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2015级新闻理论课问题汇集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9-28 16:11
标题: 2015级新闻理论课问题汇集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5-10-1 16:57 编辑

大约8人一组,转专业的同学单独一组,每组推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提前搜集每章的问题,每个小组每章至少6个问题,组内问题不得重复。
我们挑选有价值的问题课堂解答。问题质量直接关系到期末成绩。
组长不履行职责的,重点处罚。

新闻1班

第一组
朱志君   杨丹丹  万家凝  夏萍  陈艳飞  周红  贺莉  刘霞  (8人)

组长:杨丹丹

第二组胡东胜  何其杰  胡勇  任祎寒  徐思浩  曹梓元 贾鹏 龚铖  (8人)

组长:徐思浩


第三组 胡杨  李鑫  李琴  李雪薇  蔡依璇  张淑秀  陈胜芳

组长:陈胜芳(7人)


第四组
胡闻文  张晓雨  郑钦云  熊沁莹  尹晨曦   郭乔璐  王雅欣(7人)

组长:张晓雨
第五组
陈柯  张亚平  刘粒宏  张熹  魏仁东  楚翔 肖兴亮
组长:陈柯(7人)

第六组
郑婷  赖香 赵香  黎文一  董仕玲  陈霞  李敏
组长:郑婷(7人)

第七组
徐珊  袁明月  王菲菲  杨静芝 吴洁  陈静  杨亚平
组长:徐珊(7人)

第八组
张欢  袁欢  吴悠  肖倩  王晓艳  路洁 赵明明
组长:张欢(7人)

第九组
吴穷  迪力夏提  高尔慧  朱钥钥  叶阳  谢鑫宇   陈选斌(七人)
组长:陈选斌








作者: 陈胜芳    时间: 2015-10-19 18:14
本帖最后由 陈胜芳 于 2015-10-20 22:19 编辑

第三组问题收集


第二讲:


1.新闻介质的变化加速了新闻的传播,后新闻时代的推进视频图片的快速传播这是否意味着记者作用的减小?

2."反映选择事实的意义是否正确,不在于新闻有没有倾向性,而在于新闻事实能否引出倾向,反映事实的性质。"新闻的倾向与新闻事实引出的倾向有什么区别?引出怎样的倾向才算事实意义正确?

3.通过电视这种意媒转换媒介就一定能形成‘眼见为实’的历史观吗?

4.意媒诉说人类欲望是否会违背新闻事实?

5.“意媒和介质作为思维的中介,使原始新闻能够传播、能够被人们认识,媒介和新闻一开始就是同化的、无法分离的。”那么早期的媒介与新闻的同化、无法分离的表现有哪些?现在两者又是有区分、可分离的吗?

6.“报告新闻需要记忆信息和描述信息的思维能力”,记忆信息会有时间差,导致记忆信息不全或错乱,而描述信息更是很容易带上个人立场,产生私人情感,违背新闻的真实性。那么请问,在记忆信息和描述信息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三讲:


1.新闻快速传播造成的虚假新闻泛滥怎样才能合理控制?


2.新闻观点的快速传播是否会造成跟风现象,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3.如何体现文章的新闻价值?


4.新闻是记者头脑反应的产物,我们如何找到最真实的新闻?


5.很多政治新闻已成为政治家为自己号召的工具,具有舆论导向性,新闻是否失去了对事实原本报道的意义?如何看待政治新闻?


6.新闻可以是一个连贯的事实报道也可以是一个片段,如何在众多事件中找到新闻独特视角?


7.如何生动真实的写出软新闻?如何把握软新闻的描绘程度?





作者: 段茜    时间: 2015-10-20 18:23
新闻1503班
组长:段茜
组员:张丽丽,罗华丽,杨桃,李雪梅,刘俊伶,李月婷
第二讲问题:
1.        新闻传播依靠媒介,而现在信息的发出者与接收者逐渐一体化,传播方式越来越去中心化,那我们媒体人,尤其是记者的职能是不是要淡化,甚至是失业?
2.        什么是二律背离现象?
3.        为什么传播技术的核心化作用会造成二律背离的现象状况?
4.        现在媒体的信息泛滥,处处搏着“眼球经济”,渐渐地我们会对这些博眼球的信息感到疲乏,这也算是一种恶性竞争吧,那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立足,何去何从?
5.        新闻学的种类和定义,与国家的政体形式有着必然的关系吗?
6.        媒介权威的建立需要什么?
第三讲问题:
1.        实现新闻事实的制度障碍有哪些?
2.        新闻意义的构建是否记者的主观思想占成分较大?
3.        新闻的价值的大小由什么衡量更为标准?
4.        互联网的功能是独特的,网络媒体近年发展也十分迅速,那么传统媒体不可被替代又体现在哪里?
5.        我们认为“名人出新闻”有歧义
6.        新闻的灵魂和新闻的价值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 张欢    时间: 2015-10-20 18:44
本帖最后由 张欢 于 2015-10-21 16:59 编辑

第八组
第二讲
1 原始媒介的新闻标准是什么?意媒就是指原始的新闻么?
2 原始社会信息的传播就是新闻么?,那原始社会的新闻和现在的新闻标准有什么不同之处?
3 怎样理解新闻思维?对社会外界的好奇可以算是新闻思维么?
4 如何正确运用历史观?
5 新闻传播的几个时代划分以什么为标准?是否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它们是逐渐替代的关系还是可以并列呢?

第三讲

1 中外学家对新闻的定义不同反映出了中外文化怎样的差异?
2 对于新闻引出倾向,反映新闻事实我们应做何努力?
3 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人们的研究更多的局限为新闻的外在现象?
4 怎样把握事实的知悉意义,揭示内在联系?4 新闻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规定性,规定性具体是指什么,是怎样的?
5 新闻的价值高低能完全由大众的需求来决定吗?
6 新闻事实的展示方式和揭示主题的程式有哪些?
7 新闻真的能成为认识生活的思想原料,给人以有效引导吗?



作者: 杨丹丹    时间: 2015-10-20 19:54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5-10-26 16:30 编辑

第一组  第二讲问题

第一组   第二讲的问题
①新闻媒介产生的首要原因是什么?
②新闻媒介不断变革与发展的必要因素与推动力量是什么?  
③新闻传播和事实发生的时差越短,传播效果就一定越好吗?为什么?      
④“人类在起源过程中,最初的意识如果适应外界环境,原有的意识结构就难以变化。”那现今社会就不存在意识结构难以变化的问题吗?
⑤“媒介使真正的社会声音远播万里,不断改变人们的看法,是世界上最大的传声筒和最好的洗脑工具。”通过媒介向世界传播新闻,人们了解了社会进而思考社会,但说它是洗脑工具是否过于夸大?
⑥当代新闻媒介的科技构成的具体内涵(当代是指中国或者是世界;传统新闻媒介是否蕴含科技)
⑦新闻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发出报告”后一定会形成新闻思维吗?发出报告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⑧讲义中的第十页呼告在这里的意思是告知,传播消息的意思吗?难耐的冲动是指获取消息的冲动吗,为啥会增加呼告者的善良?
⑨“新闻(newes),是为了把偶然的信息传播行为与有意识地采集和加工最新消息的努力区分开来”是否就表示凡是有意识采集加工的最新消息就等于新闻,娱乐新闻也称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吗?
⑩什么促使了新闻媒介萌芽?








