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科技报道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19 19:15
标题: 科技报道集锦
【案例】1
欧洲首次俘获反物质 几克可摧毁地球




大型强子对撞机(资料图)


武汉晚报11月19日报道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在欧洲当地时间的17日表示,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他们已经俘获了少量的“反物质”,尽管只是少量的反氢原子而已,但已被科学界视为人类研究反物质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存在时间是关键
实际上,早在1995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就首次制造出了9个反氢原子。但反氢原子只要与周围环境中的正氢原子相遇就会湮灭,因此实验室中造出来的反氢原子稍纵即逝,科学家们根本无从研究它的真面目。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实验进一步表明,反氢原子可以大量制造,但如何让它们存在时间长一点仍是难题。
因此,这次实验成果的突破就在于,人工制造的38个反氢原子存在了大约0.17秒。这个时间在普通人看来也许非常短,但对科学家来说,已比先前有了实质性的延长,足够他们进行较为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利用磁场作“陷阱”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介绍说,这次之所以能够将反氢原子捕获长达0.17秒,要归功于一种特殊的磁场。 在实验室中,反氢原子是在真空环境里制造出来的,正常情况下瞬间就会与正物质发生湮灭并消失。而这个强大而复杂的磁场会像陷阱一样“拖延时间”,使反氢原子与正物质的接触稍作延缓。
实验显示,利用这种磁场,可以将“牵制”反氢原子的时间延长到十分之一秒的量级,这对于观察研究反氢原子来说已经“足够长”。
最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制造出的数以千计的反氢原子中,成功地使其中的38个存在了大约0.17秒。
科学家称,研究反物质,之所以选择氢原子入手,是因为氢原子只包含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因此被看做是物理学领域最佳的研究对象。
反物质研究的重要一步
尽管这只是在实验室中制造并短暂捕捉到反物质原子,但科学界仍然欢欣鼓舞,认为这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突破,距离反物质的“真相”又“近了一步”。
刊登这一研究成果的英国《自然》杂志称,成功“捕捉”反氢原子后,通过比较反物质和正物质,科学家们就可以测试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最核心的基本对称理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任罗尔夫·霍伊尔在17日发布的一份新闻公报中说,“这是反物质研究领域的重要的一步。”
用作武器 爆炸威力远超核弹
用作燃料 6个星期可飞到火星
反物质是目前科学领域最大的谜团之一。正物质的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以及中性的中子组成。与此相反,由带负电的质子和带正电的电子组成的就是反物质。正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后会湮灭,并产生巨大能量。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称,反物质就像是“宇宙的镜子”。按照现行理论,宇宙大爆炸之初,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现实情况是,我们的世界由正物质组成——反物质似乎莫名消失了,至少到现在仍然无法直接观测到它的存在。
科学家解释,当1克物质和1克它的反物质相撞湮灭时,能放出巨大的能量,科学家按照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关系式(E=mc2 )进行计算,物质和反物质湮灭时所释放的能量是核裂变能的1000倍。因此,科学家称,反物质运用在军事领域,将是远超过核弹的“末日武器”,只需几克就能摧毁地球。
此外,在不少科幻小说中,主人公能在较远的宇宙中旅行,就是因为飞船运用了反物质燃料。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想把人类送上火星,那需要千万吨以上的化学原料,而如果是以反物质为燃料的话,仅需要几十毫克,同时时间也大为缩短,只需要6周的时间就可以到达。
(本文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19 19:16
那是不是正说明:这个实验可能带来对地球毁灭性的后果?

牛人换算出来的:按粗算 0.001*9.8*300,000,000^2=882,000,000,000,000即882,000,000兆焦,一吨TNT是4183兆焦.一克物质反物质半开的混合物释放的能量是210853吨TNT。太可怕。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576217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0 00:48
欧洲科学家首次成功“抓住”反物质原子http://www.tudou.com/v/cHnP7mHXNIM/v.swf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0 12:00
【案例】2
霍金: 我并没有说上帝不存在
霍金也感到困惑的问题

美国时代周刊有个专栏叫10 Questions,每期都用一页的篇幅,请一位公众人物简短回答读者提出的10个问题。上个星期参与这个专栏的名人是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他的回答翻译转载如下(译文来自译言网invoquer):


霍金也感到困惑的问题

问题1:

Q: If God doesn't exist, why did the concept of his existence become almost universal(如果上帝不存在, 为什么关于他存在概念已经几乎被全世界接受了)?——来自Basanta Borah, BASEL,  瑞士

A:  I don't claim that God doesn't exist. God is the name people give to the reason we are here. But I think that reason is the laws of physics rather than someone with whom one can have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 impersonal God (我并没有说上帝不存在. 上帝实际上是人们给我们为什么得以存在的原因取的一个名字. 但是我认为,我们得以存在的原因是基本的物理定律, 而不是一个我们可以与之建立个人关系的某个个体. 也就是非人格的上帝).

问题2:

Q: Does the universe end? If so, what is beyond it(宇宙有终结吗?如果有,那么之后是啥)?——来自 Paul Pearson, HULL, 英格兰

A: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universe is expanding at an ever increasing rate. It will expand forever, getting emptier and darker. Although the universe doesn't have an end, it had a beginning in the Big Bang. One might ask what is before that, but the answer is that there is nowhere before the Big Bang, just as there is nowhere south of the South Pole(目前的观测表明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它将永远膨胀下去,变得更加空旷黑暗. 虽然宇宙没有终结, 但是她有一个大爆炸的诞生起点. 也许有人要问宇宙诞生之前是什么? 答案就是根本没有所谓的"大爆炸之前", 就像是说没有比南极点更南方的地方一样)。

问题3:

Q: Do you think our civilization will survive long enough to make the leap to deeper space(你认为我们的人类文明能够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使得我们得以去探索更深的宇宙吗)?——来自 Harvey Bethea, STONE MOUNTAIN, GA.

A: I think we have a good chance of surviving long enough to colonize the solar system. However, there is nowhere else in the solar system as suitable as the Earth, so it is not clear if we would survive if the Earth was made unfit for habitation. To ensure our long-term survival, we need to reach the stars. That will take much longer. Let's hope we can last until then (我认为我们的文明还是有很大的机会存活到我们可以殖民太阳系其它行星的. 但是,我们太阳系没有一个象地球一样适合据住得地方. 所以,我不太清楚如果我们把地球弄得不适合居住以后我们是否还可以生存. 为了确保我们长久的生存, 我们需要去探索其它星系, 但这需要更长更长的时间。让我们期望我们能够熬到那个时候吧。


问题4:

Q: If you could talk to Albert Einstein, what would you say(如果你能够和爱因斯坦对话,你要说啥)?——来自 Ju Huang, STAMFORD, 康涅狄格洲

A: I would ask him why he didn't believe in black holes. The field equations of his theory of relativity imply that a large star or cloud of gas would collapse in on itself and form a black hole. Einstein was aware of this but somehow managed to convince himself that something like an explosion would always occur to throw off mass and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a black hole. What if there was no explosion(我会问他"为啥你就不信黑洞嘞?" 他的相对论中域方程解出来的结果就是,大型恒星或者空间气团会被自身的引力塌陷而形成黑洞. 爱因斯坦很不喜欢这个结果,但是他说服了自己说这个过程会被一些爆发而中断从而阻止黑洞的形成. 但是,要是没有这些爆发嘞)?

问题5:

Q: Which scientific discovery or advance would you like to see in your lifetime(在你有生之年,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科技进步)?——Luca Zanzi, ALLSTON, MASS.

A: I would like nuclear fusion to become a practical power source. It would provide an inexhaustible supply of energy, without pollution or global warming(我期望聚变可以成为实用的能源. 聚变将提供永不枯竭的能源, 没有污染,也不会造成全球变暖)。

问题6:

Q: What do you believe happens to our consciousness after death(你觉得我们死后,意识上那去了)?——来自Elliot Giberson, 西雅图

A: I think the brain is essentially a computer and consciousness is like a computer program. It will cease to run when the computer is turned off. Theoretically, it could be re-created on a neural network, but that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as it would require all one's memories(我觉得大脑就像计算机,意识就像是软件程序. 你关了电脑,程序也就终止运行了. 理论上说, 意识应该可以在神经元网络中被重建,但是这非常非常困难,因为这需要一个人的所有记忆的信息)。

问题7:

Q: Given your reputation as a brilliant physicist, what ordinary interests do you have that might surprise people(你做为一个声望卓著的物理学家,你有啥普通爱好来晒晒么)?——来自Carol Gilmore, JEFFERSON CITY, MO.

A: I enjoy all forms of music--pop, classical and opera. I also share an interest in Formula One racing with my son Tim (我喜欢各种音乐..从流行风到古典到歌剧. 我还喜欢和我的儿子Tim一起发烧F1方程式赛车).


问题8:

Q: Do you feel that your physical limitations have helped or hindered your study(你认为你的身体不便是限制了还是帮助了你的研究)?——来自: Marianne Vikkula, ESPOO, 芬兰

A: Although I was unfortunate enough to get motor neuron disease, I have been very fortunate in almost everything else. I was lucky to be working in theoretical physics, one of the few areas in which disability was not a serious handicap, and to hit the jackpot with my popular books(虽然我不幸的得了运动神经疾病, 但是我非常幸运的在几乎所有其他方面. 我幸运的在做理论物理的工作,很少有其它领域身体的残疾不会造成工作障碍. 我也很幸运我的那些书非常成功)。

问题9:

Q: Does it feel like a huge responsibility to have people expecting you to have all the answers to life's mysteries(当人们期望你能够回答所有生活的困惑问题时,你是否感到鸭梨很大)?—Susan Leslie, BOSTON

A: I certainly don't have the answers to all life's problems. While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may tell us how the universe began, they are not much use in predicting human behavior because there are far too many equations to solve. I'm no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at understanding what makes people tick, particularly women(我显然不能回答生活的所有问题. 虽然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可以回答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但是这对于预测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帮助, 因为那需要解更多更多的方程才行. 我并不比其他任何人更理解怎样让别人开心, 恩..尤其是女人)。


问题10:

Q: Do you think there will ever come a time when mankind understands all there is to understand about physics(你认为有一天人类可以理解所有物理现象么)?——来自: Karsten Kurze, BAD HONNEF, 德国

A: I hope not. I would be out of a job(我期望不要, 否则我就失业了……)。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567515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0 12:00
(我并没有说上帝不存在. 上帝实际上是人们给我们为什么得以存在的原因取的一个名字. 但是我认为,我们得以存在的原因是基本的物理定律, 而不是一个我们可以与之建立个人关系的某个个体. 也就是非人格的上帝).
=============================================================
既然如此,何必还需要“上帝”这个名字,直接用物理定律替代不就行了吗?
因为无论如何,不加修饰的上帝是人格化的
所以,如果可以用物理定律替代上帝,说明在霍金眼里,上帝还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人格化的物理定律的替代品

但霍金又说不否认上帝的存在,实在是自相矛盾,呵呵

事实上,宗教与科学是不可替代的两种东西,用物理定律替代上帝没有意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0 12:01
我认为科学家和普通人一样,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有个人出色的表现力,而在更多的问题上他和更多的人一样的愚蠢,哪怕他是一个出色的科学家。

比如爱,他非常有幸地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社会里,那是因为那个社会普遍信上帝,信基督。他的身体残疾成那个样子,如果他没有生活在一个基督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上帝的爱,没有关于上帝的信念通过普通人传递给他的爱,他生活得恐怕连条DOG都不如,更不用说其他了,而他竟然体会不到这种爱本身就是上帝人格化存在的一个证明,竟然以为那是他拥有“过人”的智慧所应当得到的奖赏(他从来没直接这样说过,但从他一贯的表现可以从中体会出这样的意思),在这方面,他岂不是很自私也很愚蠢吗?

当然,他说上帝是“人们给我们为什么得以存在的原因取的一个名字. ”这话我也赞成。因为希伯来语中耶和华的意思本来就是自有永有的意思。而正是那自有永有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这些有限的存在成为可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0 12:01
问题5:

Q: Which scientific discovery or advance would you like to see in your lifetime(在你有生之年,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科技进步)?——Luca Zanzi, ALLSTON, MASS.

A: I would like nuclear fusion to become a practical power source. It would provide an inexhaustible supply of energy, without pollution or global warming(我期望聚变可以成为实用的能源. 聚变将提供永不枯竭的能源, 没有污染,也不会造成全球变暖)。
==========================================================================
错!聚变没有污染也许成立,但依然会造成全球变暖。因为人类在使用能源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大一部分转化成热能。
====================================================================
地球每天吸收太阳热量远高于人类使用的热量,但地球能把自身热量幅射出去.全球变暖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影响热量幅射,造成了温室效应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0 12:01
霍金能否回答以下问题:
1 到底哪一种物理定律难够使世界从无到有?
2到底哪一种物理定律能够让这个世界产生出生命?
3到底哪一种物理定律能够使人产生思想?
4到底哪一种物理定律能够让人懂得”爱“?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0 12:02
自有永有这个概念是人大脑造出来的,

人看到事物的各种变化过程,

根据比较, 有了时间的概念,

看到各种事物的消失或失去属性.

有了存在的概念,

把这两种现象按照自己的想象引申/

才有了自有永有的概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0 12:03
我们和贝多芬一样,都是上帝可怜的被造物,论力量,我们抵不过小小的病毒,稍微的寒冷就可以让我们感冒,甚至死亡。

在无限大的宇宙中,我们连一粒尘埃都不如;在无限的时间长河里,我们不过是眨眼瞬间;而上帝不因为我们的渺小可怜而放弃我们,他通过圣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他让自己的独生爱子为我们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罪受过,他告诉我们人死了会因为耶稣基督而复活得到永生,而不是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昙花一现,人死灯灭。

而许多受到上帝无限恩惠的人不知道感恩。一个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充其量也就2万多天,而这个也就能活2万多天的人竟然认为他就是宇宙的主宰,他能够成为上帝,能够对抗上帝,能够认识整个宇宙。这岂不比蚂蚁撼树更加狂妄愚蠢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0 13:04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11-20 13:05 编辑

【案例】3
日仿真女机器人首次与人类同场演出(组图)                               2010年11月20日 09:37  新浪科技

    在日本上映的一部话剧中,Geminoid F首次登台亮相,与人类女演员一起秀演技。

    整场演出中,Geminoid F一直坐在椅子上,完成对话和独白。
  
    在话剧《樱花恋》中,美国女演员布莱耶丽·朗与机器人Geminoid F演对手戏。她说Geminoid F只是一个机器人,缺少人所拥有的特征,让她在舞台上感觉很“孤独”。

    一名女模特(右侧)用手摸类人机器人Geminoid F的脸。Geminoid F和她长的很像。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20日消息,Geminoid F的表演可能有些机械和呆板,但这样一位女演员也能够登上话剧舞台为观众表演。理由很简单:它是一个机器人,我们不能对它的演技提出太高要求。在上周上映的话剧《再见》(Sayonara)中,类人机器人Geminoid F第一次与一名人类女演员同台献艺。
  这部话剧由日本导演平田织佐执导,与Geminoid F演对手戏的是美国女演员布莱耶丽·朗。在设计上,Geminoid F无论是外貌还是行为都与人类类似。平田织佐已经执导过两部由普通非类人机器人参演的话剧。他表示:“在戏剧舞台上,机器人还无法取代人类,它们只是戏剧世界的一批新型演员。”《再见》中,布莱耶丽饰演了一名患有致命疾病的女孩,她的父母雇请了一名机器人护理人员照顾她而后便将她抛弃。这个机器人一半像俄罗斯女性,一半像日本女性,留着中分长发,会给她朗诵诗歌。
  整场演出中,Geminoid F一直坐在椅子上,完成对话和独白。戏中,它一身黑色装扮,上身穿一件黑色低圆领衬衫,下身穿黑裤子。它也会眨眼睛,胸部不停起伏,就好像真的在呼吸一样。此外,它还会讲话和微笑,虽然面部表情与真人仍相差甚远,但这样一个类人机器人已经让人非常惊讶了。 Geminoid F的声音和姿势由后台隔音室内的一位女演员负责,一个摄像头负责探测她的头部和身体移动,而后再由机器人“复制”。麦克风则用于声音的传送。
  Geminoid F由日本西部大阪大学的著名机器人设计师石黑浩打造,由他设计的机器人售价高达120万美元。为了这部话剧,石黑浩对他设计的一个机器人进行了调整,只让它能够满足演出需要即可,成本也因此只有通常情况下的十分之一。机器人的所有移动由12个马达负责。
  石黑浩说:“机器人的外观能够与人类演员非常接近,此外,我们也能在技术上创造一个优秀的机器人演员,让它拥有人类演员所具备的所有出色的表演技巧,例如眼神的凝视、身形的移动以及如何完成对白等等。”
  尽管Geminoid F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但与它搭戏的布莱耶丽表示,感觉就好像自己一个人在表演。她说:“我与它之间还是有距离感。这个机器人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因为它获得了声音,但它的存在仍旧是一个机器,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实际上,持这种想法的不仅仅是布莱耶丽,一些观众也产生同样的怀疑。28岁的相川千寻说:“感觉就像是一个机器人在扮演机器人。”平田织佐表示,机器人不仅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同时也能够提高门票销量。在为期2天的东京演出中,预计将有大约600人走进剧院欣赏Geminoid F 的表演。他说:“只要投入足够时间,所有表演上的问题都可以解决,观众也非常喜欢它的表演。” (秋凌)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0 13:05
http://tech.sina.com.cn/d/2010-11-20/09374889382.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5 00:36
【案例】4
牛津科学家新发现可窥视宇宙大爆炸之前情景2010年11月24日 07:17  新浪科技
  黑洞碰撞可能会发生多次,每一次碰撞的中心都会几乎精确地位于宇宙微波背景上的同一个点,即使它们发生于不同的“世代”。这些碰撞事件所释放的的巨大能量将表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圆环状、低差异性的爆发。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4日消息,一项英国和亚美尼亚科学家的新发现可能将颠覆现有的宇宙学理论,他们可能已经发现了我们之前的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如果这项发现被证实,它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新发现“效应”一窥大爆炸之前情景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问宇宙在大爆炸发生前是什么样的,这将不会被科学家们认为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因为严格意义上说,根据大爆炸理论,时间本身便产生于大爆炸的那一瞬间,而在此之前是不存在时间的概念的,也就无所谓“以前”了。但现在,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进展:英国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亚美尼亚埃里温物理研究院的瓦赫·古萨德扬(Vahe Gurzadyan)近期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发现了一种效应,从而允许他们得以一窥大爆炸之前的情景。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存在于整个宇宙,科学家们认为这是宇宙在年龄仅为约30万年时遗留下来的。上世纪90年代早期,科学家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具有各向异性,即温度在10万分之一尺度上存在波动。这一尺度的波动提供了有关大爆炸理论的最有力观测证据,这些看似微小的波动形成了今天我们所处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尤其重要的是,由于大爆炸之后一瞬间产生的暴涨,这种波动被认为是随机的,而这将导致宇宙中的辐射呈现各向同性(几乎均匀)的分布。
  然而,彭罗斯和古萨德扬此次发现了背景辐射中存在的一种同心圆环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温度的变化远低于理论值,这一结果暗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值的各向异性可能并不完全是随机的。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圆环结构可能来自超大质量黑洞碰撞产生的强大,并且大部分显示各向同性的能量爆发。这样的爆发具备相比常规温变强大的多的能量。但这一解释怪诞的一点在于,根据计算这种圆环结构必定产生于大爆炸发生之前。
  新发现支持宇宙多次大爆炸观点
  这一发现并非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CMB中圆环结构的发现支持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我们生活于一个“循环”的宇宙中——当我们的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aeon)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此次发现的圆环结构可能就是我们之前的一次那个宇宙中遗留下来的痕迹。
  过去,彭罗斯曾经考虑过循环宇宙模型的可能性,因为他注意到另一个更加为人广为接受的理论:宇宙暴涨理论中的一个缺陷,即:它无法解释为何在宇宙开始之初会具有如此低的熵值。低熵状态(即高度有序状态)是形成复杂物质的前提条件。而循环宇宙模型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宇宙膨胀到最大,黑洞将发生蒸发,而它们内部吞噬储藏的一切信息也将随之消失,从而从宇宙中带走熵。如此,一个新的、低熵的宇宙便可能产生。
  由于这些微弱圆环结构的革命性意义,科学家们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以便确认其存在,并随之找到最能符合观测结果的模型解释。彭罗斯和古萨德扬是借助美国宇航局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和BOOMERanG98实验取得的数据发现了这一结构的。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排除了由于设备误差导致观测失误的可能性。但即便这一圆环结构最后被证实果真是大爆炸之前的遗迹,循环宇宙的想法可能也未必是最完美的模型解释。比如,循环宇宙模型必须解释在不同的“世代”之间变化时如何实现如此巨大时空尺度的变化,以及为何这一模型要求所有粒子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失去其质量。(晨风)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5 00:37
宇宙就包括一切,哪里还有宇宙外的宇宙?

http://tech.sina.com.cn/d/2010-11-24/07174901204.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1-25 00:38
《环球科学》2010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 16:25  环球科学杂志
  一、背景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的一大重头戏,从2006年开始,今年已经是第五次评选。同去年一样,2010年度“十大科学新闻”评选《环球科学》杂志与新浪网联合开设网上评选的环节。

  评选过程中,不仅有专业编辑的参与,杂志社还邀请众多知名科学家参评,保证评选的权威性。正因为评选过程专业、权威、具有前瞻性,每年的“十大科学新闻”都受到很多科学爱好者、媒体、科研机构的关注,在网站上拥有极高的转载率。

  今年的“十大科学新闻”评选范围从2010年1月1日到截稿日期为止,在专业编辑与科学家参评的基础上,还将邀请网友参与,扩大十大科学新闻的影响力。

  二、评选标准

  评选十大科学新闻的事件一定要满足以下三点:

  1 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促进相关的领域的发展,而不是在已有研究上的小改进;

  2 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科学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

  3 某一领域的重大发现,将改变人们的现有认识。

  三、评选流程

  1 从11月17日开始正式评选,推出“十大科学新闻”评选专题,接受网友投票、评论。网友投票截止日为12月10日。

  2 环球科学杂志社联系相关领域的知名科学家,请他们对30条新闻进行投票,选出各自心目中的“十大科学新闻”。

  3 专业编辑进行投票,给出投票意见。

  备注:

  1 网友投票、科学家、专业编辑的评选同时展开。

  2 计票方法:每条新闻得分=0.30×网站得票数/网友投票总人数+0.40×得票数/专家投票总人数+0.30×得票数/编辑投票总人数。

  3 今年的“十大科学新闻”评选范围从2010年1月1日到截稿日期为止。

http://tech.sina.com.cn/d/2010-11-18/16254881201.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2-15 12:38
【案例】5
美33年前发射探测器接近太阳系边缘(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5日10:24  环球时报
两艘“航海家”号飞船进入太阳系边界示意图

在太空飞行的“航海家”1号飞船

  环球网记者薛珊珊12月15日报道,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消息,美国宇航局于1977年发射的2艘“航海家”号(Voyager)宇宙飞船是目前仍在运作的宇宙飞船中距离地球最远的。其中1号飞船在经过长达33年的长途跋涉,飞行超过110亿英里(约合177亿公里)之后,目前已经接近太阳系边缘。12月13日,美国宇航局宣布,该飞船将在未来四年内穿过太阳系边界,首次进入恒星际空间。
  报道称,目前,“航海家”1号飞船在其所处位置进行的测量显示,此处的太阳风粒子速度几乎接近静止。太阳风是太阳发出的强烈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宇航局的科学家们认为太阳风粒子速度的这种突然下降显示这里是一个边界区域:太阳风粒子在此已经遭遇到了宇宙恒星际空间的更强大粒子流的阻击。
  “很显然,太阳风被逼到了角落,”爱德华·斯通说。他是旅行者飞船项目的科学家,来自帕萨迪纳加州理工大学。他表示,“‘航海家’1号正接近恒星际空间。”
  据报道,“航海家”1号于1977年9月5日发射升空,其最初的设计目的是考察木星和土星。但之后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迄今已经在太空飞行近177亿公里。
  2004年,“航海家”1号飞船穿越了太阳系的终端激波区(termination shock),这里是太阳风由于接触到星际介质而开始减速的区域,太阳风粒子的运行速度在此首次降至亚音速,并由于撞击摩擦而导致升温。终端激波区外侧的区域,也就是目前“航海家”1号飞船所处的位置,称为太阳风鞘(heliosheath)。而太阳系的正式边界被称为“太阳风层顶”(heliopause)。
  太阳风鞘标志着太阳影响力的边缘,这里存在强烈的不稳定震荡,科学家们将这里称作太阳的“影响力边界”。而一旦旅行者1号飞船穿过太阳风鞘并最终突破太阳风层顶,那么它就可以从严格意义上说进入了恒星际空间。目前,飞船的速度高达每小时61155公里。
  报道还称,美国宇航局认为,“航海家”1号飞船将在2014年之前穿越这一边界层。官员们表示,一旦飞船穿过边界,它目前所处环境中那种被加热的粒子数量将迅速下降,取而代之的将是星际空间的低温粒子。
  “航海家”1号上有一台设备,称为“低能带电粒子探测设备”。它将记录飞船周围环境中粒子的速度。在2007年8月,这个仪器记录到太阳风像一阵稳定的强风一样,以将近21万公里的时速掠过飞船而去。但从那以后,它们的速度就开始逐渐下降,时速的降幅约每年72420公里。
  今年6月份,该飞船上的太阳风探测器报告太阳风的速度值降到了零。科学家们于是对仪器进行了检查,以便确定它没有出现故障。因为这有点让人感到难以置信。
  “当我确信我们确实记录到了零速度时,我感觉太惊讶了,”罗德·德克(Rob Decker)说。他是负责飞船低能带电粒子探测设备的科学家,来自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这就是旅行者1号,一艘已经开足马力工作了33年的宇宙飞船,而现在它又准备带给我们全新的惊喜了。”
  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情况已经在于旧金山举行的2010年秋季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议上作了报告陈述。
  “航海家”1号是1977年升空的一对孪生探测器的其中之一。1977年的8月20日,在“航海家”1号升空前的几个星期,美国宇航局发射了“航海家”2号飞船,其设计目标雄心勃勃,将先后对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进行考察。这两艘飞船都采用了核动力。
  尽管“航海家”2号首先升空,但是由于轨道设计不同,它的运行速度较慢,并且飞行路线也不一样。在相继完成行星探测任务后,“航海家”1号飞船继续向北飞行,而“航海家”2号则向偏南方向飞行,它们将分别从太阳系平面上下两侧穿越恒星际边界。
  “航海家”2号目前距离太阳约88亿英里(约合141亿公里),目前的飞行速度约为每小时56330公里。根据美国宇航局官员的说法,在未来不久,“航海家”2号也将抵达太阳系边界。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12-15 12:38
http://news.sina.com.cn/w/p/2010-12-15/102421645734.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1-7 09:45
【案例】
美国“会飞的汽车”将投放中国等新兴市场
2011-11-07 01:22:17 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 有535人参与
核心提示:美国特拉富贾公司主管11月5日称,有计划将第一款会飞的汽车“变形者”投放中国、巴西和印度这些新兴市场。售价27.9万美元的“变形者”计划于明年底投放美国市场,迄今已接到大约100名买家的订单。目前“变形者”正在印度参加“思考节”。


新华社电 美国特拉富贾公司以研制“会飞的汽车”而闻名。公司主管5日说,看好中国、巴西和印度,有计划将第一款会飞的汽车“变形者”投放这些新兴市场。
总部设在马萨诸塞州的特拉富贾公司2009年完成“变形者”的首次试飞。


这款发动机后置的双座折叠翼飞机不仅可像小型飞机一样往返于机场之间,更可以像普通轿车一样在路面上行驶。更具特点的是,它可以在任何一座普通加油站添加普通无铅汽油作为动力,且体型娇小,占地不超过一个普通汽车停车位。
当然,“变形者”的司机必须首先获得飞行执照。
售价27.9万美元的“变形者”计划于明年底投放美国市场,迄今已接到大约100名买家的订单。
“我们会向欧洲市场扩展,但我们也正在瞄准中国、巴西和印度,这款产品在这些新兴市场应当有潜力。”公司创始人之一、首席执行官卡尔·迪特里希说。
眼下“变形者”正在印度参加“思考节”。思考节是一场为期三天的论坛,集结全球政治、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等领域人才,讨论话题广泛。

http://news.163.com/11/1107/01/7I7IQ83P0001124J.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1-11-14 20:59
【案例】
真有\"灵魂出窍\"吗? 研究表明只是大脑生理反应作者:搜狐科技 发稿时间:2011-11-14 11:49:41 点击:249
科学家用生理学理论解释人濒死时“灵魂出窍”的现象
  英国科学家在对大脑感知进行研究后认为,所谓意识溢出体外的现象只不过是大脑理解死亡的方式。“灵魂出窍”的感觉是大脑对我们耍的“小花招”。
  此前曾有不少濒临死亡的人表示,有过意识脱离躯体浮在上空,或是看到亮光的经历。但是据科学家的说法,这些只是大脑在处理死亡的过程中做出的反应。
  来自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对死前大脑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员瓦特表示,人们在濒死时看到“指引其前往来生的亮光”的现象,可能是因为体内用来处理阳光的细胞死亡而产生的影像。瓦特说,“这一解释说明你并非进入了灵魂领域,而是你的大脑正试图处理你从未有过的经历。”
  瓦特表示,任何濒死时的感觉都有生理学上的根据。

http://www.mittrchinese.com/single.php?p=153374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16
【案例】
《自然》刊报告称美国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

2011-10-07 11:19:44 来源: 新华网 有1614人参与

核心提示: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研究人员用人类卵细胞培养出了胚胎干细胞。这一成果可能引起有关克隆问题的新一轮大争论。

6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研究人员用人类卵细胞培养出了胚胎干细胞,虽然这项成果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已是“黄禹锡造假事件”后最接近培养出正常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成果。这一成果可能引起有关克隆问题的新一轮大争论。

将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植入卵细胞中,将其培育成为胚胎干细胞甚至最终培养出新的个体,就是常说的克隆技术,著名的克隆羊“多利”就是用这种技术得到的。2004年,韩国研究人员黄禹锡曾宣称用这种方法培育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引起一时轰动,但后来证明这是一起造假事件。

此后,许多科研人员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但一直没有成功。相关研究面临的障碍是,如果先将人类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去掉,再植入另一个体细胞的遗传物质,这样得到的卵细胞分裂几次后就会停止发育。

而美国纽约干细胞基金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如果留下一部分原有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再另外加上体细胞的部分遗传物质,这样得到的卵细胞可以发育到具有70至100个细胞的囊胚阶段,达到可以提取胚胎干细胞的阶段。


胚胎干细胞具备发育成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潜力,如果能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意味着能够培育出属于某个人自己的组织和器官,可用于个性化的医疗。当然这也会引起有关克隆人的争议。

本次研究虽然能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最重要的是这些细胞中存在3组染色体,即卵细胞原有的1组染色体和来自体细胞的2组染色体,而正常的人类细胞只有2组染色体。因此,这种人类胚胎干细胞还不具备实用性。

但是《自然》杂志同时发表的社论指出,这是自“黄禹锡造假事件”后最接近培养出可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成果,在大方向上证明这仍然是一条可行的道路。社论认为,这将引起新一轮的有关克隆人的大争论,甚至提出联合国有必要开始考虑制订监管克隆的规章制度。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1007/11/7FOQLUOH000125LI.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16
【案例】
《自然》刊报告称美国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

2011-10-07 11:19:44 来源: 新华网 有1614人参与

核心提示: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研究人员用人类卵细胞培养出了胚胎干细胞。这一成果可能引起有关克隆问题的新一轮大争论。

6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研究人员用人类卵细胞培养出了胚胎干细胞,虽然这项成果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已是“黄禹锡造假事件”后最接近培养出正常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成果。这一成果可能引起有关克隆问题的新一轮大争论。

将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植入卵细胞中,将其培育成为胚胎干细胞甚至最终培养出新的个体,就是常说的克隆技术,著名的克隆羊“多利”就是用这种技术得到的。2004年,韩国研究人员黄禹锡曾宣称用这种方法培育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引起一时轰动,但后来证明这是一起造假事件。

此后,许多科研人员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但一直没有成功。相关研究面临的障碍是,如果先将人类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去掉,再植入另一个体细胞的遗传物质,这样得到的卵细胞分裂几次后就会停止发育。

而美国纽约干细胞基金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如果留下一部分原有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再另外加上体细胞的部分遗传物质,这样得到的卵细胞可以发育到具有70至100个细胞的囊胚阶段,达到可以提取胚胎干细胞的阶段。


胚胎干细胞具备发育成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潜力,如果能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意味着能够培育出属于某个人自己的组织和器官,可用于个性化的医疗。当然这也会引起有关克隆人的争议。

本次研究虽然能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最重要的是这些细胞中存在3组染色体,即卵细胞原有的1组染色体和来自体细胞的2组染色体,而正常的人类细胞只有2组染色体。因此,这种人类胚胎干细胞还不具备实用性。

但是《自然》杂志同时发表的社论指出,这是自“黄禹锡造假事件”后最接近培养出可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成果,在大方向上证明这仍然是一条可行的道路。社论认为,这将引起新一轮的有关克隆人的大争论,甚至提出联合国有必要开始考虑制订监管克隆的规章制度。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1007/11/7FOQLUOH000125LI.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20
【案例】
高科技让生活丰富多彩,移动软件帮助你识别树木本文来自美国参考雾谷飞鸿博—— — 作者 Jianan, 2011-10-28

秋高气爽,正是郊游的好时光,周末约上三五亲朋好友,到谢南道尔国家公园攀爬山间小径,野趣的谧静,漫山的红橙黄绿,让你洗尽一周的辛劳和疲惫。就在这个时候,三家著名的学府和机构联手推出了一款应用软件,让人们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还可以增长知识,今后还会有助于环境保护,那就是起名为“树叶快照”(Leafsnap)的智能移动软件,利用该软件通过手机将拍摄下来的树叶照片上传,你就能知道这种树叫什么名字。



是山茱萸属,左边的是宝塔山茱萸,开的是聚伞花序的白花,结蓝黑色浆果;右边是加拿大山茱萸,开四瓣粉红色的花,结红色浆果。这两种树我家院子里都有,俗名叫狗木(Dogwood),后者开的花是弗吉尼亚州的州花。



这款软件是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史密森学会联合开发的,这三个机构的计算机科学家、植物学家和学生,还有华盛顿生物学家野外俱乐部都对它做出了贡献。它是免费的软件,目前可以在iPhone和iPad上下载,不久也会推出基于安致(Android)系统的版本,届时三星、摩托罗拉和索尼爱立信等品牌的手机也可以使用这款软件。

Leafsnap类似于人脸识别。人脸识别属于最困难的图像识别技术,它常常出现在科幻片里,也是刑侦技术的高端手段之一,某些极其敏感的部门将它用于门禁。但是因为不同个体脸部特征的差别可能很小,而且随着年龄变化和不同的表情会出现变化,再加上环境因素例如季节变化和不同光照等,提高利用人脸图像准确认定个体的概率还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目前在现实生活中大规模应用人脸识别还处于探索阶段,通常只是作为智能卡等工具的辅助手段。

