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龙新时报》第74期总汇 [打印本页]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39
标题: 《龙新时报》第74期总汇
                                                            社会公器与记者私利碰撞
                                                《南国今报》大篇幅悼念自杀记者引争议
                                                              报道与读者无关属浪费
本报综合消息唐伍玉 6月23日,《南国今报》用11个版的篇幅悼念自杀身亡记者韦巍,此举在业界引发争议。
报纸大篇幅悼念自杀记者
    6月18日,《南国今报》记者韦巍在柳州某座桥跳下,自杀身亡。韦巍生前为《南国今报》经济专刊部主任,他在自己的微博简介中、写道“放任自流的小资产阶级文艺记者,二流摄影师,三流吉他手,后青春期的诗人”,9月18日自杀离世,年仅40岁。
    对于此事,《南国今报》在6月23日出版的《南国今报》“时尚·时殇”用11个专版的篇幅报道悼念韦巍。据不完整统计,在11个版中共有7首悼念诗。以这种方式悼念自己的员工,在以往的其他媒体中并不多见,就连曼德拉这种国际大人物辞世时,最多也才发过8个版。
    这一举动在业界引发广泛争议,有人认为这体现了报社的关怀和情怀;也有人认为,报纸是公器,报道与读者这么多无关的资讯是一种版面的浪费。对于种种争议,微博认证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今报副总编”的@新闻法眼于9月22日在其微博上表示:请你投一票,南国今报该不该这样刊登?今报理由:他不仅属于今报,更属于柳州文化圈;一个改变城市的时尚圈的媒体人,就应该享受这种哀荣。第二天,这条微博便被删除。
“公器”报道自家总会惹争议
    2011年,《长株潭报》对“7·23甬温线动车事故”的报道深入人心,从此《长株潭报》便进入公众视野。2011年6月6日,《长株潭报》创刊,于2015年9月21日起休刊。
    9月18日,《长株潭报》便在头版刊发休刊公告,正式宣布自2015年9月21日起休刊。9月21日出版的《长株潭报》共有8个版面,名为《新闻简史》,实则为其“告别特刊”。曾在《长株潭报》工作过的老员工得知老东家休刊的消息后,也一起参与制作最后一期“告别特刊”,进行撰稿或编版。不少人看了《长株潭报》的告别特刊后,为其“体面”进行赞叹,称“纸朽了,而铅字不朽!”但也有人对《长株潭报》告别特刊的做法提出质疑,不能因为出“告别特刊”,就完全放弃了新闻版面,毕竟当天有更多重要的事情值得记录。
    2013年10月,《新快报》在头版刊出《请放人》、《再请放人》,为记者陈永洲“维权”, 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然而事件后续发生了反转,使得《新快报》遭遇舆情危机。
    类似的事情曾在媒体上多次上演,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遭遇殴打时,所在媒体经常会刊发相关报道。然而媒体的此类行为往往会引发争议,看来,如何用好“公器”确实值得思考。
“公器”私用需谨慎
    有网友表示,如果记者自杀一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那么对其进行专门报道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只是单纯地表达悼念之情,11个版就太夸张了,而且悼念的方式有很多种。2015年8月13日,无界新闻高级记者朝格图自杀离世。他供职过的媒体以各种形式表达了悼念之情,媒体人或撰写悼文发于微博、朋友圈、微信公号,或撰文回顾朝格图旧作。然而在《南国今报》的微信公众号及微博上却没有任何与韦巍自杀相关的报道。
    人民交通出版社高级策划编辑谢元表示:“报纸作为新闻媒体,应该理性客观中立,坚守正义和良知,一味偏袒自己一方,一定会慢慢失去民心,读者会越来越少的。”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41
《人民日报》携33家媒体建立新闻互换机制
加强国际合作 实现新闻共享
本报综合消息 钟兴茂 9月22日,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5“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媒体合作论坛上,《人民日报》就“一带一路”采访报道的合作问题,与来自23个国家的33家国外媒体签署了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了新闻采访互换机制。
    《人民日报》与33家媒体承诺将以更加客观、准确、全面、公正的立场报道新闻、评论事件;将积极采用对方推送和推荐的重要新闻资讯,实现新闻资源共享;将就“一带一路”等专题进行跨境联合采访;将进一步推动团组互访、人员往来和广告合作。
    据悉,签署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的33家国外媒体,包括西班牙埃菲社、印尼安塔拉通讯社、哈萨克国际通讯社、乌克兰国家通讯社、墨西哥通讯社、韩国《中央日报》、埃及《金字塔报》、荷兰国际广播电台等通讯社、报纸、杂志、电台、新闻网。国外主流媒体积极评价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期待不断扩大和深化与人民日报社的合作。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签署仪式上致辞表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媒体大有可为人民日报社希望与各国媒体同行全面落实备忘录的有关事项,进一步扩大共识深化合作。
    在凤凰卫视记者李淼看来,新闻产品互换机制将在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方面提供很大的便利。她说:“人民日报社此举,无疑将在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上带来许多实质性的帮助。此外,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力加大的背景下,实行新闻产品互换机制也有利于传统媒体加大竞争力。”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前,“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41
《人民日报》携33家媒体建立新闻互换机制
加强国际合作 实现新闻共享
本报综合消息 钟兴茂 9月22日,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5“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媒体合作论坛上,《人民日报》就“一带一路”采访报道的合作问题,与来自23个国家的33家国外媒体签署了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了新闻采访互换机制。
    《人民日报》与33家媒体承诺将以更加客观、准确、全面、公正的立场报道新闻、评论事件;将积极采用对方推送和推荐的重要新闻资讯,实现新闻资源共享;将就“一带一路”等专题进行跨境联合采访;将进一步推动团组互访、人员往来和广告合作。
    据悉,签署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的33家国外媒体,包括西班牙埃菲社、印尼安塔拉通讯社、哈萨克国际通讯社、乌克兰国家通讯社、墨西哥通讯社、韩国《中央日报》、埃及《金字塔报》、荷兰国际广播电台等通讯社、报纸、杂志、电台、新闻网。国外主流媒体积极评价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期待不断扩大和深化与人民日报社的合作。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签署仪式上致辞表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媒体大有可为人民日报社希望与各国媒体同行全面落实备忘录的有关事项,进一步扩大共识深化合作。
    在凤凰卫视记者李淼看来,新闻产品互换机制将在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方面提供很大的便利。她说:“人民日报社此举,无疑将在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上带来许多实质性的帮助。此外,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力加大的背景下,实行新闻产品互换机制也有利于传统媒体加大竞争力。”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前,“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42
全国出版集团(社)报刊联盟正式成立
共享资源共创效益
本报综合消息 翁江林 9月18日,被誉为“期刊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的2015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在武汉开幕。此届刊博会除公布2015年度“百强报刊”入选名单外,还有另一项重量级的活动:全国出版集团(社)报刊联盟在刊博会期间宣布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
    在第一届理事会中,中国出版集团、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为联盟第一届轮值主席单位。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出版传媒机构为副主席单位。《三联生活周刊》等三十多家知名刊物担任联盟常务理事单位,联盟首批理事单位超过100家。
    全国出版集团(社)报刊联盟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一次新探索。主要应对传统期刊发行量不断下降的问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指出,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期刊总的印刷发行量自前年起在持续下滑,并且速度加快。为应对这种形势,全国出版集团(社)报刊联盟将采取新措施,对联盟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发挥社办报刊中流砥柱的作用,加强社办报刊与新媒体的交流,取长补短,为报刊注入新的活力。