第三讲问题
①新闻的知悉意义是否等同于新闻价值?什么是新闻形态?
②如何正确把握事实的本质?新闻的实质是什么?
③在“新闻事实的形式组成”的第一条“再现新闻事实的自然因素”中提到,“相当数量的重大事实混乱不堪,经过记者的选择、整理,它的自然因素才能形成一定的条理性,精巧地构造新闻实体成为可能”。那是否有这种可能呢?记者在选择整理中可能出现差错,用自以为正确的逻辑报道一件事,但却忽略了其他导致这件事发生的因素,进而误导了读者?如果真的有这种可能,作为记者,应该怎样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呢?读者又应该怎样看待这类新闻呢?
④新事实讲究新闻时效,记者追求缩短新闻报道的时间差,然而时差越短新闻价值就一定越高吗?或如一些领导人物造访他国,或开设会议是有意延迟报道内容一段时间的情况,以达到更好的价值效果,这种条件下再报道出来的内容就不符合新闻时效性吗?
⑤仅仅阐述因果关系就能解释事实原因的必然性吗?
软新闻会不会过于主观?
⑥新闻意义的建构   事实角度的模态 新闻意义的选择若不当是否会对受众的思维起引导作用



作者: 郑婷    时间: 2015-10-20 20:03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5-10-26 17:11 编辑

第六组
第二讲
1.为什么新闻要求人类思维水平脱离思考自然?
2.媒介的不同有不同的作用,对新闻学来说,什么媒介最重要?
3.怎样用历史观来看待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未来发展方向?
4.古代新闻媒介和现代新闻媒介有什么不同?怎样看待其对新闻的作用?
5.在网络发达的现在,更应该提倡报纸或书籍等纸质阅读还是手机,电脑的网上阅读?
6.如何确定原始新闻是在人类有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以后才出现的?
7.“信息污染”该如何处理?
8.21世纪的成年人大多有“脑子不留重要记忆”的感觉,从当代新闻传播媒介的角度并联系以前谈谈原因及影响。
9.不够严谨,世俗化且运用网络语言的对新近事实的报道的能叫新闻吗?
第三讲
1.什么是新闻的规定性?
2.事实与新闻本质有何区别和联系?
3.对新闻定义,中外差别很大的原因在哪?
4.新闻事实的自然要素如何体现?
5.记者截取一个较长事件的横断面进行报道是否具有片面性?
6.你觉得对于新闻事例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7.新闻事例在新闻中作用是什么?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作者: 徐思浩    时间: 2015-10-20 21:34
本帖最后由 徐思浩 于 2015-10-20 22:43 编辑

第二组问题:
第二讲:

1、电子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的区别?

2、第一次传播革命中手抄新闻的地位如何,为什么会导致其被普遍疏忽?

3、新闻和传播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导致新闻被与其混淆甚至导致无灵魂新闻的出现?

4、新闻传播的发展需要,是否对文字、印刷技术、无线电波(电视、广播)、网络媒介等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反作用?

5、在新闻媒介的发展过程中,新老媒介是简单的叠加式混合发展,还是互相融合相互借鉴的共同式发展,或者是交替承接的竞争式发展,还是其他的什么发展模式?

6、问在整个过程中,现实条件对于新闻学发展趋势的影响究竟几何?

7、新闻传播的媒介为何会持续前进发展,之间没有断过吗?
8、讲义上讲“人类的新闻传播史,就是人类思维的发展史"那么新闻传播与人类思维发展是同步的吗?当今人类思维与新闻传播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9、新闻事业与新闻产业是否存在区别?就当今中国现状,新闻是一种产业还是事业?


第三讲问题:
1、对于新闻反常性事实的划分不明是否导致了现代社会恶俗媚俗事件打了新闻的擦边球来借此推广自己?

2、 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在当今制度下是否得到了违背,能称其为新闻么?

3、事实具有客观性,但由于事实倾向的模态使事实包含个人情感,这能算新闻吗?这不是将群众导向报道事实的人的观念方向吗?这不是很危险吗?

4、新闻事实知悉意义的大小被掌握在部分记者手中,其中有优秀的,也有不负责任的,这算
不算是一种先潜人为的操控?

5、硬新闻不会也不可能转化成软新闻,可是软新闻会不会在一些社会压力、政治因素等等的影响下转变成硬新闻?

6、既然对新闻的要求如此严格,为何媒体上仍然有大量不具备这些特征的“新闻”?这些算是新闻吗?如果算是那么讨论新闻的定义还有意义吗?

7、新闻的形态有那些?

8、什么叫新闻的展示方式?新闻事实的展示方式有哪些?

9、新闻的构建的基础是有机地安排要素,那么这些要素是要因时而定,还是有一定的技巧可寻?

10、为何新闻的本质定义复杂多样,有无全面的精准的概念?

11、讲义上讲”新闻是记者头脑的产物,不是事实本身“那么这一说法是否与刘建明对新闻定义中”事实的陈述“相矛盾?
12、讲义上讲”新闻如果放在真理的框架内,就可以成为认识生活的思想原料“说明新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认识生活,如果超出这个条件,新闻会有什么变化?其中的真理又具体指什么?




作者: 孙凡雅    时间: 2015-10-20 22:30
本帖最后由 孙凡雅 于 2015-10-26 08:48 编辑

新闻1503班
组长:孙凡雅  组员:杨茜丹,刘林,董秀玲,赵梦玲,肖艺涵,王春

第二讲:
1 网络瞬时性为什么是优点?
2后新闻传播时代,传播者,收受者角色体现双重化过程的表现?
3如何从原始新闻的内容看出人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以及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化?表现在何处?
4面对信息污染,我们如何处理新闻信息?
5人类的新闻传播史就是人类思维的发展史是否过于夸大?
6传统媒体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
7为什么只有当人的思维能力用语言去判断,分析和归纳身外之物时,原始新闻才能产生?

第三讲:
1怎样让新闻对公众有认识含义?
2怎样简单区分有无知悉意义的事实?
3应该通过哪些实践方法去探索新闻的本质?
4新闻本质是有深度的,更多时候充满深度的内容往往是枯燥的,那么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如何做到既有深度又充满趣味?
5对于新闻媒体,什么样的导向和态度是正确的?
6对于媒体上存在的大量不具备所谓新闻特征的“新闻”,我们该如何看待?


作者: 陈选斌    时间: 2015-10-20 22:48
本帖最后由 陈选斌 于 2015-10-26 18:16 编辑

第九组问题收集

第二讲:
1.在媒介信息泛滥的今天,新闻媒体如何做出有特色,够独家的新闻来吸引读者?
2.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如何从众多新闻中找到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3.媒介有思想操控的作用,各国政府是否通过操控媒介来达到控制民众思想的目的?
4.新闻媒介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是否是有选择的,而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
5.关于新闻媒介,是社会的发展影响媒体传播还是媒体的传播影响社会的发展?哪个对哪个的影响力比较大?
6.新闻的本质是真实,怎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准则?





