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古代文学案例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2 18:20
标题: 古代文学案例集锦
【案例】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综论
柯卓英
一、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给予普遍关注与接受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已经普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力图探索一条从传播学角度研究中国文化的新思路。郭庆光在其《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谈到研究传播学要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专著已陆续出版,有吴予敏《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三章专论“中国的传统传播方式及特点”。余也鲁、郑学檬主编《从零开始——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播的探索座谈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孙旭培主编《华夏传播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张昆著《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劳孟在1997年第7期《出版参考》中撰文《首部〈中国传播史〉在武汉出版》,他认为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李敬一撰写的《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日前在武汉出版,标志着我国首部传播史专著诞生,这对我国新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从宏观角度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概况。2001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华夏传播研究丛书:《传在史中——中国传统社会传播史料选辑》、《说服君王——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汉字解析与信息传播》。李敬一著有《中国传播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孙顺华《中华文化与传播》(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将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学教学与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性的阐释。王醒《中国古代传播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从上古的口语传播到明清时期的邮驿传,将新闻传播与古代社会文明相结合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概貌。博士论文有2005年山东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杨永军的《先秦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方面有:黄星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期1期《礼乐传播初探》, 陈水云《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士”与战国时期的传播艺术》,白航《新闻传播》2002年第1期《论唐代公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闻娱、张翅《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先秦时期传播活动略论》,张翅、闻娱《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春秋战国传播活动初探》等。
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给予普遍关注与接受,同样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领域中。跨学科研究在文学研究领域已取得很大成绩,并且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充分肯定。张炯在《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撰文《加强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指出:“利用符号学、传播学的成果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传播的途径与历史”。陈伯海《唐诗学史稿》余论《走向更新之路中谈到:“在现代史学规范的主导下,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新鲜视角,如借鉴心理分析的理论以探索诗人的心灵世界,运用意象批评、形式批评、结构主义的法式以观照诗歌意象选择、组合的特点及表达技巧,吸取解释学的观念以解释不同文学文本间的互文关系,参考传播学和接受学的经验以考察唐诗的流传、接受方式以及后世对它的承传与研究,乃至采纳计量史学的方法就有关资料作出统计和应用语言学原理对诗篇文辞句法予以剖析等,都能使我们在领会唐诗意蕴上更进一层。而若能将这些‘新方法’与固有的社会历史学研究视角融为一体,使历史文化精神的演变透过诗人审美心灵的折射而落实于诗歌文本范式及其接受方式的推陈出新上,则一部唐诗史就不仅仅是以文学形态反映时代生活的历史,却同时也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变迁史和诗歌文体范式的流变史。历史与审美的一体化,这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1]对于唐诗研究是如此,整个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古代文学,应该不仅仅只围绕作家、作品,而应该从作家—作品—媒介—受众—反馈这五个层面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传播学研究体系。只有如此,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才会不断创新,进而逐渐拓展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领域。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现状论析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现状分析,首先应该从古代的新闻与传播来分析,因为新闻学本是传播学的来源之一,古代新闻研究则为传播研究开辟了道路。古代新闻研究在中国大陆与台湾起步较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传播研究则是近几年的事情。专著主要有: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源》(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朱传誉《先秦唐宋明清传播事业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尹韻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等。专著中部分论述的有: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27年版),方汉奇等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
论文方面,台湾的新闻史专家朱传誉于1966年发表《唐代报纸研究》,方汉奇在《新闻学论集》(1983年第五辑)发表《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张国刚有两篇论文:1985年7月《学术月刊》《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文书的研究》、1996年3月25日《天津日报》《邸报并非古代报纸》。姚福申有四篇论文:1981年第4辑《新闻研究资料》中《有关邸报几个问题的探讨》、1982年总第5期《新闻大学》中《唐代新闻传播活动考》、1985年总第九辑《新闻学论集》中《〈开元杂报〉考》、1989年第2期《新闻大学》中《唐代孙处玄使用“新闻”一语的考辨》。另外,张保健在《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有《论杜甫诗的新闻性》,邢建堂《新闻研究》1995年第2期《汉唐时期的诗歌、小说——新闻传播的特殊形式》,沈文凡《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3期发表《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及其新闻传播性》,张平仁《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5期发表《明清时事小说与时事剧的新闻传播价值》,周啸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以新闻为诗:杜诗的一大开拓》,均是从新闻传播角度来论述古代文学的。
其次,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论析:
宏观研究:秦志希《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发表《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特性》,王醒《中国古代传播史》第一章专论古代文学与新闻传播。张次第、曹萌在张国良、黄芝晓主编的《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有《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赵逵夫在《图书与情报》2004年第6期发表《从敦煌遗书与汉简看口传在古代文学传播中的作用》,林红《现代情报》2004年第10期发表《中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略论》。张次第《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发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王运涛《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5期连续发表《略论创造性模仿和古代文学传播》。
断代文学总论: 1991年6月台湾淡大中文所叶美妏的硕士论文《唐代的文学传播活动研究》,徐枫《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1期发表《试论宋代文学的编辑与出版》,郭英德《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王玫在《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发表《建安文学在宋代的接受与传播》,及《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建安文学在唐代的传播与接受》等。
分体文学研究:
1、诗歌研究
唐前诗歌传播研究:张可礼在《文史哲》1994年第2期发表《〈诗经〉在东晋的传播和影响》,陈水云在《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有《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周月亮在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2000年版)一书第五章口传政治——帝国的传播机制之一中谈到采诗献诗与赋诗言志,李正春《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发表《论六朝诗歌的传播与接受》,蒋方、张忠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论楚辞文体在魏晋六朝的传播与接受》,徐明《河北学刊》2002年第5期发表《从〈乐府诗集〉看古代诗的传播与音乐之关系》,梁振杰《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所引〈诗经〉异文看先秦至汉的〈诗经〉传播》,徐习文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发表《南朝诗歌的传播方式与特点》,徐习文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发表有《传播过程对南朝诗歌创作形态的影响》,曾晓峰、彭卫鸿《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发表《试析汉乐府文事相依的传播特点》,李传军《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发表《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谣的传播》,李树军《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发表《周代礼仪用乐与〈诗经〉的传播》,刘毓庆、郭万金在《文史哲》2005年第一期发表《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等对唐前诗歌传播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
唐代诗歌传播研究:
唐代名诗人诗歌研究:宣炳善《民间文化》1998年第2期发表《李白〈静夜思〉的民俗学阐释─—兼论乐府传播的民俗机制》,王运熙《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第6期发表《白居易诗歌的分类与传播》,卫亚浩、唐林轩《中国韵文学刊》2003年第1期《从白居易的诗到柳永的词——白诗与柳词传播现象比较》,胡振龙《云梦学刊》2003年第4期《唐五代人对李白诗歌的传播与接受》,徐明《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杜甫题画诗的传播学观照》,关于杜甫研究的其他几篇是从新闻学角度论述的。
唐诗研究:吴承学《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发表《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马承五在《华中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撰文《唐诗传播的文字形态与功能》,马承五在《华中师大学报》1999年第6期撰文《唐代艺术与诗歌文化传播》,胡振龙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撰文《唐代的诗歌传播方式与传播特点》, 2000年6月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李佳的学位论文《盛唐诗歌的传播模式》,杨军、李正春在《霍松林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有《唐诗在当时的传播》,童岳敏、罗时进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撰文《唐诗的传播媒介及其范式》,陈岳芬在2003年第4期《汕头大学学报》发表《唐诗在唐朝的传播方式》;史卫在2004年第6期《唐都学刊》发表《唐诗传播初探》,葛琳在《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发表《论岑参边塞诗的传播意义》,刘磊《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从历代选本看韩孟诗派之传播与接受》,黄昭寅《德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发表《论唐代诗歌的各种传播形式》。从以上论题可以看出唐诗传播研究比较集中于对传播方式的探讨,因而文中难免雷同之处。
诗歌流派传播研究:刘磊《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从历代选本看韩孟诗派之传播与接受》。
宋代诗歌传播研究:武汉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张远林《陆游诗歌在宋元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史研究》;邱美琼、胡建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黄庭坚诗歌在宋代的传播》。
其他方面:王小盾《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发表《中国韵文的传播方式及其体制变迁》,毛翰《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从大众传播角度重新审视诗歌的社会功能》中涉及到古代诗歌的社会功能。郭斌斌《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发表《韵律与诗歌的传播效果》。博士论文有河北大学文学院2002年白贵的《中国古代诗话与诗歌传播关系研究》等。
2、小说研究:
关于神话传播研究:张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论神话在汉代传播的文化形态》,郭仁昭《内蒙古电大学刊》1996年第1期发表《神话的传播与演进》,张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论神话在汉代传播的成因》等论文研究神话的传播。
唐代小说研究:周勋初《周勋初文集》第5集有《唐代笔记小说的崛兴与传播》,袁书会《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发表《从传播方式上看唐代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差异》,邱昌员《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发表《诗歌典故与唐代小说的流传传播》,邱昌员、曾光敏在《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发表《论唐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的传播》等探讨了唐代小说的传播情况。
宋传奇研究:李源《殷都学刊》2003年第1期发表《流叶千古总牵情——宋代传奇〈流红记〉及其在元明时代的传播》,是以宋传奇为研究内容的。
宋代的小说编刻研究:凌郁之《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发表《〈太平广记〉的编刻、传播及小说观念》。
明清小说研究:这方面成果较多,宋莉华致力于明清小说的研究,1999年第4期《明清小说研究》有《方言与明清小说及其传播》,2000年第2期《北方论丛》发表《明清小说评点的广告意识及其传播功能》,2000年第4期《文学遗产》发表《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2001年第2期《学术月刊》发表《近代石印术的普及与通俗小说的传播》等;其博士论文《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传播》以及博士后报告《明清时期文言小说的传播》,于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为书名出版。博士论文还有武汉大学2004年阎东平的《〈水浒传〉的现代传播》。
王平这方面也有四篇论文:《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发表《从传播角度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蒲松龄研究》2003年第4期《〈聊斋志异〉在清代的传播》,《文史哲》2003年第6期《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金瓶梅〉的早期传播及其成书时间与作者问题》。陈大康《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熊大木现象:古代通俗小说传播模式及其意义》,上田望《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发表《〈三国志演义〉毛评本的传播》,包礼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发表《近代小说观的产生与传播观念的转变》,潘建国《复旦学报》2001年第1期发表《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刘永文《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1期发表《晚清报刊小说的传播与发展》,欧阳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发表《〈聊斋志异〉仿作〈益智录〉的传播和接受》,聂付生《复旦学报》》2003年第5期发表《论晚明文人评点本的价值和传播机制》,母进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传播与接受——岳飞形象在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嬗变》,刘永文、王景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申报〉与晚清小说传播》,曹立波在《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1期发表有《〈增评补图石头记〉的传播盛况述评》,文革红《黑河学刊》2005年第1期发表《从商业化的角度看清初通俗小说的传播渠道》,王丽娟《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发表《〈水浒传〉的早期传播》,姜子龙《理论界》2005年第9期发表《禁毁与传播——关于明清小说的一种另类传播方式》,可见明清小说的传播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词研究:
花间词研究:欧明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发表《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赵晓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论花间词的传播及南唐词对花间词的接受》,白静《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花间集〉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曲子词研究:龙建国1998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唐代文学研究》(第八辑)中有《论唐代曲子词的传播》。
名家词作研究:曹志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发表《论柳永词的传播及其文化价值》,刘尊明、张春媚在《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发表《传播与温庭筠的词史地位》,张春媚、刘尊明《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发表《温庭筠词在晚唐五代的传播与接受》,刘尊明、田智会《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试论周邦彦词的传播及其词史地位》,刘尊明专著《唐宋词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有传播史论一节,是对其近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性研究;余敏先、米学华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发表《试论柳永词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福建师范大学杨蓉2004年硕士论文《论东坡词在宋金元的传播与接受》。对张孝祥词的研究有:徐安琪、盛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试论〈于湖词〉在宋朝的传播》,盛莉《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论于湖词在清代的传播》及《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论于湖词在元明两朝的传播》。
传播方式研究:刘光裕、郭术兵在《齐鲁学刊》1997年第1期发表有《论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唐宋词的影响》,徐辉《荷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发表《宋词传播方式与影响》,杨金梅有两篇:《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论词在宋代的传播形式》、《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2期《音乐与辞章:宋词的两种传播方式》;朱惠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发表《论传播媒介对词学研究的影响》。
词与歌妓传播:这是宋词研究中大家广为关注的话题,蒋晓城《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发表《歌妓:宋词的传播媒介》,徐枫《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2期《论宋词歌妓传播的特色》,李剑亮的《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七章专论歌妓与词的传播,认为词在从词人到读者的传播过程中,词集是一种静态的传播范式,而词从创作者到听众的传播过程则是以歌妓为媒介的动态传播范式。赵晓、孙国烈《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发表《试述歌妓传播宋词的特点》,曹明升在《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宋代歌妓与宋词之创作及传播》,王兆鹏在《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发表《宋词的口头传播方式初探――以歌妓唱词为中心》,陈中林、徐胜利《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论歌妓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
其他方面:翦伯象《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发表《论北宋词曲的传播与消费》,钟涛《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发表《宋元市井中的俗曲传播》,黄敏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发表有《宋代女性词的传播与接受》,谭新红在2003年11月12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宋词传播中的男声演唱》,2004年张彩霞博士论文《宋代词话与传播》,董希平《南都学刊》2004年第5期发表《宋诗的助力与词作的广泛传播——北宋前期词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吴大顺、王定勇在《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发表《论词的传播与词的文化特性》,王小荣《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词在北宋传播的历史文化环境》,沈燕《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发表《浅谈宋代文人群体对宋词的传播》。
4.戏剧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李玉莲古代文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稿》,分上下两编论述,上编传播者研究分别从小说传播者、戏曲传播者、谁是传播者以及传播的控制来论述。下编分别从声音的魅力、不朽的文本、技术与组织来论述;其论文有《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5期发表《元明清小说戏剧传播方式研究》,以及《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发表《追溯原型——元明清小说戏剧的改编传播》等。宋辉《戏曲艺术》1999年第4期发表《猿鸣清远聆回响——论徐渭杂剧〈四声猿〉的传播及对明清文人杂剧的影响》,周月亮在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一书第十六章论“元杂剧及元代科技的传播”。龙建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发表《元代诸宫调的传播与盛衰》。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文艺学博士论文赵春宁《〈西厢记〉传播研究》,从文本传播、演出传播、改编传播、批评传播及其影响等方面来研究《西厢记》的传播。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张静博士论文《元代文人与戏曲传播初探》,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王燕飞博士论文《〈牡丹亭〉的传播研究》。
5.散文研究:
闵惠泉《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发表《从传播的角度看庄子的语言艺术》,丁素红《职大学报》2002年第1期发表《殷商散文与传播活动》,及《职大学报(包头)》2003年第3期发表有《诸子散文的语用变化与传播活动》;李剑锋《周易研究》2003年第3期《〈周易〉在东晋的传播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马晓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发表《魏晋时期〈庄子〉的传播与接受》。
6.散曲研究:王广超《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发表《元代散曲演唱传播试论》,康保成《文艺研究》2005年第8期发表《酒令与元曲的传播》,散曲的传播研究很冷落。
7.学科建设:沈阳师范大学已经将中国文学传播学作为新拓学科,创建了文学传播学。2004年第4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有沈阳师范大学新拓学科简介——中国文学传播学。曹萌《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发表于2004年第5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专论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已经开设《文学传播学》课程。
另外,在文艺理论方面,朱桦在《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的《论文学接受与文学传播的社会化》是广义的文学传播研究。李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论文学活动中传播的意义》,叶舒宪《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1期《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研究生韩威的论文《神话原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骆兵在《南都学刊》2004年第3期发表的《李渔戏曲理论在国内的传播》从理论传播角度进行论述。
第三,跨文化传播研究。古代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极为广泛,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专著有[韩国]闵宽东的《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学林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论文方面,李恒春《东南亚研究》1996年第2期发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唐诗翻译问题》;黄鸣奋两篇,《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中国清代小说在英语世界之传播》、《戏剧艺术》1998年第3期《英语世界中国古代戏曲之传播》。莫嘉丽《暨南学报》1999年第2期发表《种族、环境、时代:中国通俗文学在东南亚土生华人中传播的重要原因》,张玉安《东南亚》1999年第3期发表《中国神话传说在东南亚的传播》,汪榕培《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发表《〈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赵建忠《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发表《〈红楼梦〉在国外传播的跨文化翻译问题》,李玉莲《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发表《元明清小说戏剧的翻译传播》。高霞在《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发表《唐朝的对外汉语传播简介》,羽离子《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发表《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杨昭全《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5期发表《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之传播及影响》,谭帆、郑沃根《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第5期《中国小说评点本在朝鲜时期的传播与影响》,韩梅《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发表《论金圣叹文学评点在韩国的传播》。张爱民《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庄子〉在日本的传播》,高奈延《南开学报》2005年第3期发表《〈西厢记〉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可以看出跨文化传播研究涉及了文学体裁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范围涉及到诗词曲、小说、散文、戏剧等各个方面,呈现出较为活跃的态势。尽管有的研究只是冠以传播的标题,并没有从传播学相关理论入手深入探索古典文学的传播活动,但是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文学的传播研究受到普遍关注。在研究中,诗与小说传播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其次是词与戏剧,博士论文的选题以明清小说与戏剧为多,其他则相对很少。从文学体裁研究而论,诗歌传播研究以唐代诗人诗歌为主,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小说传播研究方面,词主要以宋代著名词人、词与歌妓的传播研究为主,戏剧方面以元明清戏剧传播研究为主,散文、散曲的传播研究相对处于冷落阶段。其研究思路主要可归纳为六种:第一是体裁分类传播研究,第二是名家作品传播研究,第三是传播方式研究,第四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第五是新闻传播研究,第六是版本的传播研究。虽然诗词与小说戏剧等的传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盛况和成果相比依然相差悬殊,可开拓的研究领域极为广博,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与探索。


三、研究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文学在传播中生存,自从产生了文学,也就开始了文学的传播活动,所以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意义深远。而目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毕竟传播学是如此年轻的一门舶来学科,可拓展的领域十分广阔。
第一是古代文学传播史研究。中国古代传播史方面已陆续出版了几部专著,而古代文学传播史研究目前仍是空白,通史与断代史的研究有待于大家的共同努力。
第二是传播媒介的研究。研究者大多用传播方式来代指传播媒介,两者之间不只是词语的不同,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的则对媒介分析及判断不准确,只是论及少数传播媒介忽略其他而不全面,同时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将文学作品的物质载体作为传播学上的媒介来研究需要创新性的思路,传播媒介研究涉及到版本的流传与考证,但不是版本学研究,而是传播学研究。目前尚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媒介对古代文学繁荣的重要作用。
第三是目前已研究的成果有待于理论化、系统化、深入化。虽然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研究方面的文章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而且少数论文也颇有见地,但是普遍存在概念化、浮泛化现象,缺乏全面而又深入系统的研究。
第四是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反馈研究。接受与反馈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没有读者的接受与认可,何来文学的传播。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对于文学接受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非传播学角度的研究,真正传播学意义上的接受研究依然屈指可数。文学传播过程中的反馈现象比较常见,但目前尚无人做专门研究。
第五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这方面的成果涉猎范围广泛,相对不集中。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非同寻常。诗词、小说、戏剧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历程中,跨文化的交流一直没有间断。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专题化、系统化地研究。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要求研究者既要有系统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古代文学、文献学功底。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广泛,大有可为。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研究古代文学的传播历程、从文学体裁的类型来研究一种文学形式的传播,还是从作家作品的接受与反馈以及跨文化传播等角度进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需要研究者不断地为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为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进行深入的探索。
希望对研究古代文学传播者稍提便利。
2006年




[1]陈伯海. 余论:走向更新之路[A].唐诗学史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85e0501009zoz.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2 18:38
【案例】
       文学传播学的理论建构



                          柯卓英

    资料来源:2008.1《新闻知识》

    摘  要:文学传播学是文学与传播学相互融合的交叉学科,是研究文学信息系统及其嬗变规律的科学。从传播学视野而言,文学史具有传播学意义,文学信息具有传播价值。从文学传播学的理论建构而言,构建文学传播学理论框架,既要和相关学科区别开来,明确研究对象,又要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理论框架及结构体系,进而制定文学传播学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文学传播学;   交叉学科;   理论框架



    文学传播学是文学与传播学相互融合的交叉学科。文学及其流传历史悠久,而传播学自从产生至传入中国以来时间不长,但是传播学在中国呈现出逐年蓬勃发展的趋势。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国良先生的主题发言中谈到传播学四大发展趋势,即取向理论化、领域多样化、方法规范化、视野国际化。从领域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言,研究人类传播与实践的传播学,理应将文学纳入传播学的视野,认真研究文学传播学的建构问题。

    一、传播学视野中的文学

    传播是社会的必要,人类的一切活动均离不开传播。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文学作品是对人类自身发展过程的一种传播与描述成果。

    第一,文学史的传播学意义。在传播学视野里,文学史不仅是文学理论产生的基础,而且是具有传播意义的历史。研究文学发展史,探寻文学发展规律,不仅是文学理论研究的课题,而且是文学传播学建构的需要。现今时代,大众传播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生产、行为方式,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和传播语境中,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受其制约和影响。在信息化社会里,时间转化为同时性与无时间性,文学的生态环境和价值取向都随之产生了新的特点与变化。在文学发展史上,文学创作与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种适应时代特点、多元并存的新的文学史格局正在构建之中。

    文学史是人类传播观念演化的历史。片面而言,文学与传播学是两门学科,文学史与传播史没有关系。系统地说,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史中蕴含着重要的传播学意义。一部文学史是人类文学观念嬗变的历史,同时充分反映了不同时期作品中的文学观念。文学史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文学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之一种,文学史与传播史均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的。

    第二,文学信息的传播价值。人类生活于信息世界,并不断地进行各种信息交流活动,而且社会越发达,信息的价值和意义就越显得重要。文学信息是指文学传播中的信息,文学信息具有传播价值。文学信息在内容上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在形式上包括语言、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可见文学信息的丰富性与传播需求的多样性有对应关系。从传播媒介而言,文学信息可以通过传统的语言文字、报刊杂志,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传播。从接受者而言,文学信息可以让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到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学信息可以让读者超越学科领域的界限而对不同学科有所了解。受传者是传播内容的最终接收者,因为受众具有人数众多不计其数、差异显著层次丰富、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分布散乱个别接收、接收自愿选择自由、目的多样动机复杂、时空分离无缘见面等特点,是不可预知的群体。[1]无论他们具有怎样的特点,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他们都是接受者,是文学作品的积极读者,没有读者的作品是失败的作品。对于传播者而言,无论作者以何种身份出现,文学信息的传播都可以使更多的读者阅读到创作者的作品,达到自我宣传的效果。传播者是文学传播链条中的第一个环节,传播者是传播的主体,决定着传播内容的特点、性质及质量。传播者又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群体,“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同僚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等等”均会影响和制约传播者。[2]

    文学信息的传播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所谓传播过程,就是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受者,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 [3]这个过程是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受传者四个要素,以及信息的传达、接受和反馈三个重要环节的动态传播系统。在这个完整的流动过程中,文学信息的传播价值才充分体现出来,文学家的声名才得以广播,文学作品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二、文学传播学的理论建构

第一,提出“文学传播学”的依据及学科构成。社会需要传播,人生活在传播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没有传播,人类将无以生存,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获得信息的过程,因而社会需要传播研究,更需要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文学需要传播,文学起源于劳动,在劳动中传播,服务于劳动。文学传播研究需要探寻规律,由于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其在文学领域里的影响非同寻常。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世界的迅速扩展,文学很快地适应了网络传播。当今社会个人创作的自由、网络写手的层出不穷、作家财富排行榜的应运而生、国际国内畅销书排行榜的风起云涌,加之文学作品正式出版前具有代表性读者的参与和评价等,给文学创作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现实问题,都需要认真探索与研究。

    文学传播学不是文学与传播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传播学的理念与术语,从新的视角和方法审视文学传播现象,考察文学传播过程,讨论这种不同于一般大众传播的文学传播的特殊规律及其原理、原则。文学传播学的学科构成可分为理论文学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学、实务文学传播学三个分支学科。其中,理论文学传播学是文学传播学的理论基础部分,即考察和研究文学传播活动的发生,在发展和运作方面的规律,它与随自己互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关系等,这些内容构成了理论文学传播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和基本学术范畴。历史文学传播学是在文学传播史料学和历史编纂史实复原的基础上,借助分析和归纳探讨个别史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在史实和史论基础上建构规律、法则及理论模式,运用宏观思辨的方法研究文学传播史及文学传播史学的本质、意义与关系。应用(实务)文学传播学是把传播学一般原理、方法与各类文学活动规律结合起来的各门应用文学传播学科的总称,是对已获得的文学信息及其科学加工、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以解决文学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实践问题。

    第二,构建文学传播学理论框架。建设中的文学传播学应当以文学与传播的实际关系为基础,顺此脉络建构文学传播学理论框架,并将此理论框架逐步完善、阐发为一门内容丰富充实、体系完善的独立学科。文学传播学理论框架的建构就是要明确文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研究内容或理论模式。

    从学科角度而言,文学传播学应该研究文学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文学传播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文学传播学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文学传播学的发生机理、结构模式、发展预测等一系列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从理论角度而言,文学传播学应该研究文学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与传播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其他传播学分支学科比如新闻传播学之间的关系。从历史角度而言,文学传播学应该研究文学现象作为一种传播活动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及机制,在考查文学传播史的基础上,探求不同传播环境、不同传播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实现文学传播史发展的规律、法则及模式的建构。从比较角度而言,文学传播学应该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状况下文学传播的变迁、分化、整合、适应的周期及其规律,通过对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不同文学传播系统的比较研究其异同。

    文学传播学是研究文学信息系统及其嬗变规律的学科,既是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又有利于传播学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从传播的定义看文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文学传播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综合性、实用性的新兴学科,在文学与传播学相交叉的边缘地带发展起来,因而同时兼有文学与传播学的双重属性,并且在文学与传播学总规律制约下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规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文学传播学承担着文学和传播学未能解决的边缘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传播学的蓬勃发展,文学研究领域中运用传播学理论的现象日趋增加,但是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文学传播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文学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既要和相关学科区别开来,明确研究对象,又要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理论框架及结构体系,进而制定文学传播学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

[1]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27-23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7.

