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级2012年春季读书笔记作业

[复制链接]
27#
发表于 2012-6-23 21:57:37 | 只看该作者
谈谈睡眠

——读《神奇的睡眠》有感

相信很多人都遭遇过失眠的情况,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不自觉的便想到了高中时的一位室友,她失眠的很厉害,连在要高考的头一个晚上,她仍然辗转反侧。失眠让她感到很大的压力,害怕白天提不起精神去学习。很幸运,我是一个睡眠不错的人,所以我一直很不能理解那些严重失眠的人,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无法入睡。

读了《神奇的睡眠》一书,我了解到了一些关于睡眠方面的学术知识,同时让我明白了一个关键的道理——睡眠好不是由时间决定,而是由取决于睡眠的质量。这解释了,为什么那些长年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的人,在第二天仍旧能够以充足的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书中就媒体传播的八小时睡眠有益于身心健康进行了一个小的驳斥,就我的理解来看,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睡眠时间的长短与睡眠质量没有关系,那这就可以这样说,睡眠时间少的人是可以比保持八小时或者更长睡眠时间的人保持充足的精力。增加我们的非睡眠时间有利于保证我们更好的睡眠。而以熟睡程度来划分,睡眠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作者在书中为我们绘画出来不同阶段我们的脑电波情况,这让我对睡眠,这个每天都必须要做的事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就影响我们睡眠的原因,在这读这本书之前,我在生活中对影响睡眠的因素略有了解,比如光线方面,
声音方面。而书中所谈到的,除了我所了解的这两方面外,还提到了我们人体自身的温度,自身的体温对于我们是否有一个好的睡眠具有至关作用的影响。这里涉及到我们所说的“生物钟”的问题,其实人体的温度会由于我们作息的习惯而保持稳定,在哪个时候体温会上升,哪个时候体温会下降。上升的时候意味着我们该起床了,而下降的时候,你可能就会觉得有些疲惫,想打瞌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去了国外,会遭受时差的折磨,这便是同平时自身的体温相关的。同时,诸如运动,洗热水澡这一类的辅助睡眠的行为,都是为了改变我们自身的体温状况,拥有一个良好的睡眠。可能我们大家都会有一个误区,喝酒会让我们很快进入睡眠,其实这类酒精的麻痹对于拥有良好的睡眠来说是弊大于利的,它只会让你昏沉,而不能提高睡眠的质量。

每天喝八杯水在书中有所提到,我们人体的器官都需要水来滋养,而现在我们很多人办不到这一点,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喝那么多,是因为我们适应自己身体一个缺水的状况,其实这对于睡眠来说,是不好的。这让我想到日常的一个现象,早上起来发现口很渴,这便是体内缺水的情况。

《神奇的睡眠》这本书,不仅让我增加了有关于人睡眠方面的学术知识,它所讲述的一些健康方面的道理,让我觉得对自身和他人都是十分有利和必要的。
26#
发表于 2012-6-23 21:56:48 | 只看该作者
做时间的主人

——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有感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相比起以前曾经听过的一些所谓如何管理自己时间的讲座,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很大。它不是简单的教会我们如何制定计划或者定制一些表格来提醒自己什么时候我该做什么,而是系统的为我们分析了,我们为什么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不同人之间为什么在对待时间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差异。

作者原来是新东方托福阅读、作文的老师,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感悟及对生活的思考,他用通俗易懂却不乏学术的语言,为我们讲明我们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即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其中,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对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表示很赞同,从他教学的经历中他发现了,人们之所以喜欢问问题,其原因之一还是在于懒惰。他举了一个学习中很常见的例子,许多学生常常问英文单词的意思,而作为老师的他却常常感到无奈甚至有些许愤怒,他反问学生,难道你不知道查字典吗?在说完这些话后,作者开始总结出一个结论,其实,作为问问题的学生,在表现出懒惰想走捷径的时候,他们多是矛盾的,既勤奋又懒惰。

对于“既勤奋又懒惰”这个观点,我想这真是对于我们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一些表现的概括总结,就我个人看来,“既勤奋又懒惰”这样的总结可以在“临时抱佛脚”的人身上表现的淋漓精致。因为人们在想要获取捷径的同时,还是需要为此付出相应的,甚至比平时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努力。

再有,作者在书中提出“不是有兴趣才能够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这让我想到了平日里大家爱说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作者的观点来看,行动才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在我看来,他的观点符合人们行为的心理,当在做好了一件事情的时候,成就感往往会让人们的内心增添一份自信,这样的自信在潜意识中告诉我们,我很有兴趣做这样的事情。而在生活中我们口中所说到的“兴趣”,在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做好的时候,变成了“三分钟的热度”。

