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24852|回复: 4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事实核查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马亮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1:22: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426#
发表于 2025-9-23 23:13: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DW事实核查:如何识破假账号、机器人和喷子?

刷到可疑的Instagram或X内容,不确定是真是假?别慌!先来看看发帖者是谁。以下几个小妙招,帮你快速判断发消息的是假账号、机器人,还是网络喷子!
假账号、机器人和网络喷子会搅浑舆论场,严重干扰公众正常的讨论。
(德国之声中文网)2014年,《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离大谱:普京账号的第一条推文竟是祝贺奥巴马?》的报道;四年后,《商业内幕》刊文,称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推特上只关注了19个人,其中一位竟然已经去世五年。然而,事实证明,这两家媒体都被一个冒充普京的英文推特(X前身)账号给骗了!而且,他们并不是唯一上当的知名媒体。
这个假账号创建于2012年11月,靠着一本正经地扮演普京,一路吸粉到将近一百万。直到2018年11月,当时的推特才出手封号。更让人迷惑的是,这个假账号和普京官方认证的英文账号的粉丝数量不相上下。
这个后来被封掉的假账号主要转发克里姆林宫的官方声明,而不是散播虚假消息,因此它才能潜伏这么久而不被发现。
如今,这类假账号越来越多地被当作信息战的武器来使用。幸运的是,现在大多数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威胁。
什么算是假账号?
X平台在今年4月版的“虚假行为政策”中指出,禁止创建、运营或大规模注册任何非真实、非透明、带有欺骗性的账号。这包括:一、在未遵守X开发者政策的情况下使用自动化程序或脚本运营账号;二、使用虚构身份从事干扰性或欺骗性活动,典型表现包括:使用库存照片、盗用或AI生成的头像、复制或盗用他人的个人简介、提供误导性的个人信息,意图欺骗他人;三、假冒真实个人或机构。
Facebook 和Instagram隶属的Meta则明确表示,禁止用户树立虚假形象,使用虚假账户,虚抬内容热度,或参与到意图实施社群守则下其他违规行为的活动。Meta如此定义虚假行为:由同一个人或多个人控制的虚假资产网络实施的各种复杂形式的诈骗,目的是欺骗Meta或社群成员,或规避社群守则下的强制措施。
此蓝标非彼蓝标
在Twitter时期,蓝标(账号右上角的蓝勾)是一种官方认证,表示这个账号经过平台核实,确实属于某位公众人物、机构或品牌。然而,自亿万富豪马斯克接手该平台并将其改名为X后,蓝标认证机制也彻底改变: 任何用户只要付费订阅X Premium,就可以获得蓝标。 平台不再对身份进行严格审核, 这意味着普通人、假账号甚至机器人账号也能轻易买到蓝标。
X用户名后的金标则表示该账号是通过认证的官方机构账号,通常包括:企业或品牌、官方媒体、国际组织或NGO以及其他经过审核的机构。 同时,获得金标的账号头像会显示为方形,以便和普通个人账号区分。此外,X用户名后的灰标表示该账号代表政府机构、国家元首或高级政府官员以及多边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等。
2023 年,Meta推出了Meta Verified付费订阅服务,蓝标不再是纯粹的官方认证,而是订阅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付费蓝标用户的内容可能获得更高的推荐和曝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放大特定观点或商业宣传。虽然假账号难以通过Meta审核, 但用户仍需查看内容本身是否可靠,不要因为有蓝标就盲目信任。
如何识别假账号?
识别假账号需要留意以下几点:
· 账号名称和个人主页网址
骗子经常在注册账号后,偷偷修改用户名,伪装成官方账号。 在X上,原始用户名(通常在@符号后)往往能暴露问题端倪。 而在Facebook上,如果账号的个人主页网址(URL) 和用户名对不上,也要提高警惕。
举个例子: 有一个 Facebook 账号自称是 Elon Musk(见下图), 但它的用户名拼成了 “Muskk”,个人主页网址是 facebook.com/elonreeve.musk.338。 从这两点就能看出,这个账号几乎不可能是真的马斯克。


