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播了15年还能火!这档节目凭啥成消费维权“顶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导 读
作为消费者,你是否也遇到过下面这些糟心事儿?
外出就餐吃出异物、健身卡没办多久商家跑路、被主播种草坑了……面对这些情况,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其实大可不必!
因为有这么一档节目,365天连轴转,专门帮消费者“怼”不良商家、讨公道。据说,很多消费者遇到的烦心事儿,经他们曝光问题就解决了。
它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经济之声主办的《天天315》栏目。



消费者送来的锦旗挂满办公室、获得过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称号、节目从广播火到了短视频平台。
一档消费者维权节目,办了15年一直很火,都做对了啥?

《天天315》到底有多火?
说《天天315》火,可不是信口胡咧咧,有数据佐证!
来看两组数据:
一是问题线索数据。
仅去年,《天天315》就累计收到2800多条问题线索,平均每天收到七八个消费者反映的问题。涉及售后服务、产品虚假宣传、产品质量和价格等方方面面。
比如,消费者毫不知情却已下单,“先用后付”不明不白;知名早教机构突然关店,消费者陷入退费难;消费者让网红代购新车,遭遇“车财两空”。
大量来自消费者的问题线索,既反映了受众对《天天315》的关注和认可,也从侧面印证了消费者对节目的信任。
二是节目数据。
去年,《天天315》播出了335期直播消费维权节目,除部分节假日外,几乎做到了日更,妥妥的“劳模”。
每天中午准时蹲守经济之声直播间听节目,已经成为很多“老广”的日修课,这样的听众覆盖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曾有忠实听众给《天天315》作诗一首,盛赞其日更不易,节目有血有肉、有干货,以及敢为消费者发声、维权的“侠气”。
光做广播节目不够,《天天315》还打造了视频节目。其推出的原创消费维权类系列短视频“我该怎么办”,从消费者日常维权难题这一小切口入手,在每期30秒至60秒的短视频里,由专业律师“直给”具体可操作的维权方法,全网观看量超12亿人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档消费维权广播节目,《天天315》或许听起来有点老套,也可能无法像有些节目那样火爆,但它一直矗立在那里,坚持“群众之事无小事”的节目理念,稳稳地扎根群众,实打实地为消费者维权发声,这是其立身之本、成事之基。


顶天立地”,为消费者撑起一把“伞”

《天天315》为消费者维权的故事还得从15年前说起。
2010年,网购刚兴起,“‘三无’产品”“虚假宣传”的坑一踩一个准。消费者维权时要么投诉无门,要么被商家“踢皮球”,导致“柴米油盐” 的消费安全感严重不足。
这一年,《天天315》创办,节目宗旨就是帮大家把“消费安心权”稳稳攥在手里,做老百姓的“贴心人”。这一播就是15年,没断更。
对一档节目而言,栏目宗旨决定了其能走多远。创办初期,《天天315》确立了“顶天立地”的宗旨。这词听起来大,但用在民生节目再恰当不过。
“顶天”,就是节目要追求高端和权威性;“立地”就是节目要接地气、为老百姓服务,有热度、有温度。这是《天天315》对“顶天立地”内涵的阐释。
具体来看:
所谓“顶天”就是以顶格的标准、央媒的高要求来做报道,坚守真实性原则、专业性操守。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线索、选题的真实性。
《天天315》通过邮箱、央视频账号开设H5爆料入口,来接收消费者反映的问题。拿到线索后联系爆料人并多方查找资料,反复求证确保线索的真实性,以“百姓关注,普遍存在”为选题标准,每期节目关注一个消费者投诉问题,尤其是与老百姓切实利益相关的选题。随后,记者根据问题线索展开调查,并在每天的节目中追踪报道。
二是,采访、报道的专业性。
栏目组要求主创人员具有相当广的知识面,采访时力求全面、扎实,避免采制过程中或难以深入核心,或不能抓住要害,或底气不足;写稿时注重细节、增加悬念感,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系列化”,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当然,作为主打消费维权的监督类节目,《天天315》也会遇到涉事商家十分“较真”甚至“撒泼”的情况,从而导致记者采证困难;涉事商家辱骂恐吓采编人员、发来律师函威胁栏目组的情况也不少见。
面对这些困难,节目团队以“专业与真诚”为“必杀器”,理性化解消费纠纷,帮企业找问题,让商家和消费者“握手言和”。
所谓立地,就是节目立志做群众的贴心人。《天天315》的选题就一个核心标准:老百姓关心啥,它就聊啥,聚焦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最基础、最常见的消费场景,从吃饭穿衣住房子,到理财花钱搞文化,消费的犄角旮旯全覆盖。
2023年,《天天315》播了300多期,全是让消费者头疼的糟心事:房子裂了开发商甩锅、签了合同商家反悔、售后服务踢起皮球……这些藏在生活里的“暗礁”,被它扒得明明白白。
《天天315》不止步于消费维权层面,还把“315”的概念拓展到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既有对商业领域的监督,也有对消费热点的透视。电商直播火了,就扒“主播吹得震天响,货到手翻车”的套路;婚恋网站、互联网家装成新趋势,就曝光里面的消费陷阱。
消费维权节目是连接群众诉求与社会治理的桥梁,《天天315》既为消费者打开了发声通道,让他们衣食住行里的糟心事有处诉说,让个体诉求被看见、被回应,实实在在为消费者解决问题。同时也为公众推开了认知之窗,用真实案例拆解、普及维权知识,让消费者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我保护能力,撑起一把权益保护的“伞”。


