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如何写好“凤头”式开头?
自元代陶宗仪提出“凤头、猪肚、豹尾”的6字写作法后,一直为各代文人墨客所遵循。 这“6字法”,形象地概括了写文章的要点,至今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就“凤头”这个理念进行一番探讨。 图片来源丨微信公共图片库(Pixabay提供)
一、通讯的“凤头”式开头 “凤头”之意,乃文章的开头要向凤凰的头一样美丽、灵动。行文时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 这种写法在通讯、评论写作中略有不同,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通讯的“凤头”式开头—— 例1: “妈,是时候展示才艺了!”“安--排--”短视频中,当听到儿子的召唤,正在农家院里干活的“唐妈妈”,从上衣兜里随手摸出一个铅笔头,在纸上行云流水般画了个图案,然后用剪子细细剪来。当对折的红纸打开的一刹那,全场惊艳了,网友们沸腾了:“美啊!太厉害了!”“别人家的妈妈!”“高手在民间啊!” 唐妈妈,本名唐文彦,是河北省平山县蚕宅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锄地、施肥,种玉米、收谷子,别的村民干啥,唐文彦也干啥。不同的是,唐妈妈一直挺痴迷传统剪纸技艺。 ——《人民日报》(2025年03月25日第14版) 点评:以上所写很别致,通过具体、生动的场景,介绍了人物的特点。 例2: 中午时分,江苏苏州地铁广济南路站内,“广济南大食堂”人声鼎沸。家住附近的李先生一家三口专门赶过来吃午饭,点了腌笃鲜、雪菜老豆腐、红烧萝卜、红烧肉,总共花费47元。 “广济南大食堂”是全国首个开在地铁站里的社区食堂,也是苏州首个对外开放的国企员工食堂。食堂由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经营,位于地铁1号线、2号线换乘站广济南路站站厅内,经营面积13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约280人就餐。 ——《人民日报》(2025年03月25日第07版) 点评:这篇通讯的标题是:方便实惠!在地铁站里吃食堂。一看标题人们自然就会想看个究竟,那么开头所写就要及时给予回答。 上面的开头一段文字通过“李先生一家三口吃午饭”的实例,生动介绍了地铁食堂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评论的“凤头”式开头 例1: 开工!湖北举行2024年四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311个,总投资1.1万亿元,项目个数、投资规模均超2023年同期。 上新!浙江谋划并形成2025年全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库,已谋划项目3509个,总投资额9410亿元,项目数量、投资金额实现双增长。 一段时间以来,重大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既是当期需求,也是未来供给。一大批重大项目提速上马、稳步推进,能有力拉动投资增长、拓展投资空间,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强劲动力。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6日 第 05 版) 点评:“就事论理”是评论的写作方法之一,开头先写上几个事例,然后据此展开议论。这篇评论的举例颇有特点,“开工!”“上新!”两个短语很有力量,吸人眼球。 例2: 门窗刷着豆绿色油漆,玻璃擦得透亮,货柜上方挂着“做好服务供应 欢度新春佳节”;柜台是一溜长条木桌,摆着黄豆、豌豆、酱料和刚轧出来的面条,后面柜子里放着油盐酱醋和几种挂面,地上码着一袋袋米面;时不时有顾客进来,员工面带微笑,有条不紊地取货、称重、结算…… 天津红桥区清源楼社区,一家开了40多年的老粮店令人眼前一亮。近年来,店铺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或是买东西,或是看看老装饰、老物件,不少顾客慕名前来打卡。 虽是老粮店,生意挺红火。经营秘诀是什么?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13日 第 05 版) 点评:这是一个“举例+提问”的写法。“举例”不是把材料往上一堆,而是采用描写的手法将场景细细托出,给人的印象很深。然后笔锋一转提出问题:虽是老粮店,生意挺红火。经营秘诀是什么? 这样一个开头新颖、别致,引人入读。 三、为何要坚持“凤头”式开头?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通讯开头还是评论开头,以生动鲜活的事例写起,不失为“凤头”写法的最佳途径。有了具象的东西,就容易写得灵动、好看。 为什么呢? 首先,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人们认识事物都是从具体的东西开始的。具体的东西可触摸、可感知,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反之抽象的东西倒让人难于接受。 明乎此理,我们写文章的开头,务必要像“凤头”那样,写得生动活泼、灵动可人,一下子抓住读者。 第二,具体的东西容易下笔。 好些人觉得写开头很难,几次下笔都不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未能从具体的东西写起。 写文章讲究“形神兼备”。这“形”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来自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和事。把这些人和事选好了,并用笔将之描述出来,这“形”就写好了。“形”写好了,“凤头”也就呈现了。有鉴于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从具体的东西下笔。 小结语 常说“题好一半文”,其实“开头好也是一半文”。“凤头”式的开头,简洁、灵动,一下子能把人吸引住。反之,那些文字冗长、抽象概念多的开头,人们一看就“拜拜”了。 写好“凤头”式开头,请谨记。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作者简介
编辑:张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