Leafsnap的数据库所储存的资料,目前还只包括纽约和华盛顿市附近树种的树叶、叶柄、花、果实和种子以及树皮,不久将扩展到涵盖美国全境的树木。当你在野外或者在自家后院看到一棵不知道名字的树木,如果你的移动设备装载了Leafsnap,就可以将拍下来的树叶照片上传,这套软件将拿你的照片与资料库存进行对比。与上面所说的人脸识别的困难一样,通过树叶来辨认树种也不容易,因为同一种树的树叶可能形状不完全一样,特别是不同树龄或不同季节,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也可能形状有差异或颜色变化很大,有的不同种的树叶外形几乎一样。所以系统会在你的手机上显示一组类似的树叶照片,让你从中选择最接近的一种。接着它会提供那片树叶所代表的树种的其他性状图片和资料,由你来最后确认。


谢南道尔国家公园的最高峰上观赏秋天的景色



你也可以通过该系统上传果实、种子或树皮的照片进行搜索对比,还可以直接输入树木的俗名或学名,就会在你的移动设备上显示出树木的图像来。在你上传图像的时候,手机或iPad的全球定位功能会同时将拍照的地点附带传送出去。随着用户的增加,系统的数据库就会不断更新扩大,将为生物学家、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对制定环境政策也会有所帮助。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提供这款软件的网站了解更加详细的情况(http://leafsnap.com/)。
雾谷飞鸿/美国参考
http://twitter.com/MeiGuoCanKao
http://blogs.america.gov/mgck/
手机雾谷飞鸿
http://m.usembassy.gov/128065&t=d066a6d0da4e3a13f9dffed0b763262b



分享

0




阅读(143) 评论 (16) 收藏(0) 转载(0)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4-H:一项大胆的实验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寻找苹果游戏达人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f297b00102duuu.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22
【案例】科技报道的色情语言

邝海炎2011://@章东磐:回复 @链子枪 :我天天想民主他们怎么也不干呢 // @链子枪 :章老师想多了,你想到色情才会觉的色情

◆@章东磐[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形体假人发出拟人生理信号,天宫调整好姿态,准备与神八交合。读这些“鼓舞人心”的科技新闻,怎么总觉得色情兮兮的? 转发(5)|评论(5)25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收藏| 评论 40秒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37
【案例】
第二期:民以食为天



工作坊第二期回顾:民以食为天,文以实为先
回顾人:游识猷(科学松鼠会网站主编,科学松鼠会成员,科学传播训练营项目组成员)

秋日的京城冷雨挟裹。临时在一纸令下换了场地的第二期工作坊会迎来几个新知故友?答案是,依旧高朋满座。
第二期工作坊依然由杜邦公司支持,主题是无数人关切的食品安全。参与的听众也多是聚焦在食品安全的领域的记者。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在新闻界推广“科学的才是负责的”报道。食品安全是热点话题,也是不靠谱报道的密集之地。怎样才能找到最准确的信源,呈现给读者质感与内涵兼备的报道?
本期坊主:

嘉宾三人:




食品安全是怎样成为焦点的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国家这几年出现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回答: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前两年虽然没有什么食品安全事件,那是因为前两年也没什么食品嘛。
这是徐来用以开场的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事实上,食品安全的概念确实涵盖括两个层面,一是“量安全”,也就是能让人吃饱;二是“质安全”,也就是对人体健康不构成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没有急性或慢性的危害。在关心“质安全”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解决了“量安全”, 食品丰度增加,食品安全事件也是有同步增加的可能的。
当然,食品方面的监管确实存在着严重的不利,处罚严重滞后,相关的立法无法执行种种问题。另外,随着传媒的发展,网络可以快捷地把每一个事件推送到读者身边去。过去可能局限于一地的新闻,如今就会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这些变化让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显得尤为严峻,也对撰写食品报道者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
食品报道的基本技巧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科学基础,还有一部分是新闻业务。通过这个工作坊,既希望让参与者关注到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基础,也能留意到一些在科学报道中特别重要的新闻职业能力。

现场视频 - 1



固有偏见:当科学逻辑遇上生活逻辑
科学结论,不一定符合直觉。因此,科学逻辑和生活逻辑之间,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冲突。在食品报道中,这种冲突表现的更加充分一点。徐来强调,这种对科学的偏差会导致很多问题。一个就是报道会有倾向性,甚至报道者会恶意制造一些事端。典型案例是大河报的面条可燃报道,刻意把原本和主题无关的明胶提到了很前面,为的是充分强调这个面条的有害。还有必胜客命案,由于记者倾向于认为女大学生的死因就是同时吃了海鲜披萨和柠檬水,但采访到的材料又让他得不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最后那个报道是以疑问结尾。
现场视频 - 2


当记者接触到一个耸人听闻的爆料时该怎么处理?徐来说,首先要找的就是正确的采访对象。这也是一个科学报道跟其他的社会报道不一样之处。凡是涉及到技术型因素的报道,它在采访对象,尤其是观点的来源对象问题上面提了一个很高的要求。你希望从这个专家嘴里面得到消息的时候,你要考虑到这个专家是否是一个合适的对这个消息评价的专家。以催熟黄瓜为例,报道中引用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一位教授的评论。乍一看是合适的,请医生讨论黄瓜对人体的安全性。但是上网查查这位教授后会发现他是医学美容科的,专业是推拿。这个显然是不恰当的采访对象。
现场视频 - 3



报道中,很多言论是来自于第三方的,或者中立身份给出的。既不是冲突的投诉方也不是被投诉方。这个时候第三方评价往往可以在报道中起到定基调的作用。徐来强调,第三方评价一定要让第三方给出,例如医疗纠纷就应该找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不过,也要牢记在心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是个人立场,或者利益纠葛,第三方专家有时候也会抛出一些不可靠的东西。当你听到了一个可非常耸人听闻,或者有爆炸性的东西的时候,最好再多找一个业内的专家对这个观点进行核实。
以塑化剂DEHP为例,当时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提出塑化剂的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所有的媒体都不假思索地引述了这个数字。然而,为什么是20倍?真的是20倍吗? DEHP和三聚氰胺的机理是完全不同的,那么怎么比较?怎么得出20倍的结论的?可以强行比较这两种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但也只能得到4-5倍。这就是没有再去寻找其他专家核实的结果。
现场视频 - 4



引用外媒的信息做报道同样需要注意,不靠谱媒体在外国也是存在的。徐来表示,英国的《每日邮报》在可靠性上做得就很差。相较而言,BBC和纽约时报的科学报道就要好一些。另外,援引外媒的时候也要注意是不是搞笑新闻,比如洋葱新闻、愚人节新闻。

部分的真相不是真相报道中,难免对别人的言论有所裁减。裁剪又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版面和时长的原因。第二个是把一些言论裁减以适用于我的报道。实际上,专家的言论务必要有语境,否则对专家的原意就很可能会存在歪曲。
现场视频 - 5





引用外媒的信息做报道同样需要注意,不靠谱媒体在外国也是存在的。徐来表示,英国的《每日邮报》在可靠性上做得就很差。相较而言,BBC和纽约时报的科学报道就要好一些。另外,援引外媒的时候也要注意是不是搞笑新闻,比如洋葱新闻、愚人节新闻。

部分的真相不是真相报道中,难免对别人的言论有所裁减。裁剪又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版面和时长的原因。第二个是把一些言论裁减以适用于我的报道。实际上,专家的言论务必要有语境,否则对专家的原意就很可能会存在歪曲。
现场视频 - 5

科学嘉宾王振宇从食品科学工作者的角度讨论了食品添加剂。使用食品添加剂其实是有一些标准和原则的。首先不能对人体有害,第二个不能掩盖食品中的成分,我们不能为了让食品更好看,就去强行改造腐败了的食品。如果符合这些原则,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是不大的。食品添加剂的残留量都是有科学数据检测的,比如半数致死量LD50老鼠身上得出的一个急性毒性的致死量。而食品添加剂最大使用范围是怎么确定的?有一个MNL(最大毒作用量),也就是老鼠或者人体身上使用没有反应的最大量。还有ADI就是我们人体每天所能接受的最大量,这个量还要更小一些。而食品添加剂最大的使用量,是根据这些统计的基础上,用ADI除以一个安全系数所得到的量,比LD50要低很多。
对于新闻工作者王振宇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面对食品安全和食品事件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它,客观报道,不要扩大范围。 另外,可以拓展一下报道的角度。现在有很多食品广告,是不是真实的,生产线上是不是就是这样的,记者可以核实吗?我们的饮食营养搭配是不是合理,如何请别人吃营养的饭,这些新闻工作者是不是可以报道呢?还有,现在对防腐剂的报道往往是“能不能用”,其实应该从另外一面考虑“用的对不对”,比如说,很多生产者小作坊的人究竟会不会用。
现场视频 - 嘉宾:王振宇



科学是存在主流意见的。哪怕是科学争议也大多是处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大部分科学家是一个立场,小部分的科学家是另外的立场。如果确实存在争议,就以争议来报道。香精包子后续报道中,一些专家认为食品香精是食品工业的原料,餐饮行业不能直接使用食品香精。实际上这不是一个结论,而是学术界的一个倾向。如果它还未进入国家的相关规定,是否存在某种不确定性?都要考虑。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尽可能找到相关标准,比如说,讲添加剂的时候可以找国标。当采访对象提及这些标准的时候,一定要让对方说明细节,进行核实。
现场视频 - 6




远程嘉宾云无心博士在视频中就描述了他如何撰写《“漂白的豆芽”真的致癌吗》的经过。首先要确定里面讨论的“连二亚硫酸钠”其化学性质是否符合文中的描述。确定后,可以去搜索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国际标准
现场视频 - 嘉宾:云无心




科学嘉宾王振宇从食品科学工作者的角度讨论了食品添加剂。使用食品添加剂其实是有一些标准和原则的。首先不能对人体有害,第二个不能掩盖食品中的成分,我们不能为了让食品更好看,就去强行改造腐败了的食品。如果符合这些原则,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是不大的。食品添加剂的残留量都是有科学数据检测的,比如半数致死量LD50老鼠身上得出的一个急性毒性的致死量。而食品添加剂最大使用范围是怎么确定的?有一个MNL(最大毒作用量),也就是老鼠或者人体身上使用没有反应的最大量。还有ADI就是我们人体每天所能接受的最大量,这个量还要更小一些。而食品添加剂最大的使用量,是根据这些统计的基础上,用ADI除以一个安全系数所得到的量,比LD50要低很多。
对于新闻工作者王振宇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面对食品安全和食品事件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它,客观报道,不要扩大范围。 另外,可以拓展一下报道的角度。现在有很多食品广告,是不是真实的,生产线上是不是就是这样的,记者可以核实吗?我们的饮食营养搭配是不是合理,如何请别人吃营养的饭,这些新闻工作者是不是可以报道呢?还有,现在对防腐剂的报道往往是“能不能用”,其实应该从另外一面考虑“用的对不对”,比如说,很多生产者小作坊的人究竟会不会用。
现场视频 - 嘉宾:王振宇



科学是存在主流意见的。哪怕是科学争议也大多是处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大部分科学家是一个立场,小部分的科学家是另外的立场。如果确实存在争议,就以争议来报道。香精包子后续报道中,一些专家认为食品香精是食品工业的原料,餐饮行业不能直接使用食品香精。实际上这不是一个结论,而是学术界的一个倾向。如果它还未进入国家的相关规定,是否存在某种不确定性?都要考虑。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尽可能找到相关标准,比如说,讲添加剂的时候可以找国标。当采访对象提及这些标准的时候,一定要让对方说明细节,进行核实。
现场视频 - 6




远程嘉宾云无心博士在视频中就描述了他如何撰写《“漂白的豆芽”真的致癌吗》的经过。首先要确定里面讨论的“连二亚硫酸钠”其化学性质是否符合文中的描述。确定后,可以去搜索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国际标准
现场视频 - 嘉宾:云无心



还有一种典型的部分真相报道。以海底捞的勾兑报道为例,记者查到了海底捞饮料是勾兑的,锅底是勾兑的。但是这个勾兑意味着什么呢?这部分真相没有给出。从技术上,使用勾兑配置的火锅底料,如果它的原料是符合标准的,那么这样的做法是可以的。实际上后来很多专家出来澄清这个问题,海底捞这个勾兑门,无论是从技术上、安全性角度来讲,还是商业是否涉及欺诈它都不违规,至少是合法的。但是很糟糕的是,在这篇报道出来以后,还是带出了一些不是很理智的讨论。

现场视频 - 7



容易误导的表述从多年媒体的经验出发,徐来总结的经验是,在表达上,一定要站在读者角度考虑读者会怎么认知。
比如说,

现场视频 - 8




互动与讨论嘉宾与坊主侃侃而谈后,工作坊进入最有参与感的互动环节。本次工作坊依旧精选出六篇各有不足之处的食品报道,让所有参与者分组讨论。

第四组首先针对“血脖肉”的报道发言,认为其中混淆了一些概念。王振宇博士表示,报道里说“血脖肉”被明令禁止,我就是做肉制品的,我也没有看过这个规定。其实对猪来说,脖颈肉如果有些脂肪癌细胞没有割掉处理掉会有一些危害。但是如果是正规的厂家,又经过严格检疫检验,加工之前就会去掉,这样的“血脖肉”是安全无害的。
接着讨论的是“香港市面17款面膜含防腐剂”的报道,这个报道讨论香港的面膜说防腐剂“含量并未超出内地上限”,却没引述香港的防腐剂标准,给读者的暗示是这个东西是符合内地的标准,不符合香港的标准的。这个一是误导,二也是对最初消息的曲解。香港消协的报道是为了告诉大家这些产品当中含有防腐剂,这些防腐剂是可能会致敏的。但最后传播时,焦点变成了“所谓的国家标准国外有别”。
耸动观点需核实的重要性在接下来那篇“生蚝铜超标740倍”报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如果牡蛎中的铜含量超过740倍,那么这个东西基本上可以拿来炼铜了。在后续报道里,广东的专家也指出740倍的数据是有问题的。后来找到黄博士,他说这个数据是一篇论文中提及的,但这篇论文也没有详述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也就是说,论文也会出错。这个信源就来自于一个可能会存在严重问题的论文当中。所以,有一个骇人听闻的数据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第三方专家对一下这个数据是不是对的。
至于“牛肉膏”的报道,更是基本上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一遍:信源有问题,实验不完备……但是由于食品的专业性,公众不知道这个稿子存在问题,结果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徐来最后的总结是,证据是第一位的。做科学报道也好,科学报道当中的食品报道也好,一定要把证据放在最关键的位置上来。保证每一个判定,每一个结论都是有所依据的。如果因为知识储备、科学方法上的不足,导致报道失实,可能会对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造成影响。对于科学报道工作坊来说,这就是我们希望每一位参与者能带回家,记在心上的信息。
现场视频 - 小组讨论

http://s-camp.songshuhui.net/events/s-workshop/class002/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39
【案例】
美研究称人类肚脐是细菌窝 寄生1400种细菌

2011年07月12日 08:34  新浪科技


科学家发现人类肚脐寄生着大约1400种细菌


研究人员首先从参与者肚脐中提取样本,而后放入小瓶培养,最后提取DNA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组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肚脐是一个细菌窝,寄生着大约1400种细菌。此项研究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肚脐生物多样性项目组进行,共发现662种此前未知的细菌。
  研究过程中,一组微生物学家从95名参与者的肚脐中提取拭子样本,而后得出这一惊人发现。这一发现可能促使人们花更多时间,清洗自己的肚脐。研究中,科学家共发现大约1400种细菌,其中有80%的身份得到证实,它们来自40种常见的细菌种群,主要是无害的皮肤寄生细菌。肚脐内的细菌数量因参与者清洗肚脐的频率存在差异。
  《新科学家》杂志记者彼得·阿尔德胡斯是其中一名参与者,由于定期清洗肚脐,研究人员并未在其肚脐中发现细菌殖民地。相比之下,科学作家卡尔·泽默的肚脐中则寄生着至少53种不同的细菌,其中一些的源头令人吃惊。得知这一发现之后,泽默这样写道:“在我肚脐中发现的细菌,有些此前只在海洋中发现,例如Marimonas。此外,我的肚脐中还发现一种名为‘Georgenia’的细菌。在我之前,科学家只在日本的土壤中发现这种细菌。”
  研究小组要求参与者将拭子放入肚脐,而后旋转3次。在此之后,他们将拭子放进小瓶,让细菌在小瓶中生长。一旦细菌生长到一定程度,研究人员便进行拍摄,并提取DNA样本,与已知细菌进行比较。
  在他们的网站上,研究人员描述了此次肚脐研究。他们指出之所以研究肚脐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肚脐,它曾经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研究人员说:“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注意到肚脐的存在,也很少有人经常清洗细菌,这为细菌的生存提供了绝好机会。”项目领导人基利·胡尔卡表示:“我们可能是唯一一群对人类肚脐进行如此大规模研究的人。” (秋凌)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39
新浪手机用户
同意,我每次抠肚脐后就不舒服,因此一般不动好,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48:44
新浪手机用户
看来我得清理一下了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48:18
新浪手机用户
危言耸听,误导大众!那玩艺儿洗了容易菌群失调导致严重问题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44:00
新浪手机用户
痴线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21:48
新浪手机用户
天呐!恐怖...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20:00
新浪手机用户
今晚回去拿酒精擦一擦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17:45
aksxzb_b4kfy
肚脐是人生命的链接纽带,太重要了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11:24
zym98
那就手术把肚脐填平,像窝沟封闭一样,一劳永逸,看谁愿意,哈哈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04:56
新浪手机用户
幸好我经常扣肚脐

http://tech.sina.com.cn/d/2011-07-12/08345766182.shtml
.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50
【案例】
人体自身细菌电脑合成图:长相酷似外星生命

2011年05月24日 07:51  新浪科技

人类皮肤上的细菌(蓝和绿)的电脑合成图。人的皮肤上生活着多种细菌,尤其是汗腺和毛囊附近。有时它们会引起感染,形成粉刺。


这是放大图片,它显示的是位于一个细胞表面的大量球菌。球菌是指任何类型的圆形细菌。每个球菌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这是电脑合成图,它显示的是正在利用3个尾状物在人体消化道里游来游去的管状肠埃希氏菌。


这是一张肺炎链球菌的电脑合成图。这是引发肺炎的细菌之一。


这张电脑合成图显示的是一个典型的纤毛杆状菌的末端。典型杆状菌包括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肠杆菌和沙门氏菌都是典型杆状菌,不过杆状菌并非只有这两种。这些细菌利用身体一端的鞭毛移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你可能会认为这些长相酷似外星生命的细菌都是不速之客,但实际上我们体内90%的活细胞是由这些生命形式构成的。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电脑合成图(CGI)显示,人体是数万亿个长相或奇特或美丽的生命形式的聚居场所。
  管状肠埃希氏菌(E. coli,即大肠杆菌)利用3个尾状物在我们的消化道里上下游动,而可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就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的皮肤上,并未对我们造成致病影响。我们与这些单细胞细菌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一些科学家把我们和这些搭便车的小生命看成是一个由人和细菌组成的超有机体。
  爱尔兰科克理工学院校讲师、36岁的罗伊·斯里特博士在过去4年间,一直在研究这个课题。他说:“现在细菌被视为一个虚拟器官。在这之前,人体自身的细菌一直受到忽视。然而对来自这个环境的所有DNA进行的最新分析,已经揭示了我们的微生物群体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的真正作用。事实上仅人类消化道就含有将近4.5磅(2.04公斤)细菌。”
  人体细菌的总数是人类总数的10倍的事实,可能会令很多人感到担心。但是斯里特清楚,这些细菌都对人体有益,如果没有它们,我们也无法生存。他说:“大体上人类的组成部分仅占10%,其余部分全是细菌。这种细菌和人类的互动关系又被称为共生。也就是说,作为我们为其提供食物和顺风车的报答,细菌会帮助我们消化、促进维生素产生和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它们保护人体不受病原体感染。与野生动物相比,在无菌环境下饲养的动物更容易感染,寿命也更短。这充分说明了人体细菌的重要性。”
  对喜欢益生菌酸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据广告上说,长期饮用这种饮品,有助于人体的“有益细菌”增加。斯里特说:“饮用益生菌酸奶确实能促进有益细菌生长。但是这些细菌中的大部分的寿命都很短,很多会经人体排出体外,很难在人体里安营扎寨,长期生活下去。现在有些医生会建议患者在进行抗生素治疗期间服用一些益生菌饮品,以便增加有益细菌的数量。”
  每个人体内大约有500种不同细菌。它们发育成熟后,会形成大约100万亿个单细胞,远远超过组成每个人体的数万亿个人体细胞。(秋凌)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51
新浪手机用户
宇宙中肯定会有外星人,地球不是宇宙中一员吗?但是我们发现不了他太远了除非人类造出超光速飞行器 !
回复 支持 2011-06-30 16:41:15
新浪手机用户
酷似外星生命,小编吃便便长大的吧?你见过外星生命吗?还酷似…小编神似一坨大便
回复 支持 2011-06-30 10:27:06
新浪手机用户
晕了!还没证实有外星生物,却指人体细菌像外星生物??你人类之哀。
回复 支持 2011-06-29 20:26:30
新浪手机用户
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万事万物都有阳和阴之分.人类也不过如此,有生有死.如果,地为为阴,天为阳.地下人能生成的东西,天上人就不能生成.就如,地下人需要的是水.天上人可就需要的是几万度高的火也就是太阳而生成.
回复 支持 2011-06-29 15:48:31
新浪手机用户

回复 支持 2011-06-29 13:03:17
新浪手机用户
其实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生命的细胞,而人类是这个细胞上的微生物
回复 支持 2011-06-29 12:44:43
新浪手机用户
人类就是外星生物
回复 支持 2011-06-29 12:28:22

http://tech.sina.com.cn/d/2011-05-24/07515561888.s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52
【案例】科技新闻要有背景资料
天文学家首次拍到黑洞吞噬恒星过程
2011-08-26 08:22:14 来源: 长江日报(武汉) 有8人参与



天文学家近日首次拍到黑洞吞噬恒星的过程。这场恒星的灾难是雨燕太空望远镜在今年3月份发现的。
在距地球40亿光年的某星系的中心,超级黑洞撕裂并吞噬一颗恒星后喷射出强大的等离子流,其华丽壮观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该现象在科学上被称为“相对论性喷射”,强大的能量喷流的长度可达几十万光年。

http://news.163.com/11/0826/08/7CCBQNGR0001121M.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52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温柔一刀 [网易广东省深圳市网友]: 2011-08-26 09:47:56 发表 在距地球40亿光年的某星系的中心------可不可说这是40亿年前发生的事呢,只是我们今天才看到顶[16]回复收藏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伪斯理 [网易广东省中山市网友]: 2011-08-26 09:47:23 发表 网易广西南宁市网友 [0084LOVE越南新娘网] 的原贴: 1
我很想知道,吞了以后那颗恒星去哪了??

回复收藏复制
应该也变成黑洞了,所以黑洞会越来越大。黑洞好像也是一个星体
顶[11]回复收藏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0084LOVE越南新娘网 [网易广西南宁市网友]: 2011-08-26 09:28:36 发表 我很想知道,吞了以后那颗恒星去哪了??顶[5]回复收藏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qlylf [网易山东省烟台市网友]: 2011-08-26 08:47:32 发表 传说中的弗利萨顶[2]回复收藏复制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54
【案例】钻石?
天文学家发现4千光年外钻石星球(组图)

  2011年08月28日05:37  信息时报


天文学家26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推测,构成这颗行星的主要元素碳必定呈晶体状,也就是说这颗行星的主体应是钻石。



这颗未知行星围绕名为J1719-1438的脉冲星运行。

  信息时报综合报道  据英国媒体近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奇特的钻石行星,就在银河系的自家后院,环绕一颗迷你恒星转。这颗行星的密度远大于任何已知的行星,主要成分是碳。由于密度超高,科学家认为,这颗行星的碳极可能是结晶体,意味这个奇幻世界到处都是如假包换的钻石。

  由高密度碳水晶组成

  墨尔本旋滨科技大学的贝尔斯说:“这颗行星每2小时环绕一颗中子星转1圈,整个运行轨道小到可以塞进太阳里面。”这颗钻石星距离地球4000光年,大约是从地球到银河系中心距离的八分之一。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天文学家认为,这颗“钻石行星”直径小于4万英里(6.44万公里),大约是地球直径的5倍。科研组成员迈克尔·基思博士说:“它可能主要由碳和氧组成。”密度测量结果意味着这些物质一定是水晶,而被许多人珍视的钻石,实质是碳元素的单质晶体。也就是说,那颗行星的大部分可能都与钻石类似。

  因脉冲星辐射发现

  贝尔斯与同僚25日在美国期刊《科学》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这颗钻石星的质量比木星稍大,密度却足足是木星的20倍。但这个钻石世界近看到底是什么样子仍是个谜。

  这颗未知行星围绕名为J1719-1438的脉冲星运行。脉冲星源自恒星坍塌死亡并发生超新星爆发之后的残留物(俗称“恒星尸体”),能有规律地发出强烈的电磁辐射。当这颗未知行星围绕J1719-1438运行时,脉冲星不断地对这颗行星进行着电磁波透视。碰巧的是,这颗脉冲星的辐射会有规律地扫过地球,设在澳大利亚、英国以及美国的天文望远镜都分别观测到过这种辐射。中新

  短评

  开发太空深度游吧,包架飞船上钻石星求婚

  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奥妙,无非为了寻找与自己相似的生命体,或者找到地球之外的第二个家园。美国宇航局(NASA)的探月之旅和火星登陆计划,目前只带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月球和火星上都发现了水物质,这意味着这两颗星球至少有存在生命体的可能,然而,找到与人类文明程度相近的智慧型外星人,似乎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近日,科学家为孤独的地球人带来又一个惊喜:在遥远的4000光年外,有一颗由钻石组成的星球,而且体积是地球的5倍!这个科学发现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看看好莱坞大导演卡梅隆的电影《阿凡达》就知道了。人类只会有一个念头:找不到外星朋友、没有第二个家园,有一颗星球为地球人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钻石也不错!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NASA和全球顶尖的航天科技公司都会提出自己的“钻石星球开发计划”。NASA的目标自然是登陆钻石星球,插上美国国旗,再次自豪地宣称“我们的一小步,代表着人类的一大步”(当然,从这里开采的钻石将全部打上Made in USA的标签);民间的科技公司则着手制订“太空深度游”方案,住太空旅馆、欣赏太空美景、体验零重力生活都已落伍,包架太空船上钻石星球求婚才最时髦!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在外星球凿颗天然裸钻,献给亲爱的她,让传说中的“鸽子蛋”都成浮云吧。

  假如人类开采钻石星球资源的一天真的来临,那么奉劝各位赶紧变卖家中的钻石戒指——当稀缺资源不再稀缺,钻石的价值就会在一夜之间变得连玻璃都不如。好消息是,钻石星球不是另一个“潘多拉”星球,那里没有身长3米、蓝皮肤的纳威人,不会出现人类为掠夺资源与外星人惨烈交战的情况。

  而从地球的角度看,非洲血钻的悲剧也会彻底结束,非洲人因贫穷而自相残杀、利益驱动下的人性贪婪、西方世界对非洲的盘剥,以及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操控,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当然,这一切设想的前提条件是,人类具备登陆钻石星的科技手段,毕竟4000光年不是4000公里。
                                                                                             陈钰

http://news.sina.com.cn/w/p/2011-08-28/053723062916.shtml

2011-08-28 10:09:48  新浪网友mjmj
原帖:2011-08-28 06:55:44  新浪随笔点评1
碳呈晶体难道就一定是钻石?石墨不行么?什么逻辑。支持                                                                        回复                                



2
石墨和钻石元素都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排列结构不同

2011-08-28 10:04:12  新浪网友sunsonxia
引力很大,要取下钻石至少要有顶得住钻石星球重力,强度要比钻石还坚硬,塑性要比塑料很好,防高温防高压,目前的所有已知已有的仪器,在那个星球上挪不了一步,就被压碎了

2011-08-28 08:46:09  新浪手机用户
一光年就是一年,光年是距离单位。这都不懂还来看科学新闻。

2011-08-28 08:35:32  新浪网友newsso
原帖:2011-08-28 06:55:44  新浪随笔点评1
碳呈晶体难道就一定是钻石?石墨不行么?什么逻辑。



2
新闻里说了, 密度非常高. 石墨不可能

2011-08-28 08:14:40  新浪网友忧伤不流泪
一光年为9千600多万亿公里  旅行者号以时速80000公里飞了35年了 据悉现在已经飞了160亿公里 按这个速度 它60万年跑的距离为一光年  4千光年是多少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54
【案例】
NASA宇航员讲解如何与地面进行电台通讯

2011-08-26 23:32:33 来源: 网易探索 有213人参与

核心提示:空间站上有一台业余电台,宇航员每年大约举行45次“问答会”,通过这部电台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通常是学生。NASA宇航员详细介绍了这种电台,是如何在太空跟地面建立联系的。
网易探索8月26日报道 “生活中的小秘密”网站报道,想和太空中的宇航员聊天吗?如果加入国际空间站业余无线电通讯计划(以下简称ARISS),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便可成为现实。空间站上有一台业余电台,宇航员每年大约举行45次“问答会”,通过这部电台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通常是学生。

在接受“生活中的小秘密”网站采访时,美国宇航局业余电台计划工程师肯尼斯·兰塞姆介绍了这种问答会。他说:“这种通讯与其他类型的双向无线电通讯非常相似。我们的空间站上有一台2米电台,当处于地面站的频段时,二者便可进行通讯。从上空飞过时,地面站拥有大约10分钟时间与空间站通讯。”

地面站采用的装置可以传输和接收频率接近145兆赫的无线电波。空间站的无线电传输信号频率为145.80兆赫,接收信号频率为144.49或者145.20兆赫,具体哪一个取决于在轨位置。绝大多数参与ARISS计划的学校均在校内设立一个临时地面站,通常在当地业余电台爱好者的帮助下进行。如果无法设立地面站,学校也可通过电话与一个地面站建立联系,而后利用这个地面站与空间站进行双向无线电通讯。兰塞姆说:“这种间接方式实际上更有趣,因为你可以想象空间站正从自己头顶飞过。”

据兰塞姆介绍,在10分钟的通话中,学生经常问空间站宇航员闲暇时做些什么,现在在哪里以及外面的景色如何。他说:“过去,他们经常问宇航员能否在空间站上网,现在不再问了,大家已经意识到宇航员可以网上冲浪,因为他们经常发Tweet以及大量照片。”

此外,宇航员还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上学时学什么专业?如果自己也想在将来飞向太空,应该掌握哪方面的知识?这些问题是ARISS计划的灵魂所在,因为这项计划就是要鼓励孩子培养自己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很显然,ARISS计划是在学习美国宇航局的做法。作为一项传统,宇航局经常邀请学生参与太空计划,“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名字便由小学生命名。


对于轨道中的宇航员来说,这种无线电通话也是一种奖励和乐趣。兰塞姆说:“很多宇航员乐此不疲,有些人甚至将空闲时间花在业余电台身上。”业余电台是一种通讯装置——由于可以传输和接收信号,有时也被称之为“无线电收发机”——用于娱乐和非商业目的。无线电频谱(3000赫兹至300G赫兹之间)的一些频段专供业余电台使用,全世界估计有200万人拥有和运营业余电台。

正如上文提到的,空间站上的无线电收发机调到145.80兆赫,便可进行无线电信号传输。兰塞姆说:“当空间站在头顶飞过时,任何拥有可调到这一频率的接收机或者扫描仪的人都可以收听到空间站的业余电台。虽然通常情况下一片寂静,但偶尔也能听到宇航员与其他人的谈话。”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826/23/7CDVTIK2000125LI.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55
【案例】

日本科学家发现可防止恶性脑癌复发的基因
2011-09-13 09:32:06 来源: 新华网 有915人参与


核心提示:日本科学家发现,一个特定基因可以使癌干细胞变成普通癌细胞,从而阻止一种恶性脑癌——成胶质细胞瘤复发。


新华网东京9月12日电  日本科学家发现,一个特定基因可以使癌干细胞变成普通癌细胞,从而阻止一种恶性脑癌——成胶质细胞瘤复发。


成胶质细胞瘤是脑癌中常见的一种,经常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死亡,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容易复发。此前研究发现,癌干细胞是癌症复发和转移的原因之一,这类细胞与普通癌细胞不同,能够不断自我复制,并能分化成多种癌细胞。
日本山形国立大学和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对成胶质细胞瘤的普通癌细胞和癌干细胞的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一个称为FoxO3a的基因在普通癌细胞中发挥作用,而在癌干细胞中处于沉睡状态。
动物实验表明,如果激活癌干细胞中的FoxO3a基因,癌干细胞就变成了没有增殖能力的普通癌细胞,不会再无限分裂。
研究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干细胞》杂志网络版上。研究小组已经找到了可以让该基因发挥作用的物质,正准备以此为基础开发药物。
(本文来源:新华网作者: 蓝建中 )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913/09/7DQQVJKR000125LI.html




duzhengshu
[网易广东省广州市网友]:2011-09-13 09:56:38 发表很少听到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我们只会把几元钱一瓶的普通钙片换个包装改名成盖中盖。。。等,然后以比普通钙片贵几十倍的价格在卖出去。



•顶[203]
•回复
•收藏
•[url=]转发[/url]
•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利比亚人民万岁
[网易陕西省网友]:2011-09-13 11:51:03 发表网易福建省福州市网友 [xujinpengc] 的原贴:1

日本,一个值得尊重的民族和国家








二战后,日本人从兽变成了人,某国的很多人却从人变成了畜生!



•顶[155]
•回复
•收藏
•[url=]转发[/url]
•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屁民代表
[网易山东省青岛市网友]:2011-09-13 10:01:02 发表人家发明了先进的东西,是为了全民共享。我们也发明不出来,进口来了以后,是对内疯狂掠夺


•顶[138]
•回复
•收藏
•[url=]转发[/url]
•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永恋东瀛之夏
[网易山东省济南市网友]:2011-09-13 10:12:25 发表敬礼伟大的日本科学家~~~为全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顶[92]
•回复
•收藏
•[url=]转发[/url]
•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xujinpengc
[网易福建省福州市网友]:2011-09-13 10:51:30 发表日本,一个值得尊重的民族和国家


•顶[81]
•回复
•收藏
•[url=]转发[/url]
•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俺们弱势群体
[网易山东省济南市网友]:2011-09-13 10:56:19 发表网易广东省广州市网友 [duzhengshu] 的原贴:1

很少听到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我们只会把几元钱一瓶的普通钙片换个包装改名成盖中盖。。。等,然后以比普通钙片贵几十倍的价格在卖出去。








说的好,我们的教育从小就是应试教育,毕业后有钱有权的人进入了好的单位去工作、折腾,狗屁不通的照样有高位,然后大多数的人去四处奔波打工、养家糊口,怎么会有较多的卓越人才?根子上都烂了,还指望能够枝繁叶茂吗?哎,一厢情愿的梦罢了!



•顶[79]
•回复
•收藏
•[url=]转发[/url]
•复制






网易北京市手机网友
ip:59.151.*.*
[手机上163.com看贴回贴]2011-09-13 11:23:02 发表看到这条新闻,无比的激动!为进步而欢乎,要是不是日本是中国就好了!



