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470|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5级硕士张家乐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5:4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日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3#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2025.8.11-2025.8.17
本周妈妈出院,但是依旧要每隔一天去复查上药,本人已担任起护工职责,依旧没有进行任何学术活动,下周应该可留出时间,恢复正常学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7:00:23 | 只看该作者
2025.8.4-2025.8.10
妈妈住院,一直在医院陪护,本周没有进行任何学术活动。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18:55:17 | 只看该作者
2025.7.28
本周有点懒惰,不想看新书了,二刷一下《后真相时代》。
2025.7.29
·原文:只要拷问数字,它们就会承认任何罪名。——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
·感悟:
在接受信息时,我们最不容易怀疑的,就是数字。“数字是客观的”这样的论断似乎已经为大众所认同。然而,数字事实就一定是真相吗?看到作者对由数字呈现的竞争性真相的论述,我立刻尝试检索数据,找到了这样一个例子:2021年广受诟病的美国彭博社“全球抗疫排名”,2021年6月、7月彭博社发布的排名中,美国分别排名世界第一和第五,而中国却分列第八和第九。在此之前,2020年11月发布的首期榜单中,美国排名第18,此后便一直呈现“步步高升之势”。  美国的抗疫措施真的如此成功吗?为了达到“美国第一”的结果,彭博社是怎么做的:
首先,压缩对美国不利指标的评估权重。每期“全球抗疫排名”榜单各指标“权重均等”,首期榜单10个指标,最新2021年6月的榜单指标数量增加至12个,每指标权重压减至8.33%。如此设置,对美国最为不利的“疫情现状评估维度”就被弱化了,上月新增病例、死亡率以及总计每百万人死亡数以及阳性检测率4个指标,合计权重从40%压缩至33.3%,而这些指标正是美国的劣势。
其次,增加对美国有利的指标。在美国荣登榜首的那期“全球抗疫排名”中,彭博社为美国量身新增了“重启进展”(重新开放度)评估维度,新增“航班运力变化”“接种疫苗后国际航线数量”两个指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封锁严重程度”这个指标被设置为负向指标,这也是中国在最新榜单中排名最低的一项指标,仅位于53个国家和地区的第49位,而美国位于第7位。严格执行封锁和出入境防疫管理政策作为有效的抗疫政策,彭博社将其视为负面因素来评估,显然是不符合事实、不尊重科学之举。
彭博社提供的数据是事实吗?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彭博社发布的“全球抗疫排名”是真相吗?据官方数据,在美国荣登“全球抗疫排名”榜第一当月,已经有60余万的美国民众在疫情中死亡。从总量来看,当时美国依然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一些媒体中的呈现的数据看起来公正、专业,不过,仔细分析后却会发现,其所谓“专业性”主要体现在玩弄“数字游戏”方面。
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新华社文章《虚假叙事 误导预期——起底美西方抹黑中国经济的惯用套路》中就提到:《经济学人》在杂志封面报道中写到的:“(中国)经济二季度年化增长率只有令人失望的3.2%,而让(中国)情况看起来更糟糕的是,一项重要预期显示美国经济年化增长率近6%。”是未使用相同衡量方法的“伪真相”。
经济学人刻意不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6.3%的数据,而是根据二季度环比增幅0.8%,用“环比折年率”的方法折合得出年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同样使用环比折年率法衡量美国经济,那么按年率计算美国二季度经济增幅是2.1%,仍然低于中国经济增幅。然而,《经济学人》偏偏选用了来自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属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一个计算模型作出的预测,其预测值最高时接近6%。亚特兰大联储专门说明,由于该模型把第三季度的部分数据也纳入了计算公式,其预测并不可靠,比市场普遍预期平均值高出一倍以上。
“不具可比性的统计口径,选择性衡量中外经济数据,得出骇人论断后,再高调炒作。《经济学人》这套扭曲数据欺骗公众、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做派,实在跟‘专业’搭不上边,只会令人不齿。”——新华社文章写道。
