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90#
发表于 2024-1-16 19:44: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青记独家丨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创新的三重进路


  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关键是推动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发展,其中,新闻真实研究具有重要地位。文章以新闻真实研究为切入口,提出和阐释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创新的三重进路。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新闻学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性作用的重要学科,鉴于新闻理论在新闻学学科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推动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在新闻理论研究中,新闻真实居于重要地位。“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已成为众多中外媒体人和学者的共识。因此,本文以新闻真实研究为切入口,提出并阐释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理论创新的“破”“融”“立”三重进路。
“破”:破除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真实观的“自然化”想象
(一)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核心原则“客观性”的历史批判。新闻需要真实,这是中西方新闻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基本共识,然而在当前西方新闻实践中,新闻真实成为问题频出的领域。国际报道方面,部分西方主流媒体在涉华报道中时常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偏见和政治倾向,在涉疆、涉藏、涉疫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多次出现虚假报道。美西方媒体的国内报道同样引发了人们对新闻真实问题的争论,例如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多次批评CNN等媒体报道“假新闻”,而《华盛顿邮报》的员工更是编著了《唐纳德·特朗普和他对真相的攻击:总统的不实表达、误导信息和脱口而出的谎言》(Donald Trump and His Assault on Truth: The President's Falsehoods, Misleading Claims and Flat-Out Lies)一书。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客观性”原则。客观性不仅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闻业的一种道德理想,还是其在专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套职业规范,是可以在具体的新闻采写实践中观测到的样式。这一原则构成了西方新闻学对新闻真实的基本理解以及通达新闻真实的主要方法,由此可以成为把握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真实观的重要线索。客观性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各类概念建立了广泛复杂的联系,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新闻本源层面强调新闻事实的核心地位,主张记者的主要任务就是面向公众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事实性信息,让受众自己做出独立判断,避免记者的主观因素(如记者的个人观点、情感倾向、政治偏见等)对报道和受众理解新闻的干扰;二是在报道方法层面强调操作步骤的规范,如提倡引用权威信源,以“他说”“她说”的报道形式平衡争论性观点,减少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等。通过遵守上述“客观性法则”,新闻业试图保障客观事实与主观判断的分离。
回溯客观性原则在美西方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客观性原则的出现与蓬勃发展在于其迎合了当时报业的现实发展需求:在美国政党报刊由于过度体现政治倾向而失去公众信任之时,标榜超越党派色彩、服务公众利益的便士报在19世纪应运而生,不仅收获了大量读者,还获取了可观收益。可见,商业逻辑催生了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诞生,为了获取读者群并吸引广告商,报刊需要呈现保护和监督公共利益的形象,在党派立场上表现两不偏袒的特征。[1]
此外,虽然客观性原则兴起的过程表面上看是商业化新闻媒体脱离政治立场,转变成向公众提供客观世界真实信息的社会公器,但实际上是商业媒体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更加深入的结合。媒体利用“客观性话语”和公正表象掩盖其更加深层的政治立场,表达的是愈发“主观性的客观性”。在此过程中,被边缘化的是已经开始培育工人阶级意识的劳工新闻,资本利益被当作社会“普遍利益”,资产阶级的主流价值和统治意识形态被转化为“社会共识”。[2]比如,在客观性理论与实践得到深化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新闻媒体在客观性原则的掩饰下成为政党的传声筒,不假思索地呈现政治权威所指认的“事实”。1980年代新自由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来,美西方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进一步体现出与美国对外政策立场的一致性,超越党派立场、“去政治化”的新闻客观性在国家利益层面变得更加政治化,甚至沦为策略话语,日益面临危机。
新闻业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客观性的“合法性危机”愈发深重。新新闻生态系统中的技术赋权和新闻行动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专业新闻机构不再垄断对真相的定义权威,客观性建构的真相话语难以阻碍公众对媒体信任的下滑。从认识论上分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客观性为新闻真实设置了一套符合论真理观的基本认识规则,将主客观世界作二元划分,认为在记者的主观世界之外存在一个需要被认识并且可以被认识的客观世界,记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事实用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再现,达到记者的主观认知和世界的客观存在的统一。这一真实观忽视了新闻受众的多重主观性,在专业化媒体主导认知秩序时,新闻权威可以遮蔽收受主观,从而不显示出广泛的社会性后果,但当收受主观随着新闻生态系统变化而获得可见性后,“情感战胜理性、信仰胜过知识”的“后真相”危机便逐渐浮现出来。
尽管客观性存在诸多问题,但目前颠覆客观性话语还很困难,正如《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主任编辑布伦特·坎宁安(Brent Cunningham)所指出的,“最重要的是没有更好的东西可以取代它”,即使“我们对客观性的追求可能会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为我们设置障碍”。[3]当然,也有学者提出“透明性”可看作对客观性的修补,“介入性”则通过感性色彩和公开意识形态成为数字时代新闻专业主义价值内核的技术文化基础。[4]这些均为新闻真实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思路。
(二)西方新闻真实观念迁移中“自然化”想象的理论批判。尽管当前客观性原则饱受批评,但随着西方新闻观念跨国迁移带来的语境流失,仍存在一种值得研究者警惕的趋势,即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所规划的通向新闻真实的道路进行“自然化”想象。所谓“自然化”想象,指的是在对理论生成的历史脉络和实践语境缺乏具体认知的情况下,对一种观念做出积极的价值判断并开展跨语境移植,希望以这种观念指导实践并达成与原初语境同等的实践效果。在国内新闻理论研究中,对西方新闻观念进行“自然化”想象是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新闻真实研究领域主要表现为对西式客观性原则的追捧,却忽视了这一理念与中国实践的接洽问题。具体而言,上述“自然化”想象的偏颇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将历史错认为现实,忽视了西式客观性原则生成的历史语境。特别是没有关注到客观性原则兴起过程中私人资本掌控下的商业化媒体的新闻实践逐步取代资产阶级党派报刊的新闻实践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工新闻实践被不断边缘化,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未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将观念错认为现实,未注意到在西方传媒领域,作为观念的新闻真实与作为实践结果的新闻真实之间存在断裂。比如,美国主流新闻业虽然在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指引下追求新闻真实,但在实践中出现了“片面真实”“主观真实”“构造真实”等未完全实现新闻真实的现实情况。[5]这导致研究视野停留在观念讨论层面,难以深入分析新闻真实得以实现的具体机制,忽视了实现新闻真实的政治经济结构。
三是将特殊错认为普遍,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视作一切新闻文化共同追求的目标。这种自然化想象的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治、商业和媒体互动的产物,具有美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其危险之处是将中国新闻学研究贬抑为(美国)新闻学的一种特殊知识,造成知识“等级制”的中心主义。[6]该错误逻辑在中国新闻学与西方新闻学之间建构了发展主义的线性历史观,容易在理论认识上走向中国新闻业因不能充分践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而无法保障新闻真实的误区,从而在国际舆论斗争中陷入话语陷阱。
破除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真实观的“自然化”想象,就是要重新获得新闻真实研究的理论想象力。首先,要突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主导下“本应如此”的认知桎梏;其次,在“后真相”时代假新闻泛滥、现实与理论相悖的实际中生发“为何如此”的经验困惑;最后,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不同理论资源中进行“未必如此”甚至“不必如此”的理论省思,从而为建构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打开理论空间。
“融”:融通中外思想理论资源拓宽新闻真实的研究视野
(一)全球化背景下异质性文化之间的文化遭遇。全球化背景对新闻真实研究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西方社会内部危机加剧所带来的共识危机加速了虚假信息的生产和蔓延,这一问题又随着媒介技术发展和风险全球化过程而演变成具有普遍性的认知秩序危机,使得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新闻真实旧有理论观念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2016年《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选定为年度词汇,即是在美国总统选举和英国脱欧的语境下做出的决定,反映了新闻真实和全球化形势变迁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也意味着来自不同新闻文化背景下的真实观获得了交互、对话和碰撞的空间,以及在突出的时代问题意识下通过对话来重建理解渠道、开拓学术视野、推动理论创新的研究机遇。
英国社会学家杰拉德·德朗迪(Gerard Delanty)曾提出“文化遭遇论”(a theory of cultural encounters),认为一种文化形成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是在遭遇不同文化、反思文化间差异的互动过程中展开的,他将这种观点称作“关系型文化构思”(relational conception of culture),强调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某些关系产生持久文化规律的过程。[7]在这一理论视野下,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新闻文化的产生和嬗变与其他新闻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一种新闻文化正是在与其他新闻文化遭遇的过程中塑造了自身。因此,在某种新闻文化中建构的理论、概念和观念也需要被置于文化遭遇的语境下加以理解。换言之,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存在一种完全独立于其他新闻文化的真实观,各类真实观都很可能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真实观的影响,并在文化间的关系中不断重塑和发展自身。新闻真实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在动态的文化遭遇过程中对不同的真实观加以了解和把握。
德朗迪进一步区分了文化遭遇的六种类别,分别是文化冲突、文化分歧、文化同化、文化接受、文化适应和文化融合,指明了文化遭遇的四种可能性后果:全球范围内的同质化趋势;文化分歧最终走向两极分化;在相互借鉴和适应中实现文化混合;文化在交换中发生变化,在保留多样性的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8]对于新闻真实研究而言,在上述异质性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和结果中,两种趋势值得特别关注。一是文化间经由冲突性互动可能走向一种文化衰落、另一种文化占据支配地位的结果,例如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推崇的符合论真理观对全球新闻业影响深远,成为许多国家媒体行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新闻真实观。二是通过实践对主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改造,文化遭遇可以在兼容并包中达成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这说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重要性。具体到新闻真实研究领域,即是既要立足本国,又要在对他国新闻文化的借鉴和批判中获得理论创新的思想源泉和动力。
此外,文化遭遇论提示了外来文化虽然有产生威胁的可能,但也有潜力成为促进内部文化发展和创造的资源和动力。因此,为了推动内部文化的发展,文化互动不可避免。纵观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历程,来自美国、苏联、欧洲、日本等的外来思想对中国新闻学研究产生过深刻影响,源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学者也提出了不同于美欧的理论视角,与这些异质性文化的遭遇为新时代中国新闻学在以我为主的立场上实现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机遇。
总之,全球化背景下,任何文化都处在守成与革新的张力当中,具有自我确认、自我保存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自我孤立,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外来文化开展有效甄别,从异质性文化的冲击中获得启发。相应地,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研究也要把握好守正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开拓的学术视野下寻找理论灵感。
