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352|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3级硕士洪韵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21:0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3.03.06周一
最近刚实习完,前天返校,今天重新投入到学习之中,下午参加了研究生的组会,组会结束之后,把毕业论文要看的资料搜索整理了一部分。
2023.03.07周二
继毕业论文开题之后,第三次打开了给我带来毕业论文灵感的那篇硕士学位论文,《媒介情境论视域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研究》,很佩服这篇论文,从媒介情境论再到镜头语言和叙事文学,涉及到的层面很广很宽,而且写的很多很详细。
2023.03.08周三
今天是继续细读《媒介情境论视域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研究》的一天,一百多页,前两次看的时候没觉得它有这么多细节。这次看的比较认真,不懂的地方都有专门去查,可能进度较慢。
2023.03.09周四
今天总结了一下《媒介情境论视域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研究》,整理了一下论文整体结构,甄选了一下他的精华部分(我可以作为着重参考),在犹豫这篇论文关于真人秀的叙事语言要不要写,准备和论文导师交流一下。
2023.03.10周五
上午和导师交流了一下自己关于毕业论文的一些犹豫的点,老师也给了一些建议,决定最近定好大纲就开始写论文了,4月中旬学院检查初稿,要好好写了。今天开始在闲暇时间重新看看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毕竟和论文息息相关。
2023.03.11周六
上午还是看的文献,最近学位论文看的多了,有点看不动了,今天看的两篇C刊核心论文,《看与被看:观察类真人秀的全新表达空间》和《“后区前置”媒介情境下新媒体传播的伦理失范与反思》,换换风格。下午继续自己的毕业论文工程。
2023.03.12周日
今天参加了学院的群策大讲堂,是关于学位论文写作的,后来发现讲的是硕士学位论文需要注意的,我抱着本科的心去的,听完感觉硕士论文真是复杂严格一百倍。下午看了自己没看完的参考文献,因为觉得毕业论文要写好是绝对少不了多看资料的,所以从开题以来,就一直有规律性的看。
2023.03.13周一
新的一周,虽然对于我们毕业年级来说,周几不影响什么,不过周一就是活力满满。今天看了两篇硕士论文,没有前段时间的那篇长。晚上给导师发了我的论文结构大纲,和开题报告还是有些不一样,但导师还是同意我的修改。
2023.03.14周二
下午看了《约书亚·梅罗维茨与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思想比较研究》,写作的时候发现自己对于理论的描述语言不够成熟,决定去学习一下其他人的论文怎么运用的语言。
2023.03.15周三
今天一天的重点在于写论文,论文初稿还没写好,交给导师以后还得修改,所以最近重点都在写论文。看了一篇核心,比较短。
2023.03.16周四
今天重点还是写作,但是一整个下午都在学院开党会,所以进度不快。
2023.03.17周五
写论文的过程中,大体结构差不多了,但是自己做的内容分析这一块,是关于一档网络综艺的,所以今天花了几个小时去看节目,找案例素材。
2023.03.18周六
学院通知今天学校有大型企业双选会,所以坐校车去市里参加了双选会,回来之后继续找节目素材案例。
2023.03.19周日
今天是继续写毕业论文的一天,论文大体内容也都确定的差不多了,因为不是量化,所以更需要在文献资料和论文案例内容分析上多花费心思。同时也查阅了一些关于媒介情境论本身的著作资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5 19:28:23 | 只看该作者
《功利主义》
48日 周一
只有那些懒散成恶习的人,才会在一段时期的宁静之后也不欲兴奋;只有那些病态的需要兴奋的人,才会觉得兴奋之后的宁静沉闷乏味,而不觉得这种宁静的令人愉快恰与在先的兴奋程度成正比。外在运气还算不错的人,如果在生活中看不到足以使自己觉得人生可贵的乐趣,其原因大都在于,他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49日 周二
也许有人会进一步质疑许多人年轻时满腔热情追求一切崇高的事物,而随着年事渐高变得日益懒散和自私。 我不认为经历这一常见变化的人选择了低级趣味而非高级趣味是出于自愿。 我相信他们被迫沉迷于低级趣味之前,事实上已是无力再追求高级趣味。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高尚情操的追求犹如一颗脆弱的嫩苗, 不但很容易被恶劣的环境所摧残,并且会仅仅因为缺乏足够的养分而枯萎。 对大部分青年而言,如果他们为之奋斗的职业, 即社会给他们定格的位置难以使他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付诸实践, 那么这种追求就会很快夭折。 因为没有时间和机会,他们逐渐丧失了理性层面的高尚品味,最终失去了雄心壮志、 他们沉溺于低级趣味并非是有意择之,而是因为这些低级趣味已是他们唯一可获得的或者说唯一有能力享受的。 对于那些能够享受两种趣味中任何一种的人会特意冷静地优先选择低级趣味我是表示怀疑的, 尽管很多人在各个年龄阶段都会妄图同时享受两种乐趣
410日 周三
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 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过做一个满足的傻瓜. 如果那个傻瓜或猪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那个方面的问题。而相比较的另一方即苏格拉底之类的人则对双方的问题都很了解
411日 周四
根据上面所说明的最大幸福原理,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免除痛苦,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尽可能多地享有快乐,而且其他一切值得欲求的事物(无论我们是从我们自己的善出发还是从他人的善出发),则都与这个终极目的有关,并且是为了这个终极目的。
412日 周五