而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作者在书中提到,首先我们应该做的便是开启自己的心智。这里的“心智”当然不同于人们所说的“智商”,这里的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抽象思维。而心智能力的不同往往会是我们做出差异的行为。生活中,人们常常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是正确的吗?我该为之付出我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吗”,当所有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人以行动来证明了自己选择是否得当,最终获得了知识,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知识。而有的人则因为多虑,而为自己的行动找了借口,最后虚度了光阴。这便是心智的不同所带来的结果。

人们往往在学习的时候想要找寻一种方法,而作者则认为学习方法其实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重要,策略固然关键,不过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来制定那些时间的条例。策略与坚持,会伴随着我们走向成功。

读完此书,我开始省事自己平日里的一些行为,人的一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时间负责,那就从心智开始,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打闹,做自己时间的朋友。
25#
发表于 2012-6-23 21:55:56 | 只看该作者
微笑与欺骗

——读《怪诞心理学》有感

初拿到这本《怪诞心理学》就被它的封面所吸引,封面花哨而抽象,很符合书名“怪诞”二字。书中有心理方面的分类,每一章节都在说不同方面的心理,有时间心理学,撒谎与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以及自私心理学,其实每一个方面都很接近我们的生活,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以及反应也都涉及到许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这里我想说说撒谎与欺骗心理学所带给我的感受。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一天之内都会撒谎,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有的谎言叫做敷衍,有的谎言则叫做欺骗。比如当你出门去办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说明去做这件事情语言解释也许不交复杂,为了不耽误那么多的时间,当在路上碰到熟人被问到去吃饭啊?我们便会随口回应道,是啊。于是小小的谎言便产生了,它是一种敷衍,但这样的撒谎却不会影响我们的人品,这其中便涉及一个问题,大部分人对于谎言是不能够正确判断的,不过普通大众并不需要为自己无法察觉谎言而忧心忡忡,无论是敷衍性的还是欺骗性的,因为许多研究员在测试人们是否撒谎时所作出的判断也不比胡乱猜测好到多少。书中提到,说谎者通常会从心理与谎言保持距离,所以在说话的时候很少提到自己或个人感受。这让我想到安徽卫视所办的一个节目《非常了得》,就是让参赛者通过听别人的描述来判读其职业的真假,其实在我看来闯过通关的选手是实力与运气的结合,极少有人会通过一个系统的方法准确无误的判读言语的真假。在这一章节里,没有阐明人为什么而撒谎,而是着重说明一些研究撒谎的案例以及存在的科学性。

说到微笑,我们都明白这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却不一定是情绪的表达。曾有句比较文艺的话是这样说的,我们微笑并不是因为快乐,而是不知道怎么哭。这句话表达的内容在书中有研究,也就是说人们的微笑并一定是他们快乐情绪的表达,有的微笑可以说是虚假的,也就是“泛美式”的微笑,名称源自于现已不存在的反美航空公司空姐的虚假笑容。现在我们不是有微表情研究吗?这本书中便提到了杜胥内的研究,把同一个人的两种微笑进行放大然后分析,他发现了真心的笑容并不涉及到颧大肌的活动,还会关乎到研究周围的眼轮匝肌。也就是说真心的笑容更能带动面部肌肉。

想想生活中我们说出的谎言和我们虚假的微笑,有时候这种欺骗不一定是坏事,谎言也许是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备,而虚假的微笑是一种掩饰同时也能算做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我比较遗憾的是书中没有研究是否虚假的微笑能够在多次表现后
转化为一种真诚的微笑,因为人也会受到某种暗示,不开心的时候流露出微笑,在重复做这个微笑的表情后,内心是否真的会感受到快乐?
周予婷 该用户已被删除
24#
发表于 2012-6-23 10:24:0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周予婷 该用户已被删除
23#
发表于 2012-6-23 10:23:1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周予婷 该用户已被删除
22#
发表于 2012-6-23 10:22:2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郑亚琳 该用户已被删除
21#
发表于 2012-6-22 10:40:0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郑亚琳 该用户已被删除
20#
发表于 2012-6-22 10:39:2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郑亚琳 该用户已被删除
19#
发表于 2012-6-22 10:38:4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郑亚琳 该用户已被删除
18#
发表于 2012-6-22 10:37:5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