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者身份间谍职业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5-6 22:34: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詹晟
//@上亞厘畢道:港媒驻内地记者是被害妄想症集中爆发地区//@沪港小生:話說那個「動物台」去年開了一個新的香港台,圈內一直傳說這個新的香港台的資金大部分都是中聯辦給的 然後去內地採訪,總是一副「我們代表香港傳媒」的架勢…… #記者那點事# //@林建楊: 真假难辨,雌雄难分啊。

@williamontheway
一群前線記者,不定期以「歐陽鋒」為筆名透露行業內幕。推薦一篇《記者的江湖飯局》,講述香港記者在內地與同行「交流」,【讓我們最驚訝的是,極少數個別記者本身就是維穩體系的一份子,他們不是國安,也堪稱國保,分別?只是多了張記者證而已。】 香港和內地的同行都要警惕!



(2)| 轉發(209) | 評論(39)
4月29日 20:3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21:50: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记者欲偷拍“解放军黑客总部”被截停2013年02月21日16:54  环球时报 我有话说(5809人参与)


美CNN记者偷拍军事设施被解放军士兵追赶
                                                               





1/17 本月19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驱车偷拍位于上海浦东的“解放军黑客总部”大楼,被周围值勤的解放军士兵发现并追赶。车内记者试图逃跑未果,最终仍被我军士兵截停。
分享|评论(5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play
视频:美媒偷拍上海军事设施被解放军发现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2月19日,美国记者驱车偷拍位于上海浦东的“解放军黑客总部”大楼,被周围值勤的解放军士兵发现并追赶。车内记者试图逃跑未果,最终仍被我军士兵截停。
  《纽约时报》曾于19日援引美国网络安全公司Mandiant报告摘要称,该公司历时6年追踪141家遭受攻击企业的数字线索,证实实施攻击的黑客组织隶属于“总部设于上海浦东一栋12层建筑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61398部队”。报告说,61398部队的驻地在上海浦东新区,那里是中国的金融和银行业中心,该部队可能有数千名精通英语、电脑编程以及网络操作的人员。

  报道援引网络安全公司CrowdStrike的首席技术长Dmitri Alperovitch的话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涉及多个方面的安全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解放军帮助中国从事经济方面的网络间谍活动也是合乎情理的。
  国防部新闻事务局20日举行媒体吹风会,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表示,中国法律禁止黑客攻击等任何破坏互联网安全的行为,中国政府始终坚决打击相关犯罪活动,中国军队从未支持过任何黑客行为。
  关于中国军方“组织黑客大量盗窃美国政府数据和企业秘密”的荒谬指责正在发酵。美联社20日的消息称,奥巴马政府正在考虑采取罚款和其他贸易行动进行回应。美国这一次把戏演得很精致,中国人很难理解华盛顿究竟想干什么。
  全球互联网的根服务器绝大部分都设在美国,从一定意义上说,互联网处于美国的“管理”和“监督”中。此外全世界的顶级黑客美国最多,他们中尖子的尖子恰恰云集在五角大楼。美国互联网忽然变得不安全了,而且到了它对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没办法”的程度,这是要骗小孩子吗?
(原标题:美媒记者偷拍上海军事设施被解放军士兵追赶)
http://news.sina.com.cn/c/2013-02-21/165426321732.shtml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19:18: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明金维
FBIS,美国中央情报局海外情报档案,负责监听、截获和翻译中国等亚太地区的情报,详尽到罗嗦,权威到令人发指。这个太牛了!//@林小春000:一

@刘洪的围脖
读《邓小平时代》,其中有一条引语,竟然是《新华社内参》,后面标注是(1989年12月26日,见FBIS, January 3, 1990, pp. 12–18。)傅高义是外国人,竟可看到这个?

| 轉發(3) | 評論(1)
今天18:02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1)| 收藏| 評論(1)
19分鐘前 來自三星Galaxy SIII |  檢舉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0:58: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伊朗当局逮捕十余名记者 称其与境外机构有关联

