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42#
发表于 2022-11-8 16:41: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青记独家丨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评论教育的路径探索


导  读
  面对媒介融合潮流,新闻评论教育一方面应当密切关注技术前沿,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上回应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审慎地与社交媒体等传播技术和平台保持距离,以培养舆论领航员为己任,坚守逻辑思考和理性表达等核心教学内容。

在人工智能技术批量生产事实性信息的当下,意见性信息更显可贵,特别是在观点和情绪极化的环境中,自由而理性的新闻评论更成为稀缺品。这给传统新闻评论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高校新闻评论教育应以何种方式开展?当前新闻评论教育有哪些特点,又存在哪些问题?特别是在教学中如何对待众声喧哗的社交媒体及其催生的话语形态和表达风格?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间,笔者通过电话、微信和QQ等方式,访谈了国内10所高校的新闻评论课程的授课教师,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媒介融合语境下

新闻评论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的生产方式、传播媒介、受众的角色等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媒介融合对媒体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堪称颠覆性的影响,主要是媒体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内容生产者转变为平台创造者。媒体治理的核心思维也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形成了全新的融合媒体时代的理念。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播媒介也有所变化,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渠道、单一平台和单一形态,而是在不同的渠道、平台和形态整合传播。公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而是不断前移,不断影响和改变内容生产的方式、方向和深度,更多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中来。[1]可以说,公众从受众角色向用户角色转变,逐渐登上融合传播的舞台中央。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业态的变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新闻评论受到了十分直接而深刻的冲击,国内新闻评论界很明显产生了一些变化。近些年来,传统媒体纷纷入驻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闻评论的发布平台更加多元。一篇优质的新闻评论作品会依据不同平台的特性,综合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多平台推送。评论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常规传统的文字评论,还有漫画评论、视频评论,甚至出现了沙画评论、曲艺评论等。评论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传统媒体的评论部人员规模并不大,除了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长江日报等少数几家媒体的评论部人员在10人以上,其余纸媒的评论部人数基本都是个位数。而且,传统媒体的评论部人员也越来越向新媒体倾斜,主要体现在将评论员和评论编辑调动去运营评论相关的微信公众号。[2]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评论的大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观点生产逐渐移动化、视频化、产品化、社交化和服务化。新闻评论一方面正逐渐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另一方面专业化的评论受到更高的关注。

(三)对新闻评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当其冲的是观点生产呈现形式。新闻评论教育如果还是继续走老路,只关注传统的文字评论,传授写作的技巧,那么在融合媒介的时代,就会与新闻评论业界的发展态势渐行渐远。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观点生产应具有互联网思维,将其产品化,并注入一定的服务,这样才能增强用户黏性。因此,新闻评论教育,就不应只是写作课的一种延伸,而应该注入融媒思维,面对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和服务化的新挑战。
当前我国新闻评论教育的状况

(一)总体情况:多数仍定位为写作课。总体来看,我国新闻评论教育的基本情况是依旧定位较为狭隘、位阶较低。除了华中科技大学设有专门的新闻评论方向特色班以外,多数院校将新闻评论课设置为2-3学分的一门课程。在定位方面,大部分新闻院校依旧将新闻评论课当做写作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技能。而少部分新闻院校认识到了新闻评论课是逻辑思维能力、意见生产能力的提升课程,并积极应对媒介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意见产品生产制作的能力。重庆大学等少数院校通过开设课程微信公众号、与媒体合作共建专栏、参与大学生评论大赛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新闻评论的内容生产传播实践中,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形式:从技术入手而非理论。我国新闻评论课程通常包括两种模式: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和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在第一种情况下,新闻评论课程作为“采写编评”四大新闻业务的最后一环,对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通常开设于大二下学期或大三等高年级,正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吴水平所说,“我们的学生大一学采访,大一的暑假去社会调研,大二学写作,进而评论,这样他写出来的内容和主题就更具针对性”。课程通常设置为2学分(如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或3学分(如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新闻评论教育的第二种形式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开创的“华科大模式”,在本科阶段开设新闻评论方向班,打造“1+9”新闻评论课程体系,即一门主体课(新闻评论概论,3学分、48课时)加上九门专题课(包括新闻评论思想与思维、中美新闻评论比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评论、新闻评论佳作评析、社会认识发现、经济评论、法制评论、文艺评论、实践逻辑,每门1学分),共计12学分。在这两种模式之外,重庆大学新闻评论课程的设置方式值得关注,其课程包括理论学时(2学分)和实验学时(3学分),实验学时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视频评论、漫画评论、跟帖评论等融媒实践。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大多数的新闻评论课依旧围绕评论写作展开,包括经典评论作品赏析、热点新闻评论讨论、新闻评论写作练习、新闻评论理论学习等。总体说来,各大高校的新闻评论课是“从技术入手,而不是从理论入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能力。

另外,应对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一些高校的新闻学院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比如有声报道、短视频制作等。但新闻评论课程依旧以传统的文字评论为主,只有少数学校例外,比如湖北美术学院依托绘画专业优势,打造漫画评论团队,从而培养学生以多媒体的形式生产意见产品。

(三)师资情况:授课教师多数有实践经历。新闻评论的任课教师体现出教学、科研和新闻实践有机结合的特征。在本研究的十位受访者中,八位曾有新闻评论的从业经历,不少教师更是在全职任教之余坚持新闻评论实践。

