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05#
发表于 2021-12-21 13:03: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十二生肖迎接冬奥,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自信(一稿)
    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天之际,央视总台推出原创黏土动画,用中国传统十二生肖动画形象展现酷炫的冰雪运动。动画搭配着国风摇滚音乐,中国风味浓厚。(央视新闻12月16日报道)
北京冬奥会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同时也为向世界展现中国提供了一个舞台。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冬奥会目前发布的宣传作品无一不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给世界。
此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发布了2022年北京冬奥特别宣传片,宣传片中,多个经典动画角色一齐上阵为冬奥助力。孙悟空、哪吒、敖丙、雪孩子、葫芦娃、二郎神等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承载一代人童年的回忆的角色不仅“扩列中国的冰雪梦想”,还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本土动画力量。
近几年,我们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了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文艺创作肥沃的土壤,此次的冬奥十二生肖黏土动画就是将我国特有的十二生肖这一民族文化融入冰壶、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冬奥运动项目结合,背景音乐更是融入唢呐等中国独有乐器,让网友惊呼“好可爱,出周边文创吗?”“点赞这个宣传”的同时心中升起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成功的冬奥宣传动画同样离不开背后的工作人员。黏土动画是逐帧拍摄的制作的定格动画,是一种集中了文学、绘画、音乐、摄影等多种艺术特征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前期准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纯手工制作。两分半的冬奥十二生肖黏土动画背后工作人员的准备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就是这样不畏难、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让中国风洒满冬奥,让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也需要有这样工作精神的这样的创作者。
北京冬奥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只要我们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讲好中国故事,这场运动盛会也将成为展现中国文化的文化盛会。(781字)

十二生肖迎接冬奥 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复审)
央视新闻报道,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天之际,央视总台推出原创黏土动画,用中国传统十二生肖动画形象展现酷炫的冰雪运动。动画搭配着国风摇滚音乐,中国风味浓厚。
北京冬奥会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同时也为我国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提供了舞台。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谈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冬奥会发布的十二生肖动画,正是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给了世界。
此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发布了2022年北京冬奥特别宣传片。片中多个经典动画角色一齐上阵为冬奥助力。孙悟空、哪吒、敖丙、雪孩子、葫芦娃、二郎神等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承载两代人童年回忆的角色,不仅扩列了中国的冰雪梦想,还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本土动画力量和文化底蕴。
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播,传承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也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文艺创作的肥沃土壤。此次冬奥十二生肖黏土动画,就是将我国特有的十二生肖这一民族文化融入冰壶、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冬奥运动项目,背景音乐更是融入唢呐等中国独有乐器,让网友惊呼“好可爱,出周边文创吗?”“点赞这个宣传”,心中泛起浓浓的民族自豪感。这份民族自豪感,不仅来自一支冬奥会中国风动画宣传片,更源于动画片背后中华文明五千年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支成功的冬奥宣传动画,同样离不开背后的众多工作人员。黏土动画是逐帧拍摄制作的定格动画,是集中了文学、绘画、音乐、摄影等多种艺术特征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前期准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纯手工制作,十分繁琐复杂。两分半钟的冬奥十二生肖黏土动画背后,工作人员准备工作与拍摄难度可想而知。但也正是这样不畏困难、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让中国风洒满冬奥,将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让世界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北京冬奥会开幕的倒计时一刻不停地走着,冬奥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只要我们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讲好中国故事,这场运动盛会也定将成为展现中国文化的文化盛会,我们有这个信心。
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天之际,央视总台推出原创黏土动画,用中国传统十二生肖动画形象展现酷炫的冰雪运动。动画搭配着国风摇滚音乐,中国风十足。(924字)

