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4 10:57
标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案例】传媒老王
南方都市报今日短评【我们现在怎样做媒体人】称: 近日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在题为《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的博文中,提到记者的角色扮演,认为应该“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后面”,有人即指出柴静活在聚光灯下,“无论采访甲乙丙丁哪一个,主角永远都是她。”并将其视为对柴静的批评。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4 22:09
【案例】今日
一个深入探讨中国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业发展与新闻教育好机会,被媒体天性八卦化了。 //@谭天论道:搜狐新闻把它放大了,其实闾丘露薇和董路的讨论对于专业的思考还是有益的。 //@林喦新闻学人: 没有必要这样批评柴静。

@政经秘闻
【柴静遭@董路 炮轰,被批靠央视和老男人饭局成名】继被知名记者闾丘露薇批评“不专业不称职,采访靠表演”后,昨日央视主持人董路也公开批评柴,称柴的成名“依托于央视平台和老男人饭局”,并认为柴的采访依靠以情绪为主的表演,和于丹之间就差一本《论语》。 http://t.cn/zY7AEFG
@不加V @闾丘露薇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5)| 轉發(1115) | 評論(434)
今天10:12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 轉發(5)| 收藏| 評論(1)
1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5 11:11
【案例】继忠微语
张志安#新闻教育# 1、柴静的调查或对话节目,不是教材,只是教学案例之一;2、柴静也只是新闻学子的偶像之一,何况学生对偶像会有不断祛魅、回归理性的过程;3、教业务的教师,能拿柴静当案例,估计算不错啦,不少还拿雷锋、焦裕禄当案例。既不要神化柴静对教育的影响,也别太低估教师对案例的多元选择

@董路
好吧,我写长微博。强调一下,我对柴静这个人本身没有任何兴趣,我只是尝试解读一种现象——当我听说如今很多新闻学院的老师都在用柴静的节目作为教材,无数新闻系的学生都把柴静当做职业偶像的时候,我觉得这事儿有必要说得更清楚一些……“谋财”可以,“害人”不可以,即便非主观的害人,也不可以。

(20)| 轉發(449) | 評論(195)
1月23日13:40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5 12:29
【案例】新闻学子伤不起
评论也就是说说而已,该干嘛干嘛。//@大P小P黎: 做广告和做内容不好好合作。。//@报纸观察: 情何以堪!!!???

@haitaode
北京日报,你们4版的评论,让3版的广告情何以堪……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69) | 評論(14)
26分鐘前來自iPad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6 01:20
【案例】谭人玮
//@ZA007829: //@happynickdd: 哦,hk喊的强国原来是这么个出处//@雾海-危岩: //@平和致中2010://@张华志V: 转发微博

@阿甘我是
知道我们新闻报道的原则了!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40) | 評論(8)
60分鐘前來自360安全平台


(1)| 轉發(2)| 收藏| 評論
15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6 19:51
【案例】王君超
我早说过,@周立波 是一个媒介批评家。希望他以后多调侃一下媒体,帮助媒体提高。

@周立波
党报、京报,应恪守“实事求是”;是中国人当懂得“格物致知”。堂堂党报、京报文人竟向网络谎言“求是”、从足球女孩的炒作“致知”。恭喜你们破了双重底线。文人借党报、京报泄私愤欲沦为狗仔,何患大众不沦为《乌合之众》。这不是骂人!这是书名。精英离谱,大众盲从,我们的未来靠谁?靠、靠。。

| 轉發(2539) | 評論
1月25日01:54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1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6 22:12
【案例】张志安
柴静在「新闻调查」就很关心事件背后的原因,在「看见」更关注人主要是因为栏目定位。//@胡泳:美国记者评论:柴静常常显得不关心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1)她学识不够,想不到或看不到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2)她胆识不够,不敢冒险探寻原因;3)她带着镣铐跳舞,只能扭秧歌不能跳芭蕾。

@齐之丰
关于柴静的争议显然是一笔糊涂账,不争也罢。不过,糊涂账也颇有娱乐价值。到底娱乐在什么地方?且看下文。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54) | 評論(2)
今天10:41來自新浪微博


(1)| 轉發(6)| 收藏| 評論(4)
1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6 22:15
【案例】石河子大学熊建军
完成任务的“体验"大概很难体会到回家的艰辛//@谭天论道:转发微博

@何镇飚
今天1月26日的新闻联播,海霞体验1955临客列车。首先请注意"体验"一词。其次用"百米冲刺"来消费乘客挤车的艰难。最后是描述乘客行李架上的包好看。语气轻快而"幸福"。但是,主流媒体能不能不要这么居高临下,消费民生的艰难性为媒介景观的观赏性。

(2)| 轉發(105) | 評論(25)
今天21:11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1)| 收藏| 評論
15分鐘前 來自联想乐Phone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8 00:31
【案例】王旭明
//@安家刘文斌:王Sir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好油菜尔!

@王旭明
看电视征婚节目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二男,有那么多二女,尤其敬佩为娱乐大众做出特别贡献的女钉子户二嘉宾们,其胆量之大其脸皮之厚其心理之好,都超出常人之所想。当然,一切归功于有二电视台、二编导和二~~!蓦然回首,哦,这就是娱乐化时代。我老矣,懂,所以我才是真正的二!

| 轉發(10) | 評論(16)
16分鐘前來自app梦工厂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8 20:27
【案例】摘星手010
人民日报上的许良英,命运跌宕起伏。1957年《他们在哲学所研究什么?研究破社会主义立资本主义 许良英是叛徒》。1980年《钱三强给中央领导上课的讲稿》(科技史,许良英参与撰稿)。1989年《一个制造动乱的沙龙》(许良英等鼓吹自由化的头面人物)。1993年《周老与爱因斯坦》(许良英深情怀念周培源)
| 轉發(2)| 收藏| 評論(3)
1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舉報處理大廳,歡迎查看!






評論

见云在越:除主流思想,不允许有个人思想时代里的异数 (4分鐘前)
回覆

the_polarbear:许老今天刚去世 (7分鐘前)
回覆

雪蛋丫丫:转发微博 (10分鐘前)
檢舉| 回覆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2 18:07
【案例】这里的企业可从香港的银行借贷人民币,利率由双方自定深圳前海:再造特区中的特区(改革开放新地标)《 人民日报 》( 2013年01月31日   01 版)


  本报深圳1月30日电  (记者吕绍刚)以后在前海注册并在前海实际经营或投资的企业,可以从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贷款的期限和利率均由双方自主确定。28日,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汇丰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等15家香港银行,与15家前海注册企业,签约跨境人民币贷款项目26个,协议总金额约20亿元人民币,所贷人民币资金都将用于前海地区的开发建设。此举意味着,在前海注册的企业今后可享受香港较低利率的人民币贷款,同时还为香港的人民币找到一个回流渠道,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这标志着前海承担的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示范试验功能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拉开了前海乃至深圳,落实十八大精神、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序幕。
  30多年前,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在深圳蛇口“炸响”。如今,在与蛇口一山之隔的前海滩涂上,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一幅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蓝图,又浮出地表——
  前海,15平方公里,却承载着“特区中的特区”、“珠三角的‘曼哈顿’”、“浪漫水城”等诸多想象。
  “前海肩负着探索改革开放的新路子、探索转型升级的新经验、探索深港合作的新途径的历史新使命。”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要努力将前海打造成“新深圳的典范”。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灵魂。经过30多年发展,深圳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深化改革开放需要寻找新引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合作区”的构想应运而生,并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变成现实,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
  前海不大,但底气不小:依山傍海,毗邻港澳,位于香港—深圳—广州“金三角”轴心。在它的身后,则是4.2万平方公里、5000万人口、GDP4.4万亿的珠三角,以及200万平方公里、4.7亿人口、GDP15.2万亿的泛珠三角。
  独特的区位优势、广阔的经济腹地、丰富的产业支撑,让前海成为希望之海。“目前前海已具备大规模开发开放的条件,将成为深圳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热点。”深圳市长许勤说,前海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区、发展集聚区以及香港内地合作先导区和珠三角产业升级引领区,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物流、科技服务以及其他服务等产业。  
  前海的发展,首先要依托香港。香港的优势在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而这恰恰是深圳的短板。因此,前海定位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我们分析香港为什么留得住人:一是税负低,税种少;二是法律体系完备,公正透明高效。”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局长郑宏杰说,前海之特,正是要有比特区更“特”、与国际接轨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按内地和境外个人所得税负差额给予补贴。
  为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商事法律环境,“我们首先要建的中心地标,就是20000平方米的特别商事法庭。”郑宏杰透露,届时香港和内地公民都可以来当陪审员,以此彰显前海的法治特色。而且还将支持在前海设立香港仲裁分支机构,完善深港两地律师事务所联营方式。
  呈现在眼帘的前海,一片空旷的大工地上,几百台推土机、吊车正在繁忙施工,工地一侧6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拔地而起。到2015年底,前海将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超过5万人,人才贡献率居于亚太地区领先水平,成为“人才特区”。
  前海还将完善“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法定机构治理模式,积极探索“企业化政府”之路。
  100米以内能看到花园和水;200米以内,所有交通无缝对接;500米以内餐饮、购物齐全;1000米内,教育、医疗、体育设施覆盖……前海不仅将是转型升级之城,也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平台。一个低碳、环保、生态,融景观和人文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正在悄然崛起。
  “前海人是有梦想的!前海梦是中国梦、深圳梦的一部分。我们正是带着梦想来的!”郑宏杰说,根据规划,深圳前海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将达到500亿、2020年将达到1500亿。这也意味着每平方公里产值达到100亿,堪比伦敦。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31/nw.D110000renmrb_20130131_1-01.htm

前海區位置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9-08]     我要評論(0)
放大圖片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9/08/FI1009080024.htm

关于我市境内新建铁路车站站点标准名称的通告
  经国家铁道部门批准,对于广深港客运专线位于我市境内宝安民治街道的原新深圳站(工程名称)正式命名为“深圳北站”,对位于福田中心区的原福田站(工程名称)正式命名为“福田站”,对厦深铁路位于龙岗街道的原龙岗站(工程名称)正式命名为“深圳东站”;对位于罗湖笋岗片区的原深圳北站正式更名为“笋岗站”。  特此通告。  深规告【2008】030号  深圳市规划局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深圳商报》A8版http://szsb.sznews.com/html/2008-12/23/content_462650.htm




黎勇01
人民日报也太不严肃了,居然盗用“境外媒体”的示意图,随意滥用名称的做法简直可以和我们这些山寨小报和黄色小报比了。

@览小科
@人民日报 前天关于前海的报道http://t.cn/zYy9F2N,配图脱胎自港媒2010年的图片http://t.cn/zYbbu5J并延续其两大问题:"前海区"这一山寨简称以及过时的工程名称“新深圳站”。前者或可勉强接受;而即使在2010年,"新深圳站"的叫法也是不对的,那里2008年就已正式命名为“深圳北站”http://t.cn/zYbbu5x


| 轉發(2) | 評論(1)
28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3 20:56
【案例】汤景泰
//@章立凡: 转@范炜【河南官媒对连霍高速事故的报道】1300字,提到16位省市领导的重视,1134字表扬省委省府;其中褒扬用语25处,如“迅速、立即、有序、精干、全力以赴、难度很大、全力救援.…没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没有一句对政府的批评,没有一声领导的道歉…@鲁国平先生@徐昕@北京厨子@杂谈五味

@章立凡
#立凡指画#【“公公牌”安全套】广告词:中央一套,地方一套……假大空套!(读官媒对连霍高速垮桥事故的报道)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5)| 轉發(476) | 評論(83)
今天17:52來自享拍微博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4 01:40
【案例】@留几手
这咋回事啊?哥上《工人日报》了?一股子浓浓大字报和淹酸菜缸子味道扑面而来。我不就是给照片打了个分么?怎么还触动了社会伦理价值底线,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社会伦理的滑坡?这帽子扣的有点大了吧? 《工人日报》,我就不给你打分了,你自己感受下吧!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581)| 轉發(6619) | 評論(5298)
2月3日22:35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5 00:13
【案例】周21cbh斌
这种报道太不负责任了 //@漆树的漆: 太正确了。作为读者,我希望看社会调查文章是论点加论据的东西。比如房产在哪里?//@周21cbh斌: 此类社会调查实在要命,其最大的问题,是记者编辑把调查到的情况故事化了,这简直是要命,一旦故事化,就会加入情绪和判断,为何不列举证据,标明出处

@人物杂志
【《厉害女士》全文】以下长微博是《厉害女士》报道全文。报道中提及的关键事实是通过对核心当事人(包括袁厉害本人)暗访得来,并通过多信源交叉印证,有完整证据链支撑。文中提及信息所涉及的相关证据,本刊已作妥善保存。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35)| 轉發(4553) | 評論(996)
2月4日21:26來自专业版微博


| 轉發(4)| 收藏| 評論(2)
2月4日23:56 來自iPad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5 00:54
【案例】时评眉
没有有力证据支撑的臆测,更像对当事人耍流氓… //@舒泰峰:主观恐怕难以避免,但是界限在哪里,确实讨论不足,但愿有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讨论 @张志安@张悦823 @陶之荫然 //@张伟_Zor: 很希望看到关于新闻写作中“主观”该不该存在和可以怎样存在的讨论。这个话题一直缺乏讨论。

@舒泰峰
@人物杂志 的特稿《厉害女士》引起业内争议,这提供了一个新闻专业主义和特稿写作探讨的很好样本,让调查稿变得好看是媒体人共同追求,但这个稿子还是"特"过了,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主观判断太多,比如直接形容袁厉害“狡猾”、“泼辣”等,有议论文倾向http://t.cn/zYqiJbZ
@记者刘向南 @李国生记者



| 轉發(26) | 評論(6)
30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媒体称袁厉害将收养孩子分等级 购买或建房20套
2013年02月04日21:19  《人物》杂志 我有话说(10901人参与)


