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31#
发表于 2022-10-31 23:18: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有多少艰辛能变成一个不同凡响的修辞被人看到?

【少华按:这是我2010年11月为《北京青年报》写的一周新闻述评的一篇。原题《修辞与关注》,集中观察和思考了一些舆论事件中的修辞现象,或者修辞对于引发关注,制造舆论的作用。】

长期讨加班费无果,两年多打了14场官司,最终却因为送出了一面特殊的锦旗而广为人知——读了本周媒体关于“锦旗哥”的报道和评论,我想到:会有多少艰辛的维权经历,最后能够变成一个成功的修辞呢?

没错,我认为,不是“不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而是把这句话写到锦旗上,并且送给相关政府部门这个行为是一种修辞。因为同样的话,别人也不知在内心中说了多少次了,但是,只有“锦旗哥”这种特殊形式的表达,才得到了广泛传播。

而“修辞就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从莱庭、徐鲁亚编著《西方修辞学》)不管“锦旗哥”自己是否有清晰的修辞意识。

《新京报》记者对“锦旗哥”说:“你的表达方式应该还不算严肃吧,‘不为人民服务’有一种戏谑或者说讽刺的感觉。”

“锦旗哥”却回答:“这句话绝对名副其实,这不是跟他们斗争一天两天能想到的,这是两年多的感受。”

其实,他的另外两面锦旗——“起诉通用工会法院不受理”、“行政诉讼立案难”,也都是他自己的真情实感,却没有获得 “不为人民服务”这样好的传播效果。

我想,这不仅因为,送锦旗这种正面的表达形式和锦旗上负面的评价内容之间形成“矛盾”的戏谑效果,更因为,“不为人民服务”更普遍地表达了社会公众对他们身边的一些政府部门的愤懑与无奈。

也就是说,“锦旗哥”并非自己就能创造这样的修辞效果,而是在整个社会的心理的语境中,与其他人的心理相契合,才不期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修辞效果。

此外,网络传播似乎偏爱修辞——偏爱那些有着戏谑倾向的特殊表达。

本周四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的《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提到的“被自杀”等“被××”成为热门格式,这种在事理上“矛盾”的修辞效果,其实与“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这种形式与内容相矛盾的修辞逻辑基本相同。

这种表现在修辞中的矛盾,反映的正是社会的矛盾。这种反映在词语中的“悖理”,反映的正是一些社会关系、权利关系的“悖理”。因而,这个《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公民生活状况报告”。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舆论则总是隐隐地期待着另一个特定的修辞来集聚表达和传播的力量,正如《南方都市报》昨天的社论所言:“传播新词的过程就是一种抗争的过程,是要唤起关注和解决的其他力量。”

本周三的《重庆晚报》报道,一位60岁的重庆农民工王安清的照片被当作“技术负责人”挂在一幢一处建筑工地的公示牌上。他自己被吓得睡不着觉,而建设单位则说是“误会”。此事被人称为“被升职”。

虽然“被升职”这个说法本身并不包含“被自杀”那样的悖谬,但是,它依然保留着热门修辞“被××”格式所表达对权利侵夺的无奈。

不是所有悲剧都对应着一个成功的表达。 特殊的表达往往超越了事实和意见本身,赢得了较多的关注和传播。这只是因为:太多的事实与意见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传播。

当持续遭受丈夫毒打的北京女子董珊珊的悲剧,通过本周二《北京晚报》的报道为广为人知的时候,她已经死了一年多了。在她生前短短几个月间,她曾先后8次报警,却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帮助,最终被丈夫毒打致死。

这件事太触动我了,它不仅使我深切地体会到一种无助感;而且使我感到:一条生命的悲惨丧失,本来应当比一个修辞的效果更强烈,但其实并非如此。

继“我爸爸是李刚”之后,上周日一个“富二代暴打女大学生”的帖子又使“我认识季叔”成为网络流行语。尽管本周新华社记者到事发地长春市公安局建设广场派出所调查,既没有能够确认打人者是“富二代”,也没有能够确认“季叔”的存在,却没有挡住“季叔”的网络流行。

这是因为可议论、可关注、可传播的真事太少,还是因为“季叔”在人们的心理上真实地存在着呢?

