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语言的语用案例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11:35: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朝媒体称金正日废寝忘食“用菜团子充饥”(图)

2011-01-01 00:44:05



2011年1月1日出版的《今日朝鲜》在一篇歌颂金正日的文章中称:在经过半个世纪精力充沛地进行领导的日子里,他有时睡在车座上,用菜团子充饥。金正日跟干部们说,论睡觉打盹好,论吃饭,菜团子最好吃。这句话就如实地说明他怀着对祖国、革命、人民的无限热爱,废寝忘食地、精力充沛地进行活动。

美国《时代》周刊曾透露过有关金正日在饮食生活上鲜为人知的一面,到维吾尔去找哈密瓜以及葡萄,也到马来西亚、泰国去找热带水果如榴连、芒果、木瓜等,到捷克去找生啤酒,丹麦则是去买猪肉,去伊朗以及乌兹别克买鱼子酱,然后到日本买鱼,也曾从澳门带龙眼给金正日。金正日对嗜好品非常挑剔。金正日喝水只喝法国产的碳酸水沛绿雅,喝酒只喝法国的马爹利,抽烟则只抽薄荷香的进口烟。

金正日到底过的是贵族生活,还是“用菜团子充饥”,朝鲜人民还不是被蒙在鼓里,只能任凭专制喉舌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蒙你沒商量,说得比唱得还好听。本博秦全耀说,这就是“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的真正特色。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11:32: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亲,让我们肉麻地走向2011

草暖 评论作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亲爱的”这种称呼,几乎代替了“先生”、“女士”的称谓,不亲也不爱的人,见了面张口就能“亲爱的”,甚至不认识的人,也可以“亲爱的”,叫多了,便让人有口蜜腹剑的感觉。非但如此,“亲爱的”更发展成为了一种商业用语。“亲爱的”满天飞,已经完全脱离了其本意。

近日,不少淘宝买家都收到了一张肉麻兮兮的贺年卡,上边写着:“亲,当你收到这张贺卡的时候,哥仍在坚强地活着,记得确认收货,施舍一个好评,让我们和谐地走过这2010,爱你,疼你,新年快乐。”一时间,以“亲”开头,以“让我们和谐地走过这2010,爱你,疼你,新年快乐”为结尾的“亲密体”成为2010年网络上继“让子弹飞”、“让油价飞”、“让地球飞”等“让体”之后的最后一种恶搞体。各网站、微博、短信上疯狂地模拟这种“亲密体”,人们以这种“亲密体”的话语,集体地、肉麻地邀请着认识不认识的人们,结束2010年,跨进2011年。

“亲密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时期的交流方式,而且是“集肉麻之大成”。肉麻多了,便会当有趣。在众人的恶搞之下,终于将这种“亲密体”衍生出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有意味的、有智慧的年度总结。比如说,李刚版“亲密体”:“亲,当你收到这张卡片的时候,爸爸还在坚强地活着,记得不要随便告诉人家你爸是李刚,让我们和谐地结束这2010,爱你,疼你,新年快乐。”章鱼哥版:“亲,当你收到这张卡片的时候,我已经坚强地死了。不是寿命短,而是让我预测国足。让我们和谐地结束这2010。爱你,疼你,新年快乐。”……

网络文体的恶搞、戏仿的方式,似乎从“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开始,进入了一个兴旺期。“凡客体”、“李刚体”……一个句式,可以演绎成若干句话,而这些话并不是无厘头,也不是碎碎念,而是代表着一种种集体的情绪,像每一年度里总有那么几首流行歌,红得疯狂,退得也迅速。

这种网络制造的文体,代表着网络制造的情绪。无论如何,2010年的日历只剩下今天这一张了,每个人对于岁末的心情,也弄不出些什么新鲜感来,不用什么“体”的,所有人都会齐齐生出些古已有之的情绪——时光如白驹过隙。可不就是那句“神马都是浮云”嘛!