冬奥宣传片展现中国文化自信(三审上版)
  北京冬奥会让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同时也为我国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提供了舞台。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谈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冬奥会发布的十二生肖动画,正是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给了世界。
  此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发布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特别宣传片。片中多个经典动画角色一齐上阵为冬奥助力。孙悟空、哪吒、敖丙、雪孩子、葫芦娃、二郎神等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承载两代人童年回忆的角色,不仅扩列了中国的冰雪梦想,还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本土动画力量和文化底蕴。
  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播,传承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也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文艺创作的肥沃土壤。此次冬奥十二生肖黏土动画,就是将我国特有的十二生肖这一民族文化融入冰壶、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冬奥运动项目,背景音乐更是加入唢呐等中国独有乐器,让网友惊呼“好可爱,出周边文创吗”“点赞这个宣传”“心中泛起浓浓的民族自豪感”。这份民族自豪感,不仅源自一部中国风的冬奥会宣传动画片,更源于动画片背后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部成功的冬奥宣传动画,离不开背后的众多工作人员。黏土动画是逐帧拍摄制作的定格动画,是集中了文学、绘画、音乐、摄影等多种艺术特征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前期准备过程需要大量的纯手工制作,十分繁琐复杂。两分半钟的冬奥十二生肖黏土动画背后,工作人员准备工作与拍摄难度可想而知。但也正是这样不畏困难、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让冬奥洋溢着中国风,将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让世界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北京冬奥会开幕的倒计时一刻不停地走着,冬奥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继续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讲好中国故事,定能让这场运动盛会成为展现中国文化的文化盛会。(768字)

编辑:蒋可心

304#
发表于 2021-12-16 12:17: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何晓琴



303#
发表于 2021-11-24 17:15: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意蕴深刻、观点鲜明、语言隽永《之江新语》的三个特色


《之江新语》最大特点是在300~500字内讲明一个道理,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评论的要义在于旗帜鲜明、有的放矢、直截了当。《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准、效”》,针对当时浙江省上下正在兴起的调查研究之风,提出调查研究的目标要求,很有指导性。《做人做事要力求浮躁》则告诫干部需要志存高远,力戒浮躁,同时深刻指出浮躁是一种不良作风。“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进退留转”,即便当下,仍有警示意义。


《之江新语》是习近平同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为浙江日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全书简短精练,又生动活泼;思想深刻,又富有新意。从中足以见识作为党的总书记过往的心路历程和执政理念。


学习《之江新语》,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特色:意蕴深刻、观点鲜明、语言隽永。


意蕴深刻。学习《之江新语》,感到特别亲切,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当选总书记之后一系列讲话中的新观点、新论述、新理念,在《之江新语》中或多或少能够找到一些雏形和影子。如“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之于《打好“团结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之于《文化是灵魂》;“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之于《敢于负责,善于负责》和《坚持对上负责对下负责的一致性》······笔者认为,学习《之江新语》有助于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的治国理政方略,加深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


毛泽东主席曾要求省委书记要会写社论。写社论是着眼全局,指导工作。《之江新语》保持了领导干部亲手动笔的好传统,保持了边读书边思考、边实践边总结的求真务实之风。四年多如一日,平均每周一篇。夙夜在公,足见勤勉。习近平同志在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2009年春季做过一次“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动员讲话,是以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大家交流,增进讲话的感染力与亲近感。其基本观点见于《之江新语》中的《多读书,修政德》。文章写道:“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最近,《党建》杂志精选了习近平同志近年来谈学习的十篇文章,对其观点有了更加充分的论述,更加深入的拓展。尤其在庆祝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是一位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领导人,不仅言之谆谆、广为倡导,而且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之江新语》就是他读书、思考和践行的一个例证、一个成果。


观点鲜明。《之江新语》最大特点是在300~500字内讲明一个道理,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评论的要义在于旗帜鲜明、有的放矢、直截了当。《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准、效”》,针对当时浙江省上下正在兴起的调查研究之风,提出调查研究的目标要求,很有指导性。《做人做事要力求浮躁》则告诫干部需要志存高远,力戒浮躁,同时深刻指出浮躁是一种不良作风。“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进退留转”,即便当下,仍有警示意义。《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是根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有感而发,旨在“防止考察失真、评价失准、用人失误”。这类的评论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与读者平等的交流、晤谈、引导;不是泛泛而谈的空发议论,而是有着敏锐的现实观察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性和政治引领力。


