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新闻理想?我的新闻理想是什么?我还有新闻理想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翠翠[url=]长江朱建华 [/url]
20250914
911日,网友“翠翠”在公号后台留言说:“刚刚一口气看完《跟名记者学写作》,一些思考和追问还在心里激荡。这些感慨,在现实中,似乎也无处倾诉,无人倾诉。新闻人,是有精神传承的,新闻人也是有理想追求的。试问,谁不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而选择了这个职业呢!”
交流后还得知,“翠翠”还写了读后心得。一本书能让一名媒体人一口气读完,也让我觉得《跟名记者学写作》还是有点价值的。
经过进一步交流得知,“翠翠”名叫孙翠翠,是吉林日报记者。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人家都取得了那么多成果,还那么爱学习,这是很难得的——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余篇作品获吉林新闻奖,其中11篇为吉林新闻奖一等奖;多篇报道及内参获得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批示;2部长篇纪实文学分别获得长白山文艺奖、公木文学奖(吉林文学奖)。
以下为她读《跟名记者学写作》的感言,原题为《对新闻理想的追问和新闻业务的反思》:
这是2025年的911日,刚刚读完《跟名记者学写作》一书,日渐消退的职业激情,似乎再一次被点燃。
其实,我说的“职业激情”背后,是新闻理想。只是“理想”与“追求”这类词汇,我已多年羞于与人谈起。怕招致嘲笑,也怕显得矫情。毕竟,传统媒体的现实困境,谁感受不到呢?
我有一个工作习惯,写稿之前需先读书静心。所以,电脑桌上总是堆着《中国新闻奖作品选》《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好新闻的味道》等等。这些是我的工具书,也是我快速进入思考和写作状态的通道。
下单《跟名记者学写作》时,并没有过多期待,只是想着增加一本工具书而已。翻开《跟名记者学写作》时,很是意外。它除了“工具”价值,更促使我重温了那份炽热的新闻理想。穆青、魏巍等14位名记者的小传,让“新闻精神”四个字一直在我的思想里激荡。
跳出名记者的故事,我试着追问:当下,我们还有新闻理想吗?
当然有,毋庸置疑!
这一点,看看“九三阅兵”各大媒体的报道便可窥之一二。
从业二十年,我始终认为记者这份职业是与理想伴生的。我遇到的同行,大多怀揣理想入行。若仅为谋生,新闻行业的工作强度与待遇,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说,一个人的职业,是他的第二次生命,那么我们都曾为新闻理想而“生”。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主流媒体的式微,不仅外界看衰新闻事业,连从业者自身,有时也与初心渐行渐远。
读完14位新闻前辈的小传,我一次次追问自己:什么是新闻理想?我的新闻理想是什么?我还有新闻理想吗?
内心的答案似乎是坚定的。但回顾来路,曾有的迷茫与动摇,让我不得不再次追问:你的新闻理想纯粹吗?坚定吗?若足够纯粹坚定,会因眼前困境就迷茫动摇吗?一个真正的理想,不应该百折不挠、经得起淬炼吗?如今技术变革改变了新闻的传播形式,但新闻对真相的追求变了吗?内核变了吗?若对新闻事业的理想足够坚定,自会产生不竭的动力,去阅读、思考、采访、写作,去寻找新时代和读者之间的连接,去不断调整自己,以更好的方式与读者“见面”。
我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这次自我追问的答案。但一种笃定感已在我的心中沉淀。
有对理想的追问,自然会伴随对业务的反思。对于一名老记者,对标并非难事。诸如“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离群众越近离真理越近”“用通俗的语言,讲高深的道理”“站在时代的高峰上”等等,一一对标,便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出好内容。没有好内容,换什么平台和渠道都意义寥寥。
新闻精神是有传承的,也是需要传承的。我们不能没有流量,但也不能唯流量论。细细品咂“不忘初心”四个字,或许会有感动涌上心头吧。虽然,在新闻领域,我早就不再年轻,但今天,此刻,我仍愿意做一支被点燃的炮仗,为自己的所爱,再燃烧一次。
20259月,《跟名记者学写作:经典新闻作品背后的故事》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代表性的20余篇作品,包括《谁是最可爱的人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等进行赏析学习。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梅镕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