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85803|回复: 8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学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0:36: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1
山西副教授挑错于丹著作 诉中华书局讨10万费用 来源:法制日报
2010年07月08日07:39







  追踪反馈

  阎崇年悬赏案经过两次开庭审理,至今仍未有结论。怎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近日,阎崇年悬赏案原告、山西大学副教授白平,又成为另一起官司的原告,所诉对象则是一度在阎崇年悬赏案中“置身事外”的中华书局。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白平为中华书局出版的约5万字的《于丹〈论语〉心得》挑错,形成书面文字已近30万字,由此他要求中华书局支付挑错奖10万元(包括阎崇年校注的《康熙顺天府志》的挑错奖)、召回涉诉图书。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于日前已正式受理此案。

  白平起诉称,2007年1月30日,中华书局会同30余家国内大型出版单位和网络媒体,在全国政协礼堂发出《致全国编辑工作者的倡议书》,向社会庄重承诺“对指出出版错误的读者将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且承诺实施次品召回制度,发现次品流入社会,立即实施召回措施,真诚赔礼道歉”。中华书局在作出召回次品出版物的公开承诺后,至今从未召回过任何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也未向读者支付挑错奖励。他就此多次试图与中华书局友好协商,但中华书局一再推卸责任。

  白平认为,中华书局在全国政协礼堂发表的公开声明具有法律效力,属于悬赏广告,应当向自己支付报酬。中华书局拒不履行相应义务的行为,应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否则虚假宣传、沽名钓誉的不法商业行为将畅行无阻,整个社会毫无诚信可言。

  在阎崇年悬赏门案的审理还没结果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起诉中华书局白平的代理律师王德怡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法院审理阎崇年悬赏门案的过程中,白平多次请求中华书局对其所挑错误出具书面意见,中华书局也曾书面回函承诺,表示将会通过律师转达检查结果。但5月18日,中华书局却表示将不会提供检查结论,“中华书局的产品出了问题,它没有理由置身事外,必须对社会作出交代”。据了解,目前,《于丹〈论语〉心得》已销售达800多万册。

  有法律界人士分析说,本案可能产生一些连锁反应:首先,除了阎崇年和于丹两位“明星”讲师的书可能涉案外,中华书局出版的其他书籍均可能涉案;其次,在《致全国编辑工作者的倡议书》上签字的共有36家单位,它们都可能成为法庭上的被告。

  本报太原7月7日电  本报记者王斌本报实习生董玲玲

http://news.sohu.com/20100708/n273360229.s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来自 714#
发表于 2023-5-30 16:17: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河南法制报




来源:河南法制报


编辑:程博


818#
发表于 前天 22: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西藏商报》报头焕新
71日《西藏商报》头版
630日《西藏商报》头版
71日出版的《西藏商报》在头版发表《致读者》,内容如下: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在喜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71日起,《西藏商报》将以焕然一新的报头设计与您见面。此次改版坚持守正创新,推动融合发展,报头巧妙借鉴哈达、古钱币等元素,突出媒体定位,彰显商业价值,展现时代新貌。
一直以来,感谢您的陪伴与支持。此次报头焕新是《西藏商报》全新旅程的起点。展望前路,初心与使命始终如一,我们将继续深耕经济、社会、民生领域,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讲述西藏故事、记录发展足迹,为您带来更多温暖人心的篇章与生动鲜活的内容。
期待与您携手并肩,在市场脉动、万家灯火的点滴中,感受和见证独具魅力的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
西藏商报编辑部
202571


来源:编前会
编辑:梅镕缨




817#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周创意版面(6月23日—29日)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816#
发表于 2025-6-22 21:21: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周创意版面(616日—22日)











沈阳晚报





南方都市报


安徽商报



海峡都市报


重庆晚报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815#
发表于 2025-6-15 21:04: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周创意版面(6月9日—15日)
制图

















钱江晚报
南方都市报





重庆晚报


兰州晚报

沈阳晚报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814#
发表于 2025-6-9 00:26: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周创意版面(6月2日—8日)

高考








综合












南方都市报




华商报

今晚报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图片17.png (1.44 MB, 下载次数: 29)

图片17.png
813#
发表于 2025-5-21 11:00: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凌晨1点,编辑因为一个没发的版面激动不已
作者:董晓妍