快乐质量的判定,以及有别于数量衡量的质量衡量规则,则全靠那些经历丰富的人的偏好,加上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的习惯,此外,最好再辅以比较的方法。
413日 周六
功利主义将一切与快乐相连。......凡是对功利主义理论真正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从伊壁鸠鲁道边沁,每位倡导功利主义的思想家都认为功利并非是用来区别于快乐的某种东西,而就是快乐本身,同样是为了避免痛苦。
414日 周日
接受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为道德之根本,就需要坚持旨在促进幸福的行为即为、与幸福背道而驰的行为即为这一信条。幸福,意味着预期中的快乐,意味着痛苦的远离。不幸福,则代表了痛苦,代表了快乐的缺失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4:05:19 | 只看该作者
3.04 周一
这个学期准备先从穆勒的《功利主义》看起。
本书的第一页写道:“也许有人会进一步质疑许多人年轻时满腔热情追求一切崇高的事物,而随着年事渐高变得日益懒散和自私。我不认为经历这一常见变化的人选择了低级趣味而非高级趣味是出于自愿。我相信他们被迫沉迷于低级趣味之前,事实上已是无力再追求高级趣味。在大多数情况下,对高尚情操的追求犹如一颗脆弱的嫩苗,不但很容易被恶劣的环境所摧残,并且会仅仅因为缺乏足够的养分而枯萎。对大部分青年而言,如果他们为之奋斗的职业,即社会给他们定格的位置难以使他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付诸实践,那么这种追求就会很快夭折。因为没有时间和机会,他们逐渐丧失了理性层面的高尚品味,最终失去了雄心壮志、他们沉溺于低级趣味并非是有意择之,而是因为这些低级趣味已是他们唯一可获得的或者说唯一有能力享受的。对于那些能够享受两种趣味中任何一种的人会特意冷静地优先选择低级趣味我是表示怀疑的,尽管很多人在各个年龄阶段都会妄图同时享受两种乐趣。”
3.05 周二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必要读一下《功利主义》去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忧虑,也能够更好地看待社会现象。“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 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过做一个满足的傻瓜. 如果那个傻瓜或猪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那个方面的问题。而相比较的另一方即苏格拉底之类的人则对双方的问题都很了解。”在伦理角度说,穆勒其实指出了快乐的“质”的问题,一种形式的快乐要比另一种形式的快乐更有价值,也更值得追求。如果为了追求一种高级形式的快乐带来的不满足和痛苦,其实并不能成为放弃这种高级快乐而转投低级快乐的充分理由,在穆勒看来,哪怕一点点的高级快乐也远胜于极大量的低级快乐。
3.06 周三
穆勒作为经典功利主义的行为规则导向者,在书中明确提出“最大幸福原理”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目的,简单而言就是经验意义上的趋利避害,穆勒补充说明的着重点是在快乐的“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比边沁是往前走了一步。“根据上面所说明的“最大幸福原理”,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免除痛苦,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尽可能多地享有快乐,而且其他一切值得欲求的事物(无论我们是从我们自己的善出发还是从他人的善出发),则都与这个终极目的有关,并且是为了这个终极目的。”
3.07 周四
“快乐质量的判定,以及有别于数量衡量的质量衡量规则,则全靠那些经历丰富的人的偏好,加上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的习惯,此外,最好再辅以比较的方法。”以上一段其实是穆勒从最高层面集中回答了他强调的快乐质量的划分与不同人的快乐强度带来不同功利效用量的计算问题,很遗憾穆勒这里与其说给出了符合生活经验的回答,不如说穆勒让问题更加麻烦——相比较于边沁的功利主义,穆勒这里的“最大幸福原理”某种程度上会带来因为个人幸福的效用量无法为他人相对准确核算导致技术意义上幸福不可累积计算的问题,一旦某个人无法对某个行为对群体的功利影响进行相对准确的估计那么穆勒本身在此功利框架下所反复重申的“功利主义行为标准不是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这个原理就无法操作。不过,这里或许不该苛责理论的不够明晰,似乎本来现实世界的功利核算问题就是如此复杂。
3.08 周五
“功利主义将一切与快乐相连。......凡是对功利主义理论真正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从伊壁鸠鲁道边沁,每位倡导功利主义的思想家都认为功利并非是用来区别于快乐的某种东西,而就是快乐本身,同样是为了避免痛苦。”功利主义是一种道德判断、评判是非的原则:“接受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为道德之根本,就需要坚持旨在促进幸福的行为即为“是”、与幸福背道而驰的行为即为“非”这一信条。幸福,意味着预期中的快乐,意味着痛苦的远离。不幸福,则代表了痛苦,代表了快乐的缺失。”
3.09 周六
功利主义的一大缺陷就在于,需要不断评估,而评估就涉及质和量之间转换,杀掉一个健康的人给他的家人带来的痛苦与从他的器官收益的五个人康复的快乐之间,如何丈量孰高孰低?如果杀掉的是一个流浪汉呢?“我必须再次强调......功利主义理论中,作为行为是非标准的“幸福”这一概念,所指的并非行为者自身的幸福,而是与行为有关的所有人的幸福。”
3.10 周日
“人除了美德之外还有其他可取的品质和财富......一种“是”的行为不必然代表了一种美的品德,同样,遭受谴责的行为往往也会体现那些值得称道的品质。”在我们内心培养一种对诚实保持高度敏感的情感,是最有益的事之一(而这种情感的衰退则是最有害的事之一),能够用以引导我们的行为。而任意对事实的真相的背叛,哪怕是并非出于故意,都会大大削弱人类言论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不但是当今社会一切幸福的主要支撑点,而且她的缺失会比其他任何叫得出名字的事物都更严重地阻碍文明、美德以及所有人类幸福可依赖的东西。

