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出版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7#
发表于 2012-11-23 09:57: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40名硕士写科普书化名1人 书籍错误百出

2012年11月23日02:39  新京报

   一本旨在“引领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普图书,“辽宁古果”穿越几亿年成了“沙顿蕨”,陆上蕨类也改变习性在水中生活,珊瑚摇身一变成菊化石。专家称图书《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存在很多事实错误。

  这本名为《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2012年3月中国社会出版社第一次印刷)的科普图书存在诸多错误。该书属于《探究式科普丛书》(全套100本),记者随即购买几本,专家看后认定错误连连。

  昨日,中国社会出版社人员表示正在调查此事。

  硕士爆料“劣质”科普图书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硕士纵瑞文网上发帖,称《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书中有10余处化石名称等错误。他在图书馆中看到这本书,“仅翻阅几十页,从图片上就发现很多错误。”

  他举例说,亿万年前,海里活跃着一种软体动物,它的名字叫“菊石”,而《化石》中,菊石化石被写成了海螺、蜗牛、蛇等生物的化石。而珊瑚化石被写成了“蛇骨化石”。

  “我还没细看文字,不知有多少错误。”纵瑞文说,这些错误很低级,“只要有一点古生物学知识都能看出来。”

  “一人”编百本科普图书

  《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是《探究式科普丛书》(全套100本)中的一本。

  前日,王府井书店二层,书架摆满这套书,有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每本书的编著均为“林静”,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丛书》序中介绍,这套书旨在让青少年系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随后,记者购买《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地球的肺 植物》等几本书,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鉴定。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称,纵瑞文指出的错误的确存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教授汪劲武,从事50多年植物学科研工作,他翻阅《地球的肺 植物》,半小时内就发现5处错误。

  40名硕士撰写化名一人

  昨日,记者致电中国社会出版社,一名工作人员称正在调查此事。这套科普丛书策划人王俊则称,中国社会出版社和他所在的公司合作出版这套丛书,但对于错误一事称“无可奉告”。

  此前,王俊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林静”是一个笔名。“《探究式科普丛书》耗时3年完成。当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40多名硕士生根据提纲撰写,十多名博士生审稿,最后还有院士把关。对于错误,王俊说,“除再版时修正错误外,我们还会针对已发现的错误出一个勘误表。由于丛书已上市半年多,回收不太现实。”

  王俊说,出版科普书处于保本状态,请学界大腕写科普书困难,“因为大腕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的费用很难承受”。

  ■ 探因

  “打着科普出版,基本没有把关”

  资深科普出版人范春萍、北京印刷学院一名不愿具名的教授均认为,现在科普图书的出版相当混乱,编写者、出版社、管理部门都有责任。

  买卖书号粗制滥造

  范春萍说,许多非科学、伪科学或粗制滥造的东西当成科普书出版和销售,也有些根本没经过任何科学训练的人,靠对二手资料拼凑,或望文生义地解说科学知识,造成许多以讹传讹的东西被当成科普知识传播。

  北京印刷学院一名研究出版的教授透露,现在很多出版社和书商合作,甚至贩卖书号,是因为图书市场不景气,出版公司的利润空间很小,而一些出版社能力也有限,“现在大家都看电子书,都嫌书贵。”该教授说,出版社生存压力很大。

  出版社每年都会下发一定数量的书号,每个书号都是一个利润指标,如果出版社找不到好的选题,就可能出不了书,不能完成利润指标,而即便出书,也可能赔钱,所以不如和一些书商合作,甚至把书号卖给书商,很快就完成了利润指标。这个时候质量审核就很难达标了。

  监管乏力执行困难

  同时,科普图书出版缺乏完善的监管,目前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在出版不同形式的科普书,而管理部门又没有关于科普图书内容科学性管理的有效办法。

  范春萍说,现行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并没有包括对内容科学性的要求,从管理的角度,对于打着科普旗号出版的图书,基本是没有什么把关规定的。

  虽然国家出版总署每年都对图书抽查审核,但据范春萍所知,这样的抽查,与内容的科学性没什么关系。基本是检查文字差错率、印刷质量什么的,或者还有政治、宗教、民族问题等等,“还没听说检查科学性错误的”。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图书质量管理工作,每年都会定期抽查一部分图书,也会对举报有质量问题的图书进行审查。最后会根据相应质量问题,进行相应处罚,收回图书、赔偿、罚款等,会对涉及的编辑人员进行相应处罚。

  但实际上,即便发现这些图书有质量问题,也很难按规定下架收回,重印或者赔偿购书者,因为现在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出版行业市场化、企业化带来的低标准,让行业规定的执行力度也越来越小。