新闻评论教师的业界经历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高校直接聘任业界专家担任教师,二是曾在媒体全职工作的评论员进入高校从教,先前的一线工作经历使教学“冒着热气”。另外,不少教师虽未在媒体全职工作,但在高校从教的同时一直为媒体撰写评论或担任电视评论员。除了在媒体上发表评论,不少教师还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一方面分享评论教学心得,另一方面发表时评。
新闻评论教育如何应对

媒介融合的挑战

(一)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新闻评论写作教学,还有多种方式进行评论教育,特别是与媒体业界加强交流互动。比如可以借鉴“华科大模式”,组建模拟评论部,从课程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另外,可以与专业媒体的评论部联合教学,例如远程视频连线,参与媒体评论部的选题会等。这样,将模拟评论部实战化,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创办课程微信公众号,或者与媒体的评论栏目、微信公众号合作,将优秀的学生评论作品公开发表是另一种可推广的教学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激励学生创作评论的效果,还传递了当代青年学子的声音,可谓一举多得。

当前,有不少面向大学生的新闻评论比赛,比如荆楚网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红网举办的评论之星选拔等。作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新闻专业,评论课程应当鼓励学生参与类似的评论大赛,将评论课程与比赛融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评论创作积极性。荆楚网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已进行到第九届,初赛征集形式非常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字评论,还包括音频评论、视频评论、漫画评论等,而其现场决赛更是考验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因此,新闻评论课程应多组织学生参赛,以赛代练,培养学生的融媒实践能力。

新闻评论课程还应当多邀请传媒业界的专家开设讲座,或者担任业界导师。这一点有的学校做得比较好,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聘任媒体评论员担任授课老师,华中科技大学评论班也不定期邀请业界专家开设讲座,并形成了讲座文集。

(二)培养舆论领航员。除了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新闻评论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培养舆论领航员。当前,在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有明显共识,都围绕选题、论点、论据、论证等推理过程以及新闻评论的标题、结构等写作要素展开。曹林将新闻评论教学的核心总结为:“批判性思维和写作,并在训练思维的基础上形成输出。”无论评论的形态或发表平台怎么变化,逻辑思维或立论的能力以及流畅和理性的表达都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在接受访谈的十位高校新闻评论课授课老师中,正如魏猛所说,“只要传统新闻评论写得好,在新媒体或社交媒体上发表的问题也不大”。周庆安更倡导跳出课程本身,立足于新闻人才培养的整体语境看待新闻评论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核心诉求:“评论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新闻素养,……我们要培养一批伸手就能写新闻评论的人,但是我不是为了新闻评论的岗位培养人才。采写编评都是这样的情况,采写编评都是业务中间的最基本的能力,所以我到现在都认为新闻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一种叙事的能力,叙事的能力很可能随着媒介平台而发生变化,但是丝毫不影响基于人本身的叙事能力。”

当前,众声喧哗甚至鱼龙混杂的网络舆论空间更凸显“专业”新闻评论的价值,无论业界评论员还是高校教师都认同,新媒体时代对评论的需求不是少了反而是多了,新闻评论成了媒体上最抢眼的内容、最稀缺的优质资源。对优质评论的需求产生于当前舆论场从精英化表达转向大众化表达的巨变,周庆安认为,过去大众媒体时代的精英表达以形成全社会认同的最大共识为目标,社交媒体时代的大众化表达不以建立共识为基础,而是追求“最大限度地呼应某一部分群体的认同”。[3]

在这种众声喧哗、民意极化的情况下,不少教师都将呼应和引导主流舆论和推动社会共识作为评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魏猛提到,希望学生的评论“能够对当前的新闻事件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翁之颢老师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主流意见的定盘星或者说社会价值的引领者”,周庆安则认为“(学生)要有更强的舆论的理解和认识的能力,也要对碎片化的信息有更强的编辑组合能力”。

(三)理性看待新兴媒体的发展。基于上述对新闻评论教学核心内容的判断,新闻评论教师一方面密切地关注着媒介融合特别是社交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的转型,将新兴的评论形态纳入教学;与此同时,多位老师也表示,评论教学要和当前的舆论环境保持适当的距离。例如,周庆安认为,“现在的社会语态和这种变化,其实不利于传统意义上新闻工作者的评论能力的形成,……(社交媒体)基本上是作为反面典型,要反复跟学生讲不要跟着社交媒体走,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越要保持冷静,要形成独立的观点,逻辑可以简单,但是要清晰”。

与周庆安的观点类似,曹林在课堂上一方面鼓励学生看社交媒体的评论区,“从评论区感受舆论水温,感受这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看问题不同的视角”,同时也要求学生与社交媒体保持距离,因为“社交媒体不是学习评论的好空间”:“第一,社交媒体的信源有问题,往往缺乏权威来源,……评论教学一直强调要从权威信源获得信息,以权威信源或可靠文献作为论据,社交媒体不能作为论据。第二,社交媒体往往是情绪化的、碎片化的,易燃易爆,对事件过程缺乏耐心,评论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们的理性判断人格,而不能是社交媒体那种轻易下判断的情绪人格。第三,评论教学应该有稳定的理论框架,有自己的范式定力,扎稳马步,训练好基本功,而不是出现一个新东西就去追随。”