肉麻也好,有趣也罢,谁都要进入2011。

南方网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id=1&id=6694966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23:09:59 | 只看该作者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23:09: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微博入选2010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2010年12月30日13:42  法制晚报
  本报讯(记者 兰艺云 实习生 张雷)今天上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在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发布了“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微博首次入选综合类“十大”。

  记者了解到,其实,微博在去年就已经入选2009年度的主流媒体十大文化类流行语,但今年微博已经与高铁、“十二五”规划等很多市政类热词并列综合类的十大热词。不断上升的势头不可小觑。

  据介绍,此次流行语分为10个常规类别和5个专题。其中,10个常规类别包括综合类、国内时政类、国际时政类、经济类、科技类、教育类、文化类、娱乐类、体育类、社会生活类。

  5个特色专题分别是世博专题、楼市专题、环保专题、灾害专题、社会问题专题。

  这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三个分中心第四次联合发布年度流行语。

  本次流行语的提取语料来源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2010年1月1日—12月20日的全部语料。

  综合类十大热词榜单地震、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高铁、低碳、微博、货币战、

  嫦娥二号、“十二五”规划、给力

  热词解读

  “微”力量不容小视

  “微博可以扳倒一个贪官,可以救助一个贫困家庭,这就是这种‘微’力量的强大性。”今天上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语言分中心主任杨尔弘对记者说。

  她表示,今年“微博”异常火爆。这也是网络交流平台第二次入选十大流行语,此前“博客”曾作为热词入选,但是这次的意义更加深远,因为“微博”对写作能力要求并不高,大都是群众的声音。

  此外,杨主任还认为,从微博衍生出来的“微××”也正在中国掀起一场“微革命”,“微新闻”、“微情书”、“微谣言”、“微阅读”、“微能耗”、“微贷款”、“微投诉”等,使得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微时代”。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23:44:11 | 只看该作者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23:35: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从网络聊天习惯读懂一个人
文章提交者:晓横横 加帖在 猫眼看人

1、首先从笑声说起——喜欢把“哈”当成习惯的人大部分都比较聪明,但会与对方保持一种距离感,有时也仅仅是为了客套而装作感兴趣的样子,常用者大部分保持在20-25岁的年纪,几乎不带有感情色彩。


2、喜欢把“哈哈”挂在嘴边的人大部分都是比较豪爽开朗的人,他们在打出这个字的时候很有可能真的在屏幕后咧开嘴巴笑了起来,任何年纪的都有,基本上可以判定为这是一个乐观的家伙。


3、经常“哈哈哈……(甚至更多)”的人,要么是真的碰上了好笑的事情,同时也说明了这是个对待朋友心理不设防的人;要么就是闲的无聊,只能用手指连续在H和A之间跳跃来掩饰自己的无所事事并假装精神充实异常乐观。


4、最讨厌的就是“呵呵”的人,如果是陌生人或者工作关系倒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你的同学或网友,还是尽量远离他/她吧,因为他/她的心里已经把你判定为比陌生人还陌生的人了。——大多数情况下,“呵呵”基本上跟“我是一个傻逼”传递出来的是一个意思。


5、然后从标点说起——说话基本不加标点符号的人有许多,他们大部分都用空格来代替。这种人有点小聪明,在一些事情上会尽量走捷径,甚至有些懒惰。比较抠门,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自己。当然,也有例外,但并不常见。标点符号异常整齐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连一个句号都不会落下。这帮人的年纪基本上都在25岁以上,通过工作的关系可能会经常遇到,他们做事严谨,为人成熟,朋友很少(工作关系之外的)。


6、喜欢用“……”和“。。。”的人心底大多比较柔软,没有坏心眼,同时也会反映出他/她对待事情的优柔寡断,大部分会有选择恐惧症。不过两者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前者更容易被未成年人所钟爱,后者更经常被应用于好朋友之间的谈话,配合上“哈哈哈。。。”。具体的心理就不过多阐释了,这是一种很微妙的现象。


7、善用(*^o^*)、O(∩_∩)O、o( ̄ヘ ̄o#)、o(╯□╰)o……之类表情的人,大部分都是年轻女生,用以更为生动的表达自己的心境。但只有一个表情是例外,那就是
^_^
,这个表情被应用的最为淋漓尽致的人便是罗永浩,你可以在他的英语学校里的招聘启事上无数次遇到。——它是比“呵呵”还要欠揍的一个东西,但用起来非常爽,不信下次试试。