第三讲:
1.各国对于新闻的定义不同,最后是否会导致各国新闻界对同一新闻事件作出不同的新闻报道?
2.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何目前很多失实新闻却大行其道,社会监管的漏洞在哪里?
3.我们学生在写新闻报道时,该如何保证客观性,避免加入主观感情
4.一个合格的新闻是否必须同时满足“5w+1h”的组合?可否只对其中一部分进行描述?
5.是否可以说,在描述完一条新闻后,尾部所加的往昔事例可以控制新闻所要表达的倾向?
6.新闻事实只有一个,新闻角度却多个呈现,过多的角度是否会造成事实错乱?
作者: 刘玥莹    时间: 2015-10-20 23:02
本帖最后由 刘玥莹 于 2015-10-27 09:53 编辑

1.        新闻媒介出现的大概时间以及明确其概念名称的时间。
2.        原始新闻产生中,当原始人的生理条件达到何种程度时,人的思维能力达到运用语言判断、分析和归纳身外之物。
3. 手势语言的不同导致传播消息的差异,那原始部落是否有规范一套统一的手势媒介?若有,如何考证?
4.若出现甲骨文以前的图示媒介,其是否能够成为最早的文字?对文字的定义又是什么?
5.在面对媒介权威,提出质疑,我们应如何查证质疑点?我们可以相信谁?
6.新闻,新闻,在定义时大多侧重于新,然而有许多新闻打破了观念,比如报道几年前的地震后统计出的伤亡人数,这是有意义的,那么,可以把新闻定义为,新闻就是报道有意义的近期或长期发生的事吗?
7. 记者对事实的陈述框架,都包括新闻事实的展示方式和揭示主题的程式,形成新闻形态。
那么,我们在对事实陈述时,应当如何避免主观意识的干扰以及如何判断事情与“高压线”的距离呢?
8.新闻软事件是客观事实,但是加入了人的情感必定会使新闻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指引读者走到作者思维的一方。而硬事实是事件的固态化,没有混沌模糊的形式。完全由硬事实构成的新闻,给人一种验证、肃穆、和清晰可测的规整性,称作硬新闻(Hard News)它在结构上过于呆板、单调,又称严肃性新闻。硬新闻在准确和理性上超越了软新闻,而软新闻的日益传播,甚至超越了硬新闻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9.在面对众多新闻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我们应如何排除虚假扭曲的新闻呢?我们在这混沌的新闻界,能够相信谁?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思维判断是否是符合事实的呢?
10.新闻传播过程中,实物媒介的传播、声光媒介的传播、图示媒介的传播三者有什么联系。
11.新闻的属性有哪些,分别有哪些特点。
12.人类传播各个阶段发展对新闻的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作者: 陈柯    时间: 2015-10-20 23:14
第五组
第二讲问题:1.图示只是物象的摹写,因事而异,因此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思想载体,那么稳定的思想载体需要具备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电视的线性传播
3.对于不上网的人,网络传播时代存不存在
4.如何处理新闻信息
5.意媒是否属于新闻媒介
6.随着人类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革,那么,新闻传播方式将来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7.身外媒介是什么,是否区别于意媒的物质载体
8.在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前的人类社会,是否有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的出现,有什么表现
第三讲问题:1.不同类型的新闻稿的新闻事实结构怎样排列
2.新闻定义过于繁多,我们需要掌握的新闻定义是什么
3.新闻定义中说其是对公众有知悉意义事实的陈述,如此八卦也算新闻么
4.构建新闻要素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5.什么是“新闻倾向的主客体统一?如何实现这种统一?
6.什么是意态?
作者: 徐珊    时间: 2015-10-20 23:46
广电1502    第七组
第二讲:
1书写媒介被历史淘汰难道不存在偶然因素吗?
2对于信息污染我们应该怎么做?
3报纸都适合传达深度信息吗?
4怎样看待新闻媒介作为洗脑和对人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呢?
5意媒如何诉说人类生存欲望与方式?
6原始新闻与现在的新闻有何不同?
7如何看待后新闻传播时代传播技术核心作用变大带来的问题?
第三讲:
1 新闻和信息难道没有相通之处?
2   为什么说新闻是记者头脑反映的产物,不是事实本身,为什么一般都用陈述形式?
3新闻事实和一般事实有可能相同吗?
4新闻的本质就是为大众传递信息,能够引起大众关注的,那么传递的不是正能量信息或者是一些不好的信息且依然能够引起大众关注比如说法轮功 那能叫新闻吗?
5如果新闻的本质是中介,是反映者,那么叙述的事件本身不是新闻吗?
6 国内  国外对新闻的定义的差异,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看待?

作者: 张晓雨    时间: 2015-10-21 00:11
本帖最后由 张晓雨 于 2015-10-28 13:23 编辑

请允许我重新编辑一下~
第二讲:1y、新闻来源于什么或者说新闻的本源是什么?
                2y、新闻在发展阶段中具备什么基本特征?
                3g、手抄新闻被历史淘汰是必然,那么比之更为古老的“手势语”和“口语新闻媒介”为什么依然存在而没被淘汰呢?
               4g、现在是既处于网络传播时代,又处于后新闻传播时代吗?
               5g、为什么“向人的头脑注入镜像因素,使人类正式形成‘眼见为实’的历史观”的是电视而不是相片?
               6h、新闻传播内容的自然化与扁平化在新闻传播内容中具体体现在哪里?
               7z、可以把人类的知晓欲和呼告欲当做新闻传播的动力之一吗?
               8w、我们学校的新闻系有什么办法来避免教育和实践的脱节呢?
               9w、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的五次革命,意味着信息传播发展迅速,可这真的是好事吗?
第三讲:1h、第三讲讲解了新闻的定义与本质,那么新闻的内容包括哪些呢?
                2h、政府的公示事项算不算新闻?
                3h、并且作为新闻,它的受众至少为多少?
                4h、具有怎样的价值才能称之为新闻呢?
                5y、国内外对新闻的定义存在哪些差异?      
                6y、 如何把客观倾向与主观倾向相统一?如何处理好意态事实与硬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寻求和确定事实的意义,反映事实的性质?
               7z、有关新闻的定义有很多,但最终被一致认可的却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家对新闻的定义有如此多样化的理解而难以得到统一?作为学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在众多定义中把握新闻的定义?
               8w、新闻的定义千种万种,那我们又该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判断出一个新闻写出来会有人感兴趣呢?

作者: 唐国洪    时间: 2015-10-21 00:39
广电1503
组员:唐国洪 廖开宇 李银 汪发洪 刘毅 刘登杰 杨江  
组长:廖开宇
第二讲问题:1。新闻产生的原始动力是什么?是劳动还是人的好奇心?
2.是什么推动着新闻的不断发展,那么它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3.新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中国新闻与外国新闻发展的联系在何处?有什么区别?
5.您认为将来新闻的传播媒介谁更有前景?
6.现在的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当然也少不了信息污染,我们应当如何辨别呢?
第三讲问题:1.近现代中外新闻的本质区别?
2.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无法还原新闻事实的报道还能算是真正的新闻吗?这样的报道意义何在?
3.新闻理论中的集权主义理论与当下中国新闻是否有相似之处?差别又在哪里?(您怎样看待当下中国的新闻事业?)
4.新闻具有不同的模态,那么怎样鉴别不同模态下的新闻事实?
5.就目前中国的媒体状态来看,学习新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6.讲义上说新闻在本质上包含公共的重要性,是不是私人问题就不是新闻?
7.许多名家对新闻的定义都少不了谈及对大众的意义,但目前中国的新闻有多少是真正关乎人民生活的?
作者: 张晓雨    时间: 2015-11-15 23:54
本帖最后由 张晓雨 于 2015-11-16 14:51 编辑

            第四组 胡闻文  张晓雨  郑钦云  熊沁莹  尹晨曦   郭乔璐  王雅欣(组长:张晓雨)
            1.如果新闻违背了新闻本源会变成什么?(熊沁莹)
            2.如何理解“新闻真实是一种静态结果,而不是事实本身”。(熊沁莹)
            3.什么叫“新闻的事实是准确的,而报道本身仍可能是虚假的?”(熊沁莹)
            4.新闻的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应当受到的谴责是一样的吗?还是说仅仅是看它造成的社会影响呢?(王雅欣)
            5.追求新闻的真实,需要求证,比如概率统计方面,需要很长时间,此时,有关新闻的实效性又该如何解决?(王雅欣)
            6.关于新闻的真实,可能新闻工作者也听闻了许多,但仍然存在很多假新闻,是什么原因导致学习新闻真实却未能致用?又该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张晓雨)
            7.对新闻真实性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多种多样,并且多数时候存在片面报道的情况,现在很多新闻报道存在为博眼球刻意夸大或者为凑数胡乱糊弄读者的情况,对于这点我们应当怎样看待?( 胡闻文)
            8.假象就是假消息吗?那假消息为什么可以反映真实呢 ?(郑钦云)
            9.新闻真实不等于事实,新闻报道却要求接近事实,但记者的报道亦会存在其个人色彩或主观目的,甚至有时对事实的报道还会受到限制。那么“新闻真实”是否只能依靠记者的良心来保证?若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党性原则产生了冲突,又应如何呢?(郭荞璐)            
               谢谢!
         





