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13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朝鲜归来,炮击那刻我在三八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3:2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去朝鲜的计划大约在十一月初就敲定了,唯一的意外是当我们身在三八线附近时,发生了这些日子最大的国际新闻——朝韩海上炮击以及后来的不断升级版。

  半岛是不是会有战事?专家也说不好。我们去了一趟,倒是真诚希望两朝快点统一,因为心疼,心疼和我们呼吸着同样空气的朝鲜人,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豆萁
  
  2010年11月23日,中午11点,板门店。一群中国游客和另一群英美游客正站在朝鲜这边的瞭望台上,观看将半岛一分为二的七个岗哨。初冬阳光正好,如果把几处军事建筑忽略不计,这里真是一处上好的公园所在,我们一边贪婪地呼吸着山林的芳香,一边兴致勃勃并煞有介事地讨论从首尔修一条到平壤高速公路,也不过是3个小时内的车程,好像两朝统一就是触手可及的未来。
  
  同一时间的延平岛,三八线延长线的海域上,朝韩互相发射上百枚炮弹,造成了韩国2名士兵、2名平民死亡,十多名军民受伤的悲剧,韩国单方面发布进入非战时戒备状态。
  
  等我们晚上回到湖中心的羊角岛国际酒店时,才从电视上得知这个惊人的消息,已成为当天世界各地的头条新闻。身在政治风暴的中心,竟然浑然不觉。坐着车驶过平壤的街头,一切看上去还是那么平静,人们默默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需要解释一下的是,这里的车少得可怜(小轿车大部分比较先进),连自行车也不多,居民基本上是靠步行和人民币5毛钱一次的公共交通来接驳家和单位(学校)的两点一线。所以,在夜里为数不多的路灯下,你看到的是人群安静地朝着各个方向前进,一座没有声音的城市……
  
  我们的朝鲜导游李小姐是一个标准的小家碧玉,长着一张清秀的瓜子脸,性子却很活跃,25岁,未婚,现阶段的人生目标是给自己找一条“长裤子”(朝鲜年轻人语:帅哥)。她问我们有没有听说过“南男北女”(南朝鲜的汉,北朝鲜的姑娘)的说法。然后,隆重宣布现在两个朝鲜的年轻人都热切盼望祖国统一。我猜想,她可能也同样盼望能找到一个“南朝鲜”的长裤子。
  
  在外国人眼中,朝鲜和韩国应该是两个国家;但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是暂时分裂的一个国家,剩下的问题(撇去中美俄三强各自利益不说)是谁来统一谁?朝鲜的宪章里,已经把统一后的名字都想好了——“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
  
  平壤甚至有一条大道叫统一大街,路尽头是两个朝鲜妇女形状的巨型石雕一左一右朝天空伸出双臂,捧着一个朝鲜半岛的徽章,从“她们”身下穿过,就算是出了城去。
  
  这隆隆的炮声,多半让那些热乎乎的心肝有点发凉,究竟是金正日为了让儿子顺利上台刻意制造的政治资本,还是韩国海军目标不明的炮弹先行挑衅?都无从计较,只是炮下的冤魂无缘看到统一的那一天。
  
  套用曹植的话说“煮豆燃豆萁”。但是,豆萁身上燃着熊熊的火,日子究竟也不好过。中国人从朝鲜的门缝里偷看一眼,就好比乘坐时光机器到过去旅行了一趟,立马能深刻地体会到忆苦思甜的滋味,那段被我们远远抛在身后的“文革岁月”不堪回首……
  
  
  
  护照上没有盖章的国家
  
  很多国人都会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但却不知道丹东正是当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前的主要集结地之一。我们把这个辽宁省的沿边城市作为此行的起点,去神秘的朝鲜走一遭。
  
  从首都机场起飞,国航CA1631的支线航班和周围的客机一比,就像老鹰身边的小鸡仔;但在经过1个半小时的空中旅程,在丹东机场停稳后,它又变成了孤零零的庞然大物。旅客从旋梯上走下来,穿过空荡荡的停机坪,又穿过了一间简陋的屋子,就算出了机场,就好像一个小县城的火车站一样。
  