一个小小的拼写错误就足以让破绽显现。
此外,真正的公众人物或机构通常会在官网或其他权威渠道明确标注自己的真实社交媒体账号,如果找不到这样的链接,十有八九是假的。
如果你想验证一个非公众人物账号的真实性,可以使用搜索引擎查看此人是否在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相同的名字。 检查这些账号的头像是否相似,个人简介、联系方式和所在地信息是否相互吻合,并留意这些账号发布的内容是否类似。 如果在不同平台上都能看到大量一致的内容,那么这个账号很可能是真实的个人。毕竟,几乎不可能有冒充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同时运营用户名完全相同、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假账号。
不过要记住:这些方法只能提供线索,作为判断账号真伪的参考,而非确凿证据。
· 头像
如果账号有头像,头像本身就是重要线索。 使用反向图片搜索工具(例如 Google、Bing 或 Yandex等搜索引擎),看看该头像是否属于他人,或是否在其他网站出现过。 低分辨率的头像也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公众人物几乎不可能在自己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使用模糊不清的照片。
· 粉丝、好友和订阅者
如果你在不同平台上看到同一个人账号的粉丝数、好友数或订阅量差距离谱,就应该提高警惕,因为这很可能是个假账号。想更深入分析不同社交平台的粉丝数据,也可以使用Followerwonk这种辅助工具。
另一种验证账号真实性的方法是观察是否有已认证账号与其互动。 例如,如果这是某位知名运动员的账号,那同队队友的认证账号会不会在他发的照片下留言?其他知名人士或官方账号,是否会转发他的内容? 如果没有这些互动,那么账号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
· 账号内容与行为模式
留意账号的创建时间。如果一个社交媒体账号注册多年且一直活跃,它大概率是真的。 但别掉以轻心,这并非绝对标准—— 前面提到的那个假冒普京账号,可是活跃了整整六年才被发现!
同时,仔细观察账号发布的内容: 这些内容是否与账号声称的身份相匹配,还是显得不合常理?如果一个人频繁更换所在地/定位,那就要留个心眼。除非此人从事的是旅行博主、战地记者等需要频繁更换地点的工作。 还要警惕那些发布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内容的人: 一个德国学生整天发“阿富汗战区”的照片?一位俄罗斯退休奶奶天天晒“巴黎反疫苗抗议”的现场照?听起来就不太靠谱,很可能是假账号,或者至少是在散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这种可疑的行为往往也是机器人账号(Bots)的特征。
广告
什么是机器人账号?
Bots 是 robots(机器人) 的缩写,指的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没日没夜自动运作的账号。它们会疯狂地刷留言、转发内容,甚至刻意制造话题热度,把一些原本冷门或容易被忽视的话题炒起来。顾名思义,它们的行为就像一群全自动机器人。
不过,要注意区分“好机器人”和“坏机器人”。好机器人会自动发布新闻、天气预报、地震预警、卫星图片等有用的公共信息。而坏机器人则被设计成模仿真人的行为,用来推动某种特定议程或目的。根据不同的算法,这些程序可以:自动生成并发布帖子或留言、自动关注他人账号、甚至主动发送好友请求。
坏机器人会通过不断刷帖、转发,刻意放大某些政治观点,让社交平台上的舆论看起来热火朝天。它们还会反复传播虚假信息或谣言,制造出一种虚假的关注度和共识,从而扭曲公众对现实的认知,并破坏正常、理性的网络讨论氛围。
如何识别机器人账号?
X目前正在测试的一项功能是,引入 “automated”(自动化)标签。该标签位于用户名和账号名下方, 说明这个账号发布的内容是自动生成的, 而不是由真人手动发布的。
机器人账号和假账号类似,只要留意以下几点,就能提高识别率:
· 看账号名
如果用户名是杂乱无章的字母、数字或单词拼凑, 很可能就是机器人账号。
· 看头像
账号没有头像,或是只有模糊、低像素的人像, 都应该引起警惕。
· 查个人简介 / 账号资料
简介空空如也、注册时间非常短、 甚至显示的位置与自称身份明显不符, 这些都是危险信号。
· 观察行为模式
同一个账号在不同平台上同时发布完全一样的内容; 或在短时间内疯狂转发或刷屏式回复; 甚至在同一条帖子下,连续发布大量重复、粗糙的评论。如果有这些行为特征,几乎可以确定它是机器人。
· 粉丝与关注比例异常
机器人账号通常关注了大量其他账号, 但自己的粉丝却寥寥无几,甚至为零。 想进一步验证,可以使用Followerwonk等工具。

