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采访嫦娥一号,我们悍然破译了那个电话丨欧亚忏悔录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这是我们职业生涯中终身难忘,也是极为艰难的一次采访。如果不是在资料室查到这篇旧文,我也不敢回想并写下这段文字:采访嫦娥一号升空的日子,在距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几公里的沙坝镇上的封家湾,我们曾租住在10元钱一个的房间,我和几位同事称为的“田园别墅”。那是一个川西常见的繁华集镇。就是在这里,我们“破译”了森严壁垒的卫星基地招待所专家房间的电话号码,从而采访到中国最顶级的科学家,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孙家栋。还必须补充一个情况,当年我们采访时,有篇报道《从西昌到发射基地六十公里大扫描》,全面介绍了由城区,到乡间基地的沿途景物,那时就有读者担心说,是否会“泄密”?用事实告诉大家:不会!嫦娥一号发射之前,为了宣传我们的航天事业,更便于全国各地游客见证嫦娥一号升空,就有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在距离发射场仅两三公里处,专门搭设了看台,称为“奔月楼”。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早已经达到一个高度,公开对国人开放,供游客参观、访问,这是我们国家的自信!
点击百度词条,公开资料有非常完整、详尽的介绍。
实际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门外,就是当地百姓的村庄。
夕阳西下时分,你可以看到,牧归的牛群悠然自得从山坡下来,经过刻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门,来去自由。
这都是事实,有诗为证


(二)嫦娥一号的发射日期是2007年的10月24日,我们是10月16日从武汉经成都转机飞往西昌的。我们4人,张泉、陈世昌、佟建国和我,都是第一次到西昌。从机场到西昌城区搭乘出租车途中,窗台上有张名片,大约是介绍说,西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这给了我们灵感和启发,到了宾馆,未及晚餐,打开电脑,当晚就发回了这样一篇特写:《西昌: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由此拉开了我们报道嫦娥一号发射的序幕。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是当时中国的头等大事,也为全国民众所关心,几乎没有新闻单位不派员现场采访。也毋庸讳言,每个记者都有个梦想,尽量抓取到独家报道,不负各自报社读者的期待。那么如何采访核心专家,是每个报道团体必须面对的现实,因为你不能总是炒剩饭,看电视直播,整理资料,把别人的成果重新编辑以后拿来为自己所用。这种情况,可能各家都偶有为之,但绝非长计。


(三)实际上,我们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到西昌卫星发射场的湖北籍政委尹绍平。卫星发射主要有三大中心:发射场、火箭系统、卫星系统。尹绍平就是主管发射场。作为老乡,尹政委请我们吃了饭,但绝不提有关发射的事。为此,10月22日,我们写下了这样一篇报道《一份守约,一份信任——牦牛山上的雪》,记录了我们之间的交往过程并感想。原文如下:
牦牛山的雪
见到尹绍平已是黄昏后,他在进入基地的高速路口等我们。一见面,他就不停说:"很抱歉,一直在开会,早就应该来看看老乡的。"
尹绍平脸上轮廓分明,显得刚毅而又沉着。交谈中,我们分明感觉,他更像是一名儒将。
尹绍平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场负责人,"嫦娥一号"卫星整个发射场区的行动和点火操作,都将由他来负责组织实施。
但我们已有君子之约:只叙乡情不采访。
已是厅级干部的尹绍平出生于湖北云梦,曾在下辛店镇中学就读,在西昌走上工作岗位,从此投身航天事业。在发射中心的20多年里,凭着智慧、坚毅和果断,尹绍平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成长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一线的负责人。
谈起人生,尹绍平说,其实当年他对文字工作更偏好。他的同事告诉我们,还在云梦读中学期间,尹绍平就有文字在报纸、电台上发表。
和尹绍平交谈,常常令人感到哲理的深度。
谈到成长经历,他说: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但我们为什么不走直线?因为人生没有捷径,做什么都得付出努力,哗众取宠、投机取巧,或许能得逞一时,但你永远攀不上人生的高峰。这也像"嫦娥一号"不走捷径直线飞月球一样。因此,做人首先必须诚恳扎实,兢兢业业。
尹绍平常年工作在发射场,海拔高度在1800米;基地后侧的牦牛山,海拔高度在2800米左右。就在我们来到发射场的第四天,高高的山岭落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由于群山阻挡,在基地发射场区内,只有从靠近山间谷口的科技协作楼前两座或更上一层楼,才能远眺雪山秀色。
这当中似乎蕴涵着哲理的味道。如果没有付出,没有努力,没有正确的角度,同时又没有高度,你就看不到山顶那壮美的雪。
按理,通过尹政委,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大便利,但种种原因,我们还是放弃了,没有滥用、挥霍相互之间的情谊。
“承诺千金重,即或为新闻‘事业’也不可打诳语。”
我们决定另辟蹊径。