(二)融通视域下中西方哲学真理观的对话接点。美国哲学学者亚历克苏丝·麦克劳德(Alexus McLeod)在《中国哲学中的真理理论:比较路径》(Theories of Truth in Chinese Philosophy:A Comparative Approach)一书中发现,无论是在中国早期哲学还是在西方哲学中,“真理”都是一个基础性的、普遍性的概念。[9]这一跨文化文本的概念复现使得中西方哲学在真理观上获得了对话的可能。
在庄子思想中,人所认识的真相根据视角的不同发生变化。《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一论述在“是”与“非”中融入了视角的认识基础,既然事物的这一面与那一面之间是相互所是的关系,而且这一面和那一面都存在是非,那么是与非的关系就被相对化了,决定是与非的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取决于观察事物的视角。在相对主义的视角下,是与非都是相对的概念,一个事物的美丑、好坏、对错都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10]这一观点与西方解释学真理观的认识论基础相一致,即反对客观真相的存在,关注主观视角下的解释方式,特别是主体间性所产生的不同解释方式之间的互动和对话,从而达成对真理的协商式理解。
儒家思想则重视人与人间的关系,强调关系性的自我理解。例如作为儒家核心概念的“仁”是由“人”和“二”构成,这意味着个体只有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才能成为充分意义上的人。[11]《论语·雍也》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体现出人际互动对于通达“仁”的重要性。这种关系性思想在认识主体的层面超越了符合论真理观的个人化视域,因为对于符合论真理观而言,真理的获取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对象的过程,通常发生在个人头脑内部,个体间的互动对于真理认识活动而言并非必需。实际上,在西方,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交往行动理论同样重视互动性,强调通过主体间真实、真诚的交往对话回归理性,并在理性的、有效的对话基础上进行社会治理。哈贝马斯提出,为了达成理想的言语情境,需要参与交往的人开展有效的论证,以“协作分工”的形式进行话语沟通。参与者需要把有效性问题摆出来,而后摆脱交往结构中的强制性条件,仅仅根据理由来开展对话。[12]可见,达到交往理性意味着个体需要与其他个体开展不以操纵和控制为目标的有效沟通,这与儒家达到“仁”的关系性路径产生了对话的可能。
当然,中西哲学中的真理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比如,中国早期哲学重视概念表达,形成了“实”“是”“名”等内涵丰富的概念,这些概念与西方分析哲学基于语法所提出的概念具有本质区别。[13]
鉴于此,对于新闻真实理论研究来说,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早期哲学的重要价值,其提供了理论创新的宝贵思想资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有助于破除新闻真实研究对西方理论的过度依赖和机械挪用。换言之,在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创新中,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提炼和肯定其中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时代新闻理论的发展。其次,承认中西方哲学中真理观存在的基础性差异,肯定不同文化视域下理论的独特之处,在具体语境中开展理论研究。最后,基于中西方哲学中的真理观对很多问题论述的相似、相通之处,在比较视野下通过对话沟通相互启发,共生互补,这既有利于在民意撕裂的“后真相时代”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也有利于发挥合力促进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创新。
“立”: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立足中国实际进行新闻真实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构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和线索。开展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新闻真实理论研究,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表现出突出的实践性、彻底的批判性和鲜明的人民性,其中实践是基础,批判是方法,人民是立场,这为认知和践行新闻真实带来了有益启示。[14]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视域下,符合论真理观割裂了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在“客观性”的掩饰下,权威阶级掌握了对真理的定义权,这一认识范式已在“后真相”语境下受到冲击。解释学真理观虽然尊重多元视角对真理的建构,但将视野局限在观念层面,缺乏对物质基础的足够关注,不具有改造世界的动力。实用主义真理观虽然承认人的能动性,却在“实用性”的名义下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脱离了唯物主义范畴。
对比西方诸种真理观,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在以下两方面作出了根本性革新,从而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新闻真实理论基础。
一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回答了“人何以认识真理”的问题,指出了主客体在实践中实现统一的路径。在马克思看来,人认识真理的过程不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思维过程,也不是完全的主观阐释,而是人在改造世界的能动实践中获得关于世界的具体认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真理被实践不断地检验和完善。可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重视人的能动性和具体的历史语境,将实践作为真理不断被发现、不断生效的动力,在实践中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二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回应了“认识真理的目的”的问题,立场鲜明地站在人民群众一方,反对精英史观,关注和尊重人民群众在发掘真理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通过追求真理来实现有益的社会变革。
(二)立足中国实际开展新闻真实理论创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根据具体历史情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创新,其中,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成为“贯穿当代中国新闻真实观念变迁过程的主导观念”[15]。鉴于此,新闻真实理论研究如要有所创新,就必须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首先,“有机真实”和“全程真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报刊的有机运动”理论认为,报刊的有机运动能够使全部事实被完整地揭示出来。在这一理论视角下,揭示真相不是新闻工作者个人的工作,而是新闻工作者在组织中的共同工作,相关的感性活动也同样处在有机运动当中。当代中国新闻真实观经历了从传统新闻业时代偏重职业新闻主体层面的“报道真实观”到后新闻业时代多元主体参与真相生成的“有机真实观”的变化,“全程真实观”则是贯通新闻的传播与收受完整过程、面向未来的真实观。[16]具体而言,传统新闻业时代对新闻真实的追求是专职新闻工作者开展的社会实践,保障新闻真实的关键在于职业主体“采写编评”的新闻生产环节。这一阶段新闻实践活动所保证的真实是职业主体的真实,非职业主体只是新闻的被动收受者。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新闻实践主体的权威性不断受到挑战,新闻业的边界逐渐问题化,参与新闻生产的主体更加多元,产生了“有机真实观”。“有机真实观”意味着:一方面,非职业主体甚至是非人类行为体被进一步纳入新闻实践过程中,传统新闻业时代的职业技术不再由机构媒体所垄断,新闻真实的生成过程被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中,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人们日益重视新闻收受者对新闻真实的理解,收受视野中的真实构成了新闻真实的末端,同时也是新闻真实发挥社会效果的开端。“全程真实观”则在有机真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到新闻真实生成的过程性问题,将新闻真实的生效环节拓展到新闻实践的全过程,最后落到新闻实践的社会价值上,以人民利益的切实实现作为新闻真实的最终归属。在全程真实观视域下,新闻实践全过程都能成为新闻真实理论创新的切口,这里面既包括调查、采访、写作、编辑、分发、监测、回应、纠错等各环节,也包括新闻实践主体、新闻实践方式、新闻实践结果等各方面。
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调查研究作为实现新闻真实的有效方法。已有研究表明,调查研究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承载和延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活的方法。[17]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可以真正与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连接在一起,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一方面使得新闻实践得以正确地、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正向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完成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促使自己不断地成长进步。
最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追求事实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以改造世界而非仅仅解释世界为目的,关注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8]支庭荣教授也认为不同于追求“超然立场”的西方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注社会现实,以“嵌入性视角”来诠释新闻与人民的关系。[19]可见,社会主义新闻业对真相的追求超越思维活动层面的正确认知或形而上的概念和概念关系的建构,而是以回应人民需要、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为现实目的,这同样也应成为新闻真实理论研究的价值落点和旨归。
综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推动新闻理论创新。新闻真实在新闻理论研究中居于重要地位。新时代进行新闻真实理论创新,首先需要破除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真实观的“自然化”想象,其次要在融通中外思想理论资源基础上拓宽新闻真实研究的视野,促进中西方理论之间的对话,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立足中国实际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编号:2023JZDZ03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润泽,李静.内涵、演进与反思:新闻客观性再认识[J].全球传媒学刊,2023(01):129-147.
[2]赵月枝.为什么今天我们对西方新闻客观性失望?——谨以此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新闻大学,2008(02):9-16.
[3]Cunningham B. Re-thinking Objectivity [EB/OL]. (2003-07-08). https://archives.cjr.org/feature/rethinking_objectivity.php.
[4]常江,杨惠涵.告别客观性:介入性与数字新闻专业性[J].全球传媒学刊,2023(01):148-159.
[5]郑保卫,李玉洁.真实,一个被追求与被操纵的新闻观念:基于美国新闻史的考察[J].国际新闻界,2013(05):84-93.
[6]涂凌波.作为元概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中国新闻学元问题的一种基本阐释[J].南京社会科学,2022(10):93-104.
[7]Delanty Gerard.Cultural diversity, democracy and the prospects of cosmopolitanism: a theory of cultural encounters[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62(4): 633-656.
[8]Delanty Gerard.Cultural diversity, democracy and the prospects of cosmopolitanism: a theory of cultural encounters[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62(4): 633-656.
[9]McLeod A. Theories of Truth in Chinese Philosophy: A Comparative Approach[M].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 Ltd, 2016: ix.
[10]Norden B. Compet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Zhuangzi” [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96, 46(2): 247-268.
[11]刘擎.寻求共建的普遍性——从天下理想到新世界主义[A]// 许纪霖, 刘擎,主编. 新天下主义.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8.
[12]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曹卫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44-45.
[13]McLeod A. Theories of Truth in Chinese Philosophy: A Comparative Approach[M].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 Ltd, 2016: 5.
[14]刘沫潇.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三重内涵及对新闻真实的启示[J].当代传播,2021(03):49-53.
[15][16]杨保军.当代中国新闻真实观的变迁、走向及内在规律[J].新闻大学,2022(01):59-71+122-123.
[17]马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J].青年记者,2022(02):24-27.
[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19]支庭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视角、内在逻辑和价值关怀[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01):11-29+126.
(刘沫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杨肇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4年第1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刘沫潇,杨肇祎.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创新的三重进路——以新闻真实研究为例[J].青年记者,2024(01):70-75.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程正元

