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12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3级硕士覃韵琪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24 14:56: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3.06 (实习面试日)
一、工作上:
① 9:00-10:40-第一家面试
②14:00-16:30-第二家面试
③17:00-18:10-第三家面试
问题总结:
① 关于简历上的问题
要求查看作品集
上段实习中主要担任的职务
实习经历、创业经历(具体销售额、创业的盈利点)
重新复盘上段实习的成果,还能有哪些可以改进的策略
最近爆火的长图会不会做
能否接受全英的工作环境
② 关于业务的了解
C 端和 B 端的区别,还有 2B 和 2C 运营岗的区别
关于华为和英特尔业务的了解选一个案例
对英特尔最近热点和活动的分析
对于(品牌名)主流业务的了解
更偏向于做 mkt 的哪个部分,前端新品还是 social seedings
为什么喜欢美妆
品牌为什么要做私域
运营的主要阵地是,主要擅长哪个,说说那个平台的特质
对产品线的了解、爆款产品的营销策略、对市场份额下降的应对
how to think that men should share housework with female satrs?
what opportunities does (品牌名)have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③ 关于个人的问题
是否能长久实习,是否能接受实习四个月转正
能否接受北京的房租
④ 现场笔试
提了一个品牌和主题,现场做个英文 pre
二、 学习上:19:30-00:47
1、背单词
2、确定毕业论文的最终框架
3、修改绪论部分
4、进行类目部分的设计
5、阅读论文相关文献,包括:
①黄健,王东莉 . 论网络文化传播的失范与规则重建的基本原则
②朱剑飞,邵靓 . 媒体缺位——传播失范的人文反思
③刘涛 . 图像社交的兴起及其“视觉转向”
④陈力丹,李跃群 . 如何处理新闻中的血腥、灾难、痛苦画面——传媒图像伦
理规范初探
⑤甘丽华,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 . 全球媒介伦理及技术化时代的挑战
⑥曹开研 . 引导深度合成技术向上向善的积极探索
⑦涂凌波 . 网络视频传播再反思 :伦理主体、伦理失范与传播伦理的重构
工作总结:
比于商科和工科来说,单纯的文科专业存在着劣势,所以一些重要的数据分析技
能要好好掌握。
学习总结:
对于类目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社交媒体的特性,遂发生卡壳,明日与毕业论文导师
进行讨论
3.07 (实习面试)
一、工作上:
① 8:30—10:13-第一家面试
②11:05—12:00-第二家面试
③14:10—15:14-第三家面试
④17:00—18:05-第四家面试
问题总结:
① 关于简历上的问题
自我介绍
做过项目的经历(所做过的产品,给用户提供了什么价值,给自我成长提供了什
么价值)
简历细节的深挖(5 题左右)
创业过程(具体到每个流程的落地)
沟通力如何?
看一下作品集
会不会用墨刀、Axure、Keynote
目前有几个 offer、通勤状况
② 关于业务的了解
什么是成功的产品
产品需求的来源有哪些
快手和抖音的优缺点
剪映和快影的分析
toB 和 toC
之前项目落地 APP 形态
以后的职业规划(M 序列还是 P 序列)
你认为 xx 有怎样的平台特点、流量优势
xx、xx、xx (三家互联网公司)内容运营模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笔试 :透视表和 vlookup 函数的考察 、SQL 考察
xx 的业务架构
有没有做博主的打算,如果做博主会往哪方面
自带哪些 KOL 资源
二、学习上
1、背单词
2、与导师开会,修改类目
3、用 python 爬论文所需的资料,发现效果不好
4、抽取类目进行信度检查,信度较好
5、阅读论文相关文献(6 篇)
工作总结:
面试问题较为细致,注重硬性技能
学习总结:
对于类目进行了最终修改,经过反复修改后终于确定下来
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需要手动编码,但是资料繁多容易遗漏,需要反复确认检