2013-01-29 08:56: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1人参与

中新网1月29日电 据外媒报道,伊朗当局27日和28日逮捕了该国媒体的十几名名记者,称这些媒体工作者与境外“反革命”的波斯语媒体机构合作。

据悉,27日,共有11名记者遭逮捕,此前一周,伊朗一位检察官曾经表示:“我们知道,有些当地记者与外国机构有关联。如果这些记者因此被逮捕,他们不应该抱怨”。

据报道,伊朗近年来多次谴责美国之声和英国广播公司的波斯语新闻部,称其为美英情报机构的分支,并多次警告与这些机构有联系的记者将遭到严厉对待。

http://news.163.com/13/0129/09/8MCHU7KK00014JB6.html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6:35: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宁国强
萨苏?//@酒徒仓氏:不管情报真假,反正不能让倭奴安身,倭奴越乱,我们才有机会报仇 //@金陵上空的鹰:回复@朱世巍:人家本来就不是搜集情报的 //@朱世巍:要是信任萨x那些扯淡情报,那我们还真要亡国了 //@金陵上空的鹰:老家河北 //@酒徒仓氏:回复@金陵上空的鹰:萨苏是燕赵出身。。。。。 //@金陵上

@朱世巍
刚看到消息有点突然。表述颇多不准确之处。调整如下:日本兵库县警察外事科以骗取失业保险的罪名,对“中国国籍薩蘇元記者”书类送检。此前5月份,日方搜查过他家,发现了300多张自卫队战舰照片等。这种照片本身并无很大价值。此人已于7月借口身体不好回国。

(1)| 轉發(66) | 評論(39)
今天12:5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20#
发表于 2012-7-27 11:08: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谭中军【中国记者闯伦敦防空导弹禁区,被捕】这位中国记者携带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先后3次试图闯入英国政府部署在弗雷德-维格塔的防空导弹禁区,最终被英国警方逮捕。(好强大的中国媒体从业者)



轉發(2)| 收藏| 評論 1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19#
发表于 2012-5-17 18:32: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沈彬的电线杆子你让杨利伟和台湾女记者谈个恋爱,试试,看看是什么后果 //@杨锦麟:其荒谬,犹如台湾当局在处理林毅夫返乡问题上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国民党以及马英九政府背负的历史政治包袱更加沉重,反共基本教义派和台独原教旨主义态度和立场是一致的。
@毕竟无法追究政治,只好嫁祸爱情!据台媒报道:台军幻象战机飞官萧丰吉少校,热恋大陆中央广播电台驻台女记者李谦,两人交往数月但萧少校没向上峰报备,近获军纪处分,并取消驾驶战机资格,而李谦也被大陆方面处分,今后不得再赴台采访。这事值得两岸媒体关注,都什么时代啦,两岸男女还爱得这么憋屈?!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233)
|
評論(74)
今天16:12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2)|
收藏|
評論(2)
1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18#
发表于 2012-5-10 20:08: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国十大间谍技术:隐形监控的机器鲶鱼

楼主
发表于:2012年05月10日 14:14顶(0)
回复

:樰棃妹

等级:

关注

发送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情报界,“间谍情报技术”特指情报机构的高级间谍策略,其中包括:熟练的伪装术、传导性监控、获取秘密信息,以及与其他特工交换已掌握情报。
  美国国际间谍博物馆主管彼得-厄内斯特说:“间谍在通讯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些谍报人员采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间谍策略和技术。”
  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服务办公室前任主管罗伯特-华莱士称,从古代至20世纪,间谍活动几乎都是私下进行的。他和历史学家基思-麦尔登在撰写的《间谍行业》和《中央情报局官方技术手册》中详细列举了一些间谍技巧和方法,以下是机密级资料中的十大间谍策略:
  秘密监控装置可从事隐蔽侦察任务,华莱士和厄内斯特指出,相机可以隐藏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点,音频装置可以穿过墙壁窃听对话,甚至带有接收器的管道可探测到对方无线电信号。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使用一个外形像蜻蜓的无人空中装置(Insectothopter.)进行情报侦察。200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科学技术部庆祝成立40周年之际,披露了一种外形像鲶鱼一样的机器鱼的真实作用,之前科学家们仅认为这种机器鱼仅是用于测试核设施周边水质环境,而事实上它的真实目的是窃取相关的情报信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间谍活动分子将机密信息记录在一个特殊的焦酚薄膜可燃性笔记本中,当使用一种特殊铅笔划笔记本时,可导致笔记本燃烧,其工作方式与手榴弹相近,在数秒内笔记本上记录的所有资料信息都消失。
  