自主招生联考在本周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北大、清华分别牵头组成两大“联考集团”,据闻计划在同一天联考,被人称之为“北约”和“华约”——冷战时期世界上两大军事同盟的简称。

这个命名性的修辞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对立”。而正是这种“对立”,不仅再次把更多的社会关注集中到作为生源竞争主角的强校身上;而且压缩了本应该在教育改革中得到扩展的考生的选择空间。

来源:少华读书

编辑:马源

330#
发表于 2022-10-11 21:43: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漫

329#
发表于 2022-10-9 12:07: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429 字新媒体快评成爆款,拟获中国新闻奖

根据公示信息,经济日报429 字新媒体快评《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拟获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21年11月2日,一条“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的信息刷屏,引发网民各种猜测。经济日报主动与商务部门沟通,了解真实情况,于11月2日12时01分在经济日报新媒体推出快评,并进行全媒体推送。

作品一经推出,各大平台和媒体、自媒体账号迅速转发,有力有效引导舆论,平息了抢购风潮。这是经济日报社编委会一段时间以来突出强调评论立报的成果。

做好经济领域的热点引导,既要有专业积累,还要有政治敏锐、有担当精神。这篇快评也是经济日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展现了融媒体生产能力和质量的提高。

这篇评论之所以能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首先是创作人员善于捕捉经济工作中的热点、焦点,并迅速作出准确研判和专业解读,同时媒体有快速反应的新闻生产机制,并辅之以有效的传播手段,而这些都有赖于持之以恒的专业积累。

原文: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

商务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一句话引出网友各种猜测,引起热切讨论。

其实,网友的密切关注可以理解,但如果因此过度脑补,累积焦虑,完全没有必要。通知的本意就是怕疫情散点突发让人们措手不及,大家想象力不要太丰富!

事实上,通知中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疫情防控,部分小区临时封控,可能造成生活不便。从长期看,也是倡导居民提高应急管理意识,增加必要家庭应急商品储备,作为国家应急体系的必要补充。

对照现实生活,由于现代生活的便捷性,让无储备家庭成为常态。不过,这段时间疫情散发,大家多少为此做些准备,自是情理之中。毕竟,一些小区封控以后,很多人发现家里米和菜都没有,快递也不让进,完全靠社区工作人员紧急救助,给大家造成的压力山大。如果家中稍有储备,缓上一两天,也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长江(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328#
发表于 2022-10-9 12:02: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时评之道2o22 | 刘海明:评论教学也是一种正义教

【编者按】2022101日,红网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即将盛大启航。在大赛启动前后,为促进全媒体时代的评论写作,创新话语表达,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红辣椒评论栏目特邀往届“评论之星”获奖大学生作者、组织奖高校教师代表,以及红网“青椒计划”优秀作者,畅谈“时评之道”。本期受访嘉宾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

红辣椒评论:在您看来,新闻评论教学有何独特意义和价值?

刘海明:评价一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不妨从理论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人的认知过程伴随着判断,但不同认知能力者对于同一个事物认知的判断有着高低之别,读的书越多、理论素养越高的人,他们的判断越是可以超越事物(现象)的表象,试图探究隐藏在表象背后的东西,这意味着判断对理论知识的依赖度较高。新闻评论教学的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这个群体已经阅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他们可以选择一种理论知识对认知对象进行判断,新闻评论教学不是讲授所谓的写作技法,而是引导学生善于将已读的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社会问题,这是评论教学的理论价值所在。评论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感知用于评判社会问题,把理论、经验和感悟这样的三位一体的东西融为一体服务认知判断,他们写的评论就不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个人的独到见解了,这是评论教学的应用价值。此外,评论教学也是一种正义教育,通过认知判断引导学生善于识别善恶,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评论教学的社会价值。评论教学如果可以达到以上三种价值,对学生和社会来说,善莫大焉。