观点鲜明来自与时俱进,认识深化。《敢于负责,善于负责》谈的是领导干部的责任问题,敢于负责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善于负责则是领导干部的本领体现。在辩证看待敢于与善于之后,作者意犹未尽,又有新的思考,《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将负责的认识进一步地深化。在《之江新语》中涉及干部教育问题的有36篇,足见习近平同志对管理干部的重视。一篇《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文章,其观点“要拎着乌纱帽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做官。”针对性强,一语中的,振聋发聩。


领导干部作文、说话,都要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在《之江新语》中,有一篇《文风体现作风》,很能代表习近平同志说话行文的追求。后来他在中央党校上强调,积极倡导、大力弘扬优良文风,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他还把文风问题上升到党性问题上看,认为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工作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


文风折射的是党风政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这也就是中共中央新近出台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一大原因吧。


语言隽永。《之江新语》除了短小精悍,观点鲜明外,语言精练、隽永也是一大特色。语言隽永表现在恰当地引经据典,适时地运用群众语言。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经常融会名言典故,意到笔到,恰到好处。诸如强调为政者需要学与思,引用《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党员干部加强自律,引用《礼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提倡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引用《大学》“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胜枚举,运用娴熟,言之成句,持之有理。此外,从历史典故中引发现实思考,引以为戒。比如《生活情趣非小事》运用了两则小典故,典故一正一反,说明领导干部“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的重要性。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具有以一当十、高含金量的文化内涵。谈古论今,温故知新,能够增进文章的魅力与深度,容易引发人的共鸣与思考。同时也见识了习近平同志在传统文化上的深厚学养,注重吸收古代圣贤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之江新语》的另一个特色是善于汲取、提炼群众语言。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写文章要体现群众意愿,表达群众心声。书中既有古人的“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又有群众语言“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来揭示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哲理,生动形象。运用群众语言作观点,也有提炼升华。比如在《打好“团结牌”》中,用到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握指成拳来比喻团结,但在论述“一把手”应在团结上带好头,将“大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关系作了引申。将群众语言在评述新问题时进行生发,写出了新意,这样势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语言风格在他就任党的总书记之后,依然保持。比如“打铁还需自身硬”、“众人拾柴火焰高”等。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改进文风要在短、实、新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他在《之江新语》中不仅勉力而为、努力践行,更为重要的是,“文合为时而著”,在工作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用思考推动工作。不论是弘扬优良文风上,还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上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来源:人民政协报

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13/c40531-21463489.html


编辑:李佳怿

302#
发表于 2021-11-18 19:15: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青年视频评论“青平乐”开栏语
现在是智能机普及的时代,信息如洪流,观点多而杂。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刷视频,作为新型党报的重庆日报,我们不能缺席。
相较于文字评论,视频评论更能凸显表达上的鲜活,也能展现评论者的个人风采。青年们有热情,有见解,善于学习,熟悉新媒体。你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你们的观点常常充满不可思议的洞察与魅力。
我们的新栏目叫青平乐,要做的是青年的视频评论。
通过这个新栏目,我们希望能发掘更多热爱新闻评论的青年。请大声说出你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分享你对某些问题或现象的思考。我们愿意提供平台,将这个栏目建成有观点的青年们思维碰撞的试验场。
我们期待的视频评论,要有一些基础剪辑,内容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进行评论,时长两三分钟即可。在你准备拍摄时,不用正襟危坐,也不用专业设备,当你自由、流畅地阐明观点就已经很棒,视频本身就是你的表达。
每一期发表的视频评论是有稿费的,视稿件质量和传播效果决定稿费上限,一般200-800元一期。
我们的投稿邮箱是cqrbplb@163.com。投稿时请在主题中注明【青平乐投稿】,这样有利于我们在投稿列表中一眼看到你的作品,我们将优先审稿,及时与你沟通。如果你愿意提前与我们交流选题,那就更棒了。
青年评论员们,真诚地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可以把“青平乐”铸成一个立足重庆、闻名全国、响当当的品牌。
期待你的来稿。
期待你的观点。
期待遇见优秀的你。
——重庆日报理论评论部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马皖雪

301#
发表于 2021-11-17 09:36: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上海市场监管:叶檀工作室发布违法广告,罚款16万元

1115日晚间,上海市场监管官方发布《市市场监管局公布2021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第六批典型案例》。