火灾后,袁厉害因突发高血压病倒住院,一度陷入昏迷
袁厉害



  厉害女士
  她为自己和家人自建或购买过超过20套住宅。但她从没过过一天有钱人的生活,敢挣不敢花,她低声说,“我不敢穿好衣服,怕人家说我”。
  文|魏玲 习宜豪  摄影|卢广等
  来自河南省兰考县农村的袁厉害女士,近期频繁出现在媒体与公众视野里。导火索是1月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她所收养的7个孩子在自家居住的房子里丧生。袁厉害成名已久,她的成名依赖于24年来她收养了超过100名弃婴。多年来,当地政府与媒体将她打造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好人”——高尚、善良、无私、贫穷而生活悲惨,秉持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道德标准,并不惜牺牲自己。
  但经过《人物》记者7天的实地观察和调查,我们得到许多与此前描述互相矛盾甚至完全相反的事实:
  在此前宣传中,袁厉害对她收养的100多个孩子一视同仁,关怀备至,视若己出。
  事实是,这些年,袁厉害的孩子以残疾程度和相貌,被她分为几等。“头等”孩子得以享受最好的照顾,而最需要照顾的下等孩子,一度同垃圾、苍蝇、大小便挤在一起艰难求生。
  此前,袁厉害对外承认的经济来源仅为20个孤儿的低保,并多次公开宣称没有一分钱存款。
  事实是,袁厉害做生意的名声在兰考几乎人尽皆知,所涉面之广,覆盖修路、圈地、盖楼、讨债、协调纠纷等领域。在一栋刚被拆除的非法民用建筑里,袁厉害就投资了45万元。
  此前,袁厉害对许多媒体宣称其没有房产。
  事实是,据不完全统计,袁厉害为自己和家人在兰考自建或购买多处房产,保守估算超过20套住宅。
  此前,在媒体宣传中,她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人们为她感动并赠予其“焦裕禄第二”称号。
  事实是,面对《人物》记者采访,许多当地民众讳莫如深,闭口不谈,也有一些人对她感觉复杂,甚至颇有非议。
  此前,在外界舆论中她被置于当地政府的对立面,作为制度空白与官员渎职的受害者出现。对她的同情,加剧了人们对当地政府的反感与憎恨。
  事实是,她和当地民政局、公安局、土地局、计生办等政府部门都存在不言而明的互助默契。这种默契甚至成为她财富积累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这个农村妇女缺少教育(小学一年级辍学),性格急躁、泼辣,有着朴素与善良的动机,另一方面,她精明、警惕、狡猾、心思缜密,自我保护欲望强烈。她熟悉明里暗里的各种规则,甚至是掌控媒体心理的好手,多数时候都能取得采访者信任,达成自身目的,并巧妙隐藏秘密。
  做到这一切,袁厉害靠的是催生她的社会土壤与时代特征,是中国传统农村的宗法人情社会里翻滚半生的经验,和她性子里也许与生俱来的“厉害”。
  等级
  在袁厉害眼中,收养的孩子们被分为几个等级。最好的孩子多数曾为兔唇、心脏病患儿,成功接受过国家免费手术,目前与健康孩子无异。心脏病患儿更受青睐,因为他们看不出外在疤痕。袁厉害喜欢“漂亮孩子”。她收养有一对大眼睛、鹅蛋脸的双胞胎姐妹,为表重视,袁厉害让出一套铁皮房给“识字、能辅导文化”的表妹住,让她专门在此看护这对姐妹花。
  为了防止被福利院带走,袁厉害像藏宝一样藏匿这些最好的孩子。她的策略是分散、隐蔽加上相对好的生活条件,经过筛选,孩子被分别送至儿子家、表妹家、姐姐家和360公里外“更安全”的河北农村。在那里,他们将得到袁厉害能够提供的最好照顾,秘不见人,也不允许抱养,除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孩子的存在。
  对那些被袁厉害分入“孬”类的孩子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活着”。他们患有重度脑瘫、重度小儿麻痹症或者重度白化病,连续多年住在兰考县人民医院附近一处名为“花园”的棚屋里,直到“花园”因为侵占他人土地被拆除。陪伴他们的,是苍蝇、虫子、流浪猫狗和屋旁高高的垃圾堆。曾多次到“花园”采访的前《大河报》记者林远(化名)说,他们两三个月也见不到一次“妈妈”,被长期冷落遗忘,甚至自生自灭。
  有些时候他们也会被记起——被送给前来上门抱养孩子的陌生人,或是塞给前来要孩子的福利院,以及在媒体采访和好心人捐助时,展示“苦难而坚强的生活”。百度贴吧网友“可米秋”曾经见过,袁厉害拿条毛巾给脏孩子洗澡,她注意到当天有外地牌照车辆停在袁厉害家门口,“原来让他们去洗澡是又有人来捐款了”。她说。65岁的庞桂云曾不止一次想从袁厉害这里收养一个孩子,却苦于“实在挑不出来”,她看到孩子们的头油粘在床上弄不下来,在床上随意大小便,袁厉害从满床孩子里挑一个出来洗洗干净,擦巴擦巴递给她。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得不到及时救治,“孬”孩子的死亡率最高。摄影师卢广目睹过“花园”的男保姆孔大爷将死去的婴儿套上塑料袋,扔进垃圾桶。
  那些“不好不孬”的孩子,通常与袁厉害住在一起,被袁厉害带着洗澡、坐车、上学,或者就是在大街上闲逛,非常显眼。他们多数有着轻度残疾、白化病、兔唇,或者轻微小儿麻痹。采访中,很多人见过他们说脏话,打架,或者抢东西。一名曾经送月饼给孩子的记者看到,为了一块月饼,几个孩子大打出手。
  其貌不扬的孩子想获得袁厉害的格外眷顾,有两种途径:其一是与袁厉害投脾气,如被称为“小厉害”的袁园是白化病孩子,也不算漂亮,但她刁蛮、霸道、脾气火暴,和袁厉害很像,深得其心;其二是勤做家务照顾弟妹,如袁金茹。她刚12岁,读小学六年级,有知情者称,常看到她洗一屋子弟弟妹妹的衣服。
  袁厉害对《人物》记者承认,不认识的人(无论家庭条件好坏)想抱养孩子,只被允许在“孬”孩子里挑选。对她“有恩”的人或邻居朋友,可以在“不好不孬”的孩子里挑选。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玩,别的孩子看到他们总是浩浩荡荡一大帮,也敬而远之。她的孩子们虽生活在社会中,却形同与世隔绝。
  现在帮袁厉害照顾孩子的人,薪水为0。他们通常是当地老人,共同的特点是年事已高、无所事事、膝下无子。袁厉害有的是孩子。她送给他们“孙子”或者“孙女”并供其奶粉,他们以劳动作为回报。由于生活困窘,他们多数还从事其他兼职工作。
  林远很难忘记在大火中死去的袁申,他曾是“花园”里最大的孩子,也是“孬”孩子们事实上的管家、厨师和家长。兼有轻度脑瘫和小儿麻痹的袁申,每天为十几个脑瘫、智障、小儿麻痹的孩子做点稀萝卜汤,煮几根玉米。林远问过袁申,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跟着袁妈妈,袁申一字一顿地回答:“跟,着,袁,厉,害,有,饭,吃。”
  战争
  1989年,从医院抱回第一个弃婴时,袁厉害显然没想过这么多。那时她是一个在医院门口摆摊的小贩,心肠软,“娃要死了你还能不管?”性子又烈,“家里谁也管不了我!”她不忍心一个孩子死,靠她活的孩子越来越多。养女盼乐曾对《人物》记者回忆,早年家里穷到上街讨饭,袁厉害要到馒头,总是先尽着孩子们吃,孩子生病她去拿药,自己病了却不舍得看。
  1993年是袁厉害转变的关键节点:她听说邻近的开封有个地方叫福利院,专门养没人要的孩子,她养活十几个孩子,不堪重负,意识到自己必须做出选择,留下谁和送走谁。原来一视同仁的孩子,在她眼中第一次有了层级分别——她送走了3个“孬孩子”。因为国家补贴太低,福利院不愿收孩子,双方破口大骂。她把孩子丢下就跑,为了不被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追上,她被迫坐了人生中唯一一次出租车。
  袁厉害反复把这个故事的各种细节生动地描述给各家媒体。只是讲得太多了,有时候讲成“出租车”,有时候又讲成了“三轮车”。
  这显然不是一次愉快的回忆,1993年后,她13年没再招惹过福利院。不过,随着国家政策风向的变化,她和福利院像两个存在领土纷争的邻国一样战事不断。
  2006年,她渐渐出名,孩子的数量也达到了三四十个,当地一家电视台的记者提出,带着袁厉害去福利院送孩子,她就跟着记者去了。“他们照样不收!”袁厉害恨恨地说。
  2008年,袁厉害收养孩子的人数已经超过开封福利院。福利院院长有一日突然找上门来,提出拉走全部孩子,“不分孬好都要”,“还又是请客吃饭又是给我买东西”,袁厉害后来才知道,“是国家的政策好了”。
  政策指的是2008年9月5日民政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五部委下发《关于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08〕132号文件),依据这一文件,福利院每个孩子每月可以获得1000元国家拨款。
  为了应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她不得不事先做出判断:最好的孩子藏起来,最孬的孩子可以随时送走,不好不孬的孩子最好能够留下,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也只好送走。袁厉害“藏好留中放任孬”的分层管理日渐秩序井然,她恩威并施,孩子们要么因为爱她而拥护她,要么因为生存而追随她。
  袁厉害近乎文盲,她手上有20个低保名额,却一时想不出20个正常名字,就把孩子们取名“袁哑巴”或者“袁瞎子”。如果有孩子死了或者离开,就会有孩子自动接替这个名字。随便是谁,重要的是能接着拿低保。
  袁厉害自称,自己至今还欠着某超市几百块钱奶粉钱,2011年,她还告诉想帮助她的一个东莞企业家,孩子们3个人盖一条被子,希望他能捐一些棉被。这些信息用以佐证孩子们生活条件的恶劣。她对此的解释是:“没钱,精力也不够。”
  财产
  袁厉害到底有多少钱?连与她最亲密的长子杜鹏也说不清楚。但袁厉害向《人物》记者承认,她为自己和家人自建或购买过6处房产,累计超过20套住宅,另有2间店铺、3处铁皮房,还有两块土地。
  第一处被称为南院,是起火之地,分为上下两层,共四居室。几年前,兰考县人民医院扩建急诊室,袁家用了8间简易门面房换来了该房子。
  第二处为杜鹏家(北院),为一套带院子的5层楼,杜鹏住在一层。对这套房子,袁厉害的版本为“2011年花了近10万买的”,杜鹏的版本为“地皮本来就是袁家的,袁家用地皮换了一层楼”,而一位与袁家关系亲密的知情人称,“整个5层高小楼都属于袁家,是袁家买地皮自己盖的”。
  第三处为南院北院之间的6层高2单元居民楼,下有地下室。袁厉害称,她用一个企业家老板捐的10万元钱买下了该居民楼的第6层,要给收养的孩子住。房子已经建成半年多,但袁厉害始终没有装修,孩子们当然也没有入住。但另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称,这栋房子为袁厉害出资、别人出地合伙入股建成,袁家占有半栋楼,不含地下室共6套住宅。
  第四处为小儿子杜鸣的婚房。杜鸣向《人物》记者透露,他新婚时,母亲给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价值10多万元。
  第五处为杜鸣的养母住的房子——因为袁厉害养子太多照顾不过来,杜鸣出生不久,就交由养父母代养。这位养母告诉《人物》记者,老两口从河北邢台来到兰考后,住的房子也是袁厉害“让大队为他们盖的”。
  第六处为一栋7层高、面积3600平方米、造价300万的住宅楼盘,在离袁家1公里的许贡庄村入口处,建于2012年6月。同月,该楼作为违章建筑被强行拆除。
  楼盘的废墟,横在开封方向往兰考县城的必经之路上。1月14日晚7点左右,《人物》记者和袁厉害弟弟袁九星,以及袁厉害多年好友、兰考计生办主任王丽兰开车经过此地,天黑雾霾大,车子颠簸,接近此处,沉闷一路的王丽兰情绪突然高涨,她一把拍醒快要睡着的记者,再三示意记者向外看,“赔了一百多万啊。”她说。
  随后,王丽兰承认,自己和袁厉害都是“楼盘主人”。袁厉害以股东身份投资参与该楼盘,按照当时签订的协议,该楼为4家所有。其中,杨姓村民以地皮入股占一份,其他还有3份预计每人投资90多万。而袁厉害和王丽兰合为一份,袁厉害占有该楼盘12.5%的股份,先期投资了45万元现金。
  除此之外,袁厉害还有2个铁皮房出租给别人,另一处铁皮房安置养女双胞胎姐妹。在兰考县人民医院大门口的南北侧,她还分别经营了一个米线饭馆和副食摊位。
  袁厉害否认她的财富积累与捐款有关,她说自己没有账本,捐款都随捐随花到孩子身上了。一个企业家捐的10万是最大的一笔,其次是《大河报》的“大河之爱”基金2万,其他“都是小钱”。
  谈到与钱有关的话题,袁厉害的回答常常前后矛盾,例如,照顾孩子究竟需要多少开销,袁厉害就公开说过多个版本。她告诉《人物》记者,没多少开销,衣服都有,就管口饭吃。此前,她对许多媒体的说法是,平均每个孩子每月四五百,光奶粉钱一个月就五六千。这个数字被许多媒体转引。
  每当有媒体质疑她的经济状况,或者用她那些前后矛盾的话询问她,她难以自圆其说,会突然嚎啕大哭起来,或者对天赌咒“一头碰死”,有时候干脆血压升高、昏厥过去。
  神通
  一位老邻居用“神通广大”来形容现在的袁厉害,她涉足的生意包括修路、圈地、房地产、替人讨债、协调纠纷并从中抽成,她的财富积累也主要来自于此。
  半个世纪来,兰考一直生活在“道德楷模县”光环的笼罩之下,这里出过焦裕禄,从毛泽东时代起,每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莅临兰考,并分别做出“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批示。
  同时,兰考保存着几百年来传统中国社会的风俗,做生意不找公司或者律所,而是找一位德高望重的“中间人”。兰考人相信,有这位“中间人”在,生意的诚信就可以保障。
  2005年,河南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大河报》报道了袁厉害收养弃婴的故事,这篇报道给她带来了极高的声望。一时间,兰考无人不识袁厉害,袁厉害也乐于谈论报道发表后流传的说法—“焦裕禄第一,袁厉害第二”。
  随着报道增多,袁厉害的声望像滚雪球越来越大,使她成为一个天然的“中间人”,加上她聪明、仗义、办事麻利,和一些政府部门又有“交情”,很快跻身为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她曾告诉媒体:“县里三条路都是我带领修的。别人5000,我只要3000。”
  政府部门对袁厉害的依赖与信任,也是她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个位置的幕后推手。
  帮袁厉害办下20个低保名额的民政局救助股原股长冯杰,曾在媒体质疑袁厉害非法收养时,为她进行过委婉的辩护,“兰考到现在都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几十年一直没有能力建社会福利机构,开封市福利院又拒绝接收,我们只能默许袁厉害继续养育这些弃婴,并尽力给予物资帮助”。
  多年来,医院、公安局、民政局等部门不断地往袁厉害处送弃婴,她也借此与这些部门达成了一种不言自明的默契。2011年,曾有记者目睹过袁厉害办送养手续的全过程。从民政局开具《弃婴捡拾证明》,到找110警察确认,再到城关镇派出所进行信息采集,给证明信盖公章,一路绿灯,办完这套程序只需两三个小时。
  袁厉害并不忌讳谈论她的“社会活动能力”,她和孩子们看病、拿药多数时候不花钱,她也向《人物》记者承认,自己能“动用社会关系”给无证土地办土地证、给超生的父母办准生证、上户口,或者把扣押的违章车辆捞出来,办这些事都可以收钱。
  兰考很小,坐当地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三轮车,5元钱能去往县城的绝大部分角落。这里没有什么秘密,三轮车夫们能说出这个县城大部分房子是谁家盖的,地是谁家的,谁有钱,谁混蛋,谁和谁关系特别好。
  兰考没有什么规划可言,它匪夷所思地混搭了半个世纪来中国城市、县城、农村能见到的几乎所有建筑形态,相邻的房子往往颜色、形状、层高均不同,甚至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常常一座看上去现代化的全落地窗高档住宅楼,紧邻着一个石棉瓦尖顶平房。“只要你有地,你想咋盖咋盖。”袁厉害的一位老邻居说。
  如今很多时候,收养的孩子成为袁厉害用来办事或牟利的工具。听说哪儿有无主土地,她就率领“童子军”前往占领,搭个铁皮屋棚“火线入主”,以造成土地归其所有的既成事实。一名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也曾对媒体透露,袁厉害借孩子向政府提条件,一旦不满足就让孩子在办公室拉屎撒尿,“大家都怕她”。
  火灾之后,兰考城里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沉默。记者随机采访路人,对袁厉害三个字大多讳莫如深,有知情人提醒,当地人已被封口。焦裕禄陵园中,一对打扮“洋气”、本地口音的老太太听到记者问袁厉害,马上说,“我们都是农村来进城玩的,我们啥也不知道”。而在“花园”旧址,做花鸟营生的老邻居对记者撒谎道:“袁厉害天天都在,孩子吃得很好,过得也很好,没有条件差,我一直都看着他们长大。”
  不过,在百度贴吧兰考吧上,兰考网友多多少少透露了他们的不满,一时间本地网友和外地网友骂架频频,外地人大多为袁厉害树碑立传,而本地人则对外地人“不知实情”嗤之以鼻。
  这些年里,袁厉害是袁家上下四代人的核心,或者说经济支柱。女婿郭海洋略有遗憾地告诉记者,她至今不肯让儿子、女儿、女婿参与她的生意,长子杜鹏已经是3个孩子的爹,不与母亲同住,但月月工资都要上缴由袁厉害再分配。杜鹏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对自家的经济状况,袁家成员掌握的信息不尽相同,根据他们和袁厉害关系的近远亲疏,依次递减。被认为是袁厉害接班人的长子杜鹏,知道母亲“做些生意,但挣的都是小钱”;次子杜鸣知道家里至少有4套房子,也不清楚具体数目;女婿郭海洋认为,袁厉害“被人利用”,“那些传说和我妈有关的楼,都是人家顶着她的旗号搞的”。而且,他们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知道的是全部。
  衣衫褴褛的袁厉害带着她衣衫褴褛的孩子们走在大马路上,就像一支巡城的队伍。这一度是兰考的一道奇景,但在一场火灾之后,如今已不复存在。
  病人
  2011年底,袁厉害将“孬”孩子从“花园”搬入南院,对外口径为改善孩子生活环境,而真实的原因之一是,当时袁厉害和别人争“花园”的土地失败,袁厉害和孩子们被轰出来。
  1月4日上午8点多,南院突然起火,很快蔓延到上下两层楼,屋里8个孩子,只有10岁的袁小十逃生,火灾的真正原因至今不明。
  失火时,袁厉害并不像她此前向其他媒体表述的那样送孩子上学,而是正在县土地局和村民赵二争夺一处无主荒地的所有权。
  失火后,福利院到袁厉害家,拉走了家里剩下的11个孩子。袁厉害也突发高血压住院。袁家上下不再工作,十几口人日日守在病床前。袁家人每天上网搜索关于袁厉害的最新报道,对身份可疑的访客随时打开DV和录音笔。
  在《人物》记者采访的一周里,慕名来捐款捐物的人一天最多有十几拨。袁厉害总会一边亲昵地喊着“弟弟”“妹妹”“大哥”“大姐”,一边用两只粗大的手紧紧钳住对方:“心意收下,钱你拿走。孩子都没了,我不要钱!”
  推诿几句后,她收下了其中的一部分,并熟练地让在旁记者记下好人名字,“多宣传宣传”。来人走后,她会费力弓起身子,让儿媳妇从她屁股底下把钱摸出来,数数有多少。
  这一周里,有近百家媒体的记者来到这里。袁厉害很愿意谈她抱着一名央视著名女主持人哭了5分钟的感人故事。而面对大部分媒体都会提到的质疑,袁厉害几乎每一次都要拿命赌咒,“要是我(送小孩)收钱了,就枪毙了我!”“我有一分钱存款,我一头碰死!”有时还会流下泪水。而大多数记者们也似乎被她说服,不再继续追问。
  大火至今,案件还在审理,包括冯杰在内的兰考县6名官员落马。这些官员此前与袁厉害关系都不错,她有些为他们抱不平,“下来的都是些小官,有的帮过我,就算没帮过,我去找他们也都听我说话”。
  与此同时,各大网络论坛中,推举袁厉害为“感动中国”候选人的声援帖声势越来越大。截至记者发稿时,“天涯论坛”的声援帖有248条回复,帖中写到袁厉害“比雷锋更让人感动,比焦裕禄更加伟大”,“不是凡人,而是活菩萨”。
  1月12日,“袁氏宗亲会”专程从湖南赶来医院,把袁厉害的名字记录在袁氏宗族的名人册上,这成为袁厉害评估自己人生的重要时刻。她直到第二天也不能平静,指着电视新闻上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告诉记者,袁贵仁在宗亲谱上,“俺也在!”
  少有人知的是,由于许贡庄村入口的那栋楼盘被作为违章建筑拆除,损失巨大,5个合伙人意见产生了分歧。袁家人一再重申的观点很明确:“哪怕钱都打水漂了,也不许曝光!”而大量媒体的到来让其他合伙人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另一条门路,地皮主人和另外两名男性合伙人找到《人物》记者,希望通过媒体获得赔偿,挽回平均每人高达90万的损失。闻讯赶来的合伙人之一王丽兰见到记者,便开始讲述一个“好心人帮助袁厉害盖楼”的故事,编到一半,她发现之前其他合伙人已经和盘托出实情,只得离去。
  家人担心的是,袁厉害真实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她的形象,更何况“现在在风口浪尖上”。袁家人的口头禅是“现在绝不能提!”无论袁厉害的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弟弟是在喂奶,在吃饭,还是在看电视,都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不能提,现在不是时候!”

  除了偶尔出门吃便饭,袁厉害的弟弟袁九星一刻不离开病床。他微蹙眉头,语气愣而急,对一切外人表现出警惕。现在,他更像袁厉害的官方发言人,除了鸡毛蒜皮的家常问题,都要代表袁厉害回答。很多时候,袁厉害有话想说,被弟弟噎了回去。好不容易趁袁九星不在,袁厉害刚开口,儿媳又自动取代了弟弟的职务——她坐在病床边,抱着孩子的胳膊肘始终抵在袁厉害腰间,随时准备在袁厉害说错话时捅一下——“妈,都说了,现在不是说这事儿的时候!”
  但当家人不在身边看着时,袁厉害也会吐露一些真心话。她并非没有意识到这种角色给她带来的负担。“我又不傻,我知道很多时候就给人当条狗,可是怎么办呢,我想挣钱。”说着,她的眼眶有点红。
  她从没过过一天有钱人的生活,敢挣不敢花,唯恐被骂“钱是骗低保、卖小孩来的”。她的棉袄早已破了洞,露出棉花,那是多年前,当地民政局一位局长的母亲亲手为她缝的“保护袄”,里面是一件黑白条纹衫,半年没换过,夏天当T恤冬天当秋衣。她低声说,“我不敢穿好衣服,怕人家说我”。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http://news.sina.com.cn/c/2013-02-04/211926203426.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6 00:41
【案例】文子豫
@人物杂志 的文章太卑鄙下流了。像是初中生作文去论证袁厉害必须是个坏人,掺杂个人感情//@杨桐://@东方小石头:转发微博

@呆二
#袁厉害#1.她养孤儿的动机并不重要,事实是她养了别人不养的孩子。2,她有没有房产不是新闻,她有没有靠伤害那些孩子敛财才是关键。3,假如她有钱是错,那她胖也是错,圣母怎么可以是个胖子。4.苛责袁厉害对孤儿照顾不周区别对待,是把她当福利院院长来要求了。5,写人性复杂不等于卑污,起码注意平衡

(3)| 轉發(43) | 評論(4)
2月5日23:33來自三星Galaxy Note II


| 轉發| 收藏| 評論
18分鐘前 來自ZTE中兴智能手机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6 23:14
【案例】唐建光
不管什么稿,对事实负责是准则,文体只是技术。 //@新民周刊杨江://@孙旭阳: 同意,写人物稿件的话,外界对她的风传本身就可以作为情节写入,因为被风传是她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但作为调查,你必须核实风传究竟属实不,核实不了任凭删掉//

@Jonathan测试版
《厉害女士》一文最大的遗憾是,从采访和写作来看,本来只能作为人物特稿的角色出现,但却被记者和编辑赋予了极有指向性和审判性的调查稿角色。须知,人物特稿和真相调查稿,对于证据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定位的偏差导致争议不断。

| 轉發(19) | 評論(3)
46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2)| 收藏| 評論(1)
1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8 13:32
【案例】写字李华良
//@孙旭阳:如果把最后一句的"新闻伦理"换作"做人伦理",我就更同意了。还有,据我目测,这篇稿子的成文及修改,至少是70后,而且很可能做过衙门师爷的人操刀 //@秦訇-taras:早等着刀老师冒泡呢 //@不吃米饭先生://@钭江明:对//@刘荣://@赵东山://@黄长怡://@topcheng: 转发微博

@刀尔登
哼哼:《人物》杂志的声明三说“因技术问题导致报道遭遇质疑”,好,那就说点技术的。 从《厉害女士》中抄几句: “她熟悉明里暗里的各种规则,甚至是掌控媒体心理的好手,多数时候都能取得采... http://t.cn/zYVLybw (使用新浪长微博工具发布http://t.cn/zOXAaic


(12)| 轉發(598) | 評論(117)
今天 09:21來自新浪博客


| 轉發| 收藏| 評論
10秒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哼哼 (2013-02-08 09:19:55)转载


《人物》杂志的声明三说“因技术问题导致报道遭遇质疑”,好,那就说点技术的。

从《厉害女士》中抄几句:
“她熟悉明里暗里的各种规则,甚至是掌控媒体心理的好手,多数时候都能取得采访者信任,达成自身目的,并巧妙隐藏秘密。”

看到这里时,特别不喜欢。被采访者不说实话,或不在所有事情上说实话,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那么,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因素,支持“掌控媒体心理”、“巧妙隐藏秘密”这样的结论呢?从后面的内容,至少我是没看出什么特别的,袁不过是个不怎么诚实的人,其不诚实的程度也很普通,如果采访者全盘信任袁,那是采访者的问题,但按此处描述,好像袁会催眠术似的。
《厉害女士》的作者也知道这一点。我认为作者知道(而不是什么“形容词使用不当”),是因为作者使用“巧妙隐藏秘密”、“掌控媒体心理”这样的词(这可不是那种脱口而出的词)。我们知道,这样的描述是橡皮筋,可以用来形容极普通的行为(比如受访者给采访者倒了一杯水),也可以用来形容很严重的行为,作者无证据支持严重的指控,便借用歧义,希望读者在作者指引的方向多走几步,不幸的是,许多读者确实会那么走的。

再抄几句:
“此前,在外界舆论中她被置于当地政府的对立面,作为制度空白与官员渎职的受害者出现。对她的同情,加剧了人们对当地政府的反感与憎恨。
“事实是,她和当地民政局、公安局、土地局、计生办等政府部门都存在不言而言的互助默契,这种默契甚至成为她财富积累的重要路径。”

这叙述是什么意思呢?每一个人,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与政府都有合作;前后两段说的事,有什么冲突吗?何况“外界舆论”并不代表袁的立场。那么,作者是在说废话吗?当然不是。这几句话的要害是其中的转折语“事实是”,这三个字轻轻一下,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读者,很容易便向“袁很会伪装呀”之类的印象靠拢了。

再抄几句我最难接受的:

“一名县民政局工作人民也曾对媒体透露,袁厉害借孩子向政府提条件,一旦不满足就让孩子在办公室拉屎撒尿,‘大家都怕她’。
“兰考城里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沉默。记者随机采访路人,对袁厉害三个字大多讳莫如深……”

当地人不愿向记者谈论本地的丑闻,是中国极普通的现象,有文化的原因,有官方的压力。作者丝毫没有证明这种沉默与袁厉害本人的关系,作者的手法,是将两段相联,一段是说袁厉害的泼办法,让政府工作人员“怕他”,下一段是讲胆小谨慎的兰考人,——我相信许多读者模模糊糊之中会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我同时相信这就是作者想要的效果。

《厉害女士》中,类似的文例还颇有一些。中国有个古词叫“深文锻炼”,那应该是刀笔吏的手艺,《厉害女士》的作者,如果我判断得没错,应该是新一代青年,怎么会如此熟悉这一套功夫呢?通常,我们遇到某些解释不清的事,便说“文化呀”,好吧,就当是中国文化使然吧,但愿职业训练能有助于摆脱这种“文化”。

《厉害女士》这篇报道的初衷,我相信,本来或是破除对人以及行为那种“一揽子”式的判断。任何事件都是一个事件组,任何行为也是一组行为;更不用说,一个人的诸种品性之间,不存在清楚的因果关系,不可以从甲推论至乙。对人这样一种对象,追求单一的道德描述,根本就是愚蠢。那么,该报道到底是诉诸读者的聪明呢,还是仍旧诉诸读者的愚蠢?《厉害女士》有意撕下袁厉害的一些标签,遗憾的是,它的办法,是换上自己的另一些标签。它或许证明了袁在一些事上说谎(这本身意义很小),但在证明的过程中,这篇报道的一些手法,我认为是有悖新闻伦理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c325b80101693v.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8 18:08
【案例】王恺同学
哈哈。好狠。 //@In-the-Mirror-of-vera:我常买杂志,有时候信了宣传,买的是注水肉,觉得很气愤。报道质量核查小组这个创意如果用在正道而不是狡辩多好,再看到瞎吹的就告他们卖假货。

@In-the-Mirror-of-vera
掏钱买杂志,要看更深入的报道,这些不能靠文艺腔,靠采访成本。采访成本是真金白银,不是吹泡泡,不是贴身采访六小时就满世界吹牛惊天地泣鬼神了。人多复杂,朴实农民给你两天贴身采访都只一个基本概念,别说是阅历经验比记者多得多的饭局女神。哭了?人天天在电视上演的就是这个啊。

| 轉發(2) | 評論
18分鐘前來自iPad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7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0 09:25
【案例】李伊琳
#春晚#吐槽贴开始爆发了。原文在这个链接里。http://t.cn/zYf3KUW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 轉發(6)| 收藏| 評論(3)
3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0 16:24
【案例】公关界的007
【砖家鉴春晚歌手“假唱”】宋祖英席琳迪翁《茉莉花》假唱!那英、王力宏、李玉刚、沙宝亮、孙俪、杜淳、李晨、汪峰(这个待定)等假唱。《我心永恒》、毛阿敏、孙楠、陈慧琳、李谷一、杨坤、张靓颖、SHE、张杰、林宥嘉等真唱!