作者: 郑婷    时间: 2015-11-16 07:43
本帖最后由 郑婷 于 2015-11-16 17:28 编辑

第六组
组员:郑婷、李敏、赖香、赵香、董仕玲、黎文一、陈霞
组长:郑婷
1.要做到“新闻真实”,对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很高,那么就做到“新闻真实”而言,学习新闻的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提高我们做到“新闻真实”的素质呢?(陈霞)
2.联合国新闻信条规定:报业及其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而又说:新闻绝对的真实性很难企及,只有相对的真实。这要怎么看?(董仕玲)
3.讲义中“历史学家可以长时间等待事实的明朗来认识历史,但记者却必须当场观察,迅速作出判断。”需要时间来检验事件真实性的这种情况下,记者这种“迅速作出”的判断如何平衡时效性和真实性?(赖香)
4.一篇报道抓住了事物的“主流和本质”,就应该是“基本符合事实的”吗?(赵香)
5.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新闻报道是写新闻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经过他的大脑加工过的,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但人又是处于社会联系之中的,不免受到社会的影响。“加工”和“能动”,一个代表“唯心”一个代表“唯物”,两者怎样平衡(赵香)
6.“再现情节取决于观察的直观性,观察是为了查明有关客观的情况,直接从客体获取信息,掌握现实的感性材料,为理想思维奠定基础。”直接从客体获取信息,掌握现实的感性材料,但直接获取却没有深入挖掘的信息很有可能是假象,那这算是反映了事实的真实面貌吗?(黎文一)
7.媒体这么多,每天的新闻也这么多,媒体或者说相关机构有对新闻的真实性的审核制度吗?(郑婷)
8.在新闻真实的社会意义中,说到媒介的权威建立在新闻真实之上,真实是权威的基本要素,但如今的权威媒体也存在着不真实的现象,这应该怎么看?(李敏)
作者: 孙凡雅    时间: 2015-11-16 09:37
本帖最后由 孙凡雅 于 2015-11-16 22:15 编辑

新闻1503班
组长 孙凡雅
组员 杨茜丹  赵梦玲 肖艺涵 刘林 王春 董秀玲

1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包括采访报道迟缓,但是类似内蒙古冤案等新闻报道,距离事件发生已有十几年,属于无法避免的时间延后,是否也代表新闻失实 (杨茜丹)
2  如何使新闻写作既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又显得生动有趣呢?(王春)
3  整体报道失实,往往是不如实反映事物的主体倾向和次要倾向 。怎么理解其中的主体倾向和次要倾向(孙凡雅)?
4  在报道紧急的新闻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才能既真实又迅速?( 赵梦玲)
5  对于要经历长时间过程才能知道真实性的新闻,如何才能做到真实报道?( 赵梦玲)
6  如何理解“新闻的真实度从形式上看是内容的详略问题,而从反映事实的精确程度上看是个真实问题”?(刘林)
7  新闻的意义为什么可以超出事实的时空范畴?(肖艺涵)
8 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区别?(董秀玲)





作者: 陈胜芳    时间: 2015-11-16 11:42
本帖最后由 陈胜芳 于 2015-11-16 16:04 编辑

第三组第四讲提问汇总:
  组长:陈胜芳
  组员:胡杨、李鑫、陈胜芳、李雪薇、张淑秀、蔡依璇、李琴
1.讲义中第四十页写道:“严格地说,策划是为伪造新闻提供理论依据。”那么在现实中先写策划再写新闻稿,按这样的方式写出来的新闻稿是否遵循了新闻真实的准则?(张淑秀)
2.遵循新闻真实的准则中第三点写道要避免任何想象,但是新闻报道是记者写的,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主观性色彩,用“避免任何”会不会太绝对了?(李鑫)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为了抢头条、抢独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全面研究一个事件的过程,但其影响与该事件最终结果的影响截然不同,那该记者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对于竞争压力下的这种新闻,记者应该怎么权衡?(李琴)
4.为何说“电视的新闻真实度比纸质媒体高”?(李雪薇)
5.新闻是由记者传递出来的,不同的记者理解和还原事实的能力不同,如果记者的能力不强对新闻的还原度不高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个记者报道了失实新闻?(胡杨)
6.对于人物的报道需要从正反两面来进行,以显示其真实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媒体对于某一人物的报道往往是从一个方面(好或坏)来描述的,带有浓厚的褒贬色彩。所以请问,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报道人物的方法是媒界普遍运用的,还是是一种新闻报道的理想愿望(即还没有普遍实现)?(陈胜芳)
7.在一些目前社会上大多存在假象的事情中(比如老师讲到的学校会在一些时期营造出良好学风这类事件)记者是否应该想办法避免假象,寻找真相?又该如何避免?(蔡依璇)
作者: 张欢    时间: 2015-11-16 11:48
本帖最后由 张欢 于 2015-11-16 19:22 编辑

第八组第四讲提问组长:张欢
组员:吴悠,路洁,肖倩,袁欢,王晓燕,赵明明
1.新闻失实最大的原因在于记者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张欢)
2.怎样理解“事实的具体化是孕育真实的条件,不是真实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袁欢)
3.新闻的意义超出事实的时空范围对报道的影响(袁欢)
4.如果说新闻真实是检验媒介的试金石,媒介的权威建立在新闻真实之上,可现在有那么多不敢说真话的媒体,自己不愿纠正自己错误的媒体仍旧十分活跃且被视做权威,这种现象会一直存在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肖倩)
5.强化新闻全面,本质真实的策略与措施?(王晓燕)
6.怎样把“描述事件细节”与“把握新闻描写的真实与客观性”统一起来?(赵明明)
7.讲义中的“事件情节的真实来自感性材料”是否是说新闻的报道或多或少都有些主观性在里面?(赵明明)
8.在中国媒介制度下,怎样尽力拓宽新闻真实的广度?(吴悠)
9.新闻真象与新闻假象是否仅存在相互掩盖的关系?(路洁)
10.“在实践中,每个记者都无法摆脱掩盖假事实的纠缠,但在理论上,我们不能不声张正义,回避策划假事件的恶劣行径。”这是否有矛盾?(吴悠)



作者: 徐珊    时间: 2015-11-16 13:40
本帖最后由 徐珊 于 2015-11-16 17:05 编辑

第七组第四讲提问

组员:杨静芝、袁明月、陈静、王菲菲、杨亚平、吴洁、徐珊

1.(YYP)“描述事件细节是新闻的基本表现手法,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出具体描绘,能够强烈地打动读者。”那么形象的语言是否会背离事实的真相呢?

