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769|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1级博士付莎莎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23-3-1 21:2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3222
阅读书籍《可能性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历史是一种具有偶然性的内容,政治的可能性艺术重点在于艺术而非可能性。

2023223
持续阅读书籍《可能性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阅读2月期刊选题,了解业界关注重点。

2023224
持续阅读书籍《可能性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学习自由比学习民主更具有难度,毕竟民主只是一种制度。规范性内容对于社会规制而言具有基础性,但人类道德高于基础要求,具有不可控性。

2023225
持续阅读书籍《可能性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修改推荐文稿,阅读ChatGPT相关文献资料。

2月27日
阅读书籍《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为《可能性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的补充书籍,两者间内容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和互补性,对政治行为做出基于人性的理解和阐释。
2月28日
思考选题。
搜集与CHATGPT相关的信息。当前对该领域的探讨较多,但大多是浅层担忧,对其深层次的问题挖掘不够。
3月1日
写稿、整理阅读笔记。
3月2日
改稿、读书《time must stop》,英文书籍阅读稍显吃力,进度较为缓慢。
3月3日
阅读期刊《new media and social》新刊选题,外网用不了,有点麻烦。
3月4日
写提纲。
阅读心得“教育公平与正义不等于补偿,而是理解自然差异,允许一部分获得最大利益,再去帮助他人。帮助本身对于主体来说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8:10:33 | 只看该作者
10月30日
阅读《权利的眼睛》,米歇尔福柯和瑞金斯以对话的形式谈论哲学、生活。福柯坦言,“我16、17岁的时候,只知道一件事:学校是块净土,不受到政治的干扰或是其他外来压力的威胁。我一直喜欢让安谧的学术氛围来保护我。对我来说,只是的作用就是保护个体的生存,并对外部世界进行理解,仅此而已。只是通过理解活动构成生存的手段”。这种想法至今仍然不为过,知识和技能一样,不过是维生的手段,当我们给任何职业、学科、研究上价值的时候,维生目的要么毅然达成,要么,远远不能实现。
10月31日
尽管不愿意承认,可还是要说自己不是个真正的好学者。在我眼里,人们的研究工作总是同所谓的唯美主义联系在一道,包含了对自我的一种改造。我关注的是知识、学术、理论同真实历史的奇特的关系。我从孩子的时候就知道得很清楚,知识对改变世界起不了什么作用。也许我的看法不对。我敢肯定我的观点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是不对的,因为我很知道知识确实改变了世界。但是,如果我谈到自己个人的经验的话,我还是感觉知识帮不了我们什么忙。
政治权利可能会摧毁我们,而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阻止不了这种事情发生。
11月1日
通过自己的知识,达到对自我的改造,这就有点像审美经验所起的作用了。审美不是知识,不具备客观性,但审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执导现实生活,从而完成自我的改造。
11月2日
我只不过是写了到19世纪初的精神病学的历史。为什么这么多人,包括精神病医生,相信我是反对精神病学的呢?因为他们不能接受这些医学制度的真正的历史,从这一历史来看,精神病学倒真像是一门伪科学。真正的科学应该能够接受有关它的起源的任何可耻、肮脏的故事。
11月3日
方塔纳 所以这种知识使我们活得更好?
福柯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人们所想所说上面,还发生在哲学话语、理论批评的领域:在这些方面,人们并不被告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事,应该相信什么,思考什么。他们可以弄明白社会机制迄今为止是怎样运作的,压抑和舒服如何起作用,这样就可以提自己做出决定,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
11月4日
福柯认为,主体是在被奴役和支配中建立起来的;或者,像古代那样的清醒,通过解放和自由的实践,当然这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特定文化氛围中的规则、央视和虚构的基础上的。
不存在完全自由、独立的主体,我们被媒介、意识形态所主导,用户从属于媒介平台,个人从属于社会群体。
2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19:10:41 | 只看该作者
付莎莎
10月23日
阅读审美无意识,书籍关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概念为什么在当代价值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审美无意识提前给出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他的审美分析反而揭示了两种无意识形式之间的强力关系。
10月24日
开组会,两位师妹分享了《现实的社会建构》和《控制论革命者:阿连德时代治理的技术与政治》,前者提供了外化、客体化、内化以及物化的建构途径;后者提醒我们关注热点背后的研究,失败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也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10月25日
阅读,“在这场印尼与搜寻的游戏中,它让自己成为可感材料的内在之光,是石头之神的优雅体现,是哥特式建筑的拱顶和尖顶的高耸入云,或者是激活了无意义的寂静生命中绚丽多彩的精神光芒。这种对立于奥赛德的模式,就是美与理性的审美表象,激情赋予它玄妙莫测的深度。”
10月26日
