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江日报朱建华为啥办了个“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不时有同行问我:“你为什么搞了这样一个传媒业务的公众号,而且还坚持了十多年?”
很多事情,一开始谁能想到呢?
公众号兴起之前,微博热搜还没有成为舆论风向标。那时,传统媒体的很多内容要实现互联网传播,有赖于门户网站的弹窗。
因一位熟悉的朋友,当时负责推广公众号业务,动员我注册公众号。我在注册“长江日报”公众号的同时,还注册了一批个人号,“长江”是其中一个。
早年,媒体公众号注册早的一天能发三推,多数只能一天发一推,一推最多可以发8条内容。“长江日报”是湖北媒体注册比较早的公众号之一。
十多年前,媒体普遍还没有建立自己移动端的主阵地。我对公众号最初的认识是,媒体可以像门户网站那样,弹窗推送自己的内容了。
谁能想到,公众号今天会成为媒体与受众建立互联网连接的重要渠道之一。
考虑到我工作的单位叫“长江日报”,武汉是长江边的大城市,长江又是世界知名的大河,长江日报的门户网站是长江网,是全国重点新闻网站,那“长江”公众号是不是可以分享与长江文化相关的内容呢?
《长江污染600公里含300种毒物》是“长江”公众号发布的第一条内容,时间是2014年3月29日。
查了下后台记录,再次更新是半年后了,分享的是《长江:泥沙俱下中挟裹着的欲望》,还是与长江有关。
2014年11月28日的分享——《如果你朋友是记者请体谅TA ,因为早出晚归担惊受怕》,才算与传媒有点关系。此后的更新就比较常态化了。
为什么不再关注长江,而转向传媒呢?
一方面,我确实对长江缺乏了解,内容更新跟不上;另一方面,当时强调新媒体比较多,传统媒体和媒体人都面临转型问题。我作为其中一员,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路在何方呢?就这样,“长江”公众号开始转向传媒领域,集中分享传媒资讯、交流传媒业务。
最初,我经常在朋友圈转发分享公众号内容,有时也会推荐给同事、同行。
我也做过一段时间“长江日报”公众号等新媒体运营工作,越发觉得互联网时代,学习新闻业务、提升本领技能是很重要的。
每天看看同行的探索实践,对自己有帮助。
虽然后来工作岗位几经变化,但对“长江”公众号的更新,还是坚持了下来,至今已十年有余,累计发布了3300多条推文。
后来有人投诉,“长江”这样一个名字,怎么能用于个人公众号命名呢?微信平台让我必须改名,才不得不改为现在的“长江朱建华”。
有些同行说,“长江朱建华”是知名传媒大号,其实粉丝数不算多,目前也就7.2万,与头部大号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据观察,粉丝以媒体从业者为主,也有一些高校师生和相关从业者。
我觉得,3300多条推文,也是观察和了解中国媒体转型和融合发展一个微不足道的窗口。当然,也是另一个层面的记录。
有不少人问,公众号是一个团队在运营吗?其实一直都是一个人。内容比较简单粗暴,从不用编辑工具搞页面优化。
一个人,既是小编也是校对还是主编,有时候会忙中出错。
面对粉丝第一时间纠错,有时改了前面忘了后面。改一次就没法改了,一般性的差错就算了,严重的差错,只好先删掉。
虽然十多年发布了3300多条推文,但属于个人原创的不到10%,也就300篇多一点。这具体是指申请了原创,不包括是原创,但没有申请原创的。
经常看朋友圈,或者看报、看新闻时,发现好的内容,尤其是符合公众号定位的内容,我就及时转发分享一下,花费时间不多。
多数情况下,我就是个“搬运工”。这种搬运,不是简单复制粘贴,涉及内容选择、删减和补充、标题提炼等。
这些“二次加工”,让有些内容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有的推文还被其他公众号转发。
近期,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在其“码字工匠老詹”公众号就转发了《8年抗战何以改为14年,这件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讲清楚了!》,“传媒茶话会”公众号、“编采圈”公众号等也转发了。
身处传媒变革的时代,偶有感言,也会发在公众号上与同行交流。
公众号规则现在似乎有变,除群发之外(每天只能群发一次),还能发表(显示在公众号推文列表上,但不直接群发给粉丝),变相实现一天可多发。
有些发表模式的推文,比群发阅读量还高。
公众号引入点赞等互动功能后,我的一个感受是,优质内容,受用户欢迎的内容(比如,短时间内转发、点赞、互动较多)会被更多人看到,甚至平台会推荐。
公众号虽小,但把一个公众号运营好并不简单。
面对传播变局,主力军挺进主战场,我这也算是一种个体的实践吧。
这种实践,我觉得好处多多:
一是提升动手能力,互联网传播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下场,不动手不行,不实践不行;
二是保持学习热情;
三是锻炼新闻敏感;
四是在尝试中不断验证,比如选题好不好、标题好不好、阅读量为何高,为何低;
五是锤炼严谨细致的作风,分享的内容导向正确、事实准确是前提,时不时被网友纠错,对个人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醒。
……
当然,还不止这些。
一直以来,通过公众号分享了很多优秀媒体人的故事,分享了很多媒体好的做法,其实我想说的是:
困难谁没有呢,压力谁没有呢?但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和机遇面前,别人就能做成、做好呢?很多事,事在人为。
新书《跟名记者学写作》上市后,得到很多领导和同行的鼓励,一并致谢。
做一个善于学习的媒体人,学习永远在路上。


来源:编采圈(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