AI财经社获悉,202169日,静安区市场监管局对上海叶檀金融信息服务工作室(下称叶檀工作室)发布违法广告的违法行为,依法作出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罚款160000元整的行政处罚。

静安区市场监管局514日对叶檀工作室开展调查,发现当事人分别于2020111日至202148日期间在叶檀财经微信公众号发布标题为《急!大涨8倍重大市场红利机不可失!》等4篇文章。文章旨在宣传叶檀财经城市合伙人项目,目的是招募叶檀财经在当地城市的代理分销商,代理分销叶檀的付费理财教育课程,获得叶檀财经给予的高额佣金回报。

当事人广告主要内容有:蚌埠合伙人在2020年下半年,不到6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五十多万的总业绩,营收达到17”“但可以告诉你我们某个合伙人的营收,他分发一个晚上的产品,六位数营收。坐在家中,动动手指,仅此而已。广告内容没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提示,并存在暗示保证收益的内容。上述4篇广告均由叶檀财经微信公众号编辑团队自行撰稿发布,无广告费用产生。(文 |AI财经社 赵昊)

来源:AI财经社

编辑:马皖雪

300#
发表于 2021-11-10 21:40: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红网第七届“评论之星”大赛仍在进行,在“视评”这块,重大的同学很给力、很优秀。当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和大家沟通。我粗糙了整理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一、字幕
1、错别字。常见的,是“的得地”不分。视频中的文字差错,修改起来很费劲,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制作完成后认真校对。
2、标点。可以了解一下视频新闻中的用法,我也搜索了一下资料,供大家参考:【表示语言的停顿和语气的标点符号一般不使用,直接用空格代替。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分号、冒号,都不能用。字幕中一般只使用书名号(书名中的标点符号正常使用)、间隔号(外国人名中的中圆点等)、连接号、括号(纠正口误的文字,用括号标明)和意指特殊含义的引号等,所有标点均使用全角】
3、断句。字幕断句要合理。
4、大小。字号大小,要考虑到观众是否易读。现在,大部分人是使用手机看视频,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二、版权
日常审稿中发现,一些同学视频中图片,是从百度上搜索下载的,且以为标注一下来源就可以。这不对,容易引发版权官司。
还有一种情况,视频使用的字体,是剪辑软件中自带的特殊字体。但我查询到的一种说法是,【剪映里面只有恩源中宋、快乐体以及恩源粗宋是免费商用字体,其他都不是,不过你只要发布在抖音上都可以的。因为抖音已经把这些字体的版权买了下来,只要你把它发到抖音上,就不会有侵权行为】。
总之,视频制作,要考虑到版权问题。不光是上面说的特殊字体、图片(含漫画),还包括背景音乐、视频素材(包括动画片头)等,使用时都要注意。无法确认版权的素材,不建议使用。目前好像有一些网站,提供无版权的图片、视频素材,大家可以了解下。
最后啰嗦一句:无论是写评论,还是做视频,要有“读者视角”“观众视角”,从文字表达、到画面呈现,要站在读者/观众的角度,去审视乃至“挑剔”自己的作品。
期待和大家一起共同进步。
编辑:蒋可心