因此,曹林常将网络舆论中的一些话题作为负面案例,分析“有些评论为什么是坏的,逻辑到底错在哪里”,他甚至担心,“当下恶劣的网络舆论生态影响到了学生们对理性表达的信心,当很多理性的声音受到网暴的时候,我很难有让学生们去坚守理性表达的职业自信”。但并非所有老师都认同这一观点,如顾建明认为,吸纳社交媒体的表达方式是必要的,并将“侠客岛”“牛弹琴”“团结湖参考”等微信公众号的评论作为案例,他认为:“社交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一个方向,不管社交媒体有多少草根化、零碎化、泡沫化的特点,适应社交媒体依旧是必然的,必须融入评论教学和学生的表达中。比如迅速把握问题,得出观点,用最精要的语言来表达,以一种社交的方式。社交的方式,不是正襟危坐的,也没有那么多起承转合。像这样一个训练,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结  语

面对被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重构的新闻生态,新闻评论教学也应当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上更加注重对接新闻媒体,引导学生通过创办自媒体、向专业媒体投稿、参加评论比赛等方式,开展新闻评论融媒实践,特别是引导学生关注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和叙事语态,对话真实的公众与社会;另一方面,也坚持以逻辑论证和评论写作为核心教学目标,以培养众声喧哗中的“舆论领航员”为己任,批判地看待新兴媒体对评论形式和语态的影响,自觉与社交媒体保持距离。

[感谢以下老师接受访谈:曹林(中国人民大学)、陈艳丽(湖北美术学院)、顾建明(华中科技大学)、刘海明(重庆大学)、刘涛(暨南大学)、魏猛(郑州大学)、翁之颢(复旦大学)、吴水平(中国传媒大学)、张莉(新疆财经大学)、周庆安(清华大学)(按名字首字母拼音排序)]


参考文献:

[1][3]周庆安.对话与创新——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评论突围[J].青年记者,2017(08).
[2]陈敏.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评论之变——以17家媒体评论人访谈为基础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5(05).

(詹蔷: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评论主编;黄雅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FZOuo9r0pCVHO4WLEP3eA


编辑:邓秋雨

341#
发表于 2022-11-8 16:38: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节献辞】那么微弱,那么响彻!


那年在太行山岗,秋色苍茫。
在这个众声喧哗、娱乐至死的年代,新闻多是易碎品。穿过喧嚣的舆论场、透过真相隐现的雾与霾,从一地零乱的信息碎片中,我们或许还能辨认出一些时代的印记。

如果说:“新闻是历史的底稿”,那么你我都是历史的叙事者。每一次现场的抵达,也都是一张张历史草稿的的记录与时代特写的观察。

如果从2011年8月我在Chinanews发表第一篇稿件算起,至今已整整十年。这十年,是中国互联网媒体跌宕起伏的十年,也是传统纸质媒体黯然落幕的年代,但这也是新媒体发端、激情澎湃的十年。

这些年,青春已渐渐泛黄,惟有往事与理想还在午夜泛光。

我依稀记得,多年前在寒冬中进京入职培训的情景。老社长在给新人讲授新闻理想时,动情地引用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知名论述:“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一个因其对人民心灵和道德产生影响的具有无与伦比重要性的职业。”

这一入行箴言,十年来在我的内心仍像一台爆燃的马达,在那十二月的寒空中轰然作响。轰鸣不止……

这又让我忆起早年在《名人传记》(财富人物)杂志实习的场景,以及后来我从河南被借调到《中国新闻》做编辑的时光,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或许是一生中最美的青春风景:在京城酷热的夏季,从西城区百万庄到东城区北新桥,每天午后总会有一位少年乘上公交车,不知疲倦地穿行半个城区,直至深夜……

那是追梦的岁月,对世界所知甚少,又满怀期待;那也是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年龄,我刚过弱冠之年。求知、渴望、勇敢,满怀激情,有着无穷的力量。总期望笔下的文字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些许改变,挑灯夜稿,通宵达旦多是常事。

这十来年来,从一座座城到一个个村落,又从一个个村落到一座座城,乐此不疲的路途中变换着无数的风景。但我内心,依然渴望自己返乡时仍是一位“归来少年”。亦如我的同乡叶一剑所言:“我们行走世界,只为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但事实上,令人内心酸楚的是,自己早已成为了故乡的陌生人,童年的乡村生活与记忆已成为渐行渐远的梦境。我们坚守在城市孤岛中,依然是都市异乡人,都是故乡的孤儿。

这十年来,世事变幻、物象万千,但似乎也未曾有太多改变。我只是时常感怀于诗人里尔克那穿越百年的诗境中,“苦难没有认清,爱也没有学成!”

此去经年,夏荷秋月。时光之轮从未停歇,整个夏天,我漫步在北龙湖畔,看见睡莲如梦绽放,又凋落。这不正是我们绽放的年华吗?那么美,又稍纵即逝!