[3]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42.

[4]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刘智《新闻文化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6]季水河《新闻美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7]周鸿铎《应用传播学引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85e0501008enp.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2 18:39
【案例】
手抄本:唐代传播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
柯 卓 英
资料来源:《西安晚报》2007.10.22
阅读提要:唐代书籍与现代图书形式完全不同,其形式即手抄的卷轴,是唐代传播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有唐一代帝王非常重视对经籍的整理和研究,唐人很注重书籍的编撰与整理,私家藏书也有很大发展,并有书肆经营书籍。随着当时社会的进步,卷轴也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适合于查阅的便利,表现出技术在媒介发展中的重要性,体现出古代书籍形式的不断变化及其逐渐向新形式的过渡,在唐末一种新型的图书形式正在酝酿之中。


 

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和精美扉画的唐咸通本《金刚经》

印刷术发明及广泛使用以前,文化传播主要依赖于抄手。在唐代,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书籍即手抄的卷子本,以纸质为主,并广泛使用,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抄书、藏书、售书,广泛传承文化
隋唐时期是中国造纸术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隋朝时官家抄书、藏书规模宏大,文帝、炀帝均重视图书的抄写与收藏整理,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更加重视对经籍的整理和研究,文风大盛,进一步扩大了抄书工作。因为年代久远经籍有误传的成分,为了准确无误的传播与弘扬儒学,太宗令考订五经,并将整理工作分为两步运作,第一步修《五经定本》,第二步编《五经义疏》。《旧唐书"儒学传》记载:“太宗又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颁行天下,命学者习焉。”强调的是《五经》传播的准确性。太宗认为“儒学多门,章句繁杂”,遂选定孔颖达负责第二步对《五经》的注疏,颜师古、司马才章等参与。孔颖达时年寿较高,学术声望也最高,时任太子右庶子兼国子司业,最后由其审阅定夺。其间又下诏令搜购图书,《唐会要》卷35记载:“武德五年,秘书监令狐德棻奏:‘今乘丧乱之余,经籍亡逸,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增置楷书,专令缮写。’数年间,群书毕备。至贞观二年,秘书监魏徵,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粲然毕备。” “贞观中,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新唐书》卷57)说明唐王朝已经充分认识到书籍在传播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以及传播的准确性。
唐玄宗时集贤院藏书以轴、带、帙、签的颜色区分各类图书。《旧唐书》(卷47)经籍下记载唐开元时,甲乙丙丁四部书各为一库,置知书官八人分掌之。凡四部库书,两京各一本,共125960卷,都使用益州麻纸抄写,“其集贤院御书:经库皆钿白牙轴,黄缥带,红牙签;史书库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皆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皆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分别之。”唐开元六年李隆基设置丽正书院,书院之名从此开始。开元“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脩书院,置使及检校官,改脩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 又“十三年,改丽正脩书院为集贤殿书院”。(《新唐书》卷47)最早的书院藏书是唐代江州即今江西德安陈氏办的东佳书院,既藏书也供借阅,是中国最早的藏书书院,有图书4000卷。国家藏书不可借阅,而私家藏书对书又特别珍惜,东佳书院如此慷慨实属难得。私家藏书逐渐有了很大发展,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注:“李繁时为随州刺史,宰相泌之子也。”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称赞李泌藏书多而精美。在唐代藏书超过万卷的就有10余名,文学家柳宗元“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新唐书》卷168)可见当时私家藏书极为丰富。
古代有书肆经营书籍,西汉扬雄《法言"吾子》(卷2)提到书肆:“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后汉书"王充传》(卷49)记载了他早年经常游洛阳书肆的书籍,王充“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关于唐代书肆,唐传奇《李娃传》记载荥阳公子在书肆买书:“娃命车出游,生骑而从。至旗亭南偏门鬻坟典之肆,令生拣而市之,计费百金,尽载以归。”最终“应直言极谏科,策名第一,授成都府参军。”从这里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唐代书肆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经营之繁荣。《太平广记》(卷261)还记载举子李某“于京辇书肆中以百钱赎得”李播诗卷,唐代东西二京均有这种书店。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全唐诗》卷371)有小序云:“贞元十四年,友人崔仁亮于东都买得《研神记》一卷。有昭容列名书缝处,因用感叹而作是歌。”歌曰:“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歌阑舞罢闲无事,纵恣优游弄文字。玉楼宝架中天居,缄奇秘异万卷馀。水精编帙绿钿轴,云母捣纸黄金书。……君不见洛阳南市卖书肆,有人买得研神记。纸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题处犹分明,令人惆怅难为情。”诗歌本意感叹人生沧海桑田,重要的是其描述了书籍的形状:“水精编帙绿钿轴,云母捣纸黄金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卷子本形式也逐渐在发生变化。

二、卷子本、折叠装、旋风装,书籍形式的演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卷轴也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适合于查阅的便利,表现出技术在媒介发展中的重要性。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中云:“三代漆文竹简冗重艰难,不可名状,秦、汉以还浸知钞录,楮墨之功简约轻省,数倍前矣。然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一纸表里,常兼数番,且每读一卷或每检一事,阅展舒甚为烦数,收集整比弥费辛勤。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摹,卷轴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溯而上之至于漆书竹简,不但什百而且千万矣。”斯坦因从中国敦煌盗走的一册雕版印刷佛经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册装本,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印刷。斯坦因在《敦煌取书记》中称,“又有一小册佛经,印刷简陋,然颇足见自旧形转变至新式书籍之迹。书非卷子本,而为折叠而成,盖此种形式之第一部也。”(焦树安《中国藏书史话》)说明唐末五代时期是中国图书从卷轴变为册装的转折期。
由于过长的卷子在查阅时遇到重重困难,展开卷子时极为不便,在反复使用过程中,大家不断寻找一种轻便的方式来查阅,或许受到印度贝叶经形式的启发,发现将一幅长卷一正一反折叠起来特别便于阅读,于是在折叠好的卷子前后分别加一张硬纸以起到保护书籍的作用,折叠装就这样产生了。随着查阅者的使用,渐渐发现折叠装也存在易散开的缺点,旋风装于是产生了。旋风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一整张纸把折叠装书包起来,第一页粘起来,最后一页也与之粘起来;另一种是直接将一张张写好的书页按顺序粘到一整张纸上,再卷成卷轴形式保存。故宫博物院就藏有这种形式的书籍——唐写本吴彩鸾写《唐韵》。从卷轴到书册,由单张纸粘成的长卷发展到一页页单张纸粘连后卷成卷轴,体现出古代书籍形式的不断变化、逐渐向新形式的过渡。单张的书页与折叠装的册子结合起来,就是现代图书的基本形式,可见在唐末一种新型的图书形式正在酝酿之中。
总而言之,卷子本书籍的广泛传抄、藏书的发展、书肆的兴盛,以及书籍形式的演进越来越有利于查阅的便利,在唐代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使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向周边扩散型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85e0501000bhp.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2 18:41
【案例】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2007-06-02 15:13:37)
转载