8、看了下大家的回复,好多猫扑网友提到了喜欢使用"~"这个符号说明了什么心理。这个,实在是不好说,因为我平生最爱的就是这个小波。爱用这个符号的人似乎遍布全球各地,相对于做事严谨的人来说,他们大部分都活得比较随性,热衷于积极乐观的生活,普遍都还具有一颗经久不衰的童心。不好的一面当然也有,那就是偶尔会办一些不太靠谱的事,甚至还会有推卸责任的坏习惯。


9、还有都提到不喜欢用“。。。”也不喜欢用“……”的,他们喜欢用“…”,是把省略号去掉一半。这类人做事比较保守,潜意识里偶尔会有追求完美的小心思作祟。性格上大部分都比较温和,会比较在意对方的感受,同时更在意的是自己在网络上的形象。他们觉得用……过于冗长,用。。。又略显轻浮,所以半个省略号,既能把那种欲言又止的意思点到了,在分寸上也拿捏的恰到好处。


10、由于头像和表情的应用范围实在太广,而且有的分析说出来势必会以偏概全,当然也不排除引发众怒的可能,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在帖子下采用跟帖的方式进行讨论。只是要提出一点忠告,尽量不要选择自己的真实照片来作为网上的头像。原因有很多,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连人肉搜索的初学者们都可以通过你的真实头像挖出其他的一切信息。


11、下面来说说最简单的打字速度吧,这个比较好概括。在这个年代,大家的打字速度基本上都不算慢,但细分下来,还是可以辨别出人物性格的。


12、聊天时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就是说话像连珠炮似的人,跟他们聊天,QQ可以一直响个不停。有意思的现象是,即便是要说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他/她也会一句一句的说。事实上,他们并不需要你的认同,但你如果在每一句后都跟上一个“嗯”或者“然后呢”,他们也会非常高兴。这种情况与现实里的聊天还有些不一样,如果你在热切聊天时也希望得到频繁的回应——即与上述描述基本相同的话,那么十有八九,很不幸,大家都是一类人——在现实里遇到陌生人时都有些不善言谈,除非遇到了非常好的朋友,或是你在心里已经将对方归类为自己的朋友时才会像网上一样滔滔不绝。而那些在现实里同样口才绝佳的家伙们,在网上说话时虽也像连珠炮,但绝不会期盼你的回应,他们把话说出来,就舒服多了。


13、有的人打字并不是很快,但说的话却幽默风趣,这样的人大部分都比较有城府,下次再遇到的话,你可以将他/她刚刚说出的比较有意思的话利用google或是baidu搜一下,有可能会是别人的牙慧。如果任何搜索引擎都搜不到,而这个人的话又确实很有意思的话,这起码可以说明一点,他是个精神成熟的老网虫,可惜思维有点儿慢,故作一下幽默得耗死不少脑细胞。不过,这批人后来大部分都在新浪微博上成名了……


14、如果碰到打字超快的,让你连回复都插不上话的,那么恭喜你,他/她对你应该是很有好感的。这类人在20岁以下的年轻人里经常出现,他们打字偶尔还会有错别字,隔两三句就会发一个表情作为挑逗的讯号。有时候,说话,并不只是为了说话,互相用表情回复上几十个回合的事儿也经常会在他们之间发生。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0:58:09 | 只看该作者
网易北京市网友 [其他]: [加关注] 2010-12-22 09:02:24 发表
虽然我对新闻出版署没什么好印象,但对崇洋媚外地使用英语更恶心。好好的中文不用,非得用英文装高雅:“大爷,您的apple是一块钱七斤吗?让我look一look。”
顶[708]回复收藏转发复制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0:56: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出版总署叫停ungeliable等生造词(图)2010-12-22 05:48:46 来源: 西安晚报(西安) 跟贴 352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版署日前下发通知,通知要求禁止汉语出版物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等。据了解,目前在网上使用频率很高的“ungeliable”等词汇将只能在网上流行,而不能进入出版物了。