  据当地的出租车司机说,丹东机场只有两趟航班:北京—丹东,深圳—丹东(冬季)| 沈阳—丹东(夏季)。
  
  如果急急忙忙用不发达的帽子来套丹东,正如我们刚开始那样,就犯了一个大错。丹东火车站确实是正儿八经的气派,不亚于任何一个省会城市,它的优势在陆地上——往南连接着沈阳、北京、上海,出了国就是连接日本下关、韩国首尔、朝鲜平壤、俄罗斯莫斯科的欧亚铁路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人口两百多万的小型城市,房价已经从两三年前的两三千一平米,飙升到五千大洋的价位,而面朝鸭绿江的新楼盘均价更是高达令人咋舌的7000元。
  
  这边热热闹闹,正掀起第二波“造城运动”的浪潮。一江之隔,江面最宽处不过一公里,举目看过去对面的朝鲜平安北道首府新义州却好像只有一个烟囱、一个摩天轮、一个饭店,然后什么都没有。我一直怀疑自己看错了,也许只是丹东的郊外,而非另外一个国家的另外一个城市。
  
  一般而言,中国人出国,总是烦恼签证难办;不过去朝鲜,却沾了国家“社会主义的荣光”,签证易如反掌,只需提前七天报名,行前一天交上照片和护照就可以顺利通过。也很省心,不用做好密密麻麻的旅游攻略,因为全程都是跟团,不容得一点私人动作。
  
  唯一遗憾的是最后游完,护照上除了丹东这边出入境的盖章,没有任何朝鲜的印记。(我们的集体签证被做在了另外一张纸片上。)有人说这是人性化的着想,否则盖了朝鲜的戳,再到美国、欧洲或者别的什么国家,就不那么方便了。
  
  中国这边的旅行社工作人员一直把我们30多个人送上了丹东—新义州的国际列车。冗长的注意事项:在任何交通工具上都不能对着窗外拍照;不要朝冲你挥手的朝鲜小朋友“丢”慰问品;朝鲜军官会翻查我们的包裹和相机,要积极配合;晚上无处可去,所以也不要到处乱跑;不要跟导游聊太多敏感的政治经济话题……总之一句话:在一个非常的国家,千万不要着急上火!
  
  这是世界上时间最短的国际列车,行程只有5分钟。我们从和鸭绿江断桥(朝鲜战争时,后半截被美军飞机炸毁)平行的铁路桥上开过,当越过断桥完好部分的最后一个桥墩,那就是中国和朝鲜的分水岭。
  
  看了一眼手表——早上9:37,那时候我们的心里只是充满紧张、刺激和新鲜的感觉,完全没有意识到几天后我们竟然是“逃”一般地回来了。
  
  从中国到朝鲜的这一步,已经超越了一个地理和风俗上的概念,这是一次最精彩的爱国教育,让你知道幸福是存在强烈的比较性的。自由,是一个人本能的追求;而不自由,一个人就是不完整的。
  
  
  
  饥饿的“天堂”
  
   等我们从朝鲜回来的时候,和丹东一个的士司机闲聊,他说,去年自己去玩了一趟回来,下火车第一件事情就是往饭馆里钻,肚子里饿得一点油水都没有。我们听了,相视苦笑:这就是朝鲜啊,一个吃不饱肚子的国家。
  
   一个没有去过的人只能睁大眼睛,好奇地听着这个发生在我们邻国的故事,也许之前也听说过很多关于朝鲜饥民的故事。
  
   21日下午两点(平壤时间比北京时间要快一个小时),在接受了简单的检查和三个小时的原地等待后,朝鲜地陪终于把我们接上了新义州开往平壤的单轨列车。这是一趟绿皮车,总共跑200多公里,却要5个半小时才能到达终点,前提是如果中途不晚点的话。
  
  车厢的前半拉坐着打牌、吃瓜子、大声聊天的中国旅客,另半拉坐着带着大包小包、沉默的朝鲜老百姓,他们之间并不交谈,自然也不和中国人交谈。在我们之间横着一条看不见的分界线,车厢的中部高悬着金日成和金正日的头像。
  
   呜呜……汽笛长鸣,火车缓缓地开动了,这样我们才一点点看到新义州——平安北道的首府。对面的同行人冷不防地问了一句,又像在自言自语:“这是一座鬼城吗?”
  