喷子账号比假账号更难识别,因为背后操纵的是真人,而不是程序。图像来源: Jan Eifert/picture alliance

什么是网络喷子?
网络喷子(Trolls)是真人, 但他们在网络上表现得极其活跃、极具破坏力,行为模式和机器人很像。他们常常受雇于某些势力,专门去骚扰特定的公众人物或媒体机构。Facebook将这种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攻击行为定义为 “由外国或政府行为体操控的合谋造假行为”。 这种行动甚至可以规模化、产业化,被称为“喷子工厂”。
最知名的喷子工厂之一是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网络研究所(Internet Research Agency, 简称IRA)。 欧盟对外行动署的反虚假信息项目EUvsDisinfo发现: 该机构曾在多种语言中散播虚假信息和亲克里姆林宫的宣传内容, 目标包括欧洲和美国的大选,以及多国公投前的舆论操控。
这家机构于2017 年1月被全球广泛关注, 当时美国情报部门发布了一份报告, 详细分析了 IRA如何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前操纵美国舆论。自那以后,Facebook一直在清理与该机构相关联的账号。
除了俄罗斯, 外界普遍认为在印度、中国、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国也存在类似的喷子工厂或所谓的“喷子大军”。 2020年,《华盛顿邮报》披露, 一些支持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青少年,竟然是被人雇来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虚假信息的。在中国还有类似的“网络水军”和“五毛”,前者一般受雇于商业公司或个人雇主,后者通常被官方或半官方机构长期雇佣。
如何识别网络喷子?
喷子账号比彻头彻尾的假账号更难识别, 因为它们通常是真人在背后操控。如果这些账号长期活跃、持续经营多年,甚至成为大型喷子网络的一部分,想要识破就更加困难了。这意味着,你不能像识别假账号那样,只通过奇怪的用户名、最近注册的时间或可疑的粉丝数量就一眼看穿。不过,这些迹象依然可以作为初步线索。
其次,需要仔细观察账号发布的内容: 这些帖子是否包含已知传播虚假信息的网站链接? 注意账号除了转发别人内容,是否也发布一些私人动态或原创内容?如果一个账号只转发第三方内容、从不发个人动态, 很可能就是一个喷子账号。如果转发的内容本身就含有虚假信息或误导性内容, 那就更需要提高警惕。
还可以看看你和这个可疑账号是否有共同好友或关注者。 如果有,可以问问这个共同好友,是否认识这个账号背后的人,以此来判断账号的真实性。
此外,可以留意一个可疑账号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这个账号是否每天花好几个小时不停地评论?是否在不同的帖子下不断复制粘贴同一条消息?是否以极高频率发帖或转发内容?如果是这样,很可能说明这个账号的社交媒体行为不是兴趣爱好,而是他的工作——也就是说,这个人可能就是一名“职业喷子”。
最明显的喷子特征之一是:这个人在讨论中从不提供任何有建设性的内容,而是专注于操纵他人情绪、激起负面情绪。一旦发现这样的情况,不要再继续争论,直接举报账号,让平台进行进一步核查和处理。



编辑:张席睿

425#
发表于 2025-8-25 19:21: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DW事实核查:如何识破AI生成的新闻播报视频

人工智能(AI)生成的新闻播报视频越来越难辨真假,而它们充斥着所有社交平台。怎样才能避免上当?

这段在TikTok上的AI生成的采访,看起来就像一场真实的街头民意调查——有红色邮筒和英国国旗作背景。但这个画面完全是假的。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一条TikTok视频中,一名记者站在英国传统红色皇家邮筒前,背景中飘着英国国旗,手持麦克风。他向一位女性路人提问:“你打算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投票给谁?”“改革党,”她回答,“我只是想再次找回作为英国人的感觉,明白吧。”
一位用户在评论中写道:“真想知道他们花了多少钱让她这么说。”但这场景从未发生。这段采访完全是虚构的。记者也不是真人——他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如果你细看,就会发现一个不起眼的水印:角落里写着“Veo”字样,这是谷歌DeepMind推出的强大视频生成工具的标志。
这段8秒的视频并非个例。从TikTok到Telegram,合成新闻视频——即模拟真实新闻片段风格的AI视频——在社交平台上无处不在。它们借用了新闻报道的视觉语言:现场报道、屏幕图表、权威口吻。然而,这些内容往往完全是虚构的,目的是引发愤怒、操控舆论,或单纯为了博眼球。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字取证专家法里德(Hany Farid)告诉德国之声(DW):“当你在刷手机时,这类视频看起来像新闻,听起来也像新闻。而这正是危险所在。”
一段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假新闻视频,显示一名虚拟记者站在伦敦市中心的坦克前。

