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640#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22:30: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控ChatGPT资讯错误 奥地利资料隐私组织提申诉

(法新社维也纳18日电) 总部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资料保护组织今天宣布将针对人工智慧(AI)开发商OpenAI旗下的ChatGPT提出申诉,因为这款「制造幻觉」的工具会提供其开发者都无法修正的错误答案。
法新社报导,奥地利资料隐私组织「不关你的事」(none of your business,NOYB)表示,ChatGPT根本无法保证可提供准确资讯,这个工具「不断制造幻觉(hallucinating),甚至连OpenAI都无法阻止它」。
根据NOYB的说法,OpenAI曾公开承认无法修正其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所产出的不正确资讯,也无法解释其资料来源以及ChatGPT储存的个人资讯。
NOYB指出,就个资问题而言,此类错误「不可接受」,因为欧盟法律规定个资必须正确。
NOYB资料保护律师德葛拉夫(Maartje de Graaf)表示:「如果系统无法产生准确、透明的结果,它就不能用于生成个人相关资料。技术必须遵循、而非违反法规要求。」
该组织表示,ChatGPT「多次提供有关NOYB创办人施伦斯(Max Schrems)出生日期的错误资讯,且未告知使用者它不具备必要资讯。」
NOYB说,尽管资料不正确,但OpenAI仍拒绝施伦斯修改或删除资料的请求,还称「这是不可能的」。
OpenAI也「未能充分回应」施伦斯取得自己个资的请求,这再度违反欧盟法律。该公司「似乎甚至不愿假装他们会遵守」欧盟法律。
该组织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针对科技巨头提出激烈批评。NOYB表示,正要求奥地利资料保护机构对OpenAI进行调查,并处以罚款,以使其符合欧盟法律。
来源:法新社
编辑:程正元

163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21:52: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69)膨胀 升华 诞辰 所以 最近




咬文嚼词(069)膨胀 péngzhàng 升华 shēnghuá
(一)
2024年1月12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灯前围炉且煮茶》。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茶水膨胀升华出的泡沫涌至灌口,开出一朵绣球花。”这个句子中的“膨胀”和“升华”两个词使用有误。
“膨胀”和“升华”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多义词,它们的本义都是物理专科义,并由此引申出普通词义。“膨胀”的本义是指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大(引申后可指某些具有负面性的事物出现扩大或增长),“升华”的本义是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为气态(引申后可指具有正面性事物的提高和精炼)。这个句子中的“膨胀”和“升华”用的都是其本义,指“茶水”烧开后出现的物理变化,但是“膨胀”和“升华”本义的使用对象都要求是固态物质,而“茶水”是液态物质,因此这两个词都不能适用。
可以把“膨胀”改为“沸腾”,把“升华”改为“出现”。“沸腾”也分为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后急剧转化为气态并产生大量气泡的情况(引申义指喧嚣嘈杂的场面),句中说的是“茶水”烧开的情况,“沸腾”的本义适用。“出现”是个普通词,指原来没有的情况产生出来,句中说的是“茶水”在烧开后产生原来没有的“泡沫”,“出现”是适用的。
当然,就这个句子的修改来说,仅仅修改这两个词是不够的,还需要把“茶水膨胀升华出的泡沫”改为“茶水沸腾后出现的泡沫”,句子才通顺。
(二)
2024年4月19日《天津日报》第12版刊登文章《郑逸梅:读书励志》。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他一生出版文集逾八十种,靠着多读书、多收藏,广闻博记勤动笔,由‘报屁股小稿’写手,升华为文史著作家。”这个句子中的“升华”一词使用有误。。
“升华”在这个句子中用的是引申义。“升华”的引申义指具有正面性的事物的提高和精炼,这个引申义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事物,而不能是人。句中“升华”的使用对象“他”是一个人,“升华”不能适用。
可以把“升华”连同它后面的“为”一起改为“成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对象是一个年轻人,那么可以把“升华”改为“成长”之类的词。但从这个句子的所出全文可知,句中的“他”相对于作者是一位已故的前辈,在这种语境下,使用“成长”就不合适了。
(三)
2023年12月22日《兰州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花儿皇后”苏平和她的“宽心花儿”》。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她将西北‘花儿’从田间地头民间传唱形式升华到高雅的艺术殿堂,成为祖国民族音乐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这个句子中的“升华”一词使用有误。
“升华”不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都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行为,而不是由人所从事的行为。句中的“升华”与“她”构成主谓搭配关系,这使得“升华”成为“她”所从事的行为,但“她”不可能从事这样的行为,“升华”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升华”连同它后面的“到”一起改为“引入”“带入”之类的词。