•顶[33]
•回复
•收藏
•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kimouse
[网易广东省惠州市网友]:2011-09-13 14:07:50 发表中国要有这方面的科研成果,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变相推广,然后疯狂垄断“掠夺”。估计到最后,想要得到这种药物的人,却要付出超乎寻常的代价,又或者是,想要的人没有,不需要的人却藏了一大堆。


•顶[32]
•回复
•收藏
•[url=]转发[/url]
•复制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57
【案例】
专家称眼泪传染艾滋病系误读 尚无眼泪传染病例
2011-09-21 11:43:04 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北京) 有107人参与

核心提示:近日研究发现,经过治疗、血液中艾滋病病毒已呈阴性的艾滋病患者的眼泪中,依然含有艾滋病病毒。对此,李太生纠正说,自己的研究并不能得出“眼泪是艾滋病的第四种传播途径”的结论,只能推测泪腺和泪液等成为艾滋病病毒的新“据点”。



美国心态诊疗中心制作的海报。海报上的孩子张开双臂呼唤:“我有艾滋病,但请抱抱我,这样不会传染给你。

下次安慰艾滋病患者时,“别哭”可能另有含义。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研究发现,经过治疗、血液中艾滋病病毒已呈阴性的艾滋病患者的眼泪中,依然含有艾滋病病毒。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9月份的国际学术期刊《艾滋病》上。
这条消息引起人们对“世纪杀手”的新一轮恐慌,“看来眼泪也能传染艾滋病了,人类当真不能阻挡艾滋病病毒了?”
对此,李太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纠正说,自己的研究并不能得出“眼泪是艾滋病的第四种传播途径”的结论,只能推测泪腺和泪液等成为艾滋病病毒的新“据点”。
藏在角落的病毒贼窝,亮起了灯
当2011年9月16日下班时间到来时,47岁的李太生还在协和医院东配楼的办公室里忙碌着。办公室的三面墙都是书柜,摆放着关于艾滋病研究报告的文件夹、艾滋病研究的学术期刊和专业书籍,以及他因艾滋病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而获得的荣誉奖
这位发表过200多篇学术论文、跟艾滋病病毒打了20多年交道的医生聊起最新发现,一脸认真:“我们在长期接受鸡尾酒疗法治疗的患者眼泪里发现了大量艾滋病病毒,这里是病毒的新‘据点’。”
尽管早在1985年,研究人员就在艾滋病患者的眼泪里检测出了病毒,但李太生研究证明,即便患者接受了长期治疗,眼泪中依然存活着艾滋病病毒,甚至和尚未接受治疗时数量相当。
“这就好像在屋子里抓蚊子,当你拿杀虫剂杀死了大部分蚊子以后,却发现角落里还躲着不少蚊子。”李太生说。
在身体这所大房间里,艾滋病病毒就像黑暗中的蚊子。它们叮咬健康细胞,将其感染后快速复制、感染更多的细胞,最终摧毁人体免疫系统。房间变得摇摇欲坠,患者感染其他疾病,最终死亡。
正是因为这种超强复制力和攻击力,这种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疾病成为人们闻之色变的“史后世纪的瘟疫”。
不过,“蚊子”也有不同类型:一种非常活跃,在房间里飞来飞去;另一种默默躲在角落,进行着低水平的复制活动。
在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教授张林琦的描述里,全球的研究人员都在为对抗“蚊子”绞尽脑汁。他们的作战计划很明确——首先用药物有效地控制病毒发作,消灭可以看得见的敌人;杀死活跃分子之后,再控制负隅顽抗的病毒,不让它们冒出来,然后将其消灭。
第一个作战计划正在颇有成效地进行。尤其是1996年鸡尾酒疗法提出后,这种有如高效杀虫剂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大部分活跃的艾滋病病毒。数据显示,患者在接受治疗3~6个月后,血液里的病毒就大幅减少。
不过,第二个作战计划就让医生们犯了难。躲在角落里的病毒在治疗的对抗中得以苟活。它们虽然暂时不活跃,可一旦对抗病毒的药物消失,就马上恢复攻击本质。更要命的是,它们躲在暗处,谁也不知道它们身处何方。
李太生举例说,曾有一位患者在坚持了3年的治疗后,血浆中已经没有艾滋病病毒。但是当患者不愿意继续服药、停药3个月后,“病毒全部复活”。
在医学术语里,这些藏匿不活跃艾滋病病毒的角落叫做病毒储存库。在此之前,人们知道的储存库主要指静止状态的细胞,包括脑细胞、血液里的淋巴细胞、脑积液等等。
现在,一个新窝点被挖了出来,那就是眼泪。
“当血浆里的病毒得到控制的时候,眼泪里的病毒却依然存在,这说明还有些地方在向身体释放艾滋病病毒。如果能够继续将释放病毒的源头找到,将是很有意义的发现。”张林琦认为,如果李太生的实验能够进一步得到证实,将为今后的艾滋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这次发现的最大意义也在于此——想要抓贼,要先找到贼窝,房间里又有一个角落亮起了灯。
让哭泣的艾滋病人笑着走出门
这场关于眼泪的研究,其实起源于一次误会。
2005年,李太生治疗的一位艾滋病患者因患有白内障做了眼部手术。他在检查患者眼球内的房水后发现,里面存在大量艾滋病病毒。
李太生将发现公布于众,却被不明就里的记者写成了 “专家称,眼泪里有艾滋病病毒”!
事实上,房水和眼泪是两回事。房水是在眼球内部、充满眼球前房和后房的透明液体,一般情况下人们根本无法接触到。
看到媒体的误读,李太生本想站出来澄清,却犹豫了起来:“我的实验只能证明房水里含有病毒,但是眼泪里到底有没有,我没做过实验,没法下结论。”
从2006年开始,他领导着其他8个人开始了对艾滋病患者眼泪的研究。他们找到了21位患者,其中研究组包括16位长期接受鸡尾酒疗法的患者,他们的外周血艾滋病病毒已经呈阴性,此外还选择了2名新诊断患者、3名治疗后产生耐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实验在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进行。志愿提供眼泪的患者会在就诊后来到这个房间,为实验提供眼泪。
虽然每人只需要1毫升泪水,但实验对这约合20滴泪水要求严格——收集的眼泪要保证不被污染,收集成功后在低温中保存。
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让患者掉泪。“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很快就能泪流满面,我们得想办法营造出一个适宜流泪的气氛。”负责收集眼泪的专职护士李雁凌说。
一般情况下,李雁凌和助手会在办公室里播放《二泉映月》等比较悲伤的音乐,然后坐下来聊天。
“有一个打工妹,在汶川地震后很热心地去献血,却在检查中发现自己患有艾滋病。她的身世很坎坷,5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父亲对她也不好,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疼她的男朋友,又不幸去世了,这个女孩不知道,他是艾滋病患者。”
李雁凌曾用这个故事打动患者流下眼泪:“也许是同病相怜,患者比较容易为跟自己处境相似的人流泪。”
不过,需要这么大费周章流眼泪的人并不多。“80%的病人取眼泪很容易,有的人眼泪比较多,打个哈欠就差不多够了。也有人特别容易感动,有时候根本不需要我来讲故事,他们自己会说起一些伤心的事情,说得我也忍不住跟着一起掉眼泪。”李雁凌说。
当眼泪即将夺眶而出时,李雁凌和助手用微量移液器取出眼泪。这个仪器就像是一支笔,前端装有一个吸头,通过控制按钮将眼泪吸入。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5~20分钟。
但李雁凌还会继续和患者聊天。他们聊聊“最近找到的新工作”、“马上就要上高中的孩子”以及患者积极的治疗结果,用笑容来结束眼泪的收集实验。
拿到眼泪样本后,李太生的团队开始在实验室加紧检测。结果显示,经过长期治疗的患者眼泪里的病毒数量,和刚刚确诊艾滋病的人的对照,相差并不大。
对这一结论,实验小组不敢掉以轻心。他们使用了3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研究了5年,但是不管是对治疗3个月的新病人,还是治疗3年的老患者,结论都是一样。在反复推敲后,李太生和同事们才将发现正式公布。
他们发布在《艾滋病》期刊上的论文这样写道:“我们有证据证明,当血液的病毒得到抑制的时候,眼泪里依然存在大量病毒,眼泪应是艾滋病病毒的储存库。”论文还对临床提供了指导意见,“在对艾滋病病毒阳性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或手术时,要加强防护、谨慎处理”。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例病例是因为接触眼泪染病的
但是,这一次人们好像又误读了意思。用“艾滋病”“眼泪”做关键词搜索,得到的结论前几页多是“眼泪可能成艾滋病传播新途径”,这让李太生看得直摇头。
“我们证明了眼泪里含有病毒,但并不代表病毒一定会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李太生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例病例是因为接触眼泪染病的。”
事实上,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依然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卫生部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
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根治艾滋病的方法,但已经掌握了从死神手里抢夺时间的本领。在鸡尾酒疗法的治疗下,艾滋病已经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得以控制。目前,抗病毒治疗可以延长病人寿命30年~50年,比完全治愈的预期寿命只提前10年。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篮球明星约翰逊。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接受治疗,今天依然健在。
另一个消息是,预防艾滋病也许指日可待了。今年9月12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世界艾滋病疫苗大会上的一些新消息,令跟艾滋病作战了20多年的张林琦颇为兴奋。在这次会议上,科学家们讨论起目前研制的疫苗的试验效果,以及未来5年疫苗研制方向等话题。


“关于疫苗研制的最大亮点是,在1.6万名临床试验受试者身上,我们发现了有些保护性和免疫指标是相关的。这就为我们下一步疫苗的设计提供了线索。”张林琦说。
这次发现也许可以帮助人类找到瞄准一个集中的确定目标研发疫苗,一发即中,将艾滋病病毒扼杀在萌芽期。相比于绞尽脑汁琢磨怎么消灭潜入房间、躲在暗处的蚊子,也许从一开始就给蚊子会溜进来的地方加一层纱窗更为有效。
与此同时,李太生继续为“阻挡艾滋病病毒”而忙碌。对着电脑屏幕上满是误解的报道,李太生计划着把英文论文翻译成汉语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上,在人们对艾滋病还怀有恐惧的情况下,“至少可以减少对它的误读”。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921/11/7EFLL59I000125LI.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2:59
【案例】
美科学家研究发现深海鱿鱼经常同性交配
2011-09-22 09:03:06 来源: 网易探索 有39人参与

核心提示:通过分析深海潜水器拍摄的录像,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深海鱿鱼的交配习性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经常进行同性交配。研究发现,造成这种怪异交配选择的原因就在于鱿鱼所处的生活环境。在漆黑的深海,鱿鱼发现潜在异性交配对象的可能性极低同时也可能无法确定对方的性别。


录像显示深海鱿鱼存在乱交和同性交配现象

一条雌性鱿鱼,背上的白点便是精囊。

网易探索9月21日报道 通过分析深海潜水器拍摄的录像,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深海鱿鱼的交配习性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经常进行同性交配。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造成这种怪异交配选择的原因就在于鱿鱼所处的生活环境。在漆黑一片的深海,鱿鱼发现潜在异性交配对象的可能性极低同时也可能无法确定对方的性别。研究发现刊登在英国皇家学会的《生物学快报》上。
研究过程中,美国科学家对远程遥控潜水器20多年来拍摄的录像进行了分析。绝大多数录像是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域的蒙特里海底峡谷拍摄的。录像中的深海鱿鱼学名“Octopoteuthis deletron”,身长在12厘米左右,触须上布满小钩子。拍摄录像时,潜水器所处的深度在400至800米之间。
直到现在,科学家对这种罕见动物的交配习性仍知之甚少,只知道雄性利用一个长长的类似阴茎的器官将精囊——含有数百万精子的复杂器官——射到雌性身上,雌性随后将精囊吸入体内。通过分析深海鱿鱼录像,科学家得以进一步了解这种动物的交配习性。
研究论文主执笔人、蒙特里湾水族馆研究所的亨德里克-霍文表示:“我们并没有观察到两只鱿鱼交配,但发现了进行交配的证据,也就是雌性和雄性身上的精囊。通过分析长达几小时的录像,我们发现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身上都带有精囊,位置也相似,说明雄性不仅仅与雌性交配,也会与同性交配。”霍文指出这一发现令研究小组感到震惊。
研究人员发现,雄性和雌性鱿鱼身上的精囊数量大致相当,说明同性交配的频率与异性交配的频率不相上下。此外,精囊数量相当同样表明深海鱿鱼存在乱交现象。这种奇异的行为可以用这样一个事实加以解释,即在富有挑战性的生存环境下,这种交配行为能够提高鱿鱼传递自身基因的成功率。
在刊登于《生物学快报》上的研究论文中,研究小组这样写道:“在O. deletron所处的漆黑的深海栖息地,找到潜在异性交配对象的可能性极低。我们认为O. deletron的同性交配行为是一种繁育策略。雄性会不加选择地对遇到的每一条鱿鱼进行授精,让繁育后代的可能性实现最大化。”在完成此项研究之后,研究人员希望利用基因技术锁定精囊来源,以确定雄性和雌性深海鱿鱼身上的精囊是否来自一条以上的雄性鱿鱼。(来源:BBC 编译:shooter)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922/09/7EHUT04R000125LI.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5 23:01
【案例】科技与民生
德国科学家成功测试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
2011-09-22 09:58:27 来源: 中国日报网(北京) 有1087人参与

核心提示:德国科学家近日刚刚在柏林的街道上试验了一款完全由电脑控制的汽车,并且取得了成功。


专家称这套全新的汽车控制系统可以使汽车共用变得更为简单方便


研究人员在车内进行试验

柏林自由大学科研团队开发的全电脑控制汽车完全能像其他车辆一样正常行驶。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20日报道 德国首都柏林的大街上近日出现了一辆不寻常的大众帕萨特。从表面上看,它与路上的其他车辆没有任何差异,但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辆车没有驾驶员,而是完全由电脑控制的。
这辆被认为是“汽车未来发展方向”的无人驾驶汽车出自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人员之手。它在柏林的大街小巷中自如穿行,完全与其他汽车一样。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小组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对一辆价值40万欧元(348.7万元人民币)的普通帕萨特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不仅在车厢中安装了电脑、电子设备和精密卫星导航系统,还在车前部、车顶和前后保险杠分别安装了摄像机和激光扫描设备。
柏林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劳尔·罗雅斯接受采访时表示:“这辆车可以自动识别70米之内的其他车辆、行人、建筑和树木,还可以分辨出交通指示灯的颜色,并相应地作出反应。事实上,这辆车辨别环境和作出反应的速度比人更快。”
包括谷歌在内的其他企业和机构也在积极开发电脑控制汽车的技术。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教授费迪南德·杜登霍夫认为:“其实现在人们驾驶的汽车的某些功能已经由电脑控制了……而全电脑控制汽车是一个大趋势,很多国家的公司和研发机构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很难判断谁的技术更先进。”他预计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全自动汽车十年内就可以投放市场,但更重要的是法律方面的问题:“出了事故谁负责车主?乘客?还是制造全自动汽车的公司?”不过杜登霍夫教授认为,电脑控制的车辆总体上比有人驾驶的车辆更为安全,毕竟目前大多数的交通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
罗雅斯对自动汽车市场前景的预期持谨慎态度。他认为,随着控制技术和感应元件价格的下降,全电脑控制汽车将在未来30到40年中与普通消费者见面,“就像是电脑逐渐普及那样”。罗雅斯教授预计,全电脑控制汽车将能实现远程控制功能,即使用者只需轻敲一下iPhone或者iPad屏幕,汽车就能赶到使用者所在位置,为其提供服务。“这种无人驾驶车其实最适合大家共用。汽车把一个乘客送到指定地点之后还可以去接另外一个乘客,这样一来就没必要买私家车了。”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922/09/7EI22AKD000125LI.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6 12:48
【案例】
欧洲天文学家发现最像地球行星(图)
2011-09-25 04:57:27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有467人参与

核心提示:欧洲天文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地球最好的替代行星。这颗被称为“HD 85512b”的行星距离地球大约36光年,位于船帆座,其质量是地球的3.6倍。



行星“HD 85512b”欧洲天文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地球最好的替代行星,这颗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6倍,因为环绕其恒星的运行距离适宜,为液态水在星球表面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这颗星球上有可能存在生命。这颗被称为“HD 85512b”的行星距离地球大约36光年,位于船帆座。它在地球环绕太阳运转距离的大约1/4处运行,这个距离将这颗行星置于星系中的“宜居地带”。研究项目负责人Lisa Kaltenegger表示,如果星球是由岩石组成的,外延有大气层,且有超过50%的云层遮盖,那么这颗星球将有宜居的潜力。  
http://news.163.com/11/0925/04/7EP81B660001121M.html







管理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6 12:50
【案例】
日本研究人员称乌鸦可以辨别数量

 2011年10月05日09:04  新华网

  日本研究人员3日说,通过喂食试验,他们首次发现乌鸦可以仅依据记号辨别数量,能够识数。

  日本宇都宫大学动物形态学教授杉田昭荣和同事以8只巨嘴鸦为研究对象,在一个笼子里放置两个相同容器,盖子上分别描绘图案相同的2个记号和5个记号。

  研究人员最初让这些乌鸦在这两个容器之间作选择,乌鸦需要啄破盖子取食,只有绘有5个记号的容器内装有鸟食。经过训练,这些乌鸦取食成功率达到70%。

  研究小组随后按照组合方式、形状和总面积等类别分成20种组合类型,记号数量从2个至8个不等,并逐一试验。结果发现,乌鸦并不按照记号形状、位置、面积等进行判断,而是根据记号的数量作出选择。

  这20种组合类型中,只有1种组合没有达到试验预期效果。其余19种类型中,乌鸦选择装有鸟食且记号数量较多的容器成功率达到70%至90%。

  日本共同社报道,杉田和其他研究人员去年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乌鸦能够识别男性和女性面部。“我们想揭示乌鸦更多不为人知的聪明,”山田说。

  研究报告发表于本月出版的《动物行为学》杂志。(新华社专电)

http://news.sina.com.cn/w/2011-10-05/090423259227.s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1-11-16 12:51
【案例】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感言:荣誉属于所有科学工作者
=2011年10月06日09:33  新华网


10月5日,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在以色列海法出席新闻发布会。当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表彰他发现准晶体。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表彰其在晶体学研究中的突破。

  新华网以色列海法10月5日电(记者郝方甲 付英凯)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5日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后说,荣誉属于所有科学工作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准晶体的发现者谢赫特曼,以表彰其在晶体学研究中的突破。当天下午,谢赫特曼任职的以色列工学院在海法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年70岁的他在家人陪伴下出席。“这是个大日子,这要归功于以色列,科学和全世界,”他在发布会上说。
  当新华社记者问他得知获奖后的第一感受时,谢赫特曼说自己和家人都很高兴:“是的,的确是我发现了准晶体,但现在有成千上万科学工作者都在研究这个物质,我相信他们也会将此视为他们的成就。”
  “如果没有全世界科学家的智慧和汗水,科学不会进步至此,不会如现在这般欣欣向荣,”他说。
  有记者问他是否会立刻将获奖消息通知在国外的子女,谢赫特曼笑道:“他们在睡觉,这个消息还没大到要叫醒他们。”
  当天发布会现场被记者和慕名赶来的学生挤得水泄不通,谢赫特曼交替用希伯来语和英语对人们的祝贺表示感谢。发布会正在召开时,以色列总统佩雷斯致电谢赫特曼,称赞他为年轻人做出了表率,“你的故事告诉世界,一名刻苦、勇敢的科学工作者是如何做出惊世成就的。”
  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现为以色列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谢赫特曼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具有准晶体结构的合金,在晶体学、材料学研究领域引起了很大震动。目前,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材料、生物等多个领域。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由谢赫特曼一人独享。获奖消息一经公布,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即致电谢赫特曼表示祝贺,“每个以色列人今天都会感到开心”。
  谢赫特曼是近三年来第二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以色列科学家。2009年,以色列魏兹曼研究所阿达·约纳特与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和托马斯·施泰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约纳特是自1964年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1-24 13:05
【案例】
Google终极实验室:从无人驾驶汽车到机器人

2011-11-24 09:14:31 来源: 外滩画报 有708人参与

核心提示:Google有一个绝密实验室:“Google X”,这里正孕育着人类100个“天马行空”的创意。无人驾驶汽车是其中之一——它运用人工智能软件,感知到附近的汽车,并且模仿人类做出正确的决定。
Google有一个绝密的实验室。

这是一个连许多Google员工都不知道的地方,有些即便是知道也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是这里却正孕育着人类100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创意——它就是Google终极实验室“Google X”。

近日,《纽约时报》采访了一些参与该实验室项目的员工和高层。外界才得以窥见了其中的一角。

这里的想法大多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几乎还无从谈起实现。但是有两位知晓该实验室的员工说:“到年底将有一个产品可以生产出来。”不过出于保密,他们并未透露具体内容。

这间神秘的实验室,究竟隐藏着什么?

麻省理工大学一位人工智能领域教授布洛克斯说:“他们(Google X)现在走得很远,但是Google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因此你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对于大多数硅谷公司来说,创新意味着开发新应用或者广告技术,但是Google却不这么看。Google将自己视作一个能诞生重大科研项目突破的地方,就像当年的施乐帕克研究中心之于现代计算机一样。

Google的女发言人杰妮拒绝就该实验室发表评论,但是她说对不确定性项目的投资,是Google DNA很重要的一部分。另外她也补充说到:“虽然投资这些不确定性项目会带来许多可能性,但是我们的主力投资,仍然是在核心业务上。”

另外几位知情人士说,Google的共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现任CEO拉里.佩奇曾经深度参与了该实验室的项目。正是布林与佩奇、前任CEO施密特以及其他几位Google高层一起提出了这100个创新的想法。

布林最近就表示:“虽然我从事的项目非常的偏离Google主线,但是我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把它们变成重要而关键的业务。”

事实上,这其中已经亮相而且最有可能成为Google新业务的,就是无人驾驶汽车了。知道该项目的人说,由于对传统汽车厂商的创新能力不看好,Google正考虑自己在美国地区生产汽车。

Google可以出售自己的汽车导航和信息技术,而且就理论上而言,还可以为在驾驶位置上玩愤怒的小鸟的司机,展示基于位置的广告。

机器人也是其中的项目之一。知情人士说这些诞生在实验室的机器人,可以代替摄影师帮助Google完成收集世界地图信息的重任,还可以用于办公室或者家庭工作。

其他的项目还包括“物联网”——将“物”与互联网相连。Google说,任何时候任何人或物使用网络,Google都会获益。因此希望家庭设备、可穿戴设备也能连网,而不仅仅是计算机。

他们举出了可以连网的“物”,包括盆栽植物、咖啡壶、灯泡等,因此人们可以远程控制这些东西的供水或者设备的开关。Google在5月份时说,今年年底前他们可以推出一款联网的灯泡,以使得人们通过Android手机就控制灯泡的开关。

一位熟悉Google X的工程师说,该实验室就像中情局一样神秘,只有两处地点——一处位于Google总部园区作后勤用;另一处则不知道具体地点,供机器人使用。

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

与Google其他部门多软件工程师不一样,Google X有许多研究机器人和电气科学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来自微软、诺基亚实验室、斯坦福、麻省理工以及卡内基梅隆等大学和公司。除了杜伦博士,另一位受雇于Google X的安德鲁教授同样出自斯坦福大学,其专长的领域主要是将神经科学应用于人工智能,以使得机器人可以更像人类。

说起无人驾驶汽车,项目领导人杜伦博士的状态就象一位虔诚而狂热的传教士。“怎么说呢?在山间公路上看见丰田普瑞斯汽车的时候,人们如果看见漏斗机状的发动机,一定会感到非常惊奇。”他这样开始了描述。“但事实上这部丰田普瑞斯,可比你想象得更聪明。”因为这是一部无人驾驶汽车。

无人驾驶汽车是Google的一个秘密项目——它运用人工智能软件,感知到附近的汽车,并且模仿人类做出正确的决定。杜伦博士则是享誉世界的顶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专家。他同时还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担任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杜伦博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他还是Google街景视图服务的发明人。

杜伦博士介绍说,如果出现麻烦,后面的汽车车轮会实行控制。而一个坐在乘客座位上的技术员,则会监控整个导航系统。Google的7部无人驾驶汽车参与了测试,在完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它们一共行驶了1000英里。而在人类偶尔操控了一次的情形下,无人驾驶汽车行驶了140,000英里。

其中的一部无人驾驶汽车,甚至自己开到了美国洛杉矶的伦巴德街上,这可以算是美国最陡峭的一条街道了。据Google的工程师介绍,唯一的一起事故,“是一部无人驾驶汽车停在红灯前时,被别人追尾了。”


汽车早在多年前,就可以批量生产了。但Google的技师们一直梦想着,汽车能够像互联网那样改变社会。机器人比人类的反应更快,可以有360度的视野,而且从不分心,不会出现昏昏欲睡或自我陶醉的状态。Google工程师认定自己的发明就是拯救生命。根据最新统计,在2008年全美有37000人死于汽车事故。

工程师们指出,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让道路通行的能力增倍。因为无人驾驶汽车很安全,每一辆的距离都能够做到更近。无人驾驶汽车相撞的概率大大减少,那么它们就可以被造成更轻的车型,那样对于燃料的消耗也就会更少。而且,由于拥有真正的安全系数,无人驾驶汽车要比当今的电脑更可靠,不会被病毒经常感染。

Google利用人工智能改革汽车的计划,证明该公司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搜索引擎业务。它的野心正引导着它脱离了硅谷的主流,一步步转向社交网络和好莱坞式的数字媒体。
无人驾驶车:可以为不同的人进行编程

11月中旬的一个星期二,一辆无人驾驶的丰田普锐斯出发了。它从Google校园启程,向南35英里之后,顺利地到达了洛杉矶。这辆无人驾驶汽车,配备了各种传感器和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只见它灵活地加速驶入到了入口车道,接着就在101号高速公路上一路飞奔,穿越了整个硅谷。

其实,这部无人驾驶汽车是在限速行驶。因为它拥有一个数据库,所以能知道每一条路上的极限是多少?要在第几个出口离开高速公路?这个装置,相当于给汽车提供了一个完整、详细的“大脑”。

有趣的是,整个过程总有一个温柔动听的女声会时时响起。当汽车遇见停车标志或者红灯的时候,这个女声就会宣布“已经接近斑马线了”。工程师说,如果主控制系统检测到什么毛病,她都会及时告知传感器。

此外,无人驾驶汽车还可以为不同的人进行编程。比如,对于比较谨慎的人,无人驾驶车会开得比较保守;对于富有侵略性的人, 无人驾驶车就会跑得快一点。

克里斯托弗博士是卡内基梅隆大学专门研究机器人的科学家,它通常会坐在汽车上,但很少使用后面的轮胎。他只通过一件事情来控制无人驾驶汽车——用右手去按一个红色的按钮,它能起到踩刹车或转动转向盘的作用。他这样操作过一次:一辆自行车闯红灯后,突然停在了汽车前面。

但事实上,无人驾驶汽车,看起来似乎有可能自己避免事故。当克里斯托弗博士把无人驾驶车调到“巡航”模式时,车子可以发出“呼呼”的声音,来提醒驱动器进入到“星际迷航”的程序。乘客完全可以坐在一旁束手看着即可。

“无人驾驶车可以很好地吸引人的注意力,”克里斯托弗博士说:“但人们总认为,这是属于下一代的车子。他们认为Google无人驾驶车只不过是为了来拍照和收集数据,然后制作地图。”

如何研制无人驾驶汽车

2005年,杜伦博士带领斯坦福大学学生和教师,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无人驾驶汽车。该项目获得了美国国防部两百万美元的大奖,而这辆无人驾驶汽车最终在沙漠里行驶了132英里。

除了聘请15个工程师专门参与无人驾驶汽车项目,Google还雇用了数十名员工。这些人坐在驾驶座上,专门做实验记录。Google给他们开出的薪水,是每小时15美元以上。另外,Google都是使用丰田普锐斯和奥迪来做无人驾驶项目的实验,一共六辆。

Google的研究人员称,公司对此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商业计划。杜伦博士充满激情,一心想减少公路上的交通事故、降低汽车的能源成本,而Google的创始人佩奇也这么想。

无人驾驶车对于Google来说是一个冒险。即便是最乐观的预测,杜伦博士说,这些技术至少在现实中也超前了八年。

Google唯一可以盈利的方式,就是向汽车制造商提供信息和导航服务系统。这就好比它和智能手机生产商的关系——它把安卓系统已经全部提供给了它们。

但是无人驾驶车还面临一系列棘手的法律问题。Google的研究人员承认:“现行法律规定车辆必须由人来控制。比如在经过一个学校校区的时候,你凭什么说服大家?无人驾驶汽车就一定比司机驾驶更安全呢?”而一旦发生事故,将由谁来承担责任?是车轮背后的人,还是软件制造商?

“这项技术领先法律很多年。”加利福尼亚高级律师伯纳德说:“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目前的法典,你会发现很多条款都是针对司机的。”


Google的研究人员称,他们也仔细研究了加利福尼亚的机动车条例。并且确定因为驾驶员可以纠正任何错误,所以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实验也是合法的。对此,伯纳德律师表示同意。

事实上,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就设计出了无人驾驶汽车的雏形。但关键的创新发生在2004年,同年,美国五角大楼发起了一场挑战赛。第一场比赛以失败而告终。2005年,杜伦博士领导的斯坦福大学队设计的无人驾驶汽车赢得了比赛。两年后,他们用事实证明,无人驾驶车完全可以在城市里驾驶。

“我们可以在汽车里发短消息,而毫无罪恶感吗?”在最近一次谈话中,杜伦博士说道:“是的,我们完全可以。只要汽车自己能到处走。”
Google机器人:

疾病、衰老还有死亡都将成为过去式

几年前的春天,一个星期二的晚上。大约40人聚集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训练营里,参加为期9天的课程,至少花费15000美元。这一课程由奇点大学举办,奇点大学总部比邻美国宇航局,是Google X机器人项目的研发者。就在这场昂贵而奇特的课程里,你将看到Google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变身为机器人的全过程。

事实上,谢尔盖.布林的真身远在一英里以外。他正坐在一部远程电脑前,盯着课堂上一个小小的机器人。这个小玩意是一个方形、能滚动的屏幕,上面显示着布林的脸。这个小机器人听从人类的每一项指挥,随时和与会者进行交谈,实际上就是一种远程视频交谈器。

这个小机器人是一个原始、初级而且低成本的设计,看起来有点像一个大杂烩的松散集成技术。

但是硅谷的人,开始对此深信不疑——如果人类和机器可以有效融合的话,那么疾病、衰老还有死亡都将成为过去式。硅谷里那些富有而聪明的大脑,都想抓住这种灵异的力量。他们认为,技术可能是解决难题的唯一方式。因为他们发现,Google正在致力于这样一个神秘的实验——他们试图通过机器,创造出比人类更完美的思维。

一些信徒把未来人类分为2种:拥有卓越智慧的富人,能活几百年。而穷人,则必定被其物质形式和信仰所阻碍。

2008年,佩奇资助库兹韦尔和戴曼迪斯创立了奇点大学,Google公司也捐赠了25万美元。谷歌早期员工则每人捐赠了10万美元,这所大学成为了发明创造的源泉。

该大学设置了诸多异想天开的课程,其中很多是对企业家颇有吸引力的技术。课程包括与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们进行面对面地交谈,而这些科技领袖来自于纳米技术、人工智能、能源、生物技术以及机器人等各个领域。

“我们将超越所有生物的局限性,”奇点大学的新闻发言人、发明家、教授以及商人库兹韦尔说。这位教授打算活上数百年,而且他还打算复活死者,其中就包括他自己的父亲。“我们要设法延长人类的生命。”

这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科技乌托邦?来看看奇点大学里的两个灵魂人物:库兹韦尔和戴曼迪斯吧。

一开始,库兹韦尔就表现出对于发明的热爱。“小时候,父母给我一些积木,我马上就会用它们做出一些很酷的事情。”

1965年,这位17岁的神童用计算机创造出了组合音乐,震惊了所有的观众。几年后,库兹韦尔在大学期间,开发出一种适合高中生考试的计算机程序。最后,纽约出版社以10万美元将其买下。

“我们大多数人上学,是为了获得知识,”专门研究库兹韦尔的麻省理工大学教授亚伦发现:“库兹韦尔一开始就不一样,他把学校当成一个工具,然后从中找到所需即可。”多年后,亚伦成为了前者的商业伙伴。

此后,库兹韦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比如把print-scanning系统的文字,转换成语音;创造出让盲人阅读的标准文本;开发出精密的电子键盘和语音识别软件。

1980年,库兹韦尔开始进军机器人和智能领域。这时,他把注意力放在了绘制像芯片的速度上。库兹韦尔认定:本世纪人类的科技能力,将增加1000倍以上。“人类的填充体与纳米生物如果融合得好,将可以修复细胞,并且允许他们打入超级电脑。”他预测,只要计算机能够做到神经植入,一种立足于人类大脑的非生物智力就会产生。机器智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成倍增长,至少每年增加一倍。他认为:“这就是宇宙的命运。”

“电脑和互联网,改变社会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电力、电话和电视。而人类下一个伟大的飞跃,将会发生在医学和能源等产业。如果我们学会操纵基因,能有效安排原子,那么电脑一定能超越人脑。”库兹韦尔说。

1970年,库兹韦尔的父亲弗雷德里克,死于心脏病。在他的家里,有一张照片——58岁的弗雷德里克和22岁的库兹韦尔。

从此,库兹韦尔开始了一个实验。他制造了一个存储空间,里面放满了他父亲的照片、信件、票据和剪报。“如果人与计算机一旦实现融合,”库兹韦尔说:“这些文件就可以结合记忆,并通过弗雷德里克的基因,部分复活我的父亲。”

“到了2030年,大多数人都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精神不朽。”他说。

事实上,早在50年代,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就撰文预测过:科技技术将改变人类的进程。1993年,科幻小说作家、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教授弗诺.文奇,又写了一篇研究论文,名为“如何生存在后人类时代:“30年之内,我们将有技术手段创造出超人的智慧,”他说:“不久之后,人类的时代就将结束。”

戴曼迪斯对于这个时代深信不疑。

今年49岁的戴曼迪斯,是一个小个子男人,总是拥有灿烂的笑容。他最大梦想就是希望通过商业化来实现人类的太空旅行。在最近一个奇点大学的午餐会上,他大声对学生们说:“我的目标是活700年。”

如今,戴曼迪斯作为该校Google X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刚刚为一个研究团队发放了一千万美元的奖金。这个项目组在地球上空100公里处,自己发射了一个私人飞船;Google公司已经提供了三千万美元的奖金,目的就是为了激励私人机构能够制造出发射到月球上的机器人。

“我不认为活到700岁会是一个问题,”戴曼迪斯说:“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

现在,库兹韦尔和戴曼迪斯正在建立一个网络大学,启发人们去“改变数十亿人的生活”,同时,他们也正在考虑建立一个风险资本基金,帮助大学生用行动去实现这些奇思妙想。


这其中,Google 几乎是最大的支持者。无论从一开始的资金捐赠,到后期对于创新公司的购买,Google从来都是不遗余力。更何况,奇点大学里还直接涉及到Google X的机器人项目。

由于Google X的项目都是非常大的赌注,而且可能要好几年才能看清楚到底是失败还是成功,因此,听到这个实验室后,股东和分析师们都有些惊慌失措。BGC 的分析师考林表示:“这些项目就像弯弓射日一样,股东们不喜欢却能容忍的原因是,Google的搜索业务还算表现强劲。”

天马行空的佩林,实际上也深谙商业之道。今年夏天,他安慰分析师们的时候说:“Google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小的、没有确定性的项目进行着,但是我们对股东的钱非常小心,我们没有把宝压在这些项目上。”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1124/09/7JK6J593000125LI.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1-27 10:59
【案例】
耶鲁公共卫生学院发现人积极面对变老不易失忆

2011-11-26 12:03:18 来源: FT中文网(北京) 有25人参与

核心提示:你什么时候感觉自己老了,你就老了,这句话被证明是正确的,态度决定你的身体情况。
英国《金融时报》曾刊登过一则日记,讲的是一位烦恼的父亲偶然听到自己的儿子在谈论他如何计划变成富人。他打算为“Golden Sacks”(即高盛,Goldman Sachs的昵称——译者注)工作。