当疫情再次围城,车马行人匆匆。在密如蜂巢的写字楼中,我隐约听到窗外掠过几声斑鸠“咕咕、咕咕……”的叫声,这低微的叫声隐约回响在钢筋森林般的楼宇间。

那么微弱、那么响彻……


来源:幻象城


编辑:邓秋雨

340#
发表于 2022-11-2 13:44: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源

339#
发表于 2022-11-2 13:41: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一稿

①给个体工商户发展添把火候
②让个体工商户发展得到实在的好处
③让个体工商户发展行稳致远

王瑞琳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个体工商户在我国市场主体中“唱主角”,撑起了经济发展的一片天。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总量达1.11亿户,占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处处可见个体工商户的身影,从清晨水汽袅袅的早餐店,到深夜畅饮“撸串”的后备箱集市......是他们的活跃让城市有烟火气,给消费者带来多种多样的选择与体验,编织着民生的幸福感,托举着就业的安全感,包容着创业的大梦想,更凝聚着经济基本盘的稳固性和强韧性。
事实上,《条例》是一部新规。原有的《个体工商户条例》已施行11年之久,眼下,形势有所变化,疫情反复、消费低迷,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过全方位调整完善的新《条例》应运而生。作为一部促进发展的综合性法规,《条例》着眼于疏通当前个体工商户经营所面临的各项难点堵点,从立法层面强化顶层设计,谋划长远布局,进一步提升个体工商户经济体系总体效能。
新规之变,重点落在“发展”二字。《条例》共39条,从明确个体工商户地位与发展基本原则、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及任务、规定配套政策措施、加大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优化其营商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条例》亮点频出,例如,《条例》要求财政、金融、税务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研究制定税费支持、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禁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违约拖欠个体工商户账款,而在个体工商户格外关注的变更经营者这类问题上,《条例》将原有的“先注销、后成立”调整为“直接向市场主体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并要求相关行政许可部门简化涉及行政许可的手续,为个体工商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留原有商誉等无形资产在制度环节赢得先机。
发展当头,《条例》直面原有制度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所不匹配的内容进行改革,将看得见、抓得住的实惠送到个体工商户手中,为我国民营经济顶住压力向上走再添一把火候。
刚刚过去的9-10月,是重庆市首个“个体工商户服务月”。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等14个部门联合行动,“送服务、办实事、促发展”,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高政策法规在个体工商户中的知晓度,广泛开展走访调研了解政策落实情况,严格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为个体工商户积极拓展融资方式、加强社保政策宣贯,满足个体工商户在资金、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重庆市以服务的姿态,俯下身来倾听百业万户的“急愁盼难”,以行动的魄力,引导现有市场资源和政策福利向个体工商户倾斜,亮实招、出硬照,为224.72万户个体工商户降下了疫情与高温之后的“及时雨”,给每一个经营者暖了心,定了神。
新歌响起,要响得亮响得久。基于对过往政策措施的评判分析、总结提升,《条例》必将为我国个体工商户的长远发展写下新的前言,翻开新的篇章。当然,好的政策还需好好地落实,长长地坚持,方能显示出预期的效果,期待重庆市的个体工商户伴随着新歌跳出新的舞步,舞出更大的精彩,舞出更美的日子。(1296)

第二稿

(二条)给个体工商户发展添把火候
王瑞琳 王先明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个体工商户在我国市场主体中“唱主角”,撑起了经济发展的一片天。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总量达1.11亿户,占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处处可见个体工商户的身影。他们的存在,让城市更有烟火气,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更凝聚着经济基本盘的稳固性和强韧性。
作为一部促进发展的综合性法规,《条例》将重点落在了“发展”二字上面,并着眼于疏通当前个体工商户经营所面临的各项难点堵点,从立法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对原有规定中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不匹配的内容进行改革,将看得见、抓得住的实惠送到个体工商户手中,为我国民营经济顶住压力向上走再添一把火候。
刚刚过去的9、10两个月,是重庆市首个“个体工商户服务月”。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等14个部门联合行动,“送服务、办实事、促发展”,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高政策法规在个体工商户中的知晓度,广泛开展走访调研了解政策落实情况,严格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为个体工商户积极拓展融资方式、加强社保政策宣贯,满足个体工商户在资金、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重庆市以服务的姿态,俯下身来倾听百业万户的“急愁盼难”,以行动的魄力,引导现有市场资源和政策福利向个体工商户倾斜,亮实招、出硬照,为224.72万户个体工商户降下了疫情与高温之后的“及时雨”,给每一个经营者暖了心,定了神。
新歌响起,要响得亮响得久。基于对过往政策措施的评判分析、总结提升,《条例》必将为我国个体工商户的长远发展写下新的前言,翻开新的篇章。当然,好的政策还需好好地落实,长长地坚持,方能显示出预期的效果,期待重庆市的个体工商户伴随着新歌跳出新的舞步,舞出更大的精彩,舞出更美的日子。

第三稿
(二条)给个体工商户发展添把火候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个体工商户在我国市场主体中“唱主角”,撑起了经济发展的一片天。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总量达1.11亿户,占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处处可见个体工商户的身影。他们的存在,让城市更有烟火气,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更凝聚着经济基本盘的稳固性和强韧性。
作为一部促进发展的综合性法规,《条例》将重点落在了“发展”二字上面,并着眼于疏通当前个体工商户经营所面临的各项难点堵点,从立法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对原有规定中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不匹配的内容进行改革,将看得见、抓得住的实惠送到个体工商户手中,为我国民营经济顶住压力向上走再添一把火候。
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重庆在行动。刚刚过去的9、10两个月,是重庆市首个“个体工商户服务月”,其“送服务、办实事、促发展”的主题与《条例》的精神不谋而合。比如,《条例》第二十条明确“国家实行有利于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财税政策”,服务月期间,重庆市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推动降费减负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此外,重庆市还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高政策法规知晓度,积极拓展融资方式、加强社保政策宣贯,满足个体工商户在资金、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重庆市以服务的姿态,俯下身来倾听百业万户的“急愁盼难”,以行动的魄力,引导现有市场资源和政策福利向个体工商户倾斜,亮实招、出硬照,给224.72万户个体工商户暖了心,定了神。
新歌响起,要响得亮响得久。基于对过往政策措施的评判分析、总结提升,《条例》必将为我国个体工商户的长远发展写下新的前言,翻开新的篇章。当然,好的政策还需好好地落实,长长地坚持,方能显示出预期的效果,期待重庆市的个体工商户伴随着新歌跳出新的舞步,舞出更大的精彩,舞出更美的日子。