红辣椒评论:作为评论教师,您最想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刘海明:我最希望学生从我的课堂上收获三种能力:一是质疑能力,二是道德能力,三是表达能力。质疑,让学生不盲从,凡事要自己过脑子,得出自己认可的判断;道德,让学生有是非观念,不要随波逐流,把恶行当作“成功的资本炫耀”;表达,是与社会共融的能力,只有善于表达思想的人才可能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红辣椒评论:在评论教学上,贵校有何特色,您的评论课堂有何特色,请分享一下。

刘海明:谈不上特色,只是希望引领全国的新闻评论教学,而不是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面奔跑。我们是第一个把中国传统诗词引入新闻评论教学的学校,希望新闻评论有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不要成为明日黄花;我们是第一个把新闻漫画引入评论教学的,希望学生立体地表达观点,增进新闻评论的艺术性和可视性,千言万语,有能力用形象的视觉语言传递给读者,让他们耳目一新且过目不忘。我们是第一个把评论发表与课程学习是否合格直接挂钩的学校,达不到发表任务就无法拿到学分,让社会(媒体)给学生的这门课打分,而不是任课老师打分。

红辣椒评论:评论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刘海明:评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惰性习惯,大多数学生不相信自己的文字可以得到社会承认,完成规定的写作、发表任务就鸣金收兵。毕业后,单位要求发评论,再回过头请教如何继续写下去。

红辣椒评论:对于评论的视频化,您怎么看?在这方面,贵校在教学上有无探索和亮点?

刘海明:可视化,前面提及的诗词体和漫画体的评论,其实都在努力实现思想观点的可视化了。2021年起,我们开始鼓励学生做视频评论,尝试效果还不错,但这方面还没有真正做到把思想观点用最合适的画面形式呈现出来。此外,我们有《重新之声》和《重新播报》广播电视节目,学生也在这些媒体中设置评论节目。

红辣椒评论:谈谈“评论之星”大赛的价值,对评论教学的影响。

刘海明:大赛是公开的擂台赛。我很惭愧,作为双一流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我们学生的评论水平层次不齐,参赛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但更多是比较平庸的表现,这与学生的写作荣誉感不足有关。如果学生有了荣誉感,也就有了羞耻感,参赛会拼搏的。现阶段,只有少数学生可以这么去做,大多数学生是混学分的。不过,大赛让学生知道天外有天,知道211和地方学校的学生不比自己差,这已经足够了。

红辣椒评论:除了红网之外,近年来,还有不少媒体举办大学生评论竞赛。从文字评论,到漫画、视频,竞赛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您对此类竞赛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刘海明:大赛举办方多、形式多样是好事,但也应寻找自己的特色,一个大赛有自己的特点,这比跟风强许多。说一千道一万,评论教学和评论大赛是改造学风的,通过教学和大赛引导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个性化和立体化表达的习惯,把大学生不爱学习、懒于思考和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了,这就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康德所说的道德上的功绩。希望更多的评论教师和媒体大赛主办方意识到这一点,对学生和社会多积点德。


来源:红网
编辑:陶鹏辉

327#
发表于 2022-10-8 22:10: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662字评论《少些“数”缚》拟获中国新闻

根据正在公示的信息,辽宁日报662字评论《少些“数”缚》拟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辽宁日报记者深入基层采访过程中发现,基层被频繁“报数”、统计数字所困扰。记者在进行梳理后,确定选题,“数”缚与束缚谐音,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基层实际、反映了基层心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呼吁多为基层减负,真正保护、激发基层干劲。

少些“数”缚
——整治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系列谈之四

统计社区有多少棵树、多少个窨井盖、多少个化粪池;统计居民家养了几条狗、办没办ETC、是否下载某政务APP……近日,记者在社区采访中发现,这些名目繁多的统计工作挤占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让他们无奈地被“数”缚住。一些“奇葩”的统计项目更是频频遭到社区干部吐槽,社区干部自嘲为“统计员”“表哥”“表姐”。

数,是工作最简捷直观、高度概括的量化。有效的数据可以反映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然而,频繁让基层统计五花八门的数,让基层干部变身统计员,成了基层的新负担,影响了基层的主业。

数字缘何变“数”缚?

