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如何做舆论监督报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3 21:50: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作者:骆孟成  
原文来源:传媒茶话会  


今年1月1日,人民日报进行了新一轮改版,“读者来信”版从原来的第20版提前到第7版,由每周二调至每周一见报。这足以看出党报对“读者来信”版和舆论监督报道的进一步强化。

作为舆论监督“元老级”版面,“读者来信”版坚持科学、依法、建设性监督,通过读者来信反映情况、记者深入调查采访、版面刊文曝光问题、及时跟踪整改反馈,力争每篇监督报道形成一个闭环,确保舆论监督报道有力有序开展。

近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读者来信编辑室主编黄庆畅。

舆论监督报道力度明显加大

谈起人民日报改版后的众多亮点,无论是媒体业界的观察,还是记者圈的讨论;无论是各级政府官员的评价,还是广大读者的反映,都会提及其中一点:“读者来信”版的舆论监督报道力度明显加大了!之所以能给人留下如此印象,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读者来信编辑室主编黄庆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是典型案例监督报道数量大幅增加。“读者来信”版话题类、现象类监督报道居多,典型案例监督报道相对较少。一年来,根据报社编委会要求,“读者来信”版围绕中央要求多、群众意见大、社会关注高的突出问题,原则上每期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调查解剖,指名道姓、直指要害,问题打到点子上,责任挖到根子上。到目前为止,已经刊发典型案例监督报道30篇。典型案例的深度调查报道传播力强,影响力大,给人印象深刻。

第二是融合传播拓展了受众面。搭乘媒体融合发展的东风,着眼扩大稿件的地域覆盖面、人群覆盖面、内容覆盖面,“读者来信”版与人民视频深度合作,本着“共同采访、分头制作、融合传播”的原则,在传统的文字、图片报道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版和新媒体产品版。“读者来信”版的调查报道一经刊发,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央厨房、人民网、电子阅报栏等第一时间转发,各大视频网站同步发力。对一些特别重要的内容,新媒体中心、人民网,包括社内有影响的微信公众号、融媒体工作室,进行二次加工,形成强势传播。

第三是一追到底形成舆论监督闭环。舆论监督的目的,是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报道的效果,最终还要看问题是否得到真正解决。因此,监督调查报道不能成“烂尾新闻”,要一追到底形成舆论监督闭环。按照这样的要求,目前刊发的30篇典型案例监督报道,篇篇有回音、事事有进展。

如果追踪结果是整改不力,怎么办?黄庆畅介绍,舍得人力和版面,继续追踪报道。

如今年 1 月 21 日,“读者来信”版推出调查报道《土地补偿费,一笔糊涂账》,反映某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土地数据造假、村民土地收益补偿不公正等问题。黄庆畅说,第一次报道后,当地有一些触动和改进,但是核心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5个月后,记者再去调查报道,最终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

▲舆论监督一追到底,这是群众的期盼,也是中央的要求。

上图:1月21日,“读者来信”版刊发调查报道《内蒙古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大塔村——土地补偿费,一笔糊涂账》。
下图:6月24日,“读者来信”版《来信调查》栏目再次聚焦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塔村土地收益补偿等问题整改进展情况。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读者来信”版和人民视频共同推出了两会特别节目“解决了吗”。节目把平时积累的舆论监督报道个案扩展到相应话题,请专家和参与采访案件的记者共同讨论。

整合优势资源  形成报道合力

舆论监督调查报道费时费力,读者来信编辑室也就六七个人,是如何推出这些调查报道的?“这得益于内部工作机制的创新。”黄庆畅介绍,人民日报编委会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

根据方案,人民日报建立了舆论监督报道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社领导主持,报社相关部门、社属媒体领导参加,汇总线索、通报情况、会商选题、评估效果、部署工作。

在传播阶段,人民日报社所属媒体全上阵,且各端口统一使用《来信调查》标识,人民日报《来信调查》栏目的影响力、知晓率、好评度大大提升。


▲去年10月以来,“读者来信”版对照改版要求,提前进入状态,开设并全力打造《来信调查》栏目。

上图:7月15日,《来信调查》栏目刊发了调查报道《违规修建跑马场、高尔夫练习场、独栋别墅——五云山开发乱象缘何得不到整治?》。
下图:《来信调查》栏目除版面刊登调查报道外,还与人民视频制作了相应的调查视频。