3.08
一、工作上:10:00-16:00
1、对实习岗位进行权衡比较,确定工作意向,并告知 hr
2、进行工作个人资料与信息的录入,方便对方进行工卡制作
三、 学习上:17:00-18:30 20:00-23:50
1、背单词
2、与导师线上开会
3、数据整理
4、撰写论文研究设计部分
5、修改文献综述
6、阅读牛静老师的书
工作总结:
对于不能去的岗位要礼貌告知,以免耽误对方进度
学习总结:
文本繁杂,需要耐心整理。以牛静老师的书为重要依据,方便进行后续分析
3.09
一、工作上:
1、注册工作账号
2、订机票
3、学习 excel
二、学习上:
1、背单词
2、将数据录入 excel,制作 excel 图表
3、整理图表,进行文字分析(1-3)
4、阅读牛静老师的书(53-85)
3.10
一、工作上:
1、完成租房事项和房屋打扫
二、学习上:
1、背单词
2、阅读牛静老师的书,85-101
3.11 (周末)
一、学习上:
1、背单词
2、整理图表,进行文字分析(4-9)
3、精读与毕业论文较为相关的 c 刊 2 篇,硕论 1 篇
4、对于伦理学导论的整理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说伦理学所面临的一些挑战,这个挑战
可以理解成就是道德在什么情况下是适用的,或者伦理学或是道德它本身成立的
条件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有效的去回应这些条件。因为如果不能论证存在的条件
的话,就相当于这个学科的基础没有打牢。
第二部分主要是在帮助大家去铺设一个合适的伦理学理论它具有着哪些方
面的约束,就是我们怎么去评价一个理论好还是不好,以及我们经常在各家各派
都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
最后一部分就是成型的伦理学理论,第一方面就是这个功利主义,第二方面
就是这个义务论,第三个其实是个德性论,也就是第十二章中的美德理论。
3.12 (周末)
一、学习上:
1、背单词
2、整理图表,进行文字分析(剩下部分)
3、整理伦理学导论的读书笔记、观看一些博主的解读
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就在回应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道德和自私的心理之
间的关系,第二个就是道德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自由意志大概存在不
存在的这样的一个问题,第二个他关注的问题是,即使自由意志不存在的话。那
道德为什么还可以存在。当然有一派的观点是,它是即使自由意志的存在,这个
道德的意义依然是有的,道德的号召力依然是有的。
在中世纪的时候,我们之所以要这个善良的活着,是因为上帝给我们的指令。
那在上帝之死之后,我们如何在对道德进行一个正当化的证明,这是他第三章的
内容。
到了后面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部分,主观主义是相对主义的极端形态,那
在这两章当中其实有一些命题是经常会使用到的,比如说道德的合法性来源,如
果是来源于他的本土的文化的话,那就意味着外面的文化是没有办法指责的,这
点我们在中国的这种情形下,我们可能更感受到,我们不希望我们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我们整个国家的这种文化状态,去借由西方的那种视
角来评判。
同样我们反过来,当我们去看待非洲的时候,发现非洲有一些女性依然在实
行割礼,对女性的这种破坏严重,这时候我们能不能去指责他们道德有问题。因
为如果道德是一个相对主义,它依赖于本土文化的这个正当性证明的话,那就意
味着美国没有权利指责我们,我们是不是同样也没有权利去指责非洲,这是所面
临的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5 01:16:35 | 只看该作者
本月实在过忙 遂没有更新日志 以下是本月所读c刊















22#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8:36:32 | 只看该作者
2023年10月31日
英语课程论文选题
阅读文献:
①Two Decades of Journalism Studies: Authorship,Networks and Diversity
②Social Media Use and Adolescents’Self-Esteem: Heading for a Person-Specific Media Effects Paradigm
并做结构拆解
2023年11月1日
阅读星期论文相关文献(8篇)
2023年11月2日
准备新闻史史料收集(大公报)
2023年11月3-4日
阅读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ynthetic media: first newsrooms without journalists、Promoting responsible AI: A European perspective on the govern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a and journalism等文献并用小绿鲸进行归纳汇总
2023年11月5日
根据新闻史料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
在英语数据库收集英语课程论文所需要的报道内容

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0 10:0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较忙(未能看书)
10月23日
准备英文pre
10月24日
准备英文pre/准备讲演
10月25日
准备中新史课程pre
10月26日
准备中新史课程pre、演讲
10月27日
完成中新史课程作业
10月28日
在数据库收集关于大公报的新闻史料
10月29日
在数据库收集关于亚运会的英文新闻报道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5:10:42 | 只看该作者

10月16日

阅读c刊《“卖报小行家”:民国时期的报童考察》
刘钰潭学者从产生原因、特征以及意义等方面比较全面考察 了民国时期的报童。
报童是怎样产生的?
报童群体是怎样形成的?
报童拥有怎样的社会角色、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如何参与社会的整体运行之中?
学者主要立足报童十分繁盛的民国时期,结合报刊、回忆录等史料考察报童的出现背景、工作情况、文化传承,对上述问题尝试展开探索。
报童是真正的“卖报小行家”, 具有一定的职业性、专业性,对报纸的售卖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报童的出现更好地发挥了报 刊作为大众传媒传递信息、消除不确定性、建 构良好媒介环境的社会功能,更体现出报刊发行在报刊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意义。

10月17日
阅读c刊王天根:《全面抗战前夕上海新闻界新生代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以<记者座谈>为中心的分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王天根学者主要介绍了全面抗战前夕上海新闻界新生代记者群体对于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从沙龙到周刊的 “记者座谈”体现了他们的职业和身份认同。

10月18日

阅读赵建国学者的《重构职业共同体: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并整理至新闻史专题论文笔记中

10月19日
阅读《心态史视角下民国广告人的社会服务———以林振彬、 陆梅僧、汪英宾的生活世界为中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祝帅学者从心态史的视角,出发, 探究民国广告人群体赢得学界和社会认可的努力。

10月20日
阅读《早期中国新闻人群体的初现及古代新闻人的历史演变———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912年中国新闻人的足迹》,学者从宏观视野梳理了历史上不同 新闻人群体的社会环境和主要特征,并提出了古 代早期 “中国新闻人群体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观点。

10月21日-10月22日
梳理本周阅读的专题文献的框架,这几篇关于新闻从业者及其群体的研究的文献侧重于从职业化的角度出发考察职业群体身份认同的建立。在这些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作者整理和应用史料的思维方式,也可以了解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特定群体的足迹。并且都是一年内的c刊,对其整理有利于增进对新闻史—晚晴新闻从业者及其群体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的了解。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5:45:43 | 只看该作者
学术日志