霍松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德高望重,蜚声四海。
霍先生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944年,霍先生以优异成绩考取重庆中央大学(后迁至南京),攻读中国文学专业。他有幸接受了胡小石、朱东润、罗根泽、汪辟疆、陈匪石等学者名流的指导和教诲,并与汪辟疆、陈匪石两位先生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使他有了很高的造诣。先生们渊博的学识、高深的修养和严谨的治学风范,令他如沐春风,使他此后的研究得以发轫于一个较高的起点。名重一时的大学者汪辟疆(方湖)对他十分器重。汪先生教书,强调知、能并重,研究与创作相辅相成,在古诗文方面已有很好基础的霍松林自然被慧眼拔擢。有这样的名师进一步栽培,为霍先生日后形成独特的学术品格夯实了基础。受汪辟疆先生熏陶,霍先生早年就确立了自己的治学思想———知能并重。他以为研究者不搞创作,研究人家的作品未免隔靴搔痒;有了个人的亲身体验,才能真切体味创作的甘苦和奥妙。在他洋洋大观的作品中,最早发表的是一首旧体诗《卢沟桥战歌》,时年仅16岁。从1937年至今,霍松林濡笔挥洒,浩然长歌,写尽了人世沧桑。诗言志,赏读霍先生大气包举的诗词创作集《唐音阁吟稿》、《唐音阁诗词集》,既可领略其中流露的“中国文人之忠爱情操,与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高风亮节”,又可从中探知半世纪广阔而深邃的“活的历史”。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学者的霍松林刚正不阿、勇于独抒己见的学术品格。早在五十年代中后期,霍先生针对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许多有争议问题发表了一批论文,其中的《试论形象思维》是国内探讨形象思维的第一篇长文,一发表即引起强烈反响。1966年初夏,他因这篇文章无端遭受祸害,并株连家眷,下放劳改达10年之久。新时期拨乱反正,霍松林和他关于形象思维的有关论述因毛泽东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公诸报端而得以解放。
不仅如此,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生涯中,霍先生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坚持不懈。他的著作《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唐宋诗文鉴赏举隅》、《文艺散论》、《白居易诗译析》、《西厢述评》和他主编的《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等大量唐宋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专著,都被认为是这些领域的“开山之作”。
霍先生自1953年起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先后为本科生讲授过8门课程,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点的带头人、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奠基人,霍先生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了。其门下弟子已有26人获博士学位,18人获硕士学位,这些后起之秀大多已独立出版专著,在文坛和学术界崭露头角,成为各方看好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
作者:霍松林
【原文出处】:文学遗产【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01 【原刊页号】:104~117
【复印期号】:5  【分类号】:J2
【内容提要】:近体诗格律的“正体”是根据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概括出来的。唐代杰出诗人既创作了符合正体的辉煌篇章,也往往为了更好地表现特定情景或避免圆熟而突破正体,追求新变。清人针对这种不合“正体”的“变”提出了“拗救”说,的确有贡献;但远不足以解释所有变态。何况对于“正体”来说,“拗”而不“救”是“变”,“拗”而能“救”也是“变”。新时期以来近体诗创作十分活跃,却过分拘守格律,知正而不知变。本文的撰写意在提供借鉴,或有助于创作质量的提高。
【正文】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年卷》的“唐代文学研究笔谈”一栏中,发表过我的一篇短文,题为《“断代”的研究内容与“非断代”的研究方法》。其中说: “断代”的研究内容不宜用“断代”的研究方法。就研究唐诗说,不应割断它与唐以前、唐以后诗歌发展的联系,尤其不应忽视唐诗与今诗的联系。具体地说,研究唐诗的人也应该研究“五四”以来的诗歌发展史,研究新时期诗歌创作的成败得失及发展前途。王充说过:“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论衡·谢短篇》)这里的“陆沉”,指泥古而不合时宜。只研究唐诗而不同时了解并且关心当前诗歌创作的状况,其泥古而不合时宜,就很难避免。我国古代的杰出学者评论前代诗歌,都既了解当时诗歌创作的实际,又着眼于当时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例如钟嵘,他在《诗品》里论述了自汉至梁一百多位诗人及其诗作的优劣,阐明了重“风力”、重自然而不轻视词采的正面主张;而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及当时堆砌典故、片面追求声律的诗风,则给予中肯的批评,切中时弊。(注:《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年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23页。)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五四”以来的新诗创作标新领异,热闹非凡;而且被冷落多年的传统诗词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诗会、诗社、诗刊、诗报有如雨后春笋,不断破土而出,遍及神州大地。近几年逐渐由社会延伸到各类学校,许多大学、中学也纷纷建诗社、出诗刊;而《青年诗词选》、《大学生诗词选》、《中学生诗词选》一类的出版物,也层出不穷,方兴未艾。这种十分可喜的现状,研究唐诗和历代诗歌的专家们,无疑应给予热情的关注。从当前诗坛的实际情况看,如果说新诗创作的偏向是过分脱离传统;那么传统诗歌创作的局限,则是过分拘守格律,知正而不知变。近十多年来,传统诗、词、曲各体尽管都被运用,但比较而言,普遍运用的还是五、七言律、绝,也就是唐人所谓的“近体诗”。因此,本文以《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为题,试图为当前的近体诗创作提供借鉴。律诗、绝句定型于初唐(当然个别合律的诗唐以前就出现了),故唐人把这一套诗体叫“近体”,而把旧有各体叫“古体”。从“永明体”肇始,经过无数诗人的创造而建立起来、完备起来的近体诗,是汉语优点的充分发扬,也是诗歌传统经验的总结和提高。“四声”虽然是南齐永明时期的沈约等人提出来的,但一字一音而音有平仄,却是方块汉字固有的特点。因此,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往往出现声调和谐的句子,即后人所谓的“律句”。就第一篇《关雎》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如果把“窕”换成平声字,则四句诗完全“合律”。《楚辞》也如此,如《离骚》开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的“高阳”、“苗裔”和“皇考”、“伯庸”,正好是平仄相对的四个节,也“合律”。到了汉魏五言诗,如曹植的“驱马过西京”、王粲的“回首望长安”等完全合律的句子更多,无须详举。构成律绝的要素之一“平仄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单音节的汉字每一个字都有形有音有义。就字义说,“天”与“地”,“高”与“下”,“多”与“少”,“贫”与“富”,“红”与“绿”,“男”与“女”,以此类推,每一个字都可以找到一个乃至好多个字与他对偶,更妙的是其平仄也往往是相对的。构成律诗的另一要素“对偶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律绝之所以或为五言、或为七言,是因为五言诗、七言诗的创作已有悠久历史,取得了丰富的成功经验。经验证明:五、七言句最适于汉语单音节、双音节的词灵活组合,也最适于体现一句之中平(扬)仄(抑)音节相间的抑扬律。而且,五、七言句既不局促,又不冗长,因字数有限而迫使作者炼字、炼句、炼意,力求做到“以少总多”,“词约意丰”。绝句定型为四句,是由于四句诗恰恰可以体现章法上的起承转合,六朝以来的四句小诗已开先河。律、绝的平仄律不外三个要点:一、本句之中平仄音节相间;二、两句(一联)之间平仄音节相对;三、两联之间平仄音节相粘。而由四句两联构成的绝句,恰恰体现了这三条规律,从而组合成完整的声律单位。律诗每首八句,从声律上说,是两首绝句的衔接,前首末句与后首起句“相粘”,从而粘合为一个完整单位;从章法上说,每首四联,也适于体现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变化;首尾两联对偶与否不限,中间两联对偶,体现了骈散结合的优势,视觉上的对仗工丽与听觉上的平仄调谐强化了审美因素;偶句一般押平声韵(绝句有押仄韵的),首句可押可不押。总之,五、七言律、绝充分体现了汉语独有的许多优点,兼备多种审美因素,是最精美的诗体。初唐以来的杰出诗人运用这一套诗体创作了无数声情并茂的佳作,由于篇幅简短,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以及对偶、粘对的规范,一读便能记诵,因而流传最广,影响深远。近体诗定型,人们都那么作,清代以前,未见有平仄谱之类的书流传。清初王渔洋著有《律诗定体》(注:收入《清诗话》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分“五言仄起不入韵”、“五言仄起入韵”、“五言平起不入韵”、“五言平起入韵”、“七言平起不入韵”、“七言平起入韵”、“七言仄起不入韵”、“七言仄起入韵”八式,每式选一首最标准的诗,旁边用平、仄、可平可仄几种符号标明,略有文字解说。我童年学诗,家父就是选出平起、仄起、首句入韵、首句不入韵等式最标准的唐诗让我背诵以代平仄谱的。近十多年来,讲诗词格律的小册子很多,大都列出最标准的平仄谱,个别可平可仄的则用符号圈出。关于律绝,也有讲到“拗救”的,但讲得极简略,远远未能概括唐人近体诗的实际情况。由于主张舍平水韵而按普通话读音押新韵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许多诗刊、诗报的主编便不约而同地提出:“押韵可以放宽,平仄必须从严。”理由是:律诗、绝句是严格的格律诗,格律(主要是平仄)必须严守。因此,品评一首律诗或绝句,不看意境如何,首先从平仄上挑毛病。某句拗一字,便说此句不合律;上句拗,下句救,就说两句都不合律。这种现状,是很不利于律绝创作健康发展的。
“文成法立”,律、绝的所谓“正体”或“定体”,是根据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概括出来的,不一定完全符合所有作品。在诗人们有了共识之后,也往往会突破这种“正体”。突破“正体”的原因不一而足,就其重要者而言,首先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当特定的形式不适于表现特定内容的时候,就必须突破形式,这是人所共知的规律。平仄“正体”属于形式范畴,为更好地抒情达意而突破平仄“正体”,就出现了所谓“拗”。其次,老按“正体”作诗,时间既久,就给人以“圆熟”之感,有胆识的诗人往往有意用“拗字”、作“拗句”,创造一种生新峭拔的音调,有助于表现特定的情思。宋人范晞文注意到这一点,他在《对床夜语》中曾以杜甫的诗句为例,中肯地指出:“五言律诗固要贴妥,然贴妥太过,必流于衰。苟时能出奇,于第三字下一拗字,则贴妥中隐然有峻直之风。”(注:《历代诗话续编》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8页。)其实,唐人为了避免“贴妥太过而流于衰”,往往不止“下一拗字”,而是一首之中拗数字、数句乃至失对失粘的情况都屡见不鲜。求变求新,也是诗歌创作的规律。杜甫曾说“遣词必中律”(注:《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见《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35页。),“文律早周旋”(注:《哭韦大夫之晋》,见《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93页。),“诗律群公问”(注:《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见《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1页。),可见他是最懂“律”的。又说他“晚节渐于诗律细”(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见《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02页。),其晚年所作七律组诗《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格高调谐,垂范百代,的确达到了“诗律细”的极致。但他同时又突破格律,七言拗律的创作层见叠出,千变万化,至《白帝城最高楼》而攀上了艺术创新的高峰。由此可以推想,杜甫所说的“诗律”,兼包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我们所说的“格律”,律、绝的“格律”从属于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而不是相反,应是硬道理。所谓“拗救”,是后人根据唐诗的某些具体诗句概括出来的。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序》中说:“在没有看见董文涣的《声调四谱图说》以前,我自己就不知道律诗中有所谓拗救(更正确地说,我从前只知有“拗”而不知有“救”)(注:《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其实,早在董文涣之前约二百年,王渔洋在《律诗定体》中于“好风天上至”句下说:“如‘上’字拗用平,则第三字必用仄救之。”(注:见《清诗话》上册,第113页。)赵执信《声调谱》(注:见《清诗话》上册。)和翟翚[huī]《声调谱拾遗》(注:见《清诗话》上册。)都主要谈古体诗声调,但也各举五律、七律、七绝的例子讲了“拗救”。董文涣的《声调四谱图说》(注:同治三年洪洞董氏刻本。)五言古诗五卷,七言古诗五卷,五言律诗一卷,七言律诗一卷,仍以论古体诗声调为主;但五律、七律毕竟各占一卷,选诗较多,讲“拗救”也较详。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用二十二节论近体诗,讲“拗救”占了一节。他博取前人成果,益以自己的研究心得,对“拗救”举例既多,论述之详也超越前人。如果说律绝的“正体”是近体诗格律的“正”,那么平仄方面的“拗”对于近体诗的平仄律来说,就是突破,就是“变”。“拗救”的提出和研究成果无疑是一种贡献,但“拗”而不“救”的情况在《全唐诗》中又随处可见,不胜枚举。“拗”而不“救”,当然是“变”;“拗”而相“救”,也同样是“变”。如果从包罗近五万首诗的《全唐诗》中选取几十个例子说明“拗”,读者会认为那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明问题。因此,我主要将取例的范围限于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的近体诗。沈德潜是格调派的首领,如果以重格调为选诗标准之一的《唐诗别裁集》尚不能排除大量突破平仄“正体”的佳作,那就足以说明近体诗格律的“变”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普遍趋向。
先谈“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近体诗的句式两音为一节,句末一音为一节,双音节的第二音为节奏点,决定音节的平仄。按定式,音节的平仄是相间的,例如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既如此,那么“平平仄平仄”,前两节都成了平节;“仄仄平平仄平仄”,二、三两节都成了平节,这当然不合律,但这种句式唐人却运用得十分广泛。1987年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了《丝绸之路诗词选集》,收了我的几首诗,其中一首七律的尾联本来是“莫谓西陲固贫瘠,要将人巧破天悭”,上句用了“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固”与“天悭”照应,两句诗表达了人定胜天的企冀;而编者认为不合律,改得不成样子。知正而不知变,此即一例。《唐诗别裁集》选五律四百多首,含“平平仄平仄”句式的诗就有百余首;有许多首,一首中出现两次。而且,出现这种句式的,几乎都是名篇。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无为在歧路”,杨炯《从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无人信高洁”,沈佺期《杂诗》中的“谁能将(去声)旗鼓”,宋之问《登禅定寺阁》中的“开襟坐霄汉”,张说《深渡驿》中的“他乡对摇落”,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情人怨遥夜”,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寒山转苍翠”、《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送平淡然判官》中的“黄云断春色”、《送杨长史赴果州》中的“褒斜不容幰[xiǎn ]”、《汉江临泛》中的“襄阳好风日”、《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中的“遥知远林际”、《观猎》中的“回看射雕处”,孟浩然《寻天台山》中的“高高翠微里”、《过故人庄》中的“开轩面场圃”、《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的“还将两行泪”,李白《赠孟浩然》中的“红颜弃轩冕”、《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太原早秋》中的“思归若汾水”,杜甫《房兵曹胡马》中的“骁腾有如此”、《画鹰》中的“何当击凡鸟”、《春宿左省》中的“明朝有封事”、《天末怀李白》中的“凉风起天末”、《不见》中的“匡山读书处”、《登岳阳楼》中的“昔闻洞庭水”,刘长卿《逢郴州使因赠郑协律》中的“相思楚天外”,钱起《送僧归日本》中的“惟怜一灯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中的“何因不归去”,郎士元《送李将军赴邓州》中的“双旌汉飞将”,白居易《河亭晴望》中的“明朝是重九”,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因思杜陵梦”,马戴《落日怅望》中的“孤云与归鸟”、《楚江怀古》中的“猿啼洞庭树”,郑谷《乱后忆张乔》中的“伤心绕村路”,杜荀鹤《春宫怨》中的“年年越溪女”等,从初唐至晚唐,不胜例举。
“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式每首五律中只有两句,而《唐诗别裁集》入选五律两句俱拗为“平平仄平仄”者不下十首,也多是名篇。如岑参《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第三句为“尊前遇风雨”,第七句为“相思灞陵月”;李白《过崔八丈水亭》第三句为“檐飞宛溪水”,第七句为“闲随白鸥去”;杜甫《春日忆李白》第三句为“清新庾开府”,第七句为“何时一尊酒”;《月夜》第三句为“遥怜小儿女”,第七句为“何时倚虚晃”等等。《唐诗别裁集》入选的七律、七绝,也多有“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七律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西望瑶池降王母”、《咏怀古迹五首》中的“庾信平生最萧瑟”、《诸将五首》中的“多少材官守泾渭”,七绝如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中的“唯有相思似春色”,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李白《越中怀古》中的“宫女如花满春殿”等,略举数例,以见一斑。对于“拗救”,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的阐释是:“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拗而能‘救’,就不为‘病’。所谓‘拗救’,就是上面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声,所以在下面该仄的地方用平声,以为抵偿;如果上面该仄的地方用了平声,下面该平的地方也用仄声以为抵偿。拗救大约可以分为两类:1.本句自救,例如在同一个句子里,第一字该平而用仄,则第三字该仄而用平;2.对句相救,例如出句第三字该平而用仄,则对句第三字该仄而用平。”(注:《汉语诗律学》第91页。)“抵偿”的说法极通达,但上“拗”下“救”、出句某字“拗”对句同位置的字“救”,则不能概括所有的情况。例如前面所讲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按王渔洋、董文涣等人的解释,就是“仄平仄”原该是“平仄仄”,倒数第三字该仄而用平,便将上一个该平的字改为仄以救之,这就成了下拗上救。其他如王维《晚春》首句“二月湖水清”、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首句“八月湖水平”这样的句式,本该作“仄仄仄平平”,按董天涣的解释,第四字该平而仄,拗了,于是将第三字本该用仄者改用平声,也是下拗上救。至于对句拗救不一定都在相同位置的情况,下文将有所涉及。五律的基本句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律只须在上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音节(例如在仄仄前加平平),下五字是相同的。从音律上说,律诗是两首绝句的衔接。这四种句式的后三字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唐人作古体诗为了避免近体诗的音调,特别注意在句尾用“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因此,一般认为律、绝句尾出现“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就是严重的失律。其实,这四种“三字尾”,仅在《唐诗别裁集》中就不少见。
句尾为“仄平仄”的例子,前面已谈过不少。现在看看“仄平仄”、“平仄平”在一联诗中同时出现的情况。先谈五律,后谈七律。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谓脍炙人口,但因为是名家名句,一般人就忽略了它是否合律。出句的平仄定式是“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当然可用平,但第三字该用平而用了仄声的“水”,就是“拗”;对句的平仄定式是“平平仄仄平”,现在为了“救”出句的“拗”,便把该用仄声字的第三字改用平声的“云”。于是出句句尾便为“仄平仄”,对句句尾便为“平仄平”。在“拗救”说出现以前,读者自然认为这两句都不合律。然而仅在《唐诗别裁集》入选的五律中,例子就很多,这里只举若干名句以概其余:如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落日鸟边下,郊原人外闲”;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岑参《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夫子且归去,明时方爱才”;李白《金陵》“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戴叔伦《汝南逢董校书》“对酒惜余景,问程愁乱山”;张籍《夜到渔家》“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温庭筠《商山早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许浑《送客归湘楚》“秋色换归鬓,曙光生别心”;赵嘏《东归道中》“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韦庄《延兴门外作》“马足倦游客,鸟声欢酒家”;张蠙[pín ]《登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等。在这些拗救联中,有些对句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如不将应为仄声的第三字改用平声字,则此句犯“孤平”。因此,对句第三字仄易平,既是句内“救”,又救了出句第三字的“拗”。在一联诗中兼有“仄平仄”脚和“平仄平”脚的七律,《唐诗别裁集》选了晚唐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其中的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就用的是这种句式。他的《登故洛阳城》颔联“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隋宫怨》尾联“草生宫阙国无主,玉树后庭花为谁”,也由于善用这种奇峭的句式表现独特的情景而引人注目,被张为收入《诗人主客图》(注:《历代诗话续编》上册,第100-101页。)与许浑同时的赵嘏,也以善用这种句式而出名。他的七律《长安秋望》的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曾受到杜牧的激赏,“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注: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538页。)。由于许浑、赵嘏的这几联诗很出名,一般认为这种句式是他们创始的,其实唐盛时代的王维已有“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的名句。杜甫运用这种句式尤其频繁,例如《至后》颔联“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所思》颈联“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九日》颔联“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将赴成都草堂途中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五颈联“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颔联“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寄常征君》颔联“楚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鸣向人”;《赤甲》颈联“荆州郑薛寄诗近,蜀客郄岑非我邻”;《江雨有怀郑典设》颈联“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滟滪[yù]》颔联“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之二颈联“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简吴郎司法》颔联“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覃山人隐居》颔联“征君已去独松菊,哀壑无光留户庭”等都见于晚年作品,也许正是“诗律细”的一种体现。在“拗救”说出现以前,这一种句式的佳联都被认为“拗”,也就是不合律。请看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中的一段:《禁脔[luán]》云:“鲁直换字对句法,如‘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秋千门巷火新改,桑柘田园春向分’;‘忽乘舟去值花雨,寄得书来应麦秋’。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柑犹自青’;‘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似此体甚多,聊举此数联,非鲁直变之也。余尝效此体作一联云:‘天连风色共高远,秋与物华俱老成。’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注:《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585页。)《禁脔》所举黄鲁直(山谷)五联,一、四、五联皆是这种句式,二、三两联对句合,出句不合。胡仔所举杜甫五联,一、三、四、五联皆合,第二联对句合,出句不合。他自己作的一联全合,但他明确地说:“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 江西诗派奉杜甫为“一祖”,胡仔认为山谷“此体本出于老杜”,确切无疑。山谷不仅学老杜的这种“拗句”,而且更多地学老杜的拗律。据统计,老杜七律一百五十九首,拗体二十八首;山谷七律三百十一首,拗体多达一百五十三首,竟占总数之半。他这样用力于拗句拗体,是有独特的艺术理念的,那就是:在格调上力避圆熟,追求峭拔脱俗的独特风格。五律、五绝“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和七律、七绝“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定式,如果五言出句第三字、七言出句第五字“拗”,就出现了三仄脚“仄仄仄”;如果对句同位置的字“救”,就出现了三平脚“平平平”。拗而不救、即句尾为“仄仄仄”的情况极普遍,现从《唐诗别裁集》部分名篇中举一小部分例句。五律如李隆基《送贺知章》中的“寰中得秘要”,王绩《野望》中的“东皋薄墓望”,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金吾不禁夜”,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云霞出海曙”,沈佺期《送金城公主适西番应制》中的“银河属紫阁”,崔湜[shí]《折杨柳》中的“年华妾自惜”,张说《和魏仆射还乡》中的“秋风树不静”,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中的“奔流下杂树”,崔颢《送单于悲都护赴西河》中的“单于莫近塞”,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中的“山中一夜雨”、《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中的“怜君不得意”、《被出济州》中的“微官易得罪”、《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孟浩然《晚春》中的“林花扫更落”、《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的“风鸣两岸叶”,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清晨入古寺”,贾至《南州有赠》中的“停杯试北望”,岑参《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中的“知君市骏马”,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失”,李白《太原早秋》中的“霜威出塞早”、《送鞠十少府》中的“碧云敛海色”,杜甫《春宿左省》中的“星临万户动”、《捣衣》中的“亦知戍不返”、《送远》中的“亲朋尽一哭”、《野望》中的“清秋望不极”、《泊岳阳城下》中的“图南未可料”,刘长卿《余干旅舍》中的“孤城向水闭”、《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中的“荒村带晚照”、《送侯侍御赴黔中充判官》中的“猿啼万里客”,钱起《送征雁》中的“秋空万里静”,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中的“浮云一别后”,李商隐《落花》中的“断肠未忍扫”,杜荀鹤《春宫怨》中的“承恩不在貌”等。五绝如卢照邻《曲池荷》中的“浮香绕曲岸”,崔曙《长干曲》中的“停舟暂借问”,王维《息夫人》中的“看花满眼泪”,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相看两不厌”,杜甫《归雁》中的“春来万里客”、《八阵图》中的“江流石不转”等。七律如沈期《古意》中的“谁为含愁独不见”,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的“朝罢须裁五色诏”,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中的“此别应须各努力”、《咏怀古迹》中的“怅望千秋一洒泪”,元稹《遣悲怀》中的“今日俸钱过十万”等。七绝如张说《送梁六至洞庭山》中的“闻道神仙不可接”,张籍《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等。比较而言,由“仄仄平平平仄仄”这种定式拗第五字而形成的三仄脚,出现的频率较小;而由“平平平仄仄”拗第三字而出现的三仄脚,则出现的频率极高,似乎唐人根本不以为病,所以一般也不“救”。这种三仄脚如果“救”,对句就出现了三平脚。出句句尾仄仄仄,对句句尾平平平,给人的感觉不是“救”好了,而是显得更“拗”了。因此,有时在一联诗中不得已用了三平脚,而出句则仍用正式。例如李白《越中怀古》中的“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杜甫《崔氏东山草堂》“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等。当然,出句句尾仄仄仄、对句句尾平平平的例子还是有的,如王维《酌酒与裴迪》中的“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李白《听蜀僧濬[jùn]弹琴》中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杜甫《北风》中的“十年杀气尽,六合人烟稀”,《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一中的“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题省中壁》中的“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暮归》中的“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韦应物《简卢陟》中的“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韩愈《城南联句》中的“琉璃剪木叶,翡翠开园英”、“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等,比较罕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定式的变化颇多,前面讲出句句尾为“仄平仄”、对句句尾为“平仄平”时已经举例说明了一种情况,现在再谈其他变化。出句如果拗第四字,变成“仄仄平仄仄”,对句并不在第四字救,而在第三字救,变成“平平平仄仄”(句首的平当然可用仄),仍从《唐诗别裁集》中举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见吹又生”,曾受到顾况的激赏,历代传诵,至今脍炙人口。其他如王维《归嵩山作》中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孟浩然《裴司士见寻》中的“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岑参《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中的“正月今欲半,陆浑花未开”,《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中的“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柳宗元《入黄溪闻猿》中的“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王贞白的《秋日旅怀寄右省郑拾遗》中的“永夕愁不寐,草虫喧客庭”;齐己《秋夜听业上人弹琴》中的“万物都寂寂,堪闻弹正声”等。以上诸例中有对句第一字用仄声字的,其第三字仄易平,不仅“救”出句第四字,而且本句自“救”,否则便犯“孤平”。出句拗第四字,也有对句不救而仍用正式的,如李白《过崔八丈水亭》中的“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等。五律“仄(可平)仄平平仄”这种句式中的两个平如果全拗为仄,则对句“平平仄仄平”一般要保留“仄平”脚、只改第一个仄为平以救之,与“仄仄平仄仄”的救法同。仍以见于《唐诗别裁集》者为限举部分例子,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岑参《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杜甫《蕃剑》“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妆”,《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送远》“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马戴《落日怅望》“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于武陵《东门路》“白日若不落,红尘应更深”;周朴《董岭水》“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许棠《野步》“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崔涂《除夜有感》“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等。也有对句不救,仍用定式的,如王维《寻天台山》“吾爱太乙子,餐霞卧赤城”;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等。由这种五仄句(第一字可平可仄,仅第一字用平声,全句仍为三仄节)构成的一联诗,不仅本身具有波峭的音调和情致,而且往往在全首诗中发挥强化艺术表现力的作用。在贾岛的五律中,我最喜欢《忆江上吴处士》一首。可惜《唐诗别裁集》未选,录如下:闽国扬帆去,蟾蜍缺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际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首联写吴处士扬帆去闽已久,次联写眼前情景,乃传诵名句。三联五仄句如奇峰突起,音响凄异,恰切地表现了饯别之夕雷雨交加,寒意袭人的情景;而“此地”回应“长安”,“际会”反跌尾联的“兰桡未返”,极具艺术魅力。这一联句式,也有对句五字全平的,如白居易《题玉泉寺》首联“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王维《终南别业》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对句第一字虽仄,但此处本来可平可仄,全句仍等于五平。最近读到一篇短文,斥责杜牧竟然写出“南朝四百八十寺”这样不合格律的句子,令人啼笑皆非。唐人五律,五仄句不少见,杜牧这个引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不就是在五仄句前加了一个平节吗?而且,对句第五字易仄为平,不正是“救”了出句的“拗”,与五仄句的“救”法相同吗?杜牧的这种句式及其“拗救”法,宋代诗人仍在运用,如黄山谷《寄黄几复》中的“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楼钥《顷游龙井》中的“水真绿净不可唾,鱼若空行无所依”;梅尧臣《东溪》中的“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陈师道《绝句》中的“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方岳《梦寻梅》中的“马蹄践雪六七里,山觜有梅三四花”等。在七律中,还有出句除韵脚外六字全仄,对句七字全平的,见于崔鲁《长安即事》的首朕。这首诗写寒食(一百五日)将届时的物候旅情,颇别致,录如下:一百五日又欲来,梨花梅花参差开。行人自笑不归去,瘦马独吟真可哀。杏酪渐香邻舍粥,榆烟将变旧炉灰。画楼春暖清歌夜,肯信愁肠日九回?近体诗前一联对句和后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叫作“粘”,即把两联诗粘合起来,这是“正”;与此相反,第二字平仄相异,这是“变”,今人认为这是严重的失律,称为“失粘”其实,唐代诗人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失”,前后两联不相粘的情况较普遍,而且多见于历代传诵的名篇。仍以《唐诗别裁集》为限,举部分例子。七律如宋之问《嵩山石淙侍宴应制》前两联“离宫秘附图第一联与二联失粘,第二联与第三联失粘。以上仅是《唐诗别裁集》近体诗中部分失粘的例子,就有这么多,而且其中多是名家的名篇,自唐代至今,多获好评,从无“失律”的讥议。当代诗坛以“失粘”为不合格律,绝不准在作品中出现,究竟有何根据呢?在近体诗的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不是相对而是相同,叫“失对”,在唐人近体诗中,“失对”的情况也时有所见,失对之处,往往又是佳句所在。仍以《唐诗别裁集》为限,举例说明。绝句如崔颢的名作《长干曲二首》之二结尾的 “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和“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如果“拗”为仄,则全句除了韵脚,就只剩一个平,因而谓之“孤平”。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孤平是诗家之大忌,我们曾在一部《全唐诗》里寻觅犯孤平的诗句,结果只找到了两个例子: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即使我们有所遗漏,但是,犯孤平的句子少到几乎找不着的程度,已经足以证明它是诗人们极力避忌的一种形式。”(注:《汉语诗律学》第99-100页。)的确如此。“孤平”既不可犯,就得有变通的办法,那就是“拗救”。“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如果不得已拗用仄,则将第三字改平以救之;“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不得已拗为仄,则将第五字改用平以救之。这样,全句除韵脚外还有两个平,就不算“犯孤平”了。读《全唐诗》中的近体诗,不难看出:完全符合“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定式的诗句,其实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则是“拗救”的变式。“平平仄仄平”的“拗救”句式是“仄平平仄平”,这是句内自救。“平平仄仄平”的出句“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拗为仄,则须将下句第三字改为平,这样,下句就变为“平平平仄平”。如李白《秋思》“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杜甫《送远》“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等,其例甚多。既如此,“平平仄仄平”这种正式就有“仄平平仄平”和“平平平仄平”两种变式,不犯孤平也没有什么困难。王力先生说他们只从《全唐诗》中找到两个“犯孤平”的句子,当然是把“拗救”的两种句式都视为不犯孤平的。
前面大致谈论了近体诗平仄律的正与变;下面再就近体诗对偶律的正变略作说明。读《全唐诗》中的五律、七律,可以看出中间两联讲对仗的占大多数;后人据此作出“五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的结论,当然是不错的。但应该注意:这也是有正有变的,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灵活,不必死守。一种变式是:首联对仗,次联散行。五律如李隆基《送贺知章》“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卢照邻《关山月》“塞垣通碣石,卤幛逐祁连。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宋之问《晚泊湘江》“五岭栖迟地,三湘憔悴颜。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张说《和魏仆射还乡》“富贵还乡国,光华满旧林。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孟浩然《寻梅道士》“彭泽先生柳,山阴道士鹅。我来从所好,停策夏阴多”;李白《口号赠征君卢鸿》“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我寻《高士传》,君与古人齐”,《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高适《独孤判官部送兵》“饯君嗟远别,为客念周旋,征路今如此,前军犹渺然”;郎士元《送钱大》“暮蝉不可听(去声),落叶岂堪闻。共是悲秋客,那知此路分”;王贞白《题严陵钓台》“山色四时碧,溪光七里清。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白居易《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别州民》“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杜牧《长安月》“寒光垂静夜,皓彩满重城。万国尽分照,谁家无此明”等。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四于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后引《梦溪笔谈》云:“此诗次联不拘对偶,疑非律体;然起二句明系对举,谓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仇氏又说:“此诗一、二对起,三、四散承,用‘偷春格’也,初唐人常有之。”(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5页。按杜甫此诗用“偷春格”之说,亦见宋人惠洪《天厨禁脔》卷上。)其实初唐常有,盛唐亦多,大历以后,仍有继者。由于首联对起,次联散承,三联又对偶,易生文情跌宕之致,故用此格者多佳什。又一种变式是隔句对,又叫扇对或扇面对,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仗、第二句与第四句对仗。早在《诗经·小雅·采薇》中已经出现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隔句对,唐宋人律诗也偶然运用。如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中的“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自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郑谷《寄裴晤员外》“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重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殊”;苏轼《用前韵再和许朝奉》“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tiǎo]州;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等。这种扇对用于四联律诗,必是第一、第二两联;用于长篇排律,也可能在中间出现。第三种变式是一首律诗对仗多于两联。前三联俱讲对仗的五律、七律极常见,不必举例。四联俱讲对仗者较少,五律、七律各举一例。五律如杜审言《除夜有怀》:“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七律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四种变式是一首律诗中对仗少于两联,即只有颈联对仗,首联、颔联、尾联皆不对。这种变式,唐诗中数量颇多,仅杜甫秦州诗中就有《送人从军》、《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从人觅小胡孙许寄》、《雨晴》、《归雁》、《秋笛》、《蕃剑》、《天末怀李白》、《即事》、《废畦》等只有一联对仗的五律多达十余首。下面仅举各种唐诗选本都不能不选的几首佳作,以见运用这种变式的诗能够达到多么高的艺术水平: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雁南飞,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箭,直为斩楼兰。”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岑参《送杜位下第归陆浑别业》:“正月今欲半,陆浑花未开。出关见青草,春色正东来。夫子且归去,明时方爱才。还须及秋赋,莫即隐蒿莱。”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第五种变式是全首律诗无一联对仗,通体散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谓“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注:《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68页。),其实盛唐以后也有。先看盛唐三首: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郡,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孟浩然以“挂席几千里”开头的一首和李白以“牛渚西江夜”开头的一首,各种分体唐诗选本皆选入五律,诸家评论,备极推崇,历代传诵。下面再看一首中唐作品: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钟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这四首诗虽然“彻首尾不对”,但平仄都基本合律,所以被称为“散体律诗”。现在不妨举杜甫《白帝城最高楼》为例,看看“拗律”:“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卷十二录杜甫拗体七律二十七首(另有七言拗体排律一首)。仔细分析,这二十七首诗平仄俱拗,却每首中间两联讲对仗,甚工整,与散体律诗平仄合律而全无对仗者正好相反。叶嘉莹教授认为杜甫“去蜀入夔”以后的拗律“由尝试而真正达到了一种成熟的境地,以拗折之笔,写拗涩之情,然有独往之致,造成了杜甫在七律一体的另一成就,而《白帝城最高楼》一首,就正可以为杜甫成熟之拗律的代表作品”。接下去,她对《白帝城最高楼》作了细致而精辟的分析,然后概括说:“像这样的诗,其所把握的,乃是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一种原理原则,虽然不遵守格律的拘板的形式,却掌握了格律的精神与重点。”(注: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1-43页。)这是很通达的评论,值得参考。
以上从平仄、对偶两方面简略地考查了近体诗格律在唐人创作中的正与变,试图为当代诗坛的近体诗创作提供借鉴。近体诗在唐人,特别是在以王、孟、高、岑、李、杜为代表的“盛唐诸公”的创作中取得了辉煌成就,这是举世公认的。这成就的辉煌,当然主要不表现在格律方面;然而格律毕竟是近体诗的特征,脱离格律,可能写出绝妙好诗,但不是近体诗。因此,严守格律,完全按“正体”创作的好诗,五律如杜甫的《春望》、《春夜喜雨》等篇,七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等篇,乃是“正”中之“正”的典范,为后贤所效法。大体上说,唐宋以后,近体诗格律愈来愈严,我的老师们和我青年时代接触过的前辈们,都是按“正体”作律诗、绝句的,我向他们学习,也是按“正体”作律诗、绝句的。当代吟坛要求“平仄必须从严”,也还是这个传统的继承。按“正体”写“正”中之“正”的近体诗,如果学养深厚、技法纯熟、有感而发,当然可以写出形式精美而意境高远的作品来。所以严格地按“正体”创作,仍应受到高度重视。这是我的第一点意见。
唐人绝句本来有古绝、律绝、拗绝三体,较有弹性。五律、七律的“律”,后人认为兼有“格律”、“法律”的意义,只能严守,不能违反。然而仔细审视唐人的五律、七律,特别是其中的名篇,完全符合后人“正体”的作品,所占比例实在并不大。前面谈近体诗格律的“变”,是从各个角度分别举名篇中的例子说明的,如果合起来看,“变”的程度就更大。仅从谈对仗时录出全篇的几首诗看: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只有一联对仗,“明朝望乡处”一句拗;杜甫《月夜》只有一联对仗,“遥怜小儿女”、“何时倚虚幌”两句拗;杜甫《天末怀李白》只有一联对仗,“凉风起天末”一句拗。再举李白《过崔八丈水亭》为例:“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间。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高阁横秀气”句“秀”字拗,下句末救,救了也是“变”;“檐飞宛溪水”句“水”前两个平节,拗;“闲随白鸥去”句句尾“仄平仄”,亦拗。因此,就当代诗坛的近体诗创作来说,除了学养深厚、技法纯熟、有感而发、自觉自愿地严守格律而能写出好诗者外,与其受格律束缚而窘态毕露,何如适当地放宽格律而力求完美的艺术表现。其实,像唐诗大家那样扣紧脚镣固然可以跳舞,而且跳得很精采;但为了跳得更美、更活泼、更妙曼轻盈或更威武雄壮,不是也时常放松脚镣吗?这是我的第二点意见。
“入门须正”。初学作近体诗,必须经过严格的格律训练,等到能够熟练地驾驭格律,再根据创作的实际需要,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而适当地突破格律。所谓适当地突破,是指一首诗尽管有拗字、拗句、失粘等等,但应基本合律,必须像杜甫的《月夜》等名篇那样,即使有较大程度的突破,读起来仍然不失近体诗的格调和韵味。初学者如果一上来就放宽格律,便一辈子也入不了近体诗的门。这是我的第三点意见。
至于像杜甫《白帝城最高楼》那样的拗律,并不是随便写出来的。杜甫早年就开始了拗律的尝试,有《郑附马宅宴词中》等七律为证。但直到“晚节渐于诗律细”之后,才在夔州创作了包括《白帝城最高楼》在内的若干成熟的拗体七律,对于这些拗律,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卷十二有图有说,虽不一定符合作者的原意,但足以说明通篇的“拗”是确有讲究的。读起来仍有律诗的韵调,再加上工整的对偶,仍不失为七律。因此,我认为今人不必随意拼凑八句完全违反“正体”的诗而自称“拗律”,因为虽然经过赵执信、董文涣等人的努力探索,至今还弄不清“拗律”的“律”究竟是怎么回事。今人作诗,很喜欢自己标明七律、绝句之类的诗体,唐人并非如此。如果不标明自己所作的是“拗律”,自由抒写以求完美地表情达意,而不管作出的是什么诗体,那当然是可以的。在熟练地掌握格律的基础上借鉴唐人的种种“变”,从而适当地放宽格律,有利于当前近体诗创作质量的提高;在熟练地掌握格律的基础上借鉴唐人拗体律诗和散体律诗,力求创造完美的意境而不管写出的是什么诗体,经过长时期的探索、总结而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诗体,也不无可能。这是我的第四点意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85e05010009f3.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2 20:16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10-2 20:17 编辑