@耳帝
近几年来一直宣称“杜绝假唱”的春晚,是否真的没有假唱?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2013年蛇年春晚的二十多个“演唱类”节目中,假唱的比例占到了一半以上。谁是真唱,谁是假唱,看这张图就一目了然了。一切以节目直播的声音信号为准。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49)| 轉發(5548) | 評論(864)
今天10:5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7)| 收藏| 評論(3)
16分鐘前 來自微博搜索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1 11:46
【案例】
@新闻工匠
赵本山的小品封山之作以讽刺和嘲弄精神病患者而结束(下图为剧照《有钱了》)。此前,他以嘲弄寡妇、残疾人、老年痴呆而见长。一个以弱势群体为嘲弄对象的人称不上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 轉發(1) | 評論(1)
15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2 21:20
【案例】何镇飚
文中指出:每逢节日,都是自杀高峰期。对于弱者,要特别关爱。推荐给传媒诸友。//@歌子在美国学心理咨询: 反對歧視,從反思自己對不同群體的偏見開始。

@梁鸿儒X家庭治疗
有感于部分春晚拿LGBT话题和精神障碍者来娱乐,写了这篇文章《有尊严的社会由每个公民堆砌起:从不嘲笑开始》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5)| 轉發(55) | 評論(13)
今天13:25來自360安全平台


| 轉發| 收藏| 評論
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4 13:06
【案例】
田科武
原博主对媒体运作实在是知之甚少。都市报请特约评论员,常常是因为问题过于专业,自己的评论员把握不了。//@曹保印啦啦啦: 这种一杆子打倒一片,而且全都打倒,以职业和身份论的观点,不客观、不理性。说媒体特约评论员到电视台纯为露脸和虚荣,习惯假大空和官套废,更是以偏概全。

@王旭明
最悲摧的一个职业和一类人:媒体特约评论员。他们有自己工作,一般说有体面和尊严的生活;他们到媒体特别是到电视台纯为露脸和虚荣。他们习惯假大空和官套废,比主持人或记者还圆滑,比如朝鲜发射导弹遭世人谴责他们还不疼不痒的胡扯等。为职业或谋生说违心话,理解;不为职业或谋生说违心话,下贱。

(15)| 轉發(943) | 評論(176)
今天09:57來自app梦工厂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5 21:22
【案例】
采桑女zhangchi
//@威廉通讯社:媒体不应为了迎合所谓的主流而写评论,越是大家疯狂,媒体越要保持自己的冷静和独立。而它也应该是一个多元的讨论平台,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如果成天播发单一的声音,那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机器。//@李明波Hamas: 是,很多时候过于民粹了

@威廉通讯社
新华社记者在该社多个官方微博账户以个人名义发表评论,意图是扩大其评论影响力,但仔细读,许多评论都对事件并未分析透彻,且在一些发展的事件中,某些词句过于武断和绝对。这样一来,许多网友都看不下去了,甚至连该社内部人士对某些评论也表示不可理解。信息快报,谨言慎评这个标准是值得参考的。

| 轉發(5) | 評論(3)
18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5 22:51
【案例】@fen1234
央视连续几天报道欧洲马肉事件,无非是嘲笑那些欧洲官员们:你丫这么点儿小事都搞不定,搁我们天朝早和谐了。马肉没毒吧?相比瘦肉精、注水牛肉、激素鸡、皮革奶、三聚氰胺、苏丹红,你们那算个屁事呀?尽管本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早已在全球臭名昭著,央视却甘当资本主义的良心媒体,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呀?

(11)| 轉發(699) | 評論(121)
59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6 01:02
【案例】中国之声-短棹轻舟
这个标题好玩,行星擦肩而过,不告诉你多大个,告诉你多少钱。

@北京晚报
【价值1950亿美元小行星凌晨三时26分高速掠过地球 中国适宜观测】16日即正月初七凌晨三时26分,小行星2012DA将飞过地球。科学家们推测小行星拥有约1950亿美元资源。 http://t.cn/zY67Ak8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 轉發(517) | 評論(105)
2月15日23:50來自皮皮时光机


| 轉發| 收藏| 評論
5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6 12:50
【案例】博联社马晓霖
【嗲声嗲气】虽然听来嗲声嗲气,但是,我鼓励官媒探索不同以往的表达话语,尽管会出格出错。//@张国庆看天下: 老百姓这么叫,挺亲切,官媒这么叫,太肉麻。@央视新闻 ,咱能找个懂点儿传媒心理学的人打理微博吗? //@Evil林凡:呃……尼玛干脆叫“习亲爹”好伐?蛇年才到,官媒媚骨就酥软如泥了?

@央视新闻
《新闻联播》今天播出,习大大除夕前到地铁施工现场、派出所、环卫站、出租客运公司看望一线劳动者。让我们也祝习大大春节快乐!您辛苦了!http://t.cn/zYfoXYm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326)| 轉發(25897) | 評論(425)
2月9日19:39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7)| 收藏| 評論(7)
2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7 15:49
【案例】
传媒第三只眼
升级版主流媒体和新浪微博的区别:内涵图您一看就懂得!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18 12:05
【案例】
郑风韩青
//@六十还童: 回复@何镇飚:您说得很对,媒体既要打破常规,也要遵守新闻价值规律。 //@何镇飚:支持您,不能违背媒体自身的新闻价值,更不能引起价值混乱。 //@六十还童:你湖南卫视可以把一个非官方发布的副秘书长任职消息作为头条新闻吗?

@六十还童
#早上评报# 今天南都报一版头条新闻是《刘可为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信源是根据广东省政府外事网站相关消息。这个破格了,而且破的离谱了。这个位置只能放新任省委书记、省长的消息,一个副秘书长是正厅级,按惯例是不能单独发消息的,居然发了头条新闻,值班老总犯浑了,搞不好南都老总要被请喝茶。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95) | 評論(37)
今天10:02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4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22 00:48
【案例】不沉默的大多数
洗地洗早了 安倍说了什么 态度如何 主张怎样 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否定的.贵台就已经报道了,而你在这样重大新闻上为什么没有全面报道,既然采访官邸听笔录,是不是你也不便公布真实说法?

@凤凰李淼
只要美媒或日媒、或任何外媒"报道了"=正确消息,这逻辑从何而来?外媒曲解错误报道也相当多。以质疑的眼光追究真相是记者的责任。安倍2月15日在东京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安倍的日语原文,首相官邸有原始纪录。今天采访官邸听笔录,安倍没说过"同日本和其他亚洲邻国的冲突是中国根深蒂固的需求"。

(21)| 轉發(140) | 評論(150)
2月21日21:15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5分鐘前 來自微博搜索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25 10:35
【案例】
央视前副台长:老百姓过得苦 春晚却在拍马屁

2013-02-24 23:27:44 来源: 正北方网(呼和浩特) 有65557人参与

核心提示:央视前副台长洪民生分管了头十年的春晚,近日受访表示,春晚节目仅仅是每年变一下形式,内容却没进步。尤其是最近五年,路子不对,老百姓过得还很苦,春晚却一直在歌功颂德拍马屁。


央视前副台长洪民生分管了头十年的春晚, 他最不愿意做把关人,因为,“这完全和艺术无关。”

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彩排现场的角落里坐着一位头发全白的老人。腰杆挺得笔直,专注地看着节目,时不时摇一摇头或用手指连敲几下大腿。对于年逾八旬的洪民生来说,“关注春晚”似乎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彩排一结束,洪民生就顺着退场的人流快步走出演播厅。最近几年看完彩排,他都不愿意再提意见。如果有人问,他的回答便是,“春晚再也回不到那个时代了。”

生于匮乏年代

80平米的演播室里温度超过40度,老师在台上讲课,演播室里所有人都像淋了雨似的流汗。电教部主任洪民生却乐此不疲,因为他知道,现在制作的录影带会在地方电视台、各大工厂轮番播放。

“文革”结束后第二年,电视台恢复播出,洪民生的全部精力都投注在电视大学上。很快电视大学划归教育部。电教部更名为文教部,再后来划归了央视,成为央视文艺部的前身。

三十多年后,洪民生回忆,电大的一段经历让他清楚地认识到:匮乏的年代,人们实在太渴求文化,他要做的就是填补这个大坑。

1983年,导演黄一鹤提出要把春节晚会的规模扩大,形式改为直播。洪民生觉得台里一直有直播体育赛事的经验,直播春晚问题不大,就把这个想法报给当时广电部部长吴冷西。

直播春晚的想法很快获批,两个月后就是1983年春节,黄一鹤担任总导演。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1983年直播春晚引起巨大轰动。

直播当晚,4条电话线不间断地接听到打进电视台的点播,满满5盘点播单都是李谷一的《乡恋》。

吴冷西拿着点播单来回踱步,等了十几秒钟终于出声:“上《乡恋》。”就这样,《乡恋》在1983年春晚“解禁”。

洪民生回想第一届春晚,算不上什么创举,只不过在最匮乏的年代他们撕开一个小口子就能让观众无比满足,“春节联欢晚会”也就延续至今。

主旋律下的精彩

小口子的撕开让所有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央电视台,洪民生收到不少写给电视台的信,希望第二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更有看头。

百姓还想看什么?洪民生经常在台里说,“老百姓需要酸甜苦辣咸所有的味道,我们放甜味容易,苦、辣却最难做到。”承载苦、辣味道的就是语言类节目。

1984年春晚,马季的《宇宙牌香烟》讽刺当时社会上一些商家以假乱真的不良风气。而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也是那一年最成功的节目之一,陈佩斯的表演就是让人大笑。虽然遭到一些领导指责表演“低俗”,小品的节目形式却因为《吃面条》而定型,春晚也从此成为小品培养基地。

1984年春晚还没结束,洪民生就感到“一定成功了”。那天晚上,几乎没有人离开演播厅,大家就地摆桌庆祝一起唱歌跳舞吃年夜饭。刚刚好56桌,“连数字都恰恰各民族大团结了”,直到凌晨5点,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极少喝酒的洪民生到处给人敬酒,喝了一瓶半茅台,他不记得那一晚说了多少感谢,只记得在之后的30年春晚再也没有那样纯粹的开心。

1984年春晚是洪民生认为至今最成功的一届。“那一届因为是最真诚的,春晚还没有那么多附加的东西,只是纯粹让老百姓喜欢”。

那届春晚之后,邓颖超亲自批示:春晚这个节目很好,要拿到国外去放放也很好。洪民生马上把带子送到大使馆。转年,春晚还没结束,大使馆的飞机已经停在机场等着把带子第一时间送出去。再往后,干脆算好时间给使馆送去提前录好的备播带,让在国外的中国人可以同时看到春晚。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1992年国际中文频道开播,全球直播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彼时,央视春晚早已经如同年夜饭成了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桌盛宴。

擦边球

春晚成为一件国家大事,不再是一群文艺工作者凑在一起的一场晚会。洪民生慢慢发现自己多了一重身份,春节联欢晚会的把关人。

如果是为艺术把关,洪民生当然是会欣然承担。

1985年春晚,因为黄一鹤追求创新而使场面失控,节目超时快5小时临时截取3小时内容;发行的工行纪念券被指借机牟利;刚刚回国的演员陈冲在台上的一句“你们中国人”更是引起观众不满。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里向全国观众道歉。

洪民生则到22家地方电视台一家一家去做检讨。他站在台上说,“你们挨骂都是因为转播了我们做的春晚,我要跟你们道歉。”

洪民生本来已经做了卷铺盖走人的准备,但他没想到,台里不但没有将他革职,还提拔他做了二把手,并继续负责春晚工作。

留在央视的洪民生必须做他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成为春晚的把关人,“这完全和艺术无关”。

把关的第一步,洪民生就给春晚提出了很多细碎的规定。比如,春晚所有节目甚至直播时要说的每一句话必须经过他审核;现场演出的时间和彩排时间误差不得超过30秒;港台演员挑选要向上级报批等等。

这之后慢慢演化出了一套延续至今的春晚审核、彩排流程。1989年,春晚审查的规格上升到由政治局委员出面。1992年,洪民生离开中央电视台时,这套流程复杂到节目要通过5审才能上春晚,被称为“过五关”。

在央视的最后几年,洪民生这个把关人也仅仅是一个问题汇总者,他要听从太多部门的指挥。他能做的就是为最大限度地保留艺术打一些擦边球。

正式审查最少两次,工、青、妇、少数民族、解放军等代表都会来参加决策会,每一个部门都会给洪民生提意见。

洪民生当然有应付这些“临时领导”的法门,春晚审核节目前,洪民生都会主动给中央书记处书记李瑞环打电话报节目,把他觉得可能会引起争议的点提前讲出来,问书记可不可行。

到现场审查的时候,李瑞环已经首肯,各个部门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除了春晚,元旦晚会前,洪民生也会提前向领导汇报。

1989年元旦晚会前,洪民生给李瑞环打电话请示,姜昆的相声《特大新闻》里有“天安门广场要改农贸市场”的说辞,姜昆要在天安门摆地摊卖炸糕。洪民生问:“可以在天安门摆摊么?”

李瑞环说,“天安门摆地摊可以在相声里想象一下。办晚会就是要让老百姓开心,你们放心,有什么问题,我给你们担着。”

1992年,洪民生在任的最后一年,他向李瑞环汇报了当年春晚的节目后,两人又谈到了《特大新闻》,李瑞环对他说:“洪民生,我发现了,你都是在我这儿打擦边球。这个擦边球只要打好了就是好球啊。”

洪民生激动得一下子承认了自己的小心思,“您说到我心里去了。”

可是,不是每个球他都能打得好,“打到界外的多过好球”。

政治与春晚

退休后在家钻研书法的洪民生依旧关注着春晚,他喜欢看别人打出的好球。

1994年黄宏、侯耀文的小品《打扑克》是30年来洪民生最喜欢的语言类节目,把官场里大官压小官讽刺得淋漓尽致。

“讽刺现实是相声小品的生命力所在”,洪民生把关春晚的十年会给每届春晚总导演提要求,每年至少有两个语言类节目是针砭时弊的。“能不能过5关要看打马虎眼的本事和造化,但是做不做是责任和良心。”

可是渐渐地,洪民生越来越见不到让他觉得痛快的节目,舞台一年比一年漂亮,但节目仅仅是每年变一下形式,内容却没进步。“尤其是最近五年,路子不对,老百姓过得还很苦,春晚却一直在歌功颂德拍马屁。”

退休后的洪民生养成一个习惯,每年都会去看春晚彩排,多少提一些意见。有一年,洪民生给总导演打电话:“千篇一律的宏大,这种思想一定要改一改,百姓需要现实。”

这位总导演很无奈地说:“洪老,上面的比我们胆子还小,我们是想冲冲不上去啊。”

洪民生知道总导演们的压力,后来也就不再给他们提意见了,“导演们心里跟明镜似的,我的意见都是在为难他们。”

几年前,台里组织干部去五台山旅游。到了庙里无论老少扑通跪倒一片,虔诚地叩拜,嘴里还念念有词。洪民生成了唯一站着的一个人,一时间他愣住了。


“跪在佛前的都是党员,节目里歌颂完伟大的祖国,然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信仰”,洪民生说。

那一刻,他忽然想起退休前有一次到日本访问。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同行去请邓丽君回国演唱。邓丽君却说:不想来,因为她是有国民党背景的。

当时洪民生信誓旦旦地跟同行说,现在政治氛围已经开放了,总有一天邓丽君可以回国登台。可他万万没想到,邓丽君竟然一生都未被获准到大陆演出。

谈及如今的春晚,洪民生就会感伤从前。他和电视同行用十几年时间一点一点挤开裂缝,紧闭却只在一瞬间。

在洪民生的年代,春晚追求的是百花齐放,而电视人的信仰是万家争鸣。

http://news.163.com/13/0224/23/8OH1EKHI00011229.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25 20:41
【案例】张玉洪
#传媒纠错# 李安获小金人 当然可喜可贺,可 @南华早报 编辑手记是:台湾人今天很“牛逼” 话说,少一个“逼”字 你就不能活了??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1)| 收藏| 評論
4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26 13:26
【案例】盛大林
论证详实有力。不过,质疑也是权利。他们一质疑,你这一回答,事实更清楚了。//@十年砍柴: 董路这篇文章好。李公子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和他是未成年人在量刑上应从轻并不矛盾。

@董路
《李双江之子真实年龄根本就不是“谜“》我不是法官,我决定不了什么。“李双江之子”是犯罪嫌疑人,罪行一旦认定理应接受法律的严惩,17岁也好,21岁也好,22岁也罢。但“李双江之子”的真实年龄几何?究竟是否存在人为虚构成分?这些已经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于是,我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74)| 轉發(2453) | 評論(840)
今天08:18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3)| 收藏| 評論
4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27 13:05
【案例】纪许光
顶交警老陈。一线民警最有发言权!"砖家"式立法要不得。

@交警陈清洲
#@人民日报 误导人了!#前晚,@人民日报 发表【开车“左转让右转”已废止#新的车辆避让法则#】微博:“一、你和我,先要按交通信号的指示通行;二、我直行,你从右侧来,你先……”清洲对第二条提出反驳,但影响力小,没能引起关注。交通安全无小事呀!@人民日报 肿么误导人了?!详细请猛戳大图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9)| 轉發(1008) | 評論(214)
今天08:16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1)| 轉發(61)| 收藏| 評論(14)
2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2-27 19:16
【案例】
英国各报批评BBC无能及混乱
更新时间 2012年12月20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3:35


BBC办公大楼


英国所有大报周四(20日)都载文评论周三公布的针对英国广播公司BBC 撤下前主持人萨维尔性骚扰报道的调查报告。由前天空电视台新闻部负责人波拉德负责的这一调查,花费了英国纳税人2百万英镑。
《卫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为“BBC在萨维尔事件上的无能与混乱”,文章说,周三公布的调查报告揭示了BBC内部相互猜忌互不信任的文化,BBC已经被宗派、内讧以及僵硬的管理链搞得四分五裂。