“集众人之智,扬平台之长。”黄庆畅表示,“读者来信”版舆论监督报道能得到媒体同行和老百姓的认可,这离不开报社编委会的高度重视和亲自谋划,也离不开报社兄弟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用制度规范策采编发全流程

舆论监督报道震慑力强,稍有不慎有可能造成误伤,对实际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必须慎之又慎。黄庆畅说,制度是最好的保障。经过多年舆论监督经验的积累,结合媒体发展的新形势,人民日报进一步完善了“读者来信”版舆论监督报道策、采、编、发全流程的规章制度。

比如,线索审核机制。各平台收集线索汇总到读者来信编辑室,经政治文化部研判后,必须呈报分管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签字同意后方可开展采访调查。从舆论监督的第一步就有制度规范,这就奠定了舆论监督报道有序开展的基础。

人民日报有个硬性规定,舆论监督采访调查时,必须两名以上记者同行。黄庆畅介绍,这样做有几方面考虑:一是监督调查采访困难多,有时还有危险,多人同行可以相互照应;二是对某些关键事实可以相互印证,尽可能避免出现理解偏差导致稿件失实;三是相互监督。

▲一篇舆论监督报道由多位记者采写,共同署名。

上图:6月17日,“读者来信”版刊发的这篇调查报道《回迁户缘何20年办不成房产证》是由人民日报记者张洋、史一棋、吴月、人民网记者孙伟峰共同采写完成的。
下图:10月14日,“读者来信”版刊发了调查报道的反馈《广州穗龙花园回迁户办证问题圆满解决》,形成舆论监督闭环。

各种制度规范还有很多,如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还要坚持平衡原则,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写作时,不带情绪;审稿时,通过“辩论式”碰撞防纰漏;看版时,带着“放大镜”找差错,反复打磨,精益求精……这些做法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尽最大可能确保监督报道客观、理性、平实,让舆论监督报道经得起被监督单位的检视,也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与此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要有底线思维,以防万一。比如从线索来源到稿件见报,包括对方的反馈,整个流程当中,所有的文字材料、音视频素材,都有专门的案卷,以备查阅。用记者的话说,就是哪怕当事方上法院告,他们也能够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支撑记者所写的每一个事实,讲的每一句话都有出处,都经得起推敲。这是对被监督对象的负责,也是对记者的保护,更是对媒体公信力的维护。

守住初心,建设性监督

记者不易,舆论监督记者更难。舆论监督记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还要面对威胁和危险。要做一名优秀的舆论监督记者,必须要有这样的素质:党性原则、为民情怀、新闻理想、吃苦精神。

“为民解难,为党分忧。”这是群众寄来锦旗上的一句话,既是群众实际问题在媒体关注下得到解决后的感激之言,也是人民日报舆论监督报道的初衷,更是舆论监督记者的初心。

▲人民日报社收到的部分锦旗。

人民日报社领导提出:舆论监督报道一定要理性、客观、平实,做到严细深实。

一环扣一环、层层深挖,还原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探寻解决之道。记者编辑在采访、形成稿件过程中,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如今,理性、客观、平实,已经成为人民日报舆论监督报道的风格。

舆论监督报道同样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特别是要突出建设性监督。在衡量选题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弄清来龙去脉。但是在判断选题走向的时候,一定要放在大的环境或背景下考量。对于被监督对方来说,我们监督的目的是促进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找麻烦添乱子。因此,在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基础上,“读者来信”版舆论监督报道一般还会配上“编后”,提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可行性建议。努力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警示一个、教育一片的舆论效果。

▲突出建设性监督,是舆论监督报道的特点。

2018年12月4日,《来信调查》栏目推出调查报道《为啥6年办不成一个过户手续》,文章配发的“编后”启示地方政府部门在解难题时,要依法、谋长远,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采访十分写八分,掌握如此充分证据的调查记者,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去表达事件的前因后果?恶劣的事件与平实的表述是如何彼此适应的,又为什么能做到呢?这是深度调查报道魅力的延展,也是心照不宣的心灵密码。这称之为记者的“本分”。

编辑:吴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