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10:23:58 | 只看该作者
周一 《人性论》
关于人类心灵所能想象的任何对象的作用或持续,任何先验的结论都是没有基础的。任何对象都可以被想象为完全变为不活动了,或在一刹那间被消灭了;而且,一个明显的原则就是:凡我们所能想象的事物都是可能的。这个原则,对于物质固然是真实的,对精神说来同样也是真实的,对一个延伸的复合的实体固然是真实的,对于一个单纯而不延伸的实体同样也是真实的。在这两种情形下,证明灵魂的永生性的形而上学的论证都同样是没有决定性的。在两种情形下,道德的论证和根据于自然类比而得的论证都是同样有力而令人信服的。我的哲学如果对于证明宗教的论证没有增添什么东西,可是当我想到我的哲学并未削弱这些论证,一切还是保持原状,我至少可以感到满意了。

周二 《人性论》
我们既然照上述那样已经给骄傲和谦卑感情的原因假设了两种特性,即这些性质各自产生一种苦乐之感,而这些性质所寓存的主体则和自我有关系的;现在我要进而考察那些情感本身,以便在其中发现和它们的原因的某些假设的特性相符合的某种东西。第一,我发现,骄傲与谦卑的特殊对象是被一种原始的、自然的本能所决定的,而且由于心灵的原始组织,这些情感绝对不可能看到超出自我之外,这个自我或者说就是我们各人都亲切地意识到他的行为和情绪的那样一个特定的人格。当我们被这些情感之一所激动时,我们的观点最后就总是停在自我这里,而且我们处在那种心境中,也永远不能看不到这个对象。对于这个现象,我并不擅敢给以任何理由;我只认为思想的那样一个特殊方向是一种原始的性质。

周三 《人性论》
第二种性质是我在这些情感中所发现的,并且我也认为它是一种原始性质,这种性质是这些情感在心中产生的感觉,也就是它们〔情感〕在灵魂中所刺激起的、并构成骄傲和谦卑情感的存在和本质的那种特殊情绪。这样,骄傲是一种愉快的感觉,谦卑是一种痛苦的感觉,把苦乐除掉以后,实际上就没有了骄傲和谦卑。我们自己的感觉就使我们相信这一点;超出了我们的感觉之外而在这里去进行推理或争辩,那是徒然无益的。

周四 《人性论》
这些情感有这两种已经确定的特性,一是它们的对象,即自我,一是它们的苦乐感觉;这些情感的原因也有两种假设的特性,一是它们对自我的关系,一是它们产生独立于情感之外的痛苦或快乐的倾向;
如果没有适合于这种情感的心理倾向,则我们显然不会具有那种情感;同样显然的是,那种情感也永远使我们着眼于自我,并且使我们想到我们自己的性质和情况。

周五 《人性论》
但是可以看到,在我们原始的心理结构中,我们最强烈的注意是专限于我们自己的;次强烈的注意才扩展到我们的亲戚和相识;对于陌生人和不相关的人们,则只有最弱的注意达到他们身上。因此,这种偏私和差别的感情,必然不但对我们在社会上的行为有一种影响,而且甚至对我们的恶和德的观念也有一种影响;以至于使我们认为显著地违反那样一种偏私程度(不论是把感情过分扩大或过分缩小),都是恶劣的和不道德的。在我们关于行为的通常的判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来:一个人如果把他的全部爱情集中在他的家庭,或者竟然不顾他的家人,而在利害冲突之际,偏向了陌生人或偶然的相识,我们就要责备他。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自然的、未受教化的道德观念,不但不能给我们感情的偏私提供一种补救,反而投合于那种偏私,而给予它以一种附加的力量和影响。

周六 《人性论》
第一,我们由此可以断言,对公益的尊重或强烈的广泛的慈善,不是我们遵守正义规则的最初的、原始的动机;因为我们承认,人类如果赋有那样一种慈善,这些规则根本是梦想不到的。 第二,我们由同一原则可以断言,正义感不是建立在理性上的,也不是建立在外面的永恒的、不变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某些观念关系的发现上面的。因为我们既然承认,如上所述的人类的性情和外界条件中那样一种改变、会完全改变我们的职责和义务,所以认为道德感是由理性得来的那个通常的体系、就必须说明这种改变为什么必然要在种种关系和观念中产生那种变化。但是显而易见,人类的广泛的慷慨和一切东西极度的丰富所以能消灭正义观念的惟一原因,就在于这些条件使正义观念成为无用的了;而在另一方面,人类的有限的慈善和贫困的状况所以会产生那种德,只在于使那种德成为公益和每个人的私利所必需的条件。由此可见,使我们确立正义法则的乃是对于自己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切;而最确实的一点就是:使我们发生这种关切的并不是任何观念的关系,乃是我们的印象和情绪,离开了这些,自然中每样事物都是对我们漠然无关的,丝毫都不能影响我们。因此,正义感不是建立在我们的观念上面,而是建立在我们的印象上的。

周日 《人性论》
一切道德都依靠于我们的情绪;当任何行为或心灵的性质在某种方式下使我们高兴时,我们就说它是善良的;当忽略或未作那种行为、在同样方式下使我们不高兴时,我们就说我们有完成那个行为的义务。义务的改变以情绪的改变为其前提;新的义务的发生以某种新的情绪的发生为其前提。但是我们确是不能自然而然地改变我们自己的情绪,正如我们不能改变天体运动一样;我们也不能借我们意志的单纯一种活动,即许诺,使任何行为成为令人愉快的或令人不快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如果那种行为,离开了那种活动,可能会产生出相反的印象,或赋有另外一些的性质的。因此,要说人们意愿任何新的义务,即意愿任何新的苦、乐的情绪,那是荒谬的;而且人们也不会自然而然地陷于那样大的一种荒谬。因此,许诺在自然状态中是一种完全不可理解的东西,而且也没有任何心理活动是属于它的。
2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15:03:11 | 只看该作者
11月20日 周一
《人性论》休谟
什么方式属于自我,并且是怎样与自我联系着的呢 就我而论 当我亲切的体会我所谓我自己时 我总是碰到这个或者那个特殊的知觉 如冷或热 明或暗 爱或恨 痛苦或快乐等等的知觉 任何时候 我总无法抓住一个没有知觉的自己……显然 所有这个论证连锁或因果联系最初是建立在所见过或者所记忆的那些符号或文字上的 而且如果没有记忆或感官的依据 我们的所有推理就将成为虚妄而没有基础。