  间谍必须行踪神出鬼没,而不是恶作剧者,为了避免被探测到,他们会使用打印在丝绸上的地图,而不致于沙沙作响。英国军事情报局MI9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中期曾使用包含微型指南针的钮扣。
  
    在上个世纪50年代,间谍在对方饮料中放药是惯用伎俩,《中央情报局官方技术手册》一书中列举了几种情报侦察手段,例如:在液体饮料中放调剂好的药末。
  戴着手套的女性间谍在当时特别占优势,她们擅长使用自己的手帕,可以在手帕中缝装小型窃听装置,有时当她们给对方点香烟时,纸板火柴点燃火苗的瞬间用掠过对方的杯子,纸板火柴会抖落一些药末物质进入杯中。最终会使对方出现幻觉。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是一项重大科学突破,在此之前,信号传送器不太可靠,且需要较大的电池。华莱士说:“集成电路可以减少能量消耗,安全可靠性达到100%,同时减少了体积,而它仅是之前电话信号传送器体积的十分之一,这意味着在任何想要放置的电话里都可以放窃听器。”
  
  这通常出现在电影中,被称为“擦肩传递情报”,情报人员之间仅身体接触之际就将情报载体送至对方,这种谍报手段从冷战时期就已出现。
  
  一种著名的间谍技术叫做“情报秘密传递点”,是将情报信息放入一个装置中。之后间谍组织将这些情报载体送到目的地,美国国际间谍博物馆主管彼得-厄内斯特称,在过去间谍人员会标识一些简单的路标或者在建筑体拐角用粉笔标注。
  中空硬币也可以携带情报信息,虽然中空硬币里的空间非常狭小,但间谍人员可以放置一个缩小版影印文件,这种微型影印文件系统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于上世纪60-70年代研制的,需要一种高性能放大镜才可以阅读隐藏的信息。
  最著名的一次中空硬币间谍活动发生于1953年,当时一个间谍组织不小心将一枚中空硬币给了报童,当报童将硬币摔到地上时,放置其中的缩影照片露了出来。美国联邦调查局用了4年时间解密这个缩影照片中的指令信息。
  
  在手机出现之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服务办公室研制出一种短程通讯系统(SRAC),两位情报人员可以在短距离之间进行秘密传递情报,这种SRAC装置类似一个计算机,带有一个触针键盘。
  
  现今为了窃取文档内容,只需用扫描器便能完成,但是几十年如何窃取密封文档中的内容则是一个非常难的技术。美国中央情报局博物馆目前呈现一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使用的信件开启器,沿着信件的空隙,开启器可以完好无损地打开信件,窃取完内容信息之后再密封起来。
  
  信息隐藏侦察术可以在户外留下隐蔽信号,华莱士称其描述为具有魔术师般的情报传递方式,通过出现在显而易见的地方放置一些情报装置,很容易让人们疏忽其存在,从而达到情报安全性。

http://forum.inewsweek.cn/topics.php?tid=2621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17:50: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情局前官员被控向记者泄漏政府机密

2012-04-07 08:56:35 来源: 新华网 有0人参与

美国司法部5日指控中央情报局前官员约翰·基里亚柯,认为他向媒体记者泄漏政府机密构成泄密罪。


基里亚柯是最先捅出中情局调查人员对阿富汗战争俘虏使用“水刑”等极端问讯方式的美国官员。消息曝光后,反响巨大,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地举行示威,使乔治·W·布什政府陷入被动,贝拉克·奥巴马上台后禁止极端问讯方式。