    而在联盟在对内部资源整合的问题上,则有五项措施:一是在联盟的成员单位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信息交流畅通的内部交流平台。二是多进行联合采访等合作协调活动。三是加强对核心知识产权的维护,防止盗版行为损害联盟权益。四是各单位共同讨论报刊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五是联盟要出台奖励措施,激发工作人员热情。
    对于这次各大出版社、报刊成立联盟的未来发展前景,参与此届刊博会的中宣部出版局巡视员刘建生说:“我对这次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整合十分看好。联盟的发展将为出版集团(社)报刊开辟一个合作共赢的新天地,创造新机遇。这是网络时代中国出版业深度开掘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全国出版集团(社)报刊联盟目前将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会员单位的合作默契程度上,并积极参与由新闻出版总署提倡的“全民阅读报刊行”活动。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43
《华盛顿邮报》将在脸书发布所有报道
本报综合报道 张亚燕 美国《华盛顿邮报》22日宣布,该报将会在社交媒体脸书(Facebook)的交互式媒体内容创建工具“即时文章”(Instant Articles)上发布所有新闻报道。读者通过手机上的脸书应用软件阅读《华盛顿邮报》时,能够获得快速阅读、即时分享和评论的极佳用户体验。
    “即时文章”是全球社群龙头脸书在今年5月13日推出的一项全新服务。过去,用户在脸书上阅读新闻报道,需要点击外部链接,进入到原载网页。如今,用户通过应用软件“即时文章”便可直接浏览合作媒体提供的新闻内容,省去点击链接媒体网站的麻烦。
    脸书网站软件工程师TR·维什瓦纳特(TR Vishwanath)指出,用户在“即时文章”上除了能够享受更快的阅读速度外,还会拥有一些交互式的阅读体验,他们可以在手机上阅读一些文章时观看自动播放的视频,查阅交互式地图等。
    虽然首批加入的就有包括《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国家广播公司在内的9家美欧知名媒体,但因为该项目正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发展缓慢,使部分内容发布商在与之接触时仍有顾虑。截至今年6月,《纽约时报》就只准备每天在该平台发布30篇报道。
    作为第一家承诺通过“即时文章”发布全部报道的媒体,《华盛顿邮报》似乎在尝试利用脸书庞大的用户群以赢得更大的读者群。该报出版商弗雷德·瑞安(Fred Ryan)说:“我们会让所有平台的所有读者看到我们的文章,包括现在的读者和未来潜在的读者……脸书网站推动的‘即时文章’计划,确保我们能够给其相当大的读者群体提供更快、更具连续性的新闻阅读体验。”
    不过,由于《华盛顿邮报》由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所控制,所以或许有人认为这会让该报纸的出版政策更为复杂。但实际上,《华盛顿邮报》却早就尝试这样做了,亚马逊金牌用户已经可以免费阅读6个月的《华盛顿邮报》。
    该报也是Apple News的合作伙伴。已经有数百万人每天通过iPhone和iPad获取新闻,而集成在iOS9中的Apple News应用则给他们带来了与之接触的重大机遇。
    据新闻爱好者张照友分析,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双方互相利用、优化组合,而且双方一定签有商业协议,所以不必担心出版政策的问题,两个领域“相撞”才会有更大利益。《华盛顿邮报》需要脸书提供好的平台,脸书也需要《华盛顿邮报》的专业报道。
    据了解,脸书为号召更多的新闻媒体加入壮大“即时文章”项目,开出了诱人条件。比如允许刊登在脸书的新闻文章嵌入广告,广告盈利归媒体所有。如果媒体将销售广告业务交由脸书处理,则媒体可保留7成营收,脸书分到3成。
    脸书通过博客表示,该公司将在未来几个月扩大这项服务的用户群,并宣布“即时文章”很快将新增十余家合作伙伴。
    张照友还分析到,虽然脸书的这个项目才刚起步,但它却是进步的、可发展的。相比可以在“即时文章”上直接浏览新闻报道,国内像微博这样的平台就存在明显不足,一篇新闻一个链接的浏览方式很繁琐。虽然直接浏览报道会减少新闻网站本来的点击率,但这个问题并不需要担心,就像保险业的再保业务一样,受益的都是同一个人。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44
ABC推出虚拟现实报道
受众亲临“现场”看新闻
本报综合消息 谭 娅 为了能缩短观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9月18日,美国ABC新闻部推出了一个名为“ABC News VR”(VR为虚拟现实的英文缩写)的服务。消费者需要在手机中下载一个应用软件,然后通过包括“谷歌纸板”(Google Cardboard)在内的虚拟现实头盔来观看新闻。
    就在前不久,Smart News Agency新闻通讯社发表了一则报道,用户在360度全景视频中观看到叙利亚内战后的废墟场。这段视频是由一名叙利亚记者在5月到6月间,用6个相机组成系统拍摄,并优化了虚拟现实眼镜观看效果。
    而在去年9月份,南加州大学研究员Nonny de la pena和她的团队通过采集战场上的视频声音数据,合成虚拟现实数据。之后通过Oculus Rift(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显示器)传达给试验者。试验者戴上Oculus rift和耳机,如同真的置身于战争中的城市现场一般。他们目睹恐怖袭击的发生,走过难民安置点,感受战争带给他们的强大的沉浸感和近距离的情感波动。
    据《网络传播杂志》报道,美国雪城大学纽豪斯公共传播学院的新闻学教授丹·帕切就这样设想过虚拟现实技术在将来如何报道新闻:其中具有互动效果的3D地图是一个发展方向,能够在自然报道中发挥独特之处。如灾气候报道中,他设想了一个节目:你可以在地图上选择一座沿海城市,然后切入到这座城市的海岸,你就可以观察到现在的水位如何,甚至可以看到在10年/20年乃至30年后的预计水位是多少。他认为:“这样的新闻报道将非常具有震撼力和说服力,因为你不再只是阅读有关气候变化后果的文字,而是身临其境的感受气候变化。”
    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刘海明老师对此的看法是“技术服务于每个行业,包括新闻业。技术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可感性,有助于公众对新闻的理解,只是技术的作用不应该被片面夸大,传统媒体既要坚守,也不要排斥新技术。”
    《光明日报》评论员周龙在他的社评《虚拟现实技术不能根变新闻》中谈到:“新闻媒体总体上对于新技术的运用还是比较滞后的,一方面,因为技术的市场回报低;另一方面,新闻报道的水平和能力更多是由于非技术因素,新闻最核心的信息的收集与加工,靠的还是编辑、记者和撰稿人的个人知识、资历和经验。新闻报道有可能就是这一技术的匆匆过客,就像当初电影与新闻的结合一样。到底,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要回到它传统的领域——通过建制性的新闻报道团队来支持强大的真相挖掘能力,维护一个社会对于准确而不是愉悦信息的需求。这一功能,是即时性、碎片化的社交媒体所不能完全取代的。”
    目前,虚拟技术更广泛应用于网络游戏、建筑行业、艺术行业和远程教育等,不过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能够亲临现场的新闻报道也逐渐成为虚拟现实的另外一个应用场景。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45
牙买加延长版权保护期  各方观点不一
本报综合消息 张婉秋 最近,牙买加《版权法》修正案将版权保护期从50年延长至95年。这一法案的出台让受版权保护的创造者和所有者将再获得45年的收入。
    牙买加政府的政策一出,音乐界称赞此举能很好地打击侵犯著作权作者利益的盗版行为,保护好原作者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的创新积极性注满新的活力。然而,也有观点认为版权保护期延长并不能促进创新。
    英国2006年的《高尔斯知识产权报告》显示,将录音者和表演者的保护期延长不会增加投资欲望,也不会导致新作品的激增。记者采访了解到,版权作品的保护期延长,创造者们继续创作的动力减弱了,因为他们仍然可以收取版税。而且,如果保护期延长,新的创新者们需要等更长时间,因为他们要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创造新作品。
    延长版权保护期不仅不会促进社会的创新性,还会对消费者产生消极的影响。据2006年《知识经济中版权及邻接权的重塑》的报告显示,版权保护期延长会使消费者为录音制品支付更高的费用。当录音制品进入公共领域时,将有大量相互竞争的供应商,这将为消费者降低价格。但是,当限制存在,也就没有了竞争,而消费者们仍将在好多年内为同样的录音制品支付高昂的价格。除此之外,研究显示,版权法更易使大公司而不是创造者获利。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张寒老师表示:“一味地延长版权保护期和提高社会创新性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
    知识创新作为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国通常的做法是延长版权保护期和加大对侵权的处罚力度等方法来保护知识产权,提高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美国作为科技领先型国家,十分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1790年的《著作权法》到1998年国会通过的《著作权期限延伸法》,美国著作权保护期限一度从28年延长到作者死后的70年之久。
    我国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道路上,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为使我国能在2020年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已把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知识产权的相关措施和政策也在不断完善。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46
用11个版面报道记者自杀,闹哪样?