10月9日
用favtive收集关于亚运会的英文新闻
阅读质化课程要求阅读的《定性研究中的求异法及其理论依据》等五篇文章


10月10日——10月11日
阅读《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1、7、8章并梳理
用favtive收集关于亚运会的英文新闻并进行归纳



10月12日——10月13日

阅读《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生活》第九章、第十章


10月14日

阅读《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生活》第十三章



10月15日

阅读《文人论证》15-56页并做新闻史的笔记梳理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16:25:2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继续看《第三次浪潮》,并重温了一本上课老师推荐的书《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暑假有略读过,本周开始进一步梳理)

9月18
第三次浪潮(下部分)
“在第二次浪潮时代,传播媒体不断向我们灌输标准化的形象,造成批评家所谓的“统一的心灵”。今天,人们不再接收一模一样的信息,分散的小集团彼此可以收发大量的信息。整个社会朝多样化的第三次浪潮迈进,新的传播媒体也反映出这一步调。
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事物(从流行音乐到政治)越来越不统一。就个人而言,我们被一些矛盾、零散的形象包围,旧的观念受到考验,注入我们脑海的是支离破碎的‘碎片’。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所谓的‘碎片文化’之中。”
“企业所生存的社会已经趋于多样化。信息、生产、家庭生活变得碎片化,连市场、劳动力都破裂成细小多变的碎片。”

※碎片化、个性化、长尾理论:
作者从传播方式入手,从交流形态的演进引出“碎片化”这一中心议题。定制化 碎片化 小众化,我们是长尾经济最好的时代。
※智媒体、赛博人:
机器会接管一切吗?机器,尤其是连接内部情报网的机器,会超越我们所能理解的控制能力吗?计算机这位‘老大哥’会不会除了窃听电话外,还要打烤面包机和电视机的主意,把我们所有的动作和情绪都置于股掌之中?我们究竟应该依赖计算机到什么程度?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多,我们的心智会不会退化?一旦把插头拔掉,会出现什么景象?到时,我们是否还拥有基本的生存技能?”
一旦工业文明把大部分记忆搬离人脑,记忆就客观地存在于工艺品、书籍、薪水册、报纸、照片和电影中。但是,在书页中写下的一个符号,在影片中捕捉的一个镜头,印刷好的一份报纸,都只是一个静态的存在,唯有将其重新注入人脑,才能赋予它们生命。第二次浪潮文明在扩充社会记忆的同时,也冻结了记忆。”
但不可否认的是,计算机造就了我们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同时也是碎片化的解药,未来的科技发展也许会进一步提高人体与机器的结合水平,由外化到内化,赛博人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可预见的数十年内,人类的智慧、想象力和灵感仍比机器重要,但是计算机会增加我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增加我们对事物相关性质的了解,帮助我们把周遭不相关的资料综合成有意义的‘整体’。计算机是‘碎片文化’的一剂解药。”
9月19
今日上课,老师推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在课堂上就这个内容补充了一些部分。