我也开始担心起来。我是直接从这位父亲那里听到这个故事的——但我记不起来这位父亲是谁了。两天后,我跑去问这位日记作者,他让我的烦恼一扫而空。当我在英国《金融时报》的食堂讲述我的短暂失忆时,一位资深同事笑了:“这是因为你年龄大了,以后会更糟糕。”

这是10多年前的事了。现在情况变糟了吗?很难说。对我来说,这种事情确实经常发生,看到里克•佩里(Rick Perry)最近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辩论中的失忆,我想“要是有个备忘录就好了……”

美国一些媒体将佩里的失忆归咎于准备不充分、缺乏智慧或者对这三个政府部门(他记不起来第三个部门是什么)应该被撤销的观点并不真正认同。但多数媒体不愿提出,61岁的佩里上了年纪。《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写道:“大脑研究人员指出,我们其他所有人每天都会经历无数次类似这样的短暂失忆。”

企业和国家似乎愿意在遇到麻烦时求助于这些接近或超过退休年龄的人。希腊新任总理卢卡斯•帕帕季莫斯(Lucas Papademos)今年64岁。意大利新任总理马里奥•蒙蒂(Mario Monti) 68岁。(他的前任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现年75岁,而所有人都公认他精力充沛。)

对于所有希望工作到快70岁甚至更大年龄的人而言,这令人欣慰。

那么,雇主是否应假定这其中没有任何问题?大众的意见是会有问题的,他们相信,年纪越大,记忆力越差。尽管媒体不愿将佩里的问题归咎于年龄,但互联网可就没有这么沉默了。用谷歌(Google)搜索“Rick Perry”和“senior moment(老年失忆症)”,结果超过了3100万条。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在线健康咨询服务称,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约40%经历过某种失忆。

除了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活力以外,我们能够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或阻止这种情况呢?最近的一项研究建议,我们应抵制那种认为我们将逐渐丧失记忆力的年龄成见。

该研究是一个长期项目,由耶鲁公共卫生学院(Yal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贝卡•利维(Becca Levy)和马丁•斯莱德(Martin Slade)以及巴尔的摩的国立老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的艾伦•赞德曼(Alan Zonderman)和路易吉•费鲁奇(Luigi Ferrucci)负责。该研究在38年间对数百名男女进行了跟踪和测试。

从1968年至1991年,研究人员每6年对他们的记忆力进行一次评估,而后每两年评估一次。他们发给参与者10张画有几何图案的卡片,让他们看10秒,然后每次取走一张卡片,让他们回忆上面的图案。

他们还向参与者列出一些成见,例如“老人通常健忘”和“老人无法很好的集中精力”,然后问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这些看法。

结果令人吃惊。人们对于变老的态度越积极,他们拥有的负面成见就越少,他们就越能保持记忆力。那些对年老持悲观看法的人往往会更早丧失记忆。

当悲观的参与者到了70岁,他们的记忆力与73岁的乐观参与者相同。之后差距越来越大。到了80岁,悲观人士的记忆力比乐观人士落后6年。到了90岁,两者则差了9年。

研究称:“总体而言,相对于有着不太负面的年龄成见的组别,在拥有较为负面的年龄成见的组别中,60岁及以上的参与者的记忆力下滑速度快了30.2%。”


这是因为那些对变老持悲观态度的人的健康情况更差吗——因为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记忆力?尽管研究人员已经就健康因素进行了调整,但他们仍对一部分参与者进行了研究,这些人报告称,自己健康状态很好,慢性病最多为一种。结果是一样的:那些对变老持负面观点的人记忆力丧失得更严重。

这项研究发现了另一种效应。研究人员询问参与者他们认为人何时变老。他们记下了受访者报出的年龄是比自己的实际年龄大还是小——例如,一个70岁的人认为老年分界线是65岁还是75岁。那些认为自己还不算老的人记忆力更好。

“你什么时候感觉自己老了,你就老了”,这是句老话。现在看来似乎仍然正确。记住这句话吧。

译者/梁艳裳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1126/12/7JPL1LIB000125LI.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1-27 20:57
【案例】
@萧山博士[url=http://weibo.com/verify][/url]:【气象专家称灰霾将取代吸烟成肺癌首因】“蓝天工程”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共同问诊PM2.5。气象专家吴兑研究发现,出现灰霾严重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 空气中的PM2.5吸入人体后最终会进入血液,乃至肺泡。吴兑称灰霾将取代吸烟,成为肺癌致病头号杀手。http://t.cn/SU9aHE @头条新闻
转发(9)|评论(4)今天 09:48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1 00:41
【案例】
陈承CC:最好奇的是,这个选题何以被通过?是因为记者没有对编辑讲清楚,从而混过去了,还是编辑没有意识到选题背后的伪科学问题?无论如何,真的搞不懂这种选题会被操作出来。报道面世,等于宣告记者和编辑被一小学生给忽悠了。
◆◆@陈承CC[url=http://club.weibo.com/intro][/url]:很想听听米饭实验记者还原稿件从确立选题、撰写、编辑和上版的全过程。此稿面世前起码有四到五位把关人,为啥最后还会出现什么“量子力学”扯淡的奇谈怪论? 转发(3)|评论(3)29分钟前 来自Android客户端
转发| 收藏| 评论(1) 7分钟前 来自Android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3 18:27
【案例】
本月将上演月全食和流星雨等四大天象

2011年12月03日 01:30 北京晨报微博

  本月上演四大天象 下周可见10年来“最佳”月全食
  晨报讯(记者 韩娜)12月的星空异常精彩,将上演包括月全食、双子座流星雨、小熊座流星雨、水星西大距四大天象。而即将发生在12月10日的这次月全食,将是10年来我国观测条件最好的一次月全食。
  记者昨天从北京天文馆获悉,将于12月10日上演的月全食,在我国几乎全境都可见其全过程。此次月全食正值周六,且又发生在前半夜,这为公众的观测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双子座流星雨向来以流量大且稳定著称。今年该流星雨的极大有可能出现在北京时间14日9时至15日凌晨,是全年最值得观测的流星雨。今年小熊座流星雨的极大预计出现在北京时间12月23日10时左右,每小时流星数量不超过10颗,较佳的观测时间为22日晚至23日黎明。
  12月23日,水星将在今年到达第四次西大距,届时与太阳的最大角距离约为22°。

http://tech.sina.com.cn/d/2011-12-03/01306417170.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5 11:55
【案例】
面部识别技术或将终结匿名时代
2011-12-05 10:46:56 来源: 网易探索 有2人参与


核心提示:面部识别就像是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中的人脸追踪定位,在茫茫人海中把某个人给找出来。面部探测只能感知这是一张脸却不知是哪个人,而面部识别能辨认出这张脸是哪个人。


面部识别就像是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中的人脸追踪定位,在茫茫人海中把某个人给找出来。面部探测只能感知这是一张脸却不知是哪个人,而面部识别能辨认出这张脸是哪个人。
面部识别是个性化服务市场和智能手机行业即将面临的大事。对那些要看人下菜提供服务的公司而言无疑是大好消息,但对更看重隐私的人来说却未必是。从根本上讲,这项技术的普及可被看成是一种民主化的监视,或许预示着匿名时代的终结。
面部识别渐行渐近
SceneTap是最近新出的一种用于智能手机的面部探测程序,可以侦察酒吧里的情况,但它并不是要找出某个特定的主顾,而是通过面部分析来识别顾客的平均年龄、男女比例等信息,为那些喜欢逛夜店的人推荐合适的酒吧。目前芝加哥已有50多家酒吧参与其中。
同类性质的商业应用还有曼哈顿浸入实验室(Immersive Labs)公司为数字广告牌开发出来的软件,能测出过路行人的年龄范围、性别和关注程度,并按照消费者的群体特征来播放广告。也就是说,这套系统的智能程度达到了能测出走过广告牌的是位男士,向他推销吉列剃须刀而不是女性用品。该软件于11月在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推出。
而跟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今年推出的照片标记建议工具一比,以上技术立即相形见绌。当人们上传一张照片到网站上,标记建议会通过面部识别,在照片上找出该用户的朋友,并自动提示出他们的姓名。当然这也是一种简洁的方法,为用户免去了繁重的人工劳动,不必反复地把同一个朋友的名字输入到相册中。“目前有数百万人用这一工具添加了上亿条标记。”脸谱发言人西蒙·埃克斯登说。
其他已知的程序还有被谷歌收购的照片编辑软件Picasa以及face.com的第三方应用软件PhotoTagger等,功能都类似。
商机与风险并存
面部识别技术有着巨大的商机,与此同时,对人们独特的面部特征进行检测、分析并存储相关资料,不可避免地也会导致严重的隐私风险。由于该技术应用扩展迅速,欧美国家已开始制定一些相关的管理规定。
卡内基·梅隆大学正在对此进行研究,他们征集一些志愿拍照用于研究的学生,用现有的面部识别软件,比较这些匿名学生的照片和他们公开在脸谱上的图片,结果能识别出1/3;再结合其他公共信息能得到更多信息,甚至能推测出一些学生的社会安全号码。“未来想要匿名行事已不可能,即使我们在一个全是陌生人的公共场合。”领导该研究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信息技术副教授阿历山德罗·埃奎斯蒂说,如果他们能如此轻易地“推知个人敏感信息”,那么有一天市场商家会用更加侵入式的技术,随机地识别出大街上的某个人和他们的信用分数。而信贷机构可以通过信用分数预测借款人未来偿付借款的表现,从房屋贷款到信用卡申请,甚至求职。
目前的面部探测广告牌能识别出一位青年男子,并向他推销Axe除臭剂。开发该软件的曼哈顿浸入实验室公司保证说,这套系统不会储存过往行人的图像或数据,也不会分析他们的感情。但注重隐私的人担心会有更严重的情况,谁能保证下一代广告牌不能分析人们的皮肤质量,然后向他们推销粉刺霜,或探测人们情绪不良而向他们播放抗抑郁药广告呢?
“你可能会感觉这很酷,也可能认为这让人感觉恐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消费者保护局隐私与身份保护分部副主管曼妮莎·米若说,但不管消费者怎么想,他们应该有权选择是否要遵从这种市场实践。联邦贸易委员会正计划12月召开一次关于面部识别的专题讨论会。
让用户有更多选择权
有选择权可能会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比如在脸谱上,让不喜欢照片标记建议程序的人能选择关闭姓名提示系统,不向那些上传了照片的朋友显示他们的名字。如果用户选择了关闭,脸谱就会删除他们的面部对比数据。用户应该能预先选择同意或拒绝在朋友的照片中显示他们的姓名。在美国,虽然有关信贷和录像出租这样的特殊行业有《联邦数据保护法》约束,却并没有通用的法律要求所有公司在存储私人数据之前都必须得到明确许可。
在德国和欧洲,隐私管理要求私人公司在存储个人信息之前,必须得到他们的明确许可,仅仅是能选择打开或关闭还远远不够。德国汉堡数据保护局委员约翰尼·卡斯珀说,许多用户并不知道脸谱的标记建议和存储个人的生物计量数据有关,并且能在今后的照片中再次辨认出他们。
去年夏天,卡斯珀要求脸谱给德国现有的用户删除他们生物计量数据的权利,并让新用户一开始就有权利拒绝服务商把他们的生物计量数据收集起来。长期以来,这种公共面部识别工具一直忽视了人们保持匿名的权利。卡斯珀说:“这里有许多风险,人们应该有权选择是否要接受这些风险。”(来源:中国科技网)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作者: 常丽君 )


http://discovery.163.com/11/1205/10/7KGM89VI000125LI.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7 10:42
【案例】
科学家首次编撰宜居系外星球目录 47颗星球入围
2011-12-07 09:01:11 来源: 网易探索 有17人参与
核心提示:近20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系外行星。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望远镜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现新星球,但根据科学家首次编撰的适居系外星球目录,只有47颗系外行星和系外卫星是适于生命居住的世界。


适居系外星球目录首次对系外行星和系外卫星的适居性进行评比,参考因素包括体积、所属类型以及与母星间的距离。

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剧照。《阿凡达》中的“潘多拉”并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一颗卫星。在现实世界,绝大多数具有潜在适居性的系外星球也都是卫星。

艺术概念图,展示了“类地行星搜寻者”望远镜。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在讨论这项计划。类似“类地行星搜寻者”这样的望远镜将帮助科学家发现具有潜在适居性的类地行星。
网易探索12月7日报道 近20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系外行星。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望远镜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现新星球,但根据科学家首次编撰的适居系外星球目录,只有47颗系外行星和系外卫星是适于生命居住的世界。
此次系外星球适居性评比由波多黎各大学阿雷西博学院的行星适居性实验室进行,参考因素包括在所处恒星系统内的位置以及所属的类型等等。目前,科学家共发现700多颗系外行星,其中绝大多数不具有适居性。最后入选适居系外星球目录的只有47颗系外行星和系外卫星。
除了已经得到证实的700多颗系外行星外,还有数千颗候选星球等待科学家借助“开普勒”等观测设备进行确认。在所发现的系外行星中绝大多数是与木星和海王星类似的气态巨行星,所环绕的轨道距离母星很近,无法支持生命存在。只有一小部分体积适中,所绕轨道距母星不远不近,适于任何生命体生存。
项目首席研究员、行星适居性实验室负责人阿博尔·门德兹表示:“此次评比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对候选系外行星的适居性进行比较,评选出最适居生命居住和最不适于生命居住的系外行星。”
系外星球适居性评比利用新的适居性指标,例如与地球相似度指数、适居区距离、整个星球的适居性,同时还采用一系列分类系统以及与过去和现在的地球进行比较。门德兹说:“地面和太空望远镜将在未来几年发现数千颗系外行星。我们希望此次评比中进行的分析能够帮助确定和比较这些新发现的系外行星的潜在适居性。”
适居系外星球目录利用各种分类系统对所发现的系外行星进行分类,其中包括行星和恒星特性表。其中一个分类系统将系外行星分成18个以质量和热量为参考因素的种类,形成一张与元素周期表类似的系外行星图表。目录中的其他资料包括系外行星的可视图以及所绕恒星的图像。
此次评比中,只有两颗已经得到证实的系外行星满足目录列出的适居性标准,分别是Gliese 581d和HD 85512b,均为类地行星。共有15颗系外行星和30颗系外卫星成为潜在的候选适居星球。借助于美国宇航局提议制造的“类地行星搜寻者”望远镜等新观测设备进行的观测,科学家能够在未来确定任何候选星球的适居性。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行星适居性的专家吉姆·卡斯汀表示:“我希望这个数据库能够提高人们对研制大型太空望远镜的兴趣。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望远镜直接观测系外行星,寻找可能的生命信号。”(来源:《每日邮报》 编译:shooter)
http://discovery.163.com/11/1207/09/7KLL030R000125LI.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10 10:20
【案例】
12月10日晚上演10年来最完美月全食
2011-12-10 01:17:38 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 有2936人参与

核心提示:12月10日晚,浩渺夜空将迎来10年来中国观测条件最好的月全食,几乎全境都可欣赏“红月亮”。据天文台预测,月全食全程将从20时45分开始,到0时18分结束,持续近6个小时。从22时06分至22时57分的全食阶段是“红月亮”现身时段。


资料图:“红月亮” 来源:北京天文馆
今晚,浩渺夜空将迎来10年来我国观测条件最好的月全食。届时,只要天气晴朗,我国几乎所有地区都能欣赏到一轮“红月亮”高挂夜空的迷人景象。月全食全程将持续近6个小时,从22时06分至22时57分的全食阶段是“红月亮”现身时段。
19时33分开始半影月食
据北京市天文馆的专家介绍,本次月全食半影月食始于北京时间19时33分,初亏是在20时45分,食既是在22时06分,生光时刻为22时57分,复圆是在次日0时17分,半影食终为次日1时30分。
其中比较精彩的半影食部分,将从20时45分开始,到0时18分结束,持续约3个半小时。而完全“被吃掉”的“红月亮”,只有大约51分钟。
“红月亮”仅现身51分钟
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层,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黑月亮”,换句话说,看不到月亮。但是地球的大气层成为一个折射体,让“擦肩而过”的太阳光方向发生了偏折,这部分阳光投向原本的“黑月亮”,于是月亮变得漂亮和梦幻了许多。
北京天文馆的专家解释说,由于波长较长的红光不容易被地球大气层散射,因此月全食期间的月亮也就变成了红铜色。本次月全食月面只是从本影内“擦过”,我们能看到“红月亮”的时间只有51分钟左右。
肉眼观测不会伤害眼睛
尽管全食持续时间较短,但本次月食观测条件非常不错。今天正值周六,月食又发生在前半夜,为公众的观测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介绍说,直接用肉眼观测月全食就很美,找个东面和南面比较开阔的窗户即可。也可用双筒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可以多看到一些细节。如果天气不好,通过双筒望远镜观测会好得多。


对于爱好天文摄影的公众,专家建议拍摄时最好使用焦距长一点的镜头,用三脚架固定相机,通过快门线,适当加大曝光时间。要想拍摄“月食葫芦串”,就需选用能连续在同一幅画面中多次曝光的相机和广角镜头,并准备好三脚架来固定相机,事先计算好多长时间通常15分钟—20分钟拍一次,就可以了。
天文馆延长开放时间
在月全食期间,北京天文馆开放A馆西展厅,并在A馆北侧的空场举办望远镜观测活动,需提前购票。北京天文馆特别提醒,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建议公众尽量在自家观测。如果来天文馆参加活动,注意保暖。
据了解,下一次月全食将发生在2014年,但看不到全程,而要想看到月全食全过程的机会就要等到2018年了。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作者: 韩娜 ) 责任编辑:NN044


http://news.163.com/11/1210/01/7KSHLERL00014AED.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10 10:45
【案例】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352428099/QQ/WinTemp/RichOle/(B[L(PVS[3U)MTJRERAE%60O5.jpg[/img]
[img]file:///C:/Users/admin/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352428099/QQ/WinTemp/RichOle/87PYU_)Y5DEU_1O%60T1[TDA7.jpg[/img] 
近日广州有小学生模仿《水知道答案》做了一个米饭试验,企图用赞美和恶毒的话让米饭变香或者变臭。作为所谓媲美《时间简史》并在各大型书店销售排名前列的这本科普读物,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著作,作者江本胜是一位从野鸡大学买到医学博士学位的骗子,他书中所作的这些试验充满了漏洞,并非为教育普及知识,而是为了商业利益。
file:///C:/Users/admin/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352428099/QQ/WinTemp/RichOle/9YY1JEPL%60VF~M4_%25N8_A0ZK.jpg

作者江本胜是伪科学家  
江本胜在关于水的著作和巡回演讲介绍中,标榜他是医学博士。但他从未告诉外界,这个医学博士其实是“替代医学”例如冥想、香薰等不被认同的另类学科;博士这个头衔也是在一所野鸡大学花350美金买来的。




在西方,"替代医学"是被划定在常规西医治疗之外的补充疗法。


关于水可感知外界信息形成不同结晶体,江本胜从未在科学类期刊发表过。


1988年法国一位科学家Jacques Benveniste(上图者)倒是写过类似论文给《自然》,但遭到驳回。


江本胜"替代医学"博士学位是旁门左道

江本胜所谓的"医学博士"这个学位是一个非常另类的专业。"替代医学"这个专业并非科学,也不被主流医学界承认。江本胜在自己的著作以及各种演讲宣传中,为自己冠以"替代医学博士"纯属为自己的骗行打掩护。因为在西方,"替代医学"是被划定在常规西医治疗之外的补充疗法。而所谓的补充疗法,主要包括诸如打坐、冥想、按摩、香薰以及传统的中医和针灸。"替代医学"是不被西医重视的,甚至被视为"异类"。很多国家对"替代医学"态度也只是听其自然,例如在英国,任何人只要说"我是针灸医师"那么就可以开业扎针。这个"专业"门槛非常低,江本胜就是取得的这样一种专业的医学博士学位。[详细]

江本胜读是野鸡大学,博士学位花350元买的

再说回江本胜博士取得替代医学博士学位的这所大学:印度国际开放大学,它隶属于印度替代医学委员会(Indian Board of Alternative Medicien)。资料显示这所学校就敛钱的野鸡大学,即专门收钱颁发替代医学"学位"的学校。学生甚至不需要来这里上课,只要通过互联网交上几百美元,不用考试就可以获得一个"医学博士"或是"哲学博士"的学位。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博士、美国南卡罗林那大学前助理教授伽力·格林伯格(Gary Greenberg)考据透露,江本胜的博士学位是花了350美元买到的。此外,在中国养生界招摇撞骗的著名"刘太医"刘鸿章之子刘浡也是在这个学校获得的学位。[详细]

江本胜从未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著作

按照科研惯例,如果江本胜提出了关于水的能量的说法,他应该先将自己的试验报告发表在《科学》、《自然》这样的专业刊物。但江本并没有这样做,也没有透露自己的试验经过,因此外界很难得知其实验过程从而复原并验证它,这是伪科学的典型行为。只有发表论文,接受同行评议,才是科学家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正确做法,不愿意接受检验的"研究"甚至连错误都谈不上。《水知道答案》这书最初是江本自费出版的。

英国科学社会运用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ce in Society)Mae-Wan Ho博士认为江本没有能为科学界提供信服的试验步骤。而与江本类似的论调早在1988年的时候,就被一个法国叫Jacques Benveniste的科研人员提出来过,他专门写过一篇论文讨论"水具有智能和情感,它甚至可以记忆一些事情"。这个发现曾经蒙骗了《自然》,期刊编辑刊发了这篇报告,但是经过审议后《自然》又将其撤回。[详细]



  江本胜的试验不科学漏洞多  
对于江本胜在《水知道答案》中所展示的实验结果,国际上已有诸多研究人员揭穿他的试验漏洞,这些漏洞不但显示了江本胜这个人完全是从感性出发,也显示出他的试验非常不严谨。




温度和湿度是决定水结晶形态和形状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与其他的外界因素无关。


江本从100个拍摄出的样本中,选择1张来支持其逻辑,这明显是一种有违科学试验尝试的行为。


江本选择的合作搭档知晓该试验的目的,所以拍摄的时候会带有倾向性。


漏洞一:水结晶的形成仅跟温度、湿度有关

江本胜在《水》这本书中提到的核心理论就是:水能够根据外界的信息,辨别美丑善恶。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结晶美丽工整,听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水结晶则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而听到"混蛋"等不好的词汇的水,只能结成难看的、不规则的结晶。这纯粹是因为江本胜不懂物理学。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主任Kenneth Lebbrecht是研究水结晶的专家,对于此现象他解释说,水分子可以形成六角形的晶格结构,六角体有两个六角形的面和六个正方形的面,如果晶体向两个六角形的面的方向生长,就会变成一个柱状晶体;而如果向六个正方形面的方向生长,则会形成一个片状的六边形晶体。在此基础上,片状或柱状晶体还能长成更加复杂的结构,也就是说当温度到了一定低的程度,水晶体最终形成各式各样的冰/雪花。

Kenneth Lebbrecht发现,温度和湿度是决定水结晶形态和形状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如果结晶温度在-5℃到-10℃之间,晶体更容易形成柱状或是针状的结构。在-15℃左右的情况下,水结晶会倾向于结成片状的雪花。至于雪花的复杂程度,则和湿度有关。湿度越小,雪花的形状就越简单。根据这些发现,Kenneth Lebbrecht甚至可以在实验室中通过人为设定的条件来设计不同形状的雪花。这些情况跟水结晶是否听到了优美的音乐、看到了温暖的单词没有任何关系。[详细]

漏洞二:江本的试验是据其结果选择照片

2006年4月美国《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登载罗伯特·马修(Robert Matthews)的分析文章,马修认为江本试验设计存在人为操作错误:他用选择验证结果。他指出江本胜并没有将全部样本展示,他只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照片刊登,而回避掉对自己实验不利的部分。例如只从100张照片中挑选出最支持其论点的1张照片刊登。一位揭发江本胜黑幕的研究人员认为,在播完了贝多芬的交响乐以后,江本博士从数百个晶体里只选出了一些漂亮的晶体放在书里;在让水"听"完难听的摇滚乐之后,江本则选择了一些难看的晶体。这样一来,任何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结论。[详细]

漏洞三:没有遵循"双盲"的科学原则

在科学试验中,需要遵循"双盲"原则,即为了防止研究结果被安慰剂效应( placebo effect)或者观察者偏爱(observer bias)影响,不告知参与对象详细信息。而我们发现江本胜在他的试验中,非常明显地违反了这个原则。佛蒙特州立大学自然科学部门的专家在揭黑的文章中记载:在接受毛伊岛新闻网媒体采访时,江本胜特别强调"我不需要对任何样本进行双盲测试",他坚信试验者的美学素养和个性是拍摄水结晶时最重要的元素。

这种认为拍摄者的美学素养、心灵感受等因素会影响拍摄结果而选择合作搭档的做法,就决定了江本总是选择那些更希望研究成功的人,而非技术娴熟的人来做试验,这就相当于把没有进行双盲实验的危害放大了。以揭穿各种伪科学而闻名的魔术师詹姆斯·兰迪曾经公开宣布,如果江本胜可以在控制合理的双盲试验中证明他的理论,就给他100万美元,不过江本胜从未公开回应。[详细]


  伪科学是为商业利益服务的  
江本喜欢把影响水的关键归结到“波动”上来,其实这是为产品销售服务的装饰。江本除了医学博士这个身份之外,还有一家集团公司,其业务线包括专门生产净水器产品和养生文化产业。




江本将这种水描述为"从细胞分子水平来讲,这种水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售价高达35美元/8盎司(约310毫升)。


江本通过贩卖与水相关的书籍、巡回各地做演讲来推广其公司的水处理机器。


江本胜用其理论谋利:售卖高达35美元的"高能水"

江本胜在推广完了水的潜能之后,危言耸听地抛出"如果外界的情感会影响水分子的结构,那么我们百分之七十五都是由水构成的人体,将会受到什么影响?"他开始把水能够感知外界的情绪这种论调,放在促销一种"高能水"上。在江本胜个人网站上,有关于这种"Indigo water"的介绍和链接。这种所谓的高能水,据说是能够治愈人体的疾病,在宣传中被江本称之为"几近完美"。[详细]
江本将这种水描述为"从细胞分子水平来讲,这种水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售价高达35美元/8盎司。曾有评论认为"江本胜的这种行为商业投机性强于他所宣扬的道德意图,如果没有科学家发表文章来抨击他,他就不会露馅。"实际上生产这种水的公司,被媒体曝光是南加州的巴乐马山(Palomar Mountain)上取泉水灌装,然后再瓶子上面贴上标签,这些标签就是一些关键字诸如一切美好的、正面的单词。然后他们就把这个水高价卖出去了。

用所谓"波动"理论行销贩卖净水器和文化产业

除了医学博士、卖水公司的老板,江本胜的另一重身份是IHM集团(IHMグループ)创始人,该集团属下有五个公司。其中有一个公司是在全球进行波动愈合治疗和举办相关研讨会,主打商品是星光牌波动调整器。还有一个是IHMdolphin有限会社,负责波动商品的企划贩卖、商业提案、波动测定器和相关咨询。

此外,2008年1月29日江本胜用1100万日元在东京创立了以致力于和平的合同会社江本胜工作室。该会社的目标在于用水结晶照相的水研究、江本研究方法的教育训练以及管理、生产江本品牌产品和产品授权、信息水的生产和制造、水的咨询服务和出版网络杂志《波动E》并增加订购者等。 [详细]



[/td][/tr]
[/table]

  曾有日本教授出书《水什么都不知道》来反驳江本胜的发现,他认为江本胜是在宣传伪科学,并对伪科学在教育领域的渗透表现出了危机感。水能理解话语和人的情感之类的言论使孩子们盲目相信,也让他们在理性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http://discovery.163.com/special/waterisfoo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11 10:45
【案例】
美国研究称老鼠也有同情心

2011年12月11日04:40  南方都市报

  据新华社电 记者任海军 美国科研人员不久前完成的一项试验揭示了老鼠的一个优点———有同情心。而此前很多研究者一直认为,同情心为灵长类动物特有。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在美国新一期学术刊物《科学》上报告说,他们将30只大鼠分别成对地放入笼子,其中一只大鼠的行为不受约束,另一只则被关进笼内的一根透明管子里。管子的出口处有一个小门,但只能从外部推开。
  试验结果显示,那些可自由活动的大鼠普遍都会将被困同伴解救出来,此后它们会奔跑“庆祝”。
  在另一项试验中,研究者在被困大鼠旁边放置巧克力,以引诱“施救者”。但是在30只大鼠中,有23只仍选择先搭救同伴,然后与它一起分享巧克力。
  研究人员认为,大鼠释放同伴的行为表明,它们不但能意识到同伴的危难并乐意帮助,而且在打开笼子时十分冷静,并非冲动行事。

http://news.sina.com.cn/w/2011-12-11/044023612164.s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15 11:34
【案例】
双子座流星雨昨夜每小时近140颗划过天空(图)
2011-12-15 08:15: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有56人参与

昨夜双子座流星雨如约而至

由于天气原因,昨晚只能看到零星的流星划过。记者 王燕 摄
对着流星,许下愿望。昨晚,双子座流星雨如约而至,虽然多数人看到的只是零星点点,但却并不妨碍浪漫。
许愿浪漫爱情
明年找个人一起来看流星雨
“在春节来临之前,能看到一次流星雨,就想着要好好许个愿,明年能有个新气象。”西安理工大学的王芳,面对零星滑落的流星她几乎兴奋,扯着旁边同学的衣服,一个劲儿地喊着“流星,流星!”王芳告诉记者,她这是第一次和同学专门相约来看流星雨的,因为她和同学都比较喜欢看偶像剧,不少剧情中都有男女主角相互牵手,在流星雨出现时,为共同的爱情许愿的情景,感觉特别浪漫,所以在这次流星雨来临时,自己也要许下一个心愿,“方法虽然听着有些老套,不过还是试一试吧”,王芳笑着说。
在记者的追问下,王芳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原来今年大四的她,还没有尝试过爱情的滋味,这让王芳多少有些不好意思:“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缘分来得比较晚,总碰不到合适的对象,今天许个愿,但愿明年看流星雨的时候,旁边能多一个男朋友吧!”
自备装备
更近距离地看清流星雨
“听说这次的流星雨特别的壮观,而且能够观测的面也比较大,我就买了个望远镜,等着能更近距离地看清流星雨呢!” 为了能够领略到流星雨的面容,已经是位上班族的蔡浩还特意准备了一个小型望远镜,希望能看到更清晰的流星雨。
“我的望远镜本来是有时候有演唱会太靠后了,能用来看个明星啥的,没想到今天看流星雨也派上用场了”,蔡浩说,看到报道说有流星雨后,本来想着带女朋友到钟楼用那个投币的望远镜看看,流星雨到底是个啥样的?有多美?但一想到时候人肯定多,流星又是转瞬即逝,排到自己估计也完了,就自备了个望远镜,能让女朋友和自己看个够。
摄影爱好者痴迷守候
想为“她”留下美丽倩影
流星雨不仅吸引了喜爱浪漫的人,也让一些摄影爱好者对这种瞬间的美情有独钟。来自西安美院的张欣,是位业余摄影爱好者,昨日,她也背起了相机和脚架,原本是准备在钟楼拍的,可由于灯光太亮,就找了空旷漆黑的大明宫公园,在里面守候起来。“流星太亮了,城市中的那些灯都遮盖了她的光芒,要想拍清楚她,只能找个漆黑的背景,在夜幕下才能看清她的美”,虽然是大冷的天,但张欣显得特别兴奋:“天空中的事都显得十分神秘,如果弄得不是太明白,那么我们就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它们吧”。
12月“天空剧场”好戏连连
如果错过了“双子” 还有“小熊”等着您
本报讯 昨日,你是否牵着爱人的手,对着从天空划过的璀璨双子座流星雨许下了心中美好的愿望?但也许由于忙碌的工作,你错过了壮观的“双子”,但不要失望,12月的天空热闹非凡,本月你还可以再看到小熊座流星雨,并且能观赏到难得一见的“水星西大距”。
小熊座流星雨23日登场 每小时10颗
“在双子座流星雨之后,本月23日,大家还可以观赏到小熊座流星雨”,据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刘次沅博士介绍,预计在23日上午10时左右,小熊座流星雨会出现,但是白天大家可能观测不到,但会持续一段时间,晚上大家应该可以看得到。刘次沅说,根据往年的情况,小熊座流星雨每小时有10颗流星,虽不如双子座壮观,但由于是阴历十一月二十九,倒是不会受到月亮的影响,天空较为黯淡,肉眼也可以观测到,由于小熊星座在北极,所以当晚大家往北方看应该可以看得到。
年末天空好热闹 流星雨后可睹水星“面容”
先是十年一遇的红月亮,紧接着是壮观的双子座流星雨,随后还有小熊座流星雨,刘次沅表示,今年12月的天空真是热闹非凡,在12月23日除了可以观测到小熊座流星雨外,还可以观测到难得一见的“水星西大距”。
刘次沅说,由于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虽然它也绕着太阳转,但由于太阳光的遮挡一般不容易看得到。虽然每年水星都会有五六次的东西大距,也就是离太阳最远的距离,但往年不经过测算,是不容易看到的,这次是“水星西大距”,条件比较好,大家可以看得见水星。
专家释疑
流星雨并非每次都“下雨”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讯 每小时近140颗流星划过天空,昨日的双子座流星雨是比较壮观的一次。但是不少市民表示,为什么感觉不像下雨,看到的只是零星划过夜空呢?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专家刘次沅。
刘次沅表示,虽然我们将流星的大规模出现称为流星雨,但并不是说每次的出现都会像下雨一样。一般,每小时上万颗流星出现,我们肉眼看到的才会是类似于下雨一样的流星划过天空,而要是每小时的数量过少,有一些比较暗的流星,我们的肉眼也无法看到。而且,每个星座的流星雨,每次出现的情况也有所不同,虽然双子座的流星雨出现的情况相对稳定,但还和当地的气象条件有关,有的时候能看到壮观的,而有时候只能看到零星的流星。

http://news.163.com/11/1215/03/7L9JV20U00014AED.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15 11:35
【案例】
科学家发现“上帝粒子”存在迹象

2011-12-14 23:37:18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7283人参与

核心提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日前公布了来自大型强子对撞器(LHC)的重要数据,显示“可能看到”有“上帝粒子”之称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希格斯粒子理论被视为了解宇宙的关键。人类距离了解宇宙诞生之谜或许将要迈进一大步。

中新网12月14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14日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日前公布了来自大型强子对撞器(LHC)的重要数据,显示“可能看到”有“上帝粒子”之称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该理论可解释粒子为何拥有质量,从而演化为万事万物。人类距离了解宇宙诞生之谜或许将要迈进一大步。

“希格斯玻色子”理论由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学家希格斯于1964年提出,玻色子是一种“次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即比原子还小的粒子。希格斯认为,在137亿年前的大爆炸中,希格斯玻色子使物质得到质量(万有引力则将质量变成重量),使恒星和行星都得以诞生,最终孕育生命。

报道指,如果没有质量,粒子只会以光速穿过宇宙,无法结合起来成为粒子。希格斯假定宇宙间存在一片波浪场,无数的希格斯玻色子减慢了粒子飞行,就像苍蝇被蜜糖粘住一样,并使它们获得质量。希格斯的理论被视为了解宇宙的关键,希格斯玻色子又有“形成宇宙之砖”、“创造的天使”之称。但霍金等知名科学家都怀疑能否证实“上帝粒子”存在。


当代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理论预言有62种基本粒子存在,希格斯玻色子是唯一尚未被发现的粒子,它具有质量,而且是所有物质的质量之源。希格斯接受伦敦月刊《展望》(Prospect)的访问时表示:“我很难想象,要是它不存在,理论(标准模型理论)怎么成立。”

