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画观察:AI啥时候学会了画漫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21 19:20: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漫画观察:AI啥时候学会了画漫画?



    今年八月,《大西洋月刊》因在文章中使用顶级AI绘图软件Midjourney创作的图片,引发大量争议。人们担心,媒体在未来将会大量使用AI绘图,插画师、摄影师则无法销售作品,这个群体的收入锐减,无人再愿意安心创作,长此以往,将导致行业的覆灭。
【图片,《大西洋月刊》刊登Midjourney创作的插图】
一周后,编辑部道歉,他们认为,使用AI创作的图片,确实不妥。
AI绘图是什么?
AI绘图软件,指建立在人工智能算法上,经过深度学习,根据用户指令,自动绘制出图画作品的软件出于好奇,笔者尝试了国内外几款AI绘图软件,其中比较优秀代表有:OpenAI出品的DALL·E、谷歌出品的Imagen、Parti,以及设计成APP,并引起上文争议的MIDjouney等。TikTok也有利用AI画画的功能。6Pen Art、文心一格,则是国产软件中的佼佼者。虽然尚处于公测阶段,但目前看来,效果也还不错。
AI绘图软件操作极为简单,用户输入“关键词”或“一两句指令清晰的句子”,选定“艺术家风格”和“绘画形式”,AI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为用户设计几张低像素画面备选。当用户选定了设计方案,AI便对方案进行完善,计算出高像素画面。
【图片,文心一格创作的插图】
这些图片天马行空,美轮美奂,而获得出这些作品,不再需要艺术家通过长年累月、繁琐枯燥的训练,换来的绘画能力,而仅仅只与用户的个人审美情趣、主观需求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AI实现了“人人都是艺术家”。
【图片,Journey小姐的油画肖像The Verge / Midjourneynone】
【图片,From Liza】
【图片,From @MarkTurkston 地球上最后的图书馆】
【图片,From @viewsfrance】
        笔者作为从业多年的职业新闻漫画设计师,面对这一盛况,震撼之余也引发许多思考。
绘画工具不断升级
艺术和技术,从来不分家。绘画工具则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翻看艺术史,如果没有凡·艾克发明油彩,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欣赏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油彩干的慢、易修改等特性,给慢工出细活的达·芬奇留下足够的空间。“晕涂法”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法的创新,还得大量的时间。《蒙娜丽莎》花费了画家三年时光。而同时期的蛋彩画、湿壁画等绘画技术,因为技法的局限——干的太快,不易修改,而无法做到从容不迫地等待患有“严重拖延症”的达·芬奇精雕细琢。
如果没有油彩的发明,就无法跳过素描,直接用色彩塑造形体、制造明暗和立体感。艺术史失去了直接用油彩起稿的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提香,还能算完整吗?
【图片,红衣教主本博肖像,提香 1545-1546】
技术发展、思想进步,为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科技让画笔变成电子笔,画布被替换为液晶屏,画家的调色盘,由CMYK或RGB数值决定,自带笔刷,预设图层,滤镜效果......早已成为绘图软件的标配,这些都能帮助画家高效的实现想法,完成作品。
工具发展到这一步,画家们并未感受到太大压力,因为想成为画家,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如:创意能力、造型能力、审美能力等并未改变。当数字画家与传统画家还在争论艺术品的唯一性,NFT能否解决数字艺术增值保值的时候,AI绘图出现了。
AI绘图的运算机制
几年前谷歌发布的AI矢量图绘制软件auto draw。从用户在识别区画下的第一笔开始,AI就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推测用户想绘制的对象。随着笔画的增多,数据量的增加,AI提供的图形与用户希望得到的图形无限接近。这项技术的运行逻辑是:从已有的图像中提取数字特征,并对未来的绘画趋势进行预判。只以最新的数据为基础进行演算,而从不瞻前顾后,左思右想,被其他因素干扰。
这种算法并不新鲜,早在围棋人机大战中,战胜李世石的人工智能软件alphago,就是这种运算逻辑的成熟运用。
新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画家修拉认为:颜色是可以计算的,用同样大小的一半洋红小点和一半蓝色小点,奇偶数穿插排列,经过视觉混合,可以得到一片灰蓝色的天空。这与47%的洋红点+49%的蓝点+4%的黑点,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他证明了自己是“实证主义,科学绘画”。
恰巧,AI也这么认为。但和修拉不同的是,AI使用的不是颜料,而是电子像素。
【图片,修拉 康康舞 1889-1890】
在学习输入阶段,AI将物体看成是不同层级像素的集合,通过规整的分割,像素有了固定搭配,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
在应用输出阶段,用户输入关键词,AI寻找相匹配的图形特征,从而进行预判。
假设我们画一只企鹅,画到一半就停下来,AI会根据已有图像进行分析,与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出用户将会描绘的对象。
【图片,AutoDraw使用页面】
当这种数学模型一旦建立,在大量输入、输出数据的过程中,AI绘图的精准度越来越高。而这种学习数据的投喂,对于互联网来说是无穷无尽的。
2016年,十七世纪初著名画家伦勃朗的“新作”问世。它是微软与伦勃朗故居博物馆,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合作的结果。这幅画被命名为《下一个伦勃朗》,AI通过计算,并连接3d打印机完成最终画面。颜料堆积让画面凸凹不平,使其更具有立体感。从而给参观者提供更真实的视觉体验。
【图片,《下一个伦勃朗》】