“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陈向明认为,这些理论范式主要是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13)
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对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其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事物的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考察事物的本质。量的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16)
真理客观存在,但是不能被穷尽,人们只能通过一些列手段对不尽精确的表象进行“证伪”而逐步接近客观事实。16)
相对主义: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而只存在“合适”与否;我们只可能判断某一个行为或一种想法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而无法知道它们是否“真实”。
【意义并不是客观地存在于被研究的对象那里,而是存在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之用(建构)。】 研究是一个交往各方不断辩证对话而【共同建构研究结果】的过程;不是为了控制或预测客观现实,也不是为了改造现实,而是为了理解和建构——在人我之间、个体和世界之间、过去和现在之间建构起理解的桥梁。
9月20
第二次浪潮带来的生产力使得人们的基础需求得到满足后,第三次浪潮的定制化服务逐渐占据上风,个性与反主流成为当前时代的特色。
超越了这个阶段,当然就是纯粹的定制生产,每种产品只有一件。这正是我们发展的方向:按顾客的个别需求制造产品。
而家庭也难以逃脱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人们的性别不再成为结婚的必要限制,LGBT群体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性取向不再被带着有色眼镜而审视,家庭的组合形式也会愈加多样化。有不同需求的人们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婚姻中得到满足。
“根据美国政策研究中心资深研究人员詹姆斯·雷米的说法,我们即将由‘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转为‘以成人为中心’的家庭。”
“在第三次浪潮时代,家庭制度会与生产和信息制度一样趋于多样化。
第二次浪潮文明虽然极力颂扬管理家务的工作,但是未给予执行这一职务的人应有的尊重。负责家务是一件具有生产力的工作,而且自有其重要性,应该被视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家务工作者的地位,不论是由男人还是女人负责,也不论是由个人还是团体执行,我们都应该支付适当的薪水,或者承认其经济价值。
(作者还顺便聊起了当前我们时代的一大病灶——全职主妇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职业主妇的认可不应仅停留在口头,而更多需要经济价值给予肯定)
在大企业的危机一章中,作者颇有远见地注意到了企业的进化趋势,企业不再只专注成为一个领域的垄断寡头,而是成为一个涉足各行各业的超级巨无霸。金融行业的寡头不再只以传统的“吸血鬼”形象登场,其成为当代社会的核心。
“企业在批评者、立法机关和其内部管理层的敦促下,不再以专业化的商业机构自命,而逐渐成为一个多目标的组织。”
“口头承诺的公关辞令往往取代了真正的改变。精美的宣传小册子大肆宣扬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掩饰贪婪的用心。然而,在第三次浪潮的新压力下,企业界的结构、目标和责任都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变化的迹象随处可见。”
接着托夫勒从社会规范与产销合一的角度出发,分析第三次浪潮中个人的反叛对于社会的影响,人才被托举到了一个无可附加的地位,创造力取代单一的效率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东西,让人不禁想起《天下无贼》中葛优所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新的规范手册正面抨击第二次浪潮时代人们的信仰,抨击人们对时间的过度重视到过度服从,抨击标准化的必要性。集中化和专业化所强调的效率遭到挑战。”
“如果说第二次浪潮把生活的节奏绑在机器上,那么第三次浪潮就是要向这种机械化的时间发起挑战,改变基本的社会节奏,同时把人从机器中解放出来。”
“在政治、企业与政府组织、经济体系各方面反集权的趋势之下(再加上传播工具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能源领域的进步),一个全新的社会正在成形,昨日的标准已经遭到淘汰。”
“不论是自助运动还是新生产技术,我们都会发现同一种转变——消费者逐步参与生产活动。在这种情势下,生产者和消费者传统的界限消失了。‘外行人’变成‘内行人’,生产变为产消合一的一部分。”
9月21
今日所阅读的部分中作者开创性地讲述了一些颠覆性的看法,将视野扩大至宇宙,以此来反思人类社会的历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自大与傲慢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程度,固有的思维定式束缚着人们探索的脚步,人类的科技若想继续跨越式发展,便需要重新打破思维设限的“墙”
“第二次浪潮文明给我们一种乐观心态,让我们相信我们知道(或者至少可以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它告诉我们,每一种现象都在时空中占有一个独特、确定的位置,同样的情况一定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整个宇宙中充满了‘球杆’和‘撞球’——原因和结果。
9月22
这种机械化的因果论非常有用,可以治疗疾病、建造摩天大楼、设计精巧的机器、组合庞大的机构。虽然这种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许多现象,但是其功能只不过相当于一部简单的机器,如果遇上成长、衰退、瞬间突破至较高层次、大变动导致骤然溃败、小事件偶然形成大爆破力量等现象,就无法以因果论进行令人满意的解释。
“有时是源自变化的结果。一个偶发事件可能因此触发神奇的连锁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变化往往很难追根溯源,也因此充满了令人惊讶之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缓慢平稳的步骤会突然间产生爆炸性的改变,而相反的情形也会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开始时类似的情况,最后却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是用第二次浪潮心态无法了解的。
随着信息重要性的增强,新文明将会改变教育结构,重新调整科学研究的方向,最重要的是重新组织传播媒体。今天的大众传播,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都无力应付传播的重荷,提供生存所需的多种文化。第三次浪潮文明不会被少数传播媒体控制,反而会制造出灵敏的多样化媒体,为社会注入个别化的形象。
“根据上述3项原则——少数权力、半直接民主、决策分工,我们越早着手设计新政治机构,和平移转的机会就越大。会增加危险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阻止改革的企图。盲目地保护落伍的观念会造成流血的危险。”

9月23
第三次浪潮的雇主需要的员工必须能承担责任,了解如何与他人合作,可以处理重大任务,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敏锐地与身边的人互相配合。
一个领导者的能力不在于他的果断,而在于他肯倾听;
不在于强制力,而在于想象力;
不在于夸大其词而在于承认新世界的领导工作限制良多。
第三次浪潮把社会推向一个更多样化、更复杂的层次,所有的领导人物都必须仰仗更多人帮助他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
一个领袖能控制的工具(超音速飞机、核武器、计算机、电子通信)越有力,他的依赖性就越强。
没有一个政府、一种政治制度、一本宪法、一部宪章、一个统治政权是永久的,以往的决定不能永远成为未来的束缚,为某一种文明而设计的政府无法妥善应付另一种文明。
第三次浪潮政府的第一个原则是少数权力原则
我们需要为少数民主设计新方法:
以显露差异为主,而非以陈旧的投票方式、严格的选举程序组成不真实的大多数力量。
第二个原则是实行直接民主
我们应该可以找到一些具有创意、以前没有使用过的方法来融合直接公民参与代议的政治,创造一个新的半直接民主。
第三个原则是打破决策的混乱状态,把决策放到适当的位置
我们必须将决策分开,然后重新分配——把问题分配到各个阶层,视问题性质更换决策单位。
我们必须从自己开始,训练自己不要封锁心灵,忽视新鲜、突兀、似乎很前卫的意见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盲目指责任何新建议不切实际,坚持现有的一切才合乎实际,而不管现状多么荒谬、多么无理、多么窒碍难行。
我们要争取表达的自由,人民有表述意见的权利。
第三次浪潮文明可能孕育出完全不同个性的年轻人——不在乎同辈朋友、不以消费为目的、不沉溺于个人享乐。