从“听”到“看”,叩开常办常新之门

在时代的挑战中活下去、常办常新,是每一档老牌节目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渠道式微,传统媒体面临受众流失、影响力下滑等方面困境。作为一档办了15年的广播节目,《天天315》无法置身事外。
《天天315》主创人员坦言,短视频兴起、自媒体崛起、产品测评博主出现,不仅分流了受众和市场份额,也从传播方式上给节目带来不小冲击。
怎么办?还要不要办下去?这样的问题也曾萦绕在《天天315》主创团队人员的脑海。这种犹豫和彷徨虽偶尔冒头,但未曾浇灭他们持续办好节目的信心和热情。
诚如其主创团队人员所言,为消费者发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国家赋予媒体的职责,对央媒旗下的栏目来说更是如此。
“消费者源源不断提供的新闻线索,这既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一种期待。每当消费者反映的线索被节目报道、问题得以解决,我们就会有成就感,这也是对我们持续办好节目的一种鞭策。”
坚守是一种态度,却无法解决办节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天天315》积极拥抱融媒时代、不断融合创新,实现了从“听”到“看”的突破,推出高质量、高流量的新媒体产品,叩开新时代节目常办常新之门。
搞了原创消费维权类系列短视频“我该怎么办”,通过30—60秒时长的视频,科普防癌床垫、玉石、医美等消费的避坑指南、维权妙招,妥妥的爆款“维权教科书”。


从广播节目衍生出融媒体项目,推出《我是把关人》专题视频节目,记者走进网购平台跟着质检员、监管员拍“品控现场”,客观真实呈现把关场景,消费者买的东西咋保证质量?看完立马懂。节目在经济之声、云听客户端和央视频、央视财经客户端发布,受到广泛好评。


此外,《天天315》还玩起了直播,在央视频开账号搞“消费帮帮团”直播。周末的长直播也接地气,《咋看破“全网最低价”套路?》《明星直播带货要凉了?》等话题,全是大家想聊的,传统广播内容视频同步呈现,照样火。账号还成了央视频最火的维权渠道之一。
《天天315》还特会“踩节奏”。例如,2023年“消费提振年”,立马上线《消费年代秀》,从我们这一代的“着装时尚、最美旅行、出行神器、难忘美食、温暖家居、理财攻略”等方面入手,讲大家的消费回忆,又暖又有梗,直接破圈。


从只听声音到音视频兼备,从传统广播到全媒体传播,通过兼收并蓄、融合转型,播了15年的总台经济之声《天天315》并不是“老节目”,而是成功实现了融媒蝶变,正在展现出拥抱时代变化、擦亮品牌IP,提升传播力、影响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杨泓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