299#
发表于 2021-10-22 21:59: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怿

298#
发表于 2021-9-12 23:13: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297#
发表于 2021-8-28 22:58: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青椒计划”7月佳作出炉,特邀广州大学黎藜教授点评
7青椒计划点评专家,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黎藜。
红网时刻824日讯 (记者 张瑜)20217月红网青椒计划比拼,红网理论评论中心按程序初步推选作品,并特邀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黎藜,评选出了本月的5篇佳作:《大学生天价实习,别让就业焦虑昏了头》(广西大学 袁馨宇)、《面对雨衣爸爸,我们能做些什么?》(西安交通大学 王瑞琪)、《救命文档背后,青年力量值得全社会点赞》(长安大学 钟星月)、《颜值打分不靠谱,拒绝过度的容貌焦虑》(中南大学 刘家乐)、《幸灾乐祸固然可耻,但因言开除却是以错纠错》(重庆大学 黎芷筠)。
黎藜系四川大学博士,暨南大学博士后,台湾世新大学访问学者,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理事会理事等职,讲授有课程《新闻评论学》《深度报道》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大典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近年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中国出版》《体育文化导刊》《广州大学学报》《新闻知识》《传媒观察》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近三十余篇。
对这5篇作品,黎藜教授进行了精彩评析。
《大学生天价实习,别让就业焦虑昏了头》(点击阅读)
点评:评论选取了大学生天价实习这一话题,一针见血指出天价实习背后的实质——就业焦虑。围绕就业焦虑与天价实习,由表及里,观点层层推进。引述新闻的部分文字简约,直指天价实习的荒谬,并观点鲜明地表达了不能因就业困难就慌不择路。在文章结构上,驳立结合,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天价实习的内卷,另一方面则在批驳就业焦虑的基础上,提出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正视自身情况,理性看待实习与就业才应是大学生实习指导的第一课,实现了观点的升华。实习乱象是大学生群体关注的话题,评论能够透过表征看到问题实质,能够帮助受众更深刻地直面问题,寻找对策。
《面对雨衣爸爸,我们能做些什么?》(点击阅读)
点评:这则评论从郑州水灾新闻中选取了网络舆论暴力这一主题,以雨衣爸爸这一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为选题,在水灾评论选题中独树一帜。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灾难事件中也常常出现这类不和谐的声音。直面网络暴力也是媒体的重要职责。评论从受害者舆论困境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危害,挖掘了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能够为一般受众认知此类事件提供更有效的观点引导。标题采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文中层层深入,如笋剥皮,揭示雨衣爸爸问题的实质,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回应标题的设问,给出答案。
救命文档背后,青年力量值得全社会点赞》(点击阅读)
点评:河南水灾新闻正面宣传的选题很多,这则评论选取了救命文档这一引起广泛关注的选题,无疑具有较强的关注度。评论选取的立意是青年力量,将救命文档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联系起来,具有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围绕青年力量这一主论点,评论将热点新闻——东京奥运、海归实习医生、18岁的留学生等事件串起来,共同汇成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这一主旋律,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青年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国之大事,微弱的星光聚在一起,构筑了一整片璀璨的星河这一观点。评论开头引入新闻的部分,设计也较为巧妙,先以简洁的话语叙述水灾突发初期因信息缺乏导致无序,接着笔锋一转推出救命文档,无序与有序对举,更能彰显其在救灾中的重要价值。
《颜值打分不靠谱,拒绝过度的容貌焦虑》(点击阅读)
点评:评论以近年来网络热点话题——容貌焦虑为选题,具有一定的关注度。叙述新闻事件的部分言简意赅,没有直接表述主要观点,而是用两个疑问句,颜值打分师生意红火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年轻人严重的容貌焦虑?还是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引起受众思考。全文并未直接给出答案,但答案已然在论述中次第展开。这种开放式的表达方式,更能引发受众对颜值焦虑的思索。结尾部分,跳出对设问的回答,提出自己的观点,自信的人儿最美丽,颇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思索。文章引用李清照的词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平添了一份古诗词的美。同时,李清照这位才女的自照之词,与文章意味相契,更能增添观点的说服力。
《幸灾乐祸固然可耻,但因言开除却是以错纠错》(点击阅读)
点评:评论选取的新闻事件主角李某,本身具有错误言行,理应受到惩罚。但这则评论却从一般性认知切入,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司处罚李某的决定,合理,但不合法。网络言论的表达往往容易被情感与道德左右,忽略情感背后的逻辑自洽与法律合法性,一般受众也容易受到这些情感激烈的言论影响。评论能够跳出一般性认知,看到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实质,殊为难得。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以展开论证自己的观点,李某的行为,的确触犯了道德的底线,但未踩到法律的红线不合适主要体现在,裁决李某行为的尺度,从规章变成了舆论’”。这两个分论点中呈现的观点是网络舆论中常常出现的误区,作者通过法律条文的分析、对事实的论证,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主论点,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结尾部分以以暴制暴的时代已经远去,以错纠错的行为也应成为过去,语重心长地表达了对这类新闻事件的批评,并提出了期望。
来源:红网时刻
链接: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2021/08/24/9843287.html
编辑:马皖雪

