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万家凝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74#
发表于 2015-12-23 00:10:31 | 只看该作者
2015.12.22  星期二  狐裘不暖锦衾薄
     

       书的封面是一扇窗,窗外是一片泛滥浪花的深海。这扇窗,不是有玻璃的窗户,让人注意的,却是窗户最下方那道横线,是窗户的起点,也是一条水平线,甚至在读者与观者的眼中,是窗外大海的海平线;书中每一页下方,印刻类似尺度单位,与书名对应。



      “观念的水位”,观念是水么。观念和水有着共性么,观念是抽象的宏观概念,怎会用量度单位衡量?



       刘瑜,这位清华大学政治系的学者与作家,将自己零散的重量与清晰度不同的文章集合一起,这些文章虽风格旨趣有些差异,可能会给阅读带来一些跳跃感,但相信除我之外,也会有人较为冷静与理性地阅读这本书,体会每个故事的主旨与指向。



      第一篇文章题目为《素什么质》,这倒是让我联想起一个无关的名称,曾经有人称我“家了个阿凝”,这倒是有些趣味的,一个固定的词语名称搭配,人为拆开后会产生什么新的意思?作者以这个题目,引出文章开头。一些人可能会注意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很难译成英文,比如“瞎折腾”“精神文明”等待,在此类词汇中,有一个就是素质。



      从一些国外报纸上的语言隐晦传达中国人素质水平高低,到国内部分媒体直接承认中国人素质存在问题,以至于有人认为“素质”这个词前面少了“中国人”,后面少了“低”,这个词就是“少胳膊少腿的”。倘若如书中虽说,尝试用“quality”翻译出来,大概为“中国人质量很低,所以中国人不应该……”这显然是赤裸裸的种族主义。




      我从近期的一起外教课说起,却是让人对这个问题有些思考的。外教询问本专业学生对日本的看法,虽说大部分同学怀着“有趣”“开玩笑”等的轻松心态,脱口而出“agreessive(好斗的)”“rude(粗鲁)”等贬义词,这不乏让人瞬间明白,大家是将二战及其他历史原因与现世接轨,理直气壮地评价,乃至几乎没有称赞词汇。外教当时脸色是比较复杂的,拿着话筒顿了会,告诉我们,在他的眼里,日本人是礼貌的,文明的。座下一片尴尬气氛,不知如何回答。这侧面也反映出一部分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与价值观,素什么质?先将心态变得客观公正化吧。




       如果”素质“指的不是文化水平,它还可能指什么?是合作精神吗?有人说中国”一盘散沙”,也有说“三个人是一条虫”的说法,这被视为中国人素质低的证明。一些学者却指出,中国的传统并不是一盘散沙,传统的村落会有这密切的社会交往网路与自治传统,村里需要修公路,挨家挨户装电灯,修个水渠,解决个问题,亦或是佳节中的唐人街,灯火锣鼓声一片,那些离开中国上百年的社区,逢到此时是会欢乐相聚的,这些情景也很难说明中国人骨子里缺少凝聚力。




       这便是“观念的水位”,从这一个故事中,传达出“观念的变化,知识的传播与价值的澄清依赖于人的努力”的的思维,你的水位有多高,决定了你的观念如何。回到第一个故事中,公民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一个公共空间,那些说“中国人素质低,所以中国不应该如何如何”,也许可以考虑把此话改为“中国人素质低,所以中国应该如何如何。”
73#
发表于 2015-12-21 16:25:05 | 只看该作者
2015.12.19   星期六  长夜沾湿何由彻
      
     从法律说起,法律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规范,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无法无以成天下,人的行为既需要法的规范,也需要德的约束;前者硬性,后者软性,在必要的关头,强制性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在人的求学历程中,从小学到高中,关于考试纪律中,凡有作弊者,学校将按“违规”处理。因部分学校要求与执行情况不一,亦或是不够严格,学生因自身约束力不够,不劳而获的鳄鱼王迅速膨胀,驱动着他们向反方向行走。在参加大学生四级英语考试前,英语老师反复强调现在四六级考试作弊不再是“违规”,而为犯法,问题的严肃性迅速提升。今日的我坐在考场上,考场的这位老师站在讲台旁,手捧的白纸黑字复印件,以严肃而冷静的话语告诫我们需守法考试,并一一念出相关的法律条文,坐下十分安静,大家大概也是明白了考试的严肃性。相信随着这一系列相关考试法律的颁布,一部分学生作弊的欲望将被关进笼子中,而考场里不苟的监考氛围,让我感受到法律比普通法规更为强大的约束力。