原因之一,是数字需求主体的“懒”。上级部门本该自己掌握了解的数字,却推给基层部门,要求下级部门统计上报,是懒政的表现。

原因之二,是数据共享途径的“堵”。多个职能部门之间,或是一个职能部门的多个子部门之间,本应该通过数据共享掌握的数字,却因为流程、途径不畅,频繁要求基层上报。

原因之三,是数字获取目的的“偏”。一些部门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把下级的统计数字作为自己部门的工作成果,甚至用无关的数字来标榜工作的业绩。

“数”缚,不仅成为基层的沉重负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坏了基层的工作作风。

基层为了完成繁重的数字“统计”工作,只能估“数”,导致数字不实;上级部门检查基层工作,“数”是一个重要参考,基层就围绕数字做文章,而无暇顾及应解决的问题。“化了妆”的数据尽管看起来挺“亮眼”,但群众的获得感却空空如也,这样的数据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

基层干部只有从“数”缚中解脱出来,才能轻装上阵,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和服务群众中去。

来源:长江(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326#
发表于 2022-9-23 21:03: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红网“青椒计划”评委说 | 肖涛:反复锤炼,让作品散发锋利的光芒



红网“青椒计划”2022年8月优胜作品评选结果今日出炉。四川外国语大学何琳、南京师范大学於璐、复旦大学丁超逸、海南大学谢俣宸、河西学院毛国玉,成为“青椒计划”文字评论组8月优胜大学生作者;湘南学院周亮小组、陈保君(马来西亚)邓琳娜(罗马尼亚)小组,分别摘得优秀视评奖、人气视评奖。

“青椒计划”8月评委,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肖涛教授,围绕大学生新闻评论的教学和学生写作问题,接受了红网红辣椒评论栏目的专访,从新闻教学角度分享了他的宝贵看法和经验。

8月评委
肖涛
肖涛,湖南省洞口县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现任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岳阳市出版审读专家委员会委员、岳阳市新媒体协会副会长;援藏16年,曾任西藏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主任编辑、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专职记者,获评西藏自治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先后获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另获30余个国家级、自治区级新闻奖。

Q1
红辣椒评论:关于大学生评论写作“青椒计划”,您的总体印象如何,有何建议?
肖涛:一、参与范围广。吉林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参与“青椒计划”,老师积极组织、学生踊跃投稿,甚至外国友人也参与其中,覆盖面广、参与人多、投稿量大。

二、作品质量高。《女子街头穿和服被抓:应平衡主观情绪与规范执法的天平》《雇轿子上山遭网暴,莫让道德审判断了他人生计》《吴姥姥走上科学红毯,好的科普需要好奇的驱动》……纵观八月的诸多评论,关注社会重要事件、重大舆情,及时发声、明辨是非,以理想关照现实,以思想洞察现象,以正确的观点引导人,以科学的论证打动人,以奋发的情感鼓舞人,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

三、平台作用大。红网成立于2001年,是国内第一批成立的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红网“青椒计划”打通了学界和业界之间的藩篱,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为新闻评论教育、评论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省级主流媒体发表评论,对学生来说,既是荣誉也是动力,激励他们在学评论中写评论、在写评论中学评论,真正提高评论写作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Q2
红辣椒评论:有人认为,评论写作作为入世的思维体操,是门古老且长青的智性技艺。也有人指出,无论是否是新闻专业的学生,还是其他学科的学生,都有必要掌握评论写作的基本常识,因为评论就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观点交流、沟通。那么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生该如何运用这门“智性技艺”?或者说,如何培养理性思维,以及如何提升评论写作能力?
肖涛: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人人都有“麦克风”,众声喧哗、莫衷一是,专业、客观、理性的评论尤为重要。培养理性思维、提升评论写作能力,要博学、深思、勤练。

提升评论写作能力,需要博学。一个优秀的评论员应该是一个杂家。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生要打破专业壁垒,不能一心只读专业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均可涉猎,先不求其深、但求其广,学有余力、再求精进,积点滴而成小流、积小流而成大海。既要读书本有字之书,读原著、悟原理;也要读社会无字之书,广其见闻、增其阅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社情国情世界情情情入心。

