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021|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2级硕士邓秋雨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21: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21日 星期二
今日阅读《公民的激情 道德情感与民主商议》
1.“公民的激情”和“情感性无偏倚性”应当如何引导我们在道德和政治生活中进行判断、慎思和决策?
2.政治商议和个人慎思中理性与激情的关系?
3.如何让激情合理地容身于公共行为之中,经得起无偏倚性的考验?

222日 星期三
“哥白尼式革命”思维方式:人的主体性、让对象符合知识、经验+先天理性
通过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
从概念出发,概念思维而非现象思维

223日 星期四
读伦理学辞典,自律的伦理学与他律的伦理学
康德自律的伦理学 “为义务而义务”、道德不能用经验证明,是自明的原则伦理学的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自律的唯心主义道德、任何道德原则都是社会历史必然的反应义务❓

224日 星期五
读伦理学辞典,义务
1.道德要求与义务:道德要求是社会对它的某些成员的关系,义务是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把同等的归之于所有人的那个道德要求变为这个具体的人的,根据他此时此刻自身的状况和形势而提出的个人任务
任务完成的程度和一个人没有任务时的过错程度如何的问题,就是责任心
2.义务本性与起源的不同派说
3重动机道德善心论,重行动义务论的直觉主义

225日 星期六
道德形而上学中的“义务” 无条件的应当?
——德性义务与法权义务
一般有理性
人的纯粹实践理性

226日 星期天
伦理学中的动机与目的的定义
其下的自由体现在?


邓秋雨
2月27日 星期一
读论文“情感何以亲近新闻业—情感与新闻客观性关系新论”。1定义拆分—客观性内容(理性、不偏不倚);2拒绝以偏概全,新闻业中“情感”包含许多层面,不同媒介形态中的情感渗入;3引入理论,神经科学领域新研究,哈贝马斯“角色承担”;4联系实践,新闻业变革,公民“情感教育”。

2月28日 星期二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自由与道德的命题,人在道德选择中意识到自己的自由,自由是道德的基础。只有道德意识,才能称为道德责任的主体。只知道服从自然律的人是不自由的,服从道德律的人才是自由的人,真正的理性的人。

3月1日 星期三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二者的统一在于自律。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
思考:人的认知具有有限性,收集和定义客体知识永远无法穷尽,我们所追寻的完美的不可达到的绝对正义就是实体正义。所以它如果切实现实那就属于相对
真理。“实体正义”不是相对表面上或者虚假的正义而言的,它是一种目的,是相对于程序正义。程序正义虽然有缺陷,但是要获得结果正义就必须通过这个工具。

3月2日 星期四
黄裕生实践理性批判
意志与法则的关系与行为法则的来源问题
行为法则来源的外部说(其他;理性;情感)的讨论

3 月3日 星期五
黄裕生实践理性批判
自由与权利,从自由到权利法则的概念,权利行动的主体与权力行动的客体
权利与强制的权力——康德的政治哲学“共和体制”

3月4日 星期六
读游戏与数字劳工论文“游戏作为媒介:消费价值理论视域下玩家氪金动机与互动文化建构”。1双向视角,强调平台与玩家的双向博弈,建构与反哺。2理论:消费价值理论、驯化理论、化身认同、游戏理论。3动机及其关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22:19:58 | 只看该作者
11月27日
参考中国新闻奖前序研究,列开题提纲

11月28日
根据老师意见重新修改提纲
总结:1要有问题意识,增加行文逻辑性;2补充相关理论

11月29日
查询责任伦理、跨媒介叙事相关理论,重新修改提纲

11月30日
搜集选题方向文献,整理研究内容和框架,修改提纲

12月1日
搜集选题方向文献,整理文献,修改提纲

12月2日
搜集选题方向文献,整理文献综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2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21:26:30 | 只看该作者
11月20日
读《社会分工论》第二卷第一章分工的进步与幸福的进步
1.在劳动分工以外,还存在着社会生活,有了社会生活,分工才会产生。本质而言,社会凝聚来源于共同的信仰和感情,只有在分工能够确保社会统一的情况下,所有其他事物才能从社会中产生出来。
2.人类只依赖于三种环境:有机体环境、外部世界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3.意识并非来源于人们的心理特性,而是依据人数多寡和远近程度,从人们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方式中产生出来的。它是群体生活的产物,只有群体性质才能解释这种意识状态。如果个人的构成形式与群体性质是不相适应的,那么意识就很难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11月21日
开组会,思考论文开题提纲
11月22日
1.整理2023江北嘴新金融峰会稿件,总结传播矩阵
2.检索并阅读梳理往届论文,总结学习框架
11月16日
搜集选题方向论文,列提纲
11月17日
搜集选题方向论文,列提纲
11月18日
搜集选题方向论文,列提纲