  借鉴“养生保健出版”

  范春萍称,因为前几年养生健康类图书出版太乱,造成了恶劣影响。新闻出版总署于2010年10月下发了《关于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的通知》。依据通知中的要求,最后只有包括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在内的53家出版社取得了养生保健类出版资质。这个通知,对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促进出版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对于科普图书的出版,相关的管理严重缺位。

  范春萍说,养生健康类图书可能因为直接关系人的健康甚至生死,后果相对明显,所以受到的重视也多一些。而科普图书对读者的影响是潜在的,在短期内无法测量和评判,但经过长期累积,对一个民族的科学素质和文化都会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也是不可忽视的。

  ■ 说法

  劣质科普书

  危害青少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硕士纵瑞文说,他们经常和校内外的团体合作带领中小学生到野外进行古生物科普活动,孩子们对古生物非常感兴趣,家长也很支持,给孩子买了很多科普读物。“现在科普书的主要读者也是青少年朋友,看到他们对科学这么感兴趣,而我们提供给他们的是什么?低级错误百出的图书?这些书对孩子们造成的危害有多大不言而喻。”

  纵瑞文呼吁大家遇到这些漏洞百出的科普书时,将它们爆料出来,不要让孩子们上了“伪科普”的当。

  中科院研究员邓涛介绍,科普书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让人建立科学思维,“很多科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一定要正确。”

  邓涛说,大学和研究院里的专家编写科普书再合适不过了,但现在高校和研究所中,考核体系要看论文和课题,所以很多专家忙于项目和论文,可能不像以前那样热衷编写科普图书。“但是其他人员如果足够了解这一领域,也可以编写科普书,但要有专家严格把关。”邓涛说。现在有些科普书籍确实不够严谨,给读者带来误导。邓涛说,科普书首先要准确,基本事实准确无误。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范春旭 萧辉

(原标题:科普书错误百出 业内抱怨难监管)

http://news.sina.com.cn/s/2012-11-23/023925642225.shtml
26#
发表于 2012-11-16 18:11: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哪些学术成果可以留下一笔?”——50余家出版社联合倡议规范学术著作出版
  2012年11月14日08:36  来源:光明日报

  “一个国家的出版要有门槛,如果我们把门槛放低,学术风气就会变坏”。这是一位老出版人、人民出版社重建后的第一任社长胡绳生前曾多次说过的一句话。

  “出版,起着文化守门人的作用。”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有着同样不容置疑的坚定态度,“应该把学术出版当作出版社安身立命的一件事情来做,真正把出版办成推动社会进步的事情。”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脉相承的责任感和担当,2012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10月31日,50余家出版单位在京联合发出倡议:“学术出版单位作为学术成果出版、推广的平台,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应“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学术出版规章制度”,“将出版规范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刻不容缓

  倡议书的撰写者、也是这次倡议活动发起人之一的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表示,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是提升学术界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学术界和出版界均有重大意义。

  老社长胡绳的理念对如今的人民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陈亚明有着深刻的影响,她说,“学术是文化的集中体现,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品质的学术出版,在促进、繁荣学术研究,传播学术成果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亦是实现文化强国理想的重要环节。大力出版学术精品力作,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出版社自身的立社强社之本。”

  “出版物编辑出版的基本规范体现了出版物之为出版物的本质。相对于一般出版物而言,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尤其需要加以严格规范。”老牌专业学术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副总编辑陈小文这样说道。

  学术图书是三联的核心产品,是三联品牌的集中体现。总编辑李昕表示,“我们今天强调的学术出版规范问题,涵盖了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从细节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既包括编辑案头处理的技术规范,也包括选题的论证规范。在今天学术图书出版总量大幅增加、资助出版成为普遍现象、学术出版门槛降低的情况下,对学术选题的筛选和论证规范,需要特别强调。”

  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徐有智也提出,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学术声誉,而且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目前国内学术著作出版存在着门槛低、缺乏原创性、内容相互抄袭、图书没有索引、基本不通过同行评议等问题。因此,规范学术著作出版,提升学术出版水平,迫在眉睫。

  处理学术书稿,先从细节做起

  倡议书中提到的几条遵行原则,和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规范的通知》中的具体要求相互呼应,体现了当下规范学术著作出版的当务之急。

  原则之一:“学术书稿的处理,严格依据目前学术界、出版界关于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所达到的共识,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具体问题做起,逐步提升书稿处理水平,切实做到为作者拾遗补缺,使书稿更臻完善”。