修改完善论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继续阅读,“真正的治愈,真正的康复,就是叔本华式的掏空生命的意愿,然后自我跳入无意愿的原初之海中,这是‘至高的祝福’。
10月27日
参加博士生党支部成立大会,会议强调了博士生在党组织中的七个意识,要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学习。
10月28日
搜集项目材料,了解成员信息,制定承诺书。
10月29日
继续搜集材料,完善项目成员信息。
2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1:08:04 | 只看该作者
10月16日
社会分工论说到,道德科学没有使我们对现实问题漠不关心和麻木不仁,它使我们学会了怎样小心谨慎的处理现实问题,使我们内心时刻保持沉稳持重。道德科学的社会性使其理应关注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并依据此种后果影响个人的行为。
10月17日
事实上,所谓规范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上的行为模式,而是一种义务上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允许个人任意行事。只有建构完整的社会才能拥有道德和物质的最高地位,它不可避免的要为个人立法,同样,也只有集体构成的道德实体才能凌驾于世人之上。而且,除了人们日复一日形成的短期关系以外,没有上述那种连续性及不断延续的特性,才能维持规范的存在。再进一步说,集体的角色不仅仅在于人们相互契约的普遍性中确立一种绝对命令,还在于他主动积极地涉入了每一规范的形成过程。
10月18日
道德生活就像是人们的肉体精神一样,总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需要,因此,它自然是由各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它们相互进行限定,相互寻求平衡。但是,这种显而易见的矛盾已经足够撼动我们的国家道德意识了。而目前我们所需要的正是如何解释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源。
10月19日
社会团结一旦得到加强,它就会人是人们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使人们接触的频率增加,使适合于人们结成相互关系的方式和机会增多。一般来说习俗是不与法律矛盾的,相反它正是法律存在的基础.当然,有些时候在这一基础之上并没有什么法律存在,有些社会关系也只能根据某些来源于习俗的分散形式得到规定,但这只是因为这种关系是不重要和不长久的,否则就是刚才所说的反常状态。
10月20日
制造共识里,电视对事件的报道一般都像是“一种道德剧,……一种对善恶的戏剧化对照。所谓善,就是美国1966年的和平干涉行动,而恶即河内”。报道内容相对来说没有血腥味,焦点都是“好人”如何成功的故事,如“美国小伙子们在行动”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激情戏地表明,所谓媒体是传播信息和讨论观点的自由体系,并独立于国家权力和精英利益的概念对于媒体而言是多么的陌生。
10月21日
对于占统治地位的精英而言,越战代表着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对国家政策的抵制及战前社会中的被漠视的群体的崛起造成了以此“民主危机”。有人认为不服管束的群体和持不同政见者破坏了文化和政治格局,对无力的使用造成了不合理的障碍——后者被称为“越战综合征”。而在那些不服从管束的群体和持不同政见者的内部,20世纪60年代则被视为一个解放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和道德的进步的年代,是一个短暂兴起去民主化浪潮的时代。
22#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5:45:02 | 只看该作者
10月9日
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技术是可供某中外文化中利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作为一项单数意义上的技术(technology-singular)——例如蒸汽机,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而产生的,并通过修正它的内部构件得以发展;作为一项复数意义上的技术(technology-plural)——例如电子,则往往通过围绕某些现象和器件建构起来,并通过改变它的构建和实践而得以发展。作为一般意义的技术(technology-general)所有过去和现存技术的总和,则产生于对自然现象的应用,并随着由旧要素组合而成的新要素的形成,有机地成长起来。
10月10日
我们害怕技术作为一种有生命的东西将会给我们带来死亡。不是“不存在”这个意义上的死亡,而是更糟糕的死亡,一种丧失自由的死亡,一种意志的死亡。
10月11日
芬伯格深受历史唯物主义影响,认为“利益是历史上非常明显的、强有力的和持续的动力,所以利益是分析的起点”。他指出,当人们“能够清楚地表达他们的利益的时候,就有机会根据人类需要和能力的更广泛的范围来重新构造技术体系”。
10月12日
技术合理性其实就是指在技术统治的社会中,以理性为支撑的科学技术的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的绝对权威。这样的理解忽视了理性的有限性,压抑了非理性的冲动,缺乏一种形而上学的关怀,没有呈现出合理性内涵中的人文主义倾向及价值论立场。
10月13日
如果说仿真还是基于原型的摹本,那么,拟像则使原型与摹本之间的再现关系失效。拟像不再是对某个领域、某种指涉对象或某种实体的模拟,它无需原物或实体,而是通过模型来生产真实,这种真实是一种超现实,表明用模型生产出来的真实比真实还要真实,真是不再是一些单纯的现成之物(如自然风景),而是人工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真实”(如模拟环境)。
10月14日
“危险的并不是技术,技术只有作为命运与统治地位才是最高意义的危险,它阻止了对于我们自身存在的正确理解,并且在存在的意义上排除了其他理解存在方式的可能性。”
10月15日
修改完善开题。
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16:02:41 | 只看该作者
9.25
了解算法推荐,对于新加入系统的用户,系统通常只能要求新用户提供一些身份特征之类的基础信息。在新用户注册时试图获得全面的用户兴趣和个性特征的过程比较烦琐。这样容易导致用户丧失兴趣而不再尝试注册使用新系统。这样难免使得用户画像包含的有效标签十分有限,系统对用户个性化特征和兴趣爱好的刻画能力不足。如何给系统并不了解的新用户提供有效的内容推荐,通常被称为新用户的“冷启动”问题。