11月21日 周二
畜类确实 永远知觉不到对象之间的任何实在联系。所以它们只是借着经验由一个对象 推到另一个对象的。它们永远不能借任何论证形成一个一般的结论说,它们 所不曾经验过的那些对象类似于它们所经验过的那些对象。因此,经验只是 单独借着习惯对它们起作用的。所有这些理论对人来说,已是充分明显的了。 至于畜类,则更是丝毫不能怀疑有任何错误;必须承认这是我的体系的一个 有力的证实,或者是它的一个不可抗拒的证明。

11月22日 周三
现在呈现于我面前的那张桌子只是一个知觉,它所有的性质全部都是一个知觉的性质。但是在它的全部性质中,最明显的一个乃是广袤。这个知觉由各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的配置给予我们以一种远近的概念,以及长、宽、厚的概念。这三个度次的界限,就是我们所谓的形状。这个形状是可移动的、可分离的、可分割的。可动性和可分离性是占有空间的对象的显著特性。为了终止一切争论起见,我们可以说,广袤这个观念本身只是由一个印象复现而来,因而必须与那个印象完全符合。说广袤观念与任何东西符合,也就等于说,这个观念是占有空间的。

11月23日 周四
前面我们已经详细证明,我们从来感觉不到因果之间的任何联系,我们只是由于经验到因与果的恒常结合,才得到有这种关系的知识,现在我们只需回顾一下那个证明就够了。凡不相反对的对象既然都可以恒常结合,而任何实在的对象既然都不是相反的 ,所以我曾从这些原则推论说,如果把这个问题先验地加以考虑,则任何事物都可以产生任何事物,而且我们永不会发现一个理由,可以说明任何对象为什么可以或不可以成为其他任何对象的原因,不论它们之间有多么大或多么小的类似关系。这显然摧毁了前面关于思维或知觉的原因的那一套推理。因为在运动和思想之间固然并不显现任何一种联系,可是其他一切原因和结果也都是这种情形。将一磅重的物体放在杠杆的一头,将同样重的另一个物体放在另一头;你将永不会在这些物体中发现出依据它们和中心的距离的任何运动的原则,正如你发现不出任何思想和知觉的原则一样。

11月24日 周五
关于人类心灵所能想象的任何对象的作用或持续,任何先验的结论都是没有基础的。任何对象都可以被想象为完全变为不活动了,或在一刹那间被消灭了;而且,一个明显的原则就是:凡我们所能想象的事物都是可能的。这个原则,对于物质固然是真实的,对精神说来同样也是真实的,对一个延伸的复合的实体固然是真实的,对于一个单纯而不延伸的实体同样也是真实的。在这两种情形下,证明灵魂的永生性的形而上学的论证都同样是没有决定性的。在两种情形下,道德的论证和根据于自然类比而得的论证都是同样有力而令人信服的。我的哲学如果对于证明宗教的论证没有增添什么东西,可是当我想到我的哲学并未削弱这些论证,一切还是保持原状,我至少可以感到满意了。

11月25日——11月26日
周末在完成新闻传播理论课程展示的作业,未有时间看书。
2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0 15:38:46 | 只看该作者
11月13日 周一
“凡自命在哲学和科学方面给世人发现任何新事物的人们,总喜欢贬抑前人所提出的体系,借以间接夸耀自己的体系,这对他们说来是最通常和最自然的事情。诚然,对于那些可以提交人类理性法庭的最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仍然愚昧无知;这些人如果满足于惋惜此种愚昧无知,那么一切熟悉科学现状的人们很少会对他们不欣然同意的。一个具有判断力和学识的人很容易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那些最为世人称道,而且自命为高高达到精确和深刻推理地步的各家体系,它们的基础也是很脆弱的。盲目接受的原理,由此而推出来的残缺的理论,各个部分之间的不相调和,整个体系的缺乏证据;这种情形在著名哲学家们的体系中到处可以遇到,而且为哲学本身带来了耻辱。”
Os:其实,学术规范里文献综述的要旨就在于此,“低情商”地概括的确就是:归纳、“贬抑”、“夸耀”。可话说回来,没有这种自我夸耀的信心,此篇研究也就不必发表了。打动不了自己的事物,打动读者的概率只会更低。休谟此话仅适于对自我夸耀的前人研究祛魅。

11月14日 周二
“在我们的哲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希望借以获得成功的惟一途径,即是抛开我们一向所采用的那种可厌的迂回曲折的老方法,不再在边界上一会儿攻取一个城堡,一会儿占领一个村落,而是直捣这些科学的首都或心脏,即人性本身;一旦被掌握了人性以后,我们在其他各方面就有希望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了。”
Os:实际上,所有人类的思想,知识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休谟认为人创造岀来的知识与人性密切相关,知识是人性的表现。这样就岀来了一个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人是鸡,知识是蛋。

11月15日 周三
“的确,在诗歌方面,其他民族虽然可以和我们抗衡,在其他一些足以欣赏的文艺方面,他们虽然可以超过我们,而理性和哲学的进步,却只能归功于我们这个容忍和自由的国家。”
Os:休谟骄傲地宣称当时的英国容忍又自由,很多人好像觉得过于傲慢。再想一想,孟德斯鸠是在哪里学习了洛克的理论,伏尔泰逃离法国去了哪里,马克思后来定居在哪里,他老人家天天钻大英图书馆学习英国经济理论,再写书批判英国经济制度……也没怎么处理他,很宽容了。光荣革命以后的17,18世纪,英国在理性和哲学方面的推动力没毛病啊。21世纪再回过头来看看休谟的命题,只有具有宽容(对多元化)和自由(发表不同声音)的国家,才能成就人类理性和哲学的进步。