【案例】
唐代诗人写诗歌如同写新闻
文/赵炎

    诗歌与新闻报道,老实说,二者之间在写作上很难找到共同点。比如,让一个职业记者去写诗,难免会流于平实直白,这是因为记者写惯了新闻语言的缘故;而让一个职业诗人去搞新闻,多半也会写出李白那样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书生气语言来,这是诗人“有话不好好说”外加骨子里的愤世嫉俗所决定的。
    有趣的是,赵炎近读唐诗,发现唐代不少诗人特善于用诗歌语言去搞新闻爆料,这种现象值得研究新闻发展史的学者去关注。
    杜甫最爱写民生类新闻,而且善于跟踪暗访。在著名的“三吏三别”中,他赫然爆出“有吏夜捉人”的消息。夜深人静,他是如何知道的呢?若非暗地里跟踪警察办案,这则消息很可能就不可靠了,当然,此类消息上早报头条,应该没问题。
    有的时候,杜甫也喜欢写写长篇通讯类的稿子,比如“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节选)描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情节,时代背景、个人命运等交代得非常清楚,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细细品一品这首诗,看像不像一篇通讯稿。
    杜甫其实很想做战地记者的,可惜没有机会,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战争已经结束了,还是干老本行,去洛阳做自己的民生记者。
    杜甫的“理想”是有依据的,唐代诗人中的战地记者群体确实比较庞大,也很吃香,高适、岑参、王昌龄、卢纶、王之涣、元结等均可称为战地记者,也均成了名记。
    元结的那首《贼退示官吏·并序》就具有新闻特点,他在序中说:“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短短十余字就说明白了,赵炎以为,元结深得新闻三昧。再如,高适的“别董大”,其中有“今日相逢无酒钱”一句,就是典型的新闻语言,战地记者很苦啊。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很是有名,即便是在今日,依然不失为一篇绝佳的新闻,解放军报一定喜欢。
    李白写过新闻性质的诗歌,但此君是个浪漫人,新闻稿子写得好像玄幻小说。
    他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中做过尝试:“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晚上从山下经过,他走,月亮也死皮赖脸跟着他走,你说玄乎不玄乎?在“蜀道难”里,他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也是新闻爆料,只是“四万八千岁”显然失真了。
    还有一帮诗人喜欢写农村题材的新闻稿,王维、孟浩然等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是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好像是在说老朋友准备好了酒菜,邀请我去农村采访。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内容也比较像新闻:“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告诉我们,大雨下了一整夜,树梢上流下的雨水如同瀑布,该注意防涝了。
    王维的另一首“送元二使安西”顶顶有名,一看标题,就知道是篇新闻稿,不过内容不像,但却有现实意义。比如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现在人出行若坐动车高铁,亲朋好友临别时大多带着类似的悲凉情绪,不一定人人都说出来,但心里一定在念叨。想来王维是有先见之明的,早在千年之前就为我们准备好了说辞。
http://blog.people.com.cn/blog/c2/s329615,w1312408326882214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0-4 11:35
【案例】
萧含:这种概括与总结,一笑可也~~~//@徐霞: 有點兒意思。//@梦邑樵郎: 虽不足为据,亦颇堪玩味。
@历史这玩意儿:唐诗基本可以总结为:田园有宅男 ,边塞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 送别满基情。 宋词基本可以总结为:小资喝花酒 ,老兵坐床头 ,知青咏古自助游, 皇上宫中愁 ,剩女宅家里 ,萝莉嫁王侯, 名媛丈夫死得早, MM在青楼。
转发(753)|评论(122)9月19日 21:08 来自皮皮时光机
转发| 收藏| 评论 5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5 16:00
【案例】弓长文凯
哎,思索了一会儿才看出端倪!你们这些文化圈,着实难懂啊!//@上海陈子善: 张大春兄这个微博是创作,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全都是创作,天才的创作! //@梵阿子:陈老师能否详述发现之过程?@上海陈子善 //@作家张大春: 兄真是明眼人! //@力贝立:看到你写这些诗,根本打不开文化新局面

@作家张大春
陳子善老師最新發現李太白未入輯遺作捉月歌~~月明看皎然,星帛微茫列。謫我入埃塵,回眸一望絕。和醪變成泥,經歲同霜雪。軒車復駿馬,戴日下丹穴。精魄猶不息,涉江與君訣。萬里下冰輪,波間紛紜說。海湖裂爾身,化浪逐生滅。碎玉萬千聲,共誓此心熱。且蹈碧魂歸,殷殷作惜別。

(26)| 轉發(1232) | 評論(160)
2012-12-31 12:31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1-26 22:06
【案例】ECO中文网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钗头凤》by唐婉

@ECO中文网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by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是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配图为钱锺书《宋诗选注》中对他的评价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 轉發(39) | 評論(10)
16分鐘前來自专业版微博


| 轉發(2)| 收藏| 評論
4分鐘前 來自专业版微博        |  檢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20 09:44
【案例】

黄冠·新华电讯 2013-5-20 1:42:27
      和祖礼诗
十岁伴出嫁,绿裳垂云鬟。
天寒煮荠熟,削之盈瓯白。
先生饿夺食,愠怒持瓯去。
余光嗔饭菜,笑称新客来。


宋祖礼西科新闻(872130255)  1:15:48
且忆少年时,绿裳垂云鬟。
天寒煮荠熟,削之候主还。
藏瓯以暗惩,笑奴饭时憨。
食色无大小,先生也嘴馋。

做题战胜失眠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3-5-20 13:23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5-20 13:27 编辑

回复 9# 刘海明 的帖子


    李不白·网易(867910510)  13:22:08
十岁伴出嫁,绿裳垂云鬟。
天寒煮荠熟,削之盈瓯白。
先生饿夺食,愠怒持瓯去。
余光嗔饭菜,笑称新客来。

这首诗立意不错,但读起来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就是因为没有音调的转折起伏。即没有律。古风诗是不讲律的,但句中全平或全仄也是一忌。诗是用来吟诵的。一点愚见

李不白·网易(867910510)  13:26:29
“十岁伴出嫁”这句全仄,读起来比较拗,如果有了音调的转承,就好读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11-23 11:42
【案例】
邵培仁
骏飞有才!//@南大张生:不输原文!//@杜骏飞: 我且试译五言乐府版,《卿言》:卿言独爱雨,何为执伞行。卿言独爱暖,何为避于荫。卿言独爱风,何为锁窗棂。卿言独爱我,我心幕愁云。。

@微报纸
沙翁的诗只有长大才觉惊艳,谁能翻译一下这组漂亮的排比句?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14344)|
轉發(142704)
|
評論(21938)

11月7日21 : 58來自小米手机2S


|
轉發(2)|
收藏|
評論(2)

10分鐘前
來自三星Galaxy SIII
|
檢舉

还有2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政协陈宏
果然好诗,果然好译。//@光旦复兮://@杜骏飞: 我且试译五言乐府版,《卿言》:卿言独爱雨,何为执伞行。卿言独爱暖,何为避于荫。卿言独爱风,何为锁窗棂。卿言独爱我,我心幕愁云。。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Android客户端 |
檢舉






杜骏飞
我且试译五言乐府版,《卿言》:卿言独爱雨,何为执伞行。卿言独爱暖,何为避于荫。卿言独爱风,何为锁窗棂。卿言独爱我,我心幕愁云。。
(7)|
轉發(25)|
收藏|
評論(3)

2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11-30 17:42
【案例】
戴建业微博
歌词就是宽泛意义上的诗歌,不入乐叫诗,入乐则叫歌。歌词在节奏、结构上要考虑音乐旋律,在遣词用字上要考虑到听觉艺术的特点,而诗歌只是案头读物让人能细细品味,歌词必须满足易唱易懂的要求。周其凤和纪宝成有一拼,前者敢把《化学歌》拿到国家大剧院演奏,后者敢把”杰作“出版供人“欣赏“。

@十年砍柴
北大前校长和人大前校长比拼诗才,孰高孰低?《化学歌》“父母生下 生下的你我, 是化学过程的结果。你我你我 的消化系统 ,是化学过程的场所。”《浣溪沙》“总理英姿健步来,万千学子笑颜开。欢呼夹道队排排。 一路声声频问好,千言句句尽关怀。殷勤答问唱和谐。”

(23)|
轉發(332)
|
評論(165)

11月29日18 : 02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3)|
收藏|
評論(2)

11分鐘前
來自360浏览器超速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2-13 17:36
【案例】
@阎王说
【悲中行】据说这是08年四川大地震那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悲中行》通篇文字优美,章显自立自强之精神,铿锵有力……!以歌行体和楚辞体抒写四川汶川地震,并且这是一首藏头诗,第一排下来分别是地震灾区的地名,可见其才华横溢!强赞!(源:网搜自四川在线论坛)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0)|
轉發(141)
|
評論(35)

28分鐘前來自云中小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2-8 21:17
【案例】
传媒新视野

【小说《老生》,贾平凹把新闻写进文学】


@传媒新视野

#传媒共享# 【小说《老生》,贾平凹把新闻写进文学】贾平凹的新书《老生》篇幅不长,写了一百二十多次死亡。文字版访问:O
网页链接








今天 17:00 來自微博 weibo.com



16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 [url=]收藏[/url]
  • [url=]轉發 3[/url]
  • [url=]評論[/url]
  • [url=]
    1[/ur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2-22 09:57
【案例】@扬子晚报
【长知识!60个古代经典词牌名的由来】水调歌头,青玉案,蝶恋花,浣溪沙,望江南,渔歌子,长相思……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平仄,看到这些美丽的词牌,你可曾想过它们因何得名?“卜算子”借用了哪位大诗人的绰号?“钗头凤”由哪首名作中来?60个古代经典词牌名的由来,收藏学习↓↓(人民日报)


2014-10-27 10:20 來自微博 weibo.com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7-11 10:12
【案例】
@人民网
【古诗中容易读错的字,你中招了吗?】在一些著名诗词中,“扁”偏偏不读biǎn,“将”也不念“jiāng”……不少字在古代就不止一个读音,一些字音到今天甚至还发生了平仄变化。下面这些字,你读对了吗?

[url=]a[/url]




今天 02:00 來自人民网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9-2 15:06
【案例】

《盛世过眼录》三则

原创 2015-09-02 沈阿瑟 沈阿瑟

《盛世过眼录》三则

文/沈阿瑟

自序:余,东吴野人也。生亦有幸,逢此煌煌盛世。所闻既多,偶有所录,积寸累铢,竟亦成篇。略奉之,勿哂。

之一:韩峰

今之烟草,故非中土物也。明季,夷人携之入,土人裹以片纸,爇而吸,殊呛人,然啜之久则美,欲罢而终不能焉。以“淡巴菰”、“淡巴姑”名传,实泰西“Tabaco”之谐音也。红朝以来,烟草皆官营,利百倍,凡掌烟叶者,或皇亲,或国戚,皆肥饱。

南域柳州韩峰者,故世家子,官七品,为掌烟司,富堪敌州府。司衙有女五六人,皆风格,日争宠于韩峰,韩悉纳而私之,或于旷野,或于衙廨,或于旅舍。

韩坐衙廨中,无所事。某日,忽自醒,喃语曰:“我私五六女,或老蛇入紧罅,或蚯蚓游太湖,五六女咸大异耳。倘弗书而详记之,则过此将忘,耄耋至,将何以托?岂腹中将空无一物乎?”遂始作《日记》。不意有啖醋者,阴窃其《记》,发诸网路,世人始悉知韩峰之鸿福矣。



之二:倪萍

倪萍者,红朝十一年生,青州土人也。倪生时不哭,然涕常漱漱下,倪公以为异,曰:“息女有奇相,可入教坊得富贵,则衣食无忧矣。”及笄,倪果妙曼,遂为优伶。共和四十二年,水工帝初承大位,倪因黄门郞见上,大悦之,遂入京师,为宣谕台宣谕使者。会宣谕,倪必启丹朱之樱唇,转多情之鱼珠,涕泣并作,娓娓而诵圣谕,款款而宣洪恩,愚者闻之辄痴,以为“感动中国”云。

倪视男儿为敝履,凡三五载,必更易之。好事者怪问之,倪答曰:“人尽夫也。夫大丈夫者,蓄婢纳妾以为常,我巾帼也,何让须眉,宁独守枯枝耶?”

既名,倪遂措意于权篆。庚寅春,适值花瓶高会,倪大言曰:“天道渺渺,皇恩浩荡。凡圣上旨意之议,吾必亟称之。倘言质诘,抑勿论之,我乃微臣,是不为也!”语既出,识者皆讥,以为妄人矣。



之三:金三诛成泽

张成泽者,北高丽相也。太祖时,貌修美,敬姬公主慕之,遂为驸马。金二时,事帝谨,帝屡擢之,位至三公。

金二疾甚,以手扪成泽颐,成泽哭,悲不自胜。金二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卿。太子正恩幼弱,公所知,善辅导之!”谓太子曰:“成泽在,汝勿忧天下!勿辜……”言未毕,竟崩。

金三立,成泽有骄色。金三不悦,阴欲除之。奈何羽未丰,姑隐忍之,不敢发。

期半年,篆柄渐集,金三有诛意。会有司讦成泽襄时与雪主有私,鞠之,果有之。金三大怒,遂斩成泽。



2015年9月2日于浙江海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h514VLyFx81VG%2FLdA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9-5 17:12
《盛世过眼录》二则

2015-09-04

文/沈阿瑟

自序:余,东吴野人也。生亦有幸,逢此煌煌盛世。所闻既多,偶有所录,积寸累铢,竟亦成篇。略奉之,勿哂。

之四:赤帜

敝邑,吴地秀州海宁郡也。己丑(2009)夏,坊间忽闻妖言:是岁闰五月,流年不利,当置红帜以避邪,若不置,恶当至。何为红帜?红朝之国旗也。先是,斯俗泛于乡里,毋论蓬户瓮牖、危台高榭,皆置红帜,随风而荡。远视之,红潮蔽野,赤海一片。无顷,恶俗窜入城郭,民皆竖赤旗,遍布于阳台,且燃爆竹以助兴,一时毕剥阵阵,昼喧夜闹,声震屋瓦。湘东浏阳之奸商,皆窃笑东吴民之大愚。

邑中有小吏,老马列也,言:红朝一甲子矣,民自置赤帜以庆,此爱国耳。余则曰:食肉者鄙,斯言差矣。言民爱国而立帜,妄也。夫世之潮流既转,毛之思想,三表宏论,科观之说,民皆无复信。无信,即事鬼神妖孽,何可怪耶?



之五:投履

戊子(2008)隆冬,西夷美利坚有伯理玺天德小布什者,访穆斯林伊国,与会,高谈阔论焉,一伊人释其双履,奋然袭布,嗖然有声,迅雷不及掩耳,飞履几触布额。当是时也,满座愕然,保镖呆立,不知手之何措也,其势有荆轲刺秦王之状。幸赖布应之亦捷,弯身猫腰,幸避之。及起,见双履,睨而视之,布什嫣然笑曰:“此,双飞弹也,且十码!”满座皆笑,如坐春风。

己丑(2009)伊始,春寒料峭,路有冻死者。相国温氏,远游英吉利,峨冠博带,演讲于剑桥学堂,吟哦声声。一生如发炮制,亦解双履而投,飞如弓矢,直奔相国,几中。温色顿变,倾之,怒起,铿锵而叱:“鄙之!鄙技!然斯可阻华、英之鸿谊乎?!……”,言毕,全席相视无语,皆悚,英伦空气为之不流。红朝传媒言“相国叱毕,满座皆击掌而鸣”,余谓:此乃“喝彩党”之造假也。




2015年9月5日于浙江海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TMLyfrJJNOpVHJZX3OY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5-12-12 00:41
【案例】

新史记•郭广昌列传

原创 2015-12-12 沈阿瑟 沈阿瑟

新史记·郭广昌列传

文/沈阿瑟

郭广昌者,婺州人也。少时家屡贫,围垣不修,厨烟不继者恒有之。其父为石匠,筑室为业,为炮伤,失一臂。母张氏,昼耕夜织,终日劳作,忝得裹腹。相濡久之,会毛祖崩,家业始稍振。

共和二十六年(1974),广昌入庠序,凡文诵一遍则记忆之,里人皆惊为天人。国朝三十四年(1982),广昌乡试得中,为廪生,俗言“师范生”也。其父涕下,以为北斗落星,曲、昌双临矣。然广昌独不乐,曰:“师范者,教习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吾不为也。”遂弃廪食,入婺州一中。

乙丑(1985)中,广昌秋闱中举,游学魔都震旦太学。一时也,邑人奔走相告,昌名震于乡野。

既入魔都,然广昌勿措意于玄学,意常旁鸷。足犹履震旦,而魄已奔旷野矣。先是,广昌营震旦邸报,曰《复旦牛》,稍得利,遂市地产,利百倍。有司觉之,欲以“贪渎”罪执之,会摄政王邓氏南巡,天下势大变,广昌幸得脱。遂合“旦牛”为一字,曰“星”,始有“复星”之名耳。坊间言“复旦之星”,则谬也。

期十三载,“复星”隐然兴,渐闻天下。时国人患肝疾者甚众,广昌谋甚广,劬劳三年,终得绝世之物,是为疫苗也。自是“复星”得亿万金。

又六年,广昌欲得豫园。豫园者,魔都之尤物也,素为皇亲执掌。时有悍客周正毅者,与广昌争。广昌终胜。识者皆曰:广昌其志不在小,虽无近虑,必有远忧耳!

和谐元年(2002),广昌势益炽。会地产勃兴,昌复以重币置“南京钢铁”。期年,铁价腾贵,广昌畜积馀赢,以稽市物,得利无算。


和谐六年(2007),昌置业西夷佛郎机国,入市香江,蹑足美利坚,问华尔街牛鼎之长短,庞然一大物矣。或有好事者怪问之,广昌笑曰:“吾效巴菲特之先例也。”是年秋,广昌母有微疾,昌诣婺州探视之,为母濯足,人咸以为孝。昌有喜色,曰:“儿于中国富豪榜,居首页矣。”昌母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豚儿当自惜也!”

乙未冬,广昌御铁鸟自香江归,甫至,未旋踵,即有黑衣四五人出,执广昌。寻失联。

或有议者曰:广昌聪慧绝顶,起于贫贱,怀天下之大志,会势有天运,终成大贾,诚人杰也。余则曰:虽然,今之天下,河未清,海未晏,为商者,不可奋力作大鳄也。为大鳄者,终为瓮中之大鳖耳,上古有文种,中古有万三,近又有光裕、徐明等,可不慎哉。旦日见擒者,乃马云耶欤?