     生活中一部分人不懂法,以致个人权益被大量损害,受害者却浑然不知。我在路边行走,见到“随地大小便,罚金200”的字样;在北门外的小店铺里吃饭,见墙上贴有“浪费粮食,双倍收费”的告示;商店镜子旁的“偷一罚百”的白纸黑字警示等等,这些颁布所谓“条例规定”的人出发点或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或是好的初衷,但他们的方式却是错误的。我们真的明白有罚款权的是哪些部门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五条,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从这条法律规定可以看出个人丶各种经营单位是无权罚款单,而一些人自知 “理亏”,钱交了也就罢了,这些事情反映出了部分人法律意识的淡薄。



     掌握了基本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知识,相当于持一把理性与维护个人权益的钥匙。在我十多岁时,母亲与我一同去超市购买了一台取暖器。付账时,母亲坚定地索要发票,而柜台人员为难的给出许多理由拒绝开发票,因为也有不少买了大型物品却未索要发票的人,站在后方正观察我母亲与柜台人员的对话。柜台人员最后愿降低价格出售给我们,我不知母亲与她们的“争辩”何时终止,母亲却开始据理解释,严肃地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权益,句句有理,柜台人员哑口无言,最终妥协,开了发票。母亲是理智丶冷静并同时注意自己言行礼貌的条件下,维护了自己的权益,而非吵闹索取。临走前,柜台人员感叹地询问我母亲的职业,我母亲回答是教师,后方回应:“我说呢,老师素质高些。”惹得我母亲也发笑了。这件小事倒是在我脑海中形成烙印,深刻意识到法律这把如水般可柔可刚的武器的作用。


      法律在个人使用上,可以很好维护个人权利,对这把保护伞的而使用,也需合理化,理智化,同时不可忘小处之规。法与规原一家,被动地执行是比不上主动地了解丶遵守与使用之效。
72#
发表于 2015-12-21 16:23:35 | 只看该作者
2015.12.20  星期天  霜降冬至树   
      不同的人在身边发生的事情的细节中,看到了规则的强制性与受束缚者的被动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人选择了遵守规定,有人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些行为让我们羞于向外号称自己是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法律更是如此,具有更大的强制性。



      那么从小的规范说起,我们专业大一上学期要求完成新闻日志60篇,看书8本并完成读笔,背诵经典千字文等任务,不少同学面对这些强制性的任务规定,心有不满。任务已经比较繁重,一些同学平日没能抓住时间,以至于在期末考试临近的日子,受这个规定的限制,不少同学以每天3-5篇的速度飞速增长着文章的篇数。因为自己负责更新同学们的日志,每天晚上也会花出一部分时间关注同学的写作情况。昨夜,我在浏览过200多篇近期的文章,再回想这几个月中的更新情况,发现现在的日志,篇数是增长了,质量却大幅度下降,除去一小部分仍能保证日志质量的同学,其他的日志字数200到500不等;字数少但文章可精炼丶精彩丶可读性强,字数少但若字字珠玑也是为人所欣赏的。但现实中不少的无病呻吟与味同嚼蜡的文字,让人质疑:在这样的规定下,一些学生被迫用鞭子抽着打而向前奔跑,被动的规定,被动地执行,后来的部分文章呈现“功利性”,少了份责任感与使命感。


     近几天时常在课下听到同学抱怨,面部呈现出些痛苦神色,语气中也充斥焦急与迷茫:“我的日志还有30多篇没能完成,读书笔记也没写,唉——”叹气过后,漂浮在她的双眼前的迷雾却又迅速被手机屏幕的光亮拨开,迷雾后本该呈现的理智与正确的做法,被这妄图想要替代阳光的手机光亮抢先一步走上前,钻入她的双眸。于是即将清醒的大脑与双眼,被这虚伪的屏幕亮光牵着鼻子走,方才的抱怨在下一次想起来前,消失的一干二净。



