,在汪先生精彩的讲述下,如一幕幕激荡人心的精彩画卷在聆听者的眼前次第展开。

彼时彼刻,作为全程与会的采访报道记者,我目不转睛聆听,恨不得把汪先生所有精彩的发言都能镌刻在脑海中,以形成最好的知识储备。汪先生在演讲过程中,略带闽南口音的普通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听觉记忆。他和蔼谦逊,但丝毫难掩他学识渊博和气场强大。我意识到,要想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赞同,是不需要大嗓门的,温柔细语,娓娓道来往往最能直击人心,获得更广泛的尊敬。

神奇的缘分所致,第二天,也就是11月4日晚上9时许,在我打开电视的那一刻,电视里传出的访谈声音,让我听觉记忆中的闸门瞬间开启——这不是汪先生熟悉的声音吗?当时央视正在播放历史纪录片《台湾光复史》,我打开时,正是汪先生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的访谈内容。

在此之后,我留意并经常阅读汪先生在《福建日报》“新福建”新闻客户端上开辟的专栏《汪毅夫看两岸》。汪先生的文章每篇文字在1000多字,文章虽不长,但“字字精心,句句雕琢”,很耐看。从我从事的新闻工作角度看,这样的字数从手机阅读的体验感来说,也是最棒的。因为根据手机用户的阅读体验,4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间也是最科学的,最让读者能接受的。从我的阅读体验来看,汪先生的每篇文章不论从标题、段落、内在逻辑,还是信息传播的内容,话题的设置、主题的提炼,都是倾注了心力的。

汪先生每篇文章的标题极其精炼,从11月3日至今的文章来看,短则五字,如《朱子与台湾》《小小一本书》《科举的周边》《科举与捐纳》,长则也不过10-12字,如《读沈葆桢的一封“台湾批”》《媒体人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

其中许多文章仅看标题就特别引人入胜,如《“学位”名单的故事》《谢东闵的“秘密工作”》等。在此恕我不“剧透”文章具体内容,而是吸引您去点开细读。

自与汪先生在南京首次见面至今已快三周,能在微信上经常阅读汪先生美文,增长知识,获得启迪,确实也是挺幸福的事情。汪先生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养深厚;长期从事促进两岸交流、台湾史研究等工作,在该领域卓越建树。我现在从事的工作,也是属于汪先生长期关注并指导的领域。我有幸认识汪先生这样的专家型领导,也更加坚定了我更加认真踏实,不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https://mp.weixin.qq.com/s/5HLOHPNygNWGMergUK1vVQ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