(一)
我是新媒体编辑,也是报纸编辑;是白班编辑,也是夜班编辑。吃早饭刷热搜,扒午饭编稿子,睡前最后一眼还在看刚做好的报纸版面——全天候、全方位、全渠道,是我的工作日常。
从事编辑工作前,我曾是一名特稿记者:跟着农民在重度干旱的鄱阳湖边找水救田;记录一个因儿子溺亡16年不再碰水”的司机纵身一跃的救人挽歌;见证抗美援朝烈士后代横跨70年的寻亲漫道……
202112月,“时代精神耀香江”奥运健儿访港澳交流活动开启,马龙、苏炳添、谢思埸、巩立姣等内地奥运健儿来到香江之畔。我作为随团记者,一同前往报道。
3天的行程里,我们开启“早712”的节奏,写专访、拉直播、拍视频、做海报……我们使用多种呈现形式,完成111条新闻报道,多个话题登上热搜,拿下全网超670万次的关注度,带领读者见证湾区各地的同频共振。
活动最后一天,内地奥运健儿访港代表团走进香港理工大学,与学生交流。报告厅现场的欢呼和掌声此起彼伏。我从未在某一场合听到过如此密集的掌声,便暗暗记录下掌声响起的次数,以此为切口,完成稿件《送给奥运健儿的89次掌声》。包括这篇报道在内的专题报道《“时代精神耀香江”之奥运健儿访港澳专题报道》获得广东新闻奖。
每时每刻,每处每地,总有一些爱意需要我们用心捕捉、感受、记录——我想,这正是记者身在现场的意义。
(二)
2022年,我从记者转型成为南方都市报头版编辑,既有了做“新闻现场六边形战士”的素质,又有了做“新闻产品硬核设计师”的底气。
过去,纸媒编辑主要负责对接记者、编辑稿件;现在,编辑要站位更高、视野更广,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演进更是要求编辑长出更多传播的触角,接触并掌握设计、开发等新技能。
面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重大课题,去年,南方都市报AIGC工作领导小组、融媒编辑部相继成立,全力推进报网端深度融合。
一开始我有些手足无措:作为一名文科生、AI小白、报纸编辑,我能做什么?
AI生图好看、好玩、好快,但却不听使唤、不合常理、不好改动。有时在操作界面试遍所有能点击的模块,只为了干掉AI生图中难以消除的“第六根手指”……
“是不是提示词写得不对?”我们扎进提示词堆里,琢磨人机对话的规律。一次、十次、一百次……有同事为了生成一张合适的图,和大模型“死磕”上千次。“最重要的是,不要气馁。”她告诉我。
慢慢地,我们有了“驯服”AI的经验,掌握了人机对话、共创的能力,逐渐形成“编辑提供灵感,AI辅助创意”的创作模式。
在舆论监督报道300元买到记者的秘密”中,我们绘制AI场景揭秘“人肉开盒”背后的生意;报道“互联网直播围猎的老年人”时,我们用AI画出直播骗局背后的“迷宫隐喻”……

有同行在朋友圈写下:“南都头版不一样了。”
一年多来,AIGC全面融入南方都市报“一报两端”融媒生产,我们累计刊发了470多个“AI+”新闻版面,南方都市报、N视频客户端向智能化终端转型。
(三)
前不久,我编辑的《南方都市报》2024227A0809版入选2024年度广东好新闻(新闻编排)特别推荐作品。这次创作是一场从新媒体到传统纸媒,从文字编辑到视觉设计的接力赛。
20242229点,我收到消息:广州南沙沥心沙大桥被船只撞断,有车辆落水,伤亡情况正核实。
作为当天的新闻客户端值班编辑,我不敢慢也不敢错:新闻弹窗,分秒必争,编辑不在新闻现场,但肩负第一时间向读者传递现场情况的责任;新闻标题,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避免差错,我一字字放声朗读反复确认。
“可发,弹窗!”
指令下达,立刻发布。3秒后,我和万千用户一起,收到了记者现场直击的新闻弹窗,这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然而,冲线时刻远未到来。
没过多久,前方记者又发来线索:“事故当晚,有两位桥上的司机师傅下车救人,后来才发现彼此竟是亲戚!”职业嗅觉告诉我:这是条好新闻,我要在报纸上刊发。
改稿、制图、组版……夜班的马拉松开始了。
第一版太小气,第二版太传统,第三版又没新意……反复修改后,版面设计仍不尽人意。
当晚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决定突破常规,大胆采用“视觉中心化”设计思路:既然惊天义举发生在断桥上,那就让断桥铺满整个版面,构建强现场感;主标题直接使用两位平民英雄的名字:当王国梁遇上黄福林。
定版时已是深夜。回家路上,我兴奋地在电话里和母亲分享,她提醒我:“现在凌晨1点了,你冷静点。”但我仍激动不已——我知道,天亮之后,两个普通人的故事将被很多人知晓。

如今,我已入行7年。从记者到编辑,我比以往更真切地明白:全媒语境下,技术可以点亮未来,但连接人心的,永远是有温度的好内容。只有兼具深度与广度,新闻才能和读者同温、和时代共振。

来源:中国记协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812#
发表于 2025-5-11 20:32: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周创意版面(55日—11)
制图
