CERN昨日表示,两个团队透过LHC看到希格斯玻色子的可能踪迹,但是数据肯定性尚不足以被称为“发现”,目前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和分析。其中一个团队表示,探测到的讯息约为126千兆电子伏特左右。CERN早前已表示,不会在今年公布发现了“上帝粒子”。

http://news.163.com/11/1214/23/7L97TB520001121M.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15 23:11
【案例】
@李应举为啥地球水星金星木星等都得围着太阳转?日有啥好牛逼的?我告诉你,太阳可以装下100万个地球,他够大,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质量总和的99%,他够重,太阳表面温度5000度内部温度5000万度,他够热,太阳一秒种产生的能量超过地球上有史以来产生的能量总和。所以让别人围着自己转,自己牛逼才是硬道理。转发(5)|评论(2)今天 22:01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17 09:13
【案例】
德国科学家称人类获得语言能力源于基因突变

2011-12-16 08:44:46 来源: 网易探索 有388人参与

核心提示: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神经科学学会年会,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神经生物学家薛韦斯报道了他的实验室对语言进化的最新研究结果,称人类开口说话源于基因突变。

在11月12日至16日于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上,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神经生物学家薛韦斯报道了他的实验室对语言进化的最新研究结果,称人类开口说话源于基因突变。

十几年以前,科学家注意到英国的一家人,其祖孙三代都有严重的语言障碍。在对他们进一步的研究后发现,这一家族成员的一个叫FOXP2的基因均不能正常工作。当时研究人员猜测,这个基因可能和语言的产生有关。

通过比对不同物种的FOXP2,研究人员发现,除了人类以外,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基因序列几乎相同。马普研究所的一位神经生物学家博恩沙因的结论报告称,与黑猩猩相比,人类的FOXP2基因明显有两处不同,但可能只有其中一个能产生特殊作用,另一个却不能。这一结论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科诺普卡证实,因为另外一个看起来没用的突变,也发生在狼和狗的身上,但似乎没有让这两种动物变得特别聪明,更没让它们开口说话。

这个有所作为的另外一个基因,可能是关键性的。科学家发现这个基因编码蛋白中,有两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如果把这种人类版本的FOXP2基因转植入小鼠体内,这种转基因小鼠会有更强的学习能力,还会发出不同的吱吱声。

解剖学研究显示,植入人类版本FOXP2基因的小鼠,大脑神经元有更多的树突结构,说明这些转基因小鼠的大脑神经元可能有更复杂的联系。生理学研究显示,转基因小鼠的长时程抑制有所增加,说明这些小鼠有更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科学家猜测,FOXP2可以让人类的肌肉产生更加复杂的运动,这样就能够发出更多的声音,如果把这些声音组合起来,就变成了词汇和语句。

另外,对FOXP2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在2.8万年前已消失的、被称为“现代欧洲人祖先近亲”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有着和当今人类一模一样的FOXP2基因,说明他们可能也有说话的能力。(来源:科技日报)

http://discovery.163.com/11/1216/08/7LCPKGH0000125LI.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23 09:44
【案例】
2011年度科幻成真事件盘点

2011年即将结束,在这一年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未来。曾经看来不可思议、难以置信的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设想不断成为现实。于是我们将以下这些科幻电影作为线索,把2011年度的一些科学新闻串联起来,看看哪些新闻事件正迎合了这些电影里的幻想。

http://discovery.163.com/special/incrediblescience/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23 09:50
【案例】
美国宇航局回应称2012末日预言没有任何根据
2011-12-22 08:48:05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3367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20)
核心提示:美国宇航局NASA科学家公开声明,称2012年12月21号不是世界末日,并且表示天文学家可以确定无疑地证明,目前没有能够危害地球的潜在恒星。。

美国宇航局NASA科学家公开声明,2012年12月21号不是世界末日。电影《2012》中,末日来临的当天,太阳系中的第十大行星与地球相撞,引发滔天的洪水,地球陷入一片黑暗。而这个时间点正是根据玛雅文明的记载:到2012年的今天,人类的历史将会定格。2012年12月21号,太阳落山后黎明永远不会再来。

9世纪在中美洲盛极一时,又突然消失的玛雅人本身就充满着神秘感,尤其是玛雅人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成就令科学界叹为观止,他们甚至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几千年后的日食。此外现代科学家也证明了玛雅人所预言的2012年12月21号,地球、太阳和银河系中心将精准的排列成一条直线,这个天文现象要等2万6千年才会发生一次,有末日论者提出,可能会导致灾难,而为了增加2012预言的可信度,末日论者又搬出的罗马帝国的神预师,英国大法师梅林等等预言来添砖加瓦,甚至中国的《易经》也被拿出来证明。

带有神秘色彩的玛雅人是中美洲地区和墨西哥印第安人的一支。公元前约2500年,玛雅人就已定居今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等地。在西班牙征服这一带之前,玛雅人曾拥有过西半球最伟大的文明之一。那么,玛雅人关于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是否属实?北京天文馆馆长朱劲表示:

2012年12月21号在玛雅人它的历法里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就是它的历法到这天就到头了,实际上玛雅人并没有说这天会怎么样,只是有些人自己附会的,觉得这天是世界末日,安到玛雅人头上了,所以这件事本身其实是没有的。

朱劲:12月16号,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弗朗西斯·雷迪在即兴公共太空服务通告中称,天文学家可以确定无疑地表示,目前没有能够危害地球的潜在恒星。

由于灾难片场景感同深受,甚至有人谴责NASA隐瞒第十大行星即将与地球相撞的真相。对此,美国宇航局表示,人们不必担心2012年会有哪颗邻近地球的恒星以超新星形式爆炸,并对地球构成致命危害。面对越传越悬的2012,不少人纷纷出面辟谣,美国航天局也请权威科学家进行辟谣。

某些末日论说,到2012年地球将会几天内发生两极倒转,引发世界灾难,对此美国航天局的回答说平均每40万年地球磁极就要颠倒一次,地球磁极颠倒对生物不会造成任何伤害。有些人预测一颗神秘的X行星或者艾瑞克行星正在向地球方向飞来,撞上地球,人类将面临恐龙一样的命运,美国航天局称行星X根本不存在,艾瑞克倒是真实存在,但是它只是和冥王星类似的矮行星,一直在太阳系外层运行,距离地球的最近距离是40亿英里。

地球真的会有末日吗?而现在的科学技术又是否能对那一天进行准确的预测?北京天文馆馆长朱劲认为:

朱劲:这件事我们看法是这样的,所谓世界末日就是对我们人类来说当然会有一些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包括一些天文方面的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地球上的生物,这是会有的,早晚有一天我们会遇到一些我们需要面对的比较大的麻烦,但是最关键的就是说这些事情现在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办法去准确的预言的,没有人有能力能够这么准确的预言这种事情发生的时间,这是不可能的。所以2012年和2013年发,2014年,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样的,就是说危险会有,它出现在某一年的概率是非常非常小的概率,但是它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http://discovery.163.com/11/1222/08/7LS86SDD000125LI.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23 09:55
【案例】
有道词典推出2011十大年度英文词汇
2011-12-22 16:18:07 来源: 网易 有388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52)



每一个看过特工类电影的人都知道,每当英雄需要获得歹徒的相关信息时,他的电话、邮件、亲友关系,甚至是在电脑上的一次简单操作都可以成为歹徒身份的判断依据和未来行为的征兆。不仅仅是特工,一个搜索引擎或者一个互联网产品,也可以利用用户的使用数据,来判断用户的兴趣和爱好。当越来越多的兴趣点聚集,潮流和趋势也就随之形成。

分析大众对英文词汇的查询记录,从而分析今年和英文词汇相关的社会热点,就是这样一件有趣的事。

临近2011年岁末,目前国内用户量最大的翻译软件——有道词典推出2011十大年度英文词汇。通过有道词典每日超过5亿次的后台查询数据,总结出2011年内10个长期或阶段性增长最快的英文热词,这些英文词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中国人过去一年的生活热点,以及2011年中文互联网上的流行趋势。观察榜单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有些是今年新出现的词汇(比如Siri),有些是在今年被演绎出新的解释或赋予新的内涵的词汇(比如hold),有些是过去并不为人所了解而在今年被人熟知的(比如VIE、PM2.5),有些是今年依然热得发紫的词、或代表了今年的热点(比如CPI、B2C)。

1、Hold

有道词典释义:控制,拥有

Hold本来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英语词汇。但“Hold住姐”的出现却让这个词今年几乎成为了最热门的英文单词。“惊喜折扣Hold住全场”、“一下子没hold住”“2011你hold住了什么”,从促销信息到惊悚视频,hold住简直成为了商家必备广告语。甚至连贵阳清镇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都发布了带有“hold住”一词的爆潮通缉令。不过据说湖北、江苏、广西等地,在“hold住姐”成名之前,“hold住”就已经在方言里经常使用。所以hold住姐在这个词的原创上可没hold住哦。

2、PM2.5

有道词典释义:可入肺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这种肉眼几乎不可见的物质却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重要的影响。是美国大使馆的监测数据和微博网友的爆料,才让我们了解到一个表达天气的新词“灰霾”,以及北京连续数日灰霾天气的主要元凶。一时间,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的销量飙升。我们不断被告知着空气质量不断好转,却又突然得知一周7天里我们呼吸着4天有毒害的空气,这几乎相反的两个结论让所有平头老百姓无所适从。幸而多个地区已经将PM2.5列入未来监测项目,希望洋和尚的标准能真正念准中国的经。

3、Jobs

有道词典释义:乔布斯

乔老爷子为这个榜单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黑纱。

他的大半生从来都不乏媒体关注。但他的逝世让更多非IT圈的普通人知道了他和他的帝国。连年近八旬的奶奶在打电话唠家常的时候也会提到“听说最近有个卖苹果的死了”。

奥巴马说,乔布斯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他的创造力和激情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史蒂夫·乔布斯传》的盛行也让另一个自私固执、兼具强横与脆弱的内心乔布斯为世人所知。上帝永远是公平的,在给予了一个人天赋的同时总要剥夺一些别的东西。

不管怎样,香港的iPhone4S持续断货,而上帝那边,不知道iPhone5还用的习惯吗?

4、VIE

有道词典释义:可变利益实体(VariableInterest Entities)

在支付宝股权转移之前,普通大众对于VIE这个词是完全陌生的。财经专业网站i美股对VIE有一个简单形象的解释:你在北京一年,不满足买房条件,然后你和卖家签订一份50年的出租协议(租金一次性给清),然后你搬进去住了,这就是VIE。支付宝的风波一度引发了中国互联众多VIE结构企业的恐慌和投资人对于未来投资中国互联网风险的担忧。而商务部和证监会在事件后的暧昧态度更让未来的发展态势难以捉摸。

Vie作为一个单词时,本身就是竞争的意思。在这场资本的博弈竞争里,谁会是最终的赢家呢?现在谁也说不好。

5、Weibo

有道词典释义:微博

在经历了2010年微博元年的名人大战之后,微博在2011年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全民微博阶段,微博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用户数量被不断的刷新。而普通人的声音通过微博也进一步放大。不论是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还是各种体的流行,微博都主动或被动地成为了一个自下而上的传声器和扩音筒。2011年同时也是政务微博的发展元年,北京市政府与新浪微博联合推出的“微博发布厅”也正式上线,政务机构和官员的微博数量明显上升,“平安北京”的微博粉丝数量已经超过200万。且不论实际效果如何,微博已从娱乐和草根的狂欢中走出,成为全新的沟通桥梁。

6、Siri

有道词典释义:iPhone 4S上的语音控制功能

大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这么热爱调戏一个机器了。Siri可能连机器都算不上。

当Siri伴随着iPhone 4S刚刚推出的时候,失望情绪弥漫一片。但随后,它的强大逐渐为人所知。它就像一个智能机器人一样,通过语音控制调用手机中的各种应用,甚至可以和你对答如流。富有创造力的果粉们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他们和Siri聊爱情、聊生命的意义、甚至聊两性话题,令人惊讶的是,Siri似乎都给出了不错的回答。

另外对于国人的一个好消息是,明年Siri将支持中文了。估计那时候,又有一场调戏Siri的好戏要登场。

7、CPI

有道词典释义: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

CPI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在4.5年前,CPI就开始为大家所熟悉。去年的“蒜你狠”和“豆你玩”已经成为大家心里不小的伤痛。但今年物价的全面上涨让去年的物价小巫见大巫。世界银行预计2011年整体的CPI水平将达到5.3%。“让物价回到十年前”,除了出现在今年淘宝商城光棍节的促销广告里,恐怕也出现在很多人的新年愿望中吧。

8、CBA

有道词典释义:中国篮球协会(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也常代指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NBA停摆,催生了大批NBA球员去海外延续自己的淘金梦。而中国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JR·史密斯,马丁·钱德勒,布鲁克斯这些曾经只在电视里奔跑的超级明星,现在竟然和我们踏在同一块土地上。巨星的加入也吸引了许多人对CBA新赛季比赛的关注。但随着NBA的重新开战,这样精彩的比赛场面是否会昙花一现?在遥远的未来,我们能否依靠本土球员的能力,开辟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篮球盛世?

9、Big Bang

有道词典释义:宇宙大爆炸,现已常被代指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

四个Geek和一个大胸女的故事已经走到了第五季,但从这个词的查询量看,大家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

有人说第五季的《生活大爆炸》逐渐失去了Geek类剧集应有的从科学看生活的态度。Sheldon交到了女友,甚至开始研究如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Raj和Howard则眉目传情,基情四射。曾经的液氮冻香蕉和激光煮泡面这样的科学奇迹似乎已经很久不出现了。但即使这样,饰演Sheldon的Jim Parsons仍然人气爆棚,不仅在今年蝉联艾美奖喜剧类最佳男主角,更把金球奖最佳男演员的奖杯抱回了家。

无论是恨是爱,《生活大爆炸》已经确定至少会拍到第七季,起码粉丝们已经起立欢呼了。

10、B2C

有道词典释义: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Business to Customer)


从办公楼和学校门口堆成山的京东、凡客的快递包裹就不难看出今年电子商务市场的繁荣。疯狂的神棍节促销让几大商城的日销售额又一次被刷新。据淘宝商城公布的数据显示,狂欢节大幕拉开8分钟后,淘宝商城交易额突破1亿元,24小时内淘宝商城和淘宝网总支付宝交易额超过52亿元。但繁荣背后的危机也在年末逐渐显露。B2C第一支股麦考琳的股价大跌,凡客的元老级员工离职、IPO延后,京东商城也默认陷入了困境。新的一年,对于众多B2C商家而言,危机和机遇并存。

当然,让B2C查询量大涨的原因还有那位电视台主播脱口而出的“B二C”,你懂的。

http://news.163.com/11/1222/16/7LT1UU110001124J.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23 10:28
【案例】
行业协会驳央视报道 否认防辐射服使辐射变强2011年12月23日03:37新京报李蕾我要评论(15)
字号:T|T






2009年2月22日,武汉鲁巷广场一公司两位工作人员戴防辐射面罩和防护眼镜防电脑辐射。资料图片 周超 摄

行业协会否认防辐射服聚集辐射

央视曾报道防辐射服或增大辐射;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

本报讯 (记者李蕾)央视近日播出的调查节目显示,防辐射服或让衣服内辐射强度变大,此调查结果随即引发多方争议。


                                                                                                                                                                                                                                央视曝光孕妇防辐射服穿了危害反而更大
来源:腾讯视频所属栏目:腾讯视频


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昨日携多位防辐射领域专家召开媒体发布会表示,防电磁辐射服对屏蔽电磁波是有效的,不可能成为电磁波的收集器。

央视曾称防辐射服只对部分辐射有效

央视此前报道称防辐射服对于单一来源的辐射有效果,但对于来自某些方向的辐射源不仅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反而会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

原因是如果穿了防辐射服,辐射会从衣服的下端、袖口等所有的缝隙射入,但却无法反射出去,反而辐射强度增大作用于人体。

专家称防辐射服不会增大辐射强度

全国电磁屏蔽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黎国栋表示,穿防辐射服不会使辐射强度变大,央视调查中检测员陈峰的实验是不严谨的。

黎国栋解释,从袖口等缝隙进入防辐射服的电磁辐射本身就非常少,且穿在身上的防辐射服与人体的间隙很小,辐射在衣服内每反射一次能量就会有所减弱,变成热量直至辐射消失。

这部分热量会被人体吸收,但对人体无害。

同时辐射从进入到消失的反射距离在3-5毫米,因此在防辐射服边缘就会消失,不会到达人体的心脏、中枢神经等敏感部位。

辐射服国标发布尚无时间表

央视在节目中称,由于防辐射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也都还处在一个无人监管的空白状态。

国家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顾红烽透露,目前她正负责研究制定关于防辐射服的检测国标。

顾红烽说,该标准正在起草中,有关部门尚没有对相关数据和指标进行量化,暂不确定具体发布时间。

■ 链接

辐射不超标对人体几乎无害

央视调查结果显示,日常电磁环境的辐射水平大都满足标准要求,对人体是无害的。

对此,山西医科大学教授、环境电磁场生物学效应及防护专家刘文魁昨日称,如果所处环境中电磁辐射超标对人体有害,不超标则无害。一般正规厂商的电器、电子设备出厂前都是经过检测不超标的,但不排除例外。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英则建议包括孕妇在内的敏感群体尽量少接触有电磁源的地方。(本报记者 李蕾)


■ 行业观察

防辐射服市场标准慢些出台

商品的标准是随市场拓展而逐渐形成的。在这其中厂商更多的参与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问题是因为厂商过多的广告宣传,常常掩盖了其他的声音,尤其是一些科学的声音。

近日,央视曝光穿孕妇防辐射服会增加衣内辐射强度。对此,防辐射服经营商对央视委托的实验室的权威性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央视那个实验不严谨,有漏洞,实验中的电磁波发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不存在。而且,假若防辐射服对防辐射不起作用甚至加剧辐射作用,那么有些科技人员为防辐射而穿防辐射服,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项调查显示,自央视报道之后,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放弃了购买防辐射服。据防辐射服品牌“优加”的首席运营官说,央视报道对防辐射服的冲击“三个月的行业冰冻期避免不了”。

不管央视报道和防辐射服厂商幕后有什么目的或根本没有目的,只是难坏了无数的“准妈妈”,无数孕妇无所适从。于是有人就呼吁,快快出台权威的防辐射服国家标准。

可是,这个标准并不好出。首先,它是什么标准?是防辐射服厂商的行业标准,还是妇幼保健的防辐射标准,抑或是电磁辐射的技术标准?其次,标准的衡定是依照央视委托的那个实验室所做的静态标准实验来定,还是要照厂商所说的实际生活来定?

虽然现代科学能够掌握精确的辐射检测技术,也明白人体尤其是孕妇能够接受的最大辐射量,但要制定出一个防辐射服标准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且不说确定这些标准需要时间,就是如何参照我们上述所列举的参数,以及究竟还要确定多少我们还不太明白但却是必须的参数,恐怕还难以确定。

如果匆匆忙忙定出所谓权威的标准,不仅不一定是科学的,更有可能背后有利益的推动,那就更可恶了。

一个新商品的出现一开始是没有什么权威标准的,标准是随市场拓展而逐渐形成的。在这其中厂商更多的参与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问题是因为厂商过多的广告宣传,常常掩盖了其他的声音,尤其是一些科学的声音。这是不利于新商品的科学标准的形成和制定的,归根结底也不利于新商品的完善和拓展,不利于那些新商品的经营商。

这一次,央视报道的穿孕妇防辐射服会增加衣内辐射强度的结论是否全面,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它起码在铺天盖地的防辐射服广告宣传声中多了一点不同的声音,让消费者去辨别。当然,对于绝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们需要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相信,假以时日,防辐射服的权威标准会在各种科学观点的交锋中产生。

□郁慕湛(上海 财经评论人)


http://news.qq.com/a/20111223/000065.htm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1-12-27 11:31
【案例】
新浪科技CNN盘点2011年十大科技新闻:1.乔布斯辞世;2.社交媒体成为社会活动联络工具;3.黑客泛滥;4.平板电脑大战吸引众多新成员;5.Facebook“无障碍分享”功能;6.专利大战;7.Google+诞生;8.苹果市值居全球之首;9.IBM超级电脑击败人类选手;10.Spotify和Facebook拓展数字音乐行业。http://t.cn/SMx73t

转发(3)| 收藏| 评论(1) 16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 10:37
【案例】
市民放生致泰山松鼠成灾 果农核桃被啃濒临绝产

2012-01-02 02:31:18 来源: 齐鲁晚报(济南) 有1107人参与

本报泰安1月1日讯 泰山上本来没有松鼠,市民出于好意,将小商贩当宠物出售的松鼠买来到泰山放生,在近年来松鼠缺少天敌的情况下,泰山松鼠竟繁殖成灾。因为松鼠啃食核桃等果实,有果农的核桃减产近一半甚至绝产。

“山上的松鼠都成灾了,有果树的地方就有松鼠。这两年,松鼠满山跑都成泰山一景了。前一段时间在韩家岭附近的山上就见到了四五只松鼠。”泰安市民石国祥说。这些松鼠都是哪儿来的呢?石国祥表示,根据他多年爬泰山的经验,以前从未在山上见到松鼠,从去年开始,松鼠数量逐渐多了起来。“松鼠是外来物种,应该是市民放生,慢慢繁殖起来的,现在整个泰山上都能见到松鼠了。”石国祥说。

记者来到中百下河桥附近,一位卖仓鼠的商贩告诉记者,过去他也卖过松鼠,生意还可以。市民宋强去年买过一只松鼠,后来拿到泰山后山放生了。他告诉记者:“买的时候就没想着自己养,这种动物原本就应该生活在森林里的,我们也是出于好意。”


泰山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申卫星表示,松鼠不是泰山的物种,最初由于市民在泰山上放生才出现松鼠。松鼠对于森林繁育能起到一定作用,它们将果实埋到地里,有些种子会发育成树木。但是松鼠也啃食核桃、松子等果实,造成一定的果实浪费。目前由于泰山上缺少狼、豺等松鼠的天敌,松鼠的繁殖速度较快。“前几天,还有一只从窗户跳到了我办公室里。”申卫星说。

泰山韩家岭附近的市民侯勇告诉记者,自己在山上种了一万两千棵核桃树,因为松鼠的啃食,今年减产近一半。“现在松鼠太多了,根本防不住它们,7月初核桃快熟的时候,它们就摘下来吃果子,吃一半扔一半,对产量影响很大。很多果农甚至绝产了。”侯勇说,对于松鼠,果农都很无奈,都说松鼠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也不能对它们灭杀,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好的果子被糟蹋了。

申卫星提醒市民,由于目前泰山松鼠数量较多,还没有有效控制其繁殖的办法,提醒市民不要再买松鼠放生了。

http://news.163.com/12/0102/02/7MNT0RER00014AED.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1-5 23:33
【案例】
争议科技报道的六点提示[/url][url=http://www.longxin.swust.edu.cn/forum.php?mod=post&action=reply&fid=36&tid=2046#][url=http://twitter.com/share]Tweet[/url] [url=][url=]
[/url][/url]

12/26/11KS Jayaraman
Via Morguefile.




气候变化、干细胞研究、基因改造食品,很多科技新闻都从一个有争议的角度报道这些主题。当你在准备有争议的报道时,考虑以下提示:
你可以阅读世界科技记者联合会在线科技新闻课程提供的争端报道培训。所有的10个课程都以英语、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中文和土耳其语形式免费提供。







话题:
http://ijnet.org/zh-hans/stories/99566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7 11:39
【案例】
[/table]
  2012年世界末日作为谈资,在新年伊始被讨论地越发热烈。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一时间关于2012的辟谣铺天盖地。当已经确定这末日预言并不靠谱后,我们不妨再认真的分析一下这些末日流言,看看这些流言中到底有多少真实和科学的成分。
  2012流言的根本玛雅历法的确很准 
2012年12月21日的末日流言始于现代人对古玛雅人的历法循环结束的误解,在电影《2012》使得这误解加深后,无数的专家都指出了玛雅历法与世界末日之间没有直接证据相联。事实上除去末日预言,玛雅人的历法是十分精准的,误差足以和现代科技所观测的结果媲美。




玛雅历法以精确著称,计算出的太阳历法仅与现代人测算的相差0.0002日。图为记录历法的石碑复原图。


玛雅文明在数学、建筑、天文和历法等等领域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图为位于墨西哥大学城以南的库库尔坎城的库库尔坎金字塔,该金字塔在设计时将玛雅历法作为主要设计元素融入建筑中。


[table=98%]
[td]
玛雅历法很精准,5000年才会误差一天

根据玛雅文化学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David Stuart的研究:玛雅文明共有三种历法,分别用来祭祀、耕种和记录历史。虽然用处不同但玛雅历法的准确性却是公认的。指导祭祀工作的历法,规定260天是一年。指导耕种的是太阳历法,和季节轮替、时令节气相对应,规定365天是一年。对于太阳历法,玛雅人精确计算出太阳年的长度为365.2420日,而现代人测算为365.2422日,误差仅为0.0002日,就是说5000年的误差才仅仅一天。

这两种历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只记录了今天的月份和日期,却不记录今天所属的年份。所以玛雅人专门编制了第三种历法“长计历”来记录年份。这种历法规则非常简单:将历史上某一天定义为“第一天”,之后是“第二天”、“第三天”,一直顺序下排,历法中每两天的日期不会重复。但因为这种历法会在今年的12月21日这一天结束,所以就成了广泛流传的2012年世界末日的主要证据。[详细]

玛雅历法的准确源自对天体运动近400年的观察和独特的计数方式

玛雅人用了384年的观察,算出584日的金星绕太阳运行周期,而同样的周期现代人测算为583.92日,误差每天不到12秒,每月只有6分钟。不仅如此,玛雅人还精准的记录了地球、火星等行星的运行周期,为祭祀和耕种提供了准确的时间表。 [详细]

玛雅人还有成熟的天文观测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组建筑群,从一座金字塔上的观测点向东方看,就是春分、秋分日出的方向;向东北方看,就是夏至日出的方向;向东南方看,就是冬至日出的方向,使得观测者能够处于最佳的观测位置和拥有准确的参照物。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奇钦伊查天文台,这个天文台的顶部有一个圆形天窗,北天窗的对角线对准春分、秋分之际的半圆,南天窗对角线对准地球的南北极。天窗内可以精确的观测到星座、行星的位置。

此外,玛雅人并没有使用常见的十进制,而是使用比较少见的20进制和18进制来计数。在前文提到的"长计历"中,玛雅人就是用了18进制。这样,18进制中的"100"实际上表示的是10进制数字的"360",正好接近一个太阳历法的365天,为计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玛雅人为了能够在天文学上得以应用,其计数单位都出奇的大。玛雅文明最大的三个单位分别为卡拉布屯、金奇耳屯和阿拉屯,分别等于5760万日、11亿5200万日 和230亿4000万日 。虽然巨大的数字看似繁琐,但应用于天文学中却得心应手。 [详细]


  地球内部一直不安稳  
自2004年印度洋地震造成的海啸后,地球上发生毁灭型地震的次数似乎变多了。2010年,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之后不但引发海啸和核危机,更使得地球自转加快了1.6微秒,并且对地磁场也产生了些微影响。随后便有好事之徒将此与世界末日联系起来,声称地磁场将倒转并引发一系列大地震。事实上虽然与世界末日无关,但地球或许真的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极光是太阳粒子流轰击地球高层大气气体使其激发或电离的发光的现象, 由于有地磁场,粒子流很少能够直接接触到大气,所以极光常在磁极附近的高纬地区高空出现。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地核占地球总质量的16%,地幔占83%,而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地壳,仅占1%。



地球磁场和磁极一直都在变化,且地磁场倒转无法预测
地核内部是液态的,产生运动和变化是正常现象。当地球自转时,地核内液态的铁也会自由流动,产生大量自由电子随之运动;带电粒子的对流运动会建立起一个磁场,磁极分别位于地球的南北极地区。这样产生的磁极像是一个条形磁铁,使得磁场包裹整个地球。2008年,地球物理学家丹•莱思罗普建立一个26吨重,内部也含有一个相似的液态的铁核的球,成功的模拟了地磁场的产生。
因为地球内部并不稳定,所以地磁场会倒转或者强度改变也很正常。地磁两极在过去数百万年中发生了多次的倒转。根据铁磁沉积物的记录,最近一次地磁倒转发生在78万年前。在过去1.6亿年内,地磁倒转发生得非常没有规律。长期数据显示,历史上稳定的地磁场最长大概保持了4000万年之久,而最短的只保持了数百年。因此,地磁倒转并不具有固定的发生周期,所以,我们也无法预言下一次地磁倒转会在什么时候发生。[详细]

全球每年地震超500万次,6级以上200次,环太平洋板块或已进入地震多发期 由美国地质调查局所做统计可知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下来每天有1万多次,不过绝大多数不能被人所察觉。另据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统计,全球6级以上的强震平均每年近200次,7级以上的平均每年约18次。而数据显示,仅在2010年,全球就记录到28次7级以上地震,大大超过往年的平均数据。事实上科学家认为,自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8.9级地震起,地球已进入地震相对活跃期。从历史上看,1833年-1877年,发生了5次9级地震,是记录中第一次比较大的板块活跃期;1946年-1964年,也发生了5次9级大地震,是第二次比较大的板块活跃期。从2004年开始,地球进入第三次比较大的板块活跃期,根据前2次活跃期的时间长度推算,第三次活跃期恐怕要超过10年 。2010年智利发生的8.8级地震和2011日本发生的9.0级地震,分别占据了全球地震强度前五名中的两个席位。而智利和日本,分别在太平洋东南部和北部。这可能意味着,著名的"环太平洋地震带"未来活动很可能走强。[详细]

  太阳系也不是太平的  
太阳风暴引起世界末日的担忧源自于电影《2012》,片中太阳活动的加剧释放出大量中微子对地球产生了影响,最终导致了世界末日。事实上,太阳活动的确即将进入高峰,但中微子并不会对地球产生影响。另一面,源自苏美尔文化中的巨大灾星Nibiru毁灭地球的预言被从2004年硬搬到了2012年,虽然灾星无迹可寻,可小行星的威胁却不能被排除在地球杀手的名单之外。



太阳风暴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会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等。科学家预计2013年将会出现超级太阳风暴。


目前科学家已经观测到的可能会对地球产生威胁的小行星已经有超过500颗。图为灾星Nibriu假想图。


太阳活动的确会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而且即将迎来高峰年 太阳风暴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会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等。1843年,德国一位天文学家施瓦布通过多年的持续观测,发现了太阳黑子的11年活动周期。也就是说,太阳黑子大概以11年为一个周期呈现出数目和位置的变化。当太阳黑子增多变大时,其它太阳活动也随之变得猛烈。因此,就把11年周期里太阳活动达到顶峰的这一年称为太阳峰年。下一个太阳活动峰年,将在2012年结束时迎来。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曾设想过这样的景象:2012年9月22日的午夜,曼哈顿的夜空中出现摇曳的彩光。纽约人几乎从没有在如此靠南的纬度上看到过极光。但没待他们在这罕见的美景中沉浸多久,电灯泡开始明暗闪烁,突然暴亮一下之后便熄灭了。90秒钟之后,美国东部全部断电。它是一次强烈的风暴,来自1.5亿千米之外的太阳表面。可见对于现代文明来说,太阳风暴的确能带来真真切切的威胁。[详细]现已观测到能威胁地球的星体超500颗,每年坠落地球陨石数近20000对地球有威胁的小行星,有专门的天文学名词与之对应——近地小行星。这些小行星,由于与地球轨道相交,可能会有撞击地球的危险而受人关注。美国是近地天体观测的主力,除了卡特里娜巡天系统,还有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近地小行星追踪、太空防卫基金等对近地小行星进行监控。这些组织利用观测卫星、望远镜等设备观测。截至到2011年9月发现的中等体积大小的近地小行星数量就有约为19500颗。在已知的近地小行星中,有500多颗小行星的直径超过1千米。这些小行星中的任何一颗一旦撞击地球,都将带来毁灭性威胁。但它们的运行轨迹目前都在科学家的预计之中。根据NASA发布的声明:在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11月8日6时28分,一颗名为2005 YU55的小行星曾在与地球的距离为32万4千6百公里地方擦身而过,这仅仅是8倍的赤道长度。这颗小行星直径约400米,若撞击地球将相当于500枚核弹同时在地球上引爆。旨在发现和追踪所有穿越地球轨道的较大小行星的Spacewatch项目,在2005年就发现并掌握了这颗小行星的动态。[详细]此外,陨石坠落地球也不是小概率事件。加拿大曾在1974至1983年间执行陨石观察和发现计划,用60台照相机对准天空观测撞击事件。研究者根据观测结果估计,每年在地球上,大于0.1千克的陨石撞击事件有19000起,而大于1千克的陨石撞击事件也有4100起之多。[详细]

   2012末日流言本身并不靠谱,一些流言虽然有夸大,但还是有相当的真实成分的;比起散播末日流言和斩钉截铁的辟谣,地球未来的不确定性才是事实。所以无论是对流言,还是对辟谣,独立和理性的思考才是面对问题时最佳的选择。
http://discovery.163.com/special/2012endoftheword/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8 10:59
【案例】
美科学家从蜥蜴尾巴获得灵感研制出跳跃机器人
2012-01-07 13:28:54 来源: 国际在线(北京) 有535人参与



核心提示: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在研究蜥蜴如何使用尾巴在空中保持身体平衡的特性后,近日开发出一种跳跃机器人,该机器人在跳起后,总能保持正确的落地姿势。


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5日报道,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在研究蜥蜴如何使用尾巴在空中保持身体平衡的特性后,近日开发出一种跳跃机器人,该机器人在跳起后,总能保持正确的落地姿势。
科学家们发现,蜥蜴在跳跃过程中,能够通过摆动尾巴在空中保持平衡,安全着陆。根据这一发现,他们发明了一款名为Tailbot的跳跃机器人,如果是头上脚下从空中落下,它就能通过“尾巴”恢复平衡,确保脚先着地。这种技术可以用来开发更加灵活的灾难搜索机器人。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学教授罗伯特·富尔(Robert J. Full)说:“机器人无法像动物那样灵活,能让机器人变得更稳定都是科技突破。机器人和蜥蜴都需要调整尾巴的角度来保持落地稳定。”

http://discovery.163.com/12/0107/13/7N5UKJ5O000125LI.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17 13:17
【案例】
格林尼治时间或成历史 将被原子时替代
2012-01-17 10:18:42 来源:
网易探索 有1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核心提示:即将在16日到20日于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上,各国代表将讨论“闰秒”的存废。如果闰秒被废除,就意味着世界时间与大名鼎鼎的格林尼治时间彻底脱钩,完全转入原子时间的轨道。




或许到了“世易时移”的时候。在16日到20日于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上,各国代表将讨论“闰秒”的存废。如果闰秒被废除,就意味着世界时间与大名鼎鼎的格林尼治时间彻底脱钩,完全转入原子时间的轨道。

在格林尼治时间的发源地英国,人们对此抱有复杂的感情。格林尼治天文台在人类确定时间标准的历史上堪称泰斗,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早已退出江湖。政府高官将格林尼治时间看做民族荣誉,誓言全力维护。而科学家指出,无论格林尼治时间还是原子时间,英国科学的骄傲不会改变。

格林尼治天文台:已退出江湖

位于英国伦敦东南部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是格林尼治时间的发源地。过去人们主要通过观测太阳等天体的位置变化来确定时间,“1851年在格林尼治天文台设立的子午环望远镜,使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天文学时间测量精度”,这里的现任测时负责人罗里·麦克沃伊告诉记者。