刊登版
给个体工商户发展再添把火

个体工商户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也是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从清晨水汽袅袅的早餐店,到深夜畅饮“撸串”的夜宵摊,再到时尚潮流的后备厢集市……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处处可见个体工商户的身影。据统计,重庆现有个体工商户224.72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67.37%。这些在市场主体中“唱主角”的个体工商户,不仅托举着就业的安全感,包容着创业的大梦想,也凝聚着经济基本盘的稳固性和强韧性。也正是这些活跃在大街小巷的个体工商户,给消费者带来多种多样的选择与体验,给城市增添了无限烟火气、浓浓人情味,编织着民生的幸福感。
面对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影响,受网购冲击、生产经营成本上涨、资金链紧张、招工难用工贵等因素制约,我市广大个体工商户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潮起潮落间,包含了淘汰,也孕育着新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新生多于消亡,但“行情不好”“生意难做”仍是不少个体工商户的共识。不解决好“利润微薄”“风险承受能力低”等窘迫现状,“小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面临着更大阻力。
抗击风浪的一叶扁舟,最需要的就是暂避风浪的港湾。前不久,为了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市推出首个“个体工商户服务月”,以解决百业万户面临的“急愁盼难”问题。而其“送服务、办实事、促发展”的主题,与《条例》的精神不谋而合。此外,相关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纾困解难的举措,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各项降费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并通过在资金帮扶、政策扶持、政务服务等方面亮实招、出硬招,为我市广大个体工商户暖心定神。
促进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需要立足眼前困难,着眼长远发展,通过顶层设计,全方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新《条例》中诸多规定,一经公布,便赢得诸多喝彩声。无论是加大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禁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违约拖欠个体工商户账款等“硬杠杠”,还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允许个体工商户直接变更为企业等新红利,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好政策,有利于个体工商户抗风险、降成本、增信誉,不断做大做强。
新歌响起,要响得亮响得久。好的政策,需好好落实、长久坚持,方能显示出预期的效果。相关部门只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疏堵点、解难点,斩断向个体工商户乱收费、变相收费的贪婪之手,严惩向个体工商户集资、摊派、强求赞助、强推有偿服务的“小鬼”,着力营造公平高效统一的市场环境,才能将看得见、抓得住的实惠送到个体工商户手中,为重庆个体工商户顶住下行压力、赢得发展先机再添一把火,从而助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

编辑:马源

338#
发表于 2022-11-2 13:30: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①给个体工商户发展添把火候
②让个体工商户发展得到实在的好处
③让个体工商户发展行稳致远
(初稿)
王瑞琳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个体工商户在我国市场主体中“唱主角”,撑起了经济发展的一片天。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总量达1.11亿户,占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处处可见个体工商户的身影,从清晨水汽袅袅的早餐店,到深夜畅饮“撸串”的后备箱集市......是他们的活跃让城市有烟火气,给消费者带来多种多样的选择与体验,编织着民生的幸福感,托举着就业的安全感,包容着创业的大梦想,更凝聚着经济基本盘的稳固性和强韧性。

事实上,《条例》是一部新规。原有的《个体工商户条例》已施行11年之久,眼下,形势有所变化,疫情反复、消费低迷,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过全方位调整完善的新《条例》应运而生。作为一部促进发展的综合性法规,《条例》着眼于疏通当前个体工商户经营所面临的各项难点堵点,从立法层面强化顶层设计,谋划长远布局,进一步提升个体工商户经济体系总体效能。

新规之变,重点落在“发展”二字。《条例》共39条,从明确个体工商户地位与发展基本原则、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及任务、规定配套政策措施、加大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优化其营商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条例》亮点频出,例如,《条例》要求财政、金融、税务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研究制定税费支持、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禁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违约拖欠个体工商户账款,而在个体工商户格外关注的变更经营者这类问题上,《条例》将原有的“先注销、后成立”调整为“直接向市场主体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并要求相关行政许可部门简化涉及行政许可的手续,为个体工商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留原有商誉等无形资产在制度环节赢得先机。

发展当头,《条例》直面原有制度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所不匹配的内容进行改革,将看得见、抓得住的实惠送到个体工商户手中,为我国民营经济顶住压力向上走再添一把火候。

刚刚过去的9-10月,是重庆市首个“个体工商户服务月”。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等14个部门联合行动,“送服务、办实事、促发展”,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高政策法规在个体工商户中的知晓度,广泛开展走访调研了解政策落实情况,严格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为个体工商户积极拓展融资方式、加强社保政策宣贯,满足个体工商户在资金、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重庆市以服务的姿态,俯下身来倾听百业万户的“急愁盼难”,以行动的魄力,引导现有市场资源和政策福利向个体工商户倾斜,亮实招、出硬照,为224.72万户个体工商户降下了疫情与高温之后的“及时雨”,给每一个经营者暖了心,定了神。