提升评论写作能力,需要深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学会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事情想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学会“接天线”,从战略和全局考虑问题;要学会“接地线”,从民生和民声思考问题;要严禁 “碰红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既见人之所见更见人所未见,既想人之所想更想人所未想,只有这样才能发别人未发之声、说别人未说之言。

提升评论写作能力,需要勤练。心中所想与笔下所写,并非一回事。心中千万言,下笔无一字,是常有之事。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淬炼思想的过程。思想只有在反复推敲的写作中反复锤炼,才能散发锋利的光芒、才能激荡磅礴的力量。写作的过程,是一个谋篇布局的过程。结构犹如梁柱,结构稳则房子稳。结构合理则论证严密,论点才不会“塌房”,才能立得住、有说服力。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炼字的过程。评论的文字须达意,须精准,最好还有文采,只有这样才能直击人心、打动人心。


Q3
红辣椒评论:在大学生评论写作或理性思维培养上,贵院有何特色,或者有哪些好的经验及方向安排?
肖涛:湖南理工学院是湖南省开办新闻与传播教育最早的高校之一,新闻传播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为己任。新闻评论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政治性和实践性。新闻评论课教学,着重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开展。

在思想性方面,开设了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推进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开展经典著作阅读计划,引导学生读原著、悟原理、用原理,涵养人文知识、训练逻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

在政治性方面,把家国情怀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以必修、选修,线上、线下,集中、分散,课堂、赛场等方式,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脑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

在实践性方面,以评论作品为主要考核依据,老师讲理论、讲方法,学生写评论、发评论,评论写得多,平时成绩高,发表级别高,综合成绩高。采用“课程群+工作坊”模块教学,开设低阶工作坊和高阶工作坊,要求学生独立策划、独立采访,写作新闻、撰写评论,集中进行汇报,老师集体打分。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新闻评论大赛,以赛带教、以赛促学。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学生参加红网“青椒计划”,开展常态化、专业化的新闻评论训练。




来源:红辣椒评论(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325#
发表于 2022-9-14 01:11: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爷和算法,是谁搞坏了评论区

我愿意称这个时代为,算法情绪时代,公共关系团队,需要情绪专家,也需要算法专家。

很多读者反馈,文章太长,八卦减产。
文章决定压缩到3500字以内,八卦还是算了,没有保镖,迟早被打死。
上一期,我是如此结尾文章的,一些好友私信我,你这才刚到正题,怎么就结束了。
“拖出去枪毙!”
“说吧,收了XX多少钱!”
“资本家该死!”
“这种企业就应该早点倒闭!”
做了多年公共关系工作的你,是不是早就发现了这几年评论区的巨大变化?为何似乎一夜之间,原本还是百家争鸣的论坛和灌水区,就突然变成了舆论一边倒的情况?
现在的评论区和各种社区,已经成了很多大公司市场和公共关系同学最大的痛苦之源,毕竟说一些偏激的话,并不犯法,他们却不知道,他们一起呼叫的偏激,却已经成了所谓民意。多少企业,正在为这种民意,瑟瑟发抖。
如何处理好跟他们的关系,不在一些文字或者视频中成为一边倒的众矢之的,正在成为公共关系部门的核心需求,但是大家却发现,以往的公关经验,在这里全部失灵,很难形成有效对抗,利用就更别提了。
罪魁祸首到底是谁?企业本身应该如何面对?公关关系人才格局如何调整?
我愿意称这个时代为,算法情绪时代,公共关系团队,需要情绪专家,也需要算法专家。
“ 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为什么,今天的评论区,会成为令人头痛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有两大原因,一个是大爷,一个是算法。
先说说大爷的事儿。
我仔细观察过,我周边老年人的用户习惯,他们在刷短视频和看新闻的时候,更热衷于点赞和评论,如果周边有人,他们看到兴奋的地方,还得找你聊几句。
老年人,尤其是下沉市场的老年人,在当下的互联网舆论环境中,本质上是非常活跃的一群人,在他们所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往往他们没有说话的权力,因为根本没人听他们的,子女甚至都会一句话把他们冲很远,加上他们大多已经退休或者正在排队等待退休,每天有大把的时间。
我放三张图,大家先看一下,看完大概就会立刻明白一些问题。