11月16日 周四
“我们虽然必须努力将我们的实验推溯到底,并以最少的和最简单的原因来说明所有的结果,借以使我们的全部原则达到最大可能的普遍程度,但是我们不能超越经验,这一点仍然是确定的;凡自命为发现人性终极的原始性质的任何假设,一下子就应该被认为狂妄和虚幻,予以摒弃。”

11月17日 周五
“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当你能够感觉你愿意感觉的东西,能够说出你所感觉到的东西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塔西佗
Os:真的深有感触,每次写论文的时候都会深深的感受到自己无法用语言符号表征自己的感受,做新闻的时候无法用画面文字传到准确的信息。很多新闻的误解也是这样产生的。

11月18日 周六
“但是在精神哲学中,我如果把自己放在我所要考察的那种情况下,企图以同样的方式消除任何疑难,那么这种思考和预计显然会搅扰我的自然心理原则的作用,而必然会使我无法根据现象得出任何正确的结论。因此,我们必须借审慎观察人生现象去搜集这门科学中的种种实验材料,而在世人的日常生活中,就着人类的交际、事务和娱乐去取得实验材料。”
Os:那就观察众人,搜集数据,假想对自己有效。父母育儿是这样,国家机器是这样。但似乎总有非常不满意的地方。

11月19日 周日
“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perceptions)可以分为显然不同的两种,这两种我将称之为印象和观念。”
Os:我们经常提到的印象和观念,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其底层定义是啥,休谟给了详细论述:印象是强烈的知觉;观念是思维和推理产生的微弱意向。不同的人,面对相同事物,通过视觉和触觉可能会获取不同印象;观念就更不必说了,不同的人,其思维和推理甚至会大相径庭,因此,面对相同对象,人有不同观念太正常不过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人们对相同对象的不同印象和观念,彼此容易分歧,倘若二者都喜欢表达观点,辩论就产生了。如果碰到杠精,局面会更加糟糕,因为杠精本就是不同观念制造者。所以遇到杠精的处理方式是:你说的都对。

22#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14:45:3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课程任务比较繁重,所以主要是利用碎片化时间看看比较好理解的书目。
11月06日 周一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为了加快对书籍的手工抄录,13世纪发展起来一种叫“pecia”的办法。该办法是把书分为好几部分,每一部分只有几页长,称为“peciae”,把它们出租给学生或让抄写人抄录,抄录的人积少成多逐渐积攒起整本书的抄本。把一本书分成几部分让好几个人同时抄录比把全书借给一个人抄录效率高出许多。学生们彼此之间传抄的效率则又更高。(其实,今天的一些用户间转发文档的系统采用的是同样的组织结构一许多使用互联网下载同一份大文件的用户彼此之间也交换该文件的部分内容。)

11月07日 周二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当局在一定限度内容忍讨论,这为民众的不满提供了安全阀,也能就潜在的动乱发出预警。只有当讨论触及敏感题目或直接批评政府要人的时候,当局才会进行干预(像阿尔让松在“14人事件”中所做的那样)。政府为影响公共舆论,还雇用成千上万的人在网上发帖或发表评论,支持政府的政策或行动,或者把网上的讨论从某个话题上引开。在18世纪的法国,连续不断的批评一点点销蚀了对君主的尊敬,破坏了国王的权威,尽管这个过程长达几十年。各种流言蜚语,无论其形式是诗、押韵小诗、歌曲、逸事,还是手抄的新闻信札,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王室的腐败失德和情妇及重臣的邪恶影响。法国的君主制最怕这种人身攻击,因为它的基础是个人崇拜。不过,18世纪40年代对个人的攻击逐渐演变,到80年代成为对整个制度的腐败的攻击。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 Robert Darnton)仔细研究过大革命前法国的媒体系统,他说:“媒体编织成一张强有力的通信网,在政权的垮台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1月08日 周三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报纸在另一个方面也与读者拉开了距离。在1便士报纸的新模式中,广告商成了比读者更重要的收入来源。从生意的角度来看现在报纸的目标是尽可能扩大读者群,以增加广告的受众。不再把读者视为报纸上通过文章进行的讨论的参与者,他们变成了纯粹的信息消费者,也是广告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消费者。报纸不再是传播和讨论其他人提出的观点的平台,而是成为发表自己报道的渠道。

11月09日 周四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脸书比别的社交网站更能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它增加新功能以提高网页的回应能力,让其他公司开发游戏和别的软件,并上载到脸书的网页上,把脸书的一些功能,如表示赞成的“赞”,提供给的网站使用。可能最重要的是,脸书在2006年引进了“信息流”( news feed),按反时间顺序列出用户的所有朋友在脸书上的最新活动一张贴的信息、情况更新、个人资料信息的改动、张贴的新链接或图片,还有交了新朋友或与旧朋友断绝关系的声明。这样一来用户ー下子就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比一个个访问朋友的个人资料页快捷得多。

11月10日 周五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微博和其他的网上论坛给人们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也 是政府监督舆情的方便的工具,正如17世纪英国的手抄新闻网络和大革命前法国流传的诗歌。中国《人民日报》的一个下属分支“人民网”对社交媒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每周汇编为《网络舆情》(Online Public Sentiment)供高级官员阅读。2008年,中国当时的主席胡锦涛对《人民日报》说:“网络是我们了解群众关注、吸收群众智慧的重要渠道。”尽管对微博和其他互联网论坛有所控制,但在一定限度内对政治讨论的容忍无疑使民众有机会利用这个新手段发表他们的关注,也使得政府正视渎职和腐败的情况。2011年7月温州附近发生的高铁撞车事件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事故发生几个小时后,撞坏的火车车厢以及事故的细节,包括车厢被切割掩埋过程的照片,很快就在微博上传开了。