在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上,格林尼治天文台测定的经线被确定为零度经线,也就是本初子午线,当地时间相应成为各地时间的基础。比如北京时间是格林尼治时间加8小时,而美国东部时间是格林尼治时间减5小时。

实质上,格林尼治时间是“地球自转时间”,因为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太阳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发现地球自转的速度实际上并不稳定,相比之下,利用原子的特性来确定时间要更为可靠,于是时间测量系统逐渐转向了原子钟。目前地球自转时间与原子时间相比,大约每年会慢半秒。

现在全球通行的“世界协调时”,是两个时间标准的综合体。它基于原子钟,但为了保持与地球自转时间的一致,在两者差异累积到快要到一秒的时候,就加上或减去一个“闰秒”。自1972年这套体系确立到现在,已经添加了24个闰秒。这给卫星定位、导航等依赖时间精度的高科技领域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因此有些国家提出废除闰秒,完全采用原子时间标准。

对于这一争论,麦克沃伊说:“从上世纪50年代起,格林尼治天文台就已经不再决定时间,它现在是一个博物馆,为英国决定时间标准的任务已经转交给了国家物理实验室。”格林尼治天文台也没有直接参与国际电信联盟即将召开的会议,“但是我们会作为时间历史学者关注相关结果。”

政府官员:感受民族主义暗流

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淡出不同,在是否改变时间标准的问题上,英国政府官员反应强烈。英国负责科技事务的大臣戴维·威利茨通过媒体公开说:“这是一个从科学上看双方论据平衡的问题,但我确实感到了民族主义的暗流。”

他提到的“论据平衡”是指,虽然闰秒会在高科技领域造成不便,但如果废除闰秒也会有一些问题。比如在若干年之后,原子钟与地球自转差异的累积会导致原子时间与人们的自然感受不一致,原子钟上标明的午夜可能是生活中的正午。

而“民族主义”则不用说,格林尼治时间是在大英帝国全盛时期被确定为世界时间的基础,早已被许多英国人看做是民族荣耀的象征。

英国媒体在报道相关问题时也不忘提到,海峡那边的老对手法国人当年在“国际经度会议”上反对格林尼治时间,失利后还曾单独自行使用“巴黎标准时间”。而如果废除闰秒,实际上也就是彻底摆脱格林尼治时间,时间标准的掌控权就会落入国际计量局,而这是一个设在巴黎的机构。

威利茨说,英国将在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上全力维护格林尼治时间的地位。

科学家:英国科学骄傲不变

对于此次会议结果是否会影响民族骄傲,英国的科学家又有自己的看法。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现在已是英国的授时中心,该机构专家彼得·韦伯利认为,虽然此次会议结果难料,但无论如何,英国科学的骄傲不会改变。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际电信联盟对闰秒问题是否要投票表决,这个议程尚未最后敲定。即便投票,结果也难以预料,因为在2011年的一次意见调查中,有13个国家支持废除闰秒,3个国家反对,还有100多个国家没有表态,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其实,即便是原子时间,也离不开英国科学家的贡献。因为正是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精确计量原子时的铯原子钟,这项技术现在被各国的授时中心广泛使用。

“当初把格林尼治时间作为世界时间的基础,和后来国家物理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能成功运行的铯原子钟,都是重大的历史成就,英国人民可以继续为这些成就感到骄傲。”的确如此,一个国家如果有真正重大的科技贡献,就能在类似争议中抛开外在喧嚣,它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就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http://discovery.163.com/12/0117/10/7NVBNFSB000125LI.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19 11:15
【案例】
现代太空美术之父精准预言外星景象
2012-01-18 09:20:17 来源:
网易探索 有453人参与


转发到微博(20)


核心提示:法国天文画家卢西恩·鲁达乌斯(Lucian Rudaux)是现代太空美术之父,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达乌斯的太空美术创作达到顶峰。在此期间,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一系列拥有惊人准确度的外星球景象。












1/6)
转发到微博

现代太空美术之父西恩·鲁达乌斯创作的一幅作品,展示了火星上的尘暴。[详细]























网易探索1月18日报道
法国天文画家卢西恩·鲁达乌斯(Lucian Rudaux)是现代太空美术之父,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达乌斯的太空美术创作达到顶峰。在此期间,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一系列拥有惊人准确度的外星球景象。

鲁达乌斯最初是一位商业插画师,同时也是一位富有激情的业余天文学家。1892年,18岁的鲁达乌斯加入法国天文学会。他是首批观察到太阳白光耀斑的人之一,还曾发表过大量有关这种耀斑的文章。1892年至1914年间,天文学会刊登了他的很多观测发现。

在诺曼底海岸附近,鲁达乌斯建造了自己的私人天文台。借助于4英寸(约合10厘米)口径的反射望远镜,他创作了带有开拓性的月球和行星绘画作品以及银河系图集。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著作和杂志文章,其中很多带有美丽绚烂的插图。它们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鲁达乌斯的一些文章采用“当月球破碎”等吸引人眼球的标题,并附上天启插图。1937年,他创造了大型画册《在其他星球上》,共收录了400多幅插图,其中包括20幅全页彩图。在此之前,读者从未见过展现太阳系其他星球的如此精确和壮观的图片。很多作品的准确度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似乎创作于2011年,而不是70多年前。

鲁达乌斯描绘的月球表面是其最令人感到惊异的作品之一。在其他画家笔下,月表地貌被高耸而参差不齐的山峰统治,鲁达乌斯则主要展现圆顶山脉和起伏的地带,与“阿波罗”号宇航局所拍照片展现的景象几乎一模一样。鲁达乌斯无法理解一些画家和天文学家为何固执地认为月球是一颗地貌陡峭崎岖的星球。他在文章中写道:“如果我们根据观测发现重建确定月球山脉的几何轮廓,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并不陡峭崎岖,而是拥有相当平缓的坡度,顶部通常平坦或者呈平滑的圆形。”

在鲁达乌斯笔下,金星变成一个遭到侵蚀的多岩多尘碗状星球,火星的多岩平原荒地则爆发壮观的尘暴。他创作的土星环绘画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在木卫上欣赏到的木星景象也是他的代表作品。除了描绘太阳系外,鲁达乌斯还将目光聚焦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用自己的想象力描绘环绕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鲁达乌斯于1947年去世,火星上一个直径65英里(约合100公里)的陨坑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来源:io9.com 编译:shooter)


http://discovery.163.com/12/0118/09/7O1QP7TU000125LI.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1-22 10:48
【案例】
人类担心外星人入侵纯属杞人忧天

2012-01-22 09:42:08 来源: 网易探索 有1人参与

核心提示:不过,尽管主流科学界认为宇宙中存在外星人,但事实上,至今尚无确凿证据。与担心外星人威胁的“外患”相比,我们人类目前还有更多更值得关注的“内忧”。
斯蒂芬·霍金70岁了。这位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最近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再次语出惊人:宇宙中存在外星人,地球人试图与他们交流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外星人决定来拜访我们,那么结果可能和当年欧洲人到达美洲一样,美洲原住民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霍金坚信,“外星人如果威胁地球人,其主要目的是掠夺地球上的资源。”

这种论调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天文学家马丁·赖尔就曾经致信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竭力主张地球人不要与外星人联系,以免受到威胁。不过,由于当时尚未发现太阳系外有行星,赖尔的主张并没有受到特别关注。

随着人类对地球之外越来越多的了解,过去20年里,人们已知的太阳系外行星数量从零增加到了约700颗。天文学家推算,仅在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就可能存在数以千亿计的行星;他们猜测,类地行星上很可能有外星人。

于是,对地外生命的关注也就变得强烈起来。2011年1月,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A 辑》出版了主题为“地外宇宙”的特刊,剑桥大学等多个著名学府的学者都纷纷以此为主题撰文,呼吁各国政府应该出台一个行动计划以应对地球人被外星人攻击的问题,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COPUOS)应该负责处理这方面的“地外事务”。

英国进化生物学西蒙·莫里斯在这期特刊中撰文指出:“任何计划与外星人进行联系的人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外星智慧生命的进化过程可能与达尔文理论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外星人可能很像我们人类。毫不掩盖地说,他们甚至可能也拥有暴力倾向。”

5个月后,英国天文学家玛瑞克·库库拉在接受《太空探索》杂志采访时指出:外星文明比地球文明要高级,但是外星人也许不是很友善,我们现在还缺乏证据表明他们是“和平使者”,为了安全起见,最好的做法是对其“敬而远之”。

不仅如此,外星人威胁论还是众多科幻作品渲染的内容。号称2011年第一部科幻巨制的《洛杉矶之战》,就充斥着反抗外星异形入侵的口号。

然而,有些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从外星人的智慧与科技,甚至是人类自身对外星人的心理作用来说明外星人对地球人并不构成威胁。

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就是这一观点的拥护者。他在1999年发表的论文《宇宙语言学》中指出:担心外星人威胁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只要是高级智慧生命,他们的理智在决定着他们必须有分寸地对待其他智慧生命体;外星人与地球人将来是能够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的。

无独有偶,美国天文学家大卫·莫里森在2011年5月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表示:如果一颗距离地球数百或者数千光年的行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被我们接收到,这个文明的先进程度一定超过人类;如果一个文明能够存在数十万年,它一定能解决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没有必要侵略地球。他风趣地说:“如果外星人来访,我会好好款待他们。”

同时,美国《发现》杂志援引美国另一位天文学家赛思·肖斯塔克观点称,如果地球上存在一种他们无法在自己的家园获取的资源,科技发达的外星人可以选择更容易的方式获取或者制造这种资源,而不是千里迢迢来到地球;加上太空旅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他们没有必要来地球掠夺资源。

不过,尽管主流科学界认为宇宙中存在外星人,但事实上,至今尚无确凿证据。

因此,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杰克·麦克德维特对待这一问题就显得非常理性:“任何具备这种能力的地外文明都不希望使用武力。”

或许,与担心外星人威胁的“外患”相比,我们人类目前还有更多更值得关注的“内忧”。

http://discovery.163.com/12/0122/09/7OC5K4H0000125LI.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1 10:41
【案例】
科学家制造反物质原子有望解决反重力问题(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1日 07:36  新浪科技微博

实验室现在已经有能力制造出反物质粒子,但是要将它们和常规物质隔绝开来以防消失非常困难

  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项目的一个科学家小组也在从事相关工作,试图束缚反物质粒子以便开展研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1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报道,根据一份最新报告,有关和常规物质对应的“反物质”是否会施加“反引力”的疑问或许即将被科学家们解开。

  常规物质会对整个宇宙中的其它物质产生引力,但到目前为止人们依然不清楚反物质是否会相应地产生“反引力”。近日一个科学家小组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称他们已经成功制备稳定存在的电子-正电子对。正电子是带正电的电子,是电子的反粒子。由这种粒子对构成的射束将最终帮助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

  向上坠落

  对于物理学中定义的每一个粒子,它们都拥有相应的反粒子,在科学家已经测量过的任何方面,两者都是相同的,除了一点:它们拥有相反的电荷。根据现有理论,在宇宙诞生之初,物质和反物质是等量产生的。当两者相遇时就会发生湮灭反应,彻底消失。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物质和反物质两者是等量的并且会相互湮灭,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由物质构成的宇宙,甚至由物质构成的“我们”又是怎么存在的?

  区分出反物质的一条重要性质可能就是其引力行为特性。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反物质会被常规物质所吸引。但是也有另外一些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反物质可能会产生“反引力”,它们会向上落下!这一点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宇宙没有在它最初诞生的那一刻就立即被湮灭反应彻底消灭。它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宇宙会加速膨胀。

  但是这一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目前还没有可以验证它的手段。不过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正在这一问题上取得进展,他们正逐渐接近一劳永逸解决这一难题的最终目标。

  他们宣布已经成功制造出电子-正电子对,它们两者可以稳定态相互绕转,这种现象被称为“电子偶素”。

  科学家们不断向这个脆弱的粒子对注入能量,维持一种被称作“里德伯状态”的平衡形式,从而阻止物质和反物质粒子的接触。就像是车道那样,粒子可以在不同轨道中相互绕转,只要它们能够获得额外的能量输入即可。在里德伯状态中,两个粒子获得更高的能量维持相对分离的轨道,从而可以实现让该粒子对稳定存在相对较长时间的目标:30亿分之一秒。

  现在科学小组正计划进一步改进他们的方法,让这一粒子对的稳定存在时间延长至数千分之一秒,从而能够制备一束原子流,看看它究竟会向哪个方向“落下”。(晨风)


http://tech.sina.com.cn/d/2012-02-01/07366671777.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1 10:43
【案例】
NASA发现星团内巨大空洞 或为宇宙中最冰冷角落2012-01-31 09:14:00 来源:
网易探索 有1296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4)


核心提示:NASA发现了宇宙中一个巨大的暗分子云,这个暗分子云“巴纳德68”是宇宙内的一个巨大空洞,位于一个活跃的星团中部。巴纳德68外表好似一个畸形黑洞,实际上要比黑洞更为怪异。这个暗分子云可能是宇宙中最孤独、最黑暗并且最为冰冷的地方。




宇宙空洞“巴纳德68”,可能是宇宙内最孤独、最黑暗并且最为冰冷的地方


在红外线等不同波长条件下进行观测,才能够看到巴纳德68背后的恒星。

网易探索1月31日报道
NASA发现了宇宙中一个巨大的暗分子云,这个暗分子云“巴纳德68”是宇宙内的一个巨大空洞,位于一个活跃的星团中部。巴纳德68外表好似一个畸形黑洞,实际上要比黑洞更为怪异。这个暗分子云可能是宇宙中最孤独、最黑暗并且最为冰冷的地方。

构成巴纳德68的尘埃和气体非常密集,阻挡了后面的所有光线。给人的感觉是,某个外星文明撕裂了宇宙,开辟出一条通道,通往这个空洞。这个完全漆黑的宇宙区域让分子云的内部成为宇宙内最冰冷同时也最为偏远的角落。巴纳德68是暗吸收星云中最显著的一个例子,位于蛇夫座。由于中部没有任何可以观测到的恒星,说明巴纳德68距离地球较近。测量结果显示这个暗星云距地球大约500光年,宽度达到0.5光年。

目前,科学家尚不清楚类似巴纳德68这样的分子云如何形成。研究显示这种星云可能孕育出新恒星。具体到巴纳德68身上,它可能发生塌陷,形成一个新恒星系统。在进行可见光观测时,巴纳德68漆黑一片,好似一个巨大的空洞。如果在红外线等不同波长条件下进行观测,你能够看到巴纳德68背后的恒星。(编译:shooter)


http://discovery.163.com/12/0131/09/7P39J3IN000125LI.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 11:38
【案例】
美科学家研发读心程序 可将大脑想法破译成语音2012-02-02 09:02:45 来源:
网易探索 有22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核心提示:近日,美科学家研发出一款可“读心”的电脑程序,能够破译大脑活动并将其还原成我们听到的词句。他们表示这项技术能够为因中风或者退化性疾病导致语言功能受损的患者带去福音。不过,很多人也对“读心”程序产生恐惧,担心自己的想法被他人偷窥。




志愿者的头部X射线CT扫描图像,展示了负责处理声音的大脑颞叶上方的电极。

网易探索2月2日报道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一款可以“读心”的电脑程序,能够破译大脑活动并将其还原成我们听到的词句。他们表示这项技术能够为因中风或者退化性疾病导致语言功能受损的患者带去福音。不过,很多人也对“读心”程序产生恐惧,担心自己的想法被他人偷窥。

研究过程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学家将电极植入接受大脑手术的患者头骨,监视来自颞叶的信息。这一大脑区域与语言和图像处理有关。患者听到他人讲话时,电脑程序便开始分析大脑如何处理和重现他们听到的词句。科学家表示这项技术同样可以用于读取患者的想法,了解他们想说的话。

刊登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指出,这项技术让读心研究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系统学教授罗伯特·奈特表示:“对于因中风或者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导致语言功能受损而无法说话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巨大进步。如果能够通过分析大脑活动进行另一种意义上的虚拟对话,将有成千上万的语言功能受损患者受益。”

据悉,共有15名通过大脑手术治疗癫痫或者脑瘤的患者接受了测试。在征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将256个电极安装在他们大脑表面,“窃听”他们表达的单个单词,包括名词、动词和名字。电脑程序分析电极活动,再现他们听到的词汇。研究论文合著者布莱恩·帕斯利指出,研究证明电脑程序破译大脑活动后获取的信息与在大脑内呈现的信息非常接近。

通过进一步研究,大脑活动分析将允许科学家将患者的想法转换成真实的语音信息,或者借助界面装置表达患者的想法。

研究发现人类的听觉系统将声音分解成单个频率。人类语言的频率范围大约在1到8000赫兹之间。帕斯利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这项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低水平声学特征。在我看来,相关大脑区域并不只进行声学分析,还会进行其他活动。我们将理解他人的话视为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力,实际上,大脑为了做到这一点进行了令人吃惊的计算。”大脑内的这些信息不会发生变化,可以进行精确测绘,电脑程序也可以破译出最初的声音。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加恩·斯库努普指出,这是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神经学家长久以来一直认为大脑通过将从外部获取的信息转换成电活动的方式进行工作,例如语言。这项研究证明,我们也可以将电活动还原成最初的声音,至少可以达到相当接近的程度。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巨大进步,为研发相关生物医学应用程序铺平了道路。”

很多人担心这项技术将导致读心装置的出现,心怀叵测的人可以利用这种装置偷窥他们内心的想法。斯库努普表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因为这项技术的使用目前仅限于少数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非侵入式大脑扫描还没有先进到可以读心的程度。他说:“所有重视个人隐私的人都是幸运的,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的头骨仍旧是一个任何企图入侵大脑的黑客都无法攻克的屏障。”(来源:《每日邮报》 编译:shooter)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责任编辑:NN017






【有22人参与】
转发到微博(0)

快来率先转发!





http://discovery.163.com/12/0202/09/7P8DNTMF000125LI.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7 11:19

【案例】
美研发3D效果隐形眼镜 能边走边看电影玩游戏
2012-02-07 10:19:57 来源: 中国日报网(北京) 有3人参与
核心提示:美国一些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把3D技术应用到隐形眼镜上,实现人们在戴上这款产品后边走路边观看有立体效果图像的梦想,该研发成果最早预计在2014年推入市场。


之前研发的“虚拟现实头戴式耳机”体积大,且戴上后前方视野受影响

新款隐形眼镜的大体结构
看过3D电影的人大都啧啧赞叹高科技所带来的震撼视觉效果,美国一些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把3D技术应用到隐形眼镜上,实现人们在戴上这款产品后边走路边观看有立体效果图像的梦想,该研发成果最早预计在2014年推入市场。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月3日报道,新型隐形眼镜由美国Innovega公司和国防先进技术研究计划署(DARPA)联合研发,其镜片采用了纳米技术,上面装有用于播放影像的内置半透明屏幕,不仅不影响佩戴者的正常视野,还能增强真实场景的显示效果。使用时不需要电力支持,因此不会给使用者的眼球带来伤害。
隐形眼镜上的装置需与智能手机或掌上游戏机配合使用,使用者在行走、移动的同时可观看电影或者打游戏,而且视觉效果很好。“人们从镜片上观看影像,感觉就像是在10英尺外(约为3米)观看一台240英寸的电视机一样,”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威利说。在需要的时候,使用者能自由转换到“增强现实”的模式。
Innovega公司认为,由于全球戴隐形眼镜的人非常多,所以这种新款隐形眼镜上市后应该会很受追捧。
虽然之前也有功能类似的“虚拟现实头戴式耳机”,但是与正在研发的隐形眼镜相比,它体积大且不透明,若使用时到处走动肯定会不安全。
http://discovery.163.com/12/0207/10/7PLE4SMI000125LI.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8 12:21
【案例】
央行:百元钞“跪拜猫”为战国漆器图案
2012-02-08 02:55:28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26667人参与
核心提示:近日,网友称第五代100元人民币存在“跪拜猫”。网友所发布的放大图片显示,100元人民币正面有三只“猫”。其中“两只猫”举起前爪,作跪拜状。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回复称,该图案实为战国时期漆器上的图案。


人民币截图

人民币截图

人民币截图
本报讯 近日,网友热议第五代100元人民币存在“跪拜猫”(本报2月5日报道)。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回复称,该图案非网友所谓“藏猫猫”,是战国时期漆器上的图案,但具体是什么图案需要专家论证。
“跪拜猫”来自战国
近日,网友称第五代100元人民币存在“跪拜猫”。网友所发布的放大图片显示,100元人民币正面毛主席头像两侧,有三只“猫”。“一只猫”张嘴直立着,眼睛大若铜钱,前肢舒展。旁边“两只猫”举起前爪,作跪拜状。
针对“是否存跪拜猫”、“图案究竟是什么”一事,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回复称,经查,所谓“跪拜猫”图案实为湖北江陵县雨台山出土的战国时期漆器上的图案,该图案是百元人民币背景图案组成部分,既不是网友反映的“跪拜猫”,也不是公众防伪要素,“据专家称可能是几何纹云图案,但具体是什么,有待考古等专家论证。”
专家称或有艺术加工
昨日,古代藏品收藏家张杨称,战国的漆器、青铜器甚至陶器等器物上,出现鸟、兽、龙等图案比较多,而且一般讲究对称,“百元人民币上的图案可以看到所谓的‘跪拜猫’呈对称状,符合战国时期器物的标准。但战国的器物上,并未听说过与猫有关的图案。”


张杨分析称,百元人民币上的战国图案可能是设计者在采用战国器物元素过程中,对图案进行了艺术再加工等变形处理,“直观看来,具体什么图案并不清楚。”
专家说法
人民币上古代元素少
昨日,钱币专家袁银龙称,对比我国发行的五代人民币图案,以古代元素为背景的并不多见。“第五代百元人民币上出现战国漆器图案等古元素,反映了国家对我国灿烂辉煌的古文化的重视”。
袁银龙称,中国早期人民币图案多以工人、烟囱、桥梁、飞机、军舰等为元素,反映社会发展和建设图景;之后则多以少数民族人物为元素,反映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等;第五套人民币则纯粹以国家领导人头像为根本元素。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申志民) 责任编辑:NN056


http://news.163.com/12/0208/02/7PN73NDK0001124J.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9 11:26
【案例】
清华图书馆机器人回复幽默受热捧
2012-02-09 02:39:02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657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核心提示:近日,网友爆料称,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置的网络机器人小图“萌语言”不断,其系列回答爆笑网络。2月8日,小图的设计者回应,由于小图有自动学习功能,一些网友和小图交流时,使用一些不健康的语言,导致小图“被学坏”,目前小图已暂被“停职”,等开学后重新上岗。
本报讯 近日,网友爆料称,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置的网络机器人小图“萌语言”不断,其系列回答爆笑网络。

昨日,小图的设计者称,设计小图的初衷是服务于学校图书馆,为网友和在校学生进行在线答疑等。但由于小图具有学习功能,目前已被网友“教坏”,近日已让小图暂停“服务”,学校开学后将“再上岗”。

小图语出惊人逗乐网友

“想聊什么ta就跟你聊什么,你说什么ta都不烦,你的任何信息ta都会回复……绝不会用‘呵呵’‘哦’来敷衍你”,近日,网友称,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置的在线机器人“小图”“笑果不断”。

有网友把与小图的聊天记录发布在网上,小图聊天内容有的答非所问,有的诙谐幽默,有的甚至语出惊人,逗乐不少网友。

网友所说的小图在一个类似QQ,或MSN的聊天框中,头像为蓝色荧光眼睛、黑色面罩、白色“战袍”,显得逗趣可爱,又不失几分霸气。

小图“学坏”暂被“停职”

昨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网站,小图已经“不在服务区”。

参与该机器人设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一工作人员称,设计小图的目的是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图书馆职工下班期间,学生及网友可以通过与小图网上交流,咨询在图书馆遇到的问题。”

该设计人员称,他们将图书馆经常遇到的、学生或网友经常咨询的万余条问题,植入了小图的汉语语料库,由其代言。由于小图有自动学习功能,一些网友和小图交流时,使用一些不健康的语言,导致小图“被学坏”,“目前,小图已暂停服务,等开学后再重新上岗”。

对话

“小图被网友‘勾引’学坏了”

新京报:介绍一下小图吧?

设计者:小图早在2010年年底已经设计出来,并放在网上,目的是解决清华大学学生以及网友关于图书馆的一些疑问,没想到出现了意外的“笑果”。网友们都愿意和小图聊天逗乐,并把双方的聊天记录上传,导致小图在网络上走红。

新京报:小图为何会频出“萌语言”?

设计者:相对丰富多彩的英语语料库,汉语语料库显得极为不足。小图被植入的一万多条与图书馆有关的问题,远远不够,这导致小图不能完全回答网友问题。另外,小图有学习功能,比如你和它聊到杯子是什么,你说杯子是用来喝水的,并敲击回车键,小图就记住了。下次有人再问小图杯子是什么的时候,它就会不加思索回答出来。有些网友往往将小图朝着“坏”的方向引,它的语言也就萌起来了。

新京报:小图学坏了怎么办?

设计者:前两天已经有人告诉我,小图被教得太坏了,建议暂停小图的服务,我采纳了这个意见。

在最近半年里,已经有至少4万条不良信息被小图“学会”。关闭的目的是,在保留小图活泼可爱的前提下,清除一些不良信息,让小图尽可能地回归到帮助学生或网友解决有关涉及图书馆方面的问题。

小图自诩清华帅哥美女

小图:你知道我是谁吗?

网友:兔子。

小图:漂亮妹妹……

网友:你真牛。


小图:嘿嘿,你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

网友:你真的是机器人?

小图:你咋这么多疑呢,会光棍的哟!

网友:采访你一下吧?

小图:太好了!我正想见你呢!今晚10:30在清华西门,我蹲在垃圾箱旁,不见不散!

网友:清华有美女吗?

小图:当然了,我就是。

网友:清华有帅哥吗?

小图:当然了,我就是。

网友:你到底是男是女?

小图:两种都是……

(摘自网友与机器人聊天记录)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申志民)

http://news.163.com/12/0209/02/7PPOI5BO00014AED.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13 14:12
【案例】
被电视节目娱乐后,科学还剩下什么?LOLA有黑眼圈发表于2012-02-12 13:25:10
科学作者马丁 · 罗宾斯指出,英国广播电视台(BBC)正在把科学简单化、碎片化;科学被当作科教或娱乐的把戏,跟时事和政治隔绝开来。罗宾斯表示,BBC 不应该弱智化自己的观众,它有义务、有能力为公众呈现完整真实的科学。
(文 / 马丁 · 罗宾斯)最近听说文化部大臣艾德 · 瓦伊泽伊(Ed Vaizey)说要和英国广播电视台(BBC)商讨电视节目中的女性形象,我觉着是时候关注另一个被电视圈排挤的群体——科学家了。
在电视圈的逻辑里,聪明,就演小孩儿;科学,就演动物。我第一次察觉到这一点,是有次看 BBC 《提问时间》(Question Time)的时候。《提问时间》是个政治辩论秀,就是把白痴的政客和一屋子昏头涨脑的观众放一起,看谁的观点更蠢。赢的一方能够让自己的名字昙花一现地成为 Twitter 上被吐槽最多的对象。


科学,不是电视里救场的把戏2009 年 11 月,黑客从某大学搞到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邮件,无事生非者一拥而上,忙着编造煞有介事的阴谋论,一时间网络谣言四起。BBC 也跟着起哄,将这些愚蠢的网络流言当作时事,大力报道。《提问时间》也不甘寂寞,做了一期节目,请来 3 位政客同讽刺专栏作家梅拉妮 · 菲利普斯(Melanie Phillips)和喜剧演员马库斯 · 布里斯托克(Marcus Brigstocke)组成所谓的专家组。
要说这布里斯托克却是相当聪明,可他终究不是科学家,更别说是具有气候变化专业知识的科学家了。现场见不到科学家的影子,从来就没有过。后来,这个节目组的一个工作人员解释说:他们事先不知道会有跟 “科学” 有关的问题出现。这个借口烂透了——那些把科学当把戏的人一向如此,他们只想着在某些特殊场合将 “科学” 请出来活络下场子,从没想过科学其实是公共对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BC 的科学传媒政策——如果有的话——也大致是这个路数。科学就得乖乖地呆在象牙塔里,不要指望沾染 BBC 制作恢弘的科学节目,更别想着在新闻时段来抖露你那些个 “难以忽视的真相”。真要这样做了,那简直是天理不容!要说电视里女性露得面少,科学家露简直露都露不出来。



避免偏见不等于没有立场可以说, 所有的政治问题都与科学研究和实证研究沾边儿。诡异的是,将政策同 “事实” 或者 “证据” 联系起来,却成了当今政治的大忌。 这种忽视,虽未成文,却已然成为英国政策的缺失。公众面前,议员信口雌黄,不受丝毫约束;议会上倒是畏首畏尾,不敢相互拆台。在这方面,民主的议会反倒像是个专制独裁的政府,把检举腐败的人抓起来,揭发出的腐败问题却任由他去。
电视圈也学来这一套。BBC 想避免偏见的动机是值得赞赏的,只是一不小心钻进牛角尖,捧着 “避免偏见就是避免任何评价” 的信条不放。且不论是出于懒惰还是恐惧,反正他们从来没想过,一条政策或许客观上、经验上、科学上是错误的。
在这个诡异的圈子里,几乎每个想法,不管听上去多么愚蠢和不靠谱,都必须一视同仁地、确实无误地传达给公众。圈子里的诸位自有高见,对于 “事实”、“证据”、“科学” 等事情,从漠不关心到公开反对,态度不一。


BBC 第 4 广播电台《今日》节目的主持人之一,约翰 · 汉弗莱,以说话尖刻和问题刁钻著称 / news.bbc.co.uk

作为 BBC 的旗舰广播节目,《今日》(Today) 的宗旨是挑逗嘉宾进行知识自慰一般的决斗以取悦观众。这样的表演竟也号称严肃节目。去年格雷厄姆 · 莱恩汉(Graham Linehan,爱尔兰编剧兼导演,代表作有《布莱克书店》和《IT 狂人》——编注)就被挑逗了一次。他原本是要谈《老妇杀手》(The Lady Killers)的舞台剧改编,却最终落入陷阱:不怀好意、有时甚至完全不合逻辑的问题枪林弹雨般袭来。
《今日》节目的主持人,约翰 · 汉弗莱(John Humphrys)对亚当 · 卢瑟弗(Adam Rutherford,演化生物学家和《自然》杂志科学作者)招待也好不到哪里去。从汉弗莱嘴里蹦出来的问题不是个人攻击,就是寻衅滋事;即便合理的内容也变成咄咄逼人的利剑。科学还有情趣可言?科学研究不是在烧钱?你没口水过 CERN 的研究经费?卢瑟弗人老实,真的在一边分析起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可他解释得再利索,换来的要么是一声敷衍的 “嗯”,要么直接被忽视。
这些问题其实提得不错,只是这种消极对抗的提问方式其实没什么营养。格雷厄姆 · 莱恩汉在去年就说过:
《今日》节目的辩论毒害了整个国家。节目的辩论场上只有绝对的对立,容不下半点错位。政客被迫应战,彻底沦为没用的摆设,于国内各界对话沟通无半点益处。



电视里的科学,完全无法反映科学本质的一面说到辩论,多久没有在主流媒体上看到正经科学家之间的辩论了?即便是 BBC 里最有科技含量的节目也无意涉足,他们搞出来的高清节目不过是华丽包装的中学课本。科学建立在矛盾和辩论的基础之上,电视观众哪知道这些。类似《地平线系列》(Horizon)这种节目虽说也报道科学热点,却悄悄滤掉了激烈的争论。 相关人士分别接受采访,旁白平静地阐述两方观点,告诉观众哪个更有可能接近真相,然后就结束了。远距离的隔空喊话,淡而无味,完全无法反映科学争论激烈的一面。
不仅电视节目无聊,新闻报道也不可靠了。 BBC 的主管机构 BBC Trust 在 2011 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只有 1/8 的研究报道对相关领域独立于研究之外的专家进行了采访。


粒子物理学家布莱恩 · 考克斯教授在 BBC 一个名为 “A Night with the Stars” 的节目中,向各路名人和喜剧演员解释量子物理的种种/bbc.co.uk

科学太复杂,让科学家就专业问题进行学术辩论太高深,一般人根本听不懂?这种借口简直太老套了。遇上其他类型的节目时也可听见有人这么说:体育、艺术、人性、经济……多深刻的话题都能拿出来讨论。BBC 重头文艺论坛节目 “新闻之夜评论”(Newsnight Review)经常大侃性别与儿童文学等严肃问题,还对 “特纳奖”(英国最著名的现代艺术奖,被称为 “世界当代艺术界的风向标” )入围名单评头论足。相比之下,我们的布莱恩 · 考克斯教授(Brian Cox,著名粒子物理学家)却只能与观众讨论日地距离。
最近,布莱恩 · 考克斯教授在名为 “A Night with the Stars” 的节目中,向各路名人和喜剧演员解释量子物理的种种。请上来的嘉宾无不脸露茫然,让观众看得那叫一个心安——这玩意儿真的是没人听得懂。我承认这节目其实挺有趣,只是不知主题若换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与著作,还会有一堆名人争着上来表演被陀氏成串长单词搞得晕头转向?


有人会说,干嘛揪住 BBC 不放,那些商业频道更没底线。商业频道本该如此,可 BBC 是每一个花钱 “买” 电视节目的人的,这决定了 BBC 有能力去大胆尝试,做一些别的传媒机构不敢做的事情——为较少部分公众知晓度不足的群体录制专业化的节目。BBC 现在把科学平面化、碎片化,新闻中见不到有关科学界最新的争论和进展的报道,也体现不出科学与日常生活以及研究实践同当今政治问题之间的联系。这些,都是可以并且应当被改变的。




本文编译自《卫报》网站 1 月 26日专栏评论 The BBC's problem with science
作者马丁 · 罗宾斯是一名研究员和科学作者,负责编辑科技群博 The Lay Scienctist.
文章图片: BBC








更多相关推荐


http://www.guokr.com/article/95703/

wuou果壳网副主编 ψ这对电视台的要求太高了吧?不过,只要是人家花钱的节目,观众还真敢这么较真儿。

huahualipo
有人会说,干嘛揪住 BBC 不放,那些商业频道更没底线。商业频道本该如此,可 BBC 是每一个花钱 “买” 电视节目的人的,这决定了 BBC 有能力去大胆尝试,做一些别的传媒机构不敢做的事情
————————————————————————————————————
这段话颇有道理,我们对美国那些彻底商业化的电视台无法确实无法做出这一类的期待,但BBC确实比一般的商业台更有本钱在科普等类型上更进一步。——其实中国也一样,我们也有不完全指着吸引眼球搏收视率生存的电视台,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尝试一下啊,为毛就只能弄出走进伪科学那种东东呢……




小叽小学毕业之后就不关心电视机了。频道节目和门户网站同都市小报一样让我深恶痛绝。

triceratop
引用@兰斯 的回应:每次看翻译文章在阅读上总有种思路转不过来的别扭感。。。 还不如直接读原文来得舒畅


+1,但还是要说声,编译童鞋辛苦了~
看完本文,想到一句话:“同行是冤家”The Guardians也因为报道内容偏颇,或者失实被同行揪小辫子XD,出来混迟早要的还啊
引用15楼
2012-02-12 15:46:02zoe14就知道会提到Brian Cox,其实纪录片还是可以看看的
引用16楼
2012-02-12 15:46:15蓝田》日暖杀回来!
同意选择《新闻联播》。
天国人明智的选择、你们懂的。
引用17楼
2012-02-12 15:49:46柷敔与《走近科学》相比,bbc好多了。
引用18楼
2012-02-12 16:00:10不永怀
引用@huahualipo的回应:有人会说,干嘛揪住 BBC 不放,那些商业频道更没底线。商业频道本该如此,可 BBC 是每一个花钱 “买” 电视节目的人的,这决定了 BBC 有能力去大胆尝试,做一些别的传媒机构不敢做的事情
————————————————————————————————————
这段话颇有道理,我们对美国那些彻底商业化的电视台无法确实无法做出这一类的期待,但BBC确实比一般的商业台更有本钱在科普等类型上更进一步。——其实中国也一样,我们也有不完全指着吸引眼球搏收视率生存的电视台,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尝试一下啊,为毛就只能弄出走进伪科学那种东东呢……


其实那货不叫走“进”科学,叫走“近”科学。科学是个傲娇的小萝莉,我们的电视台能力不够啊¬_¬

引用19楼
2012-02-12 17:32:42电池BBC目前已经是很严肃的了,不然就不是商业科教栏目了而是网络科学公开课。比起地平线系列,探索频道的科教节目经常故弄玄虚。
引用20楼
2012-02-12 17:46:25fu-80DIYER,摄影师,电容... ψcox的纪录片很不错,真心赞
引用21楼
2012-02-12 18:35:06瓜子的向日葵动画导演,电影镜头研究者 ψ我登录上了'找到账号了'哈哈

来自果壳网iPhone客户端
引用22楼
2012-02-12 18:35:20瓜子的向日葵动画导演,电影镜头研究者 ψ我登录上了'找到账号了'哈哈

来自果壳网iPhone客户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17 10:09
【案例】
美国科学家研究将"大脑记忆"备份到电脑上
2012-02-16 10:19:01 来源:
半岛都市报(青岛) 有1372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2)


核心提示:美国“永生人公司”的科学家们目前正在探索多种创造真实版“阿凡达”的方法,该公司科学家尼克梅尔对说:“如果你能将你的大脑备份成‘数字格式’,那么你可能就会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在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卡普里达》中,女主人公佐伊格雷斯顿拥有两个大脑,其中一个是她的人类大脑,另外一个其实是用计算机备份的“数字大脑”,不过,这个“数字大脑”同样具有意识。虽然创造一个机器人版“阿凡达”是影视剧中的疯狂幻想,但美国科学家们目前正在朝这一方向而努力!