2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0 15:48:29 | 只看该作者
11月13日
读《社会分工论》第一章 确定功能的方法
考察劳动分工的功能,提出假设:劳动分工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分工的道德意义)
1.分工的作用:分工是文明的源泉,强调分工对于提高生产力的作用(一般观念)→文明的道德属性:中立→寻找分工的其他作用(道德价值)
2.引子:友爱关系→(假设)分工的功能:团结→实例:夫妻关系史→(推论:)分工具有社会整合、社会团结的功能
3.检验假设:考察社会中是否存在劳动分工带来的社会团结,确定分工所产生的团结在何种程度上带来了社会整合→方法:借助外在事实【法律规范】研究内在事实【社会团结】→制裁的两种类型: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

11月14日
读《社会分工论》第二章 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结
机械团结:涂尔干认为,前现代社会中建立在同质性基础上,由于社会分化程度低,相互依赖小,但是个体之间的信仰、价值观等高度相似,社会通过集体意识整合在一起——这种整合方式他称为机械团结。而压制法正是是这种机械团结的体现,因为压制法对人不做出区分,而是将人假设为一致。

11月15日
读《社会分工论》第二章 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结
有机团结:把现代社会看作是有各种功能需要的有机体(人体),由于社会高度分工,各部分异质性大,对有机体发挥独特功能,相互依赖(涂尔干比喻为发挥不同功能的人体器官)——他将这种整合方式称为有机团结,其整合程度更高。
契约法所表达的精神就是有机团结,因为违反了契约也就伤害其他契约人,破环了相互依赖,也就破环了有机团结。

11月16日
整合有机团结契约相关内容,对应传媒业中的契约,写小论文

11月17日
读《社会分工论》失范相关内容,寻找小论文思路
第三卷 反常形式 第一章 失范的分工
失范于社会分工而引起社会结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又没能及时跟上,导致社会不充分在场,规范真空,从而使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缺乏应有的约束和限制。应当强调的是,失范状态主要是指社会联系丧失了必要规范调节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性质,而不是指个体层次的某种心理状态。很多人为失范只是现代社会的特征,而涂尔干认为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

11月18日
继续写小论文
22#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21:03:46 | 只看该作者
11月6日
总结整理《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读书笔记,准备组会分享

11月7日
总结整理《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读书笔记,准备组会分享

11月8日
读智能传播、价值观相关内容,写小论文

11月9日
读《媒体道德哲学》媒体执业道德感、社会责任相关内容,写小论文

11月10日
读智能传播、算法传播相关论文,写小论文

11月11日
读智能传播、算法传播相关论文,写小论文
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8:11:07 | 只看该作者
10月30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六章 理论与成见
以伦理经验/直觉为起点,检验伦理学理论观念本身。我们往往是通过作为伦理信念的直觉来把握伦理经验,而「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能够符合伦理经验,即消除我们直觉之间的冲突。但是伦理学理论又是通过某种能够涵盖尽可能多直觉的融贯结构,强加到我们的直觉之上。而这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建构一种伦理学理论的想法是失败的。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七章 语言转向
1. 事实与价值二分的真正伦理关切/形而上学关切,所想要的表达的是:我们价值不在世界里面。这个发现可能会让我们丧失目的论而带来绝望,也可能会带来不受世界所强加价值约束的极端自由。
2. 语言领域存在着大量厚的伦理概念,既有评价性面向又有事实性面向。事实和价值在这些概念中不可分离的缠绕的在一起。因此,语言分析在道德哲学的用处有限。

11月1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八章 知识、科学、会同
1.客观性意味着我们的信念能够实现会同,威廉斯讨论的是当实际出现会同时,相关信念是否能配得上“知识”这个称号。
2.首先,威廉斯讨论科学和伦理中会同的区别以及相关争论,即科学和伦理的会同。客观性总是来源于某种一致性,如科学知识使得所有人得以会同于一个最终结论。在伦理中不能像科学中那样获得客观性,因为在伦理中没有类似的会同的现象。其次,威廉斯以无反思的超级传统社会为例,表明只要社会的成员认真应用他们的概念,采取适当的标准,那么当地的信念也是知识。并认为反思不会带来伦理知识。甚至更进一步主张,反思能够摧毁知识。最后,威廉斯认为应该拒斥这种为伦理生活提供客观基础的尝试,否认客观基础。

11月2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九章 相对主义与反思
1.对于我们伦理生活而言,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作为知识的伦理信念,也不是来自于决断的伦理信念,而是作为「信心」的伦理信念。也就是说,对于回答苏格拉底问题,我们需要一种实践信心,而这种信心作为是一种社会现象,需要我们的社会确定、支持个体所持有的态度。
2.威廉斯认为伦理会同须由基本欲望或利益来解释,而这同样要求会同程序不是被强制的。这种伦理会同必定会从人类生活内部生长出来的。这就需要自由的制度,为自由探讨而且为多样的生活与某些伦理多样性敞开空间。