2.(CJ)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下新闻报道的走势,有些新闻报道会更追求平民化,故事化,这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对策呢?

3.(WFF)在整体报道时要注意把握个体真量比,把整体真实看作是选择不同类别事实比例的真实,那么我们需要怎么正确判断整体真实呢?

4.(XS)讲义37页提到“单一的新闻事实的真实完全复现本源,是新闻真实的基本形式”,新闻的真实有时会因各种条件限制,导致新闻失实,“完全复现”会不会太过于绝对?


5.(YMY)“因为强化新闻的意义而拔高了事实的重要程度,改变了事实原有的意义。”这可能会造成新闻失实。那么针对一个事件来说,应怎样恰当处理新闻的意义和事实意义?怎样调整新闻倾向性?


6.(YJZ)记者对于社会与自然界的事物的认识受到影响,不能正确认识,构成记者反映活动中客体与主体不一致,如何解决?

6.


作者: 段茜    时间: 2015-11-16 13:54
1503班第四讲问题
组长:段茜
成员:杨桃 李雪梅 罗华丽 张丽丽 刘俊伶 李月婷
1.        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的真实发生冲突时,在这种时候应该在这二者之间怎么做出选择呢?(ps:当某一紧急事件正在发生时,有些情况还不是很清楚,在这时如果不报道可能就会被抢占先机,但是如果报道可能就会导致有些事实不清楚或者是失实)(YT)
2.        “新闻内容反映多的是客观事实的具体过程,反映的不能和客观事实吻合就会出现假新闻。”但如果客观事实是一种假象,又该如何报道?(LHL)
3.        新闻真实有三种状态,其中一个是真实地阐释事实,即记者需要对新闻事实的趋向做出正确的揭示。但是在前面说新闻事实属于记者的主观范畴,一部分取决于记者的能力,若是记者的能力不够,没有很完整正确的揭示其趋向,那到底是新闻失实,还是真实地差异。(LJL)
4.        “事实的趋向,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但并不以赤裸裸的形式直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在客观世界中,记者只能从事物的必然性揭示事物本质,发现事物的发展方向。”为什么不可以将事实直接呈现给人们,这样不是更真实吗?记者只能从事物的必然性揭示事物的本质,那偶然事件也有必然性吗?揭示本质的话是不是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报道了,而是更加深入的挖掘了呢?(DX)
5.        要尽可能的减少假新闻的出现,除了需要记者自身加强行业规范,以最真实的角度报道新闻事件,还需要做哪方面的努力?(LXM)
6.        新闻报道一般要求简洁明了,但许多发生的新闻事件其事实本身是纷繁复杂的,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去报道新闻事实呢?(ZLL)
7.        一个人做了一件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但实际上他也做过坏事、有很多缺点,那我们是该报道反映假象的真实,还是报道全面真实?(LYT)


作者: 陈柯    时间: 2015-11-16 14:16
本帖最后由 陈柯 于 2015-11-16 14:46 编辑

第五组第四讲提问
1.同一个新闻事件,假象与真象并存,对于一个初出社会的记者,如何从中抓住真象,反映本质?——肖兴亮
2.内在真实的含义难以理解,能否解释一下?(内在真实是指新闻中由事件发展的历史真实导致现实的必然结果的真实。)——魏仁东
3.“高层次的真实,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个体事实的真实,甚至制约着个体事实的真实。”如何理解“高层次”“制约”这两个词?——陈柯
4.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在对各类复杂信息进行处理的时候,是否能够保证保证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联合国的新闻信条)——张亚平
5.为了避免新闻报道主客观统一的失实情况的出现,是不是记者采访的区域越广,搜集的信息越多,所报道出来的新闻的真实性就越高?若不是,应该怎么做才能尽可能的保证真实性?——张亚平
6.“强化新闻的意义而拔高了事实的重要程度”是什么意思?这为什么会导致新闻失实?——张熹
7.带有预设观点的新闻为什么违背了新闻真实的准则?——张熹
8.观察的直观性是再现情节真实性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吗?——张亚平
9.事实的具体化是孕育真实的条件,不是真实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那么真实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刘粒宏





作者: 杨丹丹    时间: 2015-11-16 14:21
新闻理论第四讲问题
第一小组
①“真实的精确度是指新闻的清晰、真切程度,清晰度低并不改变真实,清晰度高则提高了真实”,如何理解“清晰度低并不改变真实”?         ——杨丹丹
②怎样处理好新闻事实的量比关系,在处理时要注意些什么,量比关系会在新闻事实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万家凝
③如何如实反映事物的主导倾向和次要倾向,把握事实类型的量比关系?——夏萍
④新闻往往是主观与客观、真相与假象相交织的,记者作为一个中间人该怎样把握这中间的尺度呢?                ——朱志君
⑤新闻中的某个具体事实要符合实际,并且要反映全面事实真相。如果某个具体事实不能反映全面事实真相,是否此具体事实就不能使用在新闻中?——陈艳飞
⑥书中提到新闻失实的三个原因都是记者主观原因造成,难道不存在非人为原因吗?——刘霞
⑦既然新闻真实标志它背后的政治经济集团的正义立场,那么为什么还有假新闻炒作新闻的出现?——周红

作者: 徐思浩    时间: 2015-11-16 15:34
本帖最后由 徐思浩 于 2015-11-16 22:34 编辑

第三组
第四讲问题:
①假象是由本质产生的是不是意味着假象不能避免?如果能避免,怎样避免?(徐思浩)

②既然要求记者反映事物属性的全面真实,那么全面的内涵范围有多广?此全面亦或是相对而言的全面,那与它相比较的客体是什么?比较具体的内容又是什么?(何其杰)

③新闻报道中事件的假象是背离事物本质的现象,这类事件到底应不应该报道?(贾鹏)

④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报道了一个被假象掩饰本质的事件,是否意味着这是记者的失职?(贾鹏)

⑤新闻真实和新闻事实的区别?新闻事实是不是包含新闻真实?(任祎寒)

⑥假象性事实仍然能算作真实么?如果报道了这种事实,新闻能否达到其真实性的原则?(曹梓元)

⑦如何理解“轰动性的新闻,能够引导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胡勇)

⑧事况真实和情节真实都是新闻真实的表现,但是现实是不断变化的,现实中的事件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在现实中准确做到这两者之与其定义相一致?(胡东胜)



作者: 陈选斌    时间: 2015-11-17 22:42
第九组
第四讲问题:
1.新闻真实性对于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而言都是最基本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新闻报道都在打擦边球,作为一名在政治压力下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到底是该坚持还原新闻真实性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还是老老实实做党的喉舌? (高尔慧)
2.电视新闻的真实度一般比纸质媒体高,是什么限制了纸媒的真实度?电视新闻的真实度又能相信多少?  (陈选斌)
3. 记者这个认识主体是新闻存在的依赖之一。但现实中,存在许多记者收红包现象,使得新闻与事实有一定的偏移。但有些红包又不得不收,收了就要办事。如此看来,记者在众多强加的利益自处,保持新闻的客观性? (吴穷)
4.电视新闻为追求时效性,尽可能缩短电视物理时间,新闻真实度是否也随之减少?(迪力夏提)
5.新闻真实是记者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的统一,一则新闻必然要加上记者的主观处理,那么,对假新闻的判别要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呢? (叶阳)
6一个事件刚发生的时候很多媒体为抢头条都争先发送新闻,这往往会导致事件不完全符合事实真相,如果要完全真实可能需要时间调查,进而抢不到头条,所以新闻工作者应该怎样在这两者之间权衡呢?  (谢鑫宇)
7.新闻事件会出现反转,然而在当时的事实材料限制下报道的与最终事实有出入的新闻都叫假新闻吗?(叶阳)