记者韦巍原为《南国今报》经济专刊部主任,9月18日自杀离世。《南国今报》用11个版报道悼念自己的员工,这在以往其他媒体中并不多见。此举也引发了媒体同行间的争议。(9月22日《沈阳晚报》)
    优秀记者或在职媒体人的逝世对单位对社会都会造成一定量的损失,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哀悼逝者也属情理之中。两个月前,无界媒体人朝格图跳楼自杀,朝格图的同事们以文字的方式追悼死者。而今《南国今报》以11个版面的报道哀悼逝者,看似发乎情理,其实有私用公器之嫌。
    因为媒体人的职业与传播有特殊的关系,一些关于媒体人突然逝世的新闻也的确存在一定的新闻价值。一家报纸,花多个版面报道死亡员工,的确可以引起大家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关注,让媒体人有些许安慰。但仔细观察这11个版面的报道内容,大都是死者亲友所抒发的个人情,其价值和意义只能说非常单一贫乏。
    报纸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传播工具,媒体人有权将采访报道的文章出版、发布,但从实质上看,报纸并非媒体人的私有器具,而是社会公器。媒体人客观采编新闻、合理出版的权利也是由社会大众提供的。《南国今报》将宝贵的11个版面,单一地报道单位员工的死亡,无视社会公众的感受。只能说这只是《南国今报》在通过社会公器抒发私情。
    此外,韦巍是跳江自杀身亡,这本身就是是否值得高调报道的争议点。11篇报道多哀悼死者,缺乏对死者自杀原因和影响的思考,且11个版大肆报道,会不会给一些人带来误解呢?我们知道,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大热之时,有不少少年都模仿作品中的主人公自杀,诗人海子卧轨自杀后,一些少年也效仿其卧轨自杀。虽然目前并未看到有人模仿韦巍的行为,但是不是会给一些人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呢,会不会给一些处于消极、彷徨状态的人指出错误的导向呢?
    哀悼亡灵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显现,适当合理的方式会给死者和死者亲友心灵上的慰藉。若是用大众赋予的权利擅自大肆报道死亡员工,不仅是对大众的不礼貌,也是对有较高新闻素养的死者意愿的曲解。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47
别让商业化降低了‘春晚’档次
据悉,11月10日晚,由冯小刚导演担任总导演的“天猫2015双11狂欢夜”将在湖南卫视直播。作为首届双十一春晚,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平台,通过多场景互动,实现边看边玩边买。(10月12日新华网)
    1956年,春节联欢晚会还叫《春节大联欢》,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1983年,首届现场直播形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央视正式播出,从此,春晚几十年如一日在每年的除夕之夜为国人带来视听盛宴,至今,周而复始的春晚,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年俗、一种“固定仪式”和文化现象,它的意义不再是那么平凡,但是就是因为这来之不易的不平凡,以至于春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渐渐商业化是不争的事实。
    往年春晚人们回味的是节目的经典,而现在,我们看到“春晚”这个美好的回忆正在被一种叫“过度商业化”的病毒侵蚀。不断植入的软广告都让春晚的内涵掉色不少,当一台原本精彩高品质的节目被强行植入过多广告,当观众被强行接受广告时,一切就都变了味道,观众不再讨论节目的妙笔之处,而在评批广告砸了节目的精彩;节目本身传递的信息被改变,观众潜意识的意愿也被改变了。
    此次双十一春晚,节目质量和效果暂且不说,能否被主流大众所接受才是它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来,双十一作为“光棍节”和“购物节”联系在一起,就已经面对过舆论的口诛笔伐,虽然后来双十一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但是无论如何将春晚和双十一相结合,多少还是有点赚取商业利益的嫌疑,春晚的受众是面对各种文化阶层的人群,而如果春晚也被贴上了购物的标签,那么是否说明是在故意缩小春晚的范围?属于小众群体的能称之为晚会,但是如若是任何地方或者商业性质的晚会都称为“春晚”,那这样的春晚不是在贬低自己?况且用双11和春晚两个话题来为一场商演宣传造势,其用心一目了然,即使是知名的大导演来安排,也不见得不是为了把春晚当作自身受益的工具。
    春晚商业化的事实毋庸置疑,双十一购物节也逐渐成为大众狂欢节日,二者如果能够将优点相互结合,双十一发挥调动消费的功能,春晚发挥吸引人们关注创造话题的功能,那么这样才能给老百姓们带来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春晚”,如果只是为了商业利益迎合趋势的话,即使商家赚得盆满钵满,那又能怎样呢?能够留下来的还不是一片哗然以及一次疯狂抢购后的唏嘘。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47
真人秀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中国电视屏幕上的真人秀节目既缺乏创新意识又变得 “过度娱乐化”,为此,对真人秀节目的改革已迫在眉睫。(9月22日参考消息网)
    近两年,中国真人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时间让观众眼花缭乱。像《爸爸去哪儿》、《真心英雄》、《中国好声音》等节目在周末都会和观众见面。但一些真人秀既没有真正达到传播正能量的高度,也没有触碰道德底线,虽然收视率很高,但大部分就如观众说的那样“有意思没意义”。所以,真人秀类节目亟待改革。
    中国的真人秀节目一方面存在“过度娱乐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还缺乏创造性思维,这两个因素使得这类节目陷入困境。而关于真人秀秀“什么”、怎么“秀”又是一个大问题。
    第一,中国电视工作者要提高节目的创新能力和制作水平,摆脱对海外节目依赖,做出原创性节目。中国的这类节目一开始就从海外购买版权,加上缺乏创新意识,在如今看来,海外原创的速度就快要赶不上中国买版权的速度了。有创意有新意的节目才会夺人眼球,而眼下中国真人秀大部分是“舶来品”。所以,电视人需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取长补短,在这类节目发展道路上探索出规律,只有真正了解真人秀,才能做出好的节目,才能秀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要让“真人秀”有意思也有意义,改革更多的是要面向普通群众,让普通人参与进来。现在一些电视台为了收视率不惜重金邀请大量明星出镜,明星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观众的同时又把他们的人格过度放大。他们是否在作秀,是否有真实的情感表达一时间让观众真假难辨。如果这类节目一味追捧明星大腕儿,脱离现实,只会让节目过度娱乐化,这将与真人秀初衷相悖。反之,如果能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关注普通群众的生活,真人秀才会更有生命力。
    最近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布,将“加强对真人秀类节目的规范”,这一举措将促进国产原创真人秀节目的出现以及控制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改革绝不是让这些节目禁播或停播,而是让节目更注重质量,真正把握好“真”与“秀”的程度。真人秀何去何从,值得制片人、明星和观众思考,同时也需要这三方的共同努力,摒弃过度娱乐和低俗,提高创新性,传播正能量才是大势所趋。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48
新闻走向“亲民”,不是走向低俗
9月22日,阿尔巴尼亚电视台的新闻直播间里惊现真空上阵“袒胸露乳”的新闻女主播,让所有观众和工作人员都大跌眼镜。(9月23日中国台湾网)
    新闻主播是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注意自身的形象与言行,绝不能为了收视率做出哗众取宠之举。在21世纪,人们的思想变得更为开放,一成不变的新闻播报形式让收视率正在下降,要想提高收视率必得新闻播报与时俱进,贴近群众。但是新闻在走向“亲民”的同时,是不是就意味着低俗化呢?显然,这个论调是不成立的。低俗化的新闻只会让新闻界乱象丛生,丧失媒体公信力。2004年某报对“美女人体宴”的报道中采取了暧昧的描写开头就是为了赢得更多的关注度,降低了报纸的格调,传递了坏的社会风气,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当然新闻有很多的形式,娱乐新闻需要主播语言风趣,动作诙谐,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做一些符合常理的调整也是在情理之中,但是不管什么样的调整还得在社会群众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能离经叛道,违背道德和伦理,至少不能丢失女性的尊严。在这个21岁女主播的身上不仅看不到对新闻行业的尊重,连对女性的尊重也没有。而且不同的新闻有不同的播报方式,盲目的模仿只是画虎类犬,徒增笑料。就像在国家电视台的国际新闻的播报上让主播像娱乐主播一样,岂不是荒唐,荒谬,可笑。
    严肃的新闻要想赢得观众的好感,是需要改革,但是绝不是靠主播的“卖相”,要从自己的内部,内容上来寻找着力点。新闻的形式过于单一就将简单的文字播报转变为图文并茂,语言简洁,少一点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新闻过于严肃就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结合流行元素等。但不管什么样的改革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传统媒体尝试一切革新的方式,这能理解,但在苦思改革赚取收视率的同时也当考虑新闻道德与伦理,新闻的“亲民”不是低俗,新闻界的底线不能丢。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49
新闻道德委员会——无道德,不新闻
据新华网9月24日报道,中宣部、中国记协24日召开新闻道德委员会试点工作交流研讨会,要求全国各省区市今年年内都要建立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
    新闻道德委员会,简称道德委,是作为在“新形势下加强新闻队伍建设,解决新闻界突出问题”的举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成立的机构。截至2013年5月,首批省级新闻道德委员会已经在河北、上海、浙江、山东、湖北五个试点省市建立。2014年也在北京、黑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成立省级新闻道德委员会。而此次会议要求,今年年内全国各省区市都要建立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