新歌响起,要响得亮响得久。基于对过往政策措施的评判分析、总结提升,《条例》必将为我国个体工商户的长远发展写下新的前言,翻开新的篇章。当然,好的政策还需好好地落实,长长地坚持,方能显示出预期的效果,期待重庆市的个体工商户伴随着新歌跳出新的舞步,舞出更大的精彩,舞出更美的日子。(1296)

给个体工商户发展再添把火
(刊发版本)
个体工商户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也是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11月1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开始施行。《条例》聚焦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促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从清晨水汽袅袅的早餐店,到深夜畅饮“撸串”的夜宵摊,再到时尚潮流的后备厢集市……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处处可见个体工商户的身影。据统计,重庆现有个体工商户224.72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67.37%。这些在市场主体中“唱主角”的个体工商户,不仅托举着就业的安全感,包容着创业的大梦想,也凝聚着经济基本盘的稳固性和强韧性。也正是这些活跃在大街小巷的个体工商户,给消费者带来多种多样的选择与体验,给城市增添了无限烟火气、浓浓人情味,编织着民生的幸福感。

面对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影响,受网购冲击、生产经营成本上涨、资金链紧张、招工难用工贵等因素制约,我市广大个体工商户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潮起潮落间,包含了淘汰,也孕育着新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新生多于消亡,但“行情不好”“生意难做”仍是不少个体工商户的共识。不解决好“利润微薄”“风险承受能力低”等窘迫现状,“小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面临着更大阻力。

抗击风浪的一叶扁舟,最需要的就是暂避风浪的港湾。前不久,为了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市推出首个“个体工商户服务月”,以解决百业万户面临的“急愁盼难”问题。而其“送服务、办实事、促发展”的主题,与《条例》的精神不谋而合。此外,相关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纾困解难的举措,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各项降费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并通过在资金帮扶、政策扶持、政务服务等方面亮实招、出硬招,为我市广大个体工商户暖心定神。

促进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需要立足眼前困难,着眼长远发展,通过顶层设计,全方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新《条例》中诸多规定,一经公布,便赢得诸多喝彩声。无论是加大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禁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违约拖欠个体工商户账款等“硬杠杠”,还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允许个体工商户直接变更为企业等新红利,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好政策,有利于个体工商户抗风险、降成本、增信誉,不断做大做强。

新歌响起,要响得亮响得久。好的政策,需好好落实、长久坚持,方能显示出预期的效果。相关部门只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疏堵点、解难点,斩断向个体工商户乱收费、变相收费的贪婪之手,严惩向个体工商户集资、摊派、强求赞助、强推有偿服务的“小鬼”,着力营造公平高效统一的市场环境,才能将看得见、抓得住的实惠送到个体工商户手中,为重庆个体工商户顶住下行压力、赢得发展先机再添一把火,从而助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

编辑:马源

337#
发表于 2022-10-31 23:18: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有多少艰辛能变成一个不同凡响的修辞被人看到?

【少华按:这是我2010年11月为《北京青年报》写的一周新闻述评的一篇。原题《修辞与关注》,集中观察和思考了一些舆论事件中的修辞现象,或者修辞对于引发关注,制造舆论的作用。】

长期讨加班费无果,两年多打了14场官司,最终却因为送出了一面特殊的锦旗而广为人知——读了本周媒体关于“锦旗哥”的报道和评论,我想到:会有多少艰辛的维权经历,最后能够变成一个成功的修辞呢?

没错,我认为,不是“不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而是把这句话写到锦旗上,并且送给相关政府部门这个行为是一种修辞。因为同样的话,别人也不知在内心中说了多少次了,但是,只有“锦旗哥”这种特殊形式的表达,才得到了广泛传播。

而“修辞就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从莱庭、徐鲁亚编著《西方修辞学》)不管“锦旗哥”自己是否有清晰的修辞意识。

《新京报》记者对“锦旗哥”说:“你的表达方式应该还不算严肃吧,‘不为人民服务’有一种戏谑或者说讽刺的感觉。”

“锦旗哥”却回答:“这句话绝对名副其实,这不是跟他们斗争一天两天能想到的,这是两年多的感受。”

其实,他的另外两面锦旗——“起诉通用工会法院不受理”、“行政诉讼立案难”,也都是他自己的真情实感,却没有获得 “不为人民服务”这样好的传播效果。

我想,这不仅因为,送锦旗这种正面的表达形式和锦旗上负面的评价内容之间形成“矛盾”的戏谑效果,更因为,“不为人民服务”更普遍地表达了社会公众对他们身边的一些政府部门的愤懑与无奈。

也就是说,“锦旗哥”并非自己就能创造这样的修辞效果,而是在整个社会的心理的语境中,与其他人的心理相契合,才不期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修辞效果。

此外,网络传播似乎偏爱修辞——偏爱那些有着戏谑倾向的特殊表达。

本周四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的《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提到的“被自杀”等“被××”成为热门格式,这种在事理上“矛盾”的修辞效果,其实与“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这种形式与内容相矛盾的修辞逻辑基本相同。

这种表现在修辞中的矛盾,反映的正是社会的矛盾。这种反映在词语中的“悖理”,反映的正是一些社会关系、权利关系的“悖理”。因而,这个《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公民生活状况报告”。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舆论则总是隐隐地期待着另一个特定的修辞来集聚表达和传播的力量,正如《南方都市报》昨天的社论所言:“传播新词的过程就是一种抗争的过程,是要唤起关注和解决的其他力量。”