竞争性真相的存在并不代表着在这个后真相时代,社会注定只能陷入无休止的分裂和争执。恰恰相反的是,因为每个人的视角都只是视角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他人眼中的真相都可能并不是绝对的真相。了解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的真相,要求我们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中,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辨能力,也要对更多的视角保持开放的态度去倾听、理解和学习。
2025.7.30
读书中
2025.7.31
继续读,由于是第二遍阅读,感觉进度还是很快的。
2025.8.1
读书中
2025.8.2
二刷结束
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本书的观点和尼采哲学中的“视角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著名格言:“没有事实,只有阐释”,也在一些版本中被翻译为“没有真相,只有阐释”。这是尼采在未发表的遗稿里面的一句著名论断,是尼采著名的视角主义的核心观点。与《后真相时代》中麦克唐纳对“竞争性真相是指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的描述,他们同等真实,却会导致人们的关注点和感受产生差异”的论述十分相似。
何为视角主义?视角主义的概念是:视角决定事实,事实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很多人对此很疑惑:因为这显然跟我们常识是违背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客观世界里面,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为什么没有事实呢?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尼采这句论断中的“事实”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事实?百度上的标准解释写道:事实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其实,百度百科的释义应该叫做“事实描述”,例如,他在吃饭,我在跑步,桌子上有一个杯子。对事实的描述,我们当然可以看做是客观存在的。但显然,尼采在这里讲的“事实”,与另一种翻译中的“真相”更为贴切。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实,其实是属于“事实判断”、属于“竞争性真相”。例如,提到老年人再就业政策,一些人会想到这是严重人口老龄化的表现,一些人则会想到此举可以让老有所为、退而不休得到保障。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事实判断,造就了不同角度的竞争性真相。
北大哲学家教授陈嘉映老师在《价值的理由》这本书里面说:“事实判断”并不是一个好的词,因为事实和判断是两个层面的话语,事实判断会让我们误以为,我们在谈论事实,但是事实判断的关键,其实是判断,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事实判断得出的结论,虽然是基于事实的,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就不一定是事实。这与麦克唐纳对竞争性真相的误导作用的阐释不谋而合。或许可以说,竞争性真相,就是事实判断。
读《后真相时代》,实际上就是对视角主义的学习。生活在后真相时代,我们总是会赋予或被赋予竞争性真相价值感,比如道德、理性、或者宗教或者其他意识形态等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仅生活在社会关系里面,而且思想也总是在某个价值系统里面。我们永远无法摆脱视角,但我们可以选择对自己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视角。
2025.8.3
今天看新说唱+玩模拟人生。

20#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18:55:04 | 只看该作者
2025.7.21
读《未来简史》第八章,记录:生命科学的最新突破正在瓦解自由人文主义的根基。“自由意志”、“独立个体”、“自我”这些概念在科学面前站不住脚。科学对“自我”的解构分为这些方面:①生化算法:人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由无数生化机制组成的集合体。决策是神经元放电、荷尔蒙分泌等生化过程的结果。②两种自我不存在:“真实自我”不存在,没有隐藏的、统一的“内在真我”。大脑由相互竞争的系统组成;“自由意志”不存在,选择是大脑计算的结果,受基因、环境、生化状态支配。所谓的“自由选择”只是我们无法感知所有计算过程。③外部操控性:通过药物、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精准算法(如个性化广告、推荐系统),外部力量可以越来越精确地预测、操纵甚至设计人的欲望、决策和体验。
科技不仅提供工具,更在改变“人是什么”的定义。这是对自由主义的致命打击,如果“自由意志”是错觉,“自我”是虚构且可操控的,那么自由主义的核心信条就崩塌了。
2025.7.22
读《未来简史》第九章,记录:21世纪最重大的革命可能不是社会政治革命,而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引发的人类物种内部的大分离