相关内容


文章还说,调查报告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是BBC在处理引发该公司历史上最大危机的萨维尔事件时显示出的完全的无能,整个管理链中从上到下的沟通全部出了故障。
《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都与《卫报》文章的观点相似,批评BBC管理层在处理萨维尔事件时无效无能,导致该机构遭遇极大的诚信危机。
《国际先驱论坛报》说,尽管波拉德的调查报告称没有证据证明BBC管理层在搁置萨维尔性骚扰报道上有故意掩盖真相的动机,但僵硬死板的管理制度,可能造成了处理此事时的一连串失误和混乱。
而《泰晤士报》说,在此次灾难性事件中受牵连的许多人,其实都是在BBC工作了几乎一辈子的人,所以BBC的问题可能源于管理层与外界隔绝、缺乏公开性的做法等综合原因。
《独立报》和《每日电讯报》的文章关注BBC那些与萨维尔性侵报道问题处理以及后来错误指称麦卡尔平爵士事件有牵连的高管的人事变动。
《每日电讯报》头版头条文章说,BBC旗舰节目《新闻之夜》错误指称撒切尔政府财相麦卡尔平爵士性侵犯儿童,在此事件上犯了基本的常识性错误的6名BBC高管和编辑中2人辞职,3人在内部调动工作,剩下的1人仍然在原来的职位上。
文章说,这一坚持不开除犯错误高管的决定是BBC管理层作出的,由BBC信托会批准,但由彭定康任主席的信托会没有开除BBC工作人员的权力,只有权撤掉BBC的总裁。
《独立报》评论版的一篇文章呼吁BBC改革。文章说,波拉德的调查报告也许让BBC高层松了一口气,因为报告没有指责他们叫停萨维尔事件调查节目是故意掩盖真相。但问题并没有结束。
文章说,尽管BBC有着叠床架屋式的管理层,有许多高薪的领导人,但近年来每次BBC发生危机或重大事故时,几乎总是表现出领导层决策能力极差,并缺乏有效的编辑责任制。比如伊拉克战争开始前的凯利事件和名牌主持乔纳森因下流玩笑事件停牌等。
所以文章认为,BBC必须改革,最重要的是拿出一张改革蓝图。文章还引述波拉德调查报告中的话说,BBC的改革必须从最高层开始。将上任的总裁托尼·霍尔在皇家歌剧院非常成功,希望他也能让BBC的未来充满美妙音乐。


点击 页首

与内文相关的链接
相关内容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 18:38
【案例】刘晓原律师
2008年杨佳袭警案,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法院也没向媒体披露死刑执行日期。2010年何胜凯杀法警案,执行死刑日也没向外界披露,连家属也是在执行死刑当日才知。这两起重大案件,

@刘晓原律师
央视对云南湄河死刑案,搞了长达两个小时直播。但在死刑犯进入执行室后,是没播注射画面。有人认为,这不能算是一种示众。我以为,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如按此逻辑,把死刑犯游街也不是示众了。在司法实践中,死刑执行日期不向外界透露。在罪犯执行死刑后,才允许媒体报道。但这起案件,前两天就作了报道

(1)| 轉發(9) | 評論(10)
12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 20:38
【案例】
亮冰娜无穷动
有关部门是乐意见到人们被忽悠成傻逼的。//@作家-天佑: 其实,看看日本陆军战史就知道八路军及游击队一共打死多少日军了。

@二号首长黄晓阳
最近的电视没法看了。打开一个台,放神话,上面活动的全不是人,是神。再一个台,还是神在人五人六。于是换台,打鬼子,再换台,还是打鬼子。神在演人戏,人在演神戏。好一个人神颠倒的世界。难道有关部门,需要亿万民众看的,就这些垃圾吗?靠这样的垃圾振兴中华文化?太扯了吧。

| 轉發(18) | 評論(14)
25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2)| 收藏| 評論(2)
1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2 09:07
【案例】王少磊
最近好几个媒体朋友——省市都有,放下手头不拘什么急务,说是去帝都采访二会了。呵呵也真好意思叫”采访“。除了通稿似的官样文章,或者不关痛痒的无聊花絮,可能有独立观察和独立评论吗?互联网时代还掩耳盗铃……有新花人日和AV就够了。
| 轉發(1)|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2 11:04
【案例】李聪
曾几何时,还有陪斩一说!

@新浪评论
【长江日报:做个健康的人】央视直播了糯康被押赴刑场的过程。直播死刑犯被押解刑场,与五花大绑的罪犯游街示众没有任何本质区别,甚至更为恶劣。我也听到了央视解说员说出了“报应”二字。我想不明白,法律制裁与受到报应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根本就是两个世界、两套观念的东西。http://t.cn/zYTMwRi



(8)| 轉發(263) | 評論(146)
今天09:58來自专业版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专业版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2 12:59
【案例】
王君超
当京骂、国骂成为时尚,似乎谁不这样就不“酷”了。可叹深圳的@《晶报》 有样学样,做了个“沙逼北京”的标题(80年代的地理教材中用的是西部“沙逼人退”一词),北京的大爷们不也照样不干了吗?//@艾君AIJUN: 网络社会特殊性,为外来及民间思想、网络词汇及网络思想传播.发展提供了生存环境。而

@王君超
“戳”、“猛戳”......在宽带不宽、网络不畅的年代,这些词成了网民发泄的口头禅。但如今主流媒体发链接也大喊“猛戳”,就如同薛蟠作诗,斯文扫地,令直男淑女退避三舍。于右任有云:“小处不可随便”。大众传播的媒介语言岂可如此随便?@曹鹏闲闲堂@艾君AIJUN @侯会微博 @傅振国 @李幸6160 @李岩女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7) | 評論(4)
48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3 09:39
【案例】传媒老王
主流媒体两会报道不能娱乐化为主调!应将视角对准百姓关注的热点!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 收藏| 評論
40秒前 來自iPad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3 10:14
【案例】
《删帖生意》被删帖 同行批评有多难?2013年02月28日 03:08
来源:时代周报
分享到:         更多 0人参与0条评论
特约评论记者 翁一《新世纪[10.30 -1.62% 资金 研报]》周刊刊登了《删帖生意:“千万级”的!》一文,曝光了一些网媒的“删帖”内幕。令人扼腕的是,该文也未能逃脱被删帖的命运。加上之前的《达芬奇案中案》、《IPO有偿沉默》,财新传媒[0.28 1.79%]把揭丑的枪口对准了同行,以一种啄木鸟的精神逐步改善中国媒体的公信力。

吴飞:同行批评是进步必须 专业主义则是前提

吴飞:这些年,从《财经》到《财新》,包括现在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胡舒立团队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媒体要想真正做好舆论监督,要想构建一个理性的公民社会,媒体本身的干净与否是非常重要的。

欲立言,先正己身。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一个媒体自身是个糟糕的组织,没有专业主义追求,没有职业素养,何谈舆论监督?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讲,也是如此,正所谓“行不正,言不顺”。 如果媒体自身没有价值追求,所谓的同业监督,在别人眼里就是狗咬狗或者是分赃不均导致的,说出的话自然没有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央视做过那么多的批评报道,很多人仍然认为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媒体。

我认为,针对同行的批评是中国社会进步之必须,但前提是相关的批评必须建立在新闻专业主义之上,而不是所谓的路线之上。

时代周报:这是一种怎样的新闻专业主义?

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是基于人们对传媒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知的,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们对“新闻专业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核尚未完全达成一致。但根据一些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做过的归纳,可从社会责任、身份识别、社会公用、职业价值取向与专业自律等五大要素上对专业主义作出相对明晰的判断。

也有一些媒体会对同行以评论的方式进行批评,但是这种批评不是基于新闻专业主义,而是纯粹从意识形态观念出发,给对方贴标签,这些媒体从业者的职业志趣可归纳为政治宣传型。

另一种与新闻专业主义相对的是“士”型新闻人,他们有一种传统的中国士人情结、知识分子情结,提倡向权力说真话。一旦得君行道,他们的批判传统即经制度化而成为政治秩序的一部分。“士”型新闻人与胡舒立团队秉持的新闻专业主义都是极富有理想追求的,区别在于后者追求科学主义、专业主义的理念。

好的媒体同行批评,一定是本着公民需要出发,其报道理念、报道技术、报道角度无一不是围绕着公共利益、公众利益。财新的这几篇揭露媒体腐败的报道各有特色。关于达芬奇报道,是从职业操守的角度出发批评央视报道的不够专业。而《删帖生意》,谈的则是中国媒体信息生产、信息控制的过程中,伴生的寻租现象,网络亦不能幸免。只要有权力的存在,就有可能导致腐败。

尽管《删帖生意》被删了,但与纯粹的政治监督、企业监督相比,所冒的风险还是小多了,因为监督的是媒体自己。其可操作性比针对党和政府这类强大的权力部门的舆论报道要容易些。

另外,中国因为腐败严重,社会组织信誉普遍下降,这样一种没有信任可言,没有信誉可言的社会是可悲也是很可怕的。中国社会若要有政治改革,若要往前推进,建构一个好的环境媒体自不待言。如果媒体本身是腐败的,想让这个社会变好非常难。从这个逻辑切入,财新的启示,守住专业底线,先把自己做好,是值得提倡的。

时代周报:在西方,媒体被誉为“第四权力”。权力不受制约,作恶成为必然。新闻媒体亦如是。按照目前的新闻体制,媒体依然主要是依靠“他律”。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仅凭这种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体系能否遏制无孔不入的媒体腐败?媒体自律体系是否亟待建立?

吴飞:中国的传媒业,一方面面临社会转型这一重大变局,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你提到的传媒职业权力与党政权力的混同,正是传媒业自身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媒体一改往日单一的角色,而集政治宣传、社会公器、文化产业等多重角色于一体。

如果将不同的角色归纳为不同场域的活动,就意味着媒体需要遵守多种不同场域的游戏规则,这自然会导致其伦理道德秩序的紊乱。对于作为“政治人”的传媒而言,忠实传播上峰的声音和意图是最大的目的;对于“经济人”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根本任务(财新这几则报道中所涉媒体多属此类);而对于“专业人”来说,他需要的是客观准确地传播信息。

换言之,专业主义、行政控制和市场控制是完全不同的控制模式,是一种社会专业与其他专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协商专业权限而确立起来的专业“门槛”。对于新闻业而言,专业主义要求新闻业对外排除各种社会力量的干扰,树立自身的权威,对内统一规范,统一管理,以实现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要求,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不少人反对同行自己打自己。其实,这非但必要,且相当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媒体的自我批评,这是极其重要的媒体力量。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大陆尚无媒体的自我批评。如果有一天,媒体形成了一个合格的、严格执行的更正与纠错机制,媒体间的相互监督(职业共同体间的监督)运作良好,中国的媒体自律体系也就建成了。这种媒体自律体系,一定意义即是哈耶克所说的自生自发秩序,一种自发市场秩序所引导下的一个行业,或者一种企业组织。

一个有效的道德规范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而清晰的道德条文;二是组织监督机构(如组织内的评价组织、行业协会、行业评议机构之类的组织);三是社会监督体系(如受众评议体系),只有这三者齐全,一个真正的道德自律与他律结合的体系才可能真正生效。如果以这三个层面来对照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业,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层面都没做好。

时代周报:回头再看这几篇报道,中国部分媒体及媒体人的“专业”精神都用在了所谓的“生意”上,职业伦理荡然无存,甚至触犯法律。今天的中国新闻与媒体,为何会大面积地出现生意热?

吴飞:你这里所用的专业一词可能更近于一个职业关系网络,而不是一般学术定义上的专业。因为专业是有一种标准的,如戴维德·卡尔(David Carr)就归纳出了五个标准范围,即:提供一种重要的服务;既有理论背景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技能(expertise);有特别的伦理维度(dimension),一般都明确写在实践规范中;有组织和内部约束的规则;职业人员要有较高程度的个人自治—独立判断权力。

今天的中国媒体中,确实存在一种相对不自由的舆论氛围。首先很多有能力写出好报道的记者,长期得不到重用,能力得不到发挥,导致很多报道作不出来。其次,不能确定的是,相较于其他行业,媒体是否为那种真正职业理想主义者更少的群体。有人把媒体人称为新闻民工,言下之意新闻人赚得不够多,因此,收红包、搞有偿新闻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类型的解释是非常苍白的。如果要赚更多的钱,完全可以去从事其他行业,何必占着控制话语权、话筒权的职业。其三,目前,中国法治不完善、职业共同体又有待建构的背景之下,监督的缺失完全是权力膨胀所导致的结果,媒体之恶亦无法得到有效的遏止。

把专业知识和职业中建立的社会资本转化成不正当的“生意”、只谈生意不谈理想,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理想的沦丧,因为把纯粹的理想放在一份谋生的职业上,是靠不牢的。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是很难的,一定需要借助外部的监督机制来达到理想的状态。

时代周报:细究中国社会任何一个领域的腐败,其惊心动魄的程度不亚于《删帖生意》、《IPO有偿沉默》中的描述。因此,是否应该站在更为宏观的高度看待中国的媒体腐败?

吴飞:毫无疑问,中国的腐败,是一组群像,不限于某个行业、某个官员,是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完善的恶果。不过,体制的确存在问题,但身居体制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体制,因为体制之完善又是每个人自觉去努力和追求的目标。一方面,我们要致力于完善法制,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严于律己。

如果这个社会想要改良,就需要从一个个具体的手术做起。如果要直接去做政治改革的手术,至少目前阻力还很大。而媒体切除自身毒瘤的手术,风险会小很多,而且成功的几率也会高一些,尽管这也需要勇气和智慧。以人的身体部位来打比方,媒体绝不是一个手指头或脚趾头的问题,它也不可能是大脑,但它是一个神经系统。因为信息是一个社会最为重要的脉络之一。如果信息不畅通、不准确、不科学、与民主没有关系,那么,这种信息仍然不是构建一个良性社会所需要的信息。

《删帖生意》、《IPO有偿沉默》、《“造假门”始末》这几篇报道,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首先在于新闻本身的价值。媒体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媒体领域的运作本身就是可报道的对象,具有新闻价值。上述事件既涉及媒介寻租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又触及寻租背后的政治权力,而政经领域正是财新这些年调查报道的用力点。

其次,胡舒立团队这些年推动的新闻专业主义,认为媒体领域的这种负面事件若能被监督报道,利于新闻传播业的自身净化。一家媒体的监督报道不能解决整个行业的腐败问题,但至少能让业界、学界乃至公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媒体业存在的新闻寻租、敲诈营销,了解媒体受到何种控制以及利用这种控制变相从事新闻寻租的行为。

再次,财新之所以有这份勇气与底气批评同行,是因为它是目前中国大陆少数在编辑部与经营部门间建立防火墙的媒体。正因有了防火墙,才能坚守新闻专业主义。这一点,国内只有少数报刊才能同样有所坚守,而大多数市场化媒体未能坚守住这份专业底线。这也就是为何这些媒体即使批评同行,也不点名道姓,正是出于“推己及人,反求诸己”的考量,自己没有底气,更怕被别人监督,也便丧失了同业监督的勇气。财新团队引入了美国财经编辑记者协会的伦理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现有国情下如何去处理红包、有偿赠送等职业规范,条分缕析,极具操作性。

目前看,要让更多的媒体主动走上同业监督的道路,并不现实。问题在于更前端,媒体是否还能坚守专业底线,这个更为重要。如果大部分媒体都无法坚持底线,还怎么奢望它们相互监督呢?在这个媒体被权力与商业双重控制的时代,媒体要保持独立与自主是多么的难。那些曾经令人尊敬的市场化都市报,近年来,由于盈利压力越来越大,也正在慢慢堕落。他们以事业运作的方式,新闻配合广告,兼顾新闻价值。客户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到最后,已分不清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商业网站,尤其是财经频道,对上市企业的敲诈,直接通过大客户保护名单来实现其对企业的承诺,获利甚巨。一些国字头通讯社和报社,凭借采访“权利”含有一定的“权力”,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新闻寻租之实。

因此,比同业监督更为重要的是,学界和业界是否能合力建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行业评议机构,或者是媒体自批评组织,或者是媒体职业共同体,以此来约束、规范新闻传播业的职业操守、职业伦理。

媒体对同行的监督、“揭丑”,也有很多值得反思之处。比如一些比较“敢言”的媒体,常常抓住其他媒体一些表面问题进行猛击。实际上,有的问题背后有深层次原因,板子主要不该打在一些媒体身上。就拿“删帖生意”来讲,除了涉及一些网站内部“腐败”,还跟当前的商业、政治生态有关,更有互联网管理制度的问题。如果只对相关网站死敲猛打,无疑是不够公平的。

媒体对同行“揭丑”,还有出现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现象,或者因为大家有类似的问题,谁也不敢、不会去监督谁,彼此心照不宣、相安无事。比如众所周知,媒体经常帮打工者维权,报道一些打工者劳动权益受侵犯的情况。可是,有些市场化媒体也用工不规范,编辑记者被称为“新闻民工”,底薪很低,社保不全,不能依法休假,大家见过几家媒体曝光这样的问题呢?

其实现在媒体的互相监督,相对成功的还是地区、性质等差异较大的媒体之间,比如大城市市场化媒体监督外地机关报、行业报,报纸为网站“揭丑”等。应该说这是有合理性的,部分符合“异体监督”的特点。但即便如此,在现行媒体管理体制下,仍容易制造同行间矛盾,引起有关部门干预,而且监督同行过多,还可能影响媒体对社会问题的监督。总而言之,对媒体的监督,最好主要来自媒体之外。媒体尽量少对同行“揭丑”,不是“官官相护”,而是更理性的策略。

(特约评论记者 翁一 采访整理)

特约评论记者 翁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媒介高度商业化运作伴生的新闻、广告、娱乐三者的冲突与可能的危害,以及“社会公器”为本位的新闻运作(编辑)机制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媒介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的进程中如何防止媒介偏离和疏远公众利益提供了借鉴。

与中国媒体尚停留在同业监督(非大范围,仅局限于个别媒体)层面不同,西方媒体的自律机制已上升到了行业评议制度与媒介自律的高度。当然,中国媒体也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但如众所周知,其监管重点并不在此。往往要等到新闻敲诈等恶性事件曝光后,它才象征性地发出声音。

英国人在1953年首创了全国性的报业评议会(后易名为“报业投诉委员会)制度,根据为保护编辑和公民双方的权利而精心制定的规则听取针对报界新闻报道准确性和公正性的诉怨,这个成功的范例导致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仿。美国新闻业在20世纪下半叶发展了一系列以媒介批评为基础的专业自律机制,如新闻评议会、专业协会及其章程、内部督察员和专业批评期刊等,其共同特点是“软监督”而非“硬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新闻业对自由与独立的要求。目前,美国多数新闻机构采取的是媒介自律。

2003年,《纽约时报》新闻编辑部一、二号人物,因下属两名记者造假和侵犯合作者著作权而双双宣布辞职。在此之前,《纽约时报》刊出长达四个整版的“认错报道”。

《纽约时报》的自我纠错机制,绝非偶尔为之,亦非哗众取宠。其自我纠错的编辑制度体现在“更正”栏与“编者的话”的设立。两个栏目在一张报纸上被固定存留,实际构成了组织制度和编辑制度的一部分,形成新闻组织的“纠错”机制。正是这种自我纠错机制常规性地发挥作用,才使得在时报曝出丑闻后,依然能够赢得读者的信任。

西方的媒介自律,主要是规范媒介的传播伦理范式,即选择何种道德推理模式,在诸如读者利益与被报道者隐私之间进行权衡取舍。而中国不是,财新的这几篇调查报道说明中国的媒体生态已越过伦理失范的藩篱,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监管不到位、法律的模糊与空白、泛商业主义等因素助长了这些媒体弃“社会公器”、“媒介的良知”于不顾。如何推进和建构中国媒介的专业自律机制,恐怕是财新同业监督报道的意义所在。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mssd/20130228/7712486.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3 17:40
【案例】@陈淮
逢两会媒体就鼓吹X二代,说是承载着什么血脉。旧博重提,建议学英国,分设贵族院、平民院;让那些二代三代产品都进贵族院;省得咱百姓都不知道他们代表谁;听起来就像刘备,走到哪都说“中山靖王之后,汉武皇帝玄孙”。某领导提倡看“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用5万颗贵族人头换来了等级制度崩溃。

(16)| 轉發(388) | 評論(91)
今天14:24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3 20:12
【案例】
中青报周凯
//@刘瑄地盘://@廖红波A:公正地说,《香港商报》在香港报摊还是有销路的,没拿国家一分钱。我不是王婆买瓜!//@廖洪涛微博: 还有《香港商报》,《大公报》和《新晚报》也是同类!这些报纸别说在香港零售没有人要,摆在住宅楼的大堂也免费送,但没有多少人要!//@石扉客: 附议

@何三畏
【何三畏两会建言之一:给香港文汇报等“港媒”以出路】香港文汇报等名义上的“港媒”,实际上既无零售,也无征订,除了国家拨款,就在内地做“专版”收费,而这两项资金来源均不见容于现代国家制度,必须截断!让它们遵守香港及大陆的法律,接受大陆或香港市场的考验,是国家给它们的最好出路。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9)| 轉發(728) | 評論(182)
今天13:11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27分鐘前 來自三星Galaxy SIII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4 13:30
【案例】@赵克罗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某日报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和社长曾不下三次在省宣正式场合说"我一把掌打在赵克罗脸上,他吓得可不敢说话啦",此事指去年河南某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因我反对平坟运动被其扣帽子抓辫子的文革文章。此人恬不知耻地动用公权对我一个民主党派省政协常委攻击,以达到其甜菊目的,请问香吗?