389#
发表于 2024-1-13 00:09: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上报集团13位采编人员被聘为业界导师!上海交大“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推动新闻人才培养

近日,上海交大“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启动,上报集团13位采编人员被光荣地聘为业界导师,他们是:董纯蕾、郭泉真、黄芳、刘歆、乔争月、邵岭、邵宁、夏正玉、尤莼洁、宰飞、张裕、赵昀、朱珉迕(按姓名拼音排序),分别来自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澎湃新闻、上海日报
据悉,“领航计划”将长期开展,通过“双导师制+韬奋讲坛+项目促学+行前实训”的模式实现业界与学界的深入融合。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陈颂清上报集团副社长丁波出席启动仪式,为“领航计划”提出意见与建议。让我们跟着澎湃新闻君的报道《推动新闻人才培养,上海交大“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启动》,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技术和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新闻到底是什么?今天的年轻人需要靠什么来领航?今天投身新闻连带投身新闻传播专业,似乎都被认为不是一个很具性价比的选择,我们靠什么来证明自己?”解放日报社政情频道主编朱珉迕站在台上,抛出一系列问题。“我重新学习了邹韬奋先生的话。在不久于人世时,先生还在说,‘以仅有一点微薄的能力,提着那支秃笔和黑暗势力作艰苦的抗斗,为民族和大众的光明前途尽一部分的推动工作。’那些年,他这支秃笔卷起的波澜,再好不过地诠释了他的理想,告诉大家,书生也是可以报国的。”1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22位新闻媒体等的业务骨干受聘为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推动媒体界与学界深度融合,助力新闻人才培养,打开了业界与学界深度融合的新局面。上海交大“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以下简称“领航计划”)是在“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计划”(以下简称“人才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23年6月,上海交大成立了“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计划”,旨在探索新闻、影视、文化产业管理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流媒体、文化影视等重要行业领域培养一批既有爱国主义情怀,又深具新闻素养及实践能力、创新潜质的拔尖人才。


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徐剑介绍,22位学生入围了首期“人才计划”,在暑假期间被推荐前往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级主流媒体以及上海广播电视台、解放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实践,实践由学院提供交通费补贴,并集中安排青年公寓住宿。在媒体老师的指导和培训下,学员参与并署名发表在国家级媒体的作品六十余篇,多篇作品获得百万级阅读播放量。“经问卷调研我们发现,在参加‘人才计划’的学生中,100%的学员从事主流媒体工作的意愿得到了提升,90%的学员工作意愿强烈。同时,该计划也激发了更多媒传青年学子对于新闻理想的追求,2024届应届毕业生目前正在积极报考主流媒体岗位。”徐剑介绍,伴随该计划的发展,亟需更多业界导师为青年学子领航前行,学校进一步推出“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获得了多家媒体单位的大力支持。“领航计划”将长期开展,通过“双导师制+韬奋讲坛+项目促学+行前实训”的模式实现业界与学界的深入融合。


业界导师受聘
曹玲娟、董纯蕾、郭泉真、黄芳、刘歆、马晨聘、潘旭、乔争月、秦博、秦畅、邵岭、邵宁、田泓、夏正玉、邢维、尤莼洁、宰飞、张艳、张裕、张元、赵昀、朱珉迕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特聘业界导师。当日,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为各业界导师颁发聘书,多位业界导师发表感言。
业界导师受聘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士安,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陈颂清,上海广播电视台(文广集团)副台长、副总裁袁雷,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丁波,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编委潘旭,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办公室主任孙卫星,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张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编委、市记协理事吴善阳等也纷纷为“领航计划”提出意见与建议。



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业界导师名单“第一期‘人才计划’成效显著,首期学员在全院范围内已形成良好的带动效应。”杨振斌在仪式总结部分谈到,“领航计划”还需进一步和各级主流媒体等加强联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尤其需要依靠媒体的力量,上海交大也会做好支持工作,争取源源不断地为行业输送优质人才,也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媒介转型与媒介融合作出自己的贡献。上海交大“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由上海交大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育发展基金会、媒体与传播学院共同发起,未来将邀请更多的媒体骨干加入。此外,“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计划”新一批学员的选拔工作即将启动,计划进一步扩容,面向全校招募百名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交大学子加入。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fsYE_jW9iRxbm8dpBTtKsA
编辑:潘洁
388#
发表于 2024-1-8 23:26: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出炉!同步颁发优秀指导老师奖、优秀组织奖

深冬街头,蜡梅飘香春暖花开的时节即将到来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迎来开奖!愿为诸君开启一年好兆头
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
决赛成绩

排名
决赛选手及作品
总分
1
536
2
529
3
528
3
528
5
518
6
517
7
512
8
511
8
511
10
509
10
509
10
509
13
508
14
507
15
506
16
505
16
505
18
504
19
501
19
501
21
498
21
498
21
498
21
498
25
496
25
496
27
495
27
495
27
495
30
494
30
494
32
493
33
492
33
492
35
491
36
490
37
488
37
488
39
476
40
475
41
473
42
472
43
467
44
466
45
465

根据最终排名,

恭喜湖南工业大学陈自强(指导老师:伍里川),荣获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一等奖。将获得一等奖奖金5000元及荣誉证书。

恭喜南京大学张雨龙(笔名弛泷,指导老师:佘宗明)、重庆大学胡思琦(指导老师:刘海明)、成都体育学院王睿涵(指导老师:尹晓丹),荣获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二等奖。分别将获得二等奖奖金3000元及荣誉证书。
*因胡思琦与王睿涵同分并列,二等奖名额遂递增。

恭喜重庆大学杨子贤(指导老师:刘海明)、暨南大学曾颖仪(指导老师:佘宗明)、重庆大学程博(指导老师:刘海明),荣获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三等奖。分别将获得三等奖奖金2000元及荣誉证书。

恭喜西南大学吕楚翘(指导老师:秦红雨)、吉林大学潘星儒(指导老师:沈彬)、黑龙江大学张鑫(指导老师:张世光)、上海交通大学郭思航(指导老师:沈彬)、青岛大学刘子鸣(指导老师:姜昕)、广州大学卢薇儒(指导老师:方晨 黎藜)、四川师范大学阴泰钰(指导老师:张珊珊)、暨南大学张烨静(指导老师:马立明)、黑龙江大学阿依克热木(指导老师:张世光)、重庆大学余灿灿(指导老师:刘海明),荣获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优秀奖。分别将获得优秀奖奖金1000元及荣誉证书。

*以上奖金金额均为税前。

恭喜伍里川老师、佘宗明老师、刘海明老师、尹晓丹老师、秦红雨老师、沈彬老师、张世光老师、姜昕老师、方晨老师与黎藜老师(共同获奖)、张珊珊老师、马立明老师,荣获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优秀指导老师奖。分别将获得奖金及荣誉证书。

恭喜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荣获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优秀组织奖。分别将获得荣誉证书。

热烈祝贺各位获奖者!
分享喜悦之外我们还希望分享优秀的评论作品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胜在何处?还可以如何提升?请看评审团的走心点评——

评委张志安:

好的评论,要能够针对寻常事物发表不寻常的观点、针对热门话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思考,这篇评论跳出大学“开门”的一般性讨论,从“开放”的实质和意义角度来阐述,能给读者带来更加深入的思考。全文表达流畅、信息密集,观点清晰、结构简洁,在高效率的事实输出过程中有效传递了富有新意的观点。
评委梅红:

这篇评论观点鲜明,标题即是观点,开篇即明宗义。文章先论述了大学开放是应有的义务,笔锋一转,到一些大学不愿开放的现象,犀利地指出这是懒政,旗帜鲜明地反对。层层递进,首尾呼应,文意流畅如行云流水,是一篇佳作美什。
评委王石川:

此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表达简明扼要,提供了很多富有见地的信息增量,且有耐人回味的“金句”,令人信服。从行文看,作者对该议题思考程度深、驾驭能力强,并展现了可贵的现实关怀。尽管在文本上还可以有所提升,在论证上还可以更深入,但不失为一篇时评佳作。