      规定的被动执行,结果可能会有三个:高质量丶低水平,还有一个是无动于衷。我走向二食堂的路上,一些人横穿马路亦或是三三两两结伴堵塞马路,待机动车辆经过才往旁边挪了挪。马路退化成“人路”,前进者有说有笑, 或许认为人走路应该走“康庄大道,偏侧的小路我步行走,狭窄的小路我不行走”,为个人之方便,纵使再多合理与细致的规则规定效用也会低于预期。我再观察主动遵守规则的人行道上的同学, 有些是走路慢了些,甚至遇到大树枝桠需要弯腰低头,至少他们是不用顾忌后方有无机动车辆突然袭来的情况,也没有多次回头探视后方情形。短暂的行走过程,倒是让我看到规则下主动与被动的情形与效果。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遵纪守规为学生之守则,之首则。
71#
发表于 2015-12-19 21:17: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万家凝 于 2015-12-19 21:31 编辑

2015.12.19  星期六  千江有水千江月
       故乡丶故人丶故事。


      “许多年来,作者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乡于许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的更远,而他,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沼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江上的母亲——母亲失踪十年祭》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章。这是一篇作者萦怀于心而又一直不敢动笔的文章,是心中绷得太紧以至于怕轻轻一抚就砉然断裂的弦丝。在江南飞霜的时节,秋水生凉,寒气渐沉。整整十年,身寄北国的他仍是不敢重回那一段冰冷的水域,不敢去想象他投江失踪的母亲,至今,仍不知暴尸于哪一片月光之下……



      这些情感,恍若巨石在喉,耿耿于无数个不眠之夜,在黑暗中撕心裂肺,似乎只需默默一念,便足以砸碎他寄命尘世这一点点虚妄的自足。



      他的母亲是江汉平原的大家闺秀,也是战火频仍年代的军人之妻,外祖母边带着他的母亲步入了她的孤独一生。



      抗战爆发,外婆只好带托乡里客商带他的母亲去湘西伯父家避祸,这位母亲在那里识尽炎凉,像一个女仆般的做工求学。日本投降当年,母亲独自踏上还乡寻母的艰难路程。当她找到捡棉花纺线度日的外婆时,劫后重逢的泪水湿透了她们的褴褛衣裳。次日,她们却得知,外祖父衣锦还乡,却已重新结婚生子了——并且是隐瞒了婚史,因此不敢承认她们。悲愤的母亲闯进了他父亲的一场盛大酒会,一时舆论大起,外祖父逼迫外婆离婚,从此父女反目成仇,而母亲坚决改名换姓,以示恩断义绝。



      这位母亲对自己父亲的这种背叛只能停留在自我泄愤的地步,因为自己是军阀女儿的身份。在她报考革命大学的那天起,面对着无数的表格,她试图摆清自己与父亲这个阶级的关系,她和她的母亲属于苦难平民,然后表格限制了她的争辩,她深感屈辱与伤害。母亲与他的父亲过着艰难的生活,父亲作为矿长被打倒,母亲微薄的收入撑起了全家。苍天有眼,他下定决心与凭借个人才华进入武汉大学,大学毕业后进入警察局工作,却在1989年遭遇变故,1990年脱去警服入狱。服刑期间,父亲患病癌去世,只有母亲还在空空的房里拾着断线残布。再后来——



       再后来,母亲在自己的床褥里,留下了一封遗书,母亲投江自尽了。



      他像发了疯一样和自己的弟兄连夜沿江寻找,他请了胆大的渔民没填划着扁舟,陪他在江湾逡巡,江面果然有浮尸,只是不是他的母亲。找了许多天了,渔民也厌了,好心的码头工人劝他别找了,在此时,时间限度已经过了,永远找不到了。母亲终于是一去无迹,他彻底绝望。