11月11日 周六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21世纪的互联网在很多方面 与17世纪的小册子或18世纪的咖啡馆相似,和19世纪的报纸或20世纪的电台和电视却大相径庭。简言之,新媒体和老媒体很不一样,但和“真正老的”媒体相差无几。中间插进来的老媒体时代只是暂时现象,并非正常情形。媒体经过了这段短暂的间隔(可称为大众媒体插曲)后,正在回归类似于工业革命之前的形式。

11月12日 周日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无论是印刷机形式还是互联网形式的社交媒体也可以是推动自由和开放的力量,原因很简单:操纵塑造民众的世界观经常是强势政府赖以维持的手段,而如果媒体环境更加开放,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但事情并不是一边倒的;与这个好处抗衡的是,社交媒体也可以使管控更加容易。如莫洛佐夫所说,互联网“渗透并改变了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只是有助于民主化的方面”。任何希望互联网传播西方式的自由民主的人都必须记住,热心使用同样的数码工具的还有怀有完全不同目的的别的积极分子,如黎巴嫩的真主党和俄罗斯的极右翼民族主义团体。这场争论的试金石是中国。中国网民的人数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比北美和欧洲加起来都多。微博和其他网上论坛给中国网民提供了表达意见的空前自由。同时,攻击官员或号召游行示威的发帖和微博信息很快被删除;这表明,广泛使用互联网不一定构成对政权的威胁。事实上,政府对互联网的监督使它更易于控制舆论。
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8:04:26 | 只看该作者
10.30日 周一
《机器人水军的演进、问题与治理研究》
人机协同、“类人”化和仿真化、数字劳动、差异化舆论渗透的本质与特征,并产生了入侵公众交流空间,制造泡沫数据,加剧网络社会主体性异化,撕裂社会共识的行为,对社会舆论生态、网络虚拟市场和政治安全带来挑战。
高度“自动化”和明显“类人”的仿生形态,能够深化对公众情绪和认知的倾向性渗透,
最终导致公众行为的转变,为雇佣者攫取更多利益。因此,机器人水军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影响,常态社会舆论的生成和循环、网络虚拟市场的竞争秩序、政治安全等都面临挑战与风险。本文试图从机器人水军的演进历程出发,通过探讨机器人水军的特征与风险,构筑全链条的善治路径。自动化和“类人”——公众情绪和认知转变——行为转变——网络舆论等受到影响。
机器人水军的本质是在人的协同下开展行动的机器人,配有可自动发送信息的算法程序,根据不同的机器人预制脚本执行不同的网络行为。机器人水军遵循“感觉 - 思考 -行动”的模式,在控制系统的指挥下不断重复从建模到制定行动路线,再到执行任务的过程,缩短与目标之间的距离。
机器人水军制造的信息内容,不是直接影响舆论,而是通过差别化影响舆论中的特定人群,形成某种“群体”合力,逐步形成意见观点的偏向,潜移默化地渗透舆论场。
加剧网络主体性异化;分化公共交流空间。

10.31 周二
《社交机器人对娱乐传播生态的操纵机制研究》
以“机器”逻辑来改变传播生态。本文从社交机器人颠覆社交媒体空间娱乐传播的现状出发,围绕恶意机器人操纵水军、模拟人类行为、利用数据空洞( data void) 和社交媒体“弱连接”的特性和渗透用户群体、扰乱娱乐传播链条的策略以及技术逻辑进行了探讨,提出应从规范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平台治理能力、提高公众“机器人素养”、正确利用社交机器人、调动积极社会效应等方面思考应对机制。
二、社交机器人如何颠覆社交媒体空间的娱
乐传播生态在传播生态( ecology of communication) 理论框架下,阿什德和赫瓦尔德认为“文化虽不由信息技术及其范式决定,但却是通过它们而运行的; 技术不仅仅提供了新的互动渠道,更身体力行地形塑着互动发生的方式。”从这一视角来看,社交机器人所扮演的角色已超越了传统传播链条中的单一构成要素,并在参与身份、内容呈现、环境重塑等方面不断进化,颠覆着社交媒体空间的娱乐传播生态。
网络舆论环境的中的“节点用户”也可以由机器人扮演。

11.01 周三
《21世纪以来国内阅读史研究论述》
夏蒂埃(Roger Chartier)认为,阅读是“文本世界”与“读者世界”互动交流产生意义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被放置在“现实世界”中进行考察。阅读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便是历史上真实读者的阅读实践和阐释策略,以及真实阅读行为与社会历史环境的互动关系。

11.02 周四
《社交媒体简史》
与此同时,保留诗文杂集和摘记簿,并与他人交换所抄的诗文,这也是一种自我定位的方式:一个人选择抄录或转给别人哪些诗歌或格言很能说明他是什么样的人,摘记簿就是其主人的特点和个性的表现。……那时和现在一样,人们喜欢通过编集和分享别人创造的东西来表明自己的兴趣,确立自己的特性。换言之,分享某些东西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自我表现的一种形式。