(5)| 轉發(42) | 評論(29)
13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4 21:39
【案例】
@张力奋
#两会# 中国的广播电视,报道领导人讲话时,有个特点,那就是见得着人,但很难听到本人声音,而由播音员代言。今晚新闻联播报道「七常委」参与政协讨论,在荧屏上全体打「哑语」。无论是改进会风、亲民意识,还是与公民有效构通,应鼓励中国领导人真声出场。中国媒体要帮他们这个忙。@FT中文网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 轉發(49) | 評論(25)
19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8 21:51
【案例】
记录者刘坚
服装搭配好了,可以很好的弥补的//@谢谢静静:老师,俺也实在忍不住说一下:16:9的电视真的挺坑爹的......夏丹多瘦啊,都这样惨,何况有些死胖子啊.......所以,电视就是90斤进来,过了90斤自己挖坑自己埋的一个框框。

@记录者刘坚
女主持的服装搭配还有提高空间,每次都不好,实在忍不住说下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6) | 評論(6)
16分鐘前來自Weico+


| 轉發| 收藏| 評論(1)
6分鐘前 來自WeicoPro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9 13:10
【案例】
点子正
一个2B法盲抹黑谣言,水军传传也罢了,一些官媒居然不求证就转载报道。中国有大学叫法律大学吗?法律大学有副校长叫张爱国吗?媒体不懂常识不会问度娘吗?@成都晚报 指出“刑法中根本就没有轮奸罪,轮奸属强奸罪范畴,附属于强奸罪,但对量刑有重要意义。” @点子正 :治理谣言请从惩治2B媒体始。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3)| 轉發(154)| 收藏| 評論(59)
44分鐘前 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0 12:13
【案例】
大样小样儿
//@视觉杨大冬://@报纸观察:【《今日早报》回应】//@钱小板:关于网友质疑3月9日今日早报头版照片与都市快报头版照片中人物雷同的问题,本中心经过核查,郑重声明:今日早报头版照片为本中心记者@马路浪人 拍摄。十分感谢大家的关注和监督!

@报纸观察
【每日版面】今天杭州两家报纸头版都有一个外国美妞,难道摄影记者组团去拍了?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 轉發(66) | 評論(34)
3月9日15:25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24分鐘前 來自三星GalaxyNote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0 18:17
【案例】
薇薇vivi礼
热爱就是掩盖问题?愚爱还差不多!或者是萱萱太强大了。//@中青报曹林: 这种心态不适合做新闻。//@mele_yu: 和天津的同行接触,感觉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城市,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城市会出问题.于是每次我们关心他们怎么样时,他们都轻描淡写的说:嘛事没有.蓟县大火,和最近的火

@中青报曹林
有人没见过通稿,这就叫通稿。3月4日天津火灾后,第二天当地媒体刊登的就叫通稿,《今晚报》13版最右下角、《天津日报》5版最右下角、《每日新报》9版最右下角那标题完全一样、内容完全一样、不足90字的报道,就叫通稿。@今晚报 官微不关心本地火灾,却对千里之外被城管掐脖子的女贩养了什么狗异常关心

(8)| 轉發(468) | 評論(86)
今天13:0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1 16:41
【案例】
谭人玮
//@拇姬: //@果壳网: 报纸上有散发着浓郁“忽悠味儿”的药品广告?拍下来!电视上再播什么不靠谱的保健品广告?拍下来!一起来验一验它们的成色~

@药品广告求鉴定
#随手拍假药广告#虚假违法医药广告无所不在、屡禁不止,如何明辨真假,保护自己和亲友的权益?不管是电视、报纸、互联网,发微博晒出你看到的可疑医药广告,呼叫@药品广告求鉴定,让专业人士帮你看个究竟。用正确知识抵制夸大疗效、冒牌专家、违法宣传,从每一次随手曝光开始!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7)| 轉發(180) | 評論(52)
今天13:48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2)| 收藏| 評論(2)
43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1 16:43
【案例】
才小萃
对于四川日报的印象,它让我知道,社会是如此险恶和丑陋。说实话,这是我至今最不喜欢的一个工作场所,虽然我在那里工作了快两年,但我从来没认为那是一个适合做新闻的地方。
| 轉發| 收藏| 評論
4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2 12:29
【案例】
武汉陈国恩
回复@假行僧往事:砸日系车,也是这样鼓动起来的。即使能把日本人彻底打死,中国出了口恶气,但对我们未必有利啊。世界上靠拳头打下天下的,可能会招来更多的敌人。以美国人曾经的强大,到现在也有点支撑不住了,教训深刻。我期待中国和平发展,但二十一世纪应该是世界的世纪,而不能仅仅是中国的

@武汉陈国恩
央视等主流媒体,总是请张召忠/尹卓等所谓鹰派的评论家来评说中日关系,给老百姓一个印象是,只要中国动手日本必败。这能鼓励人心,但长此以往,可能鼓动起来的是极端民族主义,最后搞得政府很被动。因此宜参照外媒的一些做法,让多种意见在央视等媒体亮相,大家讨论,使国内舆论趋于理性,这有好处。

(1)| 轉發(23) | 評論(13)
今天11:1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2 23:51
【案例】
财经网
【夜问:咦?就是呀,这一千多头死猪跑哪儿去了】我们是引用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 的消息:“截止3月12日15时,全市共打捞死猪5916具”。

@香港文匯網
【文匯君的吐槽】@人民日报 @财经网 兩位朋友,這新聞是不是要重新確認一下啊。經過文匯君一對比,這豬的屍體越撈越少呀?15.00之前還5916頭,怎麼到16.00就只剩4600了呢?奇怪了,這一個小時的時間,千餘頭豬的屍體去哪了呢!!?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 轉發(515) | 評論(124)
今天21:18來自新浪微博


(7)| 轉發(317)| 收藏| 評論(232)
33分鐘前 來自微博搜索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6 09:31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3-17 01:08 编辑

【案例】
倩烨归来
第一句就惊艳了

@李承鹏
《CCTV,你再没资格跟我说道德》http://t.cn/zYd4sIi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578)| 轉發(10206) | 評論(1571)
33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Weico.iPhone

你再没资格跟我说道德(2013-03-16 08:55:19)
所谓3.
15晚会,就是拉了364天皮条,剩了一天很想装装母仪天下就去扮捉奸,可职业素又让她念念不忘收钱,就规定“凡未曾来嫖者就可能被捉奸”。于是平日客源大增,捉奸成了核心创利来源。只有我国有一个以公权力执行的3.15晚会。这里晚会越多,问题越多,最终连晚会竟成了问题本身。我们不去解决问题,而总是办晚会、办晚会。为了阖家欢乐,我们就办了春晚,为了赡养老人,就办了重阳节晚会,为了拯救道德,我们就办了学雷锋晚会,为了拯救产品质量,于是便有了3.15晚会…… 一头头死猪漂过长江,不计其数,我也懒得计数,只要你不关心这个问题,我每天就加上一头,这头永远不说话的名叫道德的死猪。 此事对我最大的收益:CCTV ,你再没资格跟我说道德。  只有我国有一个以公权力执行的3.15晚会。这里晚会越多,问题越多,最终连晚会竟成了问题本身。我们不去解决问题,而总是办晚会、办晚会。为了阖家欢乐,我们就办了春晚,为了赡养老人,就办了重阳节晚会,为了拯救道德,我们就办了学雷锋晚会,为了拯救产品质量,于是便有了3.15晚会…… 一头头死猪漂过长江,不计其数,我也懒得计数,只要你不关心这个问题,我每天就加上一头,这头永远不说话的名叫道德的死猪。 此事对我最大的收益:CCTV ,你再没资格跟我说道德。 所谓“8.20”,就是找了几个托儿假装正义群众指认破鞋,偷偷往人兜里塞吐过痰的套子然后说“我亲眼看见的”,可是有一粗心大意的队友连避孕套的包装纸都没撕就说“我看见射了”……“大概8点20分发”,捉奸只好遭遇反捉奸。  
不是不可以为配合打假做些线上线下联动行为,可是你不能利用公权力定点清除且清除对象屡屡针对非你的广告大客户。苹果当然也可批评,可是你不能放着轻易可查的国产滥货不打却死盯着综合质量全球第一手机品牌,且拔高到民族大义国家歧视……关键是你一直这么做,得多不要脸,才能做到为了一己私利就总拿国家名义当避孕套啊。 所谓3.15晚会,就是拉了364天皮条,剩了一天很想装装母仪天下就去扮捉奸,可职业素又让她念念不忘收钱,就规定“凡未曾来嫖者就可能被捉奸”。于是平日客源大增,捉奸成了核心创利来源。 所谓“8.20”,就是找了几个托儿假装正义群众指认破鞋,偷偷往人兜里塞吐过痰的套子然后说“我亲眼看见的”,可是有一粗心大意的队友连避孕套的包装纸都没撕就说“我看见射了”……“大概8点20分发”,捉奸只好遭遇反捉奸。 不是不可以为配合打假做些线上线下联动行为,可是你不能利用公权力定点清除且清除对象屡屡针对非你的广告大客户。苹果当然也可批评,可是你不能放着轻易可查的国产滥货不打却死盯着综合质量全球第一手机品牌,且拔高到民族大义国家歧视……关键是你一直这么做,得多不要脸,才能做到为了一己私利就总拿国家名义当避孕套啊。 那些企业是不良,你这就叫猥琐。一个集万千 那些企业是不良,你这就叫猥琐。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掌控最大频道资源和上层人脉、自身原创力痿到只略好于乡村小喇叭,收视率下降到跟你揭露的周大生铱含量一般,不思进取却逼迫广电领导缩水地方台火爆节目时长的国家电视台,每天来30分钟经典叫床不过瘾,每年还玩一次无耻地收费捉奸。你看不见国内孩子被砍,看得见国外校园惨案;你不批评国内会场举了六十几年的假肢,总在嘲讽国外议会又扔鞋子了。你从不质疑国内官员为何不财产公示(靠,这问题最后居然还是外国记者帮我们在会上发问),却欣喜若狂于国外某官员因公款喝了瓶红酒被曝光。是的,国外当然不少烂事,有毒食品有贪官也有贫民窟,可是国外再多的烂事关我屁事呀,那里又没有我的亲人,我批评中国的破事是因为怕伤害到我的家人(哦,原来你总批评国外这些事情,也因为家人……?)你是中国国家电视台就得关心中国的事,多批露些身边的丑事,才是对这个国行功德。这么简单的道理,很难懂吗?所谓3.15晚会,就是拉了364天皮条,剩了一天很想装装母仪天下就去扮捉奸,可职业素又让她念念不忘收钱,就规定“凡未曾来嫖者就可能被捉奸”。于是平日客源大增,捉奸成了核心创利来源。 所谓“8.20”,就是找了几个托儿假装正义群众指认破鞋,偷偷往人兜里塞吐过痰的套子然后说“我亲眼看见的”,可是有一粗心大意的队友连避孕套的包装纸都没撕就说“我看见射了”……“大概8点20分发”,捉奸只好遭遇反捉奸。 不是不可以为配合打假做些线上线下联动行为,可是你不能利用公权力定点清除且清除对象屡屡针对非你的广告大客户。苹果当然也可批评,可是你不能放着轻易可查的国产滥货不打却死盯着综合质量全球第一手机品牌,且拔高到民族大义国家歧视……关键是你一直这么做,得多不要脸,才能做到为了一己私利就总拿国家名义当避孕套啊。 那些企业是不良,你这就叫猥琐。一个集万千  宠爱于一身、掌控最大频道资源和上层人脉、自身原创力痿到只略好于乡村小喇叭,收视率下降到跟你揭露的周大生铱含量一般,不思进取却逼迫广电领导缩水地方台火爆节目时长的国家电视台,每天来30分钟经典叫床不过瘾,每年还玩一次无耻地收费捉奸。你看不见国内孩子被砍,看得见国外校园惨案;你不批评国内会场举了六十几年的假肢,总在嘲讽国外议会又扔鞋子了。你从不质疑国内官员为何不财产公示(靠,这问题最后居然还是外国记者帮我们在会上发问),却欣喜若狂于国外某官员因公款喝了瓶红酒被曝光。是的,国外当然不少烂事,有毒食品有贪官也有贫民窟,可是国外再多的烂事关我屁事呀,那里又没有我的亲人,我批评中国的破事是因为怕伤害到我的家人(哦,原来你总批评国外这些事情,也因为家人……?)你是中国国家电视台就得关心中国的事,多批露些身边的丑事,才是对这个国行功德。这么简单的道理,很难懂吗? 放眼全球,好像 放眼全球,好像只有我国有一个以公权力执行的宠爱于一身、掌控最大频道资源和上层人脉、自身原创力痿到只略好于乡村小喇叭,收视率下降到跟你揭露的周大生铱含量一般,不思进取却逼迫广电领导缩水地方台火爆节目时长的国家电视台,每天来30分钟经典叫床不过瘾,每年还玩一次无耻地收费捉奸。你看不见国内孩子被砍,看得见国外校园惨案;你不批评国内会场举了六十几年的假肢,总在嘲讽国外议会又扔鞋子了。你从不质疑国内官员为何不财产公示(靠,这问题最后居然还是外国记者帮我们在会上发问),却欣喜若狂于国外某官员因公款喝了瓶红酒被曝光。是的,国外当然不少烂事,有毒食品有贪官也有贫民窟,可是国外再多的烂事关我屁事呀,那里又没有我的亲人,我批评中国的破事是因为怕伤害到我的家人(哦,原来你总批评国外这些事情,也因为家人……?)你是中国国家电视台就得关心中国的事,多批露些身边的丑事,才是对这个国行功德。这么简单的道理,很难懂吗? 放眼全球,好像3.15晚会
。这里晚会越多,问题越多,最终连晚会竟成了问题本身。我们不去解决问题,而总是办晚会、办晚会。为了阖家
欢乐,我们就办了春晚,为了赡养老人,就办了重阳节晚会,为了拯救道德,我们就办了学宠爱于一身、掌控最大频道资源和上层人脉、自身原创力痿到只略好于乡村小喇叭,收视率下降到跟你揭露的周大生铱含量一般,不思进取却逼迫广电领导缩水地方台火爆节目时长的国家电视台,每天来30分钟经典叫床不过瘾,每年还玩一次无耻地收费捉奸。你看不见国内孩子被砍,看得见国外校园惨案;你不批评国内会场举了六十几年的假肢,总在嘲讽国外议会又扔鞋子了。你从不质疑国内官员为何不财产公示(靠,这问题最后居然还是外国记者帮我们在会上发问),却欣喜若狂于国外某官员因公款喝了瓶红酒被曝光。是的,国外当然不少烂事,有毒食品有贪官也有贫民窟,可是国外再多的烂事关我屁事呀,那里又没有我的亲人,我批评中国的破事是因为怕伤害到我的家人(哦,原来你总批评国外这些事情,也因为家人……?)你是中国国家电视台就得关心中国的事,多批露些身边的丑事,才是对这个国行功德。这么简单的道理,很难懂吗? 放眼全球,好像雷锋晚会,为了拯救
产品质量,于是便有了3. 所谓3.15晚会,就是拉了364天皮条,剩了一天很想装装母仪天下就去扮捉奸,可职业素又让她念念不忘收钱,就规定“凡未曾来嫖者就可能被捉奸”。于是平日客源大增,捉奸成了核心创利来源。 所谓“8.20”,就是找了几个托儿假装正义群众指认破鞋,偷偷往人兜里塞吐过痰的套子然后说“我亲眼看见的”,可是有一粗心大意的队友连避孕套的包装纸都没撕就说“我看见射了”……“大概8点20分发”,捉奸只好遭遇反捉奸。 不是不可以为配合打假做些线上线下联动行为,可是你不能利用公权力定点清除且清除对象屡屡针对非你的广告大客户。苹果当然也可批评,可是你不能放着轻易可查的国产滥货不打却死盯着综合质量全球第一手机品牌,且拔高到民族大义国家歧视……关键是你一直这么做,得多不要脸,才能做到为了一己私利就总拿国家名义当避孕套啊。 那些企业是不良,你这就叫猥琐。一个集万千15晚会……
一头头死猪漂过长江,不计其数,我也懒得计数,只要你不关心这个问题,我每天就加上一头,这头永远不说话的名叫道德的死猪。
  
此事对我最大的收益:CCTV ,你再没资格跟我说道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7ba410102ealg.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6 19:07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3-17 01:49 编辑

【案例】
@赵刚先生
作为曾经混迹央视某栏目顾问圈的人士,315昨晚出丑是必须,原因是:1,导演精通新闻但不通技术,基于保密又不敢大范围征求专家意见,只能靠百度写稿。2,央视习惯强势媒体单向传播模式,缺乏互动新媒体操作经验,8:20失败既为单向传输习惯。3,节目策划固执不能随热点灵活临时更改,易惹网友非议

| 轉發(2) | 評論(1)
6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张锡磊
乱了!乱了!到底真相在哪里?

@张弦
【操 央视竟然用日本生锈车来黑国产江淮车】 回看315晚会,发现3·15江淮汽车“生锈门”事件,用的竟是铃木车的图片?江淮车是有问题但你也没必要搞个日本生锈车黑江淮吧!央视收了日本车好处了?怎么不曝光铃木呢?@薛蛮子 @袁裕来律师@老徐时评 @五岳散人 @焦点联播 @何兵 中国人转起来!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3)| 轉發(1894) | 評論(392)
今天17:12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 轉發(7)| 收藏| 評論(3)
7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独立检察官2011
@央视新闻 回应。如果是真的,请向国民道歉!//@克里斯托夫-金: 一个没有诚信的民族不可能得到世界的尊重,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可能建立在谎言之上,为了不让中华民族迅速衰败下去,同胞们,从现在做起,以诚信为本,向谎言宣战!

@克里斯托夫-金
3.15,国耻之夜,央视设计何润东、郑渊洁等人在“8点20分”统发抹黑苹果产品的微博,一不留神,被中国打假高手识破,逮个正着,央视连带明星一起堕落,臭名远扬,必须对谎言成性的央视零容忍,央视独占媒体资源,垄断国家话语权,误国误民,危害性远大于日本强占钓鱼岛,中国造假形象,央视难逃罪责。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360)| 轉發(5347) | 評論(2034)
今天08:34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刘瑄地盘
//@温柔大盗-K2://@南茜论道:媒体人员若在现实中直接采访这几个大V,事实真相一下就出来了……有些大V并不直接打理微博,而是委托微博运营团体打理,这已是公开的秘密!还蹊跷的是,许多加V认证大V,有名有姓有单位地址,却很可能现实生活中并无其人……

@传媒老王
八点二十分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44) | 評論(21)
今天17:37來自iPhone客户端

贾中山:《多位大V“8点20分”集中抨击苹果》,《北京晚报》,2013年3月16日,第7版
位大V“8点20分”集中抨击苹果
北京晚报   发表于2013-03-16 17:10

新浪微博平台上粉丝众多的多位名人集中在8点20分抨击苹果公司。“大概8点20分发”,成为昨晚微博上众多网民调侃的对象。

  本报讯(记者贾中山)昨天晚会曝光了包括苹果中国、大众汽车等在内的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多个案例。新浪微博平台上粉丝众多的多位名人集中在8点20分抨击苹果公司。“大概8点20分发”,成为昨晚微博上众多网民调侃的对象。
  昨天晚会在8点正式开始,苹果公司第一个被央视晚会曝光后,艺人何润东发微博抨击苹果歧视中国消费者,但博文最后一句竟然是“大概8点20分发”。8点20分,作家郑渊洁发布了一条抨击苹果售后的微博。8点23分,知名微博“留几手”发布了炮轰苹果售后的微博。这些粉丝众多的微博实名认证“大V”的做法引发网上的热议。有网民猜测称,央视已经准备曝光苹果中国,事先找到这些微博上的名人转发以扩大宣传,艺人何润东不小心将央视发给他的微博不加修改直接发上去了。昨天晚上10时08分,何润东删除了那条引发热议的微博,称刚才是被盗号了。


http://bjwb.bjd.com.cn/html/2013-03/16/content_56565.htm
| 轉發| 收藏| 評論
8分鐘前 來自MOTO戴妃三防智能手机

刘瑄地盘
//@文海炜:央视广告招商晚会

@王微_危机管理
汽车行业众多人士质疑:央视这次打击大众,集中打击的是一汽大众的几个品牌,其实也就是冲奥迪和迈腾。这是为了给新红旗顺利进入政府采购名单铺路而已——央视受功利驱使眼下常代表某利益集团再不能充当正义之士。3ㄠ5没有制止任何造价问题,倒成了工商部门和CCAV打击异己和招揽广告的利器之一!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60) | 評論(19)
今天07:18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13分鐘前 來自MOTO戴妃三防智能手机

李蓬
央视的3.15奖杯质量这样糟,应该投诉。

@河南商报
【郑州“鸡蛋哥”回郑州了】“鸡蛋哥”任庆河今天中午回郑州了。刚下高铁就有人送花,任庆河为接花把奖杯随手放地上,谁知没放稳,奖杯倒了,那个“3”字摔掉了,他左手食指也划破了。鸡蛋哥笑称,奖杯这东西就是个物件,好名声还得靠良心经商,"找时间再把它粘一粘"。(河南商报记者 邓飞)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6)| 轉發(116) | 評論(56)
今天16:5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2)| 收藏| 評論(2)
14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王左中右
"晚安哦呀苏咪"作者 | 微信号xeiwin每晚同步推送"晚安哦呀苏咪"
|其他 | 標籤

已關注|取消

















看来主要是时间没选好。。。
查看大圖|


(73)| 轉發(823)| 收藏| 評論(332)
今天16:58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7 13:19
【案例】
退休的方进玉
//很担心:如果相关问题,甚至谁可能被点名提问,都是新总理事先知道的,那就更麻烦了?//@madmadmadmad : “总理开始说人话,记者却不会说人话了。”

@康定斯基
记者会印象猧记者可以婀娜,但底线是不要把记者会当作电影学院面试。那些习惯所谓宏大叙事的假大空提问,同时羞辱了答问者、观众和新闻这个行业。总理开始说人话,记者却不会说人话了,醒醒吧。强总“有罪推定”“双份工资”等临场发挥,“现挂”功夫不赖。怎么没有一个“敏感”问题?