诞辰 dànchén 所以 suŏyĭ
2024年4月20日《钱江晚报》第3版刊登文章《中文魅力,美之为美》。文中写道:“3月20日法文日(法语组织的成立纪念日)、4月23日英文日(威廉·莎士比亚诞辰日)、6月6日俄文日(亚历山大·普希金诞辰日)、10月12日西班牙文日(纪念哥伦布于1492年10月12日发现美洲大陆)、12月18日阿拉伯文日(联大于1973年12月18日通过决议,决定将阿拉伯语作为第六种官方语文)。所以,中文日应该定在哪一天呢?”这节文字中的“诞辰”和“所以”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诞辰”。“诞辰”指的是诞生的日子。“诞辰”本身就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中用到的两个“诞辰”都在后面加上了表示时间的“日”,这造成了语意的重复。
再看“所以”。“所以”是一个连词,通常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段落中,表示因前文的情况而出现后文的结果。在常规的句子或段落中,“所以”的后面跟着的要求是具有结论性的话语,但在这节文字中,“所以”前说的是“法文日”“英文日”等设立的情况,但“所以”后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中文日应该定在哪一天呢”,而不是由前文引出的结论性的话语,整节文字没有表现出因果关系,“所以”不能适用。
句中的两个“诞辰”可以使用,但是其后面的“日”需要删去,以消除语意重复因素。如果一定要保留“日”,那就需要把“诞辰”改为“诞生”(但这里没必要这样改)。可以把“所以”改为“那么”。“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既是代词,又是连词,这里作连词用,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叙述应有的结果或提出一个问题,用在这节文字中正合适。

最近 zuìjìn
微信公众号《汉语大词典APP》2024年4月25日刊登文章《略论〈汉语大词典〉的特点和学术价值》。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如果像最近前些年出版的《语言大典》一类书那样,见‘词’即收(实际上收列的大量不是‘词’),其结果必然是大而无当,不仅不科学,而且徒然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没有实用性。”这个句子中的“最近”一词使用有误。
“最近”指说话(包括写文章或发表文章)前或后不久的日子。“最近”在使用中与言语人说话或文章作者写作或发表文章的时间之间不存在距离间隔,两者可以衔接。“最近”在这个句子中与“前些年”并列在一起使用,但“前些年”所表示的时间要求与说话(包括写文章或发表文章)的时间有一定的距离间隔,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并列使用在表意上存在矛盾。
这个句子的修改,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最近”和“前些年”表示的时间不同,两者不能一起使用。如果句中所说“《语言大典》”的情况发生的时间确实在“最近”,那可以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删去“前些年”,二是把“前些年”改为“这些年”,“最近”和“这些年”所指时间可以相同,因此可以一起使用。但实际情况是,句中所说“《语言大典》”的事情发生已经有些年头,与引语所出文章发表的时间有时间间隔,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前些年”是准确的,而“最近”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应该删去。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38#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17:18: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在直播中口误,美女主持人发文道歉




近日,NBA季后赛凯尔特人迎战热火,在这场直播中,腾讯体育节目主持人宋雪莹发生了口误,在口误后的第一时间,宋雪莹就在直播中连声道歉了。




事后,宋雪莹又在自己的个人账号上发文郑重道歉,她写道:“郑重向热火球迷道歉!!真的很对不起!!我今天在直播中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口误,作为本场比赛的中立观众实属无心之举,绝非有意中伤球迷!我功课做得不够,主持素养欠佳,将闭门思过!”



她还在留言区表示,热火的underdogs”自己以后会老老实实讲英文原版词。


直播节目中偶尔发生口误,未必就意味着这名主持人业务能力不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候,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意外,出现失误,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一辈子在工作中不出错。
宋雪莹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去年看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主持人大赛》的观众可能对宋雪莹有所印象。



1997年12月出生的宋雪莹去年参加了央视主持人大赛,在第一赛段三分钟自我展示环节,她以体育比赛解说的形式来展示查干湖冬捕的景象,内容风趣幽默,现场效果拉满。


包括后面的90秒即兴考核,她也同样发挥出色。青春靓丽的她自然大方,台风稳健。她通过央视主持人大赛收获了很多网友的喜爱。
主持人大赛结束后,宋雪莹主持了央视综艺频道的《品物皆春·2024与你一起过大年》 。



她还主持了央视音乐频道的《畅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合唱先锋》。



说说你对主持人口误的看法


来源:中国播音主持网(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3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4 21:09: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理清”与“厘清”之辨




最近有人问厘清理清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正好手头有几篇相关的辨析小文,分享给大家:
【日 期】2014.03.14 【来 源】神华能源报
徐润福厘清事实真相中,厘清是不是规范的用法厘清又是什么意思呢   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可以得知,是大家熟悉的计量单位,常用于厘米毫厘等组合中。除此之外,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作动词使用,有整理、治理的意思,可以组成厘定厘清厘正(订正)等词。这些词主要用于书面语,在别的场合使用频率比较低。因此,大多数读者对它比较陌生。
由此看出,厘清事实真相的用法并没有错。在厘清事实真相中,厘清就是澄清,查清楚的意思。换句话说,厘清事实真相就是查清事实真相的意思。这里如果改为理清,则是不准确的。理清一般用于有条理的事物,比如理清头绪理清脉络理清思路等。 笔者在某市教育网上看到一则消息中有这样一句话:此次研讨,使大家厘清了思路、明确了工作方向、学到了行动的方法。不难看出,这里的厘清应改为理清厘清的支配对象往往是关系、原则、任务等。厘清之前,人们或许对某个问题或现象没有分辨得很清楚。厘清之后,往往就划分了某种界限,使得某个问题或现象的性质等得以分明地呈现出来。句中改用理清就是说搞清楚、弄明白工作思路,语意更通俗、更清晰。