296#
发表于 2021-8-17 15:22: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任仲平、解辛平、申言……这些署名背后都是何方神圣?
逢重要时间节点或重大事件发生,任仲平、钧正平、钟声、国平、解辛平、申言等几位署名作者的评论文章屡屡见诸报端。这些评论长达千余字甚至万余字,论述透彻,针砭时弊,字字珠玑。有的还能够在短时间内发表数篇评论文章,甚至“日发三文”。
拥有如此“神通”的评论员们,究竟是何方神圣?
8月上旬,《传媒茶话会》对话几位相关人士,为大家揭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日报》里重要署名评论员的“庐山真面目”。
任仲平”们都是谁?
人民日报
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任仲平。据统计,“任仲平”同志已经斩获中国新闻奖二十次,且基本都是特别奖。
真是羡煞旁人。“任仲平”是什么来头?
知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任仲平”已经在人民日报社工作了28年,是位资深的“评论员”。
原来,“任仲平”是“人重评”的谐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
1993年,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调至《人民日报》任副总编辑,负责评论宣传工作。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周瑞金在《解放日报》任职期间,曾推出了名震一时的“皇甫平系列评论”。进入人民日报社后不久,领导希望周瑞金再写一点像“皇甫平”那样的文章。于是,周瑞金便创造了笔名“任仲平”。
自1993年12月22日于《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第一篇署名文章《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任仲平”便成了《人民日报》的重要政论品牌,传递中央声音,正面引导社会舆论。
任仲平发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刊登于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
像“任仲平”这样,由集体创作,且发稿时的署名并非以部门名称命名的“公共笔名”,在主流媒体中也并不鲜见。
某从业人员告诉《传媒茶话会》,仅在人民日报社内,就有不少与“任仲平”并肩作战的同志。
例如“任平”,即“人民日报评论”“国纪平”,取自“国际评”谐音,发表的是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的评论文章;2008年推出的“钟声”,取自“中国之声”的谐音缩写,“钟”,取“警世钟声”之意,“钟声”与“国纪平”所发表的评论主题都是围绕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任理轩”,是人民日报社理论宣传部的笔名;“金社平”,是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发表评论文章时使用的笔名。最近鲜少露面,取自谐音“如何振兴中华”简称的“何振华”人民日报社原教科文部“柯教平”;意在对全党进行思想的澄清和意志统一,取义“正本清源”谐音的“郑青原”等。


同时,许多中央机构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上发布文章时,在署名时也对机构名称进行“谐音化”和“拟人名化”:例如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仲祖文”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钟轩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下属相关机构组织的“国平”等。

解放军报
知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解放军报社内有一重要新闻评论品牌——“解辛平”。
“解辛平”是“解放军报重要新闻评论”的谐音简称。“解辛平”发表的政论文章围绕党中央、中央军委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官兵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重要时间节点适时发出重要评论。


除了“解辛平”,解放军报社里还有针对国际事务发声的“钧声”,以及在微博上拥有94万粉丝、被评选为“微博2020最具影响力军事官微”的“钧正平”。

解放日报
而这种使用集体创作评论的“公共笔名”,并非央媒专属。
《解放日报》就有“皇甫平”“申言”等“公共笔名”。
1991年2月15日至4月12日,《解放日报》于头版连续刊登四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文章,阐述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与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的最新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时刻,成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舆论先导。
“皇甫平”即为集体笔名,由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的周瑞金,以及评论部的凌河,特约通讯员施芝鸿组成。关于“皇甫平”之名的由来,有许多读者、特约评论员都把它解释为“黄浦江评论”的谐音。但作为“皇甫平”核心人物的周瑞金作了另一种解释,他说,“皇”按照他家乡闽南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而“甫”字也不念“浦”,而读作“辅”。选“甫”字是取“辅佐”之意,即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这就是“皇甫平”笔名的深层含义。“皇甫”又是中国的一个复姓,读者看起来会比较自然。
file:///C:/Users/11582/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gif
除了“皇甫平”,“申言”也是《解放日报》较有影响力的公共笔名。“申言”诞生于2007年,至今仍活跃于《解放日报》。