(2)| 轉發(118) | 評論(30)
今天12:09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7 16:10
【案例】
唐建光
国内记者是奉命提问的肉喇叭,因此媒体会派出靓丽惹眼的红衣少女抢镜,而不是经验丰富言辞犀利的老记者。

@何刚
媒体提问差强人意,强哥答问意犹未尽,最后主动自问自答。所以白岩松说,现场点了11名记者提问,其实回答的是12个问题,最后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与是否称霸的问题没有被问到。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也少,比如房价和保障房,比如贸易和人民币,比如产业转移。多家媒体问题空泛,蛇头蛇尾,可惜了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 轉發(201) | 評論(75)
今天13:35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19 12:11
【案例】
真老顽童
柴静做的根本不是“新闻”!

@赵颖伟-东风商用车公司
柴静,请你离开!:当初看到闾丘露薇批评你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局外人在看新闻;如今当我们被你的《看见》设计时,遭遇了你的新闻暴力时,我出离地愤怒了!也许只有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才能感受到切... http://t.cn/zYeNqCs (使用新浪长微博工具发布http://t.cn/zOXAaic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3)| 轉發(168) | 評論(61)
今天10:08來自新浪博客


| 轉發(6)| 收藏| 評論(6)
3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反钓鱼防欺诈#是时候和虚假中奖说再见了。查看详情!






評論

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1968://@真老顽童: 柴静做的根本不是“新闻”! (9分鐘前)
回覆

Mr_Ac:老师 请将昨晚的节目看一下 地址在这:http://t.cn/zYeS5n3 (19分鐘前)
回覆

赵昌勇:只有监督和曝光才有进步,无论柴静是否避重就轻的看待焦点,只要他在做真是的新闻。当然了作为一个汽车生产企业连最起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心怀没有,何谈中国汽车面向世界的民族企业?出了漏子打感情牌的历史没了,因为他在做新闻@含辛鱼 @杜子建 @攀峰室内设计 //@真老顽童:柴静做的根本不是“新闻” (19分鐘前)
回覆

点子正 (19分鐘前)
回覆

Faye围脖:这个,有点晕~//@真老顽童: 柴静做的根本不是“新闻”! (30分鐘前)
回覆

风华jacky@归去来夕-- (33分鐘前)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27 21:42
【案例】
洪波维奇
作者版税飚升?个别人吧!多数人没稿费或很低。 //@单士兵: //@不二江湖: 傻逼央视,这个数据哪儿来的? //@不二江湖:我可以骂人吗 //@郎世溟:我可以骂人吗 //@韩志HZ: 权威媒体发布如此不靠谱数据信息,很失水准吧。

@央视新闻
【书,你还买得起吗?】据每日新报,2012年全国新书平均定价已经高达52.23元。作者版税、运营费等人工成本一直在上升,书价也不断上涨。以《悲惨世界》(上下)为例,2003年定价32元,2006年49.8元,2010年52.1元,2012年高至98.6元。书价涨了,你会依然享受书籍的纸香,还是转向拇指上的阅读?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44)| 轉發(1609) | 評論(808)
今天17:32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29 12:01
【案例】
王青雷
《人民日报》连续五天批“苹果”为何会遭到公众反感,应该值得媒体反思。一方面,大多数用户在畅享“苹果”时代的先进便利,问题只是少数;另一方面,面对上海死猪、国产奶粉、水质土壤污染乃至遭受长期诟病的“三桶油”、移动联通等等问题,并不见官报的严厉批驳和连篇声讨,公众自然嗤之以鼻。@didee

@作家草军书
3月25日到今天,人民日报连续5天发文批评苹果公司。苹果的确倨傲无礼,但人民日报此番连续评论是过犹不及,已让民众产生逆反心理。这的确是内外有别的双重批评标准,如果该报也如此锲而不舍地紧追毒牛奶毒食品官员贪污腐败等民生政治问题,效果自会大不同。苹果是少数人用的高端产品,浪费版面,太过了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7)| 轉發(241) | 評論(79)
今天10:05來自新浪微博


(1)| 轉發(14)| 收藏| 評論(9)
1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30 09:41
【案例】
麻宁
//@文怡: 哈哈哈哈哈,我终于理解为嘛微博上老有人说吐槽无力了

@七胖太
看中央2台,说苹果事件,其中一砖家慷慨激昂地说:我注意到苹果的logo缺了一块,可能缺少的正是对中国消费者的责任和良心。你妹啊!你是专门负责搞笑的砖家吗?!

(8)| 轉發(3172) | 評論(287)
3月29日 22:10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5)| 收藏| 評論(2)
2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3-30 22:30
【案例】
王左中右(設置備註)


http://weibo.com/weicombo


「字新闻」爱好者|「晚安哦呀苏咪」作者 | 微信号xeiwin每晚同步推送「晚安哦呀苏咪」
|其他 | 標籤

已關注|取消


聊天















晚安哦呀苏咪

查看大圖 | 向左轉 | 向右轉


(80)| 轉發(1128)| 收藏| 評論(312)
55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檢舉
[url=http://weibo.com/hare8]摄影师梁爱军:解读:图示“CCTV1”标注为“电影”,影射“CCTV1”演戏。吐槽@CCTV焦点访谈 对“群众演员穿帮”做出致歉声明:我栏目3月28日播出的节目“养老金‘亏空’了吗?”中,因我们的工作失误,将长春市某商场职工王维第一次出现时的字幕错打成了“北京市民姚春芳”。经网友提醒,我栏目已对央视网上的视……        (47分鐘前)[/ur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5 10:04
【案例】
周21cbh斌
你对工具抱幻想,本来就傻

@王旭明
对央视彻底绝望!有网友说堂堂 一国家电视台放着自己最大城市的母亲河穿城河飘过的上万头死猪不去关注,却跑去研究一家外国手机厂商不给换后机盖真不知道他们的良心都到哪里去了。网友眼明。我补充下放着国计民生这么多事儿不说,却重金报道什么南美亚马逊河大潮和非州野生动物,尼玛有病!早晨好~~

(47)|
轉發(1308)
|
評論(279)

今天08:30來自app梦工厂微博


|
轉發(16)|
收藏|
評論(7)

19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5 16:45
【案例】

王君超
原来是这种技术!

@四月Said
汉网这是要办全球最大的中文垃圾网站?为骗取那点浏览量,根据热门搜索自动合成文章内容。很多小网站主为提高所搜引擎收录经常会用软件根据热词自动合成内容,但一个自称是“区域性门户”的网站这么做还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守住下限吧,钱不是一切!
@王君超
@凯迪网络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1)
|
評論(1)

13分鐘前來自360浏览器超速版


|
轉發|
收藏|
評論

20秒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5 22:59
【案例】

无事小神仙2430
这几天都不敢让小孩吃鸡鸭,估计大家都如此吧,特别是华东地区。央视真他妈的垃圾。//@徐子升: //@变态辣椒: 央视,你们摊上大事了!此条大约十点四十发

@中国经营报
如果你们都能安排别人假装关注苹果的后盖儿,为什么你们自己不能“假装”关注一下大众的安全?是谁让你们如此傲慢?诸位晚安。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3)|
轉發(280)
|
評論(58)

17分鐘前來自专业版微博


|
轉發(6)|
收藏|
評論(5)

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7 10:59
【案例】

写字李华良
//@音乐人唐翌:人家的动物迁徙关你鸟事?自家的动物离奇死亡为何充耳不闻?你们的工资是美国人发的还是非洲人发的?//@每周评论:转发微博

@天涯乔木
50多人的央视前方拍摄团队,包了一条大船,像公费旅游一样,直播亚马逊大潮,野生动物迁徙以及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却毫不在意国内上万头死猪漂移以及岌岌可危的禽流感疫情。网友发问:长江飘着猪,你把镜头对准亚马逊;国人惶恐禽流感,你丫直播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你到底是哪个鸟国电视台?转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90)|
轉發(4140)
|
評論(736)

4月6日 10:30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1)

11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13 19:43
【案例】

天涯乔木
消停了两天,CCTV今天又开始观潮了~

@天涯乔木
50多人的央视前方拍摄团队,包了一条大船,像公费旅游一样,直播亚马逊大潮,野生动物迁徙以及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却毫不在意国内上万头死猪漂移以及岌岌可危的禽流感疫情。网友发问:长江飘着猪,你把镜头对准亚马逊;国人惶恐禽流感,你丫直播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你到底是哪个鸟国电视台?转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326)|
轉發(5841)
|
評論(923)

4月6日 10:30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22)|
收藏|
評論(8)

1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14 10:09
【案例】

彭兰
//@解读自媒体: #资料帖# //@密苏里新闻学院孙志刚:如有兴趣,可在此阅读原文:http://t.cn/zTclfGd //@郭庆光_人语天声:的确,对研究国际危机管理、国际危机传播的童鞋来说是个好案例 //@装废物: @Reno_W @优雅探戈国际

@媒介评弹
【推荐:美国报纸指点大学生“四个角度”关注朝鲜局势】美报称,当前朝鲜半岛危机,实为大学研究国际关系的“活教材”,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 轉發(126) | 評論(17)
4月13日 23:41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3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http://www.usatoday.com/story/news/world/2013/04/09/international-relations-majors-lessons-from-north-korea/2068269/

Wha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ajors can learn from Korean tensionsRebecca Wickel, USA TODAY Collegiate Correspondent4:46 p.m. EDT April 9, 2013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ofessors agree the tensions in North Korea are one for the textbooks — and students should be taking diligent notes on four big ideas.

(Photo: AP, file)
STORY HIGHLIGHTS

More than 5,000 miles awa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North Korea's missile testing may hit closer to hom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an any other international issue.
"This conflict matters to college students because in several ways, it directly calls to the cyber generation," said Rachel Smith, a sophomore at Transylvania University in Lexington, Ky. "Kim Jong Un himself is only 30 years old, making him a part of our generation. The recent rise of cyber attacks out of East Asia, which some are arguing is a quiet declaration of war in and of itself, is causing unrest and paranoia throughout the developed world."
Smith is not alone in connecting conflict in Asia and the academia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ofessors agree this is one for the textbooks — and students should be taking diligent notes on four big ideas.
1) Conflict with North Korea offers an unparalleled comparison:
Comparative politics is a major theme when studying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issues revolving around the Koreas allow students to investigate two societies that really only differ in politics.
"North and South Korea are perfect examples for seeing how different systems work," said Dilshod Achilov,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They're the same people; they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they have the same historical heritage; but their political ideologies and systems are polar opposites. So students can really see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systems on society."
2) International affairs are more than abstractions:
Theories often dominate the political science classroom, but threats from North Korea involve a combination of complex issues that allow students to really grapple with definitions and principles of the field.
"The current North Korea situation lends itself well to teaching about several conceptual, as well as empirical, issues," said Ja Ian Cho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 am using the North Korea situation to teach about international crises, crisis management, uncertainty, the risks of escalation, deterrence and coerc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3) Conflict with one country is often about much more than a single nation:According to Chong, the crisis in North Korea may turn out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how China's new leadership handles tensions. Its implications not only affect the U.S., but Japan and South Korea.
"Most of what we do is aimed not at North Korea, but a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said Robert Jervis,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We want China to step up to the plate. A lot of what we're doing is reassuring South Korea, and in many ways it's harder to reassure allies than to deter adversaries."
4) The news media sometimes miss the point:
When issues blow up in the news, that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they're life or death. Bruce Cumings, history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aid it's a paradox North Korea is able to get so much attention, when it will likely do nothing drastic.
"They're much shrewder than the media and many so-called experts give them credit for," he said. "They run up to the line and jump up and down like Rumpelstiltskin, and back away again. I haven't been nearly as worried as a lot of other people seem to be."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14 12:49
【案例】

传媒人陈安庆
//@贺延光: 监督政府是媒体与记者的天职,它是这个社会前行的重要保证。当然媒体与记者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和读者的评判。只歌功颂德是心怀叵测。回顾以往,历史倒退时媒体和记者都为它摇旗呐喊,是耻辱!翻翻旧报,应该知道脸红!

@新京报
【人民日报:新闻人要做共圆中国梦的建设者】人民日报今日头版刊文称,一老新闻工作者来信痛陈媒体存在的问题:对正面报道和成就宣传漫不经心,对负面新闻八卦消息却一拥而上连篇累牍;从互联网上"扒"新闻使虚假报道经常出现;以"黄鹤楼上看翻船"的心态,看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http://t.cn/zTc8BB7

(8)| 轉發(258) | 評論(165)
今天11:36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1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15 00:10
【案例】

竹林在路上
回复@xx特色:什么中国软实力?这分明是西方的进口垃圾节目... 另外,歌手不很多是台湾的吗? //@xx特色:中国软实力风靡台湾!成功打开台湾市场!美国没有五千年历史,但有好莱坞!

@竹林在路上
台湾的自由时报首版,中天东森新闻台自宫,整晚直播我是歌手中国节目

(1)| 轉發(2) | 評論(4)
4月14日 16:55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6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16 23:49
【案例】

@人性之美丽
【央视是美国的央视】4月14日湖北襄阳一景城市花园酒店大火14人遇难,47人受伤。最小遇难者仅仅5岁,如同人间炼狱。第一时间央视保持了沉默,第二时间领导保持了沉默,第三时间波士顿恐怖袭击他们马上高潮了!一个漠视民众生命的媒体必将被唾弃,让他们继续坚持特色亢奋和沉默吧,我们来纪念同胞。转

(297)| 轉發(15628) | 評論(2474)
今天20:33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17 12:58
【案例】
萧山君子
到底是谁的中央电视台?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任志强@薛蛮子@徐昕@徐小平@何兵@苏渝@袁腾飞@袁裕来律师@纪许光

@萧山君子
到底是谁的中央电视台?@预警中国:【中央电视台疯了似的】美国波士顿发生连环爆炸案,其实一句话新闻即可,然而中央电视台象疯了似的,从早上6点到现在没有断过档,每个细节都没有错过。我只是想说,中央电视台,把你的热情放些在国内禽流感、毒食品、贪官淫乱、强拆流血事件、生态环保事件吧!@薛蛮子

(28)| 轉發(1910) | 評論(402)
今天07:53來自新浪微博


(3)| 轉發(29)| 收藏| 評論(15)
3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25 13:38
【案例】

中青报周凯
回复@南方传媒研究:给你跪了!你显然超越了临时工的水平! //@南方传媒研究:既然讲如何报道,那就见仁见智了,依照我临时工的见解:法院定罪前定罪后其实都可以报道,媒体可以谈自己的理解看法,可以跟法院一致,也应该容许跟法院相左。美国的陪审团在审判期间,会被与外界隔离,以杜绝受媒体干扰,说

@中青报周凯
@博客天下
后,今天的@南方周末
又刊长文报道复旦投毒案,共同的优点是文本好,细节多,但共同的致命问题是在林某还是犯罪嫌疑人、案件还未审判的时候,两文均已判定林某有罪,这是否违背基本的新闻准则?@张志安
@南方传媒研究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107)
|
評論(21)

今天12:08來自三星Galaxy SIII


|
轉發(1)|
收藏|
評論(2)

10分鐘前
來自三星Galaxy SIII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25 18:56
【案例】

刘瑄地盘
//@催眠咖啡2013://@监政铲腐: 求证!有人能证实吗?

@监政铲腐
【天朝奇闻】原温州瓯海区委书记谢再兴,2010年9月29日杀害情妇已被执行死刑 。2013年4月21日,媒体报道原温州瓯海区委书记谢再兴,因涉嫌官卖官、杀情人邵慧灵、违规出让农田,目前已被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刑事拘,30日,谢再兴被免去温州市第11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当年顶死替死者又是谁?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
轉發(155)
|
評論(32)

今天00:54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6分鐘前
來自MOTO戴妃三防智能手机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25 18:58
【案例】

宪阁微观
#歪打正着乎#转【记者是不是想告诉大家这么一个事实】如今的报纸,都要反过来读的?

@贺延光
照片为何被删?倒读报纸--却忽视真实,为拍照而拍照?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6)|
轉發(495)
|
評論(153)

今天13:39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1)

1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27 21:48
【案例】

haitaode
转发微博
◆◆
@徐一龙
很吃惊,看南方周末的复旦投毒案报道,副标题是:复旦研究生为何毒杀室友。看内容,信记者拿到了警方办案材料。可行文和标题制作过于言之凿凿了。反复提到信源确实会影响写作,但这类题材还是宁肯笨点写。佘祥林聂树斌案都在第一时间有过于信赖警方信源的报道,应该谨慎些。

(1)| 轉發(1) | 評論(2)
18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4-30 09:19
【案例】

香港《文汇报》简直是为灾区帮倒忙

  
⊙菁菁远山





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在那个领袖、党和国家三位一体的时代,如果想打倒一个人,那么抛出来的“帽子”就是越大越好,因为抛“帽子”往往是打“棍子”的前戏,“帽子”大了打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而且正义十足。因为“文革”太血腥的缘故,人们至今对“帽子”这个东西非常厌恶,倒是没有在“文革”风暴中亲身经历的香港《文汇报》对此情有独钟。这个因公信力原因几乎沦为街头小报的平面媒体在4月26日发表惊世之论,指有人发起“抗捐运动”不仅反人道、反良知,而且是去年“反国教”以来反中央、反国家、反民族的延续。此种言论无疑会强化港人的逆反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帮倒忙的行为,其作派甚至比我们那份“国际报”给力,倒不知道它是否拿了悬赏。

    香港《文汇报》此言甫出,大陆言论界随即议论纷纷,也为这个早已经成为“鸡肋”的报纸提振了声气,否则人们真还不知道香港还有这么一张报纸。只是这种名气是滥觞于网络的那种,确乎有点炒作的嫌疑,尽管围观者众,但很多人是拿着“砖头”来的。有人倒也顺其道而行,说它这五个“帽子”份量严重不足,如果再加上一个“反宇宙”也就功德圆满了。其实,对香港《文汇报》来讲,这可能是一次成功的“营销”,但对灾区而言,它极可能产生一种负作用,会严重地打击港人的捐助热情。当然,如果是受命而为,那就让我们想到“猪一样的队友”了。

    如果单纯讲“抗捐”,这当然是与人道和良知相去甚远的。“惟德动天,无远弗届”,香港人向来是相信这个道理的,就是在英国人统治时期,每逢大陆遭遇灾难,港人在捐助上甚至比大陆的同胞还要踊跃,大陆人丝毫不怀疑港人缺乏爱心,因为一直以来,这块大陆上一直充斥了天灾和人祸。怎么香港回归了,港人反而“抗捐”了呢?其实,做为本地媒体,香港《文汇报》应该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只可惜它偏要“揣着明白装糊涂”。我想,在一个自由度较高的社会,香港的“抗捐运动”只是一个支流而已,而发出这种声音的,其初衷可能是不希望自己的爱心突然变成了郭美美的LV包和贪官们的盘中餐而已。而真若有“居心不良”者,它也和“反中央、反国家、反民族”关系不大,因为捐助的基本含义要求,它必须是个人的和自愿的,否则也就成为摊派了。

    香港《文汇报》的社论说:“内地进一步确立严密的捐款监督制度,令港人向内地捐款更加放心,确保善款可用到灾民身上。反对派以内地善款缺乏监督为由发起所谓“抗捐运动”,其实是一个站不住脚的借口,其本质是要将赈灾政治化,对内地进行政治攻击。”由此看出,社论者是看出了“抗捐”的门道,但它却不从正确的方向去引导,而是采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文革”语言来教训港人,这只能起到反作用,只是不知道它从哪里学来的这一套。

    香港《文汇报》的用心确实值得怀疑,曾采访内地救灾贪腐问题的浸会大学新闻系客席高级讲师吕秉权认为,目前本港关注善款用途的主流意见是不要捐给官方,只捐给可信的民间慈善团体,《文汇报》却用文革思维抹黑为反中央。其实内地民众亦有类似质疑,未见中央媒体有过激反应。而《文汇报》却将港人理性讨论打成敌我矛盾,居心叵测。看来,《文汇报》指摘他人“要将赈灾政治化”,殊不知自己正戴着“泛政治化”这顶“帽子”,要把一切行为都上升到“反中央、反国家和反民族”这个“高度”上来。