2015年12月12日,于浙江海宁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X+OSX+10.10.5+build(14F1505)&version=11020201&pass_ticket=Nl%2BSojPT1clC00gXIxGpFES3py1N4%2FRSTfrop81PVLKJy7bmx%2B%2BCeot0nATq9r7m
作者: 万家凝    时间: 2016-9-7 01:46
【案例】

论孔乙己的舆论形象危机及应对缺陷


2016-09-06 清博研究院

论孔乙己的舆论形象危机及应对缺陷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短篇小说,常读常新。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孔乙己是“新文化运动”前夕中国基层社会落魄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代表。他身处“和别处不同的鲁镇的酒店的格局”中,深陷舆论危机而不能进行形象修复,实在是舆情危机应对的“Loser”。
孔乙己所处的舆论环境
如果要描述孔乙己面临的舆论环境,至少有这样几个关键词:
一是“酒馆”。
酒馆不仅是吃吃喝喝的地方,更是嬉笑怒骂、畅所欲言、沟通信息的地方。在信息传播渠道不多、且传播手段不发达的时代,酒馆是信息的集散地,类似于今天的网站或者论坛。孔乙己虽然穿长衫,却不能“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只能站在柜台前喝。“柜台前”实质是一个“舆论广场”,类似于今天的微博。“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才是舆论包房,类似于今天的微信朋友圈。
二是“短衣帮”。
短衣帮多是做工的人,其实就是平民百姓,类似于今天所谓的“草根”。他们接触各色人等,信息来源较广。他们的言论要么来源于自己亲身的经历,要么来源于“亲眼所见”,要么来源于道听途说,所以真假难分。他们“也没有好声气”,总体上是感性的,言论的“情绪化”“非理性”特征较为明显。他们在酒馆这个完全开放的言论空间里,来去自由,言论自然也是自由的。
他们的话题非常广泛,包括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会就某个问题相互探讨、争论,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这俨然就是一个乱哄哄的信息集散地、民间舆论场。
三是“世道”。
“世道”是形成社会认知和社会思想的根源。从鲁迅先生的描述看,孔乙己所处时代的物价总体上保持稳定,略有上涨。相比二十年前,一碗酒“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约涨了2.5倍。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商家掺假等奸商行为流行,以致短衣帮买酒,“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人情世故盛行,尽管“我”干很多实务都不得掌柜的认可,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但“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孔乙己面临的舆论危机
在特定的舆论环境中,来喝酒的人常常议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这导致孔乙己至少面临着四个方面的舆论危机。
一是舆论认为孔乙己是“另类”。
在“我”及短衣帮的眼中,孔乙己虽然穿长衫,是上流社会的打扮,但“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活脱脱是一个“另类”的模样。
两年前,社交媒体上也有一名另类的“布鞋院士”因一张照片走红,照片上,中科院院士李小文蓄着胡须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他的俭朴穿着与院士的身份让网民惊叹,网民表示,“在看惯了学者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时代里,他的光脚和布鞋,让人们感受到了纯粹的力量。”
二是舆论认为孔乙己是“行窃者”,并成为刻板印象。
在人们的议论中,孔乙己的工作主要是替别人抄书。可是“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看到孔乙己脸上的伤疤时,“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些喝酒的人,还不容孔乙己辩白——如果那时有“人肉搜索”,估计孔乙己的十八代也会被挖出来——他们坚决地认为,孔乙己就是偷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即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并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但喝酒人皆不以为然,继续哄笑。孔乙己到底偷没偷东西,已不重要了,“偷东西”这个标签死死地贴在孔乙己的脸上。有了这个标签,能在孔乙己身上找乐子,比弄清楚孔乙己到底偷没偷东西更有价值。
三是短衣帮时常讥笑孔乙己。
人们看到孔乙己脸上有伤疤,便取笑他——“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孔乙己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是众人取笑他的明证。
这与今天互联网上某些明星离婚或出轨了,名誉的脸上有了“伤疤”,成为人们酒后谈资,何其相似。人们背地里议论孔乙己“也读过书”,却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样前后看似矛盾的议论,实质上不过是为了取笑一番罢了。
四是掌柜对孔乙己的舆论炒作。
正是由于“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众人在听到孔乙己“之乎者也”的争辩之后,“也都哄笑起来”,使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所以“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这掌柜也真是使坏!要知道,掌柜一直“是一副凶脸孔,教人活泼不得”,但孔乙己到店之后,却故意引人发笑,“我”也可以附和着笑,掌柜也“决不责备”。这即是典型的炒作。
此外,从人们猜测孔乙己“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怀疑“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等事例可以看出,孔乙己还面临着“信任危机”,几乎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不必再细说。
孔乙己舆论危机应对存在的问题
孔乙己面对自身的形象危机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思想上不重视,没把危机当成一回事。
尽管孔乙己的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胡子是乱蓬蓬的,腿被打断了,但他仍然要去酒馆喝酒,仍然要到“舆论广场”上去露脸,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进行形象修复。也正是因为思想上不重视,以致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就像某些基层领导干部,在面对负面舆情危机后,不重视舆情应对及自身形象的修复,思想上也不重视,导致公信力受到冲击。
二是面对危机“自说自话”。
孔乙己也不是完全不顾个人形象,他也会争辩,只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甚至与小孩子说话,也是“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就像互联网时代,某些基层领导干部面对网络舆论,官话套话连篇,让人反感。说话本是为了交流,消除误会,挽救形象,可是孔乙己总是在回应舆情最关键的时候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没有半点益处,甚至不如不说。这也有点儿类似于“鸵鸟心态”,任你众声喧哗,我自“之乎者也”、自言自语。
三是狡辩“窃书不能算偷”,让舆论火上浇油。
孔乙己面对偷书的质疑,红着脸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一点,类似于互联网上的某些雷言雷语。
如某地对韩城古城进行大规模拆迁,却辩称是进行“保护改造”,舆论戏称,“拆除式保护”;如面对群众报案,某地派出所却说:“戴避孕套不算强奸”;再比如,某地农业局副局长说,“镉是一个长期的污染,偶尔吃一餐超标的,长期都是安全的,这个可以说是没事。什么毒大米,我看吃一两年没问题”。“窃书不能算偷”的狡辩不仅没能引导舆论,反而引发哄堂大笑一样,引起舆论哗然,让孔乙己的形象碎了一地,捡都捡不起来。
孔乙己所处的时期正是“新文化运动”前夕。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对旧时期的“封建文化”展开了猛烈攻击。有点类似于今天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对以印刷出版、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技术”的冲击。当然,今天的“传统舆论”与当年的“封建文化”相比,二者在思想内涵及本质上,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当年的“封建文化”的本质是“吃人”,今天的“传统舆论”只是传播方式的“守旧”。这一点,必须专此说明,切勿见了“孔乙己”“新文化运动”等字眼就误读误解。
----------我发广告我骄傲----------
更多精彩,请关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申请试用清博舆情系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Y0NzEyMQ==&mid=2651395498&idx=1&sn=18a627120e94705f0322dbcef1d8894f&scene=1&srcid=09066Pm3xnhry3jVxoBhSlbQ#rd

作者: 万家凝    时间: 2016-9-29 00:21
【案例】
古诗改成三句半,就是今天真实的写照

2016-09-27 微水墨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有毒。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有雾。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A股。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要拆。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豆腐渣。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收费。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空巢。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公费。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双规。
笑完了,值得深思……
来自:九点杂志


微水墨
微信号:weishuimo2014

中国画鉴赏指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P9FxsK2G0Zf0iWcL#rd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1-12 09:47
【案例】

中国文字如此妙趣横生
         
       第一、 周瑜与诸葛亮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总想找借口杀他。在一次宴会上,周瑜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我吟首诗你来对,对出来有赏,对不出杀头问罪如何?”
        诸葛亮从容笑道:“军中无戏言,请都督说。”
        周瑜大喜,开口便道:
“有水便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鷄;得志猫儿胜过虎,落魄凤凰不如鷄。”
        诸葛亮听罢,心中暗想,自己身为蜀国军师,今日落入周瑜之手,岂是“落魄凤凰”吗?便立即吟诗以对: “有木便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闻言大怒。鲁肃早已留意这场龙虎斗,见周都督意欲爆发,急忙劝解道:
“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掉湘边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周瑜怒气未消,他更换内容,又吟诗:“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江南没有更丑妞。”
        诸葛亮听了知道这话是在嘲笑自己的夫人黄阿丑长得丑,便立即应道:“有木便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铜雀奸雄锁二娇。”
        周瑜知道这话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发冲冠,几次都想发作。剑拔弩张之时,鲁肃在一边和了句:
“有木便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斗岂不糟!”
        众人一齐喝彩。周瑜见鲁肃调解,无奈只好收场。
        千年弹指已过,故人化为黄土。而鲁肃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表演,却一直流传在中华大地上!
作者: 高慧萍    时间: 2017-1-29 00:15
【案例】套曲——赃官记
【四边静】
    猛可的云鬓散落,解带宽衣,横陈玉体。哪管这良心与法纪?给你项目,给你利益,老牛嫩草正相宜,别墅霎时起云雨。
【耍孩儿】
    你休要贪心狮子大张口,我这里没有道德有党纪;你休要山盟海誓哄骗我,老革命只逢场作个戏。
【一煞】
    青天!美酒佳肴鲜,美人春色显。当官两都全,个个笑开颜。食色性也古人言,数千年真理不可颠,不可颠。从政致富,此话、此话不虚,三百多行全靠边,全凭着权势坟典。愿乌纱帽代代承沿,儿孙能得道,鸡犬、鸡犬全升天。
【快活三】
    开大会、是主席,批条子、一支笔。偶出巡、警开道,前呼又后挤,登峰也造极。得意时访贫问苦作个秀,泪眼满腮悲戚戚,演戏呱呱的。
【端正好】
    为劳苦,为大众,为谁谁,吐沫乱飞。夜晚换个女人睡,劳逸两相随。
【滚绣球】
    恨官当的小,怨钱挣得少。廉政无私总难找,焉不成偏要我当这傻屌?工作慢慢做,油水快快捞,不怕它舆论骚扰,唱红歌俺打头炮。慢说是面子工程,我为国操捞。眼看我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要换纱帽!
【叨叨令】
    身边这些嫩草、娇花,都是我绞尽脑汁提拔;竟然把什么视频、摄像,在床前偷儿摸儿的挂;对着我面儿、肚儿,居然清儿楚儿的画;放在网上、报上,将我猴儿熊儿的耍。真的要羞煞人也么哥,真的要羞煞人也么哥。待重将盟儿、誓儿,对组织狠狠地发。


作者: admin    时间: 2018-8-12 19:12
【案例】
看看抄袭毛泽东诗词的那些古人
有关对毛泽东的诗词及毛的理论质疑,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都存在,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查。到了互联网时代,这种质疑达到了高峰。这些质疑直指毛的作品存在诗词补做、倒填年月、集体创作个人发表、代笔等。在这里我们不做分析、不搞推演也不设立场,只列诗词。
诗云:
天生一个神仙洞,无限风光在玉峰。
老绾专定神仙洞,劣儿只喜攀玉峰。
各取所需连床混,笑煞京都八旬翁。
——清·临川山人 旧黄色小说《花荫露》。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原来这诗是出自这首艳诗。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不成死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宋•月性(和尚)•《题壁诗》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期坟基地,人问到处有青山。
——西乡隆盛同时代的日本和尚释月性 27岁离开家乡时写的,诗名《题壁》。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七绝•赠父诗》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唐人所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明朝嘉靖年间浙江永嘉人张聪少年求学时所作。
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荫。
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清末湖北英山名士郑正鹄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七绝•咏蛙》约1910年秋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曹植《七哀》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毛泽东《五古•挽易昌陶》1915年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度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泛舟》
洞庭秋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指东
——毛泽东《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1918年春季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唐•李白《送友人》
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宋•张孝祥•《水调歌头》
挥手从兹去
——毛泽东《贺新郎•别友》1923年1月
傲杀人间万户侯
——元•白朴•《沉醉东风•渔夫》
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925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人生易老天难老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唐•杜甫•《干元中寓居谷县作歌七首》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年7月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唐•温庭筠•《菩萨蛮》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清•周希陶•《重订增广》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战退玉龙三百万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
飞起玉龙三百万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人皆化鱼鼋
——宋•陆游•《入瞿塘登白帝庙》
人或为鱼鳖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唐•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安得倚天抽宝剑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目尽南飞雁
——唐•王维•《寄荆州张丞相》
望断南飞雁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南宋•刘克庄•《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若有情天亦老
——毛泽东《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雄鸡一声天下白
——唐•李贺《致酒行》
一唱雄鸡天下白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三国志》:《吴孙皓初童谣》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极目楚天空
——宋代,幼卿《浪淘沙》
极目楚天舒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别泪作、人间晓雨
——宋•黄庭坚•《鹊桥仙•席上赋七夕》
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瑶池》
地上去天八万里
——宋•陆游•《贫甚,作短歌排闷》
坐地日行八万里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

一树春风千万枝
——唐•白居易•《杨柳枝》
春风杨柳万千条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人类而今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毋忘告马翁。
——毛泽东《七绝•有感》1958年2月21日
春风吹雨洒旗竿
——唐•王建•《宫词》
热风吹雨洒江天
——毛泽东《七律•登庐山》1959年07月01日
九疑山下白云多
——明•李氏•《登楼》
九疑山上白云飞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1961年
斑竹一枝千点泪
——清•洪升•《稗畦集•黄式序出其祖母顾太君诗集见示》
斑竹一枝千滴泪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1961年
洞庭秋水远连天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
洞庭波涌连天雪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1961年
阑干阴崖千丈冰
——岑参《天山雪送萧治归京》
已是悬崖百丈冰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
无意苦争春
——宋•陆游•《算子•咏梅》
俏也不争春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
待到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南宋名妓•严蕊•《卜算子》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蚍蜉撼树谈何易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唐•贾岛•《江上忆吴处士》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记得当年草上飞
——宋陶谷《五代乱离记》
记得当年草上飞
——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
尘世难逢开口笑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人世难逢开口笑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1964年春

吟诗一夜东方白
——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郊潞幕》
歌未竟,东方白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1964年春
贾生才调更无伦
——李商隐《贾生》
贾生才调世无伦
——毛泽东《七绝》1964年
常有凌云志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
久有凌云志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可上九天揽月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世上无难事
——清《增广贤文》
世上无难事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江山如画
——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山如画
——毛泽东《念奴娇•井冈山》1965年5月
长江后浪推前浪
——清《增广贤文》
年年后浪推前浪
——毛泽东《七律 洪都》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岳飞《满江红》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杜甫《秋兴八首 其四》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毛泽东《七律 有所思》1966年6月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WY5afh-fuujjP0za3_iYw
编辑:杨琦钜


作者: admin    时间: 2018-10-31 23:40
【案例】

建议收藏:绝律诗平仄韵二十八式格律表
五绝

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韵定格共八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首句平起入仄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5)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6)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7)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8)首句仄起入仄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注: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平声。

二,五律

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韵定格共八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首句平起入仄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5)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6)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7)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8)首句仄起入仄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三,七绝

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韵定格共六式。
(1)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5)仄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6)仄韵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四,七律

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韵定格共六式。
(1)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5)仄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6)仄韵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注意:如果觉得上面的表格平仄太严谨,不妨看下方表格。

七绝七律诗的格律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仄平平(韵)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DP2JeueG2yu1Xq7fTQc1g

编辑:尹芳芳





作者: admin    时间: 2019-3-20 22:36
【案例】
这是最近寻到的很有味道的两句诗。
它在选题列表中躺了很久,每次想把它拿出来分享给诗友时,却不知该如何下笔写赏析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一读就深入心底,还让人禁不住赞一声:好诗!
它那么简洁,意蕴却又那么丰富,道出了每人心中都会几经缠绵却又说不出的一种感受。
来看全诗

中    年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唐·郑谷
解析
题曰“中年”,写的是人到中年的感受。尚未到这个年龄段,自然对此没有深刻的理解。但我们无论是处于青年、中年还是老年,那种“节物惊心一怅然”的感受却是想通的。

再回想一下,春节前夕,当你看着漠漠的云、淡淡的天,看着家家户户都在办年货、贴春联,或祭祖,或狂欢的时候,心里除了有迎新年的欢愉,是否还有一种惜旧年的惆怅?其实,你惜的不是旧年,而是那一去不复回的年华。“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古人的感受与我们别无二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二句,好像是破空而来,让人猝不及防:刚刚还是一种淡淡的愁,为何转眼间就成了化不开的浓愁?
春来花开,本指望可以对花诉说心事,可花儿无情,不知回应,自己的感情就没了寄托,焉得不恨?愁到极点,才知道酒才是最有用的东西,它有祛郁破闷的神奇力量。
颈联转写自己的活动。“苔色满墙寻故第”,无非是追忆过往,叹人事皆非;“雨声一夜忆春田”,则是展望未来,暗示要归隐田园,过自给自足的生活。
“故第”是旧,代表失败的昨日;“春田”是新,代表希望的明天。旧的已成陈迹,新的尚在孕育,诗人需要做的就是告别过去,珍惜现在,憧憬明天。
于是,他暂时放下愁与恨,找些事做。“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把以前作诗的旧稿翻出来改改,以提高自己作诗的技能,但凡有一点进步,诗人便喜不自禁,也不管自己是否已经老了。
郑谷7岁就能作诗,被当时的著名诗人司空图赞为“当为一代风骚主”。可惜,他的科举之路十分不顺,21岁科考落第,之后连考十次直到40岁才中了进士,可以说,他的仕途生涯开始于中年。但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他的仕宦之心已经疲惫,或许吟吟诗、种种田才是最适合诗人的生活。


编辑:冉玲琳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9-7-13 22:18
56个常见词牌典故及对应千古名篇,值得珍藏!
词牌 ,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56个常见词牌典故及对应千古名篇。

01、虞美人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02、苏幕遮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龟兹国。“苏幕遮”意“西戎胡语”。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03、醉花阴

又名《九日》,双调,五十二字。上阕下阕各五句,各三仄韵。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04、南乡子

唐教坊曲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原为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05、念奴娇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又名《大江东去》《千秋岁》《酹江月》《杏花天》《赤壁谣》《壶中天》《大江西上曲》《百字令》等十多个名称。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旬四仄韵。此令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06、天仙子

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双调六十八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第四、第五两句,平仄多不定,但是第二句第二字必用去声。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07、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折红英》。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六十字,上下片各七仄韵,两叠韵,两部递换。声情凄紧,显示一种情急调苦的姿态,是恰宜表达作者当时当地的苦痛心情。


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08、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过龙门》《卖花声》。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五代时开始,衍变为长短句双调小令。双片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激越凄壮。令有别格,名《浪淘沙令》,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09、渔家傲

唐、五代词中不见此词牌,取自北宋词人晏殊的“神仙一曲渔家傲”一句。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和《游仙咏》等。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踏莎行

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11、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辞意涉及临江;明董逢元辑《唐词纪》谓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原曲常用于咏水仙。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12、阮郎归

又名《醉桃源》、《碧桃春》。《神仙记》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留住半年,思乡甚苦。既归,则乡邑零落,经已十世。曲名本此,故作凄音。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

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

梦魂纵有也成虚,哪堪和梦无。



13、菩萨蛮

原为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当时乐工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4、浣溪沙

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全同。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5、清平乐

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6、蝶恋花

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7、采桑子

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8、青玉案

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案”的读音,同“碗”。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9、鹧鸪天

唐、五代词中无此词牌。最初由北宋的宋祁所作。北宋大词家晏殊以《鹧鸪天》填词最多。在北宋词牌中《鹧鸪天》的别名最多,有《千叶莲》《思佳客》《思越人》《第一香》《醉梅花》《鹧鸪引》《骊歌一叠》等等。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20、江城子

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亦称《江神子》、《水晶帘》。双调七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五平韵,一韵到底。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1、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2、点绛唇

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又有《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异名。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23、鹊桥仙

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句首两句要求对仗。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24、满庭芳

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

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

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

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

一曲《满庭芳》。



25、如梦令

原名《忆仙姿》,相传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制曲,因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一句而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单调正体33字,7句5仄韵1叠韵。双调66字,上下片各7句5仄韵1叠韵。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6、生查子

唐教坊曲。《词谱》引《尊前集》入“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两仄韵。各家平仄颇有出入,与作仄韵五言绝句诗相仿。多抒怨抑之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27、破阵子

原是唐朝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阵乐》中一曲,后改用为词牌。一名《十拍子》。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8、沁园春

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亦名《寿星明》。一百十四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9、长相思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三十六字,前后片各三平韵,一叠韵。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30、忆江南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此调本名为《谢秋娘》,是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所作。后进入教坊。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廿七字,三平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1、玉春楼

取白乐天“玉楼宴罢醉和春”。又作《木兰花》《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32、诉衷情

唐教坊曲名。唐温庭筠取《离骚》诗句“众不可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后人更名为《桃花水》,《不花间》,《偶相逢》,《画楼空》,《试周郎》等。单调,33字,5仄韵,6平韵。双调正体44字,上片5句3平韵,下片6句3平韵。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33、少年游

唐无此词调,宋人晏殊作《珠玉词》中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之为名。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五十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长安古道马迟迟,

高柳乱蝉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

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

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

不似少年时。


34、雨霖铃

一作《雨淋铃》,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入蜀地,进斜谷,霖雨连下十数天,在栈道中闻见铃声,思念起杨贵妃,便制曲一阙,名为《雨霖铃》。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阕各五仄韵,本调常用入声韵,且多用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5、洞仙歌

唐教坊曲名。原用以咏洞府神仙。八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36、谒金门

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37、相见欢

又名《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8、西江月

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吴王西施的故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39、渔歌子

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40、望海潮

始见于《乐章集》,入“仙吕调”。一百七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41、小重山

又名《小重山令》。《金奁集》入“双调”。唐人例用以写“宫怨”,故其调悲。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42、画春堂

最初见《淮海居士长短句》。四十七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


落红铺径水平池,

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43、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44、水龙吟

又名《龙吟曲》。取李白“笛奏水龙吟”一诗句而名之。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45、永遇乐

永遇乐歇拍调也。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一百四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6、满江红

唐《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转二字,得今名。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声情激越,宜抒豪壮情感和恢张襟抱。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7、南歌子

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取淳于棼事。又名《南柯子》、《春宵曲》、《风蝶令》、《望秦川》、《水晶帘》、《碧窗梦》、《十爱词》、《恨春宵》。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此词首创于温庭筠。廿六字,三平韵。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

画堂开处晚风凉,

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


48、声声慢

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声声慢》、《凤示凰》、《寒松叹》。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9、贺新郎

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50、一剪梅

出自宋代词人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一句。又名《玉簟秋》、《腊梅香》。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1、忆秦娥

又名《秦楼月》。始见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题李白作。四十六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一叠韵,亦以入声部为宜。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52、扬州慢

南宋姜夔自制曲。双调,九十八字,押平声韵。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53、风入松

一说出于唐代诗僧皎然《风入松》歌;一说古琴曲有〔风入松〕。传为晋嵇康作,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名《远横山》《风入松慢》。双调74或76字,上下阙各6句4平韵。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54、十六字令

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十六字,三平韵。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55、水调歌头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6、八声甘州

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

正恁凝愁。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9-9-18 20:25
案例】史记·货殖列传·李嘉诚传

原文来源:融媒天下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C7xKjqRIf67evKZNxmg_Q

李嘉诚者,字超人,号南海不倒叟,岭南潮郡人也,其祖乃陇西李氏,李氏皆以中州鹿邑李耳为宗。李耳者,老子也,以《道德经》名世。嘉诚往来贩贱卖贵,家累万金,其富,华人之首也。

嘉诚少时,有东洋军大举攻华,狼烟四起,人民涂炭,山河落泪,神州黯然。嘉诚母乃携子仓皇南渡,入港岛,寄舅父门下。舅有女曰月明,自幼好学,其时芳华,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月明见嘉诚翩翩少年,聪慧伶俐,早芳心暗许。奈何嘉诚破落之家,不敢言情。

于是嘉诚奋起,尝有港人善相者,观嘉诚之貌以谓众人曰:眼无神,骨如柴,恐难成大器。嘉诚忿然作色曰:少年贫穷可貌相乎?南海之水可斗量乎?