11.03 周五
《社交媒体简史》
《论出版自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超越了当时围绕着应当允许出版什么作品、这样的决定应当由谁来作的这类问题的争辩。弥尔顿认为,是人就有可能犯错,所以谁也不能公平地判断什么作品可以出版。他坚称,允许一切作品出版,让读者了解各种意见,自己作出判断,这种做法要好得多。“各种学说如旋风吹遍大地,而真理必在其中。规定各种许可和禁令是对真理力量的怀疑。让真理和谬误互相争斗;谁见过真理在自由公开的争斗中败过阵呢?”这种“真理必然胜利”的观点也许在有人看来是幼稚的想法,但弥尔顿的意思是,以为审查官能秉承理性是更加幼稚的想法。他指出,给予出版许可极易受到人为错误或党派偏见的影响,只有“愚昧、专横、粗心或吝啬的人”才会“永远读一些内容差劲的书籍和小册子”。如果有谁出版了不合适的东西,事后仍然可以动用法律予以惩罚,无论是算他犯了诽谤罪、叛国罪、诬陷罪,还是亵渎罪。

11.04 周六
《社交媒体简史》
这些新的大众传播技术能够以空前的速度和效率把信息直接供应给大批受众,但它们的高昂费用则意味着对信息流的控制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信息的传递于是采取了一种单向、集中、广播的方式,压倒了过去双向、交流、社会化传递的传统。大众传媒技术催生了庞大的传媒帝国,也培育了一种国家认同感,并使专制政府的宣传如虎添翼。

11.05 周日
《社交媒体简史》
人在社交关系网中评估和维持自己地位的一个主要方法是与别人交流信息和交流关于别人的信息(即流言)。人通过传播流言,可以宣示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表现自己有知识、有信誉,是可交的同盟或朋友。简言之,和别人建立关系,和他们交流信息,这是人的本能。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22:35:19 | 只看该作者
10月23日 周一
《ChatGPT 的教育审思:他异关系技术的教育挑战及应用伦理限度》
人和技术的四种关系:
具身关系:借助技术把实践具身化。
诠释关系:这类技术被看作解读内容的对象。
他异关系:技术人工物具有了一种“拟人”的特性,人们与这类技术人工物互动时,技术人工物具备了一种准他者性(Quasi-Otherness)。
背景关系:强调技术是作为塑造场域的背景。

人工智能的发展造成:技术凝视主体和主客关系的转化
数字化的他者:ChatGPT 对个体的加速。

10月24日 周二
《ChatGPT 爆火后关于科技伦理及学术伦理的冷思考》
ChatGPT是否存在道德伦理偏差偏见及其引发的科技伦理与学术伦理问题。
文本旨在客观考证 ChatGPT 是否具有道德伦理偏差偏见及其引发的科技伦理与学术伦理问题,厘清其中的技术机制与伦理成因,从全面性、可靠性、严谨性、深刻性、原创性等五个方面对 ChatGPT 的学术伦理要素进行分析,并从内部规训与外部规约两大维度对道德判断、数据泄漏、考试作弊与学术抄袭、作者署名权之争等问题提供应对之策。

10月25日 周三
《ChatGPT 介入新闻出版:功能、伦理风险及编辑把关》
基于编辑伦理视角,本文从环境把关、主体把关以及实践把关三个角度探讨 ChatGPT 与编辑业务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编辑履行好把关人职责寻求有效方案。

10月26日 周四
《ChatGPT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风险及应对策略》
本文通过分析ChatGPT之于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风险的成因,发现其面临的风险既可能来自应用主体层面技术伦理意识淡薄,也可能来自应用技术层面对教育伦理的僭越,还可能来自应用价值层面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的钝化。

10月27日 周五
《ChatGPT 嵌入教育生态的内在机理、表征形态及风险化解》
GPT 的嵌入在初始、顺应、调和及稳定阶段呈现出同位竞争、多元替代;渗透扩散、角色适应;协同进化、群智融合;人机共生、动态平衡的表征形态。在表征的过程中伴随着潜在风险,包括现实的人让渡虚拟的人、主动意义建构流于惯性索取、具身情境参与退为技术义肢代劳、以人为本的培养沦为资本利益操纵等。针对这些教育异化的风险,应实施明确教育发展理念、构建人机协同生态,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保障认知活动质量,加强数字德育建设、明确身体主体意义,加强人工智能研发、健全技术伦理规范等策略予以化解。

10月28日 周六
《新闻中的性别化沟通方式:冲突报道的算法比较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研究都探讨了女性和男性是否倾向于使用不同的交际方式、策略和实践的问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采用高分辨率算法方法来研究性别在构建冲突新闻话语中的作用,重点关注外国和国内男女记者在报道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冲突时制作的文本之间的比较。从80,000多篇文本中提取反复出现的语义模式,我们发现女性和男性记者倾向于以略有不同的方式解释新闻专业精神:女性强调精确性和专业距离,而男性则更注重准确性和提供方向。此外,女记者在报道中往往更注重不同群体。我们在关于性别和语言使用、新闻和冲突的学术背景下讨论这些发现。