    长城向来都是自己毁掉的,公信力的持续下降也不是别人透支的结果,这种判断对香港《文汇报》来讲是非常吻合的。《文汇报》于1938年1月创刊于上海,由于抗战后秉持反内战的立场,受到当局的打压停刊,1948年9月9日在香港复刊,它与上海《文汇报》渊源相同但互不隶属。由于香港《文汇报》的政治色彩非常浓厚,所以在2009年针对香港市民对传媒可信度的调查显示;《文汇报》及《大公报》可信度分数排行最低。其实,尽管两个《文汇报》互不隶属,但此次香港《文汇报》的作为还是让我想到了上海《文汇报》,1965年11月,《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这成了“文革”的导火线。

    对所谓的“抗捐运动”进行无限上纲,其产生的可能后果不可小觑,它不仅会影响港人的救灾热情,而且会极大的伤害他们的民族感情,降低他们对政府的认同感,加大他们与大陆民众的疏离度,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不管香港《文汇报》的出发点如何,这都是一种恶劣且危险的行为。当然,于其自身的公信力而言,它无异于又向自己的下体砍了一刀。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9169972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3 11:10
【案例】

中青报曹林
“中国大妈完胜华尔街 ”那么荒蛋的新闻,竟有那多人信了,竟有那多主流媒体跟后面炒。这种荒蛋想像,满足了弥漫于中国上下那种“自以为中国打个喷嚏世界就要感冒”的自大狂妄想像,满足了网络民族主义的疯狂意淫。对一些人来说,事实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撸爽了!背后还有无可救药的新闻娱乐化。
(11)|
轉發(159)|
收藏|
評論(88)

4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随手拍#活动开始啦!5000万巨奖、10万个中奖机会等你来






評論

共88條全部|
共同評論|
認證用戶|
關注的人
纳兰若仪:回复@活着看见:哈!金融界都明白了,但是大妈和普通大众不明白啊. (30秒前)

查看對話|
回覆

i郭嘉:俺是打了个问号的//@陈业文新大都: 完全同意老曹的观点。 //@文雕龙心:转发微博 (40秒前)

回覆

形迹不流于俗:这是中国人过于敏感、内心脆弱、在世界面前没有自信的表现,渴望强大却遥遥无期,结果只能是阿Q精神占据国人的精神世界。其实真正缺少的是文化的支撑,是精神世界的滋润。 (2分鐘前)

回覆

碧游66:呵呵,为什么没有买金子,看到索罗斯的一些看法,就知道不过2年要跌,当时跌很多人说快买进,咱说人家套的就是你们这些人啊 (7分鐘前)

回覆

liblucloud:这个本来是微博上的嘲讽段子吧?居然一来二去成了媒体追风对象。这个过程也挺离奇的 (8分鐘前)

回覆

Fordragon:百年来智商情商最低下的一代人被YY成"完胜华尔街/高盛",居然还有人信。 (8分鐘前)

回覆

湖南永乐天使@当下的中国就是这样,这是媒体和媒体从业人的悲哀!也是舆论环境变化的恶果! (8分鐘前)

回覆

周云评论:这东西也不见得荒诞。买的人多了,价格自然会上涨,这是最简单的经济规律。不要急着下结论,再等等看……关键是后续买的人够不够多。 (9分鐘前)

回覆

bobbygcb:这也是值得深思!!! (10分鐘前)
檢舉|
回覆

ICE啤酒:中国大妈拿着上面还沾着猪肉星子和菜叶子的钱和华尔街撬杠杆的大鳄斗法,不死才怪。 (10分鐘前)

回覆

後面還有78條評論,點選查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6 20:59
【案例】
陈智鹏
用好采访权,牢抓权威、深度,不做网络的跟屁虫。

@李佳佳Audrey
现在的报纸简直就是微博热点的二传手;现在的广播除了路况都是DJ在念自己微博的粉丝留言;现在的电视不停听到主持人说“我的微博是XXX,请搜索加关注”、“获取更多新闻资讯您还可以关注X视新闻的官方微博和微信”。#传统媒体如此惨兮兮地全面举白旗还主动为竞争对手打广告新媒体你彻底赢了#

(1)| 轉發(20) | 評論(28)
10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6 21:14
【案例】
广告圈
打断发言人发言的记者不是好记者。//@花永清: 人家说完你再说嘛。

@新闻小兵曹文艺
在新闻发布会上打断发言人发言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 轉發(47) | 評論(25)
今天19:39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3)| 收藏| 評論(2)
2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6 22:21
【案例】
真老顽童
媒体用多少版面去报道一件事,确实媒体的自由。但,报道的内容呢?新闻报道没有攻击、嘲讽的自由,只有真实再现事实的自由。一个真正的新闻人,应是事实的搬运工,而不应写出那样情绪化、煽动性的标题!

@何镇飚
既然大家都站在民企一边,我倒想问一句。一家报纸用多少版面报道它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难道不是新闻自由?这还需要被道德层面批评?假设这家媒体有下属水厂,生产矿泉水,媒体就失去批评的正当性了?嗯,等舆论转向了我再帮浙企说话,我没有立场,在这件双输的事情上。

| 轉發(4) | 評論(9)
10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8 23:52
【案例】
尹鸿
如果最后仅仅是为了面子去污化对象,可能就不是无知而是无德了。 //@李星文: 说啥好呢

@吴有水律师
5月7日,《京华时报》用几乎整个头版配发了一幅农夫山泉头天发布新闻会的照片。标题是《农夫拒绝弃用低标准》!这让我真的惊讶了半天!给我的惊觉除了《京华时报》无知之外,就是蛮横!!@京华时报@农夫山泉官方微博http://t.cn/zTQwNgt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3)| 轉發(49) | 評論(14)
今天 17:48來自新浪长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5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10 12:28
【案例】
豕韋文毅_漁夫
看门狗成为乱咬人的工具!//@形而上学的沉思: 有无良企业不可怕,但有无良媒体极其可怕。可惜的是,在畸形的体制下,当下无良媒体大量涌现,成为建设公民社会的羁绊之一。//@杜建国微博: 从2012年诸路媒体围剿三一,到今日京华时报猛咬农夫山泉,中国越来越多的媒体呈现出黑帮化的特征。

@向文波
媒体是社会公器,拥有的是道德的力量,当媒体失守了道德的底线,那就是有组织的犯罪,其破坏性不可估量。

(23)| 轉發(113) | 評論(91)
5月9日 19:32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1)
今天 11:25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3-5-13 22:53
【案例】李铁映:媒体不能照搬“阿拉伯之春”等词汇


李铁映

  荆楚网讯 记者周芳
  一张整纸,一个字——“教”。笔意酣畅,墨色淋漓,力透纸背。
  一个教字重千钧。呈现出一位可亲可敬老领导沉甸甸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情怀。
  昨日下午,中央老领导、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李铁映来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考察。
  听说湖北日报近年改版“奇迹般变化”,发行量一再攀升,他语重心长地说,党报,要重教化,着意引导人心,从而影响社会。这位曾长期从事教育管理的老领导,尤其重视知识传播。他说,“怎么教化?要从传播知识入手,传播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医疗等方方面面知识,入脑入心,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
  在湖北日报新闻出版中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介绍,湖北日报正在开展的“我是建设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两大讨论,引起全国大反响。
  李铁映颔首赞许:“好,大问题大讨论,小问题也可大讨论,也可小问题小讨论。只要是民众需要弄清楚搞明白的,就可以讨论。在讨论中统一认识,提高认识,凝成共识。”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任“掌门人”多年,李铁映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媒体功能,有着深刻研究。在与记者编辑交谈时,他说,做媒体要理性,要会打文仗。他举例: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长期存在,武战前,往往要先打文仗;文仗甚至胜过战争。打文仗,首先要讲法理,再要讲事实,有理有据,站得住脚。要注重掌握话语权,善于驳斥荒谬之论。国际上有人为了搞乱阿拉伯地区,造个词叫“阿拉伯之春”,其实是阿拉伯混战。还有什么“颜色革命”之类。媒体如果照搬,就会误导读者。
  来到楚天都市报编辑部,一批关于母亲的典型人物报道,吸引了李铁映的目光。
  此次,李铁映专程来鄂也与“母亲”有关,他来参加“岁月母亲”活动。“媒体的教化作用越来越大,要多宣传传统美德,要用延安精神教育人。”
  “文章也要写得美,写得美才吸引人。”面对凝神倾听的一帮青年记者编辑,他幽默地说:“女孩子出门,要化妆打扮吧,美,吸引人,才能影响人。你们会写散文吧?好散文就是美文。建议你们每月举行一次散文比赛,不署名贴出来,让大家评一评,看谁写得美。”
  牵挂改革与发展——楚天金报的经济报道,让多年担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要领导的李铁映格外关注。他说:“改革是为了经济发展,为了人民生活更美好。媒体要通过政策、信息服务帮助民众,使大家懂得如何利用改革的机遇发展自己、保护自己,并引导大众支持改革。”
  “媒体之重在于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希望。”在荆楚网的红色留言板上,他写下自己的谆谆叮咛。
  教育、教化、教导,77岁的李铁映同志所到之处,笑声阵阵,掌声阵阵。
              http://news.sina.com.cn/c/2013-05-13/110927105890.shtml?bsh_bid=231781660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3-5-14 12:38
【案例】南都社论:新闻发言人护主心切映照出制度难局

    据新华社消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消息传来,媒体和公众都在回想去年底轰动网络、针对刘铁男的那场微博举报。2012年12月,《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在微博上实名举报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刘铁男涉嫌伪造学历、与商人结成官商同盟等问题。舆论认为,如今刘铁男之“接受组织调查”,微博举报厥功甚伟,更有媒体评论曰这是官民反腐合作的一次良好互动。
  然而,并不是所有来自民间的揭腐都会在任何对象那里得到良好的对待。当罗昌平的微博举报引发巨大反响之后,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当天就做出了迅疾反应,称举报内容纯属诬蔑,“我们正在联系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正在报案、报警。将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
  “诬蔑”、“报案”、“报警”,铿锵之语犹在耳边,转眼之间就成了笑谈,而且这笑谈还引发了严肃的思考。5月12日人民日报官微评论说:“从被实名举报,到新闻办负责人否认严斥,再到今天证实接受调查,刘铁男的‘剧情’跌宕起伏。实名举报在先,组织调查在后,这再次说明,创造条件让公众监督,是反腐制度化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同时也要警醒: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怎会沦为‘家奴’,为个人背书?”
  近几年来流行“家丁”一词,其中典型反映了人们对一些公职人员从服务公众到服务私人异化的愤怒。现在人民日报使用“家奴”一词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稍作思考也并不难揣磨作者之心理:一方面,“家丁现象”遭遇舆论的大张挞伐仍然不见式微,理当有一个更激烈的语词进行警示,另一方面,国家机关新闻发言人与一般公职人员不同,当他面对公民举报时的表态与其职责定位存在着太大的反差。
  所谓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它是从政务公开这个原则中生长出来的,所以其无论是在发布信息还是在对外交流过程中,都应该坚持态度真诚、内容真实。用这一标准衡量,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相去远矣。也许其未必一定掌握刘铁男涉嫌贪腐的信息,但大可不知为不知,在对举报者那种赤裸裸的威吓中不读出一点“护主心切”的味道真是一件难事。
  不是坚守于公共职责,而是有意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领导私人的服务者,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得到一个“家奴”的恶评算是得其所哉。但略作审视就会发现,偏离职责定位的公职人员并非孤例。就以新闻发言人而论,每当发生重大灾难人们渴望从权威渠道获得权威信息时,那些藐视这种渴望总是津津乐道“领导批示”的发言人能否算是称职?有时候某些信息早已天下皆知,可是新闻发布会上仍然云山雾罩,这又能否算是称职?
  然而既然不是孤例,单纯把“家丁化”、“家奴化”归因于个人似乎也未尽公正。一个事实是,当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把微博举报斥为诬蔑时,刘铁男仍然是其必须每天面对的顶头上司。在众所周知的官场格局中,发言人如果从自己的职责定义出发去选择,结果不难预料。因此新闻发言人发布信息时是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还是把领导的面子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选择之难恐怕只有局中人才能透彻体会。
  如果权力可以决定一切,又总是以权力大小来判断是非,官场之中任何一个自利的局中人要想拒绝“家丁”和“家奴”其实并不容易。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护主心切”,全然忘记了职守,其他公职人员又有多少例外?媒体近日报道,为了腾出领导想要的编制,成都数百名公务员身份被征用,公务员制度乃至公务员法如此软弱无力,不正是权力意志恣肆的结果?在这样的生态中,公职人员又如何坚守自己的内心和坚持自己的职守?
  一个法定的公职岗位沦为人民日报严斥的“家奴”,良可痛心。新闻发言人怎样才能遵循职责而不是向权力献媚,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改革,但显而易见,改革必须超越这个单一的领域才可能取得真正的突破。
(原标题:[社论]新闻发言人护主心切映照出制度难局)
http://news.sina.com.cn/m/2013-05-14/050027111642.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15 18:53
【案例】

@格瓦拉
【祖传秘方】鉴于,广大粉丝强烈呼吁,本人正式公开一治疗阳痿秘方:取《人民日报》三钱,《环球时报》一钱,焚成灰烬,用童子尿二两活匀,在《新闻联播》中段10钟内(切记),一口闷下,然后对墙自撸……如此坚持三月,可痊愈。

(4)| 轉發(96) | 評論(12)
44分鐘前來自小米手机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15 21:52
【案例】
@晏扬
对今天潇湘晨报社评《重视6名小学女生生活方式的失范》http://t.cn/zTgDUIB的一点看法:如果这篇文章在案件水落石出、罪犯受到严惩之后发表,作为一种延伸性反思,可能更恰当。而此时发表这样的评论,而不去追问真相、挞伐邪恶,恐怕是不合时宜的,甚至客观上有转移视线之嫌。仅供参考。

| 轉發(4) | 評論(4)
56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潇湘晨报A02版
[社评]重视6名小学女生生活方式的失范
2013年5月15日

    本报评论员晓宇


    人们纯净的生活,早已被打破,不是因为青春,而是因为浮躁。


    生活方式的浮躁加剧了道德的失范,道德的失范又加速让生活失去重量。如此循环,让困于是非中的人们,总是囿于眼前,走不出几步,就愈发地艰难与失范。5月13日,媒体曝出“海南万宁某小学校长带4学生开房一中年男子带另2学生开房”的消息,新闻让人震惊,小学校长带自己学校里的6名幼女与另一成年男子分别开房,非但践踏师道尊严,亦突破人伦底线,无论是出于利益或其他目的,此等行为,必被法律严惩,必被社会唾弃。


    亦因此,父母家长之说,一度取得了控诉之效:一名女学生的父亲讲述,6名女孩是同一年级的,他女儿与一起被带到海口的4人中,是被同一名女孩带出来的,“这个女孩认校长陈某当了干爹”,陈某就是通过该女孩,以带她们到海口玩,为她们买衣服为由,将4名女孩带走。而另一名女生家长说,“我女儿是被冯某带走的,与女儿一起的学生,曾认冯某为干爹”,“女儿说,冯某为她买了衣服、高跟鞋、日常用品等,还出了居住房屋的费用。在之前还给了她现金,让她坐车到度假山庄”。


    陈某是万宁市第二小学校长,冯某是万宁市房管局工作人员,两人都是上述事件中的主角。近年来,性侵幼女的事件,时常冲击公众的眼球,此类事件,令人发指有之,但若说令公众有多少陌生感与惶惶然则未必,在愤怒过后的第二日,权威媒体曝出监控视频及警方调查显示:这6名小学生中,有5人就读同一所小学的6年级。还有1人在其他小学读6年级。5月8号中午6名女生在一起,其中一名女生叫来了她熟悉的另外一所小学的陈姓校长,想让校长开车送她们去海口。校长没有同意,给她们1000元离开了。当天晚上,这6名女生在一家茶馆喝茶到晚上9点,又叫来这名校长到KTV唱歌喝酒。其间,有两名女生不愿意再唱歌,就自己联系当地一名政府单位冯姓工作人员。随后此人驾车将两人带到一处旅馆开房。另外4名女生,在KTV里一直与陈姓校长唱歌到9号凌晨,然后在旁边的酒店里,要了两个房间过夜。


    如此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先,6名女生的出走,似乎并不干陈姓校长与冯姓工作人员什么事。而经万宁市公安局法医鉴定,犯罪嫌疑人并未与6名女生发生性行为。万宁警方已请求海南省公安厅法医对受害女生再次进行鉴定。警方介绍,与陈某同处房间的一女生说,在房间内陈某对其进行搂抱等亲密行为。与冯某同处房间的女生则否认冯某与二人有过亲密行为。


    面对如此事实,这又大大出乎公众的意料了。本来公众已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摸陈某与冯某的为人了,的确,在明知对方为未成年少女的情况下,仍然与之开房并在同一房间过夜,生活举止之轻浮,难辞其咎,师德道德之失范亦昭然若揭,警方对两人是否有猥亵行为的调查,十分必要和正当。但在反思此两人生活失范的同时,对于6名女生的生活方式是不是也应该有反思?作为未成年少女,与成年男子交往密切,并且还认了“干爹”,小小年纪,接受对方所赠“衣服、高跟鞋”,还在外租房,平时父母学校对此就毫无知觉?并不加管教干涉?在开房事件中,6名女生主动叫成年男子来买单并唱歌喝酒,随同开房,在视频之中,穿着举止已不似小学女生之仪态,在公众与家长众口一词指责校长与政府工作人员时,岂不应对这些女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此前对她们的教育进行反思?


    对此6名小学女生的教育早已失责,而此6名小学女生的生活方式也早已失范,这才是今日特别出人意料,并须引起特别重视与警惕的。


http://epaper.xxcb.cn/xxcba/html/2013-05/15/content_2707868.htm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16 12:06
【案例】

杨于泽:限播抗日剧何“喜闻”之有

2013年05月16日08:01  汉网-长江日报 微博 我有话说(63人参与)
  □ 本报评论员 杨于泽

  前一阵子,抗日神剧充斥银屏,舆论进行了一番围剿。不意昨日传出消息,新组建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卫视黄金档电视剧播出的通知将下发,所有抗日剧都需重新审查,抗日传奇剧、戏说剧等将禁止播出。有媒体欢呼,“大量清洗抗战剧对于观众来说的确是‘喜闻’”。

  把限播与禁播当“喜闻”,原因据说是因为近半年各种“手撕鬼子”、“捏鬼子脑袋跟捏西瓜”、“抗战英雄射箭都能拐弯”的抗战剧雷倒了观众,大家直呼hold不住。那么,现在禁播限播,观众是不是就hold住了,喜洋洋者也了?这不能播,那不能播,观众还能看什么?则所谓喜从何来?

  自然,满屏都是杀鬼子,据说光一个横店影视基地被打死的鬼子数就比中国抗战中死的全部鬼子还多,对此观众意见很大,舆论早已鼎沸。如今发出“清洗令”,表面看得民心、顺民意。不仅会有媒体视为“喜闻”,就有司本身也会有为民作主的快感,并且要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了。

  但观众与舆论的不满不过是一种“市场反应”,也可以被理解为文艺批评、文化批评,是文艺生产者应当引以为鉴的参考。它是审美和观念范畴,与行政审查是两码事。任何文艺和文化都需要批评,文艺和文化越有价值,也就越能引发关注和批评。如果民间一有对文艺的批评之声,禁令马上随之,从理论上讲,文艺和文化就死掉了,而且会死光。

  抗战神剧充斥银屏,根据一些业内人士分析,根源在于近些年来影视创作禁忌禁区太多,走东走南都碰壁,就剩几个狭窄的出口了。在投资人和导演看来,抗战剧透出爱国主义之色,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除了日本鬼子,也不得罪谁。行政审查通得过,黄金时间撑得住。于是成了影视生产的主要通道,最后弄成一哄而上,可谓其来有自。

  现在有司突然翻脸,要下限播令与禁播令了。环顾这些年,创作题材一茬一茬被禁被限,古装被限,宫斗剧被限,涉案剧被限。上世纪80年代,《八仙过海》、《射雕英雄传》为观众喜闻乐见,但也被扣上“怪力乱神”的帽子,一度播到一半被禁。现在要求“现实题材剧本必须占卫视播出比例的50%”,但这方面禁忌多,投资人和导演都拿不准,谁敢去冒那个险?