在此之前,AI通过算法,将伦勃朗所有的作品进行数据化,并兼顾绘画各层面要素,建立伦勃朗数据库。从画面构图到主体物的光线运用,从笔刷方向、颜色搭配习惯,到分析颜料化学成分、堆积厚度数据......大量数据告诉AI,在画面的特定部位,画家大概率会使用何种笔触;画面局部颜色与整体的协调等等相关信息。统计数据显示,某些固定搭配,能提高伦勃朗绘画风格的可识别性。
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AI完全掌握形成伦勃朗绘画风格的各种关键要素后,它就可以开始作画了。输入关键词:中年男性+伦勃朗光,AI就会在系统储存的数据中,选择出与关键词相匹配的特征,再通过一系列算法优化,并将最终结果通过数据进行输出,使用3D打印机将其转化成为画面,精致装裱后,呈现在观众面前,因为风格极度相似,作品无限接近伦勃朗,让业内专家惊叹。
在惊叹之余,笔者盘点了自己的漫画作品。总数量也接近两万余幅,从信息论角度去分析,每一张漫画所包含信息量,数据复杂程度,都远远不及伦勃朗。若有一天,哪位天才AI算法工程师,在闲暇之余,顺手设计一套算法,让AI自动学习这些漫画作品并完美输出。我会不会失业呢?这款软件若以笔者的名字命名,会一种奢望吗?当然,若价格合适,请专家设计一款自己的AI绘图APP,往后用户需要“曹一漫画”风格的新闻漫画,不就触手可得。万一我还能收点版税,岂不美哉。某些品牌字库中,已有类似的成熟机制。感叹一声:未来皆有可能。
学习与模仿,是一体两面
《下一个伦勃朗》的绘制过程中,也出现过大量的失败案例,有些是算法错误的选择了数据,有些是AI未能正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但这些在计算机工程师眼里,都不是大问题。随着算力不断增强,一分钟绘制几十张图片,总有一款能让用户满意。当初稿确定后,再经过用户后期加工完善,发表出来的作品,应该能超越所有初选方案。
艺术家在创作时也会经历相似的过程。首先产生一种意向,相当于AI的“关键词”,新闻漫画则称为“选题”。围绕这种意向,绘制大量草图,在草图中进行取舍、修改和完善。要做到这些,与艺术家之前的大量的专业训练密不可分。
大量临摹前人的作品是艺术家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大脑的某种先天机制,将临摹对象中的一些明显特征加以概括、高度抽象化,吸收并储存,使其成为大脑数据库中的一部分。当艺术家产生创作冲动时,大脑便会调取数据,形成创意想法。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艺术家的作品里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前人作品的影子。AI绘图也是基于此原理,只是AI将输入和输出过程,提高到人类大脑无法匹及的速度。在其他领域,如音乐、小说、新闻简讯等,AI都在使用类似的机制运行。