初,嘉诚为其舅门徒,学钟表维修之技。后自立,乃入西洋之国苦习研制塑胶之花,果大成,港岛之人趋之若鹜,求购者盈门,嘉诚渐富,方敢求婚于表妹月明。庄氏笑曰:妾候君久矣。遂结秦晋之好,不二年,生子泽钜、泽楷。

港岛者,清季租于西洋日不落帝国也,沟通中西,汇商南北,富商巨贾云集之地。嘉诚周旋于英夷间,纵横捭阖。港岛不和,嘉诚囤地千顷,又购英人公司“和记黄埔”,终成大业,富甲南海。

时内地久乱而治,总设计师闻鼙鼓而思良将,改开元年,嘉诚北上,入京观礼国庆,始见总设计师也。邓公见嘉诚,大喜曰:汝可来内地发财乎?嘉诚顿首对曰:择机而行也!

92年,邓公南巡,天下震动,感中国改开之诚意也。嘉诚跃起曰:吾来也!遂入深圳盐田港。帝都之东,王府之侧,乃有良田百倾,嘉诚直入中枢,坦陈投资之策,上喜,乃以此地赐之,嘉诚购置开发,以“东方广场”名之,未几,财源滚滚,纷至沓来。

嘉诚与庄氏,少年夫妻,感情愈笃,然庄氏早殁,去时,唤嘉诚于榻前涕告曰:吾不久矣,恨不能与君携手共老!望君抚二子泽钜、泽楷长大,吾去后,君可择一红颜续也!遂撒手。嘉诚泪如雨下,携二子扶灵柩葬之。

嘉诚时乃六十,精神饱满,事业正旺,众女子为之倾倒。然嘉诚乃重情之男子也,既许庄氏,自此不欲再娶。然毕竟红尘之缘未了,有周氏凯旋,青春之年,窈窕之女,时时侍奉左右,助嘉诚更上层楼,情愫暗生。然终不能明媒入室,富贵如超人,亦有情天恨海之人生憾事。奈何!奈何!

有悍匪张子强,闻嘉诚富,绑其长子泽钜于地下,索嘉诚以十亿之金,嘉诚淡然曰:此区区之数,吾尽与汝。然汝须应两事,一不伤吾子一毛,二即携款离去,永不再犯。不然,汝知我手段!张匪诺诺,携金狂喜而去,然匪性难改,金尽又来。嘉诚大怒,结交两广总督,诱捕此匪于鹅城,秋后问斩,永绝后患。

嘉诚年事渐高,因二子皆未知庙堂之事,遂有去意。近年尽抛大陆巨产,转战东西洋,一时坊间大哗,世人侧目。己亥夏,港岛生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阻断交通,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嘉诚乃登报广而告之曰:黄台之瓜,何堪再摘?朝野之人多不识其意,舆人之议,良以久也。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嘉诚,以布衣之身,起于乡野,富甲海上,然终不过一贾耳!其去留,未可置过毁过誉也。其黄台瓜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编辑:吴悠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1-20 22:11
【案例】

史记·济源张太守列传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愤其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其志,感天动地,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图片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岁月无居,山河永在。不觉间,百代恍惚而过。愚公移山处,已成风景名胜之地矣,愚公之精神,历百代而不朽,共三光而永光。

古愚公移山之地,今在中原之州,大河之南,名曰济源。济源,原七品县衙之地,红朝改开后,豫州牧升其为五品知州之署,民百万,置太守知府而治之。

张战伟,洛阳伊川人氏,生于红朝十四年春,少聪慧,邓公改开后恢复天下大试,战伟喜极而泣曰:吾有出头之日矣!遂报名参试,拔头筹,入中州大学堂,以史学为业,及四年,乃成,选调河南督抚行走,伊川乡人以其为能。

不久,战伟入中州御史监察院,以弹劾缉查百官为职,中州官场,闻之色变。凡二十年,战伟升中州督抚巡视专员,俨然五品焉。红朝强国四年,战伟调任济源太守,虽仍为五品,然此乃封疆之吏,与办事员不可同日而语矣。

星移斗转,白驹过隙。战伟勤于济源太守官职,牧民一方,已四年焉。战伟时年五十有七,历经新冠疫情几二春秋,自觉官场来日无多,属下官吏偷奸耍滑,不甚服管,不觉心中烦恼。

一日,晨,战伟入太守衙门食肆,此乃太守知府督学等五品六品专享也,七品及以下不得入食。见太守来,杂役早将桌椅收拾干净,呈上胡辣汤水煎包小油条煮鸡蛋,以飨太守。

太守甚悦,然眼角一扫,见角落萎缩一人,正狼吞虎咽也,视之,乃七品之秘书长,怒斥之曰:汝五品乎?六品乎?何敢与吾等同食,扫吾之兴也!秘书长大惊,丢碗筷于桌,小跑至太守前,曰:吾已得知府暗许,允吾于此地就食也!战伟益怒:小子安敢顶嘴也!遂张开五指,掌击秘书长之面,秘书长掩面落荒,夺门而去。

战伟犹不解恨,越明日,巡视秘书长办公之地,扬言收拾秘书长矣。秘书长称病卧床,战兢不来。战伟悻悻然。

然秘书长妻尚氏,烈女子也。闻秘书长遭此大辱,拔剑而起曰:吾必为夫雪此耻也!遂告张太守于县衙,县衙不敢接,乃取纸笔,研磨,泣泪如雨,尽书秘书长遭际,公布于网,使之大白。

于是天下哗然,张太守于衙门食肆掌掴秘书长之面,发酵于微信,火热于邸报。央媒评之曰:济源张太守,动辄动手,以掌击下属之面,其文明人乎?山大王乎?心有敬畏乎?战伟百口莫辩。

当此时也,河南总督巡抚正开二会,十八地市太守知州鱼贯而入,督抚台上侃侃而谈,台下百官窃窃私语,皆言战伟之事。

督抚大怒,召左右而谋曰:战伟摊此大事,吾侪保之不得焉。

红朝强国九年,济源太守张战伟,一战成名。

太史公曰:战伟以史学为业,岂不知以史为鉴乎?入则为中州监察御史,岂不知官场之病乎?出则为济源太守,岂不知愚公之精神乎?何以轻佻张狂,以身犯禁?徒为抵牾之人狂喜,而增天下看客笑柄乎?


来源:微信公众号 融媒天下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RBElQLmtdVVF5uQkB2NVw


编辑:贾梦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3-15 22:19
【案例】
双轨若二汤 (时事评论打油)
作者:李不白 (来自塞外)
近日,有媒体称多部委和专家在闭门会议上达成了延长养老保险15年缴费年限的共识。对此,昨天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称,具体政策还在研究,但他表示,希望职工和居民参保者在有能力时先自愿增加缴费年限。 (摘自网易新闻)
双轨厨师作二汤,
稀稠甘苦各斟尝。
一人吃尽三家贡,
百姓分均半辘肠。
才曰退休须滞后,
又闻缴保要延长。
民如脊地怏怏叶,
吏似焦田漫漫蝗。
改革无非屠草庶,
做烹多是宰羔羊。
老来谁颂夕阳好,
或列朱门旧侍郎。
编辑:邱亚婷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3-15 22:20
【案例】
异史记:许艳列传
东海有民女,姓许名艳,有美色。值桃李之年,入警司,为辅警。
时有捕头孙,身仪修伟。见艳貌美,遂相悦,复私通,不以义交。未久,艳遇身孕。孙佯言:拙荆凶悍,吾事之甚谨,彼犹屡作河东狮吼,休之无计。艳急,言于母。母诣衙,厉叱之。孙恐事败,遂隐忍,以钱百万与绝。
复有捕头朱及局长寇,皆色狼也。贪美色,许擢为正编,轻取艳身。未几,风闻起于市井,朱寇皆恐,遂退避。朱与十万,寇与廿,以噤艳声。艳不复言。
此女善饮,量颇豪。有陈关兰徐林五人遇于酒肆,殷劝不已,终致沉醉,娇态万千。复以金钗名包阿堵之属赠之,艳皆欣受,私于五人。
乙未春,捕头刘闻有女绝美,欲具筵请之,随从曰:公谬矣!此淫女也。公今宴之,恐将罹祸耳。刘笑曰:吾焉弗知!奈何独好熟女,小子何知邪?艳如约。刘谛视之,果然光艳无俦,遂许诺与交。无几,艳孕,刘惧,曰:吾公人也。事恐有泄,卿得钱二十万,暂作了断,可乎?艳泣,自诣医坊,去其孽种。
经年,刘郎复遇艳于市,奉花束与之,殷问温凉,艳泣并怒掷花于刘前。刘甚愕,曰:尔既已得钱,何复无礼?艳曰:罗衾难敌五更寒,拥笙难得纱窗亮,妾福固薄,然与卿一别,已至穷途末路矣!态极哀婉。刘淫心复萌,携之入栈,颠鸾倒凤,复逞云雨之欢。事毕,艳曰:吾方欲置业于市,可得卿助耶?刘掷一囊,曰:此首付也,将去。艳得钱一百零八万。
戊戌夏,刘东窗事发,有司验案,揆诸许艳,艳皆以实言。刘案既发,孙朱寇陈关兰徐林等皆切齿,议曰:吾等销金,实乃讹索之甚,此女诈骗也。八人遂连襟,陷艳入囹圄。有司断艳案,罪定诈骗,坐狱十三年,罚金五百万。
世之知艳案者甚寡,有好事讼师张新年者,发艳案文书于网,网民皆播迁之,众口遂鼎沸矣。
异史氏曰:许艳者,韭菜之属也。然以韭菜之身,收割镰刀之辈,一举成名,天下皆知,真异人也!
编辑:邱亚婷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3-15 22:24
【案例】



编辑:邱亚婷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1-8-18 16:14
【案例】
新史记·张文宏列传
张文宏者,越地瓯人也,祖辈以耕读传家。瓯人善经商,且重学。文宏六岁,入乡学堂,读书过目能诵,乃师奇之,语村人曰:吾从教数十载,未尝见聪慧如此子也!
文宏愈发奋,古学扁鹊华佗,近追孙文鲁迅,以悬壶济世为己任,以董仙杏林为己念。及长,逢大考,金榜得中,入沪上复旦太学。文宏狂喜曰:吾梦圆矣!瓯地父老皆颔首称颂贺之。
寒窗十年,文宏以博士衔领华山医院,不数载,遂成天朝大医,以治瘟疫,阻感染,而名世,海内外求医问诊者,络绎不绝,抱病无助之人,程门立雪,以见文宏面方心安。
尝有病者得其所助,起死回生,作文以记之,流传甚广。
盛世强国年间,忽降怪病于天下,炎黄之地,亦不能免。此病世间从无闻之,有司名之曰“新冠”,一俟感染,咳、热,肺有影,有轻症者,有重症者,亦有不治者,人与感染者见之,顷刻亦被感染。
华夏震恐,乃封路封村封城,一人一罩以应之,病乃稍敛。然西人尚自由,多不羁,遍地狂野,见华夏之人罩面而行,美利坚酋长特朗普犹然笑之,然不久,美帝瘟疫塞充,其民死伤枕籍,特朗普黯然下台,老者拜登封神。
此乃治疫中西理念道路之争也。
初,瘟疫传于沪上,沪督大惊,欲封城,断交通。文宏曰:此病虽重,然皆可防,可以大数据精准察之,有病,隔离之,无病,口罩防备足矣。沪督遂纳文宏之言,千万市民秩序井然,交通亦无大碍。沪上内外之民,皆感激文宏。
又兼文宏术精,主持华山,抢救病人,文宏之名,由此传于华夏。有媒体之人访之于文宏,文宏昂然曰:瘟疫来袭,医者当冲锋一线,有何可饶舌也?人民第一,吾辈生命第二,此乃责任,亦为义务。百姓见此文,无不涕零。有司亦肃然。
文宏日夜思谋破疫良策,其性耿直,言语无忌,每有大事,媒体喜访之,文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曾倡言人皆种疫苗,可防轻疾,减重疾。因瘟疫久不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百姓生计大困,全球无计可施,文宏亦倡言与瘟疫共处。
图片
文宏大医,放言无忌,不幸为小人所算,由是流言四起,诽谤满天下,有传其医术不精,判疫不准,误导官府民众;有扒其昔年博士文章瑕疵,阴举报于复旦太学。天下皆忧之,然文宏不为所动。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文宏无忧矣!
太史公曰:古今名医,誉满天下者,皆谤满天下。文宏为医,治病救世;为人,心怀百姓;为道,天下为公。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六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由此观之,大医非神,孰可无疵乎?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今小人诽谤以毁文宏,不亦悲乎?
来源:爱咖啡的叔叔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BSbVcMQSEo0RgOydMgDyw
编辑:何晓琴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0-9 12:34
【案例】

史记 中国女篮入决赛记

史记 女篮入决赛

壬寅岁(2022年),秋,寰宇女篮半决赛,吾中华对彼澳洲。

是时,澳洲乃东道主也。

夫中华女篮之与澳洲女篮,劲敌也,尝逢于二十八载前,亦为半决赛,中华胜。

嗟哉,尔来二十八年,中华女篮不得与于决赛,今逢宿敌,将如之何?

近岁以来,中澳女篮之战,或世界杯,或奥运,凡八战,我中华五胜。

今又战。

沙场秋点兵,大战之前,忽报:虎将李梦有小恙,不得披挂出阵。

或曰:战阵之前,岂可无梦,或可徐徐使之。

然临战,李将军终不得上阵。

夫李梦之勇,天下罕见,每战,必下十六城,敌闻之胆寒,今闻其不得与战,皆喜。

教头郑薇乃问张茹:“李将军有恙,以君代之,可乎?”

张茹曰:“可。”

又问金维娜:“若阵前参差不得意,将军代之,可乎?”

金维娜曰:“可。”

乃战澳洲女篮。

首战,不利,澳以十五比十三稍胜我。

教头乃谓韩旭与杨力维曰:“事急矣,今以二位将军为内外之主将,可乎?”

二将曰:“诺。”

韩旭将军驰骋内城,犹如雷电,人皆不得阻,射六球,中五,敌军大崩,呼曰:“有韩旭者,乱我阵,诸军可制之。”遂大军皆集于韩旭,欲遏其攻势,奈何韩旭长臂通天,每有发射,敌皆居长臂下,仰望而已,徒呼奈何。

杨力维在外城,笑曰:“内有韩将军,吾无忧矣。”遂奋起,射三球,皆中。

又观敌阵如常山之蛇,似铁壁,曰“吾欲为诸君破此长蛇阵”,左右曰:“将军勉哉,非易事也。”杨力维大笑,凌波微步,运身如龙,敌阵前后不得顾,遂破。左右皆曰:“将军神人也。”

又,王思雨亦良将也,冲突其中,敌不得遏。

以诸将用命,故克难逆势,我始得稍却敌,敌亦夺气。

有李月汝者,与澳女将二人夺球,虽颠仆,然气不肯馁,勇如故,观者皆赞叹。

战久之,日月失色,沧海汹涌,皆不能下,乃有王思雨者,长空射球,若矫龙破云而去,忽半空长啸,大放光明,中矣。

我中华女篮遂以六十一比五十九胜,将与美利坚女篮为折桂之战。

大将军姚明观之,笑而不能已,中华苍生亦笑而不能已。

太史刘曰:壮哉我中华,中华必可信。

壮哉我中华女子,中华女子必可信。

太史刘有国学课程,适合各类人群,国庆有优惠,可点击以下二维码进入,太史刘国学版必可信,谢谢。

来源:刘备我祖(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qdw3OxtJq2HKMVbM2juPQ


编辑:陶鹏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1-8 22:25
【案例】
新史记·刘循吏列传


刘循吏者,女,中州中原区人氏,九品循吏,为人性情豪放,机动权变,然执法严苛,毫无通融,上多赞之,然辖区百姓皆闻之以为能。

新冠三年,中州之地,多重灾区焉。去岁大水,中州之民,不幸为鱼腹之食者,为地铁窒息者,为大水裹挟者,甚多,然时任中州太守一味隐瞒,民多怨之,后果走焉。

今新太守,面对疫情,一味束手,惟以封控百姓,以铁皮围栏为策,百姓不堪受之,冠之以“铁皮太守”焉。有企曰“富士康”,有工曰30万,疫情漫之,流言灌之,工人多背井返乡,徒步百公里,扶老携幼,漫山遍野,哭声直上云霄。

天下舆情汹涌,上亦怪之。中州太守心甚不宁,乃令有司安抚百姓,有司闻声而动,召循例,号邸报,发布官声,以安人心,循吏入召焉。

刘循吏,时年四十有八,年届天命,中州中原区某街道某社区吏焉,发布会慨然而言曰:“吾为抗疫,牺牲多矣。”众邸报忙谓之曰:“姐有何牺牲?”循吏黯然泣下曰:“吾连日连夜守岗,与民同难,以致措失吾女成人礼矣,此乃人生大事,吾实为痛心疾首也”,众邸报皆相对无言。

此消息发布,舆论哗然。有百姓曰:“吾等日夜为衣食而忧,为病痛而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今刘循吏以缺席爱女成人礼以对我等,此为何不食肉糜乎?”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然循吏毫不惧之,慨然以对天下曰:“吾日夜操劳,辖区百姓可见,吾爱女之心,天上日月可鉴。社区同僚,辖区百姓,皆为吾点赞,吾有何错?吾有何惧?”

有京城新邸报曰《侠客岛》,亦评之曰:信息时代,众人悲欢,有互联处,然亦大不相通。疫情发布,应多筹措之谋,解困之法,悲情之牌,少打为妙。

太史公曰:中州之地,中州之民,史之重灾地,重灾民也。古有杜少陵《三吏》诗流传千古,今有刘循吏悲情一哭以动四方。而舆人之议多赞子美,而以循吏为缪,何也?夫观之,循史,亦疫情受害者焉,然不知轻重,不分场合,以燕窝之苦乃图动民黍离之悲,不亦悲夫?舆情汹涌,不思己过,不识民情,此复更令人悲哀之至也。


来源:媒咖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iCont2EV9Oxd61ZoM2MRQ


编辑:邓秋雨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4 21:11
【案例】
新史记-张津瑜列传
张津瑜者,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幽州乐浪郡,或云扬州会稽郡,盖为乡梓之耻,故皆曰不闻也。
尝为京兆卫尉属吏,主拾遗采风。每戎装出巡,俊逸绝伦。为太常文学,多咏风骚。世人以其艳,甚爱之,称曰羽林之杏焉。
瑜家世亦不详,或曰富室女,或曰良家子。度之,若生草庐也。幼疑不甚优渥,长成尤喜权贵显宦。唯有色可恃,欲贾与豪族耳。
入长安数载,芳名远扬,而登高第之心愈炽矣。时有商贾吕氏者,人不知其名,或云知樾,或云扬,竟不知所谓也。
吕入则高栋别业,出则香车宝马,观之若多金耳。瑜慕,寻近之,施媚功,终入其室。
吕不良,瑜有意,遂擒焉。酒酣,腾旋上下,密室敞轩,甚或溷藩之所,皆白刃战也。
瑜俯首,甘为辱,欲投阶于巨室也。缠绵悱恻,低眉顺之,期为贵妇耳。
岂知吕不良甚,无纳妇意,竟为摧花狂。瑜媚,吕益欣然负之,公然图之,凡二卷。
吕心叵测,图先流于士人,旋白于天下,瑜遂万劫不复矣。
公府俊秀翻为市井笑谈,西施易夏姬,不亦怪哉!瑜忍辱隐归,独承其重,而吕尤自逍遥。呜呼!无耻之尤,夫复何言!
太史公曰:瑜之辱,源本心。执慕豪门,以色行之,终为登徒子所误。此等艳事,世人最嗜也,而浪荡子无损,女流尤伤甚。有好事名之四美曰:东璐、西枢、南颖、北瑜者云,而瑜尤为世人叹焉。清转污易,而污转清难矣!适以戒之!
来源:网易新闻
链接:https://c.m.163.com/news/a/HUS8BL6T0553V3ZM.html?spss=newsapp&spsnuid=3LQxjxrmqjN6d1NWhKrZ69CK977CmVx60eCfChwPRdg%3D&spsdevid=CQljMjE1ZmM4ODk0YmE4ZjAzCXVua25vd24%253D&spsvid=&spsshare=wx&spsts=1677800995530&spstoken=FF4nS4x2xI7DFTvMxCoaxlZtkZ8DIap1kjfwSmtyGgL%2FxaZHZE4ebQT0JItWYk7W&spssid=d0cdd72a574ffe3fe0a798b1a1306a94&spsw=1&isFromH5Share=article
编辑:屈妍君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8 23:15
【案例】
继勇之耻

胡继勇者,河南新乡人也。掌寰球(中国石油全资子公司)之印,位高权重,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薪资颇丰,入则高栋别业,出则香车宝马,妻儿俱全,羡煞旁人。继勇年虽知命,颜色尚存,犹风流。商帮内存一绝色姝丽(中国石油大学硕士毕业),继勇以之为姘。不日,继勇假宦游(出差)之名,背其妻偕其姘畅游于天府之国,乐哉!此间,两者十指相扣,心心相印,笑语盈盈。本以山高路远,人地生疏,无识其身。然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因二者衣着光鮮,气质外扬,碾压一众情侣,遂为画师所瞩,投其容颜于网络,为故人所识。须臾,继勇与其姘声名远播,亦为万人所指,继勇与其姘翻为市井笑谈,其二者遭万劫不复之境矣。

哀于继勇,大好前程毁于一旦!
哀于女流,专技精湛,本该以技晋升却以色侍人。无耻之尤,夫复何言!