9.26
阅读论功用在艺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美感以及这种美的广泛效果,在安定的生活状态中,我们的想象把痛苦和苦难禁锢起来。接着我们便对宫殿里华丽的装饰而赞叹,并对这些装饰设计之精巧而惊叹不已。其实如果去除了美感,这些装饰根本一无是处,但我们很少用这种眼光去看待它。我们会在想象中模拟机械体系和谐的运作方式。要是我们用复杂的观点来看待财富和权力,就会发现它们极其精美极其高贵,得到他们再辛苦也值得。

9.27
阅读论功用给人性以及人的行为带来的美感,以及在什么程度下这种美的感知可以被看作认同的基本原则,在意识到我们可能会因行为受到他人的赞赏,意识到自制会使我们成为他人赞赏的对象,我们才能坚定的自制下去。

9.28
美的反馈机制有赖于他人评价,这种评价反促过程导致的是美的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以及实际行为之间的落差。各种因素影响个人判断,从而出现行动和主观意图不相符的现象。

10.1
修改校对材料。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22:57:38 | 只看该作者
9.18
这并不是一种假设,因为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控制自己,那么哪怕一个萍水相逢的人都可以安抚我们的情绪,甚至做得比知心朋友要好。那么陌生人也会做得比泛泛之交要好。[我们对于对方过多的期待,是出于彼此感情的羁绊,朋友本身就应该比陌生人更加懂得理解和倾听,如果他没有做到,那还不如成为陌生人。]
如果有人不幸失去了思想的平衡,那么社交可以很好地平衡他的思想。社交同时还是保持积极情绪的不二法门,有助于人产生满足和愉悦感。《道德情操论》

9.19
组会,学习同学们的论文思路,需要补充知识伦理的内容。

9.20
人类的喜好能够让伟人孤立无援,这不得不说是国家的损失。(P71)
即使是在痛苦、贫困、危机和死亡的威胁下,人类的美德也不会屈服,因此蔑视这些也无需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痛苦遭到他人的嘲笑,或者作为俘虏随他国凯旋成为他人的笑柄,人类的美德就很难坚持如一。没有什么比受到他人的轻视更伤人。(P75)

9.21
第一个自我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下判断的,假设行为的对象不是他人而是自己,此时自己的所思所想成了判断的依据。而第二个自我则是行为的发出者,或许可以被称为“未来的我”,此时也成了被审视的人。此时第一个自我正在审判第二个自我,判定后者的行为合宜与否。