【日 期】2015.04.06 【来 源】解放军报
201511311版《那盏照亮中国的马灯》文中,第五部分第5“……在俯瞰与眺望中发现真相、理清真知,在由宏入微的分析中辩证、发展、联系地探求真理……”
20151296版《用政治干部好样子提升政治工作威信》文中,第2段最后一句要拓宽胸怀和视野,理清自己与组织、自己与官兵、自己与权力的关系,怀着感恩待人、怀着公心处事……”
20153155版《强化战略规划,为融合发展打造有力引擎》文中,第三部分第2“……明确军地有关部门在战略规划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切实理清责、权、利关系
以上例句中的理清应改为厘清。《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书)整理;治理,如厘定。厘清的解释为:(动词)梳理清楚,如厘清二者关系。的解释为: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如木理。管理;办理,如理财。(动词)整理;使整齐,如理发。
虽然都有整理、治理的意思,但二者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侧重于使事物分开、剥离。厘清的支配对象往往是关系”“原则”“任务厘清之前,人们或许对某个问题或现象没有分辨得很清楚,厘清之后,往往就划分了某种界限,使得某问题或现象的性质等得以分明地呈现出来。而理清一般用于有条理的事物,如理清思路”“理清头绪
95718部队 陈卫华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1636#
 楼主| 发表于 2024-4-19 00:09: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67)大家 dàjiā
[color=rgba(0, 0, 0, 0.9)](一)
[color=rgba(0, 0, 0, 0.9)]2024年4月17日《今晚报》第18版刊登文章《美食课》。文中写道:“中国菜的特点是什么?不是合,不是把大家放在一个盒里,是要让它们发生关系。”这节文字中的“大家”一词使用有误。
[color=rgba(0, 0, 0, 0.9)]“大家”是一个人称代词,指在一定范围里的所有的人。“大家”作为一个人称代词,其使用对象只能是人,句中“大家”的使用对象是制作“中国菜”的食材或制作成“中国菜”的菜肴,这是物品,“大家”不能适用。
[color=rgba(0, 0, 0, 0.9)]一般地说,可以把“大家”改为“东西”。“东西”可以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在这里就是指制作“中国菜”的食材或制作成“中国菜”的菜肴。为使语句更自然,在“东西”的前面还宜加上“各种”或“所有”之类的词。但是,这样的修改虽然是可以的,却不是最好的修改。作者使用“大家”,有用这个词指代物品的意思,但使用代词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所指物品在前面应该已经明确,而在引语所出这节文字前面并无这样的内容,从这一点看使用“大家”不仅是鏾了人称代词,而且根本不能用任何代词。改为“东西”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东西”作为一个泛指的词,其所指对象仍然是不明确的。因此,可以作进一步的修改,即按照实际情况把“大家”(或修改后使用的“东西”)改为“食材”或“菜肴”。当然,如果作这样的修改,“食材”和“菜肴”的前面就仍宜加上“各种”或“所有”之类的词。
[color=rgba(0, 0, 0, 0.9)]另外,这节文字中“一个盒”的说法也需要修改。一方面,“盒”在现代汉语中只是一个词素,不能像词一样自由运用,需要改为“盒子”;另一方面,“盒子”虽然是一种放置物品的工具,但从常情来说,不管是对“食材”还是对“菜肴”,它都不是合适的放置工具,如果是“食材”,应该用“篮子”,如果是“菜肴”,应该用“盆子”或“碗盏”之类的词。
(二)
[color=rgba(0, 0, 0, 0.9)]2023年10月4日《福建日报》第4版刊登文章《福州古邑三县记》。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至此,福州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古邑侯官、闽县和怀安三县,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湮没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这个句子中的“大家”一词使用有误。
[color=rgba(0, 0, 0, 0.9)]“大家”作为一个人称代词,其所指的人要求是在一个特定范围里的人,如一个教授在课堂上跟学生说“大家好”,“大家”就是在课堂穿上特定范围里的所有人。句中的“大家”,指的是所有人,不存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不适合使用。
[color=rgba(0, 0, 0, 0.9)]可以把“大家”改为“人们”。“人们”是“人”的复数形式,只要是“人”,都可以包含在“人们”之内。句中说的是所有的人,使用“人们”是合适的。
一起 yīqĭ 却què
[color=rgba(0, 0, 0, 0.9)](一)
[color=rgba(0, 0, 0, 0.9)]2024年4月17日《山西日报》第9版刊登文章《矿山杜鹃正盛开》。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你们几个姑娘找对象的话,最好找对口专业的大学生,这样就能来咱们吉宁矿和你们一起共事,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这个句子中的“一起”一词使用有误。
[color=rgba(0, 0, 0, 0.9)]“一起”是个多义词,其中有一个意思即一同,表示多人在同时同地做某件事。“一起”的这个意义通常用来修饰动词,但要求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必须是单个人才能做的。句中的“一起”修饰动词“共事”,但“共事”的行为主体不能是单个的人,而必须是两人或更多的人,因此“一起”在这个句子中不能使用。
[color=rgba(0, 0, 0, 0.9)]可以把“一起”删去。
(二)
[color=rgba(0, 0, 0, 0.9)]2024年3月5日《北京日报》第14版刊登文章《燃烧的春芽》。文中写道:“一辆公交车来来往往,每天接待成百上千的乘客,这二十多米长的地盘就是一个袖珍的社会。人们互不相识,年龄不同,职业有异,却一起交错、聚散……”这节文字中的“却”和“一起”两个词使用有误。
[color=rgba(0, 0, 0, 0.9)]先看“却”。“却”是一个副词,表示语意转折的意思。“却”在使用中要求其前后的文字在语意上表现出转折意味,这就要求其前后内容具有对立性。在这个句子中,“却”的前面是“互不相识,年龄不同,职业有异”,后面是“一起交错、聚散”(其中“一起”的使用有误,下文另作分析),但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对立性,语意上不存在转折意味,因此“却”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color=rgba(0, 0, 0, 0.9)]再看“一起”。“一起”在这里修饰的是两个动词“交错”“聚散”,但“交错”和“聚散”这两个动作都不是单个的人能够做的,“一起”不能适用。
[color=rgba(0, 0, 0, 0.9)]可以把“却”和“一起”这两个词都删去。但就这个句子来说,删去这两个词后,还有必要在“交错、聚散”前加上“在这里”之类的话语(其中代词“这里”指代的是“这二十多米长的地盘”,即“公交车”的站台)。
丛生 cóngshēng
[color=rgba(0, 0, 0, 0.9)]2024年4月16日《北京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丰台漫步遐思》。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有次,我和妻子到榆园,在一座很像苏州狮子林的假山下休息,顿感幽静丛生,不由感叹道,待到退养之日,就每日带一卷书,到这里来读。”这个句子中的“丛生”一词使用有误。
[color=rgba(0, 0, 0, 0.9)]“丛生”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草木之类聚集在一处生长,二是指同时发生。“丛生”这两个词义的使用对象都要求具有群体性,另外,前一个意思通常指向于具象的草木之类,后一个意思更多指向于具有负面性的抽象事物,如“百病丛生”。句中的“丛生”,其使用对象是“幽静”,但“幽静”不具有群体性,虽然具有抽象色彩,但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却不具有负面性,因此“丛生”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color=rgba(0, 0, 0, 0.9)]这个句子的修改,把“丛生”删去就可以了。
[color=rgba(0, 0, 0, 0.9)]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color=rgba(0, 0, 0, 0.9)]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FxBIlcVbbZjE8AtKJZimg
[color=rgba(0, 0, 0, 0.9)]编辑:李佳
[color=rgba(0, 0, 0, 0.9)]