作者: 唐国洪    时间: 2015-11-18 14:41
本帖最后由 唐国洪 于 2015-11-18 15:20 编辑

广电1503第四讲问题:
组长:廖开宇
组员:唐国洪、李银、刘毅、汪发红、杨江、刘登杰
1.文中说过,再现情节真实取决于观察的直观性,那拿杨利伟的报道来看,记者所看到的就是他面带笑容,精神焕发地走出来,这是记者直观的观察,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否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是假新闻吗?如果是,责任就只在于记者吗?我们报道时该不该相信我们的眼睛呢?————汪发红
2.书中提到,新闻真实是记者的主观范畴,但当记者带着感情色彩去报道导致报道有失偏颇,这样的报道还符合新闻真实的要求吗?—————廖开宇
3.描述事件细节是新闻的基本表现手法,但是不同报社的记者所注重的细节不一样,作为一个读者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刘毅
4.讲义上说,新闻真实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新闻中不仅某个具体事实符合实际,而且反映全面事实的真相。可现实中的记者,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反映全面事实的真相”,这样的话,新闻的真实性是否就是一种理论,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论?那研究新闻的真实性又还有什么意义?————李银
5.新闻讲求真实,但是现实中却出现了许多的标题档新闻,真假新闻很多时候都被混淆了,以至于很多人感到厌烦,但要做好新闻就得从标题下手,那么做好一个有吸引力又让人最相信的新闻,该怎么做?————唐国洪
6.什么是新闻的方向性和三维性?————刘登杰
作者: 刘玥莹    时间: 2015-11-18 16:19
1.人民需要的是真实的消息,新闻本身要求的也是绝对真实,但是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夸大事实或不实的新闻,甚至很多东西被屏蔽。除了可能是记者自己本身的原因,我想还有更多深层次不为人知的秘密,请问老师如何看待对待这个问题(肖玉)
2.请详细解释新闻事实的四维空间变化及单一事实的真实是如何在四维空间体现的(火兴月)
3.“记者是当场观察,迅速做出判断,还是长期扎根,深入了解,更利于记者的认识和客观事实的统一?(孙杨洋)
4.“保持事实的原真状态,是说在新闻报道中,按照事实的原型来反映事实,选择事实只是为了挑选最能揭示事件真相的事实,而不是改变事实的原貌。”如果我从一个事实中挑选片段,要如何避免断章取义的弊端呢?(刘玥莹)
5.是不是把事物的假象和真象一起披露出来,就可以达到新闻报道反映事物真实的效果?(陈静)
6.例如:有的官员做了几件好事,媒体就报道他是个好公仆。结果,后来东窗事发被捕了,才发觉被假象掩盖了真相。以上这种情况,在报道时,记者是不是不可避免要被假象蒙蔽的呢?怎样才可以在类似的情况下,保证报道的真实性?(黎倍彤)
作者: 张欢    时间: 2015-12-8 21:22
本帖最后由 张欢 于 2015-12-9 13:37 编辑

第八组第五讲提问
1.在新闻叙事的的拼图中,提到构成记者图解世界的各种意识,其中主要是认知意识和评价意识,怎样理解认知意识和评价意识?并且提到评价意识不在拼图之列,最好不要表达出来,除非十分必要。可以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情况是十分必要需要评价意识的表达,什么时候不需要表达出评价意识吗?(袁欢)
2.如果记者在对新闻进行具象化并展示给群众的过程中,记者的主观性可能会对其影像附有夸张等因素,那么是否会误导群众从而使事实拥有它的不真实性?(路洁)
3.讲义上说,对记者来说,客观报道不仅是一种选择,又是则是唯一的选择。那么什么情况下它是唯一的?(吴悠)
4.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说“历史中的人客观性,不可能是事实的客观性,而只能是一种关系的客观性”这句话中的“关系的客观性”该怎样理解?(赵明明)
作者: 张晓雨    时间: 2015-12-8 22:39
           组长:张晓雨  
      组员:胡闻文  郑钦云  熊沁莹  尹晨曦   郭荞璐  王雅欣
        1、从许多名家口中的新闻价值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名家都认为独特性、离奇性,斗争性是新闻所包含的最普遍、一般的要素,但这会不会导致人们读新闻过多的出于猎奇心理而非对时事的探究心理?而这样的新闻要素会不会导致新闻工作者忽略了新闻对人们生活的贴近与新闻的切实性?(胡闻文)
        2、重要、显著、及时、异常、接近、趣味、冲突、人情,这些观念大多都满足大众的需求,迎合大众的眼光,这样固然增加了报纸的销量,可是否会造成其本身质量不足呢?(王雅欣)
        3、涂尔干说,价值,是舆论的产物。但很多有价值的事物,在最初并不占据舆论的上风,经过时间的检验,它们仍然是由价值的。那么涂尔干的这一论断,是否有失偏颇?(张晓雨)
           谢谢老师~



作者: 郑婷    时间: 2015-12-8 23:22
本帖最后由 郑婷 于 2015-12-9 10:19 编辑

第六组  第五讲
组长:郑婷
组员:李敏、赖香、赵香、陈霞、黎文一、董仕玲
问题: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那为什么说新闻报道反映的世界,是无法客观的?(董仕玲)

2.新闻叙事要求将事实有层次地叙述出来,那么如何做到有层次呢?怎么把握这个度呢?(赖香)

3.客观报道是区别于客观主义的,但现在很多新闻报道却将两者混为一谈,所以应该怎样注意这两者的不同呢?(李敏)

4.既然没有绝对的纯客观,对重大社会事务的报道时,记者能完全通过事实表达自己的主题愿望吗?客观报道的主体化和新闻评论怎样区分?(赵香)

5.在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中我们知道新闻报道要客观,不能添加记者的主观情感,但在以事实涵化事实的定义中却说,报道事实,必须把事实加工为一定的新闻形式,为公众提供体现一定报道意图的事实样式,这两者是否矛盾了呢?(陈霞)

6.加强监管会不会阻碍新闻客观性?(郑婷)


第六讲
1.“受众是价值的确定者”但是受众的观念不同就会导致对价值的确定不同,那么新闻的价值是根据受众个人的判断来决定还是用其它方式做一个总的评判呢?(黎文一)

2.现代新闻价值的内涵真的是指受众在接受新闻活动中满足其需要所表现出的效用吗?(陈霞)

3.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是——受众需要。但当报道一条高价值的新闻与新闻道德冲突时,该怎么选择?(董仕玲)

4.新闻价值与新闻传播度有何关系?一条新闻引起的轰动越大,价值就越高吗?(郑婷)


作者: 杨丹丹    时间: 2015-12-8 23:39
第一组 第五讲问题收集
组长:杨丹丹
组员:陈艳飞 万家凝 贺莉 夏萍 周红 朱志君
1:新闻靠影像表达主题,将事实有层次地叙述出来。为什么要有层次的叙述?怎样叙述?——陈艳飞
2:若一则新闻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但经大众媒介报道后,可能出现与被报道人的利益冲突的现象,有的报道甚至严重影响其生命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记者是全力遵守新闻的客观性,还是从付出伦理道德的角度放弃对这种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呢? 为什么?      ——万家凝               
3:新闻事实的涵化是否影响内容的客观性?——杨丹丹