  以中国之大,现实题材被普遍视为畏途,这本身就是一大怪事,足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近日国务院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取消大量审批权,激发社会创造力。其实,审查影视创作与播出的权力也是审批权之一种,而且发改委的项目审批权只关钱,影视创作与播出审查权不仅关系到投资,而且事关精神创造。剧本获通过,拍出来却可能被毙;发行被准许,有朝一日却不排除被禁播。

  对电视节目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关键是由谁来管、如何管、标准是什么,应当有法可依,而不能“发个文件口称敕”。观众一批评,有司就要下禁令,这不过是混淆行政管理与文艺批评的界限,结果就是压抑“社会创造力”。我们要求有法可依,就是用一种人人知晓的标准代替事后的禁令,这种要求完全合情合理。

http://news.sina.com.cn/m/2013-05-16/022127135001.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16 12:44
【案例】

报纸观察
就是,标题新闻解决一切问题。//@柴继军: 标题新闻就够了,真TM浪费资源

@报纸观察
【每日版面】领导很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忙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4)| 轉發(110) | 評論(27)
21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31)| 收藏| 評論(14)
1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随手拍#活动开始啦!5000万巨奖、10万个中奖机会等你来





評論

共14條 全部| 共同評論| 認證用戶| 關注的人
Miss_round:回复@龙猫蓓:好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雷 (20秒前) 檢舉| 查看對話| 回覆
望李不止渴: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编排,这是设计过度,破立一念之间 (7分鐘前) 檢舉| 回覆
阳夏人韩森旗:这报纸故意的吧。 (10分鐘前) 檢舉| 回覆
吴雪峰同学:领导整天就忙这个呀//@报纸观察:就是,标题新闻解决一切问题。//@柴继军: 标题新闻就够了,真TM浪费资源 (11分鐘前) 檢舉| 回覆
54老抽:媒体拍得起劲,领导看得受用//@报纸观察:就是,标题新闻解决一切问题。//@柴继军: 标题新闻就够了,真TM浪费资源 (11分鐘前) 檢舉| 回覆
木纳格的九月:有个标题就可以,建议留出版面给民生 (11分鐘前) 檢舉| 回覆
而是疯:作为一个重庆人默默掩面~ (12分鐘前) 檢舉| 回覆
Rocky_tank:领导在告诉老婆:看俺到处赚钱,都没时间包小三,放心好了,钱回去就给你 (13分鐘前) 檢舉| 回覆
木辛eMily:让这个报纸笑死了卧槽//@报纸观察: 就是,标题新闻解决一切问题。//@柴继军: 标题新闻就够了,真TM浪费资源 (14分鐘前) 檢舉| 回覆
摄水涵沙:真TMD忙 //@报纸观察:就是,标题新闻解决一切问题。//@柴继军: 标题新闻就够了,真TM浪费资源 (15分鐘前) 檢舉| 回覆
後面還有4條評論,點選查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19 11:56
【案例】


金口娱言
真正的记者不是我们记者,而是他们肉食者 //@姜军:过去学新闻,以为记者的荣耀在于记录历史。现在看,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就不错了。

@王朔有话说
如果有人问你中国媒体的发展水平,你就给他看这个就好了,真他妈混蛋。。。 (转)@作家崔成浩 @袁裕来律师 @徐昕

(259)| 轉發(7090) | 評論(1008)
今天 07:38來自皮皮时光机


| 轉發| 收藏| 評論
7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21 10:18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5-21 10:20 编辑

【案例】

唐润华
“在当今传媒业,你取得成功的最佳办法是认真聆听业内人士的唠叨,然后反其道而行之”——纽约时报CEO 马克·汤普森在谈到该报付费墙时如是说。http://t.cn/zHAoIiB
各位媒体大佬以为如何?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5)|
收藏|
評論(1)

3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New York Times
CEO calls digital pay model “most successful” decision in years
by
Jeff John Roberts


13 HOURS AGO
2 Comments
[size=0.9em]photo: AP Images




SUMMARY:
In a speech to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graduates, the CEO of the New York Times described the company’s role in media disruption.
tweet this


In a commencement address to business student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Times CEO Mark Thompson hailed the company’s digital subscription strategy and dismissed skeptics who say media outlets can’t reinvent themselves.
“[T]he launch of the pay mod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successful business decision made by The New York Times in many years. We have around 700,000 paid digital subscribers across the company’s products so far and a new nine-figure revenue stream that is still growing.”
Thompson added that media pundits predicted that the
Times’ subscription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a so-called “metered paywall,” would be a disaster when it launched in 2011. Since then, he noted, it’s become a standard for the rest of the newspaper industry. ”In modern media, you could make the case that the best way forward is to listen carefully to what the industry has to say and then do the exact opposite.”
Thompson also equated disruptions in the news business to what’s happening in other industries, like high tech and car rental, and said that risk-taking is the secret of America’s cultur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mencement speeches are, by nature, restricted to this sort of soaring stuff. A skeptic, however, might note that the
New York Times‘ digital subscription model has already
begun to plateau
and that the company is still shedding ad dollars and assets. Likewise, Thompson, who arrived from the BBC only months ago, still has to prove he can run an institution that isn’t supported by mandatory contributions from the public.
But the tone of Thompson’s speech is the right one, and it’s welcome to see the
New York Times
waving its banner not just in the safe halls of Columbia’s journalism school but among the MBA crowd as well. If you want to read more of what he said, here’s a longer excerpt:
The American news business is living through revolutionary time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which I joined six months ago, it means catapulting the Grey Lady into a world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one in which she spent her first century and a half: multimedia, multi-platform, multi pretty much  everything.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re not going to take risks with. The quality, authority and accuracy of our journalism. Our values, including the time-honoured but still vital tradition of keeping our journalism independent from the commercial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In the age of so-called ‘native’ advertising in which the boundary between editorial and commercial content is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blurred, that tradition of maintaining a clear line between the journalism and the business of The New York Tim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But we will not secure the future of The Times without the kind of bold innovation – in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business-model – which is intrinsically and necessarily risky. Two years ago The Times launched a new digital pay model, essentially asking users of The Times on digital to do what more than a million print users of the newspaper were already doing, which is to pay a regular subscription in return
for extensive access to our journalism.
The consensus among the experts was that it wouldn’t work, was foolhardy in fact and not needed. People just weren’t prepared to pay for high quality content on the internet and, besides, wasn’t digital advertising enough – wouldn’t it grow until, just as with print advertising in the golden age of physical newspapers, it alone was enough to support America’s newsrooms?
In fact the launch of the pay mod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successful business decision made by The New York Times in many years. We have around 700,000 paid digital subscribers across the company’s products so far and a new nine-figure revenue-stream which is still growing. Much of the rest of the US newspaper industry is now following suit. And developing this pay model, launching a suite of new subscription products to attract additional new subscribers, is central to our plans for the future
What’s interesting, though, was that initial widespread skepticism. It won’t work. It’s mad. They’re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In many ways, the thing that gets disrupted in a disruptive age is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Wherever you end up, in this country or abroad, starting your own business or joining an established company large or small, you’ll bump into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all the apparently excellent advice that flows from it. But the definition of a disruptive age is one in which the discontinuities outnumber and overwhelm the continuities and in which predictions based on the past or the smooth projection of current trends into the future frequently prove unsound. Conventional wisdom tries valiantly to keep up, to recalibrate in the light of recent developments, but because it cannot foresee transformational breakthroughs or the kind of behavioral and business-model pivots which digital technology makes possible, it never can.
Take my industry. The movies are finished. TV advertising is dead. Exactly what happened to music will happen to TV. Nobody wants news anymore. No one will ever pay for anything on the internet. Not just said, but said widely and widely believed. And – for the most part and within the time horizon which the prophets themselves were suggesting – just plain wrong.
All of the strategically successful things I’ve been involved in – whether a set of new TV channels or developing the BBC’s digital on-demand service, the i-Player – have had this thing in common: that, at the point of launch, pretty much everyone not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has agreed that it was going to be a total disaster. In modern media, you could make the case that the best way forward is to listen carefully to what the industry has to say and then do the exact opposite.

http://paidcontent.org/2013/05/20/new-york-times-ceo-calls-digital-pay-model-most-successful-decision-in-years/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25 09:35
【案例】

杨伯溆
//@许子杰微博:一柱冲天,右边神解。//@漠烟漠雨:The penis looks being punching into the sky//@许子杰微博: The penis looks so hard .//@jlijames: hard

@记者刘向南
美娱乐节目恶搞人民日报新大楼:你覺得這棟大樓像什麼? 看看美國小朋友的各種答案吧!
視頻:http://t.cn/zHqlgsU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7)|
轉發(385)
|
評論(109)

今天 01:30來自WeicoHD.iPad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104878982_2780457263_aku3GnFpC2aP+Eh0HTWxve0D+/cXuvDoiGqws1WsLAZbQ0rXM5GYYtkP5yHfCM1UkjUTFeRmK6Ur1gtoMf5V3DQiaQ0WhVbEWw/s.swf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25 23:24
【案例】

政经观察员范利祥
误导消费者

@Ben_胡斌
@新快报
你丫收了广药多少公关费啊,用了第一版整版来误导民众,老子第一眼看到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庭那句话还以为广药赢了官司,尼玛中国就是多了你们这种不干正事为权钱说话的狗奴媒体,草泥马的!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2)
|
評論

5月16日 11:34來自三星Galaxy Note II


|
轉發|
收藏|
評論

4分鐘前
來自三星android智能手机



作者: 肖淑娟    时间: 2013-5-28 09:33
【案例】新华社主管媒体发文指央视营销虚假广告

    去年至今,美的空调高调推出“1晚1度电”ECO节能产品。其后,奥克斯空调跟进,宣布自己的一款1.5P变频空调可以“一度电用到天明”。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家电商场,一位美的空调的促销人员也向记者确认,是美的空调最早“实现”如此节能效果的。  5月26日,新华社“新华视点”发布长篇报道称,美的空调“一晚1度电”涉嫌误导消费者。有评论者指出,国家通讯社点名批评一家企业,近年来并不多见。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网上有两个版本的美的“1晚1度电”空调广告宣传片,长度分别为15秒和3分22秒。近期,美的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新闻联播》后播出的广告,采用的是15秒版本,美的电器的官网上采用的视频宣传片也是这个版本。
  在3分22秒的广告片中,介绍空调的节能效果时称,“1晚最低仅需1度电”。而15秒广告中,则干脆直接说该空调“1晚仅需1度电”。
  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郑毅穗认为,“1晚1度电”的宣传很不科学,因为消费者使用空调时,开不同的温度,以及在不同的室内外温度条件下,空调能耗情况完全不同。“1晚1度电”是空调在某一特定情况下的能耗情况。但厂家在广告宣传中没有完全说清楚,只是告诉消费者最终结果,这对于指导消费者的使用,没有实际意义。
  事实上,在美的诸多型号的空调产品当中,只有尚弧26型1P空调能够实现所谓的“1晚仅需1度电”——而且,要实现这一目标,更需要大量的前置条件。
  郑毅穗说,“1晚1度电”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在锁定工况的特定条件下,得出的能耗值,不能说厂家造假,但厂家不应该仅将在特定工况下的能耗最优值拿出来,告诉消费者。
  “比如某天晚上温度适宜,空调虽然开着,但没怎么工作,可能1晚仅用1度电,甚至更低;但如果某天晚上,温度很热,需要空调长时间启动工作,你能只用1度电,那你就是神仙了。”郑毅穗说。
  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马国远也告诉记者,正常环境下,使用变频空调实现“1晚1度电”难度相当大。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空调使用时,一直处于睡眠模式下,即美的所指的ECO模式,类似于汽车挂着空挡时的油耗。
  马国远说,在使用空调的过程中,要达到“1晚1度电”这种节能效果,对于房间温度有一定要求。必须室内温度要与室外温度相差不大,并保持稳定,这样压缩机就不需要大功率运转,空调才能保持低频恒温运行。一般1P变频空调制冷功率可低至50W左右,如果以这个功率运行,1晚上按8小时算,耗电量甚至能够低于半度。此外,在空调运转时,房间大小也会对空调的能耗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厂家对各个级别功率的空调都有推荐的使用范围,如果房间面积大,相应的空调能耗也会增加。
  技术签定的出炉
  2012年12月6日,美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权威专家鉴定组,对该项技术进行鉴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出席人是广东省轻工业协会会长杨大行,权威专家鉴定组组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组员包括西安交通大学、江南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的7位专家教授,鉴定的项目为美的“全直流变频空调ECO节能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鉴定结果为将美的“全直流变频空调ECO节能关键技术”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陶文铨回忆,当时的鉴定过程,一是听取项目汇报,审阅美的提供的实验报告;二是组织专家去美的的工厂,现场查看空调压缩机低频运转的情况,之后在发布会上进行了评定,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陶文铨解释,“1晚1度电”主要是依靠变频技术来实现,以前空调压缩机无法实现变频的时候,每分钟可达3000转。空调制冷,室内温度降下来之后,没必要让压缩机转那么快,这时候可以把转动频率降低,降低消耗。比如变频技术可以让压缩机转速低到1HZ,一秒钟转一圈,这时候空调仍然在制冷,但耗电量已大幅度降低。但陶文铨也承认,空调在实际使用当中,不会一直处于这么低(1HZ)的转速。
  谁来保障用户知情权
  问题在于,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些复杂的技术问题。而在记者走访的很多商场,有的家电品牌几乎所有空调都贴上了“1晚仅需1度电”的宣传语。
  中投顾问家电行业研究员任敏琪说,一些空调企业打出“1晚1度电”的产品广告,如美的、奥克斯等,主要目的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节能的要求,这种过于夸张的宣传,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表示,空调耗电量在不同运行模式下有高有低,如果就低不就高,只向消费者宣传最低的耗电量,那就是在误导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家电行业资深观察员刘步尘也认为,空调产品由定频到变频时代,确实更节能更省电,但一些空调厂家广告片面宣传“1晚1度电”,试图迎合消费者省电的消费需求,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一旦被消费者发现真相,只会起到反效果。
  市场激战催生“美的谎言”
  事实上,空调厂商采取夸大节能效果等一些非理性的营销方式,来参与市场竞争,与当前空调市场的格局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中国的空调市场,经历了自2009年开始的3年高速增长后,在2012年开始进入回落盘整时期。
  2012年,随着国家节能惠民工程、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的陆续淡出,在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持续处于高位情况下,空调企业的库存压力不断提高,空调市场的增速却明显放缓。根据奥维咨询(AVC)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空调终端市场实现销量4004万台,同比下滑15.6%,实现销售额1416亿元,同比下滑7.5%。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几年国内空调市场根据销售额排名,格力排第一,美的第二,海尔第三,其后是志高、奥克斯等品牌。   从几大空调巨头的财务数据,也可以看出市场大环境的不景气。比如美的电器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11年,美的空调产量3373万台,销量3248万台,占据市场份额总比例为22.7%;2012年,美的空调产量2369万台,销量2381万台,占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9.3%,同比下滑了3.4%。
  不过在下滑当中,空调市场也有一个十分惹眼的亮点,即变频空调的逆势增长。根据奥维咨询提供的数据,2012年国内变频空调销量占比由上年的35.7%上升为44.67%,销售额占比也由43.4%上升至50.8%。而在2012年国家新推出的节能惠民工程中,变频空调也首次被纳入补贴行列。
  由于变频空调更节能,利润空间也比定频产品更大,定频空调正逐步退出市场,变频空调则成为空调厂商的主打产品,各家电厂家都对其寄予厚望。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竞争,使变频空调市场大有成为新的红海之势。
  韩昱分析,在变频空调利润更高和空调市场低迷的双重影响下,一些空调企业在研发和新技术上储备不足,只能在价格以及营销方式上做文章,以此来争夺市场份额。类似的情况,在本世纪初的定频空调竞争激烈时期,也经常可以看到。
  规范刻不容缓
  事实上,家电领域的夸张广告不仅仅出现在空调领域:“零度不结冰的冰箱”“1秒开机、10小时持续使用平板电脑”“52天一度电的风扇”……近年来各种打着各种“高科技”旗号的误导性广告层出不穷。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告学教授丁俊杰表示,企业在广告宣传时“钻空子”、“打擦边球”,是因为法律法规有漏洞。
  “卖场里的广告,‘一晚1度电’这几个字被无限放大,限制条件却被无限缩小。”专家指出,“有的家电卖场里几乎每款美的空调都被贴上‘每晚只用一度电’的宣传语,但按照美的官网的说法,只有尚弧26KB型这一款空调 ‘一晚仅需1度电’,显然是一些销售商想钻空子。”
  专家指出,在美国,相关广告法规规定在企业投放广告过程中,那些消费者看不清或容易忽略的广告相关内容,不论小字呈现或是清晰呈现,都有严格的要求。规范境内企业的广告宣传,关键在于完善法律法规,尽快修订《广告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厂家的广告宣传行为是否规范,重点在于监管部门能否进行有效的监管。他同时表示,中国的广告市场正在逐步规范当中,比如前些年药品广告往往夸大疗效,突出个别患者的疗效,之后工商部门规定这类药品广告,都属于违法虚假广告,目前正在加大打击力度,“相信空调等家用电器的广告宣传,也会逐步走向规范”。记者采访的多位空调行业专家和业内人士都认为,让广告宣传回归理性规范,对于未来变频空调市场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但美的空调15秒的“1晚1度电”广告宣传片,为什么还能在央视播出?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央视对广告投放有严格的审核程序。由广告经营管理中心所属的监审部审查科,按照国家《广告法》及《中央电视台广告审查(暂行)标准》,对企业投放的广告宣传片进行审核。
  记者询问,对于空调产品宣传“1晚仅需1度电”,是否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文件?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当然需要提供证明,该空调是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达到1晚最低消耗1度电。
  这样的前置条件,广告播出时告诉消费者了吗?记者反复观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一广告,终于发现有两行小字“基于实验室数据”、“一晚指八小时,一度电是在30 C环境下测得”。而记者随机询问了多名观看电视广告的人,他们的回答是“几乎看不清楚”。

http://news.sina.com.cn/c/sd/2013-05-27/141827237000.shtml?bsh_bid=238074843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29 19:00
【案例】

谢勇
//@中年格瓦拉: 再轉一次試試看//@沈步摇的爹: 一转眼就被删除了。

@秦汉锅
剖析环球时报最准确有力的文章!l看完刚准备转就被删了。。。擦,这么好的文章怎么能不拿出来分享~
@沈步摇的爹
:一份特立獨行的報紙——《環球時報》為什麼這樣紅?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14)
|
評論(4)

28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30 18:12
【案例】

上海易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5/30 13:53:57      第 4 楼

从经济利益出发,剪辑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报道已经是媒体的潜规则。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2013年4月8日和9日播放的《我要找律师》节目,报道片面、分析主观、激化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报道失衡。出于主观原因,放大了一方的声音,弱化了另一方的表达,使观众难以辨别事情的全貌。
  在播放的《前夫,请搬离我的房子》节目中,剪辑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报道,连采播形式都缺乏最起码的公平公正。在场的两个律师均为女方聘请的同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残疾老人邢先生全权委托的律师被电视台拒绝在现场接受采访。
  二,解读失误。对司法机关还未认定的事实进行歪曲报道,不仅造成事实真实性失准,甚至还会干涉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理与判决,给当人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
  如连法院和警察都没有认定邢先生拿的2.3万,却被电视台和女方律师反复恶性炒作,说是邢先生恩断义绝,在公开场合诽谤邢先生和女儿女婿的人格和名誉权。另外节目中所涉及的析产案目前尚处在二审之中,但女方律师和观察员解说为现已终审结案,对审判结果枉下结论。
  三,立场不公。节目在内容表述时带有"主观恶意",使观众在理解案件中迷失正确判断。
  在节目中女方律师多次诽谤邢先生的人格和名誉权,竟说残疾的邢先生请求法庭从二楼换到一楼是装可怜,是在欺骗法官。
为什么该律师能在大众媒体上面能大放厥词?究其原因,原来该律师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是该电视台节目的广告赞助商。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1&1=1#21653286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5-31 12:01
【案例】

刘万永
回复@寂寞的咖啡豆:如果是几个人在茶馆闲谈,你说这几个人死有余辜都没人管。但在一个影响很大的媒体上发言,理应慎重,因为被告的犯罪事实需要法院判决来确认。

@刘万永
新闻频道直播一个地沟油案的二审,几名被告有亲属关系,律师做无罪辩护。主持人说:这几个人的行为丧尽天良。我觉得这个道德评价很不妥,因为这个评价假定被告有罪,事实上二审如何认定还不知道。所以,这种直播,最好是介绍程序、罪名、控辩双方意见,实体问题不谈为好。不知各位是否同意?

(2)| 轉發(6) | 評論(10)
今天 09:59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1)| 收藏| 評論
1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5-31 18:34
【案例】

中青报曹林
习访问美洲,听央广的新闻晚高峰,记者和专家一口一个大国如何,小国如何,让人听着非常不舒服。不是说中国外交平等看待各国吗?
(1)|
轉發(8)|
收藏|
評論(15)

14分鐘前
來自三星android智能手机
|
檢舉



#随手拍#活动开始啦!5000万巨奖、10万个中奖机会等你来






評論

共15條全部|
共同評論|
認證用戶|
關注的人
走路也会摔倒:大小应该指地域大小吧!如果说成强弱则不可也。 (1分鐘前)

回覆

中年老妖:去非洲兄弟那里找存在感。 (3分鐘前)

回覆

安逸自在心:对一个特权为生存法则的国家哪里懂得平等为何物 (4分鐘前)

回覆

青青河边绿草:不是也说过不干涉别国內政吗?看看现在怎么样? (4分鐘前)

回覆

飘过的白云朵朵:转发微博 (7分鐘前)

回覆

董洁林:骨子里从来没有平等意识。国与国如此,人与人也如此 (7分鐘前)

回覆

成熟的上善若水:这话你也信?!SB (7分鐘前)

回覆

LauJyan:人家带着老婆去洒中国的钱,人家自豪,人家愿意~大国,与他们有关,但不关我事 (9分鐘前)

回覆

2013感谢有你:近期,中青报有关大连某局长的报道,让人看了也不是很舒服! (9分鐘前)

回覆

Leroy:这个老大帝国! (10分鐘前)

回覆

後面還有5條評論,點選查看>>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