现实风险
许多合成视频模糊了讽刺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或具有误导性。在另一个8秒的影片中,一位记者似乎正在报道一支“史无前例的军事车队”驶过伦敦市中心。她站在坦克前方,后方有群众围观。但这段视频并未提及任何具体事件、时间或背景。
DW事实核查团队多次观察到,这类视频会在危机时期(如骚乱或重大新闻事件)反复出现,被重新包装以制造混乱或错误地暗示局势升级。
在上一次以色列与伊朗冲突升级期间,TikTok和其他平台充斥着与战争相关的AI生成内容,包括假新闻视频,例如俄罗斯加入战争、伊朗攻击美国、或伊朗击落参与轰炸其核设施的美国B-2轰炸机等。
2024年6月洛杉矶爆发抗议美国移民执法局(ICE)行动期间,DW也发现合成新闻视频数量激增。
这些视频不仅广泛传播于社交平台,而且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
2024年,台湾研究人员指出,本地社交平台上出现了AI生成的新闻播报影片,虚假指控支持台独的政治人物贪污。这些影片不仅传播了错误信息,还在选举前破坏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当然,有些用户是将AI新闻当作恶搞工具。在一则TikTok热门视频中,合成主播站在一个深不见底的坑洞前报道,有摩托车直接掉进洞里。另一个视频中,一个虚拟主播说:“我现在就在边境,但这里没有战争。爸妈,这看起来很真实,但其实是AI生成的。


如何识别假新闻播报视频
那我们该如何辨别真假呢?首先看水印。像Veo、Synthesia等AI工具往往会给视频打上品牌标记,但这些标签有时会被淡化、裁剪或直接忽略。即使视频有明显水印,也经常会有人在评论中问:“这是真的新闻吗?”
假新闻播报是目前AI内容中最精致的一类。由于通常是在静态的新闻演播室场景中录制,许多典型的AI特征(比如手势僵硬、背景不连贯)不容易被察觉。但仍有一些微妙线索。
观察眼睛和嘴部。合成主播常常眨眼不自然,嘴唇对不上语音。牙齿可能过于光滑或亮度异常,有时在说话中形状会发生变化。面部表情与动作通常太过一致,缺乏真人的自然变化。
屏幕上的文字也是识别线索之一。例如某段号称“突发新闻”的底栏显示的竟是乱码:“Iriay, Tord for the coteataiphaiteie the tha moerily kit to molivaty instutuive in Isey。”记者的麦克风上甚至胡乱写着“The INFO Misisery”。
法里德指出,识别AI内容的技巧是“与时俱进的”。“我今天告诉你的识别方法,可能六个月后就不适用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依赖可信来源。“如果你不想被骗,”法里德说,“那就从可靠的新闻媒体那里获取信息。”

这段AI生成的“新闻播报”乍一看可能很真实——但注意字幕,像“IriayTord”和“aiphaiteie”这样胡乱拼凑的词就是明显的警示信号。

廉价AI视频如何变现?
AI主播并不是新概念。2018年,中国官媒新华社就推出了一位呆板、生硬的AI主播。那时候它还只是个新奇玩意。
但如今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Veo这样的工具现在可以让任何人——即便没有新闻从业经验——只花几百欧元就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播报视频。这些虚拟人说话流畅、动作逼真,只需简单输入几行文字就能完成制作。
法里德说:“制作门槛几乎为零。你不需要演播室,甚至连事实都不需要。”
这些视频的设计目的几乎都是最大程度地吸引用户关注。它们抓住最具争议的话题:移民问题、加沙战争、乌克兰局势、特朗普……以激发强烈情绪,引导转发分享。
社交平台本身也在推波助澜。Meta不久前调整了算法,更多地展示用户未关注账户的内容,这使得合成视频更容易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平台的变现机制也进一步激励了内容创作者:视频播放量越高,收益越多。
这种环境催生出一批新的“AI垃圾制造者”:他们生产与热搜话题相关、质量低下的合成视频,只为了博取流量。
例如某个拥有4.4万粉丝的账号,在记者尚未确认信息时就抢先发布热点内容。在最近一起空难事件中,数十条TikTok视频用AI虚拟主播冒充CNN或BBC记者,发布虚假伤亡数字和杜撰的目击证词。许多视频在被删前已在网上传播了数小时。
在突发新闻发生时——人们急于获取信息的时刻——这些看似真实的AI新闻视频成为吸引点击、赚取收益的有效手段。
法里德总结说:“社交平台正在放松对内容的审核管理。这是一个最糟糕的组合:我能制作内容,我能传播它,而且还有大量观众愿意相信它。”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杨泓艳