  应该说,这是规范学术出版的基础性要求。据了解,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社科文献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一批出版社,已经结合自身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参照国内外相关出版标准,制订和实施了各自的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对学术著作的基本体例、文本、图表、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附录等方面的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例示。

  “学术著作不同于其他著作(比如文艺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征引性。这种征引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术著作对他人的征引,另一个方面是学术著作为他人所征引。”谈到具体细节,陈小文格外看重这一点。

  陈小文认为,征引性要求作品本身必须具有严肃性和严格性。所谓严肃性,指的是征引者必须正确理解征引材料,适当运用征引材料;所谓严格性,指的是征引者必须注明征引材料的书名(或文章篇名等)、作者、原始出处,包括出版社、版本、页码等基本信息。无论直接征引还是间接征引,都必须遵守这种严肃性和严格性,否则就违反了学术规范。对他人作品征引的严肃性和严格性,反过来要求作品本身必须合乎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规范,编辑出版本身必须具有严肃性和严格性。

  “以索引为例,中文书对索引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除了一些老牌的出版社,大多数出版社的索引编辑很不规范,不但中文著作不编辑索引,有的出版社甚至在译作中把原有的很好的索引删除了。这是很不严肃的做法。索引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便于读者研读查考,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厘清学术概念、统一学术术语的基本要求。它集中体现了学术作品的严格性和严肃性。”
  推进专家匿名审稿制度,提升学术出版门槛

  原则之二:“逐步推进专家匿名审稿制度,提升学术出版门槛,降低乃至消除低水平重复、学术泡沫现象”。这也是不少出版社积累多年的经验之谈。

  据李昕介绍,三联书店是在国内出版社中较早开始坚持对一部分原创学术著作实施匿名评审制度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从1994年开始出版,已出版了近100个品种,每一种都经过两名以上的店外专家提出评审意见。这套书的学术质量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成为三联图书品牌中的品牌。

  “提倡学术出版规范,它的实质是以国际规范来要求中国出版。”李昕说,三联的匿名评审方法与国际出版规范是接轨的,在为版权输出洽谈合作时,只要是这套书中的著作,就很容易取得外商的信任。例如我们向剑桥大学出版社社长潘世勋推荐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进入《剑桥中国文库》时,潘社长强调他的每一本学术著作能否出版都要经过匿名评审或专家论证。当他得知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并已经经过匿名评审时,立即表示很感兴趣。

  浙大出版社与国际著名科技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中国科技进展丛书》,推出由中国科学家用英文写作的科技著作,将中国科学家推向国际科学前沿舞台,向国际展示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徐有智介绍,浙大社与施普林格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来规范这套学术丛书的出版,其中一条就是实行严格的国际匿名同行评审制度,保证学术著作的原创性。通过严格的评审规范,许多平庸选题被淘汰,目前这套书已出版40多种版本在全球范围内发行,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认可与好评,进入了美国国家图书馆等西方主流社会,成为国家出版“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项目。

  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锋也表示,科学社也已采取了匿名评审方式,让同行专家客观评价学术著作的学术水平和出版价值。不仅本版书如此,引进版图书也一样。现在该社已经建成由不同学科领域300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这些专家的工作对于提升学术著作的水平起到了极大保障作用。

  除此之外,严格区分书稿学科边界,逐步实施编辑按学科编审稿件等,也是倡议书提到的内容。出版界关于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努力,现在才刚刚开始,很多具体的操作内容,还需要逐步推进和完善。

  正如邬书林所说,“出版的本质功能在于传播,积累知识,传递信息。好的出版物,特别是学术出版物,恰恰是要在人类已有文明的基础之上,把有创新思想内容的东西,以出版物的形式服务当代,并为后人服务,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在人类历史的长河当中才会有地位。”

  “哪些学术成果最终能在人类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一笔?”他的这句发问,是整个出版界和学术界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报记者 吴 娜

  【链接】

  倡议书

  学术出版单位作为学术成果出版、推广的平台,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有鉴于此,作为专业学术出版机构,我们倡议各学术出版单位,共同遵行以下原则。

  第一,严格遵守、切实贯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精神,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学术出版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将出版规范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学术书稿的处理,严格依据目前学术界、出版界关于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所达到的共识,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具体问题做起,逐步提升书稿处理水平,切实做到为作者拾遗补缺,使书稿更臻完善;

  第三,秉持专业立场,严格区分书稿学科边界,逐步实施编辑按学科编审稿件,以保障学术著作出版的专业化水平;

  第四,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专家匿名审稿制度,提升学术出版门槛,降低乃至消除低水平重复、学术泡沫现象;

  第五,尊重学者的原创劳动,以学术质量为第一要义,确保具有高水平的学术著作的出版。


http://www.npopss-cn.gov.cn/n/2012/1114/c219470-19573971-1.html
25#
发表于 2012-11-14 00:41: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发行
崔向红
//@陈海生童鞋:摇贯彻严肃、活泼的革命思想

@袁裕来律师
今天,最让人欢欣鼓舞的画片!