法律和制度必须与人类的心灵并肩前进……一旦出现新发明,揭露新真理,心态和舆论就要与时俱进,制度必须同时进步,跟上时代的脚步。
9月24

今日,主要是整理了书籍下一部分的,(针对看书部分一些重要句子)的摘录:

在未来,人们是在家里工作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家庭将变成整个社会的中心。作者对未来家庭夫妻的描述似乎是有些理想化,我想家可能会成为未来办公的场所,但是家庭似乎很难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
在未来,企业受到自然环境、社会力量、信息地位、政府机构、道德观念这五个大的改变的影响,将从一个单一目标的企业转变为多目标的企业;
在未来,人们的工作将不再朝九晚五,人们将生活在一个永不休息的城市,在科技的推动下,人们对于时间的观念将不再如此地敏感,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观念、想法也开始趋于多样化,这点在根本上打破了第二次浪潮的“可批量化”规则;
在未来,经济生产方面,第三次浪潮时代推崇的是“产销合一”,消费者,很多时候都会参与到产品的生产中去;
在未来,心灵层面上,人们对于进化的形象、对于人自身、对于时间、对于空间,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开始有了新的因果观,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
在未来,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跨国企业与跨国组织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职责。
第三次浪潮文明是一个实托邦的未来,它不像《1984》,更不是《美丽新世界》,他不是一个最好的世界,也不是一个最坏的世界。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15:57:56 | 只看该作者

※9月4日




下课后,第一次阅读新闻传播学经典《第三次浪潮》,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这个是作者的写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开始工业革命,用全球化贸易来替代战争,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所以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和全球制造业和贸易的领头羊,带来了二战以后长达几十年的经济成长繁荣时代。


翻开书本的前页,托夫勒在序言中写道:

“今天世界的许多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彼此不相关的,也不是偶然出现的。例如,小家庭的崩溃,全球性的能源危机,迷信的到处蔓延,有线电视的流行,灵活上班制,新的养老金和带工资休假合同的兴起,从魁北克到科西嘉的分裂主义运动出现……”


作者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分成三段:第一段叫作农耕文明。自从有人类开始以后,人类从事农业的工作。第二次浪潮叫作工业革命。从18世纪末开始,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英国在当时通过蒸汽机、火车头和焦炭冶炼法推动了工业革命。第二是1789年,巴黎人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通过制度建设和思维启蒙的方式,再造了人类的政治制度。第三次浪潮则是信息化革命。作者在书中着重描述了新的信息化革命即将到来对我们的企业、社会、国家形态和文明组织所可能带来的种种的冲击。




※9月5日





上明华老师的课,老师在课上推荐了论文写作书《会读才会写》,恰巧是假期阅读过的,整理了一遍之前的读书笔记。


昨日看的书的摘抄:

政治的最根本问题,不在于谁统治着工业社会的最后的年月,而要看谁能为新文明的迅速兴起作出规划,以取代旧的工业社会。当眼前的政治争论在消耗我们的精力与注意时,一个意义非常深远的斗争已经在表层下面发生了。斗争的一方面是旧工业的坚决拥护者,另一方面出现了很多人,他们认为世界上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粮食,能源,军备限制,人口,穷困,资源,生态,气候,老年人的问题,城市社会的解体,生产的需要,工作的报酬,都不再是在工业制度的结构中所能解决的了。(P12)

所谓小家庭——父母,一两个孩子,没有亲属的拖累——成了所有工业社会中标准的,得到社会赞许的“现代化”的典范,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工业社会都是如此。即使在日本,那里由 受到崇拜老祖宗传下来严格的家规和多子多孙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大家庭的家长制,也在第二次浪潮发展中开始崩溃。越来越多的小家庭出现了。总之,小家庭是所有第二次浪潮确定的特征,它自第 —次浪潮社会脱颖而出,正如化石燃料,炼钢厂和商店联号的涌现一模一样。(P25)




※9月6日





阅读《第三次浪潮》至40;整理今日上专业课需要的资料。


以工厂为“模特儿”的群体化教育,其教授的内容是:读书,写字,算术,还有一点历史和其他几门学科。但这是“表面上的课程”,在它的后面还有看不见的或叫做“隐蔽的课程”。这门课程意义至为深远。在许多工业国家里,这门“隐蔽的课程”包括三个内容:守时,服从,死记硬背的重复作业。工厂的劳动要求工人们准时出勤,特别是自动流水线的作业者。它要求工人们服从来自赋有特权的厂主和资方的命令,而不得提出任何异议。它要求劳动的男女准备永远做机器的奴隶,或在办公室里执行令人生厌重复的工作。(P26)


在交响乐队中,指挥是由第一小提琴手或乐区领奏者接替的。把他们的演奏——产品出售给大规模市场——献给音乐厅的听众的制度,最后加上留声机的出售,“音乐工厂”就这样诞生了。(P29)


整个第一次浪潮时期,只有很少的人口是依赖市场为生的,大部分人口是生活在市场经济之外的。历史学家R.H.泰内说“金钱交易是在自然经济世界的边缘。”(P37)