424#
发表于 2025-6-15 15:52: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数据诊所第1期︱谣言——我国户均存款近680万元

1、症状
11月上旬以来,一则截图在网上流传,标题是“央行:我国户均存款近680万元”。这个截图在微信群、微博、论坛流传,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2、诊断分析
第一步,我们可以观察央行最新广义货币(M2)的数据,202310月为288万亿,约为GDP2倍多一些。M2是一个比存款更大的口径,不仅包括活期、定期存款,还包括流通中的现金、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等。
第二步,用M2金额288万亿除以人口数量约14亿,这样得到人均存款20万元——但注意,这个口径也是明显偏大的。除了第一步中提到的原因之外,M2的活期、定期存款中还包括了企业、事业、政府等机构的单位存款。所以人均存款比20万元明显要小。按户均680万元,那每户人数要明显大于34人,这显然不可能。
3、治疗建议
既然不是680万元,那么我国户均存款到底是多少?
根据WIND金融数据终端提供的人民银行数据,202310月我国住户存款约为135万亿,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家庭户数为4.9亿户(2020年)。
如果家庭户数保持基本稳定,则我国户均存款约为27.6万元。当然,考虑到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等因素,具体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诊断人】徐大可
【时间】20231123
【参考资料来源】
关于货币供应量M2数据,人民银行,
WIND金融数据终端,20231123日。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
编辑:梅镕缨



423#
发表于 2025-6-15 12:29: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梅镕缨

422#
发表于 2025-6-9 18:52: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马斯克的‘星链’卫星突然大批坠落?中文媒体的标题绝对是故意误导!看看人家科学网站的标题:太阳的愤怒使SpaceX卫星从天而降!