是的,十年时间,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网民结构正在发生彻底的变化。
下沉市场的网民数量更多,整体年纪正在变大,受教育水平被拉宽,手机网民成为主体。
在PC时代,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与今天相比,差距很大,2011年中国GDP总量48.76万亿元,2021年中国的GDP总量是114.37万亿元,在那个时间段,电脑在下沉市场的普及度并不高,毕竟电脑的使用场景以及操作门槛,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是相对受限的。
这里面,手机提供了更方便的上网环境,参与虚拟世界讨论的门槛被降低,而涌入到互联网世界来的大爷大妈们,则有着所有人走向老年之后的通病,特别固执和绝对。
当他们遇到算法之后,有意思的事情就来了,他们发现自己在年轻人世界里,处处都被DISS的局面,得到了彻底的反转。
接下来,我们聊聊算法。
腾讯新闻客户端大裁员后,标志着几乎所有做信息流的公司,都在逐渐抛弃原创,算法时代成为主流共识。
我跟很多老公关人聊过这个问题,大家都只看到了网民年龄结构带来的原因,但是很少人注意到算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为什么PC时代的无论在论坛或者评论区,都很少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往往都是两种甚至更多的观点在博弈和争执,也就是微博以前最经常出现的撕逼,但是这几年撕逼的事儿越来越少了,基本上就是一边很快打倒一边。
我去年写过一篇十万加的文章《手撕联想,司马南之心人人皆知》,大家可以转过去看一下,当时这篇文章在知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几千上百的小粉红在评论区一边倒的骂我,然后偶尔有几个站在我这边的,立刻就会被骂回去,甚至还有十几个人私信我,问候我祖宗十八代,问我收了联想多少钱(事实上,这篇稿子在联想内部,却被认为是黑联想的黑稿)。
但是,有意思的事情来了,在司马南最近被搞得一塌糊涂之后,知乎又有好事者把这篇文章翻出来,然后挨个去问这些小粉红,现在如何看待司马南,还叫他南大爷不?结果这些小粉红也毫不掩饰自己,有人回答说,当时也是看大家都这么叫也就叫了,本质上也不喜欢司马南。
这就是算法的力量,它会根据人们的喜好给你推送内容,往往会把价值观类似的人聚集到一起,我突然想起了网易很多年前的口号,网聚人的力量,可惜丁磊并没有实现它。
不要幻想什么独立思考,在算法面前,最终结果就是理性思考的人们被声音更大的人们所掩盖,这个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老百姓,都是普通吃瓜群众,他们在舆论上的大多数站队,往往就是看谁的声音更大。
既然,大多数人,在中间,那么玩传播的公共关系从业者,就有操作空间。

“企业应该如何面对
这个世界的道德弧线很长,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它偏向正义。