      我哪里仅仅是追随作者在讲述自己母亲生平苦难的悲愤的情感,同时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这篇文章,让我半夜无睡,惨烈的涟漪荡漾在我的心头,作者母亲轰然一跃划破默默秋江的身影与自己母亲昔日凌晨流泪的场面,在我的心头暗夜渗血。她们同样为了自己的儿女,为了自己的尊严,一位已经沉入江底从容赴死,一位曾经挣扎在世间苦苦煎熬。作者在初春的月夜下大放悲声,积淀了仿佛一个世纪的泪水陡然奔泻,而我,在十八年的漫长成长中,似乎也渐渐看到了我母亲在身后为我洒满的生生不息的浩荡之水。
70#
发表于 2015-12-19 00:54:28 | 只看该作者
2015.12.19   星期六  道是无情却有晴

      这是一本一字一句皆出自真诚的书,你把书打开一看,就会发现,书中所言,除家庭和个人之事以外,便无别的。


      这是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事情要做着卢梭的个人经历说起,为中止教会与官方因他所写的书涉及禁忌而对他进行的迫害,他在经历了8年苦难的流浪生活后,几次邀请公众听他朗诵自己的书,申明自己曾经所写所说的话都是事实,是公平正直的,坚信自己是理性的。他讲完这段话以后,满以为可以得到热烈的响应,然而听众却都报以死一般的沉寂,一个个全都默不作声,这种气氛,不仅令人尴尬,而且是一个不祥的预兆。后来,巴黎警察局局长下令禁止卢梭向公众朗读他的书,法官也召见他,告诫他要“安分守己”,否则就会导致法院对他的旧案重提。这次,他封住了嘴。



       如果真理把握在自己手中,想要大声宣告给世人,却被扼杀在襁褓里,这是怎样的不幸与痛苦。
现世有的的人,因亲眼所见案件真相,为受冤者奔走疾呼,大多数人站在真相之外,于是形成了多数人的道德“暴政”,强行找到多数人的真理,留下受害者与把握真理者的孤独与被抛弃。长年累月,心中棱角被渐渐磨平,昔日宣告真理的渴望被世人强行的抹去,留下僵硬与死去的大脑。卢梭同样失败了,但是他认输了吗?



      他没有认输。《忏悔录》被禁止宣读,他却认为是正好证明敌人心里有愧,证明他的敌人还在继续玩弄阴谋。现在,他的问题是,不是要不要为自己辩护,而是如何辩护。当他完成第二篇的《对话录》后,却在一天发现祭坛被人用栅栏围起来,栅栏的门都被锁上了。在巴黎生活了三十年的他,未曾见过这种现象,今日突然关闭,难道上帝也要把他拒之门外吗?自此,他决定以后永远放弃为自己申辩的打算。



      希望的一次次落空,无疑是命运对他的坚持与不气馁的最令人嘲讽的打击,昔日想洗刷冤屈的宪想法现在成为了愿望。这个喜爱“孤独”的人,只好接受命运的安排。他要把自己一生最后的时光用来研究自己,让自己全身心投入与自己的心灵进行的亲切的对话。



      在这十次散步中,他指出自己现在孤独的处境是敌人长期策划的阴谋造成的,却也庆幸自己的心在逆境的洗涤下已得到净化。倘若我们我们被阴谋所害,我们还有多大的勇气与能力就这样平静下来,享受自己的天真,安详地度过自己的余生?



      卢梭回忆在青年时期到成年之后的“心灵活动”中,被一条狂奔的巨大犬撞倒在地,在路人的救助下,他得以苏醒过来。他说,自己睁眼后,看了一下天空,看见几颗星星,周围是一片草地,这刹那间的第一个感觉,真是美妙极了——然而当他回忆当时的美妙感觉还余味未尽时,那些在他头脑中挥之不去的疑虑又浮现在他的眼前:巴黎的人们盛传他已经死去,而他此刻更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名誉,而是自己的书是否被篡改。这样的他,活在一个边缘区,无可奈何。