1635#
 楼主| 发表于 2024-4-13 11:48: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065)结拜 照临 损毁
结拜 jiébài
2024年4月11日《新华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飞地情》。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彼此谈得拢合得来的社员,还为自己的孩子结拜了干爹干妈。”这个句子中的“结拜”一词使用有误。
“结拜”的意思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通过一定形式结为兄弟姐妹。“结拜”的使用对象通常限于结为兄弟姐妹,句中说的是“孩子”结下“干爹干妈”,“结拜”不合使用。
可以把“结拜”改为“认”。“认”是一个多义词,其中有一个词义是指跟本来没有关系的人建立起某种关系,如“认亲”“认师傅”。句中说的是“彼此谈得拢合得来的社员”之间让“自己的孩子”和对方建立起“干爹干妈”的关系,就是“认”的这个意思所指的这种行为,因此改为“认”是合适的。
照临 zhàolín
2024年4月6日《今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水上桃花》。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总觉得现在的桃花缺了点什么,细细一想是缺了水的陪伴,无河水、溪水、池水、潭水的照临,花就少了很多水色与水灵,没有了晕染的效果。”这个句子中的“照临”一词使用有误。
“照临”的意思是照射到。“照临”的行为主体通常应是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发出的光,也可以是灯光。句中“照临”的行为主体是“河水、溪水、池水、潭水”,它们都是水类物质,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发出光,不可能产生照射的行为,“照临”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照临”改为“照拂”。“照拂”意为照料,照顾。一般地说,“照拂”是人才能产生的行为,而这里使用“照拂”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即让行为主体“河水、溪水、池水、潭水”对“桃花”产生照料、照顾的作用,也就是说因这些水类物质的存在,“桃花”长得更好看了。