评委王子墨:

这是一篇视频评论。视频评论作为口头播报,评论语言往往得尽可能口语化,这也容易导致出现讨论不深、泛泛而谈的问题。但该视频评论较好地处理了此问题,语言并不复杂,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把观点讲清楚了,而且观点具有一定新颖性。此外,视频画面也没有单纯作为“配图”出现,而是服务于内容,有不少画面都起到了辅助读者理解的效果。当然,视频评论由于时长较短,一些提纲挈领的金句会更适配短视频平台瞬时传播的特征。因此,该作品若能提炼出一些精辟表达,相信效果会更好。

评委丁阳:

本文基本是单方面论述开放校园的好处和必要性,但说理清晰、行文流畅、举例恰当,而且有拔高,把“知识具有公共性”这一点展开得很好,比较有说服力。关于反面意见着墨不多,用“大学开放是底层逻辑,如何管理则是技术问题”一笔带过,这也是一种处理方式,体现了对该问题认识的深度。

评委张志安:

这篇评论体现出作者宽阔的观察视野,从纵向历史变化和中外环境差异的角度,既指出大学公共服务的价值和开放校门的必要性,也分析了多元化的开放举措和线上线下开放服务的做法。好的评论要求真务实、理性思辨,这篇评论有据有理、信息量大,能给读者带来有益启发。

评委章锦涛:

在参赛作品中,这篇评论在剖析内核上较为独特。它抛开了大学“封”与“开”的表面争论,从历史脉络和全球视野角度来梳理大学的开放传统和封闭缘由,点出争论的背后是各方对于“大学之道”的理解不同,逻辑清晰明确。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进一步深入思考,将大学开放校门的实际效果上升至探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比起人们执着于“大学围墙”之争,更重要的是以更平和的心态来拥抱大学的开放趋势,多关注如何构建大学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评论文章通过这样的引论、立论、驳论,最终落脚到理念和价值的高度,避免了同质化和泛泛而谈的观点,具有一定思考深度。其中关于“经济学边界效用”与“量变质变”的论证方式也颇为具体生动,富有新意。

本季比赛中我们收获了同学们的热情报名收获了高校与老师的鼎力支持还收获了专业评委的点赞和反馈新的大赛形式设计不错,这是创造性活动鼓励漫评视评可以给予同学们启发机会难得,如果想超越自己就动起笔来
临近期末,这样的赛事和获奖能加油提劲……承蒙诸君厚爱同学们澎湃着青春的热血和力量昂扬着不负韶华的姿态和斗志为这个冬天增添了一抹亮色
我们会听取建议和总结经验致力于提供更加精彩的发声舞台下一季比赛期待继续与你相遇!

来源:红星评论(公众号)
编辑:潘洁

387#
发表于 2023-12-29 20:29:14 | 只看该作者
“新华社进校园”活动走进重庆大学
新华社客户端重庆12月29日电 12月28日,2023年“新华社进校园”系列活动“新锐青年说”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成功举办。活动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主持。
 
 ↑活动现场
新华社重庆分社副社长、总编辑王金涛,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新涯,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重庆中心主任茆琛,新华社重庆分社总编室副总编辑赵宇飞,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深艳等出席。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新华社重庆分社副社长、总编辑王金涛致辞
王金涛介绍了新华社职能及发展历程,“新华社进校园”活动背景及开展情况等。王金涛表示,作为我国重要人才摇篮和知名高等学府,重庆大学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和优雅美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拥有为数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新华社与重庆大学渊源深厚,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
  
↑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新涯致辞
杨新涯首先对新华社的到来表示感谢与欢迎。他基于“新锐青年”这一主题,结合重庆大学校史对“新锐青年”进行了具体阐释。杨新涯说,重庆大学拥有与新华社相似的红色基因,培养了众多杰出的“新锐青年”。他认为,“新锐”是青年人特有的品质,勉励青年人保持这一特性,不断扩展知识领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华社重庆分社总编室副总编辑赵宇飞做专题分享
赵宇飞以《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才》为题,从敏感、思想、韧性、写作、融合等关键词出发,与重庆大学师生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提问环节
交流环节,现场同学围绕职业规划、新闻素养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提问。赵宇飞有针对性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及建议。
据了解,“新华社进校园”活动是新华社进一步做好青年工作、培育时代新人的特色实践,迄今已覆盖全国300余所高校,吸引超过3000万人参与。
来源:新华社
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835239?d=134b43d&channel=weixin
编辑:程博