9.22
评判所有政府的架构都会一能否促进人民幸福为标准,因为这就是政府的作用,也是目的。在一种整体观点的引导下,在对艺术和发明的热爱的引导下,我们有时会更关注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他们对自身境遇的强烈感情。

9.23
虽然在成功之时自大之人显得比有德之人更为有利,民众对前者的欢呼也比对后者的多,但是如果静下心来比较,便会发现后者比前者更为有利。不妄自尊大之人不会期望他人的拥戴,也就不惧怕他人的羞辱,并且满足于自己的性格。他的支持者数量不多,也不会大声叫号,但离他越近便越会感觉到他的好、对智者来说,内心的平和远远好过数千人对自己的叫好。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09:08:43 | 只看该作者
9.11
持续阅读,只有以自由概念为目的的实践,才可以叫做时间这些。以自然概念为目的,虽然已经是一个意志的实践行为了,但本质上跟一切动物行为是一样的,你把它作为实践哲学来看待,那你就把动物行为也提升到了实践哲学的领域了。其实他只是属于理论哲学的范畴。

9.12
持续阅读,感性认识能力隶属于知性之下,判断力分属于知性和理性的,他们都没有自己的领地。

9.13
有闲阶级制度在耒开化文化下的较高阶段获得了最充分发展;封建时代的欧洲或日本就是例子。 在这样的肚会里,阶蔽的划分非常严格,在阶级差别中具有最突出的经济意义的一个特点是,各阶级的正式业务彼此之间截然不同。 上层阶级按照习慎是可以脱离生产工作的,或者是被摒于生产工作之外的,是注定要从事于某些带几分荣誉性的业务的” 在任何封建肚会, 最主要的光荣业务是战争。不存在明确的有闲阶权的部落, 在社会精构和生活方式的某些别的特征方面,彼此也有相类之处,古老的、小团体的。

9.14
从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那些部落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可以看出,有闲阶级制度是从原始的野蛮阶段到未开化阶段的转变中逐渐涌现。要使这个制度能以明
确的形态出现,显然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1)部落必须具有以掠夺为目的的生活习惯,必须有战攀或大规模狩猎活动,或者是两者俱备,构成初期有闲阶级的男子必须习惯于用武力或策略来从事于伤害行为, (2)生活资料的获得必须相当从容, 从而有条件使部落成昌中一个很大的部分可以免于异常的辛勤劳动。
处于上述原因,有闲阶级不被现代经济理论所重视。然而,有闲阶级意味着个人因能力不同,而具备不同的身份,即人的尊卑问题。互联网环境亦导致审美出现高低的问题,他是一种审美空间的侵占问题,带有审美的侵略性。

9.15
准备会议PPT,修改论文。

9.16
参加会议,郑雯教授提出关注网络社会空间治理的问题,其中假性政治冷感-热搜和热议,网民/关键群体与网络社会变迁,不同社群之间的关系变迁和力量博弈都很有价值。参加会议是一种很好的拓宽事业的途径,但更多还是需要沉下心来读书学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09:13:24 | 只看该作者
2023.9.4
阅读《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判断力属于认识领域,目的论,有机体,机械论和目的论的关系,这些方面比较逻辑上一贯。他不像审美。审美都是很具体的、很感性的,是非逻辑性的,而且康德自己的审美趣味又不很高,所以在这方面他预先为自己做一些辩护。

2023.9.5
开组会,会议要点:
1.一个人找两场伦理学及其相关的视频讲座,后面和大家进行分享。
2.读书,读伦理学专著和心理学、法律相关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
3.读书要对出版社进行一定程度的筛选,比如商务印书馆,上海出版社(丛书)。

2023.9.6
修改论文提纲,注重新闻传播与章节目录的结合。

2023.9.7
阅读,凡是在判断力能够从自身取得自然物对不可知的超感性东西的关系的某种原则、并且也必须只是着眼于他自身而运用这原则于自然知识上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对自然界进行逻辑判断的时候,还有一些地方,就是在判断力能够从自身去的“自然物对不可知的超感性东西的关系”就是说,自然物本身不可以把它看做是对一个物自体的关系,即对超越感性东西的关系;但我在自然界里面,我可以“看出”自然物对超感性的东西有某种关系。比如我看出自然物有种趋向于上帝的关系。凡是,盼复太长在进行这种判断的时候,在判断自然物对上帝的关系的时候,它是着眼于判断力“自身的运用”,二八这个原则运用与自然知识上面。就是说,这些自然物在自然知识的总体上,好像都趋向一个目的。