※9月7日




        阅读《第三次浪潮》,并整理了下英语课所需要的资料,以下是部分摘抄。


指导所有第二次浪潮国家的六条原则,它是在不同程度上在所有国家所实施的“纲领“这六个原则: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集权化。


机械化思想,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例如,列宁把国家描绘是被资本家用来压榨工人“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机器”。托洛茨基说,可以用资产阶级社会机器理论中“飞轮和螺丝”所有这些机器上相同的措词,来描写一个革命政党的功能,把它称作是一个权力的“装置”。托洛茨基指出:“同任何机器装罝一样,政治权力装置的本身,具有静态的性质……群众运动才能克服它僵死的惯性……就像蒸汽机的动力在使它的飞轮转动之前,克服机器的惯性一样”。沉浸在如此机械论的思想之中,充满着对机器能力和效率近乎盲目的崇拜,第二次浪潮社会所有的革命奠基人,他们创建的政治制度,呈现着初期机械工业的那些特征,就不足为怪了。(P72)




※9月8日




整理完成会读才会写的的读书笔记,学习秀米排版的笔记形式。阅读《第三次浪潮》,整理前面一小部分的笔记和摘抄。


极度依赖化石燃料,工厂生产,小家庭,大公司,群体化教育和广泛的传播系统,这 些文明全部是建立在生产与消费深刻分裂的基础上,是全部建立在由一班社会权贵负责把一切组织起来的基础上。 在这个制度中,代议制政府是工厂在政治上的对等物。它的确像许多工厂一样,代议制政府是集体生产组织决策的工厂。它像工厂一样,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统治。它也像许多工厂一样,现在曰益显得陈旧苍老,是第三次浪潮发展中的一个牺柱品, (P79)

工业现实观所产生的对个人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很像一个原子——不能再缩小,不能毁灭的社会结构的基本粒子。这个原子论引伸到政治上,是一人拥有一张选票权。这种观念表现在国际事务上,则叫做独立自主不可侵犯的国家。不只是在物质上,而且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上,可以用独立存在单位或原子来表述。原子论,贯穿在生活的一切领域之中。(P117)

第二次浪潮文明显著地改进了普通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对工业化的批评,在描写十八九世纪英国工人阶级大量悲惨生活的情景时,往往是把过去的第一次浪潮浪漫化了。把过去的农村描绘得那么温暖,公有,安定和有组织;那时人们的精神比实利主义价值观还纯洁。然而历史的研究揭示出,这些想象出来的令人爱慕的农村村社,实际上是营养不良,疾病流行,穷困饥饿,无家可归和暴君统治的藏污纳垢之所。人们在他们的主人和君主的皮鞭下,孤立无援,嗷嗷待哺。(P127)





9月9日、9月10日





不幸感冒了,坐在床上整理了下书单,并且进行了修改。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19:06:52 | 只看该作者
7月10日

二次阅读贝克的《风险社会》(前半部分)

最前面的部分作者讲述了风险分配的逻辑,讨论“自反性现代化”发生的条件,描述了风险社会的处境。
“随着历史的进程,工业社会的稀缺社会财富分配逻辑,转化成了风险社会的发达现代性风险分配逻辑。在工业社会中,财富生产的逻辑支配着风险产生的逻辑,而在风险社会中,“风险同财富一样附着于阶级模式之上,只不过是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顶层积聚,而风险在底层积聚。”
这样的转变发生的历史条件:
①“真实的物质需求可以客观降低并脱离于社会的程度”,这其实依赖人力和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法治和福利国家的保障调节,那些致力于提高生产力的现代化不再迫切地出于生存方面的需要。
②其次是生产力在现代化进程中指数型的增长,同时使风险和潜在自我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种极致。



7月11日

作者阐述一种工业文明自陷危机的可能性。认为风险是现代化的副产品,是一种完全脱离人类感知力、不可逆转、公开接受社会界定和建构的存在。它有一种很显著的“回旋镖效应”,虽然打破了阶级图式(在全球化的世界中,风险不因个体所属阶级不同而区别对待每个面临它的个体,如疫情、核辐射对全人类的威胁),却常以阶级专属的方式分配(如富人阶级对风险相关知识的占有会使其拥有规避风险的能力)
作者提到“污染的社会性思维分析”,各类研究机构的报告中污染物、有毒物在全球范围的分布几乎都未与人类社会、社群的分布相联系。同样的污染物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可能会有相当不同的含义,这种差异可能源自年龄、性别以及习惯、工作类型、信息、教育等各个方面。他在访谈中还表明,“抛开毒性谈剂量”同样也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愚蠢行为。
风险的传播和市场化遵循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在赢家看来,无限的风险造就了无限的需求,虽然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迫害者和牺牲者迟早会合为一体”。是清除风险还是买卖风险,其中的张力贯穿在社会行动的各个领域,同时也会形成一种新型的政治力量:焦虑性团结(人们由于对某件特定事情的焦虑而短暂地团结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这些团体一般着眼于单个议题和形势,在大众媒介的推动下形成社会潮流,主宰公众的意识。