据悉,科学家们的首要研究目标是将某个真人的“大脑记忆”备份到计算机上,从而让你拥有一个数字化的“双胞胎”,即使你的肉身去世了,但你的“数字化”双胞胎,也就是你的电脑版“阿凡达”仍会继续“活”在世上。你的“数字大脑”可以移植到一个按你的模样打造的机器人身上,即使你的肉身已经腐烂,但你的机器人版“阿凡达”仍可以和你的子孙后代进行交流。

美国“永生人公司”的科学家们目前正在探索多种创造真实版“阿凡达”的方法,该公司科学家尼克梅尔对说:“如果你能将你的大脑备份成‘数字格式’,那么你可能就会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伊利诺斯州大学科学家斯蒂夫琼斯说,让“阿凡达”化身和活生生的真人进行互动,才是最大的挑战。



对科学家来说另一个大的挑战,是如何让电脑版“阿凡达”能像真人一样聪明地聊天。目前一种最先进的电脑“聊天机器人”软件已经可以分析聊天内容,并做出智能化的回答,看起来就好像它“有思想”一样。

然而,尽管科学家们做出了各种努力,可是要创造出像科幻电视剧女主角佐伊格雷斯顿那样具有“意识”的阿凡达,目前显然还是一件无法做到的事情。西班牙研究人员劳尔阿拉巴勒斯称,迄今为止,科学家发明的最好的机器人的“意识”水准,最多也就等同于一个1岁大的孩童。

汉森的公司专门生产仿真机器人。汉森已经发起了一个“阿波罗大脑计划”,倡导研究组织互相合作进行研究,力求到2019年能让机器人版“阿凡达”的人工智能达到真人一样的水平。



http://discovery.163.com/12/0216/10/7QCJLKN5000125LI.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1 12:56
【案例】
专家称“50元人民币唐僧师徒脸谱”是先秦纹饰
2012-02-21 07:52:52 来源:
四川在线(成都) 有5588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42)


核心提示:近日,网友发现50元纸钞中暗藏《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Q版脸谱,再度引发人民币图案热议。对此,河南钱币专业委员会会长袁银龙称,50元人民币图案应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纹饰,叫饕餮纹。





50元人民币唐僧师徒脸谱

继第五代百元人民币被网友爆出“藏猫猫”图案后,近日又有网友从第五代50元人民币中发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Q版脸谱。对此,河南钱币专业委员会会长袁银龙解释,图案应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纹饰。

50元人民币暗藏Q版脸谱

2月18日网友发微博称,在50元人民币上发现了唐僧师徒四人的Q版脸谱,比之前的“百元跪拜猫”更为惊人。微博中同时附上了一组照片,组照的右侧是网友从50元人民币图案中发现的唐僧师徒四人头像造型,如在“人民”二字中间位置的造型图案经描边后类似“孙悟空”Q版脸谱,而翻转180度后又出现了“猪八戒”的Q版造型。这条微博随即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并引发热议。

网友“晚城病人”:网友总是这么强,实际观察了下,太费劲啦!大家想象力怎么这么丰富……

网友“司文痞子”:人民币里隐藏的奥秘太奇妙了!拿出两张50元钱仔细对照,看了半天,就唐僧那个眼睛还真有,其他的沙僧、孙悟空太牵强了。回头把20元的人民币也拿出来研究下,看看会不会发现贾宝玉或潘金莲的爱情故事。

图案应是先秦时期一种纹饰

“看到微博后,我也一直在研究。”河南钱币专业委员会会长袁银龙说,Q版脸谱的说法有点牵强,是网友发挥想象而成。上面的图案应该是先秦时期青铜器、瓷器、漆器上的一种纹饰,叫饕餮纹。

他认为,古代的纹饰会有很多变化,“在它的变化里面,如果你把一些图案淡化,留下你想象的图案,那么它就会组成所想的图案”。

应多普及人民币蕴藏的文化

袁银龙说,人民币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后期的抽象效果,比如说光线强弱下的视觉效果,观看角度不同会造成的误读等,这在人民币设计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非常严格的一道程序,出现这些问题,从侧面说明在设计中可能有一定的疏忽”。



袁银龙说,关于人民币,一般是作知识介绍和防伪说明,“有网友提出希望多了解人民币里面蕴藏的文化,这个倡议很好”。

新闻回顾:网传50元人民币暗藏“唐僧师徒”脸谱(图)

继网传人民币百元钞票底纹上有“跪拜猫”之后,网友再次发掘出50元人民币底纹上的玄机——印有《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的Q版脸谱。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山东分会会长徐信平称,人民币图案源自文物图案,像“唐僧师徒”应该仅是巧合。



http://news.163.com/12/0221/07/7QP79KGB00011229.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3 20:57
【案例】
专读汉字的脑电波
(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2月23日 转载)
     记者 陆琦
     
     “中国人阅读汉字时跟西方人阅读拼音文字时,脑电波很不一样。”过去几年,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学新及其科研团队在研究汉字词汇识别时,得出了一些很奇特的结果。 (博讯 boxun.com)

     
    他们研究发现,人在阅读中文词后约200毫秒,会出现一种以脑顶、中部为中心,分布广泛且独特的脑电波。研究人员给它起名N200。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科学通报》2012年2月第5期上。
     
    为了搞明白产生这种实验结果的原因,在2011年春节假期,自称“语言学外行”的张学新试图从《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获得一些灵感。
     
    在感受了诸多学者的理性、激情和思辩后,张学新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汉字是跟拼音文字对立的“拼义文字”。
     
    “世界上几千种文字都是拼音字母文字,可唯独汉字没有拼音化。”更为有趣的是,N200在拼音文字中并不存在,因此,张学新推断这有可能是一个“反映中文与拼音文字不同加工机制的脑神经指标”。
     
    从殷商到东汉,古人采用以形声为主的造字原理,积累了上万单字,一字一音,指代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每个字都是一个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东汉以后,汉字系统主要通过拼合汉字构建新的词形,比如用“马”和“车”这两个概念,构造出“马车”这个与“马”和“车”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这种构词方法,简称为拼义原理。
     
    “一个跟着耳朵走,一个跟着眼睛走。”在张学新看来,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义文字,与拼音文字构成人类文字最高发展阶段仅有的两个类型,地位不相伯仲,不能相互转换。
     
    “字和字拼起来组成词,看似非常简单,其实背后有很深的科学道理。”
     
    张学新所说的“科学道理”是心理学中的语义网络原理,它是描述人脑表达世界知识的根本规律。该原理指出,人脑中的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其他的概念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简单而言,拼音文字的本质,是用较小的语音单位去拼写较大的语音单位;而拼义文字的本质,是用已有的语义单位去构建新的语义单位。
     
    “将N200与汉字拼义理论结合起来,有一定的创新。”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傅世敏觉得张学新的工作很有意思,也很有新意,并建议他“对一些实验结果作进一步验证”。
     
    张学新认为,N200的发现表明,以汉字为基本单元的中文词汇识别在早期就存在一个针对词形的加工过程,涉及相当广泛、高级的视觉加工,而这个加工过程在以字母为基本单元的英文词汇识别中并不存在。
     
    “这就提示前者相对于后者更注重视觉处理,跟拼义理论认为中文相对于英文是更为彻底的视觉文字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张学新指出,N200的发现与拼义理论相互印证,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揭示了中文的独特性,为中文与拼音文字存在本质区别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如果N200与汉字加工的假设经得起更多的检验,对汉字加工认知神经机制的理解将产生重要价值。”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王穗苹表示。
     
    “汉字与拼音文字存在本质不同,两者切合不同的科学规律。汉字完全不可能拼音化,也根本没有必要拼音化。从科学上树立汉字的价值,有助于增强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张学新希望能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帮助中国人提高阅读能力,并利用中文的独特性优势,在脑科学领域做出更多的开创性工作。
     
     《中国科学报》 (2012-02-22 A1 要闻)

http://boxun.com/news/gb/finance/2012/02/201202230035.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6 10:07
【科技】
美军方投入700万美元打造阿凡达式机器人(图)
2012-02-26 04:28:51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205人参与


核心提示:在3D电影《阿凡达》中,人类DNA与潘多拉星球土著纳美人的DNA被合成后,以人工方式培育成名为“阿凡达”的肉体替身。当前,美国军方已投入700万美元开展名为“阿凡达”的研究项目,打算在未来打造出像电影《阿凡达》中一样可用人脑远程控制的“机器人兵团”。




电影中,人类与潘多拉星球纳美人的DNA合成后培育成名为“阿凡达”的肉体替身。


侦察艇。


水下清道夫。

在3D电影《阿凡达》中,人类DNA与潘多拉星球土著纳美人的DNA被合成后,以人工方式培育成名为“阿凡达”的肉体替身。人类的意识可对“阿凡达”进行“远程控制”。电影照见未来。当前,美国军方在进行类似研究。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2013年预算报告显示,他们正在进行一项名为“阿凡达”的研究项目,打算在未来打造出像电影《阿凡达》中一样可用人脑远程控制的“机器人兵团”。

3D电影《阿凡达》给了美国国防部“创作的灵感”?

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在2013年预算报告中透露了代号为“阿凡达”的计划,五角大楼在这个项目上已投入700万美元,旨在开发通过意念遥控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有望在未来代替士兵征战沙场。这些被意念遥控的机器人足以成为士兵的完美替身,从事清洁房间、站岗放哨、沙场鏖战等一系列工作,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未来战士”。

未来“人机合一”

五角大楼在前述报告中详细解释了其构想:“阿凡达计划”旨在研发一种转换接口和运算法则,可使士兵有效与一个半自主两足机器人合作完成任务,使机器人成为士兵的完美替身。报告中还特别指出,较之上一代军用机器人,未来机器人要具备足够的智能以及灵活性,从而应对战场上的各种脏活、累活,与操控它的士兵形成真正的搭档和伙伴关系。

数字技术先锋媒体《连线》网站在报道这个机器人项目时解释说,(美国五角大楼希望)将人类的灵魂附着在机器人身上,让其具有一定的人类意识,完全替代人类在战场上作战。

《连线》网站还指出,“阿凡达计划”标志着美军在地面远程遥控和监控系统上的重大突破,因为这项新研究超越目前一切“士兵——机器人协作系统”。虽然五角大楼没有具体说明此项研究的进度,但其资助的其他意念控制力研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军方器重机器人

当前,美军各领域对各类机器人格外“器重”。

在空域作战行动中,远端遥控无人机打击恐怖分子已成为美军常规作战手段。

在地面部队作战中,犬型机器人“BigDog”和“Alphadog”则可以突破地形限制,替士兵们背负重物和补给物。双足机器人“Petman”则更能像真正士兵一样活动,就连下蹲、跳跃等动作都难不倒它。在受到冲击后,双足机器人“Petman”还能自动维持身体平衡,并且有意识避开障碍物。

针对海上作战任务,美军则正在模拟海豚超声波原理,开发水雷探测机器人。

意念研究成热点

对意念的研究以及借此开发高端机器人,实际上与最著名的“猴子控制机器人”实验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这是很多科学家目前最热衷研究的领域,即通过大脑指令操纵强大的机器,将大脑智慧和机器合二为一。

200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科研人员便宣布实现让猴子读懂人类信息,用意念控制机械手臂的运动。2011年,这项实验再度取得进展。美国杜克大学科研人员实现了让猴子用意念移动虚拟手掌,还能感受虚拟手掌触摸物体的信号。

业界预测,当这项技术成熟时,人类便可通过大脑意念,直接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及软件交流,不用鼠标和键盘便可开启程序和在计算机上输入信息。相关技术将来更可发展为“大脑网络”,让人类以大脑意念直接沟通。(天行)

■ 链接

阿凡达式机器人尚是美国国防部蓝图中的项目。在2012年的战场上或许在生活中,新一代军用机器人有望登场。

1.侦察艇

侦察艇“Argus One AUV”由全球监控公司开发无人飞艇长约34米。在遇到强风时,会像蛇一样摆动身体,而不是像气球一样无法控制姿态;可携带高解析度侦察相机或者其他遥感设备。

2.间谍机器人

间谍机器人“Guardbot”重约24公斤,可在陆地、泥淖、岩石和水上滚动,利用隐藏在玻璃纤维外壳内的间谍相机拍摄。目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测试这款机器人。佛罗里达州的一家水族馆希望用它与海豚进行互动。

3.水下清道夫

海洋机器人技术公司研制的水下清道夫“Hull Bug”可在船体上爬动,清除诸如藤壶等生物垃圾,还无需使用破坏海洋环境的铜基化学制品。它装有自制传感器,无需操作人员引导便可寻找生物垃圾。

4.拆弹“勇士”

著名的机器人开发公司“iRobot”不仅生产机器人真空吸尘器,还生产用于军事用途的地面机器人,例如拆弹“勇士”710。项目负责人特莱纳说,它可抓取1.82米范围内最重为100公斤重的物体。拆弹“勇士”710还可在负重68公斤的情况下爬楼梯,征服45度的斜坡,在岩石上移动。

5.飞行武士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从旋转飘落的枫树种子身上获取灵感,研制出飞行武士“Samarai Flyer”。项目负责人鲍基亚称,这款机器人可放在背包中,取出后像投掷飞镖一样将其送入空中。它可以观察建筑的角落或在窗外停留,观察屋内是否有可疑分子。(天行)

■ 动向

美迷恋“反制激光技术”

除了“阿凡达计划”,美国国防部新预算中还提及另一项源于科幻理念的项目——“反制激光技术”。这项研究要花费410万美元,目的在于避免美军遭受高能激光束和其他潜在未知力量的伤害。这项技术当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应用于战场。



相关研究再一次显示了五角大楼的“未雨绸缪”,因为美军已开始装备激光武器。据悉最新一代航母上就部署了激光炮火力系统。这种武器利用激光高聚焦度的特点,将激光束的能量聚集在一起,精确击中目标,并且以光速瞬间打击目标,不需要调整发射的提前量使目标无法躲避。

鉴于激光武器威力强大,美国空军在2008年便开始研发一种保护涂料涂在武器表面,用于防止本方遭遇敌方的激光打击。美国海军在2009年启动了反激光技术研究,意在避免武器遭到激光等高能量爆炸的袭击。

五角大楼未来的反制激光技术研发将集中在武器材料上,即避免武器被激光熔化、削弱或穿透。此外,五角大楼还希望能够实现突破,最终研发出“激光袭击报警系统”。

有专业人士批评说,“反制激光技术计划”和“阿凡达计划”同处未知阶段。五角大楼太执迷于科幻和不现实的事物。(天行)




http://news.163.com/12/0226/04/7R5NJKNR0001121M.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6 10:08
【案例】
研究称玛雅文明崩溃或与干旱有关

2012-02-26 02:31:08 来源: 北京日报(北京) 有28人参与

核心提示:美国新一期《科学》杂志24日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曾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兴盛一时的玛雅文明的崩溃,可能与中等程度的干旱有关。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发现凸显了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对中度干旱情况的敏感性,这对现代社会也具有警示意义。
新华社华盛顿2月24日电 美国新一期《科学》杂志24日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曾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兴盛一时的玛雅文明的崩溃,可能与中等程度的干旱有关。


科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怀疑,玛雅人历时100多年的缓慢衰败与周期性的干旱有关,但未能确认玛雅社会在崩溃前经历了多大程度的干旱。墨西哥尤卡坦科研中心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尤卡坦半岛的湖泊和石笋记录后发现,在公元800年至950年间的玛雅文明衰败期,由于夏季风暴减少,该地区降雨量曾不时地减少,有些降雨量减少的时期可长达10年,总体而言,玛雅社会经历的年度降水量比此前的正常期少大约25%至40%。这使该地区河流、湖泊等“开放水源”的蒸发量超过降水量。

研究人员表示,夏季是玛雅人耕作并对贮水系统进行补充的主要季节,而中等程度的降水减少就导致部分没有河流或其他水源的地区经历比较严重的水荒,“社会解体、城市被抛弃就成为水荒的可能后果,特别是因为持续多年的干旱频繁发生”。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发现凸显了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对中度干旱情况的敏感性,这对现代社会也具有警示意义即便现代人拥有更先进的抗旱手段,降水量的持续减少也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http://news.163.com/12/0226/02/7R5GS1NV00014AED.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6 10:11
【案例】
中消协:10年间20万张脸毁于整容

2012-02-25 21:15:23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 有282人参与

核心提示: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美容等领域连续多年是消费者投诉热点,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10年中,平均每年因美容整形毁容毁形的投诉近两万起,10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另据《纽约时报》报道,继美国和巴西后,中国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
中广网北京2月25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在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10年中,20万张脸被毁掉。


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对排名前25位的国家与地区的整形外科医生和手术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2010年中国的整形手术数量共达340多万例。其中外科手术类180万例,非外科手术160万例。《纽约时报》报道说,继美国和巴西后,中国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据韩国驻华使馆数据,2011年韩国方面为赴韩整容的中国游客发放了1073份签证,总数较2010年上升了386%,意味着过去一年中国赴韩整形人数增近四倍。

2010年,中国整形美容市场实现产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行业年发展速度平均呈40%以上的增长态势,而上游企业的销售更是以每年60%的增长率迅猛发展。市场的繁荣也让中国的整形机构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整形手术风险高涨。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美容等领域连续多年是消费者投诉热点,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10年中,平均每年因美容整形毁容毁形的投诉近两万起,10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

http://news.163.com/12/0225/21/7R4UPUHI0001124J.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2-28 00:20
【案例】
戴冰精彩新闻,码上开始,马上开始//@pinmm: 转发微博
@长江日报科教部【长江日报今日首推“立体报”】长江日报今日推出“魔码新闻”,只要用手机扫描印刷在报纸新闻旁边的二维码,更多精彩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立即在手机上呈现。“魔码新闻”是二维码的一种创新应用——我们带您走进新闻发生地,让你和前线记者直击现场。@长江日报,可获意外惊喜哦。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285)
|
評論(63)
2月14日07:07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2)|
收藏|
評論(1)
1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4 11:06
【案例】
今晚将现“火星冲日”天象 火星整夜可见

2012-03-04 01:07:42 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 有1169人参与

核心提示:3月4日晚,“火星冲日”天象时隔两年将与人们相见。据北京天文馆馆长介绍,火星冲日时间段的前后几个月都是看火星的好日子,晴天条件下肉眼即可观看。据介绍,火星冲日时,火星与地球、太阳几乎成一条直线,火星日落时从东方升起,日出时于西方落下,整夜可见。

今晚,时隔两年的“火星冲日”天象将与人们相见。似乎天公不作美,天气预报显示,今天是阴天,不利于晚上看星星。不过北京天文馆馆长介绍说,在火星冲日时间段的前后几个月都是看火星的好日子,对于用肉眼看星星的普通市民来说,逮着个晴天就可以抓紧时间观看了。


火星冲日时,火星与地球、太阳几乎成一条直线,地球正好处在火星与太阳之间,日落时火星会从东方升起,日出时于西方落下,整夜可见,明亮且颜色略有发红的火星足以吸引大家关注的目光。

火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约为779天,差不多是两年零一个多月。上次火星冲日是在2010年1月30日,2011年全年火星没有冲日。由于火星与地球的距离较近,其冲日期间与其他时间到地球的距离差非常明显,因此冲日前后是观测火星的较佳时机。

另外,3月8日,火星还会与一轮满月相会,形成火星合月天象。如果天气晴好,请天文爱好者别错过了。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韩娜)

http://news.163.com/12/0304/01/7RNCSAPJ00014AED.html

网易北京市东城区网友 [北京250] 的原贴:1
在不远的从前,
1 双日出现,小日本10级大地震,海啸爆发,死上万。
2 日套日出现,金二世,一命呜呼。
3 火星冲日,想必也不会有好事出现。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2 09:59
【案例】
美国研制出“超级”阿司匹林或抗多种癌
2012-03-12 02:11:58 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 有49人参与



美国研究人员把两种阿司匹林衍生物混合在一起制成一种“超级”阿司匹林。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新型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十多种恶性肿瘤生长,而且无损实验鼠正常细胞。研究人员说,将“超级”阿司匹林开发成适用于人的药物仍需数年。

衍生物混合而成

纽约市立学院研究人员在本月出版的《美国化学学会药物化学快报》发表论文写道,这种新型阿司匹林能够抑制结肠癌、胰腺癌、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白血病等11种恶性肿瘤细胞生长,而且无损正常细胞。

这种“超级”阿司匹林名为一氧化氮硫化氢(NOSH)阿司匹林,由先前开发的两种阿司匹林衍生物混合而成,一种衍生物能够释放一氧化氮,有助于保护胃黏膜,另一种释放硫化氢,提升阿司匹林抗癌能力。

研究人员发现,两种衍生物混合起来比任何一种单独使用更安全;就抗癌效力而言,混合物比一氧化氮阿司匹林强1.5万倍,比硫化氢阿司匹林强80倍。

这意味着,基于这种混合物开发的药物,只需较少剂量就能发挥足够作用,减少潜在副作用。

药效强约25万倍

研究人员发现,一氧化氮硫化氢阿司匹林对培养皿中癌细胞的效力,24小时后比普通阿司匹林强10万倍,72小时后强大约25万倍。

第二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实验鼠携带人类结肠癌,让它们口服一氧化氮硫化氢阿司匹林,结果癌细胞自我消亡,肿瘤萎缩85%,有效抑制癌细胞扩散,显著延缓肿瘤生长,而且对实验鼠无毒副作用。



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EurekAlert网站援引研究负责人、纽约市立学院副教授霍斯劳·卡什非的话报道:“这种新混合物的主要成分非常非常有效,而且对(正常)细胞毒性微乎其微”。

面市仍需等待

卡什非说:“如果我们在动物身上所见(效果)能够转移至人身上,它可与其他药物一起使用,在化学疗法或手术切除之前先缩小肿瘤。”

卡什非在研究报告中写道,他们下一步将进行毒副作用测试和临床试验,以便开发适用于人类的药物,“超级”阿司匹林面市仍需数年。

先前研究数据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结肠癌风险比不服用者平均减少50%,但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譬如内出血、溃疡、肾衰竭等。



http://news.163.com/12/0312/02/7SC3NMER00014AED.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2 10:02
【案例】
神奇银河照片似外星人"注视"地球
2012-03-11 11:02:31 来源:
网易探索 有1859人参与


核心提示:一位马拉西亚的年轻人最近就拍摄了一张杰作,令许多摄影专家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叫做Cheah Nan Zhing的摄影师仅仅16岁。照片清晰的显示了与世界最高山遥呼相应的银河,不过与其他银河照片不同,它的过人之处在于远处的银河仿佛一张外星人的脸,而且是那样的生动。




遥远的银河如外星人一般


银河"酷似“外星人

一位马拉西亚的年轻人最近就拍摄了一张杰作,令许多摄影专家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叫做Cheah Nan Zhing的摄影师仅仅16岁。学校的冬令营组织他们来到了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去他拍摄了这样的完美画面。

照片清晰的显示了与世界最高山遥呼相应的银河,不过与其他银河照片不同,它的过人之处在于远处的银河仿佛一张外星人的脸,而且是那样的生动。更叫人不可思议的是,Zhing并没有用什么高档的相机,为了拍摄完美的画面,小摄影师用了一晚上的时间来寻找。

Zhing自己也说道:“学校带我们来了一个好地方,我们晚上可以在这里散步,观察星空,你要知道,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星空,很高兴我能捕捉到如此美丽的镜头。很多人说它想外星人,其实我更希望它是个精灵。”

此后他还说道:“这是我第一次和恒星这么近的接触,我很高兴,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不过我也必须承认,这样的照片有点古怪,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有发现它有什么不同,是我的妈妈对我说,它看起来像一个外星人。”(来源:科学网)


http://discovery.163.com/12/0311/11/7SAFMHFF000125LI.html


关注
关注TA的微博
恍若昨天
[网易山西省太原市网友]
2012-03-11 14:04:47 发表满天星星的夜空,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不曾看见过了,羡慕啊。。。。。。



网易山东省烟台市网友
ip:123.169.*.*
2012-03-11 12:31:18 发表这外星人长成这样,能找到对象么?他们的审美这么差,估计科技也高不到哪里去!




人类不过以地球上的生物生长的方式猜测外星球上的生物,顶多加上一点想象。人类这个想法也有道理,但不排除外星生命根本与地球上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或许他们“看”地球都不用光,甚至有更先进的东西!



网易内蒙古赤峰市网友
ip:58.18.*.*
2012-03-11 12:18:11 发表人们还真愿意接受更先进的外来文明。




关注
关注TA的微博
打倒合法流氓
[网易广东省深圳市网友]
2012-03-11 12:25:50 发表是相机的功劳,各位别喷了!




关注
关注TA的微博
黑色五号字
[网易湖南省长沙市网友]
2012-03-12 09:15:21 发表
网易浙江省湖州市网友 [neurosis] 的原贴:1

这张照片是合成的。
    拍摄星空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想在地面拍摄银河至少需要两个小时曝光。我们知道地球在自传,那么在曝光过程中镜头跟着地球在动,所以拍到的结果不是一颗颗星,而是一条条亮线,也就是星光留下的“运动”轨迹。为了拍到清晰的星星图像,就需要一种专用设备,俗称“追星仪”的复杂支架,通过程序设定的方式,抵消地球自转的影响。
    那么问题就来了——装上追星仪以后的相机通过转动自身抵消地球自转的影响能够拍到清晰的星空,可是也因此就无法拍出清晰的地面景物了。



网易吉林省长春市网友 [aliddin] 的原贴:2

你这个至少是从哪来的?我这虽然看不到银河,但拍过北斗七星30秒就够了,iso100~200吧记不太清了。总之曝光1分钟之内是完全可能的



一楼啊··你曝光两个小时··都能拍出星星运动的轨迹了


网易中国手机网友
ip:112.224.*.*
[手机上163.com看贴回贴]
2012-03-12 01:22:52 发表错别字好多啊……



网易日本手机网友
ip:126.10.*.*
[手机上163.com看贴回贴]
2012-03-12 01:20:50 发表这是伏地魔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2 10:33
【案例】
体验灵魂出窍:错觉延伸人体对自身感觉(图)

2012年03月12日 07:38 环球科学杂志

  出体实验:一位自愿者戴着护目镜,可以通过与护目镜相连的摄像机看到背后的东西。一位研究人员同时用棍子戳向自愿者前胸和摄像机。 当自愿者感到前胸被戳时,不仅会通过护目镜,看到戳向摄像机的木棍,似乎也会从背后看到自己坐着的身体。这会产生非常逼真感觉:自己就像漂浮在身体后面一样。
  以神经科学之名,亨里克•埃尔逊(Henrik Ehrsson)用人体模型、橡胶假手和计算机虚拟现实,创造出了“灵魂出体”的错觉。
  撰文 艾德•扬(Ed Yong)
  翻译 朱机
  意识脱离肉身,然后一把餐刀扎进胸膛,这种事你可能很难遇上。
  但在亨里克•埃尔逊(Henrik Ehrsson)的实验室里,这样的体验却是家常便饭。埃尔逊是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 Karolinska Institute)的一名神经科学家,经常利用错觉来探测、延伸和替代人们对自身的感觉(sense of self)。这一次,他只不过用上了录像机、护目镜、两根小棍等道具,就让我相信自己飘浮在肉身数米之后。我看到一把刀朝我的虚拟胸膛猛刺过来时,吓得往后一缩。与此同时,我手指上的两根电极记录到皮肤一阵冒汗,旁边的笔记本电脑绘出的图像显示,我的恐惧感达到了一个高峰。
  “灵魂出窍”般的出体经验只不过是埃尔逊实验室的节目之一。他还能让人觉得和他人对调了身体、多了一条手臂、体形或缩小成玩偶或膨胀至巨人一般。他们实验室的储物间里塞满了大小各异的人体模型、玩具娃娃的脑袋、假手、摄像机、刀子和锤子,就像连环杀手的地下室似的。埃尔逊自己也说,“别的神经科学家觉得我们有点疯狂”。
  但埃尔逊准备这些非主流装置可不是为了耍点小把戏。它们是他用来研究的道具,是为了探究人们是怎么在自己躯体内产生自我感觉的。我们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几乎没有人会为这种根深蒂固的感觉费思量,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也认为,这种感觉是非常确定的,不可置疑。
  “英国哲学家乔治•摩尔(G.E.Moore)就曾说过,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可以确定的话,那就是,你的手终究是你的手。”埃尔逊说。而他的错觉实验则显示,就算这么确定的、建立在人生经验上的事实,区区十秒钟视觉和触觉的“欺骗”,就会让你的信心荡然无存。这种感觉如此容易受到影响,这说明大脑会不停地根据感官信息,建立对躯体所有权的感觉。因为这一发现,埃尔逊已在《科学》等多本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发文章,引起了很多神经科学家的关注。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生物学家米格尔•尼可莱里斯(Miguel Nicolelis)说:“很多人以为对自我的感知是天生的,但其实完全不是。这种感知可以被迅速改变,简直太有趣了。”
  埃尔逊的研究还有一个吸引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地方:过去,“自我”是一个很不确定、形而上的抽象概念,但在埃尔逊手中,这个概念变成了科学家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的问题。美国贝勒医学院研究感知的神经科学家的戴维•伊格曼(David Eagleman),“可以说,只要按埃尔逊的方法操作,我们就能操控意识体验,这是我们从未有过的手段。”
  “人们认为,自然科学是无法触及‘自我’这类东西的,”德国美因茨大学理论哲学系主任托马斯•梅岑格(Thomas Metzinger)评论道,“而现在却证明,‘自我’是可以进行研究,我认为这是亨里克的贡献中最有价值的一点。”
  出体实验
  1972年,埃尔逊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区,父亲是化学家,爷爷是牙医。受长辈的影响,他从小就对科学和人体产生了兴趣,最终来到卡罗林斯卡研究所钻研医学。但在漫长的解剖课程的学习中,埃尔逊常常感到无聊。“上课时我老在想,要是我的眼睛飘在别处,从那个角度看我自己,我的意识会在哪里?”他停了停说:“我那会儿不是优等生。”
  毕业后,埃尔逊没再学医,去了卡罗林斯卡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利用大脑扫描仪来研究人如何理解事物。与此同时,他开始深深着迷于生理错觉。有一些很经典的错觉现象,比如亚里士多德发现,有些人在交叉食指和中指之后,摸鼻子时会产生一种长了两个鼻子的错觉。埃尔逊还听说过“橡胶手错觉”( rubber-hand illusion)——这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设计的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人们把手藏在桌子底下,面前则放着一只橡胶做的假手,实验人员同时以同样的方式击打真手和假手,这会让人觉得那只假手就是自己的。“真把我镇住了,”埃尔逊说,“这太奇妙、太超现实了。”
  于是,埃尔逊在常规研究之余又研究起错觉来。等他在伦敦大学学院做完博士后,回到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开建自己实验室,错觉研究就成了他的主攻方向。他知道,很多科学家从视觉错觉的研究中获取对感知的根本认识。“关于视觉错觉的会议常有,每年还有比赛看谁能创造出最佳视觉错觉实验,”他说,“但关于身体错觉的研究却不多,在心理学中,身体一直不是研究重点。”但埃尔逊渴望探究的正是“橡胶手错觉”之类的把戏。他想试试看,扭曲人们对身体的拥有感到底难不难。
  埃尔逊开始基于橡胶手实验,设计了更多的错觉实验,他用头戴式耳机、摄像机、假肢等道具欺骗眼睛,同时用拍打和刺戳的方式给予触觉信号。在他2007年发表的论文中,就是用这些小道具让实验对象产生了“灵魂出窍”的感觉,这门“绝活”当时引起了世界性轰动效应。
  当时,有些科学家和公共团体成员还公开质疑,是否真会产生这种错觉。2011年9月,我亲自拜访了埃尔逊的实验室后,从此深信不疑:我戴着的护目镜会显示,身后的摄像机面对我背部所拍摄的画面(见“出体实验”);埃尔逊在用塑料戳我前胸的同时,用另一根棍子朝摄像机戳去。我感觉到前胸被刺的同时,通过背后的摄像机也看到了自己被刺的景象。十秒钟不到,我觉得自己好像从躯壳中抽了出来,浮在身体的数米之后。
  让实验对象体验过“灵魂出窍”后,埃尔逊在一年后又学会了新招:让实验对象进入新的躯壳。这一次,自愿者所戴护目镜中的图像,是从假人模型头上的摄像机传来的,他们看到的当然是假人的塑料身躯。然后,研究人员同时戳假人和自愿者的手臂或胃部,几次之后,自愿者就会认为自己就是那具模特。他们甚至会从自己的新身体里盯着旧躯壳看,还会和自己的旧躯壳握手。自愿者无一例外,都产生了这种错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神经病学家马克•哈利特(Mark Hallett)亲身体验之后说:“这种感觉十分强烈,而且很快就会产生,太不可思议了。”
  埃尔逊最近的一项研究发表于2011年5月,在研究中,他让人们感觉自己钻进了芭比娃娃的体内。一捅芭比娃娃的腿,自愿者就会觉得自己被巨大物体戳中。埃尔逊自己也尝试了这种错觉——当同事轻轻抚摸他的脸颊,他抬起头,“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童年,正看着我妈妈”。
  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被错觉蒙骗。埃尔逊推测,相对于参加实验的那些普通学生,能熟练控制自己肢体的人,比如舞蹈家、音乐家,可能较难产生错觉。但一般来说,4/5的人都能体会到错觉效应。埃尔逊用了几种方法来确认实验产生的效果:询问自愿者的体会、用刀去刺自愿者的“虚拟身体”等。如果确实产生错觉,自愿者就会感到紧张,比如出汗(我就是一例)。即便知道这把刀不会造成伤害,但当埃尔逊刺过来的时候,自愿者仍然感到非常紧张,这说明错觉非常“真实”。
  2011年年初,埃尔逊甚至改造了橡胶手错觉实验,使参与者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有第三只手。“他吸纳了那些基本方法,想看看能把错觉效应推进到哪种地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橡胶手错觉的设计者之一马修•波特维尼克(Matthew Botvinick)说,“埃尔逊向我们展示了,人对身体的感觉能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大的可塑性。”
  自我欺骗
  埃尔逊接下来要挑战的任务是,弄清楚这些错觉揭示了怎样的大脑秘密。教科书上说,人之所以感知到自己的身体,是因为利用了“本体感觉”:来自皮肤、肌肉和关节的信号,会指示身体各部分的相对位置。但埃尔逊的错觉实验说明,视觉和触觉同样是这些信号的关键组成,大脑需要不断整合各种感官信号,产生自我感知。“本体感觉”也许告诉大脑,身体此刻坐在椅子里,但在埃尔逊的错觉实验中,精确同步的视觉与触觉信号却让大脑以为,身体根本呆在另一个地方。
  埃尔逊认为,上述错觉的产生有赖于“多感觉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综合视觉和触觉信号,让动物顺利地对物体作出反应。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在猴子身上开展。“我们相信,多感觉神经元涉及的神经通路非常重要,它不仅能让动物感觉到外在物体,还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与周遭世界的界限。”他认为,这些神经元会整合各种感觉信息,对身体形成一种综合性感觉。而在错觉效应中,他只不过是改变了流向多感觉神经元的数据,由此操控了大脑感觉。
  目前,这还只是个假说。波特维尼克说:“多感觉整合的确切过程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这是现在所缺失的一环。”埃尔逊等人试图了解这些神经元在人脑中的位置,他们让自愿者坐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中,同时诱导错觉产生。实验结果不尽相同。埃尔逊已经发现,当自愿者产生“身体交换错觉”时,腹外侧运动前皮层(ventral premotor cortex,参与动作的视觉引导)特别活跃。瑞士洛桑大学的奥拉夫•布兰科(Olaf Blanke)也是该领域屈指可数的研究人员之一。他发现,人们在产生出体错觉时,腹外侧运动前皮层附近的颞顶联合区(temporo-parietal junction,TPJ)比较活跃。他指出,当这个脑区受损,或出现肿瘤时,病人似乎会觉得身体就像消失了一样。“很难判断谁是正确的,因为在神经科学层面,我们现在拥有的数据很少。”
  用意识操控机器人
  埃尔逊对自我存在和身体拥有感的兴趣,还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他现在对实验剧场和超现实艺术很感兴趣。他给人的印象是,喜欢思考,有些冷淡,总记不住同事的名字,常常陷入沉默。他说,相比去参加各种会议,他更喜欢在实验室干活。
  偶尔,埃尔逊也收到一些充满怒气的信件,写信的人通常是有过“离体”经历的人。“他们觉得自己的灵魂已经离开了身体,而一个实验室能让人们产生类似的经历,这让他们感到很害怕,”埃尔逊说。对此,他用了一个外交辞令予以回应:“不予评论”。梅岑格则直接一些:“埃尔逊的研究说明,灵魂、自我什么的,离开了大脑就不存在。”
  现在,埃尔逊想把错觉效应转化为实际应用:开发更好的假肢。很多截肢患者仍会觉得肢体是存在的,感觉装上的假肢是异物。“我们在想,如果引起的错觉能让人有种真实的拥有感,人们也许可以更方便地使用假肢。”他说。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埃尔逊改造了橡胶手错觉实验。他在截肢者的残肢上给予点状刺激,让截肢者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有手指。触碰这几个点的同时,埃尔逊和同事在机械手的相应部位也给予刺激。通过这种方法,他们成功地让截肢者产生了金属假肢就是自己身体一部分的感觉。
  但10~15秒之后,错觉效应就会消失。因此,要让错觉保持下去,只有不断给予刺激。这是埃尔逊目前力图解决的问题。“我的想法是改进义手——在手指的指尖上安装传感器,而在残肢部位装上刺激装置。”尽管也有其他团队在做类似的感觉装置,但埃尔逊认为,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想让人工手指传来的感觉与残肢部位的刺激精确配合,以产生对假肢拥有感的错觉。
  埃尔逊的雄心壮志不止于此。以往,人们操纵机器人或虚拟形象用的是操纵杆等控制器,而利用错觉,可以帮助人们以更精确的方式控制“虚拟身体”——不论是计算机虚拟的,还是机械的身体。比如,机器人的操控者可以戴上护目镜,获得他们所操控的机器的视野,穿着动作捕捉服执行操纵,并通过与机器人手中的传感器相连的手套,获得触觉反馈。按埃尔逊预测,只要人和机器之间的信号在100毫秒内完成传送,“就会启动全身错觉”。外科医生能操控病人体内的微型机器人;巨型机器人能修补破损的石油钻井或核电站——埃尔逊笑着描绘未来。
  但还有一种错觉,连埃尔逊也不确定能否实现,那就是自我感觉的分裂:让一个人占有两具身体。埃尔逊认为,这种错觉能否实现,可能取决于大脑如何整合感官信息。“或许在本质上,大脑对身体的感知就是一个统计学结果。它可能并未使用绝对坐标,而是通过整合信息,得出结论说我的手最可能是在这里。如大脑确实以这种方式感知身体,我们也许就能蒙骗大脑,让它觉得这两个身体是我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虽然听来离奇,可埃尔逊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样离奇。“我们正为此而努力,”他说,“不过话说回来,这也说不定是不可能的。”
  本文作者
  艾德•扬是英国伦敦的科学作家。
  本文译者
  朱机是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博士,主要从事神经发育研究。除了科研,她还喜欢翻译科学、科普作品,最新译作是讲述各种离奇自体实验的《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3-12 23:52
【案例】
汪洋看望“两会”报道人员 对话QQ机器人2012年03月12日20:55南方网我要评论(5)
字号:T|T