损毁 sŭnhuĭ
2022年1月16日《新民晚报》第5版刊登报道《CIA与纳粹和731战犯合作人体实验》。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20世纪70年代,当CIA的行径被公之于众,他们第一时间将实验记录损毁,一些CIA工作人员声称已经‘不记得’该项目细节。”这个句子中的“损毁”一词使用有误。
“损毁”的意思是损坏,毁坏。“损毁”的指向对象通常应是具象的物品,一件物品经过“损毁”后,它的被改变了的形状仍然存在,只是不能像“损毁”这个行为发生前那样可以正常使用。句中“损毁”的指向对象是“实验记录”,这个对象通常是一种文字或数据等的呈现形式,行为主体对其进行“损毁”后,它的形状就不再存在(假设相关的文字记录存在于簿册或电脑之类的设备中,那么经“损毁”后依然可能存在的只能是相关的簿册或设备,而不可能是“实验记录”),因此,“损毁”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损毁”改为“销毁”。“销毁”的意思是破坏使其不存在。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他们”对“实验记录”采取破坏行动使其不存在,使用“销毁”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1634#
 楼主| 发表于 2024-4-6 19:54: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62)事主 分门别类 刊物
[color=rgba(0, 0, 0, 0.3)] 周俊生  校对工匠  2024-04-06 08:26 北京

咬文嚼词(62)
事主 shìzhŭ
2024年4月3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与学员们的同题同咏》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某次布置的作业是‘咏物’,体裁是七绝,所咏事主不限。”这个句子中的“事主”一词使用有误。
“事主”指的是某些刑事案件(如偷窃、抢劫之类)中的被害人。“事主”指的是人,而句中的“事主”指的是“咏物”中的物,“事主”的词义与此不合。
可以把“事主”改为“事物”。“事物”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它通常不把人包括在内,用于句中说的“咏物”中的“物”是合适的。

分门别类 fēnmén-biélèi
《收获长篇专号》2024年春卷刊登的小说《十面埋伏》中有一句话写道:“我记得小时候常常在他书房度过,把一本本新买的书递给他,他再根据书的分门别类贴上标签,在书架上放好。”(见该期刊物第141页)这个句子中的“分门别类”使用有误。
“分门别类”指根据事物的特性分成各种门类。“分门别类”是人所从事的事情,因此它是一个具有动词性的短语。句中的“分门别类”做了介词“根据”的宾语,但能够与介词“根据”搭配组成介词结构的内容只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分门别类”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分门别类”改为“门类”。“门类”指的是依照事物的特性把相同的事物集中在一起而形成的类别。“门类”是一个名词,可以做介词“根据”的宾语,因此在句中是一个合用的词。

刊物 kānwù
(一)
微信公众号《政事儿》2024年4月1日刊登文章《一份合订本》。文中写道:“在陆续收到多位书友的后台催更后,《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合订本终于来了。起初没想到,在一个一切都在加速的年代,一份与书有关的刊物能够持续结集成书出版。”这节文字中的“刊物”一词使用有误。
“刊物”指的是装订成册的连续出版物,大多为定期出版。句中的“刊物”指的是“《新京报·书评周刊》”,“《新京报·书评周刊》”虽然是定期出版的,但并不装订成册,而是以散页形态出现的,“刊物”的词义与此不合。当然,文中的“《新京报·书评周刊》”在引文所出的特定语境中以合订本的形式出现,但这并没有改变其性质,它并不是“刊物”的合订本,“刊物”的使用仍然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刊物”改为“报纸”。“报纸”是散页的定期出版物,它与“刊物”在形式上的最明显区别就是是否经过装订,“《新京报·书评周刊》”在出版时不需装订,称为“报纸”是合适的。尽管在引文所出的特定语境中它以合订本的形式出现,但仍然是“报纸”的合订本。
(二)
微信公众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4年2月5日刊登介绍新书文章《韩非子新读》。文中有一句话写道:“(马世年)在《文学遗产》《光明日报》《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句中的“刊物”一词使用有误。
这个句子中的“刊物”,前面的定语是一个列举式介绍,内容是“《文学遗产》《光明日报》《文史哲》等”,“刊物”成为这些列举内容的总括,这要求其列举内容都必须符合作为总括的“刊物”词义。但实际的情况是,列举的三个内容中,“《文学遗产》”和“《文史哲》”是装订成册的连续出版物,属于“刊物”,而“《光明日报》”是散页的连续出版物,不属于“刊物”,因此,句中的“刊物”不适合使用。
可以把“刊物”改为“报刊”。“报刊”是报纸和刊物的合称,用于总括“《文学遗产》《光明日报》《文史哲》”这个列举内容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uAH7NpXpW00mJfVmzJiWg
编辑:李梦瑶