7月12日

(作者论证了)在发达现代性中,风险和不安脱离并重塑了工业社会的内在社会结构(社会阶级、家庭模式、性别地位、婚姻、亲子关系、职业等)以及根植于其中的对于生活样式的基本确定性,现代化进程不仅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对立假设,同时也瓦解了工业社会的内在坐标系。
①个体的解放与个体化的浪潮。
②社会不平等开始摆脱阶级而存在,打下等级烙印的社会环境和围绕阶级文化的生活方式开始退居幕后,不平等却仍然存在。
③失业的个体化和风险的社会化。频繁的个体“临时失业”给整个社会都埋下了关于生存危机的恐惧。
④家庭成为充满矛盾的利益联盟。此时的家庭不再像工业社会的家庭那样充斥着自社会延伸而来的规训。此时的家庭即使没有社会牢固的规训权力支撑,也可以成为一种可以避免不利处境的利益联盟(人们或许能够摆脱传统基于性别的角色指派,却无法摆脱对家庭的需要,即使这种需要不再出于原始的需求)。


7月13日

在今日阅读的内容中作者讨论了 “现代性促使性别在自由平等方面必须获得切分”,以往核心家庭中依赖男方供给、服从男性权威的被分派的女性角色不复存在,家庭的基础在所有个体都在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过程中开始动摇,私人领域再次由于社会因素的变动而掀起波澜(家庭只是这些对立和冲突发生的场所,并不是原因)。
个体化的结果是,被个体化的人依赖于维护“个体处境”的制度的掌控。制度化是个体化的后果之一,此时被个体化的人将完全依赖于“维护个体处境的制度”的掌控。


7月14日

※个体化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一种现象,农奴的解放、宗教改革、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其实都是个体化的过程。个体化是指独立的个体从文化传统、家庭、亲属、社区和社会阶层中抽离出来,通过与全球网络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联系满足其日常生活所需的过程。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形式的解体,比如阶级、社会地位、性别角色、家庭、邻里等范畴的日趋弱化”。

“解放”:“在支配、扶持等传统背景方面,脱离由历史赋予的社会形式和社会义务”;“丧失稳定性”是指在实践知识、信仰和指导规范方面丧失传统的安全感(“祛魅”)
“控制和再整合”:在个体化的过程中,一种新的社会约束也正在形成,即“个体化的再约束”。个体化不是文化批判中基于主观意识和认同的个体化,而是个体化影响下客观的生活处境的变迁。

※个体化其实起源于三个方面:教育、流动和竞争。其发生的前提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市场对个体提供劳动技能的获取、供给和运用。


7月15日

作者认为个体化最终的结果是制度化的形成
社会层面,个体脱离了传统阶级、家庭的纽带和支持关系,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劳动力市场、消费谋生、流行风潮、市场行情的标准化控制和约束,这些更加难以捉摸、更加松散的约束使个体化的私人生活愈发严重而明显地依赖于社会状况。
个体层面,自我成了万事万物的中心,并受到孤立而缺乏自我意识的大众市场和消费引导,“个人的失败”占据风险中心。比如社会系统问题造成的“失业”或者“不充分就业”变成了自身不够努力的结果
劳动的去标准化过程中,工业社会体系中固定的劳动合同、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不再稳定,如今,非终身制、弹性工作和去中心化的方式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安和不平等。



7月16日 (旅游去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19:24:1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继续阅读《想象的共同体》
重要细节补充与摘录

7月3日
前章补充:

※欧洲的民族主义
欧洲的语言情况较为复杂,呈现多方言分布。19 世纪是方言化的辞文法学家 、语言学家和文学家的黄金时代 ,这些专业知识分子的活动成为形塑 19 世纪欧洲民族主义的关键。

官方民族主义
其出现的原因是欧洲各王室无法抵御日渐高涨的民族运动,统治阶级为了避免被群众的力量夺取政权,使用了行政理由,确定了某种语言作为国家的语言,他们凭借语言实现民族的划分,掌握了对于民族想象的解释权。

亚洲殖民地民族主义
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的是会识字、会双语的知识分子,这些通晓双语的精英是最初的殖民地民族主义者,在学校体系中使民族主义逐渐兴起。人口调查、地图、博物馆一章中,作者认为三者结合深刻地塑造了殖民地想象其领土的方式。


7月4日

民族现象

民族植根于他们的走过的社会中,实质上转化为了民族主义的政权或运动,这些事实证明了民族的普世价值。它被想象出来,并能与形形色色的政权和意识形态结合,其力量使人们自觉被吸引。

首先它是想象的,其次,民族被想象为有限的。所有的民族有可能边界在变化,但他们不会把全人类想象为自己民族的一员。再次,民族被想象为拥有主权。民族发展愈来愈成熟时,梦想即使是上帝管辖之下的自由,主权国家就是这个衡量的象征;最后,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被想象为友爱、平等的,即使民族内部依然存在剥削压迫,但人们也甘愿为它冒险牺牲。之所以称之为想象的共同体,需要区分“想象”和“共同体”两者的关系,想象意味着非真实的,共同体则表示着连续性。