    新闻委员会主要执行受理举报、调查研究、行风测评、教育培训、理论研讨、合作交流六项基本职责。当然其监督对象不是普通民众,而是各个媒体与媒体人。
    一般来说,各省级新闻道德委员会由20人左右组成,主要由新闻宣传部门,宏观经济管理和与民生密切相关行业,以及人大、政协、金融界、法律界、新闻院校等各界人士组成。
    从人员组成看,非新闻界成员的人数通常多于新闻界成员人数。比如上海新闻道德委员会23名委员中,新闻界7人,其他社会各界人士16人。陕西省新闻道德委员会19名委员中,除少部分委员来自新闻宣传主管部门、新闻媒体外,大多数委员来自质检、食品、农业、环保、教育、工商、金融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部门。此外,陕西新闻道德委员会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院校专家、律师协会有关负责人加入,使社会各界委员人数达新闻战线委员人数的两倍。
    据资料记载,截至2014年12月,上海涉及新闻道德员会的共61件案件,列入评议的有29件,开展核查查处29件,通报10件。北京市记协常年编发着一份新闻阅评简报。新闻道德委成立后,在新闻阅评中加重了有关新闻道德方面的新闻阅评分量。把新闻阅评简报作为促进媒体新闻道德建设的一个日常性监督平台。比如,在新闻阅评在纠正警法新闻报道问题时,仅今年上半年,就刊发了109条阅评意见。某报今年4月3日刊发题为《区伯:“犯了错,也有权利监督政府”》的整版报道。阅评员提出阅评意见,认为:市属媒体要不要参与采访、调查发生在长沙、广州的区伯嫖娼事件的真伪,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而就目前的采访调查结果来看,这是在越俎代庖。一是媒体干了司法机关应干的事,二是本市媒体监督了外地司法案件。这样的阅评直面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警示作用。而全国各地的新闻道德委员会在各地的举措虽然都存在差异,但是在成立以来,受理的案件都较多,效果也比较显著。
一双监督媒体的眼
    目前在我国,与新闻管理直接相关的是中宣部与中国记协(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但前者更偏向于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后者更像是记者之间的联盟,因此,对于新闻的管理,我国目前还未有正式的机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新闻报道对从业者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新闻道德委员会诞生。
    新闻道德委员会的成立将直接对虚假新闻与有偿新闻进行处理,以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提高我国新闻界的良性发展。此外,新闻道德委员会还将对低俗报道、不良广告与新闻从业人员等进行管理。
    2014年“李玉刚出家”,2015年“僵尸肉”事件,《海贼王》、《柯南》遭下架等新闻一经报道,立即引来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其中“僵尸肉”新闻最先由新华网刊登一篇名为《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的报道,看过这条新闻后,不少百姓曾一度拒绝吃肉。有媒体还爆出,某男子买鸡怀疑遇到“僵尸肉”,老板为证清白自己喝下鸡汤。但随后这些掀起“惊涛骇浪”的新闻却被指是假新闻。
    不仅是新闻报道出现问题,新闻从业者也面临着道德规范的需要,08年的山西矿难,记者拿封口费,少报死亡人数,隐瞒事实真相。10年,河北威县发生矿难,10名记者收封口费……
    新闻道德委员会2013年开始筹建,这些新闻道德委员会公布了举报电话及邮箱,接到举报后,对新闻或是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理。其中河北省马雪鹏、李怀军、姚易贵等人假冒记者涉嫌诈骗案等重大典型案件。除了对传统媒体的管理,对新媒体的监管也将纳入新闻道德委员会的管辖之下。2014年10月1日,上海绿地申花队与江苏舜天队足球比赛,一媒体在赛事播报过程中,出现了解说员使用不文明用语,直接称呼江苏球员为“苏北狗”。视频一经播出,立即引来了众多观众的不满,当事媒体做出了开除相关责任人和进行微博道歉的处理,该事件也引起了上海市新闻宣传委员会的关注,责令该媒体进行整改,并进行督导教育。
    新闻媒体加强自律,是推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应有的题中之义。在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规范新闻媒体的道德问题,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保持职业操守,都需要对其加强监管和引导。
    2014年,道德委在我国一些地方试点后,英国广播公司(BBC)并不看好,面对国外媒体的批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风说:“中国建立道德委员会,是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一些有益的成果和先进的经验。”此前,中国虽然在新闻道德上有提及过一些准则规范,但都并不完善。
    国外的许多国家在规范新闻道德行为上早就有了有益尝试。英国、瑞典等国家的新闻评议组织由新闻界、法律界、演艺界等多个领域的成员组成。英国新闻投诉委员会设有投诉委员会、任命委员会、业务准则委员会等机构。瑞典的报业评议会成员来自出版人协会、记者联盟和全国新闻俱乐部等。英国、瑞典等国家的新闻评议组织有着清晰的工作流程。在接到投诉之后,首先会对其进行评估,如违反了相关准则,则交由对应部门处理。
    对于年内在各省内成立的新闻道德委员会,网友@夏日渴睡症患者说:“感觉新闻道德不仅仅局限新闻道德,更是社会道德反映的一面。”一位毕业于安徽巢湖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说:“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建立有助于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中遵守行业道德,尽可能杜绝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行业乱象。”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基于目前新闻界出现的不足,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建立将媒体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至于其能不能真正规范新闻行业乱象,还需拭目以待。
用道德来约束行为
    “人无信而不立”,新闻工作也一样,如果没有了公信力,新闻将失去它的意义。如何保证新闻的公信力,这不仅需要新闻工作者时刻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传递最真实有效的信息,还需要有外力的监督与制约。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闻道德呢?新闻道德就是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新闻道德委员会的成立就是建立一个监督的机制,一个新闻界的探照灯。加强的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自律,还有新闻行业的规范化。
    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查处,对典型案例进行评议,推动新闻行风建设,形成行业自律的长效机制”(新华网)。诚然,形成行业自律才是最主要的,就像微博网友无名軾小卒所说:“相对于新闻道德委员会,媒体人的自律是媒体行业铁的纪律,快新闻的时代,新闻专业主义依旧是媒体人正确把握时代的航标。”
    但是行业要自律,有监督才有自律,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要自觉的接受社会和各种监督机制的监督,传递事实真相,做公平、公正的新闻人。形成良好的新闻行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需要监督机制的长效运作,新闻界相关法律法规是必须完善的,这样新闻工作者才能找到的自己的定位,有法可依,新闻工作也能更加简洁有力度,在公众中更有说服力。
    有效的监督也有赖于监督的强度,并与监督的方法有着莫大的关系。当然,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要讲新闻道德,首当其冲的便是官媒,官媒不仅具有正规性,还在公众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只有由官媒带动,行业自律风气的形成才会指日可待。在这个信息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信息源和传播站,新闻不能被舆论左右,对待网络资源一定要认真核实,做好把关工作,坚持新闻真相。在采访报道时也要全面调查,不能以偏概全,了解事情的原委,不能为了新闻的影响力而断章取义。新闻的可信度直接关系到新闻界在公众中的公信力。
    在媒体人眼里,新闻道德委员会要想发挥真正的效用,也必须注意自身成立的本来意义。记者韩东言在自己的微博上说道:“最好不要把新闻道德委员会办成官僚机构,应该让其在新闻道德伦理方面切实发挥作用。”
    总之,新闻道德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监督新闻道德,只有做到自身有道德,且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才会长远的走下去。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50
游得快的媒体人已经进入蓝海
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补充
    每天醒来,一打开手机,相信大多数人就会收到各种APP推送的最新报道,刷一刷微博看看新鲜事,登录一下人人网,看看朋友们的最新动态。然后你发现了什么好玩、新奇的事情也会第一时间分享到朋友圈。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自媒体呈现着迅猛发展的态势,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自媒体又称为公民的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属于网络新媒体的一种类型, 它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的新媒体的总称。事实上,通俗一点来说,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微博、微信、贴吧、论坛都属于自媒体的范畴。