386#
发表于 2023-12-25 01:06:19 | 只看该作者
张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序言
1118日至19日,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2023学术年会上发布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自第一本《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在沈阳正式发行以来,迄今一共出版了八部,总计约1000万字。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的序言中提到:“传媒茶话会作为编委会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年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以下为序言全文。
根据中国传统历法,2023年是兔年。在十二生肖中,兔子是个骄傲的动物,它聪明伶俐,身轻如燕,疾跑如风,这种体质确实够它骄傲的,所以每逢兔年,人们都有快速发展、更上一层楼的期待。
事实上,2023年确实不是一个普通的年份,新年伊始,我们终于摆脱了新冠疫情的困扰,从惶恐不安中走出来,恢复了心灵的平静。
持续三年的经济萎缩,也因为疫情刹车,显示出旺盛的活力;五一长假期间汹涌的客流,证实了疫后报复性增长预期。第一季度国民经济统计结果刚刚出炉,其靓丽的数据使得国人对于兔年的经济成长信心大增。
在教育领域,“双万工程”正式收官,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正式公布,借第五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下达的东风,高等教育新一轮质量建设跃然欲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将开启。
一个好的时期,一个好的心情,加上一个好的环境,预示着兔年将会有难得的好机遇。
兔年我们将出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这是第八部新闻传播教育年鉴。阿拉伯数字8,是个位数中最大的偶数,横过来8就是∞,表示无穷大。从字形上看,它圆满而没有出口,能够顺利地循环发展。在西方,8被视为再生数、复活数、永恒的数。这似乎也在提醒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及围绕在年鉴周围的学界同仁,我们来到了充满想象力的可以大显身手的好时代。
自第一本《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在沈阳正式发行以来,迄今一共出版了八部,总计约1000万字。以年鉴为基础,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层次、不同类型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信息采集网络,团结在年鉴编辑部周围的作者、通讯员200余人。
为了回应新闻教育界的需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创立了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每年暑假举办为期一周的培训;为了给改革中的新闻教育界树立标杆,提供参照,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还在业界的支持下,设立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对于卓有成就的院长及学科创新发展成绩显著的新闻学院予以表彰;年鉴编委会还应会员单位的需求,与相关新闻学院联合举办了不少学术活动和学术竞赛、工作坊;以年鉴编辑部为核心精心制作的微信公众号“镜鉴工作室”的粉丝早已超过一万,是新闻教育界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公众号之一。
八年的努力,我们的年鉴已经不再是一本年度出版的工具书而已,而是形成了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为核心,包括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镜鉴工作室、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等在内的年鉴家族,成为服务新闻传播教育、服务新闻传播学人的公共产品矩阵。
对于近年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对新闻教育界、学术界的服务,学界同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221231日,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2》首发式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二十多位著名的新闻传播学者、新闻学院院长,就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理念与实践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胡百精教授说:“我们新闻教育领域需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这样一本动态的历史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书。新闻教育和我们所对应的新闻行业,更习惯记录别人、记录大时代,大时代当中的大事件,大时代当中具体人的命运,大时代具体而微的社会历史进展。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关怀,对自己的记录,特别是以史家的眼光来描述历史记录当中的我们自己的路径,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多。”
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认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界一道靓丽的风景,拥有无可取代的时代价值。……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科研重要的工具书。”他赞赏年鉴“兼顾指导性、学术性和权威性,是一项富有开创性的工程”,“是一座记录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丰碑,体现了新闻人对‘史家精神’的坚持”。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会长程曼丽教授赞赏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对新闻教育界活历史的抢救性发掘,高度评价年鉴对“已故和在世的新闻教育家的生平业绩和教育思想进行阐述和追述”和对何梓华、赵玉明、刘树田、吴文虎等著名新闻院系老院长、老主任的口述史研究,认为“这些抢救出来的资料在这些前辈教授去世后尤显珍贵,也体现了编辑部‘秉持史家精神、打造教育信史’的学术追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盛赞:“《年鉴》为新闻传播教育立心,为新闻传播教育立命,为新闻传播教育立传,为新闻传播教育开未来。”“《年鉴》相当于我们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现代版《史记》。如果没有《史记》,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这段辉煌的中国历史将是多么苍白。在这个意义上,张昆教授团队不忘初心地坚守《年鉴》工作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知名出版学者范军教授从出版的角度指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作为学术性、工具性、政策性兼具的权威大书,“对于我们当下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项开拓性工作,年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现实功用、场域呈现和历史书写几个方面。它以时间为经,以人、事、物为纬,较为精准地定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每一刻度,将历史、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存史鉴今,启迪后人,推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年鉴记录当下,面向未来,而它本身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成为未来重要的历史基石和构件”。
当然,年鉴不会凭空出现,完善的事务必然产生于完善的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出版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水平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原主编唐绪军教授说:“年鉴是一个学科成长发展的记录。一个学科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没有一定的影响力,不到一定的时候,是没有条件做出一本内容扎实的年鉴的。就此而言,可以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出版是我们整个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我们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体现。”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出版是新闻教育界同仁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所指出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需要非常强大的担当,除了学科担当之外,还要有能力付诸实践,并且做得好,这对整个学科是功能无量的。为新闻传播教育立传,为新闻传播教育做‘史记’,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的学科现在不断地扩张,甚至扩张到其他学科地盘了,我们这个学科在一路向前的时候,需要把我们的知识轨迹和教育轨迹记录下来,为新闻传播学界贡献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
没有遍及全国各地、各类型大学新闻院系的年鉴网络,没有两百多位作者及新闻院系同仁的配合支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持续出版是难以想象的。
客观而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们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为核心,建设起了强大的学术团队,推出了以服务新闻传播教育、服务新闻学人为宗旨公共产品矩阵,包括《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镜鉴工作室等,在中国学界、业界的存在感跃然纸上,倍受新闻传播教育界同仁的好评,我们可以欣慰,但决不能骄傲自满。时值兔年,我们可不能忘记兔子的教训。兔子那么好的资质条件,聪明伶俐,身体敏捷,但是过度的骄傲自负,使其在与牛、虎、鼠的竞赛中,最终还是落于下风。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媒介技术的急剧变革、传播生态的蝶变和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转型,高等教育尤其是新闻传播教育既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也免不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克服转型带来的难题,怎样才能回应社会的紧迫需求,如何寻觅脱困的路径,凝聚学界共同体集体的力量,在考验着新闻传播教育界每个同仁。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要走出困境通过大考,不仅需要强大的意志力,需要超越学科专业的团队协作,更需要洞穿时空的历史智慧。《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作为新闻教育界公共平台和学术同道的精神家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所以在第八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出版之际,我们尤其需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好努力进取心态,全力贯彻精益求精、服务至上的理念,稳扎稳打,将我们的年鉴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千头万绪、诸多要素,然举其荦荦大端者,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长效机制的建构。我们要致力于建设一个长效的机制,确保《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出版的物质基础,使之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恒久的公益事业。迄今为止,从第一部到第八部年鉴的编撰出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的运行是相当有效的,基本上都是靠众筹的机制,吃百家饭,靠学界、教育界的赞助。
虽然资金链不曾断裂,但是物质上的不确定性确实存在,挥之不去。一旦资金筹措不及,资金链断裂,年鉴及以年鉴为核心的公共产品矩阵就会面临夭折的可能。
那么如何建设、完善长效机制呢?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提出,设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基金会,以解决困扰年鉴编撰出版的资金瓶颈,使编委会、编辑部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年鉴的编撰业务上。事实上我过去也有这个想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域经济环境的限制,一直没有付诸实施。
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林如鹏教授的提议得到热烈的响应,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一些头部高校、一流院系的院长们,对设立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基金会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将重点关注,寻找热心公益的业界领袖,策划可行的选择方案,择机启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基金会的建设工作。
第二,延伸、拓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事业的发展空间,延伸年鉴事业链、数据链,完善以年鉴为核心的公共产品矩阵。目前我们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还只有纸质版的,产品比较单一。网络上有PDF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流行,但那是非法的未经我们的许可。经过可行性分析,我们已初步计划安排,依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建设《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数据库。
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好几位专家都提出了这个建议,中国新闻史学会王润泽会长甚至建议,建设开放式的数据库,类似百度的模式,开放读者用户直接上传数据信息,编辑部只要加强审核把关即可。
我们还要继续建设好年鉴编委会编辑部的公众号“镜鉴工作室”,这个微信公众号已经拥有了超过1万的粉丝,成为新闻教育界、新闻学界影响最大的公众号之一。
在年鉴网络基础上开办的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在教育界已经有了很好的口碑,每届120名左右学员线下研修,第二届研修班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开通了线上直播,高峰时线上收视者高达1.6万人,其影响溢出了新闻教育界,得到社会上的普遍好评。
基于教育界的强烈需求,这个研修班将继续办下去。最近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姜飞教授提议,与年鉴编委会合作创办“暑期中外新闻传播史教学研讨班”,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不出意外,这个研讨班很快将要正式启动。
出于服务教育的宗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今后若干年内,在不影响年鉴编撰质量的前提下,将致力于事业链、数据链的延伸,努力完善产品矩阵,努力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加强年鉴的学术团队建设。现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辑部周围有200多人的学术团队,遍布于国内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类型高校的新闻学院,甚至港澳台地区、北美及欧洲地区诸国,也有学者参与我们年鉴的编撰活动,这是我们的一切工作的基础。
但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规模的编撰团队还不够,还需要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因为现在新文科的建设,涉及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科,涉及相邻的相关学科,甚至大跨度地与理工农医等大学科远距离交叉,可是我们的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于新闻传播学科;目前我们年鉴的学术团队成员主要集中在教师层面,今后还需要向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层面拓展,因为年鉴刊发的内容,有不少涉及学生本身,学生也是新闻教育的主体,而最了解学生的自然是学生;学术团队的建设,还需要面向新闻传播业界,新闻业界能够为新闻教育界提供人才市场和办学资源,同时它也需要学界的智力支持。
新闻传播业界与新闻教育界是相辅相成、互利双赢的关系。传媒茶话会作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年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年鉴事业的长远打算,我们的学术团队也需要业界同仁、传媒机构更高程度的参与。
第四,《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内容体系的拓展与完善。作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主编,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我认为年鉴承载的内容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原校长胡正荣教授建议年鉴的内容体系需要进一步拓展,从教育到非教育、从新闻教育到非新闻教育两个维度延伸,从而使得《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视野更加开阔、更加深邃、更加丰厚。年鉴的内容结构,也需要更加完备且体系化,以臻于至善。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是以年为时间单位的,应该置身于历史的动态过程中,每一期年鉴的内容都要切合这个年度的时代主题。所以,不同年份的年鉴主题也应该有所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胡百精副校长提出年鉴编撰的主题化问题,希望“年鉴能够进一步在目前资料审核的基础上,能够进行主题思考,将会更加凸显年鉴本身的思想厚度,当后来者向历史发问的时候,年鉴所展现的问题,年鉴可能提供的这个答案的纵深也会更鲜明更强烈一些。”他进而期待,“《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既呈现我们的新闻教育,同时也表达新闻教育的思想,用教育本身的主题来统摄凝结我们新闻传播教育在每年的思想和行动上的进展。”胡百精教授的建议,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第五,精益求精,努力提高编校质量,提升年鉴产品矩阵的服务品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出版是功德无量的善举,但是按照时下高校的学术评价标准,其价值完全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所以年鉴的编撰出版耗时费力,而且吃力不讨好。
由于年鉴的编撰是以年为时间单位,时效性较强,必须在规定的节点完成相应的编写任务。因而不能以十年磨一剑的做法,这与一般的理论、历史研究是完全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年鉴是十月下旬必须出版,11月中旬举办当年年鉴的首发式。由此倒推年鉴编撰工作的进度节点安排。
总的来讲,编辑出版时间比较仓促,稍不注意,就会滋生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编校、装帧质量的问题。我们要在完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优化流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消除一切可能的错误,以保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与此同时,年鉴产品矩阵的其他产品,包括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镜鉴工作室公众号等,也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面对第八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厚厚的书稿,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静。回溯既往,八年的历程,虽无大的曲折,但是难题还是遇见了不少,但我们还是以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圆满地解决了。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而深刻,蕴含了创造的艰辛,也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翻阅一部部年鉴,篇幅大致相同,但是体系结构、事实选择、人物臧否、数据解读等,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说,是一年比一年好,一部比一部完善。这既体现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与时俱进的自然成长,也反映了我们年鉴同仁对于至善境界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来日方长,百年难期,但是十年、二十年的趋势是确定的,我可以负责任地断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将会继续出版下去,我们年鉴同仁也将不舍昼夜,在追求至善的道路上继续跋涉前行。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ngh7mRHqsH68wzmA7GLcQ
编辑:覃韵琪