      他怀着既愉快又伤感的心情回忆着这一切,在天黑之后的散步途中,做着一个个孤独的梦。他走过了这一条条路,也是走过了自己的回忆。我追随卢梭踌躇不定的脚步,愿意真诚听取他的孤独忧伤,这传递着的思想不可被一些人们接受欢呼,至少我会努力走近他的思想。不去揣测他人所想,哪怕孤独行走在路上,做着一个个醒着的“梦”也好。
69#
发表于 2015-12-17 18:37:18 | 只看该作者
张译老师为文艺学院学生开展近期总结会议

      2015年12月17日中午12点50,我院开展了近期工作总结会议,本次会议由辅导员张译老师开展与主持,我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丶汉语言文学专业丶音乐学专业丶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参加会议。
      张译老师将本次会议归纳为三个部分,首先明确指出学生考试规范与考试纪律,强调即将来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纪律,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考场规范。接下来,对今年9丶10月份的“理想信念教育报告”讲座进行反馈,引出彭启瑞老师对我院学生报告的高度评价,重点表扬8位写作优秀同学,阐明得出此次活动对我院的“标杆性”意义。
      继而肯定广汉音学生在各方面的工作,重点表扬汉教三班与广电一班的团组织活动,并得出成功的活动需由班委与同学们共同合作的结论。随后,为学生布置两个任务,对本学年上学期进行总结,为给下学期工作学习做好铺垫。张译老师为广汉音专业学生进行了会议总结,并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我院学生表示支持工作。
      本次会议在中午1点30结束,张译老师在最后对会进行简短总结,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记者:万家凝
68#
发表于 2015-12-17 02:0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万家凝 于 2015-12-18 00:14 编辑

2015.12.16   星期三   夜深手指冷僵直


      八点后的夜,空气中密密麻麻地穿插着伸手摸不着却可切身感受到的刺痛,是谁在十二月的黑夜里洒下无数的针。路边与我做着相对运动的排排路灯,将怀中的灯光尽力旋转丶加速着追随我的脚步,倒映在地面的影子雕刻在昏黄灯光里,制造出的温暖假象与手指此刻被针刺着的酸痛形成对比。


      昏光,长影,凛风,独人。


      走在去中区的路上,夜晚的这里有着白天没有的安静,我继承了之前喜欢夜晚独行的习惯,在近9点的晚上,执迷不悟地闯过篮球场,脚步倒是没有加快,有时甚至放缓,在这样的凛风抓挠脖颈,肆意钻进我的两手袖子的情状下,我痴迷这样的时刻。


      日日经过,今日世界分外明亮,草坪往日的模糊身影此刻能看出些形状来,分部着球场的各个区域,在它们的区域之外,是更加茁壮且有生命之魂支撑着的野草。这样的混合自然与现代化的地方,让夜晚的我每次经过时,强烈的驱使力逼迫我停下。在制造了这样冰冷安静而又让我颤栗冷静的世界中,我扶着空气里无形的扶梯,顺着冷气袭来的方向走去。


      一个半小时过去了。


      短暂的一个半小时是获取不了什么东西的。我坐在教研室挣扎着将时间抢回,换来的是隔壁剪辑室无情拧干了光的水源,黑暗瞬间笼罩在隔壁,我与黑暗仅一墙之隔。


      尽快收拾好东西,值班室叔叔在十点时会准备催促关门,时间给予了我无形的压力。
   

      一阵窸窣脚步声从走廊穿过,铁门应声而开启,进来的是唐朝文学长,他四处张望了下,随即告诉我因为晚上较晚,可以提前收拾东西赶回寝室了。当我将书包尽快收拾好,途径隔壁,唐学长却叫住了我,我在门口远远看见刘丹学姐站在没有灯光的办公室里,她的身前桌子上,却摆放着一课十分让我喜爱的圣诞树。


      夜晚里的圣诞树,缠绕着了各式发光二极管,它们在无顺序规则地闪烁着,未到那天却有了些像样的气氛。黑夜里的圣诞树舞动着隐形的舞蹈,以灯光的闪烁节奏为它的舞蹈打着节拍,五彩纷呈,仿佛已经有了些圣诞节的气息。圣诞树枝干梢系着一张张半张半合的卡片,灯光闪烁的彩色光线下,涂亮了纸片上的字体。这些,都是学姐学长自己的愿望与心里话。为了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愿望,我合起了卡片,将它们慢慢放回到原处,将卡片捏紧了些,透露出的缝隙变得小了些。踌躇了一阵子,还是与唐学长与刘丹学姐告别,他们嘱咐我回去的路上注意安全,我注视着他们的脸在熠熠生辉的世界里朦胧柔和。圣诞树身体上的灯光不断加快闪烁的频率速度,试图将我抓回,我的身体向前方走去,我的大脑却在此刻认输,现实中不受控制地回头再看它一眼,再一眼,直至身后的两人蓦然消失在灯火阑珊处。