一段时间以来,太阳好像处于“最愤怒”的状态中,它正在将这种愤怒发泄在组成 SpaceX 星链舰队的数千颗微型卫星上。
对从天而降的 Starlink 卫星的新分析揭示了一个独特的模式:随着太阳在 2020 年至 2024 年之间升级到其活动周期的高峰期,直接导致的卫星坠落数量也随之增加。
由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太空物理学家丹尼·奥利维拉领导的一组科学家研究了当时落回地球的 523 颗 Starlink 卫星,发现与太阳有明显的联系。
他们在论文中写道:“我们(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当前太阳周期的强烈太阳活动已经对 Starlink 重返大气层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卫星轨道阻力研究的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因为近地轨道上的卫星数量和太阳活动是人类历史上观察到的最高的。”
他们的论文是在2025年6月3日正式发表的。值得指出的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两位科学家是这篇论文的评阅人,他们是王洪波(音译)和张明江(音译)。
太阳周期是太阳活动波动的、持续11年的周期,以太阳两极的周期性磁反转为中心。它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这些物质抛射在接近太阳极大期时(当两极翻转时)稳步增加,然后减弱到最小值,然后再次缓慢回升。
研究人员称,这只是太阳的正常方式,自从他们开始跟踪它们以来,它们目前正处于第 25 个周期的高峰期。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强劲的周期。虽然不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但仍然显示出比科学家们在开始时预测的要多得多的太阳活动。
这意味着它对地球的影响相当大。人们可能已经注意到很多极光活动。这就是太阳粒子撞击地球大气层的效果,由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风所承载。
但太阳活动的增加还有另一个不太明显的影响:冲击上层大气的太阳喷射的增加使其显著升温。
我们从表面上没有注意到它。但增加的能量使大气层膨胀——足以增加近地轨道航天器的阻力。这意味着它们无法保持目前的轨迹,需要进行调整以保持在天空中。
需要明确的是,所有位于近地轨道上的卫星都容易受到与太阳活动相关的阻力增加的影响。然而,迄今为止,SpaceX 已将 8873 颗 Starlink 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其中 7669 颗仍在运行。这些纯粹的数字为研究太阳极大期对近地轨道卫星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室。
研究人员写道:“在这里,我们使用......Starlink轨道数据对轨道高度和速度进行叠加纪元分析,以确定不同强度的风暴造成的影响。Starlink(卫星)重返大气层恰逢太阳周期25的上升阶段,这是一个太阳活动增加的时期。”
SpaceX 于 2019 年首次开始发射Starlink卫星,首次重返大气层于 2020年开始。最初,这些数字保持在相对较低的位置。2020年只有两起。2021 年,有 78 颗卫星坠落;2022 年为 99 颗,2023 年为 88 颗。但随后 2024 年出现了惊人的增长——共有 316 颗 Starlink 卫星从天上掉下来。
研究人员根据当时的地磁条件对这些卫星再进入大气层(下面简称“再入”)进行分组——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多大。奇怪的是,大约72%的再入发生在微弱的地磁条件下,而不是强大的地磁暴。
研究人员发现,这是因为在太阳周期上升期内阻力的累积效应。这些卫星的轨道并没有被一举击落,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微妙地退化。与此同时,在强地磁条件下坠落的卫星比在较弱条件下坠落的卫星坠落得更快。
实际上,这是令人着迷的东西。我们没有很多关于这种现象的数据。奥利维拉和他的同事们的工作可能有助于设计策略来减轻太阳活动引起的轨道衰减,将卫星保持在它们应该在的近地轨道上(例如,不要撞到其他卫星并触发令人讨厌的凯斯勒级联)。
研究人员写道:“我们的结果很有希望,因为它们指向了使用短节奏 Starlink数据(精确轨道确定、中性质量密度、柱塞方向面积、阻力系数)来改进地磁暴期间轨道阻力模型的方向,尤其是在极端事件期间。”
结语
1、这个事情已经成为中文某平台热搜榜第一名。令我非常不解的是:刊发的该消息的媒体为什么要引用另一个国家的媒体而不是直接去看看这篇6天前发表的论文?
2、另外是中文媒体的标题绝对是故意误导:“马斯克的‘星链’卫星突然大批坠落”?什么叫“突然大批坠落”?下面的文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到了2025年6月,2024年365天期间发生的、316颗卫星坠毁,平均一天不到一颗,怎么就叫“大批”?
SpaceX 于 2019 年首次开始发射Starlink卫星,首次重返大气层于 2020年开始。最初,这些数字保持在相对较低的位置。2020年只有两起。2021 年,有 78 颗卫星坠落;2022 年为 99 颗,2023 年为 88 颗。但随后 2024 年出现了惊人的增长——共有 316 颗 Starlink 卫星从天上掉下来。
3、看看人家科学资讯网站的标题:《太阳的愤怒使SpaceX卫星从天而降》。这才是负责人的态度!
我奉劝有的媒体人:底线思维不能丢!要不然,久而久之,会被人唾弃的!(完)
来源:隔洋侃世界
编辑:梅镕缨



点评

马斯克的“星链”卫星,突然大批坠落 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英国《独立报》和新德里电视台等外媒报道,太阳风暴活动日益频繁,正在影响地球卫星,尤其是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链”卫星一段时   发表于 2025-6-9 18:56
421#
发表于 2025-6-5 23:12: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于泽连斯基吸毒的虚假新闻




编辑:张席睿




420#
发表于 2025-5-8 20:13: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辛多尔行动:印度大使馆警告中国环球时报不要散布有关巴基斯坦军事打击的“虚假信息”