385#
发表于 2023-12-25 01:04: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张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序言
1118日至19日,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2023学术年会上发布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自第一本《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在沈阳正式发行以来,迄今一共出版了八部,总计约1000万字。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的序言中提到:“传媒茶话会作为编委会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年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以下为序言全文。
根据中国传统历法,2023年是兔年。在十二生肖中,兔子是个骄傲的动物,它聪明伶俐,身轻如燕,疾跑如风,这种体质确实够它骄傲的,所以每逢兔年,人们都有快速发展、更上一层楼的期待。
事实上,2023年确实不是一个普通的年份,新年伊始,我们终于摆脱了新冠疫情的困扰,从惶恐不安中走出来,恢复了心灵的平静。
持续三年的经济萎缩,也因为疫情刹车,显示出旺盛的活力;五一长假期间汹涌的客流,证实了疫后报复性增长预期。第一季度国民经济统计结果刚刚出炉,其靓丽的数据使得国人对于兔年的经济成长信心大增。
在教育领域,“双万工程”正式收官,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正式公布,借第五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下达的东风,高等教育新一轮质量建设跃然欲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将开启。
一个好的时期,一个好的心情,加上一个好的环境,预示着兔年将会有难得的好机遇。
兔年我们将出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这是第八部新闻传播教育年鉴。阿拉伯数字8,是个位数中最大的偶数,横过来8就是∞,表示无穷大。从字形上看,它圆满而没有出口,能够顺利地循环发展。在西方,8被视为再生数、复活数、永恒的数。这似乎也在提醒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及围绕在年鉴周围的学界同仁,我们来到了充满想象力的可以大显身手的好时代。
自第一本《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在沈阳正式发行以来,迄今一共出版了八部,总计约1000万字。以年鉴为基础,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层次、不同类型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信息采集网络,团结在年鉴编辑部周围的作者、通讯员200余人。
为了回应新闻教育界的需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创立了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每年暑假举办为期一周的培训;为了给改革中的新闻教育界树立标杆,提供参照,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还在业界的支持下,设立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对于卓有成就的院长及学科创新发展成绩显著的新闻学院予以表彰;年鉴编委会还应会员单位的需求,与相关新闻学院联合举办了不少学术活动和学术竞赛、工作坊;以年鉴编辑部为核心精心制作的微信公众号“镜鉴工作室”的粉丝早已超过一万,是新闻教育界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公众号之一。
八年的努力,我们的年鉴已经不再是一本年度出版的工具书而已,而是形成了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为核心,包括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镜鉴工作室、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等在内的年鉴家族,成为服务新闻传播教育、服务新闻传播学人的公共产品矩阵。
对于近年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对新闻教育界、学术界的服务,学界同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221231日,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2》首发式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二十多位著名的新闻传播学者、新闻学院院长,就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理念与实践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胡百精教授说:“我们新闻教育领域需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这样一本动态的历史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书。新闻教育和我们所对应的新闻行业,更习惯记录别人、记录大时代,大时代当中的大事件,大时代当中具体人的命运,大时代具体而微的社会历史进展。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关怀,对自己的记录,特别是以史家的眼光来描述历史记录当中的我们自己的路径,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多。”
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认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界一道靓丽的风景,拥有无可取代的时代价值。……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科研重要的工具书。”他赞赏年鉴“兼顾指导性、学术性和权威性,是一项富有开创性的工程”,“是一座记录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丰碑,体现了新闻人对‘史家精神’的坚持”。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会长程曼丽教授赞赏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对新闻教育界活历史的抢救性发掘,高度评价年鉴对“已故和在世的新闻教育家的生平业绩和教育思想进行阐述和追述”和对何梓华、赵玉明、刘树田、吴文虎等著名新闻院系老院长、老主任的口述史研究,认为“这些抢救出来的资料在这些前辈教授去世后尤显珍贵,也体现了编辑部‘秉持史家精神、打造教育信史’的学术追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盛赞:“《年鉴》为新闻传播教育立心,为新闻传播教育立命,为新闻传播教育立传,为新闻传播教育开未来。”“《年鉴》相当于我们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现代版《史记》。如果没有《史记》,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这段辉煌的中国历史将是多么苍白。在这个意义上,张昆教授团队不忘初心地坚守《年鉴》工作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知名出版学者范军教授从出版的角度指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作为学术性、工具性、政策性兼具的权威大书,“对于我们当下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项开拓性工作,年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现实功用、场域呈现和历史书写几个方面。它以时间为经,以人、事、物为纬,较为精准地定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每一刻度,将历史、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存史鉴今,启迪后人,推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年鉴记录当下,面向未来,而它本身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成为未来重要的历史基石和构件”。
当然,年鉴不会凭空出现,完善的事务必然产生于完善的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出版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水平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原主编唐绪军教授说:“年鉴是一个学科成长发展的记录。一个学科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没有一定的影响力,不到一定的时候,是没有条件做出一本内容扎实的年鉴的。就此而言,可以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出版是我们整个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我们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体现。”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出版是新闻教育界同仁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所指出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需要非常强大的担当,除了学科担当之外,还要有能力付诸实践,并且做得好,这对整个学科是功能无量的。为新闻传播教育立传,为新闻传播教育做‘史记’,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的学科现在不断地扩张,甚至扩张到其他学科地盘了,我们这个学科在一路向前的时候,需要把我们的知识轨迹和教育轨迹记录下来,为新闻传播学界贡献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
没有遍及全国各地、各类型大学新闻院系的年鉴网络,没有两百多位作者及新闻院系同仁的配合支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持续出版是难以想象的。
客观而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们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为核心,建设起了强大的学术团队,推出了以服务新闻传播教育、服务新闻学人为宗旨公共产品矩阵,包括《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镜鉴工作室等,在中国学界、业界的存在感跃然纸上,倍受新闻传播教育界同仁的好评,我们可以欣慰,但决不能骄傲自满。时值兔年,我们可不能忘记兔子的教训。兔子那么好的资质条件,聪明伶俐,身体敏捷,但是过度的骄傲自负,使其在与牛、虎、鼠的竞赛中,最终还是落于下风。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媒介技术的急剧变革、传播生态的蝶变和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转型,高等教育尤其是新闻传播教育既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也免不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克服转型带来的难题,怎样才能回应社会的紧迫需求,如何寻觅脱困的路径,凝聚学界共同体集体的力量,在考验着新闻传播教育界每个同仁。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要走出困境通过大考,不仅需要强大的意志力,需要超越学科专业的团队协作,更需要洞穿时空的历史智慧。《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作为新闻教育界公共平台和学术同道的精神家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所以在第八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出版之际,我们尤其需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好努力进取心态,全力贯彻精益求精、服务至上的理念,稳扎稳打,将我们的年鉴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千头万绪、诸多要素,然举其荦荦大端者,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长效机制的建构。我们要致力于建设一个长效的机制,确保《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出版的物质基础,使之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恒久的公益事业。迄今为止,从第一部到第八部年鉴的编撰出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的运行是相当有效的,基本上都是靠众筹的机制,吃百家饭,靠学界、教育界的赞助。
虽然资金链不曾断裂,但是物质上的不确定性确实存在,挥之不去。一旦资金筹措不及,资金链断裂,年鉴及以年鉴为核心的公共产品矩阵就会面临夭折的可能。
那么如何建设、完善长效机制呢?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提出,设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基金会,以解决困扰年鉴编撰出版的资金瓶颈,使编委会、编辑部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年鉴的编撰业务上。事实上我过去也有这个想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域经济环境的限制,一直没有付诸实施。
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林如鹏教授的提议得到热烈的响应,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一些头部高校、一流院系的院长们,对设立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基金会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将重点关注,寻找热心公益的业界领袖,策划可行的选择方案,择机启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基金会的建设工作。
第二,延伸、拓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事业的发展空间,延伸年鉴事业链、数据链,完善以年鉴为核心的公共产品矩阵。目前我们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还只有纸质版的,产品比较单一。网络上有PDF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流行,但那是非法的未经我们的许可。经过可行性分析,我们已初步计划安排,依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建设《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数据库。
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好几位专家都提出了这个建议,中国新闻史学会王润泽会长甚至建议,建设开放式的数据库,类似百度的模式,开放读者用户直接上传数据信息,编辑部只要加强审核把关即可。
我们还要继续建设好年鉴编委会编辑部的公众号“镜鉴工作室”,这个微信公众号已经拥有了超过1万的粉丝,成为新闻教育界、新闻学界影响最大的公众号之一。
在年鉴网络基础上开办的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在教育界已经有了很好的口碑,每届120名左右学员线下研修,第二届研修班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开通了线上直播,高峰时线上收视者高达1.6万人,其影响溢出了新闻教育界,得到社会上的普遍好评。
基于教育界的强烈需求,这个研修班将继续办下去。最近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姜飞教授提议,与年鉴编委会合作创办“暑期中外新闻传播史教学研讨班”,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不出意外,这个研讨班很快将要正式启动。
出于服务教育的宗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今后若干年内,在不影响年鉴编撰质量的前提下,将致力于事业链、数据链的延伸,努力完善产品矩阵,努力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加强年鉴的学术团队建设。现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辑部周围有200多人的学术团队,遍布于国内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类型高校的新闻学院,甚至港澳台地区、北美及欧洲地区诸国,也有学者参与我们年鉴的编撰活动,这是我们的一切工作的基础。
但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规模的编撰团队还不够,还需要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因为现在新文科的建设,涉及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科,涉及相邻的相关学科,甚至大跨度地与理工农医等大学科远距离交叉,可是我们的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于新闻传播学科;目前我们年鉴的学术团队成员主要集中在教师层面,今后还需要向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层面拓展,因为年鉴刊发的内容,有不少涉及学生本身,学生也是新闻教育的主体,而最了解学生的自然是学生;学术团队的建设,还需要面向新闻传播业界,新闻业界能够为新闻教育界提供人才市场和办学资源,同时它也需要学界的智力支持。
新闻传播业界与新闻教育界是相辅相成、互利双赢的关系。传媒茶话会作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年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年鉴事业的长远打算,我们的学术团队也需要业界同仁、传媒机构更高程度的参与。
第四,《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内容体系的拓展与完善。作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主编,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我认为年鉴承载的内容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在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原校长胡正荣教授建议年鉴的内容体系需要进一步拓展,从教育到非教育、从新闻教育到非新闻教育两个维度延伸,从而使得《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视野更加开阔、更加深邃、更加丰厚。年鉴的内容结构,也需要更加完备且体系化,以臻于至善。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是以年为时间单位的,应该置身于历史的动态过程中,每一期年鉴的内容都要切合这个年度的时代主题。所以,不同年份的年鉴主题也应该有所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胡百精副校长提出年鉴编撰的主题化问题,希望“年鉴能够进一步在目前资料审核的基础上,能够进行主题思考,将会更加凸显年鉴本身的思想厚度,当后来者向历史发问的时候,年鉴所展现的问题,年鉴可能提供的这个答案的纵深也会更鲜明更强烈一些。”他进而期待,“《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既呈现我们的新闻教育,同时也表达新闻教育的思想,用教育本身的主题来统摄凝结我们新闻传播教育在每年的思想和行动上的进展。”胡百精教授的建议,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第五,精益求精,努力提高编校质量,提升年鉴产品矩阵的服务品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撰出版是功德无量的善举,但是按照时下高校的学术评价标准,其价值完全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所以年鉴的编撰出版耗时费力,而且吃力不讨好。
由于年鉴的编撰是以年为时间单位,时效性较强,必须在规定的节点完成相应的编写任务。因而不能以十年磨一剑的做法,这与一般的理论、历史研究是完全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年鉴是十月下旬必须出版,11月中旬举办当年年鉴的首发式。由此倒推年鉴编撰工作的进度节点安排。
总的来讲,编辑出版时间比较仓促,稍不注意,就会滋生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编校、装帧质量的问题。我们要在完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优化流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消除一切可能的错误,以保证《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与此同时,年鉴产品矩阵的其他产品,包括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镜鉴工作室公众号等,也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面对第八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3》厚厚的书稿,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静。回溯既往,八年的历程,虽无大的曲折,但是难题还是遇见了不少,但我们还是以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圆满地解决了。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而深刻,蕴含了创造的艰辛,也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翻阅一部部年鉴,篇幅大致相同,但是体系结构、事实选择、人物臧否、数据解读等,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说,是一年比一年好,一部比一部完善。这既体现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与时俱进的自然成长,也反映了我们年鉴同仁对于至善境界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来日方长,百年难期,但是十年、二十年的趋势是确定的,我可以负责任地断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将会继续出版下去,我们年鉴同仁也将不舍昼夜,在追求至善的道路上继续跋涉前行。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ngh7mRHqsH68wzmA7GLcQ
编辑:覃韵琪