【图片,6pen artFrom@零夕】
如果说学习与模仿是硬币的一体两面,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类临摹前人绘画被称为“学习”,即便自己的作品中出现前人的艺术元素,也被叫做“创作”。而计算机将前人作品数据化,经过一系列复杂计算后,产生出的作品,是应该被称为“创作”,还是“模仿”,引发人们的争论。
著作权出现“真空期”
试想一下,AI技术发展到今天,只要有合适的故事脚本,《哆啦A梦》、《千与千寻》、《七龙珠》或者其他动漫作品中人物形象,将持续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读者在阅读全新的故事时,可能会忘记创造这个动漫形象的漫画家早已离去。对于AI来说,只要动漫人物IP形象足够丰富,按照当前算法,就能源源不断地绘制出该形象的各种形态。余下的工作,只剩在对话框内填入适合的对白,然后根据剧情的发展,编排版式。AI绘图技术将深刻的改变漫画创作生态。在未来,漫画畅销书作者,可能不会画画。
那么问题来了,AI通过大量数据进行分析,重新排列组合所产生的作品,是否受到著作权保护,又引发了激烈地争论。

【图片,From@狼烟无言】
赞同的一方认为,AI绘图作品虽然是机器通过算法自动生成,但背后依然体现出主创团队的个性化设计,价值观判断以及主观表达意图,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这部分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
而反对方则认为,计算机生成的作品不是作品,权利人对其享有的也不是著作权,而是邻接权。创造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特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实质是:机器通过深度学习,将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匹配运算而得到的结果,这些不是智力创造的结果,不应获得著作权的保护。

【图片,6pen artFrom@aми The Man】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笔者尝试的几款AI绘图软件都发出声明,生成出来的画面可以商用,版权属于用户。AI依靠付费会员和流量变现,这种商业模式是否成功还有待考证,但毫无疑问,目前机制有助于AI绘图软件的推广和普及。
另外,AI在网络上进行海量数据学习,在持续不断、自我迭代的过程中,这些“教材”的版权、著作权,目前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画家与“表演艺术家”
让我们做个思想实验。将《千里江山图》进行高分辨率扫描,分析墨色构成与颜料的化学性质,将画面各部分拆分成若干个像素集合,建立起一组完善的数据库,然后用北宋的娟本设色,作一幅山水主题国画,盖印做旧,并对外宣称这是考古新发现——王希孟又一作品重见天日,猜猜鉴宝节目中,会有多少专家看走眼。
现实中早有这样的案例,去年上海进博会上,全球第一台全协作双臂机器人YUMI,经过程序设置后,现场模仿出多种书法字体。从技术上来说,这部机器模仿任何一幅书法作品都不存在问题。这同样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生态。

【图片,全协作双臂机器人YUMI】
YUMI在算法上依靠AI绘图技术,这无意中大大提高了收藏家获取艺术家作品的信任成本。古代为了证明文人画作是真迹,只需盖个文人专属的印就行。随着仿制技术的提高,高分辨率扫描、仿真喷绘的广泛引用,赝品越来越难辨认。为证明作品不是赝品,画家得拿着作品与收藏家合影。当技术发展到AI绘图阶段,拍照都不能完全证明作品真伪时,录制绘画过程,则变成“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收藏家要求录制画家完成作品的全过程,才敢相信这幅作品是真迹,这直接关系到艺术品在资本市场的流通,保值增值,因此很难妥协。虽然这会给艺术家带来一定的困扰,但在商业利诱下,能保持磷磷傲骨的大师总是少数。毕竟,在生活压力面前,再伟大的艺术家,永远都是乙方。
面对现实,笔者开始认真思考,要不要在画室安装一台24小时全方位无死角摄像头。一来创作灵感不是随时都有,万一没有捕捉到,实在可惜。二来总是要面对摄像头,不如早些适应,说不定将来某天,摄影师摆拍“手握画笔进行创作”的特写镜头,笔者若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如此这般,实在太尴尬了。
绘画本来是重结果的,观众欣赏的是作品,品味的是细节,感受的是文化。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环境的改变,绘画逐渐开始重形式、重过程、重表演。也许,那些用头发、胡须,拖把等“奇门遁甲”,在宣纸上抽风的“表演艺术家”们,会认为自己的春天来了。