   我也正是这样想的。从车窗外看出去,街上的水泥路面很少,零星有几个人在泥土路上走着或骑着自行车。沿铁路线一边,一排排刷着粉色、绿色的居民楼都带露天阳台,但阳台上却看不见任何晾晒的衣服或种植的花草。每个阳台都一样,后面是一个黑洞洞的窗口!
  
   时间在流淌,这座六十年代建起来的城市却停滞了,只有从渐渐发乌的外墙和剥落的墙皮可以看出它的衰老。
  
   后来,我们深入朝鲜的腹地,一路再也没有看见和新义州一样大的城市。铅灰色的云层把天空压得很低,大地是土褐色的,起伏的丘陵间是刚打过一季稻谷而光秃秃的田头。落了叶子的树木偶尔三两棵,从窗外闪过。初冬,把一年的生气都带走了。
  
   中国的城里人很久没有坐过这么破、这么慢的火车了,全身的骨头好像被一点一点拆散架。晚上8点,终于熬到了首都。虽然天已经黑透了,但是我们知道自己进了城,开始看到高楼里的灯火,唯独缺了霓虹灯和广告牌把城市变成我们熟悉的彩色。
  
  所有人都被饿坏了,顾不上观察许多,对于第一顿晚饭的期待远胜过了夜游探险的欲望。不过,丹东这边事先叮嘱过:朝鲜的饭也是计划经济的,算好游客人头,定食定量。加餐是一件有高难度的事,而不在于你的钱包有多鼓。(事实上,我们也只碰上了一顿饭可以额外点菜。)
  
   羊角岛酒店离火车站有十分钟路程,是全朝鲜三家特级酒店之一,相当于中国的五星级。在这样高档的地方吃饭,我们还是满怀希望。真等到菜上来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到了上海——所有的碟子都是小一号的。除了几盘腌萝卜、拌豆芽外,还有一盘炒鸡蛋、一盘牛肉、一盘炸土豆和一盘小河鱼,四个人分一份,饭可以添,菜就只能比赛谁的嘴巴大,谁的筷子快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的视线里没有出现一个朝鲜胖子,除了金日成、金正日和金正恩祖孙三代挺着“有福气”的肚子。
  
   美女导游说,这里每个人每月都有21斤的粮票。如果放在中国,你吃大米是吃不了许多的,爱美的姑娘们一顿能吃几粒就不错了,可一个人肚子里没有油的时候,给他吃四个大白馒头也不管事。
  
   80后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小时候,爸爸妈妈总说三年大饥荒、文革的时候,吃饭是多么重要的事情。20年后到了朝鲜,我才懂了。我们没有看到,也实在不忍心看到一个平壤普通家庭的饭桌到底都有什么内容。几天后,在丹东逛菜市场,看见满眼花花绿绿的蔬菜、水果、猪肉、海鲜,各种各样的熟食,我心里一酸,“恍如隔世”用在这个情景是最贴切的。
  
   吃不饱的朝鲜人依然热爱他们“伟大的”金日成主席,人人身上佩戴着闪闪的金日成像章。对于来参观朝鲜的外国人,这旅程最后都变成了一次瞻仰金家两代领导人的仪式。外部的世界还在争吵着全球化和气候变暖,谁是受害者,里面却活在一个国家时局艰难又朝气蓬勃,充满矛盾的悲壮气氛中。
  
  每次遇到金日成塑像,游客就会被要求和导游一起排成行,向这个让人民饿肚子的领袖鞠躬。有一次,我抬起头来偷偷瞄了一眼金日成高大的铜像,在清晨的阳光下,他巨大的阴影投在了背后朝鲜河山图中。
  
  当然,我们从来没有问过导游:“你们是不是诚心信奉你们每天所喊的口号、标语?”这样只是把他或她放到了一个尴尬甚至是危险的境地。(据说每个旅游团都有一个当地安全人员盯梢)
  
   “我们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朝鲜人在中国人面前难免要得意地一再强调这句话。
  
   每天往返在平壤和外地景点间,要坐好几个小时的汽车。路上无聊,我们就和导游比比中朝两国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年轻轻的小姑娘把腰杆一挺:“社会主义国家朝鲜是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度(导游小姐曾接待过一个大陆二奶团),而且我们现在还是‘三大免费’政策。你们知道三大免费是哪三大吗?”
  