384#
发表于 2023-12-17 23:57: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3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发布

12月16日,2023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论坛暨“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发布大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舆论监督、《新民晚报》“老外讲故事”短视频、“四川观察”全链路服务平台、《深圳晚报》文化创意综合服务体、九派新闻平台矩阵号运营、福建三明尤溪融媒体中心、腾讯新闻精品资讯转型、搜狐号极昼工作室、《人物》公众号入选“2023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本年度十大案例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连续第七年发布,反映了各类媒体在融合传播、技术应用和舆论引导中的前沿探索,具有显著的引领性和示范性。

2023年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及推荐语

(排名不分先后)

案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

推荐语: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流传千古的历史文化典籍,以“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方式,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呈现、通俗化解读,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一部部冷门著作变身“热典”。节目两季收获全网超400个热搜热榜,主话题#典籍里的中国#阅读量累计超30亿,两年内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多次行业荣誉,被广大网友赞为“总台神仙综艺”。

案例: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舆论监督

推荐语:近年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刊发的一系列舆论监督报道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如该报《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掀起巨大的舆论冲击波,该省“隐性首富”因“非法采煤”被判刑,副省长主动投案,另有16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被调查,为祁连山青海片区生态乱象彻底治理做了直接的舆论推动。十八大以来,《经济参考报》共有7篇舆论监督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记者王文志荣获第17届长江韬奋奖。

案例:《新民晚报》“老外讲故事”短视频

推荐语:近年来,新民晚报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其中“老外讲故事”系列连续三年均达10亿流量级别。从2021年4月第一季《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平地起惊雷,到2022年第二季《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的现象级爆款,到2023年年初第三季《老外讲故事·另眼观盛会》的守正创新,再到10月第四季《“一带一路”促共赢》,《老外讲故事》系列产品在迭代与革新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这项融媒体产品已获多项荣誉,用实际行动和传播效果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案例:“四川观察”全链路服务平台

推荐语:四川广播电视台于2017年起逐步构建起以“四川观察”等新媒体旗舰产品,发挥广电媒体在视频、直播方面的优势,差异化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经过6年多的持续发展,“四川观察”已搭建起涵盖新闻客户端、抖音、快手、微博、B站、视频号等的新媒体矩阵,全网粉丝超1.35亿。从一个出圈账号开始,“四川观察”已成功打造出具备互联网传播运营、整合资源、联接用户、产业服务等能力的新型全链路服务平台,实现了省级广电主流媒体自我造血式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组织创新和整合资源,协助更多主流媒体携手向“品牌型新媒体”转型之路。

案例:《深圳晚报》文化创意综合服务体

推荐语: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大型综合性晚报,《深圳晚报》坚定推进都市媒体转型,积极拥抱新技术、营造新场景、重组新业态、布局新经济,持续打造以创意为驱动、以“特种战队”为骨架、以超级协同为运行机制、以“全闭环融媒体”为生态平台、以大传播为内容生产格局的文化创意综合服务机构。近年来,深晚文化创意综合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优化、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新赛道和新业态不断涌现,2022年文化创意综合服务营收体量较3年前增长近4倍,趟出了一条新型都市传媒的创新转型之路。

案例:“九派新闻”平台矩阵号运营

推荐语:一个后发媒体如何快速发展?九派新闻的实践路径提供了积极参考。长江日报社2020年10月以全新主体、全新机制运营九派新闻,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网5400万粉丝、触达人次超5亿的新兴互联网媒体。九派新闻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团队一线采编人员占比达90%,推出了一系列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叫好又叫座报道产品。此外,九派新闻还在媒体技术赋能下建立起高效的全网分发系统,建立了内容自动匹配及审核机制,在多个互联网平台实现日均千万级传播,实现一次生产最广传播的效果。

案例:福建三明尤溪融媒体中心

推荐语: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融媒体中心成立于2018年9月,下设融媒资讯中心、品牌传播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坚持“内容为王,守正创新”,筑牢基层主流宣传舆论阵地,深入推进媒体内容供给端改革,形成策划创意、内容生产、传播体系等系统性建设,创作一批传得开、叫得响的精品佳作。同时,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动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取得实效,有效促进信息传播、产业拓展及服务优化。中心探索的机制创活、技术创新、内容创优、产业创效“四创四融”模式在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具有广泛影响。

案例:腾讯新闻精品资讯转型

推荐语:这两年,腾讯新闻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新闻客户端的改革。效率感、获得感和共鸣感,是被重点提及的三个词,沿着这个方向,腾讯新闻开始重构和持续迭代在内容标准、产品和分发上的策略:在内容比例的优化上,高效清理低质内容,新增大量优质内容,优化产品体验,通过早晚报、夜读、秒懂、7X24快讯、精选频道,让用户能够及时获取有效内容。今年,腾讯新闻强化了问答功能,目前平台上,已有1800多位答主就3000+热点事件为用户进行解读;在算法角度上,腾讯新闻也进行了在价值导向基础上的有价值和体验约束的算法升级。

案例:搜狐号极昼工作室

推荐语:在自媒体大为兴盛的新环境下,搜狐号极昼工作室秉持严肃写作的宗旨,记录普通人的悲欢故事。以真实的人物故事,留存历史底稿。力图在信息丛林中,为严肃阅读的人群提供选项。同时,在碎片化阅读占据主流的当下,为提升大学生写作水平,加深同学们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023年还推出“极昼大学生写作课”,将更多课程带进高校。

案例:《人物》公众号

推荐语:《人物》公众号致力于记录这个时代值得记录的人,是中文互联网领域优秀的非虚构报道提供者。该公众号以真实,深入为第一要义,擅长人物内心和故事的挖掘,讲究文本之美。同时又对社会现象有着独特的洞察和感知,善于剖析和把握社会情绪,和年轻人有深度链接。人物公号有600万粉丝,几乎稿件篇篇十万加,多篇报道达到百万加,多次登上热搜。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平原上的娜拉》等作品产生广泛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一个以长文著称的公众号,达到了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传播效果。

区块链一周盘点‖信通院发布《区块链白皮书(2023年)》(附报告全文)

谢幕的世纪红玫瑰——革命家、艺术家、科普社会活动家苏菲逝世

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汤晓鸥去世


来源:新媒体研究杂志 (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tWAfV4u3K1qPTcaEy5jgg
编辑:秦克峰


383#
发表于 2023-12-11 21:34: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第10所传媒院校来了!


2023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转设更名为昆明传媒学院。

转设更名完成后,昆明传媒学院将成为我国第10所传媒院校。中国“十大传媒院校”都有哪些呢?