    人人都可以是导演,不需要多么专业、复杂的设备,就能自编自演一场好戏、传递信息。没错,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不得不承认越来越多的人被如今所处的时代潮流裹挟并被迫前进着。
    自媒体迅猛发展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其低门槛易于操作的特点,适用于大众。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自媒体要求更低,不需要掌握复杂的专业技术,也不需要有关部门地层层核实与检验,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媒体,并利用此媒体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此有人评价到,自媒体成为了公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另外,其快速的传播速度也是使得它被人们青睐的又一重要原因,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不同,自媒体能够快速地将信息反馈给大众,有利于人们之间信息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
    然而,相对于西方而言,我国的“自媒体”处在一个不成熟时期,相关法律不完善使得一系列问题凸显出来。当每个人都掌握话语权,能随意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时,问题也就出现。网民在传播信息时,不会经过核实校对,而且传播不需要经过任何审核,很容易引发谣言。例如前几年的“抢盐风波”、“名人被去世”“新疆籍艾滋病人滴血投毒事件”,这些谣言不仅会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污染网络环境,扰乱社会秩序,还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
    谈到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电视编导专业14级的叶涤宇同学表示,自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两者相互依靠。传统媒体是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自媒体是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即使现在有很多唱衰传统媒体的现象出现,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在尊重媒体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记住媒体的性质是不会变的。
媒体人:蓝海是未知的市场空间
    说到自媒体,就不得不提微信公众号。近年来,微信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自媒体内容发布集中营,一定程度上微信可以作为自媒体的“代言人”。但是如今公号数量越来越多,出众越来越难,媒体人想要进入蓝海也越发的困难。所谓的蓝海,指的是未知的市场空间。企业要启动和保持获利性增长,就必须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其中一块是突破性增长业务(旧市场新产品或新模式),另一块是战略性新业务开发(创造新市场、新细分行业甚至全新行业)。
    事实上,很多自媒体在内容生产上,依然延续着传统媒体的生产模式。大部分自媒体人创办的内容仍以文字为主,不免显得有些单一。如今,媒体人想要游入蓝海,如果一味的抱残守缺,显然这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创新是自媒体取得成功的重要动力。“吴秀波频道”是一个微信公众帐号+爱奇艺的视频节目,打响了自媒体“重型化”的枪声。
    从2014年5月8日创建以来,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完成了97万粉丝的积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如今以碎片化信息为主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接受着零散的信息,而类似于“吴秀波频道”的“重型化”自媒体无疑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吴秀波显然是后来者,却摘到了蛋糕上面的樱桃,他创建的重型化自媒体无疑是自媒体模式的一个创新。
    “自媒体能否出众,依然和作者本人的基本素质,文字的能力,对传播技巧的掌握紧密相关。对有本事的媒体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游的快的媒体人已经进入蓝海。”《成都商报》记者龙灿说。
    每一个成功的自媒体后面都站着一个成功的媒体人。自媒体要想取得成功,与媒体人的关系当然密不可分。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的盈利模式有所不同。如今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媒体+营销”,就微信而言,其盈利模式主要有用户付费订阅、平台佣金、卖广告、电子商务等模式。但媒体人的营销能力通常比较弱,这种新型的盈利模式对媒体人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升温:从传递信息到传递价值
    2015年8月8日立秋后,在自媒体平台,涌现出一大批公众号。对于一些转型到自媒体幕后的媒体人,或许他们的年龄还没有到35岁。9月24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于南京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价值地产年会暨2015年中国价值地产总评榜论坛上,新榜创始人、CEO徐达内说,在这个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主编已经死了。
    新媒体成为了超级入口,裹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个时代的新媒体是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渠道与容器。过了不久,南风窗创刊30周年暨南风窗传媒智库成立座谈会在广州召开,知名传媒人秦朔出席座谈会并应邀出任南风窗传媒智库首席顾问。作为《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的秦朔,正在筹备以自己姓名命名的自媒体上线工作。
    再而,中秋月圆、普天同庆的美好日子里,《晶报》又迎来了一件盛事。纸媒不老,变革前行,深圳晶报传媒有限公司在明媚阳光中正式揭牌。2014年是中国自媒体元年,而2015年明显可以看出自媒体的泡沫正在破碎,商业变现是支撑一切自媒体持续生存的核心动力。   
    微信公众号“艾伦杂谈”则以一文《我们在自媒体这条路上还能走多远》发表对于微信公众号深入深知互联网趋势及消费需求,深入地了解自身粉丝和粉丝的粉丝的做法。媒体人艾伦说,现在的公众号,更多是个人运维的公众号,要想走得更远,就要把的公众号当成产品来做,才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微信公众号是一个新的世界,自媒体的文章传播,告别原来的媒体生态,让不断地更新内容成为作者找到自己读者的依据。给广大网友又一次贴近大师,与大师对话的机会,无论你在哪里,只要有精品内容,微信都会自主向你推送。各种自媒体蜂拥出现,推送文章,微信营销慢慢升温。
    另一方面,南风窗杂志社前总编辑、著名传媒人士秦朔,在南风窗创刊30年之际回到了“娘家”,应邀担任南风窗传媒智库首席顾问。同时,秦朔的《秦朔朋友圈Chin@ Moments》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媒体和社群服务品牌,聚焦于经济、金融投资和商业领域,理念是“记录中国时刻,推动商业文明”。
    对于越来越多的媒体人选择自媒体,9月1日通过微博宣布从网易离职的网易副总编、资深媒体人颜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事实,自媒体最方便,相对而言不容易被扭曲。但自媒体不可能取代主流媒体的话语声音和发布能力,因为自媒体垂直而零散,彼此之间缺乏逻辑化组织,结果还是需要媒体来重新编排内容。”
    作为一个新闻人,你有责任去记录这个时代。中国时刻,在政治、教育、国际、军事等领域,有太多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消息需要的是传播,自媒体所代表的信息终端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是受众需求变化造成的,熟悉自媒体行业内部的运营规则,在信息与商业的交互中,也是另一种文明展现。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对媒体人而言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考验着媒体人的定力、判断、未来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不必担心新闻的时效性。但是读者的兴趣点在何处,还需我们的人力解决,即媒体人,不管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皆需传递价值。
波澜:现代传播开创新局面
    新浪微博中的“打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粉丝经济”。通过“打赏”,粉丝对文章作者的支持和喜爱可以一目了然地展现,互联网为这种变现提供便捷。运用现代传播,媒体人利用微信、微博运营着自己的自媒体,这是在信息与商业的交互中的另一种文明展现。对少数人来说,打赏为他们创造神话。
    放眼世界,Twitter的用户可能不会担心自己以后发博有140个字数的限制。因为Twitter公司内部正在研讨要不要取消这一限制,一但取消,用户传播内容变广。Twitter正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可以将这样的限制放宽至多大,以及最终形式应当是什么样。
    互联网时代的新商业本质,要求品牌要做到 “满足更多需求和提供极致体验”。显然,不能只是简单追求产品功能的完美,更要思考如何建立消费者阵营,如何运营与消费者的关系。过去一年,Twitter做出许多调整,试图让服务更易使用,但未能成功吸引普通互联网用户。
    似乎在唱衰传统媒体的今天,我们的新媒体发展红红火火,但是新媒体自身是否又有另一波澜还未被发现?自媒体越来越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些工作到底是该交给智能算法还是只能给人来做?自媒体本身的信息传播就是智能,人的介入,介入到哪一步,到最后,是否也变化成传统媒体最初的模式,值得深思。
    现在自媒体的一个创新运营模式,依靠人工推荐内容,力求为用户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过去当有大事发生时,Facebook 和 Twitter 就像 Oscars 或是 Super Bowl 一样会吸引用户的注意,在营销上来讲这是一个增加自己曝光率的机会。不过现在 Snapchat、Instagram 和 YouTube 正在争夺用户的关注度。