  
  
  金式“画饼”
  
  免费上学、免费看病、免费住房,对于中国人而言,还是十年前的新鲜记忆。只是今天的情境刚好相反,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最多的就是骂上学贵、看病贵、住房贵!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心病。
  
   不过,如果我免费向你发放朝鲜国籍,让你享受国民待遇,只怕你还是宁愿在中国当一个“蚁族”。
  
   “三大免费”是朝鲜稳定的利器!老百姓饿着肚子,仍然觉得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不完全是靠主体思想,而是看看我的邻居和我的生活是一样的,我和你没有区别,所以我们是平等的。(当然,每个社会都要把特权阶层作为例外。)
  
   华灯初上,平壤一片片居民楼里次第亮起了灯。我仔细看了看,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每家每户的电灯都是一样的——只有暖光球形灯泡和冷光u形管灯泡两种。一个整齐划一的国度……
  
  看病免费按下不提,因为调查难度高。就先说说住房免费。据导游小姐自己说,一个朝鲜成年男子要结婚,可以向单位申请房子,第一套婚房一般是70平米。如果有了两三个小孩以后,一个家庭可以住100到120平米的房子。(北上广的家庭看到这里不免要眼红。)
  
   我们追问:那女人呢?女人可以分房子吗?答案是:不可以。即使一个女人工作好、收入高,她只能婚前随父母,婚后跟男人;如果离婚的话(这种概率比较低),除非生过儿子,否则依然没房子分。我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一个女人无论她是姑娘、媳妇还是母亲,她只是一个附属品。这是女人的一个不自由。
  
  再说上学免费。朝鲜推行11年义务教育(学龄前1年+小学4年+中学6年),每个人都可以享受。但是,中学之后呢?一个人想读大学怎么办?
  
  李导告诉我们,大学的班级里只有两种学生——一半从重点中学通过考试考上来的,一半是从部队退伍的兵。潜台词:普通中学生毕业只能去工作,或者去当兵。教育到了大学阶段,不平等就体现出来了。
  
  这个从朝鲜姑娘择偶条件的“三要”可以看出来:要读过大学的,要做党员的,要当过兵的。至少前两种人是稀缺的(朝鲜人要加入执政党是需要拔尖的表现或通畅的后门)。但是,第三种人是不少。号称朝鲜现在人口有2000多万(接近于一个北京市的人口),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兵。
  
  第一次看到朝鲜的长枪是在火车过道上。一个穿着土绿色军服的兵从我身边走过,笨重的棉衣棉裤让他的身形臃肿,行动也不灵活,但他背上乌黑乌黑的枪管子就在我脑袋旁边不到一尺的距离,我一下子就激灵过来,睡意全无。后来,街上哪里都有兵、火车站也有兵、景点也有兵,兵是一道风景线,慢慢地我们也就习惯了。
  
  朝鲜大学也是免费的,甚至享受国家津贴。让退伍老兵考大学,应该是国家对个人的一种补偿和奖励。因为在朝鲜服义务兵役制,一下子就是八年青春过去了(女兵是五年)。按照法律规定,朝鲜年轻人满17岁就可以结婚,也就是说你同桌的孩子可能都打酱油了,你才背着沉重的行囊从行伍里回到家乡。于是,我给你特权——让你获得参加大学考试的资格,就像文革时候,工农兵上学一样。这也是先军思想的一个体现。
  
  “三大免费”就是金家画的一个“饼”,他们跟你交换了一件宝贵的东西——自由。因为免费,所以属于国家支配,国家从支配你的生活到支配你的思想。
  
   朝鲜最好的地方是平壤,平壤人一个月的工资换成人民币大概是300-400元,这么一点钱买不起电视、冰箱和彩电。于是,人们就伸长脖子盼望太阳节——伟大领袖金正日的生日4月15日,全国人民不但可以放假三天,而且可以凭单位发的券(名额有限),领取免费的电视机、彩电甚至是自行车。
  