1633#
 楼主| 发表于 2024-4-2 16:18: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咬文嚼词(60)喝 hē


2024年4月1日《每日新报》第2版刊登文章《网红被警界大V点名,“迷魂药”谣言为何屡批不倒》。文中写道:“虽说‘一闻就倒’‘一捂就晕’的迷药不存在,但喝了会昏迷的药物是存在的。不法分子把它添加在酒水、香烟、食物中,使对方暂时昏迷,实施不法侵害。”这节文字中的“喝”这个词使用有误。
“喝”指的是把液体或流食通过嘴和喉咙咽下。“喝”的指向对象要求是液体或流质类物品,通常不需要经过牙齿的咀嚼。在这节文字中,“喝”的指向对象是“药物”,这两者应该是可以搭配的,但这样的搭配是把“药物”限定于液体和流质类事物了,而这节文字的下文列出了“酒水”“香烟”“食物”三种事物,其中“酒水”是液体,可以接受“喝”的支配,但“香烟”是一种只能吸食的事物,不能接受“喝”的支配,“食物”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有液体和流质类事物,可以接受“喝”的支配,但更多的“食物”并非液体或流质,不能接受“喝”的支配,由此可见,“喝”在这节文字中的使用是不准确的。
可以把“喝”改为“吸收”。“吸收”是一个多义词,其中有一个词义是指机体把组织外部的物质吸到组织内部,这个意思是生理学专业概念,而这节文字说的就是涉及人体生理的一种情况,“吸收”不仅可以和“药物”搭配,而且能够涵盖文中所说到的“酒水”“香烟”和“食物”三种情况,因此使用“吸收”是合适的。
dàn 同样 tóngyàng 方式 fāngshì
(一)
2023年9月22日《文汇报》第5版刊登文章《看,话剧舞台上的新鲜面孔》。文中有一句话写道:“舞台被公认为演技的试金石,但同样也是推动演员快速成长的不二方式。”这个句子中的“但”“同样”和“方式”三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但”。“但”的一个作用是作连词,用于复句中表示前后意思的转折。作为连词的“但”用在复句中,通常要求其前后的语意存在对立性。句中的“但”前后的内容分别是“舞台被公认为演技的试金石”和“同样也是推动演员快速成长的不二方式”(后面涉及使用不当的词下文另作分析),这两个方面都是在说“舞台”的重要性,两者不存在对立性,“但”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再看“同样”。“同样”意为相同,一样,没有差别。“同样”在使用中要求有多个不一样的行为主体,或者同一行为主体有不一样的行为状态,在此基础上,不一样的行为主体或不一样的行为状态在某一点上表现出相同性,“同样”的使用才是合理的。句中“同样”的使用对象都是“舞台”,是同一个使用对象,同时“舞台被公认为演技的试金石”和“也是推动演员快速成长的不二方式”(“方式”一词使用不当另作分析)说的都是舞台的重要性,两者本身具有一致性,“同样”的使用缺乏理据,用在句中是不准确的。
再看“方式”。“方式”指说话做事的方法和形式。“方式”的使用对象要求具有动态性。句中“方式”的使用对象是“舞台”,但“舞台”是一个静态的事物,不具有动态性,“方式”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但”和“同样”都可删去。句中在判断词“是”的前面有一个副词“也”,它在这个句子中表示的意思是相同,“但”和它矛盾,“同样”和它重复,都是没必要使用的。“方式”则可以改为“途径”之类的词。“途径”指路径,多用于比喻要达到某个目标需要经历的某个过程,“舞台”上的磨练是“演员快速成长”的一个过程,使用“途径”是合适的。
(二)
2024年3月30日《人民日报》第3版刊登文章《中美关系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这个句子中的“但”使用有误。
“但”作连词用时,通常要求其前后的语意存在对立性。句中的“但”前后的内容分别是“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和“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两者语义是一致的,“但”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简单地说,“但”应从句中删去。但仅仅这样修改,修改后的句子语势偏弱。可以看出,相比前面的“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后面的“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有更上一层的意思,因此可以把这两层意思看作递进关系,加上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可以把全句改为“中美关系不但回不到过去,而且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三)
2024年2月12日《今晚报》第10版刊登报道《平安背后的坚守,不一样的“姑爷节”》。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轻轨治安派出所民警徐建成深知阖家团圆日,但更是公安民警坚守时,他决定留在岗位上度过第一个‘姑爷节’。”这个句子中的“但”使用有误。
这个句子中的“但”,其两边的内容分别是“阖家团圆日”和“公安民警坚守时”,这两者存在语义对立关系,因此“但”似乎可以用。但是,句中在“是公安民警坚守时”的前面又用了一个副词“更”,它表示的语意是对前面的“阖家团圆日”的递进,“但”的使用与这个意思产生了矛盾,是不合适的。
如果作者要强调“阖家团圆日”和“公安民警坚守时”存在对立关系,可以保留“但”的使用,但要删去“更”;而如果作者要强调“阖家团圆日”和“公安民警坚守时”存在递进关系,则应删去“但”。从通常的表达习惯来说,以后一种修改方法较为合适。
(四)
2020年11月29日《辽沈晚报》第5版刊登文章《除了收集,我们该警惕什么》。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马拉多纳的精湛球技让我们膜拜,而他的死因同样值得警醒。”这个句子中的“同样”一词使用有误。
“同样”意为相同,一样,没有差别。“同样”在使用中要求有多个不一样的行为主体,或者同一行为主体有不一样的行为状态,在此基础上,不一样的行为主体或不一样的行为状态在某一点上表现出相同性,“同样”的使用才是合理的。句中“同样”的使用对象有两个,一是“马拉多纳的精湛球技”,一是“他的死因”,在这个句子的特定语境之中,这两者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同时,这两个使用对象的行为状态一是“让我们膜拜”,一是“值得警醒”,两者之间也没有相似之处,因此,“同样”的使用没有依据,是不合适的。