11月3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十章 道德这种奇特建制
威廉斯认为诉诸于道德系统和道德义务无助于回答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无法解释有助于我们伦理生活的那些选择。但威廉斯并没有否认义务观念的重要性,而是认为我们基于我们所要选择过的生活,判断何种重要并赋予审思优先性,这就是我们的义务。而这最终会导向一种基于欲望的实践必然性。

11月4日
1.总结整理《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读书笔记,准备组会分享
2.继续写小论文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19:12:16 | 只看该作者
10月23日
1.新华社实习,参加2023江北嘴新金融峰会。
2.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苏格拉底问题是道德哲学的最佳起步之处,相比于“职责(duty)”“善”“幸福”而言。【25】“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格式是无人称的,把问题从自我的关切引开,而是关于生活方式的发问,关乎人的整个一生。非个人语词不仅对当事人沉默,而且也对各种考量完全非委身的,因而有很大的好处。
但有些哲学家认为不能从这个普遍或非直接的现实问题开始,因为“我应该怎么办”“我怎样才能过上最好的生活”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事是含混多义的,同时包含道德含义和非道德含义。【25-26】

10月24日
1.新华社实习,参加2023江北嘴新金融峰会。


10月25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道德考量与道德哲学、伦理考虑与伦理学【36】
两者区别:
①        起源:“道德的”是拉丁语,“伦理的”是希腊语,都意指性向或习俗。不过拉丁词源的“道德”强调社会期待这层含义,而希腊词源的“伦理”更偏重个体品质。
②        现在:随着发展,“道德”具有更独特鲜明的内容,可被理解为伦理的一种特殊发展,强调特定的伦理观念,发展出特殊的概念。因此作者用伦理表示广义道德哲学;而道德表示狭窄的体系。【36】
③        道德的特殊系统界线鲜明(“道德”含义和“非道德”含义),而伦理没有这些预设,我们能看到落入伦理概念范围内的考量,其中一个考量是义务(与承诺、责任相关)。多数义务并非自愿获致。

10月26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义务和职责是向后看或向侧看,审思的是怎么做。
另一种伦理考量则向前看,注重行为的结果,衡量何为最好,这是福利主义或功利主义的领域。摩尔(E.G.Moore)就认为向前看的考量是基本的,不过允许更广泛的事物算为后果(例如友谊和对美的感知)。
第三种考量呈现行为为伦理相关的,行为的宽泛的伦理品质。紧密相关的是各种德性,即伦理上值得赞赏的人格倾向。有些值得赞赏的个人特质不算为德性,譬如“性的吸引力”;德性包含欲望和动机方面的特性样式。德性概念是道德哲学中的传统概念,不过淡出了一阵。一个重要之点:德性术语自身不在伦理考量中出现。【40】

10月27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三章 基础:良好生活
1、柏拉图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幅自我图画:如果人们正确地理解他们是什么,他们将看到,公正的生活并非外在于自我的善好,而是他们凡理性地行为就必定会去追求的目标。——无论谁,无论境况如何,秉持公正对他而言都是理性的。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如果去求取一种生活或成为一种人是理性的,那么所求取的东西就一定会造就一种让人满意的状态:良好生活。
2、苏格拉底认为不可毁灭的非物质灵魂才是一个人的真实所是,灵魂不可能被伤害,所以善好之人无可伤害。——相信单靠哲学就可以导向良好生活。
亚里士多德尝试把伦理学建立在良好生活和值得去过的生活的考虑之上。——人不是非物质的灵魂,人本质上是具身的,而且本质上过着一种社会生活。

10月28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五章 伦理学理论的类型
1、契约主义与功效主义
契约主义:道德思考涉及的是人们在非无知、非强制的情况下,能够达成哪些协议。——契约主义的道德选民是你可以设想要向之证明你行为合理性的人众,他们是其他道德行为者。
功效主义:把个人福利是做伦理思考的基础。——功效主义的道德选民由所有有能力感受到苦乐的受造物组成。
2、不能仅仅因为他们若身处某种处境就会认为它是可接受的,于是就把这种处境视为可接受的。——即便大多数奴隶过得很满意,也不构成选择奴隶制的基础。
对种族主义来说,问题在于其本身就是不可接受的,种族主义本身不能是一项考虑,而不在于其功效问题。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7:41:33 | 只看该作者
10月9日
读相关论文,修改小论文提纲

10月10日
开组会,修改提纲

10月11日
根据老师新的意见继续修改提纲

10月12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1.在追问可以怎样回答苏格拉底问题之际,哲学将决定它自身在回答中的位置。这不是循环而是推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待哲学,哲学都是从它可以且应该提出的问题出发的,这此问题问的是我们有哪些可能的途径来发现怎样过上最好的生活;从这些问题出发,在探问的过程中,它逐渐看到它自身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为这种发现提供助益。
2. “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此中蕴含的意味是,某种重要的或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一般地对任何一个人说的,而这叉意味着可以说出某种一般的东西,这种东西涵盖或塑造所有个体性的志向,即每个人自问“我该怎样生活”之际有可能用来回应的志向。