      冽风仍那样刺骨,黑夜仍那般深沉,路灯仍具有欺骗性,石梯仍覆盖黑地毯,冰冷刺心丶迷惑双眼,而此刻大脑中时刻回忆着的,却是那样不单调而拥有五彩纷呈灯光的圣诞树。

67#
发表于 2015-12-16 01:55: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万家凝 于 2015-12-16 14:01 编辑

2015.12.16    星期三   守得云开见月明

      花开无声,在新闻和文学的田地里耕耘。



      英国报界有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大概是说,吸引读者靠好新闻,但若想让读者对这份报纸产生长久的兴趣,则要依靠副刊对他们的吸引。这句话精当直接地概括了副刊对于一份报纸的重要性与作用,而这本书,收录了绵阳日报副刊的优秀作品,钉装了文学与新闻结合的优秀代表作结晶。



      绵阳日报自创刊之日起,将副刊当作一个重要园地默默耕耘,先后推出一大批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域特色的作品,我在这些作品中,看到它们热情讴歌绵阳的发展变化,它以深度挖掘绵阳的历史文化丶真实记录草根人物的感人故事丶多角度观察绵阳成长轨迹的的内容,再现了异彩纷呈的生活瞬间。



      第一辑,书页上角清晰印刷着“三江争艳”四字。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绵阳经典川剧丶羌民族原生态歌舞丶神秘“晁盖”丶几近失传的绵州目连戏丶拯救国宝丶挑战百年红学……先后见诸报端,它们纷纷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令世人为之感怀,浩淼三江争奇斗艳。“重华——百年川剧团的前世今生”,这份稿子都具有浓浓文艺色彩,不同与日报新闻的客观理性,它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让我一开始便享受了美的版面与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学气息;不仅是这份稿,它的副刊均有此独特性。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词与不少排比,给予我一定的视觉冲击。“台上,阵阵高亢激越的川剧锣鼓声之后,婉转抒情的巴蜀乡音演绎着古往今来的悲欢离合”。台下的老人呢?想必是清茶一杯,品味着滚滚红尘中的人生百味吧。它在这样的导读中,引导读者去关注真正想要记录与讲述的对象:重华川剧团。



      “昔日风光无限好”,记者在领导的帮助下,找到了如今剧团里年龄最大的演员,这位已经88岁的“老戏痴”,在听到记者所提起的当年重华川剧团的情景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这样的描写,从细节入手,一个眼神胜过其他字段。根据老人讲述:“这个剧团曾经红极一时,到清末,可以说是当时四川最有名的川剧团之一”,文章借老人之口,一方面介绍了此剧团当年兴起于兴盛的情形,一方面透露出自己对剧团的热爱与不弃,使文学采访更具有人情味。



      “一度陷入困境”,1911年,这个深山中的剧团在国家大动荡之际,不仅没有收到任何创伤,而且修建了自己的大剧院,这也从客观条件下说明了这个剧团到后来仍有旺盛生命力的缘由。这个版块,以“陈太仁”为记录对象,借助他的记忆描绘出民国时期重华剧团的兴盛,涌出的一批批川剧名角,场场爆满的剧场,却在文革时期残忍地被拉入困境,不少演员失望地离开了舞台。这段文字中,介绍了剧团发展中的瓶颈期,推动文章情节进入高潮。



      “迎来梨园春天”,经过漫长的坚持与等待,他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借助改革的春风,这个历经困境的剧团重获新生,时隔多年的传统戏《逼上梁山》丶《十五贯》等剧目再次上演,引来戏迷无数。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演员演得快乐满足。这段文字是文章的转折阶段,讲述剧团由“将死”转获“新生”的历程,昔日雄风重振。