一般地说,可以把“同样”删去。但这样修改产生的一个问题是造成句子的语势过弱,更合适的是把“同样”改为“则”。“则”是一个连词,它用在句中可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意,如相承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句中的“让我们膜拜”和“值得警醒”存在语意转折,使用“则”把这层语意表达出来是合适的。
(五)
2020年6月30日《北京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农民工留言图书馆”凭何刷屏?》。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一张借书卡,对很多的普通劳动者来说,是最省钱、最便捷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也给他们忙碌的生活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句中的“方式”一词使用有误。
“方式”指说话做事的方法和形式。“方式”的使用对象要求具有动态性,如“工作方式”。句中“方式”的使用对象是“借书卡”,但“借书卡”是一种物品,不具有动态性,“方式”不能适用。
可以把“方式”改为“工具”。“工具”的本义是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引申后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物品。句中的“借书卡”是“普通劳动者”为达到“获取知识”这个目的所使用的物品,因此使用“工具”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Yg8OnSPwow2c3a5sLXoTw
编辑:李梦瑶
1632#
 楼主| 发表于 2024-3-30 20:55: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059)大型 原稿 玲珑剔透
大型 dàxíng
2024年3月29日《解放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小区应利用空间规划电瓶车充电桩》。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近年来电瓶车自燃时常发生,停放在楼梯间、过道内的电瓶车自燃后更容易引起大型火灾;……”这个句子中的“大型”一词使用有误。
“大型”指事物的体积或规模很大。“大型”的使用对象,通常有两方面,一是由人力建造的房屋、制造的机器等,如“大型体育馆”“大型车床”;二是由人力组织实施的活动,如“大型演出”“大型展销会”。“大型”通常还要求使用对象具有正面性。句中的“大型”,其使用对象是“火灾”,“火灾”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自然发生,即使有部分“火灾”是有人因某种动机而有意制造,但因其不具备正面性(如果在军事活动中我方放火来给敌方打击,这种火有其正面性就不能叫“火灾”),“大型”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大型”改为“严重”。“严重”的意思是事物的程度深,影响大,其使用对象通常要求具有负面性,用于句中形容“火灾”是合适的。
原稿 yuángăo
2024年3月29日《兰州晚报》第10版刊登报道《高中学历的他写出190万字的纪实小说》。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12年来,肖军远离世俗、‘断绝’交往、静下心来、一气呵成出版了190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雄关风云》,完成了60万字的《雄关风云》续(原稿)。”这个句子中的“原稿”一词使用有误。
“原稿”的意思是原先的稿子。“原稿”在使用中要以后面的稿子为对应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如对应于修改后的稿子,刚刚写出,未经修改的稿子就是“原稿”,对应于打印的稿子,原来的手写稿就是“原稿”,对应于发表稿,尚未发表的稿子就是“原稿”。在这个句子中的“原稿”,整个语境中未出现可供对应的原先的稿子,“原稿”因无对应而不适使用。实际上,句中说的是使用对象“60万字的《雄关风云》续”在“完成”以后尚未出版,与句中的“190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雄关风云》”相比较,还在等待出版的阶段,“原稿”的使用不合这个意思的表达。
可以把“原稿”根据实际情况改为“即将出版”或“待出版”。
另外,句中“远离世俗、‘断绝’交往、静下心来、一气呵成出版了……”这个语段中的顿号都可改为顿号,“断绝”上的引号也没必要用,可以删去。
【另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原稿”的释义可以商榷。《现汉》释文写道:“①写成后没有经过他人修改增删的稿子。②出版部门据以印刷出版的稿子。”这个释文为“原稿”提供了两个义项,但它们都不是“原稿”的词义,而是“原稿”在不同情况下呈现的不同状态,而按照这样的释义,还可以为“原稿”提供更多的义项,比如某人写出稿子后再抄写一遍或打印,相对于抄写稿和打印稿,原来写的稿子也是“原稿”,但这样的释义是没有意义的,它没必要进入词典的释义。“原稿”的义项应该只有一个,它就是原先的稿子,和后来的稿子相比,它既可以在文字内容上不同(经过修改),也可以在文字外观上不同(经过抄写、打印、出版)。
另外,《现汉》“原稿”释文①“写成后没有经过他人修改增删的稿子”,在用语上还存在不严谨的问题。一是“他人”多余,因为作者自己也是可以修改的,原来的稿子对应于修改后的稿子也是“原稿”,“他人”并不是“原稿”产生的先决条件。二是“修改”包括了“增删”,因此“修改”和“增删”不宜并列使用。
玲珑剔透 línglóng-tìtòu
2024年3月28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文章《谐音趣事》。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老爷子摇头晃脑,祈愿孙女容貌玲珑剔透,为人光明磊落,故起名‘晶磊’。”这个句子中的“玲珑剔透”使用有误。
“玲珑剔透”的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是形容镂空的工艺品或有观赏性的器物外观精致,构造奇巧,孔穴明晰,二是形容人(通常限于年轻女孩)聪明伶俐。句中的“玲珑剔透”,其使用对象“孙女”为一个小女孩,但当“玲珑剔透”用于人的时候,通常只是形容其内在的精神面貌,而不能形容其作为外观的长相,句中用“玲珑剔透”形容“孙女”的“容貌”,这不合其使用要求。
形容“容貌”的词语,通常来说是不少的。句中说的是“女孩”的“容貌”漂亮的意思,可以把“玲珑剔透”改为“清丽秀雅”之类的话语。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程正元