“不给力”一词就这样变成“英语”
西安晚报12月22日报道 新闻出版总署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通知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书、互联网等各类出版物中,外国语言文字使用量剧增,出现了在汉语言中随意夹杂英语等外来语、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生造一些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等滥用语言文字的问题,严重损害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破坏了和谐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通知要求,各出版媒体和出版单位要充分认识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严格执行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有关规定。
通知要求,高度重视规范使用外国语言文字。出版媒体和出版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外国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化,尊重并遵循汉语言及所使用的外国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律和词汇、语法规则。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应当符合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惯例。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要按有关规定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通知要求,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出版物语言文字使用及质量的管理和检查。将出版物使用语言文字情况,尤其是使用外语规范情况作为出版物质量检查和年度核验的重要内容,并将其纳入日常审读范围。对违反使用语言文字规范的,要责令改正,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据了解,根据通知精神,目前在网上使用频率很高的“ungeliable”等词汇将只能在网上流行,而不能进入出版物了。 综合新华社等
ungeliable


ungeliable这个词,虽然看上去是英语,却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造词逻辑。前缀“un-”在英语中表示否定,可翻译为“不”;后缀“-able”在英语中表示单词为形容词;而中间的“geli”却是直接音译自中文的“给力(geili)”。与其他英文单词相比,这一“中式英语”单词基本上符合了英语造词规则,唯一不同之处则在于老外绝对看不懂。
虽然老外看不懂,但是ungeli-able在中国网友中却大受欢迎。“昂给力围脖!”网友们不仅第一时间就弄懂了它的发音,而且举一反三,“不给力是ungelivable,给力就是gelivable。”“哈哈,这单词实在太gelivable了!”
各知名微博对此进行纷纷转载,转发量很快破万。网友戏称,ungeliable可能是有史以来传播速度最快的英文单词。

http://news.163.com/10/1222/05/6OG2S1JA00014AED.html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11:36: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whatever"连续两年成美国人最令人讨厌的词语
2010-12-15 10:07:49 来源: 国际在线(北京) 

国际在线12月15日报道 据澳大利亚新闻网12月15日消息,民调显示,“whatever(无论什么)”连续第二年被美国人认为是“最令人讨厌的词语”。位列第二和第三的是“like(喜欢)”和“you know what I mean(你明白我的意思)”。


今日公布的玛丽斯特民调(Marist Poll)结果显示,39%的受访者最讨厌使用“whatever”。据了解,在谈话时这个词使用的频率非常高。29%的受访者讨厌听到“like”这一词语,在他们看来,这个词是最具攻击性的词汇。此外,15%的受访者,对“you know what I mean”这句话充满了厌恶感。紧随其后的,则是10%的受访者不喜欢听到 “to tell you the truth(说实话)”。

在2009年,“whatever”以47%的投票率被选为最令人厌恶的词语。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  
http://news.163.com/10/1215/10/6NUHEPE900014JB5.html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19:54: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该丢弃的几个“垃圾词汇”  
博主:高德胜  发表时间:2010-11-30 10:53:02  

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标识着存在。一个词汇往往命名一个社会事实、反映一种社会观念。比如“投机倒把”,反映的就是对市场交换和市场经济的极端恐惧与仇视。一般情况下是社会事实决定相应的词汇,社会事实消失了,相应的词汇也就消亡了。但不要因此小看了词汇的意义,有时候,一个词汇的出现会激发或抵消某种社会事实与观念。比如,“性骚扰”一词的横空出世,极大地引起了社会对这种早已存在的社会事实的重视,促进了反性骚扰的立法与社会实践。也就是说,命名能引起社会关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教化。

一些包含着封建遗毒、文革气息的词汇的存在或流行,则起着污染社会心理环境、污染人们心灵的作用。在一个文明法治的时代,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从自己的语汇中删除这些流淌着腐朽思想的词汇。当然,有意识地删除这些腐败的词汇,其功能不仅仅是语言的净化,还是思想的解放、法治与文明的进步。