      “再临严峻考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九十年代后,电影丶电视剧丶小品等各种综艺节目的兴起,令整个川剧陷入低迷潮;与此同时,川剧生存的大环境也不容乐观,川剧演出市场面临着“三老局面”的尴尬。文章在段落后面讲述到,在团长赵建清的带领下,川剧团成员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求出路。如今,捉襟见肘的重华剧团每年仍然保持着上百场的演出。



      “期待川剧振兴”。走过了坎坎坷坷,重华剧团的人们靠着执着一路走到今天,他们在风雨中前行,纵使在传统川剧市场越来越小的现状下,它们能能做到“戏迷不断”。原因在于,他们追随时代的脚步而进步,善于创新,在下乡演出时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文章在结尾发出期待,愿这个古老的剧团能够再度呈现梨园闹春丶文化之花百花齐放的局面。



      这些是我撷取此书中的一个章节而发出的感想,文稿中清新质朴的文字,将一个个事实娓娓道来,让我等更多的读者能够看到它新鲜活泼而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内容,诚如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寓于文字中的浓厚人文情怀与不朽的副刊之魂。
66#
发表于 2015-12-15 01:01:56 | 只看该作者
2015.12.13  星期天  皮肤皲裂而不知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这句诗,与今日的她表现有异曲同工之处。虽说后者未曾深处诸葛先生十万火急的危难处境,至少面临着遭到未知惩罚的后果。这时候,有两个人挺出来了,冒着不知数的惩罚,面临几百人,甘愿承担责任。


      应他的要求,我们几百人呈“S”型,手牵着手。在大部分男生与女生因性别差异而羞于牵手时,他拿着话筒大声解释:“在这个活动中,你们没有性别,没有年龄,都是18岁!”后方的人渐渐挪动身子,抽出手。几分钟后,几百人首先突破了“性别有别”的意识瓶颈,彼此却仍有所顾忌,一些人抽出余光看着身旁的人,尴尬地维持着原状。



      “30秒内,你们必须通过手掌传力,一直到最后一个同学。”



      话音刚落,台下一片骚动,大部分同学面部呈现惊异状,面面相觑:几百人在30秒内,怎么可能用这种方式传递信号?中途稍有一人反应迟钝,就是一两秒的问题了。



      他很清楚同学们会有这种反应,低下头笑了一下:“我原来培训的那个团体,也是几百人,但是他们在20秒内全部完成任务。你们不可以?”



      台下同学一片静默,我与旁边两位同学紧紧握着手,三个人的手心出了许多汗,手掌却始终是 冰冷的。



      “你们需要选出一个负责人,当然,如果你们30秒内不能完成任务,他或她就要受到惩罚。”话音落罢,无人敢上前。双方这样僵持着,没有反应。王菲菲最终是忍不住了,面无表情地从自己位置慢慢走上来,大声表示:“我负责。”台下响起掌声,一些男生开始不自然的动了动。



      她面向后排几百人,左手牵着第一位同学,开始发布号令。尽管我们已经尽力,注意力高度集中,几轮下来,当最后一位同学报数后,他按下计时表,十分不满。“你们手中传递力量就好了,还望着对方干什么?这个动作又浪费不知多少时间。”我突然想起几分钟前,梦玲戏谑“只看着谁的头开始像旁边扭,就可以判断握力传到了哪里”的说法,这倒是印证了这句话,却也是个不得不正视问题。回想间,他却让王菲菲上前面来,“他们没能完成任务,你需要受到惩罚,做30个俯卧撑。”听此,台下炸出一片议论声。“女生要求做俯卧撑?”“教练,让她做下蹲吧。”“教练,我顶替她。”他无动于衷,直直盯着王菲菲。王菲菲没有逃避,不顾地板的冰冷与被踩踏出的许多沾满灰尘的脚印,整个身子伏在地下,开始做俯卧撑。