01
中国传媒大学


校史沿革

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及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

1959年2月13日,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给中央广播事业局局党组的书面汇报中,由倪正义正式提出关于建立北京广播学院的问题;同年4月2日,教育部计财计(16)第183号文件同意成立北京广播学院。

1961年6月20日,北京广播学院的发展受到第一次严重挫折。中央广播事业局根据中央关于调整高等院校的指示,决定北京广播学院停止招生,并被列为“调查裁撤”的范围。

1963年5月24日,国务院下达《关于恢复北京广播学院的通知》(国文办字3 67号文件),同意恢复北京广播学院。

1965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决定将福庄北京石油学校作为学院新校址。

1970年5月,学院被江青反革命集团指为“黑基地”;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再次向中央报送《关于北京广播学院停办的请示报告》,同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北京广播学院试行撤销。至此,北京广播学院完全停办。

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广播学院得以恢复重办。

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02
浙江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1978年的中国,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成立。

初创时期是一所培养新闻与广播电视技术专业人才的中专学校,由浙江省广播事业管理局主管。校址位于余杭和临安交界一个叫万市的山村。

1982年11月,学校搬迁到杭州市拱墅区时称“第二文教区”内的舟山东路65号。

2000年,学校成为一所具备一定规模、办学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中等专业学校。

1984年4月,国家广电部下达《关于同浙江广播电视厅合办学校事》,以正式文件批复浙江广播电视厅同意扩建、合办一所广播电视新闻学校。同年10月,国家广电部正式作出《关于同浙江广播电视厅合办广播电视专科学校的决定》。

1994年,学校经国家广电部同意、报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转型

2000年5月,按照上级政府的部署,广电学校与已经转制为国家广电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广电高专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文同意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待办学条件达到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规定时,再向教育部正式申报成立。

2003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

快速发展

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成立浙江传媒学院;与此同时,新校区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顺利建成。

03
山西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1983年,建立华北广播电视学校。

1990年,在华北广播电视学校基础上成立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是全国仅有的独立设置的广播影视类成人高等院校。

2000年9月,按照国务院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划转山西省,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管。

2010年7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在学院基础上“筹建山西传媒艺术学院”。

2013年,在全国高校设置会议上,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顺利通过,成立山西传媒学院。

2013年7月15日,山西传媒学院正式揭牌,成为继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后独立设置的中国第三所公立传媒本科院校。

04
南京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2004年9月16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揭牌仪式暨开学典礼举行,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传媒大学申办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正式宣布成立建校,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性质属非赢利性的本科教学层次的独立学院。

2020年2月26日,教育部公示了《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名单》,拟同意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学校南京传媒学院。

2020年3月18日,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有关规定及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结果,经教育部党组会议研究决定,同意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转设为南京传媒学院。

2020年4月1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省政府关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转设为南京传媒学院的通知》。

05
河北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2000年,石家庄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成立。

2001年,学校艺术体育系创建。

2005年3月,教育部批准筹建本科层次的河北影视艺术学院。

2007年3月,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河北传媒学院,成为河北省第一所传媒类全日制民办本科院校。

06
四川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1997年,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成立。

2001年,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成立。成都理工学院更名成都理工大学,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2013年,教育部批准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改建为四川传媒学院。

07
武汉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2004年6月,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

2007年3月26日,教育部批准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2016年1月26日,教育部拟批准设置武汉传媒学院。

2016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意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转设为:武汉传媒学院(教发函[2016]91号),学校标识码为4142013686,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0000人。

2016年6月6日上午10时,武汉传媒学院转设揭牌仪式在凤凰演艺厅隆重举行。正式转设更名为武汉传媒学院。

08
辽宁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1991年,辽宁欧美艺术专修学院创建。

2005年,辽宁欧美艺术专修学院升格为辽宁美术职业学院。

2008年,学校搬迁至如今辽宁传媒学院沈北路校区,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路30号。

2014年,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升格为辽宁传媒学院。

2014年7月起正式开设本科专业。

09
天津传媒学院



校史沿革

200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2021年2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同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天津传媒学院。


10
昆明传媒学院(新转设更名)


2002年,创办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

2023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转设更名为昆明传媒学院。


来源:广电业内(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1Sp6B6mlXgPIRGaDx4nLQ
编辑:秦克峰



382#
发表于 2023-12-4 23:56: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转型中的守正与创新:红星新闻典型案例解析》出版
近日,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合作编纂的《转型中的守正与创新:红星新闻典型案例解析》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为四川大学研究生专业学位案例课程建设项目新闻采写实践与讨论案例库及主编出版的媒体融合案例丛书第三册,是继县级融媒体优秀传播案例评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微信公众号运营实例解析后,又一例促进业界与学界教学互动、有效拓展全媒体人才培养的研习成果。
全书共七章,分别以主题策划”“重大新闻”“深度调查”“社会民生”“特别聚焦”“公共服务”“海报设计类别呈现24个典型案例,红星新闻参编团队51位新闻从业者分享了他们的报道经历与见闻,29位学界相关学者参与案例评析工作。每个案例设置案例简介”“创作札记”“专业评析”“延伸案例板块,旨在详细展现报道及策划的来由。书中案例分析配有相应的报道图片和相关案例页面图片,案例末尾附有延伸案例二维码,读者只需一扫即可快速获取更多内容。
2017年脱胎于地区主流报纸《成都商报》以来,红星新闻深耕本地、辐射全国、放眼全球,以大时政”“大财经为主带动内容建设,逐渐探索出从区域主流传统媒体到新型移动融合媒体的转型路径。背靠成都传媒集团的传媒布局,借力传统纸媒背景与移动互联网络的技术红利,红星新闻投身日益丰富的新闻实践,为新时代下传统区域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地区经验与案例参考。
本书将红星新闻发展六年来的报道范例与专家学者的解析梳理集结成册,既为主流媒体总结自身提供经验沉淀与学理参照,更为新闻传播学的学子们及新闻爱好者、相关研究者的研读,提供来自一线的鲜活的经验材料。
来源:红星新闻
链接:https://open.weixin.qq.com/connect/oauth2/authorize?appid=wxf6e7ec782ef2649d&redirect_uri=https%3A%2F%2Fapp.cdsb.com%2Fcdsb_app%2FapiW%2Fget_wx_openid%3Forig_url%3Dhttps%3A%2F%2Fstatic.cdsb.com%2Fmicropub%2FArticles%2F202312%2F81b5e91284a58eddc4c54a837a30de26.html%3Fwxopenid%3DoBCTzjsNVrfdpt1rhTRq6UQNth_4&response_type=code&scope=snsapi_base&state=STATE
编辑:洪韵

381#
发表于 2023-12-3 20:53: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八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决赛在深圳大学举办,获奖名单发布

12月2日,第八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决赛暨“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学术论坛在深圳大学隆重举办。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主持大赛开幕式


作为备受学界广泛认可、更在社会层面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赛事品牌,本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来到了“创新之城”深圳,其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吸引了全球知名高校与媒体1300余支队伍参赛,报名人数高达6000余人,复赛投票网络总热度近300万。经过决赛的激烈角逐,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13个优秀数据新闻作品获得一等奖。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品牌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


开幕式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品牌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提到,数据新闻是未来新闻发展的方向之一,是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传播的重要内容。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成长、壮大,成为一项贯通学界与业界、推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和业界新闻生态数字化转型的全国性赛事,融合了当下的跨学科思维逻辑,培养了具有创新合作精神的新时代文科卓越人才。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发言


深圳大学李永华副校长在致辞中提到,人工智能和信息传播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挑战,而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在为国家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理事长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周勇院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理事长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周勇院长提到,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积极响应了国家媒体融合战略和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提供了多元包容的交流平台,对国内新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本届大赛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对专业技能的一次全面展示,是对新闻价值的一次深刻探讨,更是对新闻发展的一次大胆想象。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前院长黄煜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前院长黄煜教授指出,从“小众”走到“大众”,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的发展轨迹与中国整体数据新闻产业蓬勃的趋势恰相契合。作为学术盛事,大赛已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标记性赛事,书写着历史,创造着历史,推动了整个中国新闻教育从传统向现代方向的模式转型,成功影响更多高校开设数据新闻相关课程,为培养优秀的融媒体内容制作者不断蓄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信训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信训教授提到,自中国数据新闻大赛2015年创办以来,他亲眼见证了赛事规模和影响力的逐年扩大,他相信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是新时代中国新闻教育实践创新的开拓者,赛事的开展能够帮助广大新闻学子在实践中培养数据素养和跨媒体叙事能力,提升广大新闻学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实践型新闻人才。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往届优秀指导老师代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倩教授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往届优秀指导老师代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倩教授表示,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启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国数据新闻人才,大赛作品聚焦国际热点、社会民生、文化文物等议题,参赛队伍用交叉学科的视角思考问题、深入探讨,展现了对时代的敏锐嗅觉与人文关怀。

第八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开幕式现场

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芝加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350余所海内外高校,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联社、南方周末、大众日报、中铁五局华南公司等数十家单位共1300余支队伍参赛。最终,共有130支队伍突出重围在深圳大学参与决赛。
经过一天激烈精彩的答辩,《电影里的中国故事出海之路:如何用影像“源代码”解读电影模式?》《“城”与“村”:夹缝之间的栖身地》等13个作品获得一等奖;《“老漂族”:徘徊在他乡与故乡间的他们》《AI诈骗越来越“全民化”,它到底离我们有多近?》等26个作品获二等奖;《漂洋过海的我——最萌外交官出差史》《数说童年创伤:与自己的“内在孩童”和解》等40个作品获三等奖。大赛还评选出优秀奖、最佳数据驱动奖、最佳可视化奖、最具传播力奖、AIGC创作优胜奖、最佳个人奖、最佳组织奖,以及突出贡献奖、优秀指导教师奖、最佳评委奖、优秀会务工作者等奖项。

第九届数据新闻大赛交接仪式

据悉,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创立于2015年,由西安交通大学陈积银教授发起,现已成功举办八届。第八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闭幕式的现场,大赛创始人陈积银教授宣布第九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将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

- 获奖名单 -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单项奖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潘洁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