新京报





南方都市报





华商报


安徽商报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图片35.png (1.69 MB, 下载次数: 49)

图片35.png

图片31.png (387.22 KB, 下载次数: 50)

图片31.png
811#
发表于 2025-4-20 20:01:57 | 只看该作者
一周创意版面(4月14日—20日)

制图








南方都市报











华商报


燕赵都市报






来源:编前会(公众号)
原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wBD-S5geB9ghxPbUZ5KvQ

编辑:张家乐

810#
发表于 2025-4-16 22:22: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评稿时,看一眼便淘汰的作品

在一年一度或其他专项评稿时,评委首先看的是题目,如这一关过不去,往往不再往下看,稿件也就会在第一回合被淘汰。笔者多次参加有关新闻或文学作品的年度、专项等评选,基本上也循守这样的不成文规则。
这次作为受聘的智库专家,有幸参加中国县融优秀作品评选,三人一组,主持评选通讯、系列报道及重大主题报道。今年是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的评稿“大年”,报送参评“中国新闻奖”名额由往年的7件增至14件,翻了一倍,因这些报送作品均从各评选小组推评的作品中产生,因而对这种初评中的初评也十分重视,提出严格要求,力争在源头上将有可能向上冲刺的每一件作品选出来、不漏掉。
为便于“评”与“选”,笔者的做法与往常一样,将稿件的主要文字内容全部转化到纸质上,其中对看一眼便看不下去的那些稿件先拎出去,作为淘汰作品;而将看一眼就觉得不错的稿件先拎出来,仔细看内容,定出往上推评的作品;再慢慢看其他稿件,定出入围及优秀作品。另外,我一直有个指导思想,除适当照顾平衡,宁缺毋滥,按实评分,坚持评选原则。


那么,究竟哪些作品看一眼便划到了淘汰行列呢?这里结合今年的评选体会,提一些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到位,仅用来与其他评委及业界同仁商榷。为避免带来尴尬,也不举例到具体篇目,仅表达观点,但可以对号入座。
一是似低端的作品。
也就是说,在高度上还不够,这些作品的占量有一些。稿件想推到全国去评优,起码其新闻及导向价值处在相对同等的层面上,这是评委们掌持的基本标尺,也一定是评选的最终结果。可我们看到,一些稿件的视角就狭定在一个县市,或没超过一个地市一个省市,这就失去了在面上胜出的希望。以往我对好新闻主题的定义,要么从天上看到地,要么从地上看到天。
二是少个性的作品。
新闻讲究的是好标题和小切口。小切口自然应千锤百炼体现到题目上。基层媒体选送的作品具有“三贴近”的天然优势,可把细节描述得更细腻、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感人、把个性展示得更淋漓尽致,用不着攀龙附凤地去抓大切口、太宏观的题材,倡导以斑窥豹、一滴水见太阳。看报送作品,有些是不切实际、大而全地蹭热点,如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等,有个别敏感题材,真是为难评委,要么放到最高等级要么就放弃。
三是缺常识的作品。
这种情况虽然是少数,却是不应该发生的,主要表现在有的媒体或作者好像分不清什么是通讯或消息,犯了常识性错误,即使媒体融合,在体裁上也有基本界限,业界诟病的从业人员业务退化现象在此可见端倪。而其中更多在于作品内在出了问题,如有种情况是长着消息的脸,却似通讯的身,当然不限于消息与通讯。这种现象笔者以往也有所遇见,这次考虑到有的题材不错,勉强亮了绿灯,但能否在下道得以高抬贵手,是很难。
四是看不懂的作品。
是为连题目也一下子难让人看明白,或费很大劲才领会过来,这样的作品又怎能让专业的评委,尤其是大众普遍叫好?看不懂,一是太过地方化、专业化,让外地人、让读者看不下去;二是也有不乏自以为是的稿件,如搬出弄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或词汇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三是有歧义,反映到政治上、表述上等多方面。这次也看到多篇类似稿件,均作了淘汰处理,希望报送单位在把关时更认真、细致一些。当然,此种稿件不要说拿出去评优,在日常选用时也得好好掂量。
五是太远了的作品。
新闻至关重要的是要“新”,这“新”不光是由头新、一部分内容新,重在主体、大部分内容要新。可有些作品,大多事实是回忆过去,若鲜为人知又应了宣传所需,还未尝不可,问题是里边不少情节、文字是从现成材料中引用来的,是搜Al的产物,有稿件甚至大小题目及开头就显得老套。对这类适合在某种时间节点上用来配合宣传、烘托气氛的稿件,不是一概不可以报送评优,但必须合乎新闻规律,核心内容及表现手法等与时代接轨,以最大限度拉近与受众距离,且在报送前评估其总体的入选名额及难度。


来源:编采圈(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