(四)
采访到核心层科学家,是每个报社面临的困难。
这天发生了个”意外“,嫦娥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是欧阳自远院士,忽然出现在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大门外,在场的每个记者都看到了,但他只是匆匆而过,没有给大家留下采访答问的时间。
这时,我们则有了更大的“野心”:采访总指挥孙家栋!
我们得到一个名单,孙家栋等科学家在西昌发射中心内部招待所的房间安排。但是,这有个问题,科学家们住的招待所,警备森严,与外界完全是物理隔绝,无关人员概莫能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与我们多次到过酒泉卫星基地,有很大的不同。酒泉基地建在大漠之中,有上万航天工作者和他们的家属生活、学习、工作在这里,航天城内有学校、剧院、宾馆、商店、饭馆,甚至也有普通民工,只是在航天城的一角,是作为发射场的禁区。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则不同,大部分工作人员和所有的家属,均居住在西昌城区,发射场在60公里外的山凹里,完全与外界隔绝,孙家栋他们就是住在这样的“堡垒”之中。我们能不能,又怎样“穿越”这个“堡垒”?



(五)在科学家房间安排的那份名单中,我们看到湖北老乡的名字:岑拯。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我们突发奇想:能不能打通岑拯房间的电话?
我们通过西昌前面的几位规律号,加上他的招待所房间号,尝试着拨打。
那时的座机电话,号码都是有规律的,就像我们单位,前面几位号均为“8856”,那么,8856或885,加上内部房间号,是否就能打通呢。
但轮番几次,没有成功。
尝试失败后,我们仍未“甘心”。
突然又想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虽然在西昌城区,并以此命名,但真正的发射场,是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泽远镇。
通过当地114,我们得到冕宁县泽远镇前面几位规律号。
再试,经过几次不同组合,我们居然打通了,接听电话的那端,正是岑拯!
岑拯,1964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丁司垱镇,1982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系,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在“奔月”工程中担任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被称为“航天少帅”。
即将托举嫦娥一号升空的运载火箭系统,就是由他设计并担任这个系统的总指挥。


版中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陈世昌、佟建国、张欧亚、张泉。在我们身后,就是即将出征的嫦娥一号火箭发射塔↑↑↑
(六)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越是半斤八两者,越是故作高深,而真正的顶级大伽,更能平易近人。
岑拯就是这样容易接近的“大伽”。
开始,我们电话交流非常的舒适与畅通。
后来我们提出想当面采访时,岑拯稍事考虑,同意了我们的要求,他安排军车,把我们接进了招待所。
以后,我们又两次进入,先后采访了岑拯的老师贺祖明、嫦娥一号副总指挥、武汉籍专家龙乐豪。
很幸运,我们同时还实现了最高愿望:当面采访了中国探月工程并嫦娥一号总指挥孙家栋。
能够采访到顶级科学家,楚天都市报当时震动“朝野”,那时为了保护消息源,我们的报道延迟上网,包括南方有些媒体,为了观察我们的动向,请武汉朋友,把每天的楚天都市报关于嫦娥一号的报道版面,拍照后传给他们以作参考。


(七)
嫦娥一号发射升空,至今过去了整整十八年。
今天,阅读我们当初在“十元别墅店”曾经写下的文字,仍有无限的感慨:
月亮升起来了,静静地俯视着沙河。
推开后窗,田畦上透着原野的芳香,伴有鸡犬之声相闻。
竹林和桉树环绕着这个院落,但在昨晚,这里已不再宁静了。
沙坝镇正街仅有的两家客栈被我们的同行全部包租了,许多人还得两人合铺。山东、上海的同行们于是循迹找到了我们所在的“招商客栈”:大家担心天明后会封路,被物理隔离在西昌城。
明天此刻,嫦娥就将奔赴千年的约会,而我们和那些相识或不相识的同行,也将踏上新的征程。
……
但无论记者们如何奔忙,当地百姓仍旧踏着平日的节奏——秋收后的田野依然宁静,抽支烟就可以走到头的乡镇集市依然繁忙,牧童依然踏着夕阳晚归,村头依然是炊烟袅袅。
明月从东山升起,行走在青山黛影与薄纱云层间,而此刻,“嫦娥一号"也该起程了吧?
如果那时的天际也是透明如斯,我们应该能够清晰地看到一轮皓月正守候在深邃的星空,期待着这创世纪时就许下的神秘之约。
不过,这一次,那不再是为了私谊的情感,而是为了一个民族的千年夙愿……
(全文完)
/张欧亚
编辑/胡文江




来源:欧亚地理札志(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