第六讲  问题收集
1:媒体人会不会为了追求新闻的显著性而捕风捉影或是制造一些假新闻?如果会,那么该怎样避免呢?——贺莉
2:一则新闻如何达到娱乐性,又不失去它的建设性价值?——夏萍
3:以受阅量测试新闻价值,会不会增加标题党新闻大量出现的可能——周红



作者: 孙凡雅    时间: 2015-12-9 13:12
本帖最后由 孙凡雅 于 2015-12-9 13:35 编辑

广电1503班
组员 :王春 肖艺涵 杨茜丹 孙凡雅 赵梦玲 董秀玲 刘林
组长 :孙凡雅
第五讲
1 许多媒体对同一事实的报导往往有不同的涵化,如书中蒋介石逝世的事件,在实际的操作中如何寻找统一的标准?(肖艺涵)
2 记者怎样把一件抽象化的事情具象化?(孙凡雅)
3 新闻的语体涵化的最高级说“把记者的情感注入到形象,注入到事实中”,这样不会违背新闻的客观性么?(赵梦玲)


第六讲
1 讲义上说:“有人情味的报道是以某种方式有意地影响读者的情感……让读者同他们一样产生共鸣。人情味就定出活生生的人,写出他的欢乐或不幸”。但新闻又要求客观性,尽量不要评论,尽量不要带记者的感情色彩和一些偏向。这是不是矛盾的呢?(刘林)
2新闻价值理论和新闻价值侧重点相同吗(王春)
3现代新闻价值理论讲求效用,那么新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否违背这一理念?(董秀玲)

作者: 徐思浩    时间: 2015-12-9 13:45
第五讲问题:
①能够说客观主义是客观报道的极端表现吗?那是不是说明客观主义就是客观报道?(徐思浩)
②主体客观化、客体主体化这两者在现实生活中该怎样灵活转化?对记者有怎样具体要求?(胡东胜)

第六讲问题:
①关于“记者对新闻记者的辨别”,“新闻敏感”对于记者而言甚为重要,那么对于在读事物新闻学子,要该怎么去做才能掌握并不断提高?(胡东胜)
②新闻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有何区别?(胡勇)
③新闻价值的大小的尺度为给受众、社会产生的影响,但这样是否会造成社会的极大反差,一些严肃时政新闻受关注较少,但其他社会新闻关注较多,这是否会影响新闻的价值?(胡勇)
④新闻价值的大小与受众具有直接的关联,我们应该是掌握新闻的本质,恪守新闻从业者的品质还是该发扬有趣性等性质保证新闻价值以满足受众的要求使新闻价值最大化?
⑤关于”公众的主动收受才是新闻价值的唯一显化形式“中的”主动“该作何定义?对于一些媒体记者不尊重新闻客观和新闻真实而做出来的新闻,公众是否能做到主动?若是主动那还能显示出其新闻价值吗?(任祎寒)
作者: 张欢    时间: 2015-12-9 14:29
第八组第六讲提问
1.讲义上有句话写到“不符合读者要求的报纸是办不好的,符合读者的要求就是一种价值”,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太绝对,读者具有广泛性,而他们的要求也可能具有广泛性,报社根据他们的要求来办报就会有价值吗?(张欢)
2.在你看来新闻道德是否高于新闻价值?(王晓燕)
3.作为一名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来说,我们做新闻报道时如何更好地体现新闻的价值?(肖倩)
作者: 刘玥莹    时间: 2015-12-9 14:30
第六讲
1.讲义中说,“除‘不胫而走’外,没有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第二个标准。”这句话是否太过绝对?因为我觉得一条新闻能推动社会进步也能判断其价值的大小。(孙杨洋)
2.新闻有效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新闻是否就是一种商品?(黎倍彤)
3.现在,为了吸引大众的兴趣和关注,偏趣味性和人情味的新闻越来越常见,而这种新闻往往不能做到对重要性、显著性、及时性和异常性这四个主要的要素的重视,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肖玉)
作者: 刘登杰    时间: 2015-12-9 15:10
第六讲
根据萨空的价值说,新闻不新就不算新闻,也没有新闻价值。那关于历史重大事件及真相的报道他也不新,难道就没有新闻价值?(廖开宇)
新闻价值,新闻的价值,新闻价值观三者到底有哪些区别?(汪发洪)
假如一条新闻对于大多数群众没有太大的知悉意义,而小部分群众得到它可以创造大量财富,那么该如何评价这条新闻的价值大小?(刘毅)
新闻的选择在于记者,而新闻价值大小的评估在于受众或者说是公众,那么记者在编辑新闻时如何合适的做到二者的统一?如果是有分歧的话,没有达到公众的喜爱程度,是不是报道的新闻的就没有价值呢?(唐国洪)
作者: 陈胜芳    时间: 2015-12-9 15:18
第三组问题汇总:
第五讲:
1.讲义上说,新闻要追求时效性,越早的新闻,价值越大。但记者在姚贝娜刚进手术室时,就已经写好了她死亡的新闻稿。这样的是否一样值得认可?是否也具有时效性呢?(李琴)
2.新闻报道既需要真实客观又需要实效性,但在事件刚发生时很难看清事实真相,此时是去抢时效性还是追求客观真实?(陈胜芳)
3.新闻语言的涵化应该注意怎样的艺术才不会违背新闻的真实性?

第六讲:
1.在网络上时常看见点击率特别高的重口味的新闻,但政治、金融、科技等专业领域新闻鲜有问津,请问新闻价值包括商业价值,其新闻价值能否通过点击率来判断吗?(李琴)
2.新闻的异常性趣味性和接近性都是新闻引发人们关注的原因,但是就接近性而言是不是因为一个区域人的不同,当地的新闻报道也不同?比如是不是在贫困山区就应该只报道他们感兴趣和可以看懂的新闻而不报道其他新闻事件?(胡杨)
3.为何说工业革命的出现改变了报纸的性质?(李雪薇)


作者: 徐珊    时间: 2015-12-9 15:26
本帖最后由 徐珊 于 2015-12-9 15:28 编辑

第六讲
第七组    徐珊、杨亚平、陈静、王菲菲、袁明月、杨静芝、吴洁

1.(王菲菲)西方记者有名言:“新闻应是人物的报道,而不应是整个事态进程的报道。”新闻的报道就是为了使人们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现在为什么说只应是人物的报道?

2.(徐珊)新闻价值具有8大要素,是否每个要素都必须具备,才能说此新闻有价值?

3.(徐珊)新闻的判断标准不等于新闻的价值,然而德国学者迈克尔·昆齐克却说:“新闻价值就是选择新闻的标准”,二者是否矛盾?