   后来,我想了很久才记起来毛泽东的生日是12月26日。即使在文革的时候,大家既不过节,也不发东西,我想中国在那个年代就已经遥遥领先了一大步。
  
  
  
  外来的“细菌”
  
  在旅行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那天,我们一行人去妙香山“参拜”国际友谊展览馆(陈列各国人送给金日成、金正日父子的礼品),在门外不期然和几个带着安全帽、穿着破旧棉衣的工人相遇。他们本来悠闲地从建筑后面的阴影中走出来,没料到有一大群中国人正拿着相机对着大山、对着房子一通乱拍。有几个人第一反应就是避走之,另外有几个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同伴拖着往回走,不到几秒钟的功夫,他们消失在原先的阴影中。
  
  中国人不是老虎,但是是来自异化了的社会主义友好国家的公民,我们和朝鲜人不一样。在街上,我们看他们,他们也看我们;我们总是很好奇,也很开心,他们总是很沉默,没有太多的表情,更不会对我们微笑。这不由让我想起了“盗梦空间”,梦中人对入侵者保持着非常的警惕心。
  
  其实,我觉得朝鲜人不太需要电视机,因为只有一个频道,大部分时间在播放革命歌曲——好像一个辛勤工作的金曲卡拉OK机,剩下时间是新闻主播慷慨激昂的解说和主旋律电视片。
  
  我们问朝鲜人:你们能上网吗?得到的答复是:上网没问题——国内网。有一个中国人就举了个例子问导游:如果你妹妹在国外上学,你能给她发email吗?李小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最后说只能借助越洋电话了。
  
  去朝鲜的时候,手机是禁止带去的,我们都托付给了旅行社,心里却不感冒:不是没有信号吗?多此一举。结果到了朝鲜一看,不少人都是配备手机的,看来这种要求可能是这个神经紧张的国家为了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朝鲜人和中国人一样热爱手机,总是在低头看手机。就在我们回程火车上,一个中年男导游还自顾自地玩着“连连看”。我猜测手机应该是最能自由表达的工具了。
  
  导游们的中文都很流利,有好几位都是频繁往返在新义州和平壤之间,而新义州到丹东不过是五分钟的车程。但中国人过来容易,朝鲜人过去却万难。他们从来没有到江的那一边游览,只能行注目礼。
  
  朝鲜唯一的“细菌”,就是我们这些外国人,不管是最近几年刚晋身强国的中国新贵,还是老牌敌人美帝国主义。我们带来的那一点气息,在这个画地为牢的“天堂”是危险的。有一个胖美国老头直接问板门店的军事解说员:“朝鲜战争,除了白白牺牲掉几十万条人命,还有什么意义?”朝鲜军官的语气很坚定:“朝鲜人热爱和平。但是如果有人欺负我们,我们朝鲜人是不计代价保卫我们的祖国。”
  
  离开朝鲜的时候,又一次被检查了包裹和相机,依然很宽松,据说刚开放入境游的时候,有个人在鞋垫里藏了7张储存卡都被搜了出来。朋友说,这是因为边境人员开始尝到了具有雄厚消费能力的中国游客带来的甜头。但那仍旧是极少数的朝鲜人,他们的脑筋可能会最先变化起来。
  
  要走了,我忽然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中国近在咫尺!要走了,朝鲜的导游在窗外用力地向我们挥手道别,中国离他们有“万里之遥”。
  
  祝福朝鲜人早日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3:23:03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3:23:2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抗美援朝”其实是对朝鲜人民犯罪,否则朝鲜人民早象韩国人民一样过上幸福生活了。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3:23:38 | 只看该作者
恍如隔世
  我们到发达国家也是恍如隔世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3:24:03 | 只看该作者
眼见为实!那些什么主义之类的东西看来是多么荒谬,从楼主的朝鲜之行可见一斑。作为中国人,应该警惕比主义更为荒谬的东西,老百姓过幸福日子被什么都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