一、封杀

封杀一词的字面含义“封闭,使之死亡”,血腥、残暴。封杀的主体,也就是封杀的发出者,往往是当权者,因为有权,才能使别人封闭而死亡。封,不仅仅有封闭之意,还有封建的意味。封杀的客体或者对象,往往是弱者或弱势群体,面对当权者,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死路一条。

封杀之所以广泛传播,在于行政部门借助自己的行政权力,对不符合自己喜好的个体实施的围剿。被封杀者往往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要封杀的就是其社会影响力。这被封杀者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与行政权力比起来,还是弱小的“鸡蛋”。平头百姓谈不上封杀,因为平头百姓的影响也就是屁股那么大点地方,不值得封杀。

封杀这个充满着封建色彩的血腥、残暴词汇与现代文明法治精神相逆悖。某人如果违法了,按法律程序惩罚他就是了,明明白白,一切都摊在阳光下。某人如果没有违法,法律就奈何不了他,否则就是执法犯法。当然,法律之外还有道德,如果一个名人没有违法,却违背了道德,社会舆论自然会给他道德谴责。当然,有时候我们的社会舆论善恶不辨、美丑不分,对背德者可能赞赏有加,这时候当权者应该做的是引导舆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封杀既不是法律制裁,也不是道德谴责,只是一种暗箱操作式的权力滥用,是对法律和道德的漠视,应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当然,靠当权者的觉悟,那是靠不不住的,要靠被封杀者的权力斗争:所有被不明不白封杀的人都要拿起法律武器,你封杀一回,我上法院告你一回,久而久之,封杀就会自己找到垃圾堆这一必然归宿。

二、公仆

历代的官员都是骑在老百姓头上的,所以是“老爷”。新中国新气象,称官员为公仆,着力强调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愿望是好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仆的色彩越来越淡,不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已属难得。因此,公仆一说的存在,恰成反讽:我是公仆,我却大权在手,对你左右驱使。也就是说,公仆的说法基本与事实不符,如果硬要如此命名,则是道不尽的矫情。

不妨直率一点,大官就称为“高官”,一般的则称为“官员”,再低一点的那就是“公务员”了。现代社会分工细密,各级官员也就是一种社会职业,只不过有权一点罢了。直接以其社会职业相称,既符合社会事实,不那么矫揉造作,还可以还他们以职业尊严,何乐而不为?

当然,公仆不像封杀那样腐败,反而是一个充满了理想色彩的乌托邦词汇,可以留到未来美好的社会再用。

三、劳教(劳动教养)

劳教是一个违反宪法的制度,因为未经法院审理而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非常可笑的是,有时候一个人犯罪了,却只判一年,还可以缓期执行,而没有犯罪的人,却可以以劳动教养的名义被关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江平等著名法学家已经就劳教违反宪法的问题提出违宪审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让这个臭名昭著的词消亡。这里不再贅述。

四、农民工

这是一个充满了身份歧视的词汇。“工”是核心,“农民”是定语,标示一种特殊出身的工人:从农村进城打工的人。

是谁发明了这个词,现已无从考证。但这个词是中国社会不平等现实的真切流露。新中国的成立,广大农民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但新中国面对的是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不发展工业和城市简直没有立国之本,所以就有了向城市和工业的倾斜。几十年积累下来,农民的地位越来越低。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城里人对他们欲迎还拒:没有他们吧,城里那些最脏、最累的活没人干,有他们吧,对自己又是一种威胁。勉强接纳之后,还不忘处处提醒他们的身份:农民——工。

用出身标定一个人,与封建社会的血统论、成份论、阶级论一样腐朽。按这个逻辑,一个农村出生的人当了官,那就是“农民官”,获得了博士学位,那是“农民博士”,当了教授,那就是“农民教授”。反过来,一个出生在教授家的孩子当了工人,那就是“教授工”,出生于工人家庭的人当了工人,那就是“工人工”,岂不可笑!

这类需要扔掉的词汇有很多,比如性别问题上的“女强人”、教育领域的“观摩课”、出版行业的“租型”等等,能力有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说明了。

  

本文来源于 博客日报 原文链接:http://gaodesheng.bokerb.com/blog.php?do=blog&event=view&ids=126803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