作者: 陈柯    时间: 2015-12-9 15:44
第五组第六讲问题:
1.讲义中提到:新闻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物,那么,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它也同样适用吗?(张亚平)
2.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往往不能被及时报道出来,而是经过一段时间才被人们所知晓,这是否会对其新闻价值的实现产生影响?
2.文中提到“评估一条新闻的好坏,就是评定这条新闻的价值大小,没有比受众量的数据更有权威性。”这句话是否太过绝对,即理解为读的人越多,那么这条新闻就越好?(陈柯)
作者: 段茜    时间: 2015-12-9 15:49
1503
第六讲
段茜 李月婷 罗华丽 刘俊伶 杨桃 张丽丽 李雪梅
问题1:现代新闻价值的几大效用类型有没有主次之分,如何把握。(罗华丽)
问题2:新闻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受众的需要,但是受众的需要也有好坏之分,那么将受众的需要看做是新闻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否或许绝对(杨桃)
问题3:为什么公众收受评价的量化,是惟一可行的新闻价值的指标化呢?低受众率的新闻其新闻价值就一定低吗?(张丽丽)
问题4:读者一般有一种猎奇心态,新闻价值的三元素中也提到了令人惊奇的事件。那是否在追求新闻价值的同时会与新闻真实有一定冲突(刘俊伶)
作者: 陈选斌    时间: 2015-12-9 17:00
第九组  第六讲
1.众多新闻中,通常如“窃听门”、“艳照门”等负面新闻更能引起群众广泛关注。 而如反腐中官员落马之类的新闻反而很少人会真正去关心。是否可说,负面新闻比正面新闻更有价值?(吴穷)
2.测量新闻价值的根据是公众的接受程度,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公众接受度越高的新闻就越有价值,如果不是,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叶阳)
3. 新闻价值的根本属性是符合读者的要求,相比一些民生民情类似的报道明星八卦之类的报道更能引起现在社会读者的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能否理解成现代社会新闻价值开始偏离了呢?(高尔惠)
谢鑫宇  吴穷  叶阳  高尔惠  朱玥玥  迪力夏提  陈选斌
作者: 徐珊    时间: 2016-1-4 14:07
第七组徐珊  袁明月  王菲菲  杨静芝 吴洁  陈静  杨亚平
1.第九讲(杨静芝):为什么说在有人权的国家,公民享有的新闻自由权的分配是不均等的?
2.第九讲(袁明月): “法律要管的,道德管不了;道德谴责的,不一定违反法律”那么当新闻道德与新闻法规发生冲突时, 应如何选择并加以解决呢?
3.第十讲(徐珊)“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的要义是让人民群众、各党各派都利用报刊,自由表达意见。过度的自由会出现许多问题,太强调责任有时又会不自由,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呢?
4.第十讲(陈静)新闻必须真实、全面,而新闻报道也可侧重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那么这时该怎么做到全面呢?
作者: 徐思浩    时间: 2016-1-4 14:08
本帖最后由 徐思浩 于 2016-1-4 14:19 编辑

第三组:
第九讲问题:
①新闻自由除了受法律限制还受哪些因素的限制?(任祎寒)
②新闻自由与新闻的真实性矛盾吗?新闻自由如果仅受法律约束,它的真实性还能保证吗?(徐思浩)
③“没有新闻自由就没有真正的思想和政治自由”,那他们之间的具体联系是什么?为什么?(何其杰)
④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它受到社会权益和法律的制约。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获得新闻自由的真实感和操作标准?(胡勇)
作者: 杨丹丹    时间: 2016-1-4 14:56
第一组问题收集
①如何看待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问题?如何协调与平衡二者?——万家凝
②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新闻采访自由是否有正当性?——万家凝
③在新闻自由的本质中,新闻自由是一种自觉的活动,但要受到检验,检验有其具体的标准吗?——杨丹丹
④弥尔顿提出的新闻自由的天赋论中说,人类的全部幸福都是以自由为保证的。是否忽略了人性中的恶念?  ——刘霞      
⑤杰弗逊认为新闻自由高于一切。是否把新闻自由的地位摆的太高而忽视了人的生存自由的地位?——刘霞
⑥新闻自由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那么法律是属于积极的限制,还是消极的限制呢?——周红
作者: 张晓雨    时间: 2016-1-4 15:12
                       1、刘建明说:“他人的权利首先应依法受到尊重,媒体才能有自由。”那么请问怎样看待记者潜入某些集团内部进行揭露报道一事?(郭荞璐)
             2、新闻自由既然受责任和义务的约束,那在新闻自由的原则范围内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是符合实际细节,遵守真实性原则的吗?比如老人跌倒,行人去扶起反而被讹诈,会不会由于出于对老人的怜悯或者说尊老爱幼的社会责任感而使新闻报道偏向弱势的一方?如果可能这样,那新闻自由受责任和义务的约束是不是对新闻所追求的真实客观有一定负面影响?(尹晨曦)
             3、新闻自由不断与人们维护隐私、名誉和安宁的权利相冲突这时候,个人隐私与新闻自由哪个更为重要?(王雅欣)



作者: 陈胜芳    时间: 2016-1-4 15:26
第三组问题收集:
1.新闻自由包括自由选择新闻角度的自由,若记者以全新的新闻角度,报道了一条新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改变了舆论导向,但促成了悲剧发生,记者是否应该承担责任?法律上又是怎样处理这样的舆论犯罪的呢?(李琴)

2.网络时代,人们利用越来越多的传播渠道传播新闻,但其中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新闻自由是否应该以社会责任理论为前提?(陈胜芳)




作者: 孙凡雅    时间: 2016-1-5 22:25
新闻1503班
组长 孙凡雅
组员 杨茜丹  赵梦玲 肖艺涵 刘林 王春 董秀玲

1 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是无法割舍的,但是自由的权利是由什么才能保障?该如何保障?(肖艺涵 )
2 柴静的《看见》《穹顶之下》都反映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她当初所做的新闻报道符合中国的新闻自由么?
请问刘老您是怎么看待《穹顶之下》被禁这一事件的?有人认为是美国等外国势力的影响,不知道您是怎么看的?(赵梦玲)

3.“法无禁止即许可”,现在中国没有明确的新闻法,是否就可以说中国本来的新闻自由度是很大的?目前来说中国的新闻自由度却并不大,甚至出现因为言论而处罚某人的行为,这是否违背了新闻自由?这样的情况长期下去中国的新闻媒体发展该当如何?(赵梦玲)
作者: 陈选斌    时间: 2016-1-5 23:09
第九组问题收集:
1.某组织把我国的新闻自由指数排名靠后,该如何看待?(陈选斌)
2.我们的政府给予了新闻界在社会、科技、历史等许多方面的新闻的自由,但在敏感问题上有媒体人抱怨不敢自由报道,您怎么看待?(吴穷)
组员:谢鑫宇    叶阳    高尔慧    朱钥钥    迪力夏提    陈选斌   吴穷
作者: 陈柯    时间: 2016-1-6 15:16
第五组:陈柯(组长) 张亚平  刘粒宏  张熹  魏仁东  楚翔 肖兴亮
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那么新闻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请问现在办报自由吗?(肖兴亮)
2.新闻自由是一个法制概念,但我国没有新闻法,我国媒体的新闻自由该如何保障?(张熹)
3.新闻自由的主体包括媒体和公众,那么媒体的新闻自由得到保障的同时,公众的新闻自由是否能够得到相同的保障?媒体的言论是否能够真正代表公众的声音?除了多数公众之外,少数群体的新闻自由如何得到充分的保障?(张熹)
4.“只有在危险的意见正在转变为危险的行动的时候,新闻自由讨论的权利才能受到阻止。”危险如何界定?是否只要目前看来有损部分人利益的事都算做危险?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对立又该如何理解?(陈柯)
5.讲义中说到:新闻自由是一种普遍的权利,我国宪法当中也有明确规定,但是同时又说新闻自由有其阶级性,应当如何解释?(张亚平)

作者: 李月婷    时间: 2016-1-6 15:44
组长:段茜
成员:杨桃,罗华丽,张丽丽,刘俊伶,李雪梅,李月婷

第九讲 新闻自由
1.        新闻自由主要是指批评政府的自由,而新闻自由的政治性里却又讲新闻自由是政治宣传的条件。这是否矛盾?(段茜)
2.        当国家遇到了突发大事,不发布新闻以免造成恐慌,这与新闻自由受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违背吗? (刘俊伶)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