生物工程:直接改造人体(基因编辑、植入设备、脑机融合)。
半机械人工程:结合有机和无机部分(假肢、神经植入物)。
无机生命工程:创造基于人工智能的无机体生命。
一小部分精英将利用新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生物、认知和心理能力(更聪明、健康、长寿、快乐)。绝大多数人(无用阶级)在经济和军事上失去价值,被AI和自动化取代,在政治和文化上失去影响力。
科技可能导致的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断层线——生物和认知层面的阶级固化,宣告了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终结,并引出“谁将掌控未来”和“新价值观是什么”的问题。
2025.7.23
休息中
2025.7.24
读《未来简史》第十章,记录:从进化角度看,意识可能是生化算法进行复杂信息处理的副产品,而非生存必需。智能活动(如驾驶、诊断疾病)不需要主观体验也能完成得更好。未来,意识可能成为宇宙中一种越来越边缘化的现象,或者被科技改造得面目全非(如人工设计特定情绪体验)。
2025.7.25
休息中
2025.7.26
读《未来简史》第十一章,记录:数据主义 (Dataism) 正在崛起,成为取代人文主义的新宗教/世界观/价值观体系。它崇拜的不是神或人,而是数据流。数据主义作为可能主导未来的新范式。它以冰冷的逻辑取代了人的温度,描绘了一个既令人惊叹又充满未知恐惧的终极未来图景。
2025.7.27
休息中

19#
 楼主| 发表于 2025-7-21 08:48:57 | 只看该作者
2025.7.14
读《未来简史》第五章,记录:现代社会由科学与人文主义(特别是自由人文主义)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伙伴共同主导:科学的作用是提供力量,通过研究客观现实(物理、化学、生物等)来获取知识、发展技术、创造财富、解决问题(如饥荒、瘟疫);人文主义的作用是提供意义、伦理和价值观。人文主义(尤其是自由人文主义)将人类的体验、情感和欲望置于中心,认为人类拥有自由意志,个体的感受和选择是意义的最终来源,是道德判断的基石。
科学负责“怎么做”,人文主义负责“为什么”。科学不问目的,只提供手段;人文主义则赋予目的和意义。两者在大部分时间合作良好),但科学发现(如挑战自由意志、意识本质)正在侵蚀人文主义的基础,预示着潜在的巨大冲突——科学的发展可能摧毁其搭档人文主义。
2025.7.15
读《未来简史》第六章,记录:人类在放弃旧有意义来源(宗教、传统)后,与“现代性”达成了一项心照不宣的契约:人类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人类不再相信宇宙有一个宏大的、预先设定的计划或意义(如上帝的旨意、永恒的灵魂归宿)。承认生命本身可能没有终极意义,从而获得无与伦比的力量(科技、经济、军事、改造自然和自身的能力)。当科技发展到不仅能满足欲望,更能设计、操纵甚至取代欲望和体验本身时(如通过药物、基因编辑、脑机接口、虚拟现实),人文主义的意义体系面临崩溃的风险。
引出了全书的核心问题:如果自由人文主义崩溃,我们将用什么来赋予未来世界意义?新的价值观或宗教会是什么?
2025.7.16
读《未来简史》第七章,记录:自由人文主义(个体体验至上)并非唯一或稳固的人文主义形式,它正面临来自内部的挑战和分裂——三大分支的冲突:自由人文主义(主流。 信奉个人自由、情感体验、理性选择的神圣性。“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社会人文主义(强调集体平等和社会正义高于个人自由。认为自由主义忽视了系统性压迫);进化人文主义(认为人类内部存在优劣之分,应通过“自然选择”或人为干预促进“优秀”群体的进化。纳粹主义是其极端表现)
现代政治的实质就是人文主义三大分支之间的战争。虽然自由主义在冷战后成为主流,但其根基(个体自由意志和体验的神圣性)正被科学和新兴科技所侵蚀。
2025.7.17
每天看一点的弊端是吸收太过碎片化,今天尝试梳理了《未来简史》的前七章。前半部分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走到今天,以及为何站在十字路口”的精彩思想史。它毫不留情地拆解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信念和制度,揭示了其虚构本质和潜在危机。过去智人靠虚构故事(神、国家、金钱)实现大规模合作,主宰地球。而现在科学和人文主义的契约带来力量,但科学正在摧毁人文主义的根基(自由意志、个体神圣性)。
2025.7.18
休息中
2025.7.19
追剧中
2025.7.20
西安终于下雨变得凉快啦!今天继续休息,下周再继续看书吧~

18#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21:03:15 | 只看该作者
2025.7.7
读《未来简史》第一章,记录:人类历史上长期面临的三大问题——饥荒、瘟疫、战争——在21世纪已经或正在从“不可理解的灾难”转变为“可控的挑战”。它们不再是无法逃避的天命。既然老问题基本得到控制,人类将追求什么新目标?赫拉利提出未来人类的三大新议题:长生不死: 追求永生或极大延长寿命;幸福快乐: 追求持续的幸福感(而不仅仅是物质满足);化身为神: 获得神一般的能力,如创造生命、设计意识、控制环境甚至自身进化。
2025.7.8