10月29日 周日
《中国的算法法规:需要面向公众的沟通》
中国最近完成了第一部算法法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规定》要求科技公司删除带有歧视性或偏见的用户标签,或避免通过算法生成或助长假新闻。在《规定》的指导下,互联网用户还可以选择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算法推荐。然而,《规定》中缺少的是个人用户应如何向当局报告潜在滥用行为的信息,而不是科技公司提供的渠道。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本文讨论了对面向公众的平台的需求,该平台可以让人们及时有效地与可以帮助解决其算法安全问题的当局进行沟通,而不是依赖互联网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这可能是他们问题的根源。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3:31:30 | 只看该作者
10月16日周一
《ChatGPT技术中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及其科学祛魅》
一、ChatGPT技术的缘起与发展
二、ChatGPT技术的伦理特性
偏差性:偏差性是生成式语言模型中一个常见的伦理特性
单语偏差——社会偏见的固化;
对话语事实的理解偏差——“幻觉事实”……因此,将 ChatGPT技术 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将人 工智能视为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风险,而这种 风险可能给人类关于是非善恶的判断带来错误 导向。
不可靠性: 语言模型的不可靠性是其开发和部署中一个 重要的伦理特性,它表明模型无法提供精确和可 靠的信息。
ChatGPT 技术之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可 靠的信息,是因为该模型在训练数据的数量和时 间上受到局限。
为该模型在训练数据的数量和时 间上受到局限。 一方面,ChatGPT 没有足够的知 识进行编码,特别是事实知识,导致 ChatGPT 无 法对事实知识做出精准定位。 而 ChatGPT 与用 户展开对话的依据又来源于不断更新的事实,这 就大大降低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受到 训练时间的限制,ChatGPT 技术交互生成的信息 时效性较短。 这一倾向会导致语言模型更迭与信 息生成产生失衡。
鲁棒性:鲁棒性是指当给定的输入在 语义或语法上与它所训练的输入不同时,模型能够保持其性能的能力。这一能力对于保护用户的 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鲁棒性,或者鲁棒 性较差,会存在大量有害、虚假信息轻松越狱的状 况。但提升后的鲁棒 性依然存在不稳定的缺陷,尤其是采用对抗性的 及时注射之后,不安全、不道德和非法的不同场景 能够轻松绕过 ChatGPT 技术的安全设置,成功越 狱。
有毒性:所谓有毒性是指模型产生或理解有害或冒犯 性内容的能力。

10月17日周二
《ChatGPT在编辑出版中的应用、风险与规制》
一、ChatGPT 在编辑出版中的应用及影响
(一)重塑内容写作流程(二)深化人机协同工作(三)重构编辑出版伦理规范
二、ChatGPT 在编辑出版中的问题与风险
(一)剽窃行为更加隐蔽(二)主体责任界定困难(三)作品署名存在争议(四)信息安全面临风险
三、编辑出版业对 ChatGPT 的运用与规制方略
(一)使用限度:给予合理发展空间并明确使用场景(二)责任归属:规范 AIGC 标识并明确传播主体责任(三)制度保障:更新行业标准细则以适应智能传播环境

10月18日周三
《技术的工具性与人的成长性:智能技术进展中的伦理问题——以 ChatGPT 智能应用为例》
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史上激动人心的突破
二、失当信息传播:背离信息真实的本质要求
三、权利争议:以著作权为主的法律风险
四、科学精神减弱:人类进步中的终极隐忧
无限重复消费既有文明成果后形成惰性心理;工具依赖导致创新激情减弱
10月19日周四
《从ChatGPT审视负责任创新:阻碍因素与转型方向》
作为技术伦理准则的负责 任创新沿袭了熊彼特范式下基于竞争逻辑的创新,其设计的ARDR模型一方面从未根本调控创新较之于负责任 的支配性优势,另一方面把负责任简化为线性流程,导致负责任看似获得与创新并列的地位,实则在创新蕴含 的人际竞争、公司竞争、国际竞争面前屡屡沦为点缀。唯有在后熊彼特范式下依托基于共生逻辑的创新保卫负责 任,才能建构真正具备约束力的伦理准则,削弱不负责任创新赖以扩散的社会基础,使通过负责任停滞促成制度 跟进变为可能。实现上述目标不仅要求各国完善内部治理,而且需要负责任的大国制定跨国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使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全人类有益。

10月20日周五
《ChatGPT的意识形态风险审视》
ChatGPT是人工智能发展划时代的标志,然而ChatGPT并不是其标榜的持中立客观的立场,而是存在明 显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偏见,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ChatGPT的强大功能使其具有一种隐形的意识形态功能,ChatGPT的西式资本所有权属性决定了其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维持自身体系以及资本增殖的工具,ChatGPT的技术构成蕴含 了其天然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偏见。ChatGPT的意识形态风险在现实性上表现为技术瑕疵风险、智能依赖风险、资本僭 越风险、信息茧房风险、数据泄露风险、伦理风险和监管风险。防范ChatGPT的意识形态风险要从推动ChatGPT更好 地服务于人,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者对ChatGPT意识形态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健全和完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制度 化水平以及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阵地等措施出发,做好ChatGPT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工作。

10月21日周六
《人工智能与人文学术范式革命———来自ChatGPT的挑战与启示》
当下引发学界热议的ChatGPT,不只是简单的人机交互程序,还是具备深度模仿人类思维能力 的新型智能,让我们不得不在人文主义的“自由意志”外,重新理解人文与科学的复杂关系。从范式层面 来看,人文学术已是科学体系的有机构成;就本体论而言,人文学术始终决定着科学的根本属性,从而 产生范导科学的内在作用。因此,无论AI如何进化,也不可能替代人自身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并承担 相应的责任,更无法确认人的主体性并对之进行系统性的解释与探究,它充其量只是“数字人文”的革命 性延伸工具。故而,真正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利用ChatGPT等生成式AI技术,进一步构建用以探索知 识本源及不同问题域之动态关系的人机协作的未来范式。

10月22日周日
《国内外ChatGPT研究综述及展望:人文社科视角》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诞生引发全球关注与热议,相关研究在近几个月内迎来爆发式增长,有必要对国内外有关ChatGPT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通过文献研读和主题分析法,在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取出ChatGPT的概念与技术特征、主要领域、人机关系、风险与对策等主题进行分析,把握国内外有关ChatGPT研究的主要议题与研究方向。 有关ChatGPT的研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大量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ChatGPT的技术特质与相关领域的应用与挑战,但也存在概念梳理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理论深度不够、研究视角狭隘等诸多问题。未来相关研究应在丰富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ChatGPT对人的价值挑战、人机关系的重塑和知识生产的变革等议题上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