(5)| 轉發(1167) | 評論(423)
11月13日23:21來自iPad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12:13: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程益中
迎合的事大有人做,引领的事也需要人做。//@吴鸿的最近999://@楚尘文化: //@01之友蕴美: //@深圳红孩: //@欧亚: @程益中 老师做报纸,也说过类似的理念 //@某人韩东:老楚呀老楚。。 //@卢迎华: //@楚尘: @楚尘文化

@深圳特区报
【楚尘:出版人应做精神需求的引领者】“中国出版社不能一味迎合读者,而应该去引导读者”“真正的出版人应该起到好的引领作用”。在这个越来越现实的社会,楚尘是中国为数不多依然坚持为诗人出版“诗集”的人。近日,本报记者就诗集出版与当代诗歌的现状对楚尘进行了独家专访。http://t.cn/zlBIURo



| 轉發(161) | 評論(43)
10月29日11:11來自深圳特区报_特网


| 轉發(5)| 收藏| 評論(3)
4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23#
发表于 2012-10-24 12:21: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广东省委要求圆满完成明年党报党刊发行任务

 南方日报讯 (记者/徐林 见习记者/骆骁骅)昨日,省委宣传部、省邮政管理局、省邮政公司等联合召开广东省2013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健在广州主会场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全面部署了我省2013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举措,克服困难、扎实工作,确保2013年度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会议强调,一要提高思想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二要明确目标任务,统筹抓好2013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三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落到实处。会议要求,各地各单位在做好《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发行工作的同时,统筹做好《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和《南方日报》、《南方》杂志以及各地级以上市委机关报的发行工作。鼓励将《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和《南方日报》、《南方》杂志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统一实施政府采购;鼓励个人自费订阅党报党刊;鼓励社会力量订阅重点党报党刊捐赠给贫困地区,实施文化扶贫。

(原标题:确保党报党刊发行任务圆满完成)

http://news.sina.com.cn/c/2012-10-24/081925426654.shtml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6 10:56: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武大沈阳【微博出版】微博是社交媒体、自媒体的形态之一,自然可以用于出版,包括:约写微博后刊登于传统媒体之上,将一位或多位博主的内容编撰后整理出版,将微博的内容和传统的媒体内容整合出版,深入分析博主信息将之用于传统出版分析,将微博内容二次APP化等等诸多形式。微博出版已成数字出版的全新领域。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18:21: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李晓琪老唐,与我同僚半年,邻桌数月,共议多回。老唐说话很直爽,诸位看此博文便知。不同人恐有不同见解,我觉得,或因他从体制外而来,或因他从自己当老板而来,故而在我们这些人中,显得自由而超脱。
@老唐我一路听来出版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能不能不在死胡同里打转?菜农或者农场主本来是可以靠种菜卖菜生存并生活的,但遭遇疯狂“偷菜”的菜农和农场主,已经没有机会了。我们已经来不及埋怨大家不吃菜了,我们也没有底气去指责大家偷菜了,因为,我们自己也偷得正high http://t.cn/zW3nuR5 轉發(3) | 評論(2) 6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1)| 收藏| 評論 17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舉報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0:57: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燕山刀客A总结得很好。 但杨总显然是基于弘文馆的经验总结的,有些观点也有可探讨的地方。特别是第六点。小说的故事比文笔更重要。
@我们再一次相遇杨文轩讲座启示:1 可以针对特定渠道做书。2编辑需要提前介入写作,规划作者。3金矿:小资小清新题材,专题化写作,碎片化出版价值。4用包装艺人的心态大造作者5 畅销书大多出现在9月份。6 文字胜过故事。绚烂文字比故事更容易打开市场。小说不易突破。7生活励志书名要直白 8为一句美好的话写一本书 轉發(18) | 評論(12) 6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5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 舉報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被互联网逼出来的杂志业革命
2012-07-02 09:23:41 来源:
外滩画报 有1人参与


0



核心提示:“纸媒已死”这是近些年一再被重复的断言,出版商的业务就像被一场飓风夷平。硬新闻大概是最难卖钱的,杂志业务却出现一种新的乐观,与报纸不同,多数杂志没有互联网可以夺走的大量分类广告版面,文章的时效性也比较长。




