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周好稿 | 如何让软稿“支楞起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周,推荐优秀稿件的老师选出了一篇现象类选题的报道,《人物》记者研究起了北京今年潮湿的天气,而就在这篇报道发出后不久,北京迎来了74年来最长时间的连续降雨,雨下了三天才停,连北京本地人都说从来没见过这种天气
现象类的报道,容易,因此也缺乏锐度,这也是导致这类报道不太惹人关注的原因。但现象类的报道其实离读者很近,尤其是像气候这类的新闻,每个人都会关注。如何让可能会疲软的报道支棱起来,是记者编辑的工作。
解惑,也是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
丨标题:北京,潮湿
作者:冯雨昕
来源:人物
时间:2025-09-27
对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如近年北方多雨、江南极端高温,传统媒体普遍表现麻木,也许是因为没有大事件发生,不够尖锐新奇,操作起来也困难。然而,要把没有完全成型的社会感知和集体意识集中地表达出来,很考验判断力、知识的广度和写作能力,从十分零碎的材料中提取解释框架,还要求非常的耐心。这种报道给人感觉是莫名痒了很久,终于有人挠到点子上,极度舒适。(资资深媒体人、作家夏佑至)
丨标题:14岁少女未寄出的信
作者:黄依琳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5-09-29
在众多针对郑州柯贞素质拓展营的报道中,这篇报道是细节描写最优的一篇,核心在于它用冷静、克制的笔触,通过具体的人物、场景和对话,构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规训牢笼"
在新闻写作中,没有停留在体罚这类抽象词汇上,而是通过倒立后摔在地上等具体场景,让事件变得可感可知。同时,举报换烟抽逃跑罚钱等规则细节,也深刻揭示了深层次的畸形生态和问题。
稿件还多处运用对比,引起反思。比如,教官在家长群里夸赞孩子变瘦变漂亮,与医院报告中两个月瘦20公斤的病情形成反差;营地宣称的国学教育、心理咨询,与学员口中一点改变也没有,只有无尽的恨形成反差。
报道以王琳为核心,通过她的信、她的遭遇,让读者看到一个鲜活生命在高压下的痛苦与挣扎。她那句悲观但是又爱世界的自我描述,与最终的悲剧结局形成强烈张力,让事件超越了个案,引发人们对问题少年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困境的深层反思。
总的来说,这篇报道不仅是在记录一个事件,更是在解剖一种以爱为名的伤害,用细节的力量推动了公众对这类机构甚至社会对孩子单一评价模式的审视和批判。(首页新闻副总编辑余衍飞)
丨标题:成为一个人:案件回炉重造,罪名失而复得
作者:翟星理 王睿歆(实习生)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5-09-30
一场刑事诉讼,程序几经回转。罪名失而复得,离奇回到原点。(资深媒体人余瀛波)


来源:磨稿子
编辑:梅镕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