民族在这个时代的使命,就好比宗教对于人类苦难以想象的形式应对,将人的宿命转化为生命的延续一样。这些先于民族主义的文化体系,孕育了民族主义的形成。宗教这种古老的共同体对他们语言的独特性充满信心,也塑造了他们认定共同体成员的看法。民族在宗教共同体、王朝和时间观这三个文化体系的影响下,得以慢慢兴起。而宿命、科技和资本主义的交互作用,奠定了民族意识的基础。

安德森认为欧裔海外移民的共同体最先有了民族概念。在1820年之后,兴起了全球第二波的民族主义浪潮,语言在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呈现了语言民族主义新的形式。“最后一波”的民族主义
(以亚非殖民地为例,通过教育而拥有了共同语言的殖民地人民,政府通过采用一系列制度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想象转移到人们身上,特定的教育和行政的“朝圣之旅”相结合,他们将自己看成本国人提供了领土基础。)


7月5日(5-7)

远程民族主义
不同于传统民族主义理论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安德森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北美殖民地。
远程民族主义的兴起与经济利益、自由主义和启蒙运动密切相关。

语言民族主义
印刷语言和盗是语言民族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
地理大发现和语言学革命使得拉丁语的神圣地位进一步式微,再加上统治者推动方言成为国家语言的努力。这两者导致了方言印刷出版物的消费者(阅读阶级)的扩大。
在对印刷品的消费过程中,印刷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借由印刷语言得到了结合。通过印刷语言,他们想象成属于一个共同体的。 而其他地区的民族主义正是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盗版”得到发展。由于语言民族主义中有群众的大量参与所以它又被称作“群众性的语言民族主义 ”。

官方民族主义
官方民族主义是对群众性的民族主义的反动。
在语言民族主义的冲击下,统治者统治的正当性正岌岌可危。
以亚历山大三世为代表的统治者们强行在本国境内推行语言统一,希望以语言为其帝国建立内在普遍性,为自己的政权寻找正当性。这是一种民族与王朝制帝国的刻意融合,是一种试图掩盖民族与王朝矛盾的应对策略。
安德森很贴切地说道:官方民族主义是“一种把民族那既短又紧的皮肤撑大到足以覆盖帝国庞大的身躯的手段 ”。
值得注意的是,安德森认为官方民族主义的不断扩张最终可能会导致帝国主义。

殖民地的民族主义
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是前几种民族主义的混合。
其中既有类似美洲的朝圣之旅,也有欧洲语言民族主义的以印刷语言划分民族的特点,还有官方民族主义推行国家语言的举措。
这种民族主义是对帝国主义的反应,因此它们的“殖民地色彩 ”很浓厚,民族的边界和原来的殖民地界限是重合的,殖民地行政体系和教育体系也成为构建民族的主要基础。



7月6日(8)

民族情感的根源
作者回答人为什么随时愿意为民族国家牺牲这一问题。
(民族属性中的宿命气息和语言的原初性让为民族而死的行为,带上了一种类似于“终极的牺牲”的纯粹性与无私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人们甘愿前赴后继地为民族“牺牲”。民族主义的牺牲与种族主义完全不同,民族主义的牺牲是从历史宿命的角度思考的,而种族主义则是从血统和阶级的角度进行思考。)


7月7日

安德森反对“马克思主义者就不会是民族主义者”的观点,他认为这场三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就是对这一观点的证伪。他把这场冲突解释为民族间的冲突。安德森说道,即使是最坚决的激进革命家也还是在某一程度上会从被推翻的政权继承了国家。他们很容易借用旧王朝和王朝制国家推定的民族属性,并以此界定他们的民族和国家。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7月8日

作者认为殖民地政府借人口调查以西方的标准建构族群分类,并以此为自己的民族划定边界。
地图则帮助殖民地人民明确了关于国家的地理想象,具化了国家的范围。
博物馆和博物馆的想象也具有深刻的政治性。

(这种想象作为一种共有的抽象符号,给殖民地人民这是“我们民族的”想象。同时博物馆的庄严性,也是殖民地政府向人民显示力量的手段。)

记忆与遗忘:
民族的本质是每个人都会拥有许多共同的事物,而且每个人也都遗忘了许多事情。在历史学的叙事中,每个民族都被溯源至古老的时代。
历史学家通过忽略本国人民间的冲突,把本国人民间的战争想象为内战等手段,遗忘和淡化了民族内部的斗争。
通过这种方式,每个民族都拥有了自己的传记,在传记中,那些激烈的死亡必须被记忆或遗忘成“我们自己的”。



7月9日

作者对对民族主义的传播路线的新看法:
他明确反对之前认为民族主义运动起源于19世纪欧洲的传统观点,认为最早爆发民族主义运动的地方是18世纪晚期的美洲殖民地,特别是南美洲殖民地。那里的欧洲裔移民最早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民族概念,把自己和母国西班牙明确区分开来。
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还成为了欧洲民族主义运动的蓝图。欧洲人把美洲发明的民族这个模式发扬光大,到了今天,人们普遍把欧洲当成首创者。
他指出,即使是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分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是19世纪早期民间自发的创造民族运动,下半场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统治阶级接棒,开始了官方力推的民族主义运动。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和非洲的被殖民国家掀起的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已经是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最后一波余韵。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