【图片,来源网络】
商业需求是AI绘画的重要推手
工具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还有另一层含义,工具可以替代人。从这个角度去看,与经济学家一起嘲笑“卢德主义”者(注1),显得有些不善良。
正如前文所述,用户开始使用AI绘图、AI设计页面,轻松实现购物网站“千人千面”......这确实会取代一部分摄影师、设计师、漫画插画师的工作,影响他们的收入。人工智能时代,规则清晰、拥有海量数据、大量基础性重复劳动的岗位都会被替代。历史反复验证,与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对抗,往往是徒劳的。
商业的本质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一段文字需要配一张插图,以前只能依靠艺术家完成。当AI绘图的种种优势逐步显现,引发用户对传统绘画方式缺乏耐心。传统绘画等待时间较长,价格较高,这还没算上沟通成本。当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会让这一特性变的更加明显,用户会不得不在成本与绘画产品之间重新寻找平衡。AI绘图就是种不错的选择。只需支付很少的费用,在极短时间内,给用户大量选择。种种有态势,使AI图片很可能直接被采用。

【图片,Midjourney 一分钟左右,生成四个基于文本描述的图片】
若是手头宽裕,而独特的审美要求又只能依靠特定的艺术家才能完成,这才有可能促使一次艺术创作的发生。历史上的罗马、佛罗伦萨、维也纳、巴黎等城市能够成为世界艺术中心所具有的共同点:宽松的社会氛围、充足的用户需求,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一大群艺术家的全身心投入。
商业推动技术普及的案例很多,20世纪前后,人们只需向照相馆支付低廉的价格,就能获得一张效果不错的碘化银全家福照片,那么,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去光顾昂贵的学院派肖像画工作室呢?虽然手绘肖像具有成为艺术品的潜质,但若伦勃朗晚出生200年,也许会成为一位摄影大师。

【图片,银版照相法照片】
每当技术变革来临时,都会出现各种声音。例如录音设备变的更小更轻便时,卓别林说:只有默片才是艺术;黑白照片变成彩色,会有人说:黑白照片才是艺术。诚然,这些表述有一定道理,但若将此用做拒绝新技术、新形式的理由,那就显得苍白无力。
举个身边的例子:短视频,投入资金少,技术门槛低,播放渠道多,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在商业需求的推动下,传统长视频优势被削弱。有观点认为“只有长片才具有艺术价值。”,就略显局限了。短视频同样具备表达艺术的能力。工具不是主要因素,人才是。
面对危机,绘画行业是有经验的。
AI绘图出现,打破了画家赖以生存的重要壁垒。画家无法凭借经过长时间艰苦训练获得的“审美能力,手绘造型能力,用艺术图形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获得足够多的订单。并失去了“有关审美问题与用户进行深入探讨”的机会。用户想要得到一张作品,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完成,这的确给艺术家造成了极大的危机感。
危机,在危险的境地中也隐藏着突破的机会。面对危机,绘画行业是有经验的。二十世纪初,照相术的发明对于画家群体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危机,而那个时代的画家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不仅仅平安度过危机,还推动了艺术史发展。现代艺术的多样性,发展的契机,也是在那个时代中建立起来的。各种流派依托不同的哲学思想,发展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观,一时间,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
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的目标是“在现实世界平行之处,建立起一个艺术世界,以便找出让画面各要素形成和谐关系的普遍规律。”他认为,世界都是由几何形构成的,而标准的几何型只是一个起点,走向世界不规则形状的过程,但画面最终还是要呈现出几何型的骨架,并称之为“结晶”。
【图片,塞尚,圣维多利亚山 1904-1906】
学霸马蒂斯读懂了塞尚,并且他打破了色彩的边界,获得了绝对的色彩主观化。他成功后,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自己一直在“追求画面中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毕加索称塞尚为“所有人的父亲”,他是一个极具艺术天赋的文化课学渣。这导致他原教旨主义地去理解塞尚的几何形理论,甚至直接用不同材料进行几何图形拼搭。虽然这是对塞尚艺术思想的误读,但客观上,毕加索打破了造型观念的边界,创立了立体主义风格。并对后来的结构主义,表现主义,装置艺术等众多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照相术的发明,给二十世纪人们的世界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笔者认为,这种冲击远大于AI绘图带给当下艺术家的。二十一世纪的艺术家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有着丰富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凭借群体智慧,一定能找到面对AI绘图工具的适合方法。
有目的的取舍,是衡量作品是否具有“独特创造性”的重要标准。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思想实验,将所有汉字输入到一台超级AI,设定好算法,让它随机排列组合汉字,形成语句。假设组合次数无上限,理论上,这台机器就能组合成出中文世界中最美的文章诗词。但与此同时,人们又遇见了新问题,如何能将这些优美的文章诗词从海量的文字组合中挑选出来?
回到现实生活,人类作曲家在工作时,也会进行大量的作曲尝试,他们对灵感涌现时记录下的音乐初稿进行选择,用自己独有的标准来判定哪些作品比较好,哪些不太好,哪些值得修改,哪些应当直接删除。作曲家与超级AI之间的区别是:人类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创造性与准确性是相关联的。
画家构思草图也是同样原理,在创作进行中,是否有清晰的目标?是否刻意为之?艺术家的构思与目标选题的匹配度有多高?想法是否具有独特性……如果没有这些评判标准作为锚,思想可能会像脱缰野马,在迷宫中漫无目的胡乱穿行。艺术家在创作阶段,作品雏形无数次被大脑修改,取舍,验证。对发散性思维创造出来的种种想法,进行反复推敲,最终得到令艺术家感到满意的想法,并将其通过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否对作品进行主观评价,有目的的取舍,是衡量作品是否具有“独特创造性”的重要标准。
为此,笔者尝试与AI绘图,分别完成真实新闻选题:根据新闻“数字月饼投资有风险”,绘制评论漫画。
AI绘图软件:6Pen Art。一款排名比较靠前的国产AI绘图软件。
关键词:数字月饼,投资,风险。
风格及艺术家:AI默认的风格和艺术家比较有限,笔者的选择是:现代,超现实和达芬奇。
渲染图片:有付费和免费两种选择,区别是等待时间长短,我选择了免费,需要等待三小时。