      我们第一排的同学,尴尬地站着,低头注视她,看着这位瘦弱的女孩因为大家的失败的合作而遭受惩罚。因为她之前运动会跑步曾多次获得第一的经历,她的身体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多数女孩不能坚持10个以上的俯卧撑,她愣是坚持到了20多个。到最后几个的时候,她支撑不住了,身体像被无形的拉力被强迫拉到地面,她与疲惫抗争,表情几近扭曲,腿部膝关节开始颤抖起来。她稍微起了起身子,他却告诉她还有6个。王菲菲不得不再次垂下头,拍了拍手中的灰尘,再次跪在地上,这次情形有些不一样了,因为刚刚在极短时间内做完20多个俯卧撑,她已经很疲惫,这次先跪在地上时,腿部是颤抖着跪下的,显得十分艰难。倒数第六个动作,显得很吃力,她像是要倒下了,在他严肃地目光中,王菲菲几次像要倒在地上,却在腹部挨到地面的那一刻,再次远离,她就这样艰难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默默起身,虽然双腿抖动,站起来的时候有些摇摇晃晃,静静走到了自己的位置,座下逐渐反应过来,掌声开始逐渐加大。我同样将敬佩的目光投向这个身体瘦弱的女孩,同时指责自己当时没有勇敢站出来的事实。




      这是一位有担当精神的女孩,因大家而主动冒着风险负责,最终也没能达成初衷,被迫受了惩罚,却也是为了我们在场的每位同学受的惩罚,我们为她称赞。
65#
发表于 2015-12-15 00:24:34 | 只看该作者
2015.12.13   星期天  吹面且寒深冬风

      我们踏入会场大门,座下满几乎满席。


      带着的是轻松心理去参加干训,远视近观,周身大概也是同样的心理。嬉笑摇晃,在位置上的大胆下位,或是拿着手机目中无人地盘弄着,或是邻座二人紧挨一起,面目表情十分精彩,或是举起手表定时看着,似乎大部分对这场干训抱有无惧心理,另一部分人对此干训多有抱怨:即将四级考试,早不来晚不来,非要此时,况且还要一天。教室中充斥着杂音,教室前方左右两侧张贴着的文艺学院的画幅与最右侧屹立的旗帜,原本刺眼的红在此刻的吵闹声中黯然失色。



      培训员走了上来,在台上顿了顿,直视台下,没有说些什么,面部表情愈发严肃。我见他目光直视我附近,探视的目光让附近嬉闹的几人不自然地停止动作,嘴巴接连不断张动的动作渐渐停了下来。他将头扭了回来,再次注视台下,碍于人员过多,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



      “静一静,大家以为今天是来干什么来的?”这次台下回应的十分积极主动:“玩!”他应声做摔倒状,随即站直严肃下来。“今天是你们的素质拓展,不是让你们来玩的。”台下的人在意的倒是不多,他的眉头皱了几秒钟,这个细节随即消失。



      他抬起手,两手像是准备要做着什么动作,“今天一天,如果我向你们打招呼,你们要回答:好,很好,非常好,耶!”话语刚落,他做了一个两手向身后屈伸的动作,神似运动员奔跑前的双手动作,只是一前一后罢了。台下同学闻此观此,哄堂大笑,不屑于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大多数安稳坐在位置上,嘴巴上动了动,身体上无动于衷。部分同学沉浸在手机世界中,没有什么反应。我坐在第一排,没有往后看,从现场气氛与杂乱的声音判断大家对这个活动现在没有进入状态。他有些恼火了,声音提高了许多:“跟我一起做!”迫于压力,台下同学陆陆续续响应指令,动作却闲散无力,软绵绵的,似乎认为这个过程是无趣与有损形象的。台上的他最终不再耐心指导,突然非常严肃,冷着脸:“你们是学生干部吗?”闻此,台下气氛僵了僵,骚乱渐渐平息下来。远方有一个同学开始小声回应:“好,很好,非常好!”整个会场这样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大了起来,最终汇聚成整齐而洪亮且富有激情的回应声。




      他紧缩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满意大家的回应,而大家在勇敢迈出第一步并重视回应与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后,开始注意这项活动,会场气氛愈加活跃,人员虽像一开始那样嬉笑,却是在一同回答与感受到团体力量之后的欣喜。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