所以,我特别喜欢小米公司的一句话,始终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乐观去看待并不乐观的世界,就会产生去研究和改变的动力。
什么样的传播,会持续性给一家企业创造正面舆论?
一定不是财富的堆积,也一定不是造富神话,更不会是大到令人可怕的规模,永远记住,在传播中,仇富是一个持续性的负面流量池,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首先,企业是一块海绵。
伟大且受人尊敬的企业,一定是一块海绵,能吸收能释放,如果一味只知道赚钱,而从来不给所处的商业社会做贡献,这样的企业走不远,更别谈伟大。
毕竟,每一家企业在所处的社会中,都会触达天花板,一开始企业从社会中赚取利润,但是必须要拿一部分利润回馈社会,让社会变得更好,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持续提高改善,教育得到持续优化,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循环,企业也才能永远有持续增长的机会。
所以,我们的传播,一定要有释放的环节,技术研发、创业型投资、公益慈善等等都是值得拿出来讲述的故事。
华为这些年,其实就做好了一件事,持续投入研发,于是在舆论上,就有了持续性可做的文章,百度这几年也开始走这条老路,强调自己的研发投入。
其次,持续做一件善事。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一种价值观,永远都是不会错误的,那就是“利他”,人人都想利他,企业如何把自己的“利他”行为,更好的传递给公众?
这些年,腾讯的99公益和蚂蚁森林,算是两个我个人认为做的比较不错的国内项目,其实很多人也在研究他们为什么做得好,在我看来,持续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是因为持续才有价值。
比尔·盖茨、巴菲特等等美国知名的企业家,在慈善这一块的投入,也是持久不断的,然后盖茨已经离开了微软很多年,但是盖茨作为创始人的慈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依旧还在为微软贡献一部分良好商誉。
毕竟这个世界,有些关系,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第三,少谈自己多谈生态。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互联网企业的传播,一直集中在商业模式、竞争、数字游戏之中,这些传播基本上就是服务自己,通过秀肌肉来吸引更多的关注,方便自己融资或者赢得羡慕。
此前,我写过一篇谈腾讯传播的文章,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腾讯这么多年一直都很少秀肌肉,虽然它的肌肉是最大的,鹅厂的传播更多聚焦在生态之上,它给合作伙伴赋能了什么,通过公益给社会赋能了什么。
据我所知,99公益在鹅厂算是预算最充足的项目,这一段时间铺天盖地的小红花软文投放,就可以看出一些逻辑了,腾讯并没有把钱花在财报。
这就是积德行善的力量,没有人会骂一个每天在利他的企业家和企业,这属于典型价值观不正确。
而且,慈善和公益,就在身边,唾手可得。
很多人都很好奇,一口老炮的主图为什么一直是一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图片,因为我想让大家知道,慈善就是非常容易参与的事。
我每次都会跟我的一些富人朋友们说,你们总说要做慈善,但是似乎这个行为一直在脑袋里,却不曾执行,其实非常简单,打开一口老炮的文章,扫描二维码,就立刻可以实现最简单的慈善。
据我所知,通过一口老炮,已经有一千多个人参与了月捐计划,这证明我们公众号的转化能力非常不错,搞得我最近都在思考,是不是要开放广告位给企业投放硬广了。

“ 新时代的传播团队

记者的天职是记录,而小说家的天职则是讲故事,前者要建立在事实基础,而后者则可以二次艺术加工。
这两年,很多公关都在跟我说,市面上讲故事的媒体太少了,大家找来找去,就那么几个号,像“人物”这样的公众号就变得非常稀缺起来,曾经一度,我都萌生过去做一个类似的号,毕竟我写了很多年小说,如何写一个感人的故事,属于强项。
为什么,我说媒体人这几年不再适合做公关了?因为当下的舆论环境,媒体人的天性是很危险的一种习惯,很多事情在这几年,最好不要太较真,较真的结果就是自寻死路。
我的建议,招以下几类人。
第一类是虚拟创作型人才。
小说家、编剧可以负责文案的形成,导演可以负责视频组的内容。
一个写小说的人,在写故事上,与一个记者,能够有多大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代入感上,写小说的人,可以更轻松的让受众感动,并且带动情绪。
记者负责记录,而小说家则负责情绪。
媒体人在视频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我自己做了一年多视频,后来都放弃了,完全不在频道上。
第二类是数据分析型的人才。
如果你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最好直接去做算法的部门借调一个人过来分析舆情数据,在每一次舆情中,找到算法推荐机制,然后根据算法的权重再去给内容输出团队匹配相应的指导。
每一个公关部,以后必须要配备一个自己的CTO,这个是我的基本判断,以后我也会重点在写一篇文章来分析这个观点。
毕竟,以前的公关部面临的都是各个平台的编辑,那些都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招一些媒体的编辑记者来做公关,是对症下药,但是如今我们面对的是算法,用编辑记者去对付算法,很显然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如今这个时代,如果你还在用老思维搭建你的公关部,你就一定会举步维艰,传播的渠道、信息流通的逻辑、受众的组成,一切因素都发生了变化。
解散你的冷兵器军团吧,欢迎来到算法情绪时代,算法,情绪,核心秘密武器。

END

来源:一口老炮(公众号)

编辑:马源

323#
发表于 2022-8-29 11:16: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屈妍君
322#
发表于 2022-7-29 21:02: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注:评论伦理)



编辑:张铭麟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