    现在的主流人群,他们接受的信息不仅仅是传统的报纸和电视,而是手上的移动终端。消息需要的是传播,媒体所运载的信息需要有最后的终端,但终端的变化,使得必须有人从传统媒体转变到新媒体行业,继续发挥媒体作用,所以受众的变化导致媒体人传播消息方式的转变。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就像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关系。《纽约时报》网络版近日刊文称,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市场的电子书销售增速正在放缓,而纸质书销售正在复苏。多方面原因造成了这一趋势,而这也令整个出版业感到高兴。不过目前还很难判断,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大战将鹿死谁手。这必将是一个残酷的结局。无论未来媒介产品的形态如何演变,媒体人也不能抱守残缺。
    “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媒体人转场舞台,无论从哪个平台转向另一个平台,对受众来说,他们是没有离开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电视编导专业14级叶涤宇说。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51
结构生物学将被冷冻电镜统治
冷冻电镜是重要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通过这种研究方法可以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功能。那么冷冻电镜是什么?简单来说,冷冻电镜是在低温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显微技术。
    最近国内顶尖科学家,如施一公、颜宁等结构生物学家公布的科学发现,也是通过冷冻电镜来完成的。那么结构生物学又是什么呢?结构生物学是以生物大分子特定空间结构、结构的特定运动与生物学功能的关系为基础,来阐明生命现象及其应用的科学。
    在冷冻电镜出现之前,结构生物学研究主要依赖X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技术。而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的研究发展,冷冻电镜技术将会成为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技术,并且有可能统治结构生物学世界。冷冻电镜被《Science》杂志评为“2014十大年度发现”之一。在过去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冷冻电镜技术完成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大的技术飞跃,很多结构生物学组集体转向冷冻电镜。
    冷冻电镜的研究在近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尤其是在探测器和图像处理方面。在最新一代的电子探测器出现之前使用的是电荷耦合器件,使用这种探测器的效率较低,而且会造成电子的浪费。而最新的技术能够直接把电子抓下来,并且利用和超分辨荧光显微镜类似的技术来数电子,甚至可以对单个电子进行局部定位,把对比度提升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因为这个探测器,许多以前不起作用的算法都能用了,看不见的蛋白质也可以找到了。有了高效探测器,更是可以把之前的1次曝光分解成30多次并且保证总电子量不变。就这样,冷冻电镜的拍摄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虽然目前冷冻电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冷冻电镜技术的继续研究和应用依然有很大的困难。冷冻电镜的操作程序比较多,入门和上手都有一定的难度。从制样来说,单冷冻这一步,就有许多的玄机在其中。冻的冰层太厚,电子束穿不过去,冰层太薄又会被完全蒸发;而冷冻的速度如果慢了就会形成冰晶,冰晶遇到电子束发生衍射,就无法观察到样品;此外,环境的变化,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变化,甚至每次使用的滤纸如果不同都会对制样效果有影响。其次,在照片的拍摄中也是有难度的,要调节好电镜的状态,掌握照相的细节,这样才能拿出一张好的二维冷冻电镜照片。但是现在软件自动化程度更高了,仪器的操作也比以前容易了。  
    最近两年冷冻电镜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结构生物学研究,分析的样品类型从病毒、核糖体扩展到了其它蛋白。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早期比较多的应用是病毒分析,因为病毒结构比较对称,可以得到比较高的分辨率。近年来,随着仪器硬件及软件性能的提升,冷冻电镜结构解析的分辨率越来越高,现在我们可以做到近原子级别的分辨率。对于一些不对称的样品也能获得比较高的分辨率,因此冷冻电镜三维重构在其它蛋白质的结构分析研究上较热。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并且所有技术问题都得到解决,冷冻电镜确实会成为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技术,而不仅仅是第一选择。”生物学家Richard Henderson表示。换句话说,冷冻电镜将统治结构生物学世界,结构生物学领域将迎来不结晶革命。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52
冷冻头颅真能由科幻转变为现实?
一对泰国夫妇因无法挽救患脑瘤的女儿,把女儿送到美国一科研机构冷冻的新闻引起重庆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杜虹的兴趣。杜虹是著名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今年5月,患胰腺癌病亡的重庆女作家杜虹逝世后,为满足其遗愿,其家属自费12万美金(约合人民币75万元)在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的帮助下,通过冷冻遗体,50年后再进行解冻,移植的方式来复活杜虹。冷冻人体尤其是人脑,这种只在科幻小说中出现过的画面如今出现在现实中,其技术和伦理层面都遭到质疑。
疑问一:冷冻遗体技术真能让人死而“复生”?
    据了解,这是我国首例参与人体冷冻保存并期待“复活”的案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在读博士魏景亮是此次人体冷冻保存的志愿者,据他透露,杜虹离开人世后不久,医生即对其遗体注射相关药物,启动冷冻过程。经过灌注、降温、“玻璃化”的遗体,被送到美国阿尔科基金会总部。根据美方机构工作人员介绍,杜虹遗体的处理十分成功,是在受损很小的情况下,杜虹的大脑已通过液氮保存在零下196℃的环境中。
    可是这样的冷冻环境真能让大脑毫发无损吗?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江基尧质疑道,“我根本无法想象零下196度的温度下的大脑的状况,相比其他任何一种细胞,大脑的细胞是非常脆弱的,耐缺血缺氧的时间非常短暂,在常温下4到6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损伤,难以想象在液氮中保存,更从未有过复温的探索。”他认为这次人体冷冻不过是一次商业行为,不在医学的范畴之内。
疑问二:假如能复活,复活后的人体能否为社会接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朱宏伟教授称,“人的思维意识主要由脑部产生,但是身体其他部分,例如心脏分泌激素,也有自主的节律,能对人脑产生影响,人脑移植后的新复合体到底是谁,他的社会属性如何,国内外都没有明确答案。”
    另外,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杨国源也表示,“退一万步,即便我们可以使神经细胞冷冻复苏,神经系统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网络,必须无数个神经元协同作用。”也就是说,冷冻再解冻之后的神经元网络可能不会像杜虹生前的那样组合起来。其次,经过冷冻之后,人体内的记忆和人格还能保存多少?冷冻人体也就意味着要跨越时间,五十年之后,就算杜虹成功复活,那时她还能否记住自己的家人?
    据魏景亮介绍,杜虹的家属与阿尔科基金会签署了一本长达54页的合同,合同中除详细规定了手术流程、费用和阿尔科基金会永久保存人体的承诺外,绝大部分篇幅向家属讲明了人体冷冻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技术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据了解,我国的法律还没有明确禁止冷冻人体和解冻的法律,而这项实验也许将会打破生命的生死定律,对医学伦理形成挑战。
    杜虹曾对女儿、女婿说,50年后能否有效,是未知数,但她不介意用自己的遗体做实验,新兴科技总要有人尝试。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对杜虹的做法表示赞扬,“虽然不认识杜虹女士,但是不管怎样,我对杜虹女士这种先驱性的探索和尝试是充满敬意的。”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53
头部竟然也可以移植?
在医学技术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相信很多人都对器官移植并不陌生。但谈到头部移植,很多人必定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目前,全球首例头部移植手术已经进入筹备期,拟定于2017年12月进行。
    今年年初时,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意大利都灵高级神经调节小组的神经外科专家塞尔吉奥·卡纳维洛(Sergio Canavero)将在两三年之内进行全球首例头部移植手术。时隔不久,患有天生肌肉萎缩症的俄罗斯计算机工程师斯皮里多诺夫(Valery Spiridonov)表示他愿意成为头部移植的首位实验者。据最新报道称,该手术需要100位外科医生持续进行36小时,手术费用约为75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7000多万元)。
    那么对于这项震惊全球的先进医疗技术,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其实,卡纳维洛的这一试验并不是突发奇想。早在1970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罗伯特.怀特(Rboert White)就已经在猕猴身上进行了头部移植手术。虽然实现了许多器官的顺利运转,但是因为无法正确连接脊柱,导致猕猴颈部以下瘫痪并在数小时内死亡。那么,卡纳维洛能否克服这一关键的技术障碍?