太史公曰:其二者之耻,源于贪。男贪色,女贪权(钱)。贪乃人性之恶,众皆有之,若勿使其为害必遏之。不然,则为阿喀琉斯之踵。

来源:今日头条
链接:https://m.toutiao.com/w/1768094349959176
编辑:郑程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13 15:33
【案例】

时事寓言

编辑:潘洁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7-5 23:55
【案例】
史记 李玟传


史记 李玟传
李玟,乙卯岁(1975年)生于港,歌优也。
十八岁始以歌闻,盛名中外,知名东西,尤其以配曲《宝莲灯》、《花木兰》噪名,乃至于街衢小儿,学堂诸生,无不慕之,单循霸耳。
当时,歌姝如花,缤纷乱眼,前后者,曰依林,曰慧琳,曰晓琪,曰亚轩,曰惠妹,曰燕姿,曰静茹,曰心凌,且花期皆长,彼此不遑让,玟能拔萃其间,非易事也。
玟之歌,动人者有。
其音也,悠长如风,每发兴,如天边而来,所自远矣,然又字字在耳。
有歌曰“想你三百六十五日”,“想你”不过二字,居然韵与天共长,笼罩八方,又复婉转空灵,思之绵长,尽在曲中。
其气也,铿锵似鼓,每转折,如吴公飘带,似续似断,似断实续,儿女心思,九回曲折,一贯到底、
音气相契,沛然不可阻,能上九霄,能下沧海。
其歌曰“月光爱人”,有辞曰“爱人心,沉入海”,闻之如潜深海,如下九渊,海无底,渊无尽,爱无止,探无穷,可谓此情深深三万里。皆以声气运之,天成哉。
玟之为人,妩媚丰盈,虽不谓之天人,然可人。


太史刘当时亦好单循玟曲,好其浅快而已,诸如“滴答滴”,“好心情”。以晓琪味道过涩,依林单薄,慧琳电音,而玟音粹净,故一时独好此玟乐。
玟之家事,实不忍书,书之令人肠断。
玟之遭遇,实不忍言,众生观其腾挪娇俏,若蝶之轻,殊不知一足有颓,每歌舞,皆以一足承之。
皆羡卿有三千风流,然谁知卿有八万苦不堪言。
癸卯岁(2023年),玟仙去,年四十八。言仙也,不忍言其死也。
太史刘曰:
君为好曲悦众生,何不能悦自己。呜呼,天下之悦人者,多不能悦己。
君既去,当随北极星,北极星,当爱君,不似人间。
老刘将在8月开“古文观止读书会”,以音频的方式,一字一句解读《古文观止》,并且有历史背景和人生体验分析,以至于写作总结,风格清新幽默生动,适合学生,也适合成人,总计大概二百多堂课,每堂课四十分钟左右,前后约六十周。音频可以无限回放。初定在小鹅通播讲,但不用下载小鹅通,报名后发听课链接即可。费用相当便宜,基本人人能承受,欢迎加本人微信13725205326报名,谢谢。弘扬中华文化,做一个有文采的国人。


来源:刘备我祖(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4bB_-NKY-9V1RpgVRzYLA

编辑:覃韵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9-30 23:21
【案例】
史记·许家印列传

许家印者,太康人也。乳名工厂,幼哀。其父贤高,少入行伍,尝抗日,后以伤归,事农桑。家印多从祖母活,许家数代单传,甚爱之。垂髫入庠序,名聚台岗,茅草结顶,黄泥为地,四壁土墙。室中无黑板,乃以水泥涂墨为之。是时庠生皆贫,皆餐糗糒。祖母善酿醋,贤高种柳,沽之于市,得微利,家印常从之。

家印高中既毕业,欲与宗兄贩煤、石灰,力小,不能胜任;复入水泥厂,铸预制板,又不行;遂归闾里,习驾车,无何,为队副,兼领治安事。

公元一九七七年,天下复科举,家印久疏文章,不中;翌年复考,中武汉钢院。贤高大喜,费资百余元买梅花表以赠家印。

家印为人长瘦,机警好谋,无远识,向慕权威。时任班吏,领卫生事,常孜孜不倦。及成名,曰:吾若不磨砺于庠序,焉得游刃于地产江湖哉!亦无驾驭恒大之如鱼得水矣!

家印太学毕业,事身于平顶山钢铁厂,渐领车间主事,凡十七年。当是时,国门初开,上南巡深圳,深圳大热,数十万吏委职从商。家印迁升无望,亦去职,赴深圳。

初不顺,寄身廊下三月,后入中达贸易为伙计,月薪五百。未几,遇熟人,获利十万,迁办公室主事。是时中达乏资,业务无起色,家印又遇贵人,获二千万贷款,遂迁掌柜。家印谓东家黎志强曰:“事贸易利薄,不若营房地产。”黎志强曰:“善。”家印遂赴广州,创鹏达,建珠岛花园。是时市皆大户,价贵,客少;家印乃为小户,快建快销,颇受青睐,是年获利二亿余。然志强为人刻薄,不与利予家印,仅付月薪三千。家印忿,语志强曰:“人当其值,有功当赏,有过当罚,否则,能者去矣。吾为东家赚二亿余钱,仅得三千,其功值乎?”志强不言。家印遂去。自创凯隆,明年,改名恒大。

是时,房市方兴未艾,供不应求,家印既得豪强投资,乃开发金碧花园,获利数亿。遂以此为本,复买土地,再开发;再质土地、房屋于银行,又开发,如滚雪球。乃创恒大集团,兼营汽车、钢铁、物业、理财,二十余年间,累资万亿,家印自领董事局主席,富甲天下。地产、汽车、物业皆上市。

家印既得志,忘乎所以,出入皆保镖、明星相随,自以为执天下财富命脉。又见举晋绅,参赞政事,益得意。又见聘武科大教授,博士导师。一时风光无两。尝赴吴、黔考察,得见制台、抚台,其邸报曰:许先生会见某某制台、抚台。俨然上峰莅临焉。又奢靡无度,好爱马仕,尝奔露皮带,时人谑曰:“许皮带!”

国朝好蹴鞠,而国人不擅。家印乃重金聘夷人,人均年薪皆数千万矣,年费数十亿矣,一地房市获利,庶几养蹴鞠矣。

家印返闾里,大张旗鼓,俨然汉高祖返沛而唱大风焉!

国人多鼠性,好投机,见房市暴利,遂蜂涌而入,于是房地价水涨船高;地方无钱,乐于沽地而富。房价既高,奸商觑其利,更囤积居奇,于是房价益高。人均工资千余元,而房价达万元矣,京、沪、广、深之地,甚达数十万。若以千余元而买京、沪之房,当需二千年矣。其谬类如是。

黎庶囊袋既空,而房价不减,房市危矣,港商皆走。上乃曰:房住不炒。于是省会限购,买家陡减。家印扩张无度,资金乏绝,乃崩盘,累负债二万亿余,日偿息三亿余。债权人围攻之。家印恐令输己财解困,乃休妻丁氏,以积财付丁氏及二子,皆居外国,其财遂外流焉。

越四年,家印破产,股价一泻千里,见监居。居无何,以违法入囹圄。

(BY扯烂经)

编辑:秦克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7 17:15
【案例】

时事评论|“戴头盔进校园”背后矛盾引人深思
近期,有爆料称广东小学要求所有学生戴头盔上下学,连走路、坐小(汽)车的也要戴。该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带头盔进校园是湛江市教育局的统一要求,要求对象是乘坐摩托车或者电动车往返学校的学生以及接送的家长。该校在推广过程中要求过于严格,教育局已通知学校进行整改。

评徐闻佩盔进学之规
张宇
近日,湛江徐闻一小学立“佩盔以进学”之新规,颇有层层加码、越俎代庖之嫌。
南朝梁萧统尝言“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以述文章之道。今徐闻矫传新章、施以极令,人尽佩盔。此举有如以刀切木而不顾长短纵横,实乃“变本加厉”之今义也。
自古上传下达,非易事也。鹦鹉学舌,只效其言,未领其意,难有作为;洋洋自得,歪述前命,曲解其意,过犹不及。千丈高楼,始于平地。万里江河,必浚泉源。凡治国之要,必在基层。基层清则政道明,政道明则家国兴。观徐闻此佩盔进学之规,虽事小,其意深。望执事者益重之,以求政令之融贯通达。

《论湛江小学胄令之得失》
金子能
湛江徐闻,小学有令,令学子戴胄往返於书院。令初下,以安全为本,盖骑乘者,依法宜戴安全胄,以防不虞。市上统一,教育之局传其命于校,而至于角尾乡,转而成过严之求,令步行者亦须佩戴,所引争议,非细故也。
其校行此,乍看似为学子谨慎,实则不知法之真谛,惯于走形式之道。教育之局知其不当,令其改正,减此无谓之苛,保学子由此无碍。然观此事,固非小衅,实映多端之顾虑。传达之命不明,令至基层,易生枝节。上司之责,非但发令,更需监督,确命令得宜而行之不误。又,交管所为,何以堂师亦牵涉?若交管严格,无需令校师生兼此劳。而今,师若兼此繁务,教学何以为继?
此胄之令,看似小节,实则观照出层层之弊。警惕矣!政令之下达,交管之施行,师生之安危,事无大小,皆当细审其由,斟酌其理而后行。论此等教育之策,应当审慎,莫使刻板之规,成为蒙学之阻。教育之道,贵在得其本意,行之以适度,以免压力之过,影响学业之正常。


戴胄之笑
李文欣
学校请诸生戴胄上下学,发矢争步。其人笑之出,学校传达之误——先为市里壹求“著胄入校园”,既而教局使实,至于角尾乡之学,则为“走上下学将甲胄”实,明之涉校不思,则便为形式主义。似弟子过度护,而实亦法令乏所识。
著胄上学,终为弟子全计,校衔正为祟。
一所推之,人情又宜非法。恐下参行之事,行之太远或偏矣。究其根本,形式主义也,谓越严而好之,上愈说也。层加危行,未必其安;层累高绝,自以累其心,其势易加悖。


戴胄入蒙学记
张颖
癸卯岁,秋,南越一蒙学,求诸弟子于上下学途中佩戴兜鍪,各方众说纷纭。国子监应称,“戴胄入蒙学”为上级之所求。督驾、乘电动车佩戴兜鍪,本为通曹之职,今蒙学越俎代庖,更有甚者求其诸子凡行必戴胄,未免力猛,强为人难。
形式主义于政令通达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官家止有目盲而苟从,百姓独有依令而从命。垂髫小儿,披盔戴甲,步履沉重,而无一点鲜活之气,多此一举之行究其原因,是为诸弟子资以安定之成长环境,抑或是终上级之指令,发人深省之。

无名学校传
曾媛茜
国学曾有所闻也,亦不详其姓字,头盔进书院践行者,因以有名焉。依规办事,备受诟病。好读文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加厉而行之。‘性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百姓知其如此,或讽刺而招之,众口铄金,不以为意。积非成是,曾不吝公文澄清。直情径行,惟上所视;层层加码,强人所难,如此反复常受采访诉之苦楚,颇示己志。两头三面,以此自终。
  曰:古人有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可谓为官者乎许成事实随机应变此心系百姓之官吏有乎基业减负之策得实乎

评冠盔入校园一事
勾熙畅
乘电车行,学子及家长皆冠盔,实属应该。然徐闻县求童子上下学而冠盔,未免强人所难,多此一举。
出此闹剧,乃传言变形之所致也。先为市令冠盔入校园,既而教育局使实,至角尾乡中心小学,遂变为步乘上下学亦使戴盔。此乃涉校不智,惯于行形式主义之实,力过猛而宜得反也。
步乘上下学须兜鍪,此事起于一乡中小学。因传达层层变形,至基层则已变为一刀切矣。由是须诘之,实以政令,安通而不反曲?上级不能简发一告便终,而应逐层督查,以免意变。

新法令说
刘一宁
公安局令:电动车驾乘者皆须戴盔,于是乎,全国小学生之乘电动车者,皆须戴盔以自保,此乃保安全之需,遵法令之行也。然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令小学生走路上下学亦须戴盔,未免强人所难,予人层层加码之感。如住校附近者,走路上下学,仍需手提头盔,岂非多此一举?
此闹剧之所以生,初看似乎为传达之变形。市里令曰:“入校舍,必戴盔。”教育局继之,命其令行。至角尾乡中心小学,则变而为“行路上下学,皆须戴盔”。校方之行事未善思,惯于走过场之形式主义,暴露无遗。彼校方缺乏对相关法律、规定之正确认知,故常行事过力,适得其反。

兜鍪小记
倪琳
见一学,生徒须令校方带胄学,不许入校,家患不知,理学欲保生全须如此,则事不悖,兜鍪之用何贯颐不出法,弟子安固重,而无律法门必冠胄才学;抑此二者非校方行,校园安全措施理之为理也,而不然也,铁兜鍪不与学生及长受,如是之粗笨校规不取。

评蒙学佩盔令
黄思颖
南粤之地有一蒙学曾令,孩童登学与散学时皆须佩盔。此令一出,众人哗然。
令虽好,不可流于形式,抛却本质。佩盔乘车乃国之规,不可逆。然,此令使徒步之童同佩盔,未免强人所难,多此一举。下令不应如斩刀,行令不可走形式。佩盔之令,意在护乘车之孩童周全,于徒步之人何干?若使步者与乘者同管之,必乱之。
此虽蒙学之乱,实乃社稷之忧。古人云:防微杜渐,是然也。纵观此事,官员愚昧,不察民情,层层加码,扭曲令意,形式主义之风盛行,此乃管理之大忌。再观其令,颇具越俎代庖之意。佩盔本非蒙学事,何故使其管理之?若学非专于学,师非专于师,何以育英才?
故曰:行者佩盔之令,乃荒唐之言也。


戴胄入蒙学记
张颖
癸卯岁,秋,南越一蒙学,求诸弟子于上下学途中佩戴兜鍪,各方众说纷纭。国子监应称,戴胄入蒙学为上级之所求。督驾、乘电动车佩戴兜鍪,本为通曹之职,今蒙学越俎代庖,更有甚者求其诸子凡行必戴胄,未免力猛,强为人难。
形式主义于政令通达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官家止有目盲而苟从,百姓独有依令而从命。垂髫小儿,披盔戴甲,步履沉重,而无一点鲜活之气,多此一举之行究其原因,是为诸弟子资以安定之成长环境,抑或是终上级之指令,发人深省之。


论首盔
董卓熙
吾闻学校之令,令诸生步行归家而戴首盔。何也?学校之言,安全为重,以防有不虞也。然此令之行,有矫枉过正之嫌。

夫首盔者,保首之器也,固能护头颅之安然,然非所有之行皆宜戴之。中小学生者,年幼而智未开,戴首盔以行走,恐有跌仆之虞。又闻有行路安全之事,当教之以规,而非以首盔保之。况乎,首盔之重,未免有负累之忧。

学校者,育人之所也,非藏器之所也。当以教育为本,以德为先。况乎今日之学校,有诸多繁文缛节,皆以安全为名,使学生苦不堪言。如以安全为由,则学校之行不在形式,而在教育,在看护,在沟通。

论盔之疑念
麦蓓
令小学子行步必戴盔,或可谓苛刻至极,甚或招致强人所难之谓。於是人俱思之,於法规之执行可有更为灵活而理性,不当一刀切,墨守成规乎?
然观斯事端之根本,则显学校管理中之形式主义倾向。虽头盔之佩戴系安全之因,然实际执行之迹乃僵化生拉硬拽,缺乏关于法律法规之正确认知也。别有,此亦引人对上级政府通知之督导与执行产生思虑,宜详加跟进,以避免形变及过度执行之端。
又使学校管理学子乘电动车时之安全问题,似超出学校教育之范畴。此引发对政府相关部门责任与执法之深思,交管部门宜严格执法,毋须将责任转嫁学校,以免影响学校之正常教学工作。
是以,斯事件非止看似小事之规定,实暴露管理之诸多问题,宜引起各方深入思虑与戒备。是类反思与商榷,则有助于优化管理规定及执行方式,避免形式主义与一刀切现象,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之合宜性与可行性也。

童子带胄上学记。
孙小曼
壬寅岁(2023),秋,闻之,南越一学堂,遍着兜鍪。问其故,戴胄举学是州里也,而治书之轻重也,令人费解。
闻者有童子,遂居学傍,每上下学步,着兜鍪,旁人习以为常,一小生而间之,手挈铠,岂非多此行,徒烦渎耶?童子不知所对,面折而入庭。
小生不解,问世有识者,问其所以然。本欲挈兜鍪,使行有保。然令致变于传,涉事者便主义,用力猛而宜反。
法令明定,摩车驾人及乘介胄之制。遽闻小学,乃更为小学生以趋下学,使人闻之,为畏胆。
其见虽小,众人始思显之义也。后童子带胄学行,岂非异哉?


兜鍪之论
王皓华
中华大地,无垠广袤。一省为粤,是为南境。有县徐闻,在粤之南。近日一事,怪哉怪哉。问何怪之有,乃一小学,令其学子头戴兜鍪,上学下学。观天下之小学,无一出其右。一愚者初视,曰此举乃校监爱民护幼之所为,称其妙哉。余以不然,笑愚者人如其名,愚昧无知。问何出此言,答其因有三。兜鍪之规则始于官府之令,行于市民学子乘摩托电动之时,非步趋之间,而兜鍪之令从何来也?此为其一。校位于小镇,学子通勤不过千百米,头戴兜鍪岂不多此一举?此为其二。此举乃校监之迂腐,又有何妙哉之说?此为其三。

盔之事,观形制之风
曹妤婕
当今之时,日以交通之安渐为所重。盔则自卫其首也。然广东一乡校,甚者令行路之生亦戴头盔。岂非多此一举乎。郡县降教令之本,意乃念在良家子出入之路也。然传之,有形之失。夫校方之行,未尝用心,似以保生为重,实则以一概全,图便安逸,而弗为生徒思。吾人可由此而追诘之,此亦有上属之责,发号施令,若能尽得其宜,则上下相安,家治国清。宜行善督责之职,以绝群下之邪辟。

披盔小论
卢文婷
岭南之郡,电动车蔚然。驭者多头佩以盔,为周全也。今童生徒皆披盔于途,诚乃奇异大观。有司披盔之呼吁,虽出周全之虑,然不宜为蒙馆之规。上施下行,层层加码,人皆厌也。且赴学之法异也,其非一兜鍪可适之。童生之周全,蒙馆之重事也。披盔加护,不过一时之效,实下策也,不宜为常。宜行安全之教育,以增其自保之心,此非一日之功也。

论胄护谁之安
吴嘉燕
癸卯岁,秋,南粤一地,请诸弟子著胄上下学,发争辩。
骑车而行,生徒及家介胄一人冠。然徒步之人,带甲胄生多骈,终为谁之安存?似弟子过度护,而实亦较职有不相及法式,而常为之用力猛而宜反也。
命令层层变形,到基层,已成一刀切。欲追实令等求,安得通而不反。上司不能简发一告便完事,而欲远督以恐为变。小功非小,著于方。当多而深之,根上多病灶,不可不戒也

胄记
李想
癸卯年冬,粤东之求诸生胄而行路。问之教育局曰:为求平安,乘车须胄。然校误其意,扩其行,竟求路学者而胄。若生近,路学之,携胄往来与家校之间,岂不烦乎?强求路者胄之,无谓乎形式主义之风矣。
政令之传,通达为上,言简意赅无误矣。然下照本宣科,不知变通,拘生于胄者之间,可谓本末倒置,敷衍塞责之行矣。又曰,着胄之行非校之责者,贸然参之,无规无序,则乱象横生为常矣。各行其道,政令得以精确落实,形式之风当可休!

佩鍪新规
任媛
癸卯年冬,湛江徐闻一小学强命学生带兜鍪进校,有失偏颇。
何为校?校乃教育之首,重中之重,国不可一日无主,生不可一日无师。为之师也,授其道,解其惑,耀生之人生路也。
何为兜鍪?护其头,保其命。但校不必担其责,交通之任务也。其是乃是越俎代庖,校有权督其生,但无权命其行。
荒唐!学校育之人,善其道足矣。监司宜善督之,勿发学校代汝之笑。

论兜鍪
张雨露
近日,小学别将步,上下学亦着兜鍪。
胄,全故之体,行可称,而责之若过严,教局履危,至于学序,则亦豪矣。由是观政之通,性高,刀切复在。
又,求严则真能尽之乎?迁乘安、校园安,皆世所共命也。人皆知习行成,如骑则着兜鍪,皆由渐进,以为内化之意。路不得已而去,更无灵药可食,有以一求之则成,显则不实矣。略之意,不具诚,则虽家童孙,持两端,必以不遵道为危。其行有其事,不可反客主覆末。以至知里之累,为义主,迁之则民可谨也。
诚得实之政,养徒保,恐犹将发其源,立学生及家全之心,习其变化。并为安辑,如安保、道路。安不应甲胄,铭心之意也。

盔者说
蔡怡
盔者,以坚为之,动兵则用之,近世以其护人周全也。今以师塾强制,弟子皆冠之,如囚首然。其父母具不解,百米足行亦佩之,不敢不从。
而众人皆知其谬,莫敢诘难,学堂唯以应上级差使之耳。犹言虚应故事,重外饰而轻内蕴,不思而遂,故有用力过猛,指令变形之状。
塾之所以教养人才,非区区平道路者也,以庠序为道路官,至于教非所学,学非所教,弃法度与常理,乃必至汩乱。由此观之,今之塾与师者,皆负有不义之责,非但无益,且以塞学童之路。
但知法令施行,而不知其于教化之实效如何,致使其本所失,师塾终以怪诡之事为忧,何能精于思虑以专心为教诲者乎!


著者观
许晨霖
近日有闻,广东一小学强行规定学生上下学时应佩戴头盔,引大众热议。小学子安全之事为要事无疑,然此等裁决,无异于摈弃其便利与需求,将其拘囿于头盔之中。欲以一刀切合上级意,实则不可取。

头盔者,亦为保护城市儿童之安全而设,诚为好心之举。然需合理合规。上之要求乃戴头盔进校园,其意为驾摩托车电动车接送小学子者及其孩童需佩戴头盔。然要求传至下,化为走路上下学也要戴头盔。校方之过暴露无遗。其一,校方不加思考变通而照本宣科,大行形式主义,非惟于安全无益,乃徒增学生及家长烦恼。其二,于相关法律法规,校方无知愚昧,乃实施至此。一刀切法乃校方疲于教育管理而无视家长学生之合理诉求,实为不该。
心然,欲保小学子之安全,非头盔一途辄能孑迷。当世之法,早已明定儿童交通安全策略,交警巡逻之地,学校启迪之余,皆足少小学子安全之患。岂非上级宜切实履行监管职责,而不纵容各校荒唐强制乖张之举?小学生负担繁重,应鼓励其及其家长明智使用交通工具,提倡安全行车,以培养安全意识与审慎判断之能。益行之举,惠交管之措落至实处、小学子之身心发展久远。

故曰,莫要矫枉过正,令形式主义泛滥。应当勉以其责,慎尽其责。择儿童安全教育之良方,扶正拨邪,鼓励而非强迫,合理而非过度,应为当今教育之智者所当行。岂可不加思考,大行形式主义,徒增不必之事?宜多方合力,使其于校门前,轻盈前行,无需拘束于头盔之厄哉!