10月13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人必须思考的是人的整个一生,这个想法对我们中的某些人也许不像对苏格拉底那么势所必然。但他的问题的确至今仍在把一项要求压到反思上:从整个一生来反思人的生活,从所有方面来反思,把反思贯彻到终了,即使我们不再像希腊人那样极其看重一生是怎样结束的。

10月14日
读《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康德以及那此受他影响的论者认为,一切真正的道德考虑归根到底在深层面上依据于行为者的意志。人们不能只因为我在社会中的位置,例如事实上我是具体谁的孩子,要求我以某种方式行为一如果这里的要求是道德要求而不只是反映某种心理上的强制或社会的、法律的制裁。以道德方式行为是以自主方式行为,而不是社会压力的结果。这在相当程度上镜映出道德这个子系统特有的关切。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16:12:37 | 只看该作者
9月25日
读契约主义相关论文,修改小论文第二版提纲

9月26日
1.整理老师意见,再次梳理提纲
2.读《蜜蜂的寓言》
个人的恶行对公众而言就是一种美德,奢侈腐化的社会享受极大的繁荣,而勤俭节约的社会将饱受经济萧条的折磨。纯粹的美德不能为国家带来繁荣。对此,应该从人的本性出发来寻找社会繁荣的根源,人生来就是一种自私的、难以驾驭的动物。不论在自然状态还是社会状态下,这种本性都是不变的。人类行为的动机均发端于利己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消灭人类的这种自私本性。人人都是根据利己心行事,即便是道德的产生和维护也都有赖于人的这种本性。现实社会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得以维持和发展的。

9月27日
读《麦克卢汉如是说》第一章
电子革命赋予教师的使命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洞见,它赋予学生的身份不再是消费者的身份,而是教学伙伴的关系,因为学生早已在课堂之外积累了大量信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媒介即讯息,所以社会靠集体行动开发出一种新媒介(比如印刷术、电报、照片和广播)时,他就赢得了表达新讯息的权力。

9月28日
读《麦克卢汉如是说》第二章
新的电视一代的特征是对深度的关怀,包括对内外深度的关怀,是渴望永恒和稳定。电影观众是摄影机,是观察世界的贪婪的眼睛;相反,电视观众却成了屏幕。与电影同行的是外向一代疯狂的名言:“我要告诉世界。”电视来临之后,我们接触到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世界,世人的目的是追逐时尚,倾向于深度卷入,也就是追求意识和清晰度。

9月29日
放假,收拾东西回家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22:43:59 | 只看该作者
9月18日
查资料,完善小论文提纲。
读康德伦理自然状态和伦理共同体相关文献、书籍:人作为个体还具有道德完善的希望,它只能在灵魂不朽的公设中才具有可能性。康德在历史哲学中用类的延续取代灵魂不朽,类的延续达到的最终状态是类的道德的完善,也就是实现伦理共同体。

9月19日
开组会,提纲意见:
1.学术表达;2.从媒体契约精神角度;3.模仿期刊论文题目

9月20日
读契约主义伦理学相关文献
1.霍布斯契约主义:人主要是自利的,对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最佳策略的理性评估将导致他们采取道德行动(其中道德规范由共同利益最大化决定)并同意政府的权威。
2.康德契约主义:理性要求我们尊重人,这反过来又要求道德原则能够对每个人都是合理的。因此,个人不被认为是由自我利益驱动的,而是由公开证明每个人将被要求遵守的道德标准的承诺所驱动的。
3.社会契约的两个基本要素:初始状态和立契者的偏好。立契者潜在的特征包括两个部分:一,立契者几乎没有其他方向的欲望或偏好;二,立契者有与他人进行理性互动的能力。(对应到媒体层面)
4.契约主义也需要一些规则来指导协议的形成。由于它们先于契约,因此必然存在某种先验道德规范的来源,无论是自然的、理性的还是约定俗成的。通常规定的第一条规则是,在订立协议时不得存在强制或欺诈行为。第二条规则是,作为当事人的每个人都必须同意正义规则,这是契约内在的要求。

9月21日
读《伦理学的当代建构》契约主义及其发展177-200
契约主义认定,每位理性的行为个体均有具体的利益需求,能够为道德奠定一种比人的其他品性稳固得多的根基。如果道德以理性的自我利益为本原,则人们就拥有一种清晰而强烈的、令人信服的动机,来认可道德要求并遵守道德规范。

9月22日
整理思路,修改提纲

9月23日
看近期c刊论文题目,寻找提纲思路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