美国报业受到互联网重创,新增的杂志却比倒闭的多

“印刷媒体已死!”这是近年被一再重复的断言。过去报刊业赖以生存的昂贵印刷广告,不断转向发布成本很低的互联网。出版商的业务就像被一场飓风夷平。

不过在风暴过后,出版业浮现出一道新的风景线:这种一度相当简单划一的生意——找到一个有相同身份或兴趣的群体,为他们写报道,然后在报道旁边卖广告,已经裂解成多个不同种类。

硬新闻大概是最难卖钱的,它变得越来越即时、不间断和商品化(正如石油或大米,消费者不在乎它是从哪来的)。

除了极少数例外,要在新闻业赚钱,意味着要么发布能吸引巨大受众群体的廉价消息,再通过广告赚钱;要么发布对一个小圈子受众来说很重要的昂贵消息,通过订阅费赚钱。两者竞争都很残酷,因此富国的很多报纸都倒闭了。

杂志业却出现一种新乐观。在受衰退打击最大的北美,2011年新增杂志数量比停刊的数量多,且已是连续第二年如此。据杂志媒体协会报告,杂志受众的增长速度高过电视或报纸,尤其在年轻人中。

与报纸不同,多数杂志没有互联网可以夺走的大量分类广告版面,文章的时效性也比较长。赫斯特杂志老板戴维·凯瑞指出,最重要的是杂志代表了人们的渴望:“它们在激励梦想方面做得很好。”

人们更认同他们阅读的杂志,导致广告商对杂志也更青睐。德国大型出版商胡贝特·布尔达传媒的董事长保罗-贝尔哈德·卡伦表示,杂志对品牌打造仍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奢侈品杂志非常红火,尤其在新兴市场。当地迅速扩大的中产阶级正在进入广告主的视线。美国杂志的广告页数连续第三季度下降,但业界人士分析,这部分出于周期性原因,而且日益增长的数码版广告未被统计在内。

数码广告以前赚不到多少钱,网络广告只占杂志广告收入的一小部分。不过,以苹果iPad为首的平板电脑可能会改变这一切。

iPad问世仅两年,多数杂志推出iPad 订阅版还不到一年,杂志媒体协会今年4 月才发布平板电脑的广告计算标准建议。但已经有迹象显示,出版商对平板电脑版的接受度高于网络版,因为平板电脑上的杂志更接近印刷版,阅读体验更吸引人,而不只是文本和链接的丛林。出版商仍在试验各种新形式,包括3D版等等。

明智的出版商也在寻找少依赖广告的途径。“如今你需要有五六种收入来源,才能让生意真正成功。”凯瑞说。因此杂志正在以几年前无法想象的方式进行创新,很多从单纯的广告载体转化为营销服务商,提供多种诉求读者的方式供广告主选择。

(本文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经济学人)



http://discovery.163.com/12/0702/09/85D8UPFN000125LI.html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0:10: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英语周报》涉嫌违法出版 日均发行1634万份
2012-06-12 08:39:00 来源: 新华网 有18人参与 0(0)核心提示:《英语周报》被曝光涉嫌违法出版,教育部要求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核查。《英语周报》在黄冈的总发行商也承认,几十年来都是通过地下渠道发行。据《英语周报》官网显示,目前该报纸日均发行量为1634万份,每年收入过亿元,且被评为全国教辅类报纸第一名。

近日,一份全国发行1600万份的《英语周报》被媒体曝出涉嫌违法出版。对此,教育部要求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核实查处,并要求该报主办单位核实有关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据《英语周报》官网显示,它自1983年创办以来,单期的平均发行量为1634万份,也就是说每个星期都有1600多万的中小学生在使用这份报纸,每年带来的收入超过亿元。媒体在湖北黄冈调查发现,《英语周报》并没有备案记录。之后,《英语周报》在黄冈的总发行商也承认,这十几年来,他们都是通过地下渠道发行的。而这份报纸上个月刚被国家某权威部门评为“全国教辅类报纸出版质量综合评估”第一名。

对此,教育部昨日发布消息,要求湖北省教育部门核实情况,提交报告。针对有关教辅材料涉嫌非法出版问题,教育部已同有关主管部门沟通,请予核实查处。


此外,教育部要求《英语周报》的主管和主办单位认真履行职责,核实有关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纠风办等四部门已于今年2月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再次重申: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材料,不得进入学校宣传、推荐和推销任何教辅材料;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不按规定代购、从代购教辅材料中收取回扣的单位和个人,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其纠正违规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http://news.163.com/12/0612/08/83PN4FHS00014JB5.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