1631#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21:11: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咬文嚼词(058)华发 光彩 消解
咬文嚼词(058)
华发 huáfà
2024年3月22日《新民晚报》第9版刊登报道《海派收藏代有新人》。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当年,创办不久的上海市收藏协会搬来此处办公,吴少华也在这里从华发到白头,看着这片土地日新月异。”这个句子中的“华发”一词使用有误。
“华发”的意思是花白的头发。句中的“华发”和“白头”嵌于“从……到……”的结构之中,用来表示使用对象“吴少华”从年轻到年老的生命过程,但“华发”和“白头”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都用身体的某个有识别特征的事物来指代老年人。句中是把“华发”作为年轻人的象征来使用了,但这不合“华发”的词义。
可以把“华发”改为“黑发”。“黑发”就是黑头发,可以作为年轻人的象征,和“白头”形成对应,嵌入“从……到……”的结构中,表示人从年轻到年老的生命过程,使用“黑发”,就符合句中要表示的意思了。
这里还可以说的是,如果使用对象是女性,则可以把“华发”改为“青丝”,“青丝”也是黑头发的意思,但一般只能用于女性,而句中的“吴少华”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是一位男性,就不可以这样改了。
光彩 guāngcăi
2024年3月26日《农民日报》第1版刊登文章《厚土新枝》。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中华文明的大河静水深流,从容、典雅、光彩,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这个句子中的“光彩”一词使用有误。
“光彩”是一个兼类词,作名词用时指事物所具有的颜色和光泽,作形容词用时指光荣,即能够受人称赞和尊敬。句中的“光彩”和“从容”“典雅”并列在一起,共同做“大河”的谓语,这是形容词的用法。但作为形容词的“光彩”,其使用对象通常只能是人,而“大河”是一种事物,“从容”“典雅”可以和它搭配,而“光彩”不能和它搭配,“光彩”的使用不合适。
可以在“光彩”后加上“熠熠”“照人”之类的词,组成“光彩熠熠”“光彩照人”之类的短语。这样修改后,“光彩”是名词的用法,而一个名词后加上形容词,它就成为一个形容词性的短语,在使用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用到这个句子中,形容词性短语“光彩熠熠”“光彩照人”都可以和另外两个形容词“从容”“典雅”并列在一起,共同做“大河”的谓语。当然,“光彩熠熠”和“光彩照人”的语义有一定差异,作者可根据更想表达的意思选择使用。
消解 xiāojiĕ
2024年3月26日《羊城晚报》第10版刊登报道《〈坠落的审判〉北京首映》。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影片标题中的‘坠落’一词贯穿影片始终,不仅代表了男主人身体从高处坠落,也昭示着这个家庭在接受‘审判’过程中的不断消解、分崩离析。”这个句子中的“消解”一词使用有误。
“消解”的意思是消除,解除。“消解”的使用对象,通常是人具有负面性的情绪,带有抽象色彩,如疑虑、嫌怨、痛苦等。句中“消解”的使用对象是“家庭”,但“家庭”是一种客观性的事物,不属于人的情绪,因此“消解”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消解”改为“瓦解”。“瓦解”指像瓦片碎裂一样分开甚至崩溃。“瓦解”的使用对象通常是由人组成的团体性事物,句中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对象,因此使用“瓦解”是合适的。
来源:校对工匠
编辑:程正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