起诉书对被告提起多项指控。起诉书说,基里亚柯向《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的记者泄漏机密信息,包括“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一名特工如何参与行动抓捕“基地”资助者阿布·祖贝达的细节。这名特工的行动细节属机密内容。

另外,基里亚柯涉嫌把一名暗中行动官员的姓名披露给媒体记者。

基里亚柯今年1月被捕,随后保释,定于4月13日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一家联邦地区法庭出庭。

基里亚柯本人先前在接受联邦调查局问话时全盘否认所涉泄密指控。

http://news.163.com/12/0407/08/7UFP83FR00014JB5.html
16#
发表于 2012-4-1 09:26: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4-1 09:31 编辑

【案例】
U.S. Envoy to Russia Accuses TV Station of Spying on Him
By ELLEN BARRYPublished: March 30, 2012
MOSCOW — The State Department on Friday formally expressed concern to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bout the security of its ambassador to Moscow, Michael A. McFaul, who has complained that crews from state-controlled television have gained access to his schedule by hacking his e-mail or his phones.
Enlarge This Image

Sergei Chirikov/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Ambassador Michael A. McFaul

Related

Connect With Us on Twitter
Follow @nytimesworld for international breaking news and headlines.



The move came after Mr. McFaul engaged in a five-minute debate with a reporter from NTV — a station that has produced reports critical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ent months — after she approached him with a cameraman on the sidewalk on his way to an appointment. Increasingly irritated, he said they were behaving “as if this is a wild country.”
He complained that camera crews have ambushed him repeatedly, and he asked how they had learned about his meeting that day, which was not a matter of public record.
“This is against the Geneva Convention, if you are going to receive my information from my telephone or from my BlackBerry,” Mr. McFaul said, as Lev A. Ponomaryov, an opposition leader he was meeting, tried to pull him inside. A few hours later, via Twitter, he commented, “I respect press right to go anywhere & ask any question. But do they have a right to read my e-mail and listen to my phone?”
Mr. McFaul, who arrived in January, received harsh treatment from Russian television starting on his second day of work, when a prime-time commentator announced that he had been sent to foment revolution. NTV, which is owned by the state-controlled energy giant Gazprom, has broadcast a series of films asserting that Washington orchestrated antigovernment demonstrations; the last report prompted calls to boycott the station.
Opposition figures cheered Mr. McFaul’s defiant reaction on Friday, with the prominent blogger Aleksei Navalny remarking: “Go Mike! One for all!” But Pavel Gusev, the head of a media commission at the Public Chamber, a Kremlin-sponsored civil society umbrella group, said the camera crew had not broken any law.
“It would have been different if attempts had been made to look into his private life or tap his conversations, which is illegal,” Mr. Gusev said to the Interfax news service. “As to journalists’ wish to learn more about a public figure — an ambassador, a patriarch or a politician — it is their lawful right.”
NTV is known for exposés of the Kremlin’s enemies that its general director has acknowledged often feature surveillance video acquired from law enforcement. But a spokeswoman for the company said on Friday that “NTV’s employees obviously do not hack into anyone’s phones or read e-mails.”
“The ubiquity of NTV can be explained by its broad network of informants, which is well known to every public figure in this country,” said the spokeswoman, Maria Bezborodova. The station released a statement saying it has been shooting video of Mr. McFaul for its archives “without any particular goal.”
A State Department spokesman had played down Mr. McFaul’s comments about surveillance when asked about them on Thursday.
“I believe he was simply asking a rhetorical question commenting on the fact that wherever he goes in Moscow, he’s finding a presence of — large media presence, some of it hostile, and he’s wondering how they’re getting word about his schedule,” said the spokesman, Mark Toner. “I don’t think he’s directing it at the journalists or at the media itself.”
Mr. McFaul also tried to soften his televised remarks, writing on Twitter that “I misspoke in bad Russian. Did not mean to say ‘wild country.’ Meant to say NTV’s actions ‘wild.’ I greatly respect Russia.”







http://www.nytimes.com/2012/03/31/world/europe/russia-ambassador-michael-mcfaul-ntv-hacking.html?ref=media&gwh=D84A9D22F9CFF4A1F317531E1B0E85FB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