编辑:梅镕缨



419#
发表于 2025-4-2 10:04: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信息发布要慎之又慎!瞧,昨天两位自媒体人“一键发送”摊上大事
作者:薄云峰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扬子晚报
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
一,【事件】
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官方账号最新发布:近期,互联网上传播一则有关降息的虚假不实信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依法打击整治恶意编造涉金融领域网络谣言违法行为。
经查,黄某某(女,39岁)、聂某某(男,42岁)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假借财经媒体和信息服务机构名义发布降息谣言,误导公众认知,涉嫌扰乱金融秩序。目前,相关人员已被属地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二,【官方信息表述非常精准,择机降准降息”是关键词】
笔者注意到,近期有关降息的消息,源信息来源于证券时报2025-03-28《证券时报》官方账号,原标题为《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货币政策有足够空间 将择机降准降息》,原文1297字(word文档自动统计)。
原文表述非常清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3月2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不稳定世界中寻找货币与金融稳定”分论坛上表示,中国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立场很明确,货币政策有足够空间,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加强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加大货币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促进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其中核心信息,表述非常清楚准确,择机降准降息”。
《北京商报》2025-03-27 2025博鳌亚洲论坛|宣昌能:以确定的政策取向,应对不确定性的环境》亦有权威报道,文中表述非常清楚准确,“人民银行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笔者溯源查询中国人民银行的官网信息,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2025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重点研究了下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会议强调,未来将加大调控力度,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及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综合上述官方表述,择机降准降息”是关键词
三,【自媒体发布降息谣言,误导公众认知
笔者注意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03月28日 19:35发布《编造谣言,两人被依法查处!》的信息显示,“黄某某(女,39岁)、聂某某(男,42岁)恶意编造涉金融领域网络谣言违法行为,涉嫌扰乱金融秩序。经查,黄某某、聂某某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假借财经媒体和信息服务机构名义发布降息谣言,误导公众认知,涉嫌扰乱金融秩序” 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公告中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中国人民银行将与公安机关加强协作配合,持续加大对恶意编造、传播涉金融领域网络谣言等不法活动的打击整治力度。呼吁广大网民自觉抵制谣言信息,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笔者同时注意到,公安部网安局20253月281932发布《网警 | 严厉打击恶意编造涉金融领域网络谣言违法行为》对此事件及时跟进。
公安部网安局官方发布的“打击涉及恶意编造、传播涉金融领域网络谣言等不法活动”的案例有“故意编造发布金融机构出售兰州银行股份”“故意编造发布涉转融通谣言信息”等,相关责任人均受到处罚。
202410月,藏某某在网上发布“山东济南XX银行明天就要倒闭,有业务的今天赶紧提取,否则明天就提不出来,信不信由你”的信息,该信息在微信群传播,引起大量网民关注与担忧。经查证,该银行一直正常营业,运营状况良好,“银行要破产倒闭”的言论纯属谣言。济南市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博得流量、吸引眼球,编造谣言的藏某某予以处罚。
四,【结语】
新闻有学,传播有道。笔者在新闻实践中发现,部分自媒体人缺乏新闻理论基础和业务淬炼,为了博眼球,吸粉丝,往往会以偏概全,在文字表述中,斩头去尾,把关键核心、限定性信息在发布过程中删去,造成信息缺失和混乱,经过网络大数据技术抓取后,往往形成热搜。这种信息发布,在信息视频化、海量碎片化的当下,极意造成舆论场的“失真信息”横行天下,给读者以误导。信息发布是慎之又慎的大事,部分自媒体人稍不留心,缺乏专业功底,“一键发送”往往会摊上大事。

编辑:梅镕缨

418#
发表于 2025-2-22 18:53: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首富散播假信息,媒体紧急澄清[color=rgba(0, 0, 0, 0.9)]
最近,亿万富翁、政府效率主管埃隆·马斯克多次散布毫无根据或不实的言论,不少媒体都做了事实核查。

这里转发《福布斯》做的一部分信息核查:

1,FEMA是否花费了5900万美元在纽约市的豪华酒店安置移民?

没有。

与马斯克的说法相反,这笔资金并非“救灾资金”,而是来自一个与FEMA灾难救援无关的资金池。这笔钱是去年由国会批准的“庇护与服务计划”(Shelter and Services Program)的一部分。而且纽约官员表示,这些款项并未用于豪华酒店。

2,切尔西·克林顿从美国国际开发署获得巨额薪水吗?

没有。

X 上的几篇热帖声称切尔西·克林顿从美国国际开发署获得了 8400 万美元的巨额资金——但提到克林顿实际上是指她家族的克林顿基金会,而唯一一个接受过美国国际开发署资金的与克林顿有关的组织是“克林顿健康获取倡议”,美国国际开发署在 2019 年向其捐赠了 750 万美元,据USASpending.gov报道。根据美国国税局的 文件,给予克林顿健康获取倡议的赠款用于资助 2019 年至 2021 年期间赞比亚的医疗服务,切尔西·克林顿作为董事会成员没有获得任何报酬,包括在使用赠款的那些年。