读《未来简史》第二章,记录:智人统治地球的独特机制是“虚构故事驱动的大规模合作”人类创造并相信“虚构的故事”: 如神、国家、金钱、人权、公司、法律等。这些并非客观实体,而是存在于集体想象中。 基于共同相信的虚构故事,大量陌生人能够高效协作,这是其他动物无法做到的。
2025.7.9
读《未来简史》第三章,记录:现代科学消解了传统赋予人类的“神圣独特性”。如果人类只是复杂的生化算法,那么传统赋予人类生命的神圣价值(基于灵魂或自由意志)就失去了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利益至高无上)也失去了绝对合理性。
2025.7.10
休息中
2025.7.11
读《未来简史》第四章,记录:智人统治世界的能力源于创造和传播虚构故事的能力,这使我们能进行大规模合作。虚构故事塑造了人类历史,它的力量在于:大规模合作的基础(国家、宗教、金钱、法律、公司等概念都是虚构的,但亿万人为之合作甚至牺牲)、快速适应与改变( 虚构故事可以迅速改变,使人类社会能够灵活适应新情况,无需等待缓慢的生物进化)。构建意义(虚构故事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意义和目标,如为上帝、国家、金钱、自由而奋斗)、“互为主体”的现实( 这些虚构故事依赖于许多人共同相信而存在,它们不是个人主观想象,也不是客观物理实体,而是“互为主体”的)
2025.7.12
看本周更新的新说唱
2025.7.13
休息中

17#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15:28:19 | 只看该作者
2025.6.30
畅玩模拟人生中
2025.7.1
学习《作为数字劳动的隐私披露: 一项自我商品化研究》
文章以数字劳动的视角探讨了隐私披露行为,揭示了隐私披露者在平台组织的中介化作用下,如何通过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双重劳动,将个人隐私转化为可供消费的商品:平台组织通过时空、技术、情感与机制的多重规训制度,促使劳动者在自我商品化的制度设计下,陷入新型的劳动异化困境。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隐私主体的主客分离,还体现在隐私内涵的商品化价值贬抑,最终导致个人隐私的异化与劳动者主体性的迷失。
文章将隐私披露视为一种数字劳动形式,这种视角让我意识到隐私并非仅仅是个人的私密信息,而是一种可以被加工、被消费的“商品”。在数字平台上,用户通过填写个人信息、发布生活日志等方式,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劳动,这种劳动的成果被平台转化为商业价值。这种观点打破了我对传统劳动的认知,让我明白在数字时代,劳动的边界已经扩展到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数字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隐私保护与数字劳动之间的关系,警惕隐私异化的风险,努力寻求技术发展与个人权益保护之间的平衡。
2025.7.2
给朋友做妆面模特,新体验~
2025.7.3
休息
2025.7.4
休息x2
2025.7.5
学习《重构与治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逻辑、理论与实践》,这篇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论为方法论基础,提出中国主流媒体在数字时代面临结构性挑战时,需超越技术升级的表层融合,进行系统性变革,也启示我们,中国媒体的未来不在简单复制西方,也不在固步自封,而在于以系统思维统筹全局,在多重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激活内生动力,完成从“传播机构”向“治理平台”的跃迁。作为研究者,我们更需秉持这种系统观念与学术担当,深耕本土实践,参与构建既能解释中国、又能对话世界的传播学知识体系,助力中国故事在数字时代焕发真正的主流强音。
2025.7.6
看本周更新的新说唱!

16#
 楼主| 发表于 2025-6-30 08:37:22 | 只看该作者
2025.6.23
和朋友去老校区拍照+吃费大厨,吃完饭还在拍立得店拍了超级美丽的双人合照,美滋滋。
2025.6.24
参加毕业典礼中,一直在和同学合影留念,结束后和朋友去吃了我在学校最喜欢的舌尖大师,记得当时去重大面试,学校附近也有舌尖大师,去了重庆我也不要和舌尖大师分离哈哈哈哈哈!
2025.6.25
收拾了一堆东西,彻底离校回家啦~朋友给我送行的时候还有一些小伤感。
2025.6.26
在家休息中
2025.6.27
怒冲爱奇艺会员追2025中国新说唱
2025.6.28
在家休息中
2025.6.29
在家躺的太颓废,下周一定开始学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5-6-23 08:57:41 | 只看该作者
2025.6.16
朋友来学校给我拍毕业照,还带来了超级可爱的小狗花束!!拍完一起去吃了美味的火锅,开心~
2025.6.17
修图+给毕业论文导师制作毕业果盘中
2025.6.18
淋雨拍年级大合照,然后和舍友聚餐麻将一条龙!
2025.6.19
搬宿舍回家啦!
2025.6.20
在家休息,等待录取通知书~
2025.6.21
收到录取通知书,开心!
2025.6.22
又要准备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领双证了,琐碎小事好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