本周三的《重庆晚报》报道,一位60岁的重庆农民工王安清的照片被当作“技术负责人”挂在一幢一处建筑工地的公示牌上。他自己被吓得睡不着觉,而建设单位则说是“误会”。此事被人称为“被升职”。

虽然“被升职”这个说法本身并不包含“被自杀”那样的悖谬,但是,它依然保留着热门修辞“被××”格式所表达对权利侵夺的无奈。

不是所有悲剧都对应着一个成功的表达。 特殊的表达往往超越了事实和意见本身,赢得了较多的关注和传播。这只是因为:太多的事实与意见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传播。

当持续遭受丈夫毒打的北京女子董珊珊的悲剧,通过本周二《北京晚报》的报道为广为人知的时候,她已经死了一年多了。在她生前短短几个月间,她曾先后8次报警,却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帮助,最终被丈夫毒打致死。

这件事太触动我了,它不仅使我深切地体会到一种无助感;而且使我感到:一条生命的悲惨丧失,本来应当比一个修辞的效果更强烈,但其实并非如此。

继“我爸爸是李刚”之后,上周日一个“富二代暴打女大学生”的帖子又使“我认识季叔”成为网络流行语。尽管本周新华社记者到事发地长春市公安局建设广场派出所调查,既没有能够确认打人者是“富二代”,也没有能够确认“季叔”的存在,却没有挡住“季叔”的网络流行。

这是因为可议论、可关注、可传播的真事太少,还是因为“季叔”在人们的心理上真实地存在着呢?

自主招生联考在本周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北大、清华分别牵头组成两大“联考集团”,据闻计划在同一天联考,被人称之为“北约”和“华约”——冷战时期世界上两大军事同盟的简称。

这个命名性的修辞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对立”。而正是这种“对立”,不仅再次把更多的社会关注集中到作为生源竞争主角的强校身上;而且压缩了本应该在教育改革中得到扩展的考生的选择空间。

来源:少华读书

编辑:马源

336#
发表于 2022-10-11 21:43: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漫

335#
发表于 2022-10-9 12:07: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429 字新媒体快评成爆款,拟获中国新闻奖

根据公示信息,经济日报429 字新媒体快评《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拟获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21年11月2日,一条“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的信息刷屏,引发网民各种猜测。经济日报主动与商务部门沟通,了解真实情况,于11月2日12时01分在经济日报新媒体推出快评,并进行全媒体推送。

作品一经推出,各大平台和媒体、自媒体账号迅速转发,有力有效引导舆论,平息了抢购风潮。这是经济日报社编委会一段时间以来突出强调评论立报的成果。

做好经济领域的热点引导,既要有专业积累,还要有政治敏锐、有担当精神。这篇快评也是经济日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展现了融媒体生产能力和质量的提高。

这篇评论之所以能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首先是创作人员善于捕捉经济工作中的热点、焦点,并迅速作出准确研判和专业解读,同时媒体有快速反应的新闻生产机制,并辅之以有效的传播手段,而这些都有赖于持之以恒的专业积累。

原文: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

商务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一句话引出网友各种猜测,引起热切讨论。

其实,网友的密切关注可以理解,但如果因此过度脑补,累积焦虑,完全没有必要。通知的本意就是怕疫情散点突发让人们措手不及,大家想象力不要太丰富!

事实上,通知中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疫情防控,部分小区临时封控,可能造成生活不便。从长期看,也是倡导居民提高应急管理意识,增加必要家庭应急商品储备,作为国家应急体系的必要补充。

对照现实生活,由于现代生活的便捷性,让无储备家庭成为常态。不过,这段时间疫情散发,大家多少为此做些准备,自是情理之中。毕竟,一些小区封控以后,很多人发现家里米和菜都没有,快递也不让进,完全靠社区工作人员紧急救助,给大家造成的压力山大。如果家中稍有储备,缓上一两天,也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长江(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334#
发表于 2022-10-9 12:02: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时评之道2o22 | 刘海明:评论教学也是一种正义教

【编者按】2022101日,红网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即将盛大启航。在大赛启动前后,为促进全媒体时代的评论写作,创新话语表达,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红辣椒评论栏目特邀往届“评论之星”获奖大学生作者、组织奖高校教师代表,以及红网“青椒计划”优秀作者,畅谈“时评之道”。本期受访嘉宾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

红辣椒评论:在您看来,新闻评论教学有何独特意义和价值?