3,美国国际开发署是否支付名人访问乌克兰的费用——包括本·斯蒂勒和安吉丽娜·朱莉?
没有证据表明美国国际开发署支付名人访问乌克兰的费用。几篇广为流传的社交媒体帖子指责美国国际开发署支付本·斯蒂勒、安吉丽娜·朱莉、肖恩·潘和奥兰多·布鲁姆前往乌克兰并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合影的费用。

斯蒂勒在 X 上的一篇帖子中称这些指控“完全错误”且“不属实”,并澄清说他自费前往乌克兰,没有收到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资金,而肖恩·潘的诉讼律师马修·罗森加特告诉福布斯,这些指控“完全错误”,指出肖恩·潘是自费访问乌克兰的,并威胁说如果“诽谤言论继续”,他将采取法律行动。

马斯克在 X 上放大了这些虚假指控,转发了一段看起来像是 E!News报道的伪造的视频(E!News在给法新社的一份声明中否认它制作了该视频)。

4,美国国际开发署是否资助了导致新冠病毒的研究?
没有。

马斯克转发了一项未经证实的说法,即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了科学非营利组织“生态健康联盟”的研究,该研究导致了 COVID-19 的出现。尽管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其他政府机构为其提供了资金,而且生态健康联盟的一些方法也存在争议,但该组织此前曾表示,其研究的病毒与 COVID-19 的相似性不足以与疫情的爆发有关。

5,Politico 收了政府的钱吗?

是的——但是用于订阅,而不是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拨款。

马斯克、特朗普和其他右翼人物散布虚假声明,称美国国际开发署向新闻机构 Politico 提供了数百万美元,特朗普毫无根据地声称这是为了让其撰写“关于民主党的好故事”,暗示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丑闻”。但根据 USASpending.gov 上的资金记录和该公司的一份声明,Politico 从未收到过美国国际开发署的任何捐款。

美国国际开发署在 2023 年至 2024 年期间花费了44,000 美元订阅 Politico Pro,该新闻机构将其描述为“公司、组织,当然还有一些政府机构使用的专业订阅服务”,针对的是想要追踪立法、政策和新闻的私营部门的专业用户(据报道,订阅费约为 10,000 美元起)。Politico 表示,它从未收到过任何政府补贴或拨款,并澄清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购买是“交易”,而不是“资助”。

6,美国国际开发署是否资助过其他媒体组织,比如英国广播公司?

其他新闻机构也遭遇了与 Politico 类似的误导说法,路透社和美联社也表示,他们没有收到政府拨款,而是机构购买了订阅。

英国广播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其支持全球本地媒体的慈善部门 “BBC 媒体行动”在 2023 年至 2024 年期间从美国政府获得了约 8% 的收入,但该慈善机构与没有获得任何资助的 BBC 新闻完全分开。联邦记录显示,美国国际开发署向 BBC 的媒体慈善机构(而非 BBC 新闻)捐赠了 190 万美元,以支持其在印度的工作。

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资助工作支持了民主或新闻自由度有限的国家的其他新闻机构,包括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媒体以及支持全球腐败报道的有组织犯罪和腐败报道项目。

7,国际开发署是否为加沙或阿富汗提供避孕套资金?

有各种谣言称 DOGE 发现美国在加沙和中东花费了数百万美元购买避孕套,但没有任何证据。


随后记者在白宫询问马斯克,他承认自己弄错了。

8,美国国际开发署是否资助了一部“跨性别歌剧”和一部“dei 音乐剧”?

没有。莱维特和 X 上的几篇热门帖子声称,美国国际开发署花费数千美元在“哥伦比亚的跨性别歌剧”上——尽管政府确实向哥伦比亚的一所大学提供了一笔资助,以增加跨性别者在歌剧中的代表性,但这不是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国务院在 2021 年为此目的向波哥大的安第斯大学捐赠了25,000 美元。同样,美国国务院(而非美国国际开发署)在 2022 年捐赠了 70,000 美元,资助爱尔兰的一部音乐剧,以促进“多样性、公平、包容和无障碍”。

9,美国国际开发署是否花费 600 万美元用于“埃及旅游业”?

没有。美国国际开发署宣布向埃及提供 600 万美元,用于“增加教育机会和改善北西奈人民的生计”,而不是像白宫声称的那样用于资助旅游业。白宫的情况说明书链接到美国国际开发署的一份声明,该声明根本没有提到旅游业,该声明是在 2019 年发布的——特朗普第一届政府期间。

来源:传媒见闻
编辑:程正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