【图片,AI绘图等待中】

在这三个小时里,笔者按照平时工作的流程,开始绘制这幅新闻漫画。研读新闻信息,某些企业跟风“元宇宙”概念,售卖数字月饼,本来正常的商业现象引发无序炒作,大量投机商蜂拥而入,造成供求两旺的假象,诱引散户入场。很多平台上,一枚数字月饼高达上万甚至数万元,投资需谨慎。
笔者并不像AI绘图那样去提取关键词。多年的从业经验,让笔者可以自如转换表达角度。
1:商家为赚钱而搭建的舞台,绚丽却充满危险。
2:各路投机商心怀鬼胎入场。
3:散户盲目乐观,迷之自信,确定自己不是最后的接盘侠。
4:侥幸心理,赌博心理在背后推动。
5:监管部门对数字概念产品管理滞后……
如此多的想法摆在面前,笔者根据一系列复杂的评判标准,如艺术表现性,发布媒体属性,用户接受度等等,选择了新闻漫画设计方案:人们想获得不切实际的财富,如水中捞月,到头来落得一场空。投资数字月饼,需要支付现金,笔者把捞网改成用货币做成的杆儿,杆儿中间碎裂,货币散落到水里,寓意投资“打水飘”。而画中人物,举头望去,数字月饼如一轮明月,在各种大肆宣传的映射下,高挂空中,无比灿烂。想到这里,草图也就出来了。

【图片,新闻漫画:警惕“数字月饼”成陷阱】
起稿的时候还有些忐忑,不知道AI会如何表达,那可是各类自媒体热捧的宠儿,江湖传说中的顶级高手。
当笔者不再胡思乱想,转而专注于绘画,流畅的线条,收放自如,准确的结构,带来愉悦,色彩搭配,反复推敲,绘画太容易让人进入心流状态,这是极为享受的过程,笔者忘却了隔壁AI刚刚带来的压力。
两小时之后,作品完成,交了稿,想起AI绘图,回头一看,它还得一个多小时才能出图。目前看来,面对免费的AI绘图,笔者还是蛮有优势的。
不卖关子了,为诸君揭晓AI绘图的最终作品。多种艺术风格混搭,印有中国传统纹样的巧克力月饼十分精致。画面除了不太符合选题要求以外,其他的都蛮好。

