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徐林生[url=]王小杨评论笔记 [/url] 2025年09月12日 红网青椒训练营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徐林生 标题,犹如文章“门面”,重要性不言而喻。众声喧哗时代,时评的标题往往是受众(用户)筛选内容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文章“打开率”。如果一篇时评标题“拖后腿”,正文论述再精彩,传播效果也难免要打折扣。 所谓表达效率,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把复杂的事情用简单和清晰的文字,以让人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尽量让人以最短时间最快理解你的观点。 时评标题表达没有效率,总是“拖后腿”,主要表现在三个字:“冗、绕、散”。“冗”,指标题冗长,动辄20个字以上,有的还用三个标点分成三句话,堆砌过多细节及背景信息,读来颇为吃力;“散”,指标题观点不突出,或泛泛而谈,或信息过载、或用语抽象,让人难以快速抓住重点;“绕”,指标题未能直击核心论点,或表述绕圈子,或修饰过度,需反复揣摩才能理解表达意图。 换句话说,评论标题往往只有一行,不仅仅完整表达一个观点,还要十分突出核心关键词,抓住受众的眼球。同时也要保持“合适的长度”:太短则无法把文章的兴奋点包容进来,像《论自由》之类标题提不起读者的兴趣。太长则会让人不知所云。 举个例子,红辣椒评论有一篇评论,标题为《医院规定编外人员到龄不续聘,莫让“年龄歧视”寒了劳动者的心》(29字),后来编辑改为《不续聘编外人员,医院规定寒人心》(15字),字数上缩短了一半,而表达的意思不变,却更精练有力了。 事实上,与其他类型文章的标题一样,评论标题的表达效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众理解的效率,二是信息传播的确定性,三是信息内容的概括性。在这三方面上的基础上,做到不冗、不绕、不散,评论标题方能有些效率,容易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 回到红网青椒训练营上,在第四期同学上交的初稿中,不少标题存在“冗、绕、散”问题。比如,某同学评论“老人散步故意肘击训练学生”话题时,初拟标题为《老人肘击跑步学生?是什么给了大爷随意出手的底气?》稿件思路清晰,写得不错,但标题冗长,除去标点有22个字。后经老师指导,将标题改为《老人肘击训练学生,大爷戾气何来?》,表达简洁而精炼。 又如,某同学评论“某女子学院新开本科专业‘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受关注”话题时,初拟标题是《“带娃专家”在培养,社会认知也得跟上”》。文章完成较好,但标题显得“绕”,表达什么以及有啥问题,一时不好理解,甚至有些读不太通。后经老师指导,将标题改为《开设“带娃”专业,并非浪费人才》,表达准确且精当很多了。 再如,某同学就“某县小学教师富余不再续聘非编老师”话题撰写评论,初拟标题是《XX县的“不续聘”,“懒政”成本谁来买单?》。文章思路清晰、逻辑自洽。但标题太“散”,“不续聘”“懒政”“成本”等词语让人容易找不着“北”。后经老师指导,将标题改为《小学教师富余,一刀切“不续聘”并非最优解》,表达清晰而聚焦。 上述稿件经修改后,均被红网刊发。其中,《小学教师富余,一刀切‘不续聘’并非最优解”》还登上今日头条热搜榜,阅读量接近100万。假如原稿标题不修改,即使文章被刊发,也不可能获得如此传播效果。 如何避免时评标题的表达效率低,而不“拖后腿”?对写作者而言,急不得也拖不得。除平时应注重提升语言归纳能力外,还需对选题作深入研究分析,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准确抓住问题核心,然后用“短、精、准”标尺衡量,提炼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标题。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梅镕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