时任《解放日报》评论部主任的周智强介绍,“申言”评论的定位是“代领导写评论,强调评论的政治性、高度性、服务性,使党报评论关心时政,服务领导干部”。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申言”评论关注的内容延伸到了党员干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此外,《解放日报》内还有“吉方平”“吉方文”“闻颀”等由集体创作的公共笔名,阐述中央与政府声音,引导社会舆论。

任仲平”们是如何诞生的?
主流媒体在发表集体创作的评论文章时,为什么会选择使用这种“拟人名化”的“公共笔名”进行署名?
专业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主流媒体这样重型的评论,一开始也是作者署名的,后来这种评论署名方式,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主要是为了突出评论观点的权威性。遇到体量较大的评论文章时,很难由少数几位评论员来完成;而题材与内容具备较强重要性的文章,代表的不是评论员作者个人的观点,而是某机构、部门或报社整体的观点时,就需要搭建“写作组”或“项目组”来共同完成评论文章。
另有一位业内人士补充,首先,这类由集体撰写、代表集体意见的文章,在署名时使用机构和集体的名称取谐音简称的方式能够降低直接以部门名称命名的局限性,无论是写作方式还是角度选择,都更加自由灵活,论述也可以更加深入。其次,这类评论文章与普通评论文章相比,内容更加厚重,写作时也更加精心,此类“公共笔名”的署名方式有利于媒体专属新闻评论品牌的形成
刘新如发表在《军事记者》上的《“解辛平”的由来》一文中提到,《解放军报》在以“本报编辑部”署名发表评论文章时,文体过于权威、庄重,有时影响行文的语言表达,在有的问题上不便于发声,见报的数量也比较少。而署名“解辛平”的评论文章与之相比,更改了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形式更加活泼、观点更加新颖、感情更加充沛。

这些“公共笔名”背后的团队是怎样的?
几位业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以“任仲平”和“解辛平”工作组为例,“任仲平”“解辛平”的团队成员并不是固定的,所发表的每篇文章的作者也都不同。
“任仲平”系列评论文章由分管言论的副总编(后来甚至总编辑)直接命题、指定作者(通常由人民日报社评论部负责撰写),并参与写作、修改,至最后定稿,交总编社长审定签发。
“任仲平”作为重要的新闻政论品牌,几乎是举报社全员之力进行推进,报社内的各部门记者也都有机会参与写作。根据评论文章题材的不同,在涉及专业知识时,有时会邀请其他部门的专业记者提供素材。
例如在撰写“任仲平”系列经济方向的文章时,会加入“金社平”团队的作者;在撰写香港问题相关文章时,项目组内会有人民日报社香港分社的记者。
“任仲平”“解辛平”等新闻品牌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多代写作班子了。为了推进“任仲平”“解辛平”等新闻品牌的发展,报社的记者也在与这些新闻政论品牌一起成长,也在写作的同时承担起了传承与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团队成员的选择上,实行“以老带新”的方式,团队由负责组织和统稿的一至二位项目组的固定作者,以及资深评论文章作者,和其他相对资历较浅的记者组成。

读者如何准确分辨“任仲平”们?
任仲平、解辛平、皇甫平、任理轩、钟轩理……这些“公共笔名”的命名方式符合中国人姓名取名规律,“任”“解”“皇甫”“钟”等也都是常见的中国姓氏。新的“公共笔名”出现时,读者在阅读中若想准确分辨出哪些署名是个人评论员的姓名,哪些是集体创作的“公共笔名”,有什么方法?
几位业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能够从评论文章发表的时间,以及文章体量、题材、刊发位置进行分辨。
首先是发表时间和题材。此类“公共笔名”署名的重要评论员文章,多发表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时间节点,或对重大事件发表评论。
其次是文章体量。此类署名评论员文章与普通评论相比,体量较大,篇幅较长,多为论题重大,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少则5000字上下,万字以上长文也时有见诸报端。有时,“公共笔名”署名作者还会在短时间内发表多篇文章。
最后是刊发位置。由集体创作的署名评论员文章在体量大的同时,会于重大时间节点刊登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的报纸的头版位置。这样的规格,是不属于个人评论员的。

来源:传媒茶话荟
编辑:何晓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