【图片,AI绘图作品:警惕“数字月饼”成陷阱】

对于此次尝试,笔者还是比较满意。其实大家心理都很清楚,随着资本的持续投入,算法的不断迭代升级,程序设计师对新闻漫画行业内在思维逻辑、运作方式的深入了解,各路专家的加入,AI绘图作品只会越来越完美。未来是否拥有商业价值,决定了AI绘图演进的速度。笔者不禁感叹,商业价值不高,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资本没有兴趣入场,客观上能够给新闻漫画艺术家留出更多的时间。
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赋予了艺术品意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总能演化出适合物种延续的独特属性,人类与生俱来的多样化情感,也是演化的杰作。艺术作品为记录或表达人们的情感而存在。艺术创造性包含了人们对生与死,爱与恨,理性与感性的体悟。生命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赋予了艺术品意义。
AI的视角去审视,艺术是基于“构成人类特性复杂目的”的函数。以目前的技术水平,AI无法持有与人类相同水平的“目地函数”,很难计算人们丰富的内心情感,不能以人类社会和文化为背景,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艺术品。虽然AI绘画效果是如此的“惊艳”,但那仅仅只是存在于表面,而无法展现艺术作品内在的血肉、骨骼、灵魂。所以AI无法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
举个书法的例子来说明“人类特性复杂目的函数”。前文提到全协作双臂机器人YUMI,模仿历代名家的墨宝,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见字如见面”。这其实说的是书写者将自己的生命情感都融入到文字中去。在传统语境下被称为“性情”。这里面包含了书写者的观点,情感,个性,气度和修养。书法未必能准确分辨喜怒哀乐,但书写者的情绪,在汉字的运笔轨迹中,会得到一定的呈现。人常说,书法中蕴含“心相”,就是一种心理投射。而书法造诣越高的人,则更能够通过书法作品反映内心真实的状态,其作品包含的信息也就越丰富。
比如东晋门阀士族王羲之,在悠闲从容,举杯把盏时写下的《兰亭序》(永和九年),而仅仅三年之后(永和十二年),战乱来袭,厄运连连,祖坟都被挖了。在极度悲怆和惶恐之下创作了《丧乱帖》。将两组作品摆放一起,展现出王羲之性情的不同侧面。这也造就了他在书法史上无法被超越的地位。
【图片,王羲之《兰亭序》】
【图片,王羲之《丧乱帖》】
目前AI技术对书法的探索,止步于模仿,画出的文字,是静态的。而王羲之的字是动态的。是手、心、笔的高度协调一致,一气呵成的。人们欣赏他的文字,内心是随着笔迹在纸上舞动。起笔、顿笔、力度、速度、轻重缓急都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而且书写经验越丰富的人,感受就会越强烈。
事物所蕴含的意义,总是随着人们审视角度的转变而不停转变。AI无法理解,无法延展,也无法做出判断。正如王羲之,在闲散安逸生活与颠沛流离的强烈刺激下,在文化、精神、情感、体悟的孕育中,创作出书法作品,而不是相反。当然,AI也可以依靠随机组合,创造出海量新图片,新文字,新事物。其中的一些,会有一定概率被人类赋予意义,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暂不做讨论。但无论如何,没有人的参与,事物的艺术属性等于“0”。
面对AI绘图,艺术家们该如何应对?
AI将手工劳动,变成工业化生产。传统艺术家虽然一直坚守,但注定也无法跳脱出时代的局限。艺术家应该如何应对?
改变认知,换种角度看待AI绘图这种新技术。
艺术家学习一种风格,需要长时间积累。而创造一种风格,那就更难了,成熟艺术家终其一生,风格的变化也十分有限。熟练使用AI绘图,能够有效开拓思路,提升工作效率,草图绘制的数量和质量也会有所改进。AI绘图也为艺术家风格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换种角度看待新技术,将其为我所用,是种不错的选择。
举个其他行业的例子,当阿法狗战胜柯洁,柯洁说自己看见了上帝,并且认为从意义的角度来说,AI时代的围棋特别无趣,这是一种看法。而有些资质普通的棋手,通过不断向AI学习,拓展思路、磨炼棋路,在后来的比赛中,拿到世界冠军,这又是另一种路径。
与人交流,其乐无穷。
前文提到商业规律、节约成本,会促使部分用户选择更经济的AI绘图产品,但请注意,在这一过程中,用户是与机器在进行交流。这种交流的有效性,丰富性,远达不到人类水平。并且,两者之间建立的是:用户与企业的关系。而用户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建立起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极为不同的。一个常见的场景,打客服热线,用户会更愿意与机器对话,还是与人交流呢?这是艺术家与生俱来的优势。
忘记艺术家的“高冷”,并把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
让用户觉得你是个有趣的人,觉得你可以信任,这是除了手艺之外,艺术家最大的竞争力。
艺术家如何做到有趣?首先要具有独特的视角。
【图片,黄永玉,鸟事好鸟,就是话多】
黄永玉先生是公认的著名老艺术家,先不去谈他的绘画作品有多么精致,百岁人生是多么传奇,仅仅去品位他的题词:鸟是好鸟,就是话多。就能让人感受到他的趣味。
画一张刚刚下完蛋的母鸡,题词:生个蛋,犯得上这么大喊大叫嘛?这些素材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可看见老先生的作品,不免赞叹,构思精妙,太有趣了。