    卡纳维洛认为头部移植手术大致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用于移植的头部和身体将被冷却到12摄氏度至15摄氏度左右,以减缓细胞死亡的速度。然后,供体和受体的颈部将被同时切断,大血管以人造血管连接。接着是切断颈椎。这一过程必须在一小时内完成,因为一小时是人类大脑在没有血液和氧气的稳定流动下能够存活的最长时间。
    下一环节是将患者的头部与捐赠者的躯体相连接。而这一过程中,关键一环是将颈椎内紧凑的神经连接在一起。卡纳维洛计划用聚乙二醇(PEG)之类的塑料把供体和受体机械结合起来。他从理论上解释道,“干净利落地切割和紧密融合可以使人体自然地修复被切断的神经。”接着给病人缝上硬脑膜,根据在尸体上演练所确定的方法来稳定脊椎,连接气管和食道、迷走神经和横隔膜神经以及肌肉组织,让整形专家进行缝合。一旦头部重新连接,受赠者的心脏就可以再次启动。
    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术需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以卡纳维洛为核心的专家团队能否攻克重新连接供体和受体的脊髓这一技术障碍。其次,在手术过程中医生还要迅速将受体的头部移植到供体的颈部,将脊椎连接到一起。接下来则要将二者的肌肉和血管缝合起来。除此之外,抗排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旦手术成功,患者将在理疗的帮助下在一年内学会行走,并学着适应自己的新躯体,包括感受面部,甚至用原来的声音说话。与此同时,医生将使用强力的免疫抑制药物,抑制新的身体对头部的排斥反应。
    虽然头部移植手术因为涉及到伦理道德以及医学可行性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卡纳维洛随后又做出了详细的计划,让人叹服。那么,头部移植手术到底是真实可行还是天方夜谭?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4:59
殷俊教授来我院讲座
9月24日上午8点,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殷俊在我校东八教学楼F座大会议室内举行了关于《网络舆论的传播分析》为主题的讲座。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党委书记韩新明、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刘海明、龙伟、王欢妮和付靖芸参加了讲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殷教授把网络舆论的主要内容分为:中国的网情、民情与社情分析;中国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困境;网络舆情的引发、动员规律;网络舆情的研判及应对策略四个方面。殷教授以大众熟知的“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例对社会网络舆论作了进一步剖析。殷教授说到:“网络意见领袖还是掌握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社会网络舆论的决定性因素还是掌握在意见领袖的手中,而大多数意见领袖集中在60岁至70岁年龄阶段。另外,殷教授还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诗歌讽刺了一些网络标题党和图片党。
    通过殷教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以及在舆论发展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在舆论热点出现时我们该如何去应对。网络在给我们提供信息来源的同时,也成了人们宣泄想法的场所。随着宣泄的人不断增多,舆论的范围、程度也在不断扩大、加深,网络舆论也逐渐被关注。
    讲座最后,殷俊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葛洛庞帝的一段话,“这是一个夹缝的动摇的不定性的充满机会的社会,也正是因为在摇摆和不定性中我们才能取得不一样的成就。”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5:00
互联网思维下的网络舆论传播
从社会心理的视角来看,舆论可以分为表层的具体意见、中层的社会态度和深层的核心价值,而核心价值为社会所共享,具有超稳定性,往往能够塑造一种固定的社会舆论并内化到人的头脑中,以此来支配人的行为。而网络舆论通常有三种:口头语言的表达行为、肢体宣示行为和票决行为。总的来说,舆论是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针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以言语、情感、行为等方式表达出来的一定强度和一定范围的大体一致的信念和态度。
舆论的几要素:
    网络舆论有主体、客体和本体。一般的网络舆论主体是指对与外部社会有一定的共知共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相近看法的人群。网络舆论的客体从狭义内涵上来看是指其传播的对象,从广义外延上来看还应包括其传播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心态。网络舆论的本体主要指信念,信念在舆论的各种存在形式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其中,“意见”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包括语言、文字和行为等传播符号。
    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持有某种意见的人数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便可以将其看成是舆论数量的起点了。当舆论形成后,人们言语表情和内在态度的表达是隐晦的舆论,而将态度直接以行为的方式展现则是一种强烈的舆论表达。不论舆论强度如何,一个事件的发生所触发的舆论一般可以维持七天左右,除非发生联想叠加事件或有新的刺激,周期才会延长。这就是为什么“微博热搜”会受到网民的强烈追棒,其不断更新、不断将新的热点呈现的形式迎合了舆论发展的需要,为广大网民带来了一阵又一阵可以共同讨论的新的舆论点。何谓舆情热点:
    舆情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引发该舆情的事件就能够成为热点事件,舆情要想发展成为舆情热点,就会受到其敏感度、重要性、持续时间、波及范围和包括发帖量、转载量和评论数等因素在内的关注度的影响。如2015年5月发生的“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网络舆论从一开始的女司机受到绝对的同情,到行车记录仪曝光后舆论对男司机的支持,再到女司机被人肉后舆论对女司机的声讨,整个事件所引发的社会关注度持高不下,舆论的发展趋势也一直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一个新闻事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热点事件、舆情由普通舆论发展成为舆情热点的过程。
我国的网络舆论和意见领袖: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为88.9%,其中70%的网络和移动网络使用者为39岁以下的年轻人。由此可见,我国网民呈现出年轻化、学生化和低层化的结构特点,而这些特点带动了我国网络舆论呈现出无禁区、弥漫化、情绪化、无厘头化、爆点多以及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等特征,一大批网络意见领袖也相继出现。
    在我国,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通常为日常关注社会公共话题、保持人文价值关怀的知识分子,包括大量活跃在网络上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和其他各界精英,以60年代的中产阶级居多,常常被称作“网络大V”。 “网络大V”们往往会迎合网民的需求,通过误导性手段把网民的质疑、民粹、暴戾、悲情等激发出来,引发强大的情感动员,以此提高自身的人气和号召力,有时甚至会影响案件的侦破。各意见领袖之间也维持着高密度互动的状态,如李开复、任志强、徐昕、薛蛮子、潘石屹、老徐时评、何兵等人。
    但随着我国网络舆论的不断发展,舆论乱象也开始频频出现,如杜撰事件、恶搞调侃、推动严肃事件娱乐化、标题党的强烈欺骗和煽动等现象在网络上层出不穷。葛洛庞帝说:“这是一个夹缝时代,有挑战,有可能性,有疑问。但是,这又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发酵的时代,里面充满了各种机会。”网络舆论的大潮仍奔涌不息,我们要学会利用它的摇摆不定性,去取得该有的稳定。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5:01
网络舆论漩涡中的较量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新闻跟帖、微博、微信等意见表达平台的日趋发酵成熟,一股不可忽视的“隐形力量”就此蔓延开来,这股力量以无形的形式折射出有形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舆论以它独有的特征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更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舆论已成为公众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界普遍把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之死事件”定为掀起“网络舆论元年”的事件。在这一事件后,网民似乎是看到了自己也能通过表达意见来影响事情的发展的一丝亮光,网络舆论力量就此悄然而来。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我国媒体监督和社会互动的经典案例,“孙志刚案”在媒体与舆论的双重影响下,促使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关于流浪汉管理的法规,“收容”变为“救助”,一部关于收容遣送制度的“恶法”被终结,而此次事件引发的舆论研究大潮也由此席卷开来。
    2007年12月25日,陕西省榆林市曝出绥德职中校长因关于“落实学生助学金”的问题强迫县长签字而受到停职的新闻。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网民大量参与讨论,县长成了众矢之的,成为“当之无愧”的被攻击对象,而校长在真相还原后则被称赞为真正的好校长。可以说,这是互联网时代又一起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生动实例。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双面性的,有利就有弊,网络舆论也不例外。
    “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的事件可以说是今年网络舆论的代表事件。本是两年前就有的报道,又掀起一场“风波”。在“网风”更为开放的今天,网民的意见传递出了另一种被大众附和的观点,“拐卖”两个字的吸引力胜过了“最美”,舆论开始讨伐,争论因此不休。郜艳敏的生活状况也不再是如报道的那样“被村民尊敬”,流言蜚语四处蔓延,舆论引来了媒体的关注,媒体的关注又带来了一系列蝴蝶效应。郜艳敏最后请求媒体不要再去打扰她的生活。
    台湾著名歌手范玮琪因在“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庆典”当天依旧微博“狂炫娃”,被大量网友攻击辱骂,指责其没有“爱国心”,更多不堪入目的词语也是毫不避讳地骂出来,舆论甚嚣尘上。事情最后闹到了广大网友要求范玮琪“道歉”的地步,范玮琪迫于无奈最后以道歉结束了网友的“征伐”。不过,在“被道歉门”事件发生后,范玮琪果断关了微博评论。
    用“网络暴力”来形容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恰到好处。网络舆论的开放性、互动性,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展。网民在网络上的畅所欲言、口无遮拦使得网络舆论成为利弊兼具的“双刃剑”。对此,暨南大学教授、高级记者谭天表示:“网络舆论是一个客观存在,利弊皆有。”
    如何对待网络舆论应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网络舆论的介入推进了政府依法行政进程,更是促进了很多公众事件的解决,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作用也不可小觑。但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在网络舆论中也应该保持正确的三观,不附和谣言,不随意传播。
    针对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则需要政府和媒体运用恰当的、正确的、主流的方式引导民众。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5:02
像勇士一样战斗--感于《晚安 好运》
祝你晚安好运!