佩兜鍪所谓何
徐林也
兜鍪,以护人之行。法定,驾或乘摩车者宜佩兜鍪,安而行。然,小学责童子上下学穿兜鍪。佩兜鍪进学堂,似为安全,实为形式。乘摩车者,佩兜鍪;行者,亦佩兜鍪。弟子行上下学,手挈兜鍪,所谓何?扰父母心绪,为学子添烦,无甚他用。学校宜对令法有粗识,过度护,适得其反。
由此观之,交司严行法,监司未佩兜鍪者,则学校不为督,方专教生徒。政层而下,难为实行,使人难之。宜逐层监察以惠民,政令通达乃可以为和。

奇葩:生佩胄发议
李迦蒽
近日,广东湛江一小学有胄进校园奇葩,发博议。于是,教育局应示之,其本在人安,请乘摩托车学诸生服兜鍪。然在关键问题者小,所宜日计徒上下学道,师覆,岂有家学早以请子之佩胄等,皆发其理质。
此一事言之当教之也生态,其学可以省事而一刀切者也,而与家人亦以此为忧。当于此类奇葩制,不宜独言学,而深教育体制也。唯改教生态,共推变,以制厥奇葩,使学者学之注,与之安,而不陷于繁细行。

学舍说
寇智伟
近日,有小学思至学,事条格,实乖谬。求免胄上学,以存为安之计,其失为非,而学校行之未免为过。所在教司称,骑摩孙周以贯甲胄,家具供帐,骑队不待甲胄,岂得学舍生,必具甲胄?如何?
教州尚全无甚厚,而学校之事显已超于常度,太执表于外,而无真为弟子之虑,校守者宜反思。故主义之害至大,宜正之。其在学校相继,宜从本兴发,存恤学者之安,所在官司亦宜更加修正,勿使如此事再起。

冠说
谭欣语
蒙童,天下之明珠,人间之世宝,当奖悉心护之,竭其力庇之。入学道,豺虎视眈,风驰电掣重速,害有不避之灾,遂施以重冠袍带,层层渐进。四驱无畏,却道有畏,行之不恼,然则恼耳。上行下践,免有不正之嫌。
溯源寻根,莫过灵台之息灵也。步入囹圄之地,受限四方之内,未有灵之入仙台,且得固辙于化虚无。问世间何为正道?宜祛皮相,留髓质,纯良之目的,方得天下之混润。

小学出行安全表
                                      彭云
  蒙童安全保障未实而先冠 也,今小学规范,徐行冠,乘车冠,学生疲弊,此诚顽固作秀之策也。然小学校尉不懈于此,蒙童父母无奈从之,盖追师之关照,欲竭力合之。诚宜开张圣听,解弟子安全之需,大众质疑之音。不宜天方夜谭,推责示之,蒙童误冠 与之无关也。
  庠序社会,俱为一体,安全保障,确需重视。政策制定,科学与否,众人皆知。若有全心谋实效者,宜付礼部论其先进。如为形式者,众人自会咒之。
  亲实事,远形式,此本安全保障之要也。亲表演,远落实,此为安全事故所以多发也。学校本为教育之净地,愚以为尤需重之。愿校方识之改之,则安全教育走深落实,指日可待也。

佩盔入学序
陈腾濠
广信之东,南海之滨;地美民富,山川秀丽。此地万物方盛,然则奇闻不断也。前有青年人乘轮椅应卯,后有门生佩盔入学。头盔本是乘两轮车应有之物,而非余下方式所需。迫使佩盔入学,此举托名保护门生,实则上位独断专行也。
门生叫苦不迭,育人者视若无睹。此奇闻怪诞,一经曝光,沦为中外笑柄。众人问其缘由,曰:此举乃保护学生,且非强制。众人贻笑大方,深知若非强制,怎会皆着头盔入校。上有规定按交规行事,下有懒吏变本加厉。乘两轮车佩头盔,虽值提倡,却并非学堂所管辖,此举有越俎代庖之嫌。
温室之花,难经风雨,过度护花,亦是伤害。夫子教书育人,道先贤之书,却行蛮横无理之事。需扬仄陋,尚通脱,上下一心方乃长远之计。

笑看
尼玛次仁
中华粤地,有则奇闻。庠方强制要求,弟子须戴盔也。此举实属荒谬可笑。弟子戴头盔,如同鱼儿离水,鸟儿失翼,岂非咄咄怪事!
吾人常见,弟子戴头盔,皆因庠方所谓安全考虑。然而,细思之,此不过为一托辞耳。若真为弟子安全着想,何不改善庠内设施,加强安全管理,以绝事故之根源?岂有让学生戴头盔以敷衍之理!
古人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庠方此举让人不解,实乃教育之败笔。吾人呼吁,粤地庠方应摒弃形式规制,切实关注弟子安全,从源头寻。夫患之所由生,必于源头。源头不清,患必不止。是以君子之道,必正其本,清其源,而后患可除也。


批形式主义
毛尹
所谓安全之举,居上之宜,头盔关乎一人性命、一家幸福,严令之、严查之,可。然无车亦带头盔实为匪夷所思,闻所未闻,况举校如此,成为所谓校规,实则为形式主义之过。
形式主义这者,盖为有为之形,无为之实,形式之事,除官僚者乐见,无人得志,无人得趣。今湛江小校,为形式所拘,失理智,失常识,苦学生之自由,苦家长之钱财,为官僚政绩之一利谋百姓之万害。呜呼哀哉!天下人苦形式主义久矣。

论兜鍪
顾雅萱
凡兜鍪,为车骑安全护之。然形式之潮,学子不论骑车与否,必戴兜鍪。
有护全之意尚好,然今多不审状,或绩达标;或徒有其表,百姓实苦。应称为市里之令,真为童子之保全,亦或不变通上下?如彼朝剧之后,宜反思,唯令从实,虑其该停也。

编辑:秦克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19 00:56
【案例】
关于南阳人捡拾无主物变现的文献记录一则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编辑:郑程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19 00:57

【案例】

史记 董宇辉小作文


有董宇辉者,潼关人也。形容非伟,姿容不秀,然性机敏,好读书。

早岁入东方麾下,为教师。

后遇东方委困,择路彷徨,其主俞生也,乃立青龙鉴选,设坛带货,俞生亲为之,然功业平平尔,俞生大惆怅。

一小生见俞生如此,问:“敢问公何以如此?”

俞生曰:“我东方大势颓废,故为之叹也。”

小生曰:“公若不弃,某可披甲上阵带货。”

俞生惊问:“汝何人?”

小生曰:“吾董宇辉也。”

俞生遂曰:“当以大事托汝,勉之。”

董生遂受命登坛,东方上下大疑。

董生之直播也,非同他人,无搔首之态,无风情之语,然羽扇纶巾,神色悠然,左手执诗书,右手执百货,口不及贵贱,居然论道义;言不涉丰欠,居然论文赋。大有文人之道,若东坡卖货,太白开店,耳目皆是雅风。

于是,苍生翕然从之,以千万计。文雅熏陶之余,亦得多金。

癸卯岁(2023年)冬,青龙鉴选往辽东。当时大雪如席,山川玉裹,莽莽皑皑,令人神飞。

董生登坛赋词,言辞皆美,万万苍生,赞叹不已,曰:“董生大才。”

忽有人于后哂笑,曰:“董生小妙文,吾辈为之,非彼之功也。”

众人皆惊。

其人又道:“董生历年妙文,皆吾等手笔也。”

众人再惊。

此言既发,南北震惊,所惊者,非所谓代笔也,乃损我董生清誉也。于是,青龙鉴选堂前人去如潮,一夕间,千万离去而不顾。库中金银,猝然失六十万万。

左右惶惶不知所为,孙监军曰:“无惧,吾且阻之。”

监军乃登坛,呼曰:“尔等不可结朋。”且言且掷剑,怒甚。众生笑曰:“乃以掷剑惧尔之衣食父母乎?”

罗生者,偿债义士也,尝役于东方,闻之,乃鼓琴而歌曰:“董生归来兮,他人篱下不可交;董生归来兮,自为门户何逍遥。”

俞生亦囧,闭门思过,乃咨之太史曰:“为之奈何?”

太史曰:“君不闻燕王乐毅之事乎?”

俞生曰:“略知,未详。”

太史曰:“燕昭王用乐毅不疑,故能破齐,得七十二城;燕惠王疑乐毅不用,故止步即墨与莒,功亏一篑。成与否,在一将耳。今何人可比乐毅,公自知也。”

明日,俞生宣令:废孙监军,自兼之。

事稍平。

太史刘曰:

董生之文,虽非一人之才,必有群策;虽非一人之力,必有流量,然能以一人之舌,劝勉读书,其功大焉。

董生者,带货郎也,居然为天下苍生留读书种子,此大幸也。带货者,一时之利;带文化者,千秋之利。

老刘开古文观止读书班(非公益),为大家一字一句解读《古文观止》里的二百二十多篇文,并且结合人生、职场和写作,形式生动活泼,接地气,能运用,欢迎报名,可加微信13725205326



来源:刘备我祖(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3JXkcm2DZ995hShCLdxxQ

编辑:覃韵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21 00:24
【案例】
史记 颜宁传
史记 颜宁传
颜宁,济南人也,美秀睿智,长于演推,人淡如菊,才深如海。
初,宁慕李清照之为人,深为自许,欲效文章之大用,以为吟咏之奇才,师与严君皆不可,谓之曰:“汝虽长于诗词文赋,然更精通演绎逻辑,今欲大为于天下者,乃科学也。寻词摘句谁不可为,推演结构几人能成?勉乎哉,何不志在科学?”



乃入清花大学堂。
业毕,以优等录用,数年,擢教授。于衮衮诸公,年为最少,可谓才俊也。
宁长于巧思,又胆气兼人,能任大事。
彼时,有膜蛋白者,天下难关也,其道玄妙,云深莫测,虽天下智者,望之生畏。
颜宁慨然曰“予我智士数人,可破此关。”长辈曰:“雄关难迈,使天下豪杰止步五十载矣,君曰能任之,慎之,不可戏言。”宁曰:“他人不可为,我辈或可为。当以半年为期。”
乃帅少年,赴膜蛋白关,运筹深思,昼夜不已。
历半年,忽一日,克关而返,天下大惊,以为神也。遂多授誉,八方荣之。
颜宁所事,乃生灵之学。探万物生成之妙,析蛋白演化之奇。造物之用意,我得而窥之;性命之微妙,我得而化之。非智、勤若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者,不可为也。


初,此学于东土,未显。颜宁既出,则大兴之。每有成,则见用于百业,施惠于苍生,攻千年难愈之痼疾,纾久远难解之顽困。


大德所及,远矣高矣;颜宁所为,大矣深矣。
尝居西牛贺洲,思故乡不已,遂归来。
乃授院士,年四十五,此中之少年也,神州大荣之。
颜宁既承院士之冕,未有骄色,或问之:“君以为荣乎?”颜宁曰:“美名虽加,我自依然;得之岂贤,处之淡然。我思我求,青史留迹;利益家国,初心如斯。”


太史刘曰:
天下如何则可?
少年无追星之意,弟子有科学之志,弃脂粉之风,持奋勉之任,则国之大幸,苍生之大幸。
来源:刘备我祖(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kDQrAt73MjlQ3miuLeAmw
编辑:覃韵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17 19:54
【案例】孔子是如何进行异地舆论监督的
众所周知,孔子是鲁国人,现在也可称为山东人。他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各地负面新闻都很多,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孔子对包括鲁国在内的各诸侯国,都毫不留情地进行舆论监督。

在鲁国本地,被孔子盯得最紧的,就是掌权的季氏等三家大夫。三家有钱有势,不把鲁君放在眼里,甚至干出一些天子才能干的事。孔子完全不惧怕这样的黑恶势力,对他们的负面新闻,发现一件揭露一件。

比如最有名的: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第三》)

佾[yì]是古代跳舞的行列,也可理解为团体操,一行八人,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人,周礼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同的等级配不同的阵仗,可季氏在家里表演舞蹈时,竟然用八佾。孔子出离愤怒,才会说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金句。

类似的还有,季氏等三家在祭祖时,竟以《周颂·雍》这首歌来当结束曲;季氏甚至还去祭泰山。这些都是天子、诸侯才配干的,孔子同样毫不犹豫地指出,季氏等三家一再干出非礼(僭越)之事,到底我们要忍到什么时候?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第三》)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第三》)

孔子的学生冉有,给季氏当家臣,不但阻止不了季氏的僭越,还用心帮本来就富可敌国的季氏敛财,孔子怒了,公开宣布将冉有逐出师门:“他已经不是我学生了,你们可群起而攻之!”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第十一》)

孔子对本地的舆论监督,不限于此,可以这么说,他只要看到任何“灰色地带的东西”,不管是发生在国君、卿大夫、老百姓,还是发生在他的学生身上,都要发表异议,完全不顾被批评者的感受。他这么干,当然也是不希望别人看鲁国的笑话。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是他说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但他看别国的笑话,并对别国进行监督时,嘴上也毫不留情。

那时候的“国”,跟现在国的概念不一样,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不管大小,名义上都受一个共主——周天子所领导,所以“国”有点像现在的省,只不过独立自主性强一些罢了。孔子的跨国监督,其实更像是跨省或异地监督。

比如对晋、齐,孔子怼起这些地方领导人来,可不管什么霸主不霸主。他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论语·宪问第十四》:晋文公谲而不正。)著名的齐国总设管仲,被孔子批评器量狭小,聚敛无度,不知礼。(《论语·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如果说,晋文公、管仲这些人,都已经是历史人物,批评起来很安全,那么,当齐国发生重大负面新闻时,孔子不但以批判为武器,还想进行武器的批判: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陈成子即田恒,陈氏原是从陈国逃到齐国政治避难的大夫,在齐国改姓田,势力慢慢坐大,发展到田恒这一代,他干脆把齐简公杀了,独揽齐国大权,开启了田氏代齐的新世代。

这是孔子最担忧的礼崩乐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所以他的表态,也是最强烈的一次:当时已离退在家的他,斋戒三日,沐浴更衣,上朝奏请鲁哀公,说齐国大夫陈恒把国君杀了,我们应该出兵征讨,以正纲常。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干涉他国内政吗?当然不是,前面讲过,齐、鲁,都同属于周天子的诸侯,鲁国开国之君是德高望重的周公旦,可代天子行征伐。齐国发生了政治叛乱,鲁国名义上是可以出兵平叛的。

问题是,齐大鲁小,鲁哀公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哪有能力管,于是搪塞说,那你去跟季氏三家说吧。孔子说,我毕竟当过鲁国大夫,这样的大事不敢不来报告,您让我去跟三家大夫说,那我就去说咯。于是就跑去跟季氏等三家大夫说,齐国发生叛乱,我们得出兵平叛。季氏说你开什么玩笑,管好自己的事吧。孔子还是那句话:“我当过鲁国大夫,所以这事不敢不报告。”

言下之意,我尽力了。



口诛笔伐|漫画 老饼

表面上很无奈,其实也是一种表态。做不做,是你们的事;说不说,是我的事。所以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这么理解:我不希望在鲁国出现的这些负面新闻,也出现在其他地方。

被孔子批评得最多的,还是卫国,特别是卫灵公。

卫国是孔子曾寄予厚望的地方,他不止一次想在这里谋个位,实现人生理想,可是,卫灵公却一次又一次让他失望。

首先,孔子希望卫灵公能行仁政,可卫灵公关心的,却是怎么强军,孔子撇下一句“我没学过”,第二天就走了。

第二次,孔子已在卫国呆了一个多月,却因卫灵公的好色而离开:某次,卫灵公跟他最宠爱的南子同乘一辆车出去玩,由宦官雍渠陪坐,让孔子乘另一辆车跟在后面,车队大摇大摆从街市上走过,灵公跟南子在车里调情,引发市民围观。孔子忍无可忍,又飙出一金句: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完蛋操了,我就没见过跟好色一样好仁德的。

第三次,卫灵公死后,太子蒯聩因暗杀南子失败而流亡在外,卫人就立了太子的儿子姬辄继位。太子蒯聩不甘心,跟儿子争位,父子搞到刀兵相见。在位的姬辄有意思请孔子到卫国帮忙执政,孔子的学生子路问老师,卫君请你去,你首先要做什么。孔子说,那当然是“正名”,因为,名不正言不顺。

言下之意,卫国当今最大的负面新闻,就是国君得位不正,如果我去执政,首先就会把他父亲蒯聩请回来上位,等蒯聩死了,再由姬辄继位。

这已经超越“舆论监督”的范围,直接要把人家撸下来了,卫君能用他吗?自然是又一次不了了之。

卫国辖地为今天河南北部,这也可视之为,历史上河南人第一次被山东人跨省监督了。

对楚国的当红人物,孔子也是嘴上不饶人。

叶公,曾被黑化为“好龙”的那位,治理楚国的叶邑颇有政绩,孔子想去他那里寻找机会。两人刚见面,叶公就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我以法治叶颇见成效,百姓都很正直,有一个当父亲的偷了羊,他儿子都去举报他。

孔子一听,立马开杠: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我们那儿的正直是:父亲会为儿子隐瞒,儿子会为父亲隐瞒,这才是人性,才是正直。

得,叶公自然也不可能待见孔子了。

就这样,孔子一次次因为舆论监督而失去工作机会,搞到“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

中国监督地图|漫画 老饼

可他不但不会后悔,反而对那些从不进行舆论监督者充满了鄙视。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第十七》)

乡愿,即那些看似老好人,却没有道德底线,只知道媚俗舔世的人。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正是道德的破坏者。

孔子之后一百年,另一位山东人,对“乡愿”骂的更狠——他就是有“亚圣”之称的孟子。

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的学生万章问他,什么是乡愿,孟子说:“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像阉人一样只会讨好方方面面的好好先生,就是乡愿。

到底听谁的|漫画 老饼

万章接着又问,既然那地方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怎么会是“德之贼”呢?

孟子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你想骂他,又觉得他好像也没啥好骂的。他只是跟浊世同流合污,为人貌似忠厚老实,行为也规规矩矩,容易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只是,这样的人,对公德、对正义毫无贡献,当然就是“德之贼”啊。

要不还得说,还是山东人说得好。


来源:后代聊斋微信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GTC8n6N63cPhvLICU-iiw
编辑:程正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4-19 00:15
【案例】
原创 · 范增列传 · 正文
范氏名增者,字亚甫,号拾忆,扬州海陵人也。《左传》晋卿范武子之后,范文正公之廿九世孙也。增祖名当世,号伯子,尝从桐城派学,诗文并举,然九试不第,后与张謇过从甚密。会发妻卒,再妻姚蕴素,桐城文宗姚鼐之曾孙也。增父范子愚、母缪镜心,俱从教授业,故虽幼被战火,然增久从父母学,诗文过目成诵,能解大义,盖其性颖而黠故也。
及少长,初习丹青,增性至专,竟废寝而忘食,父母异之。明年,荐增于州学,与袁运生、顾乐夫并为“丹青三少杰”,其年方十四也。乙未秋,增登进士第,入南开习史学,盖其过目能诵,大儒吴廷璎使增随习亚细亚史。凡三载,并学先秦、汉及诸夷史。三年春,翰林画院兴创,增见荐于太学,入翰林画院,专习丹青。会增将别,其师吴廷璎泣曰:“增即去,则画得而史失必矣!”
及增诣翰林,尝从李苦禅、李可染习水墨,并从蒋兆和习素描,又从沈从文习文史,凡五年学讫,俱得诸师之冀。是年,增累致函谒沈,期续师生之谊以伴沈。沈数却之,犹不辍其志,并佯以父礼奉沈于寐中,沈以其诚,擢其为馆吏,入博物馆见习。增乃假沈之襄,尽临累世之贴,摹历代之画。是年,增作《文姬归汉》图,以觐郭沫若。郭素与沈有旧,乃题画与增而彰其名,增名稍显。
南开闻增名显,致书期其还,并从授业。其时增意甚倨,然盛情难却,遂诣南开与会。适有女名林岫者,会稽山阴人也,幼从母家习于海陵,后登进士第,亦入南开,与增同籍。岫以世家出身,书画双修,书宗二王,故累鄙增书拙陋,虽见增至犹不避。增奇之不群,及闻岫之家私颇丰,更慕之,私以论书而叩岫。岫因其表惑之,后以身妻之。时增名微,而丹青所费资,其力不敷,岫乃索赀于家而资增。
越数年,增、岫育一子,会内患起,民相互举攻伐,虽父子、妻儿犹不免。增以其“右”而异岫“左”,故以数罪发岫私,谋功以脱困。由是岫以增无德,罔顾夫妻之情,作书休之,携子遁而远增。明年,增因谄见黜,放于襄鄂从役,与师沈从文同。又明年,与边宝华婚,盖其因黜见拘至贫,无以为继,欲假边氏之资,以为斯谋丹青之业。
越二年,作《韩非子》图。又二年,增以“头被疮至甚”、“著秽文、为秽舞”诸论,书罪数百,举其师沈从文而罪之,盖其昔以《屈原》图面沈,沈以著衣之谬责之,而增以圣意斥沈落伍,以致积怨故也。沈闻之大恸,久塞不语,作笺绝增。时李苦禅甫闻增背沈,怒以“中山狼”谓之,并白之于报以绝师生之谊。及内患止,增作《钟馗》图以媚上。然其名微,虽得释,犹不得迁。适增耗资更费,而边氏薪俸难继,增乃作计另图。
会有须遵德者,向慕其才,间闻增久困于资费,乃说妻张桂云以济之。张氏亦慕增久矣,乃允夫言,纳增于家而食,并使二子执父礼奉增。久之,增觊张貌而贪其贤,乃暗作书与张叩其意。张亦倾心于增,暗以身许之。然惧流言之畏,俟夫须氏每他至,乃招增暗通。明年,李苦禅病笃将卒,遗书拒增尽孝。是年夏,李卒,增以弟子礼往谒,为李妻并诸子拒,增欲申其过,而李妻以遗书示之,增乃罢还。
越三年某日,须遵德猝还,而增、张乍入港,避之不及而事发,须乃知妻张氏久背己而从增,忿甚,以书休之。时增妻边氏闻之,亦大恸,然以女幼,不允增乞休。须因增、张无依,乃辟侧室以容二人。是年五月,沈从文病笃,终不治卒,亦却增来拜。后明年,须氏久出来归,察其门有异,强启而入,乃见财物俱为增、张盗而遁。自是须氏,因怜增才而恩之,卒为增所构,以致人财两失,乃知李苦禅之谓增,诚不谬矣。
又明年,增受礼部计,为图十三篇,入幼学课,声名大显。时荣宝斋久蹶不振,欲假增名复兴。增亦欲冀其牟利而肥己,乃授权与荣宝斋,使行非常之计,而分所谋之利。荣宝斋主乃使增作书,佯以礼师沈从文、李苦禅诸贤,掩其劣迹之悖师者。虽有诸师之子弟如黄永玉者,作文斥其不齿,增亦强受之,暗作《洋犬图》讽黄,及吴冠中者。自是于增无损,徒益其名耳。荣宝斋主继以国学彰增,又使托构局以竞其画,虽有价而无市,亦不吝为之,卒使增画作价倍益。
越三年,其女知增恶,绝其父名,边氏乃还增身,署休书以脱。增即与婚张桂云。张氏或惧人谄,乃易“楠莉”之名,并以范姓易二子。楠莉及子,久图增名及利,乃以“牙人”以制增,故增得名,而妻子俱受其利也。癸巳年夏,增以古稀之龄,应礼部请,与会莫言、杨振宁,并论国学与方技。增以大儒名,强诵《离骚》于人前,搔首之姿,累为人唾,名遂败。辛丑年中,楠莉病卒,增及弟子姜公为文挽之,然因窃妻负友之实,卒为世人发其私而再唾之。
又二年春,增与婚艾尚真,并以文彰之于市井,举国大哗。艾女本徐氏,名萌,巴郡渝州人也,出身秀女,名累不显。及川北大震,民皆流离失所,艾女乃以私物竞于市,假牟利赈灾之举以博名。时楠莉早衰,增娈艾氏色而竞其物。艾女素谙增图,乃假此行而近增。及楠莉卒,艾女累进言增与婚,然因二契子杜之未遂。
甲辰春,增以脑疾托二子,二子惟图其利,故不受,乃与艾女约分增财。艾女允,使二子尽没增之旧,而从婚之后作,尽为艾女独享。约讫,共作契书互挟之。二子乃促增与婚艾女,增阴知子谋,奈因年高,拒之未逮也。遂从艾女婚,卒为世人之笑柄也。
霍仲子曰:
夫范子,性素妒且黠,久谙计谋,所行皆因利往,所谋皆为利益。虽有书画之才,皆为素描毫末之技。每画必欲以史掩今,故久睹其作,虽表异而内同,久视则疲。而其书更甚,陋如账房之作,毫无章法。故其虽以诗书画三绝名,然有名而无实,有价而无市,此非妄矣。曩者增言,毕生未冀从宦也!诚如斯言,幸矣。苟其从宦,窃国巨蠹必矣。前书罪以绝师谊,后窃妻以背友恩,卒见一斑也。以怨报德,终为他人子谋,非天道之报乎?

来源:大侠霍元乙(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L34vSifvEAUS20j4mFrsQ
编辑:李佳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