【图片,黄永玉,生个蛋,犯得上这么大喊大叫嘛】
        是什么地方让我们觉得有趣?
首先,黄永玉先生具有十分独特的视角。换成普通人,大概都会说“母鸡下蛋”,这就过于直白,失去了想象空间和轻松诙谐的感觉。当一个独特视角,通过幽默的表达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便会激发读者的兴趣,仔细探寻其中深意。正如这幅“鸟是好鸟,就是话多。”作品触发观众联想,自动对应生活中真实存在的“TA”,人是个好人,就是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惹人烦。作品与读者生活中的真实情感连接,产生互动效果,从而呈现出独特的完整性。这与国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AI却提供不了。
除了独特的视觉,幽默的表达之外,一些人非常规的行为,也让人觉得很有趣。
以前大部分画家都是用纸和笔在画布上作画,但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在1974年创造了一种滴画法,不仅绘画的过程全程公开,还请了一帮记者,摄影师进行全程录制,他将画布铺在地上,把颜料装到带小孔的桶里,光着脚,拎着桶在画布上走来走去,颜料滴满画布,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状画风,这种独特的风格引来众多的效仿者,他的作品不仅大卖,本人还成功的挤进艺术史,甚至还有自传体电影。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当绘画沦为一种表演艺术,不知道是艺术的前进还是倒退。
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他一定是一名跨界高手。
会画漫画,在企业做过管理,恰巧还会讲故事,这个人叫斯考特·亚当斯,畅销数十年的办公室黑色幽默漫画系列《呆伯特》的作者。

【图片,斯考特·亚当斯在工作室绘制呆伯特】
综上所述,有趣的四个特征,分别是独特的视角,幽默的表达,非常规的行为,以及拥有多项能力的斜杠人才。这些都是围绕在艺术家绘图能力周围的软实力,是AI技术所不具备的。
再次强调,AI绘图只是一件工具而已
写到这里,笔者突然想起几年前在网络上被热烈讨论的话题:关于未来有哪些工作可能被AI取代。当时李开复提出了一个经典的五秒钟准则,一项原本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五秒钟以内对工作的问题做出决策,那么这项工作就很可能被AI取代。他认为,翻译,助理,客服,司机等岗位,将会有90%被人工智能替代。
AI绘图的出现,证明了李老师说的不完全对。笔者认为,未来绝大多数职业的初级岗位都有可能被AI取代,每种职业中,被动的重复劳动性工作都会交给AI,只有需要综合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具有与人进行深入沟通能力的高级岗位和专家岗位才会留给人类。
AI绘图视为这个时代的新工具,成为它的主人,而不要被它束缚,更不要变成它。新工具的诞生,促使新的艺术风格,艺术史学者沃尔夫林认为,艺术风格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艺术风格的演变,就像一块石头滚下山坡,一路坑坑洼洼不平,石头弹跳的轨迹是不规则的,但这块石头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会一直往下,这就是艺术的意志。(完)

(注1)卢德主义:哲学领域术语。卢德主义是指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一种盲目冲动反抗。卢德主义出现于工业革命初期,那时候的工人对于大机器生产的出现认识不足,盲目地认为是大机器的出现使自己丧失了就业,于是憎恨大机器,开始破坏这些新出现的机器设备,以换取就业。

作者:曹祎(笔名:曹一漫画)
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副秘书长
《人民日报》评论漫画家
新华社(北京)摄影部图表室签约漫画师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评论动画师



来源:漫画观察(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