——爱德华·默罗
    2005年,《晚安 好运》在美国上映,该片一反娱乐化、商业化演绎历史的好莱坞潮流,以纪实风格,讲述了半个世纪前电视新闻主持人爱德华·默罗的故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爱德华·默罗在电视机刚刚出现在美国家庭时,利用电视新闻与麦卡锡展开激烈对抗,直至麦卡锡主义土崩瓦解。作为“现场报道的鼻祖”,爱德华默罗的一生都在为新闻事业做贡献,同麦卡锡对抗的行动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了美国新闻史上最具传奇性的时刻。
    在影片里,默罗精心装扮,梳着一丝不苟、油光水滑的黑发,香烟一根接着一根,青烟缭绕,悠然出画。他一身正气,不苟言笑,风度翩翩,讲起话来抑扬顿挫,清晰有力,即使是在回击麦卡锡对其的诋毁时,他也是不愠不火并未愤怒。而他的敌手麦卡锡厉内荏、非常刻毒、阴险。当默罗决心做关于麦卡锡的节目时,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上级的呵责、广告商减少、麦卡锡的讽刺、公司的裁员,所有的一切对默罗而言都是极大的压力,然而他似乎丝毫不畏惧,依旧果敢地同强权斗争。
    像勇士一样并肩战斗。当别的频道主持人在大肆推销香烟时,默罗和身后一群和他一样勇敢而具魄力的伙伴选择了承担孤注一掷,肩负起电视新闻作为社会监督工具的重任,同损害公民权益自由的强权斗争。
    即使是再强大的人也有脆弱的一面,影片并未将默罗塑造成一个完全不畏强权的冷血新闻人,默罗也会内疚也会无奈。在被告知同事唐霍论贝克因不堪诋毁在家自杀后,前一刻还谈笑风生的默罗神色立刻暗淡。曾经霍伦贝克向默罗寻求帮助,他以能力不够拒绝了,这一刻他内疚后悔万分。胜利总是来得太迟,迟到受伤害的一方等不及便想迫切了结一切。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结尾处镜头再次回到了开头默罗演讲的那一幕。他严词驳斥电视观众对思想性节目缺乏兴趣的论调,警告说:如果电视媒体只能用来取悦、麻痹和封闭公众的话,那么电视就只是装满了电线和电子管的盒子,我们的全部斗争就变得毫无意义,彻底失败了。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5:03
惩汤东宁违纪
汤氏东宁贪无厌,私取英伦永居权。
触纪违规无心报,因私出国藏护照。
瞒天容易过海难,纪委局下私心显。
革职去官党不留,法向清廉岂姑浅?
新闻链接: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驻科技部纪检组监察局对科技日报社原副社长、机关党委书记汤东宁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其本人及其配偶子女获取英国永久居留权,一直未向组织报告。经科技部党组研究并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批准,决定给予汤东宁开除党籍处分;撤销其科技日报社副社长职务,由三级职员降为六级职员。
■ 肖兴亮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5:04
郎昆:行走在春晚的舞台上
近日,现央视音乐戏曲频道总监郎昆,将调任至央视综艺频道任总监,并分管央视大型节目制作中心的消息此起彼伏。似乎每个人都在睁大眼睛关注着这位曾导演过多届春晚的元老级人物回归春晚舞台的飒爽英姿,殊不知他在不久前接受完脑膜瘤摘除手术,走下手术台。
    郎昆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同年入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任导演,中央电视台1991年、1994年两届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1992年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最佳导演奖。曾参与开创《综艺大观》栏目,任导演及制片人,并连续三年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的“优秀栏目奖”。
    生病前,郎昆对于自己的病情浑然不知。2011年春节前郎昆经常失眠,血压高,感到疲惫,还摔了跤,这才重视起来。2月底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脑膜瘤。郎昆的哥哥郎岩认为,郎昆是个生活特别有规律的人,不吸烟,不喝酒,郎昆这次病得偶然,可能与他平时工作压力太大有关。郎岩表示,央视改制后,郎昆担任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总监。由于是频道总监负责制,工作压力比以往大很多。郎岩说:“对于延误治疗,郎昆也很无奈,不过心态一直很乐观。”
    199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蔡国庆凭一首《去远方》惊艳亮相。是时任春晚总导演郎昆特意带蔡国庆到女歌曲作家谷建芬老师家,测试他音域后为其量身制作的歌曲,才成就蔡国庆在春晚上的精彩演出。
    执导过多届春晚的郎昆对于春晚“剧透”也有着自己的想法。郎昆认为,春晚作为中国人除夕夜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夜饭”,必须承担起维系万千家庭的重任。郎昆很赞同《当代工人》杂志社侯永东的看法:不明白为什么春晚导演总喜欢将节目捂着,往往是春晚给观众带来的惊喜并不多,结果捂着捂着还真就给捂馊了。
    郎昆的一生都与春晚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他被调任至央视综艺频道总监,从理论上他直接分管猴年春晚。如果说春晚舞台上的演员是在春晚舞台上表演,那么郎昆就是在春晚舞台上行走。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他的严密把关,步履缓慢但刚劲有力。
作者: 文金凤    时间: 2015-11-19 15:05
编辑札记
新学期伊始,龙新通讯社全媒体改革也“轰轰烈烈、吵吵闹闹”地展开。对于全媒体改革,每个人脑中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问号的前面有对全媒体如何改革的疑问,也有对全媒体改革该向何处去的担忧。
    9月,龙新通讯社全媒体改革正式展开。在《龙新时报》第一期工作开始前,我向王爽提了无数个问题。如果每个版面的稿子不均衡怎么办?如报眼、传媒视点、数读等轻松上手的栏目,很多人报该怎么办?现在责编任务量加大,没有时间仔细改稿怎么办?报评会还开不开,怎么开?在《龙新时报》的工作开始之前,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完美的回答。我们决定将问题放到实际的工作中解决。
    事实证明,一二版的选题交齐后,它们迅速攻陷我电脑的半个屏幕。虽然很不忍心打压同学们的热情,但是还是有部分选题被毙掉了。由于很多同学不熟悉《龙新时报》,在选题的问题上出现了时效性不够、重复选题(以前做过的新闻)等问题。
    在写稿上,我在我的选题里以及通过的两个选题中都提到了“华尔街体”。而从稿件质量来看,我们离真正的华尔街体还远着呢。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希望做个会讲故事的记者,而“脚踏实地”的时候我们依然重复着“某年某日,某地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几乎一下笔,就和华尔街体没什么关系了。
    我想这和我们看得少,写得少有很大关系。在报社里,记者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日报的更新周期是一天,周报是一周。而《龙新时报》维持着两周出一期的速度,并且人员很多。这就大大降低了个人稿件的需求量。作为学生记者的我们,如果不在“看”上提高的话,很难突破“某年某月某日”的模式。
    采访问题是一直被强调的问题。第一期一二版的入选稿件,基本上没有采访,后来呈现的采访是都是后期改稿时加上的。由于很多同学以前没有接触过《龙新时报》,我们之前在写稿要求上也没有反复强调,导致了采访环节的严重缺失。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一般记者在确定选题后,都会先采访,后写稿。而我们是先写稿后采访,完全把这个环节弄反了。这样写出来的稿件不够深入,也不够生动灵活。
    再就是排版的问题。我们都能掌握方正飞腾排版软件,但是版面设计和制图的技能严重缺乏。我们有时根本没有设计,有时脑中有设计又陷入技术短板没法做出来。
    龙新通讯社的每个媒体都是全媒体的重要单位,在没有任何借鉴和指导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地摸索前进,创造规则,才能让我们这群“被实验的小白鼠”成为后来者的有力的“垫脚石”。
■ 宋 西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