刘海明:评价一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不妨从理论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人的认知过程伴随着判断,但不同认知能力者对于同一个事物认知的判断有着高低之别,读的书越多、理论素养越高的人,他们的判断越是可以超越事物(现象)的表象,试图探究隐藏在表象背后的东西,这意味着判断对理论知识的依赖度较高。新闻评论教学的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这个群体已经阅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他们可以选择一种理论知识对认知对象进行判断,新闻评论教学不是讲授所谓的写作技法,而是引导学生善于将已读的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社会问题,这是评论教学的理论价值所在。评论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感知用于评判社会问题,把理论、经验和感悟这样的三位一体的东西融为一体服务认知判断,他们写的评论就不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个人的独到见解了,这是评论教学的应用价值。此外,评论教学也是一种正义教育,通过认知判断引导学生善于识别善恶,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评论教学的社会价值。评论教学如果可以达到以上三种价值,对学生和社会来说,善莫大焉。

红辣椒评论:作为评论教师,您最想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刘海明:我最希望学生从我的课堂上收获三种能力:一是质疑能力,二是道德能力,三是表达能力。质疑,让学生不盲从,凡事要自己过脑子,得出自己认可的判断;道德,让学生有是非观念,不要随波逐流,把恶行当作“成功的资本炫耀”;表达,是与社会共融的能力,只有善于表达思想的人才可能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红辣椒评论:在评论教学上,贵校有何特色,您的评论课堂有何特色,请分享一下。

刘海明:谈不上特色,只是希望引领全国的新闻评论教学,而不是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面奔跑。我们是第一个把中国传统诗词引入新闻评论教学的学校,希望新闻评论有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不要成为明日黄花;我们是第一个把新闻漫画引入评论教学的,希望学生立体地表达观点,增进新闻评论的艺术性和可视性,千言万语,有能力用形象的视觉语言传递给读者,让他们耳目一新且过目不忘。我们是第一个把评论发表与课程学习是否合格直接挂钩的学校,达不到发表任务就无法拿到学分,让社会(媒体)给学生的这门课打分,而不是任课老师打分。

红辣椒评论:评论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刘海明:评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惰性习惯,大多数学生不相信自己的文字可以得到社会承认,完成规定的写作、发表任务就鸣金收兵。毕业后,单位要求发评论,再回过头请教如何继续写下去。

红辣椒评论:对于评论的视频化,您怎么看?在这方面,贵校在教学上有无探索和亮点?

刘海明:可视化,前面提及的诗词体和漫画体的评论,其实都在努力实现思想观点的可视化了。2021年起,我们开始鼓励学生做视频评论,尝试效果还不错,但这方面还没有真正做到把思想观点用最合适的画面形式呈现出来。此外,我们有《重新之声》和《重新播报》广播电视节目,学生也在这些媒体中设置评论节目。

红辣椒评论:谈谈“评论之星”大赛的价值,对评论教学的影响。

刘海明:大赛是公开的擂台赛。我很惭愧,作为双一流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我们学生的评论水平层次不齐,参赛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但更多是比较平庸的表现,这与学生的写作荣誉感不足有关。如果学生有了荣誉感,也就有了羞耻感,参赛会拼搏的。现阶段,只有少数学生可以这么去做,大多数学生是混学分的。不过,大赛让学生知道天外有天,知道211和地方学校的学生不比自己差,这已经足够了。

红辣椒评论:除了红网之外,近年来,还有不少媒体举办大学生评论竞赛。从文字评论,到漫画、视频,竞赛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您对此类竞赛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刘海明:大赛举办方多、形式多样是好事,但也应寻找自己的特色,一个大赛有自己的特点,这比跟风强许多。说一千道一万,评论教学和评论大赛是改造学风的,通过教学和大赛引导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个性化和立体化表达的习惯,把大学生不爱学习、懒于思考和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了,这就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康德所说的道德上的功绩。希望更多的评论教师和媒体大赛主办方意识到这一点,对学生和社会多积点德。


来源:红网
编辑:陶鹏辉

333#
发表于 2022-10-8 22:10: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662字评论《少些“数”缚》拟获中国新闻

根据正在公示的信息,辽宁日报662字评论《少些“数”缚》拟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辽宁日报记者深入基层采访过程中发现,基层被频繁“报数”、统计数字所困扰。记者在进行梳理后,确定选题,“数”缚与束缚谐音,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基层实际、反映了基层心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呼吁多为基层减负,真正保护、激发基层干劲。

少些“数”缚
——整治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系列谈之四

统计社区有多少棵树、多少个窨井盖、多少个化粪池;统计居民家养了几条狗、办没办ETC、是否下载某政务APP……近日,记者在社区采访中发现,这些名目繁多的统计工作挤占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让他们无奈地被“数”缚住。一些“奇葩”的统计项目更是频频遭到社区干部吐槽,社区干部自嘲为“统计员”“表哥”“表姐”。

数,是工作最简捷直观、高度概括的量化。有效的数据可以反映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然而,频繁让基层统计五花八门的数,让基层干部变身统计员,成了基层的新负担,影响了基层的主业。

数字缘何变“数”缚?

原因之一,是数字需求主体的“懒”。上级部门本该自己掌握了解的数字,却推给基层部门,要求下级部门统计上报,是懒政的表现。

原因之二,是数据共享途径的“堵”。多个职能部门之间,或是一个职能部门的多个子部门之间,本应该通过数据共享掌握的数字,却因为流程、途径不畅,频繁要求基层上报。

原因之三,是数字获取目的的“偏”。一些部门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把下级的统计数字作为自己部门的工作成果,甚至用无关的数字来标榜工作的业绩。

“数”缚,不仅成为基层的沉重负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坏了基层的工作作风。

基层为了完成繁重的数字“统计”工作,只能估“数”,导致数字不实;上级部门检查基层工作,“数”是一个重要参考,基层就围绕数字做文章,而无暇顾及应解决的问题。“化了妆”的数据尽管看起来挺“亮眼”,但群众的获得感却空空如也,这样的数据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

基层干部只有从“数”缚中解脱出来,才能轻装上阵,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和服务群众中去。

来源:长江(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