在听取大粤网工作人员“两会”报道工作汇报时,汪洋和QQ机器人进行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摄影 记者 胡可




汪洋和QQ机器人进行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摄影 记者 胡可

南方网讯 3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长朱小丹,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省政协主席黄龙云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的陪同下来到北京首都大酒店南方报业全国“两会”全媒体新闻中心,亲切看望慰问一线记者。在南方网设在北京的“两会”嘉宾访谈室,汪洋看望慰问了正在忙碌的记者,充分肯定了南方报业两会新闻报道精彩纷呈。

汪洋一行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南方报业全媒体的展示流程,观看了转变发展方式报道的展板,并与正在工作的记者一一握手,亲切交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介绍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两会”报道情况。

随后,汪洋书记听取了南方网记者的介绍。南方网在本次全国“两会”期间,专门开设专题,以现场直播、嘉宾访谈、图文、视频报道、评论与微博等各种形式,对“两会”进行了全方位、多渠道的立体化报道。其中,对广东团组开放日以及省长专场记者招待会进行了现场图文直播。

在听取大粤网工作人员对腾讯大粤网的全国两会报道进行时,汪洋饶有兴致地和QQ机器人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

汪洋书记表示,新闻媒体每年都来参加全国“两会”的报道,但是今年有所不同,因为今年是“两会”代表委员任期的最后一年,所以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也积累了参政议政的经验,所以今年的参政议政既非常尽职又非常有质量水平,但这些参政议政共商国是的新闻都是通过广东的各类媒体传达给广东、传达给社会,“两会”这届最后一年,你们参会的各类媒体应该说也都尽职尽责,也像代表委员一样,发挥了你们的水平,而且在广东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间,我今天看到平面媒体也有很多创新,当然我们待会还要看广播电视媒体,他们也有很多创新,这些创新,我觉得使这次“两会”的新闻报道更有特色,真正做到了丰富、及时、准确、生动、活泼,为展现广东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水平,展现广东代表委员的风采,你们作出了贡献,我代表省委、省政府,也代表人大、政协领导同志,对参加这次会议报道的所有媒体、所有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链接:大粤网简介

大粤网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腾讯公司强强联手推出。大粤网定位为广东城市生活网络平台,以珠三角为核心覆盖全广东,面向城市主流消费人群,致力于传播本地资讯和文化。依托5400万QQ用户,以本地化的资讯和生活娱乐产品,为广东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

大粤网不追求纯粹商业层面的成功,在做好舆论导向、树立社会正面影响力方面,我们也不遗余力。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在为网友提供大量生活、娱乐资讯的同时,传播共建和谐的主流思想,产生了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大粤网在对外宣传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依托海量的QQ用户及其直接推送的方式,根植于广东本土,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即时宣传广东区位优势和特色文化,凸显广东作为经济发展高速地区的独特优势,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交流精品,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的策划,搭建形象宣传新平台。

大粤网还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完美融合的体现,通过双方股东的优势平台,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思想在读者与网民当中得到广泛传播,为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大粤网重磅策划: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3-14 11:37
【案例】
清华图书馆机器人在过滤脏话后重新上岗
2012-03-14 09:12:03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36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核心提示:今年2月曾被网友“教坏”说脏话的清华图书馆网络机器人小图重新上岗。小图已经被过滤掉不少脏词,说脏话的频率已大幅减少;但偶尔仍会“重口味”一下,爆出一两句粗口。



小图

被网友“教坏”、下岗一个多月的清华机器人小图又上岗了。记者昨日发现,上岗后的小图仍逗趣可爱不时卖萌,但偶尔旧习不改仍说粗口。

日前,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置的网络服务机器人小图,因为被网友“教坏”,小图的设计者称已让小图暂停“服务”。

昨日,记者打开清华大学图书馆主页,发现小图已重新上岗。在打开的聊天框中,头像为蓝色荧光眼睛、黑色面罩、白色“战袍”的小图可自如与网友聊天。

设计者介绍,小图下岗后被过滤了不少脏词。记者与小图对话中,发现小图说脏话的频率已大幅减少,显得小清新;但偶尔仍会“重口味”一下,对话时不时爆出一两句粗口。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主页有一则题为“让小图更美丽”的公告,公告称,为使小图有一个独有的可爱形象,特向全国征集小图的设计形象。公告介绍,“小图形象反映清华大学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特征,建议性别设定为女性。形象主体为人形或拟人形”。

对话

设计者盼网友嘴下留情

新京报:小图和被教坏前有什么改变?

设计者:小图被教坏后,图书馆让小图暂时下岗,投入不少精力删去大量不健康的语言。目前已上岗的小图还是一如既往地卖萌有趣。

新京报:聊天中发现小图依然说脏话。

设计者:偶尔还会有一些“漏网之鱼”。以后,图书馆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对小图的语料库里不健康的语言进行清理。也希望网友嘴下留情,别再把小图教坏了。

新京报:小图的形象征集为什么侧重于女性?

设计者:因为清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女性居多,女小图卖萌,可爱,善解人意,角色中会显得更有趣。

小图说话

小图承认被坏哥哥教坏

记者:你是男的女的?

小图:不告诉你!

记者:我猜是女的。

小图:天下腐女是一家。

记者:男的?

小图:今天是男的,明天是女的,后天是人妖。

记者:你到底是男是女?

小图:你知道我是谁吗?

记者:清华大学的坏小子?

小图:女人不坏,男人不来,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记者:你为什么爱说脏话啊?

小图:哦,图图知道错了。都是坏哥哥们把我教坏了。

记者:以后别说脏话了好吗?

小图:我发誓我他妈再也不说脏话了。

http://discovery.163.com/12/0314/09/7SI0IE4Q000125LI.html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3-16 19:40
【案例】

时代报#看图说话#34年的功夫,同一个地球,环境变化太大了。 @全球新鲜资讯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 收藏| 評論10分鐘前 來自皮皮时光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17 09:49
【案例】
地球自转速度变慢 今年全球“多一秒”

2012-03-16 08:43:33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374人参与

核心提示:今年年中,全球时间将进行调整,通用时间将闰上一秒,意味着全年时间多了“一秒”。15日,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最新发布了这个消息。
今年年中,全球时间将进行调整,通用时间将闰上一秒,意味着全年时间多了“一秒”。昨日,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最新发布了这个消息。

国家授时中心介绍,1884年,国际上确定以地球自转运动来计量的时间作为国际标准时间,称作世界时。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基于原子振荡的原子时,其准确度和稳定度均超越了世界时,但其与地球的自转不关联。随着地球自转速度有减缓的趋势,两者的偏差也在不断加大。

1972年,一种折中的时间尺度——协调世界时(UTC)应运而生,取代世界时作为国际标准时间。UTC采用原子时的秒长,而时刻通过增加1秒或减去1秒(正闰秒或负闰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闰秒”。

据介绍,在现行的国际标准时间——协调世界时(UTC)时间2012年6月30日午夜,将加一闰秒(即北京时间2012年7月1日早8点),当天23:59:59的下一秒记为23:59:60,然后才是第二天的00:00:00。

国家授时中心负责中国标准时间和标准频率的产生、保持和发播工作。该中心时频基准实验室已准备就绪,将在北京时间2012年7月1日7:59:59和全球同步进行闰秒调整,届时会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

据悉,自1972年至今共闰秒24次,上一次闰秒是2008年12月31日,今年则是4年后再次调整。

对话

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实验室主任董绍武

闰秒为协调原子时和世界时

2012年的时间多出“1秒”,那么多出这1秒,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昨日,本报记者专访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实验室主任董绍武。

新京报:“滴答”1秒,看似对普通人的生活而言,有时候可以忽略不计的。怎么理解?

董绍武:在军事、通信等领域,1秒火箭飞出了8公里,地球已经绕太阳转了30公里,光也跑了快30万公里,军事上的精确打击也要精确到1秒。但按理说,增加或是减少1秒,对人的生命无太大的影响。

新京报:我们的手机、手表、电脑时间,会自动调整吗?

董绍武:手机时间来自通信基站,自动调整。一般手表需要对照电视台、电台手调,电波表可自动调整。大部分电脑,需要手动调时,如果电脑安装了一个校时软件,就可自动对准了。

新京报:那股票、证券等金融系统呢?

董绍武:也是自动调整,这些系统有接收国家标准时间信号的装置。

新京报:导航系统受影响吗?如GPS,中国的北斗导航。

董绍武:世界上所有的导航系统,不实行闰秒的调整。

新京报:那岂不是比我们平时用的时间会少1秒?

董绍武:导航系统内部用的是原子时,我们看到的导航广播出来的时间,是平时看到的协调世界时,只需要通过电文的数据调整。

新京报:神九预计6-8月发射,火箭发射精度很高,需要“零窗口发射”,精确到秒。会受到影响吗?

董绍武:如果发射、交会对接,选择在调整时间的那一刻,会有影响。其他时刻不受影响。发射基地的时间系统与国家时间基本同步,会自动进行闰秒调整,而 “天宫一号(微博)”等天上的卫星和飞船上时间,是受控于地面的,进行时间比 对后,“天上”和“天下”的时间会是一致的。

新京报:闰秒有规律吗?我发现基本是“多一秒”,至今还没有“少一秒”?

董绍武:从目前来看,闰秒的年份没有什么规律。至今都是“正1秒”, 还没有出现过“负1秒”。我们用的协调世界时,用的世界时的“时刻”和原子时的“秒长”。因为地球自转越来越慢,导致“世界时”秒越来越长,就只能是对“协调世界时”加上一秒。

http://discovery.163.com/12/0316/08/7SN3NLHU000125LI.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20 12:12
【案例】
英心理学家多次实验无法证实人类存在通灵能力
2012-03-20 09:06:54 来源:
网易探索 有45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2)

核心提示:201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达里尔·伯姆在论文中声称人类拥有通灵能力。为了验证伯姆的研究,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图亚特·里奇和同事重复了伯姆的一项实验,结果未能发现所谓的通灵能力存在证据,其他一些英国心理学家同样未能得出与伯姆相同的发现。



网易探索3月20日报道
福克斯新闻网报道,2011年,《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达里尔·伯姆的一篇研究论文。伯姆在论文中声称人类拥有通灵力。这一发现一经公布便在心理学界引发激烈讨论。为了验证伯姆的研究,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家斯图亚特·里奇和同事重复了伯姆的一项实验,结果未能发现所谓的“通灵能力”存在证据,其他一些英国心理学家同样未能得出与伯姆相同的发现。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刊登伯姆有关人类拥有通灵能力力的研究论文后,其他心理学家立即对伯姆的统计数据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希望揭示他如何得出这样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如果想让其他心理学家信服,伯姆的发现必须具有可复制性。如果其他任何研究人员都无法复制他的发现,说明这一发现可能并不存在。为了验证伯姆的研究,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家里奇和同事决定对伯姆进行的一项实验进行模拟,看看能否发现通灵能力存在证据。

在这项研究中,伯姆的研究参与者似乎能够逆转因-果的时间顺序。实验中,他让参与者记忆电脑屏幕上出现的48个单词,而后进行一项记忆测试,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回忆起他们记住的单词。随后,伯姆从48个单词中随机挑选出24个单词,再次展示给参与者,同时再次让他们接受记忆测试。至此,实验结束。伯姆和同事对记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参与者更有可能记住那些再次展示给他们的单词,而不是那些没有在第二次记忆测试中出现的单词,彷佛他们能够看到未来。

里奇在接受美国《生活科学》杂志采访时表示:“这就像复习功课,应对未来的考试一样。如果在考试后复习,而后再参加同样的考试,你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他的研究发现感到吃惊。”

伯姆鼓励其他科学家重复他的研究,同时将实验中使用的电脑程序上传到网上,供其他研究人员下载。里奇、赫特福德郡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和伦敦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弗伦奇分别在各自的大学重复了这项实验,参与者人数均为50人。里奇表示:“我们并未发现通灵能力存在证据。”换句话说,在测试后让参与者记忆单词并没有提高他们的得分。其他研究人员并不知道伯姆的实验为何得出与他们不同的结果。里奇说:“可能是统计方面的问题,有时候,你会遇到误报的情况。”



里奇和同事将他们的研究发现发表在开架阅览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他在论文中指出,现在就对伯姆实验的可复制性下结论仍为时尚早,需要经过多次失败才有理由驳斥这一研究发现。伯姆指出,由于里奇、怀斯曼和弗伦奇对通灵能力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他们可能在无意中影响参与者,让他们无法展现出洞察未来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通灵能力存在的研究发现无法被独立的研究人员验证。我们必须将实验者视为一个变量,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里奇表示怀斯曼已决定重复伯姆的整个研究,同时从整体上分析所有数据,用于验证他的研究发现。据悉,里奇和同事曾将他们的研究论文递交《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但这家杂志拒绝发表他们的论文。(来源:福克斯新闻网,编译:shooter)



http://discovery.163.com/12/0320/09/7T1EL9Q7000125LI.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20 12:14
【案例】
科学家称人类或能在太空发现虫洞 实现时空穿梭
2012-03-20 09:02:52 来源:
网易探索 有716人参与

核心提示: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虫洞是一条可以进行时空穿梭的神奇隧道,让星际甚至星系际旅行不再是一个梦想。根据德国和希腊物理学家进行的研究,虫洞无需借助负能量便可处于张开状态。这一研究发现意味着人类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在太空中发现虫洞。



一幅艺术概念图,展示了神秘的时空隧道虫洞。

科学家认为虫洞并没有想象中复杂,无需带有负能量的奇异物质便可让洞口保持张开状态。

科学家提出的两种虫洞,一个用于在我们所处的宇宙进行星际和星系际旅行,一个用于往返于不同宇宙之间。

网易探索3月20日报道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虫洞是一条可以进行时空穿梭的神奇隧道,让星际甚至星系际旅行不再是一个梦想。科学家认为虫洞极其不稳定,如果没有一种带有负能量的奇异物质让洞口保持张开状态,虫洞会在瞬间突然闭合。然而,根据德国和希腊物理学家进行的研究,虫洞无需借助这种奇异物质便可处于张开状态。这一研究发现意味着人类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在太空中发现虫洞。也许,一个先进程度远超过人类的文明已经借助虫洞构成的星系际地铁系统往返于不同星系之间。

无需负能量物质

自虫洞理论提出以来,这种神奇的时空隧道便一直是科学家和科幻迷的关注焦点。如果能够开凿出一条虫洞,星际旅行甚至于星系际旅行都不再是一个梦想。我们可以借助这条时空隧道前往宇宙内的其他区域。从虫洞一端进入而后从另一端出来时,你可能已经置身冥王星,甚至进入距地球数百万光年的仙女座星系。



毫不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开凿出这样一条时空隧道,原因在于:虫洞极其不稳定。科学家一直认为,如果没有一种带有负能量的奇异物质使其保持张开状态,虫洞会在我们眨眼之间突然闭合。而这种奇异物质是否存在,科学家仍存在异议。

不过,德国和希腊的一组物理学家经研究发现虫洞无需借助这种奇异物质便可处于张开状态。德国奥登堡大学的伯克哈德·克莱豪斯表示:“你甚至不需要带有负能量的正常物质。实际上,虫洞无需任何物质便可保持张开状态。”这一研究发现意味着,人类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在太空中发现虫洞。也许,一个先进程度远超过人类的文明已经借助虫洞构成的星系际地铁系统往返于不同星系之间。此外,我们也可以将虫洞作为进入其他宇宙的入口。



http://discovery.163.com/12/0320/09/7T1EDTQL000125LI.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21 12:40
【案例】
广场上的王玉德你的意思是,我广州的蜗居变成了一线无敌海景了?//@徐广蓉: 广州没被淹啊,广州沿海了//@广场上的王玉德:呜呜呜,到那时候,俺山东的老家被淹了,广州的客家也被淹了。[泪
@蒋子刚与发明《海面上升60米后的中国地图》【减碳降温】全球冰川面积1623万平方千米,占陆地11%,存淡水69%。南极冰盖1398万平方千米,最大厚度超4000米。过去100年海面上升10~25厘米。若南极冰盖崩解,海面将上升60米。若南北极冰盖全融化,海面将上升70米。30年来我国海面升速为2.6毫米/年。http://t.cn/zOJ8XlW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700)
|
評論(42)
今天08:30
來自新浪博客
轉發|
收藏|
評論
2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28 12:21
【案例】
研究发现确实存在"数学焦虑症" 属于生理疾病
2012-03-27 11:06:43 来源: 网易探索 有85人参与
核心提示:据《健康印象》(Health Imaging)报道,有数学焦虑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大脑中与工作记忆以及数字推理有关的区域比较不活跃。


有些孩子面对数学问题时会高度紧,那是因为他们的脑功能和(面对数学问题)相对平静的同辈并不一样。
据心理健康中心(Psych Central)网站报道,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有些学生遭遇数学问题便表现出焦虑情绪,这是一种生理上的结果,和其它类型的焦虑症症状类似。
研究将50位二三年级的小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是数学焦虑较低组和较高组。
然后,研究者在这两组孩子做数学题期间,对他们的脑部进行了扫描。
他们发现对数学焦虑程度较高的孩子做起题来更慢,也更难以解开题目。
据《健康印象》(Health Imaging)报道,有数学焦虑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大脑中与工作记忆以及数字推理有关的区域比较不活跃。
“那些说自己对数学感到焦虑的孩子,他们的大脑中,与诸如恐惧之类的否定情绪相关的区域更为活跃,在小脑扁桃体中尤其如此,”文章合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维诺德 梅侬(Vinod Menon)这样对美国广播公司(ABC)说道,“我们也发现,在(这些孩子的)通常与解决数学问题相关的脑域,脑内活动减弱了。”


数学焦虑对孩子乃至成人的作用仍然不明。但它可能对学校的分类教育以及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
它对长期性的专业成功也是有影响的。
“数学焦虑对孩子们的影响还不受人重视,但它确实存在,而且是一种相当特定的刺激。”梅侬继续对美国广播公司说道,“这些孩子(有数学焦虑的孩子)面对一般性焦虑时,忧虑的程度反而不高。”
据《今日医药新闻》报道,梅侬还说,“你们还别不信。我们的研究发现已经证实,数学焦虑确实是特殊情境刺激焦虑症( stimulus- and situation-specific anxiety)中的一种。”(来源:译言)

http://discovery.163.com/12/0327/11/7TJM9NN0000125LI.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3-29 07:58
[案例]
全球最大望远镜阵列2016年开建 将探索宇宙本源
2012-03-28 09:17:26 来源: 中国日报网(北京) 有1029人参与

核心提示: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平方公里级射电望远镜阵列”(SKA)项目将于2016年开始建设。据悉,这个耗资13亿英镑(约为人民币130.5亿元)的项目有助于解开宇宙本源之谜。


SKA阵列碟型天线效果图
SKA能够深度洞悉宇宙,帮助我们研究黑洞和星星的产生
SKA的碟形天线可以捕捉到50光年外一架飞机发出的雷达信号
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26日报道,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平方公里级射电望远镜阵列”(SKA)项目将于2016年开始建设。据悉,这个耗资13亿英镑(约为人民币130.5亿元)的项目有助于解开宇宙本源之谜。
该项目负责人米歇尔·万·霍莱姆透露,有关方面将于4月3日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讨论SKA阵列选址问题。该阵列由数千个巨大的碟型天线组成,地区跨度达1900英里(约3057公里)。霍莱姆说:“这将对我们洞悉自己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宇宙发展历史和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用英国科学与探究中心协会的伊恩·格里芬博士的话说,这一项目能彻底转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由于覆盖面积广,这个项目能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向我们呈现出银河系的细节画面,让天文学家得以对诸如黑洞等激动人心的神秘天体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宇宙早期历史的信息,也有助于验证相对论。”


此外,科学界还普遍认为,SKA项目将是人类在太阳系外寻找外星生命的最好工具。因为SKA具有研究这一问题所必须的开创性技术——它的碟形天线是迄今为止灵敏度最高的天线,可以对来自太空的电磁辐射进行有效的检测。科学家称,SKA甚至可以捕捉到50光年外一架飞机发出的雷达信号。
科学家还表示,SKA从宇宙中获取的信息数量之庞大也令人难以相信——据悉,该项目每秒钟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目前全球互联网流量的100倍,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甚至要用1500万个64G的硬盘才可以填满。
目前,来自20个国家的67个组织都参与实施SKA项目。不过,有关该项目的建设地点仍在讨论之中。经过几轮评审,澳大利亚和南非被确定为SKA的两个最佳候选地址。

http://discovery.163.com/12/0328/09/7TM2EBB0000125LI.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2 12:19
【案例】
光猪刘壮士#光猪冷知识#你知道吗,清明节和其他传统节目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清明节看起来总是很固定,而春节、端午、中秋飘忽不定呢?因为清明节本身就是按太阳历法来的,而其他传统节日都是月亮历法。中国传统的月份是根据月亮圆缺所定,但24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所定的,清明是一节气,太阳历法和公历是一致的。
轉發(1)| 收藏| 評論 1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4 01:17
【案例】科技报道的伦理
天府早报英国电台曾开了一个出色的玩笑。一名记者报道说,由于奇异的地质现象,在英国某些地方地球引力减弱了。所以他请收听广播的听众们上下跳一跳,若是比往常跳得高,就打电话告诉英国广播公司。结果广播公司接到了好几百个电话。有一个人竟然说他变轻了,轻得能在天花板那么高处飘来荡去。


轉發(3)| 收藏| 評論(1) 16分鐘前 來自皮皮时光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4 10:04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4-4 10:30 编辑

【案例】
中科院:今年清明准确时间为4月4日17时06分

2012-04-04 05:23:00 来源: 《重庆晚报》(重庆) 有32人参与

昨天,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通报,根据新近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今年清明的准确时间为4月4日17时06分。

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在阳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而与其他23个节气一样,会在几个日子中变动。

作为我国权威的天文测算部门,紫金山天文台负责每年编算次一年的农历日历,其中包括朔望和节气时刻,时间均精确到分钟,在每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中正式发表,并以《日历资料》的形式对外发布。据新华社


http://news.163.com/12/0404/05/7U7LSGTN00014AED.html

刘思伽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朱伟清明因其风:温风如酒,清香而明洁。这个节气在七十二候中的标志是,桐花盛开如紫霞,而非杏、梨、桃花。桐有三种,开紫花者是"华而不实"的白桐,另两种是梧桐与油桐。白桐每枝长十二叶,是典型的"阳木",因阳盛而紫气灿烂;它能感天时地利,所以是制琴瑟的材料。轉發(70)
|
評論(14)
20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轉發(1)|
收藏|
評論
14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12-4-7 18:44
【案例】
中国有一个牛逼频道叫CCTV10,有一个牛逼栏目叫走进科学,讲述了一个牛逼的老农的一个牛逼的故事,有一天该老农用电笔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墙壁带电,接下来发现地面也带电,最后牛逼地发现屋子里的空气居然也带电,走进科学对此研究了上、下两集,最后发现:电笔坏了……

http://www.haha.mx/joke/318478

7501263回复举报2012-04-07 11:31:36发表
什么样的电笔,老式的电笔没有内置电源,要有外界电压才会发亮,要是老式电笔这就值得研究了

朕是寡人回复举报2012-04-06 22:37:14发表
99%有点可能 发表于2012-04-05 21:18:101
这哪叫走进科学啊,这简直就教人恶搞!
我觉得倒像是辟谣节目
亮了5

霓裳外贸服饰回复举报2012-04-06 22:09:53发表
各位看官你们真的错怪CCTV10了!
因为在它的眼中,这些的的确确是高深莫测的“科学”!
亮了8

半夜削苹果回复举报2012-04-06 21:58:07发表
当年我还SBSB的期待着他那2个星期的UFO专题,结果我SB了,研究了2星期UFO,原来是圆形垃圾桶盖飞上天一个快门就成UFO了,还有个更SB是昆虫在摄像机面前飞说是UFO 飞棍
亮了17

cocoline回复举报2012-04-06 20:16:42发表
因为人家把咱看电视的当傻逼
亮了16

cocoline回复举报2012-04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4-8 21:47
英开通外星人热线 供曾与外星人有接触之人倾诉2012-04-08 11:36:11 来源: 华西都市报(成都)

据外媒报道,日前英国开通了一条“外星人热线”,供那些与外星人有过“亲密接触”的人们拨打电话进行倾诉,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开通此类热线。
报道称,这条热线由临床医生乔安娜·莎莫斯凯尔斯创设,它的全名叫做反常心理管理与接触者热线(AMMACH)。乔安娜说,“曾经与外星来客有过接触甚至遭到过外星人绑架的人们,都可拨打该电话寻求咨询和心理辅导。目前,我们已接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求助电话。”
对于开设此热线的目的,乔安娜解释,“由于此前没有机构认真对待这些人及他们的需求,但是现在,我的热线让那些急于得到帮助的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求助的平台。”

http://discovery.163.com/12/0408/11/7UIKOAM2000125LI.html

作者: 白雪    时间: 2012-4-8 21:48
【案例】

中国首办搞笑科学奖 数钱可减轻疼痛等研究获奖2012-04-08 11:23:03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本报讯 国际上有搞笑诺贝尔奖,中国也有了让人捧腹的科学奖。昨日,数钱可以缓解疼痛,春晚机器人舞蹈、猴子脑力控制机械臂、瓦罐鸡汤为什么好喝等,这些科研成果获得了浙江科技馆与果壳网合作首办的“菠萝”科学奖。

心理学奖:数钱可以缓解疼痛
“菠萝科学奖”共颁发五项科学奖。获得心理学奖的是中山大学心理学科学家,其研究通过500人次的实验,发现数钱或用包括金钱的单词造句的方法,可以减轻被试者的疼痛程度。主办方评价,该研究提供了“不花钱”就能减缓疼痛的方案,“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一方案值得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推广。”
菠萝Me奖:微博发布饮水机状态
化学奖授予了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科学家对瓦罐鸡汤的研究,其专门研究为什么瓦罐鸡汤比普通鸡汤好喝,研究发现,瓦罐受热更均匀,鲜味物质不容易降解。主办方评价:该研究为陶瓷产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为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潮流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
长春应用化学所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跨专业知识测量食堂饭菜重量,证实食堂饭菜结构性短缺的实验获得了菠萝U奖。此前在微博上被人热议为“饮水机娘”的浙大实验室饮水机,因每天通过微博发布水开和没热水时状态的实验获得了菠萝Me奖。
■ 链接
正规研究才能入选
国际上,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奖之前,都会由《不可能研究杂志》展开俗称“搞笑诺贝尔奖”的科学奖,以幽默风趣的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科普。
果壳网CEO姬十三([url=]微博[/url])介绍,虽然菠萝奖是受搞笑诺奖的启发,但还是有点区别。菠萝科学奖针对的科研,必须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才能过关。评委有两组,科学家评委和名人、媒体人等组成的星光评委。

http://news.163.com/12/0408/11/7UIK08MI00011229.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8 22:33
【案例】
无人机新闻:现实并非一帆风顺
[/url][url=http://twitter.com/share]Tweet[url=]
[/url]


4/3/12
by Nicole Martinelli


空中新闻报道是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一些专家认为无人机新闻报道的实现面临着现实的困难。

在无人机的镜头为我们提供了抗议活动自然灾害的壮观图像后,我愈发的想了解更多信息。所以我召集了Hacks/Hackers的Burt Herman,《Wired》杂志的Chris Anderson,EFF的Jennifer Lynch,Occucopter项目的Tyler Brown,以及无人机新闻实验室的Matt Waite,在Storify的总部进行了一次会面。

讨论结果:飞行无人驾驶飞行器(UAVs)的困难和风险可能会阻碍该趋势的快速实现,但是记者还将继续关注它。而且可能有一些记者不会介意与法律相抵触,仍就会不断进行实验。

首先是一些缺点:

“我们为军事工业复合体开源,怎么可能出错?”Anderson开玩笑说。他指着房间内的一个飞行器,强调旋转的桨片就像“飞行的割草机——你甚至都不敢想象落到人身上会怎么样。”

Anderson自从接触了自己小孩的LegoMindstorm后,就一直在后院进行试飞,他已经无数次的进行修补。他的激情从飞行玩具开始,一直到建立DIY Drones和3D机器人。在使用无人机进行新闻报道之前,他已经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无人机可能便宜有趣——一些基本型号仅花费200-300美元——但想要合法飞行,爱好者必须考虑严格的飞行距离和高度,避免城市发展地区。商业使用仍就受到限制,普通公民的使用限制到2015年才会解禁。

电子前沿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代理律师Jennifer Lynch称,记者,甚至自由撰稿人,可能会假装业余爱好者来进行实验,与当局的法规相冲突。

来自无人机实验室的Waite也指出,你可以通过狗仔队摄影师的长期蹲点拍摄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不是使用那些只能使用电池飞行10分钟的无人机。

Anderson认为不会有人会因为使用无人机拍摄照片或视频而被逮捕,他引用了最近警方“警告”一名使用无人机的地产商的案例。

然而记者仍有顺应趋势的几个途径:

Photo: Chris Anderson with a copter at the Hacks/Hackers event, via Daniel Ucko.

http://ijnet.org/zh-hans/blog/10303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2-4-12 23:10
【案例】

颜小茜 //@罗绮梅://@老沉: //@王小山: 嗯,不容易。//@蔡成平:费了很大功夫,终于成型了,欢迎大家拍砖、指教!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特别策划#日本启示录#【索尼:被遗忘的创始人精神】索尼今日确认裁员1万人。@蔡成平:在索尼公司内部,也有很多人不解:为什么索尼未能研发出类似iPod、iPhone、iPad等的产品,非但没能成为“苹果”,反而日渐衰落了呢?索尼“病”就病在已经忘了创始人精神——技术至上。http://t.cn/zON9w0a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353) | 評論(107)今天21:35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1)| 收藏| 評論4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47.106.15.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