它表明,一个超感性的东西,是自然界和超感性的东西发生关系的产物。

2023.9.8
阅读,目的论判断力就是要通过审美判断力才能跟情感直接联系起来。那么,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审美判断力如何能够跟情感直接联系起来。这种关系正式判断力的原则中那神秘难解之处,它使得在批判中为这种能力划分出一个特殊部门成为必要,对于世界的一种评判,它和愉快不愉快的情感之间这样一种关系是最难解释的。如何能够解释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如何可能,单凭目的论判断力是不可行的。只有审美判断力批判才能说明如何可能由自然界引起一种普遍的情感,而这时最困难的地方。

2023.9.9
修改论文格式,并制作会议PPT。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9-4 10:57:02 | 只看该作者
2023.9.1
阅读《判断力批判》,书中简单概述了康德的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再到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建立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的。实践理性中提取出纯粹实践理性来规定它的规律,这里的规律即自律。自律是自己给自己立法的规律。

2023.9.2
持续阅读,“你要做个道德的人,你就必须不考虑人的幸福,人的欲望,人的感性的需求,你要为道德而道德”。康德对于道德目的的要求,类似于孔子的“圣人”更多是行为的圣,而非目的的圣。康德对道德的评判标准使之与世俗价值对立起来,但这种道德门槛太高,可能并不具备普世意义。

2023.9.3
持续阅读《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本来没有先天原则,它的先天原则是从知性那里借来的。它是把知性的那些范畴的先天原则,运用到那些具体的场合之下的一种技巧。”作为技巧是不能教的,是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的。这也是人的区隔原因之一,但教育的功用就是尽力弥补这种先天性的内容,而不是一味放任天赋对人的决定作用。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20:00:37 | 只看该作者
6月26日
1.阅读《美学四讲》。审美和伦理都属于非定义的领域,两者之间存在共同性。以审美的目光看待事件和以伦理的眼光看待某一事物,都是对这一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美与丑、善与恶相类似。只不过,伦理尤其道德约束性,而审美的高低则是个体间的较量。不论道德还是审美,都有相应的体系和客观标准,绝非完全意义上的主观判断。
2.继续修改完善提纲。
3.思考论文选题。

6月27日
阅读美颜相关文献,“高速读图”环境对个人的美颜行为造成影响,人们习惯于新鲜感和较大的视觉冲击感。诚如,“没有美好的外表,谁来了解你内心的美好”这一网络语的表达,美颜的背后是社会环境对个体差异性的排斥,过度美颜意味着自我的压抑和畸形化。
 
6月28日
修改论文,试图将虚拟偶像与青少年成长相结合,探讨这一媒介技术背后的社会价值。
 
6月29日
继续阅读《美学四讲》,哲学层面而言,“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但哲学是大众的,哲学美学恰恰不是专门化的美学,因为哲学并不就是科学,也不只是分析语言,它主要是去探求人生的真理或人生的诗意。基于此,哲学是抽象行的,而研究问题应该是具体的,这样的矛盾之下,应用伦理的研究规范和体系应该如何去理解?
 
6月30日
继续阅读《美学四讲》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部分,这一部分其实回答了关于应用伦理研究的问题。“人如果不盲目地作为生物的自然族类存在,便该存在在自我意识中,也就是存在对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之中。只有理解和解释了自己的存在,自己也才真正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应如此”。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实践的,是将思想作为一种理解现实问题的工具或视角,以此解答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7月1日
阅读《美学四讲》关于自然美的争议部分。就美的本质来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李泽厚在“美学三难题”中谈及,“在自然美问题上,我觉得各派美学馆暴露得最为鲜明。因为在这里,没得客观性与社会性似乎很难统一。……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朱光潜),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蔡仪)”。李泽厚认为这两者作为哲学都行不通,只有认